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M542845U - 磁性元件 - Google Patents

磁性元件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M542845U
TWM542845U TW106201190U TW106201190U TWM542845U TW M542845 U TWM542845 U TW M542845U TW 106201190 U TW106201190 U TW 106201190U TW 106201190 U TW106201190 U TW 106201190U TW M542845 U TWM542845 U TW M542845U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slots
winding
magnetic component
bobbin
slot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620119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陳晏彰
鄭閔謙
王尚倫
Original Assignee
群光電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群光電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群光電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0620119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M542845U/zh
Publication of TWM54284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M542845U/zh

Links

Landscapes

  • Coils Or Transformers For Communication (AREA)

Description

磁性元件
本創作是有關於一種磁性元件。
變壓器是應用法拉第電磁感應定律而升高或降低電壓的裝置。變壓器通常包含兩組或以上的線圈。主要用途是升降交流電的電壓、改變阻抗及分隔電路。變壓器兩方之間的電流或電壓比例,則取決於兩方電路線圈的圈數。圈數較多的一方電壓較高但電流較小,反之亦然。如果撇除泄漏等因素,變壓器兩方的電壓比例相等於兩方的線圈圈數比例,亦即電壓與圈數成正比。
為了進一步改善變壓器的各項特性,相關領域莫不費盡心思開發。如何能提供一種具有較佳特性的變壓器,實屬當前重要研發課題之一,亦成為當前相關領域亟需改進的目標。
本創作之一技術態樣是在提供一種磁性元件,以簡化組裝流程而降低組裝人工成本,並使磁性元件的整體結構更加穩固。
根據本創作一實施方式,一種磁性元件包含繞線架、繞線組、複數環形導電片及磁芯。繞線架具有穿孔、複數繞線槽及複數插槽。繞線組圍繞於複數繞線槽。複數環形導電片插入複數插槽。磁芯具有中柱,中柱插入穿孔。繞線架圓周表面位於複數插槽的對面設有至少一穿越槽,繞線組跨越穿越槽。
於本創作之一或多個實施方式中,複數繞線槽間隔設置於複數插槽。
於本創作之一或多個實施方式中,穿越槽具有兩個尖峰相對的錐形,使線材跨越時不易受角度應力之影響。
於本創作之一或多個實施方式中,複數環形導電片具有本體及延伸部。
於本創作之一或多個實施方式中,本體外周設有止檔部,止檔部與複數插槽對應設置。
於本創作之一或多個實施方式中,延伸部設有強化固定孔,其中強化固定孔可額外產生與電路板平行方向的鎖固作用。
於本創作之一或多個實施方式中,繞線架具有側壁,側壁位於繞線槽的兩側,側壁位於穿越槽相對應處設有底座,底座兩端設有線孔。
於本創作之一或多個實施方式中,磁芯與繞線架組合後,底座外露於磁芯。
藉由在組裝時將環形導電片分別直接插入插 槽,相較於使用繞線組作為二次側的傳統製作方法,將可有效避免人為變異因素較大而不易掌控的問題,同時得以簡化組裝流程而降低組裝人工成本。進一步來說,藉由在繞線架圓周表面位於複數插槽的對面設有穿越槽,且使繞線組跨越穿越槽,將能穩固各次繞組與繞線架之間的相對位置關係,進而使磁性元件的整體結構更加穩固。
100‧‧‧磁性元件
110‧‧‧繞線架
111‧‧‧穿孔
112‧‧‧繞線槽
113‧‧‧插槽
114‧‧‧穿越槽
114c‧‧‧錐形
115‧‧‧底座
115o‧‧‧線孔
110c‧‧‧圓周表面
110s‧‧‧側壁
120‧‧‧繞線組
121‧‧‧次繞組
122、123‧‧‧導線
130‧‧‧環形導電片
131‧‧‧本體
131b‧‧‧止檔部
132‧‧‧延伸部
132o‧‧‧強化固定孔
140‧‧‧磁芯
141‧‧‧中柱
142‧‧‧絶緣片
第1圖繪示依照本創作一實施方式之磁性元件的立體示意圖。
第2圖繪示依照本創作一實施方式之磁性元件的分解示意圖。
第3圖繪示依照本創作一實施方式之磁性元件的另一分解示意圖。
第4圖繪示依照本創作一實施方式之磁性元件的又一分解示意圖。
第5圖繪示依照本創作一實施方式之磁性元件的另一立體示意圖。
第6圖繪示依照本創作一實施方式之繞線架、繞線組與複數環形導電片的側視示意圖。
以下將以圖式揭露本創作之複數個實施方 式,為明確說明起見,許多實務上的細節將在以下敘述中一併說明。然而,應瞭解到,這些實務上的細節不應用以限制本創作。也就是說,在本創作部分實施方式中,這些實務上的細節是非必要的。此外,為簡化圖式起見,一些習知慣用的結構與元件在圖式中將以簡單示意的方式繪示之。
第1圖繪示依照本創作一實施方式之磁性元件100的立體示意圖。第2圖繪示依照本創作一實施方式之磁性元件100的分解示意圖。第3圖繪示依照本創作一實施方式之磁性元件100的另一分解示意圖。本創作不同實施方式提供一種磁性元件100。具體而言,磁性元件100為變壓器結構。
如第1圖、第2圖與第3圖所繪示,一種磁性元件100包含繞線架110、繞線組120、複數環形導電片130及兩個磁芯140。繞線架110具有穿孔111、複數繞線槽112及複數插槽113。繞線組120圍繞於複數繞線槽112。複數環形導電片130插入複數插槽113。磁芯140具有中柱141,中柱141插入穿孔111。在本實施方式中,磁性元件100包含三個繞線槽112與兩個插槽113。
具體而言,繞線組120更包含複數個次繞組121。不同次繞組121分別圍繞於不同繞線槽112,且次繞組121之間為電性或結構上連續不間斷之導電體。在本實施方式中,繞線組120包含三個次繞組121。
具體而言,每個次繞組121更包含複數圈導 線。複數圈導線實施上為同一條導線。換句話說,複數圈導線之間為電性或結構上連續不間斷之導電體。
具體而言,複數繞線槽112間隔設置於複數插槽113。於是,次繞組121與環形導電片130為互相間隔設置。
具體而言,繞線組120為一次側,環形導電片130為二次側。由於環形導電片130在組裝時為分別直接插入插槽113,因此相較於使用繞線組作為二次側的傳統製作方法,將可有效避免人為變異因素較大而不易掌控的問題,同時得以簡化組裝流程而降低組裝人工成本。
具體而言,各環形導電片130具有本體131及延伸部132。本體131與延伸部132之間呈90度夾角。應了解到,以上所舉之環形導電片130的具體實施方式僅為例示,而非用以限制本創作,本創作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可依實際需要,彈性選擇環形導電片130的具體實施方式。
具體而言,本體131的形狀為環形片。應了解到,以上所舉之本體131的形狀僅為例示,而非用以限制本創作,本創作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可依實際需要,彈性選擇本體131的形狀。
更具體地說,本體131外周設有止檔部131b,止檔部131b與複數插槽113對應設置。於是,在組裝磁性元件100時,可以很簡單地將環形導電片130直接插入插槽113,並且使止檔部131b抵靠於插槽113,因而 使環形導電片130與繞線架110固定於正確的相對位置。於是,藉由前述結構設計,將可有效避免人為變異因素較大而不易掌控的問題,同時得以簡化組裝流程而降低組裝人工成本。
在本實施方式中,延伸部132的形狀為長條片,且每個環形導電片130具有兩個延伸部132,兩個延伸部132分別連接於本體131的兩端。
具體而言,延伸部132設有強化固定孔132o。應了解到,以上所舉之環形導電片130的具體實施方式僅為例示,而非用以限制本創作,本創作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可依實際需要,彈性選擇環形導電片130的具體實施方式。
由於磁性元件100為藉由延伸部132固定且電性連接於其他電路元件(例如電路板),藉由將鎖固件(例如焊接後的焊料)穿過強化固定孔132o,除了可以產生與電路板垂直(平行於延伸部132的方向)的固定作用外,另外增加平行方向(垂直於延伸部132的方向)的鎖固作用。於是,強化固定孔132o可額外產生與電路板平行方向的鎖固作用,進而增強延伸部132的固定能力。
由於本體131與延伸部132之間呈90度夾角,且磁性元件100為藉由延伸部132插入其他電路元件(例如電路板),因此磁性元件100相對於電路板為平躺於於電路板。藉由使磁性元件100平躺於電路板的配置,將可使磁性元件100與電路板的整體厚度變小,進而可以縮 小電子元件的整體厚度。
磁性元件100更包含兩個絕緣片142。絕緣片142設置於磁芯140內表面。具體而言,絕緣片142分別設置於中柱141的側表面上。繞線架110耦接於絶緣片142。具體而言,絕緣片142直接接觸中柱141的側表面與繞線架110的內圈表面110i。
第4圖繪示依照本創作一實施方式之磁性元件100的又一分解示意圖。第5圖繪示依照本創作一實施方式之磁性元件100的另一立體示意圖。第6圖繪示依照本創作一實施方式之繞線架110、繞線組120與複數環形導電片130的側視示意圖。如第4圖、第5圖與第6圖所繪示,繞線架110圓周表面110c位於複數插槽113的對面設有至少一穿越槽114,繞線組120跨越穿越槽114。具體而言,位於相鄰之繞線槽112中的兩個次繞組121藉由將導線122跨越穿越槽114,因而使各次繞組121互相連接。
在本實施方式中,繞線架110設有兩個穿越槽114。應了解到,以上所舉之繞線架110的具體實施方式僅為例示,而非用以限制本創作,本創作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可依實際需要,彈性選擇繞線架110的具體實施方式。
具體而言,穿越槽114具有兩個尖峰相對的錐形114c。更具體地說,導線122連接位於相鄰之繞線槽112中的兩個次繞組121,且導線122倚靠於此兩個尖峰相對的錐形114c。於是,導線122將能穩固地固定於穿越槽114 中,且前述錐形設計將使導線122的線材跨越時不易受角度應力之影響。
具體而言,繞線架110具有側壁110s,側壁110s位於繞線槽112的兩側,側壁110s位於穿越槽114相對應處設有底座115,底座115兩端設有線孔115o。於是,連接繞線組120之兩端的導線123可以穿過線孔115o,因而得以固定導線123與其方向,進而便於組裝作業及減少不可預知的壓傷產生。
在本實施方式中,繞線架110具有兩個側壁110s,兩個側壁110s位於穿越槽114相對應處分別設有兩個底座115。
更具體地說,導線123為分別連接位於繞線架110之兩側的繞線槽112中的次繞組121。導線123向外延伸的方向基本上垂直次繞組121。
具體而言,磁芯140與繞線架110組合後,底座115外露於磁芯140。由於底座115為外露於磁芯140,因此導線123可以在穿過線孔115o直接朝外延伸,進而得以實現導線123向外延伸的方向基本上垂直次繞組121。由於磁性元件100相對於電路板為平躺於於電路板,藉由使導線123向外延伸的方向基本上垂直次繞組121,將可使導線123基本上為平行貼合於磁芯140的外表面且直接朝電路板的方向延伸。於是,磁性元件100的整體體積得以縮小。
藉由在組裝時將環形導電片130分別直接插 入插槽113,相較於使用繞線組作為二次側的傳統製作方法,將可有效避免人為變異因素較大而不易掌控的問題,同時得以簡化組裝流程而降低組裝人工成本。進一步來說,藉由在繞線架110圓周表面110c位於複數插槽113的對面設有穿越槽114,且使繞線組120跨越穿越槽114,將能穩固各次繞組121與繞線架110之間的相對位置關係,進而使磁性元件100的整體結構更加穩固。
雖然本創作已以實施方式揭露如上,然其並非用以限定本創作,任何熟習此技藝者,在不脫離本創作之精神和範圍內,當可作各種之更動與潤飾,因此本創作之保護範圍當視後附之申請專利範圍所界定者為準。
100‧‧‧磁性元件
110‧‧‧繞線架
111‧‧‧穿孔
112‧‧‧繞線槽
113‧‧‧插槽
114‧‧‧穿越槽
114c‧‧‧錐形
115‧‧‧底座
115o‧‧‧線孔
110c‧‧‧圓周表面
110s‧‧‧側壁
120‧‧‧繞線組
121‧‧‧次繞組
122、123‧‧‧導線
130‧‧‧環形導電片
140‧‧‧磁芯
141‧‧‧中柱

Claims (8)

  1. 一種磁性元件,包含:一繞線架,該繞線架具有一穿孔、複數繞線槽及複數插槽;一繞線組,該繞線組圍繞於該複數繞線槽;複數環形導電片,該複數環形導電片插入該複數插槽;及一磁芯,該磁芯具有一中柱,該中柱插入該穿孔;其中,該繞線架圓周表面位於該複數插槽的對面設有至少一穿越槽,該繞線組跨越該穿越槽。
  2. 如請求項第1項所述之磁性元件,其中該複數繞線槽間隔設置於該複數插槽。
  3. 如請求項第1項所述之磁性元件,其中該穿越槽具有兩個尖峰相對的錐形,使線材跨越時不易受角度應力之影響。
  4. 如請求項第1項所述之磁性元件,其中該複數環形導電片具有一本體及一延伸部。
  5. 如請求項第4項所述之磁性元件,其中該本體外周設有一止檔部,該止檔部與該複數插槽對應設置。
  6. 如請求項第4項所述之磁性元件,其中該延伸部設有一強化固定孔,其中該強化固定孔可額外產生與電路板平行方向的鎖固作用。
  7. 如請求項第1項所述之磁性元件,其中該繞線架具有一側壁,該側壁位於該繞線槽的兩側,該側壁位於該穿越槽相對應處設有一底座,該底座兩端設有線孔。
  8. 如請求項第7項所述之磁性元件,其中該磁芯與繞線架組合後,該底座外露於該磁芯。
TW106201190U 2017-01-23 2017-01-23 磁性元件 TWM54284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6201190U TWM542845U (zh) 2017-01-23 2017-01-23 磁性元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6201190U TWM542845U (zh) 2017-01-23 2017-01-23 磁性元件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542845U true TWM542845U (zh) 2017-06-01

Family

ID=5968945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6201190U TWM542845U (zh) 2017-01-23 2017-01-23 磁性元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M54284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RU2679009C1 (ru) Трансформатор
US20180122560A1 (en) Multilayer inductor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multilayer inductor
TWI389147B (zh) 導電繞組及應用該導電繞組之磁性元件
US10141098B2 (en) Coil component
US9424979B2 (en) Magnetic element with multiple air gaps
JPH05299270A (ja) 電磁装置および電磁コア構造
JP2016154206A (ja) コイル部品
GB2535822B (en) Planar transformer with conductor plates forming windings
KR20230002126A (ko) 자성 소자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회로 기판
JP7063579B2 (ja) 変圧器、およびコイルボビン
TWM560684U (zh) 變壓器
TWM542845U (zh) 磁性元件
JP6569351B2 (ja) 絶縁トランス実装基板および電源装置
KR101610337B1 (ko) 코일 부품 및 그 제조 방법
KR102479003B1 (ko) 자성 소자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회로 기판
JP6610515B2 (ja) トランス装置
JP2019212874A (ja) 複合インダクタ
TWM556915U (zh) 電感元件
JP2014049681A (ja) トランス
JP2019041017A (ja) コイル部品
TWM542844U (zh) 變壓器結構
US11538623B2 (en) Coil component, electronic component,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KR20160124622A (ko) 코일 부품
JP2015207577A (ja) コイル
TW202025184A (zh) 變壓線圈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