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828685B - 孔内导入装置用的操作部以及孔内导入装置 - Google Patents

孔内导入装置用的操作部以及孔内导入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828685B
CN105828685B CN201480067098.0A CN201480067098A CN105828685B CN 105828685 B CN105828685 B CN 105828685B CN 201480067098 A CN201480067098 A CN 201480067098A CN 105828685 B CN105828685 B CN 10582868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ace
handle part
insertion section
inclined surface
operation por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80067098.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828685A (zh
Inventor
船越靖生
田岛健司
星野勇气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Olympu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Olympus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Olympus Corp filed Critical Olympus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582868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82868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82868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82868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21/00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the use of optical means, i.e. using sub-millimetre waves, infrared, visible or ultraviolet light
    • G01N21/84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 G01N21/88Investigating the presence of flaws or contamination
    • G01N21/95Investigating the presence of flaws or contamination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or shape of the object to be examined
    • G01N21/954Inspecting the inner surface of hollow bodies, e.g. bor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00Instruments for performing medical examinations of the interior of cavities or tubes of the body by visual or photographical inspection, e.g. endoscopes; Illuminating arrangements therefor
    • A61B1/00064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the endoscope body
    • A61B1/00066Proximal part of endoscope body, e.g. handl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00Instruments for performing medical examinations of the interior of cavities or tubes of the body by visual or photographical inspection, e.g. endoscopes; Illuminating arrangements therefor
    • A61B1/00064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the endoscope body
    • A61B1/00071Insertion part of the endoscope body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00Instruments for performing medical examinations of the interior of cavities or tubes of the body by visual or photographical inspection, e.g. endoscopes; Illuminating arrangements therefor
    • A61B1/00131Accessories for endoscopes
    • A61B1/00133Drive units for endoscopic tools inserted through or with the endoscope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00Instruments for performing medical examinations of the interior of cavities or tubes of the body by visual or photographical inspection, e.g. endoscopes; Illuminating arrangements therefor
    • A61B1/005Flexible endoscopes
    • A61B1/0051Flexible endoscopes with controlled bending of insertion part
    • A61B1/0052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control elements, e.g. handl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23/00Telescopes, e.g. binoculars; Periscopes; Instruments for viewing the inside of hollow bodies; Viewfinders; Optical aiming or sighting devices
    • G02B23/24Instruments or systems for viewing the inside of hollow bodies, e.g. fibrescopes
    • G02B23/2476Non-optical details, e.g. housings, mountings, supports
    • GPHYSICS
    • G05CONTROLLING; REGULATING
    • G05GCONTROL DEVICES OR SYSTEMS INSOFAR AS CHARACTERISED BY MECHANICAL FEATURES ONLY
    • G05G1/00Controlling members, e.g. knobs or handles; Assemblies or arrangements thereof; Indicating position of controlling members
    • G05G1/08Controlling members for hand actuation by rotary movement, e.g. hand wheels
    • G05G1/10Details, e.g. of discs, knobs, wheels or handles
    • GPHYSICS
    • G05CONTROLLING; REGULATING
    • G05GCONTROL DEVICES OR SYSTEMS INSOFAR AS CHARACTERISED BY MECHANICAL FEATURES ONLY
    • G05G11/00Manually-actuated control mechanisms provided with two or more controlling members co-operating with one single controlled member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21/00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the use of optical means, i.e. using sub-millimetre waves, infrared, visible or ultraviolet light
    • G01N21/84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 G01N21/88Investigating the presence of flaws or contamination
    • G01N21/95Investigating the presence of flaws or contamination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or shape of the object to be examined
    • G01N21/954Inspecting the inner surface of hollow bodies, e.g. bores
    • G01N2021/9542Inspecting the inner surface of hollow bodies, e.g. bores using a probe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Surgery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Pathology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edical Informatics (AREA)
  • Heart & Thoracic Surgery (AREA)
  • Radiology & Medical Imaging (AREA)
  • Molecular Biology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Nuclear Medicine, Radiotherapy & Molecular Imaging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Biophysics (AREA)
  • Automation & Control Theory (AREA)
  • Astronomy & Astrophysics (AREA)
  • Analytical Chemistry (AREA)
  • Biochemistry (AREA)
  • Immunology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Instruments For Viewing The Inside Of Hollow Bodies (AREA)
  • Endoscopes (AREA)

Abstract

操作部具有:把持部,其与插入到孔内的插入部的基端部连接,为了操作所述插入部而由操作者把持;弯曲操作旋钮,其设置于所述把持部,用于使所述插入部的弯曲部弯曲;突出部,其在所述把持部中的配置有所述弯曲操作旋钮的面与所述操作者把持所述把持部的手掌所抵接的面之间的面上,相对于所述把持部的长度轴在径向上从所述把持部突出地形成;以及倾斜面,其在所述突出部的所述插入部侧朝向所述插入部倾斜。

Description

孔内导入装置用的操作部以及孔内导入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将插入部导入孔内的孔内导入装置用的操作部以及孔内导入装置。
背景技术
例如,日本特开2004-141331号公报和日本特开2008-92968号公报所公开的孔内导入装置用操作部(内窥镜的操作部)在第1把持部与第2把持部之间存在阶差。通过在阶差的下侧放置中指或无名指而以稳定的状态把持该操作部。
用户在适当地操作弯曲操作旋钮或者在操作各种阀单元、各种开关等时,需要相对于操作部适当地移动手来改变把持状态。在这样改变把持状态的情况下,根据把持状态有时感觉把持部小,有时感觉把持部大,即,存在难以根据把持状态稳定地把持操作部的情况。
因此,期望一种即使在适当地移动手而改变把持状态的情况下也容易稳定地把持并且容易操作的操作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即使在适当地移动手而改变把持状态的情况下也容易稳定地把持并且容易操作的孔内导入装置用的操作部以及孔内导入装置。
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孔内导入装置用的操作部具有:把持部,其与插入到孔内的插入部的基端部连接,为了操作所述插入部而由操作者把持;弯曲操作旋钮,其设置于所述把持部,用于使所述插入部的弯曲部弯曲;突出部,其在所述把持部中的配置有所述弯曲操作旋钮的面与所述操作者把持所述把持部的手掌所抵接的面之间的面上,相对于所述把持部的长度轴在径向上从所述把持部突出地形成;以及倾斜面,其在所述突出部的所述插入部侧朝向所述插入部倾斜。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第1至第3实施方式的内窥镜(孔内导入装置)的概略图。
图2A是示出第1至第3实施方式的内窥镜(孔内导入装置)的操作部的、从图1所示的状态的相反侧观察到的概略图。
图2B是示出第1至第3实施方式的内窥镜(孔内导入装置)的操作部的概略图。
图3是示出第1实施方式的内窥镜(孔内导入装置)的操作部的概略性的主视图。
图4A是示出用左手把持第1实施方式的内窥镜(孔内导入装置)的操作部特别是将中指放置在倾斜面上、将无名指和小指放置在第2把持部的握持面上的状态的概略图。
图4B是示出用左手把持第1实施方式的内窥镜(孔内导入装置)的操作部特别是将中指载置在第1按压阀单元的按压体上、将无名指放置在倾斜面上并且用该无名指支撑UD弯曲操作旋钮、将小指放置在第2把持部的握持面上的状态的概略图。
图5是示出第2实施方式的内窥镜(孔内导入装置)的操作部的概略性的主视图。
图6是示出第3实施方式的内窥镜(孔内导入装置)的操作部的概略性的主视图。
图7是示出第3实施方式的内窥镜(孔内导入装置)的操作部的概略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用于实施本发明的方式进行说明。
关于第1实施方式,使用图1至图4B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孔内导入装置以内窥镜10为例进行说明。
内窥镜(孔内导入装置)10具有:插入部12,其被插入到孔内;操作部14,其被用户的单手特别是左手把持,用于适当地操作包含插入部12的内窥镜10;以及通用线缆16,其与控制内窥镜10的未图示的控制单元连接。
虽然未图示,但是内窥镜10在其内部具有对孔内进行照明的公知的照明光学系统以及对由照明光学系统照明的孔内进行拍摄而进行观察的公知的观察光学系统。内窥镜10还具有公知的送气/送水/抽吸单元,该送气/送水/抽吸单元能够清洗观察光学系统的未图示的物镜等、或者抽吸生物体组织或血液等。
插入部12从其前端部朝向基端部依次具有前端硬质部22、弯曲部24以及具有挠性的管状体26。虽然管状体26优选像所谓的软性内窥镜的插入部的挠性管那样使用具有挠性的部件,但是也可以使用例如不锈钢合金材料等金属材料制成的不具有挠性的硬质管。
操作部14配置在插入部12的基端部。插入部12和操作部14位于共用的长度轴L。具体而言,插入部12与后述的第2把持部34连结,向相对于第1把持部32的相反侧延伸。
如图1至图4B所示,操作部14具有操作者为了操作插入部12而把持的把持部30、UD弯曲操作旋钮36、38、多个按压阀单元(这里是第1和第2按压阀单元)40、42、以及延伸出通用线缆16的连接器44。把持部30具有第1把持部(上侧把持部)32和第2把持部(下侧把持部)34。
插入部12的长度轴L位于插入部12的中心轴上。操作部14的第2把持部34位于沿着长度轴L比第1把持部32接近插入部12的位置。
第1按压阀单元40位于接近第2把持部34和插入部12的一侧(下侧),用于进行从插入部12的前端硬质部22的前端喷出气体的送气或喷出液体的送水。第2按压阀单元42位于远离插入部12的一侧(上侧),用于抽吸位于插入部12的前端硬质部22的前端的生物体组织或血液等。第1和第2按压阀单元40、42是从内窥镜10的插入部12的前端贯穿插入到通用线缆16中的相对于操作部14的远位端的上述公知的送气/送水/抽吸单元的一部分。此外,优选本实施方式的第1和第2按压阀单元40、42是相同尺寸并且外观是相同形状。
此外,在第1把持部32中的第2按压阀单元42的上侧配置有具有多个开关46a、46b、…的开关单元46。开关46a、46b、…的功能被适当地设定。例如要想拍摄静止图像,利用内窥镜10的未图示的控制单元来设定开关单元46的一个开关的功能来使用。此外,例如要想将照明光切换为普通光(白色光)和特殊光(例如荧光),利用未图示的控制单元来设定其他的一个开关的功能来使用。
第1把持部32在绕长度轴L的周向上具有第1面(用户对置面)52、第2面(操作旋钮配置面)54、第3面(按压阀单元配置面)56以及第4面(通用线缆配置面)58作为外周面。第1面52与第2面54之间的边界、第2面54与第3面56之间的边界、第3面56与第4面58之间的边界、第4面58与第1面52之间的边界分别形成为使两者连续的平滑的曲面。第1把持部32的沿着绕长度轴L的周向的外周面因第1至第4面52、54、56、58配合而形成为环状。第1把持部32的外周面、即外壳优选形成为例如具有大致矩形的截面的管状。
第2把持部34在绕长度轴L的周向上具有与第1面52连续配置的用户对置面(第5面)62、握持面(第6面)64作为外周面。握持面64的与长度轴L垂直的横截面形成为大致U字形状。即,第2把持部34的与长度轴L垂直的周向的外周面因第5和第6面62、64配合而形成为环状。另外,在握持面64中的接近插入部12的位置形成有用于使处置器具通过未图示的通道而从前端硬质部22的例如前端面突出的处置器具入口66(参照图1)。
在用单手(左手)把持内窥镜10的第1和第2把持部32、34时,第1面52和用户对置面62能够与用户的正面对置。在第1面52和用户对置面62与用户的正面对置的状态下,第1把持部32中的第2面54形成为相对于第1面52配置在用户的右侧的右侧面,第4面58形成为相对于第1面52配置在用户的左侧的左侧面。另外,第1把持部32的第3面56位于第1面52的相反侧的面(背面),与第2面54和第4面58连续。另外,第3面56位于第2把持部34的第6面64中的与第5面62相反侧,位于相对于第6面64向长度轴L的径向外侧突出的位置。因此,不仅通过第3面56、还通过第2面54和第4面58的一部分形成相对于第6面64向长度轴L的径向外侧突出的突出部60。即,成为在第3面56上配置有突出部60的状态,该第3面56形成在配置有UD弯曲操作旋钮36的第2面54与操作者把持第1把持部32的手掌所抵接的第4面58之间。
UD弯曲操作旋钮36以能够转动操作的方式配置在第1把持部32的第2面54上。即,UD弯曲操作旋钮36配置在第1把持部32中的相对于第1面52在周向上相邻且与第4面58相反侧的第2面54上,在对插入部12的弯曲部24进行弯曲时被用户操作。UD弯曲操作旋钮36形成为大致星形,具有:5个凸部72,该5个凸部72的外缘与以UD弯曲操作旋钮36的转动中心轴C为中心的假想圆的外周面相切;以及5个凹部74,该5个凹部74形成在各个凸部72之间,相对于圆向UD弯曲操作旋钮36的转动中心轴C侧凹陷。另外,UD弯曲操作旋钮36的中心轴与转动中心轴C一致。
在第3面56上配置有第1和第2按压阀单元40、42。即,第1和第2按压阀单元40、42配置在第1把持部32中的相对于第2面54在周向上相邻且与第1面52相反侧的第3面56上。由于第1按压阀单元40位于第3面56即突出部60,因此相对于长度轴L与第6面64相比至少在接近第2把持部34的位置上第1按压阀单元40位于远位端的位置。
在第4面58上配置有通用线缆用连接器44。连接器44使通用线缆16朝向用户延伸。即,通用线缆16朝向第3面56侧的相反侧延伸。在用户把持操作部14时,连接器44的下表面44a形成为载置并支撑用户的食指等的支撑部。
另外,第1把持部32的第1面52与第2把持部34的用户对置面(第5面)62之间的边界可以像图3至图4B所示那样形成为两者呈大致平面状连续,虽然未图示但也可以形成为两者具有角度地连续。
第2把持部34的外周的周向长度(绕长度轴L的周长)形成为比第1把持部32的外周的周向长度短。特别是,第1把持部32中的接近第2把持部34的位置的外周的周向长度(绕长度轴L的周长)形成为比第2把持部32的外周的周向长度长。第1把持部32中的远离第2把持部34的位置的外周的周向长度(绕长度轴L的周长)可以形成为比第2把持部32的外周的周向长度长,也可以形成为比第2把持部32的外周的周向长度短。
在第1把持部32的第3面56与第2把持部34之间,具体而言在第1把持部32的第3面56中的接近第2把持部34的缘部56a与第2把持部34的第6面(握持面)64之间形成有相对于长度轴L倾斜的倾斜面82。换言之,倾斜面82形成为在突出部60的插入部12侧朝向插入部12倾斜。倾斜面82特别优选形成在第2把持部34中的第5面62的相反侧。
倾斜面82与从转动中心轴C朝向第3面56与所述第6面之间的边界而向径向外侧延伸的假想线(垂线)T垂直。换言之,倾斜面82中的某个位置的垂线T与UD弯曲操作旋钮36的转动中心轴C交叉。倾斜面82可以形成为平面,也可以形成为曲面。在形成为曲面的情况下,优选形成为与第1把持部32的第3面56和第2把持部34的第6面64平滑连续。此外,优选倾斜面82与凸部72相比相对于转动中心轴C位于远位的位置,该凸部72是与以UD弯曲操作旋钮36的转动中心轴C为中心的假想圆CK相切的外切面。
第1按压阀单元40中的相对于第3面56位于远位且接近第2把持部34的位置即按压体40a配置在与平行于倾斜面82的假想面VS相切的位置上。在第1按压阀单元40使用与第2按压阀单元42大致相同尺寸、大致相同形状的部件,或者使用与以往大致相同尺寸、大致相同形状的部件的情况下,第1按压阀单元40的位置根据倾斜面82的倾斜角度而相对于第1把持部32的第3面56的缘部56a发生变化。优选图3中所示的第1按压阀单元40相对于第1把持部32的第3面56的缘部56a的位置与相当于以往的内窥镜的操作部的第1把持部中的第3面的缘部的位置相比接近形成有倾斜面82的部分。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对使弯曲部24向U方向以及D方向弯曲的情况、即操作标号36所示的UD弯曲操作旋钮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以使弯曲部24向R方向和L方向弯曲的方式将RL用弯曲操作旋钮38配置在远离第2面54的位置上,形成为通过RL用弯曲操作旋钮38的操作而使弯曲部24向R方向、L方向弯曲。
接下来,关于本实施方式的内窥镜10的作用,使用图1至图4B进行说明。
在将第1把持部32的第1面52和第2把持部34的用户对置面(第5面)62配置为与用户正对的状态下,在用户的左手的食指IF上载置并支撑连接器44的下表面44a,并且用拇指TH的根附近支撑通用线缆16的下表面。拇指TH通过通用线缆16的下侧而放置在从第1面52到第2面54上。此时,能够将拇指TH载置在开关单元46中的配置于接近用户的位置的开关46d上、或者UD弯曲操作旋钮36的凸部72附近。另一方面,如图4A和图4B所示,食指IF放置在能够操作第1按压阀单元40的按压体40a的位置、或者放置在能够操作第2按压阀单元42的按压体42a的位置。中指MF放置在能够操作第1按压阀单元40的按压体40a的位置,或者放置在能够支撑UD弯曲操作旋钮36的位置。
另外,用户的左手掌中的拇指TH的拇指球位于第1面52和第4面58的附近且第5面62和第6面64的左侧面。在这样的状态下,用户用其左手握住包含第1和第2把持部32、34的操作部14。
以往的内窥镜的操作部在第1把持部和第2把持部中的特别是第1把持部的第3面与第2把持部的第6面之间的边界存在阶差,相对于长度轴的周向长度因阶差而急剧变化。另一方面,本实施方式的内窥镜10的操作部14因与从转动中心轴C朝向径向外侧的假想线T垂直的倾斜面82的存在,而使第1把持部32与第2把持部34之间的边界附近的绕长度轴L的周向长度沿着长度轴L逐渐变化。
因此,例如像图4A所示的状态那样,用户例如按照手的大小或者按照适合手的位置而能够将包含倾斜面82的操作部14中的把持的位置适当调整到容易把持的位置。例如,对于手较大的用户来说,由于与倾斜面82中的下侧的绕长度轴L的周向长度相比上侧较长,因此优选使倾斜面82中的上侧(接近第1把持部32的第3面56、远离插入部12的位置)与例如手的中指MF抵接。另一方面,对于手较小的用户来说,由于与倾斜面82中的上侧的绕长度轴L的周向长度相比下侧较短,因此优选使倾斜面82中的下侧(接近第2把持部32的第6面64中的与第5面62相反侧的面、与插入部12接近的位置)与例如手的中指MF抵接。
在该状态下,用户用右手保持插入部12,将插入部12的前端硬质部22按入体腔等的孔内,从而将插入部12的前端硬质部22至管状体26插入。
当例如在大肠等的孔内将插入部12从肛门侧朝向内侧的例如横结肠等插入时,使弯曲部24适当向U方向和D方向弯曲。此时,用户重复进行使通过右手把持的插入部12绕长度轴L转动、通过左手把持的操作部14的UD弯曲操作旋钮36向适当的方向转动的作业,将插入部12从近前侧朝向里侧插入。在适当保持弯曲部24的弯曲状态时,不仅用拇指TH、例如还用中指MF、无名指RF等保持UD弯曲操作旋钮36。
在适当保持弯曲部24的弯曲状态时,即在以维持UD弯曲操作旋钮36的位置的方式进行保持的情况下,例如一边用拇指TH维持使UD弯曲操作旋钮36转动适当的量的状态,一边用中指MF或无名指RF保持UD弯曲操作旋钮36。然后,使拇指TH离开UD弯曲操作旋钮36。此时,在进一步转动UD弯曲操作旋钮36的情况下,可以用中指MF或无名指RF等转动,也可以用拇指TH转动。
在用中指MF保持UD弯曲操作旋钮36的情况下,例如从像图4B所示那样将中指MF载置在第1按压阀单元40的按压体40a上的状态到像图4A所示那样移动到UD弯曲操作旋钮36。此时,一边使无名指RF和小指LF以远离倾斜面82的方式移动,一边使中指MF通过假想面VS移动到倾斜面82。此时,倾斜面82位于比假想面VS接近转动中心轴C的位置。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将第3面56的缘部56a与第1按压阀单元40之间的空间最小化。因此,中指MF难以钩挂于第3面56的缘部56a,假设稍稍钩挂于缘部56a,由于倾斜面82与缘部56a连续,因此容易使中指MF移动到图4A所示的位置。而且,通过使中指MF与倾斜面82中的适当的位置抵接而能够用中指MF稳定地保持UD弯曲操作旋钮36。
在用无名指RF保持UD弯曲操作旋钮36的情况下,例如使中指MF从图4A所示的位置移动到图4B所示的位置,并且使无名指RF和小指LF从图4A所示的位置移动到图4B所示的位置。在使中指MF移动时,只要使其沿着倾斜面82、第3面56的缘部56a进而第1按压阀单元40移动到按压体40a即可。即,中指MF只要相对于长度轴L沿着倾斜面82、第3面56的缘部56a进而第1按压阀单元40逐渐向远位侧移动到按压体40a即可。此时,在中指MF的运指时不会被钩挂。此外,本实施方式的第3面56的缘部56a和第1按压阀单元40之间阶差也被最小化。因此,能够容易地进行中指MF的从图4A所示的位置到图4B所示的位置的运指。另一方面,只要无名指RF和小指LF从图4A所示的位置向第1把持部32侧移动到图4B所示的位置即可。而且,通过使无名指RF与倾斜面82中的适当的位置抵接而以无名指RF不发生摇摆的方式用无名指RF稳定地保持UD弯曲操作旋钮36。
像以上所说明的那样,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内窥镜10能够得出以下结论。
与以往的内窥镜的操作部不同,本实施方式的内窥镜10的操作部14在第1把持部32与第2把持部34之间的边界形成有倾斜面82,不会形成为急剧的阶差。因此,在沿着长度轴L的轴向的移动和沿着长度轴L的周向的移动时,能够防止中指MF、无名指RF等被阶差钩挂,能够防止对中指MF、无名指RF的移动的妨碍。因此,通过具有本实施方式的内窥镜10的操作部14的这样的倾斜面82,而能够顺利进行中指MF或无名指RF沿着长度轴L的轴向的移动以及沿着绕长度轴L的周向的移动这双方。因此,在例如用中指MF或无名指RF支撑UD弯曲操作旋钮36的情况下,能够防止在使中指MF或无名指RF沿着倾斜面82移动时中指MF或无名指RF被操作部14的一部分钩挂。因此,用户能够以在进行用中指MF或无名指RF支撑UD弯曲操作旋钮36的作业的情况下降低压力的状态进行作业。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操作部14例如在使中指MF从图4A所示的状态移动到图4B所示的状态的情况下,只要使中指MF大致直线地移动即可。因此,在相对于操作部14适当地移动手而改变把持状态时,本实施方式的操作部14能够减少移动手指的方向,能够使运指等简单化。此外,例如在将中指MF放置在第1按压阀单元40的按压体40a上时,倾斜面82与第1按压阀单元40的按压体40a的缘部平行。因此,在用户使中指MF从倾斜面82移动到第1按压阀单元40的按压体40a时,或者在使中指MF从按压体40a移动到倾斜面82时,不需要目视观察而易于把握位置地移动。
根据本实施方式,通过在第1和第2把持部32、34之间形成与转动中心轴C垂直的倾斜面82,而不用考虑手的大小,在把持第1和第2把持部32、34时容易稳定地把持。此外,由于倾斜面82使第1和第2把持部32、34的相对于长度轴L的周向长度沿着长度轴L逐渐发生变化,因此能够提高例如在用中指MF等保持UD弯曲操作旋钮36时,使中指MF从保持着UD弯曲操作旋钮36的位置移动到第1按压阀单元40的按压体40a时的操作性,进而提高使中指MF从紧贴第1按压阀单元40的按压体40a的状态移动到用中指MF等保持UD弯曲操作旋钮36时的操作性。
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提供即使在适当地移动手而改变把持状态的情况下也容易稳定地把持并且容易操作的内窥镜10的操作部14。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内窥镜10,对以往持续使用内窥镜的用户而言,不改变操作部14的大体上的形状和弯曲操作旋钮36的直径,从而能够极力维持以往的操作感。
在本实施方式中,对内窥镜10的例子进行了说明。虽然未图示,但是形成从内窥镜10去除了照明光学系统和观察光学系统而得的孔内导入装置也是适合的。
接下来,使用图5对第2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是第1实施方式的变形例,对与第1实施方式中说明的部件相同的部件或者具有相同的功能的部件尽力标注相同的标号,省略详细的说明。
如图5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第1和第2按压阀单元40、42彼此大小不同。另外,第1和第2按压阀单元40、42的形状可以是相似的形状,也可以是不同的形状。
即使以这种方式形成,也能够与第1实施方式中说明的内容同样地对操作部14进行把持并操作。
而且,第1按压阀单元40和第2按压阀单元42形成为沿着以转动中心轴C为中心的假想的外切圆CC的圆弧的大小。因此,在移动手指时,能够沿着假想的外切圆CC的圆弧移动,分别对第1和第2按压阀单元40、42的按压体40a、42a进行操作,因此操作容易。
接下来,使用图6和图7对第3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是第1和第2实施方式的变形例,对与第1和第2实施方式说明的部件相同的部件或者具有相同的功能的部件尽力标注相同的标号,省略详细的说明。
如图6和图7所示,从第3面56的下端的缘部56a朝向第2把持部34的第6面64形成的倾斜面82与假想线T垂直。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假设存在以UD弯曲操作旋钮36的转动中心轴C为中心且通过第3面56的下端的缘部56a的假想的外切圆CC时,在与倾斜面82平行且与外切圆CC相切的假想平行面VS的延长线上配置有第1按压阀单元40中的相对于第3面56位于远位且接近第2把持部34的位置。
即使以这种方式形成,也能够与第1实施方式中说明的内容同样地对操作部14进行把持并操作。而且,像第2实施方式中说明的那样,在移动手指时,能够沿着假想的外切圆CC的圆弧移动,分别对第1和第2按压阀单元40、42的按压体40a、42a进行操作,因此操作容易。
在上述的第1至第3实施方式中,对按压阀单元40中的相对于第3面56位于远位且接近第2把持部34的位置配置在与平行于倾斜面82的假想面VS相切的位置的情况进行了说明。当然优选该假想线位于倾斜面82的延长线上。即,也优选按压阀单元40中的相对于第3面56位于远位且接近第2把持部34的位置配置在与倾斜面82的假想延长线VS相切的位置。
到此为止,参照附图对几个实施方式进行了具体说明,但是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的实施方式,包含在不脱离其主旨范围内进行的所有的方式。

Claims (6)

1.一种孔内导入装置用的操作部,其具有:
把持部,其与插入到孔内的插入部的基端部连接,为了操作所述插入部而由操作者把持,所述把持部具有第1把持部和比所述第1把持部接近所述插入部的第2把持部;
弯曲操作旋钮,其设置于所述第1把持部,用于使所述插入部的弯曲部弯曲;
突出部,其在所述第1把持部中的配置有所述弯曲操作旋钮的面与所述操作者把持所述第1把持部的手掌所抵接的面之间的面上,相对于所述把持部的长度轴在径向上从所述第1把持部突出地形成;
倾斜面,其在所述突出部的插入部侧形成为与从所述弯曲操作旋钮的转动中心轴朝向形成有所述突出部的面与形成于在所述第2把持部中的与用户对置面配合而形成环状的外周面的握持面之间的边界而向径向外侧延伸的假想线垂直,并且相对于所述长度轴倾斜,能够供所述操作者的中指或无名指抵接以把持所述把持部;以及
第1按压阀单元,其配置在形成有所述突出部的面上,所述第1按压阀单元中的相对于形成有所述突出部的面位于远位且接近所述第2把持部的位置配置在与平行于所述倾斜面的假想面相切的位置,且所述假想面位于比所述倾斜面远离所述转动中心轴的位置或者位于所述倾斜面的延长线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操作部,其中,
所述第1把持部具有沿着所述长度轴的周向配合而成为环状的第1面、第2面、第3面以及第4面;以及
所述第2把持部具有第5面和第6面,该第5面与所述第1面连续配置,该第6面配置于所述长度轴的周向上,与所述第5面配合而相对于所述长度轴在周向上形成为环状。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操作部,其中,
所述弯曲操作旋钮配置在所述第1把持部中的与所述第1面和所述第3面相邻且与所述第4面相反侧的所述第2面上,并具有转动中心轴,其中,所述第3面是与所述第1面相反侧的面。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操作部,其中,
所述第1按压阀单元相对于所述长度轴与所述第6面相比至少在接近所述第2把持部的位置上位于远位的位置。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操作部,其中,
所述倾斜面与如下的外切面相比相对于所述转动中心轴位于远位的位置:所述外切面是与以所述弯曲操作旋钮的所述转动中心轴为中心的假想圆相切的面。
6.一种孔内导入装置,该孔内导入装置具有:
权利要求1所述的孔内导入装置用的操作部;以及
插入部,其与所述第2把持部连结,具有沿着所述长度轴向相对于所述第1把持部的相反侧延伸的弯曲部。
CN201480067098.0A 2013-12-13 2014-12-05 孔内导入装置用的操作部以及孔内导入装置 Active CN10582868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258454 2013-12-13
JP2013258454 2013-12-13
PCT/JP2014/082318 WO2015087815A1 (ja) 2013-12-13 2014-12-05 孔内導入装置用の操作部及び孔内導入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828685A CN105828685A (zh) 2016-08-03
CN105828685B true CN105828685B (zh) 2018-08-03

Family

ID=5337112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80067098.0A Active CN105828685B (zh) 2013-12-13 2014-12-05 孔内导入装置用的操作部以及孔内导入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9778208B2 (zh)
EP (1) EP3081142A4 (zh)
JP (1) JP5869186B2 (zh)
CN (1) CN105828685B (zh)
WO (1) WO2015087815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1538744S (zh) * 2015-06-12 2015-11-24
USD841159S1 (en) * 2015-06-12 2019-02-19 Fujifilm Corporation Operating grip for endoscope
JP1574130S (zh) * 2016-11-17 2017-04-17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566437A (en) * 1981-05-01 1986-01-28 Olympus Optical Co., Ltd. Endoscope
JP2004141331A (ja) * 2002-10-23 2004-05-20 Fuji Photo Optical Co Ltd 内視鏡操作装置
CN102711584A (zh) * 2010-08-05 2012-10-03 奥林巴斯医疗株式会社 内窥镜
CN102834041A (zh) * 2010-04-19 2012-12-19 奥林巴斯医疗株式会社 内窥镜操作部以及内窥镜
CN103179894A (zh) * 2010-12-01 2013-06-26 奥林巴斯医疗株式会社 内窥镜

Family Cites Families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616630A (en) * 1984-08-20 1986-10-14 Fuji Photo Optical Co., Ltd. Endoscope with an obtusely angled connecting section
JPH0740975Y2 (ja) * 1986-11-20 1995-09-20 旭光学工業株式会社 内視鏡
JP3274724B2 (ja) * 1992-11-12 2002-04-15 オリンパス光学工業株式会社 内視鏡
US5447148A (en) * 1993-07-08 1995-09-05 Vision Sciences, Inc. Endoscopic contamination protection system to facilitate cleaning of endoscopes
JP2001095747A (ja) * 1999-09-30 2001-04-10 Olympus Optical Co Ltd 電子内視鏡
JP2002065577A (ja) * 2000-08-28 2002-03-05 Olympus Optical Co Ltd 内視鏡
JP2004195030A (ja) * 2002-12-19 2004-07-15 Pentax Corp 内視鏡関連品および内視鏡
US8118732B2 (en) * 2003-04-01 2012-02-21 Boston Scientific Scimed, Inc. Force feedback control system for video endoscope
JP5030441B2 (ja) * 2006-03-09 2012-09-19 オリンパスメディカル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内視鏡装置
JP4267017B2 (ja) * 2006-10-05 2009-05-27 オリンパスメディカル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内視鏡
US8092373B1 (en) * 2007-09-09 2012-01-10 William C. Papouras Endoscope hand assist device
CN103764011B (zh) * 2012-04-11 2017-06-30 奥林巴斯株式会社 开关罩、开关装置和内窥镜
EP2759250B1 (en) * 2012-09-05 2017-09-27 Olympus Corporation Endoscope
CN104582558B (zh) * 2012-10-22 2016-08-31 奥林巴斯株式会社 内窥镜
CN104349708B (zh) 2013-01-11 2016-10-05 奥林巴斯株式会社 内窥镜的弯曲角度调整机构和具有该弯曲角度调整机构的内窥镜
EP3035836B1 (en) * 2013-08-20 2020-09-30 Cook Medical Technologies LLC Endoscope mountable visualization device and handle
EP3050488A4 (en) * 2014-03-18 2017-06-28 Olympus Corporation Endoscope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566437A (en) * 1981-05-01 1986-01-28 Olympus Optical Co., Ltd. Endoscope
JP2004141331A (ja) * 2002-10-23 2004-05-20 Fuji Photo Optical Co Ltd 内視鏡操作装置
CN102834041A (zh) * 2010-04-19 2012-12-19 奥林巴斯医疗株式会社 内窥镜操作部以及内窥镜
CN102711584A (zh) * 2010-08-05 2012-10-03 奥林巴斯医疗株式会社 内窥镜
CN103179894A (zh) * 2010-12-01 2013-06-26 奥林巴斯医疗株式会社 内窥镜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081142A1 (en) 2016-10-19
WO2015087815A1 (ja) 2015-06-18
JPWO2015087815A1 (ja) 2017-03-16
US9778208B2 (en) 2017-10-03
US20160231255A1 (en) 2016-08-11
CN105828685A (zh) 2016-08-03
EP3081142A4 (en) 2017-09-06
JP5869186B2 (ja) 2016-02-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7044834B2 (ja) 内視鏡
CN105828685B (zh) 孔内导入装置用的操作部以及孔内导入装置
US8282600B2 (en) Body-insertable device and liquid medicine injection method
CN102905606B (zh) 硬性镜
US7918234B2 (en) Washer disinfector equipped with bath to which tray with endoscope mounted thereon is detachably loaded
EP1757217B1 (en) Endoscope and curve control assist member for endoscope
CN105979897B (zh) 内窥镜用处理器具及切开系统
CN107427194B (zh) 内窥镜
WO2017187748A1 (ja) 内視鏡
CN106572785B (zh) 内窥镜
CN105828687B (zh) 孔内导入装置用的操作部和孔内导入装置
CN105612032B (zh) 机械手系统的控制方法和机械手系统
CN106659488A (zh) 医疗设备
CN107920837A (zh) 具有吸入控制的外科器械
JP6042797B2 (ja) 孔内導入装置用操作部及び孔内導入装置
JP6401978B2 (ja) 内視鏡湾曲操作機構
JPH07313446A (ja) 内視鏡
CN108471929A (zh) 便携式内窥镜
JP6509102B2 (ja) 硝子体手術器具
CN108697305A (zh) 弯曲操作装置和应用该弯曲操作装置的内窥镜
JP6165073B2 (ja) 孔内導入装置用操作部及び孔内導入装置
JP6219008B1 (ja) 内視鏡
CN106793924B (zh) 内窥镜
JP2014054343A (ja) 吸引嘴管
JP2010178859A (ja) 内視鏡カバーおよび内視鏡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