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612590A - 线束生产系统和线束生产方法 - Google Patents

线束生产系统和线束生产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612590A
CN105612590A CN201480054966.1A CN201480054966A CN105612590A CN 105612590 A CN105612590 A CN 105612590A CN 201480054966 A CN201480054966 A CN 201480054966A CN 105612590 A CN105612590 A CN 10561259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ectric wire
wire
wire harness
cut
termin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80054966.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612590B (zh
Inventor
平田明行
中原光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azaki Corp
Original Assignee
Yazaki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azaki Corp filed Critical Yazaki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561259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61259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61259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61259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43/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assembling, maintaining, or repairing of line connectors or current collectors or for joining electric conductors
    • H01R43/28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assembling, maintaining, or repairing of line connectors or current collectors or for joining electric conductors for wire processing before connecting to contact member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H01R43/02 - H01R43/26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5SPRAYING OR ATOMISING IN GENERAL; APPLYING FLUENT MATERIALS TO SURFACES, IN GENERAL
    • B05BSPRAYING APPARATUS; ATOMISING APPARATUS; NOZZLES
    • B05B13/00Machines or plants for applying liquids or other fluent materials to surfaces of objects or other work by spraying, not covered by groups B05B1/00 - B05B11/00
    • B05B13/02Means for supporting work;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pray heads; Adaptation or arrangement of means for feeding work
    • B05B13/0207Means for supporting work;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pray heads; Adaptation or arrangement of means for feeding work the work being an elongated body, e.g. wire or pip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5SPRAYING OR ATOMISING IN GENERAL; APPLYING FLUENT MATERIALS TO SURFACES, IN GENERAL
    • B05BSPRAYING APPARATUS; ATOMISING APPARATUS; NOZZLES
    • B05B13/00Machines or plants for applying liquids or other fluent materials to surfaces of objects or other work by spraying, not covered by groups B05B1/00 - B05B11/00
    • B05B13/02Means for supporting work;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pray heads; Adaptation or arrangement of means for feeding work
    • B05B13/0285Stands for supporting individual articles to be sprayed, e.g. doors, vehicle body par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BCABLES; CONDUCTORS; INSULATO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CONDUCTIVE, INSULATING OR DIELECTRIC PROPERTIES
    • H01B13/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conductors or cables
    • H01B13/34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conductors or cables for marking conductors or cables
    • H01B13/345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conductors or cables for marking conductors or cables by spraying, ejecting or dispensing marking fluid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43/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assembling, maintaining, or repairing of line connectors or current collectors or for joining electric conductors
    • H01R43/04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assembling, maintaining, or repairing of line connectors or current collectors or for joining electric conductors for forming connections by deformation, e.g. crimping tool
    • H01R43/048Crimping apparatus or processes
    • H01R43/052Crimping apparatus or processes with wire-feeding mechanism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Manufacturing Of Electric Cables (AREA)
  • Electric Cable Installation (AREA)
  • Manufacturing Of Electrical Connectors (AREA)
  • Insulated Conductors (AREA)

Abstract

将测量且切断而得到的测量切断电线(26)根据子线束生产内容来排列后、或者根据线束组装内容来排列后,利用着色单元将电线包覆部(13)着色,在具有着色部(11)的状态下向后续工序流动。具体而言,将测量切断电线(26)以端子插入顺序排列后、或者以从子线束组装线束时不会产生电线缠结的方式排列后,利用着色单元将电线包覆部(13)着色,在具有着色部(11)的状态下向后续工序流动。

Description

线束生产系统和线束生产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线束生产系统和线束生产方法,在系统构成中包含用于用着色材料对电线包覆部进行着色的着色单元。
背景技术
用于传递电力、信号的电线被构成为包括:具有导电性的金属制的导体;以及具有绝缘性并包覆导体的树脂制的绝缘体。这样构成的电线中,导体有时被称为芯线、电线导体部等,另外,绝缘体有时被称为包覆、电线包覆部等。由于电线如上所述用于传递电力、信号而使用,因此根据其用途,导体的材质、粗细、构成、绝缘体的材质、厚度等会不同。例如,在导体的情况下,采用铜、铜合金、或者铝、铝合金等。而且,用这样的材质制造线材,利用仅将线材捆扎而成的材料、捻合而成的材料来形成导体。或者,有时不用线材而用单芯构造的材料来形成导体。电线的粗细例如可由导体截面积表示,从小到大有各种粗细。另外,电线的粗细也会根据上述线材的条数而不同。另一方面,关于绝缘体,考虑到耐热性、耐气候性、耐化学性、耐磨性、难燃性等,选定树脂材料。另外,为了确保绝缘性,适当设定厚度。根据以上可知,电线有各种类别。
有时仅使用一条电线,但在汽车(移动体)的情况下,使用多条电线。多条电线构成线束而被使用。关于线束进行说明,在汽车中搭载有各种电子设备,使得能实现车的基本性能,即行驶、转弯、停止这样的性能、安全性,而且实现车便利性、舒适性。这些各种电子设备利用来自电池的电力和控制信号而动作,负责传送该电力和信号的就是线束。线束根据设备的种类、流动电流的值、布设位置等,需要各种类别(长度、粗细、绝缘体材料)的电线。
包括多个各种类别的电线的线束中,例如如果电线自身的外观都相同,那么其制造就极为困难。另外,在将设备彼此连接时,有时会产生错误的连接。并且,也会给维护带来不便。因此,为了识别各种类别的电线,一般在电线包覆部实施着色、标记。在专利文献1中示出了在制造线束的方法的提案中,对电线包覆部进行着色、标记的方法。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7-181805号公报(JP2007-181805A)
发明内容
在专利文献1的现有技术中,将电线测量并切断为预定长度后,将该测量切断电线从电线保持杆的例如端部起依次排列地保持。如果这样将测量切断电线依次排列,那么从生产效率方面考虑具有的问题是:根据子线束生产内容,或者根据线束组装内容,在后续工序中需要对被电线保持杆保持的测量切断电线进行排序。
这是因为本发明的发明人认为:在测量切断电线的末端安装金属端子,欲将该金属端子插入到连接器壳体的腔室时,如果以端子插入顺序排列则更高效。另外,本发明的发明人认为:从子线束组装线束时,如果以不产生电线的缠结的方式排列则更高效。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线束生产系统和线束生产方法,能够提高子线束生产时的端子插入、从子线束组装线束时的生产效率。
本发明的第1形态所涉及的线束生产系统包括:着色单元,其用于用着色材料对电线的电线包覆部进行着色;电线保持杆,其具有多个电线保持部;电线U形放置部,其用于将测量且切断的测量切断电线以近似U形放置到电线保持杆;端子安装部,其用于在测量切断电线的各末端安装金属端子;以及端子插入部,其用于向连接器壳体的腔室插入金属端子。电线U形放置部具有如下功能:以端子插入部的端子插入顺序、或者组装线束时测量切断电线彼此不会互相缠绕的顺序,将测量切断电线的各末端排序并分别保持在电线保持部。
本发明的第2形态所涉及的线束生产方法包含如下工序:着色工序,用着色材料对电线的电线包覆部进行着色;电线U形放置工序,将测量且切断的测量切断电线以近似U形放置到电线保持杆;端子安装工序,在测量切断电线的各末端安装金属端子;以及端子插入工序,向连接器壳体的腔室插入所述金属端子。电线U形放置工序包含:以端子插入工序中的金属端子的插入顺序、或者组装线束时测量切断电线彼此不会互相缠绕的顺序,将测量切断电线的各末端排序并分别保持在电线保持杆的对应的电线保持部。
根据本发明的各形态,将测量且切断而得到的测量切断电线根据子线束生产内容来排列后、或者根据线束组装内容来排列后,利用着色单元将电线包覆部着色,能够在具有识别部分的状态下向后续工序流动。具体而言,能够将测量切断电线以端子插入顺序排列后、或者以从子线束组装线束时不会产生电线彼此的缠结的方式排列后,例如利用着色单元将电线包覆部着色,在具有识别部分的状态下向后续工序流动。
根据本发明的各形态,例如由于在预先以端子插入顺序进行了排序的状态下流动,或者由于预先以不会产生电线彼此的缠结的方式进行了排序的状态下流动,因此能够高效地生产子线束、线束。因此,与以往相比,取得能够提高生产效率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例所涉及的线束生产系统的基本构成图。
图2是图1所示的线束生产系统的第一系统构成群的基本构成图。
图3是示出将测量切断电线放置在电线保持杆上的状态的图。
图4是示出将电线末端着色的状态的图。
图5是示出将电线末端剥皮的状态的图。
图6是示出后识别电线群的图。
图7是示出子线束(中途)的图。
图8是示出子线束的图。
图9是实施例所涉及的线束生产系统的详细构成图。
图10是示出线束的外观的立体图。
图11(a)―11(c)是示出电线末端与着色部的图。
图12是示出图9所示的线束生产系统的第一系统构成群的构成图。
图13是示出自动子放置切断机的放大构成图。
图14(a)、14(b)是示出电线缠结的说明图。
图15是示出着色单元的构成图。
图16是示出着色单元主体部的构成图。
图17(a)-17(c)是示出着色材料的附着状态的说明图。
图18是示出末端剥皮部的作用说明图。
图19是示出端子安装部的作用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图1-8来说明实施例所涉及的线束生产系统的基本构成。
如图1所示,基本实施例所涉及的线束生产系统1是用于生产构成线束的子线束等中间生产品的系统。图1所示的线束生产系统1示出直到生产图8所示的子线束2(中间生产品)的构成。
线束生产系统1包括第一系统构成群3、第二系统构成群4、第三系统构成群5、第一库存部6、第二库存部7、以及第三库存部8。
在第一系统构成群3中,作为构成图8所示的子线束2的部件,有多个带端子后识别电线9(后识别电线群10)。在带端子后识别电线9中,作为在子线束2的生产中有效的后识别的部分,形成有着色部11。该着色部11是通过使用着色单元12并用着色材料将电线包覆部13着色从而形成的。第一系统构成群3除了包括着色单元12之外,还包括电线末端集合部14、选择电线拉出部15、测量部16、电线切断部17、末端剥皮部18、端子安装部19、电线保持杆20、电线U形放置部21、以及电线保持杆移动部22。在图2中,在电线切断部17与末端剥皮部18之间配置有着色单元12。着色单元12配置在电线切断部17与末端剥皮部18之间。
在电线末端集合部14中,将卷绕在卷筒上的多种电线23的各电线末端24汇集,并分别保持该各电线末端24。在选择电线拉出部15中,基于构成1个子线束2的电线类别来选择电线23,并将其作为选择电线25而从电线末端集合部14拉出。被拉出的选择电线25之后被电线切断部17切断为指示的长度,成为测量切断电线26。利用电线U形放置部21将测量切断电线26以近似U形放置在电线保持杆20上。此时,测量切断电线26的末端相对于电线保持杆20的设置位置要考虑到例如防止组装线束时电线彼此互相缠绕,或者考虑到生产子线束2时的金属端子插入顺序。
对于测量切断电线26的末端,对电线包覆部13的外表面的一定范围进行擦拭,并且利用着色单元12的主体部分对被擦拭后的部分进行着色。用着色单元12的外观设计确认部分来检查着色部11。
在端子安装部19中,安装金属端子27,由此得到带端子后识别电线9。带端子后识别电线9在被电线保持杆20保持有多个的状态下成为后识别电线群10。
在第二系统构成群4中,从在电线保持杆20中保持多个的带端子后识别电线9(后识别电线群10)部分地生产图7所示的子线束2。在第二系统构成群4中,对壳体28的腔室自动插入(自动收容)金属端子27。
在第三系统构成群5中进行生产,使得子线束2如图8所示地完成。在第三系统构成群5中,进行难以自动机器化的工序。具体而言,在第三系统构成群5中进行如下工序:手动插入在第二系统构成群4中不能自动插入的金属端子27(例如与其他金属端子反向地插入的情况等)。另外,在第三系统构成群5中进行:将带端子后识别电线9扭转的工序、将电线彼此接合的工序等。此外,在第三系统构成群5中进行如下工序:手动组装索环等这样的更适于预先组装的外部器件。
将利用第一系统构成群3得到的后识别电线群10储存在第一库存部6。将利用第二系统构成群4得到的子线束2储存在第二库存部7。将利用第三系统构成群5得到的子线束2储存在第三库存部8。另外,虽然未图示,但储存在第三库存部8中之后的子线束2被放置在布线板上而被组装为线束。
在线束生产系统1中,在将测量切断电线26以近似U形放置到电线保持杆20上时,考虑到如上所述例如生产子线束2时的金属端子插入顺序,考虑到防止线束组装时的电线彼此的互相缠绕,使末端相对于电线保持杆20的放置位置分别保持在电线保持部。因此,在后续工序中不需要对测量切断电线26进行排序,结果,能够进行高效的生产。
关于着色单元12,也可以将其记为“着色单元和/或者标记单元”。标记单元是用于用着色材料来进行标记的单元。
关于子线束2,“子线束”是指处于金属端子27(压接端子等)都插入于连接器壳体的状态、接合后的状态的子线束。换言之,“子线束”是指所有的金属端子27都不露出的状态的子线束。
关于着色部11,着色状态除了如图所示在周向为线状(带状)之外,也可以是点(··)、标记(○、△、A、B等)等。
另外,也可以是不包括第三系统构成群5而将金属端子27都自动插入的构成。另外,反之,也可以是不包括第二系统构成群4而将金属端子27都手动插入的构成。并且,第二系统构成群4和第三系统构成群5的配置顺序也可以与图示的相反。或者,也可以将第二系统构成群4和第三系统构成群5的任一者或者两者2个并列地排列。
下面,参照图9-19来说明实施例所涉及的线束生产系统的详细构成。
如图9所示,详细的实施例所涉及的线束生产系统31包括子线束生产线32、和线束组装线33。另外,也可以将子线束生产线32称作前工序线34、将线束组装线33称作后工序线35。
子线束生产线32包括2条线。子线束生产线32包括:能用自动机器对应的包含第一系统构成群36、第二系统构成群37、第一库存部38(38a、38b)、第二库存部39(39a、39b)的线;以及手动对应的包含第三系统构成群41、第三库存部42(42a、42b)的线(作业员进行组装的线)。在第一系统构成群36中设置有着色单元40。
另外,说明了子线束生产线32是2条线,但线数没有特别限定,例如也可以是1条线。
能用自动机器对应的线即第一系统构成群36和第二系统构成群37由计算机(未图示)控制,通过控制机构(未图示)来工作。计算机所构成的控制部被构成为能够对每个系统构成进行控制、或者能够对整体一并进行控制。控制部具有CPU、RAM、ROM等。利用与子线束种类相应的程序,能够变更生产步骤、生产速度等,例如即使供给器件有多个,也能够可靠地进行选择等。此外,利用控制部所进行的控制,能够在生产中途判定好坏等。
线束组装线33是设置在子线束生产线32的下游侧的组装专用的线。在线束组装线33中,在布线板上组装一条或者两条以上的图8的子线束2。此时,通过进行卷带、安装外部器件等,从而组装图10所示的线束43。图10的线束43的构成、外观形状是一个例子。此处,省略保护器、索环等外部器件的图示。
在图10中,线束43是电线44的束,布设在汽车(移动体)的预定位置并传递电力、信号。关于汽车中需要的电线条数,包含从所谓的一般车到高级车来例举时,有几百条,有的根据情况会超过千条。这样的线束43由于电线要一条一条加工并生产,因此需要许多工序,耗费很大的劳力和时间。因此,实现生产的自动化比较重要。
根据搭载在汽车中的设备(车载电装件)的配置来生产线束43。作为线束43的种类,例如从前侧开始进行例举时,有发动机室用线束、车颈侧用线束、仪表板用线束、门用线束、后侧用线束等。
线束43是电线44的束,作为束的部分的构成,具有干线45、和从该干线45的预定位置分岔的多个支线46。在干线45、多个支线46的末端设置有各种类型的连接器47。连接器47具有安装在电线44末端的金属端子、和收容该金属端子的连接器壳体。
在线束43中,为了可靠地进行电连接,电线44末端的金属端子需要插入在连接器壳体的预定位置。在实施例中,在电线44的末端48形成有图11(a)所示的识别用的外观设计部分,即着色部49。此外,关于电线44的末端,在此处的说明中为附图标记48,但在测量并切断电线44后,用后述附图标记66、67示出。
在图11(a)中,首先说明电线44的构成。电线44包括电线导体部50(导体)、和电线包覆部51(绝缘体)。电线导体部50具有导电性。电线包覆部51具有绝缘性。电线包覆部51是通过在电线导体部50的外表面挤压出未着色的熔融树脂材料从而形成的。电线包覆部51在树脂材料中掺入白色的着色剂而成为白色。或者,也可以不在树脂材料中掺入着色剂而成为自然的颜色。另外,电线包覆部51的颜色在实施例中原则上为白色,但也可以是自然色、其他色。
接下来,说明着色部49。着色部49形成于白色的电线包覆部51的外表面。着色部49在外表面的预定区域、并遍及全周地形成。着色部49是通过用着色材料将电线包覆部51的外表面着色从而形成的。
在图11(b)、11(c)中,附图标记ar1与ar2之间为第一区域,附图标记ar2与ar3之间为第二区域,附图标记ar3与ar4之间为第三区域,附图标记ar5与ar6之间为第四区域,附图标记ar6与ar7之间为第五区域,附图标记ar7与ar8之间为第六区域。这样,图11(b)的着色部49跨第三区域、和第二区域的一半,另外,跨第六区域、和第五区域的一半地形成。另一方面,在图11(c)的着色部49的情况下,分别形成于第一区域和第三区域,另外,分别形成于第四区域和第六区域。此外,着色部49的形成方法不限于此处的说明。只要能识别着色部49即可,可以适当变更数量、宽度等。另外,着色部49也可以不在周向为线状(带状),而是点、标记等。
作为着色部49的颜色,可以例举W/B(白/黑)、B(黑)、R(红)、L(蓝)、Lg(浅绿)、G(绿)、Y(黄)、V(紫)、P(粉)、Sb(天蓝)、Br(褐)等。关于着色部49的颜色,只要能够相对于白色的电线包覆部51识别即可,另外,只要能够与其他颜色识别就没有问题。
如图9所示,在第一系统构成群36中设置有着色单元40,在第一系统构成群36中形成着色部49。首先,说明第一系统构成群36。
如图12所示,第一系统构成群36包括自动子放置切断机52、第一自动子放置压接线53、以及第二自动子放置压接线54。自动子放置切断机52、第一自动子放置压接线53、第二自动子放置压接线54从图12的纸面左向右连续地配设。第一自动子放置压接线53与第二自动子放置压接线54的差异主要在于有无着色单元40,着色单元40被装配于第一自动子放置压接线53。
如图13所示,自动子放置切断机52在该装置背面侧55具有多种电线卷筒56(56a―56e)。换言之,设置有多个电线类别不同的电线卷筒56。“电线类别不同”是指例如在每个电线卷筒56卷绕有粗细等不同的电线44等。另外,在图中的电线卷筒56的数量(实施例中图示了5个)是一个例子。电线卷筒56的数量至少是子线束生产中所需的电线类别那么多。
电线末端集合部57被设置为将从各电线卷筒56拉出的电线44(44a-44e)的各电线末端48(48a-48e)汇集的部分。另外,电线末端集合部57也被设置为用于分别保持各电线末端48的部分。电线末端集合部57具有能拉出电线44的程度的保持力。或者,电线末端集合部57具有在需要拉出电线44时解除保持的机构。在各电线末端48的位置齐备的状态下被电线末端集合部57保持。
自动子放置切断机52包括选择电线拉出部58、测量部59、电线切断部60、电线U形放置部61、电线保持杆62、以及电线保持杆移动部63。在选择电线拉出部58中,基于构成1个子线束的电线类别来选择电线44,将该选择的电线44作为选择电线64从电线末端集合部57自动拉出。选择电线拉出部58具有能够在与电线保持杆62的移动方向(参照箭头P。与生产工序的行进方向相同)正交的方向(参照箭头Q)自动拉出电线44(选择电线64)的机构。
利用测量部59自动测量被选择电线拉出部58拉出的电线44(选择电线64)的拉出长度。另外,拉出长度以根据子线束的内容预先编程的数值为基准。即,由于必须确保布设所需的长度,因此有时拉出得长,反之,有时拉出得短。基于测量部59的测量将被拉出的电线44(选择电线64)以期望的长度切断。该切断由电线切断部60进行,利用切断来得到测量切断电线65。
电线U形放置部61随着利用选择电线拉出部58进行电线44(选择电线64)的拉出而工作。利用电线U形放置部61的工作,将测量切断电线65的两个末端66、67分别放置在电线保持杆62的期望位置。另外,将测量切断电线65的整体相对于电线保持杆62以近似U形放置。
此处,进一步详细说明电线U形放置部61。电线U形放置部61具有能够使在箭头Q方向拉出的选择电线64成为近似U形的机构等。虽然没有特别图示,但具体而言包括:首先根据拉出时机而保持选择电线64的末端66(拉出末端侧的末端)并使末端66的朝向反转180度的第一机构;接下来对被在箭头Q方向拉出并被电线切断部60切断的测量切断电线65的末端67(拉出后端侧的末端)进行保持的第二机构;将如上所述朝向反转的末端66运送到电线保持杆62的期望位置并放置的第三机构;以及将末端67运送到电线保持杆62的期望位置并放置的第四机构。
电线U形放置部61的第一机构首先被根据选择电线64的末端66的位置而配置,进行在保持末端66的同时使朝向反转180度并偏移到旁边(在箭头P方向)的动作。由于第一机构的朝向反转180度时,末端66的朝向也成为反转180度的状态,即朝向箭头Q的反向,因此选择电线64变得在该末端66附近具有近似U形的反转部分。反转部分随着选择电线64的拉出而在箭头Q方向移动(选择电线64的反转部分从第一机构离开)。
电线U形放置部61的第二机构随着第一机构的移动(向所述旁边的偏移),进行移动至处于拉出状态的选择电线64的位置的动作,并且进行对被电线切断部60切断而得到的测量切断电线65的末端67进行保持的动作。
在实施例中,考虑到例如防止组装线束时电线彼此互相缠绕,或者考虑到生产子线束时的金属端子插入顺序,来设定末端66、67相对于电线保持杆62的放置位置。具体而言,末端66、67并非如图12示意性地示出那样陆续放置(图12没有使图复杂),而是放置在图3这样的位置。
此处,参照图14(a)、14(b),说明电线彼此的互相缠绕的状态。在图14(a)、14(b)中,附图标记101~103示出电线、附图标记104~106示出连接器壳体。电线101~103是在其一端和另一端设有金属端子的带端子后识别电线。
电线101的一端107处于插入在连接器壳体104中的状态,电线101的另一端108处于插入在连接器壳体105中的状态。另外,同样,电线102的一端(未图示)处于插入在连接器壳体(未图示)中的状态,另一端109处于插入在连接器壳体105中的状态。并且,同样,电线103的一端(未图示)处于插入在连接器壳体(未图示)中的状态,另一端110处于插入在连接器壳体106中的状态。
从图14(a)可知,电线103处于穿过电线101与电线102之间的状态。此处,包含这样的状态定义为“缠结”。另外,此处,电线101与电线102以夹住电线103的状态接触电线103。
由于电线103穿过电线101与电线102之间,另外也被夹入,因此,例如即使连接器壳体106欲向箭头方向移动,也有可能不能容易地移动。因此,如果是使用布线板进行线束组装时,那么会带来障碍。对于提高生产率而言,使得不产生电线彼此的互相缠绕是有效的。
图14(b)示出考虑到电线彼此的互相缠绕的状态。即,电线103处于不穿过电线101与电线102之间的状态。如果是这样的状态,那么向箭头方向的移动是容易的。也不会带来任何障碍。
另外,除了考虑到电线彼此的互相缠绕之外,以上还记述了考虑到金属端子插入顺序,但端子插入顺序是指以对连接器壳体插入金属端子的顺序,将测量切断电线65的末端66、67从电线保持杆62的端部起进行排列。在考虑到端子插入顺序的情况下,特别在用手工作业(手动)进行端子插入时会发挥效果。
如图13所示,在实施例中,基于如上所述的考虑而将末端66、67放置在电线保持杆62的对应的电线保持部。由此,根据之后的说明可知,在后工序中不需要进行测量切断电线65(带端子的后识别电线9)的排序。
整体相对于电线保持杆62以近似U形放置的测量切断电线65被保持为其两个末端66、67从电线保持杆62以预定的长度突出。另外,测量切断电线65被保持为两个末端66、67与电线保持杆62的移动方向(参照箭头P)正交,并且相对于箭头Q的拉出方向向相反方向(与后述Q′方向相同)突出。进一步,测量切断电线65被保持为这两个末端66、67在着色单元40的配置侧、末端剥皮部68和端子安装部69(参照图12)的配置侧突出。换言之,末端66、67被保持在通过着色单元40、末端剥皮部68的位置。
电线保持杆62是在箭头P方向长的杆状的部件,在与箭头P正交的方向具有多个槽。该多个槽形被成为电线保持部。虽然没有特别图示,但电线保持杆62被储存在自动子放置切断机52的附近,并根据子线束生产而被供给至电线保持杆移动部63。
进一步详细说明电线保持杆62的构造。电线保持杆62包括:在箭头P方向并列的多个电线夹具;以及使该电线夹具成为长条的杆状的状态的夹具底座。电线夹具包括一对夹持件,这一对夹持件之间被形成为电线保持部。在一对夹持件的末端部分,作为电线引导用,形成有锥形。锥形被形成为向电线保持部倾斜。电线夹具都被形成为相同的大小和形状。电线夹具被设置为在1个电线保持杆62上存在有几十个。
另外,在实施例的情况下,在电线保持杆62的例如从一端起的第几个电线夹具上,保持哪种电线类别的测量切断电线65,是预先根据子线束的内容而编程的。
电线保持杆移动部63具有能够将保持有多个测量切断电线65的状态的电线保持杆62向着色单元40、后述末端剥皮部68和端子安装部69(参照图12)运送的机构。具体而言,电线保持杆移动部63具有将电线保持杆62在箭头P方向引导的轨道状的部分;以及以预定的速度使电线保持杆62在箭头P方向移动的机构。另外,电线保持杆移动部63在实施例中被控制为,在测量切断电线65的放置中不会产生电线保持杆62的移动。
轨道状的部分不仅配设于自动子放置切断机52,而且配设为跨到第一自动子放置压接线53和第二自动子放置压接线54。
利用自动子放置切断机52,能够将测量切断电线65以子线束生产中所需的电线类别和数量进行汇总,并向第一自动子放置压接线53流动(作为将多个测量切断电线65汇总的状态,还参照图3)。
如图12所示,第一自动子放置压接线53包括着色单元40、末端剥皮部68、以及端子安装部69。第一自动子放置压接线53是装配有着色单元40的线。
首先,依次参照图15―19来说明着色单元40。
如图15所示,着色单元40配置在整体以近似U形放置在电线保持杆62上的测量切断电线65的两个末端66、67突出的一侧。即,着色单元40被配置并构成为能够用着色材料在两个末端66、67的期望位置(期望区域)着色。
此处说明“着色”。该“着色”是指用着色材料将末端66、67(参照图11的电线包覆部51。以下同样)的外表面着色。着色材料是指颜色材料(工业用有机物质)溶解、分散在水或者其他溶剂中而成的液状物质。作为有机物质,有染料、颜料(大部分是有机物,是合成品),有时也将染料作为颜料使用,也将颜料作为染料使用。作为更具体的例子,着色材料是着色液或者涂料。
着色液是指在溶剂中溶解、或者分散有染料的着色液。另外,涂料是指在分散液中分散有颜料的涂料。用着色液将末端66、67(电线包覆部51)的外表面着色时,染料会渗入到末端66、67(电线包覆部51)内。另外,用涂料将末端66、67(电线包覆部51)的外表面着色时,颜料不会渗入到末端66、67(电线包覆部51)内而是粘接在外表面。即,此处所述的“着色”是指用染料印染末端66、67(电线包覆部51)的外表面;或者在末端66、67(电线包覆部51)的外表面涂抹颜料。
关于溶剂和分散液,优选的是与形成末端66、67(电线包覆部51)的合成树脂材料具有亲和性。在该情况下,染料可靠地渗入到末端66、67(电线包覆部51)内,颜料可靠地粘接在末端66、67(电线包覆部51)的外表面。
着色单元40被构成为包括末端擦拭部70、着色单元主体部71、干燥部72、以及外观设计确认部73。在本实施例中,着色单元40是将上述构成汇集而成的装置(是一个例子。也可以将上述构成作为1个1个的装置并以适当间隔并列来作为着色单元40)。着色单元40被控制部(未图示)控制。在控制部中预先编程有测量切断电线65的电线类别、末端66(67)在电线保持杆62上的配置等着色单元40的工作中所需的信息。
如图15所示,末端擦拭部70是为了自动擦拭整体以近似U形放置在电线保持杆62上的测量切断电线65的末端66(67)的污垢而配备的。在实施例中,通过包括末端擦拭部70,从而谋求使对末端66(67)的着色状态良好。
如图16所示,着色单元主体部71是为了在整体以近似U形放置在电线保持杆62上的测量切断电线65的末端66(67)自动形成着色部49来作为识别用的外观设计部分而配备的。在实施例中,着色单元主体部71被构成为能够在末端66(67)的外表面的预定区域喷射着色材料77来形成着色部49。
着色单元主体部71包括:着色头部78;使该着色头部78移动的第一移动机构79和第二移动机构80;电线卡盘部(未图示);喷嘴清洗部(未图示);以及着色材料供给部(未图示)。着色头部78包括:着色头部主体81;以及用于从该着色头部主体81向末端66(67)的外表面的预定区域喷射着色材料77的多个着色喷嘴82。
在实施例中,设置有能排出12种颜色的数量的着色喷嘴82。多个着色喷嘴82在箭头Q和Q′方向并列为一列地配置。多个着色喷嘴82被根据着色部49的颜色而区别使用。区别使用是通过利用第一移动机构79使着色头部78在箭头Q和Q′方向移动从而进行的。
着色头部78相对于测量切断电线65的末端66(67)在箭头Q和Q′方向移动。另外,着色头部78为了遍及末端66(67)的外表面的全周地形成着色部49,还在摆动(摇动或者摇头)的箭头S和S′方向移动。
着色头部78被构成为对于在箭头P方向移动的测量切断电线65,另外对于在箭头Q′方向突出的末端66(67),自身移动并形成着色部49。
参照图17(a)-17(c)来说明着色材料77的附着状态。首先,在着色材料77不附着到末端66(67)的外表面的位置,不进行着色材料77的喷射。接下来,如图17(a)所示,使着色头部78在箭头S方向移动且在到达着色材料77附着到外表面的位置时,进行着色材料77的喷射。此外,着色材料77通过加压而被喷射(是一个例子)。着色材料77开始附着到外表面时,着色材料77向离开着色头部78的一侧绕进,成为图17(b)所示的状态。
着色材料77横穿了末端66(67)后,如图17(c)所示,使着色头部78在箭头S′方向移动时,这次会从相反侧产生着色材料77的绕进,由此遍及全周地完成着色材料77的附着。
另外,如果想要更可靠地在全周附着着色材料77,那么可以例举例如如图16的虚线所示的例子,将着色单元主体部71′追加配置在着色单元主体部71的相反侧。只要是不会妨碍在箭头P方向移动的测量切断电线65的配置即可,对着色单元主体部71′的配置部位没有特别限定。
此外,也可以是如下构成:在末端66(67)与着色头部78之间存在掩模部件,以施加点、标记(mark)。
在将着色部49形成得宽,或者将末端66(67)整体着色的情况下,使着色头部78一边在箭头S和S′方向移动一边在箭头Q′方向移动,连续地进行着色材料77的喷射即可。
如图15所示,干燥部72是为了将通过喷射着色材料77(参照图16)而形成的着色部49利用加热器等干燥并定形而配备的。另外,外观设计确认部73是为了通过对图像进行拍摄等来检查着色部49的形成状态、形成位置而配备的。
接下来,参照图18来说明末端剥皮部68。另外,参照图19来说明端子安装部69。
如图18所示,末端剥皮部68是为了以预定的长度自动去除电线包覆部51(绝缘体)而配备的。具有着色部49的后识别电线88(测量切断电线65)的末端66(67)被末端剥皮部68以预定长度去除电线包覆部51。去除了电线包覆部51后,电线导体部50从末端66(67)露出。另外,利用末端剥皮部68也成为图5所示的状态。
如图19所示,端子安装部69是为了在电线导体部50露出的末端66(67)自动安装金属端子89而配备的。在实施例中,端子安装部69被构成为能够利用压接来安装金属端子89。另外,端子安装部69被构成为能够与电线类别对应地安装多种金属端子89。在第一自动子放置压接线53(参照图12)中,能够安装六种金属端子89(如果需要安装这以上种类的金属端子89,那么就需要与第一自动子放置压接线53同样的第二自动子放置压接线54)。多种金属端子89分别被供给到端子安装部69。
另外,关于多种金属端子89的安装,也可以采用以末端66(67)流动过来的顺序安装各种金属端子89的工序、使端子安装部69移动并安装在相同类别的每个金属端子89上的工序之中的任意工序。在实施例中,仅在需要安装金属端子89的末端66(67)进行安装(在该情况下,成为图6所示的状态)。
以上,如参照图9―19说明的那样,利用第一系统构成群36的系统构成,得到图6所示的多个带端子后识别电线9(后识别电线群10)。
在第二系统构成群37中,部分地生产子线束2(参照图7)。第二系统构成群37的附图标记90示出自动端子插入机(端子插入部)。
在第三系统构成群41中,进行生产以完成子线束2(参照图8)。第三系统构成群41的附图标记91示出电线扭转部。附图标记92示出手动端子插入部(端子插入部)。附图标记93示出电线间接合部。附图标记94示出子线束导通检查部。
在第三系统构成群41中,进行难以自动机化的工序。具体而言,在第三系统构成群41中,进行将图8所示的带端子后识别电线9扭转的工序。另外,在第三系统构成群41中进行如下工序:手动插入在第二系统构成群37中不能自动插入的金属端子(例如与其他金属端子反向地插入的情况等)。另外,在第三系统构成群41中,进行将电线彼此接合的工序。此外,在第三系统构成群41中还进行如下工序:手动组装索环等这样的更适于预先组装的外部器件。而且,在第三系统构成群41中进行如下工序:最后检查子线束2(参照图8)的电路是否没有错误地完成。
线束组装线33被构成为能够从子线束2(参照图8)组装线束43(参照图10)。布线板95设置有多个,安装在输送机上且以呈环状转动的方式流动。对于放置在该布线板95上的子线束2(参照图8)安装了卷带、外部器件后,依次经过线束导通检查部96和外观检查部97后,完成到线束43(参照图10)的一系列的生产和组装。
以上,如参照图9―21说明的那样,在线束组装线33中,将测量且切断而得到的测量切断电线65根据子线束生产内容来排列后,或者根据线束组装内容来排列后,利用着色单元40将电线包覆部51着色,在具有识别部分(着色部49)的状态下向后续工序流动。具体而言,在线束组装线33中,将测量切断电线65以端子插入顺序排列后,或者以从子线束2组装线束43时不产生电线缠结的方式排列后,利用着色单元40将电线包覆部51着色,在具有识别部分的状态下向后续工序流动。由此可知,在线束组装线33中,能够高效地生产子线束2、线束43。因此,在线束组装线33中,与以往相比,能够取得提高生产效率的效果。
本发明在不改变本发明主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变更实施。
产业上的利用可能性
根据本发明,例如由于在预先以端子插入顺序进行了排序的状态下流动,或者由于预先以不产生电线彼此的缠结的方式进行了排序的状态下流动,因此能够高效地生产子线束、线束。

Claims (2)

1.一种线束生产系统,其特征在于,
包括:
着色单元,其用于用着色材料对电线的电线包覆部进行着色;
电线保持杆,其具有多个电线保持部;
电线U形放置部,其用于将测量且切断的测量切断电线以近似U形放置到所述电线保持杆;
端子安装部,其用于在所述测量切断电线的各末端安装金属端子;以及
端子插入部,其用于向连接器壳体的腔室插入所述金属端子,
所述电线U形放置部具有如下功能:以所述端子插入部的端子插入顺序、或者组装线束时所述测量切断电线彼此不会互相缠绕的顺序,将所述测量切断电线的各末端排序并分别保持在所述电线保持部。
2.一种线束生产方法,其特征在于,
包含如下工序:
着色工序,用着色材料对电线的电线包覆部进行着色;
电线U形放置工序,将测量且切断的测量切断电线以近似U形放置到电线保持杆;
端子安装工序,在所述测量切断电线的各末端安装金属端子;以及
端子插入工序,向连接器壳体的腔室插入所述金属端子,
所述电线U形放置工序包含:以所述端子插入工序中的所述金属端子的插入顺序、或者组装线束时所述测量切断电线彼此不会互相缠绕的顺序,将所述测量切断电线的各末端排序并分别保持在所述电线保持杆的对应的电线保持部。
CN201480054966.1A 2013-10-04 2014-09-29 线束生产系统和线束生产方法 Active CN10561259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209035 2013-10-04
JP2013209035A JP6537093B2 (ja) 2013-10-04 2013-10-04 ワイヤハーネス生産システム及びワイヤハーネス生産方法
PCT/JP2014/075913 WO2015050085A1 (ja) 2013-10-04 2014-09-29 ワイヤハーネス生産システム及びワイヤハーネス生産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612590A true CN105612590A (zh) 2016-05-25
CN105612590B CN105612590B (zh) 2018-09-07

Family

ID=5277867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80054966.1A Active CN105612590B (zh) 2013-10-04 2014-09-29 线束生产系统和线束生产方法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6537093B2 (zh)
CN (1) CN105612590B (zh)
WO (1) WO2015050085A1 (zh)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0112229A (ja) * 1996-10-03 1998-04-28 Yazaki Corp ワイヤハーネスの製造方法及び製造装置
JP2002343156A (ja) * 2001-05-18 2002-11-29 Yazaki Corp シールドハーネスの組立方法
CN1610957A (zh) * 2001-11-27 2005-04-27 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电线束的按订货生产方法及其按订货生产系统
US20080113555A1 (en) * 2005-10-31 2008-05-15 Yazaki Corporation Manufacturing apparatus for wiring harnesses and a manufacturing method for wiring harnesses
CN101336457A (zh) * 2005-12-08 2008-12-31 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用于给电线着色的设备和方法
JP2010257778A (ja) * 2009-04-24 2010-11-11 Yazaki Corp 電線、電線の加工方法及び電線の加工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654145A (ja) * 1992-07-29 1994-02-25 Fujitsu Ltd 画像データ供給方法及び装置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0112229A (ja) * 1996-10-03 1998-04-28 Yazaki Corp ワイヤハーネスの製造方法及び製造装置
JP2002343156A (ja) * 2001-05-18 2002-11-29 Yazaki Corp シールドハーネスの組立方法
CN1610957A (zh) * 2001-11-27 2005-04-27 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电线束的按订货生产方法及其按订货生产系统
US20080113555A1 (en) * 2005-10-31 2008-05-15 Yazaki Corporation Manufacturing apparatus for wiring harnesses and a manufacturing method for wiring harnesses
CN101336457A (zh) * 2005-12-08 2008-12-31 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用于给电线着色的设备和方法
JP2010257778A (ja) * 2009-04-24 2010-11-11 Yazaki Corp 電線、電線の加工方法及び電線の加工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5050085A1 (ja) 2015-04-09
JP2015072861A (ja) 2015-04-16
JP6537093B2 (ja) 2019-07-03
CN105612590B (zh) 2018-09-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340355B (zh) 线束生产系统和线束生产方法
CN101529534A (zh) 屏蔽电缆以及辨识屏蔽电缆的方法
US7296334B2 (en) Method and device for manufacturing wire harness
JP4842691B2 (ja) 電線着色装置及び電線着色方法
US10148055B2 (en) Wire harness production method
CN100490023C (zh) 束线装配装置和束线装配方法
US7275317B2 (en) Method of production for a wiring harness job order
CN105612590A (zh) 线束生产系统和线束生产方法
WO2015050027A1 (ja) ワイヤハーネス生産システム及びワイヤハーネス生産方法
JP6206663B2 (ja) ワイヤハーネス生産システム及びワイヤハーネス生産方法
JP4611605B2 (ja) 電線、ワイヤハーネスの受注生産方法及びこれらの受注生産システム
JP4317025B2 (ja) ワイヤハーネスに用いられる電線の受注生産方法
EP1441369B1 (en) Wire recycling method
JP2016018600A (ja) ワイヤーハーネス及びワイヤーハーネス製造方法
JP2005032545A (ja) ツイスト線の製造方法および製造装置
CN116736810A (zh) 一种线束智能生产系统及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