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825244A - 介质处理装置 - Google Patents

介质处理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825244A
CN105825244A CN201510710943.8A CN201510710943A CN105825244A CN 105825244 A CN105825244 A CN 105825244A CN 201510710943 A CN201510710943 A CN 201510710943A CN 105825244 A CN105825244 A CN 10582524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elivery section
elastomer
medium
maintaining part
rotate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710943.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825244B (zh
Inventor
原田叔治
中坊彰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itachi Financial System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itachi Omron Financial System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itachi Omron Financial System Co Ltd filed Critical Hitachi Omron Financial System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582524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82524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82524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82524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KGRAPHICAL DATA READING; PRESENTATION OF DATA; RECORD CARRIERS; HANDLING RECORD CARRIERS
    • G06K13/00Conveying record carriers from one station to another, e.g. from stack to punching mechanism
    • G06K13/02Conveying record carriers from one station to another, e.g. from stack to punching mechanism the record carrier having longitudinal dimension comparable with transverse dimension, e.g. punched card
    • G06K13/07Transporting of cards between stations
    • G06K13/077Transporting of cards between stations with intermittent movement; Braking or stopping movemen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Delivering By Means Of Belts And Roller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在介质处理装置中与介质的厚度相应地阶段性调整按压介质的机构的技术。介质处理装置具备:第一旋转输送部,能够通过进行旋转来输送介质;第二旋转输送部,能够通过与第一旋转输送部一起夹着介质并与第一旋转输送部一起旋转,来输送介质;保持部,保持第二旋转输送部,设置为能够与所输送的介质的厚度相应地进行位移;第一弹性体,经由保持部将第二旋转输送部向第一旋转输送部按压;第二弹性体,能够经由保持部比第一弹性体更强地将第二旋转输送部向第一旋转输送部按压;以及调整部,调整在保持部进行了位移的情况下第二弹性体中与保持部接触的部位即弹性体端部的位置,从而能够调整弹性体端部与保持部之间的距离。

Description

介质处理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介质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在对磁卡或IC卡这样的介质进行处理的介质处理装置中,存在具备以下部件的介质处理装置:第一旋转输送部,通过旋转来输送介质;以及第二旋转输送部,通过与第一旋转输送部一起夹着介质旋转从而输送介质。一般而言,在进行驱动的旋转输送部中,为了通过增大与介质之间的摩擦力从而可靠地进行输送、以及为了抑制来自成对的旋转输送部的按压导致的变形,使用高硬度的橡胶。在进行从动的旋转输送部中,为了防止损伤介质的表面,使用橡胶或者塑料等材质。
存在以下介质处理装置:在没有输送介质的状态下,在第一旋转输送部和第二旋转输送部相对而夹入介质的部分即夹入部中,第一旋转输送部和第二旋转输送部接触。在这样的介质处理装置中,在第一旋转输送部以及第二旋转输送部由橡胶等弹性体形成的情况下,产生以下那样的问题。即,在对夹入部插入具有规定厚度的介质时、或从夹入部排出该介质时,由于第一旋转输送部以及第二旋转输送部变形,输送介质的输送速度急剧地变动。存在输送速度的变动妨碍磁卡中的磁或IC卡中的IC的读取的情况。
为了抑制这样的输送速度的变动,存在以下介质处理装置:在夹入部中,在第一旋转输送部与第二旋转输送部之间预先设置有间隙。在这样的介质处理装置中,在被插入了比该间隙薄的介质(片材或膜等)的情况下,不能输送该较薄的介质也不能进行返还。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介质输送机构中,通过在第一旋转输送部与第二旋转输送部之间设置有间隙,且除了第一旋转输送部以及第二旋转输送部之外还单独设置输送较薄的介质的输送部,从而能够返还较薄的介质。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3-177233号公报
但是,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介质输送机构中,存在单独形成输送部所导致的部件数的增加、以及要确保用于安装单独形成的输送部的介质处理机构内的空间这样的课题。除此之外,在介质处理装置中,还期望低成本化、微小化、制造的易化、省资源化、使用便利性的提高、耐久性的提高等。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介质处理装置具备:第一旋转输送部,能够通过进行旋转来输送介质;第二旋转输送部,能够通过与所述第一旋转输送部一起夹着所述介质并与所述第一旋转输送部一起旋转,来输送所述介质;保持部,保持所述第二旋转输送部,设置为能够与所输送的所述介质的厚度相应地进行位移;第一弹性体,经由所述保持部将所述第二旋转输送部向所述第一旋转输送部按压;第二弹性体,能够经由所述保持部比所述第一弹性体更强地将所述第二旋转输送部向所述第一旋转输送部按压;以及调整部,调整在所述保持部进行了位移的情况下所述第二弹性体中与所述保持部接触的部位即弹性体端部的位置,从而能够调整所述弹性体端部与所述保持部之间的距离。
根据本发明的介质处理装置,在第一旋转输送部与第二旋转输送部之间没有夹着应被插入的介质时,第二旋转输送部由第一弹性体较弱地被按压,因此能够抑制输送介质的输送速度的变动。此外,在被插入了比应被插入的介质薄的介质时,不单独形成输送部而是能够返还较薄的介质。在第一旋转输送部与第二旋转输送部之间夹着应被插入的介质时,第二旋转输送部由第二弹性体较强地被按压,因此能够实现稳定的介质的输送。此外,能够与应被插入的介质的厚度相应地调整能够使得保持部与弹性体端部接触的距离。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的卡处理装置的概要的图。
图2是参考例的二阶段按压机构的说明图。
图3是表示本发明中的二阶段按压机构的说明图。
图4是二阶段按压机构的剖面图。
图5是表示在没有被插入介质的状态下的二阶段按压机构的说明图。
图6是表示在被插入了具有规定厚度的介质的瞬间的二阶段按压机构的说明图。
图7是表示在被插入了介质的状态下的二阶段按压机构的说明图。
图8是表示其他实施方式中的二阶段按压机构的说明图。
图9是表示其他实施方式中的二阶段按压机构的说明图。
图10是表示其他实施方式中的二阶段按压机构的说明图。
标号说明
100……卡处理装置
100a……卡处理装置
100b……卡处理装置
101……卡插入部
102……主体处理部
103……卡回收部
104……传感器
105……输送电动机
108……卡
109……磁头
110……IC头
201a……介质
201b……介质
202……驱动辊
203……从动辊
204……保持部
205……弹簧
206……弹簧
301……驱动辊
302……从动辊
303……从动辊支架
304……支架旋转轴
305……调整轴
305a……按压部
306……调整螺母
307……滑套
308……固定托架
309……弹簧
309a……压缩弹簧
309b……压缩弹簧
310……压缩弹簧
311……介质
d……距离
d1……距离
具体实施方式
A.第1实施方式: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的卡处理装置100的概要的图。图1图示了相互正交的XYZ轴。图1的XYZ轴对应于其他图的XYZ轴。卡处理装置100对卡108进行处理。在本实施方式中,卡处理装置100相当于“介质处理装置”。在本实施方式中,卡108是装入了集成电路(IC:IntegratedCircuit)而成的卡即IC卡。卡处理装置100具备卡插入部101、主体处理部102和卡回收部103。
在卡插入部101中被插入卡108。卡插入部101具备磁头109。磁头109实施卡信息的读取或写入处理。
主体处理部102对所插入的卡108进行处理。主体处理部102具备传感器104、输送电动机105、二阶段按压机构300和IC头110。传感器104检测所插入的卡108,并向控制部(未图示)输出信号。输送电动机105基于来自接受到该信号的控制部的指示而进行工作。卡回收部103进行非法使用的卡的回收。
二阶段按压机构300具有与所输送的介质的厚度相应地以二阶段进行按压的构造。二阶段按压机构300具备驱动辊301和从动辊302。驱动辊301与来自进行工作的输送电动机105的动力相应地驱动。从动辊302与驱动辊301一起夹着并取入卡108而输送。
IC头110实施卡信息的读取或写入处理。在本实施方式中,实施由驱动辊301和从动辊302输送的介质的读取或写入处理。
图2是参考例的二阶段按压机构200的说明图。二阶段按压机构200具备驱动辊202、从动辊203、保持部204、弱弹簧205和强弹簧206。
在比规定厚度薄的介质201a(片材或膜等)由驱动辊202和从动辊203输送的情况下,介质201a由弱弹簧205较弱地被按压。在具有规定厚度的介质201b由驱动辊202和从动辊203输送的情况下,保持从动辊203的保持部204由于介质201b而向Z轴方向的-侧进行位移。位移后的保持部204按压强弹簧206,因此强弹簧206经由保持部204而将从动辊203向驱动辊202较强地按压。其结果,介质201b较强地被按压。
但是,在图2中的二阶段按压机构200中,为了实现在保持部204和强弹簧206之间的适当的间隔以及按压力,需要高精度的装配以及高精度的部件。此外,还存在由于部件老化而不能得到充分的输送力的情况。
图3是表示本发明中的二阶段按压机构300的说明图。图3(a)是从Y轴方向的-侧观看的二阶段按压机构300的说明图。图3(b)是从X轴方向的+侧观看二阶段按压机构300的图。
二阶段按压机构300具备驱动辊301、从动辊302、从动辊支架303、支架旋转轴304、调整轴305、调整螺母306、固定托架308、扭簧309和压缩弹簧310。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与驱动辊301对置的从动辊302侧的部件经由相对于驱动辊301固定了位置的固定托架308而被固定在卡处理装置100的主框架上。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构成从动辊302侧的部件也可以经由固定托架308而被固定在输送引导件等稳定的地方。在本实施方式中,固定托架308相当于“固定部”。
驱动辊301通过与从动辊302一起夹着介质并与从动辊302一起旋转,从而输送介质。在本实施方式中,驱动辊301由输送电动机105驱动。在本实施方式中,驱动辊301和从动辊302相对而夹着介质。在本实施方式中,驱动辊301相当于“第一旋转输送部”。
从动辊302与驱动辊301一起夹着介质,伴随介质被驱动辊301输送而输送介质。在本实施方式中,从动辊302被配置于驱动辊301的Z轴方向的-侧。在其他实施方式中,从动辊302也可以被配置于驱动辊301的Z轴方向的+侧。在本实施方式中,从动辊302相当于“第二旋转输送部”。
从动辊支架303保持从动辊302,设置为能够与所输送的介质的厚度相应地进行位移。在本实施方式中,从动辊支架303被配置于从动辊302的Z轴方向的-侧。在本实施方式中,从动辊支架303与所输送的介质的厚度相应地被从动辊302向Z轴方向的-侧按压,从而向Z轴方向的-侧进行位移。在本实施方式中,从动辊支架303以在与从动辊302中的旋转轴方向垂直的方向上能够旋转的方式被安装在固定托架308上。在此所说的垂直的方向包含80度至100度的范围。在本实施方式中,从动辊支架303相当于“保持部”。
支架旋转轴304被配置于从动辊302的X轴方向的-侧。支架旋转轴304是从动辊支架303在与从动辊302中的旋转轴方向垂直的方向上进行旋转时的旋转轴。在本实施方式中,支架旋转轴304相当于“保持部的旋转轴”。
扭簧309被配置于从动辊302的X轴方向的-侧。扭簧309被配置于支架旋转轴304的周围。扭簧309经由从动辊支架303将从动辊302向驱动辊301按压。在本实施方式中,扭簧309通过对从动辊支架303施加相对于固定托架308旋转的力,从而将从动辊302向驱动辊301按压。在本实施方式中,扭簧309以与压缩弹簧310相比更弱的力按压从动辊302。在本实施方式中,扭簧309相当于“第一弹性体”。由于扭簧309与相同重量的压缩弹簧相比能够保存的能量更大,因此在产生与压缩弹簧等同的按压力的情况下,能够以比压缩弹簧轻的重量制造。因此,能够使卡处理装置100变轻。
压缩弹簧310被配置于从动辊302的X轴方向的+侧。在本实施方式中,压缩弹簧310与扭簧309隔着从动辊302对置。压缩弹簧310将从动辊302向驱动辊301按压。在本实施方式中,压缩弹簧310经由从动辊支架303将从动辊302向驱动辊301按压。在本实施方式中,压缩弹簧310以与扭簧309相比更强的力按压从动辊302。在本实施方式中,压缩弹簧310是盘簧。在本实施方式中,压缩弹簧310相当于“第二弹性体”。
在压缩弹簧310上设置有滑套307。在本实施方式中,滑套307设置在压缩弹簧310的Z轴方向的+侧端部。滑套307是在从动辊支架303进行了位移的情况下在压缩弹簧310中与从动辊支架303接触的部位。在本实施方式中,滑套307相当于“弹性体端部”。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滑套307由向Z轴方向的-侧位移了的从动辊支架303向Z轴方向的-侧被按压的情况下,压缩弹簧310经由从动辊支架303将从动辊302向驱动辊301按压。
本实施方式中的扭簧309以及压缩弹簧310在从动辊302中的旋转轴方向(X轴方向)上被配置于从动辊302的两侧。旋转轴方向上的从动辊302的两侧不仅包含旋转轴的延长线上,还包含从该延长线上向Z轴方向偏离的位置。本实施方式中的扭簧309以及压缩弹簧310在从动辊302中的旋转轴方向之中从旋转轴的延长线上向Z轴方向偏离的位置上被配置于从动辊302的两侧。因此,在输送介质的输送方向(Y轴方向)上的卡处理装置100内的空间中,在输送方向的上游侧以及下游侧,能够广泛地设置能够配置其他部件的空间。
调整轴305被配置于从动辊302的X轴方向的+侧。调整轴305调整滑套307与从动辊支架303之间的距离d。在本实施方式中,调整轴305调整滑套307的位置,从而调整滑套307与从动辊支架303之间的距离d。在本实施方式中,调整轴305是螺栓。调整螺母306与调整轴305螺合。在本实施方式中,调整轴305以及调整螺母306相当于“调整部”。
图4示出了从图3(b)的向视F4-F4观看的二阶段按压机构300的截面。在本实施方式中,调整轴305插通了在从动辊支架303上形成的贯通孔、在滑套307上形成的贯通孔、压缩弹簧310的内侧、在固定托架308上形成的螺栓孔、以及调整螺母306。插通了这些部件的调整轴305通过调整螺母306而与固定托架308结合。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旋转作为螺栓的调整轴305,能够将调整轴305相对于固定托架308的位置在沿着调整轴305的轴方向的范围进行变更。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调整轴305中,在插通的状态下与滑套307相比更靠螺栓头侧形成有按压部305a。按压部305a形成为能够将滑套307向固定托架308侧按压。在本实施方式中,与在沿着调整轴305的轴方向的范围的位置变更相应地,按压部305a位置变更,且滑套307也被按压而位置变更,但从动辊支架303不位置变更,从而调整距离d。因此,能够与应被插入的介质的厚度相应地调整距离d。此外,能够单独地调整多个二阶段按压机构300间的由于装配、部件精度的不均、部件老化所导致的距离d的偏差。
图5是表示在没有被插入介质的状态下的二阶段按压机构300的说明图。图5(a)是从Y轴方向的-侧观看没有被插入介质的状态下的二阶段按压机构300的图。图5(b)是从X轴方向的+侧观看二阶段按压机构300的图。
在没有被插入介质的二阶段按压机构300中,驱动辊301和从动辊302以接触的状态停止。此时,从动辊302经由从动辊支架303由扭簧309的较弱的力向Z轴方向的+侧被按压。在从动辊支架303和滑套307之间存在距离d1,从动辊支架303与滑套307不接触。
图6是表示被插入了具有规定厚度的介质311的瞬间的二阶段按压机构300的说明图。图6(a)是从Y轴方向的-侧观看被插入介质311的瞬间的二阶段按压机构300的图。图6(b)是从X轴方向的+侧观看二阶段按压机构300的图。
在图6中的二阶段按压机构300中,伴随介质311的插入,从动辊302向Z轴方向的-侧被按压,从而从动辊支架303向Z轴方向的-侧被按压。由于从动辊支架303被按压,在从动辊支架303和滑套307之间距离d1变得不存在,从动辊支架303和滑套307到达相互接触的位置。在被插入了介质311的瞬间,从动辊302仅被扭簧309按压,所以能够使输送介质的输送速度的变动变小。其结果,能够抑制对IC头110对介质的读取带来的影响。
图7是表示在被插入了介质311的状态下的二阶段按压机构300的说明图。图7(a)是从Y轴方向的-侧观看在被插入了介质311的状态下的二阶段按压机构300的图。图7(b)是从X轴方向的+侧观看二阶段按压机构300的图。
在图7中的二阶段按压机构300中,由于被插入了介质311,从动辊302向Z轴方向的-侧被按压,从而从动辊支架303向Z轴方向的-侧被按压。从动辊支架303被按压,从而成为滑套307由位移后的从动辊支架303向Z轴方向的-侧被按压的状态。在该状态下,压缩弹簧310能够经由与滑套307接触的从动辊支架303,将从动辊302向驱动辊301以与扭簧309相比更强的力来按压。其结果,能够实现稳定的介质311的输送。
在被插入了比规定厚度薄的介质(片材或膜等)的情况下,与图5以及图6中的二阶段按压机构300的状态相同,从动辊302仅由扭簧309向Z轴方向的+侧被按压,所以能够输送较薄的介质。此外,介质被排出的瞬间与图6的状态下的二阶段按压机构300相同,从动辊302仅由扭簧309向Z轴方向的+侧被按压,所以能够使输送介质的输送速度的变动变小。
根据以上说明的实施方式,在第一旋转输送部与第二旋转输送部之间没有夹着应被插入的介质时,第二旋转输送部由第一弹性体较弱地被按压,因此能够抑制输送介质的输送速度的变动。此外,在被插入了比应被插入的介质薄的介质时,不单独形成输送部而是能够返还较薄的介质。在第一旋转输送部与第二旋转输送部之间夹着应被插入的介质时,第二旋转输送部由第二弹性体较强地被按压,因此能够实现稳定的介质的输送。此外,能够与应被插入的介质的厚度相应地调整能够使得保持部与弹性体端部接触的距离。
B.其他实施方式:
本发明不限于上述的实施方式、实施例、变形例,能够在不脱离其意旨的范围中以各种结构来实现。例如,为了解决上述的课题的一部分或者全部、或为了达成上述的效果的一部分或者全部,与在发明内容部分中记载的各方式中的技术特征对应的实施方式、实施例、变形例中的技术特征能够适当地进行替换、组合。此外,若该技术特征没有在本说明书中作为必要技术特征而说明,则能够适当地删除。
图8是表示其他实施方式中的二阶段按压机构300a的说明图。二阶段按压机构300a除了形成压缩弹簧309a作为“第一弹性体”之外,与上述的实施方式中的二阶段按压机构300的结构相同。压缩弹簧309a是被配置于从动辊支架303和固定托架308之间的盘簧。压缩弹簧309a以使从动辊支架303和固定托架308之间变宽的方式按压从动辊支架303和固定托架308,从而将从动辊302向驱动辊301按压。压缩弹簧309a以与压缩弹簧310相比更弱的力按压从动辊302。由于压缩弹簧309a能够容易地被组装,所以能够使得卡处理装置100容易装配。
图9是表示其他实施方式中的二阶段按压机构300b的说明图。二阶段按压机构300b除了形成压缩弹簧309b作为“第一弹性体”之外,与上述的实施方式中的二阶段按压机构300的结构相同。压缩弹簧309b被配置为围着压缩弹簧310。滑套307配置为与压缩弹簧309b的从动辊支架303侧的端部相比远离从动辊支架303。因此,能够在卡处理装置100内的空间中,广泛地设置能够配置其他部件的空间。压缩弹簧309b经由从动辊支架303将从动辊302向驱动辊301按压。压缩弹簧309b以与压缩弹簧310相比更弱的力按压从动辊302。
在二阶段按压机构300a以及二阶段按压机构300b中都共通的是,构成为与从动辊支架303的位移相应地,从动辊302以二阶段的不同的强度被按压,且以第二阶段的强度被按压的介质的厚度能够通过调整轴305来调整。按压的弹簧的形状、方式能够适当变更。
图10是表示其他实施方式中的二阶段按压机构300c的说明图。二阶段按压机构300c除了扭簧309以及压缩弹簧310沿着输送介质的输送方向(Y轴方向)配置之外,与上述的实施方式中的二阶段按压机构300的结构相同。根据该方式,能够在从动辊302的旋转轴方向(X轴方向)上的卡处理装置100内的空间中,广泛地设置能够配置其他部件的空间。
C.其他:
本发明还能够通过以下那样的方式来实现。
(1)根据本发明的一方式,提供介质处理装置。该介质处理装置具备:第一旋转输送部,能够通过进行旋转来输送介质;第二旋转输送部,能够通过与所述第一旋转输送部一起夹着所述介质并与所述第一旋转输送部一起旋转,来输送所述介质;保持部,保持所述第二旋转输送部,设置为能够与所输送的所述介质的厚度相应地进行位移;第一弹性体,经由所述保持部将所述第二旋转输送部向所述第一旋转输送部按压;第二弹性体,能够经由所述保持部比所述第一弹性体更强地将所述第二旋转输送部向所述第一旋转输送部按压;以及调整部,调整在所述保持部进行了位移的情况下所述第二弹性体中与所述保持部接触的部位即弹性体端部的位置,从而能够调整所述弹性体端部与所述保持部之间的距离。根据该方式,在第一旋转输送部与第二旋转输送部之间没有夹着应被插入的介质时,第二旋转输送部由第一弹性体较弱地被按压,因此能够抑制输送介质的输送速度的变动,且在被插入了比应被插入的介质薄的介质时,不单独形成输送部而是能够返还较薄的介质。此外,在第一旋转输送部与第二旋转输送部之间夹着应被插入的介质时,第二旋转输送部由第二弹性体较强地被按压,因此能够实现稳定的介质的输送。此外,能够与应被插入的介质的厚度相应地调整能够使得保持部与弹性体端部接触的距离。
(2)在上述方式的介质处理装置中,也可以是所述第一弹性体以及所述第二弹性体在所述第二旋转输送部的旋转轴方向上被配置于所述第二旋转输送部的两侧。根据该方式,在输送介质的输送方向上的介质处理装置内的空间中,在输送方向的上游侧以及下游侧,能够广泛地设置能够配置其他部件的空间。
(3)在上述方式的介质处理装置中,也可以是所述第一弹性体以及所述第二弹性体沿着输送所述介质的输送方向配置。根据该方式,能够在第二旋转输送部的旋转轴方向上的介质处理装置内的空间中,广泛地设置能够配置其他部件的空间。
(4)在上述方式的介质处理装置中,也可以是所述第二弹性体是盘簧,所述调整部包含插通所述盘簧的内侧的螺栓、以及与所述螺栓结合的螺母。根据该方式,能够通过调整螺母与螺栓螺合的位置来调整弹性体部的位置。
(5)在上述方式的介质处理装置中,也可以还具备:固定部,位置相对于所述第一旋转输送部固定,所述保持部以在与所述第二旋转输送部的旋转轴方向垂直的方向上能够旋转的方式被安装在所述固定部上,所述第一弹性体是扭簧,且被配置于所述固定部中的所述保持部的旋转轴的周围,通过对所述保持部施加相对于所述固定部旋转的力,从而将所述第二旋转输送部向所述第一旋转输送部按压。根据该方式,由于扭簧与相同的重量的压缩弹簧相比能够保存的能量更大,因此在产生与压缩弹簧等同的按压力的情况下,能够以比压缩弹簧轻的重量制造。因此,能够使介质处理装置变轻。
(6)在上述方式的介质处理装置中,也可以还具备:固定部,位置相对于所述第一旋转输送部固定,所述保持部以在与所述第二旋转输送部的旋转轴方向垂直的方向上能够旋转的方式被安装在所述固定部上,所述第一弹性体是盘簧,且被配置于所述保持部与所述固定部之间,以使所述保持部与所述固定部之间变宽的方式按压所述保持部和所述固定部,从而将所述第二旋转输送部向所述第一旋转输送部按压。根据该方式,由于盘簧能够容易地被组装,所以能够使得介质处理装置容易装配。
(7)在上述方式的介质处理装置中,也可以是所述第一弹性体是盘簧,所述第二弹性体是盘簧,所述第一弹性体被配置为围着所述第二弹性体,所述第一弹性体经由所述保持部将所述第二旋转输送部向所述第一旋转输送部按压,所述弹性体端部配置为与所述第一弹性体的所述保持部侧的端部相比远离所述保持部。根据该方式,能够在介质处理装置内的空间中,广泛地设置能够配置其他部件的空间。

Claims (7)

1.一种介质处理装置,具备:
第一旋转输送部,能够通过进行旋转来输送介质;
第二旋转输送部,能够通过与所述第一旋转输送部一起夹着所述介质并与所述第一旋转输送部一起旋转,来输送所述介质;
保持部,保持所述第二旋转输送部,设置为能够与所输送的所述介质的厚度相应地进行位移;
第一弹性体,经由所述保持部将所述第二旋转输送部向所述第一旋转输送部按压;
第二弹性体,能够经由所述保持部比所述第一弹性体更强地将所述第二旋转输送部向所述第一旋转输送部按压;以及
调整部,调整在所述保持部进行了位移的情况下所述第二弹性体中与所述保持部接触的部位即弹性体端部的位置,从而能够调整所述弹性体端部与所述保持部之间的距离。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介质处理装置,
所述第一弹性体以及所述第二弹性体在所述第二旋转输送部的旋转轴方向上被配置于所述第二旋转输送部的两侧。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介质处理装置,
所述第一弹性体以及所述第二弹性体沿着输送所述介质的输送方向配置。
4.如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3的任一项所述的介质处理装置,
所述第二弹性体是盘簧,
所述调整部包含插通所述盘簧的内侧的螺栓、以及与所述螺栓结合的螺母。
5.如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3的任一项所述的介质处理装置,
所述介质处理装置还具备位置相对于所述第一旋转输送部固定的固定部,
所述保持部以在与所述第二旋转输送部的旋转轴方向垂直的方向上能够旋转的方式被安装在所述固定部上,
所述第一弹性体是扭簧,且被配置于所述固定部中的所述保持部的旋转轴的周围,对所述保持部施加相对于所述固定部旋转的力,从而将所述第二旋转输送部向所述第一旋转输送部按压。
6.如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3的任一项所述的介质处理装置,
所述介质处理装置还具备位置相对于所述第一旋转输送部固定的固定部,
所述保持部以在与所述第二旋转输送部的旋转轴方向垂直的方向上能够旋转的方式被安装在所述固定部上,
所述第一弹性体是盘簧,且被配置于所述保持部与所述固定部之间,以使所述保持部与所述固定部之间变宽的方式按压所述保持部和所述固定部,从而将所述第二旋转输送部向所述第一旋转输送部按压。
7.如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3的任一项所述的介质处理装置,
所述第一弹性体是盘簧,
所述第二弹性体是盘簧,
所述第一弹性体被配置为围着所述第二弹性体,
所述第一弹性体经由所述保持部将所述第二旋转输送部向所述第一旋转输送部按压,
所述弹性体端部配置为与所述第一弹性体的所述保持部侧的端部相比远离所述保持部。
CN201510710943.8A 2015-01-22 2015-10-28 介质处理装置 Active CN10582524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010146 2015-01-22
JP2015010146A JP2016132564A (ja) 2015-01-22 2015-01-22 媒体取扱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825244A true CN105825244A (zh) 2016-08-03
CN105825244B CN105825244B (zh) 2018-07-31

Family

ID=5642581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710943.8A Active CN105825244B (zh) 2015-01-22 2015-10-28 介质处理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2016132564A (zh)
KR (1) KR101715206B1 (zh)
CN (1) CN105825244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533824A (zh) * 2018-05-25 2019-12-03 冲电气工业株式会社 厚度检测装置以及介质交易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573034B2 (ja) 2016-07-04 2019-09-11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ヒータ制御装置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794399A (zh) * 2003-05-23 2010-08-04 欧姆龙株式会社 卡处理装置
EP2320352A2 (en) * 2009-11-09 2011-05-11 Hitachi-Omron Terminal Solutions, Corp. Card processing apparatus and data reading device
CN102693435A (zh) * 2011-03-24 2012-09-26 日立欧姆龙金融系统有限公司 卡处理装置
CN102902988A (zh) * 2008-11-07 2013-01-30 日立欧姆龙金融系统有限公司 读卡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1026080A (ja) * 2009-07-27 2011-02-10 Hitachi Omron Terminal Solutions Corp 媒体搬送装置および紙幣取扱装置
JP2013177233A (ja) 2012-02-29 2013-09-09 Hitachi Omron Terminal Solutions Corp 媒体搬送機構及びそれを備える媒体搬送装置
JP2013256360A (ja) * 2012-06-12 2013-12-26 Ricoh Co Ltd 用紙搬送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4099229A (ja) * 2012-11-15 2014-05-29 Hitachi Omron Terminal Solutions Corp 磁気ヘッドユニット保持機構、カードリーダ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794399A (zh) * 2003-05-23 2010-08-04 欧姆龙株式会社 卡处理装置
CN102902988A (zh) * 2008-11-07 2013-01-30 日立欧姆龙金融系统有限公司 读卡器
EP2320352A2 (en) * 2009-11-09 2011-05-11 Hitachi-Omron Terminal Solutions, Corp. Card processing apparatus and data reading device
CN102693435A (zh) * 2011-03-24 2012-09-26 日立欧姆龙金融系统有限公司 卡处理装置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533824A (zh) * 2018-05-25 2019-12-03 冲电气工业株式会社 厚度检测装置以及介质交易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6132564A (ja) 2016-07-25
KR101715206B1 (ko) 2017-03-10
CN105825244B (zh) 2018-07-31
KR20160090730A (ko) 2016-08-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981381B2 (en) Actuator for a rear axle steering system of a vehicle and rear axle steering system having such an actuator
US9452773B2 (en) Power steering apparatus
US9827593B2 (en) Ultrasonic motor
KR101854984B1 (ko) 랙구동형 동력 보조 조향장치
JP5120496B2 (ja) 圧電発電装置
WO2016135425A1 (fr) Dispositif et procédé de retour haptique pour véhicule automobile
CN105825244A (zh) 介质处理装置
KR101783100B1 (ko) 랙구동형 동력 보조 조향장치
US10196083B2 (en) Bearing assembly of steering apparatus and steering apparatus having the same
EP2537680B1 (en) Printer
CN110168332A (zh) 测力计负载装置
US10734923B2 (en) Vibration wave motor and optical device using vibration wave motor
US8777266B2 (en) Steering device
CN101567642B (zh) 振动执行元件、透镜镜筒、相机
US9085429B1 (en) Intermittent drive feeding mechanism
CN109563880A (zh) 用于轴向固定机动车辆的转向装置的旋转轴承的保持环
US20110056776A1 (en) Electronic wedge brake apparatus
Noguchi et al. Development of a steering angle and torque sensor of contact-type
JP6347806B2 (ja) モータ、レンズ鏡筒及び光学機器
KR101650327B1 (ko) 랙구동형 동력 보조 조향장치 및 이의 조립 방법
JP2020045935A (ja) 動力伝達ベルトの張力調整装置及び張力調整装置を備える研削盤
KR20170130811A (ko) 전동식 조향장치의 베어링
JP4401872B2 (ja) 位置制御装置
JP2000134961A (ja) 振動アクチュエータ装置及び発券装置
JP4473098B2 (ja) 用紙分離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Patentee after: Hitachi Financial Systems Co.,Ltd.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Patentee before: HITACHI-OMRON TERMINAL SOLUTIONS, Corp.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