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565765A - 耦合电感器 - Google Patents

耦合电感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565765A
CN115565765A CN202210778758.2A CN202210778758A CN115565765A CN 115565765 A CN115565765 A CN 115565765A CN 202210778758 A CN202210778758 A CN 202210778758A CN 115565765 A CN115565765 A CN 11556576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ectrode
wire
winding
coupled inductor
conductive lin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778758.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黄伟伦
陈森辉
马启政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ynte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ynte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yntec Co Ltd filed Critical Cyntec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556576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56576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8Coils; Windings; Conductive connections
    • H01F27/2847Sheets; Strips
    • H01F27/2852Construction of conductive connections, of lead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8Coils; Windings; Conductive connections
    • H01F27/29Terminals; Tapping arrangements for signal inductanc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4Magnetic cor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8Coils; Windings; Conductive connec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8Coils; Windings; Conductive connections
    • H01F27/2823Wir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8Coils; Windings; Conductive connections
    • H01F27/30Fastening or clamping coils, windings, or parts thereof together; Fastening or mounting coils or windings on core, casing, or other support
    • H01F27/306Fastening or mounting coils or windings on core, casing or other suppor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8Coils; Windings; Conductive connections
    • H01F27/32Insulating of coils, windings, or parts thereof
    • H01F27/324Insulation between coil and core, between different winding sections, around the coil; Other insulation structur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3/00Cores, Yokes, or armatures
    • H01F3/10Composite arrangements of magnetic circui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17/00Fixed inductances of the signal type 
    • H01F17/04Fixed inductances of the signal type  with magnetic core
    • H01F2017/048Fixed inductances of the signal type  with magnetic core with encapsulating core, e.g. made of resin and magnetic powder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耦合电感器,其中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连接到第一线圈,第三电极和第四电极连接到第二线圈,其中第一水平线段穿过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线圈,第二水平线段穿过第二电极与第三电极和第四电极,其中第一水平线段与第二水平线段在该耦合电感器的本体的下表面周围内一的位置处相互交叉。

Description

耦合电感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耦合电感器,尤其涉及一种具有较高耦合率的耦合电感器。
背景技术
带有内外引线的传统耦合电感器会产生漏感,从而降低K值。此外,传统耦合电感器的主线圈和副线圈的间隙也会导致漏感,而漏感会降低耦合电感器的耦合率。
此外,传统耦合电感器的电极结构将导致包含多个耦合电感器的电路布局难以布线。
因此,需要更好的解决方案来解决上述问题。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耦合电感器。
本发明提供一种耦合电感器,其具有电性连接第一导线的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以及电连接第二导线的第三电极和第四电极,其中第一水平线段穿过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与穿过第三电极和第四电极的第二水平线段在本体的第一表面周围内的一位置处相互交叉,以使包含多个耦合电感器的电路的布局更容易布线。
本发明提供一种耦合电感器,包括第一线圈和第二线圈,其中第一线圈的绕组数与第二线圈的绕组数交错,以提高耦合电感器的耦合率。
本发明提供一种耦合电感器,包括第一导线和第二导线,其中第一导线的至少一第一绕组和第二导线的至少一第二绕组被磁性部分包覆。本体的非磁性部分包覆第二导线的第一端部,以提高耦合电感器的耦合率。
在一个实施例中,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耦合电感器,包括:一本体;一第一导线;以及一第二导线;其中,该第一导线的至少一部分和该第二导线的至少一部分设置在该本体的内部;一第一电极、一第二电极、一第三电极以及一第四电极,设置于该本体的一第一表面上,其中该第一电极与该第二电极电性连接至该第一导线,该第三电极与该第四电极电性连接至该第二导线,其中穿过该第一电极和该第二电极的一第一水平线段与穿过该第三电极和该第四电极的一第二水平线段在该本体的该第一个表面的周围内的一位置处相互交叉。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导线包括具有至少一第一绕组的一第一线圈和具有至少一第二绕组的一第二线圈,其中所述第一导线的至少一第一绕组和所述第二导线的至少一第二绕组设置在该本体内部,其中所述第二导线的至少一第二绕组的一第一部分设置在所述第一导线的至少一第一绕组的一第一部分和一第二部分之间。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导线的至少一第一绕组和所述第二导线的至少一第二绕组被所述本体的一磁性部分包覆,且所述第二导线的一第一端部分被所述本体的一非磁性部分包覆。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表面为所述本体的一下表面。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本体包括一磁性体。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磁体包括一T形磁芯,所述第一线圈和所述第二线圈围绕在所述T形磁芯的一柱体上。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水平线段与所述第二水平线段垂直。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导线和所述第二导线分别为一扁平线。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导线和所述第二导线分别为一漆包线。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导线和所述第二导线分别由一薄膜制程来制成。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导线的一第一厚度大于所述第二导线的一第二厚度。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导线的一第一宽度实质上等于所述第二导线的一第二宽度。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电极从所述本体下表面的一第一边缘延伸至一第二边缘,所述第二电极从所述本体下表面的该第一边缘延伸至该第二边缘,其中,该第一边缘和该第二边缘是所述本体的下表面的相对的两个边缘,其中,所述第三电极从沿着该第一边缘设置,以及所述第四电极从沿着该第二边缘设置。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电极延伸至所述本体的一第一侧表面,所述第二电极延伸至所述本体的一第二侧表面,所述第一侧表面与所述第二侧表面为所述本体相对的两个侧表面。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三电极延伸至所述本体的一第三侧表面,所述第四电极延伸至所述本体的一第四侧表面,所述第三侧表面与所述第四侧表面为所述本体相对的两个侧表面。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导线的一绕组与所述第二导线的一绕组形成的一空间,其中一黏性材料设置在该空间中。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本体内嵌有第一引线,所述引线的至少一部分从所述本体的下表面露出,用以形成所述第一电极。
在一个实施例中,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耦合电感器,该耦合电感器包括:一本体;一第一导线,包括具有至少一第一绕组的一第一线圈;以及一第二导线,包括具有至少一第二绕组的一第二线圈,其中,所述第一导线的至少一第一绕组所述第二导线的至少一第二绕组设置在该本体的内部;其中,所述第二导线的至少一第二绕组的一第一部分设置在所述第一导线的至少一第一绕组的一第一部分和一第二部分之间。
在一个实施例中,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耦合电感器,该耦合电感器包括:一本体,包括一磁性部分与一非磁性部分;一第一导线,包括具有至少一第一绕组的一第一线圈;以及一第二导线,包括具有至少一第二绕组的一第二线圈,其中,所述第一导线的至少一第一绕组和所述第二导线的至少一第二绕组设置在所述本体的内部;其中所述第一导线的至少一第一绕组和所述第二导线的至少一第二绕组由所述本体的磁性部分包覆,且第二导线的一第一端部被所述本体的非磁性部分包覆。
在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耦合电感器,其中耦合电感器包括:本体;第一线圈,包括第一导线的至少一第一绕组;第二线圈,包括第二导线的至少一第二绕组;其中第一导线的至少一第一绕组和第二导线的至少一第二绕组设置在本体内部,其中第二导线的至少一第二绕组的第一部分是设置在第一导线的第二部分与第一导线的第三部分之间,其中,所述第一部分、所述第二部分和所述第三部分沿垂直方向堆叠。
在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耦合电感器,其中耦合电感器包括:本体;第一线圈,包括第一导线的至少一第一绕组;第二线圈,包括第二导线的至少一第二绕组;其中,第一导线的至少一第一绕组与第二导线的至少一第二绕组设置于本体内部;第一电极、第二电极、第三电极和第四电极,其中第一电极、第二电极、第三电极和第四电极设置在本体的底表面上,其中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电性连接第一线圈,第三电极和第四电极电性连接第二线圈,其中第一引线的第一部分埋设在本体内,并且该引线的第一部分从底部露出所述本体的表面以形成所述第一电极,其中,所述第一引线的第二部分嵌入在所述本体内,其中,所述第一引线的第二部分包括通孔,并且所述本体的一部分设置在所述通孔中。
在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耦合电感器,其中耦合电感器包括:本体;第一线圈,包括第一导线的至少一第一绕组;第二线圈,包括第二导线的至少一第二绕组;其中,第一导线的至少一第一绕组与第二导线的至少一第二绕组设置于本体内部;第一电极、第二电极、第三电极和第四电极,其中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电连接到第一线圈,第三电极和第四电极电连接到第二线圈,其中引线电连接到第三电极,其中引线中形成至少一通孔,其中焊接材料设置在引线的第一部分的顶表面上并通过至少一通孔延伸至第二部分的内部导体的端部分。
为使本发明的上述及其他特征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对几个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包括附图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并且附图被并入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附图说明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发明的原理,附图简要说明如下。
图1A为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耦合电感器的立体图。
图1B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耦合电感器的侧视图。
图1C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耦合电感器的第一导线的端部分的侧视图。
图1D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耦合电感器的线圈结构的一侧视图。
图1E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耦合电感器的一立体图。
图1F显示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耦合电感器的电流流动。
图1G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耦合电感器的一电极结构示意图。
图1H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具有多个耦合电感器的布置。
图1I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耦合电感器的一俯视图。
图1J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耦合电感器的一俯视图。
图1K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耦合电感器的一立体图。
图1L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耦合电感器的一立体图。
图1M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耦合电感器的一立体图。
图2A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耦合电感器的一立体图。
图2B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耦合电感器的一立体图。
图2C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耦合电感器的一立体图。
图2D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耦合电感器的一电极焊接结构的侧视图。
图2E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耦合电感器的一电极焊接结构的侧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100-耦合电感器;101-第一导线;102-第二导线;104a、104b、105a、105b-电极;106-本体;B1-下表面;104HL、105HL-水平线段;145-周围内的一位置;103-公共轴;106T-T形磁芯;D1、D2、C1、C2-侧表面;107-绝缘层;110a、110b、110c-黏性材料;101T1-端部;101TM1-内部导体;101E-表面;T1-厚度;102W1-第二导线的至少一第二绕组的第一部分;101W1-第一导线的至少一第一绕组的第二部分;101W2-第一导线的至少一第一绕组的第三部分;108-绝缘层;104C-第一电流;105C-第二电流;EDG1-第一边缘;EDG2-第二边缘;100a、100b、100c-多个耦合电感器;200-开关节点;104IP-输入电流;104LD-输出电流;300-负载装置;105IN-感应电流;B1DL-对角线;102BT-部分;104a1、104b1、104c1-引线;104ah-通孔;150a、150b、150c-引线;150d、151d、152d-通孔;160-焊接材料;102TE-绝缘层;115-铜层;112、114-镍层;113、114-锡层。
具体实施方式
图1A示出了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一耦合电感器100的透视图。如图1A所示,耦合电感器100包括:本体106;第一导线101;第二导线102;其中,第一导线101的至少一部分和第二导线102的至少一部分设置在本体106内;第一电极104a、第二电极104b、第三电极105a和第四电极105b,其中第一电极104a、第二电极104b、第三电极105a和第四电极105b设置在第一表面上,例如作为本体106的下表面B1,其中第一电极104a和第二电极104b电连接到第一导线101,第三电极105a和第四电极105b电连接到第二导线102,其中穿过第一电极104a和第二电极104b的第一水平线段104HL和穿过第三电极105a和第四电极105b的第二水平线段105HL在本体106的一表面,例如下表面B1,的周围内的一位置145处相互交叉。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水平线段104HL和第二水平线段105HL在本体106的上表面A1周围内的一位置处相互交叉。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水平线段104HL垂直于第二水平线段105HL。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导线101包括具有至少一第一绕组的第一线圈,第二导线102包括具有至少一第二绕组的第二线圈,其中第一导线101的至少一第一绕组和第二导线102的至少一第二绕组设置在本体106内。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导线101的至少一第一绕组和第二导线102的至少一第二绕组绕围绕于公共轴103。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A所示,磁体106包含一T形磁芯106T,其中第一导线101的第一线圈与第二导线102的第二线圈围绕于T形磁芯106T的柱体上。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A所示,第一电极104a从本体106的下表面B1延伸至本体106的第一侧表面D1。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A所示,第二电极104b由本体106的下表面B1延伸至本体106的第二侧表面D2,其中第一侧表面D1与第二侧表面D2为本体106的相对的两个侧表面。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A所示,第三电极105a从本体106的下表面B1延伸至本体106的第三侧表面C1。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A所示,第四电极105b由本体106的下表面B1至本体106的第四侧表面C2,其中第三侧表面C1与第四侧表面C2为本体106的相对的两个侧表面。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导线101和第二导线102分别为扁平线。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导线101和第二导线102分别为漆包线。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导线101和第二导线102分别为扁平漆包线。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导线101和第二导线102均通过薄膜制程制成。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B所示,绝缘层107设置在第一导线101和第二导线102的每一个导线上。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B所示,在由第一导线101的第一绕组和第二导线102的第二绕组所形成的一空间中设置一黏性材料110a。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B所示,黏性材料110b设置在由第一导线101的第一端部和第二导线102的第一端部形成的一空间中。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B所示,黏性材料110c设置在由第一导线101的第二端部分和第二导线102的第二端部分形成的一空间中。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C所示,第一导线101的端部101T1被绝缘层107包覆,第一导线的端部101T1的内部导体101TM1的表面101E被暴露以形成第一电极104a。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D所示,第一导线101的第一厚度T1大于第二导线102的第二厚度。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导线的第一宽度实质上等于第二导线的第二宽度。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D所示,第二导线102的至少一第二绕组的第一部分102W1设置在第一导线101的至少一第一绕组的第二部分101W1与第一导线101的至少一第一绕组的第三部分101W2之间。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D所示,第二导线102的至少一第二绕组的第一部分102W1、第一导线101的至少一第一绕组的第二部分101W1和第一导线101的至少一第一绕组的第三部分101W2沿一垂直方向堆叠。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导线101的至少一第一绕组和第二导线的至少一第二绕组被本体的一磁性部分包覆,第二导线102的第一端部是由本体的一非磁性部分包覆。
在一个实施例中,本体106是一磁性体。
在一个实施例中,一绝缘层108设置在磁体106的一外表面上。
在一个实施例中,绝缘层108包括环氧树脂。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E所示,第一电极104a由本体106的下表面B1延伸至本体106的第一侧表面D1,其中第一电极104a的外表面包含Sn。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E所示,第二电极104b由本体106的下表面B1延伸至本体106的第二侧表面D2,其中第二电极104b的外表面包含Sn。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E所示,第三电极105a由本体106的下表面B1延伸至本体106的第三侧表面C1,其中第三电极105a的外表面包含Sn。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E所示,第四电极105b由本体106的下表面B1延伸至本体106的第四侧表面C2,其中第四电极105b的外表面包含Sn。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F所示,流经第一导线101的第一线圈的第一电流104C感应产生流经第二导线102的第二线圈的第二电流105C。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G所示,第一电极104a从本体106的下表面B1延伸至本体106的第一侧表面D1。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G所示,第二电极104b由本体106的下表面B1延伸至本体106的第二侧表面D2,其中第一侧表面D1与第二侧表面D2为本体106的相对的两个侧表面。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G所示,第三电极105a从本体106的下表面B1延伸至本体106的第三侧表面C1。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I所示,第四电极105b由本体106的下表面B1延伸至本体106的第四侧表面C2,其中第三侧表面C1与第四侧表面C2为本体106的相对的两个侧表面。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G所示,第一电极104a从本体106下表面的第一边缘EDG1延伸到第二边缘EDG2。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G所示,第二电极104b由本体106的下表面的第一边缘EDG1延伸至第二边缘EDG2,其中第一边缘EDG1与第二边缘EDG2为本体106下表面的相对的两个边缘。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G所示,第三电极105a沿本体106的下表面的第一边缘EDG1设置,位于第一电极104a与第二电极104b之间。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G所示,第四电极105b沿本体106下表面的第二边缘EDG2设置,位于第一电极104a与第二电极104b之间。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G所示,第一电极104a与第二电极104b电性连接第一导线101,第三电极105a与第四电极105b电性连接第二导线102,其中第一水平线的两个端点段104HL分别穿过第一电极104a和第二电极104b;第二水平线段105HL的两个端点分别穿过第三电极105a和第四电极105b,其中第一水平线段104HL和第二水平线段105HL在本体106的下表面B1上的一位置145处处相交。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G所示,第一水平线段104HL垂直于第二水平线段105HL。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H所示,多个耦合电感器100a、100b、100c可以串联,其中来自开关节点200的输入电流104IP流经第一电极104a和第二电极105a,并且产生输出电流104LD并输入到负载装置300,其中由耦合电感器100a、100b、100c产生的感应电流105IN沿一个方向流过,以使电路的布局更易于布线。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I所示,第一电极104a由本体下表面的第一边缘EDG1延伸至第二边缘EDG2,其中第一导线101的第一端部101T1与第一导线101的第二端部101T2分别为置于本体106下表面的两个对角处,其中对角线B1DL穿过第一导线101的第一端部101T1和第二端部101T2。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I所示,第二电极104b由本体106下表面的第一边缘EDG1延伸至第二边缘EDG2,其中第一边缘EDG1与第二边缘EDG2为本体106下表面的相对的两个边缘。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I所示,第三电极105a沿本体106下表面的第一边缘EDG1设置,第三电极105a位于第一电极104a与第二电极104b之间。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I所示,第四电极105b沿本体下表面的第二边缘EDG2设置,第四电极105b位于第一电极104a与第二电极104b之间。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I所示,第二导线102的端部102T2从部分102BT弯折到第四电极105b。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I所示,第二导线102的端部102T1弯折至第三电极105a。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I所示,第一电极104a由本体下表面的第一边缘EDG1延伸至第二边缘EDG2,其中第一导线101的第一端部101T1与第一导线101的第二端部101T2分别为放置在本体下表面的两个对角处。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J所示,第二电极104b由本体下表面的第一边缘EDG1延伸至第二边缘EDG2,其中第一边缘与第二边缘为本体下表面相对的两个边缘。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K所示,第一电极104a由本体下表面的第一边缘EDG1延伸至第二边缘EDG2,其中第一导线101的第一端部101T1与第一导线101的第二端部101T2分别为放置在本体下表面的两个对角处。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K所示,第二导线101的第一端部102T1和第二导线101的第二端部102T2弯折至第三电极105a和第四电极105b的位置。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L所示,一第一引线嵌入本体内,引线104b1的至少一部分从本体的底表面暴露以形成第一电极。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M所示,将第一引线嵌入本体内,引线104b1的至少一部分暴露于本体的下表面以形成第一电极,其中在引线的一部分104a1中形成一第一通孔104ah,本体的一部分设置于通孔104ah中以增加引线与本体之间的机械结构强度。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L所示,第一引线嵌入本体内,引线的第一部分104b1从本体的下表面暴露以形成第一电极,其中第一部分104b1通过一第三部分104c1延伸至与第一部分104b1相对的第二部分104a1,其中第一通孔104ah形成于第一引线的第二部分104a1,本体的一部分设置于通孔104ah中以增加引线与本体之间的机械结构强度。
在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耦合电感器,其中耦合电感器包括:一本体;一第一线圈,包括第一导线的至少一第一绕组;一第二线圈,包括第二导线的至少一第二绕组;其中,第一导线的至少一第一绕组与第二导线的至少一第二绕组设置于本体内部;第一电极、第二电极、第三电极和第四电极,其中第一电极、第二电极、第三电极和第四电极设置在本体的底表面上,其中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电性连接第一线圈,第三电极和第四电极电性连接第二线圈,其中第一引线的第一部分埋设在本体内,并且该引线的第一部分从所述本体的底部露出以形成所述第一电极,其中,所述第一引线的第二部分嵌入在所述本体内,其中,所述第一引线的第二部分包括通孔,所述本体的一部分设置在所述通孔中。
在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耦合电感器,其中耦合电感器包括:一本体;一第一线圈,包括第一导线的至少一第一绕组;一第二线圈,包括第二导线的至少一第二绕组;其中第一导线的至少一第一绕组和第二导线的至少一第二绕组设置在本体内部,其中第二导线的至少一第二绕组的第一部分是设置于第一导线的第二部分与第一导线的第三部分之间,其中第一部分、第二部分及第三部分沿一垂直方向堆叠。
在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耦合电感器,其中耦合电感器包括:一本体,包括一磁性部分和一非磁性部分;一第一线圈,包括第一导线的至少一第一绕组;一第二线圈,包括第二导线的至少一第二绕组;其中,第一导线的至少一第一绕组和第二导线的至少一第二绕组被本体的磁性部分包覆,第二导线的第一端部分被本体的非磁性部分包覆。
在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耦合电感器,其中耦合电感器包括:一本体;一第一线圈,包括第一导线的至少一第一绕组;一第二线圈,包括第二导线的至少一第二绕组;其中第一导线的至少一第一绕组和第二导线的至少一第二绕组设置在本体内部,其中第二导线的至少一第二绕组的第一部分设置于第一导线的至少一第一绕组的第二部分与第一导线的至少一第一绕组的第三部分之间,其中第一部分、第二部分及第三部分沿垂直方向堆叠。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C所示,第二导线102的端部设置于第一引线的第一部分150a与第二部分150b之间,其中第一引线中形成第一通孔150d,以使焊接结构更牢固。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C所示,其中在第一引线中形成第二通孔151d以使焊接结构更牢固。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D所示,一焊接材料160设置在第一部分150a的上表面,并通过第一通孔150d延伸至第二导线102T1的端部和第一引线的第二部分150b,以使焊接结构更坚固。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D所示,一焊接材料160设置在第一部分150a的上表面,并通过第二通孔151d延伸至第二导线102的端部102T1和第一引线的第二部分150b,以形成更强焊接结构。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E所示,焊接材料160设置在引线150c的第一部分150a的上表面上,并通过形成在引线150c中的通孔152d延伸至第二导线102T1的端部,以使焊接结构更牢固。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E所示,焊接材料160可与位于第二导线102T1下表面的绝缘层102TE接触,其中第二导线102T1的内部导体的上表面露出以接触焊接材料160。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E所示,引线150c包括铜层115、第一镍层112以及第一锡层114,其中第一镍层112设置在铜层115上,第一锡层114设置在第一镍层112上。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E所示,第二镍层113设置在第二导线102的端部102T1上,第二锡层111设置在第二镍层113上,其中引线150c设置在第二锡层111上。
尽管已经参考上述实施例描述了本发明,但是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显而易见的是,可以对所描述的实施例进行修改而不背离本发明的精神。因此,本发明的范围将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由上述详细描述来限定。

Claims (20)

1.一种耦合电感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本体;
一第一导线;
一第二导线,其中,该第一导线的至少一部分和该第二导线的至少一部分设置在该本体的内部;以及
一第一电极、一第二电极、一第三电极以及一第四电极,设置于该本体的一第一表面上,其中该第一电极与该第二电极电性连接至该第一导线,该第三电极与该第四电极电性连接至该第二导线,其中穿过该第一电极和该第二电极的一第一水平线段与穿过该第三电极和该第四电极的一第二水平线段在该本体的该第一个表面的周围内的一位置处相互交叉。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耦合电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线包括具有至少一第一绕组的一第一线圈和具有至少一第二绕组的一第二线圈,其中所述第一导线的至少一第一绕组和所述第二导线的至少一第二绕组设置在该本体的内部,其中所述第二导线的至少一第二绕组的一第一部分设置在所述第一导线的至少一第一绕组的一第一部分和一第二部分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耦合电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线的至少一第一绕组和所述第二导线的至少一第二绕组被所述本体的一磁性部分包覆,且所述第二导线的一第一端部分被所述本体的一非磁性部分包覆。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耦合电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表面为所述本体的一下表面。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耦合电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包括一磁性体。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耦合电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磁体包括一T形磁芯,所述第一线圈和所述第二线圈围绕在所述T形磁芯的一柱体上。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耦合电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水平线段与所述第二水平线段垂直。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耦合电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线和所述第二导线分别为一扁平线。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耦合电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线和所述第二导线分别为一漆包线。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耦合电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线和所述第二导线分别由一薄膜制程来制成。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耦合电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线的一第一厚度大于所述第二导线的一第二厚度。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耦合电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线的一第一宽度实质上等于所述第二导线的一第二宽度。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耦合电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极从所述本体下表面的一第一边缘延伸至一第二边缘,所述第二电极从所述本体下表面的该第一边缘延伸至该第二边缘,其中,该第一边缘和该第二边缘是所述本体的下表面的相对的两个边缘,其中,所述第三电极从沿着该第一边缘设置,以及所述第四电极从沿着该第二边缘设置。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耦合电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极延伸至所述本体的一第一侧表面,所述第二电极延伸至所述本体的一第二侧表面,所述第一侧表面与所述第二侧表面为所述本体相对的两个侧表面。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耦合电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电极延伸至所述本体的一第三侧表面,所述第四电极延伸至所述本体的一第四侧表面,所述第三侧表面与所述第四侧表面为所述本体相对的两个侧表面。
1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耦合电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线的一绕组与所述第二导线的一绕组形成的一空间,其中一黏性材料设置在该空间中。
1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耦合电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内嵌有第一引线,所述引线的至少一部分从所述本体的下表面露出,用以形成所述第一电极。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耦合电感器,其特征在于,一通孔形成在所述第一引线中,其中,所述本体的一部分设置在所述通孔内。
19.一种耦合电感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本体;
一第一导线,包括具有至少一第一绕组的一第一线圈;以及
一第二导线,包括具有至少一第二绕组的一第二线圈,其中,所述第一导线的至少一第一绕组和所述第二导线的至少一第二绕组设置在该本体的内部;
其中,所述第二导线的至少一第二绕组的一第一部分设置在所述第一导线的至少一第一绕组的一第一部分和一第二部分之间。
20.一种耦合电感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本体,包括一磁性部分与一非磁性部分;
一第一导线,包括具有至少一第一绕组的一第一线圈;以及
一第二导线,包括具有至少一第二绕组的一第二线圈,其中,所述第一导线的至少一第一绕组和所述第二导线的至少一第二绕组设置在所述本体的内部;
其中所述第一导线的至少一第一绕组和所述第二导线的至少一第二绕组由所述本体的磁性部分包覆,且第二导线的一第一端部被所述本体的非磁性部分包覆。
CN202210778758.2A 2021-07-01 2022-06-30 耦合电感器 Pending CN115565765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202163217760P 2021-07-01 2021-07-01
US63/217,760 2021-07-01
US202163251047P 2021-10-01 2021-10-01
US63/251,047 2021-10-01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565765A true CN115565765A (zh) 2023-01-03

Family

ID=8473917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778758.2A Pending CN115565765A (zh) 2021-07-01 2022-06-30 耦合电感器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20230005658A1 (zh)
CN (1) CN115565765A (zh)
TW (1) TW202403801A (zh)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403801A (zh) 2024-01-16
US20230005658A1 (en) 2023-01-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2082639B1 (ko) 코일 부품
US10141098B2 (en) Coil component
JP4895193B2 (ja) 積層インダクタ
EP2388789A2 (en) Ferrite core coil
US9153371B2 (en) Coil device
JPWO2004055841A1 (ja) 多連チョークコイル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電子機器
JP7376210B2 (ja) インダクタ
US20220148793A1 (en) Electronic Device and the Method to Make the Same
JP2018098250A (ja) 巻線型コイル部品
KR20190135432A (ko) 코일 부품 및 전자 기기
EP2665070B1 (en) Surface mount inductor
US20170194088A1 (en) Isolation Transformer Topology
US11929201B2 (en) Surface mount inductor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JPH08316054A (ja) 薄形トランス
JP2017147321A (ja) コイル部品、コイル部品を内蔵した回路基板、並びに、コイル部品を備える電源回路
CN115565765A (zh) 耦合电感器
JP2019186523A (ja) 表面実装インダクタ
US11735350B2 (en) Inductor
JP7168143B2 (ja) インダクタ
US20210012949A1 (en) Common mode choke coil
JP4735098B2 (ja) トランス
CN212257136U (zh) 一种变压器
CN111489886A (zh) 变压线圈结构
JP2019212874A (ja) 複合インダクタ
US6559750B2 (en) Transformer and electrical device using the sam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