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988188A - 转换镜头装置和具有该转换镜头装置的拍摄系统 - Google Patents

转换镜头装置和具有该转换镜头装置的拍摄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988188A
CN105988188A CN201510909457.9A CN201510909457A CN105988188A CN 105988188 A CN105988188 A CN 105988188A CN 201510909457 A CN201510909457 A CN 201510909457A CN 105988188 A CN105988188 A CN 10598818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ens
battery
object side
conversion
refractive pow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909457.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988188B (zh
Inventor
小方康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ozhixin Digital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Olympus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Olympus Corp filed Critical Olympus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598818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98818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98818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988188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9/00Optical objectives characterised both by the number of the components and their arrangements according to their sign, i.e. + or -
    • G02B9/12Optical objectives characterised both by the number of the components and their arrangements according to their sign, i.e. + or - having three components only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5/00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 G02B15/02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by changing, adding, or subtracting a part of the objective, e.g. convertible objective
    • G02B15/10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by changing, adding, or subtracting a part of the objective, e.g. convertible objective by adding a part, e.g. close-up attachment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5/00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 G02B15/02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by changing, adding, or subtracting a part of the objective, e.g. convertible objective
    • G02B15/10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by changing, adding, or subtracting a part of the objective, e.g. convertible objective by adding a part, e.g. close-up attachment
    • G02B15/12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by changing, adding, or subtracting a part of the objective, e.g. convertible objective by adding a part, e.g. close-up attachment by adding telescopic attachment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27/00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by any of the groups G02B1/00 - G02B26/00, G02B30/00
    • G02B27/0018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by any of the groups G02B1/00 - G02B26/00, G02B30/00 with means for preventing ghost imag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27/00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by any of the groups G02B1/00 - G02B26/00, G02B30/00
    • G02B27/0025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by any of the groups G02B1/00 - G02B26/00, G02B30/00 for optical correction, e.g. distorsion, aberration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7/0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7/02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 G02B7/021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for more than one le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7/00Details of cameras or camera bodi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7/02Bodies
    • G03B17/12Bodies with means for supporting objectives, supplementary lenses, filters, masks, or turrets
    • G03B17/14Bodies with means for supporting objectives, supplementary lenses, filters, masks, or turrets interchangeably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7/00Details of cameras or camera bodi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7/56Accessories
    • G03B17/565Optical accessories, e.g. converters for close-up photography, tele-convertors, wide-angle convertor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Lenses (AREA)
  • Structure And Mechanism Of Cameras (AREA)
  • Accessories Of Cameras (AREA)

Abstract

提供凸缘衬圈较短、但是能够良好地校正各像差且具有足够的放大倍率的转换镜头装置和具有该转换镜头装置的拍摄系统。转换镜头装置具有装配主镜头装置的第1安装部;装配照相机主体的第2安装部;以及具有负屈光力的转换镜头,由转换镜头装置和主镜头装置构成的光学系统的焦距比主镜头装置中的光学系统的焦距长,转换镜头从物体侧起依次具有:具有正屈光力的第1透镜组;具有负屈光力的第2透镜组;以及第3透镜组,满足以下的条件式(1)。0.1<|f|/(β×D)<0.87 (1)。

Description

转换镜头装置和具有该转换镜头装置的拍摄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得到具有比主镜头装置的光学系统的焦距长的焦距的光学系统的转换镜头装置和具有该转换镜头装置的拍摄系统。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使主镜头的焦距变化的光学系统,公知有转换镜头。转换镜头在使用时装配在主镜头的物体侧或主镜头的像侧。装配在主镜头的像侧的转换镜头被称为后转换镜头。
在具有后转换镜头的转换镜头装置中设置有2个安装部。一个安装部是与主镜头装置的安装部对应的安装部,另一个安装部是与照相机主体的安装部对应的安装部。
在转换镜头装置的使用时,转换镜头装置经由2个安装部夹入在主镜头装置与照相机主体之间。由此,能够使主镜头的焦距变化。用于延长主镜头的焦距的后转换镜头被称为后望远转换镜头。
这种后望远转换镜头能够简单地延长主镜头的焦距,所以是便利的。因此,可更换镜头的单反照相机的用户、特别是进行望远拍摄的用户喜欢使用后望远转换镜头。
另一方面,近年来,在可更换镜头的照相机系统中,废弃快速复原反射镜的新照相机系统、即缩短凸缘衬圈(flange back)来实现小型化和薄型化的照相机系统博得人气。在这种新照相机系统中,很需要后望远转换镜头。
这种后望远转换镜头例如在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3中被公开。
专利文献1:日本特许5350202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许4639581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许5631928号公报
专利文献1和专利文献2所公开的后望远转换镜头是以用于单反照相机为目的的转换镜头。这些后望远转换镜头以较长的凸缘衬圈为前提,所以,无法用于上述的新照相机系统。另一方面,专利文献3所公开的后望远转换镜头是适用于凸缘衬圈较短的照相机系统的后望远转换器,但是倍率较小。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这种课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凸缘衬圈较短、但是能够良好地校正各像差且具有足够的放大倍率的转换镜头装置和具有该转换镜头装置的拍摄系统。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并实现目的,本发明的转换镜头装置具有:
装配主镜头装置的第1安装部;
装配照相机主体的第2安装部;以及
具有负屈光力的转换镜头,
其特征在于,
由转换镜头装置和主镜头装置构成的光学系统的焦距比主镜头装置中的光学系统的焦距长,
转换镜头从物体侧起依次具有:
具有正屈光力的第1透镜组;
具有负屈光力的第2透镜组;以及
第3透镜组,
满足以下的条件式(1)。
0.1<|f|/(β×D)<0.87 (1)
其中,
设第1安装部侧为物体侧,设第2安装部侧为像侧,
f是转换镜头整体的焦距,
β是转换镜头的倍率,
D是转换镜头的光轴上的厚度。
并且,本发明的另一个转换镜头装置具有:
装配主镜头装置的第1安装部;
装配照相机主体的第2安装部;以及
具有负屈光力的转换镜头,
其特征在于,
由转换镜头装置和主镜头装置构成的光学系统的焦距比主镜头装置中的光学系统的焦距长,
转换镜头从物体侧起依次具有:
具有正屈光力的第1透镜组;
具有负屈光力的第2透镜组;以及
第3透镜组,
第2透镜组从物体侧起依次具备具有负屈光力的物体侧透镜组和具有负屈光力的像侧透镜组,
满足以下的条件式(2)。
1.7<f21/f22<18 (2)
其中,
设第1安装部侧为物体侧,设第2安装部侧为像侧,
f21是物体侧透镜组的焦距,
f22是像侧透镜组的焦距。
并且,本发明的另一个转换镜头装置具有:
装配主镜头装置的第1安装部;
装配照相机主体的第2安装部;以及
具有负屈光力的转换镜头,
其特征在于,
由转换镜头装置和主镜头装置构成的光学系统的焦距比主镜头装置中的光学系统的焦距长,
转换镜头从物体侧起依次具有:
具有正屈光力的第1透镜组;
具有负屈光力的第2透镜组;以及
第3透镜组,
第2透镜组从物体侧起依次具备具有负屈光力的物体侧透镜组和具有负屈光力的像侧透镜组,
物体侧透镜组和像侧透镜组均具有接合透镜,
满足以下的条件式(2’)。
0.6<f21/f22<10 (2’)
其中,
设第1安装部侧为物体侧,设第2安装部侧为像侧,
f21是物体侧透镜组的焦距,
f22是像侧透镜组的焦距。
并且,本发明的另一个转换镜头装置具有:
装配主镜头装置的第1安装部;
装配照相机主体的第2安装部;以及
具有负屈光力的转换镜头,
其特征在于,
由转换镜头装置和主镜头装置构成的光学系统的焦距比主镜头装置中的光学系统的焦距长,
转换镜头从物体侧起依次具有:
具有正屈光力的第1透镜组;
具有负屈光力的第2透镜组;以及
第3透镜组,
第2透镜组从物体侧起依次具备具有负屈光力的物体侧透镜组和具有负屈光力的像侧透镜组,
物体侧透镜组和像侧透镜组均具有接合透镜,
物体侧透镜组的最物体侧的面和像侧透镜组的最物体侧的面均为凹面,使该凹面朝向物体侧。
其中,
设第1安装部侧为物体侧,设第2安装部侧为像侧。
并且,本发明的另一个转换镜头装置具有:
装配主镜头装置的第1安装部;
装配照相机主体的第2安装部;以及
具有负屈光力的转换镜头,
其特征在于,
由转换镜头装置和主镜头装置构成的光学系统的焦距比主镜头装置中的光学系统的焦距长,
转换镜头从物体侧起依次具有:
具有正屈光力的第1透镜组;
具有负屈光力的第2透镜组;以及
第3透镜组,
第2透镜组从物体侧起依次具备具有负屈光力的物体侧透镜组和具有负屈光力的像侧透镜组,
物体侧透镜组的最物体侧的面为凹面,使该凹面朝向物体侧,
像侧透镜组具有由3枚透镜构成的接合透镜。
其中,
设第1安装部侧为物体侧,设第2安装部侧为像侧。
并且,本发明的另一个转换镜头装置具有:
装配主镜头装置的第1安装部;
装配照相机主体的第2安装部;以及
具有负屈光力的转换镜头,
其特征在于,
由转换镜头装置和主镜头装置构成的光学系统的焦距比主镜头装置中的光学系统的焦距长,
转换镜头从物体侧起依次具有:
具有正屈光力的第1透镜组;
具有负屈光力的第2透镜组;以及
第3透镜组,
第2透镜组从物体侧起依次具备具有负屈光力的物体侧透镜组和具有负屈光力的像侧透镜组,
像侧透镜组具有由3枚透镜构成的接合透镜,
满足以下的条件式(4)。
-2.0<(r21f+r21r)/(r21f-r21r)<2.0 (4)
其中,
设第1安装部侧为物体侧,设第2安装部侧为像侧,
r21f是物体侧透镜组的最物体侧的面的曲率半径,
r21r是物体侧透镜组的最像侧的面的曲率半径。
并且,本发明的另一个转换镜头装置具有:
装配主镜头装置的第1安装部;
装配照相机主体的第2安装部;以及
具有负屈光力的转换镜头,
其特征在于,
由转换镜头装置和主镜头装置构成的光学系统的焦距比主镜头装置中的光学系统的焦距长,
转换镜头从物体侧起依次具有:
具有正屈光力的第1透镜组;
具有负屈光力的第2透镜组;以及
第3透镜组,
第2透镜组从物体侧起依次具备具有负屈光力的物体侧透镜组和具有负屈光力的像侧透镜组,
物体侧透镜组具有接合透镜,
第3透镜组具有接合透镜。
其中,
设第1安装部侧为物体侧,设第2安装部侧为像侧。
并且,本发明的另一个转换镜头装置具有:
装配主镜头装置的第1安装部;
装配照相机主体的第2安装部;以及
具有负屈光力的转换镜头,
其特征在于,
由转换镜头装置和主镜头装置构成的光学系统的焦距比主镜头装置中的光学系统的焦距长,
转换镜头从物体侧起依次具有:
具有正屈光力的第1透镜组;
具有负屈光力的第2透镜组;以及
第3透镜组,
第1透镜组具有接合透镜,
第2透镜组从物体侧起依次具备具有负屈光力的物体侧透镜组和具有负屈光力的像侧透镜组,
像侧透镜组具有接合透镜。
其中,
设第1安装部侧为物体侧,设第2安装部侧为像侧。
并且,本发明的另一个转换镜头装置具有:
装配主镜头装置的第1安装部;
装配照相机主体的第2安装部;以及
具有负屈光力的转换镜头,
其特征在于,
由转换镜头装置和主镜头装置构成的光学系统的焦距比主镜头装置中的光学系统的焦距长,
转换镜头从物体侧起依次具有:
具有正屈光力的第1透镜组;
具有负屈光力的第2透镜组;以及
第3透镜组,
第2透镜组从物体侧起依次具备具有负屈光力的物体侧透镜组和具有负屈光力的像侧透镜组,
像侧透镜组具有接合透镜,
满足以下的条件式(8)。
-2.4<f3/f<-0.75 (8)
其中,
设第1安装部侧为物体侧,设第2安装部侧为像侧,
f3是第3透镜组的焦距,
f是转换镜头整体的焦距。
并且,本发明的另一个转换镜头装置具有:
装配主镜头装置的第1安装部;
装配照相机主体的第2安装部;以及
具有负屈光力的转换镜头,
其特征在于,
由转换镜头装置和主镜头装置构成的光学系统的焦距比主镜头装置中的光学系统的焦距长,
转换镜头从物体侧起依次具有:
具有正屈光力的第1透镜组;
具有负屈光力的第2透镜组;以及
第3透镜组,
第1透镜组具有接合透镜,
第2透镜组从物体侧起依次具备具有负屈光力的物体侧透镜组和具有负屈光力的像侧透镜组,
满足以下的条件式(8’)。
-2.4<f3/f<-1.0 (8’)
其中,
设第1安装部侧为物体侧,设第2安装部侧为像侧,
f3是第3透镜组的焦距,
f是转换镜头整体的焦距。
并且,本发明的拍摄系统的特征在于,该拍摄系统具有:
主镜头装置;
具有摄像元件的照相机主体;以及
能够装配在主镜头装置与照相机主体之间的转换镜头装置,
通过由主镜头装置和转换镜头装置构成的光学系统形成物体的像,
摄像元件配置在物体的像位置,并且将物体的像转换为电信号,
转换镜头装置具有上述的任意一项的转换镜头。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凸缘衬圈较短、但是能够良好地校正各像差且具有足够的放大倍率的转换镜头装置和具有该转换镜头装置的拍摄系统。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例1的转换镜头的镜头剖视图。
图2是实施例2的转换镜头的镜头剖视图。
图3是实施例3的转换镜头的镜头剖视图。
图4是实施例4的转换镜头的镜头剖视图。
图5是实施例5的转换镜头的镜头剖视图。
图6是实施例6的转换镜头的镜头剖视图。
图7是实施例1的转换镜头的像差图,是示出球差(SA)、像散(AS)、畸变(DT)、倍率色差(CC)的图。
图8是实施例2的转换镜头的像差图,是示出球差(SA)、像散(AS)、畸变(DT)、倍率色差(CC)的图。
图9是实施例3的转换镜头的像差图,是示出球差(SA)、像散(AS)、畸变(DT)、倍率色差(CC)的图。
图10是实施例4的转换镜头的像差图,是示出球差(SA)、像散(AS)、畸变(DT)、倍率色差(CC)的图。
图11是实施例5的转换镜头的像差图,是示出球差(SA)、像散(AS)、畸变(DT)、倍率色差(CC)的图。
图12是实施例6的转换镜头的像差图,是示出球差(SA)、像散(AS)、畸变(DT)、倍率色差(CC)的图。
图13是主镜头的镜头剖视图。
图14是组合了主镜头和转换镜头时的镜头剖视图。
图15是拍摄系统的剖视图,是在照相机上装配了主镜头装置和转换镜头装置时的剖视图。
标号说明
G1:第1透镜组;G2:第2透镜组;G3:第3透镜组;S:明亮度(开口)光圈;CG:玻璃罩;I:像面;F:滤镜;1:照相机主体;2、3、M1、M2:安装部;4、5:保持部;8:光轴;12、15、17、18::控制电路;13a、13b、16a、16b:电触点;MSL:主镜头装置;TC:转换镜头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在实施例的说明之前,对本发明的某个方式的实施方式的作用效果进行说明。另外,在具体说明本实施方式的作用效果时,示出具体例进行说明。但是,与后述实施例的情况同样,这些例示的方式只不过是本发明所包含的方式中的一部分,在该方式中存在大量的变化。因此,本发明不限于例示的方式。
对本实施方式的转换镜头装置所具有的基本结构进行说明。在以下的说明中,设第1安装部侧为物体侧,设第2安装部侧为像侧。并且,主镜头装置位于物体侧,照相机主体位于像侧。
在基本结构中,转换镜头装置的特征在于,其具有:装配主镜头装置的第1安装部、装配照相机主体的第2安装部、以及具有负屈光力的转换镜头,由转换镜头装置和主镜头装置构成的光学系统的焦距比主镜头装置中的光学系统的焦距长,转换镜头从物体侧起依次具有:具有正屈光力的第1透镜组、具有负屈光力的第2透镜组、以及第3透镜组。
本实施方式的转换镜头装置中的转换镜头(以下称为“本实施方式的转换镜头”)作为后转换镜头发挥功能。由此,转换镜头装置在使用时夹入主镜头装置与照相机主体之间。因此,在转换镜头装置中设置有第1安装部和第2安装部。第1安装部是用于装配主镜头装置的安装部。第2安装部是用于装配照相机主体的安装部。
并且,本实施方式的转换镜头作为望远转换镜头发挥功能。因此,由转换镜头装置和主镜头装置构成的光学系统的焦距比主镜头装置中的光学系统的焦距长。
本实施方式的转换镜头从物体侧起依次由具有正屈光力的第1透镜组、具有负屈光力的第2透镜组、第3透镜组构成。通过采用这种结构,能够在第1透镜组和第2透镜组中良好地校正球差和慧差。
特别是通过使第2透镜组的屈光力成为负屈光力,能够在主镜头装置与照相机主体之间的较小空间内配置转换镜头,能够充分确保转换镜头的倍率。转换镜头的倍率例如为1.4倍以上。优选转换镜头的倍率为1.7倍以上,更加优选为2倍以上。
第1实施方式的转换镜头装置的特征在于,具有上述基本结构,并且满足以下的条件式(1)。
0.1<|f|/(β×D)<0.87 (1)
其中,
f是转换镜头整体的焦距,
β是转换镜头的倍率,
D是转换镜头的光轴上的厚度。
条件式(1)是规定转换镜头的整体的焦距的条件式。本实施方式的转换镜头是与具有较短的凸缘衬圈的照相机系统对应的转换镜头。因此,在本实施方式的转换镜头中,各透镜组的屈光力必然增大,而且,需要进行充分的像差校正。
但是,当为了进行像差校正而增加透镜枚数时,转换镜头的全长变长。该情况下,不仅有损紧凑性,还很难得到期望的倍率。因此,通过满足条件式(1),能够缩短转换镜头的全长,并且能够确保较大的倍率。
通过不高于条件式(1)的上限值,能够容易地确保期望的倍率。通过不低于条件式(1)的下限值,能够容易地校正各像差。
第2实施方式的转换镜头装置的特征在于,具有上述基本结构,并且,第2透镜组从物体侧起依次具备具有负屈光力的物体侧透镜组和具有负屈光力的像侧透镜组,满足以下的条件式(2)。
1.7<f21/f22<18 (2)
其中,
f21是物体侧透镜组的焦距,
f22是像侧透镜组的焦距。
在本实施方式的转换镜头装置中,将第2透镜组从物体侧起依次分割成物体侧透镜组和像侧透镜组,使各透镜组的屈光力成为负屈光力。由此,即使使第2透镜组具有较大的负屈光力,也能够使该屈光力分散在2个透镜组中,所以,能够确保期望的放大倍率,并且能够减少第2透镜组内的各透镜面中产生的球差和慧差。
并且,即使第2透镜组整体具有较大的屈光力,物体侧透镜组的屈光力和像侧透镜组的屈光力也不会那么大。因此,能够缓和针对偏心的影响。例如,即使在物体侧透镜组的组装时在透镜中产生偏心,也能够抑制像差的恶化。像侧透镜组也得到同样的效果。
进而,即使在第2透镜组的组装时在物体侧透镜组与像侧透镜组之间产生偏心,也能够抑制第2透镜组中的像差的恶化。这样,当利用2个透镜组构成第2透镜组时,针对偏心的容许量增大,所以,还能够改善第2透镜组的组装性。
进而,通过利用2个透镜组构成第2透镜组,能够减小构成第2透镜组的透镜的各面的屈光力。因此,能够抑制重影等不要光的产生。利用2个透镜组构成第2透镜组特别有效地改善了像侧透镜组的最像侧的面中产生的重影。
这样,通过利用2个透镜组构成第2透镜组,能够实现良好的像差校正,改善光学系统的组装性,并且抑制重影的产生。
而且,本实施方式的转换镜头装置满足上述的条件式(2)。
通过不高于条件式(2)的上限值,像侧透镜组的屈光力不会过大。由此,能够防止利用2个透镜组构成第2透镜组的效果减小。
通过不低于条件式(2)的下限值,物体侧透镜组的屈光力不会过大。由此,能够防止使主点接近物体侧的效果减小。该情况下,由于转换镜头整体的屈光力不会过大,所以,能够利用有限的透镜枚数良好地校正像差。
第3实施方式的转换镜头装置的特征在于,具有上述基本结构,并且,第2透镜组从物体侧起依次具备具有负屈光力的物体侧透镜组和具有负屈光力的像侧透镜组,物体侧透镜组和像侧透镜组均具有接合透镜,满足以下的条件式(2’)。
0.6<f21/f22<10 (2’)
其中,
f21是物体侧透镜组的焦距,
f22是像侧透镜组的焦距。
如上所述,通过利用2个透镜组构成第2透镜组,能够减少第2透镜组内的各透镜面中产生的球差和慧差,缓和针对偏心的影响(改善光学系统的组装性),并且抑制重影的产生。
特别是在第2透镜组的负屈光力较大的情况下,第2透镜组与第1透镜组的相对位置的精度非常严格,组装时的难易度变高。并且,由于在第1透镜组和第2透镜组中进行慧差的校正,所以,当相对位置产生误差时,周边部的性能容易劣化。在这种意思中,也优选将第2透镜组分割成物体侧透镜组和像侧透镜组。
进而,由于能够减小各透镜面的屈光力,所以,利用2个透镜组构成第2透镜组应对重影等不要光的产生是有利的。利用2个透镜组构成第2透镜组特别有效地改善了像侧透镜组的最像侧的面中产生的重影。
并且,通过使物体侧透镜组具有接合透镜,能够减少由于球差和慧差的波长而引起的差异。并且,通过使像侧透镜组具有接合透镜,能够提高像侧透镜组的加工性和组装性。
而且,本实施方式的转换镜头装置满足上述的条件式(2’)。条件式(2’)的技术意义与条件式(2)的技术意义相同。
第4实施方式的转换镜头装置的特征在于,具有上述基本结构,并且,第2透镜组从物体侧起依次具备具有负屈光力的物体侧透镜组和具有负屈光力的像侧透镜组,物体侧透镜组和像侧透镜组均具有接合透镜,物体侧透镜组的最物体侧的面和像侧透镜组的最物体侧的面均使凹面朝向物体侧。
在上述基本结构中,利用第2透镜组中产生的正球差来校正第1透镜组中产生的负球差。这里,在第2透镜组中产生的正球差中,特别是第2透镜组的最物体侧的面的形状大大发挥作用。在利用物体侧透镜组和像侧透镜组构成第2透镜组的情况下,物体侧透镜组的最物体侧的面相当于第2透镜组的最物体侧的面。
因此,物体侧透镜组的最物体侧的面和像侧透镜组的最物体侧的面均使凹面朝向物体侧。由此,能够在2个面中分散产生第2透镜组中产生的正球差。由此,能够确保期望的放大倍率,并且,第2透镜组中产生的正球差的量不会过大。
如上所述,在第1透镜组中产生负球差。因此,通过分散产生第2透镜组中产生的正球差,能够使第2透镜组产生抵消该负球差所需要的量的正球差。
并且,物体侧透镜组的最物体侧的面和像侧透镜组的最物体侧的面均使凹面朝向物体侧,由此,各透镜面中产生的各像差、特别是球差和色差减小,所以,能够进行良好的像差校正。进而,由于能够减少针对偏心的影响,所以能够实现良好的组装性。
第5实施方式的转换镜头装置的特征在于,具有上述基本结构,并且,第2透镜组从物体侧起依次具备具有负屈光力的物体侧透镜组和具有负屈光力的像侧透镜组,物体侧透镜组的最物体侧的面为凹面,使该凹面朝向物体侧,像侧透镜组具有由3枚透镜构成的接合透镜。
如上所述,通过使像侧透镜组具有接合透镜,能够提高像侧透镜组的加工性和组装性。进而,通过使接合透镜成为由3枚透镜构成的接合透镜,能够良好地校正各像差。为了更加良好地校正各像差,特别优选利用负透镜、正透镜和负透镜这3枚透镜构成接合透镜。
第6实施方式的转换镜头装置的特征在于,具有上述基本结构,并且,第2透镜组从物体侧起依次具备具有负屈光力的物体侧透镜组和具有负屈光力的像侧透镜组,像侧透镜组具有由3枚透镜构成的接合透镜,满足以下的条件式(4)。
-2.0<(r21f+r21r)/(r21f-r21r)<2.0 (4)
其中,
r21f是物体侧透镜组的最物体侧的面的曲率半径,
r21r是物体侧透镜组的最像侧的面的曲率半径。
如上所述,通过使像侧透镜组具有由3枚透镜构成的接合透镜,能够提高像侧透镜组的加工性和组装性,并且能够更加良好地校正各像差。
条件式(4)是与物体侧透镜组的形状有关的条件式。通过不高于条件式(4)的上限值或不低于下限值,能够更加良好地校正各像差。
第7实施方式的转换镜头装置的特征在于,具有上述基本结构,并且,第2透镜组从物体侧起依次具备具有负屈光力的物体侧透镜组和具有负屈光力的像侧透镜组,物体侧透镜组具有接合透镜,第3透镜组具有接合透镜。
如上所述,通过使物体侧透镜组具有接合透镜,能够减小由于球差和慧差的波长而引起的差异。
通过使第3透镜组具有接合透镜,能够抑制倍率色差的产生。通过利用正透镜和负透镜构成第3透镜组的接合透镜,能够减小接合面中的轴外光线的入射角。其结果,能够更加良好地校正倍率色差。利用正透镜和负透镜构成第3透镜组的接合透镜有利于倍率色差的校正。
第8实施方式的转换镜头装置的特征在于,具有上述基本结构,并且,第1透镜组具有接合透镜,第2透镜组从物体侧起依次具备具有负屈光力的物体侧透镜组和具有负屈光力的像侧透镜组,像侧透镜组具有接合透镜。
通过使第1透镜组具有接合透镜,能够良好地校正色差。
这里,也可以利用负透镜和正透镜构成第1透镜组的接合透镜。由此,能够减小接合面中的轴上光线的入射角。其结果,能够减小由于球差的波长的差异而引起的变化。
第9实施方式的转换镜头装置的特征在于,具有上述基本结构,并且,第2透镜组从物体侧起依次具备具有负屈光力的物体侧透镜组和具有负屈光力的像侧透镜组,像侧透镜组具有接合透镜,满足以下的条件式(8)。
-2.4<f3/f<-0.75 (8)
其中,
f3是第3透镜组的焦距,
f是转换镜头整体的焦距。
如上所述,通过使像侧透镜组具有接合透镜,能够提高像侧透镜组的加工性和组装性。
通过不高于条件式(8)的上限值,第3透镜组的屈光力不会过大。该情况下,必然不需要增大第2透镜组的屈光力,所以,能够抑制各像差的产生。
通过不低于条件式(8)的下限值,从第3透镜组射出的轴外光线(主光线)的射出角不会过大。因此,能够使入射到摄像元件的光线的入射角成为满足摄像元件的入射特性的角度。
第10实施方式的转换镜头装置的特征在于,具有上述基本结构,并且,第1透镜组具有接合透镜,第2透镜组从物体侧起依次具备具有负屈光力的物体侧透镜组和具有负屈光力的像侧透镜组,满足以下的条件式(8’)。
-2.4<f3/f<-1.0 (8’)
其中,
f3是第3透镜组的焦距,
f是转换镜头整体的焦距。
如上所述,通过使第1透镜组具有接合透镜,能够良好地校正色差。条件式(8’)的技术意义与条件式(8)的技术意义相同。
并且,优选第1实施方式的转换镜头装置~第10实施方式的转换镜头装置(以下称为“本实施方式的转换镜头装置”)满足上述的条件式(1)。
由于条件式(1)的技术意义已经说明,所以这里省略说明。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的转换镜头装置中,优选第2透镜组从物体侧起依次具备具有负屈光力的物体侧透镜组和具有负屈光力的像侧透镜组,满足上述的条件式(2)或(2’)。
由于条件式(2)的技术意义已经说明,所以这里省略说明。
并且,优选本实施方式的转换镜头装置满足以下的条件式(3)。
0.3<f23/f<0.9 (3)
其中,
f23是第2透镜组和第3透镜组的合成焦距,
f是转换镜头整体的焦距。
由于第2透镜组和第3透镜组的合成焦距具有负值,所以,第2透镜组和第3透镜组的合成屈光力为负屈光力。该情况下,能够使转换镜头整体的主点接近物体侧。因此,能够适当确保转换镜头整体的屈光力。其结果,能够利用较少的透镜枚数实现良好的像差校正。
通过不高于条件式(3)的上限值,转换镜头的全长不会变长。通过不低于条件式(3)的下限值,转换镜头整体的屈光力不会变大。其结果,能够抑制球差的恶化和透镜枚数的增加。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的转换镜头装置中,优选第2透镜组具备具有负屈光力的物体侧透镜组,满足以下的条件式(4)。
-2.0<(r21f+r21r)/(r21f-r21r)<2.0 (4)
其中,
r21f是物体侧透镜组的最物体侧的面的曲率半径,
r21r是物体侧透镜组的最像侧的面的曲率半径。
由于条件式(4)的技术意义已经说明,所以这里省略说明。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的转换镜头装置中,优选第2透镜组具备具有负屈光力的像侧透镜组,满足以下的条件式(5)。
-2.0<(r22f+r22r)/(r22f-r22r)<0 (5)
其中,
r22f是像侧透镜组的最物体侧的面的曲率半径,
r22r是像侧透镜组的最像侧的面的曲率半径。
条件式(5)是与像侧透镜组的形状有关的条件式。通过不高于条件式(5)的上限值或不低于下限值,能够进行良好的像差校正。
并且,通过不高于条件式(5)的上限值,能够显著抑制像侧透镜组的最像侧的面中的重影的产生。由此,优选不高于条件式(5)的上限值。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的转换镜头装置中,优选第2透镜组具备具有负屈光力的像侧透镜组,满足以下的条件式(6)。
1.75<nd22N<2.00 (6)
其中,
nd22N是像侧透镜组中包含的负透镜的d线的折射率的平均值。
条件式(6)是与像侧透镜组中包含的负透镜的折射率有关的条件式。在像侧透镜组中,轴上光线较低。在像侧透镜组中包含的负透镜具有较大的屈光力的情况下,通过适当设定负透镜的折射率的值,能够防止像面弯曲的恶化。
通过不低于条件式(6)的下限值,能够防止像面弯曲的恶化。由此,优选不低于条件式(6)的下限值。通过不高于条件式(6)的上限值,能够防止玻璃材料的成本上升。由此,优选不高于条件式(6)的上限值。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的转换镜头装置中,优选第2透镜组具备具有负屈光力的像侧透镜组,满足以下的条件式(7)。
25<νd22N<50 (7)
其中,
νd22N是像侧透镜组中包含的负透镜的d线基准的阿贝数的平均值。
条件式(7)是与像侧透镜组中包含的负透镜的阿贝数有关的条件式。由于像侧透镜组中包含的负透镜均是具有较大的屈光力的透镜,所以,如果负透镜的阿贝数的值不适当,则导致色差的恶化。
通过不低于条件式(7)的下限值,能够防止色差的恶化。由此,优选不低于条件式(7)的下限值。通过不高于条件式(7)的上限值,折射率不会过低,所以,能够使用一般存在的玻璃材料。其结果,能够同时实现像面弯曲和色差的校正双方。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的转换镜头装置中,优选第2透镜组从物体侧起依次具备具有负屈光力的物体侧透镜组和像侧透镜组。
通过利用2个透镜组构成第2透镜组,能够实现良好的像差校正,改善光学系统的组装性,并且抑制重影的产生。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的转换镜头装置中,优选第2透镜组从物体侧起依次具有物体侧透镜组和具有负屈光力的像侧透镜组。
通过利用2个透镜组构成第2透镜组,能够实现良好的像差校正,改善光学系统的组装性,并且抑制重影的产生。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的转换镜头装置中,优选第2透镜组具备具有负屈光力的物体侧透镜组,物体侧透镜组的最物体侧的面为凹面,使该凹面朝向物体侧。
由此,能够抑制第1透镜组和第2透镜组中的球差的产生。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的转换镜头装置中,优选第2透镜组具备具有负屈光力的像侧透镜组,像侧透镜组的最物体侧的面为凹面,使该凹面朝向物体侧。
由此,能够抑制第1透镜组和第2透镜组中的球差的产生。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的转换镜头装置中,优选第2透镜组具备具有负屈光力的物体侧透镜组,物体侧透镜组具有接合透镜。
由此,能够减少由于球差和慧差的波长而引起的差异。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的转换镜头装置中,优选第2透镜组具备具有负屈光力的像侧透镜组,像侧透镜组具有接合透镜。
由此,能够提高像侧透镜组的加工性和组装性。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的转换镜头装置中,优选第2透镜组具备具有负屈光力的像侧透镜组,像侧透镜组具有由3枚透镜构成的接合透镜。
由此,能够提高像侧透镜组的加工性和组装性,并且能够更加良好地校正各像差。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的转换镜头装置中,优选第1透镜组具有接合透镜。
由此,能够良好地校正色差。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的转换镜头装置中,优选第3透镜组具有正屈光力。
通过利用具有正屈光力的第1透镜组、具有负屈光力的第2透镜组和具有正屈光力的第3透镜组构成转换镜头,能够利用第1透镜组和第2透镜组良好地校正球差和慧差,能够利用第2透镜组和第3透镜组良好地校正畸变。并且,通过第3透镜组的正屈光力,从转换镜头射出的轴外光线(主光线)的射出角不会过大。因此,能够减小入射到配置在像面上的摄像元件中的光线的入射角。
优选本实施方式的转换镜头装置满足以下的条件式(8)。
-2.4<f3/f<-0.75 (8)
其中,
f3是第3透镜组的焦距,
f是转换镜头整体的焦距。
由于条件式(8)的技术意义已经说明,所以这里省略说明。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的转换镜头装置中,优选第3透镜组具有接合透镜。
由此,能够抑制倍率色差的产生。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的转换镜头装置中,优选第1透镜组由凸面朝向物体侧的负弯月形透镜和双凸正透镜构成。
由此,能够良好地校正第1透镜组中容易产生的色差。并且,通过使用双凸正透镜,能够使入射到各透镜面的光线的入射角度适当。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的转换镜头装置中,优选第3透镜组由双凸正透镜和凸面朝向像侧的负弯月形透镜构成。
由此,由于能够减小轴外光线的入射角,所以,能够抑制各像差的产生。
并且,优选本实施方式的转换镜头装置满足以下的条件式(9)。
-5.0<f1/f23<-1.0 (9)
其中,
f1是第1透镜组的焦距,
f23是第2透镜组和第3透镜组的合成焦距。
在远心光学系统中,得到从光学系统射出的主光线与光轴平行这样的效果。通过不高于条件式(9)的上限值,在本实施方式的转换镜头中也能够充分得到远心光学系统中的效果,并且能够抑制光学系统的全长变长。
通过不低于条件式(9)的下限值,能够抑制第2透镜组和第3透镜组中的各像差的产生的增大。
并且,优选本实施方式的转换镜头装置满足以下的条件式(10)。
-3.0<f1/f<-1.0 (10)
其中,
f1是第1透镜组的焦距,
f是转换镜头整体的焦距。
通过不高于条件式(10)的上限值,能够抑制第1透镜组中的像差的产生的增大。通过不低于条件式(10)的下限值,能够抑制转换镜头的外径的增大。
并且,优选本实施方式的转换镜头装置满足以下的条件式(11)。
0.2<f2/f<0.6 (11)
其中,
f2是第2透镜组的焦距,
f是转换镜头整体的焦距。
通过不高于条件式(11)的上限值,能够抑制光学系统的全长变长。通过不低于(11)的下限值,能够抑制第2透镜组中的像差的产生的增大。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的转换镜头装置中,优选像侧透镜组的负屈光力大于物体侧透镜组的负屈光力。
由此,能够使转换镜头整体中的主点尽可能接近物体侧。其结果,由于能够减小转换镜头整体的屈光力,所以,能够良好地校正各像差。这样,增大像侧透镜组的负屈光力在像差校正的观点中也是有利的。
并且,本实施方式的拍摄系统的特征在于,其具有主镜头装置、具有摄像元件的照相机主体、以及能够装配在主镜头装置与照相机主体之间的转换镜头装置,通过由主镜头装置和转换镜头装置构成的光学系统形成物体的像,摄像元件配置在物体的像位置,并且将物体的像转换为电信号,转换镜头装置具有上述任意一个转换镜头。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拍摄系统,在凸缘衬圈较短的新照相机系统中,也能够以足够的放大倍率取得高画质的图像。
另外,上述各结构可以同时满足多个结构。这在得到良好的多个摄像光学系统的方面是优选的。并且,优选结构的组合是任意的。并且,关于各条件式,也可以仅限定进一步进行限定的条件式的数值范围的上限值或下限值。
并且,关于各条件式,也可以如下所述变更下限值或上限值,由此,能够更加可靠地得到各条件式的效果,所以是优选的。
优选条件式(1)如下所述。
优选下限值为0.22、0.30、0.34,更加优选为0.45。
优选上限值为0.82、0.78、0.75,更加优选为0.73。
优选条件式(2)如下所述。
优选下限值为1.950。
优选上限值为14.63、11.26、10.0,更加优选为7.89。
优选条件式(2’)如下所述。
优选下限值为1.05、1.5、1.7,更加优选为1.95。
优选上限值为7.89、7.0、6.0,更加优选为5.0。
优选条件式(3)如下所述。
优选下限值为0.37、0.43,更加优选为0.50。
优选上限值为0.84、0.79,更加优选为0.73。
优选条件式(4)如下所述。
优选下限值为-1.63、-1.26,更加优选为-0.89。
优选上限值为1.61、1.23,更加优选为0.84。
优选条件式(5)如下所述。
优选下限值为-1.80、-1.59,更加优选为-1.39。
优选上限值为-0.081、-0.16,更加优选为-0.24。
优选条件式(6)如下所述。
优选下限值为1.77、1.8,更加优选为1.82。
优选上限值为1.97、1.94,更加优选为1.91。
优选条件式(7)如下所述。
优选下限值为26.5、27.9,更加优选为29.4。
优选上限值为48.4、46.8,更加优选为45.3。
优选条件式(8)如下所述。
优选下限值为-2.3、-2.2,更加优选为-2.0。
优选上限值为-0.84、-0.93,更加优选为-1.0。
优选条件式(8’)如下所述。
优选下限值为-2.3、-2.2,更加优选为-2.0。
优选上限值为-1.0。
优选条件式(9)如下所述。
优选下限值为-4.6、-4.2,更加优选为-3.8。
优选上限值为-1.4、-1.8,更加优选为-2.2。
优选条件式(10)如下所述。
优选下限值为-2.8、-2.6,更加优选为-2.5。
优选上限值为-1.1、-1.3,更加优选为-1.4。
优选条件式(11)如下所述。
优选下限值为0.23、0.27,更加优选为0.30。
优选上限值为0.57、0.55,更加优选为0.52。
根据附图对转换镜头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另外,本发明不由该实施例限定。
下面,对转换镜头的实施例1~6进行说明。图1~图6分别示出实施例1~6的镜头剖视图。在各实施例中,第1透镜组用G1表示,第2透镜组用G2表示,第3透镜组用G3表示,像面用I表示。
也可以在第3透镜组G3与像面I之间配置有构成低通滤镜的平行平板或电子摄像元件的玻璃罩。可以对平行平板的表面实施限制红外光的波段限制涂层。并且,可以对玻璃罩的表面实施波段限制用的多层膜。并且,也可以使该玻璃罩具有低通滤镜作用。在各实施例中,配置有玻璃罩CG。
并且,在各实施例中,像面I示出组合了主镜头和转换镜头时的像面。在像面I中配置有摄像元件。
如图1所示,实施例1的转换镜头从物体侧起依次由正屈光力的第1透镜组G1、负屈光力的第2透镜组G2、正屈光力的第3透镜组G3构成。
第1透镜组G1由凸面朝向物体侧的负弯月形透镜L1和双凸正透镜L2构成。这里,负弯月形透镜L1和双凸正透镜L2被接合。
第2透镜组G2由凸面朝向像侧的正弯月形透镜L3、双凹负透镜L4、双凹负透镜L5、双凸正透镜L6、双凹负透镜L7构成。这里,正弯月形透镜L3和双凹负透镜L4被接合。并且,双凹负透镜L5、双凸正透镜L6和双凹负透镜L7被接合。
第2透镜组G2由负屈光力的物体侧透镜组和负屈光力的像侧透镜组构成。物体侧透镜组由正弯月形透镜L3和双凹负透镜L4构成。像侧透镜组由双凹负透镜L5、双凸正透镜L6和双凹负透镜L7构成。
第3透镜组G3由双凸正透镜L8和凸面朝向像侧的负弯月形透镜L9构成。这里,双凸正透镜L8和负弯月形透镜L9被接合。
如图2所示,实施例2的转换镜头从物体侧起依次由正屈光力的第1透镜组G1、负屈光力的第2透镜组G2、正屈光力的第3透镜组G3构成。
第1透镜组G1由凸面朝向物体侧的负弯月形透镜L1和双凸正透镜L2构成。这里,负弯月形透镜L1和双凸正透镜L2被接合。
第2透镜组G2由凸面朝向像侧的正弯月形透镜L3、双凹负透镜L4、双凹负透镜L5、双凸正透镜L6、凸面朝向像侧的负弯月形透镜L7构成。这里,正弯月形透镜L3和双凹负透镜L4被接合。并且,双凹负透镜L5、双凸正透镜L6和负弯月形透镜L7被接合。
第2透镜组G2由负屈光力的物体侧透镜组和负屈光力的像侧透镜组构成。物体侧透镜组由正弯月形透镜L3和双凹负透镜L4构成。像侧透镜组由双凹负透镜L5、双凸正透镜L6和负弯月形透镜L7构成。
第3透镜组G3由双凸正透镜L8和凸面朝向像侧的负弯月形透镜L9构成。这里,双凸正透镜L8和负弯月形透镜L9被接合。
如图3所示,实施例3的转换镜头从物体侧起依次由正屈光力的第1透镜组G1、负屈光力的第2透镜组G2、正屈光力的第3透镜组G3构成。
第1透镜组G1由凸面朝向物体侧的负弯月形透镜L1和双凸正透镜L2构成。这里,负弯月形透镜L1和双凸正透镜L2被接合。
第2透镜组G2由凸面朝向像侧的正弯月形透镜L3、双凹负透镜L4、双凹负透镜L5、双凸正透镜L6、凸面朝向像侧的负弯月形透镜L7构成。这里,正弯月形透镜L3和双凹负透镜L4被接合。并且,双凹负透镜L5、双凸正透镜L6和负弯月形透镜L7被接合。
第2透镜组G2由负屈光力的物体侧透镜组和负屈光力的像侧透镜组构成。物体侧透镜组由正弯月形透镜L3和双凹负透镜L4构成。像侧透镜组由双凹负透镜L5、双凸正透镜L6和负弯月形透镜L7构成。
第3透镜组G3由双凸正透镜L8和凸面朝向像侧的负弯月形透镜L9构成。这里,双凸正透镜L8和负弯月形透镜L9被接合。
如图4所示,实施例4的转换镜头从物体侧起依次由正屈光力的第1透镜组G1、负屈光力的第2透镜组G2、正屈光力的第3透镜组G3构成。
第1透镜组G1由凸面朝向物体侧的负弯月形透镜L1和双凸正透镜L2构成。这里,负弯月形透镜L1和双凸正透镜L2被接合。
第2透镜组G2由双凹负透镜L3、凸面朝向物体侧的正弯月形透镜L4、双凹负透镜L5、双凸正透镜L6、凸面朝向像侧的负弯月形透镜L7构成。这里,双凹负透镜L3和正弯月形透镜L4被接合。并且,双凹负透镜L5、双凸正透镜L6和负弯月形透镜L7被接合。
第2透镜组G2由负屈光力的物体侧透镜组和负屈光力的像侧透镜组构成。物体侧透镜组由双凹负透镜L3和正弯月形透镜L4构成。像侧透镜组由双凹负透镜L5、双凸正透镜L6和负弯月形透镜L7构成。
第3透镜组G3由双凸正透镜L8和凸面朝向像侧的负弯月形透镜L9构成。这里,双凸正透镜L8和负弯月形透镜L9被接合。
如图5所示,实施例5的转换镜头从物体侧起依次由正屈光力的第1透镜组G1、负屈光力的第2透镜组G2、正屈光力的第3透镜组G3构成。
第1透镜组G1由凸面朝向物体侧的负弯月形透镜L1和双凸正透镜L2构成。这里,负弯月形透镜L1和双凸正透镜L2被接合。
第2透镜组G2由双凹负透镜L3、双凸正透镜L4、双凹负透镜L5构成。这里,双凹负透镜L3、双凸正透镜L4和双凹负透镜L5被接合。
第2透镜组G2仅由负屈光力的像侧透镜组构成。像侧透镜组由双凹负透镜L3、双凸正透镜L4和双凹负透镜L5构成。
第3透镜组G3由双凸正透镜L6和双凹负透镜L7构成。这里,双凸正透镜L6和双凹负透镜L7被接合。
如图6所示,实施例6的转换镜头从物体侧起依次由正屈光力的第1透镜组G1、负屈光力的第2透镜组G2、正屈光力的第3透镜组G3构成。
第1透镜组G1由凸面朝向物体侧的负弯月形透镜L1和双凸正透镜L2构成。这里,负弯月形透镜L1和双凸正透镜L2被接合。
第2透镜组G2由双凹负透镜L3、双凹负透镜L4、双凸正透镜L5、双凹负透镜L6构成。这里,双凹负透镜L4、双凸正透镜L5和双凹负透镜L6被接合。
第2透镜组G2由负屈光力的物体侧透镜组和负屈光力的像侧透镜组构成。物体侧透镜组由双凹负透镜L3构成。像侧透镜组由双凹负透镜L4、双凸正透镜L5和双凹负透镜L6构成。
第3透镜组G3由双凸正透镜L7、凸面朝向像侧的负弯月形透镜L8构成。这里,双凸正透镜L7和负弯月形透镜L8被接合。
接着,对主镜头的例子进行说明。图13示出主镜头的镜头剖视图。
如图13所示,主镜头利用由凸面朝向物体侧的负弯月形透镜和双凸正透镜构成的接合透镜;凸面朝向物体侧的正弯月形透镜;由凸面朝向像侧的正弯月形透镜、双凹负透镜和凸面朝向物体侧的正弯月形透镜构成的接合透镜;双凹负透镜;开口光圈;双凸正透镜;由凸面朝向物体侧的负弯月形透镜和双凸正透镜构成的接合透镜;双凸正透镜;由双凸正透镜和双凹负透镜构成的接合透镜;双凹负透镜;以及由双凸正透镜和平凹负透镜构成的接合透镜构成。
并且,图14示出组合了主镜头和转换镜头时的镜头剖视图。在图14中使用了实施例1的转换镜头。在图14中,r1~r27是主镜头,r28~r40是转换镜头。
下面,示出上述各实施例的数值数据。除了上述记号外,r是各透镜面的曲率半径,d是各透镜面间的间隔,nd是各透镜的d线的折射率,νd是各透镜的阿贝数。并且,f是光学系统的焦距,FNO.是F数,ω是半视场角,IH是像高,β是倍率,BF是后焦距,全长是光学系统的全长。BF是对从透镜最终面到近轴像面的距离进行空气换算而得到的值。全长是在从最物体侧的透镜面到最像侧的透镜面的距离中加上后焦距而得到的值。这些都是组合了主镜头和转换镜头时的值。
数值实施例1
单位mm
面数据
像面
与主镜头之间的间隔=3.2632
各种数据(无限)
数值实施例2
单位mm
面数据
像面
与主镜头之间的间隔=2.2632
各种数据(无限)
数值实施例3
单位mm
面数据
像面
与主镜头之间的间隔=1.2632
各种数据(无限)
数值实施例4
单位mm
面数据
像面
与主镜头之间的间隔=1.2632
各种数据(无限)
数值实施例5
单位mm
面数据
像面
与主镜头之间的间隔=1.2632
各种数据(无限)
数值实施例6
单位mm
面数据
像面
与主镜头之间的间隔=2.2632
各种数据(无限)
主镜头的数值实施例
单位mm
面数据
像面
非球面数据
第13面
k=0
A4=-3.1251E-06,A6=-3.8756E-10,A8=5.5927E-11,A10=-1.4099E-13
第14面
k=0
A4=1.0047E-05,A6=-3.0390E-10,A8=5.4533E-11,A10=-1.3296E-13
第22面
k=-0.0326
A4=-2.5854E-06,A6=2.4119E-09,A8=-7.1028E-11,A10=1.4991E-13
第25面
k=-0.7171
A4=7.9298E-07,A6=-2.8322E-09,A8=2.5344E-12,A10=0.0000E+00
各种数据(无限)
图7~图12分别示出以上的实施例1~6的像差图。这些像差图是组合了主镜头和转换镜头时的像差图。在这些像差图中,(a)、(b)、(c)、(d)分别表示球差(SA)、像散(AS)、畸变(DT)、倍率色差(CC)。在各图中,“FIY”表示最大像高。
接着,揭示各实施例中的条件式(1)~(11)的值。另外,-(连字符)表示没有相应结构。
对拍摄系统的实施例进行说明。图15是拍摄系统的剖视图,是在拍摄系统中装配了主镜头装置和本实施方式的转换镜头装置时的剖视图。
拍摄系统是废弃了快速复原反射镜的新照相机系统、例如单眼无反照相机。单眼无反照相机由照相机主体1、转换镜头装置TC、主镜头装置MSL构成。在单眼无反照相机中,与单反照相机相比,凸缘衬圈较短。
照相机主体1具有安装部2、滤镜F、配置在像面I上的摄像元件、控制电路12、电触点13a。控制电路12除了进行照相机主体1的控制以外,还进行主镜头装置MSL和转换镜头装置TC的控制。
转换镜头装置TC具有转换镜头、第1安装部M1、第2安装部M2、保持转换镜头的保持部4、电触点13b、16a、控制电路15。控制电路15将来自控制电路12的控制信息传递到控制电路18。
主镜头装置MSL具有主镜头、安装部3、保持主镜头的保持部5、电触点16b、控制电路17、控制电路18。控制电路17是控制开口光圈S的电路。控制电路18除了向控制电路17传递开口光圈S的控制信息以外,还用于对焦的控制。
作为安装部2、3、M1和M2,使用螺旋型的安装或卡口型的安装等。在图15中,在安装部2、3、M1和M2中使用卡口型的安装。
经由安装部3和第1安装部M1在主镜头装置MSL上装配转换镜头装置TC。另一方面,经由安装部2和第2安装部M2在照相机主体1上装配转换镜头装置TC。其结果,在照相机主体1上装配主镜头装置MSL和转换镜头装置TC。由此,主镜头、转换镜头和摄像元件配置在光轴8上。
并且,在各安装部中设置有电触点。由此,通过连接照相机主体1、主镜头装置MSL和转换镜头装置TC,控制电路12、15、17和18分别电连接。其结果,能够使用控制电路12、15、17和18进行开口光圈的调整和对焦的调整等。
转换镜头装置TC的转换镜头是望远转换镜头。在该望远转换镜头中使用上述实施例1~6的转换镜头。因此,根据本实施例的拍摄系统,在凸缘衬圈较短的新照相机系统中,也能够以足够的放大倍率取得高画质的图像。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如上所述,本发明在凸缘衬圈较短、但是能够良好地校正各像差且具有足够的放大倍率的转换镜头中是有用的。并且,在能够以足够的放大倍率取得高画质的图像的拍摄系统中是有用的。

Claims (30)

1.一种转换镜头装置,其具有:
装配主镜头装置的第1安装部;
装配照相机主体的第2安装部;以及
具有负屈光力的转换镜头,
其特征在于,
由所述转换镜头装置和所述主镜头装置构成的光学系统的焦距比所述主镜头装置中的光学系统的焦距长,
所述转换镜头从物体侧起依次具有:
具有正屈光力的第1透镜组;
具有负屈光力的第2透镜组;以及
第3透镜组,
满足以下的条件式(1),
0.1<|f|/(β×D)<0.87 (1)
其中,
设所述第1安装部侧为物体侧,设所述第2安装部侧为像侧,
f是所述转换镜头整体的焦距,
β是所述转换镜头的倍率,
D是所述转换镜头的光轴上的厚度。
2.一种转换镜头装置,其具有:
装配主镜头装置的第1安装部;
装配照相机主体的第2安装部;以及
具有负屈光力的转换镜头,
其特征在于,
由所述转换镜头装置和所述主镜头装置构成的光学系统的焦距比所述主镜头装置中的光学系统的焦距长,
所述转换镜头从物体侧起依次具有:
具有正屈光力的第1透镜组;
具有负屈光力的第2透镜组;以及
第3透镜组,
所述第2透镜组从物体侧起依次具备具有负屈光力的物体侧透镜组和具有负屈光力的像侧透镜组,
满足以下的条件式(2),
1.7<f21/f22<18 (2)
其中,
设所述第1安装部侧为物体侧,设所述第2安装部侧为像侧,
f21是所述物体侧透镜组的焦距,
f22是所述像侧透镜组的焦距。
3.一种转换镜头装置,其具有:
装配主镜头装置的第1安装部;
装配照相机主体的第2安装部;以及
具有负屈光力的转换镜头,
其特征在于,
由所述转换镜头装置和所述主镜头装置构成的光学系统的焦距比所述主镜头装置中的光学系统的焦距长,
所述转换镜头从物体侧起依次具有:
具有正屈光力的第1透镜组;
具有负屈光力的第2透镜组;以及
第3透镜组,
所述第2透镜组从物体侧起依次具备具有负屈光力的物体侧透镜组和具有负屈光力的像侧透镜组,
所述物体侧透镜组和所述像侧透镜组均具有接合透镜,
满足以下的条件式(2’),
0.6<f21/f22<10 (2’)
其中,
设所述第1安装部侧为物体侧,设所述第2安装部侧为像侧,
f21是所述物体侧透镜组的焦距,
f22是所述像侧透镜组的焦距。
4.一种转换镜头装置,其具有:
装配主镜头装置的第1安装部;
装配照相机主体的第2安装部;以及
具有负屈光力的转换镜头,
其特征在于,
由所述转换镜头装置和所述主镜头装置构成的光学系统的焦距比所述主镜头装置中的光学系统的焦距长,
所述转换镜头从物体侧起依次具有:
具有正屈光力的第1透镜组;
具有负屈光力的第2透镜组;以及
第3透镜组,
所述第2透镜组从物体侧起依次具备具有负屈光力的物体侧透镜组和具有负屈光力的像侧透镜组,
所述物体侧透镜组和所述像侧透镜组均具有接合透镜,
所述物体侧透镜组的最物体侧的面和所述像侧透镜组的最物体侧的面均为凹面,使该凹面朝向物体侧,
其中,
设所述第1安装部侧为物体侧,设所述第2安装部侧为像侧。
5.一种转换镜头装置,其具有:
装配主镜头装置的第1安装部;
装配照相机主体的第2安装部;以及
具有负屈光力的转换镜头,
其特征在于,
由所述转换镜头装置和所述主镜头装置构成的光学系统的焦距比所述主镜头装置中的光学系统的焦距长,
所述转换镜头从物体侧起依次具有:
具有正屈光力的第1透镜组;
具有负屈光力的第2透镜组;以及
第3透镜组,
所述第2透镜组从物体侧起依次具备具有负屈光力的物体侧透镜组和具有负屈光力的像侧透镜组,
所述物体侧透镜组的最物体侧的面为凹面,使该凹面朝向物体侧,
所述像侧透镜组具有由3枚透镜构成的接合透镜,
其中,
设所述第1安装部侧为物体侧,设所述第2安装部侧为像侧。
6.一种转换镜头装置,其具有:
装配主镜头装置的第1安装部;
装配照相机主体的第2安装部;以及
具有负屈光力的转换镜头,
其特征在于,
由所述转换镜头装置和所述主镜头装置构成的光学系统的焦距比所述主镜头装置中的光学系统的焦距长,
所述转换镜头从物体侧起依次具有:
具有正屈光力的第1透镜组;
具有负屈光力的第2透镜组;以及
第3透镜组,
所述第2透镜组从物体侧起依次具备具有负屈光力的物体侧透镜组和具有负屈光力的像侧透镜组,
所述像侧透镜组具有由3枚透镜构成的接合透镜,
满足以下的条件式(4),
-2.0<(r21f+r21r)/(r21f-r21r)<2.0 (4)
其中,
设所述第1安装部侧为物体侧,设所述第2安装部侧为像侧,
r21f是所述物体侧透镜组的最物体侧的面的曲率半径,
r21r是所述物体侧透镜组的最像侧的面的曲率半径。
7.一种转换镜头装置,其具有:
装配主镜头装置的第1安装部;
装配照相机主体的第2安装部;以及
具有负屈光力的转换镜头,
其特征在于,
由所述转换镜头装置和所述主镜头装置构成的光学系统的焦距比所述主镜头装置中的光学系统的焦距长,
所述转换镜头从物体侧起依次具有:
具有正屈光力的第1透镜组;
具有负屈光力的第2透镜组;以及
第3透镜组,
所述第2透镜组从物体侧起依次具备具有负屈光力的物体侧透镜组和具有负屈光力的像侧透镜组,
所述物体侧透镜组具有接合透镜,
所述第3透镜组具有接合透镜,
其中,
设所述第1安装部侧为物体侧,设所述第2安装部侧为像侧。
8.一种转换镜头装置,其具有:
装配主镜头装置的第1安装部;
装配照相机主体的第2安装部;以及
具有负屈光力的转换镜头,
其特征在于,
由所述转换镜头装置和所述主镜头装置构成的光学系统的焦距比所述主镜头装置中的光学系统的焦距长,
所述转换镜头从物体侧起依次具有:
具有正屈光力的第1透镜组;
具有负屈光力的第2透镜组;以及
第3透镜组,
所述第1透镜组具有接合透镜,
所述第2透镜组从物体侧起依次具备具有负屈光力的物体侧透镜组和具有负屈光力的像侧透镜组,
所述像侧透镜组具有接合透镜,
其中,
设所述第1安装部侧为物体侧,设所述第2安装部侧为像侧。
9.一种转换镜头装置,其具有:
装配主镜头装置的第1安装部;
装配照相机主体的第2安装部;以及
具有负屈光力的转换镜头,
其特征在于,
由所述转换镜头装置和所述主镜头装置构成的光学系统的焦距比所述主镜头装置中的光学系统的焦距长,
所述转换镜头从物体侧起依次具有:
具有正屈光力的第1透镜组;
具有负屈光力的第2透镜组;以及
第3透镜组,
所述第2透镜组从物体侧起依次具备具有负屈光力的物体侧透镜组和具有负屈光力的像侧透镜组,
所述像侧透镜组具有接合透镜,
满足以下的条件式(8),
-2.4<f3/f<-0.75 (8)
其中,
设所述第1安装部侧为物体侧,设所述第2安装部侧为像侧,
f3是所述第3透镜组的焦距,
f是所述转换镜头整体的焦距。
10.一种转换镜头装置,其具有:
装配主镜头装置的第1安装部;
装配照相机主体的第2安装部;以及
具有负屈光力的转换镜头,
其特征在于,
由所述转换镜头装置和所述主镜头装置构成的光学系统的焦距比所述主镜头装置中的光学系统的焦距长,
所述转换镜头从物体侧起依次具有:
具有正屈光力的第1透镜组;
具有负屈光力的第2透镜组;以及
第3透镜组,
所述第1透镜组具有接合透镜,
所述第2透镜组从物体侧起依次具备具有负屈光力的物体侧透镜组和具有负屈光力的像侧透镜组,
满足以下的条件式(8’),
-2.4<f3/f<-1.0 (8’)
其中,
设所述第1安装部侧为物体侧,设所述第2安装部侧为像侧,
f3是所述第3透镜组的焦距,
f是所述转换镜头整体的焦距。
11.根据权利要求1~10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转换镜头装置,其特征在于,
满足以下的条件式(3),
0.3<f23/f<0.9 (3)
其中,
f23是所述第2透镜组和所述第3透镜组的合成焦距,
f是转换镜头整体的焦距。
12.根据权利要求1~5、7~11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转换镜头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2透镜组具备具有负屈光力的物体侧透镜组,
满足以下的条件式(4),
-2.0<(r21f+r21r)/(r21f-r21r)<2.0 (4)
其中,
r21f是所述物体侧透镜组的最物体侧的面的曲率半径,
r21r是所述物体侧透镜组的最像侧的面的曲率半径。
13.根据权利要求1~12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转换镜头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2透镜组具备具有负屈光力的像侧透镜组,
满足以下的条件式(5),
-2.0<(r22f+r22r)/(r22f-r22r)<0 (5)
其中,
r22f是所述像侧透镜组的最物体侧的面的曲率半径,
r22r是所述像侧透镜组的最像侧的面的曲率半径。
14.根据权利要求1~13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转换镜头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2透镜组具备具有负屈光力的像侧透镜组,
满足以下的条件式(6),
1.75<nd22N<2.00 (6)
其中,
nd22N是所述像侧透镜组中包含的负透镜的d线上的折射率的平均值。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转换镜头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2透镜组具备具有负屈光力的像侧透镜组,
满足以下的条件式(7),
25<νd22N<50 (7)
其中,
νd22N是所述像侧透镜组中包含的负透镜的d线基准的阿贝数的平均值。
16.根据权利要求2~15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转换镜头装置,其特征在于,
满足以下的条件式(1),
0.1<|f|/(β×D)<0.87 (1)
其中,
f是所述转换镜头整体的焦距,
β是所述转换镜头的倍率,
D是所述转换镜头的光轴上的厚度。
17.根据权利要求1~16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转换镜头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2透镜组从物体侧起依次具备具有负屈光力的物体侧透镜组和像侧透镜组。
18.根据权利要求1~17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转换镜头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2透镜组从物体侧起依次具有物体侧透镜组和具有负屈光力的像侧透镜组。
19.根据权利要求1、3~18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转换镜头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2透镜组从物体侧起依次具备具有负屈光力的物体侧透镜组和具有负屈光力的像侧透镜组,
满足以下的条件式(2),
1.7<f21/f22<18 (2)
其中,
f21是所述物体侧透镜组的焦距,
f22是所述像侧透镜组的焦距。
20.根据权利要求1、2、4~19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转换镜头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2透镜组从物体侧起依次具备具有负屈光力的物体侧透镜组和具有负屈光力的像侧透镜组,
满足条件式(2’),
0.6<f21/f22<10 (2’)
其中,
f21是所述物体侧透镜组的焦距,
f22是所述像侧透镜组的焦距。
21.根据权利要求1~20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转换镜头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2透镜组具备具有负屈光力的物体侧透镜组,
所述物体侧透镜组的最物体侧的面为凹面,使该凹面朝向物体侧。
22.根据权利要求1~21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转换镜头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2透镜组具备具有负屈光力的像侧透镜组,
所述像侧透镜组的最物体侧的面为凹面,使该凹面朝向物体侧。
23.根据权利要求1~22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转换镜头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2透镜组具备具有负屈光力的物体侧透镜组,
所述物体侧透镜组具有接合透镜。
24.根据权利要求1~23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转换镜头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2透镜组具备具有负屈光力的像侧透镜组,
所述像侧透镜组具有接合透镜。
25.根据权利要求1~24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转换镜头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2透镜组具备具有负屈光力的像侧透镜组,
所述像侧透镜组具有由3枚透镜构成的接合透镜。
26.根据权利要求1~25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转换镜头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透镜组具有接合透镜。
27.根据权利要求1~26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转换镜头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3透镜组具有正屈光力。
28.根据权利要求1~8、11~27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转换镜头装置,其特征在于,
满足以下的条件式(8),
-2.4<f3/f<-0.75 (8)
其中,
f3是所述第3透镜组的焦距,
f是所述转换镜头整体的焦距。
29.根据权利要求1~28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转换镜头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3透镜组具有接合透镜。
30.一种拍摄系统,其特征在于,该拍摄系统具有:
主镜头装置;
具有摄像元件的照相机主体;以及
能够装配在所述主镜头装置与所述照相机主体之间的转换镜头装置,
通过由所述主镜头装置和所述转换镜头装置构成的光学系统形成物体的像,
所述摄像元件配置在所述物体的像位置,并且将所述物体的像转换为电信号,
所述转换镜头装置是权利要求1~29中的任意一项中所述的转换镜头装置。
CN201510909457.9A 2015-03-19 2015-12-10 转换镜头装置和具有该转换镜头装置的拍摄系统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598818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055954A JP2016177042A (ja) 2015-03-19 2015-03-19 コンバーターレンズ装置及びそれを備えた撮影システム
JP2015-055954 2015-03-19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988188A true CN105988188A (zh) 2016-10-05
CN105988188B CN105988188B (zh) 2019-08-16

Family

ID=5692510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909457.9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5988188B (zh) 2015-03-19 2015-12-10 转换镜头装置和具有该转换镜头装置的拍摄系统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2) US9885852B2 (zh)
JP (1) JP2016177042A (zh)
CN (1) CN105988188B (zh)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624835A (zh) * 2019-02-27 2020-09-04 佳能株式会社 转换镜头、可交换镜头和摄像装置
CN111624749A (zh) * 2019-02-27 2020-09-04 佳能株式会社 转换器镜头、可互换镜头和图像拍摄装置
CN112799209A (zh) * 2019-11-14 2021-05-14 佳能株式会社 转换透镜、可更换透镜和图像捕获装置
CN113219631A (zh) * 2021-04-30 2021-08-06 江西凤凰光学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长焦光学镜头
US11474332B2 (en) 2019-02-27 2022-10-18 Canon Kabushiki Kaisha Converter lens, interchangeable lens, and image capturing apparatus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6177042A (ja) 2015-03-19 2016-10-06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コンバーターレンズ装置及びそれを備えた撮影システム
JP6506202B2 (ja) * 2016-03-25 2019-04-24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リアコンバータレンズ及び撮像装置
JP6818488B2 (ja) * 2016-09-30 2021-01-20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コンバージョンレンズおよびそれを有する撮影光学系、光学機器
JP2018054989A (ja) 2016-09-30 2018-04-0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光学系およびそれを有する光学機器
JP6808428B2 (ja) 2016-09-30 2021-01-0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光学系およびそれを有する光学機器
WO2018123583A1 (ja) * 2016-12-28 2018-07-05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リレーレンズおよびリレーレンズの製造方法
US10670842B2 (en) * 2017-01-26 2020-06-02 Navitar, Inc. High Etendue zoom lens having five lens groups
JP6965039B2 (ja) 2017-06-26 2021-11-10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コンバータレンズ及びそれを有するカメラ装置
JP6731899B2 (ja) * 2017-09-15 2020-07-29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リアコンバータレンズおよび撮像装置
JP7146482B2 (ja) * 2018-06-26 2022-10-0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コンバーターレンズ、交換レンズ、及び撮像装置
JP6987710B2 (ja) * 2018-07-13 2022-01-05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リアコンバータレンズおよび撮像装置
JP7129001B2 (ja) * 2018-07-27 2022-09-01 株式会社ニコン リアコンバータレンズ及び光学機器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8114743A (ja) * 1994-08-26 1996-05-07 Nikon Corp 画面サイズ変換機能を有する再結像光学系
CN1317708A (zh) * 2000-04-11 2001-10-17 株式会社尼康 宽转换镜头
US20020191303A1 (en) * 2001-03-27 2002-12-19 Hiromitsu Yamakawa Rear conversion lens
US20050259328A1 (en) * 2004-05-21 2005-11-24 Canon Kabushiki Kaisha Front converter lens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350202A (en) 1976-10-19 1978-05-08 Dai Ichi Kogyo Seiyaku Co Ltd Additives for mixtures of pulverized coals and oils
JPS5631928A (en) 1979-08-20 1981-03-31 Ryoji Morita Constructing method for soil pile
JPS6028615A (ja) * 1983-07-27 1985-02-13 Nippon Kogaku Kk <Nikon> 望遠レンズ用リアフオ−カスコンバ−ジヨンレンズ
JP4639581B2 (ja) 2003-09-30 2011-02-23 株式会社ニコン リアコンバーターレンズ
JP4537108B2 (ja) * 2004-04-12 2010-09-0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アナモフィックコンバータ
EP2492715B1 (en) 2009-10-06 2019-01-09 Canon Kabushiki Kaisha Rear attachment lens, imaging optical system, and image pickup apparatus
JP5350202B2 (ja) 2009-12-11 2013-11-2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リアアタッチメントレンズ及びそれを有する撮影光学系
JP5631928B2 (ja) 2012-05-11 2014-11-26 オリンパスイメージング株式会社 テレコンバーター及びそれを備えた撮像システム
JP2016177042A (ja) 2015-03-19 2016-10-06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コンバーターレンズ装置及びそれを備えた撮影システム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8114743A (ja) * 1994-08-26 1996-05-07 Nikon Corp 画面サイズ変換機能を有する再結像光学系
CN1317708A (zh) * 2000-04-11 2001-10-17 株式会社尼康 宽转换镜头
US20020191303A1 (en) * 2001-03-27 2002-12-19 Hiromitsu Yamakawa Rear conversion lens
US20050259328A1 (en) * 2004-05-21 2005-11-24 Canon Kabushiki Kaisha Front converter lens

Cited B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624835A (zh) * 2019-02-27 2020-09-04 佳能株式会社 转换镜头、可交换镜头和摄像装置
CN111624749A (zh) * 2019-02-27 2020-09-04 佳能株式会社 转换器镜头、可互换镜头和图像拍摄装置
US11474332B2 (en) 2019-02-27 2022-10-18 Canon Kabushiki Kaisha Converter lens, interchangeable lens, and image capturing apparatus
US11586022B2 (en) 2019-02-27 2023-02-21 Canon Kabushiki Kaisha Converter lens, interchangeable lens, and image capturing apparatus
CN112799209A (zh) * 2019-11-14 2021-05-14 佳能株式会社 转换透镜、可更换透镜和图像捕获装置
US11428910B2 (en) 2019-11-14 2022-08-30 Canon Kabushiki Kaisha Converter lens, interchangeable lens, and image-capturing apparatus
US11768357B2 (en) 2019-11-14 2023-09-26 Canon Kabushiki Kaisha Converter lens, interchangeable lens, and image-capturing apparatus
CN113219631A (zh) * 2021-04-30 2021-08-06 江西凤凰光学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长焦光学镜头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6177042A (ja) 2016-10-06
US20180136439A1 (en) 2018-05-17
US20160274443A1 (en) 2016-09-22
CN105988188B (zh) 2019-08-16
US9885852B2 (en) 2018-02-06
US10409032B2 (en) 2019-09-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988188A (zh) 转换镜头装置和具有该转换镜头装置的拍摄系统
US9304297B2 (en) Imaging lens and imaging apparatus equipped with the imaging lens
CN103477264B (zh) 图像拍摄镜头和图像拍摄设备
CN204422845U (zh) 摄像镜头以及具备摄像镜头的摄像装置
JP5282272B2 (ja) 広角光学系および撮像装置
US7248421B2 (en) Image forming optical system and electronic instrument using the same
US7196855B2 (en) Image-capturing lens, image-capturing device and image capturing unit
CN101256263B (zh) 摄像透镜
JP5638702B2 (ja) 撮像レンズおよび撮像装置
US6417975B1 (en) Taking lens system
CN102621673B (zh) 内聚焦式透镜
US7006305B2 (en) Image forming optical system and electronic instrument using the same
CN104969110B (zh) 光学系统、光学装置和制造光学系统的方法
CN109324398B (zh) 光学成像镜头及成像设备
CN109031592A (zh) 摄像镜头、摄像模组及终端
JP2009223251A (ja) 撮像装置
CN105143950B (zh) 变焦镜头以及具有该变焦镜头的摄像装置
JP4510402B2 (ja) 対物レンズ及び光学機器
CN104995542A (zh) 光学系统、光学装置和制造光学系统的方法
JP2004341013A (ja) 結像光学系及びそれを用いた撮像装置
US6865031B2 (en) Imaging lens system and image taking apparatus using the same
CN104603663B (zh) 广角透镜及摄像装置
CN104820277B (zh) 摄像透镜和摄像装置
CN102200625A (zh) 成像光学系统以及具有该成像光学系统的电子摄像装置
CN107589527A (zh) 望远镜头以及具有该望远镜头的摄像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11201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Patentee after: Aozhixin Digital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Patentee before: OLYMPUS Corp.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90816

Termination date: 20211210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