CN206308731U - 喀斯特槽谷跨流域低成本调水系统 - Google Patents

喀斯特槽谷跨流域低成本调水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6308731U
CN206308731U CN201621399625.0U CN201621399625U CN206308731U CN 206308731 U CN206308731 U CN 206308731U CN 201621399625 U CN201621399625 U CN 201621399625U CN 206308731 U CN206308731 U CN 20630873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ater
karst
cistern
trough valley
low cos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21399625.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谢砫军
苏维词
杨振华
李艳丽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1621399625.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630873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630873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6308731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Sewag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喀斯特槽谷跨流域低成本调水系统,包括位于喀斯特槽谷一侧山崖上岩溶泉泉口下方的调节水池、提水管、位于喀斯特槽谷另一侧山崖上的蓄水池和向蓄水池下方的居民点供水的供水管;调节水池高于蓄水池,调节水池内竖向设有高度低于其池口的隔板,隔板将调节水池分成集水沉淀区和清水区;提水管呈U字形跨过喀斯特槽谷,其一端与清水区连通,另一端与蓄水池连通;提水管与蓄水池连通的一端设有放气阀,供水管与蓄水池连通;本实用新型产品既可跨越喀斯特槽谷远距离正常输水,又可高效净化水资源,同时不消耗能量、不破坏生态环境,解决喀斯特山区崖壁层间水、裂隙水开发利用难的问题,有效缓解喀斯特山区季节性、区域性缺水问题。

Description

喀斯特槽谷跨流域低成本调水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水资源收集利用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喀斯特槽谷跨流域调水系统。
背景技术
贵州喀斯特山区常年雨量充沛且地下水资源丰富,但由于特殊的喀斯特地质地貌广泛分布,工程性缺水状况普遍存在。喀斯特山区山高坡陡,山地面积比重大,地形起伏明显,裂隙水源与居民点空间分布分散,导致居民获取水资源难度大,生活饮用水难以保障。加之,在岩溶地区地表渗漏严重,蓄水能力弱,水利工程设施不完善,可利用、便于利用的地表水资源较少。
近年来,水利工程建设使城市供水能力大幅度提升,但在小城镇等乡村居民点地区由于供水分散,水资源开发难度大、成本高,水资源保障能力低下,水资源短缺已成为居民点农业生产、生活的重要限制性因素。相比于潜水、承压水埋藏深、难以开发等特点,地表水、裂隙水、层间水虽然补给区小于分布区,但水量稳定,水质不易受到污染,开发、利用层间裂隙水对丰富岩溶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方式和解决小城镇饮用水资源短缺的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可跨越喀斯特槽谷远距离正常输水且不消耗能量、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喀斯特槽谷跨流域低成本调水系统,大大缓减喀斯特山区的“工程性”缺水问题。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喀斯特槽谷跨流域低成本调水系统,包括位于喀斯特槽谷一侧山崖上的岩溶泉泉口下方的调节水池、提水管、位于喀斯特槽谷另一侧山崖上的蓄水池和向蓄水池下方的居民点供水的供水管;所述调节水池的海拔高度大于所述蓄水池的海拔高度,所述调节水池内竖向设置有隔板,所述隔板的底部与所述调节水池的底部内侧连接,其高度值低于所述调节水池的深度值,所述隔板将所述调节水池分隔成靠近岩溶泉泉口的集水沉淀区和远离岩溶泉泉口的清水区;所述提水管呈U字形跨过喀斯特槽谷,其一端与所述清水区连通,另一端与所述蓄水池连通;所述供水管与所述蓄水池连通。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产品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通过在喀斯特槽谷一侧山崖上有裂隙水源的地方建造一个调节水池,调节水池底部海拔高于蓄水池,在调节水池中利用层流原理对水资源净化之后,再打开放气阀利用水压强通过提水管将水远距离输送至喀斯特槽谷一侧山崖上的蓄水池,同时利用U字形的提水管进行水资源的沉积再净化,再将蓄水池收集的水通过供水管引入海拔低于蓄水池的缺水地区的居民点实现利用,既实现跨越喀斯特槽谷远距离正常输水,又实现对收集的水资源进行高效净化,同时不消耗能量、不破坏生态环境,解决当前对喀斯特山区崖壁层间水、裂隙水开发利用难的问题,实现裂隙水的高效利用,开发出新的水资源,有效缓解喀斯特山区季节性、区域性缺水问题,为喀斯特山区水资源综合调配利用开辟新的途径。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实用新型还可以做如下改进。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集水沉淀区的靠近岩溶泉泉口的一侧上部竖向设置有限流筛板,所述限流筛板将所述集水沉淀区分隔成进水区和沉淀区,所述沉淀区位于所述限流筛板和所述隔板之间。
采用上述优选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通过降低水流速度,可以更好的使水中泥沙沉淀,有效防止少量泥沙会随水流的惯性进入清水区,提高水资源净化的效果。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集水沉淀区的底部设有多个互相平行且横向并列设置的沉沙沟槽,所述沉沙沟槽的延伸方向与水流方向垂直。
采用上述优选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可以更好的使水中泥沙沿进水区至清水区的方向逐渐沉淀,有效防止少量泥沙会随水流的惯性进入清水区,提高水资源净化的效果。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沉沙沟槽的截面呈V字形。
采用上述优选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可以更好的使水中泥沙逐渐沉淀,有效防止少量泥沙会随水流的惯性进入清水区,提高水资源净化的效果。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调节水池的底部外侧设有排沙管,所述沉沙沟槽的底部均设有沉沙口,所述沉沙口的底部与所述排沙管连通。
采用上述优选方案的有益效果是:更加方便对集水沉淀区底部沉淀的泥沙进行清理。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提水管的U字形底部设有U型三通阀,所述U型三通阀的左右两端口分别与所述提水管连通,其下端口与外界连通。
采用上述优选方案的有益效果是:更加方便对提水管的U字形底部沉淀的泥沙进行清理,有效防止提水管长期使用后发生堵塞,减少反冲清洗提水管的次数,节约水资源,降低后期维护的工作量。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U型三通阀的下端口下方设有泥沙收集槽。
采用上述优选方案的有益效果是:更加方便收集回收泥沙以供他用,既避免破坏生态环境,又创造出新的价值,更加经济环保。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提水管与所述蓄水池的连通处设有第一过滤网,所述供水管与所述蓄水池的连通处设有第二过滤网。
采用上述优选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可对水资源进行过滤,去除大部分砂砾等其它未沉积的固体杂质,有效保护提水管和供水管,尽可能避免它们长期使用后发生堵塞,减少反冲清洗提水管和供水管的次数,节约水资源,降低后期维护的工作量。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第二过滤网的孔径小于所述第一过滤网的孔径。
采用上述优选方案的有益效果是:既有效保证过滤效果,又可大大节约成本。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提水管与所述蓄水池连通的一端设有放气阀,所述供水管与所述蓄水池连通的一端设有流量调节阀。
采用上述优选方案的有益效果是:放气阀可以在送水开始的瞬间更加方便快捷的排走提水管中的空气,调节水池中的水在虹吸作用下能够更加顺畅快速的被输送至蓄水池中;流量调节阀可根据实际需水状况调节输水量,更加方便输水地区进行选择,使用更加方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产品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调节蓄水池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各标号所代表的部件列表如下:
1、调节水池,2、提水管,3、蓄水池,4、供水管,5、居民点,6、岩溶泉泉口,7、放气阀,8、U型三通阀,9、泥沙收集槽,10、沉沙沟槽,11、进水区,12、限流筛板,13、沉淀区,14、清水区,15、沉沙口,16、排沙管。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特征进行描述,所举实例只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非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实施例
如图1至图2所示,一种喀斯特槽谷跨流域低成本调水系统,包括位于喀斯特槽谷一侧山崖上的岩溶泉泉口6下方的调节水池1、提水管2、位于喀斯特槽谷另一侧山崖上的蓄水池3和向蓄水池3下方的居民点5供水的供水管4。所述调节水池1的海拔高度大于所述蓄水池3的海拔高度。
所述调节水池1内竖向设置有隔板,所述隔板的底部与所述调节水池1的底部内侧连接,其高度值低于所述调节水池1的深度值。所述隔板将所述调节水池1分隔成靠近岩溶泉泉口6的集水沉淀区和远离岩溶泉泉口6的清水区14。所述提水管2呈U字形跨过喀斯特槽谷,其一端与所述清水区14连通,另一端与所述蓄水池3连通。所述供水管4与所述蓄水池3连通。
本实用新型产品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通过在喀斯特槽谷一侧山崖上有裂隙水源的地方建造一个调节水池1,调节水池1底部海拔高于蓄水池3,在调节水池1中利用层流原理对水资源净化之后,再利用水压强通过提水管2将水远距离输送至喀斯特槽谷一侧山崖上的蓄水池3,同时利用U字形的提水管2进行水资源的沉积再净化,再将蓄水池3收集的水通过供水管4引入海拔低于蓄水池3的缺水地区的居民点5实现利用,既实现跨越喀斯特槽谷远距离正常输水,又实现对收集的水资源进行高效净化,同时不消耗能量、不破坏生态环境,解决当前对喀斯特山区崖壁层间水、裂隙水开发利用难的问题,实现裂隙水的高效利用,开发出新的水资源,有效缓解喀斯特山区季节性、区域性缺水问题,为喀斯特山区水资源综合调配利用开辟新的途径。
所述调节水池1的顶部可以设置与其集水沉淀区连通的引流集水槽,所述引流集水槽位于喀斯特槽谷对应山崖上的裂隙下方,且引流集水槽的外侧壁紧贴山崖;这样就可以尽可能多的收集山崖上的裂隙水以及雨水,保障充足水源。
所述集水沉淀区的靠近岩溶泉泉口6的一侧上部竖向设置有限流筛板12,所述限流筛板12将所述集水沉淀区分隔成进水区11和沉淀区13,所述沉淀区13位于所述限流筛板12和所述隔板之间;通过降低水流速度,可以更好的使水中泥沙沉淀,有效防止少量泥沙会随水流的惯性进入清水区14,提高水资源净化的效果。
所述集水沉淀区的底部可以设置多个互相平行且横向并列设置的沉沙沟槽10,所述沉沙沟槽10的延伸方向与水流方向垂直;这样可以更好的使水中泥沙沿进水区11至清水区14的方向逐渐沉淀,有效防止少量泥沙会随水流的惯性进入清水区14,提高水资源净化的效果。
当所述沉沙沟槽10的截面呈V字形时,效果更佳;可以更好的使水中泥沙逐渐沉淀,有效防止少量泥沙会随水流的惯性进入清水区,提高水资源净化的效果。
所述调节水池1的底部外侧可以设置排沙管16,所述沉沙沟槽10的底部均设有沉沙口15,所述沉沙口15的底部与所述排沙管(16)连通;这样更加方便对集水沉淀区底部沉淀的泥沙进行清理。
所述提水管2的U字形底部可以设置U型三通阀8,所述U型三通阀8的左右两端口分别与所述提水管2连通,其下端口与外界连通;这样更加方便对提水管2的U字形底部沉淀的泥沙进行清理,有效防止提水管2长期使用后发生堵塞,减少反冲清洗提水管2的次数,节约水资源,降低后期维护的工作量。所述U型三通阀8的下端口下方可以增设泥沙收集槽9;这样更加方便收集回收泥沙以供他用,既避免破坏生态环境,又创造出新的价值,更加经济环保。
所述提水管2与所述蓄水池3的连通处可以增设第一过滤网,所述供水管4与所述蓄水池3的连通处可以增设第二过滤网;可对水资源进行过滤,去除大部分砂砾等其它未沉积的固体杂质,有效保护提水管2和供水管4,尽可能避免它们长期使用后发生堵塞,减少反冲清洗提水管2和供水管4的次数,节约水资源,降低后期维护的工作量。所述第二过滤网的孔径最好小于所述第一过滤网的孔径,而第一过滤网的孔径大小以能过滤细砂为准;既有效保证过滤效果,又可大大节约成本。
所述提水管2与所述蓄水池3连通的一端可以设置放气阀7;这样在送水开始的瞬间能够更加方便快捷的排走提水管2中的空气,调节水池1中的水在虹吸作用下能够更加顺畅快速的被输送至蓄水池3中。所述供水管4与所述蓄水池3连通的一端可以增设流量调节阀;这样可根据实际需水状况调节输水量,更加方便输水地区进行选择,使用更加方便。
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它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实用新型。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实用新型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喀斯特槽谷跨流域低成本调水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位于喀斯特槽谷一侧山崖上的岩溶泉泉口(6)下方的调节水池(1)、提水管(2)、位于喀斯特槽谷另一侧山崖上的蓄水池(3)和向蓄水池(3)下方的居民点(5)供水的供水管(4);所述调节水池(1)的海拔高度大于所述蓄水池(3)的海拔高度,所述调节水池(1)内竖向设置有隔板,所述隔板的底部与所述调节水池(1)的底部内侧连接,其高度值低于所述调节水池(1)的深度值,所述隔板将所述调节水池(1)分隔成靠近岩溶泉泉口(6)的集水沉淀区和远离岩溶泉泉口(6)的清水区(14);所述提水管(2)呈U字形跨过喀斯特槽谷,其一端与所述清水区(14)连通,另一端与所述蓄水池(3)连通;所述供水管(4)与所述蓄水池(3)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喀斯特槽谷跨流域低成本调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水沉淀区的靠近岩溶泉泉口(6)的一侧上部竖向设置有限流筛板(12),所述限流筛板(12)将所述集水沉淀区分隔成进水区(11)和沉淀区(13),所述沉淀区(13)位于所述限流筛板(12)和所述隔板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喀斯特槽谷跨流域低成本调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水沉淀区的底部设有多个互相平行且横向并列设置的沉沙沟槽(10),所述沉沙沟槽(10)的延伸方向与水流方向垂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喀斯特槽谷跨流域低成本调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沉沙沟槽(10)的截面呈V字形。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喀斯特槽谷跨流域低成本调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水池(1)的底部外侧设有排沙管(16),所述沉沙沟槽(10)的底部均设有沉沙口(15),所述沉沙口(15)的底部与所述排沙管(16)连通。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喀斯特槽谷跨流域低成本调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提水管(2)的U字形底部设有U型三通阀(8),所述U型三通阀(8)的左右两端口分别与所述提水管(2)连通,其下端口与外界连通。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喀斯特槽谷跨流域低成本调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U型三通阀(8)的下端口下方设有泥沙收集槽(9)。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喀斯特槽谷跨流域低成本调水系统,所述提水管(2)与所述蓄水池(3)的连通处设有第一过滤网,所述供水管(4)与所述蓄水池(3)的连通处设有第二过滤网。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喀斯特槽谷跨流域低成本调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过滤网的孔径小于所述第一过滤网的孔径。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喀斯特槽谷跨流域低成本调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提水管(2)与所述蓄水池(3)连通的一端设有放气阀(7),所述供水管(4)与所述蓄水池(3)连通的一端设有流量调节阀。
CN201621399625.0U 2016-12-19 2016-12-19 喀斯特槽谷跨流域低成本调水系统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630873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1399625.0U CN206308731U (zh) 2016-12-19 2016-12-19 喀斯特槽谷跨流域低成本调水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1399625.0U CN206308731U (zh) 2016-12-19 2016-12-19 喀斯特槽谷跨流域低成本调水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6308731U true CN206308731U (zh) 2017-07-07

Family

ID=5925187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21399625.0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6308731U (zh) 2016-12-19 2016-12-19 喀斯特槽谷跨流域低成本调水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6308731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820670A (zh) * 2019-11-14 2020-02-21 云南大红山管道有限公司 复杂地形长距离管道输调水系统管道排空装置及方法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820670A (zh) * 2019-11-14 2020-02-21 云南大红山管道有限公司 复杂地形长距离管道输调水系统管道排空装置及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174191B (zh) 一种处理雨水的一体化沉砂池及处理方法
CN104213599B (zh) 零能耗屋顶雨水回收中水利用系统
CN206233333U (zh) 一种初期雨水过滤、沉淀、弃流及收集处理系统
CN105735405B (zh) 一种楼宇屋顶的雨水收集处理系统
CN102774896A (zh) 雨水、污水中颗粒物一体化净化装置及方法
CN205222960U (zh) 一种住宅小区雨水处理系统
CN202594806U (zh) 雨水、污水中颗粒物一体化净化装置
CN209686564U (zh) 一种小型海绵城市生态雨水调蓄池系统
CN105862548B (zh) 防止路面积水和城区雨洪资源回收及循环利用的系统
CN105839582A (zh) 基于海绵城市建设的可控缓流截污循环模块系统
CN108797756A (zh) 一种景观绿化内雨水渗透净化储蓄系统
CN111003893A (zh) 一种新农村污水处理灌溉的系统和处理方法
CN103195157B (zh) 一种城市降雨初期径流原位处理系统及方法
CN107162200A (zh) 一种净化含洗衣废水的屋顶雨水的人工湿地系统
CN204982778U (zh) 一种高效净化调节人工湖系统
CN104944688A (zh) 一种自动集雨及净化系统
CN110565767A (zh) 一种盐碱地区雨水调蓄回用系统
CN206308731U (zh) 喀斯特槽谷跨流域低成本调水系统
CN203989972U (zh) 一种处理雨水的一体化沉砂池
CN209353437U (zh) 雨水渗透结构
CN207727748U (zh) 一种具有处理功能的雨水消能池
CN207878628U (zh) 一种雨水分离装置
CN108751519A (zh) 利用高泥沙水源的景观灌溉用水防堵系统及其构建方法
CN205875352U (zh) 一种一体化坡面雨水沉砂和收集装置
CN104975644B (zh) 道路初期雨水专管储存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70707

Termination date: 20171219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