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849993B - 放电装置及空气处理装置 - Google Patents

放电装置及空气处理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849993B
CN105849993B CN201480071276.7A CN201480071276A CN105849993B CN 105849993 B CN105849993 B CN 105849993B CN 201480071276 A CN201480071276 A CN 201480071276A CN 105849993 B CN105849993 B CN 10584999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pray point
electrode
plate portion
electric discharge
discharge dev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80071276.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849993A (zh
Inventor
铃村啓
田中利夫
榎田達海
山下哲也
春名俊治
笹井雄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aikin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Daikin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aikin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Daikin Industries Ltd
Publication of CN10584999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84999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84999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84999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TSPARK GAPS; OVERVOLTAGE ARRESTERS USING SPARK GAPS; SPARKING PLUGS; CORONA DEVICES; GENERATING IONS TO BE INTRODUCED INTO NON-ENCLOSED GASES
    • H01T23/00Apparatus for generating ions to be introduced into non-enclosed gases, e.g. into the atmospher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TSPARK GAPS; OVERVOLTAGE ARRESTERS USING SPARK GAPS; SPARKING PLUGS; CORONA DEVICES; GENERATING IONS TO BE INTRODUCED INTO NON-ENCLOSED GASES
    • H01T19/00Devices providing for corona discharge
    • H01T19/04Devices providing for corona discharge having pointed electrod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L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STERILISING MATERIALS OR OBJECTS IN GENERAL; DISINFECTION, STERILISATION OR DEODORISATION OF AIR; CHEMICAL ASPECTS OF BANDAGES, DRESSINGS, ABSORBENT PADS OR SURGICAL ARTICLES; MATERIALS FOR BANDAGES, DRESSINGS, ABSORBENT PADS OR SURGICAL ARTICLES
    • A61L9/00Disinfection, sterilisation or deodorisation of air
    • A61L9/16Disinfection, sterilisation or deodorisation of air using physical phenomena
    • A61L9/22Ionisation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lasma & Fusion (AREA)
  • Disinfection, Sterilisation Or Deodorisation Of Air (AREA)

Abstract

一种放电装置包括:电源(52)、具有形成为线状或棒状的多根放电针(64)的放电电极(61)、以及与各根放电针(64)的前端相向的对置电极(71),电源(52)对放电电极(61)及对置电极(71)赋予电位差,从而从各根放电针(64)的前端朝对置电极(71)进行流光放电,其中,多根放电针(64)彼此平行地排列。

Description

放电装置及空气处理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在放电电极与对置电极之间进行流光放电的放电装置及空气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迄今为止,在放电电极与对置电极之间进行流光放电的放电装置已为人所知。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这种放电装置。
专利文献1中的放电装置安装在空气净化器中。如图2所示,放电装置包括放电电极和对置电极。放电电极具有电极支承部件、固定部件、以及放电针。放电针的前端部与对置电极相向。
在放电装置中,电压由电源施加在放电电极和对置电极上,从而就从放电电极的放电针的前端朝着对置电极产生流光放电。伴随该流光放电,在空气中生成反应性高的物质(电子、离子、自由基、臭氧等活性种)。利用该活性种使得空气中的有害物质、臭气物质等得到分解、去除。
专利文献1:日本公开专利公报特开2005-296916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在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放电装置中,如图2所示,多根放电针被布置在同一条线上。在此,从放电针的前端部产生的流光放电具有朝着放电针的延伸方向的外侧展开的倾向。为此,在现有示例的放电装置中,为了避免从相邻的各根放电针展开的流光放电彼此干扰,就需要使相邻的放电针之间空出一定间隔。其结果是,用以布置多根放电针的空间增大,从而存在招致放电装置大型化的问题。
本发明正是鉴于上述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缩小相邻的放电针的间隔来谋求放电装置的小型化。
-用以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
本申请的第一方面的发明以一种放电装置为对象,所述放电装置包括电源52、具有形成为线状或棒状的多根放电针64的放电电极61、以及沿着各根所述放电针64形成的对置电极71,所述电源52对放电电极61及对置电极71赋予电位差,从而从各根所述放电针64的前端朝对置电极71进行流光放电,其特征在于:多根所述放电针64彼此平行地排列。
在本申请的第一方面的发明中,多根放电针64彼此平行地排列。当使各根放电针64彼此平行地排列时,与像现有示例那样将多根放电针64布置在同一条线上的情况相比,从相邻的放电针的前端展开的流光放电很难相互干扰。由此,即使缩小相邻的放电针64的前端部的间隔,也能够进行所希望的流光放电。
本申请的第二方面的发明是这样的,在第一方面的发明中,其特征在于:所述放电针64被布置成与对置电极71平行。
在本申请的第二方面的发明中,放电针64被布置成实质上与对置电极71平行。由此,即使放电针64的前端伴随放电而熔化、后退,放电针64的前端与对置电极71之间的距离也没有发生变化。其结果是,在放电针64与对置电极71之间放电得以长期稳定地进行。
本申请的第三方面的发明是这样的,在第一或第二方面的发明中,其特征在于:所述放电电极61具有沿所述放电针64的排列方向延伸的板部67,所述放电针64形成为从所述板部67的侧缘朝着侧面突出的棒状。
在本申请的第三方面的发明中,多根棒状放电针64被沿着放电针64的排列方向延伸的板部67支承住。
本申请的第四方面的发明是这样的,在第三方面的发明中,其特征在于:所述放电针64形成为从所述板部67的两侧的侧缘分别朝着侧面突出的棒状。
本申请的第五方面的发明是这样的,在第四方面的发明中,其特征在于:从所述板部67的一侧缘朝着侧面突出的放电针64、与从所述板部67的另一侧缘朝着侧面突出的放电针64彼此位于相同的轴上。
本申请的第六方面的发明是这样的,在第三至第五方面的任一方面的发明中,其特征在于:所述放电电极61包括稳定部件62,所述稳定部件62布置在隔着所述板部67与对置电极71相反的一侧,所述放电装置包括绝缘部件73,所述板部67夹在该绝缘部件73与所述稳定部件62之间而被保持住。
本申请的第七方面的发明是这样的,在第六方面的发明中,其特征在于:所述稳定部件62具有:沿着所述板部67延伸的中间部90、和从所述中间部90开始朝着板部67延伸的支承部91,所述绝缘部件73构成为:所述板部67夹在该绝缘部件73与所述稳定部件62的所述支承部91之间而被保持住。
本申请的第八方面的发明是这样的,在第三至第五方面的任一方面的发明中,其特征在于:所述放电电极61包括电极支承部件62,该电极支承部件62具有中间部90和一对支承部91、92,所述中间部90布置在隔着所述板部67与所述对置电极71相反的一侧,并沿着该板部67延伸,一对所述支承部91、92从该中间部90的两端朝着所述板部67一侧突出,并支承该板部67。
在本申请的第八方面的发明中,在电极支承部件62的中间部90的两端设置有支承部91、92,由该支承部91、92支承板部67。由此,突出设置有放电针64的板部67、与电极支承部件62的中间部90便隔着规定的空间相向。由于放电针64与电极支承部件62的极性相同,因而流光放电不朝着电极支承部件62的中间部90一侧展开而是朝向对置电极71。
而且,在突出设置有各根放电针64的板部67、与中间部90之间,并未设置有用来支承放电针64的支承部件等,板部67与中间部90是分开而设的。由此,能够避免在极性与放电针64相同的支承部件等的电气干扰的影响下导致放电不稳定。
本申请的第九方面的发明是这样的,在第一或第二方面的发明中,其特征在于:所述放电电极61包括电极支承部件62和基台部63,该基台部63从该电极支承部件62朝着所述对置电极71突出,并沿着多根所述放电针64的排列方向延伸,多根所述放电针64分别具有:固定在所述基台部63的突端部63a、63c处的固定部64a、以及与该固定部64a相连并从所述基台部63朝着外侧突出的突出部64b。
在本申请的第九方面的发明中,多根放电针64被固定在基台部63的突端部63a、63c。并且,从各根放电针64的突出部64b的前端部朝着对置电极71进行流光放电。由于电极支承部件62的极性与基台部63相同,因而流光放电不朝着电极支承部件62一侧展开而是朝向对置电极71。
本申请的第十方面的发明是这样的,在第九方面的发明中,其特征在于:所述放电针64构成为在该放电针64的两端分别形成有所述突出部64b。
在本申请的第十方面的发明中,在各根放电针64的两端分别形成有突出部64b。并且,从各根放电针64的两个突出部64b的前端部朝对置电极71分别进行流光放电。
本申请的第十一方面的发明是这样的,在第九或第十方面的发明中,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台部63及多根所述放电针64分别设置在一个所述电极支承部件62的两侧。
在本申请的第十一方面的发明中,在一个电极支承部件62的两侧分别设置有基台部63及多根放电针64。也就是说,一个电极支承部件62被两个基台部63所共用。
本申请的第十二方面的发明是这样的,在第九至第十一方面的任一方面的发明中,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台部63由具有电阻值的导电性树脂材料形成。
在本申请的第十二方面的发明中,基台部63发挥电阻体的作用。由此,例如当在放电针64上附着有脏污时,能够防止放电电流上升,进而能够防止异常放电(火花放电等)。
本申请的第十三方面的发明以空气处理装置为对象,该空气处理装置包括净化空气的放电装置50,其特征在于:所述放电装置50由第一至第十二方面的任一方面的发明所涉及的放电装置构成。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申请,通过使多根放电针64彼此平行地排列,从而即使缩小各根放电针64的间隔也能够进行稳定的流光放电。其结果是,能够谋求放电装置的小型化,并且能够提高伴随放电生成的活性种等的浓度。因此,能够提供小型化且具有高净化效率的放电装置。
根据本申请的第二方面的发明,即使长期进行流光放电,放电针64熔化、后退,放电针64与对置电极71之间的距离也没有发生变化。因此,能够维持最适当的电极间距离,从而能够长期稳定地进行流光放电。
根据本申请的第三方面的发明,由于使放电针64成为从板部67的侧缘突出的棒状,因而能够谋求放电电极61的薄型化、轻量化、小型化。
根据本申请的第八方面的发明,利用电极支承部件62的两端的支承部91、92来支承板部67,并且在中间部90与板部67之间形成了空间,因而能够抑制放电针64与电极支承部件62之间电气干扰,从而能够谋求流光放电的稳定化。
根据本申请的第九方面的发明,利用简单的结构就能够将彼此平行排列的放电针64支承在基台部63。
根据本申请的第十方面的发明,从放电针64的两侧的突出部64b分别进行流光放电,由此能够提高活性种的浓度。
根据本申请的第十一方面的发明,由于两个基台部63共用一个电极支承部件62,因而能够谋求削减部件数量以及实现装置小型化。
在本申请的第十二方面的发明中,能够抑制异常放电而进行稳定的流光放电,从而能够提供可靠性高的放电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空气处理装置的整体结构的立体图,并且示出了已将水箱从壳体中抽出之后的状态。
图2是示出空气处理装置的内部的纵向剖视略图。
图3是示出空气处理装置中空气的流动情况的方框图。
图4是示出空气处理装置的靠前侧的内部的纵向剖视略图。
图5是加湿单元的立体图。
图6是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放电电极的立体图。
图7是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放电处理部的主视图。
图8是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放电处理部的侧视图。
图9(A)是用以说明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放电电极的固定结构的结构略图,示出了安装放电针之前的状态。图9(B)是用以说明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放电电极的固定结构的结构略图,示出了安装放电针时的状态。图9(C)是用以说明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放电电极的固定结构的结构略图,示出了安装完放电针之后的状态。
图10是用以说明变形例1所涉及的放电电极的固定结构的结构略图。
图11是用以说明变形例2所涉及的放电电极的固定结构的结构略图。
图12是其它实施方式的第一示例所涉及的放电处理部的主视图。
图13是其它实施方式的第一示例所涉及的放电处理部的侧视图。
图14是其它实施方式的第二示例所涉及的放电电极的立体图。
图15是第二实施方式的净化单元的放电处理部的立体图。
图16是第二实施方式的净化单元的放电处理部的顶视图。
图17是图16中的A-A剖视图,示出了第二实施方式的净化单元的放电处理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的说明。需要说明的是,以下实施方式是本质上优选的示例,并没有意图对本发明、其应用对象或其用途的范围加以限制。
(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
〈空气处理装置的整体结构〉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空气处理装置的整体结构的立体图,并且示出了已将水箱从壳体中抽出之后的状态。图2是示出空气处理装置的内部的纵向剖视略图。图3是示出空气处理装置中空气的流动情况的方框图。
如图1~图3所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空气处理装置10包括用来净化空气的各种空气净化部件20、以及对空气进行加湿的加湿部件即加湿单元40。
空气处理装置10具有壳体11。壳体11形成为在前后方向上呈扁平的矩形形状。在壳体11的前侧(图1中的靠左侧)形成有前面板11a。在前面板11a上,形成有用以将空气引入壳体11内的吸入口12(参照图2)。吸入口12分别形成在例如前面板11a的左右两侧。在壳体11的靠上部后方的部位形成有用以将壳体11内的空气吹出去的吹出口13。并且,在壳体11的内部,形成有供空气从上述吸入口12一直流到吹出口13的空气通路14。
如图2及图3所示,在空气通路14中,按照从空气流的上游一侧朝向下游一侧的顺序依次设置有预过滤器21、离子化部22、褶皱式过滤器(pleated filter)23、除臭部件24、加湿单元40、以及离心风扇18。
返回通路15的流入端在离心风扇18的上方且位于吹出口13的下侧的位置处开口。也就是说,从空气通路14流向吹出口13的空气的一部分分流到返回通路15。返回通路15构成以与上述空气通路14分隔开的方式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空间。返回通路15的流出端与上述预过滤器21的上游侧相连。在返回通路15的通路中途,设置有放电处理部51。
如图4所示,在预过滤器21的前侧,形成有与上述返回通路15连通的引导通路16。引导通路16是由例如形成在前面板11a的背面侧的分隔部件等分隔开而形成的。引导通路16构成为:将已流出返回通路15的空气引导至预过滤器21的宽度方向的中间部,使该空气朝左右两侧流出后将该空气送向预过滤器21一侧(参照图4中的箭头)。
在此,返回通路15在放电处理部51的下游侧分支,其中的一条支路与引导通路16连通,另一条支路与到达加湿单元40的水箱41的输送管道30连通。在输送管道30的通路中途设置有送风泵31,该送风泵31用以将包括已在放电处理部51生成的活性种的空气供给水箱41内的水。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构成为:去掉该送风泵31。
〈空气净化部件的结构〉
如图2所示,在空气处理装置10中,作为用来净化空气的空气净化部件20,具有如上所述的、预过滤器21、离子化部22、褶皱式过滤器23及除臭部件24。
预过滤器21构成物理性地捕集包含在空气中的较大尘埃的集尘用过滤器。
离子化部22构成使空气中的尘埃带电的尘埃带电部件。在离子化部22,设置有例如线状电极、和与该线状电极相向的板状电极。在离子化部22,电源向两电极施加电压,由此在两电极间进行电晕放电。借助该电晕放电,空气中的尘埃就会带规定的电荷(正电荷或负电荷)。
褶皱式过滤器23构成波纹板状静电过滤器。也就是说,在褶皱式过滤器23中,已在离子化部22带电的尘埃被电气吸引而捕集起来。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使褶皱式过滤器23承载光催化剂等除臭用材料。
除臭部件24是在蜂窝结构的基材表面上承载用以对空气进行除臭的除臭剂而构成的。除臭剂能够使用吸附空气中的被处理成分(臭气物质、有害物质)的吸附剂、用以对该被处理成分进行氧化分解的催化剂等。
〈加湿单元的结构〉
如图5所示,加湿单元40包括:用来贮存水的水箱41、汲取水箱41内的水的水轮42、将已由水轮42汲取的水供向空气中的加湿转子43、以及用来驱动加湿转子43转动的驱动马达44。
水箱41构成上侧敞口的横向长度较长的水容器。水箱41设置在壳体11内的下部空间中,并且构成为能够经由壳体11的抽出口11b自如地抽出、装入(参照图1)。由此,用户等能够将加湿用水适当地补充到水箱41内。用来保持水轮42自如转动的轴承部件41a立着设置在水箱41的底面。
水轮42形成为在前后方向上扁平的近似圆板状,在该水轮42的轴心部突出设置有转轴42a。转轴42a被上述轴承部件41a的上端支承着能够自如转动。水轮42被设置为能够自如转动,使得水轮42的一部分(包含下端部的规定部位)浸在水箱41的加湿水中,该水轮42构成转动部件。
在水轮42的后侧侧面(面向加湿转子43的侧面)的围绕着轴的部位形成有多个后侧凹部42b。后侧凹部42b构成用来朝加湿转子43一侧汲取加湿水的加湿用凹部。多个后侧凹部42b具有像越朝向径向外侧宽度越宽的那样的近似梯形形状的开口。后侧凹部42b的开口的周向上的宽度比该后侧凹部42b的内部空间的周向上的宽度小。进而,后侧凹部42b的径向内侧的内壁以越朝向开口端越逐渐接近轴心侧的方式倾斜。各个后侧凹部42b在水轮42的径向外侧端部等间隔地布置在周向上。就处于转动动作过程中的水轮42而言,后侧凹部42b在浸于水箱41内的水中的位置、与被从水中拉出来的位置之间交替地产生位移。
在水轮42的后侧侧面的靠轴心的部位一体地形成有齿轮42c。齿轮42c构成为与后述的加湿转子43的从动齿轮43a啮合。
加湿转子43具有:环状从动齿轮43a、以及被内嵌着保持在该从动齿轮43a中的圆板状吸湿部件43b。吸湿部件43b由具有吸水性的无纺布构成。加湿转子43在比上述水箱41内贮满水时的水位还要高的位置处由转轴保持着能够自如地转动。加湿转子43被布置成:该加湿转子43的包含其下端的规定部位与水轮42实质上接触。也就是说,加湿转子43具有在轴向上与水轮42的后侧凹部42b相重合的部位。由此,加湿转子43构成为:已由水轮42的后侧凹部42b汲取的加湿水能够由吸湿部件43b吸收。
驱动马达44具有驱动齿轮44a。驱动齿轮44a经由小齿轮45与加湿转子43的从动齿轮43a啮合。也就是说,若驱动马达44驱动着驱动齿轮44a转动,小齿轮45及从动齿轮43a就会转动,进而与从动齿轮43a啮合的水轮42便会转动。
〈净化单元的结构〉
空气处理装置10包括用来净化空气、加湿水的净化单元(放电装置)50。该净化单元50包括:具有放电电极61及对置电极71的放电处理部51、以及电源52。边参照图6~图8边对净化单元50的具体情况进行说明。
如图8所示,电源52由高压直流电源构成,该电源52将电压施加在放电电极61与对置电极71之间。具体而言,放电电极61与电源52的正极侧连接,对置电极71与电源52的负极侧(严格地说是接地侧)连接。对电源52进行所谓的恒流控制,该恒流控制指的是对电源52进行控制,使得放电电极61与对置电极71之间的放电电流恒定。
放电电极61包括:电极支承部件62、基台部63及放电针64。电极支承部件62形成为板状,并构成为对基台部63及放电针64进行支承。本实施方式的电极支承部件62由金属材料制成,不过该电极支承部件62也可以使用导电性树脂材料以取代金属材料。电极支承部件62被布置成:与对置电极71相向。
基台部63由从电极支承部件62朝着对置电极71突出的块状部件构成。具体而言,基台部63形成为在电极支承部件62与对置电极71相向的方向(图6的上下方向)上呈扁平的长方体形状。基台部63的基端侧被固定在电极支承部件62上。多根放电针64被固定在基台部63的突端部63a。基台部63沿着多根放电针64的排列方向延伸。本实施方式的电极支承部件62由金属材料制成,不过该电极支承部件62也可以使用导电性树脂材料以取代金属材料。
多根放电针64形成为棒状或线状,并被固定在基台部63的突端部63a。多根放电针64被布置成与电极支承部件62及对置电极71平行。多根放电针64彼此平行地沿着基台部63的延伸方向排列。多根放电针64的长度方向上的尺寸彼此相等。在本实施方式中,放电针64的前端位于同一条线上。
多根放电针64具有:固定在基台部63的突端部63a处的固定部64a、以及从该固定部64a朝着放电针64的两端分别突出的一对突出部64b。放电针64的固定部64a埋设在基台部63的突端部63a的内部。对置电极71形成为板状,并且被布置成与放电针64平行。在放电处理部51中,空气沿着放电针64的排列方向流动。也就是说,多根放电针64沿着空气的流动方向排列。
就放电电极61而言,各个部件的间隔设定如下所示。首先,相邻的放电针64的间隔D1为5.0mm,优选在2.0mm以上。再者,放电针64与电极支承部件62之间的间隔D2为5.0mm,优选在3.0mm以上、7.0mm以下。并且,放电针64与对置电极71之间的距离D3为5.0mm,优选在3.0mm以上、7.0mm以下。通过按照上述尺寸设定各个距离D1~D3,从而能够产生稳定的流光放电。
若电源52对放电电极61及对置电极71赋予电位差,就会从放电针64的突出部64b的前端朝对置电极71产生流光放电。借助该流光放电,就会在空气中产生活性种(自由基、臭氧、高速电子、受激分子等)。包含已在放电处理部51生成的活性种的空气的一部分经由引导通路16被供给布置在空气净化部件20的最上游侧的预过滤器21。剩余的包含活性种的空气则经由输送管道30被供到水箱41内。然后,该活性种与空气中或者水中的被处理成分反应,从而该被处理成分经氧化分解后被去除。
-运转动作-
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空气处理装置10利用上述的各种空气净化部件对空气进行净化,还同时利用加湿单元40对室内进行加湿。
具体而言,首先,由驱动马达44驱动加湿转子43及水轮42转动。而且,由于离心风扇18运转,因而室内空气通过吸入口12被引入空气通路14内。进而,电源向放电处理部51的电极61、71施加高压电压。再者,电源向离子化部22的电极施加电压。
如图2所示,已流入到空气通路14中的空气通过预过滤器21而使得尘埃被捕集起来以后,再通过离子化部22。在离子化部22,电极间进行电晕放电,使得空气中的尘埃带电。已从离子化部22流出来的空气通过褶皱式过滤器23。在褶皱式过滤器23中,已带电的尘埃被电气吸引而捕集起来。已从褶皱式过滤器23中流出来的空气通过除臭部件24。在除臭部件24,空气中所包含的被处理成分被吸附剂吸附、或者由催化剂氧化分解。
在空气通路14中,离心风扇18的吹出侧(正压侧)的空气中的一部分流入返回通路15。在返回通路15中流动的空气被送到前方而流经放电处理部51。在放电处理部51,在彼此相向的电极61、71之间进行流光放电。其结果是,在放电处理部51,伴随流光放电而产生上述活性种。包含该活性种的空气的一部分通过返回通路15与在预过滤器21的上游侧流动的空气汇合。因此,在空气通路14中,活性种就会在从该空气通路14的流入端到其流出端的整个范围内流动,从而空气中的被处理成分与活性种之间的反应时间得以确保而使得除臭性能提高。
另一方面,在返回通路15中流动的包含活性种的剩余空气通过在通路中途分支出来的输送管道30被供到水箱41内。该活性种对水中所包含的有害物质进行氧化分解后加以去除,还被用于对加湿水进行杀菌。
在加湿运转时,已通过除臭部件24的空气流入加湿转子43。在此,在加湿单元40,水轮42转动,使得水箱41内的加湿水被适当地供给加湿转子43的吸湿部件43b。具体而言,水轮42的后侧凹部42b浸入贮存在水箱41内的加湿水中。由此,就加湿水而言,加湿水进入并保持在后侧凹部42b内。在保持了加湿水的状态下后侧凹部42b被从加湿水中拉出来后进一步朝上方产生位移。当该后侧凹部42b逐渐接近加湿转子43时,保持在后侧凹部42b内的加湿水也会由于自重而逐渐地从后侧凹部42b内流出去。当后侧凹部42b移到最上端位置时,后侧凹部42b内的加湿水就会大致全部流出去。
已从后侧凹部42b中流出去的加湿水与和该后侧凹部42b接近的加湿转子43接触,而被吸湿部件43b吸收。经由上述动作,加湿水就会被连续地供给加湿单元40中的加湿转子43。
空气流经加湿转子43的已被补充了水分的部位。其结果是,吸湿部件43b中所包含的加湿水朝空气中释放,由此来对空气进行加湿。按照上述那样得到净化及加湿后的空气通过吹出口13被供向室内。
〈放电针的固定结构〉
接下来,边参照图9(A)~图9(C)边对放电电极61中的放电针64的固定方法以及固定结构的详细情况进行说明。就本实施方式的放电电极61而言,放电针64经由钎焊(硬钎焊)被固定在金属制成的基台部63的突端部63a。
进一步具体而言,如图9(A)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放电电极61的基台部63的突端部63a,形成有多个槽65。在这些槽65的底部形成了圆弧面65a,并且这些槽65构成为放电针64内嵌在上述槽65中。在基台部63的突端部63a处,各个槽65在基台部63的宽度方向上的两端之间的整个范围内延伸。
当安装放电针64时,如图9(B)所示,将各根放电针64一根根地嵌入各个槽65中。由此,各根放电针64就在各个槽65的上方被暂时固定住。
接着,在各根放电针64嵌入到各个槽65中的状态下,将硬钎料(钎料)填充到放电针64的上侧,经由硬钎焊部66将放电针64与各个槽65的内表面固定起来。其结果是,如图9(C)所示,放电针64被埋入基台部63的突端部63a的内部。
-实施方式的效果-
在所述实施方式中,使多根放电针64彼此平行地排列。当使多根放电针64平行排列时,与将多根放电针布置在同一条线上的情况相比,从相邻的放电针的前端展开的流光放电很难相互干扰。由此,即使缩小相邻放电针64的前端的距离,也能够进行稳定的流光放电。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与现有示例相比能够缩小各根放电针64的间隔。其结果是,能够谋求放电装置的小型化,并且能够提高伴随放电生成的活性种等的浓度。因此,能够提供小型化且具有高净化效率的净化单元50。
在所述实施方式中,将多根放电针64固定在块状基台部63的突端部63a处。也就是说,在所述实施方式中,并没有采用像现有示例那样将板状部件弯折回来以固定放电针的结构。由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当将放电针64安装到基台部63时,能够防止力作用在放电针64上,从而能够避免该放电针64弯曲。其结果是,能够使放电针64的前端部与对置电极71之间的距离保持所希望的间隔,从而能够谋求改善成品率。
在所述实施方式中,如图9(C)所示,将放电针64埋入基台部63的突端部63a的内部。由此,与像现有示例那样将板状部件弯折回来以固定放电针的结构相比,能够充分确保基台部63与放电针64之间的接触面积。其结果是,能够充分确保放电针64与电源52之间的通电状态,从而能够进行稳定的放电。
-实施方式的变形例-
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基础上,还能够像下述变形例那样固定放电针64。
〈变形例1〉
如图10所示,也可以利用超声波焊接将放电针64固定在基台部63的突端部63a。具体而言,变形例1的基台部63由具有规定体积电阻率的微弱导电性树脂材料形成。作为该微弱导电性树脂材料能够列举出:例如聚丙烯。需要说明的是,基台部63的体积电阻率优选在10-3Ω·cm以上且106Ω·cm以下。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放电针64已被设置在基台部63的突端部63a的状态下,施加超声波振动,使得放电针64被焊接在基台部63的突端部63a处。
在该变形例1中,也是在不让力作用在放电针64上的情况下就能够将放电针64固定在基台部63。因此,能够防止放电针64弯曲,从而能够确保最佳电极间距离。
在该变形例1中,具有微弱导电性的基台部63在电源52的正极侧发挥电阻体的作用。由此,就净化单元50而言,能够抑制放电电流上升,从而能够防止放电电极61与对置电极71之间的异常放电(火花放电)。
〈变形例2〉
如图11所示,也可以利用嵌件成形的方式将放电针64嵌在基台部63中。具体而言,变形例2的基台部63具有基台部主体63b、以及构成突端部的表层部63c。基台部主体63b及表层部63c由微弱导电性树脂材料形成。
在变形例2中,如图11(A)所示,微弱导电性树脂与放电针64采用嵌件成形方式,从而形成了将放电针64保持在内部的表层部63c。通过将该表层部63c固定在基台部主体63b的表面,从而如图11(B)所示,构成了放电针64埋入基台部63的突端部(表层部63c)的放电电极61。
在该变形例2中,也是在不让力作用在放电针64上的情况下就能够将放电针64固定在基台部63。因此,能够防止放电针64弯曲,从而能够确保最佳电极间距离。
在该变形例2中,具有微弱导电性的基台部63在电源52的正极侧发挥电阻体的作用。由此,就净化单元50而言,能够抑制放电电流上升,从而能够防止放电电极61与对置电极71之间的异常放电(火花放电)。
〈变形例3〉
例如也可以将放电针64设置在基台部63的突端部63a上以后,再利用胶带、粘合剂等将放电针64固定在基台部63上。
(其它实施方式)
上述实施方式还可以采用下述构成。
图12及图13所示的其它实施方式(第一示例)是这样的,即:在电极支承部件62的厚度方向上的两侧(图12及图13中位于上下方向上的两侧)分别设置了基台部63。也就是说,在该示例中构成为:一个电极支承部件62由两个基台部63所共用。在该示例中,与对应着各个基台部63各设置一个电极支承部件62的情况相比,能够削减部件数量,从而能够谋求实现净化单元50的紧凑化。
图14所示的其它实施方式(第二示例)是这样的,即:放电针64的布置方式与上述实施方式不同。在该示例的放电电极61中,设置有彼此平行排列的第一列L1的放电针64、以及彼此平行排列的第二列L2的放电针64。第二列L2的各根放电针64布置在第一列L1的相邻放电针64的中间位置处。第一列L1的各根放电针64具有:固定在基台部63的固定部64a、以及从该固定部64a开始朝着图14的跟前侧突出的突出部64b。第二列L2的各根放电针64具有:固定在基台部63的固定部64a、以及从该固定部64a开始朝着图14的靠里侧突出的突出部64b。
在该示例中,也由于多根放电针64被布置成彼此平行,因而能够缩小各根放电针64的间隔。其结果是,在该示例中,也能够谋求放电装置的小型化或者谋求空气净化效率提高。
(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
边参照图15~图17边对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净化单元(放电装置50)进行说明。净化单元50具有:单元壳体70、基板80、电源变压器81、连接器82、以及电源(省略图示)。需要说明的是,在下面的说明中,将图15中的跟前侧称作“正面侧”,将图15中的靠里侧称作“背面侧”,将图15中的上侧称作“上侧”,将图15中的下侧称作“下侧”,将图15中的右侧称作“右侧”,将图15中的左侧称作“左侧”。
单元壳体70形成为在左右方向上横向长度较长的长方体箱状。单元壳体70具有:布置在下侧的下侧壳70a、以及嵌在该下侧壳70a的上侧的上侧壳70b。下侧壳70a形成为朝上方敞开的箱状。下侧壳70a由绝缘材料形成。上侧壳70b形成为朝下方敞开的箱状。上侧壳70b由绝缘材料形成。在单元壳体70中,在放电处理部51的附近,形成有用来使空气沿前后方向流通的多个开口(省略图示)。也就是说,在单元壳体70的内部,空气沿前后方向流经放电处理部51。
如图15所示,在下侧壳70a的左右方向的中间部,形成有从下侧壳70a的底面开始朝上方延伸的中间支承部73。该中间支承部73具有:从下侧壳70a的底面开始朝上方突出的横向长度较长的下侧壁部73a、从该下侧壁部73a的前后方向的中间部开始朝上方延伸的近似正方形板状的中央壁部73b、以及从该中央壁部73b的前后方向的中间部开始朝上方突出的突起部73c。在下侧壁部73a的上缘的位于中央壁部73b两侧的部位,分别形成有朝下方凹下去的基板用凹部73d。
在下侧壳70a的左侧端部,形成有从下侧壳70a的底面开始朝上方延伸的侧端支承部74。侧端支承部74形成为纵向长度较长的棱柱状。中间支承部73及侧端支承部74由绝缘材料形成。
基板80形成为在下侧壳70a内部的左右两端之间的整个范围内延伸的板状。在基板80的左右方向的中间部,形成有在前后方向上细长的通孔80a。由于中间支承部73的中央壁部73b插入通孔80a中,且基板80的位于该通孔80a前后的部位与基板用凹部73d嵌合,因而基板80便被下侧壳70a保持住。
电源变压器81及连接器82设置在基板80的位于中间支承部73的右侧的位置处。连接器82经由未图示的电气布线与电源连接。电源变压器81使供到连接器82的电压升压。已升压的电压被施加到放电电极61的稳定部件62上。
净化单元50包括具有放电电极61和对置电极71的放电处理部51。对置电极71设置在基板80的位于中间支承部73的左侧的位置处。对置电极71与形成在基板80上的接地布线电气连接,从而接地。对置电极71形成为将平板折弯而成的日语片假名“コ”字(U字)形的部件,并沿左右方向延伸。对置电极71具有位于前后两侧的侧板71a、71b以及位于上侧的顶板71c,并朝下侧敞开。就对置电极71而言,顶板71c构成与放电电极61相对的相对面。本实施方式的对置电极71由金属材料形成,不过也可以用导电性树脂材料取代金属材料来形成该对置电极71。
放电电极61布置在对置电极71的上侧。放电电极61具有稳定部件(电极支承部件62)、板部67、以及放电针64。
稳定部件62由导电性树脂材料形成。稳定部件62由上述的中间支承部73和侧端支承部74支承住。稳定部件62包括:沿着板部67延伸的梁部(中间部90)、以及分别形成在该梁部90的长边方向的两端部的第一支承部91和第二支承部92。
梁部90布置在隔着板部67与对置电极71相反的一侧。梁部90被布置成与板部67平行,并与该板部67分离开。第一支承部91从梁部90的右端部朝着板部67突出,第二支承部92从梁部90的左端部朝着板部67突出。
在第一支承部91的突端的前后方向的中间部,形成有中间凹部91a。中间支承部73的突起部73c嵌合在中间凹部91a中。放电电极61的板部67的右端夹在中间凹部91a与突起部73c之间而被保持住(参照图17)。
第二支承部92具有:朝下方突出的突壁部92a、以及从该突壁部92a开始朝内侧(右侧)弯曲的钩部92b。在突壁部92a的内表面的前后方向的中间部,以从突壁部92a一直形成到梁部90的方式形成有夹持部93。夹持部93形成为从突壁部92a开始朝内侧延伸出来的纵板状,并与钩部92b保持微小的间隙。放电电极61的板部67的左端夹在钩部92b与夹持部93之间而被保持住(参照图17)。
在夹持部93的右下端部,形成有朝下方突出的卡止部93a。在放电电极61的板部67上的与卡止部93a相对应的位置,形成有卡止孔67a。也就是说,在板部67被稳定部件62保持住的状态下,卡止部93a嵌入板部67的卡止孔67a中。由此,便决定了稳定部件62与板部67的相对位置,进而还决定了稳定部件62与放电针64的相对位置。
板部67形成为宽度(图16中上下方向上的长度)比稳定部件62及对置电极71的顶板71c小的细长板状。板部67被布置成与稳定部件62及对置电极71的顶板71c近似平行。
放电针64形成为从板部67的前后方向的侧缘朝侧面(前后方向)突出的棒状。也就是说,放电针64在沿着通过放电处理部51的空气流的方向上延伸。本实施方式的放电针64形成为细长的四棱柱状。也就是说,放电针64的垂直于轴的剖面的形状为近似正方形,该剖面的形状在整个放电针64的范围内都是相同的。
就放电电极61而言,在板部67的各侧缘分别各设置有10根放电针64。需要说明的是,放电针64的根数仅为示例而已,只要放电针64的根数为多根即可,其根数可以为任意根。就放电电极61而言,夹着板部67相邻的多根放电针64彼此布置在相同的轴上。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使夹着板部67相邻的多根放电针64彼此错开地布置。并且,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排列在放电电极61的侧缘的各根放电针64被布置成彼此平行。如图16所示,多根放电针64位于在上下方向上与稳定部件62的梁部90及对置电极71的顶板71c相重叠的位置处。
放电针64及板部67彼此形成为一体,并且该放电针64及板部67由金属材料制成。放电针64及板部67彼此形成在相同的平面上。
就放电处理部51而言,放电电极61的各根放电针64与对置电极71的顶板71c(相对面)被布置成大致平行。在此所说的“平行”指的是放电针64与对置电极71实质上平行。因此,例如当尘埃、杂质附着在放电针64的前端等导致放电针64产生了弯曲时,放电针64与对置电极71有时就会不平行。
就放电处理部51而言,各个部件的间隔设定如下所示。首先,相邻的放电针64的间隔D1(参照图16)为5.0mm,优选在2.0mm以上。再者,放电针64与稳定部件62之间的间隔D2(参照图17)为5.0mm,优选在3.0mm以上、7.0mm以下。并且,放电针64与对置电极71的顶板71c之间的距离D3(参照图17)为5.0mm,优选在3.0mm以上、7.0mm以下。通过按照上述尺寸设定各个距离D1~D3,从而能够产生稳定的流光放电。
-第二实施方式的效果-
由于使本实施方式的放电电极61构成为在板部67的侧缘突出设置了多根棒状放电针64,因而能够谋求放电电极61的薄型化、轻量化、小型化。
在本实施方式中,将稳定部件62布置在隔着板部67与对置电极71相反的一侧。由于稳定部件62的梁部90具有与放电针64相同的极性,因而流光放电并未朝梁部90一侧展开,而是朝其相反侧(即,对置电极71一侧)展开。其结果是,能够稳定地进行流光放电。
并且,构成为:在突出设置有各根放电针64的板部67、与梁部90之间,并未设置用来分别支承各根放电针64的支承部件等,板部67与梁部90是分离开的。由此,还能够避免在极性与放电针64相同的支承部件等的电气干扰的影响下导致放电不稳定。
第二实施方式的除此以外的作用和效果都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
-产业实用性-
综上所述,本发明对于在放电电极与对置电极之间进行流光放电的放电装置很有用。
-符号说明-
50 净化单元(放电装置)
52 电源
61 放电电极
62 电极支承部件(稳定部件)
63 基台部
63a 突端部
63c 表层部(突端部)
64 放电针
64a 固定部
64b 突出部
67 板部
71 对置电极
90 梁部(中间部)
91 第一支承部(支承部)
92 第二支承部(支承部)

Claims (7)

1.一种放电装置,其包括电源(52)、具有形成为线状或棒状的多根放电针(64)的放电电极(61)、以及沿着各根所述放电针(64)形成的对置电极(71),所述电源(52)对放电电极(61)及对置电极(71)赋予电位差,从而从各根所述放电针(64)的前端朝对置电极(71)进行流光放电,其特征在于:
多根所述放电针(64)彼此平行地排列,
所述放电电极(61)具有沿所述放电针(64)的排列方向延伸的板部(67),
所述放电针(64)形成为从所述板部(67)的侧缘朝着侧面突出的棒状,
所述放电电极(61)包括稳定部件(62),该稳定部件(62)布置在隔着所述板部(67)与对置电极(71)相反的一侧,且使从各所述放电针(64)的前端朝向所述对置电极(71)侧的流光放电稳定,
所述稳定部件(62)具有中间部(90)和一对支承部(91、92),所述中间部(90)布置在隔着所述板部(67)与所述对置电极(71)相反的一侧,并沿着该板部(67)延伸,一对所述支承部(91、92)从该中间部(90)的两端朝着所述板部(67)一侧突出,并支承该板部(67),
所述中间部(90)被布置成与所述板部(67)平行,且与该板部(67)分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放电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放电针(64)被布置成与所述对置电极(71)平行。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放电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放电针(64)形成为从所述板部(67)的两侧的侧缘分别朝着侧面突出的棒状。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放电装置,其特征在于:
从所述板部(67)的一侧缘朝着侧面突出的放电针(64)、与从所述板部(67)的另一侧缘朝着侧面突出的放电针(64)彼此位于相同的轴上。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放电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放电装置包括绝缘部件(73),所述板部(67)夹在该绝缘部件(73)与所述稳定部件(62)之间而被保持住。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放电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绝缘部件(73)构成为:所述板部(67)夹在该绝缘部件(73)与所述稳定部件(62)的所述支承部(91)之间而被保持住。
7.一种空气处理装置,其包括净化空气的放电装置(50),其特征在于:
所述放电装置(50)由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放电装置构成。
CN201480071276.7A 2013-12-27 2014-11-18 放电装置及空气处理装置 Active CN10584999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272461 2013-12-27
JP2013272461 2013-12-27
JP2014095764A JP5761424B2 (ja) 2013-12-27 2014-05-07 放電装置及び空気処理装置
JP2014-095764 2014-05-07
PCT/JP2014/005789 WO2015097978A1 (ja) 2013-12-27 2014-11-18 放電装置及び空気処理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849993A CN105849993A (zh) 2016-08-10
CN105849993B true CN105849993B (zh) 2017-10-31

Family

ID=5347789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80071276.7A Active CN105849993B (zh) 2013-12-27 2014-11-18 放电装置及空气处理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EP (1) EP3089292B1 (zh)
JP (1) JP5761424B2 (zh)
CN (1) CN105849993B (zh)
WO (1) WO2015097978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7042992A1 (ja) * 2015-09-07 2017-03-16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放電装置、空気清浄機、及び換気装置
JP6512202B2 (ja) 2016-09-30 2019-05-15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放電装置、及び空気浄化装置
US10758947B2 (en) * 2017-03-24 2020-09-01 Illinois Tool Works Inc. Automatic emitter point cleaners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910799A (zh) * 2004-01-13 2007-02-07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放电装置及空气净化装置
CN101443970A (zh) * 2006-05-19 2009-05-27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放电装置及空气净化装置
CN101695683A (zh) * 2003-08-29 2010-04-21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气体处理装置
WO2010131429A1 (ja) * 2009-05-12 2010-11-18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液処理用放電ユニット、調湿装置、及び給湯器
JP2011104558A (ja) * 2009-11-20 2011-06-02 Oita Univ 負極性スプレッドコロナ放電プラズマ化学処理装置
EP1726351B1 (en) * 2004-03-18 2012-04-25 Daikin Industries, Ltd. Air cleaner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MY129377A (en) * 2001-07-23 2007-03-30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Electric dust collector, method of collecting dust and blower using the same
JP3709449B1 (ja) * 2003-08-29 2005-10-26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ガス処理装置
JP2005135894A (ja) * 2003-10-07 2005-05-26 Daikin Ind Ltd 放電装置及び空気浄化装置
JP5118241B1 (ja) * 2011-08-23 2013-01-16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イオン発生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た空気清浄装置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695683A (zh) * 2003-08-29 2010-04-21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气体处理装置
CN1910799A (zh) * 2004-01-13 2007-02-07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放电装置及空气净化装置
EP1726351B1 (en) * 2004-03-18 2012-04-25 Daikin Industries, Ltd. Air cleaner
CN101443970A (zh) * 2006-05-19 2009-05-27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放电装置及空气净化装置
WO2010131429A1 (ja) * 2009-05-12 2010-11-18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液処理用放電ユニット、調湿装置、及び給湯器
JP2011104558A (ja) * 2009-11-20 2011-06-02 Oita Univ 負極性スプレッドコロナ放電プラズマ化学処理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5144109A (ja) 2015-08-06
CN105849993A (zh) 2016-08-10
EP3089292A1 (en) 2016-11-02
WO2015097978A1 (ja) 2015-07-02
EP3089292A4 (en) 2017-08-23
EP3089292B1 (en) 2020-05-27
JP5761424B2 (ja) 2015-08-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051724B (zh) 静电集尘装置及其包括该静电集尘装置的空调机
CN102428034B (zh) 液处理用放电单元、调湿装置以及温水供给器
CN101846360B (zh) 空调装置
CN105849993B (zh) 放电装置及空气处理装置
JP4400573B2 (ja) 放電装置及び空気浄化装置
CN1835805B (zh) 气体处理装置
JP2009216327A (ja) 加湿装置
JP2008296127A (ja) 電気集塵装置
JP2007007589A (ja) 電気集塵デバイス及びこれを組込んだ空気清浄装置
US10464074B2 (en) Electric dust collector and air conditioner including the same
CN202590958U (zh) 高吸附型静电净化器和具有该静电净化器的空气净化装置
KR102555811B1 (ko) 공기 청정기
JP2005205405A (ja) 荷電装置、捕集装置及び静電式集塵装置
CN107112728A (zh) 放电组件
JP5696718B2 (ja) 放電ユニット及び空気清浄機
JP4683149B2 (ja) 液処理用放電ユニット、及び調湿装置
CN107078473B (zh) 放电单元
CN107108286A (zh) 水处理装置
KR20170082018A (ko) 전기집진장치, 이를 포함하는 공기조화기 및 이를 제조하는 방법
JP2015123361A (ja) 放電装置
JP4488836B2 (ja) 空気調節装置
JP6229494B2 (ja) 空気処理装置
JP2015127992A (ja) 放電装置
JP4591086B2 (ja) 放電装置及び空気浄化装置
KR200314599Y1 (ko) 음이온활성망을 구비한 공기청정기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