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658500A - 方向盘的位置调节装置 - Google Patents

方向盘的位置调节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658500A
CN105658500A CN201480055909.5A CN201480055909A CN105658500A CN 105658500 A CN105658500 A CN 105658500A CN 201480055909 A CN201480055909 A CN 201480055909A CN 105658500 A CN105658500 A CN 10565850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riction plate
steering wheel
slotted hole
adjusting
adjusting ro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80055909.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658500B (zh
Inventor
森山诚
森山诚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SK Ltd
Original Assignee
NSK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SK Ltd filed Critical NSK Ltd
Publication of CN10565850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65850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65850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65850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1/00Steering controls, i.e. means for initiating a change of direction of the vehicle
    • B62D1/02Steering controls, i.e. means for initiating a change of direction of the vehicle vehicle-mounted
    • B62D1/16Steering columns
    • B62D1/18Steering columns yieldable or adjustable, e.g. tiltable
    • B62D1/184Mechanisms for locking columns at selected posi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1/00Steering controls, i.e. means for initiating a change of direction of the vehicle
    • B62D1/02Steering controls, i.e. means for initiating a change of direction of the vehicle vehicle-mounted
    • B62D1/16Steering columns
    • B62D1/18Steering columns yieldable or adjustable, e.g. tiltable
    • B62D1/187Steering columns yieldable or adjustable, e.g. tiltable with tilt adjustment; with tilt and axial adjustmen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1/00Steering controls, i.e. means for initiating a change of direction of the vehicle
    • B62D1/02Steering controls, i.e. means for initiating a change of direction of the vehicle vehicle-mounted
    • B62D1/16Steering columns
    • B62D1/18Steering columns yieldable or adjustable, e.g. tiltable
    • B62D1/185Steering columns yieldable or adjustable, e.g. tiltable adjustable by axial displacement, e.g. telescopically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1/00Steering controls, i.e. means for initiating a change of direction of the vehicle
    • B62D1/02Steering controls, i.e. means for initiating a change of direction of the vehicle vehicle-mounted
    • B62D1/16Steering columns
    • B62D1/18Steering columns yieldable or adjustable, e.g. tiltable
    • B62D1/19Steering columns yieldable or adjustable, e.g. tiltable incorporating energy-absorbing arrangements, e.g. by being yieldable or collapsible
    • B62D1/195Yieldable supports for the steering colum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Steering Controls (AREA)

Abstract

方向盘的位置调节装置包括:变位支架(12a),其固定于转向柱(6a);支承支架(13a),其具有将变位支架从两侧夹持的1对支承板部(20a、20b);调节杆(22a),其被插通在形成于变位支架的柱侧贯通孔和形成于1对支承板部(20a、20b)的车身侧贯通孔中;1对按压部(24a、24b),其设置在从1对支承板部的外侧面突出的调节杆的两端部;调节柄(23),其设置在调节杆的一个端部,使1对按压部的间隔扩大缩小;及摆动摩擦板(26)。摆动摩擦板被1对支承板部和变位支架之间部分、及1对支承板部和1对按压部之间部分的至少1者夹持。摆动摩擦板具有:基端部,其被摆动支承轴(25)枢轴支承;及前半部,其设置有与调节杆配合的引导长孔(29)。

Description

方向盘的位置调节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根据驾驶员的体格、驾驶姿势来调节方向盘的上下位置的方向盘的位置调节装置。
背景技术
关联技术的汽车用的转向装置被构成为如图19所示。当方向盘1的旋转被传递至转向齿轮单元2的输入轴3时,随着输入轴3的旋转而左右的转向横拉杆4、4被推拉,对前车轮付与转向角。方向盘1被支承固定于转向轴5的后端部。转向轴5在轴向插通于圆筒状的转向柱6的状态下,自由旋转地被转向柱6支承。转向轴5的前端部经由万向接头7连接于中间轴8的后端部。中间轴8的前端部经由其他万向接头9连接于输入轴3。在本说明书中,前后方向、左右方向(宽度方向)、及上下方向如果没有特别说明,就是指车辆的前后方向、左右方向(宽度方向)、及上下方向。
在上述那样的转向装置中,以往已知用于根据驾驶员的体格、驾驶姿势来调节方向盘1的上下位置的倾斜机构、及用于调节方向盘1的前后位置的伸缩机构。为了构成倾斜机构,转向柱6的前端部以能够沿左右方向设置的枢轴11为中心进行摆动变位的方式支承于车身10。变位支架12被固定于转向柱6的靠后端部分,并以能够进行上下方向及前后方向的变位的方式支承于支承支架13,该支承支架13被车身10支承。为了构成伸缩机构,转向柱6具有外柱14和内柱15以望远镜状自由伸缩地组合而成的构造。转向轴5具有外轴16和内轴17通过花键卡合等被组合成能够传递力矩、且能够伸缩的构造。在图19的例子中,装配有将电动马达18作为辅助动力源以实现减小为了操作方向盘1而需要的力的、电动式动力转向装置。
倾斜机构和伸缩机构在除了电动式的机构之外的手动式的构造的情况下被构成为:基于调节柄的操作,使方向盘1的位置为能够调节的状态、或者能够固定在调节后的位置。关于这样的手动式的倾斜机构、伸缩机构的构造,以往已知各种构造的机构,且已实施。例如,在图19所示的构造的情况下,在固定设置于外柱14的变位支架12上,形成有在前后位置调节方向即该外柱14的轴向较长的前后方向长孔19。支承支架13包括从左右两侧夹着变位支架12的1对支承板部20。在支承板部20的互相匹对的部分,分别形成有在上下方向较长的上下方向长孔21。上下方向长孔21一般是以枢轴11为中心的部分圆弧状。调节杆22插通于上下方向长孔21和前后方向长孔19。在该调节杆22上设置有从左右方向两侧夹着支承板部20的1对按压部。扩大缩小装置基于调节柄的操作而动作,使按压部彼此的间隔扩大缩小。
在调节方向盘1的上下位置或前后位置时,通过使调节柄向预定方向(一般为下方)摆动,从而使按压部彼此的间隔扩大。由此,减小作用在支承板部20的内侧面与变位支架12的外侧面之间的摩擦力。在该状态下,在调节杆22在上下方向长孔21及前后方向长孔19内能够变位的范围来调节方向盘1的位置。调节后,通过使调节柄向与预定方向相反的反方向(一般为上方)摆动,从而使按压部彼此的间隔缩小。由此,增大上述摩擦力,将方向盘1保持在调节后的位置。
上述的转向装置在碰撞事故时发生了驾驶员的身体碰倒方向盘1的二次碰撞的情况下,为了缓和施加于驾驶员的冲击载荷,而具备允许方向盘1向前方变位的构造。具体而言,支承支架13被支承于车身10,能够因二次碰撞时的冲击而向前方脱离。在具备这样的构造的转向装置的情况下,当将方向盘1保持在调节后的位置的力、即外柱14相对于支承支架13的保持力较弱时,在发生二次碰撞时,外柱14有可能相对于支承支架13不小心地移动。在外柱14发生了移动的情况下,由于对支承支架13施加冲击的方式会变化,所以,基于使支承支架13从车身10脱离的冲击吸收机构的设计有可能变难。
另一方面,为了不增大调节柄的操作量、操作力而增大外柱14相对于支承支架13的保持力,优选增加用于确保该保持力的摩擦面的数量。鉴于这样的情况,专利文献1公开了通过将支承于转向柱的摩擦板、和支承于支承支架的摩擦板在左右方向重叠从而增加摩擦面的数量的构造。然而,在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构造的情况下,各摩擦板被仅能够左右方向的变位地支承于转向柱或支承支架。因此,为了增加摩擦面的数量而需要的摩擦板的张数变多。因此,随着摩擦面的增加而产生的、左右方向尺寸、零件个数及重量的增大量分别变大。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国日本特开平10-35511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欲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要解决的问题在于提供一种方向盘的位置调节装置,能够利用较少的摩擦板增大将方向盘保持于调节后的位置的力、且能够顺畅地调节方向盘的位置。
用于解决问题的技术方案
根据本发明的一技术方案,方向盘的位置调节装置包括:筒状的转向柱;变位支架,其固定设置于转向柱的一部分;支承支架,其被车身支承;调节杆;1对按压部;调节柄;及摩擦板。在转向柱的内侧自由旋转地支承有转向轴,该转向轴支承方向盘并具有摩擦板。在变位支架上设置有在宽度方向贯通变位支架的柱侧贯通孔。支承支架具有将变位支架从宽度方向两侧夹持的1对支承板部。在支承板部的互相匹对的部分设置有车身侧贯通孔。调节杆在宽度方向插通柱侧贯通孔及车身侧贯通孔。1对按压部设置在从1对支承板部的外侧面突出的调节杆的两端部。调节柄设置在调节杆的一个端部,通过以调节杆为中心进行旋转(也包含与调节杆一起旋转的情况),从而使1对按压部的间隔扩大缩小。摩擦板被1对支承板部的内侧面和变位支架的两侧面之间部分、及1对支承板部的外侧面和1对按压部的内侧面之间部分的至少1者夹持。柱侧贯通孔和车身侧贯通孔的至少1者被构成为在应当使方向盘的位置可调节的方向上较长的调节用长孔。
摩擦板被构成为至少1个摆动摩擦板,该摆动摩擦板具有:基端部,其被摆动支承轴枢轴支承;及前半部,其设置有与调节杆配合的引导长孔。摆动支承轴设置在使调节杆沿着调节用长孔变位时与该调节杆相对变位的部分的、位于调节用长孔的中心线的延长线上(包含其附近部分)的部分。调节杆与引导长孔配合,仅能沿着引导长孔进行变位。至少1个摆动摩擦板的至少一部分被上述之间部分的至少1者夹持。
也可以是,引导长孔沿随着从以摆动支承轴为中心的摆动方向一端朝向另一端而距摆动支承轴的距离变长的方向形成。
也可以是,至少1个摆动摩擦板具有1对摆动摩擦板。在该情况下,也可以是,在调节用长孔的中心线的延长线上,枢轴支承一个摆动摩擦板的基端部的摆动支承轴设置在调节用长孔的一侧,枢轴支承另一个摆动摩擦板的基端部的摆动支承轴设置在调节用长孔的另一侧。或者也可以是,枢轴支承摆动摩擦板的基端部的摆动支承轴互相同心,在将方向盘的位置向一个方向调节时摆动摩擦板向互相相反方向摆动。
也可以是,至少1个摆动摩擦板是钢板、不锈钢板、或铝系合金板制。也可以是,在至少1个摆动摩擦板的侧面,实施了使和与该侧面对置的面之间的摩擦系数增大的表面处理。
也可以是,转向柱的前端部被构成为:被支承于车身,能够以与调节杆平行的枢轴为中心进行摆动变位。在该情况下,也可以是,车身侧贯通孔被构成为在上下方向较长的上下方向长孔,摆动支承轴设置在一个支承板部的侧面。也可以是,转向柱被构成为将外柱的前端部能够在轴向进行相对变位地嵌合在内柱的后端部。在该情况下,也可以是,变位支架固定设置于外柱,柱侧贯通孔被构成为在外柱的轴向较长的前后方向长孔,摆动支承轴设置在外柱的外侧面。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一技术方案的方向盘的位置调节装置,即使利用少数的摆动摩擦板,也能够使将方向盘保持在调节后的位置的力增大,而且,能够顺畅地进行该方向盘的位置调节。即,为了将方向盘保持在调节后的位置,在使1对按压部彼此的间隔缩小的状态下,摆动摩擦板被强力地夹持在支承板部的侧面、和与该侧面对置的对方面之间。当从该状态想要移动方向盘的位置(上下位置或者前后位置)时,摆动摩擦板的两侧面、与支承板部的侧面及对方面就会强力地互相摩擦。总之,在从将方向盘保持在期望的位置的状态想要移动方向盘的位置(上下位置或者前后位置)的情况下,需要在使摆动摩擦板的两侧面即摩擦面滑动的同时使摆动摩擦板摆动。因此,能够加强将方向盘保持在调节后的位置的力。在本发明的情况下,不必如上述的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构造那样将多张摩擦板重叠,用较少的摆动摩擦板就能够实现这样的能够加强将方向盘保持在调节后的位置的力的构造。因此,能够抑制方向盘的位置调节装置的左右方向尺寸、零件个数及重量增大,能够实现方向盘的位置调节装置的小型、轻量化。
另外,摆动摩擦板被摆动支承轴枢轴支承,该摆动支承轴设置在使调节杆沿着调节用长孔变位时与调节杆相对变位的部分的、位于调节用长孔的中心线的延长线上的部分。因此,在调节方向盘的位置时,能够减小摩擦阻力,该摩擦阻力是基于作用在调节杆的外周面、与摆动摩擦板的引导长孔及调节用长孔的内周缘的配合部(滑动接触部)的摩擦力,而施加于调节杆的、该调节杆进行变位时的摩擦阻力。其结果是,能够顺畅地调节方向盘的位置。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侧视图。
图2是沿着图1的II-II线的剖视图。
图3A是示出使方向盘移动到可调节范围的上端位置的状态下的摆动摩擦板的位置的侧视图。
图3B是示出使方向盘移动到中间位置的状态下的摆动摩擦板的位置的侧视图。
图3C是示出使方向盘移动到下端位置的状态下的摆动摩擦板的位置的侧视图。
图4A是示出现有例中的调节杆与引导长孔及上下方向长孔的配合状态的示意图。
图4B是示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中的调节杆与引导长孔及上下方向长孔的配合状态的示意图。
图5A是示出使方向盘移动到可调节范围的上端位置的状态下的、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摆动摩擦板的位置的侧视图。
图5B是示出使方向盘移动到中间位置的状态下的摆动摩擦板的位置的侧视图。
图5C是示出使方向盘移动到下端位置的状态下的摆动摩擦板的位置的侧视图。
图6是示出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的、与图2同样的剖视图。
图7A是示出使方向盘移动到可调节范围的上端位置的状态下的、第3实施方式的摆动摩擦板的位置的侧视图。
图7B是示出使方向盘移动到中间位置的状态下的摆动摩擦板的位置的侧视图。
图7C是示出使方向盘移动到下端位置的状态下的摆动摩擦板的位置的侧视图。
图8A是示出摆动摩擦板的设置位置的其他例子的、与图2同样图。
图8B是示出摆动摩擦板的设置位置的又一其他例子的图。
图9是示出本发明的第4实施方式的、与图2同样的图。
图10A是示出使方向盘移动到可调节范围的上端位置的状态下的、第4实施方式的摆动摩擦板的位置的侧视图。
图10B是示出使方向盘移动到中间位置的状态下的摆动摩擦板的位置的侧视图。
图10C是示出使方向盘移动到下端位置的状态下的摆动摩擦板的位置的侧视图。
图11是示出本发明的第5实施方式的、与图2同样的图。
图12A是示出使方向盘移动到可调节范围的上端位置的状态下的、第5实施方式的摆动摩擦板的位置的侧视图。
图12B是示出使方向盘移动到中间位置的状态下的摆动摩擦板的位置的侧视图。
图12C是示出使方向盘移动到下端位置的状态下的摆动摩擦板的位置的侧视图。
图13是示出本发明的第6实施方式的侧视图。
图14是沿着图13的XIV-XIV线的剖视图。
图15A是示出使方向盘移动到可调节范围的前端位置的状态下的伸缩用摆动摩擦板的位置的侧视图。
图15B是示出使方向盘移动到中间位置的状态下的摆动摩擦板的位置的侧视图。
图15C是示出使方向盘移动到后端位置的状态下的摆动摩擦板的位置的侧视图。
图16是示出摆动摩擦板及伸缩用摆动摩擦板的设置位置的其他例子的、与图14同样的图。
图17A是示出使方向盘移动到可调节范围的前端位置的状态下的、本发明的第7实施方式的摆动摩擦板的位置的侧视图。
图17B是示出使方向盘移动到中间位置的状态下的摆动摩擦板的位置的侧视图。
图17C是示出使方向盘移动到后端位置的状态下的摆动摩擦板的位置的侧视图。
图18是示出第7实施方式的、与图2同样的图。
图19是示出现有的方向盘的位置调节装置的1个例子的、局部剖切概略侧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方向盘
2转向齿轮单元
3输入轴
4转向横拉杆
5、5a转向轴
6、6a转向柱
7万向接头
8中间轴
9万向接头
10车身
11枢轴
12、12a变位支架
13、13a支承支架
14、14a外柱
15、15a内柱
16、16a外轴
17、17a内轴
18电动马达
19、19a前后方向长孔
20、20a、20b支承板部
21、21a上下方向长孔
22、22a调节杆
23调节柄
24a、24b按压部
25、25a~25f摆动支承轴
26、26a~26h摆动摩擦板
27狭缝
28安装板部
29、29a~29h引导长孔
30伸缩用摆动摩擦板
31伸缩用摆动支承轴
32伸缩用引导长孔
33摆动摩擦板
34引导长孔
35摆动支承轴
具体实施方式
图1~图3C示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本例的方向盘的位置调节装置包括转向柱6a、变位支架12a、为柱侧贯通孔的前后方向长孔19a、转向轴5a、支承支架13a、左右的上下方向长孔21a、21a、调节杆22a、1对按压部24a、24b、调节柄23、摆动支承轴25、及摆动摩擦板26。转向柱6a是将配置在前侧的内柱15a的后端部和配置在后侧的外柱14a的前端部能够进行轴向的相对变位地嵌合而成的伸缩转向柱,整体为圆筒状。变位支架12a通过对铝系合金等轻质合金进行压铸成型从而与外柱14a一体地构成。变位支架12a利用形成在宽度方向中央部的狭缝27而能够使全宽弹性地扩大缩小。在变位支架12a的一部分,在隔着狭缝27互相匹对的位置,以在宽度方向贯通变位支架12a的状态设置有前后方向长孔19a。
转向轴5a是将配置在后侧的外轴16a的前端部和配置在前侧的内轴17a的后端部通过花键卡合等,组合成能够进行力矩的传递、且能够伸缩而构成的。转向轴5a利用如单列深槽型的球轴承那样的、能够支承径向载荷及轴向载荷的滚动轴承,分别将外轴16a的中间部靠后端部分自由旋转地支承于外柱14a的后端部、将内轴17a的中间部靠前端部分自由旋转地支承于内柱15a的前端部。因此,转向轴5a随着转向柱6a的伸缩而一起伸缩。在外轴16a的后端部,在从外柱14a的后端开口向后方突出的部分,支承固定有方向盘1(参照图19)。
支承支架13a是将钢板等能够确保必要的强度及刚性的金属板弯曲形成而构成的。支承支架13a包括:安装板部28,其用于支承于车身;及互相平行的1对支承板部20a、20b,其从安装板部28的下表面垂下。支承板部20a、20b的内侧面彼此的间隔与变位支架12a的宽度尺寸和摆动摩擦板26的厚度之和大致一致。上下方向长孔21a、21a形成在支承板部20a、20b的互相匹对的部分,是以枢轴11a为中心的部分圆弧状,该枢轴11a将转向柱6a的前端部能够摆动变位地支承。但是,上下方向长孔21a、21a也能够是沿越朝向后方而越朝向上方的方向倾斜的直线状。总之,具有这样的构成的支承支架13a被以在二次碰撞时能够因施加的冲击载荷而向前方脱落、但通常时能够确保转向柱6a的充分的刚性的状态支承于车身。
调节杆22a以在宽度方向插通前后方向长孔19a及上下方向长孔21a、21a的状态设置。在调节杆22a的两端部,在从支承板部20a、20b的外侧面突出的部分,设置有按压部24a、24b,利用调节柄23能够扩大缩小按压部24a、24b彼此的间隔。用于利用调节柄23来扩大缩小按压部24a、24b彼此的间隔的构造没有特别限定。例如能够采用利用1对凸轮部件凸轮面彼此的配合能够扩大缩小轴向尺寸的凸轮装置、将螺母拧合到设置在调节杆22a的末端部的外螺纹部的构造。在采用任一种构造的情况下,调节柄23都设置在调节杆22a的一端部,并以该调节杆22a为中心进行旋转,从而扩大缩小按压部24a、24b彼此的间隔。
摆动支承轴25与调节杆22a平行地设置在支承板部20a的外侧面(图2的左侧面),该支承板部20a在调节方向盘1的上下位置时相对于调节杆22a相对变位。摆动支承轴25的设置位置在支承板部20a的外侧面中的、设置于支承板部20a的上下方向长孔21a的中心线α(参照图1)的延长线(以枢轴11a为中心的部分圆弧)上(该设置位置是无论调节杆22a的上下位置如何都能够使后述的角度θ大致恒定的位置,包含其附近),并在上下方向长孔21a的上方。
摆动摩擦板26是由金属板形成的大致扇形的平板部件,该金属板是钢板、不锈钢板或者铝系合金等,能够确保必要的强度及刚性、且能够使与对方面即支承板部20a的外侧面及按压部24a的内侧面(图2的右侧面)的抵接部的摩擦系数增大。摆动摩擦板26被夹持在支承板部20a的外侧面和按压部24a的内侧面之间。调节杆22a插通在设置于摆动摩擦板26的前半部(宽幅部)的引导长孔29中。引导长孔29在从摆动方向一端即后端(图1的顺时针方向后侧的一端)至摆动方向另一端即前端(图1的顺时针方向前侧的一端),沿距摆动支承轴25的距离渐渐变长的方向,被形成为平滑的曲线。具体而言,引导长孔29是部分圆弧状,该部分圆弧状在调节杆22a位于上下方向长孔21a内的中央部的状态(图3B所示的状态)下,以位于中心线α的前方、且摆动支承轴25的上方的点为中心。该部分圆弧中,无论调节杆22a的上下位置如何,角度θ都大致恒定,该角度θ是与调节杆22a配合的部分的切线、和以摆动支承轴25的中心轴为中心并以调节杆22a与摆动支承轴25之间的距离L为半径的假想圆弧的切线(摆动摩擦板26的摆动方向)所成的角度。该角度θ优选为10度~35度,更优选为20度~30度。摆动摩擦板26的基端部(相当于扇子的轴部的部分)被支承于摆动支承轴25,能够以摆动支承轴25为中心进行摆动变位,使得在调节杆22a位于上下方向长孔21a内可移动的范围的上端部的情况下调节杆22a与引导长孔29的后端部配合,在调节杆22a位于下端部的情况下调节杆22a与引导长孔29的前端部配合。
在摆动摩擦板26的两侧面实施了用于使其与支承板部20a的外侧面及按压部24a的内侧面之间的摩擦系数增大的表面处理。例如,能够实施粗糙面加工(喷砂、滚花加工等)来使摆动摩擦板26的两侧面的表面粗糙度增大、或者、在侧面覆盖摩擦剂。摩擦剂只要能够增大侧面的摩擦系数就没有特别限定,例如能够使用环氧树脂、硅酮橡胶、丁腈橡胶、氟橡胶等高分子材料、粘合性粘接剂、陶瓷包覆等。
在本例的情况下,在调节方向盘1的上下位置或前后位置时,通过使调节柄23向预定方向(通常是下方)摆动,从而扩大按压部24a、24b彼此的间隔。其结果是,基于变位支架12a的狭缝27的存在,外柱14a的前端部的内径弹性地扩大,外柱14a的前端部内周面与内柱15a的后端部外周面的嵌合部的表面压力降低乃至消失。同时,摆动摩擦板26的两侧面与支承板部20a的外侧面及按压部24a的内侧面的抵接部的表面压力、支承板部20a、20b的内侧面与变位支架12a的两侧面的抵接部的表面压力、以及另一个支承板部20b的外侧面与另一个按压部24b的内侧面的抵接部的表面压力分别降低乃至消失。在该状态下,在调节杆22a能够在前后方向长孔19a及上下方向长孔21a、21a内变位的范围内调节方向盘1的位置。
接下来说明在上述那样的本例中,为了调节方向盘1的上下位置,使方向盘1(转向柱6a)在上下方向变位的情况下的摆动摩擦板26的动作。图3A示出使方向盘1移动到可调节的上端位置的状态。在该状态下,调节杆22a与上下方向长孔21a的上端部及引导长孔29的后端部配合。当从该状态起使方向盘1向下方变位并使调节杆22a下降时,该调节杆22a和摆动支承轴25的中心轴彼此之间的距离L变长,因此,如图3A、图3B、图3C的顺序所示,摆动摩擦板26以摆动支承轴25为中心,向图3的逆时针方向摆动。然后,在使方向盘1移动到可调节的下端位置的状态下,如图3C所示,调节杆22a与上下方向长孔21a的下端部及引导长孔29的前端部配合。与此相对,在使方向盘1从下端位置向上方变位至上端位置的情况下,与上述的变位到下方的情况相反,摆动摩擦板26如图3C、图3B、图3A的顺序所示进行摆动。
根据上述那样构成的本例的方向盘的位置调节装置,能够使将方向盘1(参照图19)保持在调节后的位置的力增大,而且,能够顺畅地进行该方向盘1的上下位置的调节。即,在本例的情况下,为了将方向盘1保持在调节后的位置,在使1对按压部24a、24b彼此的间隔缩小的状态下,摆动摩擦板26成为被强力地夹持在支承板部20a的外侧面和按压部24a的内侧面之间的状态。当从该状态想要移动方向盘1的上下位置时,摆动摩擦板26的两侧面与支承板部20a的外侧面及按压部24a的内侧面就会强力地互相摩擦。总之,在从将方向盘1保持在期望的位置的状态想要移动方向盘1的情况下,需要在使摆动摩擦板26的两侧面即摩擦面滑动的同时使摆动摩擦板26摆动。因此,能够加强将方向盘1保持在调节后的位置的力。其结果是,在二次碰撞时,基于施加于方向盘1的向前方的冲击载荷,调节杆22a沿着设置于支承板部20a、20b的上下方向长孔21a、21a向上方变位,从而能够防止方向盘1跳起,能够实现驾驶员的身体的充分保护。
在本例的情况下,不必如上述的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构造那样使多张摩擦板重叠,仅用一张摆动摩擦板26就能够实现能够增强将方向盘1保持在调节后的位置的力的构造。因此,能够抑制方向盘的位置调节装置的左右方向尺寸、零件个数及重量如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构造那样增大,能够实现方向盘的位置调节装置的小型、轻量化。
并且,在支承板部20a的侧面中的形成于支承板部20a的上下方向长孔21a的中心线α的延长线上,将摆动摩擦板26的基端部枢轴支承于设置在上下方向长孔21a的上方的摆动支承轴25。因此,在调节方向盘1的上下位置时,能够减小作用在调节杆22a与上下方向长孔21a及设置在摆动摩擦板26的前半部的引导长孔29的配合部的摩擦力。关于其理由,参照图4A和图4B进行说明。
图4A示出将枢轴支承摆动摩擦板26a的基端部的摆动支承轴25a设置在上下方向长孔21a的后方(或者前方)的构造。在图4A所示的比较例的构造下,角度θa与调节杆22a的上下位置无关大致恒定(优选10度~35度,更优选20度~30度),该角度θa是设置在与调节杆22a的配合部处的摆动摩擦板26a的前半部的引导长孔29a的长度方向(引导长孔29a的切线方向)、和以调节杆22a与摆动支承轴25a之间的距离La为半径的假想圆弧的切线(摆动摩擦板26a的摆动方向)所成的角度。在该比较例的构造的情况下,与调节杆22a的配合部处的上下方向长孔21a的长度方向(上下方向长孔21a的切线方向)、和引导长孔29a的长度方向(引导长孔29a的切线方向)所成的角度φa,与方向盘1的上下位置无关,都比较小(为20度~30度左右)。因此,在进行方向盘1的上下位置的调节时,在调节杆22a的外周面、与上下方向长孔21a的内周缘及引导长孔29a的内周缘的配合部(滑动接触部)产生楔形效应,作用于这些配合部的摩擦力变大。即,在因使方向盘1向上方变位而施加于调节杆22a的力为F的情况下,施加于调节杆22a的外周面与上下方向长孔21a的内周缘的配合部的推压力(法线力)Fc1a、和施加于调节杆22a的外周面与引导长孔29a的内周缘的配合部的推压力Fc2a互相相等,能够用以下的(1)式表示。
[数学式1]
Fc 1 a = Fc 2 a = 1 sinφ a F - - - ( 1 )
在各配合部的摩擦系数为μ的情况下,作用于调节杆22a的外周面与上下方向长孔21a的内周缘的配合部的摩擦力Fs1a、和作用于调节杆22a的外周面与引导长孔29a的内周缘的配合部的摩擦力Fs2a也互相相等,用以下的(2)式表示。
[数学式2]
Fs 1 a = Fs 2 a = μ sinφ a F - - - ( 2 )
因此,在比较例的构造中,调节杆22a在上下方向长孔21a内向上方变位时的摩擦阻力(摩擦力Fs1a、和摩擦力Fs2a中的上下方向长孔21a的长度方向分量之和)Fsa能够利用以下的(3)式来算出。
[数学式3]
Fs a = Fs 1 a + Fs 2 a cosφ a = μ ( 1 + cosφ a ) sinφ a F - - - ( 3 )
与此相对,在本例的方向盘的位置调节装置的情况下,如图4B所示,摆动支承轴25在上下方向长孔21a的中心线α的延长线上被设置在该上下方向长孔21a的上方。因此,能够使与调节杆22a的配合部处的上下方向长孔21a的长度方向(上下方向长孔21a的切线方向)、和引导长孔29的长度方向(引导长孔29的切线方向)所成的角度φ(=90度-θ),大于如比较例的构造那样将摆动支承轴25a设置在上下方向长孔21a的后方(或者前方)的情况。因此,在进行方向盘1的上下位置的调节时,能够抑制在调节杆22a的外周面与上下方向长孔21a的内周缘及引导长孔29a的内周缘的配合部产生楔形效应。其结果是,在因使方向盘1向上方变位而施加于调节杆22a的力为F的情况下,施加于调节杆22a的外周面与上下方向长孔21a的内周缘的配合部的推压力(法线力)Fc1、及施加于调节杆22a的外周面与引导长孔29的内周缘的配合部的推压力Fc2分别为如下的(4)~(5)式。
[数学式4]
Fc1=Fcosφsinφ---(4)
[数学式5]
Fc2=Fsinφ---(5)
当各配合部的摩擦系数为μ时,作用于调节杆22a的外周面与上下方向长孔21a的内周缘的配合部的摩擦力Fs1、及作用于调节杆22a的外周面与引导长孔29的内周缘的配合部的摩擦力Fs2分别用以下的(6)~(7)式表示。
[数学式6]
Fs1=μFcosφsinφ---(6)
[数学式7]
Fs2=μFsinφ---(7)
因此,在本例的方向盘的位置调节装置中,调节杆22a在上下方向长孔21a内向上方变位时的摩擦阻力Fs能够利用以下的(8)式来算出。
[数学式8]
Fs=Fs1+Fs2cosφ=2μcosφsinφF---(8)
此处,在本例的构造的情况下,上下方向长孔21a的长度方向与引导长孔29的长度方向所成的角度φ为55度~80度,在比较例的构造中,上下方向长孔21a的长度方向与引导长孔29a的长度方向所成的角度φa为20度~30度。因此,根据(3)式及(8)式显而易见,能够将调节杆22a在上下方向长孔21a内向上方变位时的本例的构造的摩擦阻力Fs抑制得比图4A所示的比较例的构造的摩擦阻力Fsa小(Fs<Fsa)。即,在本例的情况下,例如当摩擦系数μ为0.15、且角度φ为65度(θ为25度)时,根据(8)式,摩擦阻力Fs为0.1F左右。与此相对,在比较例的情况下,当角度φa为25度时,根据(3)式,摩擦阻力Fsa为0.7F左右。总之,根据本例的方向盘的位置调节装置,在进行方向盘1的上下位置的调节时,能够将调节杆22a在上下方向变位时的摩擦阻力Fs抑制得比比较例的构造的情况小,能够顺畅地进行方向盘1的上下位置的调节作业。
在本例的情况下,摆动摩擦板26被夹持在支承板部20a的外侧面和按压部24a的内侧面之间部分,但是,摆动摩擦板26也可以被夹持在支承板部20a、20b的侧面(外侧面或内侧面)、和与该侧面对置的对方面(按压部24a、24b的任一个的内侧面或变位支架12a的外侧面)之间部分的任一者。摆动摩擦板26也能够被夹持在这些之间部分的2处至4处。但是,在任一情况下,枢轴支承摆动摩擦板的基端部的摆动支承轴都设置于支承板部的侧面,该支承板部在调节方向盘的上下位置时相对于调节杆相对变位。
图5A~图5C示出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在本例的情况下,摆动支承轴25b在支承支架13a支承板部20a的外侧面中的、设置于支承板部20a的上下方向长孔21a的中心线α(参照图5A)的延长线上,被设置在上下方向长孔21a的下方。摆动摩擦板26b被夹持在支承板部20a的外侧面和按压部24a的内侧面(参照图2)之间。调节杆22a被插通在设置在摆动摩擦板26b的前半部(宽幅部)的引导长孔29b中。引导长孔29b是部分圆弧状,该部分圆弧状在调节杆22a位于上下方向长孔21a内的中央部的状态(图5B所示的状态)下,以位于中心线α的前方、且位于摆动支承轴25b的下方的点为中心。摆动摩擦板26b的基端部被支承于摆动支承轴25b,能够以摆动支承轴25b为中心进行摆动变位,使得在调节杆22a位于上下方向长孔21a内可移动的范围的上端部的情况下调节杆22a与引导长孔29b的前端部配合,在调节杆22a位于下端部的情况下,调节杆22a与引导长孔29b的后端部配合。
在使方向盘1(参照图19)移动到可调节的上端位置的状态下,如图5A所示,调节杆22a与上下方向长孔21a的上端部及引导长孔29b的前端部配合。因此,当从该状态使方向盘1向下方变位时,随着调节杆22a和摆动支承轴25b的中心轴彼此之间的距离L变短,如图5A、图5B、图5C的顺序所示,摆动摩擦板26b以摆动支承轴25b为中心在图5A~图5C中的逆时针方向摆动。在使方向盘1移动到可调节的下端位置的状态下,如图5C所示,调节杆22a与上下方向长孔21a的下端部及引导长孔29b的后端部配合。与此相对,在使方向盘1从下端位置向上方变位至上端位置的情况下,与上述的向下方变位的情况相反,摆动摩擦板26b如图5C、图5B、图5A的顺序所示进行摆动。其他部分的构成及作用与上述的第1实施方式同样,因此,省略重复的说明。
图6~图8B示出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本例的方向盘的位置调节装置包括1对摆动支承轴25c、25d、及1对摆动摩擦板26c、26d。一个(图7A~图7C中的上方)摆动支承轴25c在支承支架13a的支承板部20a的外侧面中的、设置于支承板部20a的上下方向长孔21a的中心线α(参照图7A)的延长线上,被设置在上下方向长孔21a的上方。另一个(图7A~图7C中的下方)摆动支承轴25d在支承板部20a的外侧面中的、上下方向长孔21a的中心线α的延长线上,被设置在上下方向长孔21a的下方。摆动摩擦板26c、26d被以互相的前半部彼此重叠的状态夹持在支承板部20a的外侧面和按压部24a的内侧面之间。调节杆22a被插通于在摆动摩擦板26c、26d各自的前半部设置的引导长孔29c、29d中。形成于摆动摩擦板26c的引导长孔29c是部分圆弧状,该部分圆弧状在调节杆22a位于上下方向长孔21a内的中央部的状态(图7B所示的状态)下,以位于在中心线α的前方、且位于一个摆动支承轴25c的上方的点为中心。摆动摩擦板26c的基端部被支承于摆动支承轴25c,能够以摆动支承轴25c为中心进行摆动变位,使得在调节杆22a在上下方向长孔21a内位于可移动的范围的上端部的情况下调节杆22a与引导长孔29c的后端部配合,在调节杆22a位于下端部的情况下调节杆22a与引导长孔29c的前端部配合。与此相对,形成于另一个摆动摩擦板26d的引导长孔29d是部分圆弧状,该部分圆弧状在调节杆22a位于上下方向长孔21a内的中央部的状态(图7B所示的状态)下,以位于中心线α的前方、且位于另一个摆动支承轴25d的下方的点为中心。摆动摩擦板26d的基端部被支承于摆动支承轴25d,能够以摆动支承轴25d为中心进行摆动变位,使得在调节杆22a位于在上下方向长孔21a内可移动的范围的上端部的情况下调节杆22a与引导长孔29d的前端部配合,在调节杆22a位于下端部的情况下调节杆22a与引导长孔29d的后端部配合。
在本例的情况下,随着方向盘1(参照图19)的上下位置的调节,一个摆动摩擦板26c如上述的第1实施方式的摆动摩擦板26那样进行摆动,另一个摆动摩擦板26d如上述的第2实施方式的摆动摩擦板26b那样进行摆动。即,在使方向盘1移动到可调节的上端位置的状态下,如图7A所示,调节杆22a与上下方向长孔21a的上端部、以及一个引导长孔29c的后端部及另一个引导长孔29d的前端部配合。当使方向盘1从该状态向下方变位时,如图7A、图7B、图7C的顺序所示,摆动摩擦板26c、26d分别以摆动支承轴25c、25d为中心在图7A~图7C中的逆时针方向进行摆动。而且,在使方向盘1移动到可调节的下端位置的状态下,如图7C所示,调节杆22a与上下方向长孔21a的下端部、以及一个引导长孔29c的前端部及另一个引导长孔29d的后端部配合。与此相对,在使方向盘1从下端位置向上方变位到上端位置的情况下,与向下方变位的情况相反,摆动摩擦板26c、26d如图7C、图7B、图7A的顺序所示进行摆动。
在本例的情况下,与上述的第1实施方式的情况同样,1对摆动摩擦板26c、26d不限于被夹持在支承板部20a的外侧面和按压部24a的内侧面之间部分,也可以被夹持在支承板部20a、20b的侧面和与该侧面对置的对方面之间部分的任一者。也能够将摆动摩擦板26c、26d在这些各之间部分的2处至4处各夹持1组。例如,也可以如图8A所示,将1对摆动摩擦板26c、26d夹持在支承板部20b的外侧面和按压部24b的内侧面之间部分、或者也可以如图8B所示,在1对支承板部20a、20b的内侧面和变位支架12a的两侧面之间部分各夹持1组。其他部分的构成及作用与上述的第1及第2实施方式同样,因此,省略重复的说明。
图9~图10C示出本发明的第4实施方式。本例的方向盘的位置调节装置包括摆动支承轴25e、及1对摆动摩擦板26e、26f。摆动支承轴25e在支承支架13a的支承板部20a的外侧面中的、设置于支承板部20a的上下方向长孔21a的中心线α(参照图10A)的延长线上,被设置在上下方向长孔21a的上方。摆动摩擦板26e、26f被以互相重叠的状态夹持在支承板部20a的外侧面和按压部24a的内侧面之间。调节杆22a被插通在设置于摆动摩擦板26e、26f的各自的前半部的引导长孔29e、29f中。形成于摆动摩擦板26e的引导长孔29e是部分圆弧状,该部分圆弧状在调节杆22a位于上下方向长孔21a内的中央部的状态(图10B所示的状态)下,以位于中心线α的前方、且位于摆动支承轴25e的上方的点为中心。形成于另一个摆动摩擦板26f的引导长孔29f是部分圆弧状,该部分圆弧状在调节杆22a位于上下方向长孔21a内的中央部的状态(图10B所示的状态)下,以位于中心线α的后方、且位于摆动支承轴25e的上方的点为中心。摆动摩擦板26e、26f的各自的基端部被支承于摆动支承轴25e,能够以摆动支承轴25e为中心进行摆动变位,使得在将方向盘1(参照图19)的上下位置向一个方向调节时,摆动摩擦板26e、26f向互相相反方向进行摆动。
即,在使方向盘1移动到可调节的上端位置的状态下,如图10A所示,调节杆22a与上下方向长孔21a的上端部、以及一个引导长孔29e的后端部及另一个引导长孔29f的前端部配合。当使方向盘1从该状态向下方变位时,如图10A、图10B、图10C的顺序所示,一个摆动摩擦板26e在图10A~图10C中的逆时针方向、另一个摆动摩擦板26f在图10A~图10C中的顺时针方向,以摆动支承轴25e为中心分别进行摆动。而且,在使方向盘1移动到可调节的下端位置的状态下,如图10C所示,调节杆22a与上下方向长孔21a的下端部、以及一个引导长孔29e的前端部及另一个引导长孔29f的后端部配合。与此相对,在使方向盘1从下端位置向上方变位到上端位置的情况下,与上述的向下方变位的情况相反,摆动摩擦板26e、26f如图10C、图10B、图10A的顺序所示进行摆动。
在实施本例的方向盘的位置调节装置的情况下,1对摆动摩擦板26e、26f不限于被夹持在支承板部20a的外侧面和按压部24a的内侧面之间部分,也可以被夹持在支承板部20a、20b的侧面、和与该侧面对置的对方面之间部分的任一者。也能够将摆动摩擦板26e、26f在这些各之间部分的2处至4处各夹持1组。其他部分的构成及作用与上述的第1实施方式同样,因此,省略重复的说明。
图11~图12C示出本发明的第5实施方式。本例的方向盘的位置调节装置包括摆动支承轴25f、及1对摆动摩擦板26g、26h。摆动支承轴25f在支承支架13a的支承板部20b的外侧面中的、设置于支承板部20b的上下方向长孔21a的中心线α(参照图12A)的延长线上,被设置在上下方向长孔21a的下方。摆动摩擦板26g、26h被以互相重叠的状态夹持在支承板部20b的外侧面和按压部24b的内侧面之间。调节杆22a被插通于设置在摆动摩擦板26g、26h的各自的前半部的引导长孔29g、29h中。摆动摩擦板26g、26h的各自的基端部被能够以摆动支承轴25f为中心进行摆动变位地支承,使得在将方向盘1(参照图19)的上下位置向一个方向调节时,摆动摩擦板26g、26h向互相相反方向进行摆动。其他部分的构成及作用与上述的第4实施方式同样,因此,省略重复的说明。
图13~图16示出本发明的第6实施方式。在本例的情况下,与上述的第3实施方式的情况同样,1对摆动摩擦板26c、26d被以互相重叠的状态夹持在支承支架13a的支承板部20a的外侧面和按压部24a的内侧面之间。摆动摩擦板26c、26d的基端部分别被支承于摆动支承轴25c、25d,能够以摆动支承轴25c、25d为中心进行摆动变位。即,在使方向盘1(参照图19)从上端位置向下方变位到下端位置的情况下,摆动摩擦板26c、26d如上述的图7A、图7B、图7C的顺序所示进行摆动,在使方向盘1从下端位置向上方变位到上端位置的情况下,摆动摩擦板26c、26d如图7C、图7B、图7A的顺序所示进行摆动。
并且,在本例的情况下,在支承板部20a的内侧面和变位支架12a的一侧面之间夹持有随着方向盘1的前后位置调节而摆动变位的伸缩用摆动摩擦板30。伸缩用摆动支承轴31与调节杆22a平行地设置在变位支架12a的一侧面(图14的左侧面),变位支架12a在进行方向盘1的前后位置调节时相对于调节杆22a相对变位。伸缩用摆动支承轴31的设置位置在变位支架12a的一侧面中的、通过设置于变位支架12a的前后方向长孔19a的前后方向的中央位置、并与转向柱6a的轴向(前后方向长孔19a的长度方向)正交的方向的假想直线β(参照图15B)上,在前后方向长孔19a的上方。但是,伸缩用摆动支承轴31的设置位置只要在假想直线β上,则也可以在前后方向长孔19a的下方。总之,利用这样的构造,使伸缩用摆动支承轴31的中心轴与方向盘1在前端位置的情况下的调节杆22a的中心轴之间的距离LF、和伸缩用摆动支承轴31的中心轴与方向盘1在后端位置的情况下的调节杆22a的中心轴之间的距离LB相同(LF=LB)。
伸缩用摆动摩擦板30是由金属板形成的大致扇形的平板部件,该金属板是钢板、不锈钢板等,能够确保必要的强度及刚性、且能够使与对方面即支承板部20a的内侧面及变位支架12a的一侧面的配合部的摩擦系数增大。伸缩用摆动摩擦板30的基端部即靠上端部分被能够以伸缩用摆动支承轴31为中心进行摆动变位地支承。伸缩用摆动摩擦板30被夹持在支承板部20a的内侧面和变位支架12a的一侧面之间。调节杆22a插通在设置于支承板部20a的下半部的伸缩用引导长孔32中。伸缩用引导长孔32在从前端部至后端部,沿与伸缩用摆动支承轴31之间的距离渐渐变长的方向,被形成为平滑的曲线。具体而言,伸缩用引导长孔32是部分圆弧状,该部分圆弧状在调节杆22a位于前后方向长孔19a内的中央部的状态(图15B所示的状态)下,以位于假想直线β的前方、且位于伸缩用摆动支承轴31的上方的点为中心。该部分圆弧中,与调节杆22a的前后方向位置无关,角度ψ都恒定,该角度ψ是与调节杆22a配合的部分的切线、和以伸缩用摆动支承轴31的中心轴为中心并以调节杆22a与伸缩用摆动支承轴31之间的距离为半径的假想圆弧的切线(伸缩用摆动摩擦板30的摆动方向)所成的角度。该角度ψ优选为10度~35度。在方向盘1的前后方向位置为可调节的范围的中央位置时,调节杆22a与伸缩用引导长孔32的前端部配合,在方向盘1为后端位置及前端位置时,调节杆22a与该伸缩用引导长孔32的后端部配合。即,在本例的情况下,在随着方向盘1的前后方向的位置调节而调节杆22a沿着伸缩用引导长孔32进行变位的过程中,调节杆22a与伸缩用摆动支承轴31之间的距离发生变化的方向(伸长的方向或短缩的方向)以方向盘1的位置可调节的范围的前后方向中央位置为交界成为互相相反方向。
在本例中,接下来说明为了调节方向盘1的前后位置而使方向盘1的前后方向变位的情况下的、伸缩用摆动摩擦板30的动作。图15A示出使方向盘1移动到可调节的前端位置的状态。在该状态下,调节杆22a与前后方向长孔19a的后端部及伸缩用引导长孔32的后端部配合。因此,当通过从该状态使方向盘1向后方变位从而使调节杆22a在前后方向长孔19a内向前方变位时,该调节杆22a及伸缩用摆动支承轴31的中心轴彼此之间的距离变短,因此,如图15A、图15B的顺序所示,伸缩用摆动摩擦板30以伸缩用摆动支承轴31为中心,在图15A和图15B中的逆时针方向进行摆动。在图15B所示的中立位置状态下,调节杆22与前后方向长孔19a的前后方向中央部及伸缩用引导长孔32的前端部配合。因此,当从图15B所示的状态进一步使方向盘1向后方变位并移动到后端位置时,调节杆22a及伸缩用摆动支承轴31的中心轴彼此之间的距离变长,如图15B、图15C的顺序所示,伸缩用摆动摩擦板30以伸缩用摆动支承轴31为中心,在图15B和图15C中的顺时针方向进行摆动。与此相对,在使方向盘1从后端位置向前方变位到前端位置的情况下,与上述的向前方变位的情况相反,伸缩用摆动摩擦板30以图15C、图15B、图15A的顺序进行摆动。
根据上述那样的本例的方向盘的位置调节装置,除了保持方向盘1的上下方向位置的力之外,对于前后方向,也能够使保持在调节后的位置的力增大。
在本例的情况下,伸缩用摆动摩擦板30被夹持在支承板部20a的内侧面和变位支架12a的一侧面之间部分,但是,伸缩用摆动摩擦板30也可以被夹持在另一个支承板部20b的内侧面和变位支架12a的另一侧面之间部分,也能够在支承板部20a、20b的内侧面和变位支架12a的两侧面之间部分分别各夹持1张。但是,在任一情况下,枢轴支承伸缩用摆动摩擦板的基端部的伸缩用摆动支承轴都设置在变位支架的侧面,该变位支架在调节方向盘的上下位置时相对于调节杆相对变位。摆动摩擦板26c、26d能够在支承板部20a、20b的侧面和与该侧面对置的对方面之间部分的1处至4处各夹持1组。因此,例如,也可以如图16所示,将1对摆动摩擦板26c、26d夹持在支承板部20b的外侧面和按压部24b的内侧面之间,并将伸缩用摆动摩擦板30在1对支承板部20a、20b的内侧面和变位支架12a的两侧面之间部分分别各夹持1张。其他部分的构成及作用与上述的第4实施方式同样,因此,省略重复的说明。
图17A~图18示出本发明的第7实施方式。本例的方向盘的位置调节装置设置有随着方向盘1(参照图19)的前后位置调节而在上下方向进行摆动变位的摆动摩擦板33。摆动摩擦板33被夹持在支承支架13a的支承板部20a的内侧面和变位支架12a的外侧面之间。调节杆22a被插通于设置在摆动摩擦板33的前半部的引导长孔34中。在调节方向盘1的前后位置时相对于调节杆22a相对变位的变位支架12a的外侧面中的、设置于变位支架12a的前后方向长孔19a的中心线γ(参照图17A)的延长线上(包含其附近),在前后方向长孔19a的前方,设置有摆动支承轴35。摆动摩擦板33的基端部被能够以摆动支承轴35为中心进行摆动变位地支承。
引导长孔34从摆动方向一端即下端(图17A~图17C中的顺时针方向前侧的一端)到摆动方向另一端即上端(图17A~图17C中的顺时针方向后侧的端部),沿距摆动支承轴35的距离渐渐变长的方向,被形成为平滑的曲线。具体而言,引导长孔34是部分圆弧状,该部分圆弧状在调节杆22a位于前后方向长孔19a内的中央部的状态(图17B所示的状态)下,以位于中心线γ的上方、且位于摆动支承轴35的前方的点为中心。而且,摆动摩擦板33的基端部(相当于扇轴部的部分)被支承于摆动支承轴35,能够以摆动支承轴35为中心进行摆动变位,使得在调节杆22a在前后方向长孔19a内位于可移动的范围的前端部的情况下调节杆22a与引导长孔34的上端部配合,在调节杆22a位于后端部的情况下调节杆22a与引导长孔34的下端部配合。
接下来说明在上述那样的本例中为了调节方向盘1的前后位置而使方向盘1(外柱14a)在前后方向变位的情况下的动作。图17A示出使方向盘1移动到可调节的后端位置的状态。在该状态下,调节杆22a与前后方向长孔19a的前端部及引导长孔34的下端部配合。当从该状态使方向盘1向前方并使调节杆22a向后方变位时,该调节杆22a及摆动支承轴35的中心轴彼此之间的距离变长,因此,如图17A、图17B、图17C的顺序所示,摆动摩擦板33以摆动支承轴35为中心,在图17A~图17C中的顺时针方向进行摆动。而且,在使方向盘1移动到可调节的前端位置的状态下,如图17C所示,调节杆22a与前后方向长孔19a的后端部及引导长孔34的上端部配合。与此相对,在方向盘1从前端位置向后方变位到后端位置的情况下,与上述的向前方变位的情况相反,摆动摩擦板33如图17C、图17B、图17A的顺序所示进行摆动。
根据上述那样的本例,能够加强将方向盘1的前后位置保持在调节后的位置的力,例如在二次碰撞时,基于施加于方向盘1的向前方的冲击载荷,能够使外柱14a与支承支架13a一起向前方稳定地脱离。在本例的情况下,摆动摩擦板33被夹持在一个(图18的左方)支承板部20a的内侧面和变位支架12a的外侧面之间部分,但是,也可以将摆动摩擦板33夹持在另一个(图18的右方)支承板部20b的内侧面和变位支架12a的外侧面之间部分、或者也能够在这些之间部分分别夹持。本例也能够与上述的第1实施方式至第5实施方式组合来实施。其他部分的构成及作用与上述的第1实施方式同样。
本申请基于2014年1月7日提出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号2014-000955、及2014年8月22日提出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号2014-168952,将其内容通过参照援引于此。

Claims (8)

1.一种方向盘的位置调节装置,包括:
转向柱,其是筒状的转向柱,在其内侧自由旋转地支承有转向轴,所述转向轴具有支承方向盘的后端部;
变位支架,其是固定设置于所述转向柱的一部分的变位支架,设置有在宽度方向贯通该变位支架的柱侧贯通孔;
支承支架,其具有1对支承板部,所述支承板部是从宽度方向两侧夹着所述变位支架的1对支承板部,在该支承板部的互相匹对的部分设置有车身侧贯通孔,所述支承支架被车身支承;
调节杆,其在宽度方向插通所述柱侧贯通孔及车身侧贯通孔;
1对按压部,其设置在从所述1对支承板部的外侧面突出的所述调节杆的两端部;
调节柄,其设置在所述调节杆的一个端部,通过以调节杆为中心进行旋转从而使所述1对按压部的间隔扩大缩小;及
摩擦板,其被所述1对支承板部的内侧面和所述变位支架的两侧面之间部分、及所述1对支承板部的外侧面和所述1对按压部的内侧面之间部分的至少1者夹持,
在如下的方向盘的位置调节装置中:所述柱侧贯通孔和所述车身侧贯通孔的至少一者被构成为在应当使所述方向盘的位置可调节的方向上较长的调节用长孔,其中,
所述摩擦板被构成为至少1个摆动摩擦板,所述摆动摩擦板具有:基端部,其被摆动支承轴枢轴支承;及前半部,其设置有与所述调节杆配合的引导长孔,
所述摆动支承轴设置在使所述调节杆沿着所述调节用长孔变位时与该调节杆相对变位的部分的、位于所述调节用长孔的中心线的延长线上的部分,
所述调节杆与所述引导长孔配合,仅能沿着所述引导长孔变位,
所述至少1个摆动摩擦板的至少一部分被所述之间部分的至少1者夹持。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向盘的位置调节装置,
所述引导长孔沿随着从以所述摆动支承轴为中心的摆动方向一端朝向另一端而距所述摆动支承轴的距离变长的方向形成。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向盘的位置调节装置,
所述至少1个摆动摩擦板具有1对摆动摩擦板,
在所述调节用长孔的中心线的延长线上,枢轴支承一个摆动摩擦板的基端部的摆动支承轴设置在所述调节用长孔的一侧,枢轴支承另一个摆动摩擦板的基端部的摆动支承轴设置在所述调节用长孔的另一侧。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向盘的位置调节装置,
所述至少1个摆动摩擦板具有1对摆动摩擦板,
枢轴支承所述摆动摩擦板的基端部的摆动支承轴互相同心,
在将所述方向盘的位置向一个方向调节时,所述摆动摩擦板向互相相反的方向摆动。
5.如权利要求1~4的任一项所述的方向盘的位置调节装置,
所述至少1个摆动摩擦板是钢板、不锈钢板、或铝系合金板制。
6.如权利要求1~5的任一项所述的方向盘的位置调节装置,
在所述至少1个摆动摩擦板的侧面,实施了使该侧面和与该侧面对置的面之间的摩擦系数增大的表面处理。
7.如权利要求1~6的任一项所述的方向盘的位置调节装置,
所述转向柱的前端部被构成为:被支承于车身,能够以与所述调节杆平行的枢轴为中心进行摆动变位,
所述车身侧贯通孔被构成为在上下方向较长的上下方向长孔,
所述摆动支承轴设置在一个支承板部的侧面。
8.如权利要求1~7的任一项所述的方向盘的位置调节装置,
所述转向柱被构成为将外柱的前端部能够在轴向进行相对变位地嵌合在内柱的后端部,所述变位支架固定设置于所述外柱,
所述柱侧贯通孔被构成为在所述外柱的轴向较长的前后方向长孔,
所述摆动支承轴设置在所述外柱的外侧面。
CN201480055909.5A 2014-01-07 2014-11-26 方向盘的位置调节装置 Active CN10565850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000955 2014-01-07
JP2014-000955 2014-01-07
JP2014-168952 2014-08-22
JP2014168952 2014-08-22
PCT/JP2014/081295 WO2015104913A1 (ja) 2014-01-07 2014-11-26 ステアリングホイールの位置調節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658500A true CN105658500A (zh) 2016-06-08
CN105658500B CN105658500B (zh) 2018-10-30

Family

ID=5352375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80055909.5A Active CN105658500B (zh) 2014-01-07 2014-11-26 方向盘的位置调节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9956983B2 (zh)
EP (1) EP3045377B1 (zh)
JP (1) JP6380411B2 (zh)
CN (1) CN105658500B (zh)
WO (1) WO2015104913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0351159B2 (en) 2015-05-01 2019-07-16 Steering Solutions Ip Holding Corporation Retractable steering column with a radially projecting attachment
US11560169B2 (en) * 2015-06-11 2023-01-24 Steering Solutions Ip Holding Corporation Retractable steering column system and method
US10343706B2 (en) 2015-06-11 2019-07-09 Steering Solutions Ip Holding Corporation Retractable steering column system, vehicle having the same, and method
US10577009B2 (en) 2015-06-16 2020-03-03 Steering Solutions Ip Holding Corporation Retractable steering column assembly and method
DE102016111473A1 (de) 2015-06-25 2016-12-29 Steering Solutions Ip Holding Corporation Stationäre lenkradbaugruppe und verfahren
DE102015112086B4 (de) * 2015-07-24 2022-10-20 Robert Bosch Automotive Steering Gmbh Vorrichtung zum verstellen einer lenksäule eines kraftfahrzeuges und lenksystem
JP6710984B2 (ja) * 2016-01-26 2020-06-17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ステアリングホイールの位置調節装置
CN107521547B (zh) 2016-06-21 2020-03-10 操纵技术Ip控股公司 转向柱组件的自锁伸缩式致动器
US10457313B2 (en) 2016-06-28 2019-10-29 Steering Solutions Ip Holding Corporation ADAS wheel locking device
US10363958B2 (en) 2016-07-26 2019-07-30 Steering Solutions Ip Holding Corporation Electric power steering mode determination and transitioning
US10189496B2 (en) 2016-08-22 2019-01-29 Steering Solutions Ip Holding Corporation Steering assembly having a telescope drive lock assembly
FR3058379B1 (fr) * 2016-11-07 2020-02-28 Robert Bosch Automotive Steering Vendome Systeme de serrage de colonne de direction a friction augmentee
US10351160B2 (en) 2016-11-30 2019-07-16 Steering Solutions Ip Holding Corporation Steering column assembly having a sensor assembly
US10370022B2 (en) 2017-02-13 2019-08-06 Steering Solutions Ip Holding Corporation Steering column assembly for autonomous vehicle
US10385930B2 (en) 2017-02-21 2019-08-20 Steering Solutions Ip Holding Corporation Ball coupling assembly for steering column assembly
US10974756B2 (en) 2018-07-31 2021-04-13 Steering Solutions Ip Holding Corporation Clutch device latching system and method
US10953810B2 (en) * 2018-11-01 2021-03-23 Safran Seats Usa Llc Impact bracket stress-deformation release mechanism
FR3090550B3 (fr) * 2018-12-19 2021-01-01 Robert Bosch Automotive Steering Vendome Systeme de serrage de colonne de direction a friction augmentee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1433687A2 (de) * 2002-12-23 2004-06-30 ThyssenKrupp Presta AG Lenksäule
US20040134301A1 (en) * 2003-01-06 2004-07-15 Mando Corporation Tilt adjusting unit for steering columns
US20120146316A1 (en) * 2010-12-13 2012-06-14 Caterpillar Inc. Single point friction lock for tilt and telescope adjustment of steering columns
CN102971198A (zh) * 2011-06-15 2013-03-13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转向装置
CN103153752A (zh) * 2011-09-20 2013-06-12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转向装置
JP2013193536A (ja) * 2012-03-19 2013-09-30 Nsk Ltd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9523214C2 (de) * 1995-06-27 1997-04-24 Bosch Gmbh Robert Verstellvorrichtung
US6095012A (en) 1996-04-18 2000-08-01 Etablissement Supervis Steering column for a motor vehicle
US6131481A (en) * 1998-11-19 2000-10-17 Trw Inc. Steering column
US7942446B2 (en) * 2004-04-30 2011-05-17 Nexteer (Beijing) Technology Co., Ltd. Horizontal hybrid collapsing steering column
US9333983B2 (en) * 2013-03-15 2016-05-10 Volkswagen Ag Dual-state steering wheel/input device
US9944307B2 (en) * 2015-06-26 2018-04-17 Steering Solutions Ip Holding Corporation Steering assembly and method of monitoring a space within vehicle
US9845103B2 (en) * 2015-06-29 2017-12-19 Steering Solutions Ip Holding Corporation Steering arrangement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1433687A2 (de) * 2002-12-23 2004-06-30 ThyssenKrupp Presta AG Lenksäule
US20040134301A1 (en) * 2003-01-06 2004-07-15 Mando Corporation Tilt adjusting unit for steering columns
US20120146316A1 (en) * 2010-12-13 2012-06-14 Caterpillar Inc. Single point friction lock for tilt and telescope adjustment of steering columns
CN102971198A (zh) * 2011-06-15 2013-03-13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转向装置
CN103153752A (zh) * 2011-09-20 2013-06-12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转向装置
JP2013193536A (ja) * 2012-03-19 2013-09-30 Nsk Ltd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045377A1 (en) 2016-07-20
CN105658500B (zh) 2018-10-30
JP6380411B2 (ja) 2018-08-29
US9956983B2 (en) 2018-05-01
JPWO2015104913A1 (ja) 2017-03-23
EP3045377B1 (en) 2018-11-14
US20160244086A1 (en) 2016-08-25
EP3045377A4 (en) 2016-12-07
WO2015104913A1 (ja) 2015-07-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658500A (zh) 方向盘的位置调节装置
CN102971198B (zh) 转向装置
JP3613762B2 (ja) サイクルシート
CN107614357A (zh) 可伸缩转向柱及转向装置
JP6006932B2 (ja) 回転ジョイントを有する懸架装置
CN102725194A (zh) 折叠式自行车
JP6903668B2 (ja) ホイールサスペンション
JP5571861B1 (ja) 三輪自転車旋回時の車体傾斜装置
JP3876039B2 (ja) 自動車の操舵装置
JP2022503769A (ja) 2つの後輪を備える乗用サドル付き自動車
CN206579696U (zh) 方向盘的位置调节装置
US9561782B2 (en) Vehicle seating section for improving posture
US20150137472A1 (en) Vehicle
KR101339077B1 (ko) 자전거-휠체어 도킹 장치
CN105109301B (zh) 一种稳定杆结构和汽车
KR101637577B1 (ko) 차량의 스티어링 장치
US9205856B2 (en) Vehicle
CN206589944U (zh) 方向盘的位置调节装置
CN202728482U (zh) 一种减震转向装置
CN107848353A (zh) 用于纵臂式车辆悬架的连接组件
JP2010058682A (ja) 車両
US7694986B2 (en) Vehicles having stabilization and stabilizers for vehicles
JP6030794B1 (ja) 前二輪自転車の車体傾斜装置
CN109878615A (zh) 双前轮摩托车的前轮支撑转向机构
CN217623736U (zh) 一种便于调节角度的汽车方向盘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