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992728A - 方位推进式船舶 - Google Patents

方位推进式船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992728A
CN105992728A CN201480064131.4A CN201480064131A CN105992728A CN 105992728 A CN105992728 A CN 105992728A CN 201480064131 A CN201480064131 A CN 201480064131A CN 105992728 A CN105992728 A CN 10599272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late portion
course
ships
hull
keeping qualit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80064131.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992728B (zh
Inventor
松本大辅
大和邦昭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TSUBISHI Shipbuilding Corporation
Original Assignee
Mitsubishi Heavy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bishi Heavy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Mitsubishi Heavy Industries Ltd
Publication of CN10599272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99272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99272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99272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3SHIPS OR OTHER WATERBORNE VESSELS; RELATED EQUIPMENT
    • B63BSHIPS OR OTHER WATERBORNE VESSELS; EQUIPMENT FOR SHIPPING 
    • B63B1/00Hydrodynamic or hydrostatic features of hulls or of hydrofoils
    • B63B1/32Other means for varying the inherent hydrodynamic characteristics of hull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3SHIPS OR OTHER WATERBORNE VESSELS; RELATED EQUIPMENT
    • B63BSHIPS OR OTHER WATERBORNE VESSELS; EQUIPMENT FOR SHIPPING 
    • B63B3/00Hul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tructure or component parts
    • B63B3/14Hull parts
    • B63B3/38Keel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3SHIPS OR OTHER WATERBORNE VESSELS; RELATED EQUIPMENT
    • B63HMARINE PROPULSION OR STEERING
    • B63H5/00Arrangements on vessels of propulsion elements directly acting on water
    • B63H5/07Arrangements on vessels of propulsion elements directly acting on water of propellers
    • B63H5/125Arrangements on vessels of propulsion elements directly acting on water of propellers movably mounted with respect to hull, e.g. adjustable in direction, e.g. podded azimuthing thruster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70/00Maritime or waterways transport
    • Y02T70/10Measures concerning design or construction of watercraft hull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Ocean & Marine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Fluid Mechanics (AREA)
  • Prevention Of Electric Corrosion (AREA)
  • Structures Of 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Pumps (AREA)
  • Hydraulic Turbines (AREA)
  • Other Liquid Machine Or Engine Such As Wave Power Us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方位推进式船舶,其具备方位推进器,该方位推进式船舶能够抑制燃耗的恶化并提高航向保持性能。方位推进式船舶具有:方位推进器,设置在船体的船尾侧;中心艉鳍,配置在船体的船底的宽度方向中心线上;以及航向保持性能改善装置,配置在中心艉鳍的侧面。航向保持性能改善装置具有:板部,与中心艉鳍以及船底隔开间隔配置,且在与中心线平行的方向上的长度比中心艉鳍短;以及连结部,在板部和中心艉鳍之间设置间隙而连结板部与中心艉鳍。

Description

方位推进式船舶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备方位推进器的方位推进式船舶。
背景技术
船舶中有将回转型推进电动机即方位推进器作为推进源的方位推进式船舶。方位推进式船舶即使不使用舵,通过回转螺旋桨的方向,也能够任意改变推进力作用的方向。
并且,方位推进式船舶中,船底的宽度方向中央设置有中心艉鳍(center skeg)。并且,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方位推进式船舶(带有双轴推进器的船舶)设置有连接于一对方位推进器之间的船底,且与中心艉鳍并列配置的辅助艉鳍。并且,专利文献2中记载的方位推进式船舶(吊舱螺旋桨船)中记载有在中心艉鳍下侧边缘的左右设置可动挡板。
以往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公开2011-168251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公开2004-136779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技术课题
其中,若方位推进式船舶为不具备舵的结构,则航向保持性能(也称为航向稳定性能。)会变差。对此,如专利文献1、2中所记载的装置,添加中心艉鳍,并通过设置辅助艉鳍或可动挡板,能够提高航向保持性能。但是,若设置辅助艉鳍或可动挡板虽然能够提高航向保持性能,但是由于会同时成为阻力,所以燃耗也会恶化。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课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方位推进式船舶,其具备方位推进器,该方位推进式船舶能够抑制燃耗的恶化并提高航向保持性能。
用于解决技术课题的手段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方位推进式船舶的特征在于,具有:方位推进器,设置在船体的船尾侧;中心艉鳍,配置在所述船体的船底的宽度方向中心线上;以及航向保持性能改善装置,配置在所述中心艉鳍的侧面,所述航向保持性能改善装置具有:板部,与所述中心艉鳍以及所述船底隔开间隔配置,且在与所述中心线平行的方向上的长度比所述中心艉鳍短;以及连结部,在所述板部和所述中心艉鳍之间设置间隙而连结所述板部与所述中心艉鳍。
方位推进式船舶能够通过与中心艉鳍隔开间隔且与船底之间隔开空间配置板部,并在中心艉鳍与板部之间形成通水的流路,利用流过该流路的水流在方位推进器的上游侧形成涡流来提高航向保持性能。并且,通过利用水的流动可有效地提高航向保持性能,能够抑制板部变大。由此,能够抑制燃耗的恶化并提高航向保持性能。
并且,优选所述板部中面积最大的面平行于与所述中心线平行的面。通过按该方向配置板部,能够使阻力变得更小,且能够进一步抑制燃耗的恶化并提高航向保持性能。
并且,优选所述板部中面积最大的面相对于与所述中心线平行的面倾斜。通过按该方向配置板部,能够以高水平维持燃耗与航向保持性能,即能够改善燃耗并提高航向保持性能。
并且,优选所述板部中面积最大的面正交于与所述中心线平行的面。通过按该方向配置板部,能够进一步提高航向保持性能,且能够抑制阻力的增加并进一步提高航向保持性能。
并且,优选所述板部中,在与所述船底横向正交的面上,所述船体的船长方向成为面积最大的面的长边方向。由此,能够抑制相对于船长方向水流的阻力的增加并提高航向保持性能。
优选所述板部中,在与所述船底横向正交的面上,所述船体的船长方向成为面积最大的面的短边方向。由此,能够在船长方向的水流中容易产生涡流,且能够提高航向保持性能。
优选所述板部在所述船体的高度方向上,底面与所述中心艉鳍的底面处于相同高度。由此,能够使板部与船体的船底间的距离变得更大并将板部设置成在底面侧不比中心艉鳍突出的结构。由此,能够容易形成水流的涡流,且提高航向保持性能。并且,能够抑制板部比中心艉鳍先与位于船底的部件接触,且抑制向板部施加负载。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通过与中心艉鳍隔开间隔且与船底之间隔开空间配置板部,并在中心艉鳍与板部之间形成通水的流路,利用流过该流路的水流在方位推进器的上游侧形成涡流来提高航向保持性能。并且,通过利用水的流动可有效地提高航向保持性能,能够抑制板部变大。由此,能够抑制阻力的增加并提高航向保持性能。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船舶的船尾部的侧视图。
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船舶的船尾部的后视图。
图3A是表示连结部的概略结构的立体图。
图3B是表示连结部的概略结构的立体图。
图4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所涉及的船舶的船尾部的后视图。
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所涉及的船舶的船尾部的后视图。
图6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船舶的船尾部的侧视图。
图7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船舶的船尾部的后视图。
图8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变形例所涉及的船舶的船尾部的后视图。
图9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变形例所涉及的船舶的船尾部的后视图。
图10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船舶的船尾部的后视图。
图1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变形例所涉及的船舶的船尾部的后视图。
图12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所涉及的船舶的船尾部的侧视图。
图13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所涉及的船舶的船尾部的后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根据附图对本发明所涉及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另外,本发明并不限于本实施方式。并且,下述实施方式中的构成要件包含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容易置换的要件、或实质上相同的要件。
[实施方式1]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船舶的船尾部的侧视图。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船舶的船尾部的后视图。
本实施方式的方位推进式船舶(以下简称为船舶)10具有:设置在船体12的船尾侧的方位推进器14、设置在比方位推进器14更靠近船首侧的中心艉鳍16、以及设置在中心艉鳍16的底面侧的航向保持性能改善装置18。船舶10是通过具备方位推进器14作为推进源,能够使船体12向任意方向移动或维持当前位置的船舶。
本实施方式中,将连结船舶10的船体12的船首和船尾的方向(船长方向)设为X方向,将船体12的宽度方向(在平行于设计吃水S的面上,与船长方向正交的方向)设为Y方向,将高度方向(垂直于设计吃水S的方向)设为Z方向。Z方向的上侧为从海底朝向水面的方向,下侧为从水面朝向海底的方向。并且,通过船体12的Y方向的中心,向X方向以及Z方向延伸的面成为船体中心面,如图2所示,从船体的背面观察时,船体中心面成为船体中心线Cl2。船体12中,船底20的船尾22侧的部分即船尾船底24随着朝向船尾22逐渐向上方(Z方向上侧)倾斜。
2个方位推进器14为回转型推进电动机,设置在船尾船底24的船尾22侧。方位推进器14以船体中心线Cl2为对称轴,在Y方向上并排配置。方位推进器14分别配置在船体12的船尾船底24的左右两侧。方位推进器14具备作为方向改变器的功能以及作为推进源的功能。方位推进器14向船体12的下方突出并配置在水中,具有设置在吊舱部14a以及吊舱部14a的侧部的螺旋桨14b。吊舱部14a绕向上下方向延伸的驱动轴14c沿水平方向360度旋转。具体而言,吊舱部14a以方位旋转线Cl1为中心旋转。然后,方位推进器14通过吊舱部14a的旋转移动以及螺旋桨14b的驱动使船体12向任意方向移动,或使船体12准确地维持当前位置。另外,本实施方式中,方位推进器14在吊舱部14a配置有驱动螺旋桨14b的电动机。另外,方位推进器14在船体12的内部配置有驱动螺旋桨14b的电动机,可以设为向螺旋桨14b机械传递动力的方式,即Z驱动。并且,本实施方式中,在船尾的左右并排配置方位推进器14,但也有设置在船首的情况。例如,也可以在船首和船尾分别配备3台方位推进器。
中心艉鳍16为板状部件,配置在船尾船底24的与船体中心线Cl2重合的区域。中心艉鳍16配置为底面26与比船底20的船尾船底24更靠近船首侧的部分即船底20的没有倾斜的部分相同的高度。即中心艉鳍16不比船底20更向Z方向下侧突出。中心艉鳍16可提高船舶10的航向保持性能。
航向保持性能改善装置18具有2个板部40以及分别连结板部40与中心艉鳍16的连结部42。板部40配置为向Y方向远离中心艉鳍16。航向保持性能改善装置18具有2个板部40,在中心艉鳍16的2个侧面即与XZ平面平行的2个面,相对配置有各自的板部40。板部40以船体中心线Cl2为对称轴配置成面对称。板部40的与XZ平面平行的面成为面积最大的面,X方向成为长边方向。即,板部40为向船长方向延伸,且与船体中心线Cl2(船体中心面)相对的形状。
连结部42连结板部40与中心艉鳍16。本实施方式的连结部42为X方向成为长边方向的棒状部件,一端部与板部40连结,另一端部与中心艉鳍16连结。航向保持性能改善装置18利用2个连结部42连结1个板部40与中心艉鳍16。2个连结部42在X方向上隔开间隔配置。
航向保持性能改善装置18为如上结构,配置在向Y方向远离中心艉鳍16的侧面(沿XZ平面的面)的位置的板部40通过连结部42,以在板部40与中心艉鳍16之间留有间隙的状态被支撑。由此,船舶10向直进方向前进时,即向船体12的船首成为前进方向的前端的方向行驶时,沿船底20流动的水流如箭头50以及箭头52所示,成为沿船尾船底24倾斜于水面侧的流动。并且,沿船底20流动的水流如箭头52所示,一部分通过中心艉鳍16与板部40之间。箭头52的水流通过中心艉鳍16与板部40之间以后,向宽度方向(Y方向)扩展并形成涡流,由此增加回转阻力。由此,航向保持性能改善装置18能够提高船舶10的航向保持性能。并且,航向保持性能改善装置18形成涡流来提高航向保持性能,由此,即使缩小板部40也能够增大航向保持性能提高的效果。由此,能够减少通过设置航向保持性能改善装置18而产生的阻力的增加并提高航向保持性能。因此,航向保持性能改善装置18能够降低因阻力的增加所导致的燃耗的恶化并提高航向保持性能(航向稳定性能)。
并且,航向保持性能改善装置18通过利用连结部42将板部40与中心艉鳍16连结,能够比将板部40与船体12连接更抑制阻力的增加。并且,航向保持性能改善装置18通过将板部40配置于与中心艉鳍16的底面26重合的位置,能够使板部40与船尾船底24间的距离变得更长并抑制板部40比船底20突出。由此,能够使通过板部40的水流成为速度更快的水流,能够提高航向保持性能。并且,通过将板部40设置成不比船底20突出的结构,在船舶12的修补时以及维护时,板部40成为船舶10的最下侧,利用板部40支撑各部,能够抑制载荷的集中。
图3A是表示连结部的概略结构的立体图。图3B是表示连结部的概略结构的立体图。本实施方式中,将连结板部40与中心艉鳍16的连结部42的截面设为X方向为长轴的椭圆形状,但并不限定于此。如图3A所示,航向保持性能改善装置18中可将连结部60设为截面为圆形的棒状的部件,如图3B所示,可将连结部62设为截面为翼形状,具体而言,可以设为船首侧的端面成为曲面,随着朝向船尾侧厚度变薄的形状。如连结部62通过设为翼形状,能够使通过设置连结部62而产生的阻力变得更小。另外,设置连结部62时,优选翼形状沿水流倾斜。
图4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所涉及的船舶的船尾部的后视图。另外,图4中省略方位推进器14的图示。以下的后视图中也省略图示。图4所示的船舶10A除了航向保持性能改善装置18a的板部40a的位置以外,与船舶10结构相同。航向保持性能改善装置18a的板部40a比中心艉鳍16的底面26更向Z方向(高度方向)的下侧突出。航向保持性能改善装置18a通过使板部40a比底面26以及船底20更向下侧突出,能够进一步加大与船尾船底24的距离,能够提高推进性能。
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所涉及的船舶的船尾部的后视图。图5所示的船舶10B除了航向保持性能改善装置18b的板部40b以及连结部42b的位置以外,与船舶10结构相同。航向保持性能改善装置18b配置于板部40b的Z方向下侧比中心艉鳍16的底面26更靠Z方向(高度方向)的上侧的位置。并且,连结部42b配置于比连结部42更靠Z方向上侧,连结中心艉鳍16与连结部42b。航向保持性能改善装置18b中,即使将板部40b配置于比底面26以及船底20更靠上侧,也能够提高推进性能。
[实施方式2]
图6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船舶的船尾部的侧视图。图7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船舶的船尾部的后视图。由于实施方式2的船舶10C除了航向保持性能改善装置18c以外,与船舶10结构相同,因此对与实施方式1相同部分标注相同符号并省略说明。
航向保持性能改善装置18c具有2个板部40c、以及分别连结板部40c与中心艉鳍16的连结部42c。板部40c配置为向Y方向远离中心艉鳍16。航向保持性能改善装置18c具有2个板部40c,在中心艉鳍16的2个侧面即与XZ平面平行的2个面,相对配置有各自的板部40c。板部40c以船体中心线Cl2为对称轴配置成面对称。板部40c的与XY平面平行的面成为面积最大的面,X方向成为长边方向。即,板部40c配置为向船长方向延伸,且设计吃水S或船底20的延伸方向为面积最大的面的方向。
连结部42c连结板部40c与中心艉鳍16。本实施方式的连结部42c为X方向成为长边方向的棒状部件,一端部与板部40c连结,另一端部与中心艉鳍16连结。航向保持性能改善装置18c利用2个连结部42c连结1个板部40c与中心艉鳍16。2个连结部42c在X方向上隔开间隔配置。
航向保持性能改善装置18c为如上结构,配置在向Y方向远离中心艉鳍16的侧面(沿XZ平面的面)的位置的板部40c通过连结部42c,以在板部40c与中心艉鳍16之间留有间隙的状态被支撑。由此,船舶10C向直进方向前进时,即向船体12的船首成为前进方向的前端的方向行驶时,沿船底20流动的水流如箭头50以及箭头52所示,成为沿船尾船底24倾斜于水面侧的流动。并且,沿船底20流动的水流如箭头52所示,一部分通过中心艉鳍16与板部40c之间。箭头52的水流通过中心艉鳍16与板部40c之间以后,向宽度方向(Y方向)扩展并形成涡流,由此增加回转阻力。而且,航向保持性能改善装置18c通过将板部40c设为与船底20平行的面,且设为向宽度方向延伸的形状,使沿船底20流动并向船尾船底24与板部40c之间的流动中的,对于板部40c,从板部40f的与连结部42f相反的一侧绕到船尾船底24侧的水流,如箭头54所示流入船尾船底24与板部40c时成为涡流。由此,航向保持性能改善装置18c能够提高船舶10C的航向保持性能。并且,航向保持性能改善装置18c形成涡流来提高航向保持性能,由此即使缩小板部40c也能够增大航向保持性能提高的效果。由此,能够减少通过设置航向保持性能改善装置18c而产生的阻力的增加并提高航向保持性能。因此,航向保持性能改善装置18c能够降低因阻力的增加所导致的燃耗的恶化并提高航向保持性能(航向稳定性能)。另外,航向保持性能改善装置18c比航向保持性能改善装置18能够进一步提高航向保持性能,但阻力增加。
并且,航向保持性能改善装置18c通过利用连结部42c将板部40c与中心艉鳍16连结,能够比将板部40c与船体12连接更抑制阻力的增加。并且,航向保持性能改善装置18c通过将板部40c配置于与中心艉鳍16的底面26重合的位置,能够使板部40c与船尾船底24间的距离变得更长并抑制板部40c比船底20突出。由此,能够使通过板部40c的水流成为速度更快的水流,能够提高航向保持性能。并且,通过将板部40c设置成不比船底20突出的结构,在船舶12的修补时以及维护时,板部40c成为船舶10C的最下侧,利用板部40c支撑各部,能够抑制载荷的集中。
图8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变形例所涉及的船舶的船尾部的后视图。图8所示的船舶10D除了航向保持性能改善装置18d的板部40d的位置以及连结部42d以外,与船舶10C结构相同。航向保持性能改善装置18d中,板部40d比中心艉鳍16的底面26更向Z方向(高度方向)的下侧突出。连结部42d为L字形状的棒状部件,向Y方向延伸的部分的端部与中心艉鳍16连结,向Z方向延伸的部分的端部与板部40d连结。另外,连结部42d虽设为L字形状,但也可以是向Z方向以及Y方向倾斜的棒状部件。航向保持性能改善装置18d通过使板部40d比底面26以及船底20更向下侧突出,能够进一步加大与船尾船底24的距离,能够提高推进性能。
图9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变形例所涉及的船舶的船尾部的后视图。图9所示的船舶10E除了航向保持性能改善装置18e的板部40e以及连结部42e的位置以外,与船舶10结构相同。图9所示的船舶10E除了航向保持性能改善装置18e的板部40e以及连结部42e的位置以外,与船舶10C结构相同。航向保持性能改善装置18e配置于板部40e的Z方向下侧比中心艉鳍16的底面26更靠Z方向(高度方向)的上侧的位置。并且,连结部42e配置于比连结部42更靠Z方向上侧,连结中心艉鳍16与连结部42e。航向保持性能改善装置18e中,即使将板部40e配置于比底面26以及船底20更靠上侧,也能够提高推进性能。
[实施方式3]
图10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船舶的船尾部的后视图。由于实施方式3的船舶10F除了航向保持性能改善装置18f以外,与船舶10结构相同,因此对与实施方式1相同部分标注相同符号并省略说明。
航向保持性能改善装置18f具有2个板部40f以及分别连结板部40f与中心艉鳍16的连结部42f。板部40f配置为向Y方向远离中心艉鳍16。航向保持性能改善装置18f具有2个板部40f,在中心艉鳍16的2个侧面即与XZ平面平行的2个面,相对配置有各自的板部40f。板部40f以船体中心线Cl2为对称轴配置成面对称。板部40f的面积最大的面相对于XZ平面以及XY平面倾斜,X方向成为长边方向。即,板部40f向船长方向延伸,且呈将与XZ平面平行的板绕X轴旋转或将与XY平面平行的板绕X轴旋转的形状。本实施方式的板部40f随着靠近船体中心线Cl2,高度方向朝向下侧,即朝向比水面更靠船底侧的方向倾斜。
连结部42f连结板部40f与中心艉鳍16。本实施方式的连结部42f为X方向成为长边方向的棒状部件,一端部与板部40f连结,另一端部与中心艉鳍16连结。航向保持性能改善装置18f利用2个连结部42f连结1个板部40f与中心艉鳍16。2个连结部42f在X方向上隔开间隔配置。
航向保持性能改善装置18f为如上结构,配置在向Y方向远离中心艉鳍16的侧面(沿XZ平面的面)的位置的板部40f通过连结部42f,以在板部40f与中心艉鳍16之间留有间隙的状态被支撑。由此,船舶10F向直进方向前进时,即向船体12的船首成为前进方向的前端的方向行驶时,沿船底20流动的水流如箭头50以及箭头52所示,成为沿船尾船底24倾斜于水面侧的流动。并且,沿船底20流动的水流如箭头52所示,一部分通过中心艉鳍16与板部40f之间。箭头52的水流通过中心艉鳍16和板部40之间以后,向宽度方向(Y方向)扩展并形成涡流,由此增加回转阻力。而且,航向保持性能改善装置18f通过使板部40f相对于船体中心线Cl2倾斜,且设为比板部40更靠宽度方向延伸的形状,使沿船底20流动并向船尾船底24与板部40f之间的流动中的,对于板部40f,从板部40f的与连结部42f相反的一侧绕到船尾船底24侧的水流,流入船尾船底24与板部40f时成为涡流。由此,航向保持性能改善装置18f能够提高船舶10的航向保持性能。并且,航向保持性能改善装置18f形成涡流来提高航向保持性能,由此,缩小板部40f也能够增大航向保持性能提高的效果。由此,能够减少通过设置航向保持性能改善装置18f而产生的阻力的增加并提高航向保持性能。因此,航向保持性能改善装置18f能够降低因阻力的增加所导致的燃耗的恶化并提高航向保持性能(航向稳定性能)。另外,航向保持性能改善装置18f能够比航向保持性能改善装置18更提高航向保持性能,不能比航向保持性能改善装置18c更提高航向保持性能。并且,航向保持性能改善装置18f的阻力比航向保持性能改善装置18增加,比航向保持性能改善装置18c降低。
并且,航向保持性能改善装置18f通过利用连结部42f将板部40f与中心艉鳍16连结,能够比将板部40f与船体12连接更抑制阻力的增加。并且,航向保持性能改善装置18f通过将板部40f配置于与中心艉鳍16的底面26重合的位置,能够使板部40f与船尾船底24间的距离变得更长并抑制板部40f比船底20突出。由此,能够使通过板部40f的水流成为速度更快的水流,能够提高航向保持性能。并且,通过将板部40f设置成不比船底20突出的结构,在船舶12的修补时以及维护时,板部40f成为船舶10F的最下侧,利用板部40f支撑各部,能够抑制载荷的集中。
图1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变形例所涉及的船舶的船尾部的后视图。图11所示的船舶10G除了航向保持性能改善装置18g的板部40g的位置以及连结部42g以外,与船舶10F结构相同。板部40g向船长方向延伸,且呈将与XZ平面平行的板绕X轴旋转或将与XY平面平行的板绕X轴旋转的形状。航向保持性能改善装置18g中,板部40g相对于XZ平面以及XY平面倾斜的朝向与板部40f不同。本实施方式的板部40g随着靠近船体中心线Cl2,高度方向朝向上侧,即朝向比船底更靠水面侧的方向倾斜。
航向保持性能改善装置18g在相对于XZ平面以及XY平面倾斜的朝向不同的情况下,也能够得到与航向保持性能改善装置18f相同的效果。
[实施方式4]
图12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所涉及的船舶的船尾部的侧视图。图13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所涉及的船舶的船尾部的后视图。实施方式4的船舶10H除了航向保持性能改善装置18h以外,与船舶10结构相同,因此对与实施方式1相同部分标注相同符号并省略说明。
航向保持性能改善装置18h具有2个板部40h以及分别连结板部40h与中心艉鳍16的连结部42h。板部40h配置为向Y方向远离中心艉鳍16。航向保持性能改善装置18h具有2个板部40h,在中心艉鳍16的2个侧面即与XZ平面平行的2个面,相对配置有各自的板部40h。板部40h以船体中心线Cl2为对称轴配置成面对称。板部40h的与XZ平面平行的面(沿XZ平面的面)成为面积最大的面,Z方向成为长边方向。即,板部40h为向高度方向延伸,且与船体中心线Cl2(船体中心面)相对的形状。
连结部42h连结板部40h与中心艉鳍16。本实施方式的连结部42h为Y方向成为长边方向的棒状部件,一端部与板部40h连结,另一端部与中心艉鳍16连结。航向保持性能改善装置18h利用2个连结部42h连结1个板部40h与中心艉鳍16。2个连结部42h在X方向以及Z方向隔开间隔配置。
航向保持性能改善装置18h为如上结构,配置在向Y方向远离中心艉鳍16的侧面(沿XZ平面的面)的位置的板部40h通过连结部42h,以在板部40h与中心艉鳍16之间留有间隙的状态被支撑。由此,船舶10H向直进方向前进时,即向船体12的船首成为前进方向的前端的方向行驶时,沿船底20流动的水流如箭头50以及箭头52所示,成为沿船尾船底24倾斜于水面侧的流动。并且,沿船底20流动的水流如箭头52所示,一部分通过中心艉鳍16与板部40h之间。箭头52的水流通过中心艉鳍16与板部40h之间以后,向宽度方向(Y方向)扩展并形成涡流,由此增加回转阻力。而且,航向保持性能改善装置18h通过使板部40h设置成Z方向(高度方向)成为长边方向的形状,也能够在船长方向形成涡流。具体而言,能够在板部40h的X方向的下游(方位推进器14)侧形成涡流。由此,航向保持性能改善装置18h能够提高船舶10H的航向保持性能。并且,航向保持性能改善装置18h形成涡流来提高航向保持性能,由此即使缩小板部40h也能够增大航向保持性能提高的效果。由此,能够减少通过设置航向保持性能改善装置18h而产生的阻力的增加并能够提高航向保持性能。因此,航向保持性能改善装置18h能够降低因阻力的增加所导致的燃耗的恶化并提高航向保持性能(航向稳定性能)。其中,由于航向保持性能改善装置18h比航向保持性能改善装置18,板部40h在高度方向上更长,因此虽然提高航向保持性能但阻力增加。并且,航向保持性能改善装置18h能够得到与其他航向保持性能改善装置18相同的效果。
符号说明
10-方位推进式船舶,12-船体,14-方位推进器,14a-吊舱部,14b-螺旋桨,14c-驱动轴,16-中心艉鳍,18-航向保持性能改善装置,20-船底,22-船尾,24-船尾船底,26-底面,40-板部,42-连结部,50、52、54-箭头,Cl1-方位旋转线,Cl2-船体中心线,S-设计吃水。
权利要求书(按照条约第19条的修改)
1.(补正后)一种方位推进器式船舶,其特征在于,具有:
方位推进器,设置在船体的船尾侧;
中心艉鳍,配置在所述船体的船底的宽度方向中心线上;以及
航向保持性能改善装置,配置在所述中心艉鳍的侧面,
所述航向保持性能改善装置具有:
板部,与所述中心艉鳍以及所述船底隔开间隔配置,且在与所述中心线平行的方向上的长度比所述中心艉鳍短;以及
多个连结部,在所述板部和所述中心艉鳍之间设置间隙而连结所述板部与所述中心艉鳍,
所述连结部与相邻的所述连结部分离配置,且设置有间隙。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位推进器式船舶,其特征在于,
所述板部中面积最大的面平行于与所述中心线平行的面。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位推进器式船舶,其特征在于,
所述板部中面积最大的面相对于与所述中心线平行的面倾斜。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位推进器式船舶,其特征在于,
所述板部中面积最大的面正交于与所述中心线平行的面。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方位推进器式船舶,其特征在于,
所述板部中,在与所述船底的宽度方向正交的面上,所述船体的船长方向成为面积最大的面的长边方向。
6.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方位推进器式船舶,其特征在于,
所述板部中,在与所述船底的宽度方向正交的面上,所述船体的船长方向成为面积最大的面的短边方向。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方位推进器式船舶,其特征在于,
所述板部在所述船体的高度方向上,底面与所述中心艉鳍的底面处于相同的高度。

Claims (7)

1.一种方位推进式船舶,其特征在于,具有:
方位推进器,设置在船体的船尾侧;
中心艉鳍,配置在所述船体的船底的宽度方向中心线上;以及
航向保持性能改善装置,配置在所述中心艉鳍的侧面,
所述航向保持性能改善装置具有:
板部,与所述中心艉鳍以及所述船底隔开间隔配置,且在与所述中心线平行的方向上的长度比所述中心艉鳍短;以及
连结部,在所述板部和所述中心艉鳍之间设置间隙而连结所述板部与所述中心艉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位推进式船舶,其特征在于,
所述板部中面积最大的面平行于与所述中心线平行的面。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位推进式船舶,其特征在于,
所述板部中面积最大的面相对于与所述中心线平行的面倾斜。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位推进式船舶,其特征在于,
所述板部中面积最大的面正交于与所述中心线平行的面。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方位推进式船舶,其特征在于,
所述板部中,在与所述船底的宽度方向正交的面上,所述船体的船长方向成为面积最大的面的长边方向。
6.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方位推进式船舶,其特征在于,
所述板部中,在与所述船底的宽度方向正交的面上,所述船体的船长方向成为面积最大的面的短边方向。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方位推进式船舶,其特征在于,
所述板部在所述船体的高度方向上,底面与所述中心艉鳍的底面处于相同的高度。
CN201480064131.4A 2013-12-26 2014-12-24 方位推进式船舶 Active CN10599272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270378 2013-12-26
JP2013270378A JP6189210B2 (ja) 2013-12-26 2013-12-26 アジマス推進式船舶
PCT/JP2014/084149 WO2015098966A1 (ja) 2013-12-26 2014-12-24 アジマス推進式船舶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992728A true CN105992728A (zh) 2016-10-05
CN105992728B CN105992728B (zh) 2018-08-21

Family

ID=5347881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80064131.4A Active CN105992728B (zh) 2013-12-26 2014-12-24 方位推进式船舶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EP (1) EP3042841B1 (zh)
JP (1) JP6189210B2 (zh)
KR (1) KR101834680B1 (zh)
CN (1) CN105992728B (zh)
WO (1) WO2015098966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114268A (zh) * 2017-01-25 2019-08-09 三菱重工业株式会社 船舶的推进装置及船舶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132430A (zh) * 2021-11-29 2022-03-04 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第七0八研究所 一种冰区调查船全下沉式龙骨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099795A (ja) * 1983-11-02 1985-06-03 Mitsubishi Heavy Ind Ltd 船尾伴流調整式船舶
JP2004106565A (ja) * 2002-09-13 2004-04-08 Kawasaki Heavy Ind Ltd ポッドプロペラ
JP2004136779A (ja) * 2002-10-17 2004-05-13 National Maritime Research Institute 船舶用針路安定装置
JP2005280709A (ja) * 2005-06-28 2005-10-13 National Maritime Research Institute 推進性能向上装置付きポッドプロペラ船
CN101284564A (zh) * 2007-04-13 2008-10-15 株式会社大岛造船所 船舶
JP5055302B2 (ja) * 2009-01-08 2012-10-24 三菱重工業株式会社 船舶用振動抑制装置および船舶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8318896A (ja) * 1995-05-26 1996-12-03 Shinkurushima Dock:Kk 船舶の針路安定フィン
JP5453625B2 (ja) 2010-02-22 2014-03-26 株式会社Ihi 二軸推進器付船舶
JP5426699B2 (ja) * 2012-01-17 2014-02-26 三井造船株式会社 2軸ツインスケグ船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099795A (ja) * 1983-11-02 1985-06-03 Mitsubishi Heavy Ind Ltd 船尾伴流調整式船舶
JP2004106565A (ja) * 2002-09-13 2004-04-08 Kawasaki Heavy Ind Ltd ポッドプロペラ
JP2004136779A (ja) * 2002-10-17 2004-05-13 National Maritime Research Institute 船舶用針路安定装置
JP2005280709A (ja) * 2005-06-28 2005-10-13 National Maritime Research Institute 推進性能向上装置付きポッドプロペラ船
CN101284564A (zh) * 2007-04-13 2008-10-15 株式会社大岛造船所 船舶
JP5055302B2 (ja) * 2009-01-08 2012-10-24 三菱重工業株式会社 船舶用振動抑制装置および船舶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114268A (zh) * 2017-01-25 2019-08-09 三菱重工业株式会社 船舶的推进装置及船舶
CN110114268B (zh) * 2017-01-25 2022-06-14 三菱重工业株式会社 船舶的推进装置及船舶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20160060698A (ko) 2016-05-30
EP3042841B1 (en) 2017-11-29
EP3042841A1 (en) 2016-07-13
JP2015123901A (ja) 2015-07-06
WO2015098966A1 (ja) 2015-07-02
CN105992728B (zh) 2018-08-21
JP6189210B2 (ja) 2017-08-30
EP3042841A4 (en) 2016-11-30
KR101834680B1 (ko) 2018-03-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988210B2 (en) Hybrid chine boat hull and methods of manufacture and use
CN101704401A (zh) 一种深v滑行艇艇型
KR20140007013A (ko) 선박에서의 추진 장치
CN202609027U (zh) 双m形隧洞体高性能减阻减兴波船
CN105992728A (zh) 方位推进式船舶
KR20140015922A (ko) 선박용 러더
US9021970B2 (en) Propulsion device and ship using the same
CN201148192Y (zh) 多体无浪动力艇
CN204433016U (zh) 一种双桨船双涡尾鳍和尾轴系的组合结构
JP2014118096A (ja) 船舶用推進装置
KR101580402B1 (ko) 선박용 러더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선박
KR101580404B1 (ko) 선박용 러더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선박
CN113646230B (zh) 船尾鳍
KR20140131725A (ko) 선미 핀이 장착된 선박
CN102320346B (zh) 一种双体船
CN203832700U (zh) 一种海洋邮轮
KR20140015924A (ko) 선박용 러더
CN203528775U (zh) 双尾、双头单体打捞船船型
CN102826196A (zh) 防滑行面飞溅的翼滑艇
CN202593821U (zh) 喷水推进船舶自稳定辅助装置
JP7107668B2 (ja)
CN211494406U (zh) 一种抗摇及加强航向稳定性的全回转拖轮
JP2013154756A (ja) 多胴船
CN100423988C (zh) 束流增速高稳性船舶
KR101578616B1 (ko) 선박용 러더 스케그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80720

Address after: Yokohama City, Kanagawa Prefecture, Japan

Applicant after: MITSUBISHI Shipbuilding Corporation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Japan

Applicant before: Mit-subishi Heavy Industries Ltd.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