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934179A - 椅子的承载构件的基板构造 - Google Patents

椅子的承载构件的基板构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934179A
CN105934179A CN201580004908.2A CN201580004908A CN105934179A CN 105934179 A CN105934179 A CN 105934179A CN 201580004908 A CN201580004908 A CN 201580004908A CN 105934179 A CN105934179 A CN 10593417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ilament
backrest
substrate
peristome
chai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80004908.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934179B (zh
Inventor
益永浩
筑地宏明
五十岚僚
井泽晶
井泽晶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Okamura Corp
Okamura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Okamura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4006925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344842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4006924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452219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Okamura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Okamura Manufacturing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593417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93417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93417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93417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CCHAIRS; SOFAS; BEDS
    • A47C7/00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of chairs or stools
    • A47C7/36Support for the head or the back
    • A47C7/40Support for the head or the back for the back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CCHAIRS; SOFAS; BEDS
    • A47C7/00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of chairs or stools
    • A47C7/36Support for the head or the back
    • A47C7/40Support for the head or the back for the back
    • A47C7/46Support for the head or the back for the back with special, e.g. adjustable, lumbar region support profile; "Ackerblom" profile chairs
    • A47C7/462Support for the head or the back for the back with special, e.g. adjustable, lumbar region support profile; "Ackerblom" profile chairs adjustable by mechanical mean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hair Legs, Seat Parts, And Backrests (AREA)

Abstract

一种承载构件(6)的基板构造,其中,在靠背基板(21)设有以统一规格形成有多个自其表面贯通至背面的开口部(87)的开口形成部(86),从而促进靠背基板(21)在面方向上的弹性变形,仅在开口形成部(86)内的特定部位设有穿过开口部(87)的相对端部之间的架设部(95),架设部(95)具有挠曲促进部(97),该挠曲促进部(97)以至少一部分相对于穿过相对端部之间的开口中心线(k3)弯曲或弯折的方式延伸。

Description

椅子的承载构件的基板构造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椅子的承载构件的基板构造。
本申请基于2014年1月17日在日本申请的日本特愿2014-006924号和日本特愿2014-006925号主张优先权,在此援引其内容。
背景技术
作为属于上述技术领域的基板构造,公知有例如下述专利文献1-3所公开的基板构造。
这些文献所公开的基板构造包括以下构造:在椅子的用于支承从使用者的身体所受到的负荷的承载构件中,在与使用者接触而承受负荷的承受面构成部的基板上形成多个自基板表面向背面贯通的开口部的构造或者形成为由多个线条体形成的格子(grid)形状的构造。基板的优点在于,容易因受到沿垂直于基板的面的方向作用的负荷,而在面方向上扩展,因此能够获得柔软的落座感。
此外,在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基板构造中,椅子的靠背(承载构件)构成为板体,该板体通过使多个主视状态下向右下方或向左下方倾斜的线条体交叉而形成有多个主视状态下呈横长的菱形的开口部。
在专利文献2所公开的基板构造中,椅子的靠背构成为板体,该板体通过并列设有多个上下延伸的线条体,并呈交错状地配置将这些相邻的线条体之间连结起来的连结部,从而呈交错状地形成了多个主视状态下呈纵长狭缝状的开口部。
在专利文献3所公开的基板构造中,椅子的靠背构成为板体,该板体通过使多个主视状态下相对于上下方向向左或向右倾斜的线条体交叉而形成有多个主视状态下呈纵长的菱形的开口部。
在上述各文献的靠背中,通过呈交错状地配置多个开口部,使得各开口部容易向与负荷的输入方向(与面正交的方向)正交的方向(面方向)扩展。由此,具有多个开口部的靠背(板体)以在面方向上大幅扩展的方式变形。因此,支承于这样的靠背的使用者的后背能够以自左右两侧方被包围的方式得到支承,从而能够获得牢靠的承托感。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国特许第3895084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国特许第4295266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国特许第5276304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另外,为了使落座感更为柔软,可考虑尽力加大开口部的大小。但是,基板在提供柔软的落座感的同时,也需要具备能够支撑使用者的体重那样的强度。因此,加大开口部的大小是有限度的。此外,当加大开口部的大小时也存在这样的课题:会给使用者带来身体的一部分陷入到开口部中那样的感觉,或者容易感觉到形成开口部的周缘部的形状。此外,在具有缓冲(cushion)材料的包布型承载构件中,还存在缓冲材料易于陷入开口部内,在承载构件的表面容易留下开口部的痕迹的课题。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在椅子中的与使用者接触而承受负荷的承载构件的基板构造中,即使加大形成于基板的开口部的大小也能获得良好的落座感,并且良好地维持承载构件的表面的外观。
此外,与使用者接触而承受负荷的承受面构成部所具有的基板通过开口部的扩展而在面方向上进行变形。为了实现该动作,期望线条体自身容易变形,作为其具体化的手段,首先考虑使线条体变细。
然而,靠背是承载构件,因此,使线条体过细会存在强度上的问题。在上述专利文献2、3所公开的椅子中,试图通过做成使线条体在左右方向上薄而在前后方向上厚的板状来解决强度上的课题。然而,作为上述线条体的集合物的基板,前后方向变厚,可能存在难以追随使后背向后方大幅后仰那样的动作等、由于确保强度而影响向特定方向的变形的情况。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在椅子中的与使用者接触而承受负荷的承载构件的基板构造中,使构成基板的线条体自身容易变形而不影响向特定方向的变形,从而获得柔软的落座感,并且在抑制了基板厚度的基础上实现良好的承载。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椅子的承载构件的基板构造,其通过在椅子中的与使用者接触而承受负荷的承受面构成部的基板设有开口形成部,从而促进基板在面方向上的弹性变形,在该开口形成部以统一规格形成多个自基板表面贯通至背面的开口部,其中,仅在开口形成部内的特定部位具有穿过开口部的相对端部之间的架设部,架设部具有挠曲促进部,该挠曲促进部的至少一部分相对于穿过相对端部之间的开口中心线弯曲或弯折而延伸。
根据该结构,设于开口部的相对端部之间的架设部在穿过开口部的相对端部之间的方向上容易挠曲,因此,在加大开口部而使基板的开口形成部变柔软的基础上,提高其特定部位的开口部内的树脂残存率,从而能够确保可支承使用者的体重的强度。即,也能够利用开口部内的架设部承载,并抑制身体陷入开口部内的感觉、接触到开口部的周缘部的感觉。
此外,在上述基板构造中,架设部可以具有自开口部的相对端部沿着开口中心线延伸的延设片。
根据该结构,架设部的挠曲促进部通过延设片而可靠地自开口部的相对端部分离出来,挠曲促进部容易独立地变形,并且,架设部也容易以延设片为中心扭转地变形,能够使落座感更加柔软。
此外,在上述基板构造中,挠曲促进部可以具有架设线条体,该架设线条体夹着开口中心线呈对称状地分离。
根据该结构,挠曲促进部呈现在开口部内进一步形成开口的外观,在承受负荷时容易在面方向上变形,能够使落座感更加柔软,并且,利用分离的架设线条体在开口部的大范围内配置了闭塞构件,能够良好地抑制身体陷入开口部内的感觉等。
此外,在上述基板构造中,开口部可以由包围其外周的外周线条体形成,挠曲促进部可以由比外周线条体细的架设线条体形成。
根据该结构,能够利用比开口部的外周线条体细的架设线条体,使得架设部更容易变形,并获得更加柔软的落座感。
此外,在上述基板构造中,开口部可以以主视状态下呈六边形的方式形成,架设部可以设置为穿过开口部的在主视形状中彼此相对的一对相对边部之间。
根据该结构,能够利用架设部的伸缩确保六边形的开口部的变形的容易度,并使落座感更加柔软。
此外,在基板构造中,承载构件可以构成用于支承使用者的后背的靠背,靠背在比其下端部靠近上方的位置形成向使用者侧突出的身体支承部,架设部可以形成于包含身体支承部的部位。
根据该结构,能够抑制身体陷入到靠背的容易受到负荷作用的身体支承部处的开口部内的感觉等。此外,只要身体支承部位于与使用者的腰部相当的位置,就能够在期望更柔软的支承的部位可靠地获得柔软的落座感。
此外,在上述基板构造中,承载构件可以在基板的表面具有缓冲材料。
根据该结构,即使在具有缓冲材料的包布型的承载构件中为了获得柔软的落座感而加大基板的开口部,由于在基板的容易承受负荷的特定部位设有架设部,从而在容易承受负荷的特定部位缓冲材料也不易陷入开口部内,在承载构件的表面也不易留下开口部的痕迹,进而能够良好地维持承载构件的表面的外观。
此外,在本发明的椅子的承载构件的基板构造中,与椅子中的使用者接触而承受负荷的承受面构成部的基板包括外周框部和配置于其内侧的多个线条体,由此促进基板向面方向上的弹性变形,其中,基板为如下弯折或弯曲的形状:位于其面方向内的横向上的中央部比横向上的两端部向与使用者相反一侧突出,多个线条体各自以不与其他线条体交叉的方式沿着面方向内的纵向延伸,且以纵向上的中间部比纵向上的两端部向横向上的中央侧突出的方式弯曲或弯折,多个线条体的弯折形状或弯曲形状夹着基板的横向中心线呈对称状。
根据该结构,针对以与面正交的方向输入到基板的负荷,各线条体不仅单纯地弯曲变形,还以纵向上的两端部为中心向与使用者相反一侧扭转地变形,由此,加大了各线条体的向与使用者相反一侧的变形量。基板虽然向与使用者相反一侧突出地在横向上弯曲,但各线条体的变形量在横向上对称地变大,因此,作为线条体集合物的基板的弯曲也在横向上对称地变大,并利用基板整体在横向上包围使用者的身体而变形。多个线条体以纵向上的中间部位于横向上的中央侧的方式弯曲或弯折,并在基板的容易承受落座负荷的相当于各线条体的纵向上的中间部的位置,线条体密集地配置,因此,不用加厚基板就能容易地支承负荷。因此,能够使线条体自身容易变形而获得不影响向特定方向的变形的柔软的落座感,并且能够在抑制基板的厚度的基础上实现良好的负荷支承。
此外,在所述基板构造中,可以在多个线条体各自的宽度方向两侧的空隙部形成有连结部,该连结部自各线条体沿横向延伸,将各线条体连结于夹持空隙部的对侧,连结部的基板厚度方向上的尺寸小于各线条体的基板厚度方向上的尺寸。
根据该结构,能够抑制各线条体的过度的变形,且使各线条体有联系地变形,并且减小连结部的基板厚度方向上的尺寸,从而确保承载构件的适度的变形。
此外,在所述基板构造中,多个线条体的弯曲形状的曲率可以是,与基板的横向上的两端侧的线条体相比,越是中央侧的线条体其曲率越小。
根据该结构,越靠近基板的横向中央侧,与横向两端侧相比线条体的变形量越小,因此,基板整体不是以横向中央部为中心弯折那样地变形,而是以在横向中央部留出一定程度的宽度地弯曲的方式变形,能够容易地实现利用基板整体在横向上包围使用者的身体那样的变形。
此外,在所述基板构造中可以是,多个线条体中的位于横向上的中央侧的线条体以穿过外周框部的纵向上的相对端部之间的方式延伸。
根据该结构,能够在基板的横向中央部设定与横向两端部相比抑制了变形的部位,能够容易地实现利用基板整体在横向上包围使用者的身体那样的变形。
此外,在所述基板构造中可以是,多个线条体分别在其朝向横向上的中央侧的顶部的纵向上的两端侧,向外周框部的横向上的端部侧弯曲或弯折。
根据该结构,各线条体向外周框部的横向上的端部侧弯曲或弯折,从而与外周框部连接,因此,能够使各线条体的向与使用者相反一侧扭转那样的变形变得更容易,使各线条体的向与使用者相反一侧的变形量更大。
此外,在所述基板构造中可以是,承载构件构成支承使用者的后背的靠背,靠背在其下端部的上方形成有向使用者侧突出的身体支承部,多个线条体以其朝向横向上的中央侧的顶部位于身体支承部的方式形成。
根据该结构,利用各线条体的向与使用者相反一侧扭转那样的变形,使得靠背的身体支承部柔软地变形,因此,只要身体支承部位于与使用者的腰部相当的位置,就能够在期望更加柔软的支承的部位可靠地获得柔软的落座感。
根据本发明,在椅子中的与使用者接触而承受负荷的承载构件的基板构造中,即使加大形成于基板的开口部的大小也能获得良好的落座感,并且能够良好地维持承载构件的表面的外观。
此外,根据本发明,在椅子中的与使用者接触而承受负荷的承载构件的基板构造中,能够使构成基板的线条体自身容易变形而获得不影响向特定方向的变形的柔软的落座感,并且在抑制了基板的厚度的基础上实现良好的负荷支承。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椅子的侧视图。
图2是上述椅子的俯视图。
图3是上述椅子的后视图。
图4是上述椅子的后视立体图。
图5是上述椅子的弯曲形状变更单元的结构图。
图6是设有上述弯曲形状变更单元的卡合槽的靠背的后视图。
图7是图6的A-A剖视图。
图8是上述椅子的靠背基板的主视图。
图9是上述靠背基板的俯视图。
图10是图8的B-B剖视图。
图11是表示上述靠背基板的线条体的弯曲基准线的主视图。
图12是上述靠背基板的主要部分的主视图。
图13A是弹性变形前的上述靠背基板的主要部分的作用说明图。
图13B是弹性变形时的上述靠背基板的主要部分的作用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用图中箭头FR表示以后背朝向靠背的方式坐在椅子的座体上的使用者的“前方”,用图中箭头UP表示使用者的“上方”,用图中箭头LH表示上述使用者的“左方”。
<椅子整体>
如图1~图4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椅子1包括载置于地板F上的腿部2、设置于腿部2的上端的箱状的支承基体3、供使用者落座的座体4、安装于支承基体3的上表面且以使座体4能够前后滑动的方式支承座体4的座承受构件5、支承落座于座体4的使用者的后背的靠背6、自背后支撑靠背6的靠背支承构件7以及变更靠背6的承受面构成部20的弯曲形状的弯曲形状变更单元8。
腿部2包括带脚轮9a的多爪脚9和自多爪脚9的中央部立起的、内置有作为升降机构的气弹簧的支柱10,支承基体3以能够在水平方向上旋转的方式安装于支柱10的上端部。支承基体3中内置有支柱10的升降调节机构和靠背支承构件7的倾动调节机构。靠背支承构件7在侧视状态下具有大致L字形状,其前部下端连结于支承基体3内的倾动调节机构。
另外,图中附图标记11为支承基体3上的靠背支承构件7的枢轴,附图标记12为突出设置于支承基体3的侧面的倾动调节机构的操作旋钮。
座体4包括构成骨架部的座板13和安装于座板13的上部的座主体14。对于座主体14,省略了详细图示,其包括安装于座板13的外周缘部的座框(未图示);设置于座板13的上表面的、由聚氨酯等形成的缓冲材料(未图示)以及张设于座框且覆盖缓冲材料的上方侧的座椅表皮材料15。
靠背6具有与使用者接触而承受负荷的承受面构成部20。承受面构成部20在图2所示的俯视状态下具有向后方凸出的弯曲形状。本实施方式的承受面构成部20由通过树脂成型而形成的靠背基板21、设置于靠背基板21的前表面的缓冲材料(未图示)以及张设于靠背基板21且覆盖缓冲材料的座椅表皮材料22形成。另外,为了便于图示,靠背基板21示为平坦状。
靠背6在图3所示的后视状态(与主视状态等同)下呈四角圆润的大致长方形。此外,如图1所示,靠背6具有向前方弯折的突出部23。本实施方式的靠背6在图1所示的侧视状态下具有向前方凸出的弯折形状。突出部23的顶点形成在与使用者的腰部对应的位置。即,突出部23在图1所示的侧视状态下具有以比靠背6的下端部略靠上方的部分向前方突出的方式在适当部位弯折的形状。
靠背支承构件7自背后支撑靠背6。靠背支承构件7是刚度高于靠背6、且支撑靠背6所受到的使用者的负荷的强度构件。靠背支承构件7例如通过树脂成型而形成,通过厚度、大小、加强肋的配置等使得刚度高于靠背6。靠背支承构件7在图3所示的后视状态下包括具有与靠背6的外形大致相同的外形的框部30。框部30在背面侧具有较大开口的开口部31。
靠背支承构件7在与靠背6的突出部23对应的位置具有向前方弯折的突出部32。即,突出部32在图1所示的侧视状态下具有以比框部30的下端部略靠上方的部分向前方突出的方式在适当部位弯折的形状。在该突出部32处配置有后述的弯曲形状变更单元8的操作构件50。靠背支承构件7具有自框部30的下端部向前方延伸出来的连结部33。连结部33连结于支承基体3内的倾动调节机构。
<弯曲形状变更单元>
一并参照图5,弯曲形状变更单元8通过使靠背6的宽度方向(左右方向)上的中央部24和两端部25前后相对移动而变更承受面构成部20的弯曲形状。另外,宽度方向是穿过靠背基板21的左右端部的方向,在本实施方式中相当于左右方向。此外,设穿过靠背基板21的上下端部的方向(大致相当于上下方向)为高度方向。
如图3所示,弯曲形状变更单元8具有将靠背6的中央部24保持在限制向靠背支承构件7移动的状态的保持部40。靠背6的两端部25做成能够相对于靠背支承构件7前后移动的移动端部41。保持部40包括将靠背6的中央部24的上端部保持于靠背支承构件7的框部30的上端部的上保持部42和使靠背6的中央部24的下端部和靠背支承构件7的下端部卡合的下卡合部43。
上保持部42例如包括连结单元、卡定爪等,将靠背6的中央部24的上端部保持于靠背支承构件7的框部30的上端部。上保持部42在靠背6的宽度方向上的中心及其两旁一共三处对靠背6的中央部24的上端部进行保持。
下卡合部43包括靠背基板21的中央部24的下端部和以中央部24的下端部自后方抵接的方式在靠背支承构件7的连结部33上立起的卡合壁43a。在将靠背基板21安装于靠背支承构件7的状态下,下卡合部43在靠背基板21的弹性作用下使中央部24的下端部自后方抵接于卡合壁43a,从而限制靠背基板21的下端部向前方移动(脱离)。另一方面,当靠背6被输入来自使用者的后背的负荷时,下卡合部43通过使中央部24的下端部向卡合壁43a的后方离开,容许靠背基板21的下端部向后方位移。
下卡合部43在中央部24的下端部和卡合壁43a未解除卡合的范围内也容许靠背基板21的下端部在左右方向和上下方向上位移。下卡合部43在靠背6的宽度方向上的中心这一处对靠背6的中央部24的下端部进行保持。
另外,也可以将靠背6的中央部24的上端部保持为能够在高度方向等方向上移动,而将中央部24的下端部保持为束缚状态。此外,若限制中央部24在前后方向上的移动,则也可以将中央部24的上下端部均保持为能够在高度方向等方向上移动。
移动端部41是靠背6的能够相对于靠背支承构件7比较自由地移动的自由端,能够相对于靠背支承构件7前后移动。即,移动端部41能够利用靠背6(靠背基板21)的以保持部40为支点的弹性变形而进行前后移动。移动端部41设于靠背6的与突出部23对应的位置。在靠背6的与突出部23对应的位置配置有弯曲形状变更单元8的操作构件50,通过按压操作构件50而使移动端部41进行前后移动。
如图1所示,操作构件50以能够移动的方式支承于靠背6和靠背支承构件7中的任一方(在本实施方式中为靠背支承构件7)。操作构件50具有用于使靠背6的中央部24和两端部25前后相对移动的能够供使用者把持的把持部51。把持部51提高使用者的操作性,具有大致L形状,并且向靠背6的侧部突出,使得使用者能够在坐在座体4上的状态下进行把持。
操作构件50包括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于靠背6和靠背支承构件7的彼此相对的相对面26、34中的一侧(在本实施方式中为相对面34侧)的基端部52和以基端部52为中心转动的、按压靠背6和靠背支承构件7的相对面26、34中的另一侧(在本实施方式中为相对面26侧)的顶端部53。此外,如图5所示,在靠背6和靠背支承构件7的相对面26、34中的另一侧(在本实施方式中为相对面26侧)沿着顶端部53的转动轨迹形成有能够与顶端部53卡合的卡合槽60。
如图6所示,卡合槽60在靠背6的背后沿着两端部25的外形设置。即,卡合槽60沿高度方向(上下方向)延伸。此外,卡合槽60以上下跨过靠背6的与突出部23对应的位置的方式延伸,并且以沿着靠背6的比突出部23靠近下侧的倾斜形状向宽度方向(左右方向)内侧弯曲的方式形成。
如图7所示,卡合槽60由具有规定的滑动性的衬套61和衬套支承构件63的保持部64形成。衬套61与操作构件50的顶端部53滑动接触,具有与顶端部53的形状对应的形状。本实施方式的操作构件50的顶端部53形成为滚珠状(球状),衬套61形成为在截面状态下呈圆弧状。衬套61能够分割为第1衬套构件61a和第2衬套构件61b。第1衬套构件61a和第2衬套构件61b能够利用凹凸的嵌合部62进行组合。
衬套61利用衬套支承构件63固定于靠背6(靠背基板21)的背后。衬套支承构件63包括保持衬套61的保持部64和能够与靠背基板21卡合的卡合突起65。保持部64以比衬套61的外径小的间隔设有一对。卡合突起65在衬套支承构件63的内侧向宽度方向(左右方向)突出地设置。另外,虽未图示,但卡合突起65在衬套支承构件63的左右的适当部位设有多个。此外,衬套61和衬套支承构件63也可以通过二色成型等方法一体形成。
靠背基板21包括能够安装衬套支承构件63的安装槽66。在安装槽66中立设有多条肋67。衬套61被夹持固定在衬套支承构件63和多条肋67之间。在肋67上设有与衬套支承构件63的卡合突起65卡合的卡合孔68。卡合孔68以在宽度方向(左右方向)贯通的方式设置于肋67。通过使卡合突起65和卡合孔68卡合而将衬套支承构件63固定于靠背基板21。
操作构件50的顶端部53卡合于卡合槽60,而基端部52以旋转自如的方式支承于旋转轴69。旋转轴69沿宽度方向延伸,设于靠背支承构件7。基端部52具有供旋转轴69穿过的轴承孔70。设计成轴承孔70的直径大于旋转轴69的直径。即,基端部52在与旋转轴69的轴线正交的方向具有松动度。本实施方式的操作构件50通过该松动度能够使顶端部53沿着卡合槽60在宽度方向(左右方向)上移动。
使用者在坐在座体4上的状态下把持向靠背6的左右突出的操作构件50的把持部51,并向上方提拉。操作构件50的基端部52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于靠背支承构件7,从而顶端部53以基端部52为中心向上方转动(参照图5)。
当顶端部53向上方转动时,操作构件50顶入到靠背6和靠背支承构件7的彼此相对的相对面26、34之间,扩大相对面26、34之间的距离。靠背支承构件7比靠背6刚度高,靠背6侧发生弹性变形。
靠背6的中央部24被保持部40以限制了向前方移动的状态保持于靠背支承构件7,因而,两端部25能够相对于靠背支承构件7比较自由地移动。因此,靠背6的两端部25通过操作构件50的按压而向前方移动(参照图5)。以图中曲线m1表示此时的两端部25(移动端部41)的移动轨迹。当靠背6的两端部25向前方移动时,靠背6的承受面构成部20的曲率变大,承受面构成部20的弯曲形状由形状C1变更为形状C2。
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靠背6的背后由靠背支承构件7支撑着,因此,能够利用靠背支承构件7确保强度,相应地,即使降低靠背6整体的刚度,也能承受使用者的负荷。因此,能够赋予靠背6充分的弹性,从而大幅变更承受面构成部20的弯曲形状。此外,由于靠背6是使其宽度方向上的中央部24和两端部25前后相对移动,因此,在变更弯曲形状时,宽度方向上的两端部25的间隔不会有大幅变更。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采用了如下设计:将靠背6的宽度方向上的中央部24以限制了移动的状态保持于靠背支承构件7,用操作构件50按压设于靠背6的宽度方向上的两端部25的移动端部41而进行前后移动。该移动端部41设于靠背6的与向前方弯折的突出部23对应的位置。该突出部23是通过支撑使用者的腰部而影响坐感的部分,因此,通过使与突出部23对应的位置前后移动,能够容易地变更使用者的落座感。例如,通过以保持使用者的腰部的方式变更靠背6的弯曲形状,能够防止使用者向侧方偏移。
由此,根据上述的本实施方式,通过包括具有与使用者接触而承受负荷的承受面构成部20的靠背6、自背后支撑靠背6的靠背支承构件7以及通过使靠背6的宽度方向上的中央部24和两端部25前后相对移动而变更承受面构成部20的弯曲形状的弯曲形状变更单元8,得到了能够大幅变更靠背6的弯曲形状并且能够抑制支承使用者的力变小的椅子1。
另外,说明了以操作构件50的顶端部53按压靠背6的相对面侧的结构,但也可以是以操作构件50的顶端部53按压靠背支承构件7的相对面侧的结构。此外,也可以是不使用操作构件50,而是直接用手使靠背6的宽度方向上的中央部24和两端部25前后相对移动的结构。
<靠背基板>
如图8~图10所示,靠背基板21包括形成其外缘部的外周框部81以及在外周框部81的内周以一定图案形成有多个自表面(前表面)向背面(后表面)贯通的开口部87的网眼状的开口形成部86。靠背基板21通过树脂成型而一体形成。
外周框部81形成四角圆润的大致长方形,从而形成靠背6的后视形状。外周框部81包括在后视状态下大致水平地左右延伸的上下边部82、83以及穿过上下边部82、83的左右各端部之间的左右边部84、85。
靠背基板21的与靠背6的突出部23对应的部位做成向前方弯折的基板突出部23a。
在外周框部81的后视状态下,左右边部84、85以自其上端直至基板突出部23a为止逐渐加大左右宽度的方式形成。左右边部84、85的包括基板突出部23a在内的下部的各自的左右宽度大于上下边部82、83的各自的上下宽度。左右边部84、85的基板突出部23a往下的部位以越往下侧去越位于靠背6的宽度方向内侧的方式倾斜。
开口形成部86包括以穿过外周框部81的上下边部82、83的方式上下延伸的多个线条体88以及将各线条体88和其左右相邻的其他线条体88或外周框部81连结起来的多个连结部89。开口形成部86相对于外周框部81而言树脂残存率低,且由比外周框部81细的线条体88和连结部89形成。因此,与外周框部81相比富有挠性,在作为靠背基板21的面方向的沿面的宽度方向(大致左右方向)和沿面的高度方向(大致上下方向)以及作为与靠背基板21的面正交的方向的厚度方向(大致前后方向)上柔软地弹性变形。由此,实现了抑制了缓冲的触底感的柔软的落座感,并且使得由弯曲形状变更单元8实现的承受面构成部20的弯曲形状的变形变得容易。靠背基板21的刚度由作为刚度较高的框架的外周框部81来维持。
包括外周框部81在内的整个靠背基板21甚至靠背6与刚度更高的靠背支承构件7相比整体具有适度的挠性,能够因来自使用者的负荷、弯曲形状变更单元8的操作等而弹性变形。
靠背6的宽度方向上的中央部24以被限制了移动的状态被保持于靠背支承构件7,在这样的状态下,设于宽度方向上的两端部25的移动端部41被支承于靠背支承构件7的操作构件50所按压。由此,使宽度方向上的两端部25相对于宽度方向上的中央部24向前方位移,并且通过解除按压而使宽度方向上的两端部25向后方位移。
在该结构中,靠背6的中央部24的下端部并非完全固定,仅是被限制了向前方的移动,该下端部也会随着移动端部41的前后移动而上下左右地柔软地位移。因此,操作构件50仅需很小的力即可操作,提高了操作构件50的操作性。
虽然可以将上固定部完全固定而使靠背6弹性变形,但如果通过对上保持部42也设置适度的游隙,将靠背6的中央部24的上端部与下卡合部43同样也做成半固定状态,则能够使靠背6容易相对于靠背支承构件7运动,并使操作构件50的操作性更轻。
靠背基板21以使宽度方向上的两端部25位于宽度方向上的中央部24的前方(使用者侧)的方式形成为在图9的俯视状态下整体向后方(与使用者相反一侧)凸出的弯曲形状。在外周框部81的左右边部84、85处形成为在图9的俯视状态下向前方凸出的弯曲形状,与其内侧方的开口形成部86的向后方凸出的弯曲形状在同一平面上相连。
此外,靠背基板21以比其下端部略靠上方的部位(比上下中间部略靠下方的部位、与基板突出部23a等高的部位)成为向前方凸出的基板突出部23a的方式,形成为在图10的侧视状态下向前方凸出的平缓的弯折形状。靠背基板21在基板突出部23a的上方的左右内侧弯曲成在侧视状态下向后方凸出的平缓的凹状。在靠背基板21的上端部,侧视状态的弯曲改成向上前方凸出的弯曲形状。
以上的靠背基板21的形状是使用者侧的前表面的形状,通过沿着该靠背基板21的形状形成承受面构成部20,能够沿着使用者的腰部和后背自后方良好地支承腰部和后背,并且也能抑制靠背6外周的边缘感。此外,靠背基板21特别使基板突出部23a的宽度方向两端部向前方大幅位移,增大基板突出部23a在俯视状态下的曲率,从而加强对使用者的腰部的左右方向上的支撑。靠背基板21由于存在其上端部被束缚的情况,因此,越往上侧曲率越小。
在图11的主视状态下,各线条体88以与其他线条体88不交叉的方式沿高度方向延伸,且以高度方向上的中间部比高度方向上的两端部向宽度方向上的中央侧凸出的方式弯曲。图中曲线k1表示各线条体88在主视状态下的弯曲基准线。该弯曲的宽度方向中央侧的顶部88a位于与基板突出部23a同等的高度上。各线条体88由于也沿着靠背基板21的侧视形状弯曲(参照图10),因此呈现向前方和宽度方向中央侧凸出的三维弯曲形状。
各线条体88的主视状态下的曲率在基板突出部23a的高度处最大,在基板突出部23a的上方和下方随着往端部去逐渐减小。此外,各线条体88的主视状态下的曲率设定为越是宽度方向中央侧的线条体88,曲率越小。
在各线条体88的顶部88a所在的高度部位(基板突出部23a)处,与其上方和下方相比,线条体88的数量最多。当把基板突出部23a设为靠背基板21的腰靠部(腰部支承部)时,通过在腰靠部增加主梁(线条体88)的数量而增加支承负荷。此外,如上述那样三维弯曲的各线条体88在来自前方的负荷作用下以顶部88a被推向左右中央侧和后方的方式伴有扭转地变形。在使弯曲形状变更单元8动作时,各线条体88也以顶部88a被推向左右中央侧和后方的方式伴有扭转地变形,由此具有促进外周框部81的位移的功能。
因此,与各线条体88针对来自前方的负荷仅向后弯曲地变形的情况相比,靠背基板21特别是在腰靠部柔软地变形。此外,各线条体88的弯曲形状为夹着靠背基板21的宽度方向的中心线CL呈对称状,从而通过伴有扭转的变形进一步增加了腰靠部处的主梁数量。这一点在通过弯曲形状变更单元8的动作加强了弯曲的情况下也一样,使得腰靠部的俯视状态的曲率变大,同时使得腰部的支撑力增大。基板突出部23a的宽度方向中央侧的部位是开口形成部86内最需要强度的部位(承受负荷最大的部位),在本实施方式中,仅在开口形成部86内最需要强度的部位(承受负荷最大的部位),于开口部87内设置了后述的架设部95。
各线条体88的两端部分别连接于外周框部81的上下边部82、83,仅接近靠背6的宽度方向上的两端部25的线条体88的两端侧向宽度方向外侧倾斜,因此,该线条体88的两端部分别连接于外周框部81的左右边部84、85。
如图10所示,使各线条体88的靠背基板21厚度方向上的尺寸t1根据靠背基板21的部位适当变化。具体而言,各线条体88的厚度方向上的尺寸t1在高度方向上的上边部82和基板突出部23a之间的中间部最大,在该中间部的上方逐渐减小尺寸t1而连接于上边部82,在该中间部的下方逐渐减小尺寸t1后经过腰靠部而连接于下边部83。此外,各线条体88的厚度方向上的尺寸t1设定为在宽度方向上越往中央侧越大,随着往两端侧去逐渐减小。连结部89的厚度方向上的尺寸t2设定为比上述各线条体88的任一部位的尺寸都小。
各线条体88在受到来自使用者的负荷时,除了与外周框部81一体化的两端部以外,其余部分沿着使用者的后背向后弯曲地变形,并自弯曲最大的部位(顶部88a)起向后方扭转地变形。此时,最易向后方挠曲的是连接于外周框部81的上束缚部和顶部88a之间的中间部位。然而,由于在上束缚部和顶部88a之间的中间部位线条体88的前后方向上的厚度变大,因此能抑制扭转变形的集中。此外,由于利用左右延伸的连结部89将线条体88彼此连结起来,因此,在扭转变形后的线条体88彼此之间不会产生台阶。
参照图8、图12,连结部89配置于多个线条体88的各自的宽度方向两侧的空隙部91,自各线条体88沿宽度方向延伸,将线条体88连结于隔着空隙部91的其他线条体88或外周框部81。连结部89在高度方向上等间隔地形成有多个,并且在各线条体88的宽度方向两侧将高度方向上的位置错开半个间距。由此,多个连结部89在整个靠背基板21呈交错状配置。利用上述多个连结部89和多个线条体88,在整个靠背基板21呈交错状地形成了多个开口部87。即,靠背基板21的开口形成部86利用上下延伸的多个线条体88和将相邻线条体88之间连结起来的连结部89形成为网眼状。
在此,各线条体88由在高度方向彼此相连的多个线条体构成部92构成。各线条体构成部92大致分为相对于各线条体88的弯曲基准线k1以越往下侧越位于宽度方向中央侧的方式倾斜的线条体构成部92和以越往下侧越位于宽度方向外侧的方式倾斜的线条体构成部92。通过这些主视状态下向不同方向倾斜的线条体构成部92交替相连,使得各线条体88在主视状态下一边曲折一边上下延伸。该线条体88通过伸展成直线状或弯折成波纹状的变形,使得弯曲形状变更单元8动作时的高度方向上的伸缩变得容易。此外,如图5、图9所示,通过弯曲形状变更单元8的功能使外周框部81的两端部沿着向内的曲线m1移动,从而使外周框部81的两端部之间的宽度方向上的距离缩小,由此产生上述伸缩。
参照图12,在宽度方向上相邻的一对线条体88分别具有夹着它们之间的主视状态下的中心线(弯曲基准线k1之间的中心线)k2彼此呈对称状地倾斜的线条体构成部92。由此,在宽度方向上相邻的一对线条体88分别以夹着中心线k2彼此呈对称状地曲折的方式形成。
将在宽度方向上相邻的一对线条体88之间连结起来的多个连结部89将一对线条体88各自的多个线条体构成部92的在宽度方向上彼此接近的端部92a之间连结起来。由此,利用线条体88和连结部89形成的各开口部87形成为高度方向中间部处的宽度大于高度方向两端部处的宽度的六边形。
一对线条体88之间的空隙部91的宽度小于空隙部91内的在高度方向上等间隔地排列的连结部89之间的间距,各开口部87形成为高度方向上长的纵长的六边形。网眼状的开口形成部86通过将由框状的线条体88和连结部89形成的六边形开口部87配置成交错状,能够使这些开口部87在面方向(高度方向和宽度方向)上伸缩。
连结部89将主视状态下呈六边形的开口部87的宽度方向两侧的向开口外侧方凸出的顶部(线条体构成部92的端部92a)连结于相邻的开口部87的上述顶部。由此,在使弯曲形状变更单元8动作时,当各线条体88彼此在宽度方向上接近地位移时,如图13所示,连结部89将开口部87的顶部向开口内侧方压入,从而使开口部87两侧的线条体88上下拉伸地变形。其结果是,开口部87以左右压缩且上下拉伸的方式变形。虽然连结部89的厚度方向上的尺寸t2小于各线条体88的厚度方向上的尺寸t1,但在腰靠部,连结部89的高度方向上的尺寸t3(参照图12)设定为大于其他部位的连结部89的尺寸t3,加强了左右压缩开口部87的力。此外,由于腰靠部的连结部89的尺寸t3大于其他部位的连结部89的尺寸t3,因此,连结部89更接近板形状,针对来自前方的负荷更容易在面方向上变形。
如上所述,在开口形成部86的构成腰靠部的部位,在开口部87内设有架设部95。架设部95在主视状态下呈六边形的开口部87内上下延伸,如图12所示,架设部95包括在与中心线k2重合的开口中心线k3上与开口部87的上下端连接的上下的延设片96和设于上下延设片96之间的挠曲促进部97。
挠曲促进部97包括一对夹着开口中心线k3呈对称状地分离的架设线条体98。各架设线条体98包括相对于穿过在开口部87中彼此相对的上下边部之间的开口中心线k3使高度方向上的中间部向开口中心线k3侧弯曲的弯曲部98a。
开口部87由包围其外周的外周线条体(线条体88和连结部89)形成,挠曲促进部97由在主视状态下比外周线条体细的架设线条体98形成。挠曲促进部97借助开口中心线k3上的延设片96连接于外周线条体,因此,外周线条体的变形的影响小,能够与开口部87独立地单独变形。此外,挠曲促进部97利用一对弯曲部98a容易上下挠曲,并且由于一对架设线条体98之间开口也容易在左右方向上挠曲,此外也容许以上下延设片96为中心扭转变形。
这样的挠曲促进部97不影响开口部87的变形,独立地柔软地变形,容许由弯曲形状变更单元8导致的变形,并且承受来自使用者的负荷。
此外,与由单一的线条体形成挠曲促进部97的情况相比,由于挠曲促进部97在开口部87内大范围地配置,因此,能够良好地抑制使用者的身体陷入开口部87内的感觉。
以下,说明靠背基板21的作用。
首先,当来自使用者身体的向后的负荷输入到靠背6的承受面构成部20时,同样的负荷经由座椅表皮材料22和缓冲材料在大致与面正交的方向上被输入到靠背基板21的适当部位。由于该输入,特别是开口形成部86的各线条体88以在与面正交的方向上挠曲并且使各开口部87在面方向上伸缩的方式弹性变形。
各开口部87分别为高度方向上长的纵长状,因此,容易产生在宽度方向上伸缩的变形。各开口部87配置成交错状,因此,通过在其宽度方向上的两侧配置连结部89,并被该连结部89在宽度方向推压或拉扯,使得各开口部87容易在宽度方向上伸缩。设于腰靠部的架设部95穿过开口部87的高度方向,因此,不易影响开口部87的宽度方向上的变形。当各开口部87在弯曲形状变更单元8的动作下伴随宽度方向上的伸缩而在高度方向上伸缩时,由于架设部95的挠曲促进部97也能容许高度方向上的变形。
各开口部87在弯曲形状变更单元8的动作下在高度方向上伸缩地变形时,在宽度方向上向开口外侧方凸出的两侧部在高度方向上屈伸而良好地变形。虽然架设部95穿过开口部87的高度方向,但由于架设部95自身所具有的挠曲促进部97,也能良好地追随开口部87的高度方向上的变形。架设部95借助一对大致同轴的延设片96连结于开口部87的外周线条体,因此,在开口部87扭转地变形时,也能抑制与开口部87的变形互相影响。
在设有架设部95的腰靠部,虽然使用者的身体更大力地接触,但由于也利用设于腰靠部的开口部87内的架设部95承受使用者的负荷,因此,能抑制身体的一部分陷入开口部87内那样的感觉。此外,架设部95自身也容易变形,能抑制对柔软的落座感的影响。通过仅在靠背基板21的容易承受负荷的部位,于开口部87内设置不影响其变形的架设部95(闭塞部),即使在包布型的靠背6中为了获得柔软的落座感而使靠背基板21的网眼粗大(加大开口部87),缓冲材料、座椅表皮材料22也不易陷入容易承受负荷的部位的开口部87内,并且在容易承受负荷的部位不会在座椅表皮材料22留下靠背基板21的网眼的痕迹。
靠背6的中央部24的下端部仅被限制了向前方的位移,在通过操作弯曲形状变更单元8而变更俯视状态下的弯曲形状时,也能上下左右柔软地位移,因此,能减轻操作构件50的操作而提高操作性。在要加强腰靠部的弯曲时,腰靠部的各开口部87在宽度方向上压缩,但该变形不会影响架设部95,而且,在各开口部87由于弯曲形状变更单元8的动作或来自前方的负荷而在高度方向上拉伸时,架设部95也能通过挠曲促进部97在高度方向上良好地变形。
向前方和宽度方向中央侧凸出的三维弯曲形状的各线条体88,特别是在弯曲大的部位(顶部88a)集中的腰靠部处柔软地变形。此外,通过使各线条体88因弯曲形状变更单元8的动作或来自前方的负荷而向后方扭转地变形,增加了腰靠部的线条体88的数量和俯视状态下的曲率,增加了腰部的支撑力。这样,能使线条体88自身容易变形而获得柔软的落座感,并且良好地进行负荷支承。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上述实施方式的椅子1的承载构件(靠背6)的基板构造为,在椅子1中的与使用者接触而承受负荷的承受面构成部20的靠背基板21具有开口形成部86,在该开口形成部86通过以统一规格形成多个自靠背基板21的表面贯通至背面的开口部87,由此促进靠背基板21的面方向上的弹性变形。此外,基板构造仅在开口形成部86内的特定部位具有穿过开口部87的相对端部之间的架设部95,架设部95包括挠曲促进部97,该挠曲促进部97以至少一部分相对于穿过相对端部之间的开口中心线k3弯曲或弯折的方式延伸。
根据该结构,设于开口部87的相对端部之间的架设部95在穿过开口部87的相对端部之间的方向上容易挠曲,因此,能够在加大开口部87而使靠背基板21的开口形成部86变柔软的基础上,提高其特定部位的开口部87内的树脂残存率,从而确保可支撑使用者的体重的强度。即,开口部87内的架设部95也承受负荷,从而能够抑制身体陷入开口部87内的感觉、接触到开口部87的周缘部的感觉。
此外,架设部95包括自开口部87的相对端部沿着开口中心线k3延伸的延设片96。
根据该结构,架设部95的挠曲促进部97通过延设片96而自开口部87的相对端部可靠地分离出来,且挠曲促进部97容易独立地变形,架设部95也容易以延设片96为中心扭转地变形,从而能够使落座感更加柔软。
此外,挠曲促进部97包括夹着开口中心线k3呈对称状地分离的架设线条体98。
根据该结构,形成挠曲促进部97在开口部87内再形成开口的外观,在承受负荷时容易在面方向上变形,能够使落座感更加柔软,并且,利用分离的架设线条体98在开口部87的大范围内配置了闭塞构件,能够良好地抑制身体陷入开口部87内的感觉等。
此外,开口部87由包围其外周的外周线条体(线条体88和连结部89)形成,挠曲促进部97由比外周线条体细的架设线条体98形成。
根据该结构,利用比开口部87的外周线条体细的架设线条体98使得架设部95更容易变形,能够使落座感更加柔软。
此外,开口部87形成为主视状态下呈六边形,架设部95被设置成穿过开口部87的主视图中彼此相对的一对相对边部之间。
根据该结构,利用架设部95的伸缩确保了六边形开口部87的变形的容易度,能够使落座感更加柔软。
此外,支承使用者的后背的靠背6在其下端部的上方形成有向使用者侧突出的身体支承部(突出部23),架设部95形成于包含突出部23的部位。
根据该结构,能够抑制身体陷入到靠背6中容易受到负荷作用的突出部23处的开口部87内的感觉等。此外,只要突出部23位于与使用者的腰部相当的位置,就能够在期望更加柔软的支承的部位可靠地获得柔软的落座感。
此外,靠背6在靠背基板21的表面具有缓冲材料。
根据该结构,在具有缓冲材料的包布型的靠背6中,即使为了获得柔软的落座感而加大靠背基板21的开口部87,由于在靠背基板21的容易承受负荷的特定部位设有架设部95,因此在容易承受负荷的特定部位,缓冲材料也不易陷入开口部87内,在靠背6的表面也不易留下开口部87的痕迹,能够良好地维持靠背6的表面的外观。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的椅子1的承载构件(靠背6)的基板构造中,椅子1中的与使用者接触而承受负荷的承受面构成部20的靠背基板21,包括外周框部81和配置于其内侧的多个线条体88,由此促进靠背基板21的面方向上的弹性变形。此外,靠背基板21呈如下的弯折或弯曲形状:其面方向内的宽度方向上的中央部24比宽度方向上的两端部25向与使用者相反一侧突出。此外,多个线条体88各自以不与其他线条体88交叉的方式沿着面方向内的高度方向延伸,且以高度方向上的中间部比高度方向上的两端部向宽度方向上的中央侧突出的方式弯曲或弯折,多个线条体88的弯折形状或弯曲形状夹着靠背基板21的宽度方向中心线CL呈对称状。
根据该结构,针对以与面正交的方向输入到靠背基板21的负荷,各线条体88不仅单纯地弯曲变形,还以高度方向上的两端部为中心向与使用者相反一侧扭转地变形,加大了各线条体88向与使用者相反一侧的变形量。靠背基板21虽然向与使用者相反一侧突出地在宽度方向上弯曲,但各线条体88的变形量在宽度方向上对称地变大,因此,作为线条体集合物的靠背基板21的弯曲也在宽度方向上对称地变大,靠背基板21整体以在宽度方向上包围使用者的身体的方式变形。多个线条体88以高度方向上的中间部位于宽度方向上的中央侧的方式弯曲或弯折,在靠背基板21的容易承受落座负荷的相当于各线条体88的高度方向上的中间部的位置,线条体88密集地配置,因此,不用加厚靠背基板21就能容易地支承负荷。这样,能够使线条体88自身容易变形而获得不影响向特定方向的变形的柔软的落座感,并且能够在抑制靠背基板21的厚度的基础上实现良好的负荷支承。
此外,在多个线条体88各自的宽度方向两侧的空隙部91形成有连结部89,该连结部89自各线条体88沿宽度方向延伸,将各线条体88连结于夹持空隙部91的对侧,连结部89的靠背基板21厚度方向上的尺寸小于各线条体88的靠背基板21厚度方向上的尺寸。
根据该结构,能够抑制各线条体88的过度的变形,且使各线条体88有联系地变形,并且减小连结部89的靠背基板21厚度方向上的尺寸,从而确保承载构件的适度的变形。
此外,对于多个线条体88的弯曲形状的曲率,与靠背基板21的宽度方向上的两端侧的线条体88相比,越是靠背基板21的宽度方向上的中央侧的线条体88其曲率越小。
根据该结构,越靠近靠背基板21的宽度方向中央侧,与宽度方向两端侧相比线条体88的变形量越小,因此,靠背基板21整体不是以宽度方向中央部24为中心弯折那样地变形,而是以在宽度方向中央部24留出一定程度的宽度地弯曲的方式变形,能够容易地实现利用靠背基板21整体在宽度方向上包围使用者的身体那样的变形。
此外,多个线条体88中的位于宽度方向上的中央侧的线条体以穿过外周框部81的高度方向上的相对端部之间的方式延伸。
根据该结构,能够在靠背基板21的宽度方向中央部24设定与宽度方向两端部25相比抑制了变形的部位,能够容易地实现利用靠背基板21整体在宽度方向上包围使用者的身体那样的变形。
此外,多个线条体88分别在其朝向宽度方向中央侧的顶部88a的高度方向上的两端侧,向外周框部81的宽度方向上的端部侧弯曲或弯折。
根据该结构,各线条体88向外周框部81的宽度方向上的端部侧弯曲或弯折,从而与外周框部81连接,因此,能够使各线条体88的向与使用者相反一侧扭转那样的变形变得更容易,使各线条体88的向与使用者相反一侧的变形量更大。
此外,支承使用者的后背的靠背6在其下端部的上方形成有向使用者侧突出的身体支承部(突出部23),多个线条体88以朝向宽度方向上的中央侧的顶部88a位于突出部23的方式形成。
根据该结构,利用各线条体88的向与使用者相反一侧扭转那样的变形使得靠背6的身体支承部柔软地变形,因此,只要突出部23位于与使用者的腰部相当的位置,就能够在期望更加柔软的支承的部位可靠地获得柔软的落座感。
本发明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例如,承载构件除了座体4和靠背6以外,也可以是腰靠、头枕等。承载构件不限定于通过在靠背基板21设置缓冲材料和表皮等而使靠背基板21构成承载构件的一部分的承载构件,也可以由靠背基板21构成整个承载构件。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承受面构成部20包括靠背基板21以及覆盖其前表面的聚氨酯缓冲材料和表皮材料等的结构,但也可以是聚氨酯以外的缓冲材料,或者也可以是仅由表皮材料覆盖靠背基板21的结构。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将靠背6的宽度方向上的中央部24保持为移动制限状态,使靠背6的宽度方向上的两端部25前后移动的结构,但也可以是保持靠背6的宽度方向上的两端部25,使靠背6的宽度方向上的中央部24前后移动的结构。
也可以是一部分线条体88由线条体构成部92形成的结构。也可以是将各部位的弯曲形状改成弯折形状,将弯折形状改成弯曲形状的结构。弯折形状也可以不仅是单一的弯折,而是包括多个弯折的形状。
作为架设部95的变形例,也可以是上下端部与开口部87的相对端部或延设片96连续设置的薄板状。在该情况下,薄板状的架设部整体成为挠曲促进部,能够获得与上述等同的作用效果。
而且,上述结构是本发明的一个例子,能够在不脱离本发明主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更。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根据本发明,在椅子中的与使用者接触而承受负荷的承载构件的基板构造中,即使加大形成于基板的开口部的大小也能获得良好的落座感,并且能够良好地维持承载构件的表面的外观。
此外,在椅子中的与使用者接触而承受负荷的承载构件的基板构造中,能够获得使构成基板的线条体自身容易变形而不影响向特定方向的变形的柔软的落座感,并且能够在抑制基板厚度的基础上实现良好的负荷支承。
附图标记说明
1:椅子;6:靠背(承载构件);20:承受面构成部;21:靠背基板(基板);23:突出部(身体支承部);81:外周框部;86:开口形成部;87:开口部;88:线条体(外周线条体);88a:顶部;89:连结部(外周线条体);91:空隙部;95:架设部;96:延设片;97:挠曲促进部;98:架设线条体;k3:开口中心线;CL:宽度方向中心线(横向中心线)。

Claims (10)

1.一种椅子的承载构件的基板构造,其通过在椅子中的与使用者接触而承受负荷的承受面构成部的基板设有开口形成部,从而促进所述基板的面方向上的弹性变形,在该开口形成部以统一规格形成多个自所述基板的表面贯通至背面的开口部,其中,
仅在所述开口形成部内的特定部位具有穿过所述开口部的相对端部之间的架设部,
所述架设部具有挠曲促进部,该挠曲促进部以至少一部分相对于穿过所述相对端部之间的开口中心线弯曲或弯折的方式延伸。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椅子的承载构件的基板构造,其中,
所述架设部具有自所述开口部的相对端部沿着所述开口中心线延伸的延设片。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椅子的承载构件的基板构造,其中,
所述挠曲促进部具有架设线条体,该架设线条体夹着所述开口中心线呈对称状地分离。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椅子的承载构件的基板构造,其中,
所述开口部由包围其外周的外周线条体形成,
所述挠曲促进部由比所述外周线条体细的架设线条体形成。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椅子的承载构件的基板构造,其中,
所述开口部以在主视图中呈六边形的方式形成,
所述架设部以穿过所述开口部的主视形状中的彼此相对的一对相对边部之间的方式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椅子的承载构件的基板构造,其中,
椅子中的与使用者接触而承受负荷的承受面构成部的基板包括外周框部和配置于其内侧的多个线条体,从而促进所述基板的面方向上的弹性变形,在该承载构件的基板构造中,
所述基板呈现以其面方向内的横向上的中央部相对于所述横向上的两端部向与使用者相反一侧突出的方式弯折或弯曲的形状,
所述多个线条体各自以不与其他线条体交叉的方式沿所述面方向内的纵向延伸,并且以所述纵向上的中间部比所述纵向上的两端部向所述横向上的中央侧突出的方式弯曲或弯折,
所述多个线条体的弯折形状或弯曲形状夹着所述基板的横向中心线呈对称状。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椅子的承载构件的基板构造,其中,
在所述多个线条体各自的所述横向上的两侧的空隙部形成有连结部,该连结部自各线条体沿所述横向延伸,将所述各线条体连结于夹着所述空隙部的对侧,
所述连结部在所述基板的厚度方向上的尺寸小于所述各线条体在所述基板的厚度方向上的尺寸。
8.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椅子的承载构件的基板构造,其中,
所述多个线条体的弯曲形状的曲率为,与所述基板的所述横向上的两端侧的线条体相比,越是中央侧的线条体其曲率越小。
9.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椅子的承载构件的基板构造,其中,
所述多个线条体中位于所述横向上的中央侧的线条体以穿过所述外周框部的纵向上的相对端部之间的方式延伸。
10.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椅子的承载构件的基板构造,其中,
所述多个线条体分别在比其朝向所述横向上的中央侧的顶部靠近所述纵向上的两端侧的位置,向所述外周框部的所述横向上的端部侧弯曲或弯折。
CN201580004908.2A 2014-01-17 2015-01-16 椅子的承载构件的基板构造 Active CN10593417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006924 2014-01-17
JP2014006925A JP6344842B2 (ja) 2014-01-17 2014-01-17 椅子の荷重支持部材の基板構造
JP2014-006925 2014-01-17
JP2014006924A JP6452219B2 (ja) 2014-01-17 2014-01-17 椅子の荷重支持部材の基板構造
PCT/JP2015/051055 WO2015108143A1 (ja) 2014-01-17 2015-01-16 椅子の荷重支持部材の基板構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934179A true CN105934179A (zh) 2016-09-07
CN105934179B CN105934179B (zh) 2020-03-24

Family

ID=5354302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80004908.2A Active CN105934179B (zh) 2014-01-17 2015-01-16 椅子的承载构件的基板构造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05934179B (zh)
WO (1) WO2015108143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1019930B2 (en) * 2016-06-10 2021-06-01 Okamura Corporation Load support structure for chair, load support body for chair, and chair
WO2019112956A1 (en) * 2017-12-05 2019-06-13 Steelcase Inc. Compliant backrest
USD869872S1 (en) 2017-12-05 2019-12-17 Steelcase Inc. Chair
USD869890S1 (en) 2017-12-05 2019-12-17 Steelcase Inc. Chairback
USD869889S1 (en) 2017-12-05 2019-12-17 Steelcase Inc. Chairback
USD870479S1 (en) 2017-12-05 2019-12-24 Steelcase Inc. Chair
USD907935S1 (en) 2019-05-31 2021-01-19 Steelcase Inc. Chair
USD907383S1 (en) 2019-05-31 2021-01-12 Steelcase Inc. Chair with upholstered back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590458Y (zh) * 2002-12-27 2003-12-10 勤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 休闲椅架
JP2007130364A (ja) * 2005-11-14 2007-05-31 Okamura Corp 椅子用基板
DE202006016346U1 (de) * 2006-10-23 2008-02-28 Interstuhl Büromöbel GmbH & Co. KG Rückenlehne eines Stuhls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015673B2 (ja) * 2006-04-10 2007-11-28 株式会社岡村製作所 椅子の背もたれ用基板
JP2009112360A (ja) * 2007-11-02 2009-05-28 Okamura Corp 椅子の背凭れ
JP5593523B2 (ja) * 2010-05-25 2014-09-24 コクヨ株式会社 椅子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590458Y (zh) * 2002-12-27 2003-12-10 勤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 休闲椅架
JP2007130364A (ja) * 2005-11-14 2007-05-31 Okamura Corp 椅子用基板
DE202006016346U1 (de) * 2006-10-23 2008-02-28 Interstuhl Büromöbel GmbH & Co. KG Rückenlehne eines Stuhls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5108143A1 (ja) 2015-07-23
CN105934179B (zh) 2020-03-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934179A (zh) 椅子的承载构件的基板构造
JP6810107B2 (ja) 椅子
ES2552689T3 (es) Superficie confortable para asiento
US7712833B2 (en) Structure for connecting members
JP5906289B2 (ja) シーティングユニット用の同調背もたれ
CN105083084B (zh) 交通工具用座椅
US7303232B1 (en) Backrest adjusting device for office chairs
CN103097182B (zh) 车辆用座椅及车辆用座椅的刚性设定方法
CN104802681B (zh) 具有内悬挂板的悬挂座椅靠背和垫子系统
CN102910097B (zh) 车辆座椅
CN102910098B (zh) 车辆座椅
CN102958749B (zh) 车辆用悬架座椅高度调节装置
CN212521294U (zh) 一种搁腿板组件及智能沙发机械伸展装置
JP3211436U (ja) 複数の支持部を有する車用ヘッドレスト枕の構造
US10646060B2 (en) Cradle frame and structure
CN106608207A (zh) 座椅装置及前侧罩
CN103826915B (zh) 带有由自动反应式的支架结构构成的侧部的车辆座椅
JP2005152087A (ja) 椅子及びその背もたれ
KR102111209B1 (ko) 등쿠션
CN105922913A (zh) 交通工具座椅
JP5600151B2 (ja) 椅子の背凭れ装置
CN104108321B (zh) 座椅装置
CN111152694A (zh) 一种可折叠式汽车座椅
JP6558193B2 (ja) 乗物用シートのシートカバー
JP5951819B2 (ja) 車両用シート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