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895304B - 线圈部件 - Google Patents

线圈部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895304B
CN105895304B CN201610059383.9A CN201610059383A CN105895304B CN 105895304 B CN105895304 B CN 105895304B CN 201610059383 A CN201610059383 A CN 201610059383A CN 105895304 B CN105895304 B CN 10589530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lange portion
wire
flange
wires
coil compon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0059383.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895304A (zh
Inventor
五十岚启雄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589530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89530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89530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89530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17/00Fixed inductances of the signal type 
    • H01F17/04Fixed inductances of the signal type  with magnetic core
    • H01F17/045Fixed inductances of the signal type  with magnetic core with core of cylindric geometry and coil wound along its longitudinal axis, i.e. rod or drum cor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8Coils; Windings; Conductive connections
    • H01F27/30Fastening or clamping coils, windings, or parts thereof together; Fastening or mounting coils or windings on core, casing, or other support
    • H01F27/306Fastening or mounting coils or windings on core, casing or other suppor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Coils Or Transformers For Communication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能够提高线被膜的绝缘性的线圈部件。线圈部件具有:芯部(10),其具有卷芯部(13)、第一凸缘部(11)以及第二凸缘部(12);多根线(21~24),它们卷绕于卷芯部(13);以及多个电极部(31~38),它们设置于第一凸缘部(11)以及第二凸缘部(12)。第一线(21)与第三线(23)在第一凸缘部(11)上交叉。第一凸缘部(11)在第一线(21)与第三线(23)交叉的位置具有槽部(110)。下侧的第一线(21)通过槽部(110),第一线(21)与第三线(23)分隔。

Description

线圈部件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线圈部件。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线圈部件,具有日本特开2014-99588号公报(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部件。线圈部件具有:芯部,其具有卷芯部和设置于卷芯部的两端的一对凸缘部;多根线,它们卷绕于卷芯部;以及电极部,其设置于凸缘部并与多根线连接。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4-99588号公报
然而,在上述以往的线圈部件中,在凸缘部上两根线在经由被膜而接触的状态下交叉。因此,通过对线施加电压而产生的电场在两根线的接触部分集中,接触部分的电场强度变高。因此,存在接触部分的线被膜的绝缘性降低的担忧。
发明内容
于是,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能够提高线被膜的绝缘性的线圈部件。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线圈部件具备:
芯部,其具有卷芯部、和设置于上述卷芯部的两端的第一凸缘部以及第二凸缘部;
多根线,它们卷绕于上述卷芯部;
多个电极部,它们设置于上述第一凸缘部以及上述第二凸缘部并且与上述多根线连接,
上述多根线中的两根线在上述第一凸缘部上交叉,
上述第一凸缘部在上述两根线交叉的位置具有槽部,
上述两根线中的下侧的线通过上述槽部,上述两根线分隔。
根据本发明的线圈部件,第一凸缘部在两根线交叉的位置具有槽部,两根线中的下侧的线通过槽部,两根线分隔。因此,第一凸缘部中,通过电压的施加而产生于两根线之间的电场朝两根线的交叉部分集中,交叉部分中,两根线分隔,因此电场强度降低,能够良好地确保被膜的绝缘性。
在一实施方式的线圈部件中优选,
上述多根线中的两根线在上述第二凸缘部上交叉,
上述第二凸缘部在上述两根线交叉的位置具有槽部,
上述两根线中的下侧的线通过上述槽部,上述两根线分隔。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的线圈部件,第二凸缘部在两根线交叉的位置具有槽部,两根线中的下侧的线通过槽部,两根线分隔。因此,第二凸缘部中,通过电压的施加而施加于两根线之间的电场朝两根线的交叉部分集中,交叉部分中,两根线分隔,因此电场强度降低,能够良好地确保被膜的绝缘性。
优选,一实施方式的线圈部件中,
上述第一凸缘部的槽部与上述第二凸缘部的槽部位于与连结上述卷芯部的两端的轴平行的同一平面上,
上述第一凸缘部的槽部与上述第二凸缘部的槽部处于相对于与上述同一平面正交并且通过上述卷芯部的中心的中心轴而旋转对称的位置。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的线圈部件,第一凸缘部的槽部与第二凸缘部的槽部处于相对于卷芯部的中心轴而旋转对称的位置,因此确保线圈部件的形状的对称性,线圈部件的线圈特性良好。
优选,一实施方式的线圈部件中,上述第一凸缘部在上述两根线交叉的位置具有凸出部,上述两根线中的上侧的线通过上述凸出部,上述两根线分隔。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的线圈部件,第一凸缘部在两根线交叉的位置具有凸出部,两根线中的上侧的线通过凸出部,两根线分隔。这样,除了槽部还设置凸出部,从而能够进一步增大两根线之间的距离。因此,交叉部分中的电场强度进一步降低,能够进一步良好地确保被膜的绝缘性。
另外,一实施方式的线圈部件具备:
芯部,其具有卷芯部、和设置于上述卷芯部的两端的第一凸缘部以及第二凸缘部;
多根线,它们卷绕于上述卷芯部;
多个电极部,它们设置于上述第一凸缘部以及上述第二凸缘部并且与上述多根线连接,
上述多根线中的两根线在上述第一凸缘部上交叉,
上述第一凸缘部在上述两根线交叉的位置具有凸出部,
上述两根线中的上侧的线通过上述凸出部,上述两根线分隔。
根据一实施方式的线圈部件,第一凸缘部在两根线交叉的位置具有凸出部,两根线中的上侧的线通过凸出部,两根线分隔。因此,第一凸缘部中,通过电压的施加而产生于两根线之间的电场朝两根线的交叉部分集中,交叉部分中,两根线分隔,因此电场强度降低,能够良好地确保被膜的绝缘性。
根据本发明的线圈部件,第一凸缘部在两根线交叉的位置具有槽部,两根线中的下侧的线通过槽部,两根线分隔,因此第一凸缘部中,通过电压的施加而产生于两根线之间的电场朝两根线的交叉部分集中,交叉部分中,两根线分隔,因此电场强度降低,能够良好地确保被膜的绝缘性。
根据本发明的线圈部件,第一凸缘部在两根线交叉的位置具有凸出部,两根线中的上侧的线通过凸出部,两根线分隔,因此第一凸缘部中,通过电压的施加而施加于两根线之间的电场朝两根线的交叉部分集中,交叉部分中,两根线分隔,因此电场强度降低,能够良好地确保被膜的绝缘性。
附图说明
图1是从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线圈部件的底面侧观察的立体图。
图2是线圈部件的第一凸缘部侧的放大立体图。
图3是从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线圈部件的底面侧观察的立体图。
图4是线圈部件的第一凸缘部侧的放大立体图。
图5是从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线圈部件的底面侧观察的立体图。
附图标记的说明
1、1A、1B...线圈部件;10...芯部;11...第一凸缘部;110...槽部;115...凸出部;116...凸出部;117...斜面;12...第二凸缘部;120...槽部;125...凸出部;126...凸出部;127...斜面;13...卷芯部;15...板部件;21~24...第一线~第四线;31~38...第一电极部~第八电极部;L...中心轴。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通过图示的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更详细的说明。
(第一实施方式)
图1是从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线圈部件的底面侧观察的立体图。如图1所示,线圈部件1是表面安装型脉冲变压器。线圈部件1具有芯部10、卷绕于芯部10的第一线21~第四线24、设置于芯部10的第一电极部31~第八电极部38、以及设置于芯部10的板部件15。
芯部10具有卷芯部13、设置于卷芯部13的一端的第一凸缘部11、以及设置于卷芯部13的另一端的第二凸缘部12。作为芯部10的材料例如使用氧化铝(非磁性体)、Ni-Zn系铁氧体(磁性体、绝缘体)、树脂等材料。
此处,使芯部10的底面成为安装于基板的面,使芯部10的顶面成为与芯部10的底面相反的一侧的面。图1中,芯部10的底面位于上侧,芯部10的顶面位于下侧。将连结卷芯部13的一端与另一端的方向设为X方向,将芯部10的底面中与X方向正交的方向设为Y方向,将连结芯部10的底面与顶面的方向设为Z方向。Z方向与X方向以及Y方向正交。X方向是线圈部件1的长度方向,Y方向是线圈部件1的宽度方向,Z方向是线圈部件1的高度方向。
卷芯部13从其一端朝向另一端延伸。卷芯部13的形状是立方体。此外,卷芯部13的形状也可以是圆柱等其他形状。
第一凸缘部11的端面11c与卷芯部13的一端连接。在第一凸缘部11的底面11a设置有第一腿部111~第四腿部114。第一腿部111~第四腿部114沿Y方向并列。
第二凸缘部12的端面12c与卷芯部13的另一端连接。在第二凸缘部12的底面12a设置有第一腿部121~第四腿部124。第二凸缘部12的第一腿部121~第四腿部124分别在X方向上,与第一凸缘部11的第一腿部111~第四腿部114对置。
第一电极部31~第四电极部34分别设置于第一凸缘部11的第一腿部111~第四腿部114。第五电极部35~第八电极部38分别设置于第二凸缘部12的第一腿部121~第四腿部124。作为第一电极部31~第八电极部38的材料,例如使用Ag等。第一电极部31~第八电极部38与未图示的安装基板的电极电连接,由此,线圈部件1安装于安装基板。
板部件15安装于第一凸缘部11的顶面11b与第二凸缘部12的顶面12b。板部件15与芯部10的材料相同。芯部10与板部件15构成闭合磁路。
第一线21~第四线24卷绕于卷芯部13。第一线21~第四线24的第一端21a~24a分别安装于第一凸缘部11。具体而言,第一线21的第一端21a在第二腿部112上与第二电极部32电连接。第二线22的第一端22a在第一腿部111上与第一电极部31电连接。第三线23的第一端23a在第三腿部113上与第三电极部33电连接。第四线24的第一端24a在第四腿部114上与第四电极部34电连接。
同样,第一线21~第四线24的第二端21b~24b分别安装于第二凸缘部12。具体而言,第一线21的第二端21b在第一腿部121上与第五电极部35电连接。第二线22的第二端22b在第二腿部122上与第六电极部36电连接。第三线23的第二端23b在第四腿部124上与第八电极部38电连接。第四线24的第二端24b在第三腿部123上与第七电极部37电连接。
第一线21~第四线24具有导线和覆盖导线的被膜。第一线21~第四线24以双层构造卷绕于卷芯部13。第一线21、第四线24通过双线卷绕(将两根线交互并列单层卷绕)构成第一层,第二线22、第三线23通过双线卷绕构成第二层。第一线21~第四线24的匝数相互相同。
第一电极部31与第二电极部32经由安装基板的电极以同电位连接,第一线21的第一端21a与第二线22的第一端22a电连接。第一线21和第二线22构成一次绕组。
第七电极部37与第八电极部38经由安装基板的电极以同电位连接,第三线23的第二端23b与第四线24的第二端24b电连接。第三线23与第四线24构成二次绕组。
第五电极部35成为输入的正侧端子,第六电极部36成为输入的负侧端子。第三电极部33成为输出的正侧端子,第四电极部34成为输出的负侧端子。
图2是线圈部件1的第一凸缘部11侧的放大立体图。如图1和图2所示,第一线21与第三线23以第一线21相对第三线23位于第一凸缘部11侧(下侧)的方式在第一凸缘部11上交叉。第一凸缘部11在第一线21与第三线23交叉的位置具有槽部110。下侧的第一线21通过槽部110,第一线21与第三线23分隔。槽部110是凹状,设置于第一凸缘部11的底面11a的卷芯部13侧的边缘。
由此,在第一线21与第三线23交叉的位置上,第一线21与第三线23分隔而不接触。因此,通过电压的施加而产生于第一线21与第三线23之间的电场朝第一线21与第三线23的交叉部分集中,交叉部分中,第一线21与第三线23分隔,因此电场强度降低,能够良好地确保第一线21以及第三线23的被膜的绝缘性。另外,设置于第一凸缘部11是槽部110,因此与在第一凸缘部11设置凸出部的情况相比,能够使第一线21以及第三线23相对于卷芯部13以最大限卷线。
同样,如图1所示,第二线22与第四线24以第四线24相对第二线22位于第二凸缘部12侧(下侧)的方式,在第二凸缘部12上交叉。第二凸缘部12在第二线22与第四线24交叉的位置具有槽部120。下侧的第四线24通过槽部120,第二线22与第四线24分隔。槽部120是与第一凸缘部11的槽部110相同的形状。
由此,在第二线22与第四线24交叉的位置上,第二线22与第四线24分隔而不接触。因此,通过电压的施加而产生于第二线22与第四线24之间的电场朝第二线22与第四线24的交叉部分集中,交叉部分中,第二线22与第四线24分隔,因此电场强度降低,能够良好地确保第二线22以及第四线24的被膜的绝缘性。
第一凸缘部11的槽部110与第二凸缘部12的槽部120位于与连结卷芯部13的两端的轴平行的同一平面上。第一凸缘部11的槽部110与第二凸缘部12的槽部120处于相对于与同一平面正交并且通过卷芯部13的中心的中心轴L而180°旋转对称的位置。
这样,第一凸缘部11的槽部110与第二凸缘部12的槽部120处于相对于卷芯部13的中心轴L而旋转对称的位置,因此确保线圈部件1的形状的对称性,线圈部件1的线圈特性良好并且制造时的操作容易。
(第二实施方式)
图3是从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线圈部件的底面侧观察的立体图。图4是图3的放大立体图。图3与图4中,省略第一电极部31~第八电极部38,省略第一线21~第四线24的卷绕于卷芯部13的部分,省略板部件15。
第二实施方式中,仅凸出部的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以下仅对该不同的结构进行说明。此外,第二实施方式中,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附图标记是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因此省略其说明。
如图3与图4所示,第二实施方式的线圈部件1A中,第一凸缘部11在第一线21与第三线23交叉的位置具有凸出部115。上侧的第三线23通过凸出部115,第一线21与第三线23分隔。
凸出部115设置于第一凸缘部11的底面11a的卷芯部13侧的边缘和第一凸缘部11的卷芯部13侧的端面11c。凸出部115在Y方向上与槽部110邻接。凸出部115相对槽部110位于第三线23从卷芯部13的拉出侧。
这样,第一凸缘部11中除了槽部110还设置凸出部115,从而在第一线21与第三线23交叉的位置上,能够进一步增大第一线21与第三线23之间的距离。因此,第一线21与第三线23的交叉部分中的电场强度进一步降低,从而能够进一步良好地确保第一线21以及第三线23的被膜的绝缘性。
同样,如图3所示,第二凸缘部12在第二线22与第四线24交叉的位置具有凸出部125。上侧的第二线22通过凸出部125,第二线22与第四线24分隔。凸出部125是与第一凸缘部11的凸出部115相同的形状。
这样,第二凸缘部12中除了槽部120还设置凸出部125,从而在第二线22与第四线24交叉的位置上,能够进一步增大第二线22与第四线24之间的距离。因此,第二线22与第四线24的交叉部分中的电场强度进一步降低,能够进一步良好地确保第二线22以及第四线24的被膜的绝缘性。
第一凸缘部11的凸出部115与第二凸缘部12的凸出部125位于与连结卷芯部13的两端的轴平行的同一平面上。第一凸缘部11的凸出部115与第二凸缘部12的凸出部125处于相对于与同一平面正交并且通过卷芯部13的中心的中心轴L而180°旋转对称的位置。
这样,第一凸缘部11的凸出部115与第二凸缘部12的凸出部125处于相对于卷芯部13的中心轴L而旋转对称的位置,因此确保线圈部件1的形状的对称性,线圈部件1的线圈特性良好并且制造时的操作容易。
(第三实施方式)
图5是从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线圈部件的底面侧观察的立体图。图5中,省略第一实施方式(图1)的第一电极部31~第八电极部38,省略板部件15。
第三实施方式与第一实施方式相比,没有槽部而设置凸出部的结构不同。以下对该不同的结构进行说明。此外,第三实施方式中,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附图标记是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因此省略其说明。
如图5所示,第三实施方式的线圈部件1B中,第一凸缘部11在第一线21与第三线23交叉的位置具有凸出部116。上侧的第三线23通过凸出部116,第一线21与第三线23分隔。
凸出部116设置于第一凸缘部11的底面11a的卷芯部13侧。凸出部116向Z方向突出。与凸出部116的Y方向邻接地设置有斜面117。在斜面117通过有下侧的第一线21。凸出部116相对斜面117位于第三线23从卷芯部13的拉出侧。
这样,第一凸缘部11中设置凸出部116,从而在第一线21与第三线23交叉的位置上,能够增大第一线21与第三线23之间的距离。因此,第一线21与第三线23的交叉部分中的电场强度降低,能够良好地确保第一线21以及第三线23的被膜的绝缘性。
同样,如图5所示,第二凸缘部12在第二线22与第四线24交叉的位置具有凸出部126。上侧的第二线22通过凸出部126,第二线22与第四线24分隔。凸出部126是与第一凸缘部11的凸出部116相同的形状。另外,与凸出部126的Y方向邻接地设置有斜面127。在斜面127通过有下侧的第四线24。
这样,第二凸缘部12中设置凸出部126,从而在第二线22与第四线24交叉的位置上,能够增大第二线22与第四线24之间的距离。因此,第二线22与第四线24的交叉部分中的电场强度降低,能够良好地确保第二线22以及第四线24的被膜的绝缘性。
第一凸缘部11的凸出部116与第二凸缘部12的凸出部126位于与连结卷芯部13的两端的轴平行的同一平面上。第一凸缘部11的凸出部116与第二凸缘部12的凸出部126处于相对于与同一平面正交并且通过卷芯部13的中心的中心轴L而180°旋转对称的位置。
这样,第一凸缘部11的凸出部116与第二凸缘部12的凸出部126处于相对于卷芯部13的中心轴L而旋转对称的位置,因此确保线圈部件1B的形状的对称性,线圈部件1B的线圈特性良好并且制造时的操作容易。
此外,本发明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方式,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设计能够变更。例如,也可以将第一~第三实施方式的各自的特征点进行各种组合。
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设置槽部,但也可以取代槽部而设置第二实施方式的凸出部。此时,在第一凸缘部以及第二凸缘部的至少一方设置凸出部即可。换句话说,凸出部设置于两根线交叉的位置。上侧的线通过凸出部,两根线分隔。由此,在两根线交叉的位置上,两根线分隔而不接触。因此,通过电压的施加而产生于两根线之间的电场朝两根线的交叉部分集中,交叉部分中,两根线分隔,因此电场强度降低,能够良好地确保被膜的绝缘性。
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在第一凸缘部以及第二凸缘部设置槽部,但也可以在第一凸缘部或者第二凸缘部设置槽部。
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在第一凸缘部以及第二凸缘部设置槽部,但也可以在第一凸缘部设置槽部,在第二凸缘部设置第二实施方式的凸出部。
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槽部是凹状,但也可以是切口直至凸缘部的Y方向的端面的切口形状。
上述第二实施方式中,在第一凸缘部以及第二凸缘部设置槽部和凸出部,但也可以在第一凸缘部或者第二凸缘部设置槽部和凸出部。
上述第三实施方式中,在第一凸缘部以及第二凸缘部设置凸出部,但也可以在第一凸缘部或者第二凸缘部设置凸出部。
上述第一~上述第三实施方式中,设置四根线,但也可以至少设置两根线。另外,设置八个电极部,但也可以至少设置两个电极部。
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将第一凸缘部的槽部与第二凸缘部的槽部设置于相对于卷芯部的中心轴而旋转对称的位置,但也可以设置于未成为旋转对称的位置。
上述第二、上述第三实施方式中,将第一凸缘部的凸出部与第二凸缘部的凸出部设置于相对于卷芯部的中心轴而旋转对称的位置,但也可以设置于未成为旋转对称的位置。
上述第一~上述第三实施方式中,设置板部件,但也可以不设置板部件。
上述第一~上述第三实施方式中,将线圈部件作为表面安装型脉冲变压器,但只要是在芯部至少卷绕两根线的线圈部件,也可以是任何线圈部件。

Claims (3)

1.一种线圈部件,其特征在于,具备:
芯部,其具有卷芯部、和设置于所述卷芯部的两端的第一凸缘部以及第二凸缘部;
多根线,它们卷绕于所述卷芯部;以及
多个电极部,它们设置于所述第一凸缘部以及所述第二凸缘部并且与所述多根线连接,
所述多根线中的两根线在所述第一凸缘部上交叉,
所述第一凸缘部在所述两根线交叉的位置具有槽部,
所述第一凸缘部在所述两根线交叉的位置具有凸出部,
所述槽部与所述凸出部相邻,
所述两根线中的下侧的线通过所述槽部,并且所述两根线中的上侧的线通过所述凸出部,所述两根线在它们的交叉点分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圈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根线中的两根线在所述第二凸缘部上交叉,
所述第二凸缘部在所述两根线交叉的位置具有槽部,
所述两根线中的下侧的线通过所述槽部,所述两根线分隔。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线圈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凸缘部的槽部与所述第二凸缘部的槽部位于与连结所述卷芯部的两端的轴平行的同一平面上,
所述第一凸缘部的槽部与所述第二凸缘部的槽部处于相对于与所述同一平面正交并且通过所述卷芯部的中心的中心轴而旋转对称的位置。
CN201610059383.9A 2015-02-12 2016-01-28 线圈部件 Active CN10589530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025773 2015-02-12
JP2015025773 2015-02-12
JP2015166408A JP6406173B2 (ja) 2015-02-12 2015-08-26 コイル部品
JP2015-166408 2015-08-26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895304A CN105895304A (zh) 2016-08-24
CN105895304B true CN105895304B (zh) 2020-01-21

Family

ID=5676054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059383.9A Active CN105895304B (zh) 2015-02-12 2016-01-28 线圈部件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6406173B2 (zh)
CN (1) CN105895304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039163B (zh) * 2017-03-07 2019-01-08 深圳顺络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绕线型线圈及其制作方法
JP6428858B1 (ja) * 2017-06-15 2018-11-28 Tdk株式会社 コイル部品及びこれを備える回路基板並びにコイル部品の製造方法
JP6966721B2 (ja) * 2017-07-11 2021-11-17 Tdk株式会社 コイル装置
JP6966722B2 (ja) * 2017-12-18 2021-11-17 Tdk株式会社 コイル装置
JP7135398B2 (ja) * 2018-04-12 2022-09-13 Tdk株式会社 コイル部品
JP7021605B2 (ja) 2018-06-11 2022-02-17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コイル部品
CN111128525B (zh) * 2020-01-17 2021-05-04 昆山联滔电子有限公司 导磁芯体、无线充电线圈组件和无线充电装置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536591A (zh) * 2003-04-03 2004-10-13 Tdk株式会社 共模滤波器
CN102376439A (zh) * 2010-08-11 2012-03-14 三星电机株式会社 变压器和使用该变压器的显示装置
US8686822B2 (en) * 2011-08-22 2014-04-01 Hon Hai Precision Industry Co., Ltd. Surface mounted pulse transformer
CN203536151U (zh) * 2013-03-29 2014-04-09 Tdk株式会社 脉冲变压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395764B2 (ja) * 2000-07-17 2003-04-14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チップ型コモンモードチョークコイル
JP2003077730A (ja) * 2001-09-05 2003-03-14 Taiyo Yuden Co Ltd コモンモードチョークコイル
JP4877313B2 (ja) * 2008-11-27 2012-02-15 Tdk株式会社 表面実装型バルントランス
JP5673585B2 (ja) * 2012-03-13 2015-02-18 Tdk株式会社 コイル部品
JP5811139B2 (ja) * 2012-10-16 2015-11-11 Tdk株式会社 コイル部品
JP5796603B2 (ja) * 2012-10-16 2015-10-21 Tdk株式会社 コイル部品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536591A (zh) * 2003-04-03 2004-10-13 Tdk株式会社 共模滤波器
CN102376439A (zh) * 2010-08-11 2012-03-14 三星电机株式会社 变压器和使用该变压器的显示装置
US8686822B2 (en) * 2011-08-22 2014-04-01 Hon Hai Precision Industry Co., Ltd. Surface mounted pulse transformer
CN203536151U (zh) * 2013-03-29 2014-04-09 Tdk株式会社 脉冲变压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6154206A (ja) 2016-08-25
JP6406173B2 (ja) 2018-10-17
CN105895304A (zh) 2016-08-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895304B (zh) 线圈部件
US10141098B2 (en) Coil component
US10847312B2 (en) Coil component
US11043329B2 (en) Coil component
CN108183018B (zh) 绕组型线圈部件
US9159486B2 (en) Core for wire-wound electronic component, wire-wound electronic component, and common mode choke coil
US9502169B2 (en) Common mode choke coil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US8957744B2 (en) Multilayer common mode filter
US9196415B2 (en) Coil component
US20180122560A1 (en) Multilayer inductor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multilayer inductor
US10366823B2 (en) Coil component
US20180174740A1 (en) Surface-mount inductor
TWI539473B (zh) 可變耦合電感器
US11037719B2 (en) Coil component
JP6379468B2 (ja) 巻線型電子部品
JP2017011047A (ja) 表面実装インダクタ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7456134B2 (ja) コイル部品
KR20160124622A (ko) 코일 부품
CN115565765A (zh) 耦合电感器
TWM511113U (zh) 共模濾波器
TWM542845U (zh) 磁性元件
KR20170085893A (ko) 인덕터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