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775317B - 折叠式容器 - Google Patents

折叠式容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775317B
CN105775317B CN201410838331.2A CN201410838331A CN105775317B CN 105775317 B CN105775317 B CN 105775317B CN 201410838331 A CN201410838331 A CN 201410838331A CN 105775317 B CN105775317 B CN 10577531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ide wall
wall
bottom wall
container
engag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838331.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775317A (zh
Inventor
岩井真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ifu Plastic Industr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ifu Plastic Industr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ifu Plastic Industry Co Ltd filed Critical Gifu Plastic Industr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410838331.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5775317B/zh
Publication of CN10577531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77531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77531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775317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一种折叠式容器具备:底壁;一对第1侧壁;以及一对第2侧壁。折叠式容器构成为能够以第1侧壁以及第2侧壁重叠在底壁上的方式折叠。在第1侧壁以及第2侧壁的上端面侧部上分别设置有卡合突部。在底壁的拐角部的上表面上设置有突出壁部。突出壁部沿底壁的周缘延伸,并以比处于折叠状态的第1侧壁以及第2侧壁更向上方突出的方式构成。在底壁的拐角部的下表面上设置有内侧凹部和外侧凹部。内侧凹部在将组装状态的容器层叠时能与卡合突部卡合。外侧凹部在将折叠状态的容器层叠时能与突出壁部卡合。

Description

折叠式容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折叠式容器,构成为在不使用时能折叠成较小而进行收纳以及运搬。
背景技术
在日本特开2009-120227号公报中公开的折叠式容器,其将通过注射成形等而成形的成形品进行组合而构成,并具备:四角板状的底壁;以及立设在底壁的周缘上且相互对置的各一对侧壁。并且,折叠式容器构成为,能够使各个侧壁通过被设置在各个侧壁的下端上的铰链部位向内侧转动,从而使各个侧壁折叠在底壁上。
并且,如在日本特开2000-118529号公报中公开的那样,近几年,从轻量化等的观点考虑,还采用了由合成树脂制的中空板材构成的容器。日本特开2000-118529号公报的容器具备由上述中空板材构成的底壁以及各个侧壁。并且,容器被构成为,能够使各个侧壁通过被设置在各个侧壁上的、由热弯曲或切入(半切)形成的薄壁铰链部向内侧转动,从而使各个侧壁折叠在底壁上。在日本特开2000-118529号公报的容器上安装有通过注射成形而成形的加固部件,以便对底壁以及各侧壁的缘部进行加固。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但是,会有这样的情况、即在现有的折叠式容器上设置有限制构成,该限制构成用于在将组装成箱状的多个折叠式容器上下层叠时,限制折叠式容器向左右方向错位。例如,在底壁上设置有通过切去底壁的整个周缘而形成的凹部。并且,以在将折叠式容器层叠时能与上段的折叠式容器的上述凹部嵌合的方式形成下段的折叠式容器的各个侧壁的上缘部分。由此,上段的折叠式容器的底壁的侧端面和下段的折叠式容器的各个侧壁内表面抵接,从而使折叠式容器之间的左右方向的错位被限制。
但是,上述限制构成中,会有这样的问题、即上段的折叠式容器容易落入下段的折叠式容器内。也就是说,在上段的折叠式容器的重量重的情况下、或上段的折叠式容器的层叠位置相对于下段的折叠式容器的位置稍微错开的情况下,从上段的折叠式容器对下段的折叠式容器施加将下段的折叠式容器的侧壁向外侧按压的力。由此,下段的折叠式容器的开口被扩张,从而上段的折叠式容器落入到下段的折叠式容器内。
并且,折叠式容器优选为,即使在以折叠状态上下层叠时,也能限制左右方向的错位。
本发明的目的为提供一种能够在组装状态以及折叠状态下稳定地进行层叠的折叠式容器。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为了达成上述的目的,本发明的一个方式所涉及的折叠式容器,具备:四角板状的底壁;一对第1侧壁,其立设在所述底壁的周缘上且相互对置;一对第2侧壁,其立设在所述底壁的周缘上且相互对置,所述折叠式容器构成为能够以所述第1侧壁以及所述第2侧壁重叠在所述底壁上的方式折叠,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1侧壁以及所述第2侧壁的上端面侧部上分别设置有卡合突部,在所述底壁的拐角部的上表面上设置有突出壁部,所述突出壁部沿所述底壁的周缘延伸,并以比处于折叠状态的所述第1侧壁以及所述第2侧壁更向上方突出的方式构成,在所述底壁的所述拐角部的下表面上设置有槽状的内侧凹部、以及位于比所述内侧凹部更靠周缘侧的位置上的外侧凹部,所述内侧凹部在将组装状态的容器层叠时能与所述卡合突部卡合,所述外侧凹部在将折叠状态的容器层叠时能与所述突出壁部卡合。
在将组装状态的折叠式容器层叠的情况下,被设置在下段的折叠式容器的第1侧壁以及第2侧壁上的卡合突部与被设置在上段的折叠式容器的底壁上的内侧凹部卡合。由此,上下段的折叠式容器之间的左右方向的错位被限制。并且,在对下段的折叠式容器的各个侧壁的上部施加了向外侧按压的力的情况下,通过卡合突部与被设置在上段的折叠式容器上的槽状的内侧凹部的外侧壁部进行抵接,从而使向拓宽开口部分的方向的侧壁的变形被限制。其结果,上段的折叠式容器落入下段的折叠式容器内的情况被抑制。更进一步,在对下段的折叠式容器的各侧壁的上部施加了向内侧按压的力的情况下,通过卡合突部与被设置在上段的折叠式容器上的槽状的内侧凹部的内侧壁部进行抵接,从而使向开口部分变窄的方向的侧壁的变形被抑制。
并且,在将折叠状态的折叠式容器层叠的情况下,被设置在下段的折叠式容器的底壁11上的突出壁部与被设置在上段的折叠式容器的底壁上的外侧凹部卡合。由此,上下段的折叠式容器之间的左右方向的错位被限制。
在上述折叠式容器中,所述外侧凹部优选为具有向外侧方以及下方开放的形状的凹部。在该情况下,无需像将外侧凹部形成为向下方开口的槽状的情况那样,也在外侧凹部的外周侧上设置壁部,就能够避免折叠式容器的下部的外周形状变大。
优选地,在上述折叠式容器中,所述第1侧壁具备:第1侧壁部,其由具有中空构造的合成树脂制的中空板材形成;以及第1卡合部件,其被安装在所述第1侧壁部的两侧部上,所述第2侧壁具备:第2侧壁部,其由所述中空板材形成;以及第2卡合部件,其被安装在所述第2侧壁部的两侧部上,并在组装状态下通过与所述第1卡合部件卡合从而固定所述第1侧壁和所述第2侧壁,所述卡合突部被设置在所述第1卡合部件以及所述第2卡合部件的上端面上。在该情况下,能够使折叠式容器变得轻量化。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折叠式容器,能够在组装状态以及折叠状态下稳定地进行层叠。
附图说明
图1是将一方的第2侧壁(长侧壁)立起的折叠式容器的立体图。
图2是折叠式容器的立体图。
图3是主体部的立体图。
图4A、图4B是第1卡合部件(短侧卡合部件)的立体图。
图5A是第1侧壁(短侧壁)的切入部周边的剖视图。
图5B是第2侧壁(长侧壁)的切入部周边的剖视图。
图6A、图6B是第2卡合部件(长侧卡合部件)的立体图。
图7A是嵌合部件的立体图。
图7B是沿图7A的7b-7b线的剖视图。
图7C是嵌合部件的仰视图。
图8A是示出将组装状态的折叠式容器层叠的状态的局部剖视图。
图8B是示出将折叠状态的折叠式容器层叠的状态的局部剖视图。
图9A、图9B是示出变形例的外侧凹部以及内侧凹部的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折叠式容器进行说明。
如图2所示,向上方开口的有底箱状的折叠式容器10(以下,简称为容器10。)具备:长四角板状的底壁11;一对短侧壁12(第1侧壁),其沿底壁11的相对置的短侧缘立设;以及一对长侧壁13(第2侧壁),其沿底壁11的相对置的长侧缘立设。如图1所示,该容器10构成为,通过将一对短侧壁12折叠在底壁11上后再将一对长侧壁13重叠地折叠在短侧壁12上而可折叠。
如图3所示,容器10具备主体部10a,该主体部10a由具有中空构造的合成树脂制的中空板材形成。主体部10a具备:构成底壁11的底壁部11a;短侧壁部12a(第1侧壁部),其沿底壁部11a的短侧缘立设并构成短侧壁12;以及长侧壁部13a(第2侧壁部),其沿底壁部11a的长侧缘立设并构成长侧壁13。
详细地讲,底壁部11a、短侧壁部12a以及长侧壁部13a分别通过将在成为底壁部11a的长四角部分的四侧缘上分别一体成形有成为短侧壁部12a的部分以及成为长侧壁部13a的部分的十字状的中空板材,沿成为底壁部11a的部分的四侧缘折弯成箱状而形成。如图5A,5B所示,上述中空板材是由在内部形成中空构造的芯层21、和被接合在芯层21两面上的表皮层22,23构成。
如图1以及图2所示,容器10通过将由注射成形或挤压成形等分别独立成形的各种部件安装至主体部10a上而构成。具体地讲,在主体部10a的短侧壁部12a的上部安装有短侧卡合部件30(第1卡合部件),从而由短侧壁部12a和短侧卡合部件30构成容器10的短侧壁12。
在主体部10a的长侧壁部13a的两侧部上安装有长侧卡合部件50(第2卡合部件),在长侧壁部13a的上部安装有上缘框架60。并且,由长侧壁部13a、长侧卡合部件50以及上缘框架60构成容器10的长侧壁13。在主体部10a的底壁部11a的拐角部上安装有嵌合部件70,从而由底壁部11a和嵌合部件70构成容器10的底壁11。
接着,对短侧壁12进行记载。
如图3所示,构成短侧壁12的短侧壁部12a被形成为横向较长的四角形状,并在其上部两侧部上分别设置有插入突部121,该插入突部121用于安装短侧卡合部件30。
如图4A,4B所示,构成短侧壁12的短侧卡合部件30是正视时呈大致四角形状的板状部件。如图4B所示,在短侧卡合部件30的下端面的两侧部上设置有插入凹部31,该插入凹部31用于插入短侧壁部12a的插入突部121。
如图4A所示,在短侧卡合部件30的外表面侧的两侧部上分别设置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卡合凹部32。在卡合凹部32内上下排列设置有向短侧卡合部件30的厚度方向突出的3个突部33。
在短侧卡合部件30的外表面侧的上部设置有沿左右方向延伸的收纳凹部34。在短侧卡合部件30的外表面侧,收纳凹部34和卡合凹部32在其之间夹着区划壁35而区划形成。在区划壁35的位于比突部33更靠上方的部位上形成有贯穿区划壁35的插通孔35a。
在短侧卡合部件30的收纳凹部34内收纳有锁闭销36。锁闭销36为四角板状部件,在收纳凹部34内沿上下方向可滑动移动地配置。在锁闭销36的两侧端面上设置有卡合部36a,该卡合部36a插通到区划壁35的插通孔35a中,并向卡合凹部32突出。在锁闭销36的下端面,在收纳凹部34内一体形成有将锁闭销36向上方弹压的一对弹压板36b。并且,在短侧卡合部件30的中央部上贯穿形成有把持孔37,该把持孔37用于在把持容器10时插入手指。
如图4B所示,在短侧卡合部件30的上端面两侧部上分别设置有第1卡合突部38。第1卡合突部38为在短侧卡合部件30的上端面,从两端缘向短侧壁12的宽度方向(左右方向)延伸的突条,并沿着短侧卡合部件30的内侧的缘部形成。
如图3以及图5A所示,在构成短侧壁12的短侧壁部12a的下部设置有切入部12b,该切入部12b沿短侧壁部12a的下边向宽度方向延伸。切入部12b从短侧壁部12a的外表面侧开始形成,是通过保留位于短侧壁部12a的内表面侧的表皮层23的同时,切断位于短侧壁部12a的外表面侧的表皮层22以及芯层21而形成的半切部。短侧壁部12a(短侧壁12)能够通过将残存在切入部12b上的内侧的表皮层23部分折曲,而将切入部12b设定为打开状态,从而向内侧折叠。也就是说,在切入部12b上残存的内侧的表皮层23部分作为铰链发挥作用。
接着,对长侧壁13进行记载。
如图3所示,构成长侧壁13的长侧壁部13a被形成为横向较长的四角形状。
如图6A,6B所示,长侧卡合部件50为其整体沿上下方向延伸的截面L字状的板状部件,并具备:被固定到长侧壁部13a上的固定壁部51;以及从固定壁部51的侧缘向内侧(短侧壁12侧)突出的卡合壁部52。在固定壁部51的内侧端面设置有用于将长侧壁部13a的侧缘插入的插入凹部53。在固定壁部51的下端面隔着预定间隔设置有一对转动轴部54。在转动轴部54的两侧部上形成有向侧方突出的轴体54a。
卡合壁部52为在组装状态下与构成短侧壁12的短侧卡合部件30卡合的部位,并以沿固定壁部51的内表面侧的外侧缘向上下方向延伸的方式形成。在卡合壁部52上沿着上下方向排列设置有贯穿卡合壁部52的3个卡合孔55,且在卡合壁部52的侧端面上凹设有卡合槽56。并且,在卡合槽56的下部形成有朝卡合壁部52的内侧开口的开口部56a。
在固定壁部51的上端面上设置有第2卡合突部57。第2卡合突部57为沿长侧壁13的宽度方向(左右方向)延伸的突条,沿着固定壁部51的内侧的缘部形成。
如图1以及图2所示,上缘框架60为在其下表面侧具有槽的截面U字状的棒状部件,并以使长侧壁部13a的上缘插入至上述槽内的状态固定在长侧壁部13a上。
如图3以及图5B所示,在构成长侧壁13的长侧壁部13a的下部设置有沿着长侧壁13的下边向宽度方向延伸的切入部13b。长侧壁13能够通过在切入部13b上使残存的内侧表皮层23部分折弯而成为打开切入部13b的状态,从而向内侧折叠。
长侧壁13的切入部13b形成在比短侧壁12的切入部12b高的位置上。具体地讲,长侧壁13的切入部13b形成在从底壁11的上表面离开短侧壁12的厚度以上的高度位置。由此,在将长侧壁13折叠时,在底壁11和长侧壁13之间确保可收纳短侧壁12的空间S1。
接着,对底壁11进行记载。
如图3所示,构成底壁11的底壁部11a形成为横向较长的四角形状。
如图7A-7C所示,构成底壁11的嵌合部件70具备:大致三角板状的下壁部70a;从下壁部70a的短侧壁12侧的侧缘立设的纵壁部70b;以及从下壁部70a的长侧壁13侧的侧缘立设的横壁部70c。在下壁部70a的下表面上设置有用于安装底壁部11a的拐角部的安装凹部71。
横壁部70c的上端面呈水平面状,成为载置长侧卡合部件50的下表面的载置面。并且,在横壁部70c的上端面上,隔着预定间隔并大致四角孔状地凹设有一对轴承部72。轴承部72为轴支承长侧卡合部件50的转动轴部54的部位,并与转动轴部54一起形成铰链。
如图7B所示,在轴承部72的侧端面的内侧位置突设有大致三角柱状的卡止突部73,该卡止突部73具有从其内侧朝外侧向下倾斜的倾斜面,且下表面侧形成为平坦。并且,转动轴部54从上方插入到轴承部72内,并将轴体54a收纳于在轴承部72上的卡止突部73的下表面和轴承部72的底面之间的空间S2内,从而可转动地轴支承在轴承部72。
在嵌合部件70的纵壁部70b以及横壁部70c的上端面上设置有突出壁部74。突出壁部74沿着纵壁部70b以及横壁部70c的上端面的外侧的缘部形成为俯视L字状。
如图7B,7C所示,在嵌合部件70的下壁部70a的下表面上设置有沿着纵壁部70b侧的侧缘以及横壁部70c侧的侧缘形成的仰视L字状的外侧凹部75以及内侧凹部76。外侧凹部75以包含下壁部70a的纵壁部70b侧的侧缘以及横壁部70c侧的侧缘的方式形成,且为具有朝外侧方(上述各侧缘侧)以及下方开放的形状的凹部。如图7B所示,外侧凹部75被形成为其宽度H1宽于突出壁部74的宽度。
内侧凹部76为向下方开口的槽状凹部,并被形成在外侧凹部75的内侧位置上。内侧凹部76被形成为,其宽度H2宽于被设置在短侧卡合部件30上的第1卡合突部38以及被设置在长侧卡合部件50上的第2卡合突部57的各自的宽度。
接着,对本实施方式的容器10的组装方法进行记载。
容器10在保管时等的非使用时变成将各个侧壁折叠的状态、具体地讲,短侧壁12向内侧折叠在底壁11上,并且长侧壁13以重叠在该短侧壁12上的方式向内侧折叠。容器10根据需要由作业者将其组装成箱状的状态而使用。
如图1所示,在将处于折叠状态的容器10组装成箱状的情况下,首先,使长侧壁13向上方旋转90度。此时,在长侧壁13的中央部上,长侧壁部13a以在切込部13b上残存的内侧表皮层23部分为转动轴而转动。在长侧壁13的两侧部上,长侧卡合部件50以在长侧卡合部件50的转动轴部54上的轴体54a的中心为转动轴,而相对于嵌合部件70转动。
在使长侧壁13向上方转动90度而使其立设的状态下,通过将长侧卡合部件50载置于嵌合部件70的横壁部70c上,从而保持长侧壁13的立设状态。并且,被设置在嵌合部件70的横壁部70c上的突出壁部74被配置在长侧壁13的外表面侧,并从外表面侧对长侧壁13进行支承。
在使两长侧壁13立设之后,以在短侧壁12的切込部12b上残存的内侧表皮层23部分为转动轴,而使短侧壁12向上方转动90度。此时,构成短侧壁12的短侧卡合部件30的突部33从内侧插入到构成与该短侧壁12相邻的长侧壁13的长侧卡合部件50的卡合壁部52的卡合孔55中。
同时,通过进行使短侧卡合部件30的锁闭销36向下方滑动移动的操作,从而使锁闭销36的卡合部36a经由开口部56a插入到卡合壁部52的卡合槽56内。当锁闭销36借助弹压板36b的弹压力返回到上方时,锁闭销36的卡合部36a移动到卡合槽56内的上部。由此,短侧壁12成为被限制向内侧转动的锁闭状态,长侧壁13和短侧壁12成为被相互固定的状态。在短侧壁12立设的状态下,被设置在嵌合部件70的纵壁部70b上的突出壁部74配置在短侧壁12的外表面侧,从外表面侧对短侧壁12进行支承。
另外,在将处于组装成箱状的状态的容器10折叠的情况下,只要以相反的顺序进行上述操作即可。
接着,对本实施方式的作用进行记载。
如图8A,8B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容器10能够层叠成多段。
如图8A所示,在将组装状态的容器10层叠的情况下,被设置在下段的容器10的短侧壁12(短侧卡合部件30)上的第1卡合突部38、以及被设置在长侧壁13(长侧卡合部件50)上的第2卡合突部57与被设置在上段的容器10的嵌合部件70(底壁11)上内侧凹部76嵌合。由此,上下段的容器10之间的左右方向的错位被限制。
在此,内侧凹部76形成为槽状,并在其两侧存在有壁部。因此,在层叠容器10时,在对下段的容器10的各侧壁的上部施加了推向外侧的力F(沿拓宽开口部分的方向的力)的情况下,第1卡合突部38以及第2卡合突部57抵接在上段的容器10的内侧凹部76的外侧壁部上。由此,容器10的侧壁向将开口部分拓宽的方向的变形被限制,从而抑制上段的容器10落入到下段的容器10内。
更进一步,在对下段的容器10的各侧壁的上部施加了向内侧按压的力(与上述力F相反方向的力)的情况下,第1卡合突部38以及第2卡合突部57抵接在上段的容器10的内侧凹部76的内侧壁部上。由此,容器10的侧壁向缩小开口部分的方向的变形被限制。
如图8B所示,在将折叠状态的容器10层叠的情况下,被设置在下段的容器10的嵌合部件70(底壁11)上的突出壁部74与被设置在上段的容器10的嵌合部件70(底壁11)上的外侧凹部75嵌合。由此,在上下段的容器10之间的左右方向的错位被限制。
接着,对本实施方式的效果进行记载。
(1)在容器10的短侧壁12以及长侧壁13的上端面侧部分别设置有第1卡合突部38以及第2卡合突部57。在底壁11的拐角部设置有突出壁部74,该突出臂部74沿底壁11的周缘设置,并比处于折叠状态的短侧壁12以及长侧壁13更向上方突出。在底壁11的拐角部下表面上设置有槽状的内侧凹部76和外侧凹部75,内侧凹部76在将组装状态的容器10层叠时,能与第1卡合突部38以及第2卡合突部57卡合,外侧凹部75被设置在比内侧凹部76更靠向周缘侧,且在将折叠状态的容器10层叠时能与突出壁部74卡合。
根据上述构成,能够在组装状态以及折叠状态下稳定地层叠容器10。并且,第1卡合突部38以及第2卡合突部57与上段的容器10的内侧凹部76的外侧壁部抵接,而限制容器10向拓宽开口部分的方向的侧壁的变形,从而减轻作用到铰链部分或各个卡合部件之间的卡合部位上的负荷。
并且,在将组装状态的容器10的层叠时,第1卡合突部38以及第2卡合突部57插入到内侧凹部76内。在将折叠状态的容器10层叠时,突出壁部74插入到外侧凹部75内。因此,即使在因搬运时的振动等而使上段的容器10以相对于下段的容器10浮起的方式多少上下变动,也能抑制第1卡合突部38以及第2卡合突部57从内侧凹部76脱落或者突出壁部74从外侧凹部75脱落而导致上段的容器10脱落。尤其,在将折叠状态的容器10层叠时,下段的容器10的短侧壁12以及长侧壁13被配置在下段的容器10的底壁11和上段的容器10的底壁11之间,从而使上下的容器10的底壁11之间的缝隙变小。因此,容器10的脱落防止效果进一步提高。
(2)为了在层叠时与下段的容器10进行卡合,将被设置在容器10的底壁11的下表面上的卡合构成由局部的凹陷(内侧凹部76以及外侧凹部75)形成。因此,将容器10的底壁11的下表面的大致整个面形成为平坦,从而能够较大地确保接地面。在该情况下,由于能够通过底壁11的下表面整体来承受作用于容器10上的载荷,所以底壁11的变形被抑制。并且,成为在用传送带移动容器10时容易在传送带上流动的容器10。
(3)外侧凹部75为具有向外侧方以及下方开放的形状的凹部。根据上述构成,在如将外侧凹部75形成为向下方开口的槽状的情况(图8B的虚线部分)那样,不需要在外侧凹部75的外周侧设置壁部,因而能够避免容器10的下部的外周形状变大的情况。另外,由于在折叠状态的容器10中,折叠的各个侧壁位于底壁11上,所以即使将外侧凹部75设为向外侧方(上述各侧缘侧)开放的凹部形状,也不容易发生上段的容器10落入下段的容器10内的情况。
(4)容器10的主体部10a由中空板材形成。根据上述构成,能够使容器10变得轻量化。
另外,上述实施方式也可以以如下的方式进行变更并具体化。并且,能够将接下来的变形例相互组合,并能像该组合的构成那样对上述实施方式进行变更。
·对于外侧凹部75,也可以形成为向下方开口的槽状(参照图8B的虚线部分)。
·第1卡合突部38以及第2卡合突部57和内侧凹部76之间的卡合构成,只要是凹凸关系的卡合构成,其具体的构成就不做特别的限定。对于突出壁部74和外侧凹部75之间的卡合构成也是同样的。
·第1卡合突部38形成为沿短侧壁12的宽度方向延伸的突条,第1卡合突部38的形状并不仅限于此。第1卡合突部38也可以是例如沿短侧壁12的宽度方向排列设置的多个突起。对于第2卡合突部57也与第1卡合突部38同样。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短侧壁12的上端面两侧部、即短侧卡合部件30的上端面两侧部上分别设置了第1卡合突部38,但也可以采用只在上端面的一侧的侧部上设置第1卡合突部38的构成。并且,在长侧壁13的上端面两侧部、即被配置在长侧壁13的两侧部上的长侧卡合部件50的各个上端面上设置了第2卡合突部57,但也可以采用只在一侧的长侧卡合部件50的上端面上设置第2卡合突部57的构成。在该情况下,也可以对外侧凹部75以及内侧凹部76进行适当地省略。
·在嵌合部件70上,突出壁部74分别形成在纵壁部70b以及横壁部70c的上端面上且整体呈俯视L字状,但也可以只形成在纵壁部70b的上端面或者横壁部70c的上端面上。
·在被配置在底壁11的拐角部上的各个嵌合部件70上设置有突出壁部74,但也可以是在被配置在特定的拐角部上的嵌合部件70上设置有突出壁部74的构成。例如,也可以是只在底壁11上被配置在位于对角上的二组拐角部中的一侧的拐角部上的嵌合部件70上设置突出壁部74的构成。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内侧凹部76形成为仰视L字状,但内侧凹部76的形状并不仅限于此。例如,内侧凹部也可以是被分割为沿纵壁部70b侧的侧缘形成的仰视I字状的第1内侧凹部、和沿横壁部70c侧的侧缘形成的仰视I字状的第2内侧凹部的形状。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嵌合部件70的下表面上形成有外侧凹部75以及内侧凹部76,但也可以是如下的构成:在嵌合部件70的下表面上形成外侧凹部75,并在由中空板材构成的底壁部11a的下表面上形成内侧凹部76。并且,也可以在底壁部11a的下表面上设置外侧凹部75以及内侧凹部76。更进一步,如图9A,9B所示,也可以通过将底壁部11a和嵌合部件70组合来形成外侧凹部75以及内侧凹部76。
·短侧卡合部件30和长侧卡合部件50的卡合构成不做特别的限定,只要是在组装成箱状时邻接的侧壁彼此被连结的构成即可。
·构成主体部10a的中空板材并不仅限为由芯层21以及表皮层22,23构成。例如,也可以是由截面呈口琴状等的挤压制品构成的中空板材。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容器10的一部分是由中空板材构成,但是如日本特开2009-120227号公报的容器那样,也可以是对通过注射成型等而成形的成形品进行组合而构成的容器。
·各个侧壁的长短并不做特别限定。例如,也可以将长侧壁13作为第1侧壁,将短侧壁12作为第2侧壁。

Claims (5)

1.一种折叠式容器,具备:四角板状的底壁;由中空板材构成的一对第1侧壁,其立设在所述底壁的周缘上且相互对置;以及由中空板材构成的一对第2侧壁,其立设在所述底壁的周缘上且相互对置,所述折叠式容器构成为能够以所述第1侧壁以及所述第2侧壁重叠在所述底壁上的方式折叠,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1侧壁以及所述第2侧壁的上端面侧部上分别设置有卡合突部,
在所述底壁的拐角部的上表面上设置有突出壁部,所述突出壁部沿所述底壁的周缘延伸,并以比处于折叠状态的所述第1侧壁以及所述第2侧壁更向上方突出的方式构成,
在所述底壁的所述拐角部的下表面上设置有槽状的内侧凹部、和位于比所述内侧凹部更靠周缘侧的位置上的外侧凹部,内侧凹部在将组装状态的容器层叠时能与所述卡合突部卡合,外侧凹部在将折叠状态的容器层叠时能与所述突出壁部卡合,
所述外侧凹部是向下方开放的形状的凹部,
在将折叠状态的容器层叠时,所述突出壁部的上端与所述外侧凹部的下表面抵接。
2.权利要求1所述的折叠式容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侧凹部为具有向外侧方以及下方开放的形状的凹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折叠式容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侧壁具备:第1侧壁部,其由具有中空构造的合成树脂制的中空板材形成;以及第1卡合部件,其被安装在所述第1侧壁部的两侧部上,
所述第2侧壁具备:第2侧壁部,其由所述中空板材形成;以及第2卡合部件,其被安装在所述第2侧壁部的两侧部上,并在组装状态下与所述第1卡合部件卡合从而固定所述第1侧壁和所述第2侧壁,
所述卡合突部设置在所述第1卡合部件以及所述第2卡合部件的上端面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折叠式容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底壁具备:底壁部,其由中空板材形成;以及嵌合部件,其被安装在所述底壁部的拐角部上,所述外侧凹部以及所述内侧凹部中的至少一方被设置在所述嵌合部件的下表面上。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折叠式容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底壁具备:底壁部,其由中空板材形成;以及嵌合部件,其被安装在所述底壁部的拐角部上,所述外侧凹部以及所述内侧凹部中的至少一方通过将所述底壁部和所述嵌合部件进行组合而形成。
CN201410838331.2A 2014-12-25 2014-12-25 折叠式容器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5775317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10838331.2A CN105775317B (zh) 2014-12-25 2014-12-25 折叠式容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10838331.2A CN105775317B (zh) 2014-12-25 2014-12-25 折叠式容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775317A CN105775317A (zh) 2016-07-20
CN105775317B true CN105775317B (zh) 2019-06-07

Family

ID=5638910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838331.2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5775317B (zh) 2014-12-25 2014-12-25 折叠式容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5775317B (zh)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722550A (en) * 1996-06-06 1998-03-03 Buckhorn Material Handling Group, Inc. Container having reusable base and disposable over sleeve
JP2000118529A (ja) * 1998-10-14 2000-04-25 Yamaichi Kasei Kk 合成樹脂製組立式トレー
CN1365932A (zh) * 2001-01-17 2002-08-28 三甲株式会社 折叠容器
CN103144832A (zh) * 2013-03-18 2013-06-12 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可折叠堆垛货箱
CN203064316U (zh) * 2012-12-27 2013-07-17 苏州通达物流机器有限公司 一种折叠箱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722550A (en) * 1996-06-06 1998-03-03 Buckhorn Material Handling Group, Inc. Container having reusable base and disposable over sleeve
JP2000118529A (ja) * 1998-10-14 2000-04-25 Yamaichi Kasei Kk 合成樹脂製組立式トレー
CN1365932A (zh) * 2001-01-17 2002-08-28 三甲株式会社 折叠容器
CN203064316U (zh) * 2012-12-27 2013-07-17 苏州通达物流机器有限公司 一种折叠箱
CN103144832A (zh) * 2013-03-18 2013-06-12 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可折叠堆垛货箱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775317A (zh) 2016-07-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582589B2 (ja) 組立式合成樹脂製容器
JP2020023359A (ja) 容器装置
JP2007535450A5 (zh)
CN105775317B (zh) 折叠式容器
KR101987449B1 (ko) 받침판이 고정되는 케익 포장용 상자
JP2011116455A (ja) 紙製容器
KR102105158B1 (ko) 힌지부를 포함하는 접이식 포장상자
JP6286194B2 (ja) トレイ
JP6440442B2 (ja) 青果物パック収納用トレー
US20160144995A1 (en) Corrugated packaging box
JP2017507857A (ja) 手動による組立てのためのボール紙シート材料製トレイ及びそのようなトレイを製作するためのブランク
JP5681927B2 (ja) 運搬用容器
JP5637814B2 (ja) 包装箱
JP2018138469A (ja) トレイ及びトレイのブランク
JP5869837B2 (ja) 折畳式収納箱
KR200390241Y1 (ko) 포장용 상자
JP2013039963A (ja) 段ボール製緩衝材
JP6549391B2 (ja) 収納箱
KR101585228B1 (ko) 미니 상자를 갖는 케이크 상자
JP6220848B2 (ja) トレー
JP6125930B2 (ja) 厚紙製トレイ
US20130048633A1 (en) Collapse and expansion structure of storage box
KR200370413Y1 (ko) 수납용 상자
CN200988609Y (zh) 食品容器
JP2018008730A (ja) 段ボール製緩衝材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9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