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030887A - 薄型电池及电池搭载设备 - Google Patents

薄型电池及电池搭载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030887A
CN106030887A CN201580008849.6A CN201580008849A CN106030887A CN 106030887 A CN106030887 A CN 106030887A CN 201580008849 A CN201580008849 A CN 201580008849A CN 106030887 A CN106030887 A CN 10603088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ectrode
material layer
active material
barrier film
thin batter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80008849.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浅野裕也
植田智博
佐野阳子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603088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03088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4Construction or manufacture in general
    • H01M10/0436Small-sized flat cells or batteries for portable equipmen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2Li-accumulators
    • H01M10/0525Rocking-chair batteries, i.e. batteries with lithium insertion or intercalation in both electrodes; Lithium-ion batteri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40Separators; Membranes; Diaphragms; Spacing elements inside cells
    • H01M50/46Separators, membranes or diaphrag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combination with electrod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40Separators; Membranes; Diaphragms; Spacing elements inside cells
    • H01M50/46Separators, membranes or diaphrag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combination with electrodes
    • H01M50/461Separators, membranes or diaphrag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combination with electrodes with adhesive layers between electrodes and separato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2004/021Physical characteristics, e.g. porosity, surface area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2220/00Batteries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 H01M2220/30Batteries in portable systems, e.g. mobile phone, laptop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2300/00Electrolytes
    • H01M2300/0085Immobilising or gelification of electrolyte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70/00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for final industrial or consumer products
    • Y02P70/50Manufacturing or production processes characterised by the final manufactured product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薄型电池,其包含片状的电极组、浸渗于电极组中的非水电解质、和密闭容纳电极组和非水电解质的外装体,电极组具有配置于电极组的最外面的一对第1电极、配置于一对第1电极之间的至少一个第2电极、和配置于第1电极与第2电极之间的第1隔膜,第1电极包含第1集电体片及附着于第1集电体片的一个表面的第1活性物质层,第2电极包含第2集电体片及附着于第2集电体片的两个表面的第2活性物质层,第1隔膜与第1活性物质层及第2活性物质层粘接,第1隔膜与第1活性物质层之间的滑动阻力R11和第1隔膜与第2活性物质层之间的滑动阻力R12满足0.5N/cm2≤R11<R12≤2.3N/cm2

Description

薄型电池及电池搭载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包含片状的电极组、浸渗于上述电极组中的非水电解质、和密闭容纳它们的外装体的薄型电池、及搭载有薄型电池的电池搭载设备。
背景技术
近年来,作为生物体贴附型装置、移动电话、音频录音再生装置、手表、动画及静止画摄影机、液晶显示器、台式电子计算器、IC卡、温度传感器、助听器、压敏蜂鸣器等小型的电子仪器的电源,使用薄型电池。对于这样的薄型电池要求柔软性。例如,在生物体贴附型装置或可穿戴便携终端中搭载的薄型电池要求按照追随生物体的活动的方式发生变形。因此,提出了在外装体中使用了薄且柔软的层压膜的薄型电池(专利文献1)。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3-48041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薄型电池由于以富有柔软性为前提,所以必须即使发生变形也维持电池性能。但是,若薄型电池以圆弧状大大地弯曲,则会对位于凸侧的最外的电极施加过度的拉伸载荷。由此,有时位于最外面的电极断裂,电池性能极端地降低。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鉴于上述情况,本发明的一方面涉及一种薄型电池,
其包含片状的电极组、浸渗于上述电极组中的非水电解质、和密闭容纳上述电极组与上述非水电解质的外装体,
上述电极组具有配置于上述电极组的最外面的一对第1电极、配置于上述一对第1电极之间的第2电极、和配置于上述第1电极与上述第2电极之间的第1隔膜,
上述第1电极包含第1集电体片及附着于上述第1集电体片的一个表面的第1活性物质层,
上述第2电极具有与上述第1电极不同的极性、且包含第2集电体片及附着于上述第2集电体片的两个表面的第2活性物质层,
上述第1隔膜与上述第1活性物质层及上述第2活性物质层粘接,
上述第1隔膜与上述第1活性物质层之间的滑动阻力R11和上述第1隔膜与上述第2活性物质层之间的滑动阻力R12满足:
0.5N/cm2≤R11<R12≤2.3N/cm2…(1)。
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涉及一种电池搭载设备,其具有上述的薄型电池、和通过来自上述薄型电池的电力供给而驱动的具有挠性的电子仪器,上述薄型电池与上述电子仪器成为一体而被片材化。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即使是薄型电池及电池搭载设备以圆弧状大大地弯曲,对位于凸侧的最外面的第1电极施加过度的拉伸载荷的情况下,也会在第1电极的第1活性物质层与第1隔膜的界面产生滑动,拉伸载荷得到缓和。因而,位于最外面的第1电极的断裂得到抑制。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具有薄型电池的电池搭载设备的一个例子(生物体贴附型装置)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变形后的相同设备的外观的一个例子的立体图。
图3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述的薄型电池的平面图。
图4是概念性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述的薄型电池的电极组的结构的纵向剖面图。
图5是概念性表示本发明的其它实施方式所述的薄型电池的电极组的结构的纵向剖面图。
图6是用于说明弯曲试验后的容量维持率的测定方法的图。
图7是用于滑动阻力的测定的试验片的概略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一方面涉及一种薄型电池,其包含:片状的电极组、浸渗于电极组中的非水电解质、和密闭容纳电极组和非水电解质的外装体。电极组具有配置于其最外面的一对第1电极、配置于一对第1电极之间的第2电极、和配置于第1电极与第2电极之间的第1隔膜。第1电极包含第1集电体片及附着于第1集电体片的一个表面的第1活性物质层。第2电极包含具有与第1电极不同的极性、且包含第2集电体片及附着于第2集电体片的两个表面的第2活性物质层。
其中,第1隔膜与第1活性物质层及第2活性物质层粘接,第1隔膜与第1活性物质层之间的滑动阻力R11和第1隔膜与第2活性物质层之间的滑动阻力R12满足式(1):0.5N/cm2≤R11<R12≤2.3N/cm2
若使薄型电池以圆弧状大大地弯曲,则对位于凸侧的最外面的电极施加过度的拉伸载荷。由此,位于最外面的电极容易断裂。另一方面,在第1隔膜与第1活性物质层之间的滑动阻力R11和第1隔膜与第2活性物质层之间的滑动阻力R12满足上述式(1)的情况下,总是成立R11<R12。因而,被施加最大的拉伸载荷的最外的第1电极与第1隔膜的界面与较内侧的第2电极与第1隔膜的界面相比优先滑动,在电极组的最外部载荷得到缓和。
此外,在满足上述式(1)的情况下,由于成立0.5N/cm2≤R11的关系,所以第1电极与第1隔膜的剥离也难以发生。从抑制第1电极的断裂的观点出发,越是减小滑动阻力R11越优选,但若变成R11<0.5N/cm2,则有可能在第1电极与第1隔膜之间发生剥离。
进而,通过成立R12≤2.3N/cm2,即使是在第2电极与第1隔膜的界面,也会在蓄积过度的应力之前产生滑动。因而,电极组的柔软性提高,不仅第1电极的断裂,第2电极的断裂也显著得到抑制。
最简单的结构的薄型电池具有配置于电极组的最外面的一对第1电极、配置于一对第1电极之间的一个第2电极、和夹在第1电极与第2电极之间的第1隔膜。即,电极组由两个第1电极、一个第2电极和第1隔膜构成(第1电极/第2电极/第1电极)。另外,第1隔膜只要有两张即可,但也可以按照将一个第2电极夹入的方式将一张第1隔膜折叠,并在两个第1电极与一个第2电极之间夹着第1隔膜。
其它结构的薄型电池包含两个以上的第2电极,进一步包含一个以上的配置于一对第2电极之间的第3电极。其中,第3电极具有与第1电极相同的极性,且包含第3集电体片及附着于第3集电体片的两个表面的第3活性物质层。这种情况下,第2电极与第3电极交替配置。例如,在电极组的中心,配置第3电极(与第1电极相同极性)。第3电极配置于一对第2电极之间。在第2电极与第3电极之间夹着第2隔膜。一对第一电极将第2电极与第3电极的层叠体夹持(第1电极/第2电极/第3电极/第2电极/第1电极)。
此时,第2隔膜与第2活性物质层之间的滑动阻力R22优选满足式(2):R11<R22≤2.3N/cm2。此外,第2隔膜与第3活性物质层之间的滑动阻力R23优选满足式(3):R11<R23≤2.3N/cm2
在满足上述式(2)及式(3)的情况下,最外面的第1电极的第1活性物质层与第1隔膜的滑动阻力R11总是变得最少。因而,在薄型电池以圆弧状大大地弯曲的情况下,第1活性物质层与第1隔膜的界面总是优先滑动,拉伸载荷得到缓和。此外,由于R22≤2.3N/cm2且R23≤2.3N/cm2,所以即使是在第2电极或第3电极与第2隔膜的界面,也会在蓄积过度的应力之前产生滑动。
更一般化的话,其它结构的薄型电池也可以包含n个(n为2以上的整数)第2电极,且包含(n-1)个第3电极。例如n=3的情况下,在电极组的中心,配置第2电极。中心的第2电极配置于一对第3电极之间。中心的第2电极与夹持其的一对第3电极的层叠体被一对第2电极夹持,进一步被一对第1电极夹持(第1电极/第2电极/第3电极/第2电极/第3电极/第2电极/第1电极)。
第1活性物质层的空隙率A优选大于第2活性物质层的空隙率B。由此,第1活性物质层与第1隔膜的接触面积变得比第2活性物质层与第1隔膜的接触面积小,变得容易使滑动阻力R11小于R12。
浸渗于电极组中的非水电解质的至少一部分优选形成凝胶电解质。凝胶电解质优选至少夹在第1活性物质层与第1隔膜之间的第1区域及第2活性物质层与第1隔膜之间的第2区域中。此时,凝胶电解质优选相比于第1区域更多地分布于第2区域中。由此,变得更容易使滑动阻力R11小于R12。凝胶电解质由于作为活性物质层与隔膜的粘接剂发挥功能,所以凝胶电解质的分布量越少,滑动阻力也变得越小。
第1活性物质层包含第1活性物质和第1粘结剂,第2活性物质层包含第2活性物质和第2粘结剂时,凝胶电解质、第1粘结剂及第2粘结剂均优选包含以非水电解质溶胀的树脂。由此,在电极组中,各电极与各隔膜的剥离得到抑制,变得容易抑制电池性能的降低。
作为以非水电解质溶胀的树脂,优选包含偏氟乙烯单元的氟树脂。包含偏氟乙烯单元的氟树脂容易保持非水电解质,容易凝胶化。因而,各电极与各隔膜的粘接性提高,剥离进一步得到抑制。
在一实施方式中,第1活性物质层的面积变得大于第2活性物质层的面积。其中,各个活性物质层的面积是从活性物质层的法线方向(与集电体片的面方向垂直的方向)看的投影面积(S)。
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涉及一种电池搭载设备,其具有薄型电池、和通过来自薄型电池的电力供给而驱动的具有挠性的电子仪器,薄型电池与电子仪器成为一体而片材化。这样的电池搭载设备即使是以圆弧状大大地弯曲的情况下,位于最外面的第1电极的断裂也得到抑制。因而,能够使设备的寿命延长。
作为与薄型电池成为一体而被片材化的电子仪器,例如可列举出生物体贴附型装置或可穿戴(wearable)便携终端、移动电话、音频录音再生装置、手表、动画及静止画摄影机、液晶显示器、台式电子计算器、IC卡、温度传感器、助听器、压敏蜂鸣器等。特别是生物体贴附型装置由于以与生物体密合的状态使用,所以要求挠性。作为生物体贴附型装置,可列举出生物体信息测定装置、离子电渗疗法经皮给药装置等。
薄型电池的厚度没有特别限定,但若考虑柔软性,则优选为3mm以下、进而为2mm以下。片状的电池搭载设备的厚度也可以比薄型电池厚,但从同样的观点出发,优选为3mm以下。其中,若薄型电池及电池搭载设备的厚度均为5mm左右以下,则可以得到比较良好的柔软性。极端减小它们的厚度在技术上是困难的,厚度的下限为例如50μm。
以下,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更详细地进行说明。但是,以下的实施方式并不限定发明的范围。
图1以立体图表示具有生物体信息测定装置作为电子仪器的电池搭载设备42的一个例子。图2表示使相同设备变形时的外观的一个例子。
生物体信息测定装置40具有保持其构成元件及薄型电池的片状的保持构件41。保持构件41由具有柔软性的材料构成。在保持构件41中,埋入有温度传感器43、压敏元件45、存储部46、信息发送部47、按钮开关SW1、控制部48等元件。薄型电池21被容纳于设置在保持构件41的内部的平坦的空间中。即,薄型电池21和生物体信息测定装置40成为一体而被片材化,构成电池搭载设备42。保持构件41中,可以使用例如绝缘性的树脂材料。通过在电池搭载设备42的一个主面涂布例如具有粘合力的粘合剂49,能够将电池搭载设备42卷绕到用户的手腕、脚脖子、脖子等上。
温度传感器43例如使用热敏电阻或热电偶等热敏元件而构成,将显示用户的体温的信号输出至控制部48。压敏元件45将显示用户的血压或脉搏的信号输出至控制部48。在存储与输出的信号相应的信息的存储部46中,例如使用不挥发性存储器。信息发送部47根据来自控制部48的信号将必要的信息转换成电波并进行发射。开关SW1在切换生物体信息测定装置40的开和关时使用。温度传感器43、压敏元件45、存储部46、信息发送部47、开关SW1及控制部48例如被安装于柔性基板等上,通过形成于基板表面的布线图案而被电连接。
控制部48具有执行规定的演算处理的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存储装置的控制程序的ROM(Read Only Memory)、暂时存储数据的RAM(Random Access Memory)、和它们的周边电路等,通过执行存储于ROM中的控制程序,控制生物体信息测定装置40的各部的动作。
接着,对于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所述的薄型电池,参照图3、图4进行说明。
图3是薄型电池的一个例子的平面图,图4是概念性表示薄型电池所具有的最简单的结构的电极组的一个例子的纵向剖面图。另外,图4相当于图3中所示的薄型电池的IV-IV线剖面图。
薄型电池100具有电极组103、非水电解质(未图示)、和容纳它们的外装体108。电极组103具有位于外侧的一对第1电极110、配置于它们之间的第2电极120、和夹在第1电极110与第2电极120之间的第1隔膜107。第1电极110包含第1集电体片111及附着于其一个表面的第1活性物质层112。第2电极120包含第2集电体片121及附着于其两个表面的第2活性物质层122。一对第1电极110介由第1隔膜107按照第1活性物质层112与第2活性物质层122相对的方式夹持第2电极120而配置。在第1集电体片111上连接有第1引线113,在第2集电体片121上连接有第2引线123。第1引线113及第2引线123的一端部从外装体108向外部导出,其端部作为正极或负极的外部端子发挥功能。另外,在外装体108与各引线之间,为了提高密闭性,也可以夹着密封材料。在密封材料中,可以使用热塑性树脂。
第1隔膜107与第1活性物质层112及第2活性物质层122粘接。作为将第1隔膜与各活性物质层粘接的方法,优选在第1隔膜和/或各活性物质层的表面涂布通过非水电解质而溶胀的树脂。若树脂通过非水电解质而溶胀,则形成凝胶电解质。凝胶电解质作为粘接剂发挥功能。
在电极组103的情况下,第1隔膜107与第1活性物质层112之间的滑动阻力R11和第1隔膜107与第2活性物质层122之间的滑动阻力R12必须满足式(1):0.5N/cm2≤R11<R12≤2.3N/cm2。由此,即使是使薄型电池100以圆弧状大大地弯曲的情况下,也会在被施加最大的拉伸载荷的第1电极110断裂之前,在第1活性物质层112与第1隔膜107之间产生滑动。由此,拉伸应力得到缓和。
R11与R12的比:R11/R12优选满足0.22≤R11/R12≤0.95,更优选满足0.22≤R11/R12≤0.90。由此,能够在使薄型电池100弯曲时的第1活性物质层112与第1隔膜107之间更顺利地产生滑动。此外,R11只要为0.5N/cm2以上即可,但从提高抑制在电极组中产生剥离部分的效果的观点出发,优选为0.7N/cm2以上。此外,R12只要为2.3N/cm2以下即可,但从使电极组充分具有可穿戴便携终端所必须的柔软性的观点出发,优选为2.0N/cm2以下。
接着,对于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所述的薄型电池200,参照图5进行说明。
图5是概念性表示薄型电池所具有的第二简单的结构的电极组的一个例子的纵向剖面图。
电极组203具有位于最外面的一对第1电极210、配置于它们之间的一对第2电极220、配置于一对第2电极220之间(即中心)的第3电极230、夹在第1电极210与第2电极220之间的第1隔膜207a、和夹在第2电极220与第3电极230之间的第2隔膜207b。第1电极210与第3电极230为相同极性。
第1电极210及第2电极220的构成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即,第1电极210包含第1集电体片211及附着于其一个表面的第1活性物质层212,第2电极220包含第2集电体片221及附着于其两个表面的第2活性物质层222。第3电极230除了在两面具有活性物质层这点以外,可以具有与第1电极210同样的构成,包含第3集电体片231及附着于其两个表面的第3活性物质层232。
在第1集电体片211上连接有第1引线213,在第2集电体片221上连接有第2引线223,在第3集电体片231上连接有第3引线(未图示)。第3引线由于与第1引线213为相同极性,所以在外装体208的内部,连接于第1引线213上。第1引线213及第2引线223的一端部从外装体208向外部导出,其端部作为正极或负极的外部端子发挥功能。
在电极组203的情况下,第1隔膜207a与第1活性物质层212之间的滑动阻力R11和第1隔膜207a与第2活性物质层222之间的滑动阻力R12的关系也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必须满足式(1):0.5N/cm2≤R11<R12≤2.3N/cm2
只要满足上述式(1)的关系,则可以得到抑制第1电极210的断裂的效果,但通过进一步满足以下的式(2)及式(3),抑制第1电极210的断裂的效果提高。即,第2隔膜207b与第2活性物质层222之间的滑动阻力R22优选满足式(2):R11<R22≤2.3N/cm2,第2隔膜207b与第3活性物质层232之间的滑动阻力R23优选满足式(3):R11<R23≤2.3N/cm2
在满足上述式(2)及式(3)的情况下,最外的第1电极210的第1活性物质层212与第1隔膜207a的滑动阻力R11总是变得最少。因而,在薄型电池203以圆弧状大大地弯曲的情况下,第1活性物质层212与第1隔膜207a的界面总是优先滑动,拉伸载荷得到缓和。此外,由于R22≤2.3N/cm2且R23≤2.3N/cm2,所以即使是在第2电极或第3电极与第2隔膜的界面,也会在蓄积过度的应力之前产生滑动。
另一方面,假设满足R22<R11或R23<R11的关系的情况下,在第1隔膜207a与第1活性物质层212之间产生滑动之前,有可能在较内部的界面优先产生滑动。由此,由于电极组整体的应变得到缓和,所以在第1隔膜207a与第1活性物质层212之间变得难以产生滑动。但是,即使是在电极组整体的应变得到缓和后,对于第1电极210依然施加最大的拉伸载荷。因此,第1电极210的强度逐渐减少,有可能不久发生断裂。
R11与R22的比:R11/R22优选满足0.22≤R11/R22≤0.95。由此,能够在第1活性物质层212与第1隔膜107之间更顺利地产生滑动。此外,R22只要为0.5N/cm2以上即可,从提高抑制在电极组中产生剥离部分的效果的观点出发,优选为0.7N/cm2以上。此外,R22只要为2.3N/cm2以下即可,但从使电极组充分具有可穿戴便携终端所必须的柔软性的观点出发,优选为2.0N/cm2以下。
同样地,R11与R23的比:R11/R23优选满足0.22≤R11/R23≤0.95。此外,R23优选为0.7N/cm2以上,优选为2.0N/cm2以下。
另外,若第2电极的数n变得过大,则薄型电池的厚度变大,薄型电池的优点减少。因而,优选满足n≤15,更优选满足n≤10。在薄型电池的厚度为例如3mm以下的情况下,不论第2电极的数n如何,均可以得到抑制第1电极的断裂的效果。但是,通过满足n≤10,由满足式(1)所带来的效果、由进一步满足式(2)~(3)所带来的效果变大。
第1活性物质层的空隙率A优选大于第2活性物质层的空隙率B。例如,空隙率A优选为20~80%,空隙率B比其小。由此,第1活性物质层与第1隔膜的接触面积变得比第2活性物质层与第1隔膜的接触面积小,变得容易使滑动阻力R11小于R12。此外,第1电极由于仅在第1集电体片的一个表面具有第1活性物质层,所以容易产生翘曲。即使是第1电极的翘曲的程度小的情况下,在厚度小的薄型电池中翘曲也明显化。因而,向电子仪器上的安装变得困难,有可能给使用者带来不快感。另一方面,通过将第1活性物质层的空隙率A控制在上述范围,还可以得到能够降低第1电极的翘曲这样的附带效果。
浸渗于电极组中的非水电解质的至少一部分优选形成凝胶电解质。凝胶电解质优选至少存在于各活性物质层与各隔膜的界面区域中。通过在活性物质层与隔膜的界面区域中存在凝胶电解质,电极与隔膜的粘接性提高,剥离进一步得到抑制。凝胶电解质更优选进一步也存在于各活性物质层所具有的空隙的内部和/或各隔膜的细孔内。
凝胶电解质包含例如非水电解质和以非水电解质溶胀的树脂。作为以非水电解质溶胀的树脂,优选包含偏氟乙烯单元的氟树脂。包含偏氟乙烯单元的氟树脂容易保持非水电解质,容易凝胶化。
在活性物质层与隔膜的界面区域中配置凝胶电解质时,例如,在活性物质层的表面和/或隔膜的表面以例如薄膜状涂布以非水电解质溶胀的树脂。之后,将活性物质层和隔膜介由树脂的涂膜而层叠,在所得到的层叠体或电极组中浸渗非水电解质。由此,树脂以非水电解质胀湿,在界面区域中形成凝胶电解质。在凝胶电解质中使用包含偏氟乙烯单元的氟树脂时,涂膜中包含的树脂的量以活性物质层与隔膜的界面区域的每单位表面积(即活性物质层或隔膜的每单位表面积)计,优选为1~30g/m2
以非水电解质溶胀的树脂没有必要涂布于活性物质层的表面和/或隔膜的表面的整个面。例如,也可以将树脂以规定图案(例如条纹或矩阵的图案)或点状涂布于活性物质层的表面。同样地,也可以将树脂以规定图案或点状涂布于隔膜的表面。此时,通过被赋予到活性物质层和/或隔膜的表面的树脂的量,也能够控制滑动阻力R11、R12、R22及R23。
活性物质层与隔膜的界面区域可以分类成第1活性物质层与第1隔膜之间的第1区域、第2活性物质层与第1隔膜之间的第2区域、第2活性物质层与第2隔膜之间的第3区域及第3活性物质层与第2隔膜之间的第4区域。凝胶电解质配置于第1区域及第2区域的情况下,凝胶电解质优选相比于第1区域更多地分布于第2区域中。由此,变得容易将滑动阻力R11控制得小于R12。凝胶电解质由于作为粘接材料发挥功能,所以凝胶电解质的分布量越少,滑动阻力也变得越小。另外,第1区域中包含的以非水电解质溶胀树脂的每单位表面积的量W1与第2区域中包含的以非水电解质溶胀的树脂的每单位表面积的量W2的比:W1/W2为0≤W1/W2≤0.95,容易控制滑动阻力R11与R12的关系。
凝胶电解质也配置于第3区域及第4区域中时,凝胶电解质基于同样的理由,优选相比于第2~4区域较少地分布于第1区域中。由此,变得容易构筑R11<R12、R11<R22且R11<R23的关系。
作为使活性物质层所具有的空隙的内部存在凝胶电解质的方法,使活性物质层的原料中包含以非水电解质溶胀的树脂的方法简易而优选。例如,在第1活性物质层为包含第1活性物质和第1粘结剂的合剂层时,只要使第1粘结剂中包含以非水电解质溶胀的树脂即可。同样地,在第2活性物质层为包含第2活性物质和第2粘结剂的合剂层时,只要使第2粘结剂中包含以非水电解质溶胀的树脂即可。这样的合剂层可以通过将包含第1或第2活性物质、第1或第2粘结剂和使它们分散的液状分散介质的合剂浆料涂布到第1或第2集电体片上,干燥后,将涂膜进行压延而形成。
当第1活性物质层包含第1活性物质和第1粘结剂,第2活性物质层包含第2活性物质和第2粘结剂,在上述第1区域及第2区域中配置有凝胶电解质时,优选第1粘结剂及第2粘结剂均包含以非水电解质溶胀的树脂。由此,各活性物质层与隔膜的一体性提高,各电极与隔膜的剥离进一步得到抑制。此时,进一步优选第1粘结剂、第2粘结剂及凝胶电解质包含以非水电解质溶胀的相同种类的树脂。例如,在凝胶电解质包含聚偏氟乙烯的情况下,优选第1活性物质层及第2活性物质层以及第3活性物质层也包含聚偏氟乙烯。
同样地,当第1活性物质层包含第1活性物质和第1粘结剂,第2活性物质层包含第2活性物质和第2粘结剂,第3活性物质层包含第3活性物质和第3粘结剂,在上述第1区域~第4区域中配置有凝胶电解质时,优选第1粘结剂、第2粘结剂及第3粘结剂均包含以非水电解质溶胀的树脂。此外,进一步优选第1粘结剂、第2粘结剂、第3粘结剂及凝胶电解质包含以非水电解质溶胀的相同种类的树脂。另外,通常,相同极性的第1活性物质与第3活性物质为相同种类,第1粘结剂与第3粘结剂也为相同种类。
在任一实施方式中,均优选第1活性物质层的空隙率A为20~80%,更优选为25~60%。其中,在第1活性物质层为正极的情况下,空隙率A优选为20~30%,更优选为20~27%。此外,在第1活性物质层为负极的情况下,空隙率A优选为25~80%,更优选为40~60%。此时,第2活性物质层的空隙率B优选小于空隙率A,空隙率A与空隙率B的比:A/B例如优选为1.03~4.5。此外,第3活性物质层的空隙率C优选为空隙率A以下,空隙率A与空隙率C的比:A/C例如只要为1~4即可。
作为保持非水电解质并溶胀的树脂(基体聚合物),可列举出包含偏氟乙烯单元的氟树脂、包含(甲基)丙烯酸和/或(甲基)丙烯酸酯单元的丙烯酸系树脂、包含聚环氧烷烃单元的聚醚树脂等。
作为包含偏氟乙烯单元的氟树脂,可列举出聚偏氟乙烯(PVdF)、包含偏氟乙烯(VdF)单元和六氟丙烯(HFP)单元的共聚物(PVdF-HFP)、包含偏氟乙烯(VdF)单元和三氟乙烯(TFE)单元的共聚物等。包含偏氟乙烯单元的氟树脂中包含的偏氟乙烯单元的量优选为1摩尔%以上,以使氟树脂容易以非水电解质溶胀。
第1活性物质层的面积S1与第2活性物质层的面积S2的比:S1/S2从容量平衡的观点出发,优选为0.7~1.3。此外,在第1电极为负极、第2电极为正极的情况下,从防止金属锂的析出的观点出发,S1/S2优选大于1,更优选为1.01~1.3。
另一方面,与第1活性物质层相同极性的第3活性物质层的面积S3从确保容量平衡的观点出发,优选为与第1活性物质层的面积S1相同程度。例如,第1活性物质层的面积S1与第3活性物质层的面积S3的比:S1/S3优选为0.95≤S1/S3≤1.05。
另外,活性物质层的面积S1、S2及S3与从其法线方向(与集电体片的面方向垂直的方向)看各个活性物质层的投影面积(S)含义相同。
外装体例如由具有阻挡层及分别形成于其两面的树脂层的层压膜形成。阻挡层中使用的无机材料没有特别限定,但从阻挡性能、强度、耐弯曲性等方面考虑,适宜使用金属层、陶瓷层等。例如优选铝、钛、镍、铁、铂、金、银等金属材料、或氧化硅、氧化镁、氧化铝等陶瓷材料。阻挡层的厚度优选为例如0.01~50μm。配置于外装体的内面侧的树脂层的材料从热熔接的容易性、耐电解质性及耐化学药品性的观点出发,优选为聚乙烯(PE)、聚丙烯(PP)那样的聚烯烃、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酰胺、聚氨酯、聚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物(EVA)等。内面侧的树脂层的厚度优选为10~100μm。配置于外装体的外面侧的树脂层从强度、耐冲击性及耐化学药品性的观点出发,优选6,6-尼龙那样的聚酰胺(PA)、聚烯烃、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那样的聚酯等。外面侧的树脂层的厚度优选为5~100μm。
若第1电极为正极,则第2电极为负极。此时,第3电极为正极。若第1电极为负极,则第2电极为正极。此时,第3电极为负极。以下,对正极及负极的构成,更详细地进行说明。
(负极)
负极具有作为第1或第2集电体片的负极集电体片、和作为第1或第2活性物质层的负极活性物质层。当第1电极为负极时,在负极集电体片的一个表面设置负极活性物质层。当第2电极或第3电极为负极时,在负极集电体片的两个表面设置负极活性物质层。
在负极集电体片中,使用金属膜、金属箔等。负极集电体片优选不与负极活性物质形成合金,且电子传导性优异。因而,负极集电体片的材料优选为选自由铜、镍、钛及它们的合金以及不锈钢组成的组中的至少1种。负极集电体片的厚度例如优选为5~30μm。
负极活性物质层包含负极活性物质,根据需要包含粘结剂和导电剂。负极活性物质层也可以是通过气相法(例如蒸镀)形成的多孔沉积膜。作为负极活性物质,可列举出Li金属、与Li进行电化学反应的金属或合金、碳材料(例如石墨)、硅合金、硅氧化物等。负极活性物质层的厚度优选为例如1~300μm。通过将负极活性物质层的厚度设定为1μm以上,能够维持充分的容量。另一方面,通过将负极活性物质层的厚度设定为300μm以下,负极能够维持高的柔软性,在弯曲时在薄型电池中变得难以产生压力。
配置于电极组的最外面的第1电极为负极时,负极活性物质层的粘结剂优选含有包含偏氟乙烯单元的氟树脂。在使用非水电解质的薄型电池中,主流也是锂离子二次电池的负极包含碳材料作为活性物质。使用碳材料作为活性物质时,从能够以少量实现粘结强度的观点出发,作为粘结剂,使用橡胶粒子(例如苯乙烯-丁二烯橡胶)。另一方面,若使用橡胶粒子,则在使电极组大大地弯曲时,有时在负极与隔膜的界面产生剥离。另一方面,通过使用包含偏氟乙烯单元的氟树脂作为粘结剂,由于第1活性物质层(负极活性物质层)中包含的非水电解质发生凝胶化,所以第1活性物质层与隔膜的粘接力增加,剥离得到抑制。
(正极)
正极具有作为第1或第2集电体片的正极集电体片、和作为第1或第2活性物质层的正极活性物质层。第1电极为正极时,在正极集电体片的一个表面设置正极活性物质层。第2电极或第3电极为正极时,在正极集电体片的两个表面设置正极活性物质层。
在正极集电体片中,使用金属膜、金属箔等。正极集电体片的材料例如优选为选自由银、镍、钯、金、铂、铝及它们的合金以及不锈钢组成的组中的至少1种。正极集电体片的厚度例如优选为1~30μm。
正极活性物质层包含正极活性物质及粘结剂,根据需要包含导电剂。正极活性物质没有特别限定,在薄型电池为二次电池的情况下,含锂复合氧化物、例如LixaCoO2、LixaNiO2、LixaMnO2、LixaCoyNi1-yO2、LixaCoyM1-yOz、LixaNi1-yMyOz、LixbMn2O4、LixbMn2-yMyO4等是适合的。其中,M为选自由Na、Mg、Sc、Y、Mn、Fe、Co、Ni、Cu、Zn、Al、Cr、Pb、Sb及B组成的组中的至少一个元素,xa=0~1.2、xb=0~2、y=0~0.9、z=2~2.3。xa及xb通过充放电而增减。薄型电池为一次电池时,可以使用选自由二氧化锰、氟化碳(氟化石墨)、含锂复合氧化物、金属硫化物及有机硫化合物组成的组中的至少1种。正极活性物质层的厚度例如优选为1~300μm。通过将正极活性物质层的厚度设定为1μm以上,能够维持充分的容量。另一方面,通过将正极活性物质层的厚度设定为300μm以下,正极能够维持高的柔软性,在弯曲时在薄型电池中变得难以产生压力。
配置于电极组的最外面的第1电极为正极时,第1活性物质层的粘结剂优选含有包含偏氟乙烯单元的氟树脂。由此,由于第1活性物质层(正极活性物质层)中包含的非水电解质发生凝胶化,所以第1活性物质层与隔膜的粘接力增加,剥离得到抑制。
正极或负极的活性物质层中包含的导电剂中,使用天然石墨、人造石墨等石墨类;乙炔黑、科琴黑、槽法炭黑、炉黑、灯黑、热裂炭黑等炭黑类等。导电剂的量每100质量份活性物质,例如为0~20质量份。
正极或负极的活性物质层中包含的粘结剂中,也可以使用聚偏氟乙烯(PVDF)那样的包含偏氟乙烯单元的氟树脂、聚四氟乙烯那样的不包含偏氟乙烯单元的氟树脂、聚丙烯腈、聚丙烯酸等丙烯酸树脂、苯乙烯丁二烯橡胶等橡胶类等。粘结剂的量每100质量份活性物质,例如为0.5~15质量份。
在各活性物质层中,也可以将包含偏氟乙烯单元的氟树脂与其他的粘结剂并用。此时,粘结剂整体中,优选包含10质量%以上的包含偏氟乙烯单元的氟树脂。
作为非水电解质,优选锂盐与溶解锂盐的非水溶剂的混合物。作为锂盐,可列举出例如LiClO4、LiBF4、LiPF6、LiCF3SO3、LiCF3CO2、酰亚胺盐类等。作为非水溶剂,可列举出例如碳酸亚丙酯、碳酸亚乙酯、碳酸亚丁酯等环状碳酸酯;碳酸二乙酯、碳酸甲乙酯、碳酸二甲酯等链状碳酸酯;γ-丁内酯、γ-戊内酯等环状羧酸酯等。
作为隔膜,优选使用树脂制的微多孔膜或无纺布。作为隔膜的材料(树脂),优选例如聚乙烯、聚丙烯等聚烯烃、聚酰胺、聚酰胺酰亚胺等聚酰胺。隔膜的厚度例如为8~30μm。
负极引线及正极引线例如分别通过焊接连接于负极集电体片或正极集电体片上。作为负极引线,优选使用例如铜引线、铜合金引线、镍引线等。作为正极引线,优选使用例如镍引线、铝引线等。
以下,对本发明基于实施例更详细地进行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实施例。
《实施例1》
按照以下的步骤,制作具有<负极/正极/负极>的结构的薄型电池。
(1)负极(第1电极)的制作
作为负极集电体片,准备厚度为8μm的电解铜箔。在该电解铜箔的一个表面,涂布负极合剂浆料,干燥后进行压延,形成负极活性物质层(第1活性物质层),得到负极片材。在压延时,按照负极活性物质层的空隙率成为47%的方式控制线压。从所得到的负极片材切出具有5mm×5mm的极耳片的23mm×55mm尺寸的负极,在极耳片上超声波焊接铜制的负极引线。负极合剂浆料是将作为负极活性物质的石墨(平均粒径为22μm)100质量份、作为粘结剂的聚偏氟乙烯(PVdF)8质量份和适量的N-甲基-2-吡咯烷酮(NMP)混合而调制的。负极活性物质层的厚度为145μm。
(2)正极的制作(第2电极)
作为正极集电体片,准备厚度为15μm的铝箔。在该铝箔的两个表面,涂布正极合剂浆料,干燥后进行压延,形成正极活性物质层(第2活性物质层),得到正极片材。在压延时,按照正极活性物质层的空隙率成为22%的方式控制线压。从所得到的正极片材切出具有5mm×5mm的极耳片的21mm×53mm尺寸的正极,在极耳片上超声波焊接铝制的正极引线。正极合剂浆料是将作为正极活性物质的LiNi0.8Co0.16Al0.4O2(平均粒径为20μm)100质量份、作为导电剂的乙炔黑0.75质量份、作为粘结剂的PVdF0.75质量份和适量的NMP混合而调制的。正极活性物质层的厚度(每一面)为80μm。
按照负极容量Cn与正极容量Cp的容量比:Cn/Cp成为1.05的方式控制各活性物质层的厚度。负极活性物质层的面积Sn与正极活性物质层的面积Sp的比:Sn/Sp设定为1.1。另外,Cn/Cp及Sn/Sp对于后述的各实施例及各比较例也同样。
(3)非水电解质
非水电解质通过在碳酸亚乙酯(EC)、碳酸甲乙酯(EMC)、及碳酸二乙酯(DEC)的混合溶剂(体积比为20∶30∶50)中以1mol/L的浓度溶解LiPF6而调制。
(4)薄型电池的组装
相对于上述混合溶剂100重量份,溶解5重量份的PVdF而调制聚合物溶液。将所得到的聚合物溶液涂布到23mm×59mm尺寸的由微多孔性聚乙烯膜(厚度为9μm)构成的隔膜(第1隔膜)的两面后,用干燥炉使溶剂挥散,形成PVdF膜。涂布的PVdF量为15g/m2
此时,在隔膜的与负极活性物质层的相对预定部的90%的区域中形成PVdF膜。另一方面,在隔膜的与正极活性物质层的相对预定部,按照相对预定部被100%覆盖的方式形成PVdF膜。之后,按照负极活性物质层与正极活性物质层彼此相对的方式,此外,在负极与正极之间夹着隔膜,在一对负极之间配置正极,得到电极组。
接着,在具有铝制的阻挡层的筒状的包含层压膜的外装体中容纳电极组。其中,使用聚丙烯(PP)层/铝箔/尼龙(Ny)层的3层结构且总厚约为85μm的层压膜。将PP层配置在内侧,将Ny层配置在外侧。
从外装体的一个开口导出正极引线及负极引线,将各引线夹持而将该开口通过热熔接密闭。接着,从另一个开口注入非水电解质,在-650mmHg的减压环境下将另一个开口部热熔接。进而将注液后的电池在45℃环境下老化。此时,在隔膜与电极之间的PVdF膜中浸渗非水电解质,形成凝胶电解质层。最后,以0.25MPa的压力在25℃下进行30秒钟压制,制作厚度为0.7mm的实施例1的电池A1。
将电池A1的构成与以下的各实施例及比较例的电池的构成一起示于表1中。
[表1]
[评价]
(初期的电池容量)
在25℃的环境下,相对于电池A1进行以下的充放电,求出初期容量(C0)。其中,将电池A1的设计容量设定为1C(mAh)。
(1)恒定电流充电:0.2CMA(终止电压4.2V)
(2)恒定电压充电:4.2V(终止电流0.05CmA)
(3)恒定电流放电:0.5CmA(终止电压2.5V)
(弯曲试验后的容量维持率)
如图6中所示的那样,将能够伸缩的一对固定构件600a、600b水平地相对配置,用各固定构件,将充电状态的电池A1的两端的通过热熔接而封闭的部分固定。然后,在25℃的环境下,使具有曲率半径R为20mm的曲面部的夹具610与电池100抵接,沿着曲面部使电池620弯曲后,将夹具610从电池100拉开,将电池100的形状恢复成原样。将该操作重复进行4000次。之后,相对于薄型电池,在与上述相同的条件下进行充放电,求出弯曲试验后的放电容量(Cx)。由所得到的放电容量Cx和初期容量C0,由以下的式子求出容量维持率。将结果示于表2中。
弯曲试验后的容量维持率(%)=(Cx/C0)×100
(滑动阻力的测定)
按照以下的步骤,测定隔膜与负极活性物质层(第1活性物质层)之间的滑动阻力R11和隔膜与正极活性物质层(第2活性物质层)之间的滑动阻力R12。
(阻力R11)
从电池A1(不同于供于容量维持率的评价的其它的电池)中取出电极组,将正极活性物质层与隔膜的界面剥离,将负极与隔膜的层叠体分离。接着,将负极110与隔膜107的层叠体加工成图7中所示那样的具有15mm×50mm的接合区域的长条状的试验片。在试验片的接合区域中,负极活性物质层112与隔膜107通过凝胶电解质层109而粘接。
接着,使用拉伸试验机(A&D Company,Limited制的Tensilon RTC-1150A),在25℃的环境下,相对于试验片以20mm/分钟的拉伸速度施加长度方向的拉伸载荷。拉伸载荷逐渐变大,在某一时刻达到峰值,之后,急剧减少。通过将峰值时的载荷(N)除以上述粘接面积(15mm×50mm),算出滑动阻力(N/cm2)。
(阻力R12)
在电极组的一侧,将负极活性物质层与隔膜的界面剥离,在另一侧,将正极活性物质层与隔膜的界面剥离,将正极与隔膜的层叠体分离。接着,将正极与隔膜的层叠体加工成与上述同样的长条状的试验片,实施拉伸试验。
另外,在隔膜的与负极的相对预定部,存在与正极的相对预定部的90%的量的PVdF。即,配置于第1区域的凝胶电解质量为配置于第2区域的凝胶电解质量的90%。
(活性物质层的空隙率)
通过汞细孔计测定各活性物质层的细孔容积分布。细孔计使用(株)岛津制作所制的“Autopore III9410”。从细孔容积分布,抽出细孔直径为15μm以下的细孔的分布(将细孔直径超过15μm的细孔的分布除外),求出其累积细孔容积(Vp)。另外,细孔直径超过15μm的细孔由于来自活性物质层的表面的凹凸等,所以不包含于累积细孔容积中。将所得到的累积细孔容积Vp除以活性物质层的表观体积(Va),由以下的式子求出空隙率。将结果示于表1中。Va由活性物质层的投影面积(S)和活性物质层的厚度(T)算出(Va=ST)。活性物质层的厚度(T)用接触式的厚度测定装置进行测定。
空隙率(%)=(Vp/Va)×100
将电池A1的评价结果与对以下的各实施例及各比较例的电池同样地评价而得到的结果一起示于表2中。
[表2]
《实施例2》
按照以下的步骤,制作具有<正极/负极/正极>的结构的薄型电池。
(1)负极的制作(第2电极)
除了在负极集电体片的两个表面形成负极活性物质层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制作负极片材。在压延时,按照负极活性物质层的空隙率成为22%的方式控制线压。从所得到的负极片材切出具有5mm×5mm的极耳片的23mm×55mm尺寸的负极,在极耳片上焊接负极引线而得到负极。由于将空隙率由47%变更为22%,所以负极活性物质层的厚度(每一面)为100μm。
(2)正极的制作(第1电极)
除了仅在正极集电体片的一个表面形成正极活性物质层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操作,制作正极片材。在压延时,按照正极活性物质层的空隙率成为47%的方式控制线压。从所得到的正极片材切出具有5mm×5mm的极耳片的21mm×53mm尺寸的正极,在极耳片上焊接正极引线而得到正极。由于将空隙率由22%变更为47%,所以正极活性物质层的厚度为115μm。
(3)薄型电池的组装
除了按照负极活性物质层与正极活性物质层彼此相对的方式在一对正极之间配置负极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制作电极组,完成薄型电池(电池A2)。
其中,在隔膜的与正极活性物质层(第1活性物质层)的相对预定部的90%的区域中形成PVdF膜。另一方面,在隔膜的与负极活性物质层(第2活性物质层)的相对预定部,按照相对预定部被100%覆盖的方式形成PVdF膜。之后,按照负极活性物质层与正极活性物质层彼此相对的方式,此外,在负极与正极之间夹着隔膜,在一对正极之间配置负极而得到电极组。
《实施例3》
除了按照负极活性物质层的空隙率成为22%的方式控制线压,将负极活性物质层的厚度设定为100μm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制作负极。除了使用该负极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制作电极组,完成薄型电池(电池A3)。
《实施例4》
除了在隔膜的与负极活性物质层的相对预定部的100%的区域中形成PVdF膜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制作电极组,完成薄型电池(电池A4)。
《实施例5》
将作为负极活性物质的石墨(平均粒径为20μm)100质量份、作为粘结剂的苯乙烯-丁二烯橡胶(SBR)2.5质量份、羧甲基纤维素(CMC)1质量份、和适量的水混合而调制负极合剂浆料。除了使用该负极合剂浆料以外,与实施例2同样地制作负极。负极活性物质层的厚度为140μm。除了使用该负极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制作电极组,完成薄型电池(电池A5)。
《实施例6》
除了将对薄型电池进行压制时的温度变更为60℃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完成薄型电池(电池A6)。
《实施例7》
除了将对薄型电池进行压制时的温度变更为60℃以外,与实施例3同样地完成薄型电池(电池A7)。
《实施例8》
除了将对薄型电池进行压制时的温度变更为60℃以外,与实施例4同样地完成薄型电池(电池A8)。
《实施例9》
除了将对薄型电池进行压制时的温度变更为60℃以外,与实施例5同样地完成薄型电池(电池A9)。
《实施例10》
除了将对薄型电池进行压制时的温度变更为80℃以外,与实施例4同样地完成薄型电池(电池A10)。
《比较例1》
除了将对薄型电池进行压制时的温度变更为90℃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完成薄型电池(电池B1)。
《比较例2》
按照负极活性物质层的空隙率成为22%的方式控制线压,将负极活性物质层的厚度设定为100μm。此外,在隔膜的与负极活性物质层的相对预定部的100%的区域中涂布PVdF层。除了上述以外,与比较例1同样地完成薄型电池(电池B2)。
《比较例3》
按照与实施例2同样的步骤,制作具有<正极/负极/正极>的结构的薄型电池。其中,在隔膜的与负极活性物质层的相对预定部的90%的区域中形成PVdF膜,在与正极活性物质层的相对预定部的100%的区域中形成PVdF膜。此外,在薄型电池的组装中,将从外装体的外侧对电极组进行压制时的电极组及非水电解质的温度变更为60℃。这样操作,完成除了使第1电极为正极、使第2电极为负极以外具有与实施例6同样的构成的薄型电池(电池B3)。
《比较例4》
在薄型电池的组装中,没有在隔膜的两面涂布PVdF膜。此外,在外装体中插入电极组,将一个开口通过热熔接而密闭后,从外装体的另一个开口注入非水电解质,在-650mmHg的减压环境下将另一个开口部进行热熔接。之后,将电池在45℃环境下老化。最后,以0.25MPa的压力在90℃下压制30秒钟。除了上述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完成薄型电池(电池B4)。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的薄型电池例如适于在生物体贴附型装置或可穿戴便携终端那样的小型的电子仪器中使用。
符号说明
21、100、200、620 薄型电池
40 生物体信息测定装置
41 保持构件
42 电池搭载设备
43 温度传感器
45 压敏元件
46 存储部
47 信息发送部
SW1 按钮开关
48 控制部
49 粘合剂
103、203 电极组
107 第1隔膜
108、208 外装体
109 凝胶电解质
110、210 第1电极
111、211 第1集电体片
112、212 第1活性物质层
113、213 第1引线
120、220 第2电极
121、221 第2集电体片
122、212 第2活性物质层
123、223 第2引线
207a、207b 第2隔膜
600a、600b 固定构件
610 夹具

Claims (8)

1.一种薄型电池,其包含片状的电极组、浸渗于所述电极组中的非水电解质、和密闭容纳所述电极组与所述非水电解质的外装体,
所述电极组具有配置于所述电极组的最外面的一对第1电极、配置于所述一对第1电极之间的至少一个第2电极、和配置于所述第1电极与所述第2电极之间的第1隔膜,
所述第1电极包含第1集电体片及附着于所述第1集电体片的一个表面的第1活性物质层,
所述第2电极具有与所述第1电极不同的极性、且包含第2集电体片和附着于所述第2集电体片的两个表面的第2活性物质层,
所述第1隔膜与所述第1活性物质层及所述第2活性物质层粘接,
所述第1隔膜与所述第1活性物质层之间的滑动阻力R11和所述第1隔膜与所述第2活性物质层之间的滑动阻力R12满足:
0.5N/cm2≤R11<R12≤2.3N/cm2 …(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薄型电池,其包含两个以上的所述第2电极,
进一步包含一个以上的配置于一对所述第2电极之间的第3电极,
所述第3电极具有与所述第1电极相同的极性、且包含第3集电体片和附着于所述第3集电体片的两个表面的第3活性物质层,
在所述第2电极与所述第3电极之间夹着第2隔膜,
所述第2隔膜与所述第2活性物质层之间的滑动阻力R22满足:
R11<R22≤2.3N/cm2 …(2)
所述第2隔膜与所述第3活性物质层之间的滑动阻力R23满足:
R11<R23≤2.3N/cm2 …(3)。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薄型电池,其包含n个所述第2电极,n为3以上的整数,
且所述薄型电池包含n-1个所述第3电极。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薄型电池,其中,
所述第1活性物质层的空隙率A大于所述第2活性物质层的空隙率B。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薄型电池,其中,
所述非水电解质的至少一部分形成凝胶电解质,
所述凝胶电解质夹在所述第1活性物质层与所述第1隔膜之间的第1区域及所述第2活性物质层与所述第1隔膜之间的第2区域中,
所述凝胶电解质相比于所述第1区域更多地分布于所述第2区域中。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薄型电池,其中,
所述第1活性物质层包含第1活性物质和第1粘结剂,
所述第2活性物质层包含第2活性物质和第2粘结剂,
所述凝胶电解质、所述第1粘结剂及所述第2粘结剂包含由所述非水电解质进行溶胀的树脂。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薄型电池,其中,
所述树脂为包含偏氟乙烯单元的氟树脂。
8.一种电池搭载设备,其具有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薄型电池和通过来自所述薄型电池的电力供给而驱动的具有挠性的电子仪器,
所述薄型电池与所述电子仪器成为一体而被片材化。
CN201580008849.6A 2014-03-12 2015-02-12 薄型电池及电池搭载设备 Pending CN106030887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048958 2014-03-12
JP2014-048958 2014-03-12
PCT/JP2015/000624 WO2015136837A1 (ja) 2014-03-12 2015-02-12 薄型電池および電池搭載デバイス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030887A true CN106030887A (zh) 2016-10-12

Family

ID=5407130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80008849.6A Pending CN106030887A (zh) 2014-03-12 2015-02-12 薄型电池及电池搭载设备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160344060A1 (zh)
JP (1) JPWO2015136837A1 (zh)
CN (1) CN106030887A (zh)
WO (1) WO2015136837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888371A (zh) * 2019-04-15 2019-06-14 北京理工大学 一种书本结构柔性电池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755235B2 (en) 2014-07-17 2017-09-05 Ada Technologies, Inc. Extreme long life, high energy density batteries and method of making and using the same
US10692659B2 (en) 2015-07-31 2020-06-23 Ada Technologies, Inc. High energy and power electrochemical device and method of making and using same
US9837682B1 (en) * 2016-08-29 2017-12-05 Microsoft Technology Licensing, Llc Variable layer thickness in curved battery cell
US20190027724A1 (en) * 2016-12-06 2019-01-24 Ada Technologies, Inc. Electrochemical Energy Storage Devices and Methods of Making and Using the Same
US11024846B2 (en) 2017-03-23 2021-06-01 Ada Technologies, Inc. High energy/power density, long cycle life, safe lithium-ion battery capable of long-term deep discharge/storage near zero volt and method of making and using the same
CN109937498B (zh) * 2017-05-22 2022-06-10 株式会社Lg新能源 柔性电极、其制造方法和包含该柔性电极的二次电池
JP6961398B2 (ja) * 2017-06-14 2021-11-05 株式会社エンビジョンAescジャパン 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素子および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
KR102331068B1 (ko) * 2018-02-09 2021-11-25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관통 특성이 개선된 리튬전지 및 이의 제조방법
CN109301275B (zh) * 2018-10-24 2024-03-08 四川赛尔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一次轻薄型凝胶固态氟电池及其制备方法
CN112970140A (zh) * 2018-11-07 2021-06-15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锂一次电池
US11349191B1 (en) * 2019-09-17 2022-05-31 Amazon Technologies, Inc. Ring-shaped devices with combined battery and antenna assemblies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60257727A1 (en) * 2003-08-26 2006-11-16 Yoshihiro Uetani Reactive polymer-supporting porous film for battery seperator and use thereof
CN102610775A (zh) * 2012-03-06 2012-07-25 宁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锂离子电池及其隔膜
CN102656729A (zh) * 2010-06-29 2012-09-05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薄型柔性电池
CN103081209A (zh) * 2011-04-11 2013-05-01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薄型电池及电池装置
JP2013187021A (ja) * 2012-03-07 2013-09-19 Nissan Motor Co Ltd 二次電池
CN103548177A (zh) * 2011-04-20 2014-01-29 赢创利塔里安有限责任公司 具有用于改善涂层质量和减少在陶瓷复合材料中的附聚体的添加剂的隔膜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752913B2 (ja) * 1999-09-17 2006-03-08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二次電池
JP4565713B2 (ja) * 2000-08-04 2010-10-20 トータル ワイヤレス ソリューショオンズ リミテッド シート状リチウム電池構造及びシート状リチウム電池の製造方法
JP2003151638A (ja) * 2002-11-15 2003-05-23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
JP3919667B2 (ja) * 2003-01-06 2007-05-30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リチウム二次電池用接着剤及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それを用いた電池
JP4647948B2 (ja) * 2003-07-16 2011-03-09 三井化学株式会社 電気化学素子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4495994B2 (ja) * 2004-03-29 2010-07-07 株式会社東芝 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
JP2013191389A (ja) * 2012-03-13 2013-09-26 Nissan Motor Co Ltd 積層構造電池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60257727A1 (en) * 2003-08-26 2006-11-16 Yoshihiro Uetani Reactive polymer-supporting porous film for battery seperator and use thereof
CN102656729A (zh) * 2010-06-29 2012-09-05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薄型柔性电池
CN103081209A (zh) * 2011-04-11 2013-05-01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薄型电池及电池装置
CN103548177A (zh) * 2011-04-20 2014-01-29 赢创利塔里安有限责任公司 具有用于改善涂层质量和减少在陶瓷复合材料中的附聚体的添加剂的隔膜
CN102610775A (zh) * 2012-03-06 2012-07-25 宁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锂离子电池及其隔膜
JP2013187021A (ja) * 2012-03-07 2013-09-19 Nissan Motor Co Ltd 二次電池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888371A (zh) * 2019-04-15 2019-06-14 北京理工大学 一种书本结构柔性电池
CN109888371B (zh) * 2019-04-15 2021-05-04 北京理工大学 一种书本结构柔性电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5136837A1 (ja) 2015-09-17
US20160344060A1 (en) 2016-11-24
JPWO2015136837A1 (ja) 2017-04-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030887A (zh) 薄型电池及电池搭载设备
JP5838328B2 (ja) 薄型電池および電池デバイス
US10418664B2 (en) Stretchable batteries
EP2631962B1 (en) Thin battery
CN104466093B (zh) 二次电池用电极、其制备方法以及包含其的二次电池和线缆型二次电池
US8785030B2 (en) Flexible battery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the same
JP5490324B2 (ja) 薄型電池用電極群、薄型電池、及び電子機器
US10153519B2 (en) Deformable origami batteries
JP5838322B2 (ja) 薄型電池
KR20170003536A (ko) 이차 전지를 가지는 전자 기기
WO2016157685A1 (ja) 薄型電池および電池搭載デバイス
US20150207167A1 (en) Thin battery and production method thereof
US20170214026A1 (en) Flexible battery
JP2016189300A (ja) 薄型電池
US10147914B2 (en) Thin battery and battery-mounted device
JP2013161691A (ja) 薄型電池搭載電子デバイス
JP5728647B2 (ja) 電池デバイスおよびその操作方法
CN108369998A (zh) 电池外装用膜材料以及具有该电池外装用膜材料的柔性电池
WO2018110080A1 (ja) フレキシブル電池
JP2019121498A (ja) フレキシブル電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61012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