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862201A - 并纱假捻加工机 - Google Patents

并纱假捻加工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862201A
CN105862201A CN201610077812.5A CN201610077812A CN105862201A CN 105862201 A CN105862201 A CN 105862201A CN 201610077812 A CN201610077812 A CN 201610077812A CN 105862201 A CN105862201 A CN 10586220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yarns
yarn
twister
length direction
doubl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0077812.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862201B (zh
Inventor
山本真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MT Machinery Inc
Original Assignee
TMT Machinery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MT Machinery Inc filed Critical TMT Machinery Inc
Publication of CN10586220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86220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86220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86220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DTEXTILES; PAPER
    • D02YARNS; MECHANICAL FINISHING OF YARNS OR ROPES; WARPING OR BEAMING
    • D02GCRIMPING OR CURLING FIBRES, FILAMENTS, THREADS, OR YARNS; YARNS OR THREADS
    • D02G1/00Producing crimped or curled fibres, filaments, yarns, or threads, giving them latent characteristics
    • D02G1/02Producing crimped or curled fibres, filaments, yarns, or threads, giving them latent characteristics by twisting, fixing the twist and backtwisting, i.e. by imparting false twist
    • D02G1/0206Producing crimped or curled fibres, filaments, yarns, or threads, giving them latent characteristics by twisting, fixing the twist and backtwisting, i.e. by imparting false twist by false-twisting
    • DTEXTILES; PAPER
    • D02YARNS; MECHANICAL FINISHING OF YARNS OR ROPES; WARPING OR BEAMING
    • D02GCRIMPING OR CURLING FIBRES, FILAMENTS, THREADS, OR YARNS; YARNS OR THREADS
    • D02G1/00Producing crimped or curled fibres, filaments, yarns, or threads, giving them latent characteristics
    • D02G1/004Producing crimped or curled fibres, filaments, yarns, or threads, giving them latent characteristics by heating fibres, filaments, yarns or threads so as to create a temperature gradient across their diameter, thereby imparting them latent asymmetrical shrinkage properti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Yarns And Mechanical Finishing Of Yarns Or Ropes (AREA)

Abstract

一种并纱假捻加工机,能够对种类不同的两条纱线进行并纱,并极力缩短并纱假捻加工机的机体长度方向的长度。由一次加热单元(21a)加热并由冷却单元(23a)冷却后的两条纱线(Ya1、Ya2)分别由加捻装置(24a)加捻。由一次加热单元(21b)加热并由冷却单元(23b)冷却后的两条纱线(Yb1、Yb2)分别由加捻装置(24b)加捻。加捻装置(24a)和加捻装置(24b)以从机体长度方向观察不重叠的程度错开配置。在机体长度方向,加捻装置(24a)和加捻装置(24b)交替坐落。由此,纱线(Ya2)和纱线(Yb1)在一次加热单元(21a、21b)与加捻装置(24a、24b)之间的纱线通道交叉。并纱装置(26a)对纱线(Ya1)和纱线(Yb1)并纱。并纱装置(26b)对纱线(Ya2)和纱线(Yb2)并纱。

Description

并纱假捻加工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对纱线实施假捻加工、并将实施了假捻加工后的纱线并纱的并纱假捻加工机。
背景技术
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对纱线实施假捻加工、并将实施了假捻加工后的纱线并纱的并纱假捻加工机。在专利文献1的并纱假捻加工机中,从喂纱部供给的多条纱线依次通过对纱线进行加热的加热器(与本发明的“加热部”对应)、对纱线进行冷却的冷却区(与本发明的“冷却部”对应)、以及假捻锭子(与本发明的“加捻装置”对应),在此期间对纱线实施假捻加工。实施了假捻加工后的多条纱线每两条地在混合喷嘴(与本发明的“并纱装置”对应)中被并纱,并在卷绕构件(与本发明的“卷绕装置”对应)中被卷绕。
并且,在专利文献1中,多个加热器以及多个冷却区分别排列成一列(以下,将该排列方向称为“机体长度方向”)。并且,在专利文献1中,假捻锭子、混合喷嘴等在机体长度方向上排列成一列。并且,在专利文献1中,在各加热器中分别有两条纱线被加热,在各冷却区中分别有两条纱线被冷却。进而,由相邻的两个加热器中的一方的加热器加热、并由相邻的两个冷却区中的一方的冷却区冷却后的两条纱线,和由相邻的两个加热器中的另一方的加热器加热、并由相邻的两个冷却区中的另一方的冷却区冷却后的两条纱线总计四条纱线分别在相邻的四个假捻锭子中被加捻。进而,在专利文献1中,在假捻锭子与混合喷嘴之间,使由上述一方的加热器加热并由上述一方的冷却区冷却后的两条纱线中的靠上述另一方的加热器侧(上述另一方的冷却区侧)的纱线、和由上述另一方的加热器加热并由上述另一方的冷却区冷却后的两条纱线中的靠上述一方的加热器侧(上述一方的冷却区侧)的纱线交叉。由此,在各混合喷嘴中,被导入由上述一方的加热器加热并由上述一方冷却区冷却后的一条纱线、和由上述另一方加热器加热并由上述另一方的冷却区冷却后的一条纱线,这两条纱线被并纱。由此,若在相邻的两个加热器间使加热条件不同,则在混合喷嘴中能够对种类不同的两条纱线进行并纱。
专利文献1:日本特表2001-500576号公报
近年来,从提高并纱假捻加工机中的生产率的观点出发,谋求增加在并纱假捻加工机中形成的卷装的数量。为了增加在并纱假捻加工机中形成的卷装的数量,需要使假捻锭子等的数量也增加。另一方面,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并纱假捻加工机中,假捻锭子在机体长度方向上排列成一列。因此,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并纱假捻加工机中,为了配置假捻锭子而需要的空间的、在机体长度方向上的长度变长。
此处,考虑将假捻锭子彼此从机体长度方向观察错开配置,并将错开配置的假捻锭子彼此在机体长度方向靠紧配置。然而,即便在这种情况下,如后面即将叙述的那样,当在假捻锭子与混合喷嘴之间使纱线交叉的情况下,无法使假捻锭子彼此在机体长度方向上那么靠紧。并且,在如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那样的并纱假捻加工机中,通常在机体长度方向上较长。因此,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并纱假捻加工机中,若增加假捻锭子的数量,则并纱假捻加工机在机体长度方向上变大而大型化。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对不同种类的纱线进行并纱、并且能够极力抑制机体长度方向上的大型化的并纱假捻加工机。
第1发明所涉及的并纱假捻加工机是对多条纱线实施假捻加工、并将实施了假捻加工后的多条纱线每两条地并纱的、在机体长度方向上较长的并纱假捻加工机,具备:供给多条纱线的喂纱部;沿所述机体长度方向排列、并对从所述喂纱部供给的多条纱线中的四条纱线分别实施假捻加工的多个假捻加工部;沿所述机体长度方向排列、并将由每个假捻加工部实施了假捻加工后的四条纱线中的纱线每两条地分别并纱的多个并纱装置;以及分别卷绕由所述并纱装置并纱后的纱线的多个卷绕装置,各假捻加工部具备:对所述四条纱线中的两条纱线进行加热的第1加热部;与所述第1加热部相比配置于所述机体长度方向上的一侧、对所述四条纱线中不同于由所述第1加热部加热的纱线的另外两条纱线进行加热的第2加热部;对由所述第1加热部加热后的两条纱线进行冷却的第1冷却部;从所述第1冷却部朝所述机体长度方向上的所述一侧错开配置、并对由所述第2加热部加热后的两条纱线进行冷却的第2冷却部;对由所述第1冷却部冷却后的两条纱线加捻的两个第1加捻装置;以及对由所述第2冷却部冷却后的两条纱线加捻的两个第2加捻装置,所述并纱装置具有:对由所述两个第1加捻装置中的靠所述机体长度方向的另一侧的所述第1加捻装置加捻后的纱线、和由所述两个第2加捻装置中的靠所述机体长度方向的所述另一侧的所述第2加捻装置加捻后的纱线进行并纱的第1并纱装置;以及对由所述两个第1加捻装置中的靠所述机体长度方向的所述一侧的所述第1加捻装置加捻后的纱线、和由所述两个第2加捻装置中的靠所述机体长度方向的所述一侧的所述第2加捻装置加捻后的纱线进行并纱的第2并纱装置,所述两个第1加捻装置和所述两个第2加捻装置以从所述机体长度方向观察相互不重叠的程度错开配置,且在所述机体长度方向上,所述第1加捻装置和所述第2加捻装置以交替坐落的方式配置。
根据本发明,由第1加热部加热并由第1冷却部冷却后的两条纱线中的一条纱线、和由第2加热部加热并由第2冷却部冷却后的两条纱线中的一条纱线在各第1、第2并纱装置中被并纱。因而,在第1加热部和第2加热部中,若使纱线的加热条件不同,则能够在将不同种类的纱线加热至与纱线的种类相应的合适的温度并实施假捻加工的基础上进行并纱。
此处,在第1、第2并纱装置中,为了对由第1加捻装置加捻后的一条纱线、和由第2加捻装置加捻后的一条纱线进行并纱,需要使将由第1冷却部冷却的两条纱线中的一条、和将由第2冷却部冷却的两条纱线中的一条纱线在第1、第2加热部与第1、第2并纱装置之间的任意位置交叉。在本发明中,使第1加捻装置和第2加捻装置以从机体长度方向观察相互不重叠的程度错开、且在机体长度方向上使第1加捻装置和第2加捻装置交替坐落。由此,在纱线通道中的第1、第2加热部和第1、第2加捻装置之间的位置,纱线交叉。进而,在该情况下,如后面即将叙述的那样,与在第1、第2加捻装置和第1、第2并纱装置之间的位置使纱线交叉的情况相比,能够将第1、第2加捻装置在机体长度方向上高密度地配置。结果,能够极力抑制在机体长度方向上较长的并纱假捻加工机在机体长度方向上的大型化。
第2发明所涉及的并纱假捻加工机为,在第1发明所涉及的并纱假捻加工机中,所述第1冷却部以及所述第2冷却部具备相对于要冷却的两条纱线相独立地设置的、在所述机体长度方向上排列的两个冷却装置,所述两个冷却装置以越是趋向纱线通道的下游侧则越是在所述机体长度方向上分离的方式延伸。
根据本发明,与设置成使两个冷却装置相互平行地延伸的情况相比,能够缩小从加热部经冷却部直至加捻装置的纱线的弯曲。此处,为了对纱线实施假捻加工,需要使由加捻装置对纱线所加的捻传播至纱线的纱线通道的上游侧的部分。在本发明中,如上所述从加热部经冷却部直至加捻装置的纱线的弯曲小,因此能够防止上述捻的传播被纱线的弯曲阻碍。
第3发明所涉及的并纱假捻加工机为,在第2发明所涉及的并纱假捻加工机中,所述第1冷却部和所述第2冷却部以从所述机体长度方向观察相互不重叠的程度错开配置,构成所述第1冷却部的所述两个冷却装置中的靠所述机体长度方向上的所述一侧的所述冷却装置、和构成所述第2冷却部的所述两个冷却装置中的靠所述机体长度方向上的所述另一侧的所述冷却装置交叉。
根据本发明,与将第1冷却部的靠一侧的冷却装置、和第2冷却部的靠另一侧的冷却装置在机体长度方向上分离配置的情况相比,能够将第1、第2冷却部在机体长度方向上高密度地配置。由此,能够极力抑制在机体长度方向上较长的并纱假捻加工机在机体长度方向上的大型化。
第4发明所涉及的并纱假捻加工机为,在第2或者第3发明所涉及的并纱假捻加工机中,构成所述第1冷却部的两个冷却装置所成的角度、以及构成所述第2冷却部的两个冷却装置所成的角度为10°以下。
若构成第1、第2冷却部的两个冷却装置所成的角度过大,则例如在纱线通道中的冷却装置的上游侧纱线的弯曲变大。结果,存在上述捻的传播被纱线的弯曲阻碍的顾虑。在本发明中,构成第1、第2冷却部的两个冷却装置所成的角度减小至10°以下,因此纱线的弯曲变小。由此,能够防止上述捻的传播被纱线的弯曲阻碍。
第5发明所涉及的并纱假捻加工机为,在第2~第4的任一发明所涉及的并纱假捻加工机中,构成所述第1冷却部的所述两个冷却装置在纱线通道的上游侧的端部相互连结而一体化,构成所述第2冷却部的所述两个冷却装置在纱线通道的上游侧的端部相互连结而一体化。
若第1、第2加热部的两个冷却装置分离,则例如在并纱假捻加工机的组装时在将冷却装置安装于框架等的时候、或将为了维护而卸下的冷却装置安装于框架等的时候,需要进行两个冷却装置间的角度调整等,作业变得繁杂。进而,并纱假捻加工机具备多个冷却部,因此,针对各冷却部进行这种繁杂的作业对于作业者来说成为大的负担。在本发明中,由于两个冷却装置在加热部侧的端部相互连结而一体化,因此,在将冷却装置安装于框架等的时候,不需要进行两个冷却装置间的角度调整等,作业变得容易。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在将不同种类的纱线加热至与纱线的种类相应的合适的温度并实施假捻加工的基础上进行并纱。并且,能够极力抑制在机体长度方向上较长的并纱假捻加工机在机体长度方向上的大型化。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并纱假捻加工机的概略结构图。
图2是示出并纱假捻加工机中的纱线的纱线通道的图。
图3中,(a)是示出相邻的两个一次加热单元的与纱线的行进方向正交的剖面的剖面图,(b)是沿着(a)的α-α线的剖面图。
图4是从图1的箭头β方向观察的假捻加工部的相邻的两个冷却单元的图。
图5是示出不同于本发明的、在加捻装置与并纱装置之间使纱线交叉的情况下的一例的与图2相当的图。
图6是示出不同于本发明的、在加捻装置与并纱装置之间使纱线交叉的情况下的与图5不同的一例的与图2相当的图。
标号说明
1 并纱假捻加工机
20 假捻加工部
21a、21b 一次加热单元
23a、23b 冷却单元
24a、24b 加捻装置
26a、26b 并纱装置
41a、41b、42a、42b 冷却装置
60 卷绕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如图1、图2所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并纱假捻加工机1是如下装置:构成后述的纱线加工部12的各装置(后述的一次喂纱辊19、一次加热单元21a、21b、止捻导纱器22、冷却单元23a、23b、加捻装置24a、24b、张力传感器30、二次喂纱辊25a、25b、并纱装置26a、26b、二次加热单元27、三次喂纱辊28等)分别在与从筒子架11通过纱线加工部12直至卷绕部13的纱线通道所被配置的纱线的行进面(图1的纸面)正交的、水平的机体长度方向(与图1的纸面垂直的方向)上排列有多个、在机体长度方向上较长的装置。另外,以下,将与机体长度方向正交且为水平的方向(图1的左右方向)定义为“机体宽度方向”、将重力所作用的方向(图1的上下方向)定义为铅垂方向而进行说明。并且,将与图1的纸面正交的方向上的近前侧以及里侧分别定义为机体长度方向的“近前侧”、“里侧”,将图1的上侧以及下侧分别定义为铅垂方向的“上侧”、“下侧”而进行说明。并且,在并纱假捻加工机1中,筒子架11、纱线加工部12以及卷绕部13以筒子架11侧成为外侧的方式在机体宽度方向上对称配置。并且,并纱假捻加工机1的动作由控制装置10控制。
筒子架11具备多个线轴架11a。多个线轴架11a分别保持喂纱卷装S。
纱线加工部12具备一次喂纱辊19、一次加热单元21a、21b、冷却单元23a、23b、加捻装置24a、24b、张力传感器30、二次喂纱辊25a、25b、并纱装置26a、26b、二次加热单元27、三次喂纱辊28等。
一次喂纱辊19相对于从喂纱卷装S供给的多条纱线Y相独立地设置有多个,且在机体长度方向上排列。一次喂纱辊19将对应的纱线Y朝一次加热单元21a、21b输送。
一次加热单元21a(本发明的“第1加热部”)以及一次加热单元21b(本发明的“第2加热部”)配置在纱线Y的纱线通道中的相比一次喂纱辊19还靠下游侧的位置。一次加热单元21a、21b分别设置有多个。进而,各一次加热单元21a、21b与从筒子架11供给的多条纱线Y中的每两条的纱线Y对应。进而,上述一次加热单元21a和一次加热单元21b在机体长度方向上交替地排列成一列。一次加热单元21a、21b如图3的(a)、(b)所示,具备箱体31、加热块32、加热器33以及温度传感器34。
箱体31是以机体宽度方向作为长度方向的长方体形状的部件。在箱体31的内部,形成有在下端以及机体宽度方向两端开口的收容空间31a。加热块32是由金属材料构成的、以机体宽度方向作为长度方向的长方体形状的部件,且被收容于收容空间31a。并且,在加热块32中,形成有用于供纱线Y行进的两个纱线行进空间35。两个纱线行进空间35在机体长度方向上隔开间隔配置。各纱线行进空间35在机体宽度方向上遍及加热块32的全长延伸,并且在机体宽度方向的两端开口。并且,在加热块32上,形成有用于将纱线导入两个纱线行进空间35的两个狭缝36。狭缝36在机体宽度方向上遍及加热块32的全长延伸、且在机体宽度方向的两端开口。并且,狭缝36在上端与对应的纱线行进空间35连通、且在下端开口。由此,能够将纱线Y通过狭缝36从下方导入纱线行进空间35。
并且,在加热块32的机体长度方向上的位于两个纱线行进空间35之间的部分,形成有在机体宽度方向上遍及加热块32的全长延伸且在机体宽度方向的两端开口的、用于插通加热器33的插通孔37。并且,在加热块32上表面的、机体长度方向以及机体宽度方向上的中央部,形成有用于收容温度传感器34的凹部38。
此处,加热块32通过将在机体长度方向排列的四个块片32a~32d接合而形成。进而,两个纱线行进空间35以及两个狭缝36分别形成在加热块32的跨于块片32a和块片32b的部分、以及跨于块片32c和32d的部分。并且,插通孔37以及凹部38形成在加热块32的跨于块片32b和块片32c的部分。
加热器33是镍铬线加热器、护套加热器等,且插通于插通孔37。并且,加热器33被从插通孔37朝机体宽度方向的两侧引出,并与电流赋予电路29连接。
电流赋予电路29是用于使电流流过加热器33的电路。进而,若利用电流赋予电路29使电流流过加热器33,则加热器33发热,加热块32被加热。进而,借助加热块32的热,在纱线行进空间35中行进的纱线Y被加热。此处,电流赋予电路29形成为能够相独立地变更在一次加热单元21a的加热器33中流过的电流、和在一次加热单元21b的加热器33中流过的电流。
温度传感器34被收容在加热块32的凹部38内。温度传感器34用于检测加热块32的温度。
电流赋予电路29以及温度传感器34与控制装置10连接。控制装置10由CPU(中央处理单元)、ROM(只读存储器)、RAM(随机存取存储器)等构成。控制装置10通过基于温度传感器34所检测到的加热块32的温度控制电流赋予电路29来相独立地控制在一次加热单元21a的加热器33中流过的电流、和在一次加热单元21b的加热器33中流过的电流。
对控制装置10的控制更详细地进行说明,控制装置10在RAM等中预先针对一次加热单元21a、21b存储有加热块32的设定温度的信息。例如当用户对并纱假捻加工机1的未图示的操作部进行操作而针对一次加热单元21a、21b选择了纱线Y的种类时,在控制装置10的RAM等中存储与所选择的纱线Y的种类相应的设定温度的信息。进而,当由温度传感器34检测到的加热块32的温度比设定温度低时,以使得在加热器33流过的电流增大的方式对电流赋予电路29进行控制。另一方面,当由温度传感器34检测到的加热块32的温度比设定温度高时,以使得在加热器33流过的电流減少的方式对电流赋予电路29进行控制。由此,加热块32保持设定温度。
进而,若像这样在一次加热单元21a和一次加热单元21b中对在加热器33中流过的电流独立地进行控制,则在一次加热单元21a和一次加热单元21b中能够根据纱线Y的种类等而使纱线Y的加热温度不同。例如,当在一次加热单元21a中被加热的纱线Y为阳离子可染聚酯纱线(CD纱线)、在一次加热单元21b中加热的纱线Y为聚酯纱线的情况下,将一次加热单元21a的加热块32的温度设定为比一次加热单元21b的加热块32的温度高的温度。由此,能够将阳离子可染聚酯纱线和聚酯纱线分别加热至适当的温度。
并且,在纱线Y的纱线通道中的一次加热单元21a、21b紧上游侧,配置有止捻导纱器22。止捻导纱器22是用于使得当如后所述对纱线Y加捻时捻不会传播至相比止捻导纱器22靠上游侧的位置的部件。
冷却单元23a(本发明的“第1冷却部”)以及冷却单元23b(本发明的“第2冷却部”)配置在纱线Y的纱线通道中的相比一次加热单元21a、21b靠下游侧的位置。冷却单元23a与各一次加热单元21a对应地设置有多个,冷却单元23b与各一次加热单元21b对应地设置有多个。进而,这些冷却单元23a和冷却单元23b在机体长度方向上交替排列。
冷却单元23a具备两个冷却装置41a、42a。并且,冷却单元23b具备两个冷却装置41b、42b。冷却装置41a、42a、41b、42b例如如日本特开2011-047074号公报等所记载的那样具备:相互对置而形成用于供纱线Y行进的间隙的、由金属材料或陶瓷材料等形成的一对板状的部件;以及与该间隙连通、用于对该间隙的空气进行吸引而在间隙中产生空气流的管道等。进而,在该间隙中行进的纱线由在该间隙中流过的空气冷却。或者,冷却装置41a、42a、41b、42b可以具备与上述同样的、由金属材料或陶瓷材料等形成的一对板状部件,在该间隙中行进的纱线通过与板状部件接触而被冷却。
并且,如图4所示,冷却装置41a、42a在机体宽度方向的外侧(纱线通道的上游侧)的端部相互连结而一体化,形成为大致V字形状。由此,冷却装置41a和42a越是趋向纱线通道的下游侧则越是在机体长度方向上分离。并且,冷却装置41a与冷却装置42a所成的角度θa为10°以下(例如5°左右)。同样,冷却装置41b、42b在机体宽度方向的外侧(纱线通道的上游侧)的端部相互连结而一体化,形成为大致V字形状。由此,冷却装置41b和42b越是趋向纱线通道的下游侧则越是在机体长度方向上分离。并且,冷却装置41b与冷却装置42b所成的角度θb为10°以下(例如5°左右)。
此处,在并纱假捻加工机1中,例如在并纱假捻加工机1的组装时、或为了进行维护而已将冷却装置41a、42a、41b、42b卸下时等,需要将冷却装置41a、42a、41b、42b安装于并纱假捻加工机1的框架等。此时,与本实施方式不同,若冷却装置41a和42a以及冷却装置41b和42b并未一体化,则在安装冷却装置41a、42a、41b、42b时,需要一边以使得角度θa、θb成为如上所述的角度的方式在冷却装置41a和42a以及冷却装置41b和42b之间进行角度调整,一边安装冷却装置41a、42a、41b、42b,作业变得繁杂。此外,并纱假捻加工机1具备多个冷却单元23a、23b,因此,若在各冷却单元23a、23b中安装冷却装置41a、42a、41b、42b的作业变得繁杂,则作业者的负担变得很大。
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冷却装置41a和42a以及冷却装置41b和42b连结而一体化。因而,在将冷却装置41a、42a、41b、42b安装于框架等时,无需在冷却装置41a和42a以及冷却装置41b和42b之间进行角度调整,能够使作业变得简单。
并且,冷却单元23a和冷却单元23b从机体长度方向观察相互错开配置。进而,如图4所示,冷却单元23a的冷却装置42a和冷却单元23b的冷却装置41b交叉。因此,与将冷却单元23a、23b在机体长度方向上使冷却装置42a和冷却装置41b分离配置的情况相比,能够将冷却单元23a、23b在机体长度方向上高密度地配置。由此,能够抑制并纱假捻加工机1在机体长度方向上的大型化。
加捻装置24a、24b是公知的带式或者盘式的加捻装置(例如参照日本特开2007-297764号公报),配置在相比冷却单元23a、23b靠机体宽度方向的内侧的位置。加捻装置24a、24b相对于冷却单元23a、23b的各冷却装置41a、42a、41b、42b各设置一个。进而,多个加捻装置24a、以及多个加捻装置24b分别在机体长度方向上排列。此处,机体长度方向上的加捻装置24a彼此的间隔、以及加捻装置24b彼此的间隔比一次加热单元21a、21b中的两个纱线行进空间35彼此的间隔大。此外,加捻装置24a和加捻装置24b从机体长度方向观察以相互不重叠的程度错开配置。除此之外,在机体长度方向上,加捻装置24a和加捻装置24b交替坐落。
加捻装置24a(本发明的“第1加捻装置”)对由一次加热单元21a加热、并由冷却单元23a冷却后的纱线Y加捻。加捻装置24b(本发明的“第2加捻装置”)对由加热单元21b加热、并由冷却单元23b冷却后的纱线Y加捻。此时,纱线Y中的、止捻导纱器22与加捻装置24a、24b之间的部分被加捻。并且,此时,纱线Y以在一次加热单元21a、21b中被加热后的状态被加捻,在冷却单元23a、23b中,被加捻后的纱线Y被冷却从而被热定型。并且,此时,对于加捻装置24a和加捻装置24b,捻的方向可以相反,捻的方向也可以相同。
此处,将图2的点划线所包围的、相对于相邻的四条纱线Y设置的一次加热单元21a、21b、冷却单元23a、23b、两个加捻装置24a、以及两个加捻装置24b设为假捻加工部20。在该情况下,在并纱假捻加工机1中,多个假捻加工部20在机体长度方向上排列。并且,在各假捻加工部20中,一次加热单元21b配置于一次加热单元21a的机体长度方向的里侧(本发明的“一侧”)。并且,在各假捻加工部20中,冷却单元23b从冷却单元23a朝机体长度方向的里侧错开配置。
在假捻加工部20中,上述四条纱线Y中的、在到达一次加热单元21a、21b的阶段位于机体长度方向的近前侧(本发明的“另一侧”)的两条纱线Ya1、Ya2由一次加热单元21a加热,并由冷却单元23a的冷却装置41a、42a冷却。并且,上述四条纱线Y中的、在到达一次加热单元21a、21b的阶段位于机体长度方向的里侧的两条纱线Yb1、Yb2由一次加热单元21b加热,并由冷却单元23b的冷却装置41b、42b冷却。
此外,在假捻加工部20中,纱线Ya1由机体长度方向的近前侧的加捻装置24a(以下,有时设为加捻装置24a1)加捻,纱线Ya2由机体长度方向的里侧的加捻装置24a(以下,有时设为加捻装置24a2)加捻。并且,纱线Yb1由机体长度方向的近前侧的加捻装置24b(以下,有时设为加捻装置24b1)加捻,纱线Yb2由机体长度方向的里侧的加捻装置24b(以下,有时设为加捻装置24b2)加捻。此时,如上所述,在机体长度方向上,加捻装置24a和加捻装置24b交替地坐落,因此,纱线Ya2和纱线Yb1在一次加热单元21a、21b与加捻装置24a2、24b1之间的纱线通道上交叉。
此处,与本实施方式不同,也能够将冷却装置41a和42a、以及冷却装置41b和42b以相互平行地延伸的方式配置。然而,如上所述,机体长度方向上的加捻装置24a彼此的间隔、以及加捻装置24b彼此的间隔,比一次加热单元21a、21b中的两个纱线行进空间彼此的间隔大。因此,若将冷却装置41a、42a、41b、42b这样配置,则例如需要使纱线Ya2、Yb1在冷却单元23a、23b与加捻装置24a、24b之间大幅弯曲。在该情况下,存在利用加捻装置24a、24b对纱线Ya2、Yb1所加的捻朝纱线通道的上游侧的部分的传播被纱线Ya2、Yb1的弯曲阻碍的顾虑。在需要使纱线Ya1、Yb2弯曲的情况下也同样。
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冷却单元23a的冷却装置41a和42a、以及冷却单元23b的冷却装置41b和42b分别以越是趋向纱线Y的纱线通道中的下游侧则越是在机体长度方向上相互分离的方式延伸。因此,例如无需使由冷却装置42a冷却后的纱线Ya2、或由冷却装置41b冷却后的纱线Yb1大幅弯曲。由此,能够防止利用加捻装置24a、24b对纱线Y所加的捻朝纱线Y的纱线通道的上游侧的部分的传播被纱线Y的弯曲阻碍。
但是,若冷却装置41a与42a所成的角度θa、以及冷却装置41b与42b所成的角度θb过大,则例如需要使纱线Y在纱线通道中的冷却装置41a、42a、41b、42b的任一个的上游侧大幅弯曲。因此,存在利用加捻装置24a、24b对纱线Y所加的捻朝纱线Y的纱线通道的上游侧的部分的传播被纱线Y的弯曲阻碍的顾虑。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使冷却单元23a的冷却装置41a与42a所成的角度θa、以及冷却单元23b的冷却装置41b与42b所成的角度θb为10°以下。由此,纱线Y的弯曲变小,能够防止利用加捻装置24a、24b对纱线Y所加的捻朝纱线Y的纱线通道的上游侧的部分的传播被纱线Y的弯曲阻碍。
张力传感器30相对于多条纱线Y独立地设置有多个,且配置于纱线Y的纱线通道中的加捻装置24a、24b的下游侧。并且,上述多个张力传感器30检测由加捻装置24a、24b实施了假捻加工后的纱线Y的张力。由张力传感器30检测到的纱线Y的张力的检测结果例如用于所形成的卷装P的品质的判定等。
二次喂纱辊25a、25b配置于纱线Y的纱线通道中的张力传感器30的下游侧。二次喂纱辊25a相对于加捻装置24a1和24b1的组各设置有一个。二次喂纱辊25b相对于加捻装置24a2和24b2的组各设置有一个。进而,上述二次喂纱辊25a和25b在机体长度方向上交替地排列成一列。
二次喂纱辊25a将由加捻装置24a1、24b1加捻后的纱线Ya1、Yb1朝并纱装置26a输送。二次喂纱辊25b将由加捻装置24a2、24b2加捻后的纱线Ya2、Yb2朝并纱装置26b输送。并且,在止捻导纱器22和加捻装置24a、24b之间捻被热定型后的纱线Y在加捻装置24a、24b与二次喂纱辊25a、25b之间被解捻。由此,纱线Y被解捻,但如上所述,纱线Y的捻被热定型,因此各长丝形成为呈波浪状的形态的被假捻后的状态。并且,基于二次喂纱辊25a、25b的纱线Y的输送速度比基于一次喂纱辊19的纱线Y的输送速度快,纱线Y借助基于一次喂纱辊19与二次喂纱辊25a、25b的输送速度的差而被拉伸。
并纱装置26a、26b配置于纱线Y的纱线通道中的相比二次喂纱辊25a、25b靠下游侧的位置。并纱装置26a(本发明的“第1并纱装置”)相对于二次喂纱辊25a各设置一个。并纱装置26b(本发明的“第2并纱装置”)相对于二次喂纱辊25b各设置一个。进而,上述并纱装置26a和并纱装置26b在机体长度方向上交替地排列成一列。
并纱装置26a对由加捻装置24a1加捻后的纱线Ya1、和由加捻装置24b1加捻后的纱线Yb1进行并纱而形成并纱Yg1。并纱装置26b对由加捻装置24a2加捻后的纱线Ya2、和由加捻装置24b2加捻后的纱线Yb2进行并纱而形成并纱Yg2。
此处,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将由一次加热单元21a加热并由冷却单元23a冷却后的两条纱线Ya1、Ya2中的一条纱线,和由一次加热单元21b加热并由冷却单元23b冷却后的两条纱线Yb1、Yb2中的一条纱线利用并纱装置26a、26b并纱,如上所述,使由冷却装置42a冷却后的纱线Ya2、和由冷却装置41b冷却后的纱线Yb1在一次加热单元21a、21b与加捻装置24a、24b之间的纱线通道上交叉。
与此相对,与本发明不同,也可以使纱线Ya2和纱线Yb1在一次加热单元21a、21b与加捻装置24a、24b之间的纱线通道上在不同位置交叉。例如也可以使纱线Ya2和纱线Yb1在纱线通道上的加捻装置24a、24b与并纱装置26a、26b之间的位置交叉。
为了使纱线Ya2和纱线Yb1在纱线通道上的加捻装置24a、24b与并纱装置26a、26b之间的位置交叉,例如如图5所示,使加捻装置24a和24b从机体长度方向观察并不错开而排列成一列。或者如图6所示,使加捻装置24a和加捻装置24b以从机体长度方向观察不重叠的程度错开配置。此外,在各假捻加工部20中,将两个加捻装置24b相比两个加捻装置24a配置于机体长度方向的里侧。进而,在各假捻加工部20中,与图5的情况相比,将两个加捻装置24a和两个加捻装置24b在机体长度方向上靠紧配置。
然而,在图5所示的情况下,由于将所有的加捻装置24a、24b在机体长度方向上排列成一列,因此,与本实施方式的情况相比较,为了配置加捻装置24a、24b而需要的空间的机体长度方向的长度变长。另一方面,在图6所示的情况下,能够将加捻装置24b1和加捻装置24a2在机体长度方向上靠紧配置,若与图5的情况相比较,为了配置加捻装置24a、24b而需要的空间的机体长度方向的长度变短。然而,若与本实施方式这样加捻装置24a和加捻装置24b在机体长度方向上交替坐落的情况相比较,则为了配置加捻装置24a、24b而需要的空间的机体长度方向的长度变长。
此处,近年来,从提高并纱假捻加工机中的生产率的观点出发,谋求增加利用并纱假捻加工机形成的卷装的数量。为了增加利用并纱假捻加工机形成的卷装的数量,需要使加捻装置24a、24b等的数量也增加。在图5、图6那样的情况下,如上所述,为了配置加捻装置24a、24b而需要的空间的机体长度方向的长度长,因此,在增加加捻装置24a、24b等的数量时,在机体长度方向上较长的并纱假捻加工机在机体长度方向上的大型化变得显著。
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将加捻装置24a和24b以从机体长度方向观察不重叠的程度错开配置,且在机体长度方向上使加捻装置24a和24b交替坐落。进而,由此,使由冷却装置41b冷却后的纱线Yb1、和由冷却装置42a冷却后的纱线Ya2在一次加热单元21a、21b与加捻装置24a、24b之间的纱线通道上交叉。因而,与图5、图6那样的情况相比较,能够缩短为了配置加捻装置24a、24b而需要的空间的机体长度方向的长度。结果,在本实施方式中,与图5或图6的情况相比较,能够极力抑制使加捻装置24a、24b等的数量增加时的、在机体长度方向上较长的并纱假捻加工机1在机体长度方向上的大型化。
二次加热单元27配置于相比纱线Y的纱线通道中的并纱装置26a、26b靠下游侧的位置。二次加热单元27例如是利用热介质将纱条行进部加热至均一温度的加热装置,构成为通过利用电流赋予电路(未图示)使在加热器(未图示)中流过电流而加热热介质。进而,二次加热单元27利用热介质的热对并纱Yg1、Yg2实施预定的松弛热処理。
三次喂纱辊28相对于并纱装置26a、26b独立地设置有多个,且配置于纱线通道中的相比二次加热单元27靠下游侧的位置。并且,上述多个三次喂纱辊28在机体长度方向上排列成一列。三次喂纱辊28将被实施了松弛热処理后的并纱Yg1、Yg2朝卷绕部13输送。并且,三次喂纱辊28与二次加热单元27在机体宽度方向上隔开间隔配置。在二次加热单元27与三次喂纱辊28之间的空间设置有未图示的作业台或者作业台车,作业者能够在该作业台或者作业台车之上进行生头等作业。
卷绕部13具备相对于多个并纱装置26a、26b独立地设置的多个卷绕装置60。并且,上述多个卷绕装置60沿铅垂方向以及机体长度方向排列。卷绕装置60形成为能够将筒管B安装成其轴向为与机体长度方向平行的朝向。卷绕装置60将并纱Yg1、Yg2卷绕于所安装的筒管B从而形成卷装P。
其次,说明对本实施方式附加了各种变更后的变形例。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冷却单元23a的冷却装置41a和42a、以及冷却单元23b的冷却装置41b和42b分别在纱线Y的纱线通道中的上游侧的端部相互连结而一体化,但并不限于此。冷却装置41a和42a、以及冷却装置41b和42b也可以相互分离。但是,在该情况下,如上所述,对于各冷却单元23a、23b,在将冷却装置41a、42a、41b、42b安装于框架等时,需要在冷却装置41a和42a、以及冷却装置41b和42b之间进行角度调整。
并且,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冷却装置41a与42a所成的角度θa、以及冷却装置41b与42b所成的角度θb为10°以下,但并不限于此。只要不阻碍由加捻装置24a、24b所加的捻朝纱线Y的纱线通道的上游侧的部分传播,角度θa、θb也可以大于10°。
并且,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冷却单元23a和冷却单元23b从机体长度方向观察相互错开配置,冷却装置42a和冷却装置41b交叉,但并不限于此。冷却装置42a和冷却装置41b也可以在机体长度方向相互分离配置。此外,在该情况下,冷却单元23a和冷却单元23b可以在机体长度方向上排列成一列。
并且,在上述的情况下,进一步,冷却装置41a和42a以及冷却装置41b和42b也并不限于以越是趋向纱线Y的纱线通道的下游侧则越是在机体长度方向上分离的方式延伸。例如冷却装置41a和42a以及冷却装置41b和42b也可以平行地延伸。
并且,在冷却装置42a和冷却装置41b并不交叉的情况下,也可以使由冷却装置42a冷却后的纱线Ya2、和由冷却装置41b冷却后的纱线Yb1在纱线通道中的一次加热单元21a、21b与加捻装置24a、24b之间的任意位置交叉。
并且,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由一次加热单元21a、21b分别加热的两条纱线Y在互不相同的纱线行进空间35中行进,但并不限于此。也可以在一次加热单元21a、21b中分别仅形成有一个纱线行进空间35,两条纱线Y在该一个纱线行进空间35中行进。
并且,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冷却装置41a、42a、41b、42b中的纱线Y的行进方向相对于水平方向的倾斜小,但并不限于此。例如在日本特开2010-159499号公报所记载那样的冷却装置中的纱线的行进方向相对于水平方向大幅倾斜的并纱假捻加工机等、具有其它构造的并纱假捻加工机中,也能够应用本发明。

Claims (5)

1.一种并纱假捻加工机,是对多条纱线实施假捻加工、并将实施了假捻加工后的多条纱线每两条地并纱的、在机体长度方向上较长的并纱假捻加工机,其特征在于,具备:
供给多条纱线的喂纱部;
沿所述机体长度方向排列、并对从所述喂纱部供给的多条纱线中的四条纱线分别实施假捻加工的多个假捻加工部;
沿所述机体长度方向排列、并将由每个假捻加工部实施了假捻加工后的四条纱线中的纱线每两条地分别并纱的多个并纱装置;以及
分别卷绕由所述并纱装置并纱后的纱线的多个卷绕装置,
各假捻加工部具备:
对所述四条纱线中的两条纱线进行加热的第1加热部;
与所述第1加热部相比配置于所述机体长度方向上的一侧、对所述四条纱线中不同于由所述第1加热部加热的纱线的另外两条纱线进行加热的第2加热部;
对由所述第1加热部加热后的两条纱线进行冷却的第1冷却部;
从所述第1冷却部朝所述机体长度方向上的所述一侧错开配置、并对由所述第2加热部加热后的两条纱线进行冷却的第2冷却部;
对由所述第1冷却部冷却后的两条纱线加捻的两个第1加捻装置;以及
对由所述第2冷却部冷却后的两条纱线加捻的两个第2加捻装置,
所述并纱装置具有:
对由所述两个第1加捻装置中的靠所述机体长度方向的另一侧的所述第1加捻装置加捻后的纱线、和由所述两个第2加捻装置中的靠所述机体长度方向的所述另一侧的所述第2加捻装置加捻后的纱线进行并纱的第1并纱装置;以及
对由所述两个第1加捻装置中的靠所述机体长度方向的所述一侧的所述第1加捻装置加捻后的纱线、和由所述两个第2加捻装置中的靠所述机体长度方向的所述一侧的所述第2加捻装置加捻后的纱线进行并纱的第2并纱装置,
所述两个第1加捻装置和所述两个第2加捻装置以从所述机体长度方向观察相互不重叠的程度错开配置,且在所述机体长度方向上,所述第1加捻装置和所述第2加捻装置以交替坐落的方式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并纱假捻加工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冷却部以及所述第2冷却部具备相对于要冷却的两条纱线相独立地设置的、在所述机体长度方向上排列的两个冷却装置,
所述两个冷却装置以越是趋向纱线通道的下游侧则越是在所述机体长度方向上分离的方式延伸。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并纱假捻加工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冷却部和所述第2冷却部以从所述机体长度方向观察相互不重叠的程度错开配置,
构成所述第1冷却部的所述两个冷却装置中的靠所述机体长度方向上的所述一侧的所述冷却装置、和构成所述第2冷却部的所述两个冷却装置中的靠所述机体长度方向上的所述另一侧的所述冷却装置交叉。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并纱假捻加工机,其特征在于,
构成所述第1冷却部的两个冷却装置所成的角度、以及构成所述第2冷却部的两个冷却装置所成的角度为10°以下。
5.根据权利要求2~4中任一项所述的并纱假捻加工机,其特征在于,
构成所述第1冷却部的所述两个冷却装置在纱线通道的上游侧的端部相互连结而一体化,
构成所述第2冷却部的所述两个冷却装置在纱线通道的上游侧的端部相互连结而一体化。
CN201610077812.5A 2015-02-06 2016-02-04 并纱假捻加工机 Active CN10586220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022161 2015-02-06
JP2015022161A JP6407749B2 (ja) 2015-02-06 2015-02-06 合糸仮撚加工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862201A true CN105862201A (zh) 2016-08-17
CN105862201B CN105862201B (zh) 2019-12-24

Family

ID=5662457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077812.5A Active CN105862201B (zh) 2015-02-06 2016-02-04 并纱假捻加工机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6407749B2 (zh)
CN (1) CN105862201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354423A (zh) * 2022-09-21 2022-11-18 长兴金发纺织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冷却纱线功能的加弹机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22188749A (ja) * 2021-06-09 2022-12-21 Tmtマシナリー株式会社 加熱装置、及び糸加工機
JP2022189739A (ja) * 2021-06-10 2022-12-22 Tmtマシナリー株式会社 仮撚加工機
JP2023012097A (ja) * 2021-07-13 2023-01-25 Tmtマシナリー株式会社 冷却装置、及び糸加工機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041587A (en) * 1996-02-20 2000-03-28 Icbt Yarn Machine for making a mixed yarn by combining two false-twist textured yarns
JP2007308833A (ja) * 2006-05-19 2007-11-29 Tmt Machinery Inc 合糸仮撚加工機
CN101377026A (zh) * 2007-08-30 2009-03-04 日本Tmt机械株式会社 纱线卷绕机及假捻加工机
DE102010033570A1 (de) * 2009-08-27 2011-03-03 Tmt Machinery, Inc. Falschdralltexturiermaschine
JP5933407B2 (ja) * 2012-10-11 2016-06-08 Tmtマシナリー株式会社 仮撚加工機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581883A (en) * 1983-11-21 1986-04-15 Barmag Barmer Maschinenfabrik Ag Yarn false twisting apparatus
JP4462751B2 (ja) * 2000-11-22 2010-05-12 東レエンジニアリング株式会社 仮撚機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041587A (en) * 1996-02-20 2000-03-28 Icbt Yarn Machine for making a mixed yarn by combining two false-twist textured yarns
JP2007308833A (ja) * 2006-05-19 2007-11-29 Tmt Machinery Inc 合糸仮撚加工機
CN101377026A (zh) * 2007-08-30 2009-03-04 日本Tmt机械株式会社 纱线卷绕机及假捻加工机
DE102010033570A1 (de) * 2009-08-27 2011-03-03 Tmt Machinery, Inc. Falschdralltexturiermaschine
JP5933407B2 (ja) * 2012-10-11 2016-06-08 Tmtマシナリー株式会社 仮撚加工機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354423A (zh) * 2022-09-21 2022-11-18 长兴金发纺织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冷却纱线功能的加弹机
CN115354423B (zh) * 2022-09-21 2023-11-07 长兴金发纺织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冷却纱线功能的加弹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407749B2 (ja) 2018-10-17
JP2016145429A (ja) 2016-08-12
CN105862201B (zh) 2019-12-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862201A (zh) 并纱假捻加工机
CN102002784B (zh) 假捻加工机
CN103510232B (zh) 纺丝拉伸装置
CN102471935B (zh) 用于引出和拉伸合成丝线的方法和用于实施该方法的装置
CN103510233B (zh) 纺丝拉伸装置
CN104451923B (zh) 保温箱
US20130130029A1 (en) Super-high-molecular-weight polyolefin yarn, method for producing same, and drawing device
JP5968766B2 (ja) 紡糸巻取設備
JP6668163B2 (ja) 糸加熱装置
JP6615496B2 (ja) 仮撚加工機
CN205529239U (zh) 假捻加工机以及卷绕装置单元
CN103361812B (zh) 混合长丝制造装置
CN105401281B (zh) 假捻加工机
TWI632262B (zh) 假撚加工機
CN104746154A (zh) 纺丝拉伸装置
CN103911713A (zh) 纺丝拉伸装置
US6047536A (en) Textile machine arrangement
JPS60126331A (ja) 仮撚機における糸冷却方法
US2900783A (en) Yarn crimping apparatus
EP4112790A1 (en)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processed yarn and yarn processor
CN106103819B (zh) 用于熔纺、拉伸、卷曲变形以及卷绕多个长丝的方法和设备
JP3173463B2 (ja) 先撚り仮撚り加工機
TW302403B (zh)
CN105937061A (zh) 纺丝拉伸装置
ITFI20060016A1 (it) Dispositivo e metodo per lo stiro di un filato, e confezione di filato cosi' ottenuta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