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804736B - 一种近水平煤层基本顶岩层极限跨距的计算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近水平煤层基本顶岩层极限跨距的计算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804736B
CN105804736B CN201610323022.0A CN201610323022A CN105804736B CN 105804736 B CN105804736 B CN 105804736B CN 201610323022 A CN201610323022 A CN 201610323022A CN 105804736 B CN105804736 B CN 10580473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dicates
rock stratum
thin plate
object model
base objec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0323022.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804736A (zh
Inventor
邵小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anxi Jiamo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Xi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Xi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iled Critical Xi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iority to CN201610323022.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5804736B/zh
Publication of CN10580473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80473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80473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80473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21EARTH OR ROCK DRILLING; MINING
    • E21BEARTH OR ROCK DRILLING; OBTAINING OIL, GAS, WATER, SOLUBLE OR MELTABLE MATERIALS OR A SLURRY OF MINERALS FROM WELLS
    • E21B49/00Testing the nature of borehole walls; Formation testing; 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obtaining samples of soil or well fluids, specially adapted to earth drilling or wells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ology (AREA)
  • Mining & Mineral Resources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Fluid Mechanics (AREA)
  • General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Geochemistry & Mineralogy (AREA)
  • Investigating Strength Of Materials By Application Of Mechanical Stress (AREA)
  • Investigation Of Foundation Soil And Reinforcement Of Foundation Soil By Compacting Or Drainag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煤炭开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近水平煤层基本顶岩层极限跨距的计算方法。一种近水平煤层基本顶岩层极限跨距的计算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确定近水平煤层薄板的力学模型;(2)、确定薄板的最大拉应力位置;(3)、确定薄板极限跨距的判据;(4)、确定薄板所受上覆岩层载荷;(5)求解基本顶岩层极限跨距。

Description

一种近水平煤层基本顶岩层极限跨距的计算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煤炭开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近水平煤层基本顶岩层极限跨距的计算方法。
背景技术
煤层的倾角是煤层层面与水平面所夹的两面角,根据当前地下开采技术,我国将煤层按倾角分为四类,其中角度小于8°的被称为近水平煤层。
近水平煤层长壁工作面沿走向推进过程中,当直接顶岩层垮落后,暴露的老顶岩层在空间上实质是一个矩形板状结构,其边界条件为四边固支状态。
弹性力学中,将两个平行面和垂直于这两个平行面的柱面围成的物体称为板。板的厚度t为两个板面之间的距离,而板的中面定义为平分厚度t的平面。如果板的厚度t远小于板的中面最小尺寸l=2b(小于l/8至l/5),即可定义为薄板。岩层在通常情况下为脆性材料,其强度特征满足抗拉强度<抗剪强度<抗压强度。工作面长壁开采过程中,裸露的顶板岩层的面积一般较大,而岩层的厚度相对来说是有限的,满足作为薄板研究的基本条件。
但是对于如何进行近水平煤层基本顶岩层极限跨距的计算,尚未出现较好的解决方案。
发明内容
发明目的:本发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做出改进,即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近水平煤层基本顶岩层极限跨距的计算方法。
技术方案:一种近水平煤层基本顶岩层极限跨距的计算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确定近水平煤层薄板的力学模型
设暴露的基本顶岩层所成的矩形薄板边长为2a×2b,其中:
a表示工作面长度,是一个定值;
b表示工作面沿走向推进的距离,是一个变量;
q为基本顶岩层所受的竖向荷载,同时不考虑煤层倾角的影响;
(2)、确定薄板的最大拉应力位置
(21)、确定边界条件
长壁工作面自开切眼处开始推进,裸露的顶板岩层作为四边处于固支状态的薄板状态存在,其边界条件为:
(ω)x=±a=0,(ω)y=±b=0 (1-1)
其中:
ω表示挠度函数;
a表示工作面长度;
b表示工作面沿走向推进的距离;
(22)、在载荷q作用下,由步骤(21)确定的边界条件设板的挠度函数为:
其中:
ω表示挠度函数;
q表示表示薄板承受的上覆岩层载荷;
a表示工作面长度;
b表示工作面沿走向推进的距离;
D为抗弯刚度,t为板厚,μ为泊松比,E表示弹模;
(23)、在载荷q作用下,薄板沿y轴方向的应力分量表示为:
其中:
σy表示薄板沿y轴方向的应力分量;
x表示薄板沿工作面长度方向的任意坐标值;
y表示薄板沿工作面推进方向的任意坐标值;
z表示薄板沿厚度方向的任意坐标值;
q表示薄板承受的上覆岩层载荷;
t表示薄板的厚度;
a表示工作面长度;
b表示工作面沿走向推进的距离;
μ为薄板岩层泊松比;
(24)、计算薄板上表面和下表面沿y轴方向的最大拉应力
对于岩层薄板下表面,在x=0,y=0,处,即在岩层薄板的下表面中心位置处,产生最大拉应力,沿y轴方向其值为:
其中:
σmax下表示薄板下表面所受最大拉应力;
q表示薄板承受的上覆岩层载荷;
t表示薄板的厚度;
a表示工作面长度;
b表示工作面沿走向推进的距离;
μ为薄板岩层泊松比;
对于岩层薄板上表面,在x=0,y=±b,位置,即在工作面推进过程中岩层薄板上表面的长边中间处产生最大拉应力,沿y轴方向其值为:
其中:
σmax上a表示薄板上表面长边所受最大拉应力;
q表示薄板承受的上覆岩层载荷;
t表示薄板的厚度;
a表示工作面长度;
b表示工作面沿走向推进的距离;
对于岩层薄板上表面,在x=±a,y=0,位置,即在工作面推进过程中岩层薄板的短边上表面中间处产生拉应力,沿x轴方向其值为:
其中:
σmax上b表示薄板上表面短边中间处所受拉应力;
q表示薄板承受的上覆岩层载荷;
t表示薄板的厚度;
a表示工作面长度;
b表示工作面沿走向推进的距离;
μ为薄板岩层泊松比;
(3)、确定薄板极限跨距的判据,其表达式为:
其中:
σs表示薄板岩层的极限抗拉强度;
q表示薄板承受的上覆岩层载荷;
t表示薄板的厚度;
a表示工作面长度;
b表示工作面沿走向推进的距离;
(4)、确定薄板所受上覆岩层载荷,其表达式为:
其中:
(qn)1表示自基本顶岩层开始n层岩层对基本顶岩层施加的载荷;
E1、E2……En表示各岩层的弹模;
γ1、γ2……γn表示各岩层的体积力;
h1、h2……hn表示层岩层的厚度;
(5)求解基本顶岩层极限跨距,其表达式为:
其中:
L表示基本顶岩层的极限跨距;
σs表示薄板岩层的极限抗拉强度;
q表示薄板承受的上覆岩层载荷;
t表示薄板的厚度;
a表示工作面长度。
有益效果:本发明公开的一种近水平煤层基本顶岩层极限跨距的计算方法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提供了一种近水平煤层基本顶岩层极限跨距的计算方法;
2、该方法求解方便,为现场近水平煤层基本顶岩层极限跨距确定及安全生产提供了有益借鉴。
附图说明
图1a为近水平煤层沿薄板层面方向的力学模型示意图;
图1b为近水平煤层沿薄板厚度方向的力学模型示意图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详细说明。
一种近水平煤层基本顶岩层极限跨距的计算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确定近水平煤层薄板的力学模型(如图1a和1b所示)设暴露的基本顶岩层所成的矩形薄板边长为2a×2b,其中:
a表示工作面长度,是一个定值;
b表示工作面沿走向推进的距离,是一个变量;
q为基本顶岩层所受的竖向荷载,同时不考虑煤层倾角的影响;
(2)、确定薄板的最大拉应力位置
(21)、确定边界条件
长壁工作面自开切眼处开始推进,裸露的顶板岩层作为四边
处于固支状态的薄板状态存在,其边界条件为:
(ω)x=±a=0,(ω)y=±b=0 (1-1)
其中:
ω表示挠度函数;
a表示工作面长度;
b表示工作面沿走向推进的距离;
(22)、在载荷q作用下,由步骤(21)确定的边界条件设板的挠度函数为:
其中:
ω表示挠度函数;
q表示表示薄板承受的上覆岩层载荷;
a表示工作面长度;
b表示工作面沿走向推进的距离;
D为抗弯刚度,t为板厚,μ为泊松比,E表示弹模。
(23)、在载荷q作用下,薄板沿y轴方向的应力分量表示为:
其中:
σy表示薄板沿y轴方向的应力分量;
x表示薄板沿工作面长度方向的任意坐标值;
y表示薄板沿工作面推进方向的任意坐标值;
z表示薄板沿厚度方向的任意坐标值;
q表示薄板承受的上覆岩层载荷;
t表示薄板的厚度;
a表示工作面长度;
b表示工作面沿走向推进的距离;
μ为薄板岩层泊松比;
(24)、计算薄板上表面和下表面沿y轴方向的最大拉应力
对于岩层薄板下表面,在x=0,y=0,处,即在岩层薄板的下表面中心位置处,产生最大拉应力,沿y轴方向其值为:
其中:
σmax下表示薄板下表面所受最大拉应力;
q表示薄板承受的上覆岩层载荷;
t表示薄板的厚度;
a表示工作面长度;
b表示工作面沿走向推进的距离;
μ为薄板岩层泊松比;
对于岩层薄板上表面,在x=0,y=±b,位置,即在工作面推进过程中岩层薄板上表面的长边中间处产生最大拉应力,沿y轴方向其值为:
其中:
σmax上a表示薄板上表面长边所受最大拉应力;
q表示薄板承受的上覆岩层载荷;
t表示薄板的厚度;
a表示工作面长度;
b表示工作面沿走向推进的距离;
对于岩层薄板上表面,在x=±a,y=0,位置,即在工作面推进过程中岩层薄板的短边上表面中间处产生拉应力,沿x轴方向其值为:
其中:
σmax上b表示薄板上表面短边中间处所受拉应力;
q表示薄板承受的上覆岩层载荷;
t表示薄板的厚度;
a表示工作面长度;
b表示工作面沿走向推进的距离;
μ为薄板岩层泊松比;
(3)、确定薄板极限跨距的判据,其表达式为:
其中:
σs表示薄板岩层的极限抗拉强度;
q表示薄板承受的上覆岩层载荷;
t表示薄板的厚度;
a表示工作面长度;
b表示工作面沿走向推进的距离;
(4)、确定薄板所受上覆岩层载荷,其表达式为:
其中:
(qn)1表示自基本顶岩层开始n层岩层对基本顶岩层施加的载荷;
E1、E2……En表示各岩层的弹模;
γ1、γ2……γn表示各岩层的体积力;
h1、h2……hn表示层岩层的厚度;
(5)求解基本顶岩层极限跨距,其表达式为:
其中:
L表示基本顶岩层的极限跨距;
σs表示薄板岩层的极限抗拉强度;
q表示薄板承受的上覆岩层载荷;
t表示薄板的厚度;
a表示工作面长度。
上面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做了详细说明。但是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所属技术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具备的知识范围内,还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宗旨的前提下做出各种变化。

Claims (1)

1.一种近水平煤层基本顶岩层极限跨距的计算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确定近水平煤层薄板的力学模型
设暴露的基本顶岩层所成的矩形薄板边长为2a×2b,其中:
a表示工作面长度,是一个定值;
b表示工作面沿走向推进的距离,是一个变量;
q为基本顶岩层所受的竖向荷载,同时不考虑煤层倾角的影响;
(2)、确定薄板的最大拉应力位置
(21)、确定边界条件
长壁工作面自开切眼处开始推进,暴露的基本顶岩层作为四边处于固支状态的薄板状态存在,其边界条件为:
(ω)x=±a=0,(ω)y=±b=0 (1-1)
其中:
ω表示挠度函数;
a表示工作面长度;
b表示工作面沿走向推进的距离;
(22)、在载荷q作用下,由步骤(21)确定的边界条件设板的挠度函数为:
其中:
ω表示挠度函数;
q为基本顶岩层所受的竖向荷载,同时不考虑煤层倾角的影响;
a表示工作面长度;
b表示工作面沿走向推进的距离;
D为抗弯刚度,t为薄板的厚度,μ为泊松比,E表示弹模;
(23)、在载荷q作用下,薄板沿y轴方向的应力分量表示为:
其中:
σy表示薄板沿y轴方向的应力分量;
x表示薄板沿工作面长度方向的任意坐标值;
y表示薄板沿工作面推进方向的任意坐标值;
z表示薄板沿厚度方向的任意坐标值;
q为基本顶岩层所受的竖向荷载,同时不考虑煤层倾角的影响;
t表示薄板的厚度;
a表示工作面长度;
b表示工作面沿走向推进的距离;
μ为薄板岩层泊松比;
(24)、计算薄板上表面和下表面沿y轴方向的最大拉应力
对于岩层薄板下表面,在x=0,y=0,处,即在岩层薄板的下表面中心位置处,产生最大拉应力,沿y轴方向其值为:
其中:
σmax下表示薄板下表面所受最大拉应力;
q为基本顶岩层所受的竖向荷载,同时不考虑煤层倾角的影响;
t表示薄板的厚度;
a表示工作面长度;
b表示工作面沿走向推进的距离;
μ为薄板岩层泊松比;
对于岩层薄板上表面,在x=0,y=±b,位置,即在工作面推进过程中岩层薄板上表面的长边中间处产生最大拉应力,沿y轴方向其值为:
其中:
表示薄板上表面长边所受最大拉应力;
q为基本顶岩层所受的竖向荷载,同时不考虑煤层倾角的影响;
t表示薄板的厚度;
a表示工作面长度;
b表示工作面沿走向推进的距离;
对于岩层薄板上表面,在x=±a,y=0,位置,即在工作面推进过程中岩层薄板的短边上表面中间处产生拉应力,沿x轴方向其值为:
其中:
表示薄板上表面短边中间处所受拉应力;
q为基本顶岩层所受的竖向荷载,同时不考虑煤层倾角的影响;
t表示薄板的厚度;
a表示工作面长度;
b表示工作面沿走向推进的距离;
μ为薄板岩层泊松比;
(3)、确定薄板极限跨距的判据,其表达式为:
其中:
σs表示薄板岩层的极限抗拉强度;
q为基本顶岩层所受的竖向荷载,同时不考虑煤层倾角的影响;
t表示薄板的厚度;
a表示工作面长度;
b表示工作面沿走向推进的距离;
(4)、确定薄板所受上覆岩层载荷,其表达式为:
其中:
(qn)1表示自基本顶岩层开始n层岩层对基本顶岩层施加的载荷;
E1、E2……En表示各岩层的弹模;
γ1、γ2……γn表示各岩层的体积力;
h1、h2……hn表示层岩层的厚度;
(5)求解基本顶岩层极限跨距,其表达式为:
其中:
L表示基本顶岩层的极限跨距;
σs表示薄板岩层的极限抗拉强度;
q为基本顶岩层所受的竖向荷载,同时不考虑煤层倾角的影响;
t表示薄板的厚度;
a表示工作面长度。
CN201610323022.0A 2016-05-16 2016-05-16 一种近水平煤层基本顶岩层极限跨距的计算方法 Active CN105804736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323022.0A CN105804736B (zh) 2016-05-16 2016-05-16 一种近水平煤层基本顶岩层极限跨距的计算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323022.0A CN105804736B (zh) 2016-05-16 2016-05-16 一种近水平煤层基本顶岩层极限跨距的计算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804736A CN105804736A (zh) 2016-07-27
CN105804736B true CN105804736B (zh) 2019-03-15

Family

ID=5645145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323022.0A Active CN105804736B (zh) 2016-05-16 2016-05-16 一种近水平煤层基本顶岩层极限跨距的计算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5804736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060761B (zh) * 2017-06-19 2019-04-05 内蒙古科技大学 一种近水平厚煤层综采采场基本顶初次破断距计算方法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SU1752958A1 (ru) * 1990-06-04 1992-08-07 Всесоюзный научно-исследовательский институт горной геомеханики и маркшейдерского дела Способ разработки пластовых месторождений
WO2009038886A1 (en) * 2007-08-02 2009-03-26 Schlumberger Canada Limited Method and system for cleat characterization in coal bed methane wells for completion optimization
CN101705821A (zh) * 2009-10-29 2010-05-12 太原理工大学 一种用于煤矿开采中坚硬顶板控制放顶的方法
CN103670511A (zh) * 2013-10-19 2014-03-26 煤炭工业济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顶板岩层破裂程度的分析计算方法
CN105019877A (zh) * 2015-06-24 2015-11-04 西南石油大学 一种页岩水平井压裂破碎区体积的计算方法
CN105332738A (zh) * 2015-08-24 2016-02-17 西安科技大学 一种采煤沉陷灾变发生的预警方法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SU1752958A1 (ru) * 1990-06-04 1992-08-07 Всесоюзный научно-исследовательский институт горной геомеханики и маркшейдерского дела Способ разработки пластовых месторождений
WO2009038886A1 (en) * 2007-08-02 2009-03-26 Schlumberger Canada Limited Method and system for cleat characterization in coal bed methane wells for completion optimization
CN101705821A (zh) * 2009-10-29 2010-05-12 太原理工大学 一种用于煤矿开采中坚硬顶板控制放顶的方法
CN103670511A (zh) * 2013-10-19 2014-03-26 煤炭工业济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顶板岩层破裂程度的分析计算方法
CN105019877A (zh) * 2015-06-24 2015-11-04 西南石油大学 一种页岩水平井压裂破碎区体积的计算方法
CN105332738A (zh) * 2015-08-24 2016-02-17 西安科技大学 一种采煤沉陷灾变发生的预警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804736A (zh) 2016-07-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728147B (zh) 倾角可调的综放长壁顶煤放出三维模拟实验装置及方法
CN105160174B (zh) 能考虑承压水压力作用下的采场底板破坏深度的计算方法
CN107060761B (zh) 一种近水平厚煤层综采采场基本顶初次破断距计算方法
CN105804736B (zh) 一种近水平煤层基本顶岩层极限跨距的计算方法
CN109446602B (zh) 一种地面垂直钻孔抽采特厚煤层瓦斯的数值试验方法
CN204055811U (zh) 轨道车辆用橡胶堆
CN105178336A (zh) 一种软弱基底排土场极限承载力的确定方法
CN208501655U (zh) 八角型桩腿防转装置
CN207033221U (zh) 幕墙玻璃肋稳定弹簧装置
CN104879437B (zh) 一种隔振支撑基座的滑移复合耗能隔振方法
CN207568036U (zh) 一种钉连接木结构建筑屋盖、楼盖
Shwan Analysis of passive earth thrust in an unsaturated sandy soil using discontinuity layout optimization
CN102635204A (zh) 混凝土墙、板用限位器
CN105975714B (zh) 一种网架支座承载力的计算方法
Major et al. Numerical static analysis of the curtain wall with light steel structure
CN106088559A (zh) 一种铺砖方法
CN105888667A (zh) 一种急倾斜煤层合理分段高度确定方法
CN108595807B (zh) 一种巷道底板卸压槽宽度的计算方法
Raj et al. Response of square and plus shaped buildings on varying wind loads
CN207338498U (zh) 电池包
CN204059743U (zh) 一种内有隔间的高强度墙板
CN203268650U (zh) 一种前两层为斜方形的三角形共面缓冲结构
CN205637265U (zh) 劲性梁上异种压型钢板固定装置
CN204163194U (zh) 地脚螺栓预埋装置
CN103821533A (zh) 端墙式隧道洞门整体抗倾覆设计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10729

Address after: Room 1505, building a, Vanke Jinyu international, No. 40, Gaoxin 1st Road, high tech Zone, Xi'an, Shaanxi 710065

Patentee after: Shaanxi Jiamo Energy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710054 No. 58, Yanta Road, Shaanxi, Xi'an

Patentee before: XI'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