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651525B - 用于车身侧面碰撞试验的装置 - Google Patents

用于车身侧面碰撞试验的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651525B
CN105651525B CN201510523506.5A CN201510523506A CN105651525B CN 105651525 B CN105651525 B CN 105651525B CN 201510523506 A CN201510523506 A CN 201510523506A CN 105651525 B CN105651525 B CN 10565152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mponent
column
carrier
roof rail
vehicle bod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523506.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651525A (zh
Inventor
朴云珍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yundai Motor Co
Original Assignee
Hyundai Motor Co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yundai Motor Co filed Critical Hyundai Motor Co
Publication of CN10565152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65152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65152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65152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MTESTING STATIC OR DYNAMIC BALANCE OF MACHINES OR STRUCTURES; TESTING OF STRUCTURES OR APPARATU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1M17/00Testing of vehicles
    • G01M17/007Wheeled or endless-tracked vehicles
    • G01M17/0078Shock-testing of vehicle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MTESTING STATIC OR DYNAMIC BALANCE OF MACHINES OR STRUCTURES; TESTING OF STRUCTURES OR APPARATU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1M7/00Vibration-testing of structures; Shock-testing of structures
    • G01M7/08Shock-testing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车身侧面碰撞试验的装置,其连接在用于试验侧面碰撞的侧面载架和侧面结构之间,该侧面结构包括车顶纵梁部件、侧槛部件和立柱部件,所述车顶纵梁部件配置为连接至所述侧面载架的上部,所述侧槛部件配置为连接至所述侧面载架的侧下部件,所述立柱部件配置为连接在所述车顶纵梁部件和所述侧槛部件之间且连接至所述侧面载架的立柱。侧面载架连接至侧面结构,并在所述侧面载架和所述侧面结构之间形成空间。

Description

用于车身侧面碰撞试验的装置
与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
本申请要求2014年12月2日向韩国知识产权局提交的韩国专利申请第10-2014-0170797号的优先权,上述申请的全部内容结合于此用于这种引用的所有目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车身侧面碰撞试验的装置,并且更特别地,涉及这样一种能够进行对侧面结构组成单元评测的用于车身侧面碰撞试验的装置。
背景技术
通常,为了评测车身,通过各种方法进行试验从而评测车身的安全性,例如断裂试验、加载试验(carrige test)、冲击试验等。尤其是,在试验侧面碰撞时,能够通过以下方式来实施对车身部分的试验,即使用落锤冲击试验(drop tower)等在门柱部件进行断裂试验,在车身的车门部分进行的加载试验,或者SLED车身评测。进一步地,可以通过进行车门饰板冲击试验、车门饰板加载试验和车门饰板SLED评测来实施当侧面碰撞时候的车门饰板部件的锐边(sharp edge)的试验。
图1是显示了在关于车身的评测中使用落锤冲击试验进行的断裂试验的示意图。使用落锤冲击试验的断裂试验是在车身的“B”柱部件1000使用落锤冲击试验2000来进行断裂试验。图2是显示了车门饰板的冲击试验(对车门饰板部件的锐边进行的试验)的示意图。如在图2中所示,车门饰板冲击试验使用冲击装置4000向车门饰板部件3000施加局部冲击从而评测锐边的出现。
然而,在侧面碰撞的试验中,重复进行实际车辆的试验以用于经验分析和预测。这不仅导致试验成本过多的问题,而且还导致下面的问题,即由于试验不是在侧面车身组成单元中进行而是在单个部件上进行,因而并没有进行符合试验准确性以及实际的车辆评测的整体评测。
发明内容
本发明致力于解决现有技术中产生的上述问题,同时完整地保持了由现有技术所实现的优点。
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用于车身侧面碰撞试验的装置,其能够在侧面结构组成单元中进行评测。
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案,用于车身侧面碰撞试验的装置连接在侧面结构和用于试验侧面碰撞的侧面载架之间,侧面结构包括车顶纵梁部件、侧槛部件和立柱部件,所述车顶纵梁部件配置为连接至所述侧面载架的上部,所述侧槛部件配置为连接至所述侧面载架的侧下部件,所述立柱部件配置为连接在所述车顶纵梁部件和所述侧槛部件之间且连接至所述侧面载架的立柱,其中所述侧面载架连接至所述侧面结构,并在所述侧面载架和所述侧面结构之间形成空间。
在所述侧下部件和所述侧槛部件之间的连接中,与侧槛部件接触的部分设置有“L”形支架,以在所述侧槛部件和所述侧下部件之间连接的时候形成空间。
“L”形支架可以连接至所述侧槛部件的三个位置,并且可以设置为第一“L”形支架、第二“L”形支架和第三“L”形支架。
所述装置还可以包括:中间“V”构件,其配置为包括一侧连接至第一侧下部件且另一侧连接至所述第二“L”形支架的第一中间构件,和一侧连接至第三侧下部件且另一侧连接至所述第二“L”形支架的第二中间构件;前“V”构件,其配置为包括一侧连接至第一侧下部件且另一侧连接至所述第二“L”形支架的第一前构件,和一侧连接至所述第一中间构件且另一侧连接至所述第一“L”形支架的第二前构件;以及后构件,其配置为一侧连接至所述第二中间构件且另一侧连接至所述第三“L”形支架,其中所述侧下构件包括所述第一侧下部件、所述第三侧下部件和第二侧下部件,所述第一侧下部件配置为与所述侧面载架的第一车轮部件相邻,所述第三侧下部件配置为与所述侧面载架的第二车轮部件相邻,且所述第二侧下部件配置为连接在所述第一下部件和所述第三下部件之间。
所述装置还可以包括:横杆,其配置为连接在所述第一侧下部件、所述第三侧下部件、所述第一中间构件和所述第二中间构件之间,用以增强刚性。
在所述侧面载架和所述车顶纵梁部件之间的连接中,与所述车顶纵梁部件接触的部分可以设置有间隙渐变构件以在所述车顶纵梁部件和所述侧面载架的上部分之间进行连接,并在所述车顶纵梁部件和所述侧面载架的上部分之间进行连接的时候形成空间。
所述间隙渐变构件可以设置成梯形形状。
所述装置还可以包括:前“x”构件,其配置成一端连接至侧上前部件;后“x”构件,其配置成一端连接至侧上后部件;以及弯曲横杆,其配置为延伸式形成,从而使得其一端连接至所述前“x”构件的另一端,且其另一端连接至所述后“x”构件的另一端,且一个侧方连接至所述间隙渐变构件,其中所述侧面载架的上部分设置有与所述第一侧下部件相邻的侧上前部件和与所述第三侧下部件相邻的侧上后部件。
所述前“x”构件可以形成为四边形截面且可以设置为两个所述前“x”构件互相重叠布置的结构。
所述侧面载架的上部分还可以设置有后车顶纵梁,所述后车顶纵梁连接至车顶纵梁部件的车顶纵梁。
所述后“x”构件可以包括:第一后“x”构件,其配置为连接在弯曲横杆和侧面载架的侧上后部件的中间部分之间;第二后“x”构件配置为连接在弯曲横杆和侧上后部件的端部之间;第三后“x”构件配置为连接在后车顶纵梁和弯曲横杆之间。
所述装置还可以包括:在“A”柱部件和“A”柱之间的连接中的第一“A”柱连接构件、第二“A”柱连接构件和第三“A”柱连接构件,第一“A”柱连接构件配置为连接在“A”柱部件的上部分和“A”柱的上部分之间;第二“A”柱连接构件配置为连接在“A”柱部件的中间部分和“A”柱的中间部分之间;第三“A”柱连接构件配置为连接在“A”柱的下部分和侧槛部件的前部分之间;其中所述侧面载架的立柱包括“A”柱、“B”柱和“C”柱,所述“A”柱处于与所述侧面结构的“A”柱部件相对应的位置,所述“B”柱处于与所述侧面结构的“B”柱部件相对应的位置,所述“C”柱处于与所述侧面结构的“C”柱部件相对应的位置。
“C”柱部件可以包括:“Y”支架,其配置为连接在所述侧面结构的“C”柱和所述“C”柱部件之间;第二“C”柱构件,其配置为连接至所述侧面结构的“C”柱和所述侧面载架的靠近车轮的本体部分;第一“C”柱构件,其配置为连接在后车顶纵梁和所述第二“C”柱构件之间;第三“C”柱构件,其配置为连接在所述侧面结构的侧槛部件的后部分和所述侧面载架的“C”柱部件的下部分之间;以及第四“C”柱构件,其配置为与第三“C”柱构件一起连接在侧面结构的侧槛部件的后部分和侧面载架的“C”柱部件的下部分之间。
所述装置还可以包括:板替换构件,其配置为设置在中间“V”构件之上且设置成向上开口的“U”字母的形状。
附图说明
通过随后结合附图所呈现的具体描述将更为清楚地理解本发明的以上和其它目的、特征以及优点。
图1为显示了使用已知的落锤冲击试验进行的车身断裂试验的示意图。
图2为显示了对车辆车门饰板部件进行的锐边试验的示意图。
图3为显示了车身的侧面结构的示意图。
图4为显示了车身的侧车架的示意图。
图5为显示了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案的车身侧面载架的示意图。
图6为显示了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案的车身的“V-V-I”型构件的示意图。
图7为显示了在试验侧面结构时车身的侧槛部件的变形和旋转的示意图。
图8到图11为显示了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案在侧面载架上部和车身侧面结构的车顶纵梁之间的连接形式的示意图。
图12到图15为显示了侧面载架的立柱和车身侧面结构的立柱部件的连接形式的示意图。
图16为显示了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案的车身的板替换构件的示意图。
附图中各元件的附图标记
101:第一“L”形支架
103:第二“L”形支架
105:第三“L”形支架
210:中间“V”构件
230:前“V”构件
300:间隙渐变构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文将参考附图对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案进行详细描述。如图3至图16中所示,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案的用于车身侧面碰撞试验的装置连接在侧面载架10和侧面结构50之间,所述侧面载架10用于试验侧面碰撞。侧面结构50包括车顶纵梁(roof rail)部件51、侧槛部件53以及立柱部件56、57、58,所述车顶纵梁部件51配置为连接至侧面载架10的上部,所述侧槛部件53配置为连接至侧面载架10的侧下部件,所述立柱部件56、57、58配置为连接在车顶纵梁部件51和侧槛部件53之间(在图3中示出)。立柱部件56、57、58还连接至侧面载架10的立柱(在图3中未示出)。侧面载架10连接至侧面结构50,并在侧面载架10和侧面结构50之间形成空间。
图4为显示了侧面载架的示意图。侧面载架10可以控制车辆的长度、宽度、重量、高度等以与所有车辆模型的长度和重量范围相应,该侧面载架10是一种通用的侧面载架10。
图5到图7为显示了侧面载架10的侧下部件和侧面结构50的侧槛部件53之间的连接形式的示意图。如图5至图7中所示,为了在侧面载架10的侧下部件和侧面结构50的侧槛部件53之间连接从而形成空间,侧面载架10的侧下部件和侧面结构50的侧槛部件53通过“L”形支架和“V-V-I”形构件互相连接。
“L”形支架设置为第一“L”形支架101、第二“L”形支架103、第三“L”形支架105并从而连接至侧槛53的三个位置。“L”形支架设置为“L”字母的形状并且可以连接至侧槛部件53并同时在与侧槛部件53连接时形成空间。
为了描述在“L”形支架和“V-V-I”形构件之间的连接形式,将首先描述侧面载架10的侧下部件。如在图4和图5中所示,侧面载架10的侧下部件包括第一侧下部件21、第三侧下部件25和第二侧下部件23,所述第一侧下部件21配置为与侧面载架10的第一车轮部件41相邻,所述第三侧下部件25配置为与第二车轮部件43(位于侧面载架10的第一车轮部件41的另一侧)相邻,所述第二侧下部件23配置为连接在第一侧下部件21和第三侧下部件25之间。
“V-V-I”构件包括设置为“V”字母形状的前“V”构件230、设置为“V”字母的形状的中间“V”构件210和设置为“I”字母的形状的后构件250。
中间“V”构件210包括第一中间构件211和第二中间构件213,所述第一中间构件211配置为一侧连接至第一侧下部件21且另一侧连接至第二“L”形支架103,所述第二中间构件213配置为一侧连接至第三侧下部件25且另一侧连接至第二“L”形支架103。也就是说,第一中间构件211一侧的端部和第二中间构件213一侧的端部均连接至侧面载架10,并且第一中间构件211另一侧的端部和第二中间构件213另一侧的端部连接至第二“L”形支架103,从而第一中间构件211和第二中间构件213形成“V”字母的形状。第一中间构件211形成-45°的角度且连接至侧面载架10的侧下部件第二“L”形支架103。因此,传递到侧面结构50的前门一侧的载荷分散到侧面载架10的第一侧下部件21。并且,第二中间构件213形成+45°的角度且连接至侧面载架10的第三侧下部件25和第二“L”形支架103。因此,传递到侧面结构50的前门一侧的载荷分散到第三侧下部件25。
前“V”构件230包括第一前构件231和第二前构件233,所述第一中前构件231配置为一侧连接至第一侧下部件21且另一侧连接至第一“L”形支架101,所述第二前构件233配置为一侧连接至第一中间构件211且另一侧连接至第一“L”形支架101。也就是说,第一前构件一侧的端部和第二前构件一侧的端部分别连接至侧面载架10和中间“V”构件210,并且第一前构件另一侧的端部和第二前构件另一侧的端部连接至第一“L”形支架101,从而第一前构件和第二前构件形成“V”字母的形状。第一前构件231形成-45°的角度且连接至侧面载架10的侧下部件和第一“L”形支架101。因此,传递到侧槛部件53在侧面结构50的前门侧处的载荷分散到侧面载架10的第一侧下部件21。并且,第二前构件233形成+45°的角度且连接至中间“V”构件210和第一“L”形支架101。因此,传递到侧槛部件53在侧面结构50的前门侧处的载荷分散到中间“V”构件210。
后构件250的一侧连接到第二中间构件213且另一侧连接到第三“L”形支架105。因此,传递到侧槛部件53在侧面结构50后门侧处(在图8中示出)的载荷分散到第二中间构件213。
同时,为了增加刚性,用于车身侧面碰撞试验的装置可以进一步包括横杆270,所述横杆270配置为连接在第一侧下部件21、第一中间构件211和第二中间构件213之间。所述横杆270形成90°的角度并且连接在侧面载架10的第一侧下部件21、第一中间构件211和第二中间构件213之间。因此,在装配时整体刚性有所加强。
如上所述,由于侧面载架10的侧下部件和侧面结构50的侧槛部件53通过“L”形支架和“V-V-I”构件彼此连接,从而侧面载架10的侧下部件和侧面结构50的侧槛部件53连接至彼此且由于“L”形支架而形成空间,使得可以再现车辆的侧槛部件53的变形水平和旋转控制。进一步地,侧槛部件53可以被半永久性地使用。进一步地,因为侧面载架10的侧下部件和侧面结构50的侧槛部件53通过“V-V-I”构件彼此连接,所以侧面载架10的侧下部件和侧面结构50的侧槛部件53以45°的角度彼此连接。因此,与只具有0°角度的连接结构相比,所述构件可以形成一种由于即使较小的重量也不会变形的结构。进一步地,能够单独控制每个要进行试验的车辆的其他车门的变形(如图7中所示)。
图8到图11为显示了侧面载架10的上部和侧面结构50的车顶纵梁部件51之间的连接形式的示意图。如在图8到图11中所示,与车顶纵梁部件51接触的部分设置有间隙渐变(gap step)构件300用以连接车顶纵梁部件51和侧面载架10的上部,从而在连接车顶纵梁部件51和侧面载架10的上部之间时形成空间。间隙渐变构件300设置成梯形形状并且优选地连接在车顶纵梁部件51和侧面载架10的上部之间,以使短边位于与侧面结构50的接触部分处(在图11中示出)。
侧面载架10的上部分设置有与第一侧下部件21相邻的侧上前部件11和与第三侧下部件25相邻的侧上后部件12。因此,在侧面载架10的上部分和车顶纵梁部件51之间的连接结构包括前“x”构件310、后“x”构件330和弯曲横杆350,所述前“x”构件310配置为一端连接至侧上前部件11,所述后“x”构件330配置为一端连接至侧上后部件12,所述弯曲横杆350配置为延伸式地形成以使得弯曲横杆350的一端连接至前“x”构件310的另一端,另一端连接至后“x”构件330的另一端,并且一侧连接至间隙渐变构件300。
弯曲横杆350在前“x”构件310的接触部和后“x”构件330的接触部之间连接,从而弯曲横杆350可以完全承担变形从而控制侧面结构50的车顶纵梁部件51的变形和旋转。因此,弯曲横杆用于防止其他连接构件受损(如在图10中所示)。
同时,由于弯曲横杆350通过间隙渐变构件300在渐变的间隙处附接至车顶纵梁部件51,因而弯曲横杆350的弯曲部分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用以为一个部分的弯曲变形做准备。因此,弯曲横杆350可以使变形形状稳定且防止侧面结构50的车顶纵梁部件51和弯曲横杆彼此接触(如在图10中所示)。
侧面载架10的上部分还可以设置有后车顶纵梁13,该后车顶纵梁13连接至侧面结构的车顶纵梁部件51的车顶纵梁。因此,能够防止车顶纵梁的异常的局部变形,该局部变形可在弯曲横杆350直接连接至车顶纵梁时出现。
前“x”构件310连接在侧面载架10的侧上前部件11和弯曲横杆350之间。如在图8中所示,前“x”构件310形成为四边形截面且设置为两个前“x”构件310互相重叠的结构。因此,可以保持刚性,从而使得在侧面结构50的车顶纵梁部件51发生变形的时候,车顶纵梁不脱离弯曲横杆350。
如在图9中所示,后“x”构件330包括第一后“x”构件331、第二后“x”构件333和第三后“x”构件335,所述第一后“x”构件331配置为连接在弯曲横杆350和侧面载架10的侧上后部件12的中间部分之间,所述第二后“x”构件333配置为连接在弯曲横杆350和侧上后部件12的端部之间,所述第三后“x”构件335配置为连接在后车顶纵梁13和弯曲横杆350之间。因此,可以在三维空间的X、Y和Z的所有方向上形成稳定的支撑。因此,在弯曲横杆350变形时能够防止弯曲横杆350被向后推或者在竖直方向分离。
如上所述,当侧面载架10的上部分连接至侧面结构50的车顶纵梁部件51时,用于试验的连接结构因仅需更换弯曲横杆350而可以半永久性地使用。进一步地,能够重现实际车辆的车顶纵梁部件51的变形水平和旋转控制。
图12到图15为显示了侧面载架10的立柱和侧面结构50的立柱部件之间的连接形式的示意图。首先描述侧面载架10的立柱结构,侧面载架10的立柱包括“A”柱31和“C”柱33,所述“A”柱31位于与侧面结构50的“A”柱部件56相对应的位置,所述“C”柱33位于与侧面结构50的“C”柱部件58相对应的位置。
如在图12和图13中所示,侧面结构50的“A”柱部件56通过第一“A”柱连接构件411、第二“A”柱连接构件413和第三“A”柱连接构件415而连接至侧面载架10的“A”柱31。第一“A”柱连接构件411连接在“A”柱部件56的上部和“A”柱31的上部之间。第二“A”柱连接构件413连接在“A”柱部件56的中间部和“A”柱部件31的中间部之间。第三“A”柱连接构件415连接在“A”柱31的下部和侧槛部件53的前部之间。也就是说,侧面结构50的“A”柱部件56和侧面载架10的“A”柱31在上、中、下三个部分处以0°的角度彼此连接。因此,侧面钢板(主要载荷传递路径)得以单独地支撑,侧面结构50的“A”柱部件56的三个部分被支撑从而防止局部变形,并且当“A”柱部件56不止三个部分被支撑时,可以减少重量。
侧面结构50的“C”柱部件58通过“Y”支架400、第一“C”柱构件403、第二“C”柱构件401、第三“C”柱构件405和第四“C”柱构件407而连接至侧面载架10的“C”柱33。
如在图14中所示,“Y”支架400连接在侧面结构50的“C”柱部件58和侧面载架10的“C”柱33之间,并且设置成“Y”字母的形状。“Y”支架400在X方向上在侧面结构50的“C”柱部件58和侧面载架10的“C”柱33之间连接了侧面结构50的“C”柱部件58和侧面载架10的“C”柱33之间的位置差,从而适应“C”柱33和“C”柱部件58之间的位置,并且“Y”支架400支撑有一定刚性以防止在X方向上的推动。
如在图15中显示的,第二“C”柱构件401连接至侧面结构50的“C”柱部件58和侧面载架10的靠近车轮的本体部分。第一“C”柱构件403连接在后车顶纵梁13和第二“C”柱构件401之间。第二“C”柱构件401和第一“C”柱构件403可以防止侧面结构50的“C”柱部件58非常规地抬起。也就是说,通过侧面载架10的“C”柱33的连接结构,在侧面结构50的“C”柱部件58和侧面载架10的“C”柱33相连接的时候,第一“C”柱构件403和第二“C”柱构件401可以防止侧面结构50的“C”柱部件58非正常地抬起。
第三“C”柱构件405连接在侧面结构50的侧槛部件53的后部和侧面载架10的“C”柱33的下部之间。第四“C”柱构件407与第三“C”柱构件405一起连接在侧面结构50的侧槛部件53的后部和侧面载架10的“C”柱33的下部之间。因此,侧槛部件53的弯曲结构的下部能够得以固定。
同时,由于侧面结构50的“B”柱部件57的内部断裂但却防止了在静态变形中差异的出现,入侵速度可以极好地重现,进一步设置有用于替换板的板替换构件。如在图16中显示的,板替换构件500设置在中间“V”构件210之上且设置成向上开口的“U”字母形状。因此,在侧面结构50的“B”柱部件57静态变形时能够防止断裂发生,并且用简单的结构来重现对板的支撑。进一步地,能够基于厚度的设定而分两步控制支撑刚性。
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案的用于车身侧面碰撞试验的装置,能够通过在侧面结构组成单元中实施评测而改进侧面碰撞试验的准确性。
还应该理解,上述示例性实施方案在各个方面都是示例性的而非排他性的,并且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将由权利要求书来限定而非上述的具体实施方案。此外,源于权利要求书的所有修改形式和替换形式以及它们的等同替代形式都应当解释为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2)

1.一种用于车身侧面碰撞试验的装置,包括:
侧面载架,其用于试验侧面碰撞;以及
侧面结构,其包括:
车顶纵梁部件,其配置为连接至侧面载架的上部,
侧槛部件,其配置为连接至侧面载架的侧下部件,以及
立柱部件,其配置为连接在所述车顶纵梁部件和所述侧槛部件之间,并且连接至侧面载架的立柱,
其中所述侧面载架连接至所述侧面结构,并在所述侧面载架和所述侧面结构之间形成空间;
其中在所述侧下部件和所述侧槛部件之间的连接中,与侧槛部件接触的部分设置有“L”形支架,以在所述侧槛部件和所述侧下部件之间连接时形成空间;
其中所述“L”形支架连接至侧槛部件的三个位置,并且设置为第一“L”形支架、第二“L”形支架和第三“L”形支架;
进一步包括:
中间“V”构件,其配置为包括:
第一中间构件,其一侧连接至第一侧下部件且另一侧连接至所述第二“L”形支架,以及
第二中间构件,其一侧连接至第三侧下部件且另一侧连接至所述第二“L”形支架;
前“V”构件,其配置为包括:
第一前构件,其一侧连接至所述第一侧下部件且另一侧连接至所述第一“L”形支架,以及
第二前构件,其一侧连接至所述第一中间构件且另一侧连接至所述第一“L”形支架;以及
后构件,其配置为一侧连接至所述第二中间构件且另一侧连接至所述第三“L”形支架,
其中所述侧下部件包括所述第一侧下部件、所述第三侧下部件和第二侧下部件,所述第一侧下部件配置为与侧面载架的第一车轮部件相邻,所述第三侧下部件配置为与侧面载架的第二车轮部件相邻,且所述第二侧下部件配置为连接在所述第一侧下部件和所述第三侧下部件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车身侧面碰撞试验的装置,进一步包括:
横杆,其配置为连接在所述第一侧下部件、所述第一中间构件和所述第二中间构件之间,用以增强刚性。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车身侧面碰撞试验的装置,其中,在所述侧面载架和所述车顶纵梁部件之间的连接中,与车顶纵梁部件接触的部分设置有间隙渐变构件以连接在所述车顶纵梁部件和所述侧面载架的上部之间,并在所述车顶纵梁部件和侧面载架的上部之间连接时形成空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车身侧面碰撞试验的装置,其中,所述间隙渐变构件设置成梯形形状。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车身侧面碰撞试验的装置,进一步包括:
前“x”构件,其配置成一端连接至侧上前部件;
后“x”构件,其配置成一端连接至侧上后部件;以及
弯曲横杆,其配置为延伸地形成为其一端连接至前“x”构件的另一端且其另一端连接至后“x”构件的另一端,其还配置为具有连接至所述间隙渐变构件的一侧,
其中侧面载架的上部设置有与所述第一侧下部件相邻的侧上前部件和与所述第三侧下部件相邻的侧上后部件。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用于车身侧面碰撞试验的装置,其中,所述前“x”构件形成为四边形截面且设置为两个前“x”构件互相重叠布置的结构。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用于车身侧面碰撞试验的装置,其中,侧面载架的上部还设置有后车顶纵梁,所述后车顶纵梁连接至车顶纵梁部件的车顶纵梁。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用于车身侧面碰撞试验的装置,其中,所述后“x”构件包括:
第一后“x”构件,其配置成连接在所述弯曲横杆和侧面载架的侧上后部件的中间部分之间;
第二后“x”构件,其配置成连接在所述弯曲横杆和侧上后部件的端部之间;以及
第三后“x”构件,其配置成连接在所述后车顶纵梁和所述弯曲横杆之间。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车身侧面碰撞试验的装置,其中,侧面载架的立柱包括“A”柱和“C”柱,所述“A”柱处于与侧面结构的“A”柱部件相对应的位置,所述“C”柱处于与侧面结构的“C”柱部件相对应的位置。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用于车身侧面碰撞试验的装置,其中侧面结构的“A”柱部件通过第一“A”柱连接构件、第二“A”柱连接构件和第三“A”柱连接构件而连接至侧面载架的“A”柱,
所述第一“A”柱连接构件配置为连接在“A”柱部件的上部和“A”柱的上部之间,
所述第二“A”柱连接构件配置为连接在“A”柱部件的中间部分和“A”柱的中间部分之间,并且
所述第三“A”柱连接构件配置为连接在“A”柱的下部和侧槛部件的前部之间。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用于车身侧面碰撞试验的装置,其中侧面结构的“C”柱部件通过“Y”支架、第一“C”柱构件、第二“C”柱构件、第三“C”柱构件和第四“C”柱构件而连接至侧面载架的“C”柱,
所述“Y”支架配置为连接在侧面结构的“C”柱和所述“C”柱部件之间,
所述第二“C”柱构件配置为连接至侧面结构的“C”柱和侧面载架的靠近车轮的本体部分,
所述第一“C”柱构件配置为连接在后车顶纵梁和所述第二“C”柱构件之间,并且
所述第三“C”柱构件配置为连接在侧面结构的侧槛部件的后部和所述侧面载架的“C”柱部件的下部之间。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车身侧面碰撞试验的装置,进一步包括:
板替换构件,其配置为设置在中间“V”构件之上且设置成向上开口的“U”字母的形状。
CN201510523506.5A 2014-12-02 2015-08-24 用于车身侧面碰撞试验的装置 Active CN10565152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KR10-2014-0170797 2014-12-02
KR1020140170797A KR101655588B1 (ko) 2014-12-02 2014-12-02 측면 충돌 차체 테스트 장비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651525A CN105651525A (zh) 2016-06-08
CN105651525B true CN105651525B (zh) 2019-08-13

Family

ID=5607901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523506.5A Active CN105651525B (zh) 2014-12-02 2015-08-24 用于车身侧面碰撞试验的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9677970B2 (zh)
KR (1) KR101655588B1 (zh)
CN (1) CN105651525B (zh)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936167A (en) * 1998-03-10 1999-08-10 Chrysler Corporation Door assembly testings simulator
CN101718630A (zh) * 2009-11-13 2010-06-02 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车门内饰板冲击器及确定车门内饰板刚度值的方法
KR20110096299A (ko) * 2010-02-22 2011-08-30 한일이화주식회사 도어트림을 이용한 자동차 측면충돌 시험방법
CN103063397A (zh) * 2012-12-31 2013-04-24 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碰撞试验台车
CN203337355U (zh) * 2013-06-13 2013-12-11 上海通用汽车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侧面碰撞台车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303804A (en) * 1941-03-19 1942-12-01 Waid Marshall Antiskid device
US4183511A (en) * 1978-08-30 1980-01-15 Marek Richard G Work holder for adjustably supporting a workpiece
US5009406A (en) * 1990-01-05 1991-04-23 Mcdermott Gregory J Vehicle door removal apparatus
IT1261307B (it) 1993-06-22 1996-05-14 Fiat Auto Spa Apparecchiatura, procedimento e struttura-modello riutilizzabile per effettuare prove d'impatto su elementi componenti di veicoli.
KR0117967Y1 (ko) 1994-10-28 1998-05-15 김태구 지그
KR100206240B1 (ko) 1996-05-23 1999-07-01 정몽규 차량용 리어-엔드부의 총합 검구
US6178805B1 (en) 1997-07-22 2001-01-30 Chrysler Corpor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side impact testing of motor vehicles at a sub-system level
US6113090A (en) * 1999-09-13 2000-09-05 Daimlerchrysler Corporation Door trim panels rest block
JP4141353B2 (ja) 2003-09-10 2008-08-27 ダイハツ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衝突シミュレーションプログラムと装置
KR100610830B1 (ko) * 2004-06-09 2006-08-08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차량 사이드 패널 작업대차
KR20050121552A (ko) 2004-06-22 2005-12-27 현대모비스 주식회사 테스트 부품 교체 타입 차량 충돌 실험 대차
KR20080026817A (ko) 2006-09-21 2008-03-26 현대모비스 주식회사 모의충돌시험용 공용대차
ES2303804B1 (es) * 2008-02-25 2009-03-16 Fundacion Cidaut Sistema de ensayo de los pilares de un vehiculo ante una colision lateral.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936167A (en) * 1998-03-10 1999-08-10 Chrysler Corporation Door assembly testings simulator
CN101718630A (zh) * 2009-11-13 2010-06-02 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车门内饰板冲击器及确定车门内饰板刚度值的方法
KR20110096299A (ko) * 2010-02-22 2011-08-30 한일이화주식회사 도어트림을 이용한 자동차 측면충돌 시험방법
CN103063397A (zh) * 2012-12-31 2013-04-24 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碰撞试验台车
CN203337355U (zh) * 2013-06-13 2013-12-11 上海通用汽车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侧面碰撞台车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101655588B1 (ko) 2016-09-07
US9677970B2 (en) 2017-06-13
KR20160066432A (ko) 2016-06-10
US20160153867A1 (en) 2016-06-02
CN105651525A (zh) 2016-06-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369959B2 (en) Bonnet displacement mechanism
US8002337B2 (en) Vehicle frame with offset load path to a hinge pillar and rocker
KR101906691B1 (ko) 시험체 지지구, 및 그 지지구를 이용한 구조 부재의 충돌 시험 장치 및 충돌 시험 방법
RU2710466C2 (ru) Конструкция крыши для поддержания панели крыши транспортного средства (варианты)
US20160305850A1 (en) Carriage structure for vehicle test
DE102010014521A1 (de) Prüfstand mit einem Befestigungselement zur Befestigung eines Fahrzeugseitenteiles, insbesondere einer Fahrzeugtür, zur Simulation einer Seitenkollision eines Fahrzeuges
DE202016103854U1 (de) Vorrichtung zum Verstärken einer Fahrzeugbodenwanne zum Verhindern einer Trennung bei einem Seitenaufprall
CN106064642A (zh) 加强结构
CN105352693A (zh) 一种白车身侧面移动变形壁障的碰撞试验实施方法及装置
JP2018536583A (ja) 塑性変形に対する耐性が変化する横断方向のビームを備えた車両下部構造
CN105651525B (zh) 用于车身侧面碰撞试验的装置
CN206031272U (zh) 车身组件
US9840282B2 (en) Collision counter measure structure attached to a sub-frame including a leg that contacts a frame rail
Al-Bassit et al. Falling-object protective structure for tractors in service: Prototype design and validation
US9114742B2 (en) Vehicle seat
CN102307757A (zh) 车辆车身前部结构以及包含该结构的车辆
DE60321383D1 (de) Unterfahrschutzanordnung für ein kraftfahrzeug und montageverfahren für derartige anordnung
CN109211579A (zh) 柔性腿碰撞试验方法及碰撞用夹具
US9862293B2 (en) Seat for vehicle
CN208439321U (zh) 一种翼子板安装支架及汽车
CN104723136A (zh) 一种汽车仪表板横梁的模态试验工装
CN105501304A (zh) 在机动车的前车厢中在装配支架的区域中的组件
Rajopadhye et al. Performance Check and Relevant Design Modifications of RUPD under Impact Loading
WO2012113482A1 (de) Verfahren und vorrichtung zur erkennung eines aufpralls auf einen frontbereich eines fahrzeugs
CN108688732A (zh) 车辆副车架与后地板之间的系线附连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