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705870A - 空调和热交换器 - Google Patents

空调和热交换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705870A
CN105705870A CN201380080727.9A CN201380080727A CN105705870A CN 105705870 A CN105705870 A CN 105705870A CN 201380080727 A CN201380080727 A CN 201380080727A CN 105705870 A CN105705870 A CN 10570587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exchange
heat
exchange department
air
stabilization pl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80080727.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705870B (zh
Inventor
我科贤二
佐佐木术
海野英晴
青藤诚哉
勝又政敏
日向野和広
白川畅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shiba Carrier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shiba Carrier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shiba Carrier Corp filed Critical Toshiba Carrier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570587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70587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70587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70587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3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heat-exchang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59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heat exchangers
    • F24F1/006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heat exchangers by the shape of the heat exchangers or of parts thereof, e.g. of their fi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D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IN WHICH THE HEAT-EXCHANGE MEDIA DO NOT COME INTO DIRECT CONTACT
    • F28D1/00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 F28D1/02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with heat-exchange conduits immersed in the body of fluid
    • F28D1/04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with heat-exchange conduits immersed in the body of fluid with tubular conduits
    • F28D1/047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with heat-exchange conduits immersed in the body of fluid with tubular conduits the conduits being bent, e.g. in a serpentine or zig-zag
    • F28D1/0477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with heat-exchange conduits immersed in the body of fluid with tubular conduits the conduits being bent, e.g. in a serpentine or zig-zag the conduits being bent in a serpentine or zig-zag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D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IN WHICH THE HEAT-EXCHANGE MEDIA DO NOT COME INTO DIRECT CONTACT
    • F28D1/00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 F28D1/02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with heat-exchange conduits immersed in the body of fluid
    • F28D2001/0253Particular components
    • F28D2001/026Cores
    • F28D2001/0266Particular core assemblies, e.g. having different orientations or having different geometric featur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1/00Tubular elements; Assemblies of tubular elements
    • F28F1/10Tubular elements and assemblies thereof with means for increasing heat-transfer area, e.g. with fins, with projections, with recesses
    • F28F1/12Tubular elements and assemblies thereof with means for increasing heat-transfer area, e.g. with fins, with projections, with recesses the means being only outside the tubular element
    • F28F1/24Tubular elements and assemblies thereof with means for increasing heat-transfer area, e.g. with fins, with projections, with recesses the means being only outside the tubular element and extending transversely
    • F28F1/32Tubular elements and assemblies thereof with means for increasing heat-transfer area, e.g. with fins, with projections, with recesses the means being only outside the tubular element and extending transversely the means having portions engaging further tubular elements
    • F28F1/325Fins with opening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Air Filters, Heat-Exchange Apparatuses, And Housings Of Air-Conditioning Units (AREA)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一种空调,外壳(5)内含有热交换室(19)和送风室(18),所述热交换室(19)内配置有热交换器(28)、所述送风室(18)配置有送风装置(21)。所述热交换器包括第1热交换部(35)、第2热交换部(36)和第3热交换部(37),所述第1热交换部(35)从所述送风装置(21)向外延伸,所述第2热交换部(36)从所述第1热交换部(35)开始沿着所述外壳(5)的厚度方向向所述送风装置(21)延伸,所述第3热交换部(37)连接所述第1热交换部(35)和所述第2热交换部(36)。

Description

空调和热交换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的实施例涉及空调和热交换器,空调具有室内单元,为天花板悬吊型。
背景技术
空调的室内单元从天花板横梁向下悬吊,室内单元通过隔板被分隔成热交换室和送风室。热交换室内配置热交换器,送风室内含有向热交换器传递空气的送风装置。
热交换器多根传热管和多个稳向板组成,传热管中有制冷剂流过,稳向板向传热管传递热量,稳向板都具有垂直的平板状构造。而且,为了使热交换器能够高效的接受送风装置传来的空气,同时由于受到室内单元宽度尺寸的限制,因此将热交换器与送风装置呈大角度前倾姿势安置在热交换室内。
已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申请公开第2006-343043号。
发明内容
发明拟解决的问题
已有空调的热交换器倾斜放置在热交换室中,很难避免热交换室内产生许多无用的空间,这是导致室内单元的宽度尺寸增加的重要原因。特别是热交换器,外部尺寸随热容量成比例增加,热交换器的热容量增大后,必须在热交换室内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因此妨碍了室内单元的紧凑化。
此外,热交换器的前端和后端与送风装置的距离显著不同,热交换器在使用时通过热交换器的空气风量容易产生偏差。因此为了能够充分发挥热交换器的性能,还有改善的余地。
解决问题的方式
本实施例的空调包括:外壳,配置在热交换室和送风室、上述热交换室、热交换器,在制冷剂和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上述送风室,向上述热交换器传递空气。上述热交换器包括,从上述送风装置开始向远外延伸的第1热交换部、上述第1热交换部开始向上述外壳宽度方向偏离,向上述送风装置延伸的第2热交换部、上述第1热交换部和上述第2热交换部之间连接的第3热交换部。
附图说明
图1为侧视图,显示了第1实施例中空调的室内单元安装在天花板内的状态。
图2为斜视图,显示了室内单元通过四根悬吊螺栓向下悬吊的状态。
图3为斜视图,表示从背后看到的空调的室内单元。
图4为斜视图,表示从底部看到的空调的室内单元。
图5为空调室内单元的剖视图。
图6为热交换器的斜视图,热交换器收纳在热交换室中。
图7为图6F7箭头方向看到的热交换器的侧视图。
图8为图6F8箭头方向看到的热交换器的侧视图。
图9为斜视图,显示了将图6的热交换器上下颠倒后的状态。
图10为斜视图,放大显示了图6F10的外壳。
图11为侧视图,显示了第1至第3热交换单元的关系。
图12为斜视图,显示了将热交换器容纳在热交换室的状态。
图13为风扇的侧视图,显示了狭缝的形状。
图14是图13沿着F14-F14面的剖视图。
图15为风扇的侧视图,放大显示了狭缝竖立的部分。
图16是图15沿着F16-F16面的剖视图。
图17为热交换器的侧视图,显示了第2实施例中第1至第3热交换单元的传热管的排列方式。
图18是第3实施例中热交换器的斜视图。
图19为剖视图,显示了第4实施例稳向板与传热管的位置关系。
图20是第5实施例中室内单元的剖视图。
图21是第5实施例中热交换器的剖视图。
图22是第6实施例中室内单元的剖视图。
图23是第7实施例中室内单元的剖视图。
图24是第8实施例中室内单元的剖视图。
图25是剖视图,显示了第8实施例中将风扇弯曲组装至热交换器的顺序。
具体实施方式
[第1实施例]
下文参照图1至图16对第1实施例进行说明。
图1为侧视图,显示了空调的室内单元安装在天花板内的状态。图2为斜视图,显示了室内单元通过四根螺栓向下悬吊的状态。图3为室内单元的侧视图。图4为侧视图,显示了室内单元的内部构造。图5为室内单元的剖视图。
如图1所示,室内单元1安装在建筑物的天花板内。本实施例将天花板内的横梁2和天花板3之间的空间定义为天花板空间4。
如图3所示,室内单元1是深度为D、宽度为W、厚度尺寸为H的四方形扁平箱型构造。室内单元1的深度尺寸D小于宽度尺寸W,厚度尺寸H小于深度尺寸D和宽度尺寸W。
室内单元1具有金属制成的外壳5。外壳5包括顶板6、第1侧板7、第2侧板8、底板9、前框架10、背板11和分隔板12,外壳5构成室内单元1的外部。
顶板6包括上板部6a和轮缘6b,上板部6a沿水平方向延伸,上板部6a的边缘向下弯曲形成轮缘6b。
第1侧板7位于顶板6宽度方向的一端。第1侧板7的上端通过多个螺钉固定在顶板6的轮缘6b处,同时第1侧板7从顶板6的一端向下延伸。第2侧板8位于顶板6宽度方向的另一端。第2侧板8的上端通过多个螺钉固定在顶板6的轮缘6b处,同时第2侧板8从顶板6的另一端向下延伸。因此第1侧板7和第2侧板8在室内单元1的长度方向存在间隔,并相对放置。
底板9跨越第1侧板7的下端和第2侧板8的下端,固定在前框架10和隔板12,底板9构成外壳5的底部。底板9沿着外壳的深度方向延伸,长度约为外壳5深度尺寸D的一半。底板9在外壳5的外侧部分构成了细长的吸入口14。吸入口14与开口于天花板3的吸入格栅15相对。
前框架10与天花板6的前缘、第1侧板7的前缘以及第2侧板8的前缘通过多个螺钉固定。前框架10在外壳5的前端形成细长的吹出口16。吹出格栅17配置在天花板空间4,与天花板3配置的吹出格栅(图片未3表示)连接。
背板11与顶板6的前缘、第1侧板7的后缘以及第2侧板8的后缘通过多个可以向外取出的螺钉固定。背板11与吸入口14大小相同。因此背板11从顶板6的后缘、第1侧板7的后缘以及第2侧板8的后缘向外取出后,吸入口14通过多个螺钉覆盖在外壳5的底部。背板11固定在外壳5的底部时,顶板6的后缘、第1侧板7的后缘、第2侧板8的后缘以及背板11的后缘包围的区域发挥吸入口的功能。
如图4或图5所示,隔板12竖立在吸入口14的一侧边缘。隔板12的周围与顶板6的下部、第1侧板7的内面以及第2侧板的内面对接。隔板12将外壳5的送风室18和热交换室19分为两个区室。此外与热交换室19相对的第1侧板7的内面覆盖有第1侧部隔热材料13a。同样,第2侧板8的内面与热交换室19相对,表面覆盖有第2侧板部隔热材料13b。
送风室18具有上述吸入口14。送风装置21收容在送风室18中。如图4所示,送风装置21具有风扇电动机22和一对风扇23a、23b。
风扇电动机22两侧有两根相同的向外突出的旋转轴24a、24b,每个旋转轴24a、24安装有风扇23a、23b。风扇23a、23b分别被包围在风扇盒25a、25b中。风扇盒25a、25b通过喷嘴26a、26b穿过隔板12。喷嘴26a、26b通过送风口27a、27b开口于热交换室19。
热交换室19包括上述吹出口16和图2所示的机械室20。机械室20容纳有排水泵和制冷剂分离器,隔板20将机械室与热交换室分隔。
如图5所示,热交换室19配置有热交换器28和排水盘29。热交换器28沿着单元1的宽度方向延伸,热交换器28介于机械室隔板20a和第2侧部隔热材料之间。
此外,热交换器28的上端靠在上部隔热材料30上。上部隔热材料30介于热交换器28的上端和顶板6之间。第1侧部隔热材料13a、第2侧部隔热材料13b和上部隔热材料30抑制热交换器在冷冻循环作用中产生的热量传导至外壳5。
排水盘配置在热交换器28的底部。排水盘29由泡沫聚苯乙烯类隔热材料构成。排水盘29放置在热交换气28的底部,阻止热交换器28滴落的冷凝水。
如图2所示,收纳送风机21和热交换器28的外壳5通过四根悬吊螺栓31从建筑物横梁2向下悬吊。具体来说,外壳5的顶板6通过4根悬吊支架固定。悬吊支架32从顶板6的四个角向外壳5沿水平方向伸出,每个悬吊支架32与悬吊螺栓31下端连接。
如图5至图9所示,第1实施例的热交换器28包括第1热交换单元35、第2热交换单元36和第3热交换单元37。第1至第3热交换单元35、36、37是第1至第3热交换器的一部分。第1实施例中,第1至第3热交换单元35、36、37,分别是相互独立的部件,事先被组装为三维立体形状。
具体来说,第1热交换单元35位于热交换室19的上部,从送风装置21开始沿着室内单元1的深度方向延伸。第1热交换单元35从送风装置21向远处延伸,并略微向上倾斜。
第2热交换单元36位于热交换室19的底部,与第1热交换单元35位置相对,远离外壳5的厚度方向。第2热交换单元36,为了接近送风装置21向室内单元1的深度方向延伸,靠近送风装置21并逐渐向下倾斜。
第3热交换单元37与第1热交换单元35的后端和第2热交换单元36的前端连接。第3热交换单元37竖直放置面向风扇盒25a、25b的送风口27a、27b竖直放置。
换句话说,热交换器28由第3热交换器37、第1热交换器35和第2热交换器36组成。第3热交换器37面对送风口27a、27b和隔板12竖直放置,第1热交换器35斜向上放置面向第3热交换器上端的吹出口16,第2热交换单元36斜向下放置面向第3热交换单元37下端的隔板12。
因此,第1实施例中,第1至第3热交换单元35、36、37从室内单元1的侧面观察时,呈现连续的Z字形结构。
如图1至图9所示,第1至第3热交换单元35、36、37包括多个风扇38,导热管39,第1端板40和第2端板40。导热管39中有冷却剂流过。
稳向板38为铝制四角形板,具有一对直的场边43a、43b和一对直的短边44a、44b。长边43a、43b相互平行。短边44a、44b也相互平行,并且与长边43a、43b交叉,沿倾斜方向延伸。
稳向板38如图14所示具有多个嵌合孔45。嵌合孔45是对稳向板38翻边加工时产生,具有使稳向板38站立的圆筒状的轮缘45a。如图5所示,嵌合孔45沿着稳向板38的长边43a、43b排列为四列,沿短边44a、44b排列为三列。沿着长边43a、43b的方向有可以被称为行方向,沿着短边44a、44b的方向又可以被称为列方向。
此外,稳向板38沿着室内单元1的宽度方向排列为一列,并且具有一定的间隔。从每个稳向板38竖立的轮缘45a的前端紧靠相邻的稳向板38的嵌合孔45。因此,在相邻的稳向板38之间,形成了通风路46,使空气流动。
如图13-16所示,第1至第3热交换单元35、36、37的各稳向板38具有多个狭缝71。狭缝71沿着稳向板38的行方向排列,由嵌合孔45之间切开后取出的部分构成,狭缝71切开后取出的部分72伸向通风路46。狭缝71沿着嵌合孔45的排列方向并列放置,每个嵌合孔45之间放置三个狭缝71。因为存在狭缝71,增加了稳向板38的传热面积,提高了热交换器28的热交换性能。
传热管39由热传导性能优异的铜管制成。各传热管包括向两根室内单元1宽度方向径直延伸的直管部39a和一根U字形弯曲的U形管39b。传热管39的直管部39a与稳定版38的嵌合孔45连接并贯通。直管部39a嵌入稳向板38的嵌合孔后,使用棒状夹具将其口径强制扩大,使直管部39a与轮缘部45a的内面紧密结合。因此,传热管39以行方向两根、列方向三根状态排列,与稳向板38成为整体。稳向板38与传热管通过加热连接。
如图6至图8所示,第1端板40和第2端板41为熔融镀锌钢板制成的平板,并且与稳向板38形状和大小对应。
具体来说,如图7所示,第1端板40包括一对径直的长边47a、47b和一对径直的短边48a、48b。长边47a、47b相互平行。短边48a、48b也相互平行,并且与长边47a、47b倾斜相交。第1端板40的长边47a、47b沿着稳向板38的长边43a、43b,第1端板40的短边48a、48b沿着稳向板38的短边44a、44b。
如图8所示,第2端板41包括一对径直的长边50a、50b和一对径直的短边51a、51b。长边50a、51b相互平行。短边51a、51b也相互平行,并且与长边50a、50b倾斜相交。第2端板41的长边50a、50b沿着稳向板38的长边43a、43b,第2端板41的短边51a、51b沿着稳向板38的短边44a、44b。
如图6和图7所示,第1端板40与稳向板38排列方向中一端的稳向板38相邻。传热管39的直管部39a的开口端穿过第1端板40,向第1端板40的侧方突出。
第2端板41与与稳向板38排列方向中另一端的稳向板38相邻。传热管39的U型管部39b向第2端板41的侧方突出。
因此,在第1至第3热交换器单元35、36、37中,多个稳向板38在第1端板40和第2端板41之间呈一列排列,传热管39的直管部39a在行方向为4个,列方向为3个排列,直线跨越第1端板40和第2端板41。
如图6和如图7所示,第1端板40的长边47a、47b分别与轮缘53a、53b形成一体。轮缘53a、53b与第1端板40相对,从稳向板38向外呈直角弯曲。
如图6和如图8所示,第2端板41的长边50a、50b分别与轮缘54a、54b形成一体。轮缘54a、54b与第2端板41相对,从稳向板38向外呈直角弯曲。
如图10所示,第3热交换单元37含有第2端板41,第2端板41的一侧轮缘54a含有凸起55a、55b。凸起55a、55b从轮缘54a的表面突出,彼此在轮缘54a的长度方向隔开。
如图6至图10所示,第1至第3热交换单元35、36、37通过第1至第4支架57a、57b、57c、57d形成整体。因为第1至第4托架57a、57b、57c、57d需要相互贯通,它们分别有第1固定部58a和第2固定部58b。第1固定部58a和第2固定部58b分别为细长的板状结构,第1固定部58a比第2固定部58b更加细长。第2固定部58b从第1固定部58a的一端开始与第一固定部成直角斜向上延伸。因此,第1至第4托架57a、57b、57c和57d略成L型弯曲。
第1至第4托架57a、57b、57c和57d的第1固定部58a含有多个通孔59和凹槽60。通孔59沿着第1固定部58a的长度方向间隔排列,上面配置有轮缘54a,具有与凸部55a、55b嵌合的大小,凹部60位于第1固定部58a的另一端。为了配置轮缘54a,凸部60具有与凸部55a、66b嵌合相同的大小。此外,第2固定部58b含有与第1固定部58a相同的多个通孔59。通孔59沿着第2固定部58b的长度方向间隔排列。
如图6所示,第1托架57a与第2托架57b在第1端板40的一侧与第1至第3热交换单元35、36、37连接。第3及第4托架57c、57d在第2托架41的一侧与第1至第3热交换单元35、36、37连接。
具体来说,如图6、图8和图10所示,第3托架57c和第4托架57d分别与第1固定部58上构成第3热交换单元37的第2端板41的轮缘54a重合。
此时,第3托架57c的凸部55a与第1固定部58a的凹陷60嵌合,在轮缘54a的顶部通过一根螺钉62固定。螺钉62通过任意一个通孔59拧入轮缘54a,开口于第1固定部58a。当第1固定部58a固定在轮缘54a的顶部时,第3托架57c的第2固定部58b从第1固定部58a向第3热交换单元37的前方延伸。
第3托架57c的第2固定部58b与构成第1热交换单元35的第2端板41的轮缘54a通过一根螺钉62固定。螺钉62通过任意一个通孔59拧入轮缘54a,开口于第2固定部58b。
第4托架57d通过第1固定部58a上任意的通孔59与凸部55b嵌合,通过一根螺钉62固定在轮缘54a的下部。螺钉62通过任意一个通孔59拧入轮缘54a,开口于第1固定部58a。第1固定部固定在轮缘54a的底部时,第4托架57d的第2固定部58b从第1固定部58a向第3热交换单元37的后方延伸。
第4托架57d的第2固定部58b与构成第2热交换单元36的第2端板41的轮缘54a上部通过一根螺钉62固定。螺钉62通过通孔59拧入轮缘54a,开口于第2固定部58b。
如图6所示,第1托架57a与第3托架57c同时跨越第1热交换单元35的第1端板40的轮缘53a和第3热交换单元37的第1端板40的轮缘53a。第1托架的托架57a的第1固定部58a通过一根螺钉62固定在第3热交换单元37的轮缘部53a。第1托架57a的第2固定部58b通过一根螺钉62固定在第1热交换单元35的轮缘部53。
同样,第2托架57b与第4托架57d同时跨越第2热交换单元36的第1端板40的轮缘53a和第3热交换单元37的第1端板49的轮缘53a。第2托架57b的第1固定部58a通过一根螺钉固定在第3热交换单元37的轮缘53a。第2托架57b的第2固定部58b通过一根螺钉62固定在第2热交换单元36的轮缘部53a。
因此,相互独立的第1至第3热交换单元35、36、37通过第1至第4托架57a、57b、57c和57d形成类似Z字形的结构。
第1至第3热交换单元35、36、37相互结合时,构成第1热交换单元35的稳向板38的短边44b和构成第3热交换单元37的稳向板38的短边44a相互对接。同样构成第2热交换单元36的稳向板38的短边44a和构成第3热交换单元37的稳向板38的短边44b相互对接。
其结果是,第1热交换单元35的后端与第3热交换单元37的顶端的边界及第2热交换单元36的前端和第3热交换单元37的下端的边界可以减少空气漏出。
如图6和图7所示,贯穿第1端板40的传热管39的直管部39a的开口端通过多个U型弯头65连接。几个U型管65跨越第1热交换单元35和第3热交换单元37,并且还跨越第2热交换单元36和第3热交换单元37。
如图8所示,传热管39的弯曲部39b在第1至第3热交换单元35、36、37中行方向两个、段方向三个排列,向第2端板41突出。而且弯曲部39b在第2端板41的轮缘54a、54b之间也存在。
因此,传热管39和U形管65相互协作,构成蛇形弯曲的制冷剂管道。
如图11所示,第1热交换单元35和第2热交换单元36之间相互共通,具有相同的形状。换句话说,第1热交换单元35和第2热交换单元36与第3热交换单元呈同一方向排列。
此外,第3热交换单元37与第1热交换单元35及第2热交换单元36呈轴对称形状。因此本实施例中,第1至第3热交换单元35、36、37中的稳向板38是共通的。
将热交换器配置在外壳5的热交换室19中,第1至第3热交换单元35、36、37的第2端板41和第2侧部绝热材料13b之间含有传热管39的弯曲部39。第2端板41的轮缘54a从第2端板41向第2侧部绝热材料13b突出,封闭了第2端板41与第2侧部绝热材料13b之间的空隙。
此外本实施例中,如图12所示,热交换室19中竖立的第3热交换单元37的轮缘54a的一端向第2热交换单元36的轮缘54a的一端延伸。因此能够排除从相邻的轮缘部54a之间漏出气体,从而不用进行热交换能够将空气的漏出抑制在最低限度。
第1实施例中,通过风扇电机使风扇23a和23b旋转,旋转的风扇23a、23b从送风室18沿轴方向吸入的空气,吸入的空气从风扇23a、23b的外缘传递至风扇壳体25a、25b的内侧。
因此,如图1和图5的箭头所示,建筑物室内的空气从天花板3的吸入格栅15通过外壳5的吸入口14进入送风室18。进入送风室18的空气通过风扇盒子25a、25b的送风口27a、27b吹至热交换器28。
热交换器28的第3热交换单元37竖立在在热交换室19中,与送风口27a和27b相对。因此从送风口27a、27b垂直热交换19的空气大多数通过第3热交换单元37的稳向板38。热交换室19内残余的空气通过第3热交换单元37顶端的吹出口16吹至第1热交换单元35的稳向板38、第3热交换单元38下端和第2热交换单元36的稳向板38。
因此,热交换器28将送风口27a、27b吹出的空气与传热管39流过的制冷剂进行热交换,如果所述空气为冷气时,可以通过热交换将空气变为暖气。热交换后的空气从吹出口16通过吹出管向室内输送。
第1实施例的热交换器28由第1至第3热交换单元35、36、37组合形成Z字形的三维立体弯曲形状。因此将本实施例的热交换器与常规的笔直倾斜热交换器相比,本实施例的热交换器可以减少热交换器19的深度。
因此,本实施例可以减少热交换室19的深度尺寸,相应的可以将室内单元1的外壳5制成紧凑的形状。
而且,热交换器19为弯曲的形状,能够有效的保证热交换器28的热容量。因此可以在压缩的热交换室19内放置更大的热交换器28,为室内单元1提供优异的热交换形成。
同时,随着外壳5的压缩,外壳5的重量也会减轻。因此可以改善将室内单元1安装在天花板空间4的过程。而且,外壳5变小后能够降低外壳5的制造成本,使我们获得廉价的室内单元1。
此外,根据第1实施例,第3热交换单元37竖立在热交换室19中,从送风口27a、27b的开口端到第1热交换单元35前端的距离差、送风口27a、27b开口端到第2热交换单元37后段的距离差与常规直型热交换器倾斜放置在热交换室内相比距离更短。因此空气能够均匀的吹至热交换器28,具有良好的热交换性能。
特别是第1实施例中,第1热交换单元35从第3热交换单元37的顶端向吹出口18斜向上倾斜,第2热交换单元36从第3热交换单元37的下端向隔板12斜向下倾斜。因此,第1热交换单元35和第2热交换单元36的背面能够非常容易接触空气,能够确保第1热交换单元35和第2热交换单元36通过的空气量。因此,获得了具有优异热交换性能的热交换器28。
此外,第1实施例中,能够排除第1热交换单元35和第3热交换单元37的边界及第2热交换单元36和第3热交换单元37的边界的空气漏出。因此,第1至第3热交换单元35、36、37的边界不用热交换就能减少空气的泄漏,而这对提高热交换器28的热交换性能是有利的。
另外,第1实施例中,第1至第3热交换单元35、36、37均与稳向板38共同,能够减少热交换其28的部件数量。其结果是,热交换器28的成本降低,能够获得廉价的室内单元1。
第1实施例中,第3热交换单元37竖立在热交换室19中,为了使第3热交换单元37的顶端比第3热交换单元37的下端更接近吹出口16,将第3热交换单元37向前倾斜;或者为了使第3热交换单元37的下端比热交换单元37的上端更接近吹出口16,将第3热交换单元37向后倾斜,这也是可行的。
[第2实施例]
图17公开了本发明的第2实施例。第2实施例中,关于传热管39的直管部39a的排列方式与第1实施例不同。其它热交换器28的组成与第1实施例相同。因此第2实施例中,与第1实施例相同的组成部分使用一样的参考符号,并省略该说明。
如图17所示,第1至第3热交换单元35、36、37的传热管39的直管部39a,每一个在列方向按照指定的间距P1排列,在行方向按照指定的间距P2排列。间距P2大于P1。
第1热交换单元35和第3热交换单元37之间的区域含有第1热交换单元35的三根传热管39的直管部39a和第3热交换单元37的三根传热管39的直管部39a,两者相互靠近。相邻传热管的直管部39a的间距为P3,P3与上述P1间距相等。相邻两根传热管的直管部39a之间有直线S1通过。此外,沿着行方向相邻传热管的直管部39a的间距为P4,P4与P2间距相等,相邻两根传热管的直管部39a之间有上述直线S1通过。
同样,第2热交换单元36和第3热交换单元37之间的区域含有第2热交换单元36的三根传热管39的直管部39a和第3热交换单元37的三根传热管39的直管部39a,两者相互靠近。相邻传热管的直管部39a的间距为P5,P5与上述P1间距相等。相邻两根传热管的直管部39a之间有直线S2通过。此外,沿着行方向相邻传热管的直管部39a的间距为P6,P4与P2间距相等,相邻两根传热管的直管部39a之间有上述直线S2通过。
根据第2实施例,第1热交换单元35和第3热交换单元37之间的边界中相邻传热管39的直管部39a之间的间距P3、P4和第2热交换单元36和第3热交换单元37边界之间的相邻传热管39的直管部39a之间的间距P5、P6,与各单元中设定的传热管39的直管部39a的间距P1和P2相等,组成了第1至第3热交换单元35、36、37。
因此,可以减少第1热交换单元35的传热管39与第3热交换单元37的传热管39之间跨越的U型管及第2热交换单元36的传热管与第3热交换单元37的传热管39之间跨越的多个U形管的种类。因此,通过使用同一种U形管,降低了热交换器28的成本。与此同时,因为减少了U形管的种类,使热交换器28的组装变得容易,获得了生产性能良好的廉价的热交换器28。
[第3实施例]
图18公开了第3实施例。第3实施例中,第1至第3热交换单元35、36、37的稳向板38的排列方式与第1实施例不同。其余热交换器28的组成与第1实施例相同。因此,第3实施例中,与第1实施例相同的组成部分使用相同的参考符号,并省略该说明。
如图18所示,第3热交换单元37的稳向板38之间的稳向板间距FP1小于第1热交换单元35的稳向板38之间的稳向板间距FP2和第2热交换单元36的稳向板38之间的稳向板间距FP3。换句话说,稳向板间距FP2、FP3大于稳向板间距FP1。
热交换器28的第3热交换单元37如上述第1实施例的图5所示,热交换室19内的送风装置21的送风口27a、27b面对面放置,来自送风装置21的空气多数通过第3热交换单元37的稳向板38之间。
与之相反,第3实施例中稳向板间距FP1比稳向板间距FP2、FP3小,空气通过第3热交换单元37的稳向板38之间时阻力增大。其结果是,来自通风装置21的空气通过第3热交换单元37时,一部分空气从第3热交换单元37的上端的吹出口16流至第1热交换单元35,另一部分空气从第3热交换单元37的下端通过隔板12流至第2热交换单元36。
因此,本实施例将送风装置21的送风口27a、27b开口端的空气引导至第1热交换单元35和第2热交换单元36,提高了第1热交换单元35和第2热交换单元36的热交换性能。
[第4实施例]
图19公开了第4实施例。第4实施例中,第1热交换单元35和第2热交换单元36的构成与第1实施例不同。其余热交换器28的组成与第1实施例相同。因此,第4实施例中,与第1实施例相同的组成部分使用相同的参考符号,并省略该说明。
如图19所示,第1热交换单元35和第2热交换单元36含有稳向板70,稳向板70与多个传热管39的直管部39a连接。稳向板70是由铝制成的长方形平板。稳向板70与第1实施例中的稳向板38具有相同的外形形状,但是没有上述第1实施例图14所示的多个狭缝71和切出立起部72。
稳向板70含有多个嵌合孔45,使传热管39的直管部39a通过。嵌合孔45通过翻边加工获得,具有从稳向板70向上竖立的圆筒状轮缘45a。本实施例中,嵌合孔45沿着行方向为四排、列方向三排排列。
稳向板70沿着传热管39的直管部39a的轴方向呈一列排列,之间存在间隔。从稳向板70向上竖立的轮缘部45a的前端与相邻的稳向板70的嵌合孔45同轴状吻合,并相互连接。因此在相邻的稳向板70之间,形成了使空气流动的通风路46。
如上述第1实施例的图5所示,因为热交换器28的第3热交换单元37在热交换室19内与送风装置21的送风口27a、27b面对面放置,从送风装置21传递的空气大多数能通过第3热交换单元37的稳向板38之间。
第4实施例中,与第1及第2热交换单元35、36的稳向板70为平板不同,第3热交换单元37的稳向板38含有多个狭缝71,并且有切出竖立部72。切出竖立部72从相邻稳向板38之间的伸入通风路46,扰乱了通风路46的空气。
其结果是,空气在通过第3热交换单元37时通气阻力变大。因此,来自送风装置21的空气在通过第3热交换单元37时,一部分空气从第3热交换单元37的上端的吹出口16流至第1热交换单元35,另一部分空气从第3热交换单元37的下端通过隔板12流至第2热交换单元36。
因此,本实施例将送风装置21的送风口27a、27b开口端的空气引导至第1热交换单元35和第2热交换单元36,提高了第1热交换单元35和第2热交换单元36的热交换性能。
[第5实施例]
第5实施例如图20和图21所示,第5实施例中,第3热交换单元37的构成与第1实施例不同。其余热交换器28的组成与第1实施例相同。因此,第4实施例中,与第1实施例相同的组成部分使用相同的参考符号,并省略该说明。
第5实施例中,构成第3热交换单元37的传热管39的直管部39a的内径b3比构成第1热交换单元35的传热管39的直管部39a的内径b1及构成第2热交换单元36的传热管39的直管部39a的内径b2更大。第1热交换单元35的直管部39a的内径b1和第2热交换单元36的直管部39a的内径b2相同。
根据第5实施例,如图20所示,热交换器28的第3热交换单元37在热交换室19内与送风装置21的送风口27a、27b面对面放置,送风装置21输送的空气大部分通过第3热交换单元37的稳向板38之间。此时第3热交换单元37中,由于制冷剂流过的传热管39的直管部39a的内径b3比第1热交换单元35的传热管39的直管部39a的内径b1及第2热交换单元36的传热管39的直管部39a的内径b2大,通过第3热交换单元37的制冷剂流量变大。
其结果是,送风装置21传送的空气能够轻易的接触第3热交换单元37,使其热容量增大,制冷剂和空气能够有效的进行热交换。因此,本实施例有利于提高热交换器28的热交换性能。
[第6实施例]
第6实施例如图22所示,第6实施例中,热交换器28的组成与第1实施例不同。室内单元1的构成与第1实施例相同。因此,第6实施例中,与第1实施例相同的组成部分使用相同的参考符号,并省略该说明。
如图22所示,第1热交换单元35及第2热交换单元36中,各传热管39的直管部39a沿着行方向四排、列方向两排排列,并且与稳向板38成为整体。
另一方面,第3热交换单元37中,多个传热管39的直管部39a沿着行方向排成四排,列方向排成三排排列,并且与稳向板38成为整体。因此,第1热交换单元35的传热管39比第2热交换单元36数量多。
第6实施例中,如图22所示,热交换器28的第3热交换单元37在热交换室19内与送风装置21的送风口27a、27b面对面排列,使送风装置21传递的空气大多数通过第3热交换单元37的稳向板38之间。此时,第3热交换单元37的制冷剂流过的传热管39的根数比第1热交换单元35及第2热交换单元36数量多,因此通过第3热交换单元37的制冷剂流量变多。
因此,送风装置21传送的空气能够轻易的碰撞第3热交换单元37,使其热容量增大,制冷剂和空气能够有效的进行热交换。因此,本实施例有利于提高热交换器28的热交换性能。
[第7实施例]
图23公开了第7实施例。第7实施例中,热交换器28的组成与第1实施例不同。室内单元1的构成与第1实施例相同。因此,第6实施例中,与第1实施例相同的组成部分使用相同的参考符号,并省略该说明。
如图23所示,热交换器28含有第1热交换部81、第2热交换部82和第3热交换部83,三者形成连续的一体化构造。第1热交换部81位于热交换室19的上部,从送风装饰21向室内单元1的深处方向延伸。第1热交换部81从送风装置21向外侧延伸,并逐渐向上倾斜。
第2热交换部82位于热交换室19的底部,与第1热交换部相对沿着外壳5的厚度方向延伸。第2热交换部82沿着室内单元1的厚度方向延伸,逐渐靠近送风装置21,并且向下倾斜。
第3热交换单元38,连接第1热交换部81的后端和第2热交换部82的前端。第3热交换部83在热交换室19内,朝向送风装置21的送风口27a、27b及隔板12竖立。
换句话说,热交换器28由朝向送风口27a、27b竖立的第3热交换部83、朝向第3热交换部83上端吹出口16,斜向上延伸的第1热交换部、朝向第3热交换部83下端和隔板12,斜向下延伸的第2热交换部82构成。因此,第7实施例的热交换器28,从室内单元1侧面看呈略Z字形的连续形状。
热交换器28含有多个稳向板87和多个制冷剂流过的传热管39。稳向板87还有构成第1热交换部81的第1平板部87a、构成第2热交换部82的第2平板部87b、构成第3热交换部83的第3平板部87c。第1至第3平板部87a、87b、87c相互连接形成整体,呈类似Z字形的形状。此类形状的稳向板87沿着室内单元1的宽度方向间隔排列成一列。
传热管39与上述第1实施例相同,包括沿着室内单元1的宽度方向径直延伸的两根直管部39a、U字形弯曲的曲管部39b。传热管39的直管部39a与稳向板的第1至第3平板部87a、87b、87c贯通。本实施例中,传热管39在与第1至第3平板部87a、87b、87c相对的行方向为两根、列方向为三根排列,与稳向板连接呈一体化。
第7实施例中,稳向板87与第1至第3热交换部81、82、83连接,呈略Z字形的形状。因此,热交换器28的第1至第3热交换器部81、82、83相互连接呈一体化构造,是构成热交换单元的重要因素。
因此,第1至第3热交换部81、82、83不需要通过多个托架结合,省略了专用支架。因此减少了热交换器28的部件数量,提高了热交换器28组装过程中的施工便利性,降低了热交换器28的成本。
[第8实施例]
图24和图25公开了第8实施例。第8实施例展示了一体化热交换器28的制造顺序。热交换器28的构成基本与上述第7实施例相同。
如图24所示,热交换器28为一体化构造物,含有第1热交换部81、第2热交换部82、第3热交换部83,室内单元1从侧面观察时呈略Z字形的连续形状。
构成热交换器28的稳向板87含有第1至第3平板部87a、87b、87c。第1至第3平板部87a、87b、87c形成整体,具有略Z字形的连续形状。第1至第3平板部87a、87b、87c分别含有一对径直的长边91a、91b和一对径直的短边92a、92b。长边91a、91b相互平行。短边92a、92b也相互平行,与长边91a、91b交叉并倾斜延伸。
热交换器28的传热管39在第1至第3平板部87a、87b、87c的相对方向成行方向两根,列方向三根排列,与稳向板87连接后呈一体化。
图25展示了组成各稳向板87的径直的板状稳向板基座93。稳向板基座93配置在第1至第3平板部87a、87b、87c,第1平板部87a和第3平板部87c之间形成V字形刻痕以及第2平板部87b和第3平板部87c之间也形成V字形刻痕。稳向板基座93呈直线排列。
第1刻痕94位于第1平板部87a的短边92b和第3平板部87c的短边92a。第1平板部87a的短边92b和第3平板部87c的短边92a交叉处形成第1弯曲预留处96a。第1弯曲预留处96a连接第1平板部87a和第3平板部87c。
第2刻痕95位于第2平板部87b的短边92a和第3平板部87c的短边92b。第2平板部87b的短边92a和第3平板部87c的短边92b交叉处形成第2弯曲预留处96b。第2弯曲预留处96b连接第2平板部87b和第3平板部87c。而且第1刻痕94和第2刻痕95相互向相反的方向展开。
传热管39的直管部39a插入稳向板基座93的第1至第3平板部87a、87b、87c的多个嵌合孔97中。与上述第1实施例相同,传热管39的直管部39a插入第1至第3平板部87a、87b、87c的嵌合孔97后,使用棒状的夹具将其口径扩大,使传热管39与第1至第3平板部87a、87b、87c固定。因此,传热管39在第1至第3平板部87a、87b、87c的行方向两根、段方向三根排列,并且都穿过稳向板基座93,与稳向板基座93协同构成稳向板组件98。
第8实施例中,组成稳定板组件后,如图25的箭头所示,沿着第1刻痕94和第2刻痕95的关闭方向将稳定板基座93的第1弯曲预留处96a和第2弯曲预留处96b强制弯曲。
其结果是,第1稳向板87a的短边92b与第3平板部87c的短边92a接触,第2平板部87b的短边92a与第3平板部87c的短边92b接触。因此弯曲后第1至第3平板部87a、87b、87c相互连接形成整体,获得呈略Z字形的连续形状的热交换器28。
第8实施例中,作为稳向板87基础的稳向板基座93在折叠第1弯曲预留处96a和第2弯曲预留处96b前为径直的板状结构。因此能够改善稳向板基座93从原材料切出时的材料耗费,提高产量。
而且,将多个传热管88通过夹具扩张后固定在稳向板87的制作工序,能够直接利用原来制造热交换器的设备,减少制造热交换器28的成本。
符号说明
5…外壳、18…送风室、19…热交换室、21…送风装置、28…热交换器、35,81…第1热交换部(第1热交换单元)、36,82…第2热交换部(第2热交换单元)、37,83…第3热交换部(第3热交换单元)。

Claims (9)

1.一种空调,其特征在于,热交换室和送风室具有外壳,所述外壳配置在所述热交换室,热交换器在制冷剂和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所述外壳配置在所述送风室,送风装置向所述热交换器输送空气;
所述热交换器包括第1热交换部、第2热交换部和第3热交换部,所述第1热交换部从所述送风装置向外延伸,所述第2热交换部从所述第1热交换部开始沿着所述外壳的厚度方向向所述送风装置延伸,所述第2热交换部连接所述第1热交换部和所述第2热交换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热交换部、所述第2热交换部和所述第3热交换部为相互独立的元件,所述第1至第3热交换部组合后构成所述热交换器,所述第1至第3热交换部组合为,所述第1热交换部的一端与所述第3热交换部的一端对接,所述第2热交换部的一端与所述第3热交换部的一端对接。
3.根据权利要求1和2所述的空调,其特征在于,所述送风装置具有向所述热交换室吹送空气的送风口,所述热交换器的所述第3热交换部在所述热交换室内朝向所述送风口。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至第3热交换器部具有多根传热管,多种制冷剂流过所述传热管,多个稳向板与传热管连接;
所述稳向板具有四角形的长边和短边,短边与长边交叉并且倾斜延伸,所述稳向板排成一列并相互间隔;
所述传热管沿着所述稳向板的排列方向配置,并且将所述稳向板贯通,所述传热管与所述稳向板的长边和短边之间均存在间隔;
所述第1热交换部的稳向板与所述第2热交换部的稳向板形状相同,所述第3热交换部的稳向板与所述第1热交换部的稳向板和所述第2热交换部的稳向板均呈轴对称形状。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至第3热交换部,具有多个传热管和多个稳向板,制冷剂流过每个所述导热管,所述稳向板与传热管连接;
所述稳向板具有长方形的长边和短边,短边与长边交叉并且倾斜延伸,所述稳向板排成一列并相互间隔;
所述传热管沿着所述稳向板的排列方向配置,并且将所述稳向板贯通,所述传热管沿着所述稳向板的长边和短边按指定间隔排列;
所述第1至第3热交换部中相邻的所述传热管的开口端通过U型管连接,所述第1至第3热交换部中,所述第1热交换部与所述第3热交换部之间相邻的传热管开口端间距、所述第2热交换部与所述第3热交换部之间相邻的所述传热管开口端间距与沿着所述稳向板长边和短边的传热管的间距相等。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热交换部、所述第2热交换部及所述第3热交换部为相互连接的一体化构造。
7.一种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热交换器配置在室内单元的热交换室,将送风装置送来的空气与冷却剂进行热交换,第1热交换部从所述送风装置向外延伸,第2热交换部从所述第1热交换部沿着所述室内单元的厚度方向向所述送风装置延伸,所述第3热交换部连接所述第1热交换部和所述第2热交换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热交换部、所述第2热交换部及所述第3热交换部为相互独立的元件,所述第1至第3热交换部组成形成三维立体结构,所述第1至所述第3热交换部组合时,所述第1热交换部的一端与所述第3热交换部的一端对接,所述第2热交换部的一端与所述热交换部的另一端对接。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热交换部、所述第2热交换部及所述第3热交换部为相互连接的一体化构造。
CN201380080727.9A 2013-12-26 2013-12-26 空调和热交换器 Active CN10570587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3/084936 WO2015097821A1 (ja) 2013-12-26 2013-12-26 空気調和機および熱交換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705870A true CN105705870A (zh) 2016-06-22
CN105705870B CN105705870B (zh) 2018-10-12

Family

ID=5347775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80080727.9A Active CN105705870B (zh) 2013-12-26 2013-12-26 空调和热交换器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EP (1) EP3091295A4 (zh)
CN (1) CN105705870B (zh)
WO (1) WO2015097821A1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403040A (zh) * 2016-11-03 2017-02-15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空调出风结构和空调器
CN106595020A (zh) * 2016-11-29 2017-04-26 美的集团武汉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换热翅片、多折式换热器和空调器
CN110397990A (zh) * 2018-04-15 2019-11-01 苏州市谷藤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一种小型的空气净化空调箱
CN111207532A (zh) * 2018-11-22 2020-05-29 东芝开利株式会社 热交换器及空调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6208567A1 (ja) * 2015-06-25 2016-12-29 東芝キヤリア株式会社 天井設置形空気調和機および熱交換器
WO2018189933A1 (ja) * 2017-04-10 2018-10-18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
WO2020062729A1 (zh) * 2018-09-29 2020-04-02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热交换组件、热交换器以及空调装置
JP7401812B2 (ja) * 2022-03-31 2023-12-20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
WO2023190889A1 (ja) * 2022-03-31 2023-10-05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
JP2024052597A (ja) * 2022-09-30 2024-04-11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室内熱交換器及び空気調和機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497216Y (zh) * 2001-08-16 2002-06-26 山东哈帕尔空调有限公司 超薄型风机盘管机组
CN1629596A (zh) * 2003-12-19 2005-06-22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热交换器的端板,具有其的热交换器及其制造方法
WO2007060922A1 (ja) * 2005-11-25 2007-05-31 Daikin Industries, Ltd. 空気調和装置
CN102313318A (zh) * 2010-06-30 2012-01-11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嵌入式空调装置
CN102374588A (zh) * 2010-08-04 2012-03-14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空调机的室内机以及空调机
WO2012176805A1 (ja) * 2011-06-20 2012-12-27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ビルトイン型空気調和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121613A (en) * 1991-01-08 1992-06-16 Rheem Manufacturing Company Compact modular refrigerant coil apparatus and associated manufacturing methods
US6378605B1 (en) * 1999-12-02 2002-04-30 Midwest Research Institute Heat exchanger with transpired, highly porous fins
JP2006343043A (ja) 2005-06-09 2006-12-21 Toshiba Kyaria Kk 空気調和装置
JP5425106B2 (ja) * 2009-02-05 2014-02-26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機、及び空気調和機
JP2012002370A (ja) * 2010-06-14 2012-01-05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機、及び空気調和機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497216Y (zh) * 2001-08-16 2002-06-26 山东哈帕尔空调有限公司 超薄型风机盘管机组
CN1629596A (zh) * 2003-12-19 2005-06-22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热交换器的端板,具有其的热交换器及其制造方法
WO2007060922A1 (ja) * 2005-11-25 2007-05-31 Daikin Industries, Ltd. 空気調和装置
CN102313318A (zh) * 2010-06-30 2012-01-11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嵌入式空调装置
CN102374588A (zh) * 2010-08-04 2012-03-14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空调机的室内机以及空调机
WO2012176805A1 (ja) * 2011-06-20 2012-12-27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ビルトイン型空気調和装置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403040A (zh) * 2016-11-03 2017-02-15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空调出风结构和空调器
CN106595020A (zh) * 2016-11-29 2017-04-26 美的集团武汉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换热翅片、多折式换热器和空调器
CN106595020B (zh) * 2016-11-29 2022-11-01 广州华凌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换热翅片、多折式换热器和空调器
CN110397990A (zh) * 2018-04-15 2019-11-01 苏州市谷藤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一种小型的空气净化空调箱
CN111207532A (zh) * 2018-11-22 2020-05-29 东芝开利株式会社 热交换器及空调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091295A1 (en) 2016-11-09
EP3091295A4 (en) 2017-10-18
WO2015097821A1 (ja) 2015-07-02
CN105705870B (zh) 2018-10-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705870A (zh) 空调和热交换器
CN102313318A (zh) 嵌入式空调装置
CN105546640B (zh) 空调柜机及空调器
CN205825235U (zh)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JP6079354B2 (ja) 空気調和機
EP3315869B1 (en) Ceiling installation type air conditioner
JP5994323B2 (ja) 空気調和機の室外機
JP4373167B2 (ja) 空気調和装置の室外ユニット
JP2008101855A (ja) 天井輻射システム
JP6614876B2 (ja)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機
JP6659991B2 (ja) 天井埋込型空気調和機
JP5001630B2 (ja) ドレンパン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空調ユニットならびに空気調和装置
CN208765071U (zh)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JP2018132291A (ja) プラスチック製ケーシングに冷温水コイルを内蔵した空気熱交換器
CN102878623A (zh) 空调装置的室外单元
CN208012048U (zh) 空调器室内机及空调器
JP4081681B2 (ja) 室内機本体及び空気調和機
CN205641188U (zh) 竖款挂壁式空调器室内机和具有其的空调器
JP2021055953A (ja) 空気調和機
CN105423519B (zh) 空调柜机及空调器
CN205641189U (zh) 竖款挂壁式空调器室内机和具有其的空调器
JP2006105416A (ja) 空気調和機の壁掛け型室内ユニット
CN204329170U (zh) 立式空调器的换热器组件和立式空调器
JP6721871B2 (ja) 天井埋込型空気調和機
CN108488931A (zh)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