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934840B - 电器件 - Google Patents

电器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934840B
CN105934840B CN201480073881.8A CN201480073881A CN105934840B CN 105934840 B CN105934840 B CN 105934840B CN 201480073881 A CN201480073881 A CN 201480073881A CN 105934840 B CN105934840 B CN 10593484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ctive material
electrode active
negative electrode
positive
solid solu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80073881.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934840A (zh
Inventor
山本伸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ssan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issan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ssan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Nissan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593484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93484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93484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934840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36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 H01M4/48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of inorganic oxides or hydroxides
    • H01M4/52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of inorganic oxides or hydroxides of nickel, cobalt or iron
    • H01M4/525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of inorganic oxides or hydroxides of nickel, cobalt or iron of mixed oxides or hydroxides containing iron, cobalt or nickel for inserting or intercalating light metals, e.g. LiNiO2, LiCoO2 or LiCoOxFy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36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 H01M4/362Composites
    • H01M4/364Composites as mixture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1INORGANIC CHEMISTRY
    • C01GCOMPOUNDS CONTAINING METALS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C01D OR C01F
    • C01G45/00Compounds of manganese
    • C01G45/12Manganates manganites or permanganates
    • C01G45/1221Manganates or manganites with a manganese oxidation state of Mn(III), Mn(IV) or mixtures thereof
    • C01G45/1228Manganates or manganites with a manganese oxidation state of Mn(III), Mn(IV) or mixtures thereof of the type [MnO2]n-, e.g. LiMnO2, Li[MxMn1-x]O2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1INORGANIC CHEMISTRY
    • C01GCOMPOUNDS CONTAINING METALS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C01D OR C01F
    • C01G53/00Compounds of nickel
    • C01G53/40Nickelates
    • C01G53/42Nickelates containing alkali metals, e.g. LiNiO2
    • C01G53/44Nickelates containing alkali metals, e.g. LiNiO2 containing manganes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2Li-accumulato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2Li-accumulators
    • H01M10/0525Rocking-chair batteries, i.e. batteries with lithium insertion or intercalation in both electrodes; Lithium-ion batteri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13Electrodes for 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e.g. for lithium-accumulators;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4/131Electrodes based on mixed oxides or hydroxides, or on mixtures of oxides or hydroxides, e.g. LiCoOx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13Electrodes for 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e.g. for lithium-accumulators;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4/133Electrodes based on carbonaceous material, e.g. graphite-intercalation compounds or CFx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13Electrodes for 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e.g. for lithium-accumulators;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4/134Electrodes based on metals, Si or alloy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36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 H01M4/38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of elements or alloys
    • H01M4/386Silicon or alloys based on silicon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36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 H01M4/48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of inorganic oxides or hydroxides
    • H01M4/485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of inorganic oxides or hydroxides of mixed oxides or hydroxides for inserting or intercalating light metals, e.g. LiTi2O4 or LiTi2OxFy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36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 H01M4/48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of inorganic oxides or hydroxides
    • H01M4/50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of inorganic oxides or hydroxides of manganese
    • H01M4/505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of inorganic oxides or hydroxides of manganese of mixed oxides or hydroxides containing manganese for inserting or intercalating light metals, e.g. LiMn2O4 or LiMn2OxFy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36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 H01M4/58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of inorganic compounds other than oxides or hydroxides, e.g. sulfides, selenides, tellurides, halogenides or LiCoFy; of polyanionic structures, e.g. phosphates, silicates or borates
    • H01M4/583Carbonaceous material, e.g. graphite-intercalation compounds or CFx
    • H01M4/587Carbonaceous material, e.g. graphite-intercalation compounds or CFx for inserting or intercalating light metal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1INORGANIC CHEMISTRY
    • C01P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STRUCTURAL AND PHYSICAL ASPECTS OF SOLID INORGANIC COMPOUNDS
    • C01P2002/00Crystal-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 C01P2002/70Crystal-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defined by measured X-ray, neutron or electron diffraction data
    • C01P2002/72Crystal-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defined by measured X-ray, neutron or electron diffraction data by d-values or two theta-values, e.g. as X-ray diagram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1INORGANIC CHEMISTRY
    • C01P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STRUCTURAL AND PHYSICAL ASPECTS OF SOLID INORGANIC COMPOUNDS
    • C01P2006/00Physical properties of inorganic compounds
    • C01P2006/40Electric properti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2004/021Physical characteristics, e.g. porosity, surface area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2220/00Batteries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 H01M2220/20Batteries in motive systems, e.g. vehicle, ship, plane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0Energy storage systems for electromobility, e.g. batterie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Inorganic Chemistry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Composite Material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Battery Electrode And Active Subsutance (AREA)
  • Secondary Cells (AREA)
  • Electric Double-Layer Capacitor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具有使用了固溶体正极活性物质的正极的锂离子二次电池等电器件,其可以充分发挥作为固溶体正极活性物质特征的高容量特性,且倍率特性也达到令人满意的性能。所述电器件具有发电元件,该发电元件包含:通过在正极集电体的表面形成含有正极活性物质的正极活性物质层而成的正极;通过在负极集电体的表面形成含有负极活性物质的负极活性物质层而成的负极;以及隔板,其中,将负极活性物质层的涂布量设为3~11mg/cm2,负极活性物质层含有式(1)所示的负极活性物质,另外,正极活性物质层含有式(2)所示的正极活性物质(固溶体正极活性物质),此时,作为正极活性物质层所含有的固溶体正极活性物质,使用具有式(3)所示组成的物质。

Description

电器件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器件。本发明的电器件以例如二次电池或电容器等的形式 用于电动汽车、燃料电池汽车及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等车辆的电动机等驱动用 电源及辅助电源。
背景技术
近年来,为了应对全球变暖,迫切希望降低二氧化碳量。在汽车业界集 中期待通过引入电动汽车(EV)或混合动力电动汽车(HEV)来实现二氧化碳排 放量的减少,而作为它们实用化的关键的电动机驱动用二次电池等电器件的 开发正在展开。
作为电动机驱动用二次电池,与手机或笔记本电脑等所使用的民用锂离 子二次电池相比,要求其具有极高的输出特性、及较高的能量。因此,在所 有电池中具有最高理论能量的锂离子二次电池备受关注,目前其开发进展迅 速。
一般而言,锂离子二次电池具有将正极和负极隔着电解质层连接并收纳 于电池壳体内的结构,所述正极是使用粘合剂将正极活性物质等涂布在集电 体的两面而得到的,所述负极是使用粘合剂将负极活性物质等涂布在集电体 的两面而得到的。
目前,锂离子二次电池的负极使用了在充放电循环的寿命及成本方面有 利的碳/石墨系材料。但是,碳/石墨系的负极材料由于是通过向石墨晶体中的 吸留/放出锂离子来进行充放电,因此,存在得不到由作为最大锂导入化合物 的LiC6得到的理论容量372mAh/g以上的充放电容量的缺点。因此,难以利 用碳/石墨系负极材料得到满足车辆用途的实用化水平的容量、能量密度。
与之相比,负极使用了与Li形成化合物的SiOx(0<x<2)材料的电池的能 量密度比现有的碳/石墨系负极材料的能量密度提高,因此,期待作为车辆用 途中的负极材料。例如,从微观来看,具有以SiOx表示的化学组成的硅氧化 物的Si(单晶的纳米粒子)和非晶质(无定形)SiO2相分离而存在。
硅氧化物具有四面体结构作为单元结构,SiO2以外的硅氧化物(中间氧化 物)可以对应四面体顶点的氧数1个、2个及3个而表示为Si2O、SiO及Si2O3, 但这些中间氧化物在热力学上不稳定,极其难以以单晶的形式存在。因此, SiOx的单元结构以不规则排列的非晶质结构构成,另外,该非晶质结构是多 个非晶质化合物不形成界面而构成的非晶质结构,主要以均质的非晶质结构 部分构成。因此,SiOx中具有在非晶质的SiO2中分散有Si纳米粒子的结构。
在该SiOx的情况下,可参与充放电的仅为Si,SiO2不参与充放电。因此, SiOx表示它们的平均组成。SiOx中,Si如反应式(A)那样每1mol吸留、放出 4.4mol的锂离子,且生成Li22Si5(=Li4.4Si)这样的理论容量4200mAh/g的可逆 容量成分,另一方面,SiO如反应式(B)那样每1mol吸留、放出4.3mol的锂 离子,在初次的Li吸留时生成与Li4.4Si一起成为产生不可逆容量的原因的 Li4SiO4,这点是较大的问题。
[化学式1]
但是,作为含有Li的锂硅酸盐化合物,可举出LiySiOx(0<y,0<x<2), 例如Li4SiO4、Li2SiO3、Li2Si2O5、Li2Si3O8、Li6Si4O11等,但这些LiySiOx的电 子传导性极小,且SiO2不具有电子传导性,因此,存在负极电阻上升的问题。 其结果,使锂离子脱离及插入负极活性物质变得极其困难。
但是,负极使用了与Li合金化的材料的锂离子二次电池在充放电时负极 的膨胀收缩较大。例如,对于吸留锂离子时的体积膨胀而言,石墨材料约为 1.2倍,而对于Si材料而言,Si和Li进行合金化时,从非晶状态转变为结晶 状态,引起较大的体积变化(约4倍),因此,存在使电极的循环寿命降低的问 题。另外,在Si负极活性物质的情况下,电池的容量和循环耐久性处于折衷 选择的关系,存在难以呈现高容量且使高循环耐久性提高的问题。
为了解决这样的问题,提出了含有SiOx和石墨材料的锂离子二次电池用 的负极(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该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发明在第0018段中 记载了通过将SiOx的含量设为最小限而显示高容量及良好的循环寿命。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表2009-517850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上述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使用了含有SiOx和碳材料的负极的锂离子二次 电池的情况下,可以显示良好的循环特性。但是,根据本发明人等的研究判 明,在对使用了固溶体正极活性物质的正极组合这种负极的情况下,不能充 分发挥作为固溶体正极活性物质特征的高容量特性,倍率特性也难以达到充 分的性能。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使用了固溶体正极活性物质的正 极的锂离子二次电池等电器件,其能够充分发挥作为固溶体正极活性物质特 征的高容量特性,且倍率特性也达到令人满意的性能。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人等进行了深入研究。其结果发现,通过使 用含有将含Si合金和碳材料混合而成的负极活性物质的负极、含有Mn被给 定的元素置换而成含有Mn的固溶体正极活性物质的正极,并将负极活性物 质层的涂布量(单位面积重量)控制在给定的值,可以解决上述课题,从而完成 了本发明。
即,本发明涉及一种电器件,其具有发电元件,该发电元件包含:在正 极集电体的表面形成含有正极活性物质的正极活性物质层而成的正极;在负 极集电体的表面形成含有负极活性物质的负极活性物质层而成的负极;以及 隔板。
而且,所述负极活性物质层的涂布量为3~11mg/cm2。另外,所述负极活 性物质层含有下述式(1)所示的负极活性物质。
[数学式1]
α(含Si合金)+β(碳材料) (1)
式中,α及β表示负极活性物质层中各成分的重量%,80≤α+β≤98、3 ≤α≤40、40≤β≤95。
所述正极活性物质层还含有下述式(2)所示的正极活性物质。
[数学式2]
e(固溶体正极活性物质) (2)
式中,e表示正极活性物质层中各成分的重量%,80≤e≤98。
[数学式3]
Li1.5[NiaMnbCoc[Li]d[X]e]Oz (3)
式中,X表示选自Ti、Zr及Nb中的至少一种,0.01≤e≤0.4、a+b+c +d+e=1.5、0.1≤d≤0.4、1.1≤[a+b+c+e]≤1.4,z表示满足原子价的氧 数。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通过将正极活性物质设为具有给定组成的固溶体材料,可 得到能够大幅降低负极活性物质的初次不可逆容量引起的初始放电容量减少 的作用。其结果,本发明的电器件可以充分发挥作为固溶体正极活性物质特 征的高容量特性、且倍率特性也达到令人满意的性能。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作为本发明的电器件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扁平型(叠层型)且不 是双极型的非水电解质锂离子二次电池的基本结构的示意剖面图。
图2是示出作为本发明的电器件的代表性实施方式的扁平锂离子二次电 池的外观的立体图。
图3是示出不含Ti的固溶体正极活性物质C0的X射线衍射图案的图表。
图4是示出实施例1中得到的固溶体正极活性物质C1的X射线衍射图 案的图表。
符号说明
10、50 锂离子二次电池
11 负极集电体
12 正极集电体
13 负极活性物质层
15 正极活性物质层
17 隔板
19 单电池层
21、57 发电元件、
25 负极集电板
27 正极集电板
29、52 电池外装材料
58 正极极耳
59 负极极耳
具体实施方式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式,提供一种电器件,其具有发电元件,该发电元 件包含:通过在正极集电体的表面形成含有正极活性物质的正极活性物质层 而成的正极;通过在负极集电体的表面形成含有负极活性物质的负极活性物 质层而成的负极;以及隔板,其中,
上述负极活性物质层的涂布量为3~11mg/cm2
上述负极活性物质层含有下述式(1)所示的负极活性物质,
[数学式4]
α(含Si合金)+β(碳材料) (1)
式中,α及β表示负极活性物质层中各成分的重量%,80≤α+β≤98、3 ≤α≤40、40≤β≤95,
上述正极活性物质层含有下述式(2)所示的正极活性物质,
[数学式5]
e(固溶体正极活性物质) (2)
式中,e表示正极活性物质层中各成分的重量%,80≤e≤98,
此时,上述固溶体正极活性物质具有下述式(3)所示的组成,
[数学式6]
Li1.5[NiaMnbCoc[Li]d[X]e]Oz (3)
式中,X表示选自Ti、Zr及Nb中的至少一种,0.01≤e≤0.4、a+b+c +d+e=1.5、0.1≤d≤0.4、1.1≤[a+b+c+e]≤1.4,z表示满足原子价的氧 数。
以下,对本发明的电器件的基本结构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中,示例锂 离子二次电池作为电器件来进行说明。
首先,使用本发明的电器件而成的锂离子二次电池中,电池(单电池层) 的电压大,可实现高能量密度、高输出密度。因此,本实施方式的锂离子二 次电池适于车辆的驱动电源用或辅助电源用途。其结果,可适合用作车辆的 驱动电源用等锂离子二次电池。此外,也可以充分适用于面向手机等便携设 备的锂离子二次电池。
在将上述锂离子二次电池以形态/结构进行区分的情况下,可以适用于例 如叠层型(扁平型)电池、卷绕型(圆筒型)电池等目前公知的任意形态/结构。通 过采用叠层型(扁平型)电池结构,可通过简单的热压接等密封技术确保长期可 靠性,在成本方面及可操作性方面是有利的。
另外,在以锂离子二次电池内的电连接方式(电极结构)观察的情况下,也 可以适用于非双极型(内部并联连接类型)电池及双极型(内部串联连接类型) 电池的任意方式。
在以锂离子二次电池内的电解质层的种类进行区分的情况下,也可以适 用于电解质层中使用了非水系电解液等溶液电解质的溶液电解质型电池、电 解质层中使用了高分子电解质的聚合物电池等目前公知的任意电解质层的类 型。该聚合物电池还可分为使用了高分子凝胶电解质(也简称为凝胶电解质) 的凝胶电解质型电池、使用了高分子固体电解质(也简称为聚合物电解质)的固 体高分子(全固体)型电池。
因此,以下的说明中,作为本实施方式的锂离子二次电池的例子,使用 附图极其简单地对非双极型(内部并联连接类型)锂离子二次电池进行说明。但 是,本发明的电器件及本实施方式的锂离子二次电池的技术范围不应限制于 此。
<电池的整体结构>
图1是示意性地示出作为本发明的电器件的代表性的一实施方式的扁平 型(叠层型)的锂离子二次电池(以下,也简称为“叠层型电池”)的整体结构的诗 意剖面图。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叠层型电池10具有将实际进行充放电反应的 大致矩形的发电元件21密封于作为外装体的层压片29内部的构造。其中, 发电元件21具有正极、电解质层17和负极叠层而成的结构,所述正极是在 正极集电体11的两面配置有正极活性物质层13而成的,所述负极是在负极 集电体12的两面配置有负极活性物质层15而成的。具体而言,以一个正极 活性物质层13和与其邻接的负极活性物质层15隔着电解质层17对置的方式, 将负极、电解质层及正极依次叠层。
由此,邻接的正极、电解质层及负极构成一个单电池层19。因此,也可 以说图1所示的叠层型电池10具有通过将单电池层19叠层多层而并联地电 连接而成的结构。需要说明的是,位于发电元件21的两最外层的最外层的正 极集电体中,仅在任意一面配置有正极活性物质层13,但也可以在两面设置 活性物质层。即,也可以将两面具有活性物质层的集电体直接用作最外层的 集电体,而不用设置仅在一面设有活性物质层的最外层专用的集电体。另外, 也可以通过将正极及负极的配置设为与图1相反而使最外层的负极集电体位于发电元件21的两最外层,且使负极活性物质层配置于该最外层的负极集电 体的一面或两面。
具有正极集电体11及负极集电体12分别被固定在与各电极(正极及负极) 导通的正极集电板25及负极集电板27上、并以夹持于层压片29端部的方式 被导出到层压片29外部的结构。正极集电板25及负极集电板27也可以分别 根据需要经由正极引线及负极引线(未图示)、并通过超声波焊接或电阻焊接等 安装于各电极的正极集电体11及负极集电体12。
本实施方式的锂离子二次电池在正极及负极的结构上具有特征。以下, 对包括该正极及负极在内的电池主要结构部件进行说明。
<活性物质层>
活性物质层(13、15)含有活性物质,根据需要还含有其它添加剂。
[正极活性物质层]
正极活性物质层13至少含有由固溶体材料构成的正极活性物质(本说明 书中,也称为“固溶体正极活性物质”)。
(固溶体正极活性物质)
固溶体正极活性物质具有下述式(3)所示的组成。
[数学式7]
Li1.5[NiaMnbCoc[Li]d[X]e]Oz (3)
式(3)中,X为选自Ti、Zr及Nb中的至少一种,0.01≤e≤0.4、a+b+c +d+e=1.5、0.1≤d≤0.4、1.1≤[a+b+c+e]≤1.4,z表示满足原子价的氧 数。
另外,优选该固溶体正极活性物质在X射线衍射(XRD)测定中,在20-23°、 35-40°(101)、42-45°(104)及64-65(108)/65-66(110)具有表示岩盐型层状结构的 衍射峰。此时,为了切实地得到循环特性提高的效果,优选实质上不具有属 于岩盐型层状结构的衍射峰以外的峰。更优选在35-40°(101)具有3个衍射峰, 在42-45°(104)具有一个衍射峰。但是,如果是属于岩盐型层状结构的衍射峰 的情况,则也可以未必分别计数3个及一个峰。X射线衍射测定采用后面叙 述的实施例中记载的测定方法。需要说明的是,64-65(108)/65-66(110)的表述 是指,具有接近64-65和65-66的两个峰,不能根据组成明确分离,广义上也包含一个峰的情况下。
具有以组成式(3)表示的组成的固溶体正极活性物质优选在X射线衍射 (XRD)测定中具有特定的多个衍射峰。上述组成式的固溶体正极活性物质为 Li2MnO3和LiMnO2的固溶体系,上述特定的多个衍射峰中,20-23°的衍射峰 为Li2MnO3中特征性的超晶格衍射峰。另外,36.5-37.5°(101),44-45°(104)及 64-65(108)/65-66(110)的衍射峰通常是LiMnO2的岩盐型层状结构中特征性的 衍射峰。另外,本实施方式中,作为表示岩盐型层状结构的衍射峰的一部分, 优选在35-40°(101)具有3个衍射峰,在42-45°(104)具有一个衍射峰。本实施 方式的固溶体正极活性物质中优选不含有在这些角度范围内存在表示岩盐型 层状结构的衍射峰以外的峰、例如来自杂质等的其它峰。这样的存在其它峰 的情况下,是指岩盐型层状结构以外的结构包含于正极活性物质。不含有岩 盐型层状结构以外的结构时,可以切实地得到循环特性提高的效果。
本实施方式的固溶体正极活性物质中,认为Ti、Zr及Nb中的至少一种 在由Ni、Co、Mn构成的过渡金属层中通过置换Mn4+而固溶,从而形成岩盐 型层状结构。通过Ti、Zr及Nb中的至少一种进行固溶,使晶体结构稳定化, 因此,认为在充放电时可抑制以Mn为代表的过渡金属的溶出。其结果,即 使反复进行充放电,也可防止电池的容量降低,从而能够实现优异的循环特 性。另外,还可以谋求电池性能其本身的提高及耐久性的提高。当由于Mn 的溶出而使岩盐型层状结构改变时,通常形成尖晶石相,正极活性物质的X 射线衍射(XRD)测定中的衍射峰表现为尖晶石相。尖晶石相在35-36°(101)及 42.5-43.5°(104)出现衍射峰。认为本实施方式的固溶体正极活性物质在反复进 行充放电后也不会形成尖晶石相,而是保持岩盐型层状结构。但是,本实施 方式不限定于以上考察。
另外,优选本实施方式中显示岩盐型层状结构的衍射峰向低角度侧位移。 即,优选本实施方式的固溶体正极活性物质在X射线衍射(XRD)测定中,在 20-23°、35.5-36.5°(101)、43.5-44.5°(104)及64-65(108)/65-66(110)具有衍射峰。 认为衍射峰向低角度侧的位移表示Ti等在正极活性物质中更多地固溶并将 Mn置换,从而抑制Mn溶出的效果更大。
另外,在正极活性物质的过渡金属层中,Ti等将Mn4+置换并发生固溶, 由此,置换元素与氧的共价键变强,还能够减少伴随过渡金属的氧化的晶格 中的氧的脱离。由此,可抑制氧气的产生,能够减少晶体结构内的氧缺陷。
在此,组成式(3)中,a+b+c+e满足1.1≤[a+b+c+e]≤1.4。一般来说, 从提高材料的纯度及提高电子传导性的观点来看,已知镍(Ni)、钴(Co)及锰(Mn) 有助于提高容量特性及输出特性。Ti等将晶格中的Mn部分置换。而且,通 过为1.1≤[a+b+c+e]≤1.2,可谋求各元素的最佳化,并进一步提高容量及 输出特性。因此,在将满足该关系的正极活性物质用于锂离子二次电池等电 器件的情况下,通过保持较高的可逆容量,可以保持高容量,且发挥优异的 初始充放电效率。
需要说明的是,组成式(3)中,只要满足a+b+c+d+e=1.5、1.1≤[a+b +c+e]≤1.4的关系,则a、b及c的值就没有特别限定。其中,优选a为0 <a<1.5,更优选为0.1≤a≤0.75。当a为上述范围时,可得到容量保持率更 优异的二次电池。需要说明的是,在a不是a≤0.75的情况下,以镍(Ni)为二 价作为条件,在上述d的范围内,正极活性物质中含有镍,因此,晶体结构 有时不稳定。另一方面,在a≤0.75的情况下,正极活性物质的晶体结构易于 成为岩盐型层状结构。
另外,组成式(3)中,b优选为0<b<1.5,更优选为0.2≤b≤0.9。当b为 上述范围时,可得到容量保持率更优异的电器件。但是,在b不满足b≤0.9 的情况下,以锰为4价作为条件,在上述d的范围内,正极活性物质中含有 锰,且正极活性物质中还含有镍(Ni),因此,晶体结构有时不稳定。另一方面, 在b≤0.9的情况下,正极活性物质的晶体结构易于成为岩盐型层状结构。
另外,组成式(3)中,c优选为0≤c<1.5。但是,在c不是c≤0.6的情况 下,以钴为3价作为条件,在上述d的范围内,正极活性物质中含有镍及锰。 还将镍(Ni)为2价、锰(Mn)为4价设为条件,在上述d的范围内,正极活性物 质中含有钴(Co)。因此,正极活性物质的晶体结构有时不稳定。另一方面, 在c≤0.6的情况下,正极活性物质的晶体结构易于成为岩盐型层状结构。
另外,组成式(3)中,为a+b+c+d+e=1.5。通过满足该式,可以使正 极活性物质的晶体结构稳定。
另外,组成式(3)中,为0.1≤d≤0.4。在d不是0.1≤d≤0.4的情况下, 正极活性物质的晶体结构有时不稳定。相反,在d为0.1≤d≤0.4的情况下, 正极活性物质易于成为岩盐型层状结构。d的范围更优选为0.15≤d≤0.35。 在d为0.1以上的情况下,组成不易接近Li2MnO3,充放电容易,故优选。
另外,组成式(3)中,为0.01≤e≤0.4。在e不是0.01≤e≤0.4的情况下, 该元素在晶体结构不能均匀地固溶,无法实现晶体结构的稳定化。另一方面, 如果e为0.01≤e≤0.4,则Ti、Zr及Nb中的至少一种可以将Mn4+充分置换 到抑制溶出的程度。e更优选为0.02≤e≤0.3,进一步优选为0.025≤e≤0.25, 特别优选为0.03≤e≤0.2。
对于各元素的离子半径而言,Mn4+Mn4+Ti4+ Zr4+Nb5+Ti、Zr及Nb比Mn大。因此,随着正极活性 物质中Mn4+被Ti等置换,晶格膨胀,表示岩盐型层状结构的衍射峰向低角 度侧位移。相反,如果衍射峰向更低角度侧位移,则Ti等置换Mn4+的量更 大,晶体结构易于稳定。即,可以进一步抑制充放电时Mn的溶出,并更有 效地防止电器件的容量降低。
作为正极活性物质的比表面积,优选为0.2~0.6m2/g,更优选为 0.25~0.5m2/g。当比表面积为0.2m2/g以上时,可得到充分的电池输出,故优 选。另一方面,当比表面积为0.6m2/g以下时,可进一步抑制锰的溶出,故优 选。需要说明的是,本说明书中,比表面积的值只要没有特别说明,就采用 通过实施例的方法测定的值。
作为正极活性物质的平均粒径,优选为10~20μm,更优选为12~18μm。 当平均粒径为10μm以上时,可抑制锰的溶出,故优选。另一方面,当平均 粒径为20μm以下时,制造正极时的向集电体的涂布工序中,可抑制箔破碎 或堵塞等,故优选。需要说明的是,平均粒径采用的是通过激光衍射散射法 的粒度分布测定装置测量的粒径。平均粒径可以使用例如堀场制作所制造的 粒度分布分析装置(型号LA-920)测定。
上述那样的固溶体正极活性物质可以通过例如以下所述的方法制备。即, 包括:将Ti、Zr及Nb中的至少一种的柠檬酸盐和熔点为100℃~350℃的过 渡金属的有机酸盐混合的第一工序;将第一工序中得到的混合物在 100℃~350℃下熔解的第二工序;将第二工序中得到的熔融物在比上述熔点高 的温度下进行热分解的第三工序;将第三工序中得到的热分解物烧成的第四 工序。以下,对各工序进行说明。
第一工序
第一工序中,将Ti、Zr及Nb中的至少一种的柠檬酸盐及熔点为 100℃~350℃的过渡金属的有机酸盐混合。Ti、Zr及Nb中的至少一种的柠檬 酸盐优选以柠檬酸络合物水溶液的形式混合。Ti、Zr及Nb中的至少一种的柠 檬酸络合物水溶液可以优选如下制备,但并不限定于以下方法。
即,将柠檬酸酐溶解于丙酮等有机溶剂中,向该溶解液中添加Ti、Zr及 Nb中的至少一种的醇盐。此时,就Ti、Zr及Nb中的至少一种与柠檬酸的摩 尔比而言,优选(Ti、Zr及Nb中的至少一种)/柠檬酸为1/1~1/2。添加醇盐时, 溶解液中产生沉淀,因此,将沉淀物进行抽滤。接着,向得到的沉淀物中添 加水,一边加温到50~60℃一边搅拌,使其溶解。添加适当的水量,使得最终 以Ti、Zr及Nb中的至少一种的氧化物换算而成为1~10质量%的柠檬酸络合 物水溶液浓度。将该水溶液静止放置一天,过滤沉淀物,作为滤液,得到Ti、 Zr及Nb中的至少一种的柠檬酸络合物水溶液。
作为Ti、Zr及Nb中的至少一种醇盐,可以举出:四异丙醇钛、四异丙 醇锆、异丙醇铌、乙醇钛、正丙醇钛、丁醇钛、乙醇锆、正丙醇锆、丁醇锆、 乙醇铌、丁醇铌。
接着,向得到的Ti、Zr及Nb中的至少一种的柠檬酸络合物水溶液中添 加熔点为100℃~350℃的过渡金属的有机酸盐,形成混合物。作为熔点为 100℃~350℃的过渡金属的有机酸盐,优选举出:乙酸镍、乙酸锰、乙酸钴、 柠檬酸锰等。
优选向上述Ti、Zr及Nb中的至少一种的柠檬酸络合物水溶液中进一步 混合碱金属的有机酸盐。作为碱金属的有机酸盐,优选举出乙酸锂、柠檬酸 锂等。在该阶段混合碱金属的有机酸盐时,制造方法简单,故优选。
第二工序
将第一工序中得到的混合物在100℃~350℃、优选在200~300℃下熔解。
第三工序
将第二工序中得到的加热熔融物(浆料)以第一工序中使用的过渡金属的 有机酸盐的熔点以上的温度进行热分解,得到作为干燥粉末的热分解物。在 多个过渡金属的有机酸盐的熔点分别不同的情况下,以最高的熔点以上的温 度进行热分解。更详细而言,可以将熔融物利用喷雾装置以200~600℃、更优 选以200~400℃进行加热喷雾。
第四工序
将第三工序中得到的热分解物以600~1200℃、更优选以800~1100℃烧成 5~20小时,优选烧成10~15小时。也可以在烧成前进行预烧成,该情况下, 可以以200~700℃、优选以300~600℃预烧成1~10小时,更优选预烧成2~6 小时。这样一来,可得到本实施方式的正极活性物质。
根据情况不同,也可以组合使用上述的固溶体正极活性物质以外的正极 活性物质。该情况下,从容量、输出特性的观点来看,优选将锂-过渡金属复 合氧化物作为正极活性物质组合使用。当然也可以使用除此之外的正极活性 物质。在表现出活性物质各自的固有效果上最佳的粒径不同的情况下,只要 混合使用在表现出各自的固有效果上最佳的粒径即可,不一定需要使全部活 性物质的粒径均匀化。
正极活性物质层13所包含的正极活性物质的平均粒径没有特别限制,但 从高输出化的观点来看,优选为1~30μm,更优选为5~20μm。需要说明的是, 本说明书中,“粒径”是指,使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或透射型电子显微镜 (TEM)等观察装置观察的活性物质粒子(观察面)轮廓线上的任意两点间的距 离中最大的距离。另外,本说明书中,“平均粒径”的值采用的是使用扫描电 子显微镜(SEM)或透射型电子显微镜(TEM)等观察装置,在几个~几十个视野 中观察的粒子粒径的平均值算出的值。其它构成成分的粒径及平均粒径也可 以同样定义。
如上所述,正极活性物质层含有下述式(2)所示的正极活性物质(固溶体正 极活性物质)。
[数学式8]
e(固溶体正极活性物质) (2)
式(2)中,e表示正极活性物质层中各成分的重量%,80≤e≤98。
由式(2)可知,正极活性物质层中固溶体正极活性物质的含量需要为 80~98重量%,优选为84~98重量%。
另外,正极活性物质层除了含有上述的固溶体正极活性物质以外,优选 含有粘合剂及导电助剂。另外,根据需要,还含有电解质(聚合物基质,离子 传导性聚合物,电解液等)、用于提高离子传导性的锂盐等其它添加剂。
(粘合剂)
作为正极活性物质层所使用的粘合剂,没有特别限定,可以举出例如以 下材料。可举出:聚乙烯、聚丙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聚醚腈、 聚丙烯腈、聚酰亚胺、聚酰胺、纤维素、羧甲基纤维素(CMC)及其盐、乙烯- 乙酸乙烯酯共聚物、聚氯乙烯、苯乙烯-丁二烯橡胶(SBR)、异戊二烯橡胶、 丁二烯橡胶、乙丙橡胶、乙烯-丙烯-二烯共聚物、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嵌段 共聚物及其氢化物、苯乙烯-异戊二烯-苯乙烯嵌段共聚物及其氢化物等热塑性 高分子、聚偏氟乙烯(PVdF)、聚四氟乙烯(PTFE)、四氟乙烯-六氟丙烯共聚物(FEP)、四氟乙烯-全氟烷基乙烯基醚共聚物(PFA)、乙烯-四氟乙烯共聚物 (ETFE)、聚三氟氯乙烯(PCTFE)、乙烯-氯三氟乙烯共聚物(ECTFE)、聚氟乙烯 (PVF)等氟树脂、偏氟乙烯-六氟丙烯系氟橡胶(VDF-HFP系氟橡胶)、偏氟乙 烯-六氟丙烯-四氟乙烯系氟橡胶(VDF-HFP-TFE系氟橡胶)、偏氟乙烯-五氟丙 烯系氟橡胶(VDF-PFP系氟橡胶)、偏氟乙烯-五氟丙烯-四氟乙烯系氟橡胶 (VDF-PFP-TFE系氟橡胶)、偏氟乙烯-全氟甲基乙烯基醚-四氟乙烯系氟橡胶 (VDF-PFMVE-TFE系氟橡胶)、偏氟乙烯-三氟氯乙稀系氟橡胶(VDF-CTFE系 氟橡胶)等偏氟乙烯系氟橡胶、环氧树脂等。这些粘合剂也可以单独使用,也 可以组合2种以上使用。
正极活性物质层中的粘合剂的含量优选为1~10重量%,更优选为1~8重 量%。
(导电助剂)
导电助剂是指为了提高正极活性物质层或负极活性物质层的导电性而配 合的添加物。作为导电助剂,可举出科琴黑、乙炔黑等炭黑。当活性物质层 含有导电助剂时,可有效地形成活性物质层内部的电子网络,能够有助于提 高电池的输出特性。
正极活性物质层中的导电助剂的含量优选为1~10重量%,更优选为1~8 重量%。通过将导电助剂的配合比(含量)限定在上述范围内,可表现出以下效 果。即,不阻碍电极反应,可以充分确保电子传导性,可以抑制电极密度下 降引起的能量密度下降,进而可以通过电极密度的提高实现能量密度的提高。
(其它成分)
作为电解质盐(锂盐),可举出Li(C2F5SO2)2N、LiPF6、LiBF4、LiClO4、LiAsF6、LiCF3SO3等。
作为离子传导性聚合物,例如可举出聚环氧乙烷(PEO)系及聚环氧丙烷 (PPO)系聚合物。
正极(正极活性物质层)除了通过通常的涂布(涂敷)浆料的方法形成之外, 还可以通过混炼法、溅射法、蒸镀法、CVD法、PVD法、离子镀法及火焰喷 涂法中的任意方法形成。
[负极活性物质层]
负极活性物质层15必须含有作为负极活性物质的含Si合金及碳材料。
(含Si合金)
含Si合金只要是含有Si的与其它金属形成的合金,就没有特别限制,可 适当参照目前公知的见解。在此,作为含Si合金的优选实施方式,可举出: SixTiyGezAa、SixTiyZnzAa、SixTiySnzAa、SixSnyAlzAa、SixSnyVzAa、SixSnyCzAa、 SixZnyVzAa、SixZnySnzAa、SixZnyAlzAa、SixZnyCzAa、SixAlyCzAa及SixAlyNbzAa(式 中,A为不可避免的杂质。另外,x、y、z、及a表示重量%的值,0<x<100、 0<y<100、0<z<100、及0≤a<0.5、x+y+z+a=100)。通过将这些含Si 合金用作负极活性物质,并恰当地选择给定的第一添加元素及给定的第二添 加元素,在Li合金化时,可以抑制非晶-结晶的相转变而提高循环寿命。另外, 据此,成为容量比现有的负极活性物质、例如碳系负极活性物质高的物质。
上述含Si合金的平均粒径只要与现有的负极活性物质层15所含有的负 极活性物质的平均粒径同等程度即可,没有特别限制。从高输出化的观点来 看,可以优选为1~20μm的范围。但是,不是用上述范围作任何限制,只要 可有效地表现出本实施方式的作用效果,当然也可以脱离上述范围。需要说 明的是,作为含Si合金的形状,没有特别限制,可以是球状、椭圆状、圆柱 状、多棱柱状、鳞片状、不定形等。
(碳材料)
可用于本发明的碳材料没有特别限制,可举出:天然石墨、人造石墨等 作为高结晶性碳的石墨(graphite);软碳、硬碳等低结晶性碳;科琴黑、乙炔 黑、槽法炭黑、灯黑、油炉法炭黑、热裂法炭黑等炭黑;富勒烯、碳纳米管、 碳纳米纤维、碳纳米角、碳纤维原丝等碳材料。其中,优选使用石墨。
本实施方式中,作为负极活性物质,通过组合使用上述含Si合金和碳材 料,可以保持更高的循环特性及倍率特性,且初始容量也高并呈现平衡良好 的特性。
另外,作为碳材料的平均粒径,没有特别限制,优选为5~25μm,更优选 为5~10μm。此时,关于与含Si合金的平均粒径的对比,碳材料的平均粒径 可以与含Si合金的平均粒径相同,也可以不同,但优选不同。特别是,更优 选上述含Si合金的平均粒径比上述碳材料的平均粒径小。与含Si合金的平均 粒径相比,碳材料的平均粒径相对较大时,具有碳材料的粒子均匀地配置, 且在该碳材料的粒子间配置有含Si合金的结构,因此,能够在负极活性物质 层内均匀地配置含Si合金。
根据情况不同,也可以组合使用上述两种负极活性物质以外的负极活性 物质。作为可组合使用的负极活性物质,例如可举出:SiOx、锂-过渡金属复 合氧化物(例如,Li4Ti5O12)、金属材料、锂合金系负极材料等。当然也可以使 用除此之外的负极活性物质。
负极活性物质层含有下述式(1)所示的负极活性物质。
[数学式9]
α(含Si合金)+β(碳材料) (1)
式(1)中,α及β表示负极活性物质层中各成分的重量%,80≤α+β≤98, 3≤α≤40,40≤β≤95。
由式(1)可知,负极活性物质层中的由含Si合金构成的负极活性物质的含 量为3~40重量%。另外,碳材料负极活性物质的含量为40~95重量%。另外, 它们的总含量为80~98重量%。
需要说明的是,负极活性物质的含Si合金及碳材料的混合比只要满足上 述含量的限定,就没有特别限制,可根据期望的用途等适当选择。其中,上 述负极活性物质中的含Si合金的含有率优选为3~40重量%。在一个实施方式 中,上述负极活性物质中的含Si合金的含有率更优选为4~30重量%。另外, 另一实施方式中,上述负极活性物质中的含Si合金的含有率更优选为5~20 重量%。
当上述Si合金的含有率为3重量%以上时,可得到高的初始容量,故优 选。另一方面,当上述Si合金的含量为40重量%以下时,可得到高循环特性, 故优选。
本实施方式中,优选负极活性物质层除了含有上述的负极活性物质以外 还含有粘合剂及导电助剂。另外,根据需要,还含有电解质(聚合物基质、离 子传导性聚合物、电解液等)、用于提高离子传导性的锂盐等其它添加剂。关 于它们的具体种类及在负极活性物质层中的优选含量,可同样采用在正极活 性物质层的说明栏中所述的方式,因此,在此省略其详细说明。
本实施方式具有以下特征:负极活性物质层的涂布量(单位面积重量)为 3~11mg/cm2。如果负极活性物质层的涂布量(单位面积重量)超过11mg/cm2, 则存在电池的倍率特性显著降低的问题。另一方面,若负极活性物质层的涂 布量(单位面积重量)低于3mg/cm2,则毕竟负极活性物质层中的活性物质的含 量变少,为了确保充分的容量,对负极活性物质施加过度的负载,循环耐久 性恶化。与之相对,如果负极活性物质层的涂布量是(单位面积重量)上述范围 内的值,则可实现兼备倍率特性及循环特性。而且,本发明中,通过组合使 用给定的负极活性物质,并进一步调整其含量,可以实现上述范围内的涂布 量(单位面积重量)。
各活性物质层(集电体一面的活性物质层)的厚度也没有特别限制,可适当 参照对电池的目前公知的见解。举一例来说,考虑电池的使用目的(重视输出, 重视能量等)、离子传导性,各活性物质层的厚度通常为1~500μm左右,优选 为2~100μm。
<集电体>
集电体(11、12)由导电性材料构成。集电体的大小可根据电池的使用用途 来决定。例如,如果是用于要求高能量密度的大型电池,则使用面积大的集 电体。
集电体的厚度也没有特别限制。集电体的厚度通常为1~100μm左右。
集电体的形状也没有特别限制。对于图1所示的叠层型电池10而言,除 了集电箔以外,还可以使用网眼形状(拉网等)等。
需要说明的是,在将负极活性物质通过溅射法等在负极集电体12上直接 形成薄膜合金的情况下,优选使用集电箔。
构成集电体的材料没有特别限制。例如,可采用金属、在导电性高分子 材料或非导电性高分子材料中添加有导电性填料的树脂。
具体而言,作为金属,可举出:铝、镍、铁、不锈钢、钛、铜等。除了 这些金属以外,可优选使用镍和铝的包层材料、铜和铝的包层材料,或组合 这些金属的镀敷材料等。另外,也可以是在金属表面包覆铝而成的箔。其中, 从电子传导性或电池工作电位、对集电体的溅射产生的负极活性物质的密合 性等观点来看,优选为铝、不锈钢、铜、镍。
另外,作为导电性高分子材料,例如可举出:聚苯胺、聚吡咯、聚噻吩、 聚乙炔、聚对苯撑、聚苯乙炔、聚丙烯腈及聚噁二唑等。这些导电性高分子 材料即使不添加导电性填料,也具有充分的导电性,因此,在制造工序的容 易化或集电体的轻质化方面是有利的。
作为非导电性高分子材料,例如可举出:聚乙烯(PE;高密度聚乙烯 (HDPE)、低密度聚乙烯(LDPE)等)、聚丙烯(PP)、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 聚醚腈(PEN)、聚酰亚胺(PI)、聚酰胺酰亚胺(PAI)、聚酰胺(PA)、聚四氟乙烯 (PTFE)、苯乙烯-丁二烯橡胶(SBR)、聚丙烯腈(PAN)、聚丙烯酸甲酯(PMA)、 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聚氯乙烯(PVC)、聚偏氟乙烯(PVdF)、或聚苯乙 烯(PS)等。这些非导电性高分子材料可具有优异的耐电位性或耐溶剂性。
上述的导电性高分子材料或非导电性高分子材料中,根据需要可添加导 电性填料。特别是在作为集电体的基材的树脂仅由非导电性高分子构成的情 况下,为了对树脂赋予导电性,必然需要导电性填料。
导电性填料只要是具有导电性的物质,就可以没有特别限制地使用。例 如,作为导电性、耐电位性或锂离子隔绝性优异的材料,可举出金属及导电 性碳等。作为金属,没有特别限制,但优选含有选自Ni、Ti、Al、Cu、Pt、 Fe、Cr、Sn、Zn、In、Sb、及K中的至少1种金属或含有这些金属的合金或 金属氧化物。另外,作为导电性碳,没有特别限制。优选含有选自乙炔黑、 导电炭黑、黑珍珠、碳纳米纤维、科琴黑、碳纳米管、碳纳米突、碳纳米球、 及富勒烯中的至少1种。
导电性填料的添加量只要是可对集电体赋予充分的导电性的量,就没有 特别限制,通常为5~35重量%左右。
<隔板(电解质层)>
隔板具有保持电解质且确保正极与负极之间的锂离子传导性的功能及作 为正极与负极之间的隔层的功能。
作为隔板的形态,例如可以举出由吸收保持上述电解质的聚合物或纤维 制成的多孔片的隔板或无纺布隔板等。
作为由聚合物或纤维制成的多孔片的隔板,例如可以使用微多孔质(微多 孔膜)。作为由该聚合物或纤维制成的多孔片的具体形态,例如可举出:由聚 乙烯(PE)、聚丙烯(PP)等聚烯烃;将它们叠层多层而成的叠层体(例如,形成 PP/PE/PP的3层结构的叠层体等)、聚酰亚胺、芳族聚酰胺、聚偏氟乙烯-六 氟丙烯(PVdF-HFP)等烃系树脂、玻璃纤维等制成的微多孔质(微多孔膜)隔板。
作为微多孔质(微多孔膜)隔板的厚度,根据使用用途而不同,因此不能一 概地限定。如果示出其一例,则在电动汽车(EV)或混合动力电动汽车(HEV)、 燃料电池汽车(FCV)等电动机驱动用二次电池等用途中,优选单层或多层为 4~60μm。优选上述微多孔质(微多孔膜)隔板的微细孔径最大为1μm以下(通常 为数十nm左右的孔径)。
作为无纺布隔板,可将棉、人造纤维、醋酸纤维、尼龙、聚酯;PP、PE 等聚烯烃;聚酰亚胺、芳族聚酰胺等目前公知的材料单独或混合使用。另外, 就无纺布的松密度而言,只要可通过含浸的高分子凝胶电解质得到充分的电 池特性即可,不应特别限制。另外,无纺布隔板的厚度可以与电解质层相同, 优选为5~200μm,特别优选为10~100μm。
另外,如上所述,隔板含有电解质。作为电解质,只要可发挥这种功能, 就没有特别限制,可使用液体电解质或凝胶聚合物电解质。通过使用凝胶聚 合物电解质,可谋求电极间距离的稳定化,抑制产生极化,提高耐久性(循环 特性)。
液体电解质具有作为锂离子的载体的功能。构成电解液层的液体电解质 具有在作为增塑剂的有机溶剂中溶解作为支持盐的锂盐的形态。作为可使用 的有机溶剂,例如可示例:碳酸亚乙酯(EC)、碳酸亚丙酯(PC)、碳酸二甲酯 (DMC)、碳酸二乙酯(DEC)、碳酸甲乙酯等碳酸酯类。另外,作为锂盐,可同 样采用Li(CF3SO2)2N、Li(C2F5SO2)2N、LiPF6、LiBF4、LiClO4、LiAsF6、LiTaF6、 LiCF3SO3等可添加至电极的活性物质层中的化合物。液体电解质也可以进一 步含有上述成分以外的添加剂。作为这样的化合物的具体例,例如可举出: 碳酸亚乙烯酯、甲基碳酸亚乙烯酯、二甲基碳酸亚乙烯酯、苯基碳酸亚乙烯 酯、二苯基碳酸亚乙烯酯、乙基碳酸亚乙烯酯、二乙基碳酸亚乙烯酯、乙烯 基碳酸亚乙酯、1,2-二乙烯基碳酸亚乙酯、1-甲基-1-乙烯基碳酸亚乙酯、1-甲 基-2-乙烯基碳酸亚乙酯、1-乙基-1-乙烯基碳酸亚乙酯、1-乙基-2-乙烯基碳酸 亚乙酯、乙烯基碳酸亚乙烯酯、烯丙基碳酸亚乙酯、乙烯氧基甲基碳酸亚乙 酯、烯丙氧基甲基碳酸亚乙酯、丙烯酰氧基甲基碳酸亚乙酯、甲基丙烯酰氧 基甲基碳酸亚乙酯、乙炔基碳酸亚乙酯、炔丙基碳酸亚乙酯、乙炔氧基甲基 碳酸亚乙酯、炔丙氧基碳酸亚乙酯、亚甲基碳酸亚乙酯、1,1-二甲基-2-亚甲基 碳酸亚乙酯等。其中,优选碳酸亚乙烯酯、甲基碳酸亚乙烯酯、乙烯基碳酸 亚乙酯,更优选碳酸亚乙烯酯、乙烯基碳酸亚乙酯。这些环式碳酸酯可以仅 单独使用一种,也可以组合2种以上使用。
凝胶聚合物电解质具有向由离子传导性聚合物构成的基质聚合物(主体 聚合物)中注入上述的液体电解质而成的结构。通过使用凝胶聚合物电解质作 为电解质,电解质的流动性消失,且在容易遮断各层间的离子传导性这点上 优异。作为用作基质聚合物(主体聚合物)的离子传导性聚合物,例如可举出: 聚环氧乙烷(PEO)、聚环氧丙烷(PPO)、聚乙二醇(PEG)、聚丙烯腈(PAN)、聚 偏氟乙烯-六氟丙烯(PVdF-HEP)、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及它们的共聚物 等。
凝胶电解质的基质聚合物通过形成交联结构,可表现出优异的机械强度。 为了形成交联结构,只要使用适当的聚合引发剂,对高分子电解质形成用聚 合性聚合物(例如,PEO或PPO)实施热聚合、紫外线聚合、放射线聚合、电 子束聚合等聚合处理即可。
另外,作为隔板,优选在多孔质基体上叠层耐热绝缘层而成的隔板(带耐 热绝缘层的隔板)。耐热绝缘层为含有无机粒子及粘合剂的陶瓷层。带耐热绝 缘层的隔板使用熔点或热软化点为150℃以上、优选为200℃以上的耐热性高 的隔板。通过具有耐热绝缘层,温度上升时增大的隔板的内部应力被缓和, 因此可得到热收缩抑制效果。其结果,可以防止引起电池的电极间短路,因 此,成为不易因温度上升而造成性能下降的电池结构。另外,通过具有耐热 绝缘层,带耐热绝缘层的隔板的机械强度提高,不易引起隔板的破裂。另外,由于热收缩抑制效果及机械强度高,在电池的制造工序中隔板不易卷曲。
耐热绝缘层中的无机粒子对耐热绝缘层的机械强度及热收缩抑制效果有 作用。作为无机粒子使用的材料没有特别限制。例如可举出:硅、铝、锆、 钛的氧化物(SiO2、Al2O3、ZrO2、TiO2)、氢氧化物、氮化物、以及它们的复 合体。这些无机粒子可以是勃姆石、沸石、磷灰石、高岭土、莫来石、尖晶 石、橄榄石、云母等来源于矿物资源的无机粒子,也可以是人工制造的无机 粒子。另外,这些无机粒子可以仅单独使用1种,也可以组合2种以上使用。 其中,从成本的观点来看,优选使用二氧化硅(SiO2)或氧化铝(Al2O3),更优选 使用氧化铝(Al2O3)。
耐热性粒子的单位面积重量没有特别限定,优选为5~15g/m2。如果是该 范围,则可得到充分的离子传导性,且在保持耐热强度这点上是优选的。
耐热绝缘层中的粘合剂具有使无机粒子彼此粘接或者使无机粒子与树脂 多孔质基体层粘接的作用。通过该粘合剂,可稳定地形成耐热绝缘层,且可 防止多孔质基体层及耐热绝缘层之间的剥离。
耐热绝缘层所使用的粘合剂没有特别限制,例如可将羧甲基纤维素 (CMC)、聚丙烯腈、纤维素、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聚氯乙烯、苯乙烯- 丁二烯橡胶(SBR)、异戊二烯橡胶、丁二烯橡胶、聚偏氟乙烯(PVDF)、聚四氟 乙烯(PTFE)、聚氟乙烯(PVF)、丙烯酸甲酯等化合物用作粘合剂。其中,优选 使用羧甲基纤维素(CMC)、丙烯酸甲酯或聚偏氟乙烯(PVDF)。这些化合物可 以仅单独使用1种,也可以组合2种以上使用。
对于耐热绝缘层中的粘合剂的含量而言,相对于耐热绝缘层100重量% 优选为2~20重量%。当粘合剂的含量为2重量%以上时,可以提高耐热绝缘 层与多孔质基体层之间的剥离强度,从而可以提高隔板的耐振动性。另一方 面,当粘合剂的含量为20重量%以下时,可适当保持无机粒子的间隙,因此, 可以确保充分的锂离子传导性。
对于带耐热绝缘层的隔板的热收缩率而言,在150℃、2gf/cm2条件下保 持1小时后,在MD、TD均优选为10%以下。通过使用这样的耐热性高的材 质,即使正极发热量增高而使电池内部温度到达150℃,也可以有效地防止隔 板的收缩。其结果,可以防止引起电池的电极间短路,因此,成为不易因温 度上升而造成性能下降的电池结构。
<集电板(极耳)>
锂离子二次电池中,为了将电流输出至电池外部,在作为外装材料的层 压膜的外部引出与集电体电连接的集电板(极耳)。
构成集电板的材料没有特别限制,可使用以往用作锂离子二次电池用集 电板的公知的高导电性材料。作为集电板的构成材料,优选例如铝、铜、钛、 镍、不锈钢(SUS)、它们的合金等金属材料。从轻质、耐腐蚀性、高导电性的 观点来看,更优选为铝、铜,特别优选为铝。需要说明的是,正极集电板(正 极极耳)和负极集电板(负极极耳)可以使用相同的材料,也可以使用不同的材 料。
另外,关于图2所示的极耳58、59的引出,没有特别限制。可以将正极 极耳58和负极极耳59从相同的边引出,也可以将正极极耳58和负极极耳59 分别分成多个,并从各边引出等,不限于图2所示情况。另外,对于卷绕型 锂离子电池而言,可以对极耳进行变更,例如利用圆筒罐(金属罐)形成端子。
<密封部>
密封部是串联叠层型电池中特有的构件,其具有防止电解质层的渗漏的 功能。除此以外,还可以防止电池内相邻的集电体彼此接触,或由于叠层电 极的端部的微小不一致等引起的短路。
作为密封部的构成材料,没有特别限制,可使用:聚乙烯、聚丙烯等聚 烯烃树脂、环氧树脂、橡胶、聚酰亚胺等。其中,从耐腐蚀性、耐药品性、 成膜性、经济性等观点来看,优选使用聚烯烃树脂。
<正极端子引线及负极端子引线>
负极及正极端子引线的材料可以使用公知的叠层型二次电池中使用的引 线。需要说明的是,优选利用耐热绝缘性的热收缩管等对从电池外装材料引 出的部分进行包覆,使得不与周边设备或配线等接触而漏电,从而对产品(例 如,汽车部件,特别是电子设备等)造成影响。
<外装材料;层压膜>
作为外装材料,可以使用目前公知的金属罐壳体。除此以外,也可以将 图1所示那样的层压膜29用作外装材料来对发电单元21进行封装。层压膜 可作为将例如聚丙烯、铝、尼龙依次叠层而成3层结构而构成。通过使用这 样的层压膜,可以容易地进行外装材料的开封、容量恢复材料的添加、外装 材料的再密封。
<锂离子二次电池的制造方法>
锂离子二次电池的制造方法没有特别限制,可通过公知的方法制造。具 体而言,包括:(1)电极的制作,(2)单电池层的制作,(3)发电单元的制作,及 (4)叠层型电池的制造。以下,举出一例说明锂离子二次电池的制造方法,但 不限定于此。
(1)电极(正极及负极)的制作
电极(正极或负极)例如可如下制作:制备活性物质浆料(正极活性物质浆 料或负极活性物质浆料),将该活性物质浆料涂布于集电体上并进行干燥,然 后进行压制。上述活性物质浆料含有上述的活性物质(正极活性物质或负极活 性物质)、粘合剂、导电助剂及溶剂。
作为上述溶剂,没有特别限制,可使用N-甲基-2-吡咯烷酮(NMP)、二甲 基甲酰胺、二甲基乙酰胺、甲基甲酰胺、环己烷、已烷、水等。
作为对集电体涂布活性物质浆料的方法,没有特别限制,可举出:丝网 印刷法、喷涂法、静电喷涂法、喷墨法、刮板法等。
作为形成于集电体表面的涂膜的干燥方法,没有特别限制,只要除去涂 膜中的溶剂的至少一部分即可。作为该干燥方法,可举出加热。干燥条件(干 燥时间,干燥温度等)可根据使用的活性物质浆料所含有的溶剂的挥发速度、 活性物质浆料的涂布量等适当设定。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残留部分溶剂。 残留的溶剂可在后述的压制工序等中除去。
作为压制装置,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使用压延辊、平板压机等。
(2)单电池层的制作
单电池层可通过将(1)中制作的电极(正极及负极)隔着电解质层叠层而制 作。
(3)发电单元的制作
发电单元可考虑单电池层的输出及容量、作为电池所需要的输出及容量 等而将上述单电池层叠层来制作。
(4)叠层型电池的制造
作为电池的结构,可以采用方形、纸型、叠层型、圆筒型、硬币型等各 种形状。另外,构成部件的集电体或绝缘板等没有特别限定,只要根据上述 形状选定即可。但是,本实施方式中,优选为叠层型电池。就叠层型电池而 言,对上述得到的发电单元的集电体接合引线,并将这些正极引线或负极引 线与正极极耳或负极极耳接合。而且,以正极极耳及负极极耳露出于电池外 部的方式,将发电单元放入层压片中,利用注液机注入电解液后密封成真空, 由此,可制造叠层型电池。
(5)活性化处理等
另外,本实施方式中,从提高按照上述得到的叠层型电池的性能及耐久 性的观点来看,优选在以下的条件下进一步进行初次充电处理、气体除去处 理及活性化处理(参照实施例1)。在该情况下,为了能够进行气体除去处理, 在上述(4)的叠层型电池的制造中进行密封时,将层压片(外装材料)的3边通 过热压接完全密封(正式密封)成矩形形状,剩余的1边通过热压接暂时密封。 剩余的1边可以通过例如夹子等自如地开关,但从量产化(生产效率)的观点来 看,也可以通过热压接暂时密封。这是由于,在该情况下,只要调整压接的 温度、压力即可。在通过热压接进行暂时密封的情况下,可以通过施加较轻 的力进行开封,脱气后,再次通过热压接进行暂时密封,也可以在最后通过 热压接完全密封(正式密封)。
(初次充电处理)
电池的时效处理优选按照以下方式来实施。在25℃下,通过恒定电流充 电法进行0.05C、4小时的充电(SOC约20%)。接着,在25℃下以0.1C倍率 充电到4.45V后,停止充电,在该状态(SOC约70%)下保持约两天(48小时)。
(最初(第一次)的气体除去处理)
接着,作为最初(第一次)的气体除去处理,进行以下的处理。首先,将通 过热压接暂时密封的1边开封,以10±3hPa进行5分钟气体除去后,再次进 行热压接来进行暂时密封。再利用辊进行加压(表面压力0.5±0.1MPa)整形, 使电极和隔板充分密合。
(活性化处理)
接着,作为活性化处理法,进行以下的电化学前处理法。
首先,进行两次在25℃下通过恒定电流充电法以0.1C充电到电压为 4.45V、然后以0.1C放电到2.0V的循环。同样地,进行一次在25℃下通过恒 定电流充电法以0.1C充电到4.55V、然后以0.1C放电到2.0V的循环,并进 行一次以0.1C充电到4.65V、然后以0.1C放电到2.0V的循环。此外,还可 以进行一次在25℃下通过恒定电流充电法以0.1C充电到4.75V、然后以0.1C 放电到2.0V的循环。
需要说明的是,在此,作为活性化处理法,以使用恒定电流充电法、以 电压为终止条件时的电气化学前处理法为例进行了描述,但充电方式也可以 使用恒定电流恒定电压充电法。另外,终止条件中,除了电压以外,也可以 使用电荷量或时间。
(最后(第二次)的气体除去处理)
接着,作为最后(第二次)的气体除去处理,进行以下的处理。首先,将通 过热压接暂时密封的一边进行开封,以10±3hPa进行5分钟气体除去后,再 次进行热压接而进行正式密封。再利用辊进行加压(表面压力0.5±0.1MPa)整 形,使电极和隔板充分密合。
本实施方式中,通过进行上述的初次充电处理、气体除去处理及活性化 处理,可以提高所得到的电池的性能及耐久性。
[电池组]
电池组是将连接多个电池而构成的。详细而言,电池组是使用至少2个以上电池、并以串联化或并联化或其两者而构成的。可以通过进行串联、并联化来自由地调节容量及电压。
可以将电池串联或并联地连接多个而形成可拆装的小型电池组。而且, 也可以将该可拆装的小型电池组进一步串联或并联地连接多个而形成适用于 要求高体积能量密度、高体积输出密度的车辆驱动用电源或辅助电源的具有 大容量、大输出的电池组。连接几个电池制作电池组、或叠层几层小型电池 组制作大容量的电池组可以根据搭载的车辆(电动汽车)的电池容量或输出来 决定。
[车辆]
以本实施方式的锂离子二次电池为代表的本发明的电器件即使长期使 用,也可保持放电容量,循环特性良好。另外,体积能量密度高。在电动汽 车、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燃料电池汽车或混合动力燃料电池汽车等车辆用途 中,与电气/便携电子设备用途相比,要求高容量、大型化,并且需要长寿命 化。因此,上述锂离子二次电池(电器件)作为车辆用电源,可以适用于例如车 辆驱动用电源或辅助电源。
具体而言,可以将电池或组合多个电池而成的电池组搭载于车辆。本发 明中,可构成长期可靠性及输出特性优异的高寿命的电池,因此,当搭载这 样的电池时,可构成EV行驶距离较长的插电式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或一次充 电行驶距离较长的电动汽车。如果将电池或组合多个电池而成的电池组用于 例如汽车,则通过用于混合动力汽车、燃料电池汽车、电动汽车(均包括四轮 车(轿车、卡车、公共汽车等商用车、轻型汽车等)、以及二轮车(摩托车)及三 轮车),成为高寿命且可靠性高的汽车。但是,其用途未必限定于汽车,例如,也可以适合用作其它车辆、例如电车等移动体的各种电源,还可以用作无停 电电源装置等载置用电源。
实施例
以下,使用实施例及比较例进一步详细地说明,但本发明不仅限定于以 下实施例。
[实施例1]
(固溶体正极活性物质C1)
(柠檬酸钛络合物水溶液的制备)
将柠檬酸酐(分子量192.12g/mol)60g(0.3mol)添加至丙酮400ml中,加温 至60℃进行溶解。接着,添加四异丙醇钛(分子量284.22g/mol)56g(0.2mol), 形成了沉淀。对该液体进行抽滤,得到了沉淀物(淡黄色)。
向沉淀物中添加H2O(200ml),加温至50~60℃进行溶解。将该溶液静止 放置一天以上,使不溶物沉降后进行过滤,除去不溶物,得到了柠檬酸钛络 合物水溶液。Ti浓度以TiO2(分子量79.87g/mol)计为5.0重量%。
(固溶体正极活性物质C1的制备)
Li1.5[Ni0.450Mn0.750[Li]0.20Ti0.10]Oz
向柠檬酸钛络合物水溶液(以TiO2计为5.0重量%)15.97g中依次添加了乙 酸锰四水合物(分子量245.09g/mol)14.71g、乙酸镍四水合物(分子量 248.84g/mol)7.47g、乙酸锂二水合物(分子量102.02g/mol)14.57g。将得到的混 合物在200℃~300℃下加热进行熔解。接着,使用喷雾干燥装置将得到的熔融 液(浆料)以200℃~400℃进行加热喷雾,并进行干燥。将得到的干燥粉末以 140℃~250℃真空干燥12小时后,以450℃进行预烧成12小时。然后,以900℃ 进行正式烧成12小时。
如上述得到的固溶体正极活性物质C1的组成如下。
组成式:Li1.5[Ni0.450Mn0.750[Li]0.20Ti0.10]Oz
a+b+c+d+e=1.5、d=0.20、a+b+c+e=1.30、e=0.10
(X射线衍射测定)
通过X射线衍射对所得到的固溶体正极活性物质进行晶体结构及结晶性 的评价。X射线源使用Cu-Kα射线,在管电压40KV、管电流20mA、扫描速 度2°/分、发散狭缝宽度0.5、受光狭缝宽度0.15°的测定条件下进行。
图3示出的是用于比较的不含Ti的下述组成的正极活性物质C0的X射 线衍射图案。
组成式:Li1.5[Ni0.450Mn0.850[Li]0.20Ti0.00]Oz
另外,图4示出的是固溶体正极活性物质C1的X射线衍射图案。
在图3及图4中,在20-23°确认到属于固溶体系中特征性的超晶格结构 的峰。另外,图4中观察到36.5-37.5(101)和44-45°(104)及 64-65°(108)/65-66(110)的峰向低角度侧稍微位移。另外,在任意试样中均未确 认到属于尖晶石相的衍射峰。
(在集电体的一面形成有正极活性物质层的正极C1的制作)
(正极用浆料的组成)
正极用浆料为以下组成。
正极活性物质:上述得到的Ti置换固溶体正极活性物质C1 9.4重量份
导电助剂:鳞片状石墨0.15重量份
乙炔黑0.15重量份
粘合剂:聚偏氟乙烯(PVDF)0.3重量份
溶剂:N-甲基-2-吡咯烷酮(NMP)8.2重量份。
将该组成应用于式(2)时,为e=94,满足式(2)的要件。
(正极用浆料的制造)
如下制备上述组成的正极用浆料。首先,在50ml的一次性杯子(disposable cup)中,向在溶剂(NMP)中溶解有粘合剂的20%粘合剂溶液2.0重量份中添加 溶剂(NMP)4.0重量份,利用搅拌脱泡机(自转公转混合器:THINKY MIXER AR-100)搅拌1分钟,制作了粘合剂稀释溶液。接着,向该粘合剂稀释液中添 加导电助剂0.4重量份、固溶体正极活性物质C19.2重量份、及溶剂(NMP)2.6 重量份,利用搅拌脱泡机搅拌3分钟,制成了正极用浆料(固体成分浓度55 重量%)。
(正极用浆料的涂布、干燥)
利用自动涂布装置(Tester Sangyo Co.,Ltd.制造的刮板:PI-1210自动涂布 装置)在20μm厚的铝集电体的一面涂布上述正极用浆料。接着,利用热板对 涂布有该正极用浆料的集电体进行干燥(100℃~110℃、干燥时间30分钟),使 残留于正极活性物质层的NMP量为0.02重量%以下,形成了片状正极。
(正极的压制)
对上述片状正极实施辊压来进行压缩成形,并进行切断,制作了一面的 正极活性物质层的重量约为17.1mg/cm2、密度为2.65g/cm3的正极。
(正极的干燥)
接着,使用按照上述顺序制作的正极,利用真空干燥炉进行了干燥处理。 在干燥炉内部设置正极后,在室温(25℃)下进行减压(100mmHg(1.33× 104Pa)),除去干燥炉内的空气。接着,一边使氮气流通(100cm3/分),一边以 10℃/分升温到120℃,在120℃下再次减压并在将炉内的氮排气的状态下保持 12小时后,降温到室温。这样一来,得到了除去正极表面的水分的正极C1。
(在集电体的一面形成有负极活性物质层的负极A1的制作)
作为负极活性物质的含Si合金,使用了Si29Ti62Ge9。需要说明的是,上 述含Si合金是通过机械合金化法制造的。具体而言,使用德国Fritsch公司制 造的行星式球磨装置P-6,向氧化锆制粉碎筒(pot)中投入氧化锆制粉碎球及合 金的各原料粉末,以600rpm粉碎48小时使其合金化。
另外,上述制备的含Si合金(Si29Ti62Ge9)和除此之外的本发明可使用的合 金(SixTiyGezAa、SixTiyZnzAa及SixTiySnzA中Si29Ti62Ge9以外的合金)均具有与 Si29Ti62Ge9相同的特性,因此,可得到与使用了Si29Ti62Ge9的本实施例相同或 类似的结果。
(负极用浆料的组成)
负极用浆料为以下组成。
负极活性物质:含Si合金(Si29Ti62Ge9)1.38重量份
碳材料(日立化成制造,石墨)7.82重量份
导电助剂:SuperP 0.40重量份
粘合剂:聚偏氟乙烯(PVDF)0.40重量份
溶剂:N-甲基-2-吡咯烷酮(NMP)10.0重量份。
将该组成应用于式(1)时,α+β=92.0、α=2.8、β=78.2,满足式(1)的要 件。需要说明的是,碳材料的平均粒径为24μm,含Si合金的平均粒径为0.5μm。
(负极用浆料的制造)
如下制备上述组成的负极用浆料。首先,向在溶剂(NMP)中溶解有粘合 剂的20%粘合剂溶液2.0重量份中添加溶剂(NMP)5.0重量份,利用搅拌脱泡 机搅拌1分钟,制作了粘合剂稀释溶液。向该粘合剂稀释液中添加导电助剂 0.4重量份、负极活性物质粉末9.2重量份及溶剂(NMP)5.0重量份,利用搅拌 脱泡机搅拌3分钟,制成了负极用浆料(固体成分浓度50重量%)。
(负极用浆料的涂布、干燥)
利用自动涂布装置在10μm厚的电解铜集电体的一面涂布了上述负极用 浆料。接着,利用热板对涂布有该负极浆料的集电体进行干燥(100℃~110℃, 干燥时间30分钟),使残留于负极活性物质层的NMP量为0.02重量%以下, 形成了片状负极。
(负极的压制)
对得到的片状负极实施辊压来进行压缩成形,并进行切断,制作了一面 的负极活性物质层的重量约为8.54mg/cm2、密度为1.45g/cm3的负极。观察该 负极的表面,结果未发现裂纹的产生。
(电极的干燥)
接着,使用按照上述顺序制作的负极,利用真空干燥炉进行了干燥处理。 在干燥炉内部设置负极后,在室温(25℃)下进行减压(100mmHg(1.33× 104Pa)),除去干燥炉内的空气。接着,一边使氮气流通(100cm3/分),一边以 10℃/分升温到135℃,在135℃下再次减压并在将炉内的氮排气的状态下保持 12小时后,降温到室温。这样一来,除去负极表面的水分而得到了负极A1。
[正极C1的容量确认]
[硬币电池的制作]
使通过上述得到的正极C1(冲孔成直径15mm)和由锂箔(本城金属株式会 社制造,直径16mm、厚度200μm)构成的对电极隔着隔板(直径17mm,Celgard, LLC.制Celgard 2400)对置后,注入电解液,由此,制作了CR2032型硬币电 池。
需要说明的是,作为上述电解液,使用的是在碳酸亚乙酯(EC)和碳酸二 乙酯(DEC)以1:1的体积比混合的混合非水溶剂中以1M的浓度溶解有 LiPF6(六氟化磷酸锂)而成的电解液。
使用充放电试验机(北斗电工株式会社制HJ0501SM8A)、在温度设为 298K(25℃)的恒温槽(ESPEC Corp.制造的PFU-3K)中进行了活性化处理及性 能评价。
[活性化处理]
进行两次在25℃下通过恒定电流充电法以0.1C充电到电压为4.45V、然 后以0.1C放电到2.0V的循环。同样地,进行一次在25℃下通过恒定电流充 电法以0.1C充电到4.55V、然后以0.1C放电到2.0V的循环,并进行一次以 0.1C充电到4.65V、然后以0.1C放电到2.0V的循环。再进行一次在25℃下 通过恒定电流充电法以0.1C充电到4.75V、然后以0.1C放电到2.0V的循环。
[性能评价]
电池的评价如下进行,充电通过以0.1C倍率充电到最高电压为4.5V后, 保持约1小时~1.5小时的恒定电流恒定电压充电法进行,放电通过以0.1C倍 率放电到电池的最低电压为2.0V的恒定电流放电法进行。将此时的0.1C倍 率下的放电容量设为“0.1C放电容量(mAh/g)”。
其结果,正极C1的单位活性物质的放电容量为221mAh/g,相当于电极 单位面积的放电容量为3.61mAh/cm2
[负极A1的容量确认]
[硬币电池的制作]
使通过上述得到的负极A1(冲孔成直径15mm)和由锂箔(本城金属株式会 社制造,直径16mm、厚度200μm)构成的对电极隔着隔板(直径17mm,Celgard, LLC.制Celgard 2400)对置后,注入电解液,由此,制作了CR2032型硬币电 池。
需要说明的是,作为上述电解液,使用的是在碳酸亚乙酯(EC)和碳酸二 乙酯(DEC)以1:1的体积比混合的混合非水溶剂中以1M的浓度溶解有 LiPF6(六氟化磷酸锂)而成的电解液。
使用充放电试验机(北斗电工株式会社制HJ0501SM8A),在温度设为 298K(25℃)的恒温槽(ESPEC Corp.制造的PFU-3K)中进行了性能评价。
[性能评价]
电池的评价如下进行,充电(向作为评价对象的负极插入Li的过程)通过 以0.1C倍率充电到2V~10mV后、保持约1小时~1.5小时的恒定电流恒定电 压充电法进行,放电过程(来自上述负极的Li脱离过程)中,设为恒定电流模 式,并通过以0.1C倍率放电到10mV~2V的恒定电流放电法进行。将此时的 0.1C倍率下的放电容量设为“0.1C放电容量(mAh/g)”。
其结果,负极A1的单位活性物质的放电容量为570mAh/g,相当于电极 单位面积的放电容量为4.08mAh/cm2
[层压电池的制作]
对上述得到的正极C1进行切割,使得活性物质层面积为纵2.5cm×横 2.0cm,使两张这样的正极C1的集电体彼此相对,将未涂布面(铝集电箔的未 涂布浆料的面)合在一起并对集电体部分进行点焊。由此,形成了在同国点焊 将外周部一体化而成的两张叠合在一起的集电箔的两面具有正极活性物质层 的正极。然后,进一步对集电体部分焊接铝的正极极耳(正极集电板),形成了 正极C11。即,正极C11是在集电箔的两面形成有正极活性物质层的结构。
另一方面,对上述得到的负极A1进行切割,使得活性物质层面积为纵 2.7cm×横2.2cm,然后,进一步对集电体部分焊接电解铜的负极极耳,形成 了负极A11。即,负极A11是在集电体的一面形成有负极活性物质层的结构。
在上述焊接有极耳的负极A11和正极C11之间夹入聚丙烯制多孔隔板 (S)(纵3.0cm×横2.5cm、厚度25μm、空隙率55%),制作了由5层构成的叠 层型发电单元。叠层型的发电单元的结构为负极(一面)/隔板/正极(两面)/隔板/ 负极(一面)的结构,即按照A11-(S)-C11-(S)-A11的顺序叠层而成的结构。接 着,用铝层压膜制外装材料(纵3.5cm×横3.5cm)夹持发电单元的两侧,对3 边进行热压接密封,将上述发电单元收纳在内。向该发电单元中注入电解液 0.8cm3(上述5层结构的情况下,成为两个电池结构,每一个电池的注液量为 0.4cm3),然后将剩余的1边通过热压接进行暂时密封,制作了层压型电池。 为了使电解液充分浸透于电极细孔内,一边利用表面压力0.5MPa进行加压, 一边在25℃下保持了24小时。
需要说明的是,电解液的制备中,首先,在碳酸亚乙酯(EC)30体积%和 碳酸二乙酯(DEC)70体积%的混合溶剂中溶解1.0M的LiPF6(电解质)。然后, 将溶解有作为氟磷酸锂的二氟磷酸锂(LiPO2F2)(用作添加剂)1.8重量%、甲烷 二磺酸亚甲酯(MMDS)1.5重量%的液体用作电解液。
以下的实施例中,根据实施例1制作了正极及负极。即,以下除了特别 说明以外,与上述的实施例1同样地制作了正极及负极。
首先,对于正极,除了如下述表1所示那样变更固溶体正极活性物质的 组成以外,与正极C1同样地制作了正极C2~C13。需要说明的是,表1中同 时示出了使用的固溶体正极活性物质每单位重量活性物质的充放电容量 (mAh/g)、正极的涂布量(mg/cm2)及正极活性物质层每单位面积的充放电容量 (mAh/cm2)的值。需要说明的是,将组成应用于式(2)时,任意正极均为e=92.0, 另外,进行调整使得正极活性物质层每单位面积的放电容量为3.61mAh/cm2
另一方面,对于负极,除了如下述表2所示那样变更包含含Si合金的负 极活性物质的组成及负极活性物质层的组成以外,与负极A1同样地制作了负 极A2~A14(负极A13中不使用含Si合金)。需要说明的是,表2中同时示出 了使用的含Si合金的每单位重量活性物质的充放电容量(mAh/g)、含Si合金 在负极活性物质中所占的重量比例(重量%)、负极活性物质每单位重量活性物 质的充放电容量(mAh/g)、负极的涂布量(mg/cm2)及负极活性物质层每单位面 积的充放电容量(mAh/cm2)的值。需要说明的是,表2中,“γ”及“η”是指负极活性物质层中粘合剂及导电助剂各自的重量%,将组成应用于式(1)时,任意 负极均为α+β=92.0。另外,对于A1~A12进行了调整,使得负极活性物质 层每单位面积的放电容量为4.08mAh/cm2
接着,使上述得到的正极C1~C13和上述得到的负极A1~A14如下述表3 所示那样组合,根据实施例1制作了电池(实施例1~27及比较例1~5)。
然后,将上述得到的各电池的发电元件放置于评价电池安装夹具上,并 将正极引线和负极引线安装于发电元件的各极耳端部,进行了试验。
[电池特性的评价]
对于上述制作的层压型电池,在以下的条件下进行初次充电处理及活性 化处理,并评价了性能。
[初次充电处理]
电池的时效处理如下实施。在25℃下,通过恒定电流充电法进行0.05C、 4小时的充电(SOC约20%)。接着,在25℃下以0.1C倍率充电到4.45V后, 停止充电,在该状态(SOC约70%)下保持约两天(48小时)。
[气体除去处理1]
将通过热压接进行暂时密封的一边进行开封,以10±3hPa进行5分钟气 体除去后,再次进行热压接,进行了暂时密封。再用辊进行加压(表面压力0.5 ±0.1MPa)成形,使电极和隔板充分密合。
[活性化处理]
进行了两次在25℃下通过恒定电流充电法以0.1C充电到电压为4.45V、 然后以0.1C放电到2.0V的循环。同样地,进行一次在25℃下通过恒定电流 充电法以0.1C充电到4.55V、然后以0.1C放电到2.0V的循环,并进行一次 以0.1C充电到4.65V、然后以0.1C放电到2.0V的循环。还进行了一次在25℃ 下通过恒定电流充电法以0.1C充电到4.75V、然后以0.1C放电到2.0V的循 环。
[气体除去处理2]
将通过热压接进行暂时密封的一边进行开封,以10±3hPa进行5分钟气 体除去后,再次进行热压接来进行正式密封。再用辊进行加压(表面压力0.5 ±0.1MPa)成形,使电极和隔板充分密合。
[倍率性能评价]
电池的倍率性能评价如下进行,充电通过以0.1C倍率充电直到最高电压 为4.5V后、保持约1小时~1.5小时的恒定电流恒定电压充电法进行,放电通 过以0.1C倍率或2.5C倍率放电到电池的最低电压为2.0V的恒定电流放电法 进行。任意方法均在室温下进行。倍率特性以2.5C放电时的容量相对于0.1C 放电时的容量的比率进行了评价。将结果示于下述表3中。
[寿命评价]
电池的寿命试验如下进行,将上述1.0C倍率下的充放电在25℃下反复进行 100次循环。电池的评价如下进行,充电通过以0.1C倍率充电到最高电压为 4.5V后、保持约1小时~1.5小时的恒定电流恒定电压充电法进行,放电通过 以0.1C倍率放电到电池的最低电压为2.0V的恒定电流放电法进行。任意方 法均在室温下进行。
将第100次循环的放电容量相对于第1次循环的放电容量的比例作为“容 量保持率(%)”进行了评价。将结果示于下述表3中。
容量保持率(%)=第100次循环的放电容量/第1次循环的放电容量×100
[表3]
由表3所示的结果可知,与比较例1~5相比,作为本发明的电器件的实 施例1~27的锂离子二次电池显示了循环特性(第100次循环的容量保持率)及 倍率特性(2.5C/0.1C容量保持率)均优异的特性。
需要说明的是,对于使用了负极A13的比较例1及比较例4而言,负极 活性物质层的涂布量过大,不能实现充分的倍率特性。另一方面,对于使用 了负极A14的比较例2及比较例5而言,负极活性物质层的涂布量过小,对 负极活性物质施加过度的负载,因此,不能实现充分的循环耐久性。另外, 在使用了含有Mn未被其它金属置换的固溶体正极活性物质的正极C13的比 较例3中,即使使用负极A1,也无法实现充分的循环耐久性。

Claims (6)

1.一种电器件,其具有发电元件,该发电元件包含:
在正极集电体的表面形成含有正极活性物质的正极活性物质层而成的正极;
在负极集电体的表面形成含有负极活性物质的负极活性物质层而成的负极;以及
隔板,
其中,
所述负极活性物质层的涂布量为3~11mg/cm2
所述负极活性物质层含有下述式(1)所示的负极活性物质,
α(含Si合金)+β(碳材料) (1)
式中,α(含Si合金)及β(碳材料)分别表示负极活性物质层中含Si合金及碳材料的重量%,80≤α(含Si合金)+β(碳材料)≤98、3≤α(含Si合金)≤40、40≤β(碳材料)≤95,
所述正极活性物质层含有下述式(2)所示的正极活性物质,
e(固溶体正极活性物质) (2)
式中,e(固溶体正极活性物质)表示正极活性物质层中固溶体正极活性物质的重量%,80≤e(固溶体正极活性物质)≤98,
此时,所述固溶体正极活性物质具有下述式(3)所示的组成,
Li1.5[NiaMnbCoc[Li]d[X]e]Oz (3)
式中,X表示选自Ti、Zr及Nb中的至少一种,0.01≤e≤0.4、a+b+c+d+e=1.5、0.1≤d≤0.4、1.1≤[a+b+c+e]≤1.4,z表示满足原子价的氧数。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器件,其中,在所述固溶体正极活性物质的X射线衍射(XRD)测定中,在20-23°、35-40°(101)、42-45°(104)及64-65°(108)/65-66°(110)具有表示岩盐型层状结构的衍射峰。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器件,其中,在所述固溶体正极活性物质的X射线衍射(XRD)测定中,实质上不具有属于岩盐型层状结构的衍射峰以外的峰。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器件,其中,在所述固溶体正极活性物质的X射线衍射(XRD)测定中,在35-40°(101)具有3个衍射峰,在42-45°(104)具有一个衍射峰。
5.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器件,其中,在所述固溶体正极活性物质的X射线衍射(XRD)测定中,在20-23°、35.5-36.5°(101)、43.5-44.5°(104)及64-65°(108)/65-66°(110)具有衍射峰。
6.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器件,其是锂离子二次电池。
CN201480073881.8A 2014-01-24 2014-01-24 电器件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593484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4/051528 WO2015111188A1 (ja) 2014-01-24 2014-01-24 電気デバイス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934840A CN105934840A (zh) 2016-09-07
CN105934840B true CN105934840B (zh) 2019-03-15

Family

ID=5368101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80073881.8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5934840B (zh) 2014-01-24 2014-01-24 电器件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9680150B2 (zh)
EP (1) EP3098883B1 (zh)
JP (1) JP6252600B2 (zh)
KR (1) KR101910721B1 (zh)
CN (1) CN105934840B (zh)
WO (1) WO2015111188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020584B2 (ja) * 2012-10-12 2016-11-02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用正極活物質の製造方法
WO2014080895A1 (ja) 2012-11-22 2014-05-30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電気デバイス用負極、及びこれを用いた電気デバイス
CN105934847B (zh) 2014-01-24 2019-11-05 日产自动车株式会社 电器件
WO2015111189A1 (ja) 2014-01-24 2015-07-30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電気デバイス
JP2016018654A (ja) * 2014-07-08 2016-02-01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
JP6570923B2 (ja) * 2015-08-27 2019-09-04 株式会社エンビジョンAescジャパン 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用正極活物質、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用正極及び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760872A (zh) * 2011-04-28 2012-10-31 日亚化学工业株式会社 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用正极活性物质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6269308A (ja) * 2005-03-25 2006-10-05 Mitsubishi Materials Corp 非水二次電池用正極材料質及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これを用いた非水二次電池
WO2007064531A1 (en) 2005-12-01 2007-06-07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mpany Electrode compositions based on an amorphous alloy having a high silicon content
JP4963059B2 (ja) * 2006-11-20 2012-06-27 独立行政法人産業技術総合研究所 チタン及びニッケル含有リチウムマンガン系複合酸化物
JP5401035B2 (ja) * 2007-12-25 2014-01-29 日立ビークルエナジー株式会社 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
JP5046302B2 (ja) * 2008-03-28 2012-10-10 日立マクセルエナジー株式会社 非水二次電池
CN101643864B (zh) * 2009-07-10 2011-06-15 成都中科来方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多元硅合金/碳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
EP2471134B1 (en) * 2009-08-27 2022-01-05 Zenlabs Energy, Inc. Layer-layer lithium rich complex metal oxides with high specific capacity and excellent cycling
JP5675128B2 (ja) * 2009-08-28 2015-02-25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
KR101628430B1 (ko) * 2009-09-25 2016-06-08 제온 코포레이션 리튬 이온 이차 전지 부극 및 리튬 이온 이차 전지
EP2500966B1 (en) * 2009-11-12 2018-01-10 LG Chem, Ltd. Negative active material for lithium secondary battery and lithium secondary battery comprising same
JP5574195B2 (ja) * 2010-03-19 2014-08-20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リチウム二次電池および該リチウム二次電池用正極活物質
TWI460911B (zh) * 2012-02-01 2014-11-11 Nissan Motor Solid metal oxide containing solid solution lithium, nonaqueous electrolyte battery cathode and nonaqueous electrolyte battery
JP5754855B2 (ja) * 2012-04-25 2015-07-29 信越化学工業株式会社 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用負極及び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760872A (zh) * 2011-04-28 2012-10-31 日亚化学工业株式会社 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用正极活性物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098883A4 (en) 2016-12-28
WO2015111188A1 (ja) 2015-07-30
EP3098883A1 (en) 2016-11-30
JPWO2015111188A1 (ja) 2017-03-23
KR20160102054A (ko) 2016-08-26
JP6252600B2 (ja) 2017-12-27
CN105934840A (zh) 2016-09-07
EP3098883B1 (en) 2017-11-22
US20170012287A1 (en) 2017-01-12
KR101910721B1 (ko) 2018-10-22
US9680150B2 (en) 2017-06-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415896B (zh) 电器件
CN105934846B (zh) 电器件
CN105934847B (zh) 电器件
CN104704658B (zh) 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用正极活性物质、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用正极活性物质的制造方法及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
CN105190981B (zh) 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
CN105934840B (zh) 电器件
JP6271709B2 (ja) 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および電池パック
CN109052494A (zh) 正极活性物质、正极材料、正极及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
KR20160128355A (ko) 비수전해질 이차 전지
CN107112588B (zh) 电气设备
CN109075376A (zh) 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
CN109075377A (zh) 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
CN106025177A (zh) 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
CN105934845B (zh) 电器件
CN107210479B (zh) 电气设备
JP2019021418A (ja) 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の制御装置および制御方法、当該制御装置を有する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システム、並びに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の製造方法
WO2015111194A1 (ja) 電気デバイス
JP6380553B2 (ja) 電気デバイス
CN109565072A (zh) 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
JP6252603B2 (ja) 電気デバイス
JP6252601B2 (ja) 電気デバイス
JP2019003814A (ja) 電気デバイス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90315

Termination date: 2021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