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711530A - 车载设备的设置结构 - Google Patents

车载设备的设置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711530A
CN105711530A CN201510926830.1A CN201510926830A CN105711530A CN 105711530 A CN105711530 A CN 105711530A CN 201510926830 A CN201510926830 A CN 201510926830A CN 105711530 A CN105711530 A CN 10571153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mergency communicator
protection component
air
communicator
mobile uni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926830.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711530B (zh
Inventor
中村欣央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azda Motor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azda Motor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azda Motor Corp filed Critical Mazda Motor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571153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71153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71153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711530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Facilities therefor
    • H04W4/90Services for handling of emergency or hazardous situations, e.g. earthquake and tsunami warning systems [ETW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00507Details, e.g. mounting arrangements, desaeration devices
    • B60H1/00514Details of air conditioning housings
    • B60H1/00521Mounting or fastening of components in housings, e.g. heat exchangers, fans, electronic regulato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00642Control systems or circuits; Control members or indication devices for 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devices
    • B60H1/00978Control systems or circuits characterised by failure of detection or safety means; Diagnostic method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021/0027Post collision measures, e.g. notifying emergency servic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04Padded linings for the vehicle interior ; Energy absorbing structures associated with padded or non-padded lining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Facilities therefor
    • H04W4/02Services making use of location inform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Facilities therefor
    • H04W4/02Services making use of location information
    • H04W4/029Location-based management or tracking servic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Emergency Management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Fittings On The Vehicle Exterior For Carrying Loads, And Devices For Holding Or Mounting Article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Air-Conditioning For Vehicles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一种车载设备的设置结构,其包括:空调单元,设置在隔开发动机室与车室的前围板的后方,在内部具有空调风的配风路;紧急通报装置,设置在所述空调单元的后方,在车辆发生碰撞事故时对车外的服务中心进行紧急通报。由此,在发生车辆前碰撞时能够有效地保护紧急通报装置。

Description

车载设备的设置结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载设备的设置结构,更具体而言涉及在车辆发生碰撞事故时对车外的服务中心进行紧急通报的紧急通报装置的设置结构。
背景技术
如日本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08-213714号公报(以下简称为专利文献1)所示,车辆中有搭载有在发生碰撞事故时对车外的服务中心进行紧急通报的紧急通报装置的车辆。另外,日本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09-234379号公报(以下简称为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将车载设备设置在发生车辆碰撞时比较难发生变形的左右座椅之间的位置的结构。
前述的紧急通报装置较为理想的是不论来自任一方向的碰撞事故也能工作。基于这样的观点,可考虑如所述专利文献2所示那样在设置在左右座椅之间的中控台内设置作为车载设备其中之一的紧急通报装置。然而,由于中控台内设置有例如后座位用的空调单元等其他的车载设备,因此可能难以确保进一步设置紧急通报装置的富余空间。
另一方面,紧急通报装置用的电话天线、GPS天线、麦克风、扬声器等附属设备类分别设置在隔开发动机室与车室的前围板的后方(例如仪表板内)的情形居多。因此,为了能够简便地进行与所述电话天线等附属设备类之间的连接,可考虑将紧急通报装置设置在前围板的后方。然而,此情况下,在发生车辆前碰撞时,由于前围板向后方变形,因此希望在该前碰撞时能够有效地保护紧急通报装置。
发明内容
本发明鉴于上述情况而作,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载设备的设置结构,在发生车辆前碰撞时有效地保护设置在前围板后方的紧急通报装置。
为了达成所述目的,本发明的车载设备的设置结构包括:空调单元,设置在隔开发动机室与车室的前围板的后方,在内部具有空调风的配风路;紧急通报装置,设置在所述空调单元的后方,在车辆发生碰撞事故时对车外的服务中心进行紧急通报。
根据本发明,在发生车辆前碰撞时能够有效地保护设置在前围板后方的紧急通报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应用了本发明的车辆的仪表板部分的立体图。
图2是紧急通报装置和保护构件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紧急通报装置和保护构件的组装体的从斜后方观察时的立体图。
图4是紧急通报装置和保护构件的组装体的从斜前方观察时的立体图。
图5是紧急通报装置和保护构件的组装体的从后方观察时的背视图。
图6是紧急通报装置和保护构件的组装体的从前方观察时的主视图。
图7是图5的组装体的从上方观察时的俯视图。
图8是图5的组装体的从下方观察时的底视图。
图9是图5的组装体的从右侧观察时的右侧视图。
图10是沿图7的X10-X10线的剖视图。
图11是表示紧急通报装置与其备用电源及连结件一起刚从保护构件的下方卸下后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2是表示包含紧急通报装置的组装体的在车室前部的设置状态的侧面剖视图。
图13表示从图12状态将中控台及仪表板的表皮件中的下侧部分卸下后的状态,是从车室后方观察时的图。
图14表示将包含紧急通报装置的组装体安装到仪表板支撑件后的状态,是从车室后方观察时的主视图。
图15是图14的结构的从上方观察时的俯视图。
图16是图14的结构的从车辆前方观察时的前视图。
图17是图14的结构的从左侧观察时的左侧视图。
图18是图14的结构的从右侧观察时的右侧视图。
图19是表示空调单元的壳体的分割状态的主视图。
图20是空调单元的分割壳体彼此的定位部分的从侧方观察时的图。
图21是图20的定位部分的立体图。
图22是空调单元的分割壳体彼此的卡合部分的从侧方观察时的图。
图23是图22的卡合部分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中,1是仪表板,其在实施方式中为左舵用的仪表板。2是中空台,在实施方式中,其具有沿前后方向细长地延伸的主体部2A和固定在该主体部2A的前部上表面的上部2B。上部2B上设置有变速杆(选档杆)3。而且,上部2B的前部为向后方开口的用于装入小杂物的凹部4。此外,主体部2A的后部上表面上设置有开闭式的扶手部5。
在仪表板1内的后部的车宽方向中央位置设置有在发生车辆碰撞事故时执行对车外的服务中心进行紧急通报等处理的紧急通报装置10。此外,在仪表板1内设置有分别与紧急通报装置10连接的作为附属设备类的电话天线11、卫星接收天线12、扬声器13。作为紧急通报装置10的附属设备类,除所述之外,在车室顶棚的后视镜附近还设置有麦克风(省略图示)。发生车辆的碰撞事故时,紧急通报装置10接收碰撞的检测信号,自动地将发生了碰撞事故的情况通报给所述服务中心。此外,紧急通报装置10将自身车辆的位置发送给服务中心,并进行乘员与服务中心之间的通讯(通话)处理。
仪表板1中除了装备有紧急通报装置10及其附属设备类之外,还装备有音频用的扬声器21至25以及导航装置用的GPS天线26等。
下面,参照图2至图11,对紧急通报装置10及其周边零部件的结构进行说明。紧急通报装置10在其前表面(车辆前侧的面)上一体地具有备用电源BD。即,紧急通报装置10基本上通过来自电池电源的供电而工作,不过,在发生车辆碰撞而且不能期待来自电池电源的供电时,通过来自备用电源BD的供电来确保紧急通报装置10的工作。
包含备用电源BD的紧急通报装置10的除了上方和下方的周围被保护构件30包围。该保护构件30是具备能够彼此装卸的前侧构件31和后侧构件32的一分为二的结构。
前侧构件31由形成为平板状的铁板等金属板构成,以覆盖紧急通报装置10的前侧的方式设置。前侧构件31的面积充分地大于紧急通报装置10的面积,紧急通报装置10设置在前侧构件31的面积范围内。
在前侧构件31的前表面上形成有向前方突出的多个突部34。具体而言,例如通过准备多个的将铁板等折曲形成为剖面L状的角板材,并且将各角板材的相当于L字的一片的部分固定于前侧构件31的前表面,从而由相当于各角板材的L字的另一片的部分形成突部34。本实施方式中,准备了合共四个角板材,该四个角板材更具体而言为沿上下方向呈直线状延伸的两个纵向角板材和沿左右方向(车宽方向)呈直线状延伸的两个横向角板材。而且,这四个角板材以构成大致凹角形的框状的位置关系被固定于前侧构件31,从而形成向前方突出的四个直线状的突部34。
突部34是在设置在前方的前侧构件31的后述的空调单元后退位移时,用于促进该空调单元破损(被破坏)的构件。因此,作为由多个直线状的突部34构成的形状,也可以为例如大致三角形的框形状等其他的多角形的框形状。此外,各个突部34也可以为不是直线状而是曲线状或者是远端为圈形或方形的突起状等适当的形状。此外,突部34也可以由双头螺栓或支架等适当的构件来构成。
后侧构件32通过将铁板等金属板弯曲加工而形成,其具有覆盖紧急通报装置10的后表面侧的主部32a和从主部32a的左右端部向前方折曲大致90度而成的左右一对侧面部32b。后侧构件32的面积充分地大于紧急通报装置10的面积,紧急通报装置10设置在后侧构件32的面积范围内。此外,左右一对侧面部32b间的间隔以充分地大于紧急通报装置10的左右方向(车宽方向)的长度的方式设定。
在通紧急通报装置10的后面侧,通过多个螺钉41而固定有环状的连结件35(图2、图4),该连结件35通过例如冲裁加工铁板等金属板而形成。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位于连结件35的四个角的合共四个螺钉41而将连结件35固定于紧急通报装置10。后侧构件32的主部32a通过左右一对螺钉42而从后侧被固定于连结件35。
将紧急通报装置10和连结件35紧固的螺钉41的头部为向后方突出的凸部。与该螺钉41的头部(凸部)相应地,在后侧构件32的主部32a上形成有让螺钉41的头部嵌合的嵌合孔32c。即,在螺钉41的头部嵌合于嵌合孔32c而且连结件35(进而为紧急通报装置10)与后侧构件32的位置被定位的状态下,由螺钉42将后侧构件32与连结件35连结。
在后侧构件32的各侧面部32b的前缘上形成有向车宽方向外侧延仲的凸缘部32d。凸缘部32d以就位于前侧构件31的后表面的状态由螺钉43从后方被固定。左右一对凸缘部32d中的一方的凸缘部32d上形成有用于将紧急通报装置10安装于车身(后述的中央撑件72)的安装孔32e。安装孔32e为圆形的孔。此外,另一方的凸缘部32d上形成有用于将紧急通报装置10安装于车身(后述的辅助撑件73)的安装孔32f。安装孔32f为在车宽方向上较长的缝状,其的车宽方向外侧(右侧)的端部开放。
图3至图10所示的组装体S是通过将包含备用电源BD的紧急通报装置10组装于保护构件30(前侧构件31及后侧构件32)和连结件35而成一体的组装件。在该组装体S的状态下,在紧急通报装置10与前侧构件31之间且在前后方向上形成有间隙(例如参照图7、图8及图10)。此外,后侧构件32的左右一对侧面部32b以相对于紧急通报装置10的侧面隔开较大的间隔的状态设置。
在保护构件30的下侧面形成有开口部30a(相当于本发明的“装卸用开口部”)。该开口部30a的大小被设定为能够让包含备用电源BD的紧急通报装置10与连结件35一起穿通(出入)的大小。具体而言,如图9及图10所示,使前侧构件31的下端部以随着向下方延伸而逐渐位于前侧的方式来使该下端稍为倾斜,并且使后侧构件32的下端部以较大地向后方突出的方式形成,从而将开口部30a的前后方向的开口幅度设定得充分地大。换言之,保护构件30以划分开口部30a的下端部的前后幅度大于其他部分(上端部及上下方向中间部)的前后幅度的方式形成。由此,紧急通报装置10和连结件35结合而成的结合体便能够容易地相对于保护构件30进出。
此外,为了使紧急通报装置10与连结件35的结合体能够相对于保护构件30进出,用于固定后侧构件32与连结件35的螺钉42的位置被设定在比用于固定前侧构件31与后侧构件32的螺钉43的位置或用于将保护构件30安装到车身的安装孔32e、32f的位置更靠车宽方向内侧。由此,在紧急通报装置10与连结件35的结合体进出时,防止该结合体与螺钉43发生干涉或与穿通在安装孔32e、32f中的螺钉(后述的螺钉75、76)发生干涉。
紧急通报装置10具有让来自电池的供电用线束及来自前述的附属设备类11至13的信号收发用线束连接的连接器部15至17(参照图8及图11)。该连接器部15至17设置在紧急通报装置10的下侧面,在组装体S被形成后的状态下面临下方(保护构件30的开口部30a)。因此,与紧急通报装置10连接的各种线束,通过开口部30a能够容易地连接于连接器部15至17。
此处,为了防止车辆碰撞时后侧构件32(其的主部32a)与前侧构件31的前后方向间隔变小,而在保护构件30的右侧的侧部下端安装有以横穿开口部30a的方式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止动件45。在实施方式中,该止动件45由被螺母46固定在后侧构件32的主部32a上的螺栓构成。被固定在主部32a上的止动件45向前方延伸,其远端紧靠前侧构件31的后表面。由此,在发生车辆碰撞且一个向后方的外力作用于前侧构件31时,防止前侧构件31接近或抵接紧急通报装置10。
组装于保护构件30的紧急通报装置10在止动件45及螺钉42被卸下的状态下能够从保护构件30向下方卸下。即,如图11所示,通过使止动件45及螺钉42从保护构件30中向后方卸下,能够使包含备用电源BD的紧急通报装置10与连结件35一起从保护构件30中经由其下侧面的开口部30a卸下。
下面,参照图12及图13,对紧急通报装置10的周边的车身结构进行说明。50是隔开发动机室与车室的前围板。前围板50具有下前围板51和上前围板52,在比仪表板1更前方处以沿上下方向延伸的方式设置。在该前围板50的下端部接合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底板53。而且,在底板53的车宽方向中央部形成有向上方隆起并且沿前后方向较长地延伸的隧道部53a。前述的中控台2以从上方覆盖该隧道部53a的前侧部分的方式安装。
在前围板50的后方且仪表板1的内部设置有空调单元60。如图12所示,如已知那样,空调单元60具有构成其外壳的壳体61、设置在壳体61内的配风路(空调风流动的通道)62、设置在该配风路62内的指定位置的蒸发器63及加热器芯64。
壳体61中,在适当的位置形成有构成配风路62的一部分(末端部)的空调风的排出路65、66、67。排出路65与从仪表板1的前部上表面向上方吹出空调风的除霜用的吹出口相连。排出路66与从仪表板1的车宽方向的中央部及两端部向后方吹出空调风的后方吹出口相连。排出路67与向仪表板1的下方(前座乘员的脚下部)吹出空调风的下方吹出口相连。特别是与下方吹出口相连的排出路67被设置在位于紧急通报装置10紧前方的空调单元60的后下部。
仪表板1内设置有仪表板支撑件(有时被称为转向机支撑件)70中的梁构件71。梁构件71是在空调单元60的紧上方位置沿车宽方向延伸的强度构件。梁构件71由例如铁系的管材构成,其将左右一对铰链柱(省略图示)彼此连接。
仪表板支撑件70还具有中央撑件72和辅助撑件73,该中央撑件72和辅助撑件73的一端部连接于梁构件71的车宽方向中央部及该中央部的近傍。中央撑件72通过连结撑件74而与隧道部53a的一侧面部连结(参照图13及图14)。
下面,参照图12至图18,对包含紧急通报装置10的组装体S的安装到车身的安装例进行说明。组装体S被固定于中央撑件72和辅助撑件73。即,保护构件30的车宽方向一端部被穿通于形成在后侧构件32上的安装孔32e的螺钉75固定于中央撑件72。此外,保护构件30的车宽方向另一端部被穿通于形成在后侧构件32上的安装孔32f的螺钉76固定于辅助撑件73。
由于安装孔32f形成为向车宽方向外侧开放的缝状,因此在有一个大的外力作用于组装体S时,通过安装孔32f的开放端,螺钉76比较容易从保护构件30脱离。另一方面,由于安装孔32e是没有开放端的圆形的孔,因此穿通于该安装孔32e的螺钉75不容易脱离。即,实施方式中,由形成在保护构件30的车宽方向一端部上的圆形的安装孔32e和穿通于该孔的螺钉75,构成将包含紧急通报装置10的组装体S牢固地固定于中央撑件72的第一固定部。此外,由形成在保护构件30的车宽方向另一端部上的缝状的安装孔32f和穿通于该孔的螺钉76,构成将包含紧急通报装置10的组装体S相对软弱地(能够容易解除固定地)固定于辅助撑件73的第二固定部。
在组装体S安装于各撑件72、73的状态下,侧视下,中央撑件72与组装体S重叠(参照图17及图18)。
安装于各撑件72、73的组装体S以位于空调单元60后方的方式被设置在仪表板1内。更具体而言,组装体S以在空调单元60的排出路67的紧后方且位于中控台2(其上部2B)中的凹部4的紧前方的方式设置。而且在组装体S与凹部4之间,设置有仪表板1中的仪表板中心1A的下端部。此外,如已知那样,仪表板1具有仪表板中心1A和安装在该中心的表面上的由弹性件或装饰件等形成的表皮件1B。表皮件1B通过例如嵌合方式而装卸自如地安装于仪表板中心1A。而且,表皮件1B在车宽方向或前后方向(上下方向)上被分割为多个,从而能够将所需位置的表皮件1B部分地从仪表板中心1A中卸下。
图13表示从仪表板中心1A卸去下侧的表皮件1B并且卸去中控台2后的状态。仪表板中心1A中的从后方覆盖组装体S的部分上且在与组装体S的螺钉42对应的位置形成有共两个的维修用孔1a。通过将旋具插入并穿通该维修用孔1a来拧松螺钉42,从而将紧急通报装置10的与保护构件30的连结(安装)解除。此外,止动件45不被仪表板中心1A覆盖而向后方露出,因此能够从后方卸下该止动件45。
在图13的状态下,通过如上述那样卸下螺钉42而且卸下止动件45,能够将包含备用电源BD的紧急通报装置10与连结件35一起取出到外部。被取出的紧急通报装置10在其备用电源BD被交换后,再次被组装于组装体S。这样的紧急通报装置10的装卸至少在到达备用电源BD的有效期限(例如5年)时进行。此外,维修用孔1a及止动件45如图13所示那样分别向后方露出的状态无需将表皮件1B从仪表板中心1A卸下而仅通过将中控台2的上部2B卸下便能够实现。
在将紧急通报装置10再组装到保护构件30时,将紧急通报装置10和连结件35结合后的结合体从保护构件30的下侧面的开口部30a插入到其内侧。而且,将从连结件35的后表面突出的螺钉41的头部(凸部)嵌合到形成在保护构件30的后侧构件32上的嵌合孔32c,从而将连结件35及紧急通报装置10相对于保护构件30定位。在该状态下将螺钉42安装于后侧构件32,从而将连结件35及紧急通报装置10固定于保护构件30,并且将止动件45安装于后侧构件32。
下面,参照图19至图23对空调单元60的壳体61进行说明。壳体61由在车宽方向上分割为多个(实施方式中为三个)而成的分割壳体61A至61C被组装而成。相邻的分割壳体61A、61B之间所形成的分割线(交界线)被设为α1,相邻的分割壳体61B、61C之间所形成的分割线(交界线)被设为α2。如图13所示,壳体61的分割线α1、α2双方设置在组装体S的前方。换言之,分割线α1、α2的位置均设定在从车辆前方观察时与组装体S重叠般的位置。
分割壳体61A及61B与分割壳体61B及61C在设定于沿着分割线α1、α2的多处(例如2至3处)的定位部K1处被定位的状态下,通过在设定于沿着分割线α1、α2的多处的卡合部K2处被卡合,从而互相结合。
有关定位部K1的详细情况,以分割壳体61A和61B结合的情形为例进行具体的说明(分割壳体61B和61C结合的情形也同样)。首先,如图20及图21所示,在两个分割壳体61A和61B的一方(实施方式中为61B)上形成有定位突起部61a,另一方面,在另一方(实施方式中为61A)上形成有让定位突起部61a无松旷地插入的定位孔61b。通过让定位突起部61a插入到定位孔61b中来进行分割壳体61A与61B的定位。
其次,有关卡合部K2的详细情况,以分割壳体61A和61B结合的情形为例进行具体的说明(分割壳体61B与61C卡合的情形也同样)。首先,如图22及图23所示,在被结合的分割壳体61A和61B中的一方(实施方式中为61A)上在周方向隔开间隔地形成有朝径向外侧突出的多个卡止突起部61c。另一方的分割壳体(实施方式中为61B)上形成有多个与卡止突起部61c卡合的卡止孔部61d。卡止孔部61d形成为周边封闭的形状。通过让卡止突起部61c卡合(嵌合)卡止孔部61d,两个分割壳体61A和61B在车宽方向上便切实地被结合。卡止突起部61c的与卡止孔部61d的卡合在定位突起部61a插入到定位孔61b的情况下进行。
在上述那样的结构中,在组装体S如图12那样被组装于车辆的状态下,组装体S被安装在刚性优异的中央撑件72和辅助撑件73上,因此确保了牢固的安装强度。
此外,例如在因备用电源BD的交换等而从车身卸下紧急通报装置10时,只要卸下中控台2的上部2B而使止动件45和维修用孔1a处于露出的状态便可。之后,如上面已说明的那样,进行将紧急通报装置10和连结件35的结合体从车身上卸下或者再组装在车身上的工序。
下面,对前围板50在车辆前碰撞时发生后退的情形进行考察。实施方式中,具有空洞状的配风路62的空调单元60设置在前围板50和组装体S之间,因此在前围板50后退时,空调单元60的配风路62溃缩,从而能够防止或者抑制来自前方的大的外力作用于组装体S内的紧急通报装置10的情况。特别是在组装体S的紧前方设置有用于向乘员的脚下部送出空调风的排出路67,该排出路67内包含比较大的空间,因此该排出路67能够切实地溃缩变形,从而更有效地防止或抑制紧急通报装置10的破损。除上述以外,在来自前方的外力从空调单元60作用于组装体S时,基于保护构件30(其前侧构件31)的保护作用,防止或抑制一个大的外力直接作用于紧急通报装置10。
在后退的空调单元60与保护构件30的前侧构件31抵接时,形成在前侧构件31的前表面的突部34积极地使空调单元60的壳体61破损(细小地分割)。特别是实施方式中,空调单元60的壳体61被分割为多个分割壳体61A至61C,从而在各分割壳体之间形成有分割线α1、α2,因此,随着空调单元60的后退,壳体61以分割线α1、α2为界线而比较容易地被分开。而且,在组装体S的前方设置有壳体61的卡合部K2(分割壳体彼此结合的部分),因此随着该卡合部K2与组装体S抵接,卡合部K2的卡合比较容易地被解除,从而促进壳体61的分开。基于以上的结构,能够进一步有效地防止或抑制一个大的外力从空调单元60作用于紧急通报装置10的情况。
在保护构件30的前侧构件31与紧急通报装置10之间沿前后方向形成有间隙,因此,基于该间隙的形成,能够防止或抑制一个大的外力经由所述前侧构件31作用于紧急通报装置10。
在组装体S的紧后方是用于装入小杂物的空洞状的凹部4,因此,即使组装体S后退,也可通过凹部4的溃缩变形,防止或抑制紧急通报装置10被损伤的情况。此外,在紧急通报装置10的后方存在构成保护构件30的局部的后侧构件32,因此,能够避免紧急通报装置10直接抵接于设置在组装体S后方的例如变速杆3般的刚体物,从此点来看也可以说能够有效地保护紧急通报装置10。此外,紧急通报装置10的前方及后方均被保护构件30所覆盖,因此,假若组装体S被空调单元60和变速杆3相夹,也能够防止或抑制紧急通报装置10自身被损伤的情况。
当一个从使凹部4溃缩变形的状态进一步使组装体S后退的大的外力作用时,辅助撑件73与保护构件30的结合被解除,另一方面,中央撑件72与保护构件30的结合被维持。即,实施方式中,辅助撑件73与保护构件30的后侧构件32通过由具有开放端的缝状的安装孔32f和穿通于该安装孔32f的螺钉76(紧固件)构成的比较软弱的第二固定部而被结合,并且中央撑件72与保护构件30的后侧构件32通过由没有开放端的圆形的安装孔32e和穿通于该安装孔32e的螺钉75构成的比较坚固的第一固定部而被结合。因此,当一个使组装体S后退的大的外力作用时,仅所述第二固定部处的结合被解除(所述第一固定部处的结合不被解除),其结果,组装体S在维持着与中央撑件72的结合的状态下从辅助撑件73分离。由此,组装体S便以与中央撑件72结合的结合部位(第一固定部)为中心一边向下方转动一边后退。即,组装体S伴随着其右侧部分向下左方移动那样的转动动作而向后方移动。基于伴随这样的转动的后退移动的发生,能够防止或抑制组装体S与作为刚体物的变速杆3抵接。此外,假若组装体S与变速杆3抵接,也会因紧急通报装置10的后方被保护构件30的后侧构件32所覆盖(即,与变速杆3直接抵接的是后侧构件32而不是紧急通报装置10),而能够防止紧急通报装置10被损伤这样的情况。
由于朝着前侧构件31突出的止动件45安装于后侧构件32,因此,能够防止或抑制前侧构件31和后侧构件32彼此在前后方向上接近。由此,能够防止或抑制紧急通报装置10在前后方向上被前侧构件31和后侧构件32强有力地相夹这样的情况。
由于在组装体S的近傍设置有高刚性的仪表板支撑件70并且组装体S被固定于仪表板支撑件70的中央撑件72,因此,在发生车辆的前碰撞或侧碰撞时能够有效地保护组装体S。而且,由于组装体S以在侧视下与中央撑件72重叠的方式设置,因此,特别在车辆的侧碰撞时,对于保护紧急通报装置10这一点较为理想。
由于在保护构件30的下表面形成有比较宽幅的开口部30a以作为装卸用开口部,因此,能够容易地进行紧急通报装置10的装卸,而且在车辆发生碰撞时,能够防止或抑制与紧急通报装置10的连接器部15至17连接的线束的损伤。
以上,对本发明的较为理想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不过,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所述实施方式,其是可以在发明内容所记载的范围内进行适当的变更的。此外,本发明的目的并不限于说明书所明示的目的,其还暗含了提供实质上较理想的或作为优点而被表述的内容的目的。
例如,组装体S(紧急通报装置10及保护构件30)和中央撑件72的结合部位(第一固定部)也可以与组装体S和辅助撑件73的结合部位(第二固定部)同样地采用在大的外力作用时容易解除结合的结构。有关容易解除结合的机构,也不限于采用实施方式的安装孔32f那样的缝状的安装孔的结构,例如也可以在固定用的螺钉上局部地形成凹部以便容易地被折坏,可以采用适当的脆弱化结构。相反,也可以在第一固定部和第二固定部的双方采用没有开放端的安装孔等以提高结合强度。
组装体S并不一定安装于中央撑件72及辅助撑件73,例如也可以安装于梁构件71。而且也可以将组装体S安装在仪表板支撑件70以外的构件上,例如可以将组装体S安装于仪表板中心1A或中控台2的前壁等适当的构件。
组装体S并不限定于设置在仪表板1内,例如也可以设置在车辆的后部侧壁的内部等车室内的适当的位置。此情况下,采用由保护构件30包围车辆发生碰撞时特别容易施加于紧急通报装置10的外力的方向的结构便可。
也可以不采用连结件35,而将紧急通报装置10直接地固定于保护构件30。也可以省略保护构件30。紧急通报装置10也可以是不具备备用电源BD的装置。
空调单元60的壳体61也可以在上下方向上分割而不是在车宽方向上分割。在如实施方式那样壳体61的分割线为多个的情况下,并不需要多个分割线的全部在正视下与组装体S重叠,只要至少一个分割线与组装体S重叠便可。
止动件45并不限于设置在保护构件30的侧部下端,其可以设置在保护构件30的适当的位置。例如,也可以在包围紧急通报装置10的保护构件30的多处设置止动件45。此外,也可以采用螺栓以外的零部件来构成止动件45。
最后,对上述实施方式的车载设备的设置结构中的特征结构以及基于该特征结构的作用效果进行总结说明。
所述实施方式的车载设备的设置结构包括:空调单元,设置在隔开发动机室与车室的前围板的后方,在内部具有空调风的配风路;紧急通报装置,设置在所述空调单元的后方,在车辆发生碰撞事故时对车外的服务中心进行紧急通报。
根据该结构,能够有效地利用前围板后方且空调单元后方的空间来设置紧急通报装置。而且,即使在车辆前碰撞时随着前围板后退而紧急通报装置被空调单元压向后方,也能够基于具有空洞状的配风路的空调单元容易溃缩变形,从而有效地防止或抑制紧急通报装置被损伤的情况。
所述车载设备的设置结构较为理想的是还包括:保护构件,覆盖所述紧急通报装置的前表面。
根据该结构,由于后退的空调单元直接地与紧急通报装置抵接的情况被保护构件所阻止,因此能够更有效地防止或抑制紧急通报装置被损伤的情况。
较为理想的是,构成所述空调单元的外壳的壳体具有在车宽方向上或在上下方向上分割而成的多个分割壳体,所述多个分割壳体中相邻的分割壳体之间形成的分割线位于所述紧急通报装置的前方。
根据该结构,在空调单元与保护构件抵接时,空调单元的壳体能够以其分割线为界线容易地分开,因此能够更有效地防止或抑制紧急通报装置的损伤。
较为理想的是,将相邻的所述分割壳体彼此结合的卡合部被设置在车辆的正视下与所述保护构件重叠的位置。
根据该结构,由于卡合部处的卡合基于空调单元的抵接而容易地被解除,因此,能够进一步促进空调单元的壳体的分开。
较为理想的是,所述保护构件的前表面上突出地设置有在车辆前碰撞时与后退的所述空调单元抵接从而促进该空调单元破损的突部。
根据该结构,由于突出地设置在保护构件的前表面的突部促进空调单元的破坏,因此能够更进一步有效地保护紧急通报装置。
较为理想的是,所述保护构件以不仅覆盖所述紧急通报装置的前表面而且还覆盖该紧急通报装置的后表面的方式设置。
根据该结构,在刚体物设置在紧急通报装置的后方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保护构件阻止紧急通报装置直接地与该后方的刚体物抵接的情况,因此能够更有效地保护紧急通报装置。
较为理想的是,所述保护构件与所述紧急通报装置的前表面之间形成有间隙。
根据该结构,在一个向后方的外力从空调单元施加于保护构件时,能够防止或抑制保护构件将紧急通报装置压向后方的情况,因此能够更有效地保护紧急通报装置。
所述车载设备的设置结构较为理想的是还包括:仪表板支撑件,支撑仪表板。所述仪表板支撑件具有在车室前部沿车宽方向延伸的梁构件和在车宽方向中央部连结所述梁构件与车身底板的中央撑件,所述紧急通报装置被第一固定部至少固定于所述中央撑件。
根据该结构,由于紧急通报装置设置在车室前部中车宽方向中央附近,因此,在车辆的侧碰撞时能够有效地保护紧急通报装置。此外,由于紧急通报装置固定于刚性高而难以变形的中央撑件,因此,在车辆的前碰撞时也能够有效地保护紧急通报装置。除此以外,还能够有效地利用已有的仪表板支撑件,进行紧急通报装置的固定。
较为理想的是,所述仪表板支撑件具有与所述中央撑件在车宽方向上隔开间隔而且被固定于所述梁构件的辅助撑件,所述紧急通报装置被第二固定部固定于所述辅助撑件。
这样,在紧急通报装置还被固定于设置在中央撑件侧方的辅助撑件时,能够更进一步有效地保护紧急通报装置。
较为理想的是,所述第二固定部的固定以比所述第一固定部更容易被车辆碰撞时所作用的外力解除的方式设定。
这样,在第二固定部的固定基于车辆碰撞时的外力而容易地解除的情况下,能够有效地防止或抑制大的外力直接地作用于紧急通报装置的情况。
较为理想的是,所述第二固定部具有一端开放的缝状的安装孔和穿通于该安装孔的紧固件。
根据该结构,通过将紧固件所穿通的安装孔设为缝状这样简单的方法,便能够促进第二固定部处的固定解除。
较为理想的是,所述紧急通报装置设置在侧视下与所述中央撑件重叠的位置。
此情况下,特别是在车辆的侧碰撞时,能够通过刚性高的中央撑件有效地保护紧急通报装置。
较为理想的是,所述保护构件具有让所述紧急通报装置能够穿通的装卸用开口部,所述紧急通报装置通过所述装卸用开口部相对于所述保护构件而被装卸。
这样,在保护构件中形成有装卸用开口部的情况下,能够通过该装卸用开口部使紧急通报装置容易地相对于保护构件被装卸。
较为理想的是,所述紧急通报装置通过连结件被固定于所述保护构件,所述装卸用开口部被设定为能够让所述紧急通报装置和所述连结件的结合体穿通的大小,以便所述结合体能够通过所述装卸用开口部相对于所述保护构件而被装卸,所述装卸用开口部的开口方向被设定为与所述保护构件的安装到车身的安装方向不同的方向。
根据该结构,通过将紧急通报装置和连结件的结合体固定于保护构件,能够形成紧急通报装置和连结件及保护构件被一体化的组装体,能够将该组装体集中地安装于车身。此外,由于该组装体安装到车身时的安装方向与紧急通报装置和连结件的结合体相对于保护构件装卸时的装卸方向不同,因此,在提高布局自由度方面是较理想的结构。
较为理想的是,所述保护构件以划分所述装卸用开口部的一端部的幅度大于该保护构件的其他部分的幅度的方式形成,所述紧急通报装置具有连接器部,在所述紧急通报装置固定于所述保护构件的状态下,所述连接器部面临所述装卸用开口部。
这样,在装卸用开口部设为宽幅的情况下,能够使紧急通报装置的装卸作业更为容易,并且能够使紧急通报装置用的线束相对于连接器部容易地连接或容易地解除连接。此外,通过使装卸用开口部设为宽幅的开口部,能够防止或抑制车辆发生碰撞时所述线束被损伤的情况。
较为理想的是,所述保护构件中安装有以横穿所述装卸用开口部的方式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止动件。
根据该结构,即使基于车辆碰撞时所作用的外力而保护构件欲发生使其宽幅的装卸用开口部的幅度缩窄的变形,也能够通过止动件防止或抑制该变形。另外,在相对于保护构件装卸紧急通报装置时,预先从保护构件上卸下止动件便可。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如上所述,本发明是一种在汽车发生碰撞时能够使紧急通报装置切实地工作的较为理想的发明。

Claims (10)

1.一种车载设备的设置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空调单元,设置在隔开发动机室与车室的前围板的后方,在内部具有空调风的配风路;
紧急通报装置,设置在所述空调单元的后方,在车辆发生碰撞事故时对车外的服务中心进行紧急通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载设备的设置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保护构件,覆盖所述紧急通报装置的前表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载设备的设置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空调单元具有构成其外壳的壳体,
所述壳体具有在车宽方向上或在上下方向上分割而成的多个分割壳体,
所述多个分割壳体中相邻的分割壳体之间形成的分割线位于所述紧急通报装置的前方。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载设备的设置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保护构件的前表面上突出地设置有在车辆前碰撞时与后退的所述空调单元抵接从而促进该空调单元破损的突部。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载设备的设置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保护构件以不仅覆盖所述紧急通报装置的前表面而且还覆盖该紧急通报装置的后表面的方式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载设备的设置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保护构件与所述紧急通报装置的前表面之间形成有间隙。
7.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车载设备的设置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保护构件具有让所述紧急通报装置能够穿通的装卸用开口部,所述紧急通报装置通过所述装卸用开口部相对于所述保护构件而被装卸,
所述保护构件以划分所述装卸用开口部的一端部的幅度大于该保护构件的其他部分的幅度的方式形成,
所述紧急通报装置具有连接器部,
在所述紧急通报装置固定于所述保护构件的状态下,所述连接器部面临所述装卸用开口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载设备的设置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保护构件中安装有以横穿所述装卸用开口部的方式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止动件。
9.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载设备的设置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仪表板支撑件,支撑仪表板;其中,
所述仪表板支撑件具有在车室前部沿车宽方向延伸的梁构件、在车宽方向中央部连结所述梁构件与车身底板的中央撑件、以及与所述中央撑件在车宽方向上隔开间隔而且被固定于所述梁构件的辅助撑件,
所述紧急通报装置被第一固定部固定于所述中央撑件,并且被第二固定部固定于所述辅助撑件,
所述第二固定部的固定以比所述第一固定部更容易被车辆碰撞时所作用的外力解除的方式设定。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车载设备的设置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紧急通报装置设置在侧视下与所述中央撑件重叠的位置。
CN201510926830.1A 2014-12-18 2015-12-14 车载设备的设置结构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571153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255955 2014-12-18
JP2014255955A JP6119728B2 (ja) 2014-12-18 2014-12-18 車載機器の配設構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711530A true CN105711530A (zh) 2016-06-29
CN105711530B CN105711530B (zh) 2018-05-11

Family

ID=5609792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926830.1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5711530B (zh) 2014-12-18 2015-12-14 车载设备的设置结构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9868334B2 (zh)
JP (1) JP6119728B2 (zh)
CN (1) CN105711530B (zh)
DE (1) DE102015015962B4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697692A (zh) * 2020-05-22 2020-09-22 国网河北省电力有限公司石家庄市藁城区供电分公司 一种抑制季节性电力用户用电负荷波动设置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119728B2 (ja) * 2014-12-18 2017-04-26 マツダ株式会社 車載機器の配設構造
US10882378B2 (en) * 2017-08-18 2021-01-05 Zhejiang CFMOTO Power Co., Ltd. ATV air heat exchanger with mounting structure and linkage
FR3104305B1 (fr) * 2019-12-10 2022-06-24 Psa Automobiles Sa Système d’appel d’urgence intégré dans la planche de bord d’un véhicule automobile
FR3129332A1 (fr) * 2021-11-24 2023-05-26 Psa Automobiles Sa Implantation d’une batterie de secours d’un boitier de connectivité dans un véhicule terrestre à moteur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30232591A1 (en) * 2002-06-18 2003-12-18 Kyosuke Nanaumi Partition for use in vehicles
WO2005085046A1 (de) * 2004-03-02 2005-09-15 Behr Gmbh & Co. Kg Bauteil für einen träger eines fahrzeugs
JP2008029084A (ja) * 2006-07-19 2008-02-07 Denso Corp 車載通信装置
US20090168974A1 (en) * 2007-12-26 2009-07-02 General Motors Corporation Vehicle emergency call handling and routing to psaps
CN204340702U (zh) * 2013-11-29 2015-05-20 三菱自动车工程株式会社 车辆的仪表板的冲击吸收结构

Family Cites Families (2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8109356U (ja) 1982-01-20 1983-07-26 株式会社富士通ゼネラル 車載形無線機の盗難防止装置
DE4421960C2 (de) * 1994-06-23 1996-09-05 Becker Gmbh Verfahren und Vorrichtung zur automatischen Alarmierung bei Fahrzeugunfällen
WO1999035021A1 (en) * 1998-01-02 1999-07-15 Prince Technology Corporation Integrated modular instrument panel assembly
JP4239594B2 (ja) * 2002-04-10 2009-03-18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車両用空調ダクト構造
US20130267194A1 (en) * 2002-06-11 2013-10-10 American Vehicular Sciences Llc Method and System for Notifying a Remote Facility of an Accident Involving a Vehicle
DE10307556B4 (de) * 2003-02-21 2021-05-06 Bayerische Motoren Werke Aktiengesellschaft Absicherungsverfahren für Fahrzeuge nach einem Unfall
US20040242026A1 (en) * 2003-05-27 2004-12-02 Visteon Global Technologies, Inc. Vehicle cockpit system with integrated electronics
US6843521B1 (en) * 2004-02-25 2005-01-18 General Motors Corporation Pivoting instrument panel central stack structure and method for flow-through instrument panel console interface
JP2005313781A (ja) * 2004-04-28 2005-11-10 Denso Corp 車両用コックピットモジュール組付体の電気検査装置
EP1833698A4 (en) * 2004-08-12 2010-03-31 Collins & Aikman Prod Co INTEGRATED FRONT PLATE FOR ELECTRONIC MODULES OF A CENTRAL VEHICLE CONSOLE DESIGNED AROUND SLOTS INTENDED FOR THE PASSAGE OF AN INFORMATION CARRIER
DE102005004605B4 (de) * 2005-02-01 2009-03-05 Lisa Dräxlmaier GmbH Querträgermodul für ein Kraftfahrzeug
US7503622B2 (en) * 2006-08-25 2009-03-17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Inc. Tubular instrument panel support structure
JP4367504B2 (ja) 2007-03-06 2009-11-18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車載緊急通報装置
KR100809047B1 (ko) * 2007-03-20 2008-03-03 류희석 휴대용 단말기 수납부가 구비된 대시보드
EP2257447B1 (en) 2008-03-26 2012-04-25 Toyota Jidosha Kabushiki Kaisha Structure and system for impact detection
JP4640431B2 (ja) 2008-03-26 2011-03-02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衝突検知構造及び乗員保護システム
EP2112013A1 (en) * 2008-04-22 2009-10-28 Mazda Motor Corporation Instrument Panel Structure and configuration method therefor
US8011720B2 (en) * 2009-04-09 2011-09-06 Toyota Motor Engineering & Manufacturing North America, Inc. Apparatus to aid in the assembly of cables and electrical components
US20100327627A1 (en) * 2009-06-30 2010-12-30 Anthony Leanza Light weight vertical support member in instrument panel frame
JP2011011639A (ja) 2009-07-02 2011-01-20 Autonetworks Technologies Ltd インストルメントパネルへの電気接続箱取付構造
US8020913B2 (en) * 2010-02-01 2011-09-20 Nissan North America, Inc. Vehicle interior structural assembly
JP5569254B2 (ja) * 2010-08-25 2014-08-13 スズキ株式会社 ステアリングサポートメンバーの構造
WO2013086244A1 (en) * 2011-12-06 2013-06-13 Sirius Xm Radio Inc. System and method for improving telematics location information and reliability of e911 calls
JP5786886B2 (ja) * 2013-04-19 2015-09-30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自動車の車室前部構造
US9205721B2 (en) * 2014-02-05 2015-12-08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Cross-car structural support with integrated HVAC floor duct
JP6031460B2 (ja) * 2014-02-06 2016-11-24 富士重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用通信装置
JP6119728B2 (ja) * 2014-12-18 2017-04-26 マツダ株式会社 車載機器の配設構造
US9457754B1 (en) * 2015-07-13 2016-10-04 State Farm Mutual Automobile Insurance Company Method and system for identifying vehicle collisions using sensor data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30232591A1 (en) * 2002-06-18 2003-12-18 Kyosuke Nanaumi Partition for use in vehicles
WO2005085046A1 (de) * 2004-03-02 2005-09-15 Behr Gmbh & Co. Kg Bauteil für einen träger eines fahrzeugs
JP2008029084A (ja) * 2006-07-19 2008-02-07 Denso Corp 車載通信装置
US20090168974A1 (en) * 2007-12-26 2009-07-02 General Motors Corporation Vehicle emergency call handling and routing to psaps
CN204340702U (zh) * 2013-11-29 2015-05-20 三菱自动车工程株式会社 车辆的仪表板的冲击吸收结构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697692A (zh) * 2020-05-22 2020-09-22 国网河北省电力有限公司石家庄市藁城区供电分公司 一种抑制季节性电力用户用电负荷波动设置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711530B (zh) 2018-05-11
DE102015015962B4 (de) 2021-04-01
DE102015015962A1 (de) 2016-06-23
JP6119728B2 (ja) 2017-04-26
US9868334B2 (en) 2018-01-16
US20160176443A1 (en) 2016-06-23
JP2016113127A (ja) 2016-06-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711530A (zh) 车载设备的设置结构
US8851520B2 (en) Front subframe for a narrow offset collision
EP2412567B1 (en) Vehicle seat
EP1829755A1 (en) Side air bag device and side air bag system
CN103204183B (zh) 用于车辆的易碎连接件
JP6097381B2 (ja) 車両用サイドエアバッグモジュール
CN103813919B (zh) 车辆电池安装结构
EP3786031B1 (en) Rear structure for vehicle, vehicle body structure, and vehicle
US20220242344A1 (en) Motor vehicle body having a battery compartment, motor vehicle
JP2012025360A (ja) 自動車のケーブルの配索構造
JP6565714B2 (ja) バッテリ搭載構造
CN109649497B (zh) 碰撞载荷多向分散型侧车身框架和包括其的车辆
US20120313353A1 (en) Cover apparatuses and airbag modules with cover apparatuses for facilitating routing of wire harnesses and methods of making such airbag modules
CN101402374B (zh) 转向吊架横梁
US11414039B2 (en) Side airbag device
CN1718987B (zh) 车门结构
JP6206390B2 (ja) 車載機器の配設構造
CN109070941B (zh) 机动车辆的前挡泥板结构
US11472483B2 (en) Motor vehicle provided with a release system for uncoupling a cross member in the engine compartment in case of a front crash
CN201264577Y (zh) 汽车安全气囊及其气囊盒体
JP2019025967A (ja) 車体構造
CN110325404B (zh) 车用附属装置的设置结构
JP6119729B2 (ja) 車載機器の配設構造
CN103249603B (zh) 副驾驶席用气囊的充气机安装结构
JP2021030815A (ja) エアバッグ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80511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