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730499A - 转向装置调整方法以及转向装置调整装置 - Google Patents

转向装置调整方法以及转向装置调整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730499A
CN105730499A CN201510957333.8A CN201510957333A CN105730499A CN 105730499 A CN105730499 A CN 105730499A CN 201510957333 A CN201510957333 A CN 201510957333A CN 105730499 A CN105730499 A CN 10573049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yoke
yoke plug
plug
axial location
suppor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957333.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730499B (zh
Inventor
江岛敏雄
五十岚学
古居久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TEKT Corp
Original Assignee
JTEKT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TEKT Corp filed Critical JTEKT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573049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73049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73049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730499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3/00Steering gears
    • B62D3/02Steering gears mechanical
    • B62D3/12Steering gears mechanical of rack-and-pinion type
    • B62D3/123Steering gears mechanical of rack-and-pinion type characterised by pressure yok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3/00Steering gea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3/00Steering gears
    • B62D3/02Steering gears mechanical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ransmission Devices (AREA)
  • Power Steering Mechanism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能够更适当地设定支承轭与轭插头之间的间隙的转向装置调整方法以及转向装置调整装置。在放松临时紧固于支承轭(21)至发生弹性压缩变形的程度的轭插头(22)时,以轭插头(22)的轴向位置相对于轭插头(22)的角度位置的变化比例急剧增加的位置为基准,放松轭插头(22)至支承轭(21)与轭插头(22)之间的间隙(C)达到目标间隙的位置。

Description

转向装置调整方法以及转向装置调整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转向装置调整方法以及转向装置调整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例如,如日本特开2008-018828号公报所记载的那样,公知有齿轮齿条式转向装置。该转向装置具有与方向盘联动而旋转的小齿轮轴、与该小齿轮轴啮合的齿条轴、以及收纳上述两轴的外壳。伴随着小齿轮轴的旋转,齿条轴沿自身的轴向移动,以此来改变车轮的方向。
另外,该转向装置具备用于除去齿条轴与小齿轮轴之间的齿隙的支承机构。支承机构具有可进退地设置于外壳的保持孔的支承轭、拧入保持孔的轭插头、以及夹装在轭插头与支承轭之间的压缩线圈弹簧。支承轭被压缩线圈弹簧的弹力朝向齿条轴常时施力。齿条轴被支承轭支承为能够沿齿条轴自身的轴向滑动并被朝向小齿轮按压。
为了抑制因支承轭与轭插头抵接而产生的撞击声,在支承轭与轭插头之间设置有规定量的间隙。该间隙被严格地管理,例如以如下方式进行调整。即,首先将轭插头临时紧固于保持孔至轭插头与支承轭抵接的程度。
然后,放松轭插头直至间隙达到目标间隙。
然而,在上述的间隙调整方法中,担心如下情况。即,在优选以轭插头与支承轭正好抵接的零间隙位置为基准来调整间隙时,不确定轭插头是否处于真的零间隙位置。另外,在进行轭插头的临时紧固时,还存在针对每个产品零间隙位置发生偏移的担忧。伴随着零间隙位置的偏移,调整后的间隙也发生偏移。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能够更适当地设定支承轭与轭插头之间的间隙的转向装置调整方法以及转向装置调整装置。
本发明的一形态的转向装置调整方法包括轭插头放松工序,其中,对以发生弹性压缩变形的程度被临时紧固于支承轭的轭插头进行放松,其中,
上述转向装置具有:
齿条轴,其在外壳的内部直线运动;
小齿轮轴,其可旋转地支承于所述外壳并与所述齿条轴啮合;
支承轭,其可进退地收纳于设置在所述外壳的引导孔并将所述齿条轴支承为能够沿该齿条轴的轴向滑动;
轭插头,其以旋合于所述引导孔的状态被固定;以及
施力部件,其夹装于所述轭插头与所述支承轭之间,朝向所述齿条轴对所述支承轭施力,其中,
在所述轭插头放松工序中,将相对于所述轭插头的角度位置的变化、以所述支承轭为基准的所述轭插头的轴向位置的变化比例急剧增加的位置作为基准,放松所述轭插头直至所述轭插头的轴向位置达到所述支承轭与所述轭插头之间的目标间隙的位置。
对以发生弹性压缩变形的程度被临时紧固于支承轭的轭插头进行放松时,首先,伴随着释放支承轭的压缩变形,支承轭的轴向位置相对于角度位置的增加而平缓地增加。在释放完支承轭的压缩变形以后,支承轭的轴向位置相对于角度位置的增加而急剧增加。这是因轭插头的轴向位置相对于角度位置的增加是相应于螺距而增加导致的。
基于上述情况,根据上述调整方法,以释放支承轭的压缩变形的位置(所谓的零间隙位置)为基准来放松轭插头至轭插头的轴向位置到达目标间隙的位置。因此,能够使支承轭与轭插头之间的间隙更接近目标间隙。因此,能够设定更适当的间隙。
在上述形态的转向装置调整方法的基础上,本发明的其他形态可以构成为,在以上述轭插头的轴向位置的变化比例急剧增加的位置为基准将所述轭插头以发生比临时紧固于所述支承轭时少的弹性压缩变形的程度紧固之后,再次放松上述轭插头时,以所述轭插头的轴向位置的变化相对于所述轭插头的角度位置的变化比例再次急剧增加的位置为基准,放松上述轭插头至上述轭插头的轴向位置达到上述目标间隙的位置。
在放松临时紧固状态的轭插头情况下,释放支承轭的弹性压缩变形时的举动即便在相同的产品之间也有所不同。因此,存在在轭插头的轴向位置的变化相对于轭插头的角度位置的变化比例急剧增加的第一次的位置产生偏移的担忧。
关于这点,能够如上述调整方法那样,通过在对支承轭的轴力比临时紧固时更缓和的状态下调整间隙来设定更适当的间隙。这是因为能够与缓和对支承轭的轴力相应地抑制释放支承轭的弹性压缩变形时的举动。
在上述形态的转向装置调整方法的基础上,本发明又一其他实施方式可以构成为,成为上述轴向位置的变化比例急剧增加的临界点的上述轭插头的轴向位置例如检测为与按照急剧增加之前的上述轴向位置的变化趋势而设定的近似直线和按照急剧增加之后的上述轴向位置的变化趋势而设定的近似直线的交点对应的位置。根据该调整方法,能够简单地检测轴向位置的变化比例急剧增加的轭插头的轴向位置。
本发明的又一其他形态的转向装置调整装置包括:
马达;
旋转插口,其与所述马达联动而与所述轭插头一体地旋转;
旋转传感器,其对所述轭插头的角度位置进行检测;
位移传感器,其对以所述支承轭为基准的所述轭插头的轴向位置进行检测;以及
控制装置,其根据所述旋转传感器以及所述位移传感器的检测结果来控制所述马达,
其中,所述转向装置的调整装置执行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转向装置的调整方法。
在上述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调整装置的基础上,本发明的又一其他形态优选上述旋转插口具有:筒状的插口部件,其与上述轭插头在该轭插头的旋转方向上卡合;筒状的基准部件,其相对于所述插口部件能够相对移动地插通于所述插口部件并与所述支承轭在该支承轭的轴线方向上抵接;以及测定件,其相对于上述基准部件及上述轭插头分别自由相对移动地插通于上述基准部件及上述轭插头并与上述支承轭在该支承轭的轴线方向上抵接。在该情况下,上述位移传感器可以将以上述测定件为基准的上述基准部件在轴向上的轴向位置检测为上述轭插头的轴向位置。
根据该结构,基准部件能够相对于插口部件独立移动而不被插口部件的动作影响。因此,也不存在基准部件与轭插头的接触状态受到插口部件的动作的影响而发生波动的情况。因而,能够更准确地检测轭插头的轴向位置。
根据本发明的转向装置调整方法以及转向装置调整装置,能够更适当地设定支承轭与轭插头之间的间隙。
附图说明
根据以下参照附图对实施例进行的详细说明,本发明的上述以及更多的特点和优点变得更加清楚,在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的元素,其中,
图1是表示转向装置的一实施方式的剖视图。
图2是表示转向装置调整装置的一个例子的主视图。
图3是表示转向装置调整装置的主要部位的剖视图。
图4是表示转向装置调整装置的电气构成的框图。
图5是表示转向装置的调整顺序的流程图。
图6是表示轭插头的角度位置与支承轭的轴向位置的关系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对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表示应用本发明的转向装置的简要结构。如图1所示,转向装置10具有固定于车身的外壳11。在外壳11的内部插通有齿条轴12。齿条轴12被支承为能够沿其轴线方向(与纸面正交的方向)相对于外壳11滑动。另外,在外壳11插入有沿与齿条轴12交叉的方向(图中的上下方向)延伸的小齿轮轴13。小齿轮轴13经由轴承14可旋转地支承于外壳11。小齿轮轴13与方向盘(省略图示)的操作联动而旋转。伴随着小齿轮轴13的旋转,齿条轴12沿其轴线方向移动,由此,车轮(省略图示)的方向改变。
另外,在外壳11中,在与之间夹着齿条轴12的小齿轮轴13相反的一侧的部位,设置有圆筒状的引导孔15,该圆筒状的引导孔15沿与齿条轴12正交的方向(图中的左右方向)延伸。引导孔15在外壳11的外部开口。
在引导孔15的内周面,在开口侧的端部设置有内螺纹部16。在该引导孔15的内部设置有用于将齿条轴12推压于小齿轮轴13的支承机构20。
支承机构20具有可滑动地支承齿条轴12的周面的支承轭21、旋合于引导孔15的内螺纹部16的轭插头22、以及夹装在支承轭21与轭插头22之间的作为施力部件的压缩线圈弹簧23。
支承轭21例如由铝等金属材料设置成圆柱状。支承轭21沿引导孔15的深度方向进退移动。支承轭21的外周面被引导孔15的内周面滑动引导。在支承轭21的外周面设置有两个环状的槽24、24。在上述槽24、24分别安装有O型环25、25。上述O型环25、25与引导孔15的内周面弹性接触,由此将引导孔15的内周面与支承轭21的外周面之间密封。另外,上述O型环25、25对支承轭21在其径向上进行弹性支承。由此,能够抑制支承轭21的晃动。
在支承轭21中的靠齿条轴12侧的侧面(图中的左侧面)设置有沿着齿条轴12的周面的凹面(圆弧面)26。在凹面26安装有与齿条轴12滑动接触的片材27。片材27例如由青铜等金属材料形成。
在支承轭21中的与齿条轴12相反的一侧的侧面(图中的右侧面)设置有弹簧收纳孔28。在弹簧收纳孔28插入有压缩线圈弹簧23的一端(图中的左端部)。由此,能够抑制压缩线圈弹簧23向其径向移动。借助夹装在弹簧收纳孔28的内底面与轭插头22的支承轭21侧的侧面(图中的左侧面)之间的压缩线圈弹簧23的弹力,支承轭21总是被朝向齿条轴12施力。凹面26经由片材27可滑动地按压于齿条轴12的周面。
轭插头22例如由钢铁等金属材料设置成圆柱状。在轭插头22的外周面从接近支承轭21的一侧依次设置有圆筒面22a以及外螺纹部22b。在圆筒面22a设置有环状的槽29。在该槽29安装有O型环30。
在轭插头22的与支承轭21相反的一侧的侧面(图中的右侧面)设置有卡合孔31。卡合孔31与用于旋转操作轭插头22的工具(省略图示)卡合。卡合孔31的形状根据工具形状可以采用六边形状或十二边形状等适当的形状。另外,在轭插头22的底壁设置有贯通孔32。贯通孔32将卡合孔31的内外连通。轭插头22通过将设置有圆筒面22a的一侧的端部插入引导孔15并将外螺纹部22b紧固于内螺纹部16来固定于外壳11。
在支承轭21的靠轭插头22侧的侧面(图中的右侧面)与轭插头22的靠支承轭21侧的侧面(图中的左侧面)之间形成有间隙C。间隙C的量通过轭插头22的拧入位置的调整来严格地管理。
接下来对间隙调整装置进行说明。间隙C例如使用如下调整装置进行调整。调整装置在作为转向装置10的组装工序的一部份的间隙C的调整工序中使用。
如图2所示,调整装置40具有基台41、设置于基台41并对转向装置10进行支承的两个支承脚42、42、及使轭插头22旋转的驱动单元43。
两个支承脚42、42对预先组装好的转向装置10中的外壳11的两端部进行支承。此时,转向装置10例如维持在引导孔15朝向与基台41相反的一侧(图中的上侧)的姿势。
驱动单元43例如设置于构成调整装置40的骨架的框架(省略图示)。另外,如图中空心箭头所示,驱动单元43通过升降机构(省略图示)的动作而沿接近或远离基台41的方向即沿升降方向D移动。
驱动单元43具有马达44、固定于马达44的输出轴45的驱动齿轮46、与驱动齿轮46啮合的从动齿轮47、连结于从动齿轮47的旋转插口48。在马达44设置有旋转传感器44a。从动齿轮47设置在旋转插口48的与基台41相反的一侧的端部(图中的上端部)。
在旋转插口48的靠基台41侧的端部(图中的下端部)设置有作为与轭插头22的卡合孔31卡合的工具发挥功能的卡合突起部49。卡合突起部49的形状采用与卡合孔31的形状对应的六棱柱状或十二棱柱状等适当的形状。在调整间隙C时,使驱动单元43下降而将卡合突起部49插入轭插头22的卡合孔31。由此,轭插头22能够与旋转插口48一体地旋转。这是因为卡合突起部49在其旋转方向上与卡合孔31卡合。
接下来,对旋转插口48详细地进行说明。
如图3所示,旋转插口48具有圆筒状的插口部件51、圆筒状的基准部件52以及棒状的测定件53。
插口部件51具有沿其轴线方向延伸的贯通孔54。在贯通孔54插入有基准部件52。基准部件52沿其轴线方向且相对于插口部件51相对地自由移动。虽未图示,但优选在基准部件52与插口部件51之间设置有用于限制基准部件52的落下的防脱构造。另外,基准部件52在轴线方向上的长度设定得比插口部件51在轴线方向上的长度长。因此,在卡合突起部49的前端部与轭插头22的内底面抵接的状态下,基准部件52的前端(图中的下端)与轭插头22的内底面抵接,另一方面,基准部件52的后端(图中的上端)从插口部件51的后端面(与轭插头22相反的一侧的端面)突出。
在变更轭插头22的拧入位置时,基准部件52与轭插头22一同沿轴线方向移动。即便在其移动时,基准部件52的前端部也维持在与轭插头22的内底面抵接的状态。例如在紧固轭插头22时,轭插头22向接近支承轭21的方向移动,基准部件52因重力而与轭插头22一同向接近支承轭21的方向移动。另外,在放松轭插头22时,轭插头22向远离支承轭21的方向移动,基准部件52以被轭插头22推顶的方式而与轭插头22一同向远离支承轭21的方向移动。
基准部件52呈其后端部(图中的上端部)封闭的有盖圆筒状。基准部件52具有沿其轴线方向延伸的插入孔55。在插入孔55插通有测定件53。测定件53沿其轴线方向且相对于基准部件52相对地自由移动。虽未图示,但优选在测定件53与基准部件52之间设置有用于限制测定件53的落下的防脱构造。另外,测定件53在轴线方向上的长度设定得比基准部件52在轴线方向上的长度稍长。在卡合突起部49的前端部与轭插头22的内底面抵接的状态下,测定件53的前端通过轭插头22的贯通孔32而与弹簧收纳孔28的内底面抵接。无论轭插头22的拧入位置如何,测定件53都会因重力而维持在与弹簧收纳孔28的内底面抵接的状态。
在基准部件52的后端部(图中的上端部)设置有作为位移传感器的线性测量仪56。线性测量仪56具有固定于基准部件52的壳体61、从壳体61的靠基准部件52侧的端部突出的主轴62、以及设置于壳体61的内部的检测器63。
主轴62沿其轴线方向且相对于壳体61相对地自由移动。主轴62的前端部(图中的下端部)以具有游隙的方式贯通基准部件52的后端壁(图中的上端壁)而插入基准部件52的内部(插入孔55)。在基准部件52的内部,主轴62的前端部与测定件53的上端部抵接。
在卡合突起部49的前端部与轭插头22的内底面抵接的状态下,主轴62基本不移动。
例如在基准部件52向接近支承轭21的方向(图中的下方)移动时,壳体61与基准部件52一同向接近支承轭21的方向移动。与此相对地,主轴62经由测定件53而与轭插头22的内底面抵接。因此,主轴62不会向接近支承轭21的方向移动。从而主轴62相对地进入壳体61。
另外,在基准部件52向远离支承轭21的方向(图中的上方)移动时,壳体61与基准部件52一同向远离支承轭21的方向移动。与此相对地,主轴62能够相对于壳体61相对移动。另外,主轴62因重力而维持在与测定件53的上端部抵接的状态。因此,主轴62不会向远离支承轭21的方向移动。从而主轴62相对于壳体61相对地伸长。此外,主轴62的前端部也可以连结于测定件53的上端部。
检测器63生成与主轴62相对于基准部件52的位置对应的电信号。主轴62相对于基准部件52的位置等价于以支承轭21的弹簧收纳孔28的内底面为基准的基准部件52的位置,乃至以支承轭21为基准的轭插头22的轴向位置。轭插头22的轴向位置用基准部件52的前端面(图中的下端面)与测定件53的前端面(图中的下端面)的间隙ΔG表示。
接下来,对调整装置40的电气构成进行说明。
如图4所示,调整装置40具有控制装置71以及监视器72。控制装置71统一控制调整装置40的各部。在控制装置71分别连接有线性测量仪56以及旋转传感器44a。另外,在控制装置71还分别连接有马达44以及监视器72。监视器72通过控制装置71进行的显示控制来显示各种信息。
控制装置71控制马达44的驱动。另外,控制装置71根据由旋转传感器44a生成的电信号来运算马达44的旋转量,进而运算轭插头22相对于外壳11的角度位置θ。并且,控制装置71根据由线性测量仪56(准确地说是检测器63)生成的电信号来运算基准部件52的前端面与测定件53的前端面之间的间隙ΔG,即运算以支承轭21为基准的轭插头22的轴向位置G。控制装置71根据轭插头22的角度位置θ与轭插头22的轴向位置G的关系来执行间隙C的调整处理。控制装置71在执行间隙C的调整处理时,使表示轭插头22的角度位置θ与轭插头22的轴向位置G的关系的线图显示在监视器72。
接下来,对间隙C的调整方法进行说明。控制装置71根据储存在未图示的存储装置的控制程序来执行间隙C的调整处理。该调整处理是转向装置的各组装工序中的一道工序。
此外,转向装置10以预先将轭插头22临时紧固于引导孔15的状态安置于调整装置40的两个支承脚42、42之间。此时,轭插头22维持在与支承轭21抵接的状态下。这里,虽然轭插头22与支承轭21之间的间隙C为零,但轭插头22能够超过零间隙位置(零触摸位置)而紧固至零间隙超过位置,因此认为支承轭21被弹性压缩。这里,假定以发生弹性压缩变形的程度临时紧固于支承轭21的状态。
顺便说一下,零间隙位置是指轭插头22正好与支承轭21接触的位置,且是指轭插头22的轴力(按压力)未作用于支承轭21而未发生压缩变形的位置。零间隙超过位置是指因轭插头22与支承轭21抵接以后还紧固导致轭插头22的轴力作用于支承轭21而发生压缩变形的位置。
如图5的流程图所示,控制装置71首先从上述临时紧固的状态向放松轭插头22的方向驱动马达44(步骤S101)。马达44的旋转速度即轭插头22的旋转速度为一定速度。
图6是表示轭插头22相对于外壳11的角度位置θ与以支承轭21为基准的轭插头22的轴向位置G的关系的线图。在该图中,对轭插头22的角度位置θ而言,向负方向的变化表示拧进轭插头22,向正方向的变化表示放松轭插头22。
如图6的坐标图中虚线所示,随着轭插头22的角度位置θ从临时紧固时的角度位置θ0增加,轭插头22的轴向位置G虽然伴有稍微的波动,但作为整体的趋势,呈平缓直线状地增加。但是,此时的轴向位置G的增加是因支承轭21的压缩变形(形变)逐渐释放而导致的。此时的轴向位置G相对于角度位置θ的变化的变化比例是比通常时的与外螺纹部22b的螺距对应的变化比例小的值。即,轴向位置G相对于角度位置θ的增加的变化斜率比通常时的变化斜率平缓。
进一步放松轭插头22时,轴向位置G相对于角度位置θ的增加的变化斜率以描绘圆弧的方式大幅增大,大致相对于角度位置θ的增加呈直线状地增加。此时,轴向位置G相对于角度位置θ的增大的变化斜率与轭插头22的外螺纹部22b的螺距对应。这表示支承轭21的压缩变形释放的情况。
如图5的流程图所示,接下来,控制装置71运算拐点P1(第一次)(步骤S102)。拐点P1是指轴向位置G的变化斜率发生改变的临界点。控制装置71例如通过基于角度位置θ以及轴向位置G的最小二乘法求出图6的坐标图中单点划线所示的两条回归直线(近似直线)L1、L2。回归直线L1表示轴向位置G在相对于支承轭21作用有轭插头22的轴力的压缩区域的变化趋势。回归直线L2表示轴向位置G在轭插头22的压缩变形释放而轴向位置G根据外螺纹部22b的螺距发生变化的非压缩区域的变化趋势。控制装置71将上述回归直线L1、L2的交点作为拐点P1而暂时存储。
这里,轭插头22的角度位置θ达到与拐点P1对应的角度位置θ1时,可以认为轭插头22位于零间隙位置,以该位置为基准来调整间隙C。与将临时紧固时的轭插头22的拧入位置作为零间隙位置来调整间隙C的现有技术相比,能够设定更适当的间隙C。这是因为从调整后的间隙C排除了支承轭21的压缩变形量(这里是与以临时紧固状态下的轴向位置G0为基准的拐点P1对应的轴向位置G1)。
然而,例如临时紧固扭矩因产品规格等而不同,临时紧固扭矩的值越大,认为压缩区域中轴向位置G的变化相对于角度位置θ的变化的波动幅度越大。另外,临时紧固扭矩的值越大,即便在相同的产品之间,轴向位置G的变化相对于角度位置θ的变化的状态(变化斜率等)也越产生偏移。因此,存在由控制装置71运算出的拐点P1(零间隙位置)、乃至间隙C的量产生少许偏移的担忧。
因此,为了进一步减少间隙C的偏移,控制装置71继续执行以下处理。如图5的流程图所示,控制装置71在上一步骤S102运算出拐点P1之后,向再次紧固轭插头22的方向驱动马达44(步骤S103)。
如图6的坐标图所示,例如在放松至比与拐点P1对应的角度位置θ1大的值的角度位置θ2的时刻开始轭插头22的紧固。如图6的坐标图中空心箭头所示,伴随着角度位置θ的减小,轴向位置G也减小。
如图5的流程图所示,接下来,控制装置71对以与拐点P1对应的角度位置θ1为基准来紧固轭插头22设定角度δθ(20°左右)的情况进行检测(S104)。此时,轭插头22的角度位置θ表示比临时紧固时的角度位置θ0大的值的角度位置θ3,作用于支承轭21的轴力(轭插头22的轴力)比临时紧固时的轴力弱。根据该较弱的轴力,支承轭21稍微压缩变形。然后,控制装置71向再次放松轭插头22的方向驱动马达44(S105)。
如图6的坐标图中涂黑箭头所示,随着轭插头22的角度位置θ增加,轴向位置G虽然伴有稍微的波动,但再次呈平缓直线状地增加。此时的轴向位置G的增加斜率比图6的坐标图中实线箭头所示的从临时紧固状态放松轭插头22时的轴向位置G的增加斜率稍大。这是因支承轭21的压缩变形量比临时紧固时少而导致的。然后,随着角度位置θ增加,轴向位置G以描绘圆弧的方式增大,大致相对于角度位置θ的增加呈直线状地增加。
如图5的流程图所示,接下来,控制装置71再次运算拐点(第二次)(S106)。控制装置71与先前的步骤S102相同,利用最小二乘法求出图6的坐标图中单点划线所示的两条回归直线L3、L4。回归直线L3表示轴向位置G在与先前的回归直线L1相同的压缩区域的变化趋势。但是,回归直线L3的倾斜度比先前的回归直线L1的倾斜度稍大。另外,回归直线L4表示轴向位置G在与先前的回归直线L2相同的非压缩区域的变化趋势。此外,回归直线L4大致与先前的回归直线L2重叠,因此在图6的坐标图中,其以在回归直线L2标注带括弧的附图标记的方式而留下。控制装置71将上述回归直线L3、L4的交点作为拐点P2而暂时存储。
如图5的流程图所示,接下来,控制装置71在轭插头22的角度位置θ达到与第二次的拐点P2对应的角度位置θ4时,识别为轭插头22位于真的零间隙位置。然后,控制装置71对轴向位置G以与拐点P2对应的轴向位置G2为基准而增加与目标间隙C*相同的量的情况进行检测(步骤S107)。具体而言,如图6所示,对与拐点P2对应的轴向位置G2加上目标间隙C*所得的值即轴向位置G3进行检测。
像这样,在暂时去掉对支承轭21的轴力之后,此次比临时紧固时更松弛地紧固轭插头22,并再次放松轭插头22,由此运算出更准确的拐点P2。当达到与该第二次的拐点P2对应的角度位置θ时,轭插头22处于更接近真的零间隙位置的状态。这是因为支承轭21的压缩变形量(这里是指临时紧固状态下的轴向位置G0和与拐点P2对应的轴向位置G2的差)被从调整后的间隙C排除。以更近似真的零间隙位置的位置为基准来使轭插头22放松目标间隙C*,能够使由此间隙C更接近目标间隙C*。因此,能够确保更适当的间隙C。
此外,最终,轭插头22固定于外壳11。在使用自锁式轭插头22的情况下,间隙C的调整完成时,对外壳11的固定也完成。自锁式是轭插头22为非真圆的圆柱状并借助因紧固形成于其外周面的螺纹部而产生的摩擦来固定螺纹部的类型。另外,在采用不带自锁功能的轭插头22的情况下,在间隙C的调整作业完成之后,通过铆接轭插头22或涂覆粘合剂来将轭插头22固定于外壳11。经过以上过程,转向装置10的组装作业完成。
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获得以下效果。
(1)在对以发生弹性压缩变形的程度临时紧固于支承轭21的轭插头22放松时,以轭插头22的轴向位置G的变化相对于轭插头22的角度位置θ变化的变化比例急剧增加的位置为基准来放松轭插头22至轭插头22的轴向位置G达到目标间隙C*的位置。因此,能够使间隙C更接近目标间隙C*。因此,能够设定更适当的间隙C。还能够抑制产品之间的间隙C的偏移。
(2)根据临时紧固扭矩的大小不同,也可以使用第一次的拐点P1来调整间隙C。临时紧固扭矩越为较小的值时,越能够确保间隙C的调整精度。这是因为轭插头22的轴力对支承轭21造成的影响(压缩变形量)更少。
(3)在放松临时紧固状态的轭插头22时,释放支承轭21的弹性压缩变形时的举动即便在相同的产品之间也有所不同。因此,存在在第一次的拐点P1产生偏移的担忧。因此,以拐点P1为基准而比临时紧固时更松弛地紧固轭插头22。从对该支承轭21的轴力比临时紧固时更缓和的状态再一次放松轭插头22来运算第二次的拐点P2。该第二次的拐点P2比第一次的拐点P1更准确。因此,通过以第二次的拐点P2为基准来调整间隙C能够设定更适当的间隙C。
(4)知道更准确的零间隙位置(拐点P2),因此能够将间隙C在其允许范围内设定成尽量大的值,并且用极限点(pinpoint)设定。在间隙C较窄的情况下,存在所需的操舵扭矩增加的担忧。关于这点,能够通过将间隙扩大至允许范围的极限附近来抑制操舵扭矩的增加。
(5)通过以更准确的零间隙位置为基准能够更简单且更迅速地调整间隙C。
(6)旋转插口48是分割成3部分的构造。即,旋转插口48具有用于使轭插头22旋转的插口部件51、成为轭插头22的轴向位置G的测定基准的基准部件52、以及测定件53,它们相互独立地设置。基准部件52能够相对于插口部件51独立移动而不被插口部件51的动作影响。因此,也不存在基准部件52与轭插头22的接触状态受到插口部件51的动作的影响而发生波动的情况。因而,能够更准确地检测轭插头22的轴向位置G。
(7)在使监视器72显示图6所示的坐标图的情况下,作业者能够在视觉上确认轴向位置G相对于角度位置θ的变化、以及零间隙位置(拐点P1、P2)等。
此外,上述的实施方式也可以变更成如下其他实施方式来实施。也可以通过在转向装置10设置作为操舵辅助力的产生源的助力马达来构建电动助力转向装置(EPS)。
本申请主张享有2014年12月24日提出的日本专利申请第2014-260916号的优先权,并在此引用其全部内容。

Claims (7)

1.一种转向装置的调整方法,包括轭插头放松工序,其中,对以发生弹性压缩变形的程度被临时紧固于支承轭的轭插头进行放松,
所述转向装置具有:
齿条轴,其在外壳的内部直线运动;
小齿轮轴,其可旋转地支承于所述外壳并与所述齿条轴啮合;
支承轭,其可进退地收纳于设置在所述外壳的引导孔并将所述齿条轴支承为能够沿该齿条轴的轴向滑动;
轭插头,其以旋合于所述引导孔的状态被固定;以及
施力部件,其夹装于所述轭插头与所述支承轭之间,朝向所述齿条轴对所述支承轭施力,其中,
在所述轭插头放松工序中,将相对于所述轭插头的角度位置的变化、以所述支承轭为基准的所述轭插头的轴向位置的变化比例急剧增加的位置作为基准,放松所述轭插头直至所述轭插头的轴向位置达到所述支承轭与所述轭插头之间的目标间隙的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向装置的调整方法,其中,
在以所述轭插头的轴向位置的变化比例急剧增加的位置为基准而将所述轭插头以发生比临时紧固于所述支承轭时少的弹性压缩变形的程度紧固之后,再次放松所述轭插头时,
以所述轭插头的轴向位置的变化相对于所述轭插头的角度位置的变化比例再次急剧增加的位置为基准,放松所述轭插头直至所述轭插头的轴向位置达到所述目标间隙的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转向装置的调整方法,其中,
成为所述轴向位置的变化比例急剧增加的临界点的所述轭插头的轴向位置检测为与按照急剧增加之前的所述轴向位置的变化趋势而设定的近似直线和按照急剧增加之后的所述轴向位置的变化趋势而设定的近似直线的交点对应的位置。
4.一种转向装置的调整装置,其包括:
马达;
旋转插口,其与所述马达联动而与所述轭插头一体地旋转;
旋转传感器,其对所述轭插头的角度位置进行检测;
位移传感器,其对以所述支承轭为基准的所述轭插头的轴向位置进行检测;以及
控制装置,其根据所述旋转传感器以及所述位移传感器的检测结果来控制所述马达,
其中,所述转向装置的调整装置执行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转向装置的调整方法。
5.一种转向装置的调整装置,其包括:
马达;
旋转插口,其与所述马达联动而与所述轭插头一体地旋转;
旋转传感器,其对所述轭插头的角度位置进行检测;
位移传感器,其对以所述支承轭为基准的所述轭插头的轴向位置进行检测;以及
控制装置,其根据所述旋转传感器以及所述位移传感器的检测结果来控制所述马达;
其中,所述转向装置的调整装置执行权利要求3所述的转向装置的调整方法。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转向装置的调整装置,其中,
所述旋转插口具有:筒状的插口部件,其与所述轭插头在该轭插头的旋转方向上卡合;筒状的基准部件,其相对于所述插口部件能够相对移动地插通于所述插口部件并与所述支承轭在该支承轭的轴线方向上抵接;以及测定件,其相对于所述基准部件及所述轭插头分别能够相对移动地插通于所述基准部件及所述轭插头并与所述支承轭在该支承轭的轴线方向上抵接,
所述位移传感器将以所述测定件为基准的所述基准部件在轴向上的轴向位置检测为所述轭插头的轴向位置。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转向装置的调整装置,其中,
所述旋转插口具有:筒状的插口部件,其与所述轭插头在该轭插头的旋转方向上卡合;筒状的基准部件,其相对于所述插口部件自由相对移动地插通于所述插口部件并与所述支承轭在该支承轭的轴线方向上抵接;以及测定件,其相对于所述基准部件以及所述轭插头分别自由相对移动地插通于所述基准部件以及所述轭插头并与所述支承轭在该支承轭的轴线方向上抵接,
所述位移传感器将以所述测定件为基准的所述基准部件在轴向上的轴向位置检测为所述轭插头的轴向位置。
CN201510957333.8A 2014-12-24 2015-12-18 转向装置调整方法以及转向装置调整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573049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260916A JP6500430B2 (ja) 2014-12-24 2014-12-24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の調整方法およびステアリング装置の調整装置
JP2014-260916 2014-12-24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730499A true CN105730499A (zh) 2016-07-06
CN105730499B CN105730499B (zh) 2019-08-20

Family

ID=5506969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957333.8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5730499B (zh) 2014-12-24 2015-12-18 转向装置调整方法以及转向装置调整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0494013B2 (zh)
EP (1) EP3037323B8 (zh)
JP (1) JP6500430B2 (zh)
CN (1) CN105730499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710174B2 (ja) * 2017-03-16 2020-06-17 オイレス工業株式会社 ラックガイドおよびギア機構
DE102019120586A1 (de) * 2019-07-30 2021-02-04 Bayerische Motoren Werke Aktiengesellschaft Sensorhalter, Sensoranordnung, Messanordnung und Verfahren zum Messen eines Druckstückspiels in einem Zahnstangenlenkgetriebe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066000A (zh) * 1973-10-17 1975-06-03
GB1478929A (en) * 1974-06-11 1977-07-06 Ind Napoletana Costr Autoveico Rack and pinion mechanism
JPH0183668U (zh) * 1987-11-27 1989-06-02
DE10354776A1 (de) * 2003-11-21 2005-06-30 Visteon Global Technologies, Inc., Van Buren Township Zahnstangenlenkung
CN101672359A (zh) * 2009-09-25 2010-03-17 荆州恒隆汽车零部件制造有限公司 一种可以对齿轮齿条啮合间隙进行微控的调整机构
US20140020493A1 (en) * 2012-07-20 2014-01-23 Jtekt Corporation Rack shaft supporting device and steering system including the same
CN103538626A (zh) * 2012-07-17 2014-01-29 株式会社捷太格特 齿条轴支承装置以及车辆用转向操纵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544522A (en) * 1994-10-28 1996-08-13 Trw Inc. Steering assembly and method
JP2008018828A (ja) 2006-07-12 2008-01-31 Jtekt Corp ラック軸支持装置
DE102006052376A1 (de) 2006-11-07 2008-05-08 Volkswagen Ag Verfahren zur Bestimmung eines Druckstückspiels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066000A (zh) * 1973-10-17 1975-06-03
GB1478929A (en) * 1974-06-11 1977-07-06 Ind Napoletana Costr Autoveico Rack and pinion mechanism
JPH0183668U (zh) * 1987-11-27 1989-06-02
DE10354776A1 (de) * 2003-11-21 2005-06-30 Visteon Global Technologies, Inc., Van Buren Township Zahnstangenlenkung
CN101672359A (zh) * 2009-09-25 2010-03-17 荆州恒隆汽车零部件制造有限公司 一种可以对齿轮齿条啮合间隙进行微控的调整机构
CN103538626A (zh) * 2012-07-17 2014-01-29 株式会社捷太格特 齿条轴支承装置以及车辆用转向操纵装置
US20140020493A1 (en) * 2012-07-20 2014-01-23 Jtekt Corporation Rack shaft supporting device and steering system including the sam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60185382A1 (en) 2016-06-30
EP3037323B8 (en) 2018-11-07
JP6500430B2 (ja) 2019-04-17
EP3037323A1 (en) 2016-06-29
EP3037323B1 (en) 2018-09-26
US10494013B2 (en) 2019-12-03
JP2016120790A (ja) 2016-07-07
CN105730499B (zh) 2019-08-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256315B2 (en) Apparatus for automatically adjusting clearance of support yoke
JP4828353B2 (ja)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US10427707B2 (en) Dual-pinion electric power steering device
US8556023B2 (en) Electric power steering apparatus
US9283982B2 (en) Steering column
US8887590B2 (en) Automatic clearance compensation device for support yoke of rack-pinion type steering apparatus
EP2994732B1 (en) Sensor unit for ultra-sonic wave communication
KR101923875B1 (ko) 십자축식 유니버셜 조인트의 조립 방법 및 이를 이용한 스티어링 장치의 제조 방법 및 자동차의 제조 방법
CN105730499A (zh) 转向装置调整方法以及转向装置调整装置
US9387561B2 (en) Screw fastening device
JP6828485B2 (ja)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の調整方法およびステアリング装置の調整装置
US20160201787A1 (en) Rack guide mechanism
JP2019105275A (ja) ベルト張力調整装置およびベルト張力調整方法
JP2018144701A (ja) ラックガイド装置
JP2017124741A (ja)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の調整方法およびステアリング装置の調整装置
JP2010167904A (ja) 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6360446B2 (ja) ラック軸の押し付け機構
KR101453400B1 (ko) 자동차용 스티어링 기어의 유격 보상 장치
JP5251053B2 (ja) 操舵装置
JP4940839B2 (ja) 操舵装置
JP2019124526A (ja) トルクセンサ及び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5053899B2 (ja) H形鋼のローラ矯正機
KR102431735B1 (ko) 센서 하우징의 공차 흡수구조
CN110809679A (zh) 蜗轮蜗杆减速器
JP2016147531A (ja) ラックガイド機構及び車両用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90820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