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988351A - 图像形成设备 - Google Patents

图像形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988351A
CN105988351A CN201510542763.3A CN201510542763A CN105988351A CN 105988351 A CN105988351 A CN 105988351A CN 201510542763 A CN201510542763 A CN 201510542763A CN 105988351 A CN105988351 A CN 10598835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unit
removable unit
removable
installation
exposure dev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542763.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988351B (zh
Inventor
饭仓和昭
渡边薰也
齐藤和弘
袁磊
宫胁谕
斋木厚名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film Business Innovati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Fuji Xerox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 Xerox Co Ltd filed Critical Fuji Xerox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598835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98835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98835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98835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 G03G21/18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using a processing cartridge, whereby the process cartridge comprises at least two image processing means in a single unit
    • G03G21/1839Means for handling the process cartridge in the apparatus body
    • G03G21/1842Means for handling the process cartridge in the apparatus body for guiding and mounting the process cartridge, positioning, alignment, locks
    • G03G21/185Means for handling the process cartridge in the apparatus body for guiding and mounting the process cartridge, positioning, alignment, locks the process cartridge being mounted parallel to the axis of the photosensitive member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 G03G21/1661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means for handling parts of the apparatus in the apparatus
    • G03G21/166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means for handling parts of the apparatus in the apparatus for the exposure unit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21/00Processe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 G03G2215/00, e.g. cleaning or residual charge elimination
    • G03G22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and complete machine concepts
    • G03G2221/1651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and complete machine concepts for connecting the different parts
    • G03G2221/1654Locks and means for positioning or alignment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Vision & Pattern Recognition (AREA)
  • Electrophotography Configuration And Component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图像形成设备。该图像形成设备包括如下元件。壳体包括安装单元。可移除单元至少包括感光体并由于在沿感光体轴向的方向上被插入安装单元及从安装单元移除而安装在安装单元及从安装单元拆卸。曝光装置包括沿感光体的轴向方向布置的发光源,曝光装置在绕枢转点沿靠近和离开可移除单元的感光体所沿的方向枢转的状态下被固定至安装单元,枢转点设在可移除单元的在插入方向上的下游侧。曝光装置包括位于在可移除单元的插入方向上的上游侧的端部处的从动部。从动部被驱动而使曝光装置沿靠近感光体所沿的方向运动。可移除单元包括位于在其插入方向上的上游侧的端部处的驱动部。

Description

图像形成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图像形成设备。
背景技术
迄今为止,已知这样的图像形成设备,在该图像形成设备中,包括感光体的可移除单元可移除地安装在壳体(本体)的安装单元上。这种设备的实施例是在日本未审专利申请特开2014-157365号公报中公开的如下设备。
在该公报中公开的图像形成设备包括如下元件。盒支撑单元将包括感光鼓的处理盒(可移除单元)可移除地安装成使得处理盒能沿与感光鼓的旋转轴线方向基本平行的方向被移除。发光构件包括沿旋转轴线方向与感光鼓对置的多个发光元件,并且当处理盒位于图像形成位置时发光构件使感光鼓曝光。发光构件支撑单元布置成使其能绕位于处理盒的在插入方向上的下游侧的枢转点枢转至图像形成设备的本体,并支撑发光构件使得发光元件能位于曝光位置和退避位置,在所述曝光位置,发光元件使感光鼓曝光,在所述退避位置,发光元件从曝光位置退避。当处理盒位于图像形成位置时,转印构件将形成在感光鼓上的显影剂图像转印至记录介质。转印构件定位并固定在图像形成设备的本体中。当使用者将处理盒插入图像形成设备的本体中或从图像形成设备的本体移除处理盒时,操作构件被操作。操作构件能够采取第一操作位置和第二操作位置。根据对操作构件执行的操作而驱动并操作从动构件。根据用于使操作构件从第二操作位置移动至第一操作位置的操作,从动构件使盒支撑单元枢转以使处理盒位于图像形成位置,并且也使发光构件支撑单元枢转以使发光构件位于曝光位置。根据用于使操作构件从第一操作位置移动至第二操作位置的操作,从动构件使盒支撑单元沿着盒支撑单元离开转印构件所沿的方向枢转,以使处理盒位于退避位置并被保持并且相对于转印构件以倾斜角度θ1倾斜,并且从动构件也使发光构件支撑单元沿着发光构件支撑单元离开转印构件所沿的方向枢转,以使发光构件位于退避位置并被保持并且相对于转印构件以倾斜角度θ2倾斜。角度θ1和θ2满足由θ1<θ2表示的关系。操作构件是用于开闭设在图像形成设备的本体中的开口以将处理盒插入本体中以及从本体移除处理盒的开闭构件。开闭构件能在关闭开口的第一操作位置与打开开口的第二操作位置之间移动。
上述公报公开了:通过使用该图像形成设备,当将包括感光鼓的处理盒安装在图像形成设备的本体上以及从图像形成设备的本体拆卸时,使处理盒从转印构件退避并使发光构件从处理盒退避。由此,可以有效地进行处理盒的更换,而无需考虑处理发光构件。
发明内容
因而,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设备,在该图像形成设备中,根据包括感光体的可移除单元在被安装到壳体的安装单元上或从该安装单元拆卸时的运动,固定至安装单元的曝光装置可以在接近可移除单元的感光体的状态与离开感光体的状态之间切换。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图像形成设备,该图像形成设备包括如下元件。壳体包括安装单元。可移除单元至少包括感光体,所述可移除单元因在沿着所述感光体的轴向方向上被插入到所述安装单元中以及从所述安装单元移除而安装在所述安装单元上以及从所述安装单元拆卸。曝光装置包括沿着所述感光体的轴向方向布置的发光源,所述曝光装置在绕枢转点沿着所述曝光装置靠近和离开所述可移除单元的所述感光体所沿的方向枢转的状态下被固定至所述安装单元,所述枢转点设在所述可移除单元的在插入方向上的下游侧上。所述曝光装置包括位于在所述可移除单元的所述插入方向上的上游侧的端部处的从动部。所述从动部被驱动而使所述曝光装置沿着所述曝光装置靠近所述感光体所沿的方向运动。所述可移除单元包括位于在所述可移除单元的所述插入方向上的上游侧的端部处的驱动部。所述驱动部与所述曝光装置的所述从动部接触并驱动所述从动部,以使所述曝光装置沿着所述曝光装置靠近所述感光体所沿的所述方向运动。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在根据第一方面的图像形成设备中,在所述曝光装置的所述从动部中或者在所述可移除单元的所述驱动部中可以设置有第一按压构件。在所述从动部和所述驱动部彼此接触时,所述第一按压构件沿着所述曝光装置靠近所述感光体所沿的所述方向按压所述曝光装置。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面,在根据第二方面的图像形成设备中,所述第一按压构件可以设置在所述曝光装置的所述从动部中,并且所述可移除单元可以包括具有经受所述第一按压构件的按压力的表面的部分。
根据本发明的第四方面,在根据第一至第三方面的图像形成设备中,所述曝光装置可以包括发光结构和支撑结构。所述发光源设在所述发光结构中,所述支撑结构被固定至所述安装单元并支撑所述发光结构,以使所述发光结构沿着所述发光结构靠近和离开所述感光体所沿的方向运动。所述从动部可以设置在所述发光结构中,并且所述发光结构可以被所述支撑结构支撑,从而当所述从动部不与所述驱动部接触时,所述发光结构因重力而沿着所述发光结构离开所述感光体所沿的方向运动。
根据本发明的第五方面,在根据第四方面的图像形成设备中,所述支撑结构可以包括引导部,当将所述可移除单元插入所述安装单元中或从所述安装单元移除所述可移除单元时,该引导部保持并引导所述可移除单元,从而所述感光体不与所述发光结构接触。
根据本发明的第六方面,在根据第一至第五方面的图像形成设备中,当所述可移除单元已被插入所述安装单元中时,所述可移除单元的在所述插入方向上的上游侧的端部可以从所述可移除单元的在所述插入方向上的上游侧的端部将位于的位置分离,并且所述可移除单元的整体可以处于倾斜状态。所述可移除单元的所述插入方向和移除方向可以被设定成沿着所述可移除单元的所述倾斜状态的方向。
根据本发明的第七方面,在根据第六方面的图像形成设备中,所述可移除单元可以包括第二按压构件,并且当所述可移除单元已被插入所述安装单元中时,所述第二按压构件朝向所述可移除单元的在所述插入方向上的上游侧的端部将位于的位置按压所述可移除单元的在所述插入方向上的上游侧的端部。
根据本发明的第八方面,在根据第一至第七方面的图像形成设备中,该图像形成设备可以进一步包括中间转印体,在所述中间转印体已被定位的状态下所述中间转印体固定至所述壳体的所述安装单元。形成在所述可移除单元的所述感光体上的图像被转印至所述中间转印体。当所述可移除单元已被安装在所述安装单元上并已被定位时,所述感光体可以与所述中间转印体接触。
根据第一方面的图像形成设备,根据包括感光体的可移除单元在被安装到壳体的安装单元上或从该安装单元拆卸时的运动,固定至安装单元的曝光装置可以在接近可移除单元的感光体的状态与离开感光体的状态之间切换。
根据第二方面的图像形成设备,除了第一方面获得的优点之外,当从动部和驱动部彼此接触时,曝光装置可以被保持处于其接近可移除单元的感光体的状态。
根据第三方面的图像形成设备,除了第二方面获得的优点之外,不太可能改变曝光装置与感光体之间的焦距。
根据第四方面的图像形成设备,除了第一方面获得的优点之外,在将可移除单元安装在安装单元上或从安装单元拆卸时,可以防止曝光装置的发光结构与感光体之间的接触,而不需要特定操作。
根据第五方面的图像形成设备,除了第四方面获得的优点之外,在将可移除单元安装在安装单元上或从安装单元拆卸时,可以防止曝光装置的发光结构与感光体之间的接触。
根据第六方面的图像形成设备,除了第一方面获得的优点之外,在将可移除单元安装在安装单元上或从安装单元拆卸时,可以防止感光体与布置在安装单元中的部件之间的接触。
根据第七方面的图像形成设备,除了第六方面获得的优点之外,根据可移除单元在被安装到安装单元上时的运动,可以将可移除单元保持在使其位于安装单元中的位置处。
根据第八方面的图像形成设备,除了第一方面获得的优点之外,在将可移除单元安装在安装单元上或从安装单元拆卸时,不需要用于使中间转印体从可移除单元分离的操作。
附图说明
下面将基于附图详细地描述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其中:
图1是示出了根据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设备的外观的立体图;
图2是示出了图1所示的图像形成设备的内部构造的示意图;
图3是示出了待安装在图1所示的图像形成设备上或待从其拆卸的可移除单元及其安装状态的立体图;
图4是示出了当从可移除单元的插入方向的近端观察时,图3中所示的可移除单元的立体图;
图5是示出了当从可移除单元的插入方向的远端观察时,图4中所示的可移除单元的立体图;
图6是示出了当从可移除单元的底面观察时,图4中所示的可移除单元的立体图;
图7是示出了当从可移除单元的插入方向的远端观察时,图4中所示的可移除单元的后视图;
图8是示出了沿图5的线VIII-VIII剖取的可移除单元的示意性剖视图;
图9是示出了当从斜下方观察时,图5中所示的可移除单元的立体图;
图10A是示出了当从前侧观察时,可移除单元中的操作杆的立体图;
图10B是示出了当从后侧观察时,图10A中所示的操作杆的立体图;
图10C是沿图10B中的线XC-XC剖取的操作杆的剖视图;
图11是示出了当从可移除单元的插入方向的近端观察时,图4中所示的可移除单元的底部的构造的立体图;
图12是示出了四个可移除单元的用作非正确安装防止构件的突起的立体图;
图13是示出了图1中所示的图像形成设备中包括的曝光装置的立体图;
图14A是示出了沿图8的线XIVA-XIVA剖取的可移除单元的剖视图;
图14B是示出了沿图13的线XIVB-XIVB剖取的曝光装置的剖视图;
图15是示出了图1所示的图像形成设备的安装单元和中间转印装置以及可移除单元的安装或拆卸过程的立体图;
图16是示出了其中将可移除单元插入图15中所示的安装单元中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17是示出了当从可移除单元的插入方向的近端观察时,图16中所示的安装单元和可移除单元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8是示出了其中可移除单元已定位(安装)在图15中所示的安装单元上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19是示出了当从可移除单元的插入方向的近端观察时,图18中所示的安装单元和可移除单元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20是示出了当从可移除单元的插入方向的近端观察时,图15中所示的安装单元的侧视图;
图21是示出了图20中所示的安装单元的立体图,从该安装单元移除了中间转印装置、曝光装置和背侧支撑板;
图22是示出了附接有曝光装置的图21中所示的安装单元的俯视图;
图23是示出了当从可移除单元的插入方向的近端观察时,图21中所示的安装单元的端部的立体图;
图24是示出了图23中所示的安装单元的端部的局部放大立体图;
图25和图26示出了图20中所示的安装单元中设置的引导部与图4中所示的可移除单元中设置的被引导部之间的关系;
图27和图28是示出了当相对于安装单元安装或拆卸可移除单元时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的、在从插入方向的远端观察的可移除单元的端部与从插入方向的近端观察的安装单元的端部之间的状态和位置关系的立体图;
图29是示出了当从可移除单元的插入方向的下游侧观察时,当相对于安装单元安装或拆卸可移除单元时可移除单元和安装单元的状态的局部剖视图;
图30是示出了当从可移除单元的插入方向的上游侧观察时,当相对于安装单元安装或拆卸可移除单元时可移除单元和安装单元的状态的局部剖视图;
图31是示出了当从可移除单元的插入方向的上游侧的上方观察时,当相对于安装单元安装或拆卸可移除单元时可移除单元和安装单元的状态的局部剖视图;
图32是示出了可移除单元正被插入安装单元中或从其移除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33是示出了沿图32的线XXXIII-XXXIII剖取的可移除单元和安装单元的剖视图;
图34是示出了正确插入的可移除单元和不正确插入的可移除单元相对于安装单元的位置关系的立体图;
图35是示出了图34中所示的正确插入的可移除单元和不正确插入的可移除单元相对于安装单元的位置关系的俯视图;
图36是示出了可移除单元被正确插入安装单元中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37是示出了可移除单元被正确插入安装单元中的状态的局部剖切侧视图;
图38是示出了可移除单元已定位(安装)在安装单元上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39是示出了沿图38的线XXXIX-XXXIX剖取的可移除单元和安装单元的剖视图;
图40是示出了可移除单元已定位在安装单元上的状态的局部剖切侧视图;
图41和图42是示出了安装在安装单元上或从其拆卸的可移除单元的运动以及可移除单元与曝光装置之间的位置关系的剖视图;
图43是示出了定位在安装单元上的图42中所示的可移除单元的状态以及曝光装置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44是示出了沿图43的线XLIV-XLIV剖取的、移除了中间转印装置和安装单元的可移除单元和曝光装置的剖视图;
图45是示出了图4中所示的可移除单元的操作杆的构造的立体图;
图46A和图46B是分别示出了图45中所示的操作杆处于躺卧位置的状态以及操作杆处于直立位置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47A和图47B是分别示出了可移除单元中使用的清洁装置的前侧和背侧的立体图;
图47C是示出了沿图47A的线XLVIIC-XLVIIC剖取的清洁装置的剖视图;
图48是示出了其中通过图45中所示的操作杆的开口插入清洁装置而进行清洁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49A是示出了待被清洁装置清洁的曝光装置以及周围部件的剖视图;以及
图49B是示出了由清洁装置清洁曝光装置的状态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照附图描述用于实施本发明的方式(以下将称为“示例性实施方式”)。
[示例性实施方式]
图1至图6示出了根据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设备1。
图1示出了图像形成设备1的外观(在外盖14打开时)。图2示出了图像形成设备1的内部构造。图3示出了在通过从图像形成设备1移除显影剂回收容器6而露出图像形成装置2的状态下的图像形成设备1的部分。图4至图6示出了可移除地固定至图像形成设备1的可移除单元。图中用X、Y和Z表示的箭头分别是指在图中的假定三维空间中代表长度、高度和深度的直角坐标系的轴向。
(图像形成设备的整体构造)
图像形成设备1在作为记录介质的实施例的记录纸张9上形成由显影剂构成的图像。图像形成设备1被构造为例如打印机,该打印机通过接收从诸如信息终端的外部装置输入的图像信息而形成图像。
图像形成设备1包括大体形成为箱形形状的壳体10。如图2所示,在壳体10的内部空间中布置有图像形成装置2、中间转印装置30、供纸装置40和定影装置45。图像形成装置2形成由用作显影剂的色调剂形成的色调剂图像。中间转印装置30保持从图像形成装置2转印的色调剂图像(一次转印),然后将色调剂图像传送至二次转印位置,在该二次转印位置处将色调剂图像转印至记录纸张9(二次转印)。供纸装置40收容并输出待供应至中间转印装置30的二次转印位置的记录纸张9。定影装置45将已在中间转印装置30中被转印至记录纸张9的色调剂图像定影在记录纸张9上。在壳体10的顶面10a上形成有用于排出和收容其上具有图像的记录纸张9的纸张排出/收容单元12。图2中的长点划线表示在壳体10内的记录纸张9的主要传送路径。
图像形成装置2由四个图像形成装置2Y、2M、2C和2K构成,这四个图像形成装置用于独立地分别形成四种颜色(即,黄色(Y)、品红色(M)、青色(C)和黑色(K))的显影剂(色调剂)图像。这些图像形成装置2K、2C、2M和2Y被布置在壳体10的内部空间中,使得它们按上升顺序逐渐地向上倾斜。
这四个图像形成装置2Y、2M、2C和2K均包括感光鼓21、充电装置22、曝光装置23、显影装置24和鼓清洁器26。感光鼓21被驱动而沿箭头A表示的方向(图2中的顺时针方向)旋转。充电装置22形成为辊状形状,并将形成有图像的感光鼓21的外周表面(以下将该表面称为“图像形成表面”)充电为预定电势。曝光装置23将基于一定图像信息的代表相关颜色的图像信号的光施加到被充电的感光鼓21的图像形成表面上,以形成相关颜色的静电潜像。显影装置24供应相关颜色的色调剂以使静电潜像显影,从而使静电潜像可视化作为相关颜色的色调剂图像。鼓清洁器26通过移除留在感光鼓21(色调剂图像已从该感光鼓被转印至中间转印装置30的中间转印带31)的外周表面上的诸如色调剂的不期望物质而对感光鼓21进行清洁。在图2中,仅对于图像形成装置2K,分别对充电装置、曝光装置和鼓清洁器配以附图标记22、23和26。
在各图像形成装置2Y、2M、2C和2K中,在接到形成图像的请求(信息)时,充电装置22将旋转的感光鼓21的外周表面充电为预定电势,然后曝光装置23用与相关颜色的图像信号相对应的光照射感光鼓21的外周表面,从而形成相关颜色的静电潜像。接着,显影装置24通过使用相关颜色的色调剂而使形成在感光鼓21的外周表面上的相关颜色的静电潜像显影。由于所有的图像形成装置2Y、2M、2C和2K都执行上述操作,在相关的感光鼓21上形成四种颜色(Y、M、C和K)的色调剂图像。以下将图像形成装置2Y、2M、2C和2K统称为“图像形成装置2”,除非有必要将它们彼此区分。
以与图像形成装置2类似的方式,中间转印装置30布置成在重力方向上位于图像形成装置2的上方而稍微倾斜。
中间转印装置30包括环形的中间转印带31、多个支撑辊32a至32e、辊状的一次转印部34、辊状的二次转印部35和带清洁器36。中间转印带31保持形成在图像形成装置2的感光鼓21上并被转印至中间转印带31(一次转印)的色调剂图像,然后将色调剂图像传送至二次转印位置。多个支撑辊32a至32e支撑中间转印带31,以使中间转印带31顺次经过图像形成装置2的一次转印位置并沿图2中箭头B表示的方向旋转。一次转印部34布置在中间转印带31的内侧,并执行将形成在图像形成装置2的感光鼓21上的色调剂图像转印至中间转印带31的外周表面上的一次转印功能。二次转印部35执行将被转印至中间转印带31上的色调剂图像转印至记录纸张9的二次转印功能。带清洁器36通过移除诸如未被转印至记录纸张9而留在中间转印带31的外周表面上的色调剂的不期望物质而对中间转印带31进行清洁。
支撑辊32a用作驱动辊和二次转印支承辊。支撑辊32b用作清洁支承辊。支撑辊32c用作张力施加辊。支撑辊32d和32e用作展平辊。
供纸装置40布置于在重力方向上位于图像形成装置2的下方的位置处。
供纸装置40包括输出单元43和单个或多个纸张收容单元41。单个或多个纸张收容单元41均附接至壳体10使得它们可以从壳体10被拉出,并且通过将多张期望尺寸和类型的记录纸张9堆叠在纸板42上而对其进行收容。输出单元43从纸张收容单元41一张一张地输出记录纸张9。在供纸装置40中,当进行图像形成时,通过输出单元43从纸张收容单元41一张一张地输出所需张数的记录纸张9。从供纸装置40供给的记录纸张9沿着图2中长点划线表示的传送路径被传送,并根据二次转印时刻通过布置在传送路径上的一对传送时刻调节辊44被供应至中间转印装置30的二次转印位置(二次转印部35的与中间转印带31接触的部分)。
在中间转印装置30中,当进行图像形成时,通过使用一次转印部34的一次转印功能而将在图像形成装置2Y、2M、2C和2K中形成的各颜色的色调剂图像顺次转印至中间转印带31的外周表面。在这种情况下,色调剂图像在彼此对准的状态下被转印到中间转印带31的外周表面。在进行一次转印之后,在图像形成装置2中,通过鼓清洁器26对感光鼓21的外周表面进行清洁。中间转印带31然后将色调剂图像传送至面对着二次转印部35的二次转印位置。之后,在中间转印装置30中,通过使用二次转印部35的二次转印功能,将中间转印带31上的色调剂图像转印到已从供纸装置40供给至二次转印位置的一张记录纸张9上。在进行二次转印之后,通过带清洁器36对中间转印带31的外周表面进行清洁。
定影装置45被布置在沿重力方向位于中间转印装置30的二次转印位置上方的位置处。
定影装置45在该定影装置45的壳体内包括辊状或带状的加热旋转体46以及辊状或带状的加压旋转体47。加热旋转体46沿预定方向旋转,并被加热构件加热以保持为预定的表面温度。加压旋转体47在基本沿着加热旋转体46的旋转轴线的方向以一定压力与加热旋转体46接触的同时,与加热旋转体46一起旋转。
在定影装置45中,当进行图像形成时,将通过中间转印装置30转印有色调剂图像的记录纸张9供给到加热旋转体46和加压旋转体47彼此压力接触所在的加压部,并穿过该加压部,以使记录纸张9被加热和加压。结果,色调剂图像熔化并定影在记录纸张9上。其上具有定影的色调剂图像的记录纸张9被沿着图2中长点划线表示的传送路径传送,并通过布置在传送路径上的一对排出辊48被输出至壳体10的外部。然后将记录纸张9排出并收容在纸张排出/收容单元12中。
在图像形成设备1中,通过选择并操作图像形成装置2Y、2M、2C和2K中的一些或全部图像形成装置(至少多种颜色的色调剂),可以形成由四种颜色(Y、M、C和K)中的一些或全部颜色的色调剂构成的多色图像。可替代的是,通过选择并操作图像形成装置2Y、2M、2C和2K中的一个图像形成装置,可以形成由一种颜色(例如黑色(K))的色调剂构成的单色图像。
在图像形成设备1中,由四个图像形成装置2的鼓清洁器26从感光鼓21移除以及由中间转印装置30的带清洁器36从中间转印带31移除的待被回收的显影剂都被收集在可移除的显影剂回收容器6中并被回收。显影剂回收容器6被可移除地安装在壳体10的一个表面10b上的被设置为凹入结构的容器安装部10f上(例如参见图1)。显影剂回收容器6在充满了回收的显影剂时被更换。
(可移除单元的构造)
在图像形成设备1中,如图3至图9所示,形成图像形成装置2的一些元件例如感光鼓21、充电装置22、显影装置24和鼓清洁器26被支撑框架201支撑并成一体。这些元件的整体形成为单元结构,该单元结构可移除地安装在设于图像形成设备1的壳体10的一部分处的安装单元13上。将各图像形成单元20的单元结构称为“可移除单元20Y、20M、20C和20K”,并将它们统称为“可移除单元20”,除非有必要将它们彼此区分。
如图3和图15所示,沿着感光鼓21的旋转轴线分别在由箭头D1和D2表示的方向(以下简称为方向D1和D2)上将可移除单元20插入壳体10的安装单元13并从该安装单元移除,以使可移除单元20可安装在安装单元13上或者从安装单元13拆卸。也就是说,可以通过使可移除单元20沿着其插入所沿的方向D1(插入方向)移动而将其插入安装单元13中。可以通过使可移除单元20沿着其被移除所沿的方向D2(移除方向)移动而从安装单元13移除可移除单元20。
将各图像形成装置2的曝光装置23预先固定至安装单元13的预定部分(例如参见图15和图20)。
中间转印装置30被固定至专用的安装部(未示出)的预定位置,该专用的安装部作为用于在其中接收中间转印装置30的空间形成在壳体10的一部分处。中间转印装置30(图15中所示的转印单元300)除了二次转印部35之外,可以例如沿着与可移除单元20的移除方向D2相同的方向被拉出位于壳体10的安装单元13上方的所述专用的安装部之外,以使其暴露于壳体10的外部。
(可移除单元的安装和拆卸操作的概略)
大体上,以如下方式将可移除单元20安装在安装单元13上以及从安装单元13拆卸。在图像形成设备1中,当将可移除单元20安装在安装单元13上或者从安装单元13拆卸时,不必执行用于使中间转印装置30靠近或离开可移除单元20的感光鼓21的移位操作,也不必设置用于该移位操作的移位机构。
当安装可移除单元20时,如图15所示,首先将可移除单元20插入壳体10的安装单元13中并收容在其中。
在这种情况下,如图16所示,在可移除单元20的在插入方向D1上的上游侧的端部与中间转印装置30分离的状态下,将可移除单元20插入并收容在安装单元13中。通过该构造,在可移除单元20中,感光鼓21的在插入方向D1上的上游侧的端部进行移位使得其从中间转印带31(更具体地,被一次转印部34的转印辊支撑的带部)向下分离。可移除单元20整体被保持成使其朝向一侧向下倾斜。在这种情况下,如图17所示,各可移除单元20的在插入方向D1上的上游侧的端部(位于支撑框架201的侧板201A处)被定位在比在安装单元13中可进行图像形成的位置稍低的位置处。
在该状态下,可移除单元20被设定成使得感光鼓21的沿其轴向方向的外表面与中间转印带31的外周表面31a之间的角度(倾斜角度)θ1为预定角度(例如1°)(请参见图16和图42)。因而,可移除单元20的插入方向D1是相对于基准水平面朝向插入方向D1的下游侧向上倾斜的方向。换言之,可移除单元20的移除方向D2是相对于基准水平面朝向移除方向D2的下游侧向下倾斜的方向。基准水平面对应于图中由X轴和Z轴形成的表面。基准水平面可以是在设计图像形成设备1时确定的水平面或者是可以供安装图像形成设备1的地面。
接着,执行可移除单元20在壳体10的安装单元13中的定位。
在这种情况下,通过操作稍后将描述的操作杆50,使可移除单元20在可移除单元20的在插入方向D1上的上游侧的端部靠近中间转印装置30所沿的方向上移位。通过该操作,如图18所示,可移除单元20被保持处于如下状态,即:包括其在插入方向D1上的上游侧的所述端部的感光鼓21与中间转印带31(更具体地,被一次转印部34的转印辊支撑的带部)接触。
通过执行上述安装操作,可移除单元20处于其已经被定位在安装单元13中并被适当地固定的状态(可以执行图像形成操作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如图19所示,可移除单元20进行移位使其在插入方向D1上的上游侧的端部(侧板201A)可以朝向可以在安装单元13中执行图像形成操作的位置升高。
另一方面,当拆卸可移除单元20时,从壳体10的安装单元13移除可移除单元20。
在这种情况下,在移除可移除单元20之前,通过操作稍后将描述的操作杆50,使可移除单元20的在插入方向D1上的上游侧的端部沿着其从中间转印装置30分离所沿的方向移位(可移除单元20的定位被取消的状态)。通过该操作,如上所述,感光鼓21的在插入方向D1上的上游侧的端部从中间转印带31向下分离。可移除单元20整体进行移位使其朝向一侧向下倾斜。在这种情况下,在各可移除单元20中,如图17所示,如在将可移除单元20插入安装单元13中的状态一样,在插入方向D1上的上游侧的端部(侧板201A)被定位在比在安装单元13中可进行图像形成的位置稍低的位置处。
之后,通过在可移除单元20如上所述保持倾斜的状态下使其沿移除方向D2移动,而将其从安装单元13移除。结果,将可移除单元20从安装单元13移除至外部(参见图3)。
(可移除单元的详细构造)
如图4至图8所示,可移除单元20具有如下结构,其中:感光鼓21、充电装置22、显影装置24和鼓清洁器26被支撑框架201支撑并成一体。
·形成可移除单元的主要部件
支撑框架201主要由两个侧板201A和201B构成,并且也可以由用于连接和支撑侧板201A和201B的互连构件(未示出)构成(如有必要)。
制备接地的筒状导电基体作为感光鼓21,并且在导电基体的外周表面上形成有例如由有机导电材料制成的感光层。在感光鼓21的位于纵向方向的两端处设有形成导电基体的一部分的盘状凸缘212和213。感光鼓21借助从感光鼓21的两端伸出的轴而可旋转地固定于支撑框架201的侧板201A和201B。在从位于可移除单元20的在插入方向D1上的前端(在安装可移除单元20时的远端)处的侧板201B伸出的轴214内布置有用于接收从安装单元13传递的转矩的传动齿轮215(参见图7)。使用例如在内壁上具有齿轮齿的雌型圆柱齿轮作为传动齿轮215。
采用接触型充电装置作为充电装置22。更具体地,如图8所示,充电辊221在与感光鼓21的图像形成表面接触的同时与感光鼓21一起旋转。充电辊221在两端处被可旋转地固定于支撑框架201的侧板201A和201B。充电辊221在与感光鼓21的外周表面接触的同时与感光鼓21一起旋转。从安装单元13向充电辊221供应充电电压。通过在与充电辊221的外周表面接触的情况下进行旋转的清洁刷辊222,对充电辊221的外周表面进行清洁。
例如采用通过使用包含色调剂和载体的两组分显影剂进行显影的两组分显影装置作为显影装置24。显影装置24包括壳体240,在壳体240中形成有显影开口、收容部和显影剂接收部240c(参见图5和图7)。显影开口沿其轴向方向面对着感光鼓21。收容部被形成为分隔空间,显影剂被收容在该分隔空间中并且在循环的同时从该分隔空间被传送。显影剂接收部240c接收待被供应至收容部的显影剂。在壳体240中布置有显影辊241、螺旋推运器242和杆状的层厚调节构件243(参见图8)。螺旋推运器242是用于搅拌收容在收容部中的显影剂并将其朝向显影辊241传送的搅拌传送构件的实施例。层厚调节构件243调节待被供应至显影辊241并由显影辊241保持的显影剂的层厚。
显影辊241包括筒状的套筒241a和布置在套筒241a内的磁体辊241b。套筒241a沿图8中箭头C表示的方向旋转。在显影辊241的两端设置有盘状的跟随辊244,该跟随辊244与凸缘212和213接触以保持显影辊241与感光鼓21的图像形成表面之间的预定间隙。
如图5和图7所示,在显影辊241的套筒241a的在插入方向D1上的下游侧的端部处,用作用于接收转矩的联接构件的从动联接器245被固定成使其从壳体240的端部伸出。
在显影装置24中,如图4、图5和图8所示,在从壳体240的显影开口向上延伸的伸出边缘部246的两端处形成有枢转支撑部(枢轴)247。枢转支撑部247可旋转地装配在形成于支撑框架201的侧板201A和201B中的枢轴支承孔202内。因为该结构,显影装置24被可移除单元20支撑以使其能关于枢转支撑部247沿箭头H1和H2表示的方向(以下简称为方向H1和H2)枢转。
通过固定在壳体240的一部分与支撑框架201的各侧板201A和201B之间的螺旋弹簧248(参见图7),沿方向H1按压显影装置24。螺旋弹簧248的设置有助于保持其中显影辊241的跟随辊244与感光鼓21的凸缘212和213接触的状态。
鼓清洁器26在鼓清洁器26的壳体内包括诸如弹性板的清洁构件261以及诸如螺旋推运器的旋转传送构件262(参见图8)。使清洁构件261与感光鼓21的外周表面接触,以刮除留在感光鼓21上的诸如色调剂的不期望物质。旋转传送构件262通过传送管263(参见图5)将由清洁构件261刮除的色调剂传送至显影剂回收容器6。鼓清洁器26在其两端被固定至支撑框架201的各侧板201A和201B(或它们的互连构件)的状态下被附接至支撑框架201。
·可移除单元中的操作杆
在可移除单元20中设置有操作杆50(参见图5和图6)。当将可移除单元20安装并收容在安装单元13中时,操作杆50使可移除单元20的在插入方向D1上的上游侧的端部在其靠近和离开中间转印装置30所沿的图16和图18中箭头E1和E2表示的方向(以下简称为方向E1和E2)上移位。
如上所述,操作杆50是这样的构件,该构件用于使可移除单元20的在插入方向D1上的上游侧的端部在其靠近或离开中间转印装置30所沿的方向上移位。通过操作操作杆50,可移除单元20的感光鼓21可以被设定为处于其靠近或离开中间转印带31的被一次转印部34支撑的部分的状态。
如图10A至图10C所示,操作杆50包括形成为预定形状的板状本体51、设在本体51的底部处的轴承52、可移位底部53以及螺旋弹簧67。轴承52中接收枢轴210并沿图14A和图16中箭头J1和J2表示的方向(以下简称为方向J1和J2)可枢转地支撑本体51。可移位底部53设在轴承52的下方,并附接至轴承52以能在其中可移位底部53靠近和离开轴承52所沿的方向(由图10B和图10C中的箭头K1和K2表示)(以下简称为方向K1和K2)上移位。螺旋弹簧67介于可移位底部53与轴承52之间,并且在可移位底部53离开轴承52所沿的方向K2上弹性地按压可移位底部53。枢轴210用作定位在可移除单元20的支撑框架201的侧板201A的底部处的枢转点。
如图14A、图16和图18所示,操作杆50关于枢轴210沿方向J1和J2枢转(运动)。更具体地,当使可移除单元20的在插入方向D1上的上游侧的端部沿着使其靠近中间转印装置30所沿的方向E1移位时,操作杆50沿方向J1枢转(升高)。相反,当使可移除单元20的在插入方向D1上的上游侧的端部沿着使其离开中间转印装置30所沿的方向E2移位时,操作杆50沿方向J2枢转(降低)。
当操作杆50沿方向J1枢转时,可移位底部53与安装单元13的固定面135接触并被保持在那里。
操作杆50被螺旋弹簧(未示出)弹性地按压以使其能沿方向J2枢转。该螺旋弹簧被固定在如下状态,即:该螺旋弹簧附接至轴承52,并且其一端与侧板201A接触,其另一端与本体51接触。
可移位底部53形成为箱形形状,在该箱形形状中形成有用于收容本体51的底部以及螺旋弹簧67的空间。如图10A和图10B所示,设在本体51的底部处的突起部51c被装配在设在可移位底部53的一侧处的引导槽57中,以使其沿方向K1和K2被引导并运动。
使引导槽57的顶部边缘57a与本体51的突起部51c接触,以防止可移位底部53沿使其离开轴承52所沿的方向K2运动。使作为可移位底部53的顶部边缘的一部分的凹口53b与本体51的止动突出部51d接触,以防止可移位底部53沿使其靠近轴承52所沿的方向K1运动。
在螺旋弹簧67的顶部边缘与轴承52接触并且其底部边缘与可移位底部53的内底面接触的状态下,螺旋弹簧67布置在可移位底部53的空间中。通过该构造,可移位底部53被保持为:由于螺旋弹簧67的力F1而沿使可移位底部53离开轴承52所沿的方向K2弹性地按压可移位底部53。接着,当将可移除单元20安装在安装单元13上并使操作杆50沿方向J1枢转(升高)时,使可移位底部53与安装单元13的固定面135接触并被保持在那里(参见图18和图39)。在这种情况下,可移位底部53被螺旋弹簧67的力F1按压。但是,在轴承52中产生了抵抗力F1的反作用力(F1),并且该反作用力用作借助枢轴210沿使可移除单元20的在插入方向D1上的上游侧的端部(侧板201A)靠近中间转印装置30所沿的方向M1(参见图13)按压所述端部的力(参见图18和图43)。
·用于曝光装置的收容空间
在可移除单元20中,如图5至图9所示,在显影装置24与鼓清洁器26之间设有用于收容曝光装置23的空间203。
空间203整体上是基本沿着插入及移除可移除单元20所沿的方向D1和D2延伸的长窄空间。可移除单元20的在插入方向D1上的下游侧的端部(远端)敞开,而可移除单元20的在插入方向D1上的上游侧的端部(近端)闭合。
在可移除单元20的在插入方向D1上的上游侧的端部处设有驱动收容部204,该驱动收容部用于在插入可移除单元20时驱动(移动)并收容曝光装置23的一端(从动部27),稍后将进行论述。
·与可移除单元的定位有关的结构
如图5、图6和图9所示,在可移除单元20中,在插入方向D1上的下游侧(远端)的侧板201B处设有固定突出部205。
在突出部205朝向可移除单元20的在插入方向D1上的下游侧突出的状态下,突出部205设置在位于鼓清洁器26的下方的侧板201B处。突出部205插入形成于安装单元13的稍后将描述的保持部15中的安装孔17内。通过设置突出部205,侧板201B的底部被固定于保持部15。
如图4、图5和图7所示,在可移除单元20的在插入方向D1上的上游侧(近端)的侧板201A处设有接触表面206,用于在将可移除单元20插入并收容在安装单元13中时定位可移除单元20的在插入方向D1上的上游侧的端部。
接触表面206以与感光鼓21的弧形外周表面基本相同的水平设置在在侧板201A的顶部边缘处。形成为弧形的接触表面206的曲率与感光鼓21的外周表面的曲率基本相同。当如上所述定位可移除单元20时,使接触表面206与形成在位于安装单元13中的中间转印装置30的支撑板301上的稍后将论述的接触表面接收部302接触,并装配到接触表面接收部302中。以这种方式,当将可移除单元20插入并收容在安装单元13中时,接触表面206能够将可移除单元20的感光鼓21(更确切地说是可移除单元20的在插入方向D1上的上游侧的端部)定位至接触位置,在该接触位置处,感光鼓21与中间转印带31接触。
·与可移除单元的引导有关的结构
如图5至图9所示,第一被引导部(待被引导的部分)71设置在使其面向供收容曝光装置23的上述空间23的位置处。曝光装置23的稍后将论述的第一引导部75装配到第一被引导部71中,从而可以引导第一被引导部71。
第一被引导部71包括被引导空间71c以及两个对置的突出部71a和71b。对置的突出部71a和71b设置在显影装置24的壳体240的在插入方向D1上的下游侧的端部处。对置的突出部71a和71b在彼此竖直地间隔开的同时,在空间203内突出并彼此对置。设在对置的突出部71a和71b之间的被引导空间71c在其中接收第一引导部75。第一被引导部71仅在将第一引导部75装配至被引导空间71c中时才被引导。因而,第一被引导部71用作待被临时引导部引导的临时被引导部。
如图5至图9所示,在鼓清洁器26的壳体260的底部边缘以及在支撑框架201的互连构件的底部边缘处设置有第二被引导部73。第二被引导部73与安装单元13的稍后将论述的第二引导部77接合,以使其能被引导和支撑。
第二被引导部73被设置成板状构件,其沿着插入方向D1具有预定长度(第二被引导部73被引导所沿的长度)Gm2(参见图25)并且在与曝光装置23的空间203相反的方向上突出。当第二被引导部73与安装单元13的第二引导部77接合时,其与第二引导部77相协作而引导可移除单元20的运动而且允许可移除单元20被安装单元13支撑。
如图9和图11所示,在支撑框架201的侧板201A的底部处设置有突出部74。突出部74被装配在安装单元13的稍后将论述的突出配合部78中,以使其能被定位和固定。
突出部74形成在侧板201A的底部和内部,作为沿着使其与显影装置24的壳体240的底部边缘或者用作非正确安装防止构件(稍后将描述)的突起85面对所沿的方向突出的构件。当对已被插入安装单元13中的可移除单元20进行定位时,突出部74被装配到安装单元13的突出配合部78中而后被移动。结果,突出部74被固定。以这种方式,侧板201A的底部被突出部74固定。
·与可移除单元的非正确安装防止构件相关的结构
如图6、图7、图9和图22所示,设置突起85作为稍后将描述的非正确安装防止构件。仅在突起85和突起配合槽81彼此匹配时,突起85才被装配在用作非正确安装防止构件的突起配合槽81中。
突起85被设置在显影装置24的壳体240的在插入方向D1上的上游侧的端部的底部处的分隔面部249上。形成在四个可移除单元20的显影装置24中的分隔面部249具有相同的面积。共形成有四个突起85Y、85M、85C和85K。各突起85Y、85M、85C和85K均形成在显影装置24的壳体240的相关分隔面部249的预定位置处,作为向下突出预定长度的构造(例如棱柱)。
也就是说,四个突起85Y、85M、85C和85K中的每一个均形成在使其与四个突起配合槽81Y、81M、81C和81K中的一个匹配的位置处,这将在稍后进行论述。所有的四个突起85Y、85M、85C和85K都形成为相同的构造,但是形成在不同的位置处。图11所示的最底边缘部240d比显影装置24的壳体240中的上述分隔面部249更向下突出,以用作止动板。突起85形成在从壳体240的最底边缘部240d的内表面进一步向内达到相关的突起配合槽81的长度的位置处。
(曝光装置的构造)
如图13所示,曝光装置23包括发光结构230和支撑结构232。支撑结构232支撑发光结构230以使发光结构230能沿着使其靠近和离开感光鼓21所沿的方向(由箭头M1和M2表示)运动。
如图14B所示,发光结构230包括光源231、光学部件233和支撑构件234。光源231包括沿整个感光鼓21的轴向方向布置在基板上的多个发光元件(诸如发光二极管(LED))。光学部件233例如是透镜,其在将从光源231发出的光聚焦在感光鼓21上的同时将光输出。支撑构件234支撑光源231和光学部件233。
如图13和图14B所示,支撑结构232包括檐槽状(gutter-like)本体235、安装突起236和安装板237。在本体235中,形成有用于在其中收容发光结构230的收容部。安装突起236和安装板237用于将本体235安装在壳体10的安装单元13上。本体235的收容部形成为被沿感光鼓21的轴向方向延伸的长窄矩形底板235a和从底板235a的纵向端部升高的两个对置侧板235b环绕的空间。
支撑结构232在本体235的收容部的位于可移除单元20的在插入方向D1上的下游侧的纵向端部处包括枢转支撑部238。枢转支撑部238可枢转地支撑发光结构230。如图14B所示,在枢转支撑部238中设置有枢转点构件239,该枢转点构件239与发光结构230的支撑构件234的在插入方向D1上的下游侧的端部234a点接触或线接触,以支撑端部234a的底部。通过该构造,发光结构230在支撑结构232的收容部内关于枢转点构件239沿箭头M1和M2表示的方向枢转。
在发光结构230的位于在可移除单元20的插入方向D1上的上游侧的端部处设置有从动部27。从动部27进行运动,以使发光结构230沿着使其靠近可移除单元20的感光鼓21所沿的方向枢转。
从动部27包括框架状部271、枢转构件272、定位接触构件273和板簧274。框架状部271从发光结构230的支撑构件234的在插入方向D1上的上游侧的端部延伸并突出。枢转构件272在框架状部271的内部空间内关于位于支撑构件234的底面上的枢转点而向上和向下枢转。定位接触构件273设置在枢转构件272的前端处,并在可移除单元20的侧板201A处与作为驱动收容部204的顶面的接触接收表面204a接触。板簧274弹性地按压枢转构件272,以使枢转构件272可以向下枢转。
当将可移除单元20安装在安装单元13上时,从动部27与设在可移除单元20的驱动收容部204中的稍后将论述的驱动部28接触,并运动。结果,从动部27被驱动以使发光结构230的在插入方向D1上的上游侧的端部沿使其靠近感光鼓21所沿的方向M1移位。相对照的是,当从动部27不与驱动部28接触时,被收容在支撑结构232的收容部内的发光结构230的在插入方向D1上的上游侧的端部因重力而沿着使其离开感光鼓21所沿的方向M2移位。
如图9和图14A所示,可移除单元20的驱动收容部204具有如下结构,在该结构中,在侧板201A的底部处形成有与用于收容曝光装置23的空间203面对的用于收容从动部27的空间。如图14A所示,驱动收容部204具有接触接收表面(顶面)204a和下内壁面(底面)204b,它们均形成为与可移除单元20的感光鼓21的轴向方向平行的大致平坦表面。
设在驱动收容部204中的驱动部28形成为驱动收容部204的下内壁面(底面)204b。驱动部28形成为接收从动部27的板簧274的力(F2)的形状和强度。
如图14B所示,板簧274整体上形成为弯曲成S形状的弹簧。板簧274的中央部固定至枢转构件272,并且其顶端与发光结构230的框架状部271或支撑构件234的一部分接触,其底端作为自由端在枢转构件272和框架状部271的下方露出。
板簧274,特别是S形状的底端部,由导入表面274a和安装表面274b构成。导入表面274a形成为上升斜面,在将可移除单元20插入安装单元13中时,该上升斜面使得从动部27易于被插入驱动收容部204的内部空间(具体的是下内壁面204b)中。当将可移除单元20安装在安装单元13上时,安装表面274b变为稳定地固定在驱动收容部204的底面204b上的平面。
在已将曝光装置23的从动部27收容在设于驱动收容部204的收容空间中的驱动部28内之后,当进行可移除单元20的最终定位时,板簧274也用作弹性地按压曝光装置23的发光结构230使其抵靠感光鼓21的第一按压构件。因而,板簧274被设定成例如以预定的力F2按压发光结构230使其抵靠感光鼓21(参见图43)。
在支撑结构232中,在形成本体235的收容部的两个对置侧板235b中的一个侧板中设置有第一引导部75。第一引导部75对可移除单元20相对于安装单元13的插入和移除进行引导。
第一引导部75设置在支撑结构232的其中一个侧板235b中的位于面对着显影装置24的位置的外表面上。第一引导部75形成为沿着可移除单元20的插入方向D1和移除方向D2线性地延伸预定长度(第一引导部75引导第一被引导部71所进行的长度)GL3的轨状形状(参见图13和图25)。如上所述,可移除单元20的插入方向D1是朝向插入方向D1的下游侧向上倾斜的方向。根据该倾斜方向,第一引导部75的在插入方向D1上的下游侧的端部75a与在插入方向D1上的上游侧的端部75b相比,位于相对较高的位置。第一引导部75具有根据上述倾斜方向D1向上延伸的线性引导表面75c和75d。
当第一引导部75被装配在可移除单元20的第一被引导部71中时,其沿着插入方向D1或移除方向D2引导可移除单元20。但是,第一引导部75仅在被装配到第一被引导部71中时用作用于引导可移除单元20的临时引导部。这将在后面进行论述。
如图14B、图15、图20和图29所示,如上所述构造的曝光装置23(更具体地为支撑结构232)安装在壳体10的安装单元13的预定部(图21中的安装表面133)上。
(壳体的安装单元的构造)
如图15、图20至图22所示,壳体10的可移除地安装有各个可移除单元20的安装单元13包括安装台131、保持部15和支撑板301。在安装台131上安装有四个可移除单元20。保持部15布置在可移除单元20的在插入方向D1上的下游侧(远端)。支撑板301布置在中间转印装置30的前侧(近侧)处以及安装台131的在插入方向D1上的上游侧(近端)的部分的上方。
安装台131被分隔成供安装四个可移除单元20Y、20M、20C和20K的安装部132。例如,在安装部132Y上安装有可移除单元20Y。根据如上所述可移除单元20相对于基准水平面倾斜布置的状态,安装台131在壳体10内相对于基准水平面倾斜地布置(参见图18和图21)。安装部132沿着可移除单元20的插入方向D1和移除方向D2延伸。在各安装部132的一部分中形成有供安装曝光装置23的安装表面133(参见图21)。
在各安装部132中在安装部132的顶部边缘(其也用作介于安装部132之间的边界分隔部)处设置有第二引导部77A和77B。当各可移除单元20的第二被引导部73与第二引导部77A和77B接合时,第二引导部77A和77B引导可移除单元20的运动而且支撑可移除单元20。
第二引导部77A和77B在安装部132的也用作边界分隔部的部分顶部边缘上沿可移除单元20的插入方向D1形成在预定的两个区域(位置)处。第二引导部77A和77B形成为向内弯曲而向下形成引导空间的板状部。第二引导部77A和77B在插入方向D1上的引导长度GL分别被设定为长度GL1和GL2(参见图25)。
第二引导部77A和77B与可移除单元20之间的位置关系如下(参见图25)。在可移除单元20正被安装在安装部132上的同时(处于安装过程中),可移除单元20的第二被引导部73至少与位于插入方向D1上的上游侧的第二引导部77A接合,或者与第二引导部77A和77B都接合。当将可移除单元20适当地安装在安装部132上时,第二被引导部73与位于插入方向D1上的下游侧的第二引导部77B接合。
保持部15与安装单元13的各安装部132相关联地布置。保持部15设置在板状本体上,并包括保持孔16和安装孔17。各可移除单元20的感光鼓21的轴214被插入保持孔16中并被保持在保持孔16中。各可移除单元20的突出部205被插入安装孔17中并被保持在安装孔17中。通过布置在安装单元13的远端处的支撑框架(未示出)将保持部15固定。
在保持孔16的底部处设有按压构件18。按压构件18朝向保持孔16的顶面弹性地按压感光鼓21的轴214。按压构件18包括本体和螺旋弹簧19。本体具有半圆形按压表面,该半圆形按压表面固定至保持部15的本体使其能向上和向下移位。螺旋弹簧19向上弹性地按压按压构件18的该本体。
如图15所示,位于中间转印装置30的前侧处的支撑板301是支撑中间转印带31、多个支撑辊32和带清洁器36的板状构件。支撑板301布置在位于可移除单元20的插入方向D1的上游侧(近端)的位置处。排放终止部363是用于传送由带清洁器36移除的色调剂的传送管的一部分。
支撑板301形成为整体具有与安装台131的倾斜表面基本平行延伸的底侧301a的构造。在底侧301a上设置有四个接触表面接收部302和四个第三引导部304。使设在可移除单元20的侧板201A处的定位接触表面206与接触表面接收部302接触,以定位可移除单元20的感光鼓21。当使可移除单元20的显影装置24的伸出边缘部246与第三引导部304接触时,第三引导部304引导可移除单元20的插入和移除。
在接触表面接收部302中在面对定位接触表面206的位置处设有接触区。该接触区形成为与定位接触表面206的构造匹配的弧形形状。第三引导部304设在面对伸出边缘部246的位置处。第三引导部304形成为板状构件,该板状构件在调节可移除单元20的移位(具体地,沿使可移除单元20靠近中间转印带31所沿的方向E1上的移位)的同时对正被安装在安装单元13上或正从安装单元13被拆卸的可移除单元20的运动进行引导。因而,在可移除单元20正被安装在安装单元13上或正从安装单元13被拆卸时,第三引导部304用作调节构件。
在安装单元13中,如图20至图23所示,在安装台131的在插入方向D1上的上游侧的端部处设置有用作用于可移除单元20的非正确安装防止构件的突起配合槽81。
在安装台131的各安装部132中均设有突起配合槽81,并且共形成有四个突起配合槽81。如图23所示,突起配合槽81形成于在安装台131的端部处具有相同面积的分隔面部134的预定位置处。突起配合槽81具有预定深度和沿可移除单元20的插入方向D1延伸的长度。突起配合槽81形成为向上开口的线性槽状形状。突起配合槽81的深度被设定成稍大于可移除单元20的突起85的高度。突起配合槽81的沿插入方向D1的长度是相同的。突起配合槽81的长度为如下长度,即:通过该长度,在将可移除单元20插入安装单元13中时,突起85通过与突起配合槽81碰撞而可以停止在预定的插入停止位置。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如图20和图23所示,突起配合槽81沿与插入方向D1交叉的方向在分隔面部134中的形成位置如下。突起配合槽81Y在分隔面部134中形成在最右侧位置。突起配合槽81M相对于分隔面部134的中心形成在稍微向右的位置。突起配合槽81C相对于分隔面部134的中心形成在稍微向左的位置。突起配合槽81K在分隔面部134中形成在最左侧位置。突起85Y、85M、85C和85K分别形成在可移除单元20的与突起配合槽81Y、81M、81C和81K相关联的位置处。
如图21和图23所示,固定面部135形成在安装台131的在插入方向D1上的上游侧的端部处。固定面部135用于保持作为可移除单元20的操作杆50的底部边缘的可移位底部53。
在各安装部132中均设置有固定面部135。固定面部135的顶面例如形成为平坦表面。当一旦定位可移除单元20而操作操作杆50时,操作杆50的可移位底部53进行运动并与固定面部135接触。此时,固定面部135保持可移位底部53。
如图23和图24所示,在安装单元13中,突出配合部78设置在安装台131的在插入方向D1上的上游侧的端部处。可移除单元20的突出部74插入突出配合部78中并被保持。
突出配合部78形成为向上闭合的凹口形状。突出配合部78沿如下方向向上形成凹口,即:可移除单元20的在插入方向D1上的上游侧的端部沿该方向(可移除单元20靠近中间转印带31所沿的方向E1)移位并定位在安装单元13中。突出配合部78形成在固定面部135的更接近突起配合槽81的端部处。而且在各安装部132中均设置有突出配合部78。
图25示出了设在可移除单元20中的第一被引导部71和第二被引导部73的形成位置以及它们被引导的长度Gm。图25也示出了设在安装单元13的曝光装置23中的第一引导部75和设在安装单元13的各安装部132中的第二引导部77A和77B的形成位置,以及第一引导部75和第二引导部77A和77B分别引导第一被引导部71和第二被引导部73所进行的长度GL。
在图25中,中部示出了安装单元13的一个安装部132,上部示出了当从底面观察时已被完全且正确地插入的可移除单元20,而下部示出了当从底面观察时正被不正确地插入的可移除单元20X。
安装单元13的曝光装置23的第一引导部75沿着插入方向D1具有相对较长的长度G3,并以相对较长的长度引导第一被引导部71。第一引导部75的端部75a定位在其到达第一被引导部71未被引导所处的位置之前的位置。
安装单元13的第二引导部77A和77B分别具有长度GL1和GL2,并且分别定位在插入方向D1上的上游侧的端部和下游侧的端部处。第二引导部77A首先开始引导可移除单元20的第二被引导部73,接着第二引导部77B连同第二引导部77A一起开始引导第二被引导部73。第二引导部77A和77B彼此协作地引导并支撑已被正确插入的可移除单元20的第二被引导部73,如图25的上部所示。
图26示出了设在可移除单元20的显影装置24中的用作调节构件的伸出边缘部246的形成位置,以及伸出边缘部246被引导的长度Gm。图26也示出了设在安装单元13的中间转印装置30的支撑板301上的第三引导部304的形成位置,以及第三引导部304引导伸出边缘部246所进行的长度GL。
与图25中一样,在图26中,中部示出了安装单元13的一个安装部132,上部示出了当从底面观察时已被完全且正确地插入的可移除单元20,而下部示出了当从底面观察时正被不正确地插入的可移除单元20X。
第三引导部304具有较短的长度GL4,并且位于在插入方向D1上的上游侧的端部处,并以对应于图26所示的长度Gm3的相对较长的长度来引导可移除单元20的伸出边缘部246。第三引导部304位于如下位置,在该位置处,其并不引导在图26的上部中所示的已被正确地插入的可移除单元20的伸出边缘部246。更具体地,第三引导部304位于在插入方向D1上的上游侧的最末边缘。
(可移除单元的安装和拆卸操作的细节)
下面将详细地描述用于将可移除单元20安装在安装单元13上以及从安装单元13拆卸可移除单元20的操作。
·安装可移除单元时的插入过程
通过将各可移除单元20插入到安装单元13的相关安装部132中而开始将可移除单元20安装在安装单元13上,如图15所示。更具体地,使可移除单元20从侧板201B的设有感光鼓21的轴214的那一侧沿着插入方向D1移位以被插入相关的安装部132中。在这种情况下,操作杆50处于躺倒位置(如图16和图33所示,沿方向J2枢转)。
接着,使可移除单元20朝向形成在安装单元13的安装台131与中间转印装置30的支撑板301之间的空间移位,从而可以将附接至安装部132的曝光装置23插入到形成在可移除单元20的底部处用于接收曝光装置23的空间203中。接着,如图27至图30所示,将设在安装单元13的曝光装置23中的第一引导部75装配在设于可移除单元20的下侧处的第一被引导部71中,然后第一引导部75开始引导第一被引导部71。之后,设在可移除单元20的上侧处的伸出边缘部246开始接触设在安装单元13的支撑板301上的第三引导部304,并且第三引导部304开始引导(并调节)伸出边缘部246。
使可移除单元20沿着插入方向D1进一步移位。接着,使位于可移除单元20的下侧的第二被引导部73与位于安装单元13的近侧的第二引导部77A接合,并且第二引导部77A开始引导第二被引导部73(参见图29)。
通过该操作,在插入可移除单元20的过程期间,可移除单元20的布置有显影装置24的部分,在通过第一引导部75的引导以及安装单元13的第三引导部304的引导和调节而被稳定地保持的同时进行移位,与此同时,可移除单元20的布置有鼓清洁器26的部分,在通过安装单元13的第二引导部77A的引导而被稳定地保持的同时进行移位。
结果,可移除单元20被稳定地插入到安装单元13中,以使其在由第一引导部75、第二引导部77A和第三引导部304形成的三点处被引导和支撑的同时可以沿着插入方向D1移位。因而,由于感光鼓21的下部与曝光装置23的发光结构230(光学部件233)之间的距离(间隙)得以保持,因此可以避免感光鼓21接触发光结构230。由于感光鼓21的上部与中间转印装置30的中间转印带31之间的距离(间隙)得以保持,因此也可以避免感光鼓21接触中间转印带31。此外,由于借助显影装置24的伸出边缘部246由第三引导部304引导并调节可移除单元20,因此防止了可移除单元20在向上方向上的不期望运动(移位)。
如图31所示,可移除单元20进行移位,直到感光鼓21的轴214和设在可移除单元20的在插入方向D1上的下游侧的端部(接近侧板201B的端部)处的突出部205分别插入到设在安装单元13的在插入方向D1上的下游侧的端部处的保持部15的保持孔16和安装孔17中。
在可移除单元20中,如图32所示,在可移除单元20到达安装单元13的插入停止位置之前的位置(可移除单元20正被插入时所在的位置),检查用作非正确安装防止构件的突起85是否与安装单元13的用作非正确安装防止构件的突起配合槽81匹配。图33是沿图32的线XXXIII-XXXIII剖取的可移除单元20和安装单元13的示意性剖视图。
现在假设将除了可移除单元20C之外的一种颜色的可移除单元20X(可移除单元20Y、20M和20K之一)错误地插入到安装单元13的安装部132C中。
在这种情况下,如图31、图34和图35所示,在不正确地插入的可移除单元20X中,在插入方向D1上的上游侧的端部(侧板201A)的外表面停止于在安装台131的在插入方向D1上的上游侧的端部131e之前预定距离α的位置处。也就是说,可移除单元20X的用作非正确安装防止构件的突起85与安装单元13的用作非正确安装防止构件的突起配合槽81C并不匹配。因而,突起85不能装配到突起配合槽81C中,而是抵靠分隔面部134的表面134a(参见图23)而防止其沿插入方向D1运动。
插入操作以这种方式停止。因而,在正插入可移除单元20X的同时,图像形成设备1的使用者能够得知可移除单元20X被不正确地安装在安装单元13上。
在这种情况下,如图31所示,在不正确的可移除单元20X中,感光鼓21的轴214和在插入方向D1上的下游侧的端部(侧板201B)处的突出部205在它们分别到达设在安装单元13的保持部15中的保持孔16和安装孔17之前停止,而未插入其中。
不正确的可移除单元20X被插入直到位于可移除单元20C将完全插入安装单元13的安装部132C中所在的位置之前和附近的位置。此时,如图25和图26所示,可移除单元20X的第一被引导部71和第二被引导部73以及伸出边缘部246分别被安装单元13的第一引导部75、第二引导部77A和第三引导部304引导,并且通过第三引导部304调节可移除单元20X的不期望运动。因而,在正将可移除单元20X插入安装单元13中的同时,可靠地防止了感光鼓21的下部接触曝光装置23,并且可靠地防止了感光鼓21的上部接触中间转印带31,从而防止图像形成设备1的部件受损。
相对照的是,当将正确的可移除单元20插入安装单元13的相关安装部132中时,可移除单元20的用作非正确安装防止构件的突起85与安装单元13的用作非正确安装防止构件的突起配合槽81匹配。
在这种情况下,如图36和图37所示,由于突起85装配在突起配合槽81,因此正确的可移除单元20进一步向安装部132的内部运动。在检查了是否正确地安装可移除单元20之后,将可移除单元20进一步插入到相关安装部132中。由此,感光鼓21的轴214和在插入方向D1上的下游侧的端部(侧板201B)处的突出部205被分别插入保持部15的保持孔16和安装孔17中(参见图16和图31)。
通过进行上述的插入操作,将各个可移除单元20插入到安装单元13的相关安装部132中。
如上所述,当已将各可移除单元20插入到安装单元13中时,在可移除单元20的在插入方向D1上的上游侧的端部进行移位以从中间转印装置30分离的状态下,将其收容在安装单元13中(参见图16)。感光鼓21的在插入方向D1上的上游侧的端部向下移位,使得其从预先定位并固定在安装单元13上的中间转印装置30的中间转印带31的外周表面31a(更具体地,被一次转印部34的转印辊支撑的带部)分离。可移除单元20整体被保持成朝向一侧向下倾斜。通过该构造,在将可移除单元20插入到安装单元13中的同时,防止可移除单元20的感光鼓21接触中间转印带31。
当已将可移除单元20插入到安装单元13中时,如图17所示,当从安装单元13的在插入方向D1上的近侧观察时,设在侧板201A上的接触表面206均不会与设在中间转印装置30的支撑板301上的接触表面接收部302接触。
在这种情况下,在可移除单元20中,当将感光鼓21的轴214插入设在安装单元13的保持部15中的保持孔16内时,轴214被保持处于如下状态,即:轴214被按压构件18(该按压构件被螺旋弹簧19按压)沿使轴214靠近中间转印带31所沿的方向弹性地按压(参见图16和图41)。
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已经检查了是否正确地安装可移除单元20(在将突起85装配到突起配合槽81中之后),因此第一被引导部71与安装单元13的第一引导部75的接合状态被取消(参见图25),并且作为调节构件的伸出边缘部246与安装单元13的第三引导部304的接触状态也被取消(参见图26)。因而,可移除单元20的显影装置24从其中显影装置24被第一引导部75和第三引导部304引导并且被第三引导部304调节的状态被释放。
在这种情况下,在可移除单元20的在插入方向D1上的下游侧的端部处,第二被引导部73仅与设在安装单元13的远端处的第二引导部77B接合。另一方面,在可移除单元20的在插入方向D1上的上游侧的端部处,第二被引导部73不与设在安装单元13的近端处的第二引导部77A接合(参见图25)。因而,鼓清洁器26的在插入方向D1上的下游侧的端部被第二引导部77B支撑,而鼓清洁器26的在插入方向D1上的上游侧的端部从其被第二引导部77A引导并支撑的状态被释放。
结果,当已将可移除单元20插入安装单元13中时,可移除单元20的在插入方向D1上的下游侧的端部被安装单元13的保持部15和第二引导部77B保持并支撑,而其在插入方向D1上的上游侧的端部从被第一引导部75、第二引导部77A和第三引导部304引导(调节)的状态被释放。在该状态下,可移除单元20准备好进行后续的定位操作。
·安装可移除单元时的定位过程
随后,如图18、图19和图38至图40所示,进行各可移除单元20在相关安装部132内的定位。更具体地,将处于躺卧位置的操作杆50改为直立位置。
当使操作杆50关于可移除单元20的侧板210A上的用作枢转点的枢轴210沿方向J1向上枢转时,操作杆50的可移位底部53的角部和底面在与安装单元13的安装台131的固定面部135接触的同时进行枢转。通过该操作,操作杆50起到其中轴承52上方的本体51用作作用力点的“杆”的作用,并且可移位底部53用作负载点。
因而,当使操作杆50沿方向J1向上枢转时,可移位底部53接触固定面部135并压靠固定面部135,从而由于杠杆原理而升高轴承52。结果,可移除单元20的侧板210A借助枢轴210被轴承52升高。在这种情况下,可移位底部53在抵抗螺旋弹簧67的力的同时沿着靠近轴承52所沿的方向K1移位,并且可移位底部53的底面与固定面部135面接触。最后,操作杆50在与固定面部135面接触的同时处于完全直立位置。
通过进行枢转操作以沿方向J1升高操作杆50,如图18和图39所示,可移除单元20的在插入方向D1上的上游侧的端部(侧板201A)沿靠近中间转印装置30的中间转印带31所沿的方向E1移位。
在这种情况下,在可移除单元20中,如图38所示,位于侧板201A的下侧处的突出部74装配到安装单元13的突出配合部78中。接着,可移除单元20被引导以使其可以沿着靠近中间转印装置30所沿的方向E1移位,而且突出部74被保持在位于突出配合部78的中部的某位置处。结果,进行了可移除单元20相对于插入方向D1(和移除方向D2)的定位。另外,在可移除单元20中,如图19所示,使位于侧板201A的顶部处的接触表面206与形成在安装单元13的支撑板301上的接触表面接收部302接触。结果,进行了可移除单元20的定位。
作为上述操作的结果,进行了各可移除单元20在安装单元13的相关安装部132中的定位,并且已经完成可移除单元20在安装单元13上的安装。作为各可移除单元20定位的结果,其被定位在能够在安装单元13中进行图像形成操作的位置处。在该阶段,作为可移位底部53与安装单元13的固定面部135面接触的结果,操作杆50被保持处于直立状态。
在已完成可移除单元的定位之后,如图19所示,当从安装单元13的在插入方向D1上的上游侧(近端)观察时,侧板201A上的所有的接触表面206都与形成在中间转印装置30的支撑板301上的接触表面接收部302接触。
在已完成定位(可移除单元20的安装)之后,如图18和图39所示,如上所述,包括感光鼓21的在插入方向D1上的上游侧的端部的所有可移除单元20均与中间转印装置30的中间转印带31(更具体地,是被一次转印部34的转印辊支撑的带部)接触。
在这种情况下,在可移除单元20中,接触表面206与形成在中间转印装置30的支撑板301上的接触表面接收部302接触并装配到接触表面接收部302中,以使感光鼓21在准确的位置接触中间转印带31。结果,在图像形成期间,可以在正确的一次转印位置处将形成在可移除单元20的感光鼓21上的色调剂图像可靠地转印至中间转印带31上。
当由于操作杆50的操作,使可移除单元20沿着侧板201A靠近中间转印装置30所沿的方向E1移位时,如图38和图40所示,可移除单元20的作为非正确安装防止构件的突起85向上移位,并从安装单元13的也作为非正确安装防止构件的突起配合槽81移除。也就是说,将突起85从与突起配合槽81的接合状态释放。在图40中,可移除单元20K的操作杆50处于躺卧位置,还未对可移除单元20K进行上述的定位操作。
当已完成可移除单元20的安装时,具有枢转支撑结构的显影装置24从其被作为非正确安装防止构件的突起85和突起配合槽81调节的状态释放,枢转支撑结构正常起作用。也就是说,显影装置24被保持处于其能沿方向H1和H2枢转的状态。显影装置24也从其被安装单元13的第一引导部75和第三引导部304引导并被第三引导部304调节的状态释放。
在安装于安装单元13上的可移除单元20中,如图18和图43所示,在可移除单元20的在插入方向D1的上游侧的端部处,操作杆50由于可移位底部53中螺旋弹簧67的力F1而受到来自安装单元13的固定面部135的反作用力(F1)。因而,可移除单元20的端部(侧板201A)被弹性地按压以使其能沿靠近中间转印装置30所沿的方向E1移位。
结果,可以稳定地保持可移除单元20的感光鼓21与中间转印带31的接触状态。
·安装可移除单元时曝光装置的状态
在图像形成设备1中,当将可移除单元20安装在安装单元13上时,根据可移除单元20的运动,附接至安装单元13的曝光装置23也靠近可移除单元20的感光鼓21,换言之,进行曝光装置23的定位。
这将进行更具体地论述。如图27所示,如上所述,将可移除单元20插入到其上具有曝光装置23的安装单元13中。接着,如图41所示,设在位于可移除单元20的在插入方向D1的上游侧的端部处的侧板201A中的驱动收容部204靠近曝光装置23的在插入方向D1上的上游侧的端部。同时,位于曝光装置23的在上游侧的端部处的从动部27的板簧274的底部(更具体地,倾斜的导入表面274a)接触驱动收容部204的用作驱动部28的下内壁面(底面)204b的边缘。此时,通过使用用作非正确安装防止构件的突起85和突起配合槽81已经检查了是否正确地安装可移除单元20,感光鼓21的轴214已开始被插入保持部15的保持孔16中。
接着,使可移除单元20沿插入方向D1进一步移位并将其完全插入安装单元13中。然后,如图42所示,设在曝光装置23中的板簧274的用作从动部27的倾斜的导入表面274a跨在驱动收容部204的底面204b的边缘上并在底面204b上前进。结果,框架状部271的一部分、枢转构件272、板簧274和全部的定位接触构件273(它们形成从动部27)进行运动而被收容在可移除单元20的驱动收容部204的内部空间中。
在这种情况下,设在曝光装置23中的板簧274的导入表面274a跨在驱动收容部204的底面204b的边缘上并在底面204b上前进。因而,曝光装置23的发光结构230的在插入方向D1上的上游侧的端部经由板簧274和枢转构件272而受到沿向上方向的力,由此曝光装置23关于支撑结构232的枢转点构件239沿曝光装置23靠近感光鼓21所沿的方向M1枢转。当板簧274的导入表面274a与驱动收容部204的底面204b完全接触时,曝光装置23的发光结构230的光学部件233处于从感光鼓21分离开约预定间隔S的状态。
接着,使操作杆50沿方向J1枢转以进行可移除单元20在安装单元13中的定位。然后,如图43所示,由于操作杆50的杠杆作用,可移除单元20的侧板201A沿着其靠近中间转印装置30所沿的方向E1移位,并且驱动收容部204也以类似的方式移位。结果,驱动收容部204的内部空间内的板簧274被底面204b升高,由此使板簧274的安装表面274b与底面204b接触,并使接触构件273的顶面与驱动收容部204的接触接收表面204a接触。
以这种方式,根据可移除单元20在被插入安装单元13中时的运动,附接至安装单元13的曝光装置23的发光结构230也切换至其中发光结构230已靠近可移除单元20的感光鼓21的状态(参见图43和图44)。
此时,如图43所示,曝光装置23的发光结构230的在插入方向D1上的上游侧的端部(位于侧板201A中的驱动收容部204内)经由接触构件273而受到从动部27的板簧274的力F2。然后,发光结构230的所述端部沿着使其靠近感光鼓21的方向M1被按压,并且稳定地保持了发光结构230的光学部件233与感光鼓21之间的间距S(对应于焦距)。
如图43所示,使曝光装置23的从动部27的接触构件273的顶面与位于可移除单元20的驱动收容部204的顶部上的接触接收表面204a面接触。这使得可以使感光鼓21与发光结构230之间的振动同步,并且不可能改变发光结构230与感光鼓21之间的焦距。
按照与上述安装操作相反的顺序进行将可移除单元20从安装单元13拆卸。
·拆卸可移除单元时的定位取消过程
首先,如图16和图42所示,使各可移除单元20的操作杆50沿方向J2枢转以使其从直立位置改变为躺卧位置。因为使操作杆50沿方向J2枢转的该枢转操作,可移位底部53与安装单元13的固定面部135的接触状态被取消,并且操作杆50位于躺卧位置。
然后,在可移除单元20中,在感光鼓21的轴214被收容在保持部15的保持孔16中的同时,可移除单元20的在移除方向D2上的下游侧(插入方向D1上的上游侧)的端部(侧板201A)由于操作杆50沿方向J2的枢转操作而不再受到沿向上方向的力。因而,可移除单元20的端部(侧板201A)因重力而沿着其从中间转印装置30离开的方向E2移位。
结果,可移除单元20的感光鼓21的在移除方向D2上的下游侧的端部从中间转印装置30的中间转印带31分离。感光鼓21整体处于其从中间转印带31分离的倾斜状态。因而,可移除单元20准备好被移除。
在这种情况下,曝光装置23的发光结构230的形成从动部27的定位接触构件273依然被收容并被保持在可移除单元20的驱动收容部204内,并且发光结构230与感光鼓21之间的间距S也得以保持。
·拆卸可移除单元时的移除过程
接着,沿着移除方向D2从安装单元13移除可移除单元20。在这种情况下,如图31所示,从安装单元13的保持部15的保持孔16移除可移除单元20的感光鼓21的轴214,并且从保持部15的安装孔17移除设在侧板201B上的突出部205。
在从保持孔16移除感光鼓21的轴214略微之前,可移除单元20的第一被引导部71开始与安装单元13的第一引导部75接合,并且可移除单元20的显影装置24的伸出边缘部246也开始与安装单元13的用作调节构件的第三引导部304接触(参见图25和图26)。可移除单元20然后开始被第一引导部75和第三引导部304引导并被第三引导部304调节。
可移除单元20的第二被引导部73在开始与第二引导部77A(参见图25)接合并被第二引导部77A引导的同时,从与安装单元13的第二引导部77B接合的状态释放。
·在拆卸可移除单元时曝光装置的状态
当从安装单元13拆卸可移除单元20时,在曝光装置23的发光结构230中,从可移除单元20的驱动收容部204移除曝光装置23的形成从动部27的接触构件273。在该状态下,发光结构230的在移除方向D2上的上游侧的端部因重力而向下降低,并且发光结构230关于支撑结构232中的枢转点构件239沿其从感光鼓21分离所沿的方向M2枢转。结果,发光结构230与感光鼓21之间的距离增大。
因而,当移除可移除单元20时,可以可靠地防止感光鼓21与中间转印带31和曝光装置23的发光结构230接触。由此,可以顺畅地进行用于可移除单元20的拆卸操作,而且感光鼓21、中间转印带31和曝光装置23不会受损。
根据可移除单元20在从安装单元13移除时的运动,附接至安装单元13的曝光装置23的发光结构230从可移除单元20的感光鼓21分离。
(与清洁可移除单元有关的结构)
在可移除单元20中,如图45所示,在操作杆50的一部分中设有用于清洁装置的开口55。
为了从安装在安装单元13上的可移除单元20清洁曝光装置23,在可移除单元20中设有用于接收长窄清洁装置90的插入缝29,该清洁装置用于移除附着于曝光装置23的发光结构230的光学部件233的诸如色调剂的不期望物质。通过穿过该插入缝29插入并移动清洁装置90,而进行清洁。
为了在可移除单元20保持被安装在安装单元13上的同时进行清洁,在可移除单元20的在插入方向D1上的上游侧的端部处的侧板201A上设有插入缝29,如图46A所示。插入缝29在侧板201A中被设置在与如下部分对应的位置处,在该部分处,曝光装置23的光学部件233和可移除单元20的感光鼓21彼此对置。
在可移除单元20中,当对插入到安装单元13中的可移除单元20进行定位时,使操作杆50关于轴承52沿方向J1枢转,以使其从躺卧位置(第二操作位置)转换为直立位置(第一操作位置)。但是在第一操作位置,操作杆50的本体51会将插入缝29整体隐藏。也就是说,插入缝29会被操作杆50的本体51闭合。如果在图46B中在操作杆50中未设有开口55,则会出现这种情形。
在可移除单元20中,如图46A所示,当操作杆50处于躺卧位置时,插入缝29未被操作杆50覆盖而露出至外部。
但是,如图42所示,当操作杆50处于躺卧位置时,曝光装置23的形成从动部27的接触构件273不与可移除单元20的驱动收容部204的接触接收表面204a接触。因而,曝光装置23的光学部件233也处于不稳定状态。另外,当操作杆50处于躺卧位置时,可移除单元20的在插入方向D1上的上游侧的端部下降,并且曝光装置23的发光结构230(例如光学部件233)整体倾斜,如图42所示。
结果,难以稳定且均匀地清洁曝光装置23的光学部件233。可以采取措施使光学部件233稳定。但是在这种情况下,需要专用的保持机构或部件,这并不十分有效。
因而,如图45、图46B、图39和图10A至图10C所示,在操作杆50的本体51中设有用于允许清洁装置90穿过的开口55。更具体地,开口55被设置在如下位置,当操作杆50被升高而处于直立位置时,该位置面对着侧板201A上的插入缝29。开口55例如形成为矩形通孔。
清洁装置90例如包括长窄的板状本体91、把手92和清洁构件93,如图47A至图47C所示。把手92设在本体91的一端处。清洁构件93设在本体91的另一端处的背侧,并清洁诸如光学部件233的对象的表面。本体91所具有的长度使得该本体的具有清洁构件93的端部可以到达待被清洁的整个对象。清洁构件93由适合待被清洁的对象的材料(例如膜)制成。
在清洁装置90中,如图47B和图47C所示,在本体91的两纵向端部处设有从背侧延伸的背侧识别侧部91b和91c,并且在侧部91b和91c之间形成有空间94。在本体91的前侧设有缓冲构件95。通过设置缓冲构件95,可以防止本体91与面对光学部件233的感光鼓21的不期望接触,而且防止本体91受损。
在操作杆50中,如图10A至图10C所示,在开口55的底侧中央设置有用于防止清洁装置90被颠倒插入的突起56。通过设置突起56,在开口55内在突起56的两侧形成有凹入部。清洁装置90的两个侧部91b和91c被插入这些凹入部中。
在操作杆50中,在本体51的开口55与轴承52之间设有收容部58。当操作杆50躺下而处于躺卧位置时,收容部58收容从插入缝29排放或掉落的不期望的物质。当操作杆50处于躺卧位置时,收容部58呈凹陷的形状(参见图36和图41)。
在图像形成设备1中,在已对预定张数的片材形成图像之后或者在检测到差图像质量而对图像形成设备1进行检查时,对曝光装置23的光学部件233进行清洁。
如图45和图48所示,在安装于安装单元13上的可移除单元20的操作杆50处于直立位置的同时进行清洁。在这种情况下,如图46B所示,可以通过操作杆50的开口55看到整个插入缝29。
当进行清洁时,如图48所示,从具有清洁构件93的端部通过操作杆50的开口55插入清洁装置90。作为该操作的结果,清洁装置90穿过可移除单元20的插入缝29。接着,清洁装置90的本体91和清洁构件93进入感光鼓21与曝光装置23的光学部件233之间的间距S,如图49A所示,并且清洁构件93在与曝光装置23的光学部件233接触的同时前进,如图49B所示。
在将清洁装置90插入到待被清洁的对象的端部之后,将其朝向上游侧沿插入方向D1拉动并从插入缝29和开口55移除。于是,完成了清洁。清洁装置90的运动方向是基本沿着可移除单元20的插入方向D1的方向。可以在需要时反复进行清洁,例如对于待被清洁的对象使清洁装置90往复运动。
当进行清洁时,可移除单元20的位置已经通过使处于直立位置的操作杆50移位而被固定。因而,稳定地保持了可移除单元20的感光鼓21与曝光装置23的光学部件233之间的间距S。由此通过使用清洁装置90可以稳定且均匀地进行清洁。在清洁期间,在使位于本体91的前侧的缓冲构件95面对感光鼓21的同时使清洁装置90运动。设置缓冲构件95使得可以防止清洁装置90的本体91意外接触感光鼓21。此外,即使错误地颠倒地插入清洁装置90,清洁装置90的本体91抵靠突起56而被防止进入开口55。由此,防止曝光装置23的光学部件233和感光鼓21因错误插入的清洁装置90而受损。
通过进行该清洁操作,由清洁装置90的清洁构件93移除了附着于曝光装置23的光学部件233的诸如色调剂的不期望物质,并且当从可移除单元20移除清洁装置90时将不期望物质排至外部。在这种情况下,被移除的物质在仍附着于清洁装置90的同时被排出。即使在移除清洁装置90或拆卸可移除单元20时被移除的物质从可移除单元20的插入缝29掉落,其也被捕获在位于插入缝29下方的操作杆50的收容部58中并被收集,如图32、图33和图36所示。清洁装置90被收容在图像形成设备1的预定部分处,并且在进行清洁时从该部分被取出而被使用。
[其它示例性实施方式]
在上述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曝光装置23由发光结构230和支撑结构232构成,仅支撑结构232固定至安装单元13。但是,曝光装置23可以形成为一体式装置,并且该一体式装置可以固定至安装单元13(安装台131),使其沿其靠近和离开可移除单元20的感光鼓21所沿的方向枢转。
设在曝光装置23中的从动部27的构造以及设在可移除单元20中的驱动部28的构造并不限于在上述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所述的构造。例如,从动部27和驱动部28中的一者或二者可以沿着可移除单元20的插入方向D1向上或向下倾斜。在这种情况下,以及在上述示例性实施方式中,诸如板簧274的用作第一按压构件的构件可以置于从动部27中或附接至从动部27。诸如板簧274的用作第一按压构件的构件可以布置在驱动部28中。
可移除单元20的构造并不限于在上述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所述的构造。可以使用任何可移除单元,只要其具有感光鼓即可。
在上述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在图像形成设备1中,四个可移除单元20Y、20M、20C和20K可移除地安装在安装单元13上。但是,可以在安装单元13上可移除地安装有包括单个可移除单元在内的任何数量的可移除单元。也就是说,并不具体限制图像形成设备1的诸如类型的条件,只要使用至少具有感光体的可移除单元并且将曝光装置23固定至安装单元13即可。
为了图示和描述的目的已经提供了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的上述描述。并不是为了穷尽本发明或将本发明限制于所公开的精确形式。显然,许多修改和改变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都是显而易见的。选择并描述这些实施方式是为了更好地说明本发明的原理及其实际应用,由此使得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用于各种实施方式的本发明及各种修改适合于所设想的具体应用。本发明的范围旨在由所附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来限定。

Claims (8)

1.一种图像形成设备,该图像形成设备包括:
包括安装单元的壳体;
至少包括感光体的可移除单元,所述可移除单元由于在沿着所述感光体的轴向方向上被插入到所述安装单元中以及从所述安装单元移除而被安装在所述安装单元上以及从所述安装单元拆卸;以及
曝光装置,所述曝光装置包括沿着所述感光体的轴向方向布置的发光源,所述曝光装置在绕枢转点沿着该曝光装置靠近和离开所述可移除单元的所述感光体所沿的方向枢转的状态下被固定至所述安装单元,所述枢转点设在所述可移除单元的在插入方向上的下游侧,其中,
所述曝光装置包括位于在所述可移除单元的所述插入方向上的上游侧的端部处的从动部,所述从动部被驱动而使所述曝光装置沿着该曝光装置靠近所述感光体所沿的方向运动,并且
所述可移除单元包括位于在所述可移除单元的所述插入方向上的上游侧的端部处的驱动部,所述驱动部与所述曝光装置的所述从动部接触并驱动所述从动部,以使所述曝光装置沿着该曝光装置靠近所述感光体所沿的所述方向运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中,在所述曝光装置的所述从动部中或者在所述可移除单元的所述驱动部中设置有第一按压构件,在所述从动部和所述驱动部彼此接触时,所述第一按压构件沿着所述曝光装置靠近所述感光体所沿的所述方向按压所述曝光装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中:
所述第一按压构件设置在所述曝光装置的所述从动部中;并且
所述可移除单元包括具有经受所述第一按压构件的按压力的表面的部分。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中:
所述曝光装置包括发光结构和支撑结构,所述发光源设在所述发光结构中,所述支撑结构固定至所述安装单元并支撑所述发光结构,从而所述发光结构沿着该发光结构靠近和离开所述感光体所沿的方向运动;并且
所述从动部设置在所述发光结构中,并且所述发光结构被所述支撑结构支撑,从而当所述从动部不与所述驱动部接触时所述发光结构因重力而沿着该发光结构离开所述感光体所沿的方向运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中,所述支撑结构包括引导部,当将所述可移除单元插入所述安装单元中或从所述安装单元移除所述可移除单元时,该引导部保持并引导所述可移除单元,使得所述感光体不与所述发光结构接触。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中:
当所述可移除单元已被插入所述安装单元中时,所述可移除单元的在所述插入方向上的上游侧的端部从所述可移除单元的在所述插入方向上的上游侧的端部将位于的位置分离,并且所述可移除单元的整体处于倾斜状态;并且
所述可移除单元的所述插入方向和移除方向被设定成沿着所述可移除单元的所述倾斜状态的方向。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中,所述可移除单元包括第二按压构件,并且当所述可移除单元已被插入所述安装单元中时,所述第二按压构件朝向所述可移除单元的在所述插入方向上的上游侧的端部将位于的位置按压所述可移除单元的在所述插入方向上的上游侧的端部。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该图像形成设备进一步包括中间转印体,在所述中间转印体已被定位的状态下所述中间转印体被固定至所述壳体的所述安装单元,并且形成在所述可移除单元的所述感光体上的图像被转印至所述中间转印体,
其中,当所述可移除单元已被安装在所述安装单元上并已被定位时,所述感光体与所述中间转印体接触。
CN201510542763.3A 2015-03-19 2015-08-28 图像形成设备 Active CN10598835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056683 2015-03-19
JP2015056683A JP6515614B2 (ja) 2015-03-19 2015-03-19 画像形成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988351A true CN105988351A (zh) 2016-10-05
CN105988351B CN105988351B (zh) 2020-01-10

Family

ID=5687819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542763.3A Active CN105988351B (zh) 2015-03-19 2015-08-28 图像形成设备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9436119B1 (zh)
JP (1) JP6515614B2 (zh)
CN (1) CN105988351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6191732A (ja) 2015-03-30 2016-11-10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7275684B2 (ja) * 2019-03-14 2023-05-18 富士フイルムビジネスイノベーショ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200724A (zh) * 2010-03-24 2011-09-28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显影盒
US8311440B2 (en) * 2010-05-19 2012-11-13 Xerox Corporation Laser scanner window cleaner
US8521061B2 (en) * 2007-12-04 2013-08-27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having support frame from which cartridges are detachable
JP2014130304A (ja) * 2012-11-30 2014-07-10 Brother Ind Ltd 感光体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現像カートリッジ
CN104076656A (zh) * 2013-03-28 2014-10-01 京瓷办公信息系统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
CN104298093A (zh) * 2013-07-17 2015-01-21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138374A (en) * 1991-04-04 1992-08-11 Eastman Kodak Company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luding means for receiving an image member cartridge
JPH08248860A (ja) * 1995-03-14 1996-09-27 Tec Corp 画像形成装置におけるプロセスユニット
JP2001166592A (ja) * 1999-12-08 2001-06-22 Kyocera Mita Corp 画像形成装置
JP4490495B2 (ja) * 2007-10-18 2010-06-23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5186891B2 (ja) * 2007-11-16 2013-04-24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5839823B2 (ja) * 2011-04-15 2016-01-0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6007596B2 (ja) * 2012-05-31 2016-10-12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4157365A (ja) * 2014-04-30 2014-08-28 Canon Inc 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521061B2 (en) * 2007-12-04 2013-08-27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having support frame from which cartridges are detachable
CN102200724A (zh) * 2010-03-24 2011-09-28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显影盒
US8311440B2 (en) * 2010-05-19 2012-11-13 Xerox Corporation Laser scanner window cleaner
JP2014130304A (ja) * 2012-11-30 2014-07-10 Brother Ind Ltd 感光体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現像カートリッジ
CN104076656A (zh) * 2013-03-28 2014-10-01 京瓷办公信息系统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
CN104298093A (zh) * 2013-07-17 2015-01-21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6177089A (ja) 2016-10-06
US9436119B1 (en) 2016-09-06
US20160274484A1 (en) 2016-09-22
JP6515614B2 (ja) 2019-05-22
CN105988351B (zh) 2020-01-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930194B (zh) 图像形成装置
CN101571699B (zh) 电摄影成像设备
CN101211134B (zh) 电摄影彩色成像设备
CN101398651B (zh) 成像设备
CN100562812C (zh) 图像形成装置
US6484003B2 (en) Color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ith rack having detachable units
CN100412724C (zh) 处理盒和电摄影成像设备
CN102436165B (zh) 成像装置
CN102063044A (zh) 电摄影成像设备和处理盒
TW200905423A (en) Electrophotographic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developing apparatus, and coupling member
US9342047B2 (en) Movement limiting apparatus for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process cartridge
US7940419B2 (en) Image form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effectively positioning an image forming member
JP2007219453A (ja) 廃トナー回収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CN104917928A (zh) 图像读取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CN105988351A (zh) 图像形成设备
JP5159225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US20120070186A1 (en) Electrophotographic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KR20140132611A (ko) 화상형성장치
JP4928189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CN102314139B (zh) 图像形成装置
JP2015210321A (ja)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箱体装着構造
JP6531445B2 (ja) 着脱ユニット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CN107077092A (zh) 图像形成装置
JP4579395B2 (ja) 画像形成ユニット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8155978A (ja) 画像形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Patentee after: Fuji film business innovation Co.,Ltd.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Patentee before: Fuji Xerox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