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591360A - 触电保护器件及具有其的便携式电子装置 - Google Patents

触电保护器件及具有其的便携式电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591360A
CN105591360A CN201510599626.3A CN201510599626A CN105591360A CN 105591360 A CN105591360 A CN 105591360A CN 201510599626 A CN201510599626 A CN 201510599626A CN 105591360 A CN105591360 A CN 10559136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shock protection
electrical shock
internal electrode
protection dev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599626.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591360B (zh
Inventor
刘俊瑞
朴奎焕
金炵岐
宣贵男
柳在洙
林丙国
金利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motech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Amotech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Family has litigation
First worldwide family litigation filed litigation Critical https://patents.darts-ip.com/?family=55801447&utm_source=google_patent&utm_medium=platform_link&utm_campaign=public_patent_search&patent=CN105591360(A) "Global patent litigation dataset” by Darts-ip is licensed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4.0 International License.
Application filed by Amotech Co Ltd filed Critical Amotech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10236137.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7360706B/zh
Publication of CN10559136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59136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59136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59136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9/00Screening of apparatus or components against electric or magnetic fields
    • H05K9/0007Casings
    • H05K9/0049Casings being metallic container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00Detail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6F3/00 - G06F13/00 and G06F21/00
    • G06F1/16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 G06F1/1613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for portable computers
    • G06F1/1633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of portable computers not specific to the type of enclosures covered by groups G06F1/1615 - G06F1/1626
    • G06F1/1656Details related to functional adaptations of the enclosure, e.g. to provide protection against EMI, shock, water, or to host detachable peripherals like a mouse or removable expansions units like PCMCIA cards, or to provide access to internal components for maintenance or to removable storage supports like CDs or DVDs, or to mechanically mount accessorie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HEMERGENCY PROTECTIVE CIRCUIT ARRANGEMENTS
    • H02H9/00Emergency protective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limiting excess current or voltage without disconnection
    • H02H9/04Emergency protective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limiting excess current or voltage without disconnection responsive to excess voltage
    • H02H9/045Emergency protective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limiting excess current or voltage without disconnection responsive to excess voltage adapted to a particular application and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9/00Screening of apparatus or components against electric or magnetic fields
    • H05K9/0067Devices for protecting against damage from electrostatic discharg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7/00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 H01L27/02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oscillating, amplify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at least one potential-jump barrier or surface barrier; including integrated passive circuit elements with at least one potential-jump barrier or surface barrier
    • H01L27/0203Particular design considerations for integrated circuits
    • H01L27/0248Particular design considerations for integrated circuits for electrical or thermal protection, e.g. electrostatic discharge [ESD] protection
    • H01L27/0251Particular design considerations for integrated circuits for electrical or thermal protection, e.g. electrostatic discharge [ESD] protection for MOS devices
    • H01L27/0288Particular design considerations for integrated circuits for electrical or thermal protection, e.g. electrostatic discharge [ESD] protection for MOS devices using passive elements as protective elements, e.g. resistors, capacitors, inductors, spark-gap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HEMERGENCY PROTECTIVE CIRCUIT ARRANGEMENTS
    • H02H9/00Emergency protective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limiting excess current or voltage without disconnection
    • H02H9/04Emergency protective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limiting excess current or voltage without disconnection responsive to excess voltage
    • H02H9/045Emergency protective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limiting excess current or voltage without disconnection responsive to excess voltage adapted to a particular application and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 H02H9/046Emergency protective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limiting excess current or voltage without disconnection responsive to excess voltage adapted to a particular application and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responsive to excess voltage appearing at terminals of integrated circuit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1/00Printed circuits
    • H05K1/02Details
    • H05K1/0213Electrical arrangemen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1/0254High voltage adaptations; Electrical insulation details; Overvoltage or electrostatic discharge protection ; Arrangements for regulating voltages or for using plural voltages
    • H05K1/0257Overvoltage protection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触电保护器件及具有其的便携式电子装置。本发明的例示性实施例的触电保护器件配置于电子装置的人体可接触的导体和内置回路部之间,当从上述导体流入静电时,不受绝缘破坏而使上述静电通过,并满足以下公式,以阻断从上述内置回路部的接地部流入的外部电源的泄漏电流的方式:Vbr>Vin,其中,Vbr为上述触电保护器件的击穿电压,Vin为上述电子装置的外部电源的额定电压。

Description

触电保护器件及具有其的便携式电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触电保护器件及具有其的便携式电子装置,更详细地,涉及可从基于电源的泄漏电流中保护使用人员,并且可从外部静电回路中保护内部回路的触电保护器件及具有其的便携式电子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为了提高审美性和坚固性,便携式电子装置更多使用金属材质的外壳。
然而,这种金属材质的外壳由于其材质的特性而具有优秀的导电性,因此可通过特定器件或根据部位来在外置外壳和内置回路部之间形成有电路径。尤其,随着金属外壳和回路部形成环,在通过如外部的露出面积大的金属外壳等导体来瞬间流入具有高电压的静电的情况下,可破损IC等回路部,因此需要解决这种问题的对策。
另一方面,这种便携式电子装置通常使用充电器来对电池进行充电。这种充电器利用直流电(DC)电源对外部的交流电(AC)电源进行整流之后,重新通过变压器变换为适合便携式电子装置的低直流电电源。其中,为了强化变压器的电绝缘性,在变压器的两端设置由电容器构成的Y电容(Y-CAP)。
然而,如非正版充电器等Y电容不具有正规特性的情况下,直流电电源无法被Y电容充分切断,尤其,可因交流电电源而发生泄漏电流,且这种泄漏电流可沿着回路的接地部来传播。
这种泄漏电流可向便携式电子装置的外置外壳等人体可接触的导体传递,因此,最终会给使用人员带来麻麻的不愉快的感觉,并且在严重的情况下,使用人员可因触电而受到致命伤。
因此,如利用金属外壳的手机等便携式电子装置需要从上述泄漏电流中保护使用人员的方案。
发明内容
本发明考虑如上所述的问题而提出,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可从基于静电或外部电源的泄漏电流中保护内部回路和/或使用人员的触电保护器件及具有其的便携式电子装置。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配置于电子装置的人体可接触的导体和内置回路部之间的触电保护器件。当从上述导体流入静电时,上述触电保护器件不受绝缘破坏而使上述静电通过,并满足以下公式,以阻断从上述回路部的接地部流入的外部电源的泄漏电流:
Vbr>Vin,
其中,Vbr为上述触电保护器件的击穿电压,
Vin为上述电子装置的外部电源的额定电压。
并且,上述额定电压可以为相应国家标准额定电压。
并且,上述触电保护器件可包括:烧体,层叠有多个薄片层;至少一对内部电极,以隔开规定间隔的方式配置于上述烧体的内部;以及空隙,形成于上述内部电极之间。
并且,上述一对内部电极可配置于同一平面上。
并且,可在上述空隙的内壁形成有沿着高度方向以规定厚度涂敷的放电物质层。
并且,可在上述一对内部电极之间形成有多个上述空隙。
并且,上述放电物质层可由包含金属粒子的非导电性物质或半导体物质组成。
并且,上述放电物质层可包括:第一部分,沿着上述空隙的内壁涂敷;第二部分,从上述第一部分的上端向外侧延伸;以及第三部分,从上述第一部分的下端向外侧延伸,上述第二部分与上述一对内部电极中的一个内部电极相接触,上述第三部分与上述一对内部电极中的另一个内部电极相接触。
并且,上述烧体可包括具有电容率的绝缘体。
并且,上述内部电极可包含Ag、Au、Pt、Pd、Ni及Cu中的一种以上的成分。
并且,上述触电保护器件可包括:至少两个压敏电阻物质层,由第一压敏电阻物质层及第二压敏电阻物质层交替层叠;多个第一内部电极,在上述第一压敏电阻物质层上以规定间隔L隔开;以及多个第二内部电极,在上述第二压敏电阻物质层上以规定间隔L隔开。
并且,上述击穿电压Vbr可分别形成于最接近的第一内部电极和第二内部电极之间。
并且,上述第一内部电极及上述第二内部电极可分别以至少一部分重叠的方式配置。
并且,上述第一内部电极及上述第二内部电极可分别以互不重叠的方式配置。
并且,上述第一内部电极或上述第二内部电极的分隔间隔L可大于与上述第一内部电极和上述第二内部电极之间的最短距离d1与相邻的另一第一内部电极和上述第二内部电极之间的最短距离d2之和。
并且,上述第一压敏电阻物质层及上述第二压敏电阻物质层可为包含ZnO、SrTiO3、BaTiO3及SiC中的一种以上的半导性材料或Pr类材料及Bi类材料中的一种。
另一方面,本发明提供具有触电保护功能的便携式电子装置,上述具有触电保护功能的便携式电子装置包括:人体可接触的导体;回路部;以及触电保护器件,配置于上述导体和上述回路部之间。其中,当从上述导体流入静电时,上述触电保护单元不受绝缘破坏而使上述静电通过,并满足以下公式,以阻断从上述回路部的接地部流入的外部电源的泄漏电流:
Vbr>Vin,
其中,Vbr为上述触电保护器件的击穿电压,
Vin为上述电子装置的外部电源的额定电压。
并且,上述导体可包括用于与上述电子装置和外部设备进行通信的天线、金属外壳及导电性装饰物中的至少一个。
并且,上述金属外壳可以以包围上述电子装置的外壳的一部分侧部或包围上述电子装置的整个外壳的方式设置。
并且,上述金属外壳可以以包围摄像头的方式设置,上述摄像头以向外部露出的方式设置于上述电子装置的外壳的前部面或后部面。
另一方面,本发明提供配置于电子装置的人体可接触的导体和内置回路部之间的触电保护器件。其中,包括触电保护部,当从上述导体流入静电时,上述触电保护部以不受绝缘破坏而使上述静电通过,并阻断从上述内置回路部的接地部流入的外部电源的泄漏电流,上述触电保护器件满足以下公式:
Vbr>Vin,
其中,Vbr为上述触电保护器件的击穿电压,
Vin为上述电子装置的外部电源的额定电压。
并且,上述触电保护部可包括:烧体,层叠有多个薄片层;至少一对内部电极,以隔开规定间隔的方式配置于上述烧体的内部;以及空隙,形成于上述内部电极之间。
并且,上述触电保护部可包括:至少两个压敏电阻物质层,由第一压敏电阻物质层及第二压敏电阻物质层交替层叠;多个第一内部电极,在上述第一压敏电阻物质层上以规定间隔L隔开;以及多个第二内部电极,在上述第二压敏电阻物质层上以规定间隔L隔开。
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触电保护器件及具有其的便携式电子装置,由于在如金属外壳之类的导体向外部露出的便携式电子装置中设有连接导体和回路部的触电保护器件,因而具有可从基于外部电源的泄漏电流及静电中保护使用人员及内部回路的优点。
附图说明
图1为简要表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触电保护器件的结构图。
图2a及2b为表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触电保护器件的适用例的示意图。
图3a及图3b为分别用于说明本发明一实施例的触电保护器件的泄漏电流(图3a)及静电(ESD)(图3b)的工作的简要等效电路图。
图4a至图4c为表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触电保护器件的一例的图。
图5a至图5c为表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触电保护器件的再一例的图。
图6a至图6d本发明一实施例的触电保护器件的另一例的图。
附图标记的说明
10:便携式电子装置
12a、12b、12c、12d:导体
14:回路部
100:触电保护器件
200、300:抑制器
210:烧体
211、212、311、312:薄片层
211a、212b、314a、314b:内部电极
231、232、331、332:外部电极
125:空隙形成部件
125a、125b、125c、324:放电物质层
216、320:空隙
400、400’:压敏电阻
410、420:压敏电阻物质层
412、412’、422:内部电极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为了使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容易地实施本发明,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详细的说明。本发明可体现为多种形态,并不局限于在此说明的实施例。在附图中,为了明确说明本发明而省略与说明无关的部分,在说明书全文中,对相同或类似的结构要素赋予相同的附图标记。
如图1所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触电保护器件100可配置于电子装置的人体可接触的导体12和内置回路部14之间。
当从上述导体12流入静电时,上述触电保护器件100可以不受绝缘破坏而使上述静电通过,并具有满足以下公式的击穿电压Vb,以阻断从上述回路部14的接地部流入的外部电源的泄漏电流:
Vbr>Vin,
其中,Vin为上述电子装置的外部电源的额定电压。
此时,上述额定电压可以为相应国家标准额定电压,例如,可以为240V、110V、220V、120V、及100V中的一个。
这种触电保护器件100可以为压敏电阻或抑制器,此时,上述击穿电压Vbr意味着压敏电阻或抑制器的击穿电压(或触发电压),并且可以根据压敏电阻或抑制器的内部电极的间隔、相互重叠的内部电极的面积、层叠的薄片层的电容率、内部电极之间的空隙体积、放电物质层和压敏电阻材料的粒径及串联的内部电极的数量来决定。
如图2a所示,上述触电保护器件100可以在便携式电子装置10中配置于外置金属外壳之类的导体12和回路部14之间。
其中,上述便携式电子装置10可以为可携带并可容易搬运的便携式电子装置的形态。作为一例,上述便携式电子装置可以为智能手机、蜂窝式电话等便携终端,可以为智能手表、数码相机、数字多媒体广播(DMB)、电子书、上网本、平板电脑及便携式电脑等。这种电子装置可具有包括用于与外部设备进行通信的天线结构的任意适当的电子器件。并且,可以为使用如无线网及蓝牙等近距离网络通信的设备。
这种便携式电子装置10可包括外壳,上述外壳由金属(铝、不锈钢等)之类的导电性材料或碳纤维合成材料或其他纤维类合成物、玻璃、陶瓷、塑料及组合它们的材料组成。
此时,便携式电子装置10的外壳可包括由金属形成并向外部露出的导体12。其中,上述导体12可包括用于与电子装置和外部设备进行通信的天线、金属外壳及导电性装饰物中的一个。
尤其,上述金属外壳可以以包围上述电子装置的外壳的一部分侧部或包围上述电子装置的整个外壳的方式设置。并且,上述金属外壳可以以包围摄像头的方式设置,上述摄像头以向外部露出的方式设置于上述电子装置的外壳的前部面或后部面。
像这样,触电保护器件100可为了从泄漏电流及静电中保护内部的回路而配置于便携式电子装置10的人体可接触的导体12和回路部14之间。
这种上述触电保护器件100可以与设在上述便携式电子装置10的外壳的金属外壳的数量相匹配地适当设置。只是,在设有多个上述金属外壳的情况下,各个金属外壳12a、12b、12c、12d均可以以与触电保护器件100单独连接的方式内置于上述便携式电子装置10的外壳。
即,如图2a所示,在包围上述便携式电子装置10的外壳的侧部的金属外壳之类的导体12分为三个部分的情况下,各个导体12a、12b、12c、12d均与触电保护器件100相连接,从而可从泄漏电流及静电中保护上述便携式电子装置10的内部的回路。
此时,在上述触电保护器件100设有多个金属外壳12a、12b、12c、12d的情况下,可以以与上述金属外壳12a、12b、12c、12d的相应区域相匹配的方式进行多样设置。
作为一例,在上述便携式电子装置10的外壳设有向外部露出的摄像头的情况下,若在包围上述摄像头的导体12d适用上述触电保护器件100的情况下,上述触电保护器件100可以被设置成阻断泄漏电流并从静电中保护内部回路的形态。
并且,在上述金属外壳12b执行地面作用的情况下,上述触电保护器件100可以设置成与上述金属外壳12b相连接来阻断泄漏电流,并从静电中保护内部回路的形态。
另一方面,如图2b所示,触电保护器件100可配置于金属外壳12’和回路基板14’之间。此时,触电保护器件100用于使静电以无自身破损的方式通过的器件,因此,回路基板14’可具有用于向接地部旁通静电的额外的保护器件16。其中,保护器件16可以为抑制器或压敏电阻。
如图3a及3b所示,这种触电保护器件100可根据基于外部电源的泄漏电流及从导体12流入的静电来具有不同功能。
即,如图3a所示,回路部14的回路基板,例如,外部电源的泄漏电流通过接地部向导体12流入的情况下,触电保护器件100可维持开启状态。即,触电保护器件100由于其击穿电压Vbr大于便携式电子装置的外部电源的额定电压,因此不进行导电而维持开启状态。结果,触电保护器件100可阻断基于从回路部14的接地部流入的外部电源的泄漏电流来防止使用人员触电。
并且,如图3b所示,若静电通过导体12从外部流入,则触电保护器件100作为抑制器或压敏电阻之类的静电保护器件来行使作用。即,在触电保护器件100为压敏电阻的情况下,压敏电阻的击穿电压Vbr小于静电的瞬间电压,因此通过导电可使静电通过,而在触电保护器件100为抑制器的情况下,用于放出静电的抑制器的工作电压小于静电的瞬间电压,因此可通过瞬间放电来使静电通过。结果,当从导体12流入静电时,由于电阻变小,因而触电保护器件100自身不受绝缘破坏而使静电通过。
其中,回路部14可具有用于向接地部旁通静电的额外的保护器件。结果,触电保护器件100可以不会因从导体12流入的静电而受绝缘破坏,并使静电通过,来保护后端的内部回路。
以下,参照图4至图6对本发明实施例的触电保护器件的多种实例进行更详细的说明。
上述触电保护器件可以为如图4a至图4c所示的抑制器200。这种抑制器200包括烧体210、内部电极211a、212a及空隙形成部件215。
烧体210依次层叠有至少一对薄片层211、212、213,并且,形成于各个一面的内部电极211a、212a以相向的方式配置之后,通过压接、烧结来形成为一体。
这种烧体210可包括具有电容率的绝缘体。例如,上述绝缘体可包括陶瓷材料、低温共烧陶瓷(LTCC)、高温共烧陶瓷(HTCC)及磁性材料。此时,陶瓷材料可以为金属类氧化物,金属类氧化物可包含选自Er2O3、Dy2O3、Ho2O3、V2O5、CoO、MoO3、SnO2、BaTiO3及Nd2O3的一种以上。
上述内部电极211a、212a可以以隔开规定间隔的方式形成于烧体210的内部,并可形成为至少一对。其中,第一内部电极211a及第二内部电极212a可分别与设在烧体210的两端的外部电极231、232电连接。
这种内部电极211a、212a可包含Ag、Au、Pt、Pd、Ni及Cu中的一种以上的成分,外部电极231、232可包含Ag、Ni、Sn成分中的一种以上的成分。
上述内部电极211a、212a可设置成多种形状及模式,上述第一内部电极211a和第二内部电极212a可有相同模式,并可具有互不同的模式。即,当构成烧体210时,若以使第一内部电极211a和第二内部电极212a的一部分相向的方式重叠,则内部电极211a、212a并不局限于特定模式。
此时,这种内部电极211a、212a之间的间隔及相向的面积或者相互重叠的长度可以以满足抑制器200的击穿电压Vbr的方式构成,例如,上述内部电极211a、212a之间的间隔可以为10~100μm。
另一方面,在相对应的一对电极211a、212a之间配置有防护薄片层213,上述防护薄片层213用于从防护静电的过电压中保护回路保护器件及周边回路。
这种防护薄片层213在上述一对内部电极211a、212a之间设有形成为中空形的至少一个空隙形成部件215。为此,防护薄片层213可在设有空隙形成部件215的位置形成有贯通孔214。
详细说明如下,在上述烧体210相互层叠有第一薄片层211和第二薄片层212,上述第一薄片层211在上部面设有第一内部电极211a,上述第二薄片层212在下部面设有第二内部电极212a,在上述第一薄片层211及第二薄片层212的之间配置有防护薄片层213。
即,以使上述第一内部电极211a及第二内部电极212a相向的方式依次层叠第一薄片层211、防护薄片层213及第二薄片层212。
以此,上述第一内部电极211a及第二内部电极212a以相向的方式配置后,被上述防护薄片层213相互隔开规定间隔,上述第一内部电极211a及第二内部电极212a的一侧分别与上述空隙形成部件215相接触。
另一方面,如图4c所示,配置于上述第一薄片层211和第二薄片层212的防护薄片层213贯通地形成有至少一个贯通孔214。
其中,上述贯通孔214位于以上述防护薄片层213为基准来分别配置于上部和下部的第一内部电极211a及第二内部电极212a相互重叠的区域。
此时,可在上述贯通孔214设有空隙形成部件215。这种空隙形成部件215可配置于内部电极211a、212a之间,并在内壁包括沿着高度方向以规定厚度涂敷的放电物质层125a、125b、125c。
相对应地,在不单独设置空隙形成部件215的情况下,放电物质层可在上述贯通孔214的内壁沿着高度方向以规定厚度涂敷。
其中,上述空隙形成部件215或涂敷于上述空隙形成部件215的放电物质层的上部端与上述第二内部电极212a相接触,下部端与上述第一内部电极211a相接触。
通过这种空隙形成部件215,可在一对内部电极211a、212a之间形成空隙216。通过这种空隙216来从外部流入的静电可在内部电极211a、212a之间进行放电。此时,可使内部电极211a、212a之间的电阻变低,可将触电保护器件100的两端的电压差减小到规定值以下。因此,抑制器120可以不受绝缘破坏而使静电通过。
其中,构成上述放电物质层125a、125b、125c的放电物质需要电容率低、无导电率,且在施加过电压时,不能有短路(short)。
为此,上述放电物质可由至少包含一种金属粒子的非导电性物质组成,也可由包含SiC或硅类成分的半导体物质组成。并且,也可按规定的比率混合选自SiC、碳、石墨及Zno中的一种以上材料和选自Ag、Pd、Pt、Au、Cu、Ni、W及Mo中的一种以上的材料来组成上述放电物质。
作为一例,在上述第一内部电极211a及第二内部电极212a包含Ag成分的情况下,上述放电物质可包含SiC-ZnO类成分。SiC(Siliconcarbide,碳化硅)成分具有优秀的热稳定性,在氧化环境下也具有优秀的稳定性,并具有规定的导电性和导热性,具有低的电容率。
并且,ZnO成分具有优秀的非线性阻抗特性及放电特性。
当分别单独使用SiC和ZnO时,两者均有导电性,但若混合两者并进行烧结,则SiC粒子的表面与ZnO相结合,从而形成作为导电性低的物质的绝缘层。
这种绝缘层使SiC完全发生反应来在SiC粒子表面形成SiC-ZnO反应层。以此,上述绝缘层可阻断Ag通过,来向放电物质赋予更高一层的绝缘性,并提高对于静电的耐性,从而解决在电子部件安装抑制器120时发生的直流电短路现象。
其中,作为上述放电物质的一例,虽然以包含SiC-ZnO类的成分的方式进行了说明,但不局限于此,可使用包含与构成上述第一内部电极211a及第二内部电极212a的成分相匹配的半导体物质或金属离子的非导电性物质作为上述放电物质。
此时,涂敷于上述空隙形成部件215的内壁的上述放电物质层215a、215b、215c可包括:第一部分215a,沿着空隙形成部件215的内壁涂敷;第二部分215b,从上述第一部分215a的上端沿着上述防护薄片层213的上部面以与第一内部电极211a相向地进行接触的方式延伸;以及第三部分215c,从上述第一部分215a的下端沿着上述防护薄片层213的下部面以与第二内部电极212a相向地进行接触的方式延伸。
以此,上述放电物质层215a、215b、215c不仅形成于上述空隙形成部件215的内壁,而且上述第二部分215b及第三部分215c以分别从上述空隙形成部件215的上部端和下部端延伸的方式形成,从而可扩大与上述第一内部电极211a及第二内部电极212a的接触面积。
根据这种结构,随着构成上述放电物质层215a、215b、215c的成分的一部分通过静电火花来实现气化,因此,即使放电物质层215a、215b、215c的一部分受损,上述放电物质层215a、215b、215c也可以行驶自身的功能,从而可提高对静电的耐性。
另一方面,上述防护薄片层213可设有多个空隙形成部件215。像这样,若上述空隙形成部件215的数量增大,则静电的放电路径也增大,从而可提高对静电的耐性。
需要先明确的是,配置于上述第一薄片层211及第二薄片层212之间的防护薄片层213可以与上述第一薄片层211及第二薄片层212具有相同面积,但也可以包括相互对应的第一内部电极211a及第二内部电极212a重叠的面积,并具有比上述第一薄片层211及第二薄片层212更小的面积。
在施加基于外部电源的泄漏电流的情况下,以这种方式构成的抑制器200因抑制器200的击穿电压Vbr大于由泄漏电源引起的过电压,因此,可维持开启状态,从而可阻断向金属外壳等人体可接触的导体12传递。
上述触电保护器件可为如图5a至图5c所示的抑制器330。这种抑制器300可以不使用额外的空隙形成部件来在内部电极314a、314b之间形成空隙320。此时,可在空隙320的侧壁设有放电物质层324。
上述抑制器300可包括隔开规定间隔来向水平配置的一对内部电极314a、314b。
其中,可在一对内部电极314a、314b之间形成有空隙320。其中,空隙320的高度可以高于一对内部电极314a、314b的高度,宽度可以大于一对内部电极314a、314b的间隔。像这样,若空隙320的体积扩大,则在基于静电进行放电时,即使从内部电极314a、314b发生微细的龟裂,也因内部电极314a、314b之间的空间广阔而可以减少由龟裂引起的缺陷的发生率。
具体说明如下,内部电极314a、314b以形成空隙的方式相互隔开地配置于由至少一对薄片层311、312、313形成的烧体的内部。优选地,上述一对内部电极314a、314b在同一平面上向相平行的方向隔开规定间隔。
即,上述一对内部电极314a、314b以在上述第一薄片层111的上部面形成间隔d的方式相互隔开地进行配置。其中,上述一对内部电极314a、314b之间的间隔d可以为10~100μm。这种一对内部电极314a、314b在上述第一薄片层111的上部面进行图案印刷。
此时,在相互对应的一对内部电极314a、314b之间形成有空隙320,上述空隙320用于防护静电,从过电压保护回路保护器件及周边回路,并阻断泄漏电流。
这种空隙320配置于上述一对内部电极314a、314b之间,上述一对内部电极314a、314b以相互平行的方式排列于同一平面上,并以可装满空气的方式呈中空形,在上述空隙320的开放的上部侧层叠有上述第二薄片层312。
这种空隙320可以设置多个,并沿着上述内部电极314a、314b的宽度方向隔开配置。像这样,若上述空隙320的数量增加,则静电的放电路径增加,从而可提高对静电的耐性。
此时,上述空隙320的高度h大于从上述第一薄片层111的上部面至上述内部电极314a、314b的上端部的高度。即,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空隙320的高度具有大于内部电极314a、314b的总高度,从而可使整个空隙320的体积扩大。
以此,即使在静电进行放电时,从上述内部电极314a、314b发生微细的龟裂,也可通过具有广阔空间的空隙320来减少由龟裂引起的缺陷的发生率。
其中,空隙320包括高度与上述内部电极314a、314b相同的第一部分322a和从上述第一部分322a的上部端延伸规定高度的第二部分322b。此时,如图5b所示,上述空隙320的第一部分322b可向相互隔开配置的一对内部电极314a、314b中的一个电极的上部面上延伸,并且均可向一对内部电极314a、314b的上部面上延伸。
并且,上述空隙320包括从上述第一部分322a的下部端向下方延伸规定高度的第三部分,上述第三部分可以为向上述内部电极314a、314b的下部面上延伸的形态。
空隙材料在上述间隔d进行图案印刷之后,借助烧结过程中施加的热量来去除上述空隙材料,由此形成上述空隙320。其中,上述空隙材料为了在层叠第一薄片层311及第二薄片层312后形成烧体而在压缩过程中防止上述空隙320因压力而发生变形或破损的现象。
为此,上述空隙材料包含可以被高热分解的材质,从而可在层叠多个薄片层后,在烧结的过程中被去除。作为一例,上述空隙材料可包含在200~2000℃之间的温度范围被分解的材质。
此时,如图5c所示,上述一对内部电极314a、314b可设置成具有矩形剖面的杆形状,但并不局限于此,可以设置成多种形状及图案,也可以设置成相同图案,还可以设置成互不相同的图案。
另一方面,在上述一对内部电极314a、314b相向的端部之间形成有隔开规定间隔的间隔d,在上述间隔d设有上述空隙320。此时,在上述空隙320的内壁形成有沿着上述内部电极314a、314b的高度方向以规定厚度涂敷的放电物质层324。此时,需要先明确的是,上述放电物质层324可以仅在在上述空隙320的内壁设置,但以盖住上述空隙320开放的上部的方式涂敷。即,上述放电物质层124不仅可以连接上述空隙320的内壁来延伸,而且也可以连接上述空隙320开放的上部端来延伸。
另一方面,构成上述烧体的第一薄片层111及第二薄片层312可在第一薄片层111的上部直接层叠第二薄片层312,但也可层叠与形成于上述第一薄片层111的上部面的一对内部电极314a、314b及空隙320的高度相对应的额外的缓冲层113。这种缓冲层113执行消除与内部电极314a、314b的高度及空隙320的高度相对应的高度偏差的作用。
上述触电保护器件可以为如图6a至图6d所示的压敏电阻400。这种压敏电阻400包括压敏电阻物质层410、420及多个内部电极412、412’、422。
上述压敏电阻物质层可由第一压敏电阻物质层410及第二压敏电阻物质层420交替地配置至少两层。其中,上述第一压敏电阻物质层410及上述第二压敏电阻物质层420可以为包含ZnO、SrTiO3、BaTiO3及SiC中的一种以上的半导性材料或Pr类材料及Bi类材料中的一种。
上述内部电极可包括:多个第一内部电极412、412’,在第一压敏电阻物质层410上以规定间隔L隔开;以多个第二内部电极422,在第二压敏电阻物质层420上以规定间隔L隔开。
其中,压敏电阻400的击穿电压Vbr可以为分别形成于最邻近第一内部电极412、412’和第二内部电极422之间的单位击穿电压之和。即,压敏电阻400的击穿电压Vbr可根据分别形成于第一内部电极412、412’和第二内部电极422之间的单位击穿电压及电串联而成的第一内部电极412、412’和第二内部电极422的数量来决定。
上述第一内部电极412、412’及上述第二内部电极422可以分别以至少一部分不重叠的方式配置。即,上述第一内部电极412、412’及上述第二内部电极422可分别以至少一部分重叠的方式交叉配置,或者以互不重叠的方式在相互之间交叉配置。
此时,优选地,上述第一内部电极或上述第二内部电极以防止静电或泄漏电流向内部电极412、412’、422的相邻的外部电极(未图示)泄漏,并在内部电极412、412’、422之间正常运行的方式设置间隔。
例如,优选地,一个第一内部电极412与相邻的第一内部电极412’之间的隔开间隔L大于上述第一内部电极412和上述第二内部电极422之间的最短距离d1和上述相邻的另一第一内部电极412’和上述第二内部电极422之间的最短距离d2之和。
与此同时,优选地,上述第二内部电极422与相邻的外部电极(未图示)之间的距离大于第一内部电极412、422之间的隔开间隔。
具体地,上述第一压敏电阻物质层410可具有两个第一内部电极412、412’,上述两个第一内部电极412、412’可在同一平面上并排地隔开配置。
并且,可在上述第二压敏电阻物质层420的一面设有第二内部电极422。
此时,上述第一压敏电阻物质层410及第二压敏电阻物质层420向上下方向层叠,使得上述第二内部电极422与两个第一内部电极412、412’以向上下方向隔开规定间隔的状态配置。
并且,上述第二内部电极422可以以使两端部侧与上述两个第一内部电极412、412’的一端部侧重叠规定区域的方式配置。为此,上述第二内部电极422的中央部可位于形成在上述两个第一内部电极412、412’之间的间隔L1的中央部。
其中,如图6c所示,形成有两个第一内部电极412、412’的第一压敏电阻物质层410可层叠于形成有一个第二内部电极422的第二压敏电阻物质层420的上部,选择性地,可层叠于第二压敏电阻物质层420的下部。
另一方面,第一内部电极412、412’及第二内部电极422可根据形成于两者之间的单位击穿电压来决定用于满足压敏电阻400的击穿电压Vbr的数量。即,在图6a至图6d中,虽然以通过第一内部电极412、412’及第二内部电极422形成的单位器件为两个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并不局限于此,根据单位击穿电压的大小,可形成多个。
此时,通过第一内部电极412、412’及第二内部电极422来形成的单位器件可以以并列方式形成多个。即,如图6d所示,压敏电阻400’可以为形成有两个第一内部电极412、412’的两个第一压敏电阻物质层410和形成有一个第二内部电极422的一个第二压敏电阻物质层420交替层叠的形态。
此时,上述两个第一压敏电阻物质层410可以以分别层叠于上述第二压敏电阻物质层420的上部和下部的形态层叠。其中,形成于上述第二压敏电阻物质层420的第二内部电极422的两端部侧与配置在上部的第一内部电极412、412’及配置在下部的第二内部电极422的一端部侧重叠规定区域。
并且,配置于上述第二压敏电阻物质层420的上部的第一内部电极412、412’和配置于第二压敏电阻物质层420的下部的第一内部电极412、412’可向上、下方向并排地配置,并且可在向垂直方向隔开配置的多个第一内部电极412、412’的之间配置第二内部电极422。
此时,在上述第二内部电极422的中央部可位于间隔L的中央部,上述间隔L形成在配置于同一平面上的两个第一内部电极412、412’之间。
上述第一压敏电阻物质层410及第二压敏电阻物质层420可满足上述第一内部电极412、412’及第二内部电极422的间隔d1、d1或它们之间的间隔L,并以多种层叠顺序配置。
像这样,随着层叠多个第一压敏电阻物质层410及第二压敏电阻物质层420,增加静电的放电路径,从而可提高对静电的耐性。
上述压敏电阻400、400’由于在压敏电阻物质层设有第一内部电极412、412’和第二内部电极422,因此在施加静电时,通过压敏电阻物质的非线性电压特性使第一内部电极412、412’和第二内部电极422之间的电阻变低,从而可使静电通过。因此,压敏电阻物质也可以不受瞬间高静电绝缘破坏而使静电通过。
另一方面,在施加基于外部电源的泄漏电流的情况下,由于压敏电阻400、400’的击穿电压Vbr大于泄漏电压的过电压,因此,维持开启状态,从而可阻断向金属外壳等人体可接触的导体12传递。
以上,虽然对本发明一实施例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的思想并不局限于本说明书所公开的实施例,理解本发明思想的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在相同的思想范围内,通过结构要素的附加、变更、删除、追加等来容易地提出其他实施例,而这些属于本发明的思想范围内。

Claims (23)

1.一种触电保护器件,配置于电子装置的人体能够接触的导体和内置回路部之间,上述触电保护器件的特征在于,当从上述导体流入静电时,不受绝缘破坏而使上述静电通过,并满足以下公式,以阻断从上述回路部的接地部流入的外部电源的泄漏电流:
Vbr>Vin,
其中,Vbr为上述触电保护器件的击穿电压,
Vin为上述电子装置的外部电源的额定电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电保护器件,其特征在于,上述额定电压为各个国家的标准额定电压。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电保护器件,其特征在于,上述触电保护器件包括:
烧体,层叠有多个薄片层;
至少一对内部电极,以隔开规定间隔的方式配置于上述烧体的内部;以及
空隙,形成于上述内部电极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触电保护器件,其特征在于,上述一对内部电极配置于同一平面上。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触电保护器件,其特征在于,在上述空隙的内壁形成有沿着高度方向以规定厚度涂敷的放电物质层。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触电保护器件,其特征在于,在上述一对内部电极之间形成有多个上述空隙。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触电保护器件,其特征在于,上述放电物质层由包含金属粒子的非导电性物质或半导体物质组成。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触电保护器件,其特征在于,
上述放电物质层包括:
第一部分,沿着上述空隙的内壁涂敷;
第二部分,从上述第一部分的上端向外侧延伸;以及
第三部分,从上述第一部分的下端向外侧延伸,
上述第二部分与上述一对内部电极中的一个内部电极相接触,上述第三部分与上述一对内部电极中的另一个内部电极相接触。
9.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触电保护器件,其特征在于,上述烧体包括具有电容率的绝缘体。
10.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触电保护器件,其特征在于,上述内部电极包含Ag、Au、Pt、Pd、Ni及Cu中的一种以上的成分。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电保护器件,其特征在于,上述触电保护器件包括:
至少两个压敏电阻物质层,由第一压敏电阻物质层及第二压敏电阻物质层交替层叠而成;
多个第一内部电极,在上述第一压敏电阻物质层上以规定间隔(L)隔开;以及
多个第二内部电极,在上述第二压敏电阻物质层上以规定间隔(L)隔开。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触电保护器件,其特征在于,上述击穿电压(Vbr)为分别形成于最接近的第一内部电极和第二内部电极之间的单位击穿电压之和。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触电保护器件,其特征在于,上述第一内部电极及上述第二内部电极分别以至少一部分重叠的方式配置。
14.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触电保护器件,其特征在于,上述第一内部电极及上述第二内部电极分别以互不重叠的方式配置。
15.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触电保护器件,其特征在于,上述第一内部电极或上述第二内部电极的分隔间隔(L)大于上述第一内部电极和上述第二内部电极之间的最短距离(d1)与相邻的另一第一内部电极和上述第二内部电极之间的最短距离(d2)之和。
16.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触电保护器件,其特征在于,上述第一压敏电阻物质层及上述第二压敏电阻物质层为包含ZnO、SrTiO3、BaTiO3及SiC中的一种以上的半导性材料或Pr类材料及Bi类材料中的一种。
17.一种具有触电保护功能的便携式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
包括:
人体能够接触的导体;
回路部;以及
触电保护器件,配置于上述导体和上述回路部之间,
当从上述导体流入静电时,上述触电保护单元不受绝缘破坏而使上述静电通过,并满足以下公式,以阻断从上述回路部的接地部流入的外部电源的泄漏电流:
Vbr>Vin,
其中,Vbr为上述触电保护器件的击穿电压,
Vin为上述电子装置的外部电源的额定电压。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具有触电保护功能的便携式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导体包括用于使上述电子装置和外部设备进行通信的天线、金属外壳及导电性装饰物中的至少一个。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具有触电保护功能的便携式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金属外壳以包围上述电子装置的外壳的一部分侧部或包围上述电子装置的整个外壳的方式设置。
20.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具有触电保护功能的便携式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金属外壳以包围摄像头的方式设置,上述摄像头以向外部露出的方式设置于上述电子装置的外壳的前部面或后部面。
21.一种触电保护器件,配置于电子装置的人体能够接触的导体和内置回路部之间,上述触电保护器件的特征在于,包括触电保护部,当从上述导体流入静电时,上述触电保护部以不受绝缘破坏而使上述静电通过,并阻断从上述内置回路部的接地部流入的外部电源的泄漏电流,
上述触电保护器件满足以下公式:
Vbr>Vin,
其中,Vbr为上述触电保护器件的击穿电压,
Vin为上述电子装置的外部电源的额定电压。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触电保护器件,其特征在于,上述触电保护部包括:
烧体,层叠有多个薄片层;
至少一对内部电极,以隔开规定间隔的方式配置于上述烧体的内部;以及
空隙,形成于上述内部电极之间。
23.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触电保护器件,其特征在于,上述触电保护部包括:
至少两个压敏电阻物质层,由第一压敏电阻物质层及第二压敏电阻物质层交替层叠而成;
多个第一内部电极,在上述第一压敏电阻物质层上以规定间隔(L)隔开;以及
多个第二内部电极,在上述第二压敏电阻物质层上以规定间隔(L)隔开。
CN201510599626.3A 2014-11-20 2015-09-18 触电保护器件及具有其的便携式电子装置 Active CN10559136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236137.0A CN107360706B (zh) 2014-11-20 2015-09-18 触电保护器件及具有其的便携式电子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6)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KR20140162808 2014-11-20
KR20140162863 2014-11-20
KR10-2014-0162863 2014-11-20
KR10-2014-0162808 2014-11-20
KR1020150094264A KR101608224B1 (ko) 2014-11-20 2015-07-01 감전보호소자 및 이를 구비한 휴대용 전자장치
KR10-2015-0094264 2015-07-01

Related Child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236137.0A Division CN107360706B (zh) 2014-11-20 2015-09-18 触电保护器件及具有其的便携式电子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591360A true CN105591360A (zh) 2016-05-18
CN105591360B CN105591360B (zh) 2017-05-31

Family

ID=55801447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236137.0A Active CN107360706B (zh) 2014-11-20 2015-09-18 触电保护器件及具有其的便携式电子装置
CN201510599626.3A Active CN105591360B (zh) 2014-11-20 2015-09-18 触电保护器件及具有其的便携式电子装置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236137.0A Active CN107360706B (zh) 2014-11-20 2015-09-18 触电保护器件及具有其的便携式电子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0175727B2 (zh)
KR (1) KR101608224B1 (zh)
CN (2) CN107360706B (zh)
WO (1) WO2016080623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8133764A1 (zh) * 2017-01-20 2018-07-26 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指纹识别模组及移动终端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MX2020008622A (es) 2018-03-05 2021-01-15 Kyocera Avx Components Corp Varistor en cascada con mejores capacidades de manejo de energia.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6035537A1 (ja) * 2004-12-06 2006-04-06 Array Proto Technology Inc. 避雷装置
US20070097585A1 (en) * 2005-11-03 2007-05-03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Apparatus for preventing static electricity and electric shock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 terminal
US20100109804A1 (en) * 2007-05-03 2010-05-06 Thomas Feichtinger Electrical Multilayer Component
CN102017339A (zh) * 2008-05-08 2011-04-13 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内置esd保护功能的基片

Family Cites Families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3030386A1 (de) 2001-09-28 2003-04-10 Epcos Ag Schaltungsanordnung, schaltmodul mit der schaltungsanordnung und verwendung des schaltmoduls
JP4292901B2 (ja) * 2002-08-20 2009-07-08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バリスタ
JP4715248B2 (ja) * 2005-03-11 2011-07-06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積層セラミック電子部品
KR100630187B1 (ko) 2005-05-27 2006-10-02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이동통신 단말기의 감전 보호 장치
KR100573364B1 (ko) 2005-06-11 2006-04-26 주식회사 이노칩테크놀로지 칩형 써지 어레스터 및 이의 제조 방법
WO2007032240A1 (ja) * 2005-09-13 2007-03-22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静電気対策部品
KR100813195B1 (ko) * 2006-04-20 2008-03-13 주식회사 이노칩테크놀로지 정전기 보호 소자
KR20080044551A (ko) 2006-11-16 2008-05-21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이동통신 단말기
KR101326653B1 (ko) 2007-01-17 2013-11-08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휴대 단말기
KR100845948B1 (ko) * 2007-04-11 2008-07-11 주식회사 이노칩테크놀로지 회로 보호 소자 및 그 제조 방법
KR100825418B1 (ko) 2007-10-15 2008-04-29 (주)쓰리나인 케이스 외관의 정전기 방지용 박막 및 그 제조방법
WO2009098944A1 (ja) * 2008-02-05 2009-08-13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Esd保護デバイス
CN101646298A (zh) * 2008-08-07 2010-02-10 佳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低温共烧陶瓷的静电放电保护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JP2010146779A (ja) * 2008-12-17 2010-07-01 Panasonic Corp 過電圧保護部品
US8724284B2 (en) * 2011-05-25 2014-05-13 Tdk Corporation Electrostatic protection component
KR101915961B1 (ko) * 2011-09-06 2019-01-31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전자 장치 및 그 전자 장치에 사용 가능한 보드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6035537A1 (ja) * 2004-12-06 2006-04-06 Array Proto Technology Inc. 避雷装置
US20070097585A1 (en) * 2005-11-03 2007-05-03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Apparatus for preventing static electricity and electric shock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 terminal
US20100109804A1 (en) * 2007-05-03 2010-05-06 Thomas Feichtinger Electrical Multilayer Component
CN102017339A (zh) * 2008-05-08 2011-04-13 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内置esd保护功能的基片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8133764A1 (zh) * 2017-01-20 2018-07-26 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指纹识别模组及移动终端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360706A (zh) 2017-11-17
KR101608224B1 (ko) 2016-04-14
US10175727B2 (en) 2019-01-08
US20160149399A1 (en) 2016-05-26
CN105591360B (zh) 2017-05-31
CN107360706B (zh) 2019-11-05
WO2016080623A1 (ko) 2016-05-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591375B (zh) 触电保护器件及具有其的便携式电子装置
CN105375458B (zh) 触电保护器件及具有其的便携式电子装置
CN105470685B (zh) 触电保护用电流接触器及具有其的便携式电子装置
CN107211528B (zh) 内置有触电保护功能的便携式电子设备
CN105591360A (zh) 触电保护器件及具有其的便携式电子装置
CN108701943B (zh) 功能性接触器及包括其的便携式电子装置
TWI614771B (zh) 複合保護裝置以及具有該裝置的電子裝置
CN207719393U (zh) 便携式无线终端
CN108141993B (zh) 触电保护装置
KR101578543B1 (ko) 감전보호소자 및 이를 구비한 휴대용 전자장치
KR101727079B1 (ko) 감전보호소자 및 이를 구비한 휴대용 전자장치
CN207834826U (zh) Esd保护装置
KR101926599B1 (ko) 감전보호 장치
KR20170051084A (ko) 감전보호소자
KR20170057036A (ko) 감전보호소자
KR20170004797A (ko) 감전보호용 컨택터 및 이를 구비한 휴대용 전자장치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