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829149B - 作业车辆、牵引装置的操作方法以及牵引装置的组装方法 - Google Patents

作业车辆、牵引装置的操作方法以及牵引装置的组装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829149B
CN105829149B CN201680000430.0A CN201680000430A CN105829149B CN 105829149 B CN105829149 B CN 105829149B CN 201680000430 A CN201680000430 A CN 201680000430A CN 105829149 B CN105829149 B CN 10582914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rotrusion
recess portion
towing pin
main body
insertion se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80000430.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829149A (zh
Inventor
沼康孝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omatsu Ltd
Original Assignee
Komatsu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omatsu Ltd filed Critical Komatsu Ltd
Publication of CN10582914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82914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82914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82914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DVEHICLE CONNECTIONS
    • B60D1/00Traction couplings; Hitches; Draw-gear; Towing devices
    • B60D1/14Draw-gear or towing device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typ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DVEHICLE CONNECTIONS
    • B60D1/00Traction couplings; Hitches; Draw-gear; Towing devices
    • B60D1/01Traction couplings or hitche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type
    • B60D1/02Bolt or shackle-type coupling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DVEHICLE CONNECTIONS
    • B60D1/00Traction couplings; Hitches; Draw-gear; Towing devices
    • B60D1/01Traction couplings or hitche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type
    • B60D1/02Bolt or shackle-type couplings
    • B60D1/025Bolt or shackle-type couplings comprising release or locking lever pi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DVEHICLE CONNECTIONS
    • B60D1/00Traction couplings; Hitches; Draw-gear; Towing devices
    • B60D1/24Traction couplings; Hitches; Draw-gear; Towing devices characterised by arrangements for particular functions
    • B60D1/28Traction couplings; Hitches; Draw-gear; Towing devices characterised by arrangements for particular functions for preventing unwanted disengagement, e.g. safety applianc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DVEHICLE CONNECTIONS
    • B60D1/00Traction couplings; Hitches; Draw-gear; Towing devices
    • B60D1/48Traction couplings; Hitches; Draw-gear; Towing devices characterised by the mount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DVEHICLE CONNECTIONS
    • B60D1/00Traction couplings; Hitches; Draw-gear; Towing devices
    • B60D1/58Auxiliary devic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BDEVICES FOR FASTENING OR SECURING CONSTRUCTIONAL ELEMENTS OR MACHINE PARTS TOGETHER, e.g. NAILS, BOLTS, CIRCLIPS, CLAMPS, CLIPS OR WEDGES; JOINTS OR JOINTING
    • F16B19/00Bolts without screw-thread; Pins, including deformable elements; Rivets
    • F16B19/02Bolts or sleeves for positioning of machine parts, e.g. notched taper pins, fitting pins, sleeves, eccentric positioning ring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DVEHICLE CONNECTIONS
    • B60D1/00Traction couplings; Hitches; Draw-gear; Towing devices
    • B60D1/48Traction couplings; Hitches; Draw-gear; Towing devices characterised by the mounting
    • B60D1/54Traction couplings; Hitches; Draw-gear; Towing devices characterised by the mounting collapsible or retractable when not in use, e.g. hide-away hitches
    • B60D2001/542Traction couplings; Hitches; Draw-gear; Towing devices characterised by the mounting collapsible or retractable when not in use, e.g. hide-away hitches characterised by the number of pivot axis
    • B60D2001/544Traction couplings; Hitches; Draw-gear; Towing devices characterised by the mounting collapsible or retractable when not in use, e.g. hide-away hitches characterised by the number of pivot axis one pivot axi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 Snaps, Bayonet Connections, Set Pins, And Snap Rings (AREA)
  •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牵引销(6)具有柱形状的主体部(6a)和从该主体部(6a)的外周面向外侧突出的第一突起(6b)。上托架结构体(2、4)具有供主体部(6a)插入的第一贯通孔(8a),且限制第一突起(6b)的通过。下托架(3)与上托架结构体(2、4)隔开间隔地位于上托架结构体(2、4)的下方,且具有能够供牵引销(6)插入的第二贯通孔(3a)。牵引销(6)的主体部至少被插入到第一贯通孔(8a),第一突起(6b)位于比上托架结构体(2、4)靠下方的位置。

Description

作业车辆、牵引装置的操作方法以及牵引装置的组装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作业车辆、牵引装置的操作方法以及牵引装置的组装方法,尤其是涉及具有牵引装置的作业车辆、牵引装置的操作方法以及牵引装置的组装方法。
背景技术
在利用作业车辆进行牵引的情况下使用牵引销。该牵引销安装在作业车辆的分割为上下两部分的配重上。牵引在将被牵引台车安装于该牵引销的状态下进行。
这种使用牵引销的车辆例如在日本特开2001-10316号公报中被公开。在该公报中公开了配设于牵引车的车身的牵引托架、设置为相对于该牵引托架能够升降的拉杆销、以及防弹起构件。
牵引托架具有上托架和下托架,该上托架和下托架具有用于供拉杆销穿过的连结孔。在拉杆销上安装有防掉落构件。防掉落构件具有主体部以及从该主体部向半径方向外侧突出的突片。防弹起构件具有比防掉落构件的主体部大径的贯通孔以及能够供突片穿过的缺口部。
在将防掉落构件从该防弹起构件的插通孔以及缺口部穿过之后,通过转动拉杆销而设定为防掉落构件的突片不位于防弹起构件的缺口部的正下方。由此,即便向拉杆销作用有弹起力,由于突片与防弹起构件抵接,因此,拉杆销也不会被弹起,拉杆销不会从牵引托架的连结孔中脱落。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1-10316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在使用上述那样的牵引销的情况下,为了避免牵引销从作业车辆中落下,牵引装置需要满足以下两个条件。
(A)牵引销始终安装在作业车辆上。
(B)在安装有将牵引销保持于作业车辆的保持装置(制轮楔(Linchpin))的情况下,该保持装置无法与作业车辆分离。
然而,在上述文献所记载的装置中,若使拉杆销旋转为防掉落构件的突片位于防弹起构件的切口部的正下方,则拉杆销容易从防弹起构件向上方脱落。
为了满足上述(A)、(B),也考虑利用链条、绳索等将牵引销(或者保持装置)与作业车辆相连。然而,若使用链条、绳索等,则作业车辆会被链条、绳索等损伤。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的课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仅旋转牵引销无法将牵引销从托架向上方卸下、并且能够防止作业车辆的损伤的作业车辆、牵引装置的操作方法以及牵引装置的组装方法。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本发明的作业车辆是具有牵引装置的作业车辆,其具备牵引销、上托架结构体以及下托架。牵引销具有柱形状的主体部和从主体部的外周面向外侧突出的第一突起。上托架结构体具有供主体部插入的第一贯通孔,并且限制第一突起的通过。下托架与上托架结构体隔开间隔地位于上托架结构体的下方,并且具有能够供牵引销插入的第二贯通孔。牵引销的主体部至少被插入到第一贯通孔,第一突起位于比上托架结构体靠下方的位置。
根据本发明的作业车辆,上托架结构体限制第一突起的通过。因此,在以第一突起位于比上托架结构体靠下方的位置的方式将牵引销的主体部插入到第一贯通孔的状态下,牵引销不会相对于上托架结构体而向上侧脱落。因此,若仅旋转牵引销则无法将牵引销从上托架结构体向上方卸下。
另外,由于无需使用链条、绳索等来防止牵引销的脱落,因此,能够防止作业车辆的损伤。
在上述的作业车辆中,第一贯通孔具有第一主体插入部和第一凹部。第一主体插入部具有比主体部的柱形状的外周形状大的平面形状。第一凹部与第一主体插入部的外周连接,并且具有比第一突起的外周形状小的平面形状。第二贯通孔具有第二主体插入部和第二凹部。第二主体插入部具有比主体部的柱形状的外周形状大的平面形状。第二凹部与第二主体插入部的外周连接,并且具有比第一突起的外周形状大的平面形状。
这样,上托架结构体的第一凹部具有比第一突起的外周形状小的平面形状。因此,若将牵引销的主体部至少插入到第一主体插入部、且使第一突起位于比上托架结构体靠下方的位置,则即便将牵引销向上方拉起,第一突起也无法通过第一凹部。因此,若仅旋转牵引销则无法将牵引销从上托架结构体向上方卸下。
另外,无需使用链条、绳索等来防止牵引销的脱落,因此,能够防止作业车辆的损伤。
在上述的作业车辆中,上托架结构体具有:具有第三贯通孔的上托架;以及配置在上托架的上方且具有第四贯通孔的板构件。第三贯通孔具有:第三主体插入部,其具有比主体部的柱形状的外周形状大的平面形状;以及第三凹部,其与第三主体插入部的外周连接,并且具有比第一突起的外周形状大的平面形状。第四贯通孔具有:第四主体插入部,其具有比主体部的柱形状的外周形状大的平面形状;第四凹部,其与第四主体插入部的外周连接,并且具有比第一突起的外周形状小的平面形状;以及第五凹部,其与第四主体插入部的外周连接,并且具有比第一突起的外周形状大的平面形状。第三主体插入部与第四主体插入部在上下方向上相互重叠而构成第一主体插入部,第三凹部与第四凹部在上下方向上相互重叠而构成第一凹部。
这样,由于上托架结构体由上托架和板构件构成,因此,能够将牵引销插入到上托架结构体的第一贯通孔。
在上述的作业车辆中,板构件具有:平板部,其具有第四主体插入部和第四凹部;以及止转部,其与平板部连接,并且从平板部向上方突出。
由此,能够利用止转部来限定在将牵引销插入到上托架结构体的第一贯通孔和下托架的第二贯通孔的状态下旋转了牵引销的情况下的牵引销的旋转停止位置。
在上述的作业车辆中,牵引销包括配置于主体部的把手部。把手部具有从主体部的外周面向外侧突出的延伸部分。止转部位于在将牵引销的主体部插入到第一主体插入部和第二主体插入部的状态下旋转了牵引销时的延伸部分的旋转轨迹内。
由此,能够使把手部的延伸部分与止转部抵接,能够将该抵接位置限定为牵引销的旋转停止位置。
在上述的作业车辆中,牵引销具有第二突起。第二突起在第一突起的上方从主体部的外周面向外侧突出,并且具有比第一突起向外侧突出的突出尺寸小的突出尺寸。第一凹部具有比第二突起的外周形状大的平面形状。
在使该第二突起通过第一凹部而从上托架结构体的下方移动到上方之后,旋转为使该第二突起从第一凹部的正上方偏离,从而能够将第二突起载置并保持于上托架结构体上。由此,作业者无需用手把持牵引销,因此,能够用双手对牵引绳索进行操作,牵引的作业性提高。
在上述的作业车辆中,第一突起与第二突起的上下方向上的间隔为上托架结构体的上下方向上的厚度以上。
由此,能够使第二突起位于比上托架结构体靠上方的位置,并且使第一突起位于上托架结构体的下方。因此,在上托架结构体的上方位置使第二突起旋转的情况下,能防止第一突起与上托架结构体干涉。因此,能防止第一突起阻碍第二突起的旋转。
在上述的作业车辆中,第一突起与第二突起的上下方向上的问隔为下托架的上下方向上的厚度以上。
由此,能够使第二突起位于比下托架靠上方的位置,并且使第一突起位于下托架的下方。因此,在下托架的上方位置使第二突起旋转的情况下,能防止第一突起与下托架干涉。因此,能防止第一突起阻碍第二突起的旋转。
在上述的作业车辆中,第二突起相对于第一突起而言位于沿着主体部的柱形状的轴向的正上方。
由此,容易进行第一突起以及第二突起的定位,并且容易设计第一凹部以及第二凹部。
在上述的作业车辆中,第二贯通孔具有第六凹部,该第六凹部与第二主体插入部的外周连接,并且具有比第一突起的外周形状小且比第二突起的外周形状大的平面形状。第六凹部与第二凹部连接。
由此,能够使第二突起在第二凹部内与第六凹部内之间旋转。而且,通过使第二突起位于第六凹部内,从而第六凹部位于第一突起的正上方。因此,在该状态下,即便对牵引销作用有向上方的力,第一突起也无法通过下托架,能够抑制牵引销的上下振动。
在上述的作业车辆中,在牵引销的主体部插入到第二主体插入部和第三主体插入部的状态下,第二突起配置在第二凹部以及第六凹部中的任一方的内部。
这样,通过将第二突起配置在第二凹部以及第六凹部中的任一方的内部,即便向牵引销的主体部安装牵引绳索,也能够防止牵引绳索与第二突起接触。由此,能够防止由牵引绳索对第二突起造成的损伤。
本发明的牵引装置的操作方法是上述任一技术方案所记载的作业车辆中的牵引装置的操作方法,具备以下的工序。
从牵引销的主体部插入到第二主体插入部和第三主体插入部的状态,以使第二突起通过第一凹部而位于上托架结构体的上方的方式将牵引销向上方拉起。在将牵引销向上方拉起之后,以从主体部的柱形状的轴向观察使第二突起向不与第一凹部重叠的位置移动的方式使牵引销相对于上托架结构体旋转,由此将第二突起载置并保持于上托架结构体上。
根据本发明的牵引装置的操作方法,在使第二突起通过第一凹部而从所述上托架结构体的下方移动到上方之后,旋转为使第二突起从第一凹部的正上方偏离,从而将第二突起载置并保持于上托架结构体上。由此,作业者无需用手把持牵引销,因此,能够用双手对牵引绳索进行操作,牵引操作的作业性提高。
在上述的牵引装置的操作方法中,在将第二突起载置并保持于上托架结构体上的状态下,在牵引销的下端与下托架之间产生间隙。在产生了间隙的状态下,以从轴向观察使第二突起向与第二贯通孔重叠的位置移动的方式使牵引销相对于上托架结构体旋转。在旋转了牵引销之后,以第二突起通过第一凹部向上托架结构体的下方移动并且成为牵引销插入到第一贯通孔和第二贯通孔的状态的方式将牵引销向下方按下。通过将牵引销向下方按下,从而利用上述间隙使牵引销穿过牵引绳索的环部。
这样,在使牵引销穿过牵引绳索的环部之后,将牵引销按下而插入到下托架的第二贯通孔,由此能够避免牵引绳索的环部从牵引销脱落。
在上述的牵引装置的操作方法中,将牵引销按下的工序包括:将牵引销按下至成为第一突起通过第二凹部而位于下托架的下方的状态的工序。在第一突起位于下托架的下方的状态下,以从轴向观察使第一突起向不与第二凹部重叠的位置移动的方式使牵引销相对于下托架旋转。
这样,通过第一突起从第二凹部的正下方偏离,即便对牵引销作用有向上方的力,第一突起也无法通过下托架,能够抑制牵引销的上下振动。
本发明的牵引装置的组装方法是上述任一技术方案所记载的作业车辆中的牵引装置的组装方法,具备以下的工序。
以板构件的第四主体插入部位于上托架的第三主体插入部的正上方、且板构件的第五凹部位于上托架的第三凹部的正上方的方式将板构件配置于上托架的上方。将牵引销的主体部穿过板构件的第四主体插入部以及上托架的第三主体插入部,并且将牵引销的第一突起穿过板构件的第五凹部以及上托架的第三凹部。在牵引销的第一突起穿过第五凹部以及第三凹部之后,以使板构件的第四凹部位于上托架的第三凹部的正上方的方式使板构件相对于上托架绕主体部旋转。在第四凹部位于第三凹部的正上方的状态下将板构件固定于上托架。
根据本发明的牵引装置的组装方法,通过使板构件的第五凹部位于上托架的第三凹部的正上方,从而牵引销的第一突起能够贯穿上托架结构体的第一贯通孔。在牵引销的第一突起贯穿上托架结构体之后,使板构件的第四凹部位于上托架的第三凹部的正上方,由此牵引销的第一突起无法贯穿上托架结构体的第一贯通孔。由此,能够将牵引销安装为不从上托架结构体以及下托架脱离。
发明效果
如以上说明那样,根据本发明,能够实现当仅旋转牵引销时无法将牵引销从托架向上方卸下、并且可防止作业车辆的损伤的作业车辆、牵引装置的操作方法以及牵引装置的组装方法。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作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中的作业车辆的例子的轮式装载机的结构的简要侧视图。
图2是从后方观察图1所示的轮式装载机而得到的立体图。
图3是简要地示出设于图2所示的轮式装载机的牵引装置的结构的分解立体图。
图4是用于说明设于上托架的贯通孔的形状的俯视图。
图5是用于说明设于下托架的贯通孔的形状的俯视图。
图6是用于说明设于板构件的贯通孔的形状的俯视图。
图7是用于说明设于由上托架和板构件构成的上托架结构体的贯通孔的形状的图,(A)是俯视图,(B)是沿上述(A)的VIIB-VIIB线的剖视图。
图8是用于说明设于上托架结构体的贯通孔与牵引销的关系的局部剖切俯视图。
图9是示出图3所示的牵引装置的组装方法的第一工序的图,(A)是立体图,(B)是俯视图。
图10是示出图3所示的牵引装置的组装方法的第二工序的图,(A)是立体图,(B)是俯视图。
图11是示出图3所示的牵引装置的组装方法的第三工序的图,(A)是立体图,(B)是俯视图。
图12是示出图3所示的牵引装置的组装方法的第四工序的图,(A)是立体图,(B)是俯视图。
图13是示出图3所示的牵引装置的组装方法的第五工序的图,(A)是立体图,(B)是俯视图。
图14是示出图3所示的牵引装置的操作方法的第一工序的图,(A)是立体图,(B)是俯视图。
图15是示出图3所示的牵引装置的操作方法的第二工序的图,(A)是立体图,(B)是俯视图。
图16是示出图3所示的牵引装置的操作方法的第三工序的图,(A)是立体图,(B)是俯视图。
图17是示出图3所示的牵引装置的操作方法的第四工序的图,(A)是立体图,(B)是俯视图。
图18是示出图3所示的牵引装置的操作方法的第五工序的图,(A)是立体图,(B)是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首先,对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中的作业车辆的结构进行说明。以下,使用图1和图2来说明作为能够应用本发明的技术思想的作业车辆的一例的轮式装载机。需要说明的是,除了轮式装载机以外,本发明还能够应用于液压挖掘机、推土机等具有牵引装置的作业车辆。
在本例中,以就座于运转室41内的驾驶席的操作员为基准来说明各部分的位置关系。前后方向是指就座于驾驶席的操作员的前后方向。左右方向(宽度方向)是指就座于驾驶席的操作员的左右方向。上下方向是指就座于驾驶席的操作员的上下方向。
与就座于驾驶席的操作员正对的方向为前方向,与前方向对置的方向为后方向。就座于驾驶席的操作员与正面正对时的右侧、左侧分别为右方向、左方向。就座于驾驶席的操作员的脚下侧为下侧,头上侧为上侧。
图1是示出作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中的作业车辆的例子的轮式装载机的结构的简要侧视图。图2是从后方观察图1所示的轮式装载机而得到的立体图。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轮式装载机50主要具有前部框架42、后部车身44以及工作装置30。在前部框架42的两侧部分别安装有前轮43a。在后部车身44的两侧部分别安装有后轮43b。
前部框架42和后部车身44通过中心销(未图示)而被安装为自如地向左右动作。前部框架42和后部车身44构成铰接式构造。
具体而言,前部框架42和后部车身44通过左右一对的转向缸(未图示)连结。通过该左右的转向缸进行伸缩,前部框架42和后部车身44以中心销为中心向左右动作、进行转向。由前部框架42和后部车身44构成轮式装载机50的车身。
在前部框架42的前方安装有工作装置30。工作装置30具有一对动臂31、铲斗32、一对动臂缸33、双臂曲柄34、铲斗缸35以及连杆36。
以动臂31相对于前部框架42动作自如的方式将动臂31的基端部安装于前部框架42。铲斗32以动作自如的方式安装在动臂31的前端部。动臂缸33将前部框架42与动臂31连结。通过动臂缸33进行伸缩,从而动臂31相对于前部框架42进行动作。
以双臂曲柄34相对于动臂31动作自如的方式将双臂曲柄34的大致中央部支承于动臂31。铲斗缸35将双臂曲柄34的基端部与前部框架42连结。连杆36将双臂曲柄34的前端部与铲斗32连结。通过铲斗缸35进行伸缩,从而铲斗32相对于动臂31进行动作。
在后部车身44的后方配置有发动机室44b。在发动机室44b的前方配置有工作油箱44a。后部车身44在工作油箱44a的前方具有运转室(例如驾驶室)41。运转室41构成用于供操作员进入内部而操作轮式装载机50的空间。
在后部车身44的后方且下方安装有配重1。在后部车身44的后方且配重1的上方设置有转动板44c。
如图2所示,上述转动板44c在宽度方向的一方端侧以能够转动的方式安装于车身。通过打开该转动板44c,作业者能够检修风扇以及散热器。并且,在打开了转动板44c的状态下,作业者能够检修设于配重1的牵引装置10。这样,牵引装置10在关闭了转动板44c的状态下可以位于转动板44c的正下方。
另一方面,牵引装置10也可以位于从转动板44c的正下方向后方偏离的位置。在该情况下,牵引装置10从关闭状态的转动板44c露出。因此,作业者不打开转动板44c就能够检修牵引装置10。
接着,使用图3~图8来说明设于上述轮式装载机50的牵引装置10的结构。
图3是简要地示出设于图2所示的轮式装载机的牵引装置的结构的分解立体图。图4、图5以及图6分别是用于说明设于上托架、下托架以及板构件的贯通孔的形状的俯视图。图7(A)和图7(B)分别是用于说明设于由上托架和板构件构成的上托架结构体的贯通孔的形状的图,图7(A)是俯视图,图7(B)是沿着图7(A)的VIIB-VIIB线的剖视图。图8是用于说明设于上托架结构体的贯通孔与牵引销的关系的局部剖切俯视图。
如图3所示,牵引装置10主要具有上托架2、下托架3、板构件4、固定构件5以及牵引销6。上托架2以及下托架3与配重1一体化,是配重1的一部分。下托架3与上托架2隔开间隔地位于上托架2的下方。
上托架2和下托架3分别具有例如平板形状。上托架2和下托架3以相互平行的方式配置。
在上托架2上设置有贯通孔(第三贯通孔)2a。贯通孔2a从上托架2的上表面贯穿至下表面。上托架2在上表面具有固定构件结合部2e。该固定构件结合部2e例如是阴螺纹部。
在下托架3上设置有贯通孔(第二贯通孔)3a。贯通孔3a从下托架3的上表面贯穿至下表面。上托架2的贯通孔2a和下托架3的贯通孔3a以在上下方向上相互同心的方式配置。
板构件4例如由金属构成。板构件4具有平板部4a和止转部4f。平板部4a由平板形状构成。在平板部4a上设置有贯通孔(第四贯通孔)4b和固定构件插通用孔4g。
止转部4f与平板部4a连接,并且从平板部4a向上方突出。止转部4f例如由两个突片构成。两个突片以夹着贯通孔4b的方式配置在贯通孔4b的两侧。两个突片分别在俯视下呈直线状地延伸。两个突片配置为在俯视下沿着同一直线。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的俯视是指,沿着与上托架2的上表面正交的方向从上方朝向下方观察的视点。
固定构件5是用于将板构件4固定于上托架2的构件,例如是螺栓。固定构件5穿过板构件4的固定构件插通用孔4g而与上托架2的固定构件结合部2e结合。具体而言,螺栓5的阳螺纹部与阴螺纹部2e螺合。由此,板构件4被固定于上托架2。通过将板构件4固定于上托架2,由板构件4和上托架2构成上托架结构体。
在板构件4固定于上托架2的状态下,板构件4的贯通孔4b位于上托架2的贯通孔2a的正上方。上托架2的贯通孔2a与板构件4的贯通孔4b在俯视下相互重叠。
牵引销6主要具有主体部6a、第一突起6b、第二突起6c以及把手部6d。主体部6a具有柱形状,例如具有圆柱形状。第一突起6b以及第二突起6c分别从主体部6a的外周面向外侧突出。
第二突起6c位于第一突起6b的上方且把手部6d的下方。第二突起6c相对于第一突起6b而言位于沿着主体部6a的柱形状的轴向的正上方。第二突起6c从主体部6a的外周面向外侧突出的突出尺寸小于第一突起6b从主体部6a的外周面向外侧突出的突出尺寸。
第一突起6b与第二突起6c的上下方向上的间隔为上托架结构体2、4的上下方向上的厚度(上托架2的厚度和板构件4的厚度的合计)以上。另外,第一突起6b与第二突起6c的上下方向上的间隔为下托架3的上下方向上的厚度以上。
把手部6d安装在主体部6a的上端附近。把手部6d具有对矩形的框形状的一个边的中央部进行切削而得到的形状。在该把手部6d的切削后的缺口部安装主体部6a。把手部6d以相对于主体部6a能够旋转的方式安装于主体部6a。
把手部6d具有从主体部6a的外周面向外侧突出的延伸部分6da。该延伸部分6da是从上述的矩形的框形状的缺口部向两侧延伸的部分。板构件4的止转部4f位于牵引销6在被插入到贯通孔2a、3a、4b的状态下被旋转了时的延伸部分6da的旋转轨迹内。
如图4所示,上托架2的贯通孔2a具有主体插入部(第三主体插入部)2b、凹部(第三凹部)2c以及凹部(第七凹部)2d。主体插入部2b具有比牵引销6的主体部6a的柱形状的外周形状大的平面形状。主体插入部2b例如具有圆形状。主体插入部2b具有在将牵引销6的主体部6a插入到主体插入部2b的情况下第一突起6b以及第二突起6c均无法通过的平面形状。
凹部2c与主体插入部2b的外周连接而将主体插入部2b的半径R1扩大到半径R2,并且具有比第一突起6b的外周形状大的平面形状。因此,凹部2c具有在将牵引销6的主体部6a插入到主体插入部2b的情况下第一突起6b以及第二突起6c均能够通过的平面形状。
凹部2d与主体插入部2b的外周连接而将主体插入部2b的半径R1扩大到半径R3,并且具有比第一突起6b的外周形状小且比第二突起6c的外周形状大的平面形状。因此,凹部2d具有在将牵引销6的主体部6a插入到主体插入部2b的情况下第二突起6c能够通过但第一突起6b无法通过的平面形状。凹部2d也与凹部2c的外周连接。
如图5所示,下托架3的贯通孔3a具有与上托架2的贯通孔2a相同的形状。下托架3的贯通孔3a能够供牵引销6插入。下托架3的贯通孔3a具有主体插入部(第二主体插入部)3b、凹部(第二凹部)3c以及凹部(第六凹部)3d。主体插入部3b具有比牵引销6的主体部6a的柱形状的外周形状大的平面形状。主体插入部3b例如具有圆形状。主体插入部3b具有在将牵引销的主体部6a插入到主体插入部3b的情况下第一突起6b以及第二突起6c均无法通过的平面形状。
凹部3c与主体插入部3b的外周连接而将主体插入部3b的半径R4扩大到半径R5,并且具有比第一突起6b的外周形状大的平面形状。因此,凹部3c具有在将牵引销6的主体部6a插入到主体插入部3b的情况下第一突起6b以及第二突起6c均能够通过的平面形状。
凹部3d与主体捅入部3b的外周连接而将主体捅入部3b的半径R4扩大到半径R6,并且具有比第一突起6b的外周形状小且比第二突起6c的外周形状大的平面形状。因此,凹部3d具有在将牵引销6的主体部6a插入到主体插入部3b的情况下第二突起6c能够通过但第一突起6b无法通过的平面形状。凹部3d也与凹部3c的外周连接。
如图6所示,板构件4的贯通孔(第四贯通孔)4b具有主体插入部(第四主体插入部)4c、凹部(第四凹部)4d以及凹部(第五凹部)4e。主体插入部4c具有比牵引销6的主体部6a的柱形状的外周形状大的平面形状。主体插入部4c例如具有圆形状。主体插入部4c具有在将牵引销的主体部6a插入到主体插入部4c的情况下第一突起6b以及第二突起6c均无法通过的平面形状。
凹部4d与主体插入部4c的外周连接而将主体插入部4c的半径R7扩大到半径R8,并且具有比第一突起6b的外周形状小且比第二突起6c的外周形状大的平面形状。因此,凹部4d具有在将牵引销6的主体部6a插入到主体插入部4c的情况下第二突起6c能够通过但第一突起6b无法通过的平面形状。
凹部4e与主体插入部4c的外周连接而将主体插入部4c的半径R7扩大到半径R9,并且具有比第一突起6b的外周形状大的平面形状。因此,凹部4e具有在将牵引销6的主体部6a插入到主体插入部4c的情况下第一突起6b以及第二突起6c均能够通过的平面形状。凹部4e未与凹部4d的外周连接。凹部4e相对于圆形的主体插入部4c的中心而言配置在凹部4d的相反侧。
如图7(A)所示,在板构件4固定于上托架2的状态下,上托架2的贯通孔2a与板构件4的贯通孔4b在俯视下的重叠的平面形状成为上托架结构体2、4的贯通孔(第一贯通孔)8a的平面形状。需要说明的是,上托架结构体2、4的贯通孔8a的平面形状是在图7(A)中标注了阴影线的部分的形状。
上托架结构体2、4的贯通孔8a能够供牵引销6的主体部6a插入。另外,上托架结构体2、4限制第一突起6b的通过。因此,第一突起6b无法通过上托架结构体2、4的贯通孔8a。
上托架结构体2、4的贯通孔8a具有主体捅入部(第一主体插入部)8b和凹部(第一凹部)8c。主体插入部8b通过上托架2的主体插入部2b和板构件4的主体插入部4c在上下方向上相互重叠而构成。凹部8c通过上托架2的凹部2c和板构件4的凹部4d在上下方向上相互重叠而构成。
主体插入部8b具有比牵引销6的主体部6a的柱形状的外周形状大的平面形状。主体插入部8b例如具有圆形状。主体插入部8b具有在将牵引销的主体部6a插入到主体插入部8b的情况下第一突起6b以及第二突起6c均无法通过的平面形状。
凹部8c与主体插入部8b的外周连接而将主体插入部8b的半径R10扩大到半径R11,并且具有比第一突起6b的外周形状小且比第二突起6c的外周形状大的平面形状。因此,如图8所示,凹部8c具有在将牵引销6的主体部6a插入到主体插入部8b的情况下第二突起6c能够通过但第一突起6b无法通过的平面形状。
如图3以及图7(B)所示,凹部2c相对于主体插入部2b的突出方向与凹部3c相对于主体插入部3b的突出方向相同。另外,凹部2d相对于主体插入部2b的突出方向与凹部3d相对于主体插入部3b的突出方向相同。因此,如图7(A)所示,在俯视下,上托架2的贯通孔2a的平面形状与下托架3的贯通孔3a的平面形状一致。
接着,使用图9(A)、图9(B)~图13(A)、图13(B)对本实施方式中的牵引装置的组装方法进行说明。
图9(A)、图9(B)~图13(A)、图13(B)是按工序顺序示出图3所示的牵引装置的组装方法的立体图和俯视图。
如图9(A)以及图9(B)所示,首先,将板构件4载置于上托架2上。在该载置状态下,板构件4的主体插入部4c与上托架2的主体插入部2b在俯视下重叠,并且,板构件4的凹部4e与上托架2的凹部2c在俯视下重叠。在该载置状态下,板构件4仅载置在上托架2上,而未固定于上托架2。在该载置状态下,将牵引销6向下方按下。由此,牵引销6的主体部6a被插入到板构件4的主体插入部4c和上托架2的主体插入部2b,并且,牵引销6的第一突起6b被插入到板构件4的凹部4e和上托架2的凹部2c。
如图10(A)以及图10(B)所示,通过将牵引销6进一步向下方按下,从而牵引销6的第一突起6b以及第二突起6c贯穿板构件4以及上托架2而位于上托架2的下方。通过将牵引销6进一步向下方按下,从而牵引销6的主体部6a被插入到下托架3的主体插入部3b,并且牵引销6的第一突起6b被插入到下托架3的凹部3c。
如图11(A)以及图11(B)所示,在将牵引销6抬起为牵引销6的把手部6d不与板构件4的上表面的状态下,使板构件4相对于上托架2绕牵引销6的主体部6a旋转。通过该旋转,板构件4的凹部4d与上托架2的凹部2c重叠。
如图12(A)以及图12(B)所示,在旋转了板构件4之后,利用固定构件5将板构件4固定于上托架2。该固定通过将例如为螺栓的固定构件5穿过板构件4的固定构件插通用孔4g而螺合于例如为阴螺纹部的固定构件插通用孔4g来进行。然后,使牵引销6以主体部6a(图3)的轴线为中心进行旋转。通过该旋转,把手部6d的延伸部分6da所延伸的方向与止转部4f的延伸方向成为平行。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在旋转了牵引销6之后将板构件4固定于上托架2。
如图13(A)以及图13(B)所示,将牵引销6按下至把手部6d与板构件4的上表面抵接。在该状态下,第二突起6c位于下托架3的凹部3d内。第一突起6b位于下托架3的下方,并且位于下托架3的凹部3d的正下方。
通过以上方式来组装牵引装置10,能防止牵引销6从上托架2脱落。
接着,使用图13(A)、图13(B)~图18(A)、图18(B)对本实施方式中的牵引装置的操作方法进行说明。
图13(A)、图13(B)~图18(A)、图18(B)是按工序顺序示出图3所示的牵引装置的操作方法的立体图和俯视图。
首先,从图13(A)以及图13(B)所示的状态拉起牵引销6。
如图14(A)以及图14(B)所示,通过拉起牵引销6,使牵引销6从板构件4的上表面分离。牵引销6的拉起高度是止转部4f的高度以上。
如图15(A)以及图15(B)所示,使牵引销6旋转。由此,牵引销6的第一突起6b位于下托架3的凹部3c的正下方。从该状态将牵引销6向上方拉起。
如图16(A)以及图16(B)所示,通过将牵引销6向上方拉起,牵引销6的第二突起6c穿过上托架结构体2、4的凹部8c(图8)而由下至上贯穿上托架结构体2、4。由此,第二突起6c位于比上托架结构体2、4的上表面靠上方的位置。
如图17(A)以及图17(B)所示,在将第二突起6c拉起到上托架结构体2、4的上方之后,使牵引销6旋转。由此,第二突起6c向从主体部6a的轴向观察第二突起6c不与凹部8c(图8)重叠的位置移动。在该位置处,第二突起6c载置并保持在上托架结构体2、4上。
在第二突起6c被载置并保持于上托架结构体2、4上的状态下,在牵引销6的下端与下托架3之间产生间隙。在产生了间隙的状态下,将牵引绳索11的环部11a配置为包围牵引销6的正下方区域。然后,进行与上述相反的操作,将牵引销6向下方按下。
如图18(A)以及图18(B)所示,通过进行与上述相反的动作,使牵引销6穿过牵引绳索11的环部11a。这样,在牵引销6穿过了牵引绳索11的环部11a之后,将牵引销6按下而插入到下托架3的贯通孔3a,由此,能够避免牵引绳索11的环部11a从牵引销6脱落。
通过以上方式,能够进行在牵引装置10上安装牵引绳索的操作。
接着,对本实施方式中的作用效果进行说明。
根据本实施方式,如图8所示,上托架结构体2、4的凹部8c具有比第一突起6b的外周形状小的平面形状。因此,只要将牵引销6的主体部6a至少插入到上托架结构体2、4的主体插入部8b,使第一突起6b位于比上托架结构体2、4靠下方的位置,则即便将牵引销6向上方拉起,第一突起6b也无法通过凹部8c。因此,若仅旋转牵引销6,则无法将牵引销6从上托架结构体2、4向上方卸下。
此外,由于无需使用链条、绳索等来防止牵引销6的脱落,因此,能够防止由链条、绳索等引起的轮式装载机50的损伤。
另外,由于上托架结构体2、4由上托架2和板构件4构成,因此,如图9(A)、图9(B)~图13(A)、图13(B)所示,能够将牵引销6插入到上托架结构体2、4的贯通孔8a。
另外,如图3所示,板构件4具有从平板部4a向上方突出的止转部4f。由此,如图12(A)、图12(B)~图13(A)、图13(B)所示,能够通过止转部4f来限定在将牵引销6插入到上托架结构体2、4的贯通孔8a和下托架3的贯通孔3a的状态下使牵引销6旋转了的情况下的牵引销6的旋转停止位置。
另外,如图3所示,止转部4f位于在将牵引销6的主体部6a插入到上托架结构体2、4的主体插入部8b和下托架3的主体插入部3b的状态下旋转了牵引销时的把手部6d的延伸部分的旋转轨迹内。由此,如图12(A)、图12(B)~图13(A)、图13(B)所示,能够使把手部6d的延伸部分与止转部4f抵接,能够将该抵接位置限定为牵引销6的旋转停止位置。
另外,如图3所示,牵引销6的第二突起6c向外侧突出的突出尺寸比第一突起6b向外侧突出的突出尺寸小。另外,如图7(A)所示,上托架结构体2、4的凹部8c具有比第二突起6c的外周形状大的平面形状。如图16(A)、图16(B)所示,在使第二突起6c通过凹部8c而从上托架结构体2、4的下方移动到上方之后,如图17(A)、图17(B)所示,旋转为使第二突起6c从凹部8c的正上方偏离,从而能够将第二突起6c载置并保持于上托架结构体2、4上。由此,作业者无需用手把持牵引销6,因此,能够用双手对牵引绳索11进行操作,牵引的作业性提高。
另外,如图3所示,第一突起6b与第二突起6c的上下方向上的间隔为上托架结构体2、4的上下方向上的厚度以上。由此,如图15(A)~图16(A)所示,在使第二突起6c向上托架结构体2、4的上方移动时,在直到该第二突起6c由下至上贯穿上托架结构体2、4的期间,第一突起6b不会与上托架结构体2、4的下表面抵接。因此,能防止第一突起6b阻碍上述的第二突起6c的移动。
另外,如图3所示,第一突起6b与第二突起6c的上下方向上的间隔为下托架3的上下方向上的厚度以上。由此,在通过旋转使第二突起6c从下托架3的凹部3c的正上方偏离而载置并保持于下托架3上时,能防止由于第一突起6b与下托架3抵接而阻碍第二突起6c的旋转移动。
另外,如图3所示,第二突起6c相对于第一突起6b而言位于沿着主体部6a的柱形状的轴向的正上方。由此,容易进行第一突起6b以及第二突起6c的定位,并且容易设计上托架结构体2、4的凹部8c以及下托架3的凹部3c。
另外,如图5所示,下托架3的凹部3d与凹部3c连接。由此,能够使牵引销6的第二突起6c在凹部3c内与凹部3d内之间进行旋转。而且,通过使第二突起6c位于凹部3d内,从而使凹部3d位于第一突起6b的正上方。因此,在该状态下,即便对牵引销6作用有向上方的力,第一突起6b也无法通过下托架3。因此,能够抑制牵引销6的上下振动。
另外,如图18(A)所示,在牵引销6的主体部6a被插入到上托架结构体2、4的主体插入部8b和下托架3的主体插入部3b的状态下,第二突起6c配置在下托架3的凹部3c以及凹部3d中的任一方的内部。由此,即便向牵引销6的主体部6a安装牵引绳索11,也能够防止牵引绳索11与第二突起6c接触。由此,能够防止由牵引绳索11对第二突起6c造成的损伤。
另外,如图17(A)所示,在第二突起6c载置并保持于上托架结构体2、4上的状态下,在牵引销6的下端与下托架3之间产生间隙。在产生了间隙的状态下,以在从轴向观察时使第二突起6c向与上托架结构体2、4的凹部8c重叠的位置移动的方式相对于上托架结构体2、4旋转牵引销6。如图18(A)所示,在旋转了牵引销6之后,以使第二突起6c通过上述凹部8c向上托架结构体2、4的下方移动且成为牵引销6的主体部6a插入到上托架结构体2、4的主体插入部8b和下托架3的主体插入部3b的状态的方式将牵引销6向下方按下。通过将牵引销6向下方按下,从而利用上述间隙使牵引销6穿过牵引绳索11的环部11a。这样,在将牵引销6穿过牵引绳索11的环部11a之后,将牵引销6按下而插入到下托架3的贯通孔3a,由此能够避免牵引绳索11的环部11a从牵引销6脱落。
另外,如图13(A)、图13(B)所示,在将牵引销6按下至牵引销6的把手部6d与板构件4的上表面抵接之后,以从轴向观察使第一突起6b向不与下托架3的凹部3c重叠的位置移动的方式相对于下托架3旋转牵引销6。这样,通过第一突起6b从凹部3c的正下方偏离,即便对牵引销6作用有向上方的力,第一突起6b也无法通过下托架3的贯通孔3a。因此,能够抑制牵引销6的上下振动。
另外,如图9(A)、图9(B)所示,在牵引装置10的组装时,板构件4的凹部4e位于上托架2的凹部2c的正上方。由此,如图10(A)所示,牵引销6的第一突起6b能够贯穿上托架结构体2、4的贯通孔8a。在牵引销6贯穿了上托架2之后,如图11(A)、图11(B)所示,板构件4的凹部4d位于上托架2的凹部2c的正上方,由此,牵引销6的第一突起6b无法贯穿上托架结构体2、4的贯通孔8a。由此,能够将牵引销6安装为不从上托架结构体2、4以及下托架3脱离。
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应该认为此次公开的实施方式的所有点是例示,不是限制性的内容。本发明的范围通过权利要求书而示出,包含与权利要求书等同意义以及范围内的全部变更。
附图标号说明:
1 配重,2 上托架,2a、3a、4b、8a 贯通孔,2b、3b、4c、8b 主体插入部,2c、2d、3c、3d、4d、4e、8c 凹部,2e 阴螺纹部,3 托架,4 板构件,4a 平板部,4f 止转部,4g 固定构件插通用孔,5 螺栓(固定构件),6 牵引销,6a 主体部,6b 第一突起,6c 第二突起,6d 把手部,6da 延伸部分,10 牵引装置,11 牵引绳索,11a 环部,30 工作装置,31 动臂,32 铲斗,33 动臂缸,34 双臂曲柄,35 铲斗缸,36 连杆,41 运转室,42 前部框架,43a 前轮,43b 后轮,44 后部车身,44a 工作油箱,44b 发动机室,44c 转动板,50 轮式装载机。

Claims (13)

1.一种作业车辆,其具有牵引装置,
所述作业车辆具备:
牵引销,其具有柱形状的主体部和从所述主体部的外周面向外侧突出的第一突起;
上托架结构体,其具有供所述主体部插入的第一贯通孔;以及
下托架,其与所述上托架结构体隔开间隔地位于所述上托架结构体的下方,并且具有能够供所述牵引销插入的第二贯通孔,
所述牵引销的所述主体部至少插入到所述第一贯通孔,所述第一突起位于比所述上托架结构体靠下方的位置,且所述上托架结构体限制所述第一突起向上方的通过,
所述第一贯通孔具有:
第一主体插入部,其具有比所述主体部的所述柱形状的外周形状大的平面形状;以及
第一凹部,其与所述第一主体插入部的外周连接,并且具有比所述第一突起的外周形状小的平面形状,
所述第二贯通孔具有:
第二主体插入部,其具有比所述主体部的所述柱形状的外周形状大的平面形状;以及
第二凹部,其与所述第二主体插入部的外周连接,并且具有比所述第一突起的外周形状大的平面形状,
所述上托架结构体具有:具有第三贯通孔的上托架;以及配置在所述上托架的上方且具有第四贯通孔的板构件,
所述第三贯通孔具有:
第三主体插入部,其具有比所述主体部的所述柱形状的外周形状大的平面形状;以及
第三凹部,其与所述第三主体插入部的外周连接,并且具有比所述第一突起的外周形状大的平面形状,
所述第四贯通孔具有:
第四主体插入部,其具有比所述主体部的所述柱形状的外周形状大的平面形状;
第四凹部,其与所述第四主体插入部的外周连接,并且具有比所述第一突起的外周形状小的平面形状;以及
第五凹部,其与所述第四主体插入部的外周连接,并且具有比所述第一突起的外周形状大的平面形状,
所述第三主体插入部与所述第四主体插入部在上下方向上相互重叠而构成所述第一主体插入部,所述第三凹部与所述第四凹部在上下方向上相互重叠而构成所述第一凹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作业车辆,其中,
所述板构件具有:
平板部,其具有所述第四主体插入部和所述第四凹部;以及
止转部,其与所述平板部连接,并且从所述平板部向上方突出。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作业车辆,其中,
所述牵引销包括配置于所述主体部的把手部,
所述把手部具有从所述主体部的所述外周面向外侧突出的延伸部分,
所述止转部位于在将所述牵引销的所述主体部插入到所述第一主体插入部和所述第二主体插入部的状态下旋转了所述牵引销时的所述延伸部分的旋转轨迹内。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作业车辆,其中,
所述牵引销具有第二突起,
所述第二突起在所述第一突起的上方从所述主体部的外周面向外侧突出,并且具有比所述第一突起向外侧突出的突出尺寸小的突出尺寸,
所述第一凹部具有比所述第二突起的外周形状大的平面形状。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作业车辆,其中,
所述第一突起与所述第二突起的上下方向上的间隔为所述上托架结构体的所述上下方向上的厚度以上。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作业车辆,其中,
所述第一突起与所述第二突起的上下方向上的间隔为所述下托架的所述上下方向上的厚度以上。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作业车辆,其中,
所述第二突起相对于所述第一突起而言位于沿着所述主体部的所述柱形状的轴向的正上方。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作业车辆,其中,
所述第二贯通孔具有第六凹部,该第六凹部与所述第二主体插入部的外周连接,并且具有比所述第一突起的外周形状小且比所述第二突起的外周形状大的平面形状,
所述第六凹部与所述第二凹部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作业车辆,其中,
在所述牵引销的所述主体部插入到所述第二主体插入部和所述第三主体插入部的状态下,所述第二突起配置在所述第二凹部以及所述第六凹部中的任一方的内部。
10.一种牵引装置的操作方法,其是权利要求4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作业车辆中的牵引装置的操作方法,
所述牵引装置的操作方法具备如下工序:
从所述牵引销的所述主体部插入到所述第二主体插入部和所述第三主体插入部的状态,以使所述第二突起通过所述第一凹部而位于所述上托架结构体的上方的方式将所述牵引销向上方拉起;以及
在将所述牵引销向上方拉起之后,以从所述主体部的所述柱形状的轴向观察使所述第二突起向不与所述第一凹部重叠的位置移动的方式使所述牵引销相对于所述上托架结构体旋转,由此将所述第二突起载置并保持于所述上托架结构体上。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牵引装置的操作方法,其中,
在将所述第二突起载置并保持于所述上托架结构体上的状态下,在所述牵引销的下端与所述下托架之间产生间隙,
所述牵引装置的操作方法还具备如下工序:
在产生了所述间隙的状态下,以从所述轴向观察使所述第二突起向与所述第二贯通孔重叠的位置移动的方式使所述牵引销相对于所述上托架结构体旋转;以及
在使所述牵引销旋转之后,以使所述第二突起通过所述第一凹部向所述上托架结构体的下方移动且成为所述牵引销插入到所述第一贯通孔和所述第二贯通孔的状态的方式将所述牵引销向下方按下,
通过将所述牵引销向下方按下,从而利用所述间隙使所述牵引销穿过牵引绳索的环部。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牵引装置的操作方法,其中,
将所述牵引销按下的工序包括:将所述牵引销按下至成为所述第一突起通过所述第二凹部而位于所述下托架的下方的状态的工序,
所述牵引装置的操作方法还具备如下工序:
在所述第一突起位于所述下托架的下方的状态下,以从所述轴向观察使所述第一突起向不与所述第二凹部重叠的位置移动的方式使所述牵引销相对于所述下托架旋转。
13.一种牵引装置的组装方法,其是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作业车辆中的牵引装置的组装方法,
所述牵引装置的组装方法具备如下工序:
以所述板构件的所述第四主体插入部位于所述上托架的所述第三主体插入部的正上方、且所述板构件的所述第五凹部位于所述上托架的所述第三凹部的正上方的方式,将所述板构件配置于所述上托架的上方;
将所述牵引销的所述主体部穿过所述板构件的所述第四主体插入部以及所述上托架的所述第三主体插入部,并且将所述牵引销的所述第一突起穿过所述板构件的所述第五凹部以及所述上托架的所述第三凹部;
在使所述牵引销的所述第一突起穿过所述第五凹部以及所述第三凹部之后,以使所述板构件的所述第四凹部位于所述上托架的所述第三凹部的正上方的方式使所述板构件相对于所述上托架绕所述主体部旋转;以及
在所述第四凹部位于所述第三凹部的正上方的状态下将所述板构件固定于所述上托架。
CN201680000430.0A 2015-12-10 2016-02-16 作业车辆、牵引装置的操作方法以及牵引装置的组装方法 Active CN10582914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EP15199300.3 2015-12-10
EP15199300.3A EP3178679B1 (en) 2015-12-10 2015-12-10 Work vehicle, method for operating tow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assembling tow apparatus
PCT/JP2016/054475 WO2016114408A1 (ja) 2015-12-10 2016-02-16 作業車両、牽引装置の操作方法および牽引装置の組立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829149A CN105829149A (zh) 2016-08-03
CN105829149B true CN105829149B (zh) 2019-11-01

Family

ID=5527310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80000430.0A Active CN105829149B (zh) 2015-12-10 2016-02-16 作业车辆、牵引装置的操作方法以及牵引装置的组装方法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0071608B2 (zh)
EP (1) EP3178679B1 (zh)
JP (1) JP6082849B2 (zh)
CN (1) CN105829149B (zh)
WO (1) WO2016114408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739885B (zh) * 2017-01-05 2019-05-24 上汽通用汽车有限公司 可拆卸的拖钩装置
US11679636B2 (en) * 2018-12-06 2023-06-20 Midway Products Group, Inc. Hitch assembly
EP4379146A1 (en) * 2021-12-23 2024-06-05 Hitachi Construction Machinery Co., Ltd. Work vehicle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140132A (en) * 1935-12-09 1938-12-13 Robert E Hollett Trailer coupler
US2660444A (en) * 1951-03-12 1953-11-24 Kelsey Hayes Wheel Co Coupling pin hitch
US2654613A (en) * 1952-03-28 1953-10-06 Deere Mfg Co Implement and trailer hitch
JPS5845105U (ja) * 1981-09-21 1983-03-26 株式会社豊田自動織機製作所 けん引車両のドロ−バ−抜け防止装置
JPH06127227A (ja) * 1992-10-20 1994-05-10 Iseki & Co Ltd 係止ピンの自動ロック装置
JP2001010316A (ja) 1999-06-30 2001-01-16 Toyota Autom Loom Works Ltd トーイングトラクタの連結装置
CA2466016C (en) 2001-11-02 2009-10-13 The Holland Group, Inc. Industrial e-hitch trailer coupler
CN201559491U (zh) * 2009-12-16 2010-08-25 卜建龙 后挂钩机构安全装置
CN203267691U (zh) * 2013-04-12 2013-11-06 山东山推机械有限公司 双重防牵引销脱落的牵引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10071608B2 (en) 2018-09-11
US20170166021A1 (en) 2017-06-15
JP6082849B2 (ja) 2017-02-15
WO2016114408A1 (ja) 2016-07-21
EP3178679B1 (en) 2018-03-28
JPWO2016114408A1 (ja) 2017-04-27
EP3178679A1 (en) 2017-06-14
CN105829149A (zh) 2016-08-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829149B (zh) 作业车辆、牵引装置的操作方法以及牵引装置的组装方法
JP6236425B2 (ja) 作業機
EP2725150A1 (en) Rotation-type construction machine
JP4889304B2 (ja) 自動車解体機
US7204519B2 (en) Construction machine
US10024026B2 (en) Front loader frame, front loader equipped with front loader frame, and work vehicle equipped with front loader
JP5200183B1 (ja) 天窓清掃用ワイパ装置、キャブおよび建設機械
CN107288167B (zh) 工程机械
EP1484452A1 (en) Working vehicle
JP4236645B2 (ja) 旋回作業機におけるロータリジョイントの取付構造
WO2017158780A1 (ja) サスペンションアームの取付構造および作業車両
CN211486318U (zh) 一种伸缩式消防车的转向装置
CN113383131B (zh) 作业车辆以及挡泥部的装卸方法
US11066806B2 (en) Arm for working machine, bearing member,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the arm for the working machine
JP2008173052A (ja) モアの昇降リンク機構
CN105923010A (zh) 旋转车钩连接装置及公路铁路两用车
JP3659709B2 (ja) 建設機械のキャブ
WO2018173914A1 (ja) ホイールローダ及びカウンタウェイトの取付位置変更方法
KR100579314B1 (ko) 서스펜션 자동 체결장치
JPH0739692Y2 (ja) 操縦者用座席装置
JP2004248588A (ja) モアの昇降リンク機構
KR20130044895A (ko) 로킹핀과 리테이너 링을 이용한 작업장치 조인트 연결장치
JP2009225765A (ja) 作業機
JPH1111873A (ja) 作業ブーム取付構造
JP2006118252A (ja) 集材用作業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