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765308B - 室外单元和使用其的制冷循环装置 - Google Patents

室外单元和使用其的制冷循环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765308B
CN105765308B CN201580002769.XA CN201580002769A CN105765308B CN 105765308 B CN105765308 B CN 105765308B CN 201580002769 A CN201580002769 A CN 201580002769A CN 105765308 B CN105765308 B CN 10576530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frigerant pipe
pipe
connecting tube
engaging
copp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80002769.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765308A (zh
Inventor
太田雅也
足达健介
马场准市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576530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76530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76530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76530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6Separate outdoor units, e.g. outdoor unit to be linked to a separate room comprising a compressor and a heat exchanger
    • F24F1/26Refrigerant piping
    • F24F1/30Refrigerant piping for use inside the separate outdoor uni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Other Air-Conditioning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室外单元,其具备包括多个翅片、传热管和多个连接管的热交换器以及风机。在热交换器的端部设置有第1端部连接管和第2端部连接管。第2端部连接管位于比第1端部连接管靠下方的位置。第2端部连接管包括:含有铝或铝合金的铝制制冷剂管;含有铜或铜合金的铜制制冷剂管;和配置在铝制制冷剂管与铜制制冷剂管之间的接合制冷剂管。接合制冷剂管配置在与多个连接管中位于最靠设置有风机的一侧的连接管相比更靠设置有风机的一侧。

Description

室外单元和使用其的制冷循环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室外单元和使用其的制冷循环装置。
背景技术
作为现有的制冷循环装置,特别是在空气调节机中,在配置于室外热交换器和室内热交换器的内部的传热管、以及将这些热交换器之间连接的制冷剂管,使用利用铜或铜合金形成的管部件(铜制制冷剂管)是主流。但是,出于轻量化和低成本化的期望,近年来提案有在一部分使用利用铝或铝合金形成的管部件(铝制制冷剂管)的技术(参照专利文献1)。
但是,由于铝是离子化倾向比较大的材质,所以容易通过与铜等不同种类金属的接触而产生腐蚀(电蚀)。此外,这样的腐蚀除了通过铝与铜的直接的接触而产生以外,通过铝与含有铜离子的水滴接触而也会产生。特别是在在空气调节机中,在进行供冷运转时低温的制冷剂在室内热交换器的制冷剂管内流通,在进行供暖运转时低温的制冷剂在室外热交换器的制冷剂管内流通。因此,存在外部空气中所含的水蒸气结露而在制冷剂管附着水滴,铝被该水滴腐蚀的可能性。因此,在上述专利文献1中,提案有包覆铝制制冷剂管与铜制制冷剂管的接合部分的技术。
但是,在上述专利文献1的情况下,需要新的包覆部件,难以响应低成本化的期望。此外,会增加设置空气调节机等制冷循环装置的现场的作业工序。此外,如果不恰当地覆盖包覆部件,就不能防止铝制制冷剂管的腐蚀。进一步,还存在必须考虑包覆部件的耐用年数等制约。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5-90761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那样的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具备能够更恰当地防止与铜制制冷剂管连接的铝制制冷剂管的腐蚀的热交换器的室外单元和制冷循环装置。
为了解决上述现有的问题,本发明的室外单元包括热交换器和风机,所述热交换器包括:以规定的间隔层叠的多个翅片;在与多个翅片的平面方向正交的方向上贯通的传热管;和将上述多个传热管彼此连接的多个连接管,所述风机设置在翅片的平面方向上,向热交换器吹送气流。在热交换器的端部设置有将制冷剂管与传热管连接的第1端部连接管和第2端部连接管。第2端部连接管位于比第1端部连接管靠下方的位置。第2端部连接管包括:含有铝或铝合金的铝制制冷剂管;含有铜或铜合金的铜制制冷剂管;和配置在铝制制冷剂管与铜制制冷剂管之间的接合制冷剂管。接合制冷剂管配置在与多个连接管中位于最靠设置有风机的一侧的连接管相比更靠设置有风机的一侧。
根据该结构,能够不将室外单元大型化就减少在其它连接管结露而形成的水滴滴到铝制制冷剂管与铜制制冷剂管的接合部分。因此,能够恰当地抑制与铜制制冷剂管连接的铝制制冷剂管的腐蚀。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能够更恰当地防止与铜制制冷剂管连接的铝制制冷剂管的腐蚀的室外单元和制冷循环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作为实施方式1的制冷循环装置的一种的空气调节机的概略图。
图2是实施方式1的热交换器的部分概略图。
图3是实施方式1的室外单元的概略图。
图4是实施方式1的室外热交换器的部分主视图。
图5是实施方式1的室外热交换器的侧视图。
图6是实施方式1的室外热交换器的顶视图。
图7A是实施方式1的下游侧端部连接管的后视图。
图7B是实施方式1的下游侧端部连接管的侧视图。
图7C是实施方式1的下游侧端部连接管的顶视图。
图8A是用于说明实施方式1的室外热交换器中、U型管和多曲管的配置的侧视图。
图8B是用于说明实施方式1的室外热交换器中除上游侧端部连接管、下游侧端部连接管以外的连接管的配置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1方面的室外单元包括热交换器和风机,所述热交换器包括:以规定的间隔层叠的多个翅片;在与多个翅片的平面方向正交的方向上贯通的传热管;和将上述多个传热管彼此连接的多个连接管,所述风机设置在翅片的平面方向上,向热交换器吹送气流。在热交换器的端部设置有将制冷剂管与传热管连接的第1端部连接管和第2端部连接管。第2端部连接管位于比第1端部连接管靠下方的位置。第2端部连接管包括:含有铝或铝合金的铝制制冷剂管;含有铜或铜合金的铜制制冷剂管;和配置在铝制制冷剂管与铜制制冷剂管之间的接合制冷剂管。接合制冷剂管配置在与多个连接管中位于最靠设置有风机的一侧的连接管相比更靠设置有风机的一侧。此处,“正交”还包括“大致正交”。
根据该结构,能够不将室外单元大型化就减少在其它连接管结露而形成的水滴滴到铝制制冷剂管与铜制制冷剂管的接合部分。因此,能够恰当地抑制与铜制制冷剂管连接的铝制制冷剂管的腐蚀。
第2方面为,特别在第1方面中,接合制冷剂管为含有铁和镍或铬的不锈钢制制冷剂管,接合制冷剂管包括:铝制制冷剂管被扩管而接合制冷剂管插入其中的第1接合部;和接合制冷剂管被扩管而铜制制冷剂管插入其中的第2接合部,第1接合部配置在比第2接合部靠上方的位置。
根据该结构,在制造现场和修理现场等将接合制冷剂管(不锈钢制制冷剂管)与连接对方部件连接即可,因此,现场的作业变得容易。此外,通过将第1接合部设置在第2接合部的上方,能够防止附着在铜制制冷剂管的水分向铝制制冷剂管移动。
第3方面为,特别在第2方面中,铝制制冷剂管被扩管的第1扩管部和接合制冷剂管被扩管的第2扩管部以开口部朝向下方的方式配置。
由此,第1接合部、第2接合部的钎焊部位均位于比第1扩管部、第2扩管部靠下方的位置,由此,能够防止在不同金属相接的部位积存水滴。
第4方面为,特别在第3方面中,铜制制冷剂管包括以比接合制冷剂管的倾斜角度缓和的角度从上方向第2接合部倾斜的倾斜部。
根据该结构,能够使沿接合制冷剂管留下的水滴与沿倾斜部留下的水滴合流。进一步,能够使水滴从接合制冷剂管与倾斜部的连接部位的最下部向下方迅速滴下。
第5方面为,特别在第1方面中,接合制冷剂管是由铝或铝合金形成的管部件和由铜或铜合金形成的管部件被共晶接合而成的制冷剂管。
根据该结构,在制造现场和修理现场等将具有共晶接合部分的接合制冷剂管与对方部件连接即可,因此,现场的作业变得容易。
第6方面是特别包括第1~5方面中的任一项中记载的室外单元的制冷循环装置。
根据该结构,能够采用具备更恰当地防止与铜制制冷剂管连接的铝制制冷剂管的腐蚀的热交换器的室外单元,因此能够实现制冷循环装置整体的轻量化和低成本化。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本发明并不被该实施方式限定。
(实施方式1)
以下,参照附图,对作为具备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室外单元的制冷循环装置的一种的空气调节机进行说明。图1是本实施方式的空气调节机的概略图。如图1所示,空气调节机1连接室外单元1A与室内单元1B而构成。
空气调节机1包括:室外热交换器2,其将制冷剂与外部空气的热进行交换,在供冷运转时成为冷凝器,在供暖运转时成为蒸发器;室内热交换器3,其将制冷剂与室内空气的热进行交换,在供冷时成为蒸发器,在供暖时成为冷凝器;和包括热交换器2、3而构成的制冷循环回路4。此外,在这些室外热交换器2与室内热交换器3的附近,分别置有作为由电动机5、6驱动的风机的风扇7、8。通过风扇7、8的旋转驱动而产生的气流经热交换器2、3流动。
在制冷循环回路4设置有压缩机11、切换供冷供暖运转时的制冷剂回路的四通阀12、对制冷剂进行减压的节流装置13。压缩机11在供冷运转时对从室内热交换器3向室外热交换器2去的低温低压的制冷剂进行压缩而升压高温化,在供暖运转时对从室外热交换器3向室内热交换器3去的低温电压的制冷剂进行压缩而升压高温化。另外,虽然未图示,但是在压缩机11的跟前通常连接有蓄液器,进行制冷剂的气液分离,使得液体制冷剂不返回压缩机11。作为节流装置13,能够采用毛细管和电动膨胀阀等。
室外单元1A包括室外热交换器2、电动机5、风扇7、压缩机11、四通阀12、节流装置13等。室内单元1B包括电动机6、风扇8、室内热交换器3等。
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为了便于进行说明,使用“上游”和“下游”的表达方式。它们是指在使空气调节机1进行供冷运转时在制冷循环回路4的制冷剂的流动中的“上游”和“下游”。而且,沿图1所示的制冷循环回路4标注的箭头表示在供冷运转时制冷剂从“上游”流向“下游”。此外,顺便说明,进行供暖运转时的制冷剂的流动成为供冷运转时的制冷剂的流动的相反方向,如以虚线表示的那样。
如图1所示,在压缩机11设置有制冷剂管4a,其下游端与四通阀12的第1端口连接。在四通阀12,在供冷运转时与第1端口连通的第2端口设置有制冷剂管4b。制冷剂管4b的下游端与构成设置在室外热交换器2内的制冷循环回路4的一部分的传热管20的上游端连接。在该室外热交换器2内的传热管20的下游端设置有另一制冷剂管4c,制冷剂管4c的下游端与节流装置13连接。
从节流装置13延伸设置有另一制冷剂管4d,制冷剂管4d的下游端与二通阀14的一个端口连接。在该二通阀14的另一个端口,设置有连接室外单元1A与室内单元1B的液体侧连接管41。液体侧连接管41的下游端与室内单元液体侧连接部15(从室内热交换器3看时的上游侧的连接部)连接。而且,从该室内单元液体侧连接部15延伸设置有另一制冷剂管4e,制冷剂管4e的下游端与构成设置在室内热交换器3内的制冷循环回路4的一部分的传热管30的上游端连接。
在室内热交换器3内的传热管30的下游端设置有另一制冷剂管4f,在制冷剂管4f的下游端连接有室内单元气体侧连接部16(从室内热交换器3看时的下游侧的连接部)。在该室内单元气体侧连接部16设置有连接室外单元1A与室内单元1B的气体侧连接管42。在气体侧连接管42的下游端,经由三通阀17连接有制冷剂管4g。制冷剂管4g的下游端与四通阀12的第3端口连接。在四通阀12,从在供冷运转时与第3端口连通的第4端口延伸设置有制冷剂管4h,制冷剂管4h的下游端与压缩机11连接。
这样,通过制冷剂管4a~4h、传热管20、传热管30、液体侧连接管41和气体侧连接管42构成制冷循环回路4,通过该制冷循环回路4连接压缩机11、四通阀12、室外热交换器2、节流装置13、室内热交换器3等。
制冷剂管4a、4d~4h是含有铜或铜合金的铜制制冷剂管(以下简称为铜制制冷剂管)。制冷剂管4b、4c由铜制制冷剂管、含有铝或铝合金的铝制制冷剂管(以下简称为铝制制冷剂管)和连接铜制制冷剂管与铝制制冷剂管的接合制冷剂管构成。
接着,对作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热交换器的室外热交换器2进行详细说明。
室外热交换器2是所谓的翅片管式的热交换器。如图2所示,翅片管式的热交换器主要由按规定的间隔大量层叠的平板状的翅片21和被插入到翅片21按规定的间隔设置的贯通孔的多个传热管20构成。翅片21典型的是具有长方形且平板的形状。翅片21按一定的间隔(翅片间距FP)排列。翅片间距FP例如能够在1.0~1.5mm的范围调整。
室外热交换器2以使从多个翅片21间通过的空气A(室外空气)与在传热管20的内部流动的介质B进行热交换的方式构成。介质B例如为氢氟烃等制冷剂。
在本说明书中,将翅片21的排列方向定义为宽度方向,将翅片21的长度方向定义为高度方向,将与宽度方向和高度方向垂直的方向定义为气流方向(空气A的流动方向)。换言之,气流方向与翅片21的长度方向垂直。气流方向、宽度方向和高度方向分别对应X方向、Y向和Z方向。
传热管20是含有铝或铝合金的铝制制冷剂管。在位于室外热交换器2的制冷剂的流动方向的中央部的多个传热管20的端部,设置有作为本发明的连接管的一种的U型管22a,与接近的另一传热管20连接(参照图4)。由此,传热管20蛇行弯曲地连结。传热管20既可以以通过U型管22a成为一个流路的方式连结,遥控以通过将分支管等其它连接管组合而成为多个流路的方式连结。U型管22a等连接管是铝制制冷剂管。
在最外侧(设置有U型管22a侧)的翅片21的更外侧设置有由钢板等构成的端板27。从翅片21突出的传热管20被插入到设置于端板27的贯通孔,在其外侧通过U型管22a等连结。
图3是本实施方式的室外单元1A的概略结构图(从Z方向的正的一侧向负的一侧看的图)。
室外单元1A的底部由基板50构成,室外单元1A的顶部被顶板(未图示)覆盖。进一步,室外单元1A的周围除了室外热交换器2露出的部分以外、被壳体外装板51覆盖。
室外单元1A的内部通过被固定在基板50和室外热交换器2的端板27的分隔板52被划分为压缩机收纳部53和风机收纳部54。
压缩机收纳部53是通过分隔板52和壳体外装板51的一部分划分四方、由顶板的一部分和基板50的一部分划分上下而成的空间。在压缩机收纳部53收纳有压缩机11、四通阀12、节流装置13等制冷循环回路4的主要构成要素和室外热交换器2的连接管等。
在风机收纳部54,收纳于与室外热交换器2的端板27相比靠翅片21侧的部分(热交换部分)和作为向室外热交换器2送风的风机的风扇7。
室外热交换器2将图2所示那样的方式的热交换器弯折成大致L字形并且在X方向上排列两个而构成。另外,两个热交换器的端板27一体地构成。
向室外热交换器2送风的风扇7、压缩机11、四通阀12和节流装置13配置在与室外热交换器2相比靠室外单元1A的内部侧。
图4是本实施方式的室外热交换器2的端板27相比外侧、即收纳在压缩机收纳部53的部分的部分主视图(从X方向的正的一侧向负的一侧看的图),图5是其侧视图(从Y方向的负的一侧向正的一侧看的图),图6是其顶视图(从在Z方向的正的一侧向负的一侧看的图)。另外,向室外热交换器2送风的风扇7、压缩机11、四通阀12和节流装置13配置在图5、图6的X方向的正的一侧(图5、图6的纸面左侧)。
以下使用图4~图6,对制冷剂管4b与室外热交换器2的传热管20的接合部位和传热管20与制冷剂管4c的接合部位进行详细说明。
首先,对室外热交换器2的上游侧的端部(在图1中以虚线的圆形表示的点P1)的连接部位进行详细说明。
室外热交换器2的上游侧的端部的连接部位由上游侧端部连接管23构成。上游侧端部连接管23由作为铜制制冷剂管的U字形的集管下部管23a、作为铝制制冷剂管的直管状的集管23b和设置在集管下部管23a与集管23b之间的接合制冷剂管即上游侧接合制冷剂管23c构成。
集管下部管23a以U字形的一端侧比另一端侧长的方式形成,在其长的一侧的端部通过制冷剂管4b连接有四通阀12。集管下部管23a的另一端侧连接有上游侧接合制冷剂管23c。此外,U字形的两个直线部以与室外热交换器2的高度方向(Z方向)平行的方式设置。
集管23b以与室外热交换器2的高度方向(Z方向)平行的方式设置,包括使一端闭塞的直管和与支管的侧部连通的多个延长管23b1。延长管23b1与室外热交换器2的传热管20连接,将传热管2向长度方向延长。在本实施方式中,延长管23b1设置有8个,从制冷剂管4b向室外热交换器2的上游侧的端部流入的制冷剂分流至8个流路而流入到传热管20。此外,任一延长管23b1与在X方向上排列两个配置的热交换器中设置在空气的流动方向(A向)的下游侧(X方向的负的一侧相比正的一侧)的热交换器的传热管20连接(参照后述的图8A、B)。
上游侧接合制冷剂管23c是含有铁和镍或铬的不锈钢制制冷剂管(以下简称为不锈钢制制冷剂管)。上游侧接合制冷剂管23c是包括将集管23b的直管的下方端扩管而插入上游侧接合制冷剂管23c形成的第1接合部23c1和将上游侧接合制冷剂管23c扩管而插入集管下部管23a的一端形成的第2接合部23c2的直管。上游侧接合制冷剂管23c以使得第1接合部23c1与第2接合部23c2相比成为上方的方式配置。
另外,也可以令上游侧接合制冷剂管23c为由铝或铝合金形成的管部件和由铜或铜合金形成的管部件共晶接合而形成的制冷剂管。
接着,对室外热交换器2的下游侧的端部(图1中以虚线的圆形表示的点P2)的连接部位进行详细说明。
室外热交换器2的下游侧的端部的连接部位由下游侧端部连接管24构成。下游侧端部连接管24包括作为铜制制冷剂管的大致L字形的第1连接管24a、作为铝制制冷剂管的包括多个弯曲部的第2连接管24b和作为设置在第1连接管24a与第2连接管24b之间的接合制冷剂管的下游侧接合制冷剂管24c。下游侧端部连接管24的一端与设置在室外热交换器2的最下部的空气的流动方向上游侧的传热管20连接(参照后述的图8A、B)。下游侧端部连接管24的另一端通过过滤器26与连接节流装置13的制冷剂管4c连接。
下游侧端部连接管24在室外热交换器2的高度方向(Z方向)上、在与上游侧端部连接管23相比靠下方的位置连接。此外,下游侧端部连接管24与上游侧端部连接管23相比配管径较细。
如图6或图3所示,基板50在作为第1连接管24a与下游侧接合制冷剂管24c的连接部位的接合弯曲部24d的铅垂下方设置有使室外单元1A的压缩机收纳部53与外部连通的排水孔55。
图7A是下游侧端部连接管24的后视图(从X方向的负的一侧向正的一侧看的图)。图7B是下游侧端部连接管24的侧视图(从Y方向的正的一侧向负的一侧看的图)。图7C是下游侧端部连接管24的顶视图(从Z方向的正的一侧向负的一侧看的图)。
如图7A~C所示,第1连接管24a包括与室外热交换器2的高度方向(Z方向)平行地设置的第1立起部24a1、相对于第1立起部24a1以钝角弯折的倾斜部24a2和相对于倾斜部24a2进一步以钝角弯折的插入部24a3。倾斜部24a2以使得第1立起部24a1侧与插入部24a3侧相比成为上方侧的方式、相对于水平方向(XY面)倾斜地设置。
第2连接管24b包括:将传热管20在长度方向延长的延长部24b1;相对于延长部24b1以钝角多次弯折的弯折部24b2;从弯折部24b2大致垂直地立起的第2立起部24b3;和相对于第2立起部24b3以锐角弯折、将端部扩管而形成的第1扩管部24b4。
第2连接管24b4通过具备第2立起部24b3,第1扩管部24b4与延长部24b1相比成为上方。此外,第2连接管24b为与延长部24b1的长度方向交叉的方向,包括向设置有风扇7的一侧弯折的弯折部24b2。由此,第1扩管部24b4与延长部24b1的长度方向相比位于设置有风扇7的一侧(X方向的正的一侧)。
第1扩管部24b4以扩管后的开口成为下方的方式从第2立起部24b3弯折。
下游侧接合制冷剂管24c为不锈钢制制冷剂管,是在一端设置有被插入到第1扩管部24b4的第1接合部24c1、在另一端设置有扩管后的第2接合部24c2的直管。下游侧接合制冷剂管24c以使得第1接合部24c1与第2接合部24c2相比在上方的方式相对于水平方向(XY面)倾斜地设置。
由此,如图7A所示那样,作为第1连接管24a与下游侧接合制冷剂管24c的连接部位的接合弯曲部24d向下方(Z方向的负的一侧)突出。
下游侧接合制冷剂管24c的长度比第1连接管24a的倾斜部24a2的长度长。此外,下游侧接合制冷剂管24c的相对于水平方向(XY面)的倾斜比第1连接管24a的倾斜部24a2的相对于水平方向(XY面)倾斜大(陡)。
此外,如图7B、图7C所示,下游侧接合制冷剂管24c以第1接合部24c2侧与第1接合部24c1侧相比位于设置有风扇7的一侧(X方向的正的一侧)的方式设置。此外,第1连接管24a的倾斜部24a2以插入部24a3侧与第1立起部24a1侧相比位于设置有风扇7的一侧(X方向的正的一侧)的方式设置。由此接合弯曲部24d与第1立起部24a1和第2立起部24b3相比,向设置有风扇7的一侧(X方向的正的一侧)突出。
另外,下游侧接合制冷剂管24c也可以与上游侧接合制冷剂管23c一样地为由铝或铝合金形成的管部件与由铜或铜合金形成的管部件共晶接合而得到的制冷剂管。
进一步,对配置在室外热交换器2的内部的传热管20彼此的连接进行说明。图8A是用于从图5省略上游侧端部连接管23、下游侧端部连接管24和后述的分支管的记载地说明U型管22a和多曲管22b的配置的侧视图。
在图8A中,与8个延长管23b1连接的传热管20通过U型管22a和作为本发明对的连接管的一种的多曲管22b与邻近的传热管20连接,在室外热交换器2内构成流路。另外,多曲管22b是具有大量弯曲部的连接管。相对于U型管22a将相邻的传热管20彼此连接,将配置在与之相比更远的位置的传热管20彼此连接的部件是多曲管22b。多曲管22b是铝制制冷剂管。
这样,分流至8个流路、流入到配置在空气的流动方向的下游侧的传热管20的制冷剂(图8A中的左侧的箭头),从设置在配置在空气的流动方向的上游侧的热交换器的8个传热管20流出(图8A在的右侧的箭头)。
使用图8B对使从8个传热管20流出的制冷剂合流的分支管进行说明。图8B是从图5省略上游侧端部连接管23、下游侧端部连接管24的记载地说明连接管的配置的侧视图。室外热交换器2包括:与设置在配置在空气的流动方向的上游侧的热交换器的8个传热管20中上侧的4个传热管20连接的第1分支管25a;与下侧的4个传热管20连接的第2分支管25b;和通过多个传热管20将第1分支管25a的下游侧与第2分支管25b的下游侧连接的第3分支管25c。
第1分支管25a、第2分支管25b均一侧(上游侧)包括与4个传热管20分别连接的制冷剂管,在另一侧(下游侧)包括使它们分支·合流的第1合流制冷剂管25a1、第2合流制冷剂管25b1。此外,第3分支管25c的一侧(上游侧)包括与第1合流25a1、第2合流制冷剂管25b1分别连接的制冷剂管,在另一侧(下游侧)包括使它们分支·合流的第3合流制冷剂管25c1。
第3分支管25c以使得与第1合流制冷剂管25a1、第2合流25b1分别连接的制冷剂管和第3合流制冷剂管25c1各自的长度方向与室外热交换器2的宽度方向(Y方向)平行的方式配置。由此,能够降低在第3分支管25c流动的制冷剂的通过音。
这样,分流至8个流路而流入到传热管20的制冷剂首先在第1分支管25a的第1合流制冷剂管25a1和第2分支管25b的第2合流制冷剂管25b1、每4个流路地合流。之后,制冷剂在流过几个传热管20之后,进一步在第3分支管25c的第3合流制冷剂管25c1合流。最终,制冷剂从设置在空气的流动方向的上游侧的热交换器的最下部的一个传热管20通过下游侧端部连接管24流出(图8B中的右侧下部的箭头)。
根据以上的结构,本实施方式的室外热交换器2的第2连接管24b具备弯折部24b2,由此,下游侧端部连接管24与上游侧端部连接管23相比配置在设置有风扇7的一侧(X方向的正的一侧)。由此,能够以比上游侧端部连接管23细的管将位于下方的下游侧端部连接管24从上游侧端部连接管23和其它连接管的铅垂下方错开。因而,能够减少水滴从上游侧端部连接管23和其它连接管滴到下游侧接合制冷剂管24c的情况。
此外,如图5、图6所示,通过第2连接管24b具备弯折部24b2,下游侧接合制冷剂管24c与U型管22a、多曲管22b、上游侧端部连接管23、第1分支管25a、第2分支管25b、第3分支管25c等室外热交换器2具备的其它上游连接管相比,位于设置有风扇7的一侧(X方向的正的一侧)。
由此,能够将下游侧接合制冷剂管24c从其它上游连接管的铅垂下方错开,因此能够减少结露形成的水滴滴到下游侧接合制冷剂管24c。此外,通过向风扇7侧错开,与向风扇7相反侧错开的情况相比,能够防止室外单元1A的大型化。因此,能够恰当地抑制与作为铜制制冷剂管的第1连接管24a连接的作为铝制制冷剂管的第2连接管24b的腐蚀。
此外,通过将具备预先扩管后的第2接合部24c2的下游侧接合制冷剂管24c插入到第2连接管24b的第1扩管部24b4,在制造现场和修理现场等的作业变得容易。或者,如果预先准备将下游侧接合制冷剂管24c作为具有共晶接合部分的接合制冷剂管的下游侧端部连接管24,则对室外热交换器2和制冷剂管4b的现场的连接作业变得容易。
此外,下游侧接合制冷剂管24c以使得第1接合部24c1与第2接合部24c2相比位于上方的方式设置。由此,能够将在作为铝制制冷剂管的第2连接管24b的表面结露形成的水分向作为铜制制冷剂管的第1连接管24a侧排出,能够防止在作为铜制制冷剂管的第1连接管24a的表面结露形成的水分流向作为铝制制冷剂管的第2连接管24b侧。
进一步,第1扩管部24b4、扩管后的第2接合部24c2以开口朝向下方的方式配置。由此,在将下游侧接合制冷剂管24c、第1连接管24a插入后进行钎焊的部位位于比扩管部靠下方的位置。由此,能够防止水滴积存在钎焊部位。
此外,因为下游侧接合制冷剂管24c相对于水平方向(XY面)倾斜地设置,所以能够抑制水滴积存在第1接合部24c1、第2接合部24c2各自的扩管部的开口相反侧的台阶差上。
此外,下游侧接合制冷剂管24c的相对于水平方向(XY面)的倾斜比第1连接管24a的倾斜部24a2相对于水平方向(XY面)的倾斜大。由此能够使沿下游侧接合制冷剂管24c流下的水滴与沿倾斜部24a2流下的水滴合流。因此,能够使附着于下游侧接合制冷剂管24c和倾斜部24a2的表面的水滴从接合弯曲部24d的最下部向下方迅速地滴下。
进一步,因为在基板50、接合弯曲部24d的下方设置有排水孔55,所以能够将从接合弯曲部24d滴下的水滴迅速地排出至室外单元1A的壳体外。
接着,对上述的制冷循环装置的动作进行说明。首先,对作为通常运转模式的供冷运转和供暖运转进行说明。
在供冷运转时,被压缩机11压缩后的制冷剂成为高温高压的制冷剂,通过四通阀12被送到室外热交换器2。之后,高温高压的制冷剂被风扇7促进与外部空气的热交换而散热,成为高压的液体制冷剂,被送到节流装置13。高压的液体制冷剂在节流装置13被减压而成为低温低压的二相制冷剂,通过液体侧连接管41被送到室内热交换器3。
由风扇8吸入的室内空气通过室内热交换器3与制冷剂进行热交换。制冷剂吸收室内空气的热,结果蒸发气化而成为低温的气体制冷剂。此时由制冷剂吸热后的室内空气的温度湿度降低,通过风扇8向室内吹出,对室内进行供冷。气体制冷剂通过气体侧连接管42进入四通阀12,返回压缩机11。
另一方面,在供暖运转时,被压缩机11压缩后的制冷剂成为高温高压的制冷剂,通过四通阀12被送到气体侧连接管42。由风扇8吸入的室内空气通过室内热交换器3与制冷剂进行热交换。制冷剂向室内空气散热,结果冷凝而成为高压的液体制冷剂。此时室内空气在吸收制冷剂的热而温度上升的状态下被风扇8吹向室内,对室内进行供暖。液体制冷剂通过液体侧连接管41被送到节流装置13,在节流装置13被减压,成为低温低压的二相制冷剂。低温低压的二相制冷剂被送到室外热交换器2,通过风扇7促进与外部空气的热交换而蒸发气化,经四通阀12返回压缩机11。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制冷循环装置,能够采用具备更恰当地防止与铜制制冷剂管连接的铝制制冷剂管的腐蚀的室外热交换器2的室外单元1A,因此能够实现制冷循环装置主体的轻量化和低成本化。
另外,显然利用防止水滴附着的包覆部件覆盖如以上说明的实施方式那样构成的接合部也能够进一步降低腐蚀铝的可能性,本发明的效果并不限定于不具备包覆部件的结构。
产业上的利用可能性
本发明能够提供能够更恰当地防止与铜制制冷剂管连接的铝制制冷剂管的腐蚀的制冷循环装置。
符号说明
1 空气调节机
1A 室外单元
1B 室内单元
2 室外热交换器
3 室内热交换器
4 制冷循环回路
4a、4b、4c、4d、4e、4f、4g、4h 制冷剂管
5、6 电动机
7、8 风扇(风机)
11 压缩机
12 四通阀
13 节流装置
14 二通阀
15 室内单元液体侧连接部
16 室内单元气体侧连接部
17 三通阀
20、30 传热管
21 翅片
22a U型管
22b 多曲管
23 上游侧端部连接管
23a 集管下部管
23b 集管
23b1 延长管
23c 上游侧接合制冷剂管
24 下游侧端部连接管
24a 第1连接管
24a1 第1立起部
24a2 倾斜部
24a3 插入部
24b 第2连接管
24b1 延长部
24b2 弯折部
24b3 第2立起部
24b4 第1扩管部
24c 下游侧接合制冷剂管
23c1、24c1 第1接合部
23c2、24c2 第2接合部
24d 接合弯曲部
25a 第1分支管
25a1 第1合流制冷剂管
25b 第2分支管
25b1 第2合流制冷剂管
25c 第3分支管
25c1 第3合流制冷剂管
26 过滤器
27 端板
41 液体侧连接管
42 气体侧连接管
50 基板
51 壳体外装板
52 分隔板
53 压缩机收纳部
54 风机收纳部
55 排水孔

Claims (3)

1.一种室外单元,其特征在于:
包括热交换器和风机,
所述热交换器包括:
以规定的间隔层叠的多个翅片;
在与所述多个翅片的平面方向正交的方向上贯通的传热管;和
将上述多个传热管彼此连接的多个连接管,
所述风机设置在所述翅片的平面方向上,向所述热交换器吹送气流,其中
在所述热交换器的端部设置有将制冷剂管与所述传热管连接的第1端部连接管和第2端部连接管,
所述第2端部连接管位于比所述第1端部连接管靠下方的位置,
所述第2端部连接管包括:含有铝或铝合金的铝制制冷剂管;含有铜或铜合金的铜制制冷剂管;和配置在所述铝制制冷剂管与所述铜制制冷剂管之间的接合制冷剂管,
所述接合制冷剂管配置在与所述多个连接管中位于最靠设置有所述风机的一侧的连接管相比更靠设置有风机的一侧,
所述接合制冷剂管为含有铁和镍或铬的不锈钢制制冷剂管,
所述接合制冷剂管包括:所述铝制制冷剂管被扩管而所述接合制冷剂管插入其中的第1接合部;和所述接合制冷剂管被扩管而所述铜制制冷剂管插入其中的第2接合部,
所述第1接合部配置在比所述第2接合部靠上方的位置,
所述铝制制冷剂管被扩管的第1扩管部和所述接合制冷剂管被扩管的第2扩管部以开口部朝向下方的方式配置,
所述铜制制冷剂管包括以比所述接合制冷剂管的倾斜角度缓和的角度从上方向所述第2接合部倾斜的倾斜部。
2.一种室外单元,其特征在于:
包括热交换器和风机,
所述热交换器包括:
以规定的间隔层叠的多个翅片;
在与所述多个翅片的平面方向正交的方向上贯通的传热管;和
将上述多个传热管彼此连接的多个连接管,
所述风机设置在所述翅片的平面方向上,向所述热交换器吹送气流,其中
在所述热交换器的端部设置有将制冷剂管与所述传热管连接的第1端部连接管和第2端部连接管,
所述第2端部连接管位于比所述第1端部连接管靠下方的位置,
所述第2端部连接管包括:含有铝或铝合金的铝制制冷剂管;含有铜或铜合金的铜制制冷剂管;和配置在所述铝制制冷剂管与所述铜制制冷剂管之间的接合制冷剂管,
所述接合制冷剂管配置在与所述多个连接管中位于最靠设置有所述风机的一侧的连接管相比更靠设置有风机的一侧,
所述接合制冷剂管是由铝或铝合金形成的管部件和由铜或铜合金形成的管部件被共晶接合而成的制冷剂管,
所述接合制冷剂管包括:所述铝制制冷剂管被扩管而所述接合制冷剂管插入其中的第1接合部;和所述接合制冷剂管被扩管而所述铜制制冷剂管插入其中的第2接合部,
所述第1接合部配置在比所述第2接合部靠上方的位置,
所述铝制制冷剂管被扩管的第1扩管部和所述接合制冷剂管被扩管的第2扩管部以开口部朝向下方的方式配置,
所述铜制制冷剂管包括以比所述接合制冷剂管的倾斜角度缓和的角度从上方向所述第2接合部倾斜的倾斜部。
3.一种制冷循环装置,其特征在于:
包括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室外单元。
CN201580002769.XA 2014-09-12 2015-09-07 室外单元和使用其的制冷循环装置 Active CN10576530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185901 2014-09-12
JP2014185901 2014-09-12
PCT/JP2015/004514 WO2016038865A1 (ja) 2014-09-12 2015-09-07 室外ユニット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765308A CN105765308A (zh) 2016-07-13
CN105765308B true CN105765308B (zh) 2019-05-28

Family

ID=5545863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80002769.XA Active CN105765308B (zh) 2014-09-12 2015-09-07 室外单元和使用其的制冷循环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6318371B2 (zh)
CN (1) CN105765308B (zh)
WO (1) WO2016038865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830852B2 (ja) * 2017-04-19 2021-02-17 東芝キヤリア株式会社 曲げ管、およびこの曲げ管を備えた圧縮機
JP6673318B2 (ja) * 2017-12-05 2020-03-25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空調機
JP7239857B1 (ja) 2021-09-30 2023-03-15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294646A (zh) * 2007-04-24 2008-10-29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导管连接套及具有该连接套的空调机
CN101737868A (zh) * 2008-11-10 2010-06-16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空气调节机
CN202372046U (zh) * 2011-11-17 2012-08-08 威海友邦汽车零部件制造有限公司 一种管件连接结构
CN102913695A (zh) * 2011-07-31 2013-02-06 孙海潮 一种空调制冷剂连接管路的连接管
CN203068679U (zh) * 2012-12-27 2013-07-17 浙江康盛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全铝空调室外机连接管
CN103782126A (zh) * 2011-12-09 2014-05-07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空气调节机的热交换器
CN104011471A (zh) * 2011-12-22 2014-08-27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空调装置
CN104015019A (zh) * 2014-05-29 2014-09-03 浙江三花制冷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集气管部件的制造方法及使用该集气管部件的热交换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3211398A (ja) * 1990-01-12 1991-09-17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暖冷房機用熱交換器
JPH04359797A (ja) * 1991-06-05 1992-12-14 Showa Alum Corp 熱交換器
JP2005090761A (ja) * 2003-09-12 2005-04-07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空気調和機
JP5934936B2 (ja) * 2011-03-04 2016-06-15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294646A (zh) * 2007-04-24 2008-10-29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导管连接套及具有该连接套的空调机
CN101737868A (zh) * 2008-11-10 2010-06-16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空气调节机
CN102913695A (zh) * 2011-07-31 2013-02-06 孙海潮 一种空调制冷剂连接管路的连接管
CN202372046U (zh) * 2011-11-17 2012-08-08 威海友邦汽车零部件制造有限公司 一种管件连接结构
CN103782126A (zh) * 2011-12-09 2014-05-07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空气调节机的热交换器
CN104011471A (zh) * 2011-12-22 2014-08-27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空调装置
CN203068679U (zh) * 2012-12-27 2013-07-17 浙江康盛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全铝空调室外机连接管
CN104015019A (zh) * 2014-05-29 2014-09-03 浙江三花制冷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集气管部件的制造方法及使用该集气管部件的热交换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318371B2 (ja) 2018-05-09
JPWO2016038865A1 (ja) 2017-04-27
CN105765308A (zh) 2016-07-13
WO2016038865A1 (ja) 2016-03-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011009B2 (ja) 熱交換器および空気調和機
CN107003086B (zh) 热交换器
US20130284416A1 (en) Heat exchanger and air conditioner
JP2012163328A5 (zh)
CN109312991A (zh) 热交换器及具备该热交换器的制冷循环装置
CN105765308B (zh) 室外单元和使用其的制冷循环装置
JP6980117B2 (ja) 熱交換器、熱交換器ユニット、及び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JP5962033B2 (ja) 熱交換器及びそれを備えた空気調和機
JP6198976B2 (ja) 熱交換器、及び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JP6952797B2 (ja) 熱交換器および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JP5940895B2 (ja) パラレルフロー型熱交換器及びそれを搭載した空気調和機
CN209054801U (zh) 热交换器以及制冷循环装置
CN107076525B (zh) 热交换器
WO2012098913A1 (ja) 熱交換器及び空気調和機
JP6599056B1 (ja) ガスヘッダ、熱交換器及び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JP5664272B2 (ja) 熱交換器及び空気調和機
JP2012154492A (ja) 熱交換器及び空気調和機
JPWO2020095798A1 (ja) 熱交換器および空気調和機
CN116724209B (zh) 热交换器
JP6608946B2 (ja) 空気調和装置及び空気調和装置の室外機
US11035623B2 (en) Heat exchanger, outdoor unit, refrigeration cycle device, and heat exchanger manufacturing method
JP2011058771A (ja) 熱交換器及びこの熱交換器を備えた冷蔵庫、空気調和機
US11054187B2 (en) Heat exchanger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same
CN109219723A (zh) 空调装置的室外机
JP2012154499A (ja) 熱交換器および空気調和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