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916543A - 微针单元以及微针组件 - Google Patents

微针单元以及微针组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916543A
CN105916543A CN201580004687.9A CN201580004687A CN105916543A CN 105916543 A CN105916543 A CN 105916543A CN 201580004687 A CN201580004687 A CN 201580004687A CN 105916543 A CN105916543 A CN 10591654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micropin
resettlement section
jut
microneed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80004687.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916543B (zh
Inventor
加藤洋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ppan Inc
Original Assignee
Toppan Print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ppan Print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Toppan Printing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591654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91654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91654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916543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37/00Other apparatu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the body; Percutany, i.e. introducing medicines into the body by diffusion through the skin
    • A61M37/0015Other apparatu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the body; Percutany, i.e. introducing medicines into the body by diffusion through the skin by using microneedl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37/00Other apparatu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the body; Percutany, i.e. introducing medicines into the body by diffusion through the skin
    • A61M37/0015Other apparatu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the body; Percutany, i.e. introducing medicines into the body by diffusion through the skin by using microneedles
    • A61M2037/0023Drug applicators using microneedl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37/00Other apparatu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the body; Percutany, i.e. introducing medicines into the body by diffusion through the skin
    • A61M37/0015Other apparatu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the body; Percutany, i.e. introducing medicines into the body by diffusion through the skin by using microneedles
    • A61M2037/0046Solid microneedles

Abstract

微针单元为,从底部朝向开口部的方向为按压方向,凹状容器构成为允许由于底部受到按压方向的外力而产生的变形,凹状容器的变形包括底部向按压方向的位移,而且在收容空间的外侧使上述突起部向上述按压方向位移,粘合部具有与底部接触的第一接触面,并且具有与被支撑面接触且从被支撑面朝向被支撑面的周围延展的第二接触面,凹状容器的变形在被支撑面的周围将第二接触面从开口部向收容空间的外侧推出。

Description

微针单元以及微针组件
技术领域
本发明的技术涉及具备微针的微针单元、以及具备微针单元和在将微针刺于穿刺对象时使用的敷贴器的微针组件。
背景技术
经皮吸收法包括不对人等穿刺对象赋予伤痕地使药剂等投放物质从皮肤向身体内部浸透。
例如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那样,经皮吸收法包括将微针刺于皮肤。微针具有用于贯穿角质层的突起部,突起部具有不对穿刺对象赋予疼痛的程度的大小。药剂从突起部在皮肤上形成的孔被吸收到皮肤的内部。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第2008/020632号说明书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在由使用者使用之前微针所具有的突起部被罩覆盖,罩通过粘合剂粘合于微针中的突起部以外的部分。然后,使用者在使用微针时,从微针取下罩。
使用者必须从微针取下罩,因此根据使用者的取下方式的不同,使用者的手指或者罩有时会接触微针。微针所具备的突起部具有不对穿刺对象赋予疼痛的程度的大小,因此若在将微针刺于穿刺对象之前、使用者的手指或者罩与微针接触,则突起部的前端有时会向不适合于刺于穿刺对象的方向弯曲。如此,由于使用者将微针刺于穿刺对象时的微针的操作较难,因此在微针中要求抑制使用者的手指、罩碰到突起部的构成。
本发明的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微针单元以及微针组件,能够提高微针刺于穿刺对象时的操作性。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技术的微针单元的一个方式具备:微针,具备:对置面,具有一个以上的突起部;和被支撑面,为与上述对置面相反侧的面;凹状容器,具有开口部和底部,且形成有以经由上述开口部使上述对置面与上述凹状容器的外部对置的方式收容上述微针的收容空间;以及粘合部,粘合于上述底部和上述被支撑面。从上述底部朝向上述开口部的方向为按压方向,上述凹状容器构成为允许通过上述底部受到上述按压方向的外力而产生的变形。上述凹状容器的变形包括上述底部向上述按压方向的位移,而且在上述收容空间的外侧使上述突起部向上述按压方向位移。上述粘合部具有与上述底部接触的第一接触面,并且还具有与上述被支撑面接触且从上述被支撑面朝向上述被支撑面的周围延展的第二接触面,上述凹状容器的变形在上述被支撑面的周围将上述第二接触面从上述开口部向上述收容空间的外侧推出。
根据本发明的技术的微针单元的一个方式,收容微针的凹状容器的底部被朝向开口部按压,由此突起部刺于穿刺对象。因此,在微针刺于穿刺对象时,使用者不易碰到微针。结果,在使用者将微针刺于穿刺对象时,微针单元的操作变得更加容易。
本发明的技术的微针单元的其他方式为,上述凹状容器的变形为第一变形,上述凹状容器允许通过上述底部受到与上述按压方向相反方向的力而产生的第二变形,上述第二变形包括上述底部向与上述按压方向相反方向的位移。上述粘合部具有如下的粘合性:在上述凹状容器的上述第二变形进展时,该粘合性保持上述第二接触面中位于上述被支撑面的周围的部分与穿刺对象即皮肤之间的粘合,而且允许上述第一接触面从上述底部剥离。
根据本发明的技术的微针单元的一个方式,在突起部刺于穿刺对象之后,微针从凹状容器剥离。因此,在使用者将微针刺于穿刺对象时,微针的操作较容易。
本发明的技术的微针单元的其他方式优选为,上述第二接触面相对于皮肤的粘合力大于使上述第二接触面与上述底部之间的距离增大所需要的力。
根据本发明的技术的微针单元的其他方式,由于第二接触面相对于皮肤的粘合力小于使第二接触面与底部之间的距离增大所需要的力,因此凹状容器容易从微针剥离。
本发明的技术的微针单元的其他方式为,上述第一接触面的形成材料与上述第二接触面的形成材料相互不同。
根据本发明的技术的微针单元的其他方式,2个接触面由相互不同的形成材料形成,因此与2个接触面由相互相同的形成材料形成的构成相比,粘合部的形成材料的自由度提高。
本发明的技术的微针单元的其他方式为,上述粘合部还具备:第一部分,具有上述第一接触面;第二部分,具有上述第二接触面;以及第三部分,位于上述第一部分与上述第二部分之间,刚性比上述第二部分的刚性高。
根据本发明的技术的微针单元的其他方式,粘合部具有刚性比与微针接触的第二部分的刚性高的第三部分。因此,在凹状容器从微针剥离时,由于粘合部具有第三部分,因此使第二部分变形的力不易作用于第二部分。因此,微针、进而微针所具备的突起部的形状不易改变,刺于穿刺对象的微针不易从穿刺对象脱离。
本发明的技术的微针的其他方式为,上述凹状容器还具备从上述开口部的边缘朝向上述凹状容器的外侧延伸的凸缘部。
根据本发明的技术的微针单元的其他方式,在微针单元被按压到穿刺对象时,凸缘部位于沿着穿刺对象的表面的位置。因此,在凹状容器被从穿刺对象除去时,使用者能够抓住凹状容器所具有的凸缘部,因此凹状容器容易从穿刺对象除去。
在本发明的技术的微针单元的其他方式中,上述第二变形为通过上述按压方向的力从上述底部解除而使上述底部朝向与上述按压方向相反方向位移的弹性变形。
根据本发明的技术的微针单元的其他方式,在底部被朝向穿刺对象按压而突起部刺于皮肤之后,底部不再被朝向穿刺对象按压,由此辅助凹状容器从微针剥离。因此,使用者通过结束用于将微针刺于皮肤的操作,能够减轻用于将凹状容器从微针剥离的操作的负荷。
本发明的技术的微针组件的一个方式为,具备微针单元和敷贴器。上述微针单元具备:微针,具备:对置面,具有一个以上的突起部;和被支撑面,为与上述对置面相反侧的面;凹状容器,具有开口部和底部,且形成有以经由上述开口部使上述对置面与上述凹状容器的外部对置的方式收容上述微针的收容空间,并具备从上述开口部的边缘朝向外侧延伸的凸缘部;以及粘合部,粘合于上述底部和上述被支撑面。从上述底部朝向上述开口部的方向为按压方向,上述凹状容器构成为允许通过上述底部受到上述按压方向的外力而产生的变形,上述凹状容器的变形包括上述底部向上述按压方向的位移,而且在上述收容空间的外侧使上述突起部向上述按压方向位移,上述粘合部具有与上述底部接触的第一接触面,并且具有与上述被支撑面接触且从上述被支撑面朝向上述被支撑面的周围延展的第二接触面,上述凹状容器的变形在上述被支撑面的周围将上述第二接触面从上述开口部向上述收容空间的外侧推出。上述敷贴器具有与上述凸缘部接触、用于将上述凸缘部按压于穿刺对象的面。
根据本发明的技术的微针组件的一个方式,微针相对于穿刺对象的位置通过凹状容器所具备的凸缘部以及敷贴器而稳定。因此,微针的突起部容易刺于穿刺对象的使用者所希望的位置。
本发明的技术的微针组件的其他方式优选为,上述凸缘部的与上述敷贴器对置的面的面积的大小为上述敷贴器的与上述凸缘部接触的面的面积以上。
根据本发明的技术的微针组件的其他方式,敷贴器不与对象接触,因此对象的表面不易被敷贴器污染。
本发明的技术的微针组件的其他方式为,上述敷贴器还具备将上述微针单元的上述底部朝向上述穿刺对象压入的压入部。
根据本发明的技术的微针组件的其他方式,容易进行将微针的突起部刺于对象的操作。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技术的微针单元及微针组件,微针刺于对象时的操作变得容易。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将构成本发明的微针单元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微针的各部分进行了分解的立体构造的分解立体图。
图2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微针单元的截面构造的截面图。
图3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微针单元的截面构造的截面图。
图4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微针单元的截面构造的截面图。
图5是用于说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微针单元的作用的作用图。
图6是用于说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微针单元的作用的作用图。
图7是用于说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微针单元的作用的作用图。
图8是用于说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微针单元的作用的作用图。
图9是表示本发明的微针组件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微针组件的立体构造的立体图。
图10是表示本发明的微针组件的变形例的微针组件的立体构造的立体图。
图11是表示本发明的微针组件的第三实施方式的微针的立体构造的立体图。
图12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微针组件的截面构造的截面图。
图13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微针组件的立体构造的立体图。
图14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微针组件的截面构造的截面图。
图15是用于说明变形例的微针单元的作用的作用图。
图16是用于说明变形例的微针单元的作用的作用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参照图1至图8,对将本发明的技术的微针单元具体化的第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以下,依次对微针单元的整体构成、微针的构成、微针单元的构成材料、以及微针单元的作用进行说明。
[微针单元的整体构成]
参照图1对微针单元的整体构成进行说明。此外,图1表示微针单元的整体构成中的一个例子。
如图1所示,微针单元10具备微针11、收容微针11的收容部21、以及将收容部21与微针11进行粘合的粘合部31。
微针11具备基体12,基体12具备对置面12a。对置面12a具备一个以上的突起部13。微针11所刺的对象为穿刺对象。在微针单元10被使用时,对置面12a与穿刺对象对置。基体12中与对置面12a相反侧的面为被支撑面12b。
收容部21是具有对基体12的被支撑面进行支撑的底部22以及开口部23b的凹状容器。在收容部21中形成有用于收容微针11的凹部即收容空间23a,收容空间23a与开口部23b相连。从底部22朝向开口部23b的方向为按压方向。对置面12a与穿刺对象相互对置,在底部22受到按压方向的外力时,收容部21进行第一变形。收容部21的第一变形,包括底部22向按压方向的位移,而且,在收容空间23a的外侧使突起部13向按压方向位移。
粘合部31具有粘合于收容部21的底部22以及微针11的基体12的被支撑面12b的粘贴性。粘合部31具备与收容部21的底部22接触的收容部接触面31a。粘合部31还具备与被支撑面12b接触而且从被支撑面12b向被支撑面12b的周围延展的对象接触面31b。在收容部21中第一变形进展、而突起部13刺于穿刺对象时,穿刺对象中位于对置面12a周围的部分与对象接触面31b相互接触。收容部接触面31a是第一接触面的一个例子,对象接触面31b是第二接触面的一个例子。
在对象接触面31b中位于被支撑面12b周围的部分与穿刺对象粘合之后,在底部22受到与按压方向相反方向的力时、即在底部22受到从穿刺对象离开的方向的力时,收容部21进行第二变形。收容部21的第二变形,包括底部22向与按压方向相反方向的位移。在收容部21中第二变形进展时,对象接触面31b保持与穿刺对象之间的粘合,而且,收容部接触面31a从收容部21的底部22剥离。
微针11的基体12可以具有矩形板形状等多边形板形状,也可以具有圆板形状。基体12的对置面12a的面积为供一个以上突起部13设置的面积以上即可。基体12的对置面12a可以具有平面形状、可以具有曲面形状、也可以具有平面形状和曲面形状的双方。基体12的被支撑面12b可以具有平面形状、可以具有曲面形状、也可以具有平面形状和曲面形状的双方。
在位于对置面12a的突起部13为一个时,突起部13可以位于对置面12a的中央,也可以位于中央以外的任意部位。
在多个突起部13位于对置面12a时,多个突起部13可以有规则地排列,也可以不规则地排列。在多个突起部13有规则地排列时,多个突起部13例如排列为格子形状、或者以最密集填充的状态排列、或者排列为同心圆状等即可。
突起部13只要具有能够刺于穿刺对象的形状即可,例如,具有沿一个方向即延伸设置方向延伸的锥体形状、锥台形状、柱体形状、刀刃形状。在突起部13具有锥体形状时,锥体形状为圆锥形状或者多棱锥形状即可,在突起部13具有锥台形状时,锥台形状为圆锥台形状或者多棱锥台形状即可。在突起部13具有柱体形状时,柱体形状为圆柱形状或者多棱柱形状即可。
突起部13也可以在延伸设置方向上具有相互不同的2个以上的形状,在该情况下,具有上述的锥体形状、锥台形状以及柱体形状中包含的2个以上的形状即可。突起部13的外周面也可以具有扭转、台阶。从各突起部13刺于穿刺对象的方面来看,至少突起部13的前端优选具有锥体形状。
在微针11具有多个突起部13时,多个突起部13的各个可以为相互相同的形状、也可以为相互不同的形状。从容易形成多个突起部13的方面来看,多个突起部13的各个优选具有相互相同的形状。
在微针11具有多个突起部13时,多个突起部13的各个可以沿相互相同的方向延伸、也可以沿相互交叉的方向延伸。在多个突起部13的各个沿相互交叉的方向延伸时,相互相邻的2个突起部13的前端不相互接触。
在微针11具有多个突起部13时,多个突起部13的各个在延伸设置方向上的长度可以相互相同、也可以相互不同。
作为凹状容器的收容部21可以具有筒形状、可以具有半球体形状、也可以具有半椭圆体形状。在收容部21具有筒形状时,收容部21具有:具有2个筒端的筒形状的筒体23;以及将筒体23的2个筒端中的一方的筒端封闭的底部22。在收容部21具有半球体形状或者半椭圆体形状时,收容部21具有曲面形状的底部。在收容部21具有筒形状时,筒形状可以具有圆筒形状、也可以具有矩形等多边形筒形状。在收容部21具有筒形状时,底部22可以具有平板形状、可以为朝向开口部23b凹陷的曲板形状、也可以为向从开口部23b离开的方向突出的曲板形状。在收容部21的底部22,与基体12接触的面的面积大于基体12的被支撑面12b的面积。
在收容部21具有筒形状时,微针11可以位于底部22的中央、也可以位于中央以外的部位。收容部21的沿着延伸设置方向的长度,优选大于微针11的沿着延伸设置方向的长度。
收容部21由于底部22受到从底部22朝向开口部23b的方向的力而变形。收容部21的变形可以为塑性变形、也可以为弹性变形。在收容部21为塑性变形时,底部22所受到的力被从底部22解除时的收容部21的形状,与底部22受到力之前没有变化。在收容部21为弹性变形时,底部22所受到的力被从底部22解除时的收容部21的形状,接近于变形前的收容部21的形状。
收容部21也可以具有凸缘部24,凸缘部24从开口部23b的边缘朝向收容空间23a的外侧延伸。凸缘部24可以位于开口部23b的边缘中的一部分、也可以位于开口部23b的边缘的整体。
粘合部31例如具有板形状。
在粘合部31中,收容部接触面31a相对于收容部21的底部22的粘合力,为底部粘合力。此外,对象接触面31b中位于被支撑面12b周围的部分相对于穿刺对象的粘合力,为对象粘合力。
在微针11的突起部13被刺于穿刺对象时,底部粘合力与对象粘合力可以相互相同。在该情况下,例如,收容部21的底部22的表面粗糙度小于穿刺对象的表面粗糙度。由此,在对象接触面31b中位于被支撑面12b周围的部分与穿刺对象粘合之后,若底部22从穿刺对象离开,则收容部接触面31a从收容部21剥离。或者,对象接触面31b为一个连续面,而收容部接触面31a由多个小片构成。由此,在底部22从穿刺对象离开时,对收容部接触面31a的各小片,作用将小片从底部22剥离的力,因此收容部21也从微针11剥离。
或者,在粘合部31中,在微针11的突起部13被刺于穿刺对象时,底部粘合力也可以小于对象粘合力。在粘合部31中,底部粘合力与对象粘合力之差,可以由底部22的表面形状与穿刺对象的表面形状之间的不同而产生,也可以由收容部接触面31a的形成材料与对象接触面31b的形成材料相互不同而产生。此外,底部粘合力与对象粘合力之差,可以由收容部接触面31a中与底部22接触的部分的面积与对象接触面31b中与穿刺对象接触的部分的面积相互不同而产生,也可以由这些的组合而产生。
粘合部31也可以由单一的层构成,也可以由在延伸设置方向上重叠的多个层构成。在粘合部31由单一的层构成时,在粘合部31中,可以为延伸设置方向上的组成一定,也可以沿着延伸设置方向而组成变化。
在粘合部31由在延伸设置方向上重叠的多个层构成时,粘合部31作为将收容部21的底部22与基体12的被支撑面12b进行粘合的一个层叠体起作用。粘合部31由多个层构成时,粘合部31例如具备:收容部接触部32,具有与收容部21的底部22接触的收容部接触面31a;以及对象接触部33,具有与被支撑面12b和对象接触的对象接触面31b。收容部接触部32和对象接触部33分别具有层形状。在粘合部31具备收容部接触部32和对象接触部33时,收容部接触部32为第一部分的一个例子,对象接触部33为第二部分的一个例子。
对象接触部33从基体12的被支撑面12b向被支撑面12b的周围延展。在突起部13刺于穿刺对象时,穿刺对象中位于对置面12a周围的部分,与对象接触部33所具备的对象接触面31b接触。收容部接触部32的形成材料与对象接触部33的形成材料优选相互不同,对象接触部33具有在对象接触面31b中呈现出相对于穿刺对象的粘合力的粘贴性。
在粘合部31具备收容部接触部32和对象接触部33时,在粘合部31中,个别地具备在收容部接触面31a中呈现出相对于收容部21的底部22的粘合力的部分、以及在对象接触面31b中呈现出粘合部31与穿刺对象之间的粘合力的部分。因此,与粘合部31由单一的层形成的构成相比,粘合部31的形成材料的自由度提高。
在粘合部31由多个层构成时,粘合部31优选具备支撑部34,该支撑部34为,在微针11与穿刺对象对置的方向、即与延伸设置方向平行的方向上,位于收容部接触部32与对象接触部33之间,刚性比对象接触部33的刚性高,具有层形状。支撑部34为第三部分的一个例子。
如果是支撑部34位于收容部接触部32与基体12之间的构成,则在收容部21与对象接触部33分离、而且收容部21从微针11剥离时,刚性较高的支撑部34抑制对象接触部33的变形。由此,基体12、进而突起部13的形状不易改变,在收容部21从微针11剥离时,刺于穿刺对象的微针11的突起部13不易从穿刺对象脱离。
粘合部31可以具有多边形板形状、也可以具有圆形板形状。在粘合部31中,也可以是,在突起部13被刺于穿刺对象的状态下,收容部接触面31a的面积和对象接触面31b中的与穿刺对象接触的部分的面积不同。从使收容部接触面31a相对于收容部21的粘合力小于对象接触面31b中的与穿刺对象接触的部分的粘合力的方面来看,优选收容部接触面31a的面积小于对象接触面31b的面积。
在粘合部31中,也可以是,收容部接触面31a的外缘位于比微针11的被支撑面12b的外缘更靠内侧的位置。在粘合部31中,可以是收容部接触面31a的外缘的一部分位于比被支撑面12b的外缘更靠外侧的位置,也可以是收容部接触面31a的外缘的整体位于比被支撑面12b的外缘更靠外侧的位置。从在微针11的周向上减小由粘合部31产生的粘合的强度的偏差的方面来看,优先收容部接触面31a的外缘的整体位于比被支撑面12b的外缘更靠外侧的位置。
在粘合部31中,在突起部13被刺于穿刺对象的状态下,对象接触面31b的外缘与微针11的被支撑面12b的外缘之间的距离,可以在对象接触面31b的外缘的整体上一定,也可以在外缘的一部分中与在外缘的其他部分中是不同的。从在微针11的周向上减小由粘合部31产生的粘合的强度的偏差的方面来看,优选对象接触面31b的外缘与微针11的被支撑面12b的外缘之间的距离在对象接触面31b的外缘的整体上一定。
在粘合部31由多个层构成时,多个层的各个可以与其他层为相同的形状且相同的大小,优选多个层的各个相互整体地重叠。在粘合部31中,收容部接触部32、对象接触部33以及支撑部34的各个如果为对各层所呈现的功能不相互影响的程度,则收容部接触部32、对象接触部33以及支撑部34的各个也可以在延伸设置方向上具有不与其他层重叠的部位。
微针单元10也可以具备将开口部23b的至少一部分封闭的密封部41。密封部41可以具有板形状、可以具有筒形状、可以具有半球体形状、也可以具有半椭圆体形状。在密封部41具有筒形状时,具有2个筒端的筒形状具有将2个筒端中的一方的筒端封闭的底面。只要密封部41具有筒形状、半球体形状以及半椭圆体形状的任一种,以便在收容空间23a的沿着延伸设置方向的长度小于突起部13的沿着延伸设置方向的长度时,或者,在收容空间23a的沿着延伸设置方向的长度短到突起部13的一部分从开口部23b突出时,覆盖从开口部23b突出的突起部13即可。在密封部41具有板形状时,优选密封部41的面积大于收容部21的开口部23b的边缘所包围的面积。
在收容部21具有筒形状、半球体形状以及半椭圆体形状的任一种,而且密封部41具有筒形状、半球体形状以及半椭圆体形状的任一种时,优选收容部21的开口部23b的形状以及大小与密封部41的开口部的形状以及大小相等。从提高收容部21的密封可靠性、而且容易制作密封部41的方面来看,优选密封部41具有板形状。
收容部21与密封部41可以通过粘合剂相互粘合,也可以通过热密封来接合。或者,收容部21与密封部41也可以具有相互嵌合的嵌合部,通过它们的嵌合部相互嵌合,由此由收容部21和密封部41形成的空间被密封。
[微针的构成]
参照图2对微针11的构成进行说明。图2表示沿着与对置面12a正交的平面、且穿过收容部21、微针11以及粘合部31的平面的微针单元10的截面构造。
如图2所示,在微针11的突起部13中,突起部13的高度H为沿着延伸设置方向的长度,且是从基体12的对置面12a起到突起部13的远离基体12的端部即前端为止的长度。突起部13优选具有适合在穿刺对象即皮肤上形成孔的高度H,突起部13的高度H优选包含于10μm以上1000μm以下的范围。
突起部13的高度H优选根据要在穿刺对象上形成的孔的底部位于皮肤内部的哪个部位来设定。在孔的底部的位置被设定于角质层的内部时,突起部13的高度H优选包含于10μm以上300μm以下的范围、更优选包含于30μm以上200μm以下的范围。
在孔的底部的位置被设定于贯穿皮肤的角质层且不达到神经层的位置时,突起部13的高度H优选包含于200μm以上700μm以下的范围、更优选包含于200μm以上500μm以下的范围。在孔的底部的位置被设定于贯穿皮肤的角质层且不达到神经层的位置时,突起部13的高度H进一步优选包含于200μm以上300μm以下的范围。
在孔的底部的位置被设定于达到真皮的位置时,突起部13的高度H优选包含于200μm以上500μm以下的范围。在孔的底部的位置被设定于达到表皮的位置时,突起部13的高度H优选包含于200μm以上300μm以下的范围。
在突起部13中,与延伸设置方向正交的方向的长度的最大值为宽度D,突起部13的宽度D优选包含于1μm以上300μm以下的范围。例如,在突起部13具有正四边锥形状或者正四棱柱形状时,与突起部13的前端不同的端部即基端,在对置面12a上划分正方形的区域。然后,突起部13的基端所划分的正方形的区域中的对角线的长度为突起部13的宽度D。此外,例如,在突起部13具有圆锥形状或者圆柱形状时,突起部13的基端在对置面12a上划分圆形的区域。然后,突起部13的基端所划分的圆形的区域中的直径为突起部13的宽度D。
在突起部13中,高度H相对于宽度D之比(A=H/D)为高宽比A。突起部13的高宽比优选包含于1以上10以下的范围。
在突起部13至少在前端具有锥体形状时,在突起部13中,前端的角度为前端角θ,前端角θ是在基体12的沿着与对置面12a正交的方向的截面中、突起部13所形成的角度的最大值。例如,在突起部13具有正四边锥形状时,突起部13的前端角θ为将突起部13的基端的对角线作为底边、且将突起部13的前端作为顶点的等腰三角形的顶角。
在突起部13至少在前端具有锥体形状且孔的底部的位置被设定于贯穿角质层的位置时,前端角θ优选包含于5°以上30°以下的范围,更优选包含于10°以上20°以下的范围。
在微针单元10具备密封部41的构成中,突起部13的前端与密封部41中与突起部13的前端对置的部位之间的距离,为分离距离L。分离距离L优选为0.1mm以上10mm以下的范围内。在分离距离L为0.1mm以上的构成中,能够抑制在微针单元10的搬运时突起部13的前端与密封部41接触、而突起部13的前端变形或者破损。此外,在分离距离L为10mm以下的构成中,能够抑制在微针单元10的搬运时、保管时搬运、保管所需要的空间变大。
[微针单元的构成材料]
微针11的形成材料优选为具有生物适应性的材料,即在能够呈现作为微针11的功能的同时、不给应用微针11的穿刺对象带来负面影响的材料。在微针11的形成材料为具有生物适应性的材料时,微针11的形成材料例如为硅、金属以及树脂等。在微针11的形成材料为金属时,形成材料为不锈钢、钛以及锰等。在微针11的形成材料为树脂时,形成材料例如为医用硅胶、聚乳酸、聚乙醇酸、聚碳酸酯、以及环烯烃共聚物等。
微针11的形成材料也可以是具有生物适应性、且通过微针单元10向穿刺对象投放的液体或者从外部对穿刺对象投放的液体而溶解的材料。在形成材料通过液体溶解的材料时,形成材料例如为水溶性高分子。水溶性高分子例如为藻酸盐、凝胶多糖、甲壳素、壳聚糖、葡甘聚糖、聚苹果酸、胶原蛋白、胶原蛋白肽、羟丙基纤维素、羟丙基甲基纤维素、羧甲基纤维素、明胶、壳聚糖琥珀酰胺(chitosan succinamide)、三甲基壳聚糖、低聚壳聚糖、低聚甲壳素、乙二醇壳聚糖、乙二醇甲壳素等。
在微针11中,基体12的形成材料与突起部13的形成材料可以相互相同、也可以相互不同。在微针11包括多个突起部13时,各突起部13的形成材料可以相互相同、也可以相互不同。
微针11的制造方法是公知的各种方法的任一种即可。在微针11的形成材料为树脂时,微针11的制造方法例如是注射成型法、挤压成型法、压印法、热压印法、铸造法等的任一种。
在微针11的形成材料为硅、金属时,微针11的制造方法例如为切削加工法等机械加工法、蚀刻法等的任一种即可。
无论微针11的形成材料是上述的材料的哪一种,微针11的制造方法都可以是使用将微针11作为原版的凹版来进行复制的方法。凹版例如通过电镀法、使用了树脂的造模法等来制作。
收容部21的形成材料具有在底部22受到接近开口部23b的方向的力时收容部21能够进行变形的功能。例如为聚乙烯、聚丙烯以及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等树脂。在收容部21进行弹性变形时,优选使用由上述树脂的任一种形成的树脂膜、且厚度包含于400μm以上1000μ以下的范围的树脂膜。另一方面,在收容部21进行塑性变形时,优选使用由上述树脂的任一种形成的树脂膜、且厚度包含于100μm以上4000μm以下的范围的树脂膜。
此外,在收容部21中,根据收容部21的形状的不同,为了使收容部21的形状改变而需要的力的大小、力的方向或者收容部21变形的方式改变。
例如,如图3所示,在收容部21的筒体23具有沿着筒体23的延伸方向排列的多个台阶时,与不具有台阶的筒体23相比,用于使收容部21的底部22接近开口部23b所需要的力变小。
例如,如图4所示,收容部21的筒体23也可以具有沿着与筒体23的延伸方向正交的方向即宽度方向排列的多个台阶、且是筒体23的宽度从开口部23b朝向底部22变小的多个台阶。根据这样的筒体23,与不具有台阶的筒体23相比,在用于使收容部21的底部22接近开口部23b的力被解除时,收容部21的底部22容易向从开口部23b离开的方向移动。
粘合部31的形成材料为聚氨酯系材料、丙烯酸系材料、聚氯乙烯系材料、聚偏氯乙烯系材料、醋酸乙烯系材料、硅胶系材料等。
粘合部31的收容部接触面31a相对于收容部21的粘合力,小于对象接触面31b的位于被支撑面12b周围的部分相对于穿刺对象的粘合力。
在粘合部31由单一的层构成时,例如通过以下方法中的至少一个方法,使底面粘合力小于对象粘合力。
(A)在与收容部接触面31a接触的收容部21的内侧面,例如通过压印加工来形成凹凸,使收容部21与粘合部31接触的面积小于穿刺对象与粘合部31接触的面积。
(B)在与收容部接触面31a接触的收容部21的内侧面,例如涂敷硅材料、氟系材料。
在粘合部31由多个部分例如收容部接触部32、对象接触部33以及支撑部34构成时,除了上述(A)以及(B)的方法以外,例如还使用以下的方法。由此,使收容部接触部32相对于收容部21的粘合力小于对象接触部33的位于被支撑面12b周围的部分相对于穿刺对象的粘合力。
(C)作为收容部接触部32的形成材料以及对象接触部33的形成材料,选择粘合力相互不同的材料。特别是,作为收容部接触部32的形成材料,优选选择粘合力比对象接触部33的形成材料的粘合力小的形成材料。例如,作为收容部接触部32的形成材料,选择具有易分离性、换言之为易剥离性的粘合剂、或者具有再粘合性的粘合剂即可。
(D)通过使收容部接触部32的大小小于支撑部34以及对象接触部33的大小,由此使收容部接触部32仅与支撑部34的一部分接触。由此,使收容部21与收容部接触部32接触的面积减小。
在满足上述(C)的基础上,作为收容部接触部32的形成材料,选择上述粘合材料中易剥离硅胶系粘合剂这样的易剥离等级(易剥离类型)的粘合剂即可。在该情况下,对象接触部33的形成材料是上述粘合部31的形成材料的任一种即可。
此外,在上述(A)至(D)的方法中,能够将一个以上的方法组合使用。
此外,支撑部34的形成材料优选为刚性比对象接触部33的形成材料的刚性高的材料。支撑部34例如为由聚乙烯、聚丙烯以及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等树脂形成的树脂膜等。
微针单元10也可以含有向皮肤投放的液体状的药剂、或者溶于规定的溶剂的液体状的药剂。在该情况下,微针单元10也可以具有与微针11的收容空间23a不同的药剂收容空间,在药剂收容空间中保持药剂。然后,只要是在微针11的突起部13刺于穿刺对象时能够对穿刺对象供给药剂的构成即可。或者,如果微针单元10具有密封部41、且微针11为不会由于药剂而变质的材料,也可以在微针11的收容空间23a中保持药剂。在该情况下,微针单元10优选为在具有密封部41的状态下使用的构成。
向皮肤投放的药剂为药理活性物质或者化妆品组成物等。在药剂为药理活性物质时,根据使用者的用途而适当地选择药剂。在药剂为药理活性物质时,药剂例如是流感等的疫苗、癌患者等使用的止痛药、胰岛素、生物制剂、基因治疗药、注射剂、经口剂以及皮肤应用制剂等。
由于微针单元10被刺于皮肤,因此使用了微针单元10的经皮投放除了应用于一直以来经皮投放所使用的药理活性物质以外,还能够应用于需要皮下注射的药理活性物质。特别是,即使在投放注射剂即疫苗等的情况下,通过使用了微针单元10的经皮投放,投放药剂时也不伴有疼痛。因此,使用了微针单元10的经皮投放优选应用于儿童。此外,通过基于微针单元10的经皮投放,在向患者投放药剂时,患者不需要口服药剂。因此,微针单元10优选应用于难以口服经口剂的儿童。
化妆品组成物是作为化妆品以及美容品使用的组成物,在药剂为化妆品组成物时,药剂例如是保湿剂、色料、香料以及示出美容效果的生理活性物质等。示出美容效果的活性物质例如是具有对皱纹、痤疮以及妊娠纹等进行改善的效果的物质、具有对脱毛进行改善的效果的物质等。
收容部21也可以把用于将药剂向皮肤投放的注入液体与药剂相区别地保持在收容部21的内部,注入液体例如可以为水、乙醇等水系溶剂。注入液体在含有凝胶材料、海绵等多孔质材料的状态下,也可以位于收容部21的内部。
此外,在突起部13的形成材料为通过收容部21的内部所保持的注入液体而溶解的材料时,突起部13的形成材料也可以含有上述药剂。在该情况下优选为,使用前的微针单元10为突起部13与位于收容部21内部的注入液体不接触的构成,而在微针单元10被使用时,为突起部13与注入液体接触的构成。
在收容部21在内部保持上述液体状的药剂、注入液体时,收容部21优选具有用于使这些液体从外部进入收容部21的内部的贯穿孔。然后,在液体进入收容部21的内部之后,收容部21的贯穿孔通过位于贯穿孔的内部而堵塞贯穿孔的闭塞部件来堵塞即可。闭塞部件例如为具有2个筒端的筒形状时,优选在位于收容部21的外侧面的端部具有面积比贯穿孔所围的面积更大、且与收容部21的外侧面接触的部分。
[微针单元的作用]
参照图5至图8,对使用者将微针11刺向穿刺对象时的微针单元10的作用进行说明。此外,穿刺对象例如可以为人的皮肤,也可以为人以外的动物的皮肤。此外,以下,使用如下的构成例来进行说明,该构成例为,能够弹性变形的收容部21具备凸缘部24,微针单元10具备密封部41,底部粘合力小于对象粘合力。
如图5所示,在使用者使用微针单元10时,使用者例如剥开密封部41与收容部21之间的粘合,从微针单元10除去密封部41。使用者使收容部21的开口部23b的边缘放于穿刺对象的皮肤S上。此时,收容部21的凸缘部24位于沿着皮肤S的表面的位置。在使微针单元10放于皮肤S的表面之前,微针11为被收容部21围起的状态,因此使用者不易碰到微针11。特别是,如果是突起部13的前端位于收容空间23a的内部的构成,则使用者更不易碰到突起部13的前端。因此,在使用者将微针11刺向穿刺对象时,微针单元10的操作较容易。
如图6所示,使用者将收容部21的底部22朝向开口部23b按压,将微针11的各突起部13刺于穿刺对象的皮肤S。由此,各突起部13在穿刺对象的皮肤S上形成孔。此时,收容部21由于受到从底部22朝向开口部23b的方向的力而变形,筒体23的周面破坏,筒体23的周面与筒体23的开口部23b的边缘相比更向开口部23b的外侧突出。此外,突起部13中向收容空间23a的外侧突出的部分的大小由于收容部21的第一变形进展而变大。粘合部31所具备的对象接触部33具有由于使用者所施加的外力而延展的程度的刚性,因此对象接触部33从基体12的被支撑面12b朝向被支撑面12b的周围延展。然后,对象接触部33紧贴于基体12的周面和皮肤S的表面。
如图7所示,在收容部21进行弹性变形时,若使用者从底部22解除从底部22朝向开口部23b的方向的外力,则收容部21中底部22与开口部23b之间的距离扩大,筒体23的周面与开口部23b的边缘相比向开口部23b的外侧突出的量变小。在收容部21的底部22与开口部23b之间的距离扩大时,在粘合部31中,收容部接触部32与收容部21粘合,而对象接触部33的一部分与皮肤S粘合。并且,底部粘合力小于对象粘合力。因此,若收容部21的底部22与开口部23b之间的距离超过延伸设置方向上的粘合部31的长度时,收容部接触部32从收容部21剥离,由此收容部21从微针11剥离。
在收容部21进行弹性变形时,使用者将对收容部21的底部22施加的外力解除,收容部21的形状接近于受到来自外部的力之前的形状,由此收容部接触部32从收容部21的底部22剥离。因此,使用者通过结束用于将微针11刺于皮肤S的操作,就不用再另外进行用于从收容部接触部32剥离收容部21的操作、即用于从微针11剥离收容部21的操作了。
使用者从皮肤S上除去收容部21。此时,由于收容部21从收容部接触部32离开,因此使用者不用施加从收容部接触部32剥离收容部21的力,就能够在微针11刺于皮肤S的状态下将收容部21从皮肤S上除去。此外,由于收容部21的凸缘部24位于沿着皮肤S的表面的位置,因此使用者能够捏住凸缘部24而将收容部21从皮肤S上除去。因此,与收容部21不具备凸缘部24的构成相比,使用者变得容易进行将收容部21除去的操作。
如图8所示,微针单元10中仅微针11和覆盖微针11的粘合部31位于皮肤S的表面。此外,在收容部21进行塑性变形时,即使使用者将对收容部21施加的力解除,收容部21的形状也几乎保持图4所示的收容部21的形状。在该情况下,使用者通过捏住凸缘部24而将收容部21从皮肤S的表面卷起,由此收容部21受到底部22从穿刺对象离开的方向的力而从收容部接触部32剥离。结果,微针单元10中仅微针11和粘合部31位于皮肤S的表面。
微针11在从放置到穿刺对象的皮肤S上时起、到从微针11剥离收容部21之前为止的整个期间被收容于收容部21。因此,使用者不易碰到微针11。由此,在使用者将微针11刺于穿刺对象时,微针单元10的操作较容易。此外,即使在收容部21的延伸设置方向上的长度小于突起部13的延伸设置方向上的长度的情况下,使用者也能够在突起部13的至少一部分收容于突起部13的状态下,将突起部13刺于穿刺对象。因此,与使用者在剥离了收容部的状态下将微针刺于穿刺对象的构成相比,微针单元的操作变得容易。
如此,在微针11的突起部13刺到了皮肤S时,与微针11一起,覆盖微针11的粘合部31也位于皮肤S的表面。因此,例如,在微针11的形成材料为药剂的情况或微针11通过药剂溶解的情况等这样的、微针11对皮肤S处置的时间较长的情况下,即使使用者不将微针11按压于皮肤S也能够抑制微针11剥离。
此外,在微针11被用于形成孔的情况下也是,使用者将微针11从皮肤S取下时捏住粘合部31即可,因此使用者不易碰到形成于皮肤S的孔。
[实施例]
[微针的制造方法]
在制造微针11时,首先,通过精密机械加工,由硅衬底来制作微针11的原版。在硅衬底上形成36个正四边锥形状的突起部,在各突起部,将高度H设定为150μm,将底面的一边的长度设定为60μm。将36个突起部的各个相互隔开1mm的间隔而形成,而且排列为6列6行的格子状。
接着,在由硅衬底形成的微针11的原版上,通过电镀法形成了具有500μm的厚度的镍膜。形成了镍膜后,通过使用了加热到90℃的30重量%的氢氧化钾水溶液的湿式蚀刻将原版除去,制作出了由镍构成的凹版。
制作了凹版后,将液体状的羟丙基纤维素向凹版供给,通过热源对羟丙基纤维素进行加热而使其固化。将固化的羟丙基纤维素从凹版剥离,由此得到了微针11。
[微针单元的制造方法]
作为微针单元10的收容部21,使用了具有2个筒端中的一方被封闭的四棱柱形状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制的容器。作为粘合部31,形成了具有收容部接触部32、对象接触部33以及被收容部接触部32和对象接触部33夹着的支撑部34的粘合部31。收容部接触部32的形成材料使用易剥离硅胶系粘合剂,对象接触部33的形成材料使用丙烯酸系粘合剂,支撑部34的形成材料使用聚乙烯。
然后,将收容部接触部32、支撑部34以及对象接触部33重叠而形成粘合部31,在将微针11配置到对象接触部33的中心的状态下,将粘合部31粘贴到收容部21的内侧面。
[试验方法以及试验结果]
在将微针单元10的收容部21与微针11粘合的状态下,将收容部21按压于猪的皮肤,并将微针11的突起部13刺于猪的皮肤。然后,停止将收容部21按压于猪的皮肤,将收容部21从猪的皮肤上除去。确认到,即使将收容部21除去,微针11以及覆盖微针11的粘合部31也留在猪的皮肤上。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微针单元10,能够得到以下列举的效果。
(1)在突起部13刺于穿刺对象时,收容微针11的收容部21依然包围突起部13的至少一部分。然后,底部22被朝向开口部23b按压,由此突起部13的穿刺进展,在突起部13刺于穿刺对象之后,微针11被从收容部21剥离。因此,在微针11刺于穿刺对象时,使用者不易碰到微针11。由此,在使用者将微针11刺于穿刺对象时,微针单元10的操作变得容易。
(2)收容部接触面31a相对于收容部21的粘合力小于对象接触面31b相对于穿刺对象的粘合力,因此收容部21容易从微针11剥离。
(3)在粘合部31具有收容部接触部32和对象接触部33时,2个接触面由相互不同的形成材料形成,因此与2个接触面由相互相同的形成材料形成的构成相比,粘合部31的形成材料的自由度提高。
(4)刚性比与微针11接触的对象接触部33的刚性高的支撑部34对对象接触部33进行支撑。因此,在容部21从微针11剥离时,由于粘合部31具有支撑部34,因此相应地使对象接触部33变形的力不易作用于对象接触部33。由此,微针11、进而微针11所具备的突起部13的形状不易改变,已刺于穿刺对象的微针11不易从穿刺对象脱离。
(5)在微针单元10被按压于穿刺对象时,凸缘部24位于沿着穿刺对象的表面的位置。因此,在收容部21被从穿刺对象除去时,使用者能够捏住收容部21所具有的凸缘部24,因此收容部21容易被除去。
(6)在收容部21被按压于穿刺对象而突起部13刺于皮肤S之后,通过收容部21变得不再相对于穿刺对象被按压,由此收容部21从微针11剥离。因此,使用者通过结束用于将微针11刺于皮肤S的操作,就不用再另外进行用于将收容部21从微针11剥离的操作了。
[第二实施方式]
参照图9,对将本发明的技术的微针组件具体化了的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第二实施方式的微针组件为,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说明的微针单元10的基础上,还具备在将微针11的突起部13刺于穿刺对象时使用的敷贴器。因此,以下,对敷贴器进行详细说明,省略微针单元10的详细说明。此外,在图9中,对于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微针单元10的构成共同的构成,分别赋予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微针单元10相同的符号。
如图9所示,微针组件100具备微针单元10和敷贴器50。微针单元10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微针单元10的一个例子同样,具备:微针,具有基体和至少一个突起部;以及收容部21,具备筒体23和凸缘部24。
在微针组件100中,敷贴器50与微针单元10的凸缘部24接触,在微针11被刺于穿刺对象时,最重要的是将穿刺对象上的微针单元10的位置相对于穿刺对象进行固定。
例如,如图9所示,敷贴器50具备多个固定部51和对各固定部51进行支撑的支撑部52。敷贴器50具备2个以上的固定部51即可,也可以如图9所例示的那样具备4个固定部51。多个固定部51在支撑部52中位于包围微针单元10的筒体23的部位即可,多个固定部51可以隔开等间隔而设置,也可以偏置地设置。
各固定部51在延伸设置方向上具有与支撑部52和凸缘部24接触的长度即可,可以具有柱形状,可以具有球形状,也可以具有椭圆体形状。在各固定部51具有柱形状时,各固定部51可以为中空,也可以为实心。在各固定部51具有柱形状时,各固定部51可以为圆柱形状,也可以为多边形柱状。
各固定部51可以具有在使用者将支撑部52朝向微针单元10按压时由于按压的力而延伸设置方向上的长度变小的程度的弹性,或者,也可以具有朝向支撑部52的外侧挠曲的程度的挠性。在各固定部51具有挠性时,优选各固定部51中与凸缘部24接触的固定面51a具有即使各固定部51挠曲、固定面51a也不从凸缘部24离开的程度的粘合性。
或者,各固定部51也可以具有即使使用者将支撑部52朝向微针单元10按压、固定部51的形状也不改变的程度的刚性。从各固定部51将微针单元10的位置相对于穿刺对象进行固定的方面来看,在各固定部51具有上述刚性时,凸缘部24被按压于穿刺对象,因此较优选。
在各固定部51中,固定面51a也可以具有能够相对于凸缘部24进行粘合、以及从凸缘部24取下的程度的粘合性。
在各固定部51中,优选各固定面51a的面积为凸缘部24中与固定部51对置的面的面积以下。即,优选各固定面51a配置为不向外侧越过凸缘部24的外缘。换言之,优选为,从按压方向观察时各固定面51a的整体与凸缘部24重合。由此,在敷贴器50将微针单元10固定于穿刺对象时,敷贴器50的固定面51a不与穿刺对象的皮肤直接接触,因此穿刺对象的表面不易被敷贴器50污染。因此,使用者即使不进行敷贴器50的消毒,也能够反复使用敷贴器50。
支撑部52优选具有板形状,但只要能够对各固定部51进行支撑,也可以具有环形状。在支撑部52具有板形状时,如图7所示那样支撑部52可以为圆板形状,也可以为矩形板形状。在支撑部52为环形状时,环形状可以为开放的环形状,也可以为封闭的环形状。支撑部52仅具有在使用者将支撑部52朝向微针单元10压入时收容部21的第一变形进展的挠性。在微针单元10的收容部21进行弹性变形时,优选敷贴器50的支撑部52也进行弹性变形。
根据这样的敷贴器50,在通过多个固定部51将凸缘部24的位置相对于穿刺对象进行固定的同时,微针的突起部被刺于穿刺对象,因此突起部容易被刺于使用者所希望的位置。
在微针单元10被应用于穿刺对象时,首先,使用者将微针单元10放置到穿刺对象的皮肤上。然后,使用者在将敷贴器50的各固定部51放置到凸缘部24上的状态下,将支撑部52向微针单元10按压。由此,微针的突起部刺于穿刺对象。
此外,在各固定部51的固定面51a具有上述的粘合性时,也可以首先使敷贴器50的固定面51a与微针单元10的凸缘部24粘合。然后,在敷贴器50粘合于微针单元10的状态下,将微针单元10放置于使用者的皮肤上即可。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微针组件,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效果的基础上,能够得到以下列举的效果。
(7)微针11相对于穿刺对象的位置通过收容部21所具有的凸缘部24以及敷贴器50而被固定。因此,微针的突起部容易刺于穿刺对象的使用者所希望的位置。
此外,上述第二实施方式能够如以下那样适当地变更而实施。
·如图10所示,敷贴器60也可以是具有包围微针单元10的周围的筒形状、且在2个筒端中的一方的筒端即固定面61a与凸缘部24接触的固定部61。固定部61可以具有圆筒形状,可以具有多边形筒状,也可以具有开放的筒形状。固定部61从包围微针11的周围的方面来看,优选具有与微针11的筒体23相同的形状,在筒体23具有圆筒形状时,固定部61优选也具有圆筒形状。
在固定部61中,固定面61a可以具有相对于微针11的凸缘部24的粘合性,固定面61a的粘合性优选为容易进行相对于凸缘部24的粘合、以及从凸缘部24的分离的程度。在固定部61中,也可以在固定面61a设置与凸缘部24所具有的嵌合部嵌合的被嵌合部。通过固定部61的固定面51a具有粘合性、或者在固定面61a设置被嵌合部,由此固定部61相对于微针单元10的位置不易改变。
在固定部61中,优选固定面61a的面积为凸缘部24中与固定部61对置的面的面积以下。即,优选固定面61a的外缘位于凸缘部24的外缘上、或者固定面61a的外缘位于比凸缘部24的外缘更靠内侧的位置。
[第三实施方式]
参照图11至图14,对将本发明的技术的微针组件具体化了的第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第三实施方式的微针组件与第二实施方式的微针组件相比,敷贴器的构成不同。因此,以下,对这样的不同点进行详细说明,省略其以外的构成的详细说明。
如图11所示,敷贴器70最重要的是具有将微针单元10的收容部21朝向穿刺对象压入的压入机构73,压入机构73是压入部的一个例子。
敷贴器70具备具有圆筒形状的主体部71,主体部71的2个筒端中的一方的端部为基端,另一方的端部为前端。主体部71在前端具有固定部72,固定部72与主体部71的其他部分相比也可以被缩径。固定部72所具有的固定面72a优选具有能够与微针单元10的凸缘部24进行粘合、以及从凸缘部24取下的粘合性。
在固定部72中,优选固定面72a的面积为凸缘部24中与固定部72对置的面的面积以下。即,优选固定面72a的外缘位于凸缘部24的外缘上、或者固定面72a的外缘位于比凸缘部24的外缘更靠内侧的位置。
在主体部71中具有压入机构73,该压入机构73从主体部71的基端突出,而且延伸到比主体部71的前端靠近基端的位置。压入机构73为至少在主体部71的前端具有从主体部71的内周面隔开间隔而设置的圆筒形状。压入机构73的基端从主体部71的基端露出,在压入机构73的前端,设置有用于使压入机构73的前端朝向主体部71的前端移动的操作部74。
在操作部74受到被朝向主体部71的前端按压的力时,压入机构73的至少前端朝向主体部71的前端移动。在固定部72位于微针单元10的凸缘部24上时,通过压入机构73朝向主体部71的前端移动,来将收容部21以规定的力朝向穿刺对象按压。另一方面,在对操作部74的力被解除时,压入机构73的至少前端朝向主体部71的基端移动,位于比其前端向基端靠近规定距离的位置。在对操作部74的力被解除时,压入机构73的前端可以与收容部21接触,也可以不接触。
在使用者使用敷贴器70时,使用者在握住敷贴器70的主体部71的同时,将一个手指、例如大拇指放置在操作部74上。
如图12所示,微针单元10被放置在穿刺对象的皮肤S上,敷贴器70的固定面72a被放置在微针单元10的凸缘部24上。或者,在敷贴器70的固定面72a与微针单元10的凸缘部24粘合的状态下,敷贴器70与微针单元10一起被放置在穿刺对象的皮肤S上。
此时,压入机构73的前端与收容部21中的收容部21的底部22接触,筒体23的周面与主体部71的内周面隔开间隔而设置。
如图13所示,使用者例如用大拇指将操作部74朝向主体部71的前端按压时,压入机构73的前端朝向主体部71的前端移动,由此微针单元10的收容部21的底部22被朝向开口部23b压入。
如图14所示,收容部21的底部22被压入机构73的前端朝向穿刺对象的皮肤S压入。由此,筒体23变形,从而,筒体23的一部分位于主体部71与压入机构73之间的空间。此外,通过收容部21的底部22接近开口部23b,由此,微针11的突起部13刺于皮肤S,而且对象接触部33从基体12的被支撑面12b向被支撑面12b的周围延展。由此,对象接触部33与基体12的周面及皮肤S的表面紧贴。
然后,使用者从微针单元10取下敷贴器70,由此在突起部13刺于皮肤S的状态下,微针单元10留在皮肤S上。此外,在敷贴器70的固定面72a与凸缘部24之间的粘合力大于收容部21与收容部接触部32之间的粘合力、而且小于穿刺对象与对象接触部33之间的粘合力时,通过使用者使敷贴器70从皮肤S远离,由此收容部21被从皮肤S上除去。
根据这样的敷贴器70,使用者能够使用敷贴器70的压入机构73将微针11的突起部13刺于穿刺对象的皮肤S,因此对微针11的突起部13进行穿刺的操作变得容易进行。并且,微针11的突起部13被敷贴器70的压入机构73按压于穿刺对象的皮肤S,因此与使用者的异同无关、微针11都被以一定的力按压于穿刺对象的皮肤S。因此,能够抑制微针11的突起部13被刺于皮肤S的程度产生差别。
如以上说明了的那样,根据第三实施方式的微针组件100,在第二实施方式的微针组件100的基础上,能够得到以下的效果。
(8)将微针11的突起部13刺于穿刺对象的作业变得容易进行。
此外,上述各实施方式还能够如以下那样变更地实施。
·收容部接触部32相对于底部22的粘合力,可以大于收容部接触部32相对于支撑部34的粘合力、而且大于对象接触部33相对于支撑部34的粘合力。并且,收容部接触部32相对于支撑部34的粘合力以及对象接触部33相对于支撑部34的粘合力中的较小一方的粘合力即剥离用粘合力,小于对象粘合力。换言之,对象接触面31b相对于皮肤的粘合力,大于使对象接触面31b与底部22之间的距离变大所需要的力。
例如,也可以如图15所示那样收容部接触部32相对于支撑部34的粘合力为剥离用粘合力。如果是这样的构成,则在收容部21的第二变形进展时,对象接触面31b保持与穿刺对象即皮肤之间的粘合,而且在收容部接触部32与支撑部34之间粘合被解除。
此外,例如,也可以如图16所示那样对象接触部33相对于支撑部34的粘合力为剥离用粘合力。如果在这样的构成,则在收容部21的第二变形进展时,对象接触面31b保持与穿刺对象即皮肤之间的粘合,而且在对象接触部33与支撑部34之间粘合被解除。
符号的说明
10……微针单元,11……微针,12……基体,12a……对置面,12b……被支撑面,13……突起部,21……收容部,22……底部,23……筒体,23a……收容空间,23b……开口部,24……凸缘部,31……粘合部,31a……收容部接触面,31b……对象接触面,32……收容部接触部,33……对象接触部,34、52……支撑部,41……密封部,50、60、70……敷贴器,51、61、72……固定部,51a、61a、72a……固定面,71……主体部,73……压入机构,74……操作部,100……微针组件,S……皮肤。

Claims (10)

1.一种微针单元,其中,具备:
微针,具备:对置面,具有一个以上的突起部;和被支撑面,为与上述对置面相反侧的面;
凹状容器,具有开口部和底部,且形成有以经由上述开口部使上述对置面与上述凹状容器的外部对置的方式收容上述微针的收容空间;以及
粘合部,粘合于上述底部和上述被支撑面,
从上述底部朝向上述开口部的方向为按压方向,
上述凹状容器构成为允许通过上述底部受到上述按压方向的外力而产生的变形,上述凹状容器的变形包括上述底部向上述按压方向的位移,而且在上述收容空间的外侧使上述突起部向上述按压方向位移,
上述粘合部具有与上述底部接触的第一接触面,并且还具有与上述被支撑面接触且从上述被支撑面朝向上述被支撑面的周围延展的第二接触面,上述凹状容器的变形在上述被支撑面的周围将上述第二接触面从上述开口部向上述收容空间的外侧推出。
2.如权利要求1记载的微针单元,其中,
上述凹状容器的变形为第一变形,
上述凹状容器允许通过上述底部受到与上述按压方向相反方向的力而产生的第二变形,上述第二变形包括上述底部向与上述按压方向相反方向的位移,
上述粘合部具有如下的粘合性:在上述凹状容器的上述第二变形进展时,该粘合性保持上述第二接触面中位于上述被支撑面的周围的部分与穿刺对象即皮肤之间的粘合,而且允许上述第一接触面从上述底部剥离。
3.如权利要求1或2记载的微针单元,其中,
上述第二接触面相对于皮肤的粘合力大于使上述第二接触面与上述底部之间的距离增大所需要的力。
4.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记载的微针单元,其中,
上述第一接触面的形成材料与上述第二接触面的形成材料相互不同。
5.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记载的微针单元,其中,
上述粘合部具备:
第一部分,具有上述第一接触面;
第二部分,具有上述第二接触面;以及
第三部分,位于上述第一部分与上述第二部分之间,刚性比上述第二部分的刚性高。
6.如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记载的微针单元,其中,
上述凹状容器还具备从上述开口部的边缘朝向上述凹状容器的外侧延伸的凸缘部。
7.如权利要求2记载的微针单元,其中,
上述第二变形为通过上述按压方向的力从上述底部解除而使上述底部朝向与上述按压方向相反方向位移的弹性变形。
8.一种微针组件,其中,
具备微针单元和敷贴器,
上述微针单元具备:
微针,具备:对置面,具有一个以上的突起部;和被支撑面,为与上述对置面相反侧的面;
凹状容器,具有开口部和底部,且形成有以经由上述开口部使上述对置面与上述凹状容器的外部对置的方式收容上述微针的收容空间,并具备从上述开口部的边缘朝向外侧延伸的凸缘部;以及
粘合部,粘合于上述底部和上述被支撑面,
从上述底部朝向上述开口部的方向为按压方向,
上述凹状容器构成为允许通过上述底部受到上述按压方向的外力而产生的变形,上述凹状容器的变形包括上述底部向上述按压方向的位移,而且在上述收容空间的外侧使上述突起部向上述按压方向位移,
上述粘合部具有与上述底部接触的第一接触面,并且具有与上述被支撑面接触且从上述被支撑面朝向上述被支撑面的周围延展的第二接触面,上述凹状容器的变形在上述被支撑面的周围将上述第二接触面从上述开口部向上述收容空间的外侧推出,
上述敷贴器具有与上述凸缘部接触、用于将上述凸缘部按压于穿刺对象的面。
9.如权利要求8记载的微针组件,其中,
上述凸缘部的与上述敷贴器对置的面的面积的大小为上述敷贴器的与上述凸缘部接触的面的面积以上。
10.如权利要求8或9记载的微针组件,其中,
上述敷贴器还具备将上述微针单元的上述底部朝向上述穿刺对象压入的压入部。
CN201580004687.9A 2014-01-24 2015-01-22 微针单元以及微针组件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591654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011524 2014-01-24
JP2014-011524 2014-01-24
PCT/JP2015/051733 WO2015111673A1 (ja) 2014-01-24 2015-01-22 マイクロニードルユニット、および、マイクロニードルアセンブリー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916543A true CN105916543A (zh) 2016-08-31
CN105916543B CN105916543B (zh) 2020-06-30

Family

ID=5368147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80004687.9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5916543B (zh) 2014-01-24 2015-01-22 微针单元以及微针组件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0525243B2 (zh)
EP (1) EP3097942A4 (zh)
JP (1) JP6414084B2 (zh)
CN (1) CN105916543B (zh)
WO (1) WO2015111673A1 (zh)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815696A (zh) * 2018-07-05 2018-11-16 陈彦彪 一种超纳微晶美容仪用套件
CN108853710A (zh) * 2017-05-15 2018-11-23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微针阵列单元及容器
CN110382036A (zh) * 2017-01-31 2019-10-25 沙特基础工业全球技术公司 使用两种材料的多层片材制造微针阵列的方法
CN111836662A (zh) * 2018-03-13 2020-10-27 美德阿利克斯株式会社 粘合构件和微针贴剂
CN112105412A (zh) * 2018-05-08 2020-12-18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微针阵列单元的制造方法
CN112969495A (zh) * 2018-10-31 2021-06-15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微针阵列单元
CN113993574A (zh) * 2019-06-11 2022-01-28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微针阵列单元及容器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5194260A1 (ja) 2014-06-18 2015-12-23 凸版印刷株式会社 マイクロニードルユニット
WO2017159779A1 (ja) * 2016-03-16 2017-09-21 コスメディ製薬株式会社 マイクロニードルパッチケース
CN110167625B (zh) * 2017-01-25 2023-03-03 考司美德制药株式会社 微针贴应用装置
KR102238787B1 (ko) * 2018-03-12 2021-04-08 연세대학교 산학협력단 마이크로니들 어플리케이터
EP3875141B1 (en) * 2018-10-31 2022-12-14 FUJIFILM Corporation Micro-needle array device
KR102368260B1 (ko) * 2020-01-09 2022-03-02 연세대학교 산학협력단 마이크로니들 어플리케이터
USD910843S1 (en) * 2020-05-14 2021-02-16 Gravity Holdings, LLC Triangular hypodermic needle array with evenly spaced needles
USD920506S1 (en) * 2020-05-14 2021-05-25 Gravity Holdings, LLC Rectangular hypodermic needle array
USD910844S1 (en) * 2020-05-14 2021-02-16 Gravity Holdings, LLC Rectangular hypodermic needle array with evenly spaced needles
USD910841S1 (en) * 2020-05-14 2021-02-16 Gravity Holdings, LLC Circular hypodermic needle array with evenly spaced needles
USD920505S1 (en) * 2020-05-14 2021-05-25 Gravity Holdings, LLC Square shaped hypodermic needle array
USD921193S1 (en) * 2020-05-14 2021-06-01 Gravity Holdings, LLC Circular hypodermic needle array
USD921194S1 (en) * 2020-05-14 2021-06-01 Gravity Holdings, LLC Triangular hypodermic needle array
USD910842S1 (en) * 2020-05-14 2021-02-16 Gravity Holdings, LLC Square shaped hypodermic needle array with evenly spaced needles
KR102287840B1 (ko) * 2021-04-20 2021-08-09 (주)네오팜 스탬프 타입의 피부 자극기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80195035A1 (en) * 2005-06-24 2008-08-14 Frederickson Franklyn L Collapsible Patch and Method of Application
WO2009107806A2 (ja) * 2008-02-29 2009-09-03 株式会社メドレックス マイクロニードルの皮膚内への挿入方法及び該方法に使用する補助器具
US20120029434A1 (en) * 2009-02-23 2012-02-02 Medrx Co., Ltd. Applicator for microneedle array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BRPI0517749A (pt) * 2004-11-18 2008-10-21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 dispositivo de aplicação para aplicar um dispositivo de micro-agulha a uma superfìcie de pele, e, método para usar um dispositivo de aplicação
JPWO2008020633A1 (ja) 2006-08-18 2010-01-07 凸版印刷株式会社 マイクロニードル及びマイクロニードルパッチ
WO2008091602A2 (en) * 2007-01-22 2008-07-31 Corium International, Inc. Applicators for microneedle arrays
US20120184916A1 (en) * 2009-08-07 2012-07-19 Medrx Co., Ltd. Applicator device of pinholder type microneedle
US9131900B2 (en) * 2011-07-11 2015-09-15 Covidien Lp Force regulating device applicators
WO2015005143A1 (ja) * 2013-07-11 2015-01-15 凸版印刷株式会社 マイクロニードルユニット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80195035A1 (en) * 2005-06-24 2008-08-14 Frederickson Franklyn L Collapsible Patch and Method of Application
WO2009107806A2 (ja) * 2008-02-29 2009-09-03 株式会社メドレックス マイクロニードルの皮膚内への挿入方法及び該方法に使用する補助器具
US20120029434A1 (en) * 2009-02-23 2012-02-02 Medrx Co., Ltd. Applicator for microneedle array

Cited B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382036A (zh) * 2017-01-31 2019-10-25 沙特基础工业全球技术公司 使用两种材料的多层片材制造微针阵列的方法
CN108853710A (zh) * 2017-05-15 2018-11-23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微针阵列单元及容器
US11185673B2 (en) 2017-05-15 2021-11-30 Fujifilm Corporation Micro-needle array unit and container
CN115253055A (zh) * 2017-05-15 2022-11-01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微针阵列单元及容器
CN111836662A (zh) * 2018-03-13 2020-10-27 美德阿利克斯株式会社 粘合构件和微针贴剂
CN112105412A (zh) * 2018-05-08 2020-12-18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微针阵列单元的制造方法
US11065429B2 (en) 2018-05-08 2021-07-20 Fujifilm Corporation Method of producing microneedle array unit
CN112105412B (zh) * 2018-05-08 2021-09-21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微针阵列单元的制造方法
CN108815696A (zh) * 2018-07-05 2018-11-16 陈彦彪 一种超纳微晶美容仪用套件
CN112969495A (zh) * 2018-10-31 2021-06-15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微针阵列单元
CN113993574A (zh) * 2019-06-11 2022-01-28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微针阵列单元及容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097942A1 (en) 2016-11-30
WO2015111673A1 (ja) 2015-07-30
EP3097942A4 (en) 2017-09-13
US20160325081A1 (en) 2016-11-10
JP6414084B2 (ja) 2018-10-31
CN105916543B (zh) 2020-06-30
JPWO2015111673A1 (ja) 2017-03-23
US10525243B2 (en) 2020-01-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916543A (zh) 微针单元以及微针组件
JP6489025B2 (ja) マイクロニードルユニット
JP6402714B2 (ja) マイクロニードルユニット
Chen et al. Rapidly fabricated microneedle arrays using magnetorheological drawing lithography for transdermal drug delivery
US20180326195A1 (en) Microneedle array and microneedle sheet
US10500387B2 (en) Microneedle unit
JP6020771B2 (ja) 経皮投与デバイス、および、経皮投与デバイスの製造方法
EP3799920B1 (en) Microneedle array, support member, method of producing microneedle array, and microneedle array unit
US20210023355A1 (en) Method of producing microneedle array, microneedle array, and microneedle array unit
JP2016131619A (ja) 経皮投与デバイス
US10596040B2 (en) Transdermal administration device
JP2020000345A (ja) マイクロニードルデバイス
JP7394576B2 (ja) 微細突起具
JP2019068897A (ja) 麻酔シリンジ本体用のキャップ、インジェクタ及び表面麻酔薬剤の塗布方法
JP6565917B2 (ja) マイクロニードルユニット
JP2015136527A (ja) マイクロニードルユニット
JP2016150134A (ja) 針状体パッケージ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00630

Termination date: 202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