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579795A - 油面检测装置和搭载有该油面检测装置的制冷空调装置 - Google Patents

油面检测装置和搭载有该油面检测装置的制冷空调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579795A
CN105579795A CN201480052909.XA CN201480052909A CN105579795A CN 105579795 A CN105579795 A CN 105579795A CN 201480052909 A CN201480052909 A CN 201480052909A CN 105579795 A CN105579795 A CN 10557979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asta
compressor
oil
temperature
electric pow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80052909.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579795B (zh
Inventor
落合康敬
亩崎史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filed Critical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557979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57979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57979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57979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9/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 F25B49/02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for compression type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 F25B49/022Compressor control arrangemen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31/00Compressor arrangements
    • F25B31/002Lubricatio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9/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 F25B49/02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for compression type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B2313/031Sensor arrangements
    • F25B2313/0314Temperature sensors near the indoor heat exchange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B2313/031Sensor arrangements
    • F25B2313/0315Temperature sensors near the outdoor heat exchange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600/00Control issues
    • F25B2600/02Compressor control
    • F25B2600/021Inverters therefo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600/00Control issues
    • F25B2600/02Compressor control
    • F25B2600/024Compressor control by controlling the electric parameters, e.g. current or voltag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700/00Sensing or detecting of parameters; Sensors therefor
    • F25B2700/03Oil level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700/00Sensing or detecting of parameters; Sensors therefor
    • F25B2700/19Pressures
    • F25B2700/193Pressures of the compressor
    • F25B2700/1931Discharge pressur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700/00Sensing or detecting of parameters; Sensors therefor
    • F25B2700/21Temperatures
    • F25B2700/2104Temperatures of an indoor room or compartment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700/00Sensing or detecting of parameters; Sensors therefor
    • F25B2700/21Temperatures
    • F25B2700/2105Oil temperatur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700/00Sensing or detecting of parameters; Sensors therefor
    • F25B2700/21Temperatures
    • F25B2700/2115Temperatures of a compressor or the drive means therefor
    • F25B2700/21151Temperatures of a compressor or the drive means therefor at the suction side of the compresso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700/00Sensing or detecting of parameters; Sensors therefor
    • F25B2700/21Temperatures
    • F25B2700/2115Temperatures of a compressor or the drive means therefor
    • F25B2700/21155Temperatures of a compressor or the drive means therefor of the oil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30/00Energy efficient heating, ventilation or air conditioning [HVAC]
    • Y02B30/70Efficient control or regulation technologies, e.g. for control of refrigerant flow, motor or heat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ir Conditioning Control Device (AREA)

Abstract

一种油面检测装置,该油面检测装置搭载于制冷空调装置(1),对积存在构成制冷空调装置(1)的压缩机(21)的内部的油的油面进行检测,其中,该油面检测装置具备:油面检测部(70),其设置在压缩机(21)的外表面,检测设置部位的温度;传感器输出部(35f),其向制冷空调装置(1)输出使制冷空调装置(1)的运转状态变化的信号;以及判定部(35b),其根据在从传感器输出部(35f)输出的信号的至少输出后由油面检测部(70)得到的测量值,对积存在压缩机(21)的内部的油的干涸进行判定。

Description

油面检测装置和搭载有该油面检测装置的制冷空调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检测制冷空调装置的压缩机的油面的油面检测装置和搭载有该油面检测装置的制冷空调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存在如下的油面检测装置:在压缩机的内部设置由热敏电阻构成的油面检测传感器,使油面检测传感器自发热,根据在气体中和在液体中的散热特性的差异来检测在油面检测传感器设置位置是否有油(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03-033994号公报(第8页,第3图等)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但是,若考虑油面检测传感器的可靠性和维护,则实际上在压缩机内部设置油面检测传感器是很难的。这是因为压缩机内部的温度和压力变化得大,油和气体制冷剂以高速循环,因此作为油面检测传感器的设置环境来说是苛刻的条件。另外,在油面检测传感器发生了故障的情况下需要连带压缩机一起更换,维护花费费用和劳力。因此,优选在压缩机外部设置油面检测传感器。但是,在压缩机的外部设置了油面检测传感器的情况下,存在以下的问题。
即,在压缩机内部设置了油面检测传感器的情况下,在油中和在气体制冷剂中散热特性的差异显现为数十摄氏度以上的检测温度之差,而在设置于压缩机外部的情况下,显现在压缩机外表面的油部和气体部的温度差仅显现为几摄氏度左右。而且,油面检测传感器容易受到压缩机的运转状态、压缩机的环境状态(外部气体温度等)变化的影响,即使在油已干涸的状态下,根据压缩机内部的油和气体制冷剂的温度条件的不同,也有错误检测为存在油的情况。
本发明是鉴于这一点而作出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设置油面检测传感器并能够正确地检测油的干涸的油面检测装置和搭载有该油面检测装置的制冷空调装置。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油面检测装置搭载于制冷空调装置,对积存在构成制冷空调装置的压缩机的内部的油的油面进行检测,其中,该油面检测装置具备:油面检测传感器,其设置于压缩机的规定的高度位置,检测设置部位的温度;输出部,其向制冷空调装置输出使要被吸入到压缩机中的制冷剂的压缩机吸入温度变化的信号;以及判定部,其对在从输出部输出的信号的输出前后由油面检测传感器得到的测量值进行比较,对积存在压缩机的内部的油的干涸进行判定。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得到一种设置油面检测传感器并能够正确地检测油的干涸的油面检测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3的制冷空调装置1的制冷剂回路结构的一个例子的概略结构图。
图2是表示图1的压缩机的结构的图。
图3是表示图1的制冷空调装置1的电气结构的控制框图。
图4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油面检测装置的结构的框图。
图5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制冷空调装置的制冷运转时的p-h线图。
图6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油面检测装置的油面检测的流程的流程图。
图7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油面检测装置的油面检测的流程的流程图。
图8是表示组合了图6和图7分别示出的方法的油面检测的流程的流程图。
图9是表示作为本发明实施方式2的制冷空调装置的要素部件的压缩机的两个压缩机状态的图。
图10是表示作为本发明实施方式2的制冷空调装置的要素部件的压缩机的两个压缩机状态的图。
图1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油面检测装置的温度检测方式下的油面检测的流程的流程图。
图12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油面检测装置的外部加热方式下的油面检测的流程的流程图。
图13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油面检测装置的温度检测方式的说明图,是有可能漏检油干涸的温度条件的说明图。
图14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油面检测装置的外部加热方式的说明图,是虽然油已干涸但有可能漏检油干涸的温度条件的说明图。
图15是表示作为本发明实施方式3的制冷空调装置的要素部件的压缩机的三个状态的概略图。
图16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油面检测装置的油面检测的流程的流程图。
图17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的制冷空调装置的油面检测装置的配置位置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3的制冷空调装置1的制冷剂回路结构的一个例子的概略结构图。根据图1,说明制冷空调装置1的制冷剂回路结构及动作。该制冷空调装置1设置于例如大楼或公寓等,进行蒸气压缩式的制冷循环运转,从而使用于所设置的空调对象区域的制冷和制热。此外,在包括图1在内的以下的附图中,各构成构件的大小的关系有时与实际的情况不同。
(制冷空调装置1的结构)
制冷空调装置1主要具备作为热源机的室外机2和作为与其并联地连接的多台(在图1中图示了2台)利用单元的室内机4(室内机4A、室内机4B)。另外,制冷空调装置1具有连接室外机2和室内机4的延长配管(液体延长配管(第二延长配管)6、气体延长配管(第一延长配管)7)。即,制冷空调装置1具有制冷剂回路10,在该制冷剂回路10中室外机2和室内机4由制冷剂配管连接而使制冷剂循环。此外,液体延长配管6具备主液体延长配管6A、分支液体延长配管6a、分支液体延长配管6b和分配器51a。另外,气体延长配管7具备主气体延长配管7A、分支气体延长配管7a、分支气体延长配管7b和分配器52a。在此使用R410A作为制冷剂。
[室内机4]
室内机4A、室内机4B接受来自室外机2的冷能或热能的供给并向空调对象区域供给制冷空气或制热空气。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有时省略室内机4后的“A”、“B”,在该情况下是表示室内机4A、室内机4B这双方。另外,在“室内机4A”系统的各设备(也包括回路的一部分)的附图标记的后面附加“A(或a)”,在“室内机4B”系统的各设备(也包括回路的一部分)的附图标记的后面附加“B(或b)”来进行图示。在它们的说明中有时也省略附图标记后的“A(或a)”、“B(或b)”,不言而喻是表示双方的设备。
室内机4通过埋入大楼等室内的天花板、悬挂于天花板、挂在室内的壁面上等而设置。室内机4A使用主液体延长配管6A、分配器51a、分支液体延长配管6a、分支气体延长配管7a、分配器52a和主气体延长配管7A从室外机2延长并连接,构成了制冷剂回路10的一部分。室内机4B使用主液体延长配管6A、分配器51a、分支液体延长配管6b、分支气体延长配管7b、分配器52a和主气体延长配管7A从室外机2延长并连接,构成了制冷剂回路10的一部分。
室内机4主要具有构成制冷剂回路10的一部分的室内侧制冷剂回路(室内侧制冷剂回路10a、室内侧制冷剂回路10b)。该室内侧制冷剂回路主要通过作为膨胀机构的膨胀阀41和作为利用侧热交换器的室内热交换器42串联地延长而构成。
室内热交换器42在载热体(例如,空气或水等)与制冷剂之间进行热交换,使制冷剂冷凝液化或蒸发气化。具体来说,室内热交换器42在制热运转时发挥制冷剂的冷凝器(散热器)的功能而将室内空气加热,在制冷运转时发挥制冷剂的蒸发器的功能而将室内空气冷却。室内热交换器42没有特别限定于该形式,可以由例如由传热管和大量翅片构成的交叉翅片式的翅片管型的热交换器构成。
膨胀阀41为了进行在室内侧制冷剂回路内流动的制冷剂的流量的调节等,设置在室内热交换器42的液体侧,对制冷剂进行减压而使其膨胀。该膨胀阀41可以由能够可变地控制开度的膨胀阀、例如电子式膨胀阀等构成。
室内机4具有室内风扇43。室内风扇43是鼓风机,该鼓风机用于将室内空气吸入到室内机4内并通过室内热交换器42使其与制冷剂进行了热交换之后,作为供给空气向室内供给。室内风扇43能够改变向室内热交换器42供给的空气的风量,可以由例如由直流风扇马达驱动的离心风扇或多叶风扇等构成。其中,室内热交换器42也可以是利用制冷剂和不同于空气的载热体(例如,水或盐水等)执行热交换的热交换器。
另外,在室内机4中设置有各种传感器。在室内热交换器42的气体侧,设置有检测出制冷剂的温度(即,与制热运转时的冷凝温度Tc或制冷运转时的蒸发温度Te对应的制冷剂温度)的气体侧温度传感器(气体侧温度传感器33f(搭载于室内机4A)、气体侧温度传感器33i(搭载于室内机4B))。在室内热交换器42的液体侧,设置有检测出制冷剂的温度Teo的液体侧温度传感器(液体侧温度传感器33e(搭载于室内机4A)、液体侧温度传感器33h(搭载于室内机4B))。
另外,在室内机4的室内空气的吸入口侧,设置有检测出向单元内流入的室内空气的温度(即,室内温度Tr)的室内温度传感器(室内温度传感器33g(搭载于室内机4A)、室内温度传感器33j(搭载于室内机4B))。这些由各种传感器检测的信息(温度信息)被发送到对搭载于室内机4的各设备的动作进行控制的后述控制部(室内侧控制部32),利用于各设备的动作控制。此外,没有特别限定液体侧温度传感器33e、33h、气体侧温度传感器33f、33i及室内温度传感器33g、33j的种类,可以由例如热敏电阻等构成。
另外,室内机4具有对构成室内机4的各设备的动作进行控制的室内侧控制部32(32a、32b)。而且,室内侧控制部32具有为了进行室内机4的控制而设置的微型计算机、存储器等。室内侧控制部32能够在用于逐一操作室内机4的遥控器(未图示)之间进行控制信号等的交换、或在室外机2(具体来说是室外侧控制部31)之间经由传输线(也可以是无线)进行控制信号等的交换。即,室内侧控制部32通过与室外侧控制部31协作而作为进行整个制冷空调装置1的运转控制的控制部3发挥功能(参照图3)。
[室外机2]
室外机2具有向室内机4供给冷能或热能的功能。室外机2设置在例如大楼等的室外,由液体延长配管6、气体延长配管7从室内机4延长并连接,构成了制冷剂回路10的一部分。也就是说,从室外机2流出并在主液体延长配管6A中流动的制冷剂,经由分配器51a分流到分支液体延长配管6a和分支液体延长配管6b,并分别流入到室内机4A、室内机4B。同样地,从室外机2流出并在主气体延长配管7A中流动的制冷剂,经由分配器52a分流到分支气体延长配管7a和分支气体延长配管7b,并分别流入到室内机4A、室内机4B。
室外机2主要具有构成制冷剂回路10的一部分的室外侧制冷剂回路10z。该室外侧制冷剂回路10z主要具有压缩机21、作为热源侧热交换器的室外热交换器23、液体侧截止阀28和气体侧截止阀29串联地延长的结构。
压缩机21吸入制冷剂并将该制冷剂压缩成高温、高压的状态。用接下来的图2简单地说明压缩机21。
图2是表示图1的压缩机的结构的图。
压缩机21具有:压缩部21a,其从外部吸入制冷剂并进行压缩;电动部21b,其具有定子及转子;以及主轴21c,其连结上述压缩部21a和电动部21b并将电动部21b产生的旋转力传递到压缩部21a,压缩机21具有将这些构件收容在密闭容器21A内的结构。主轴21c在密闭容器21A内沿上下方向延伸地配置,被轴承部21d轴支承。另外,在主轴21c的下端设置有液压泵21e,抽出积存在密闭容器21A的下部的油来向主轴21c及压缩部21a的各滑动部供给。
另外,在密闭容器21A的侧面设置有用于吸入制冷剂的吸入管21f,在密闭容器21A的上表面设置有用于排出压缩的制冷剂的排出管21g。
该压缩机21能够改变运转容量,可以由例如具备由变换器控制频率F的电动部21b的容积式压缩机等构成。此外,在图1中,以压缩机21是1台的情况为例进行了图示,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根据室内机4的延长台数等来将2台以上的压缩机21并联延长地搭载。
在这样构成的压缩机21的外表面,设置有用于检测压缩机21内的油面的油面检测装置60。关于油面检测装置60的详细情况,会再详细说明。
在此,回到图1的说明。室外热交换器23发挥制冷剂的冷凝器(散热器)的功能,在载热体(例如,空气或水等)与制冷剂之间进行热交换,使该制冷剂冷凝液化。室外热交换器23没有特别限定于该形式,可以由例如传热管和大量翅片构成的交叉翅片式的翅片管型热交换器构成。此外,室外热交换器23的气体侧与压缩机21连接,液体侧与主液体延长配管6A连接。
室外机2具有室外风扇27。室外风扇27是鼓风机,该鼓风机用于将室外空气吸入到室外机2内并在室外热交换器23使其与制冷剂进行了热交换之后,向室外排出。该室外风扇27能够改变向室外热交换器23供给的空气的风量,可以由例如通过由直流风扇马达构成的马达驱动的螺旋桨式风扇等构成。其中,室外热交换器23也可以是利用制冷剂和不同于空气的载热体(例如,水或盐水等)执行热交换的热交换器。
另外,在室外机2中设置有多个压力传感器和温度传感器。作为压力传感器,设置有检测出压缩机21的吸入压力Ps的吸入压力传感器34a和检测出压缩机21的排出压力Pd的排出压力传感器34b。
在室外机2中,作为温度传感器,设置有吸入温度传感器33a、排出温度传感器33b、液体管温度传感器33d、热交换温度传感器33k、液体侧温度传感器33l和室外温度传感器33c。吸入温度传感器33a设置在储液器24与压缩机21之间的位置,检测出压缩机21的吸入温度Ts。排出温度传感器33b检测出压缩机21的排出温度Td。热交换温度传感器33k检测出在室外热交换器23内流动的制冷剂的温度。液体侧温度传感器33l设置在室外热交换器23的液体侧,检测出液体侧的制冷剂温度。室外温度传感器33c设置在室外机2的室外空气的吸入口侧,检测出向室外机2内流入的室外空气的温度。
这些由各种传感器检测出的信息(温度信息)发送到对搭载于室内机4的各设备的动作进行控制的控制部(室外侧控制部31),利用于各设备的动作控制。此外,没有特别限定各温度传感器的种类,可以由例如热敏电阻等构成。
另外,室外机2具有对构成室外机2的各要素的动作进行控制的室外侧控制部31。室外侧控制部31具有为了进行室外机2的控制而设置的微型计算机、存储器、控制马达的反演电路等。而且,室外侧控制部31能够在室内机4的室内侧控制部32之间经由传输线(也可以是无线)进行控制信号等的交换。即,室外侧控制部31通过与室内侧控制部32协作而作为进行整个制冷空调装置1的运转控制的控制部3发挥功能(参照图3)。
在此,对控制部3进行详细说明。图3是表示图1的制冷空调装置1的电气结构的控制框图。
控制部3与压力传感器和温度传感器(检测部)连接,以便能够接收压力传感器(吸入压力传感器34a、排出压力传感器34b)、温度传感器(气体侧温度传感器33f、33i、液体侧温度传感器33e、33h、室内温度传感器33g、33j、吸入温度传感器33a、排出温度传感器33b、室外温度传感器33c、液体管温度传感器33d、热交换温度传感器33k、液体侧温度传感器33l)的检测信号。另外,控制部3与各种设备连接,以便根据这些传感器的检测信号等来控制各种设备(压缩机21、室外风扇27、室内风扇43、发挥流量控制阀的功能的膨胀阀41)。
如图3所示,控制部3具备测定部3a、运算部3b、存储部3c、驱动部3d、显示部3e、输入部3f、输出部3g。测定部3a具有如下的功能:基于从压力传感器及温度传感器发送的信息,对在制冷剂回路10中循环的制冷剂的压力和温度(也就是说,运转状态量)进行测定。运算部3b具有如下的功能:基于由测定部3a测定的测定值,对制冷剂量(也就是说,运转状态量)进行运算。存储部3c具有如下的功能:存储由测定部3a测定的测定值、由运算部3b运算算出的制冷剂量,或存储来自外部的信息。
驱动部3d具有如下的功能:对驱动制冷空调装置1的各要素(具体来说,压缩机马达、阀机构、风扇马达等)的驱动进行控制。显示部3e具有如下的功能:利用声音或显示来报告使制冷空调装置1运转而产生的异常,或者利用声音或显示来报告油面检测装置60的油面检测结果(油是否干涸的判定结果)。输入部3f具有如下的功能:进行各种控制用的设定值的输入或变更,或者进行制冷剂填充量等外部信息的输入。输出部3g具有如下的功能:将由测定部3a测定的测定值和由运算部3b运算的值向外部输出。
(延长配管)
延长配管(液体延长配管6、气体延长配管7)连接室外机2和室内机4,使制冷空调装置1内的制冷剂循环。也就是说,制冷空调装置1通过由延长配管将构成了制冷空调装置1的各种设备进行配管延长而形成制冷剂回路10,通过使制冷剂在该制冷剂回路10循环,能够执行制冷运转和制热运转。
如上所述,延长配管包括:供液体制冷剂或两相制冷剂流动的液体延长配管6(主液体延长配管6A、分支液体延长配管6a、分支液体延长配管6b和分配器51a);以及供气体制冷剂流动的气体延长配管7(主气体延长配管7A、分支气体延长配管7a、分支气体延长配管7b和分配器52a)。其中的主液体延长配管6A、分支液体延长配管6a、分支液体延长配管6b、主气体延长配管7A、分支气体延长配管7a、和分支气体延长配管7b是将制冷空调装置1设置于大楼等设置场所时要现场施工的制冷剂配管,这些配管中的各个配管分别使用根据室外机2和室内机4的组合来确定的配管直径的配管。
此外,在实施方式1中,1台室外机2与2台室内机4的连接使用了追加了分配器51a、分配器52a的延长配管,但分配器51a及分配器52a并不一定是必需的。另外,分配器51a及分配器52a可以根据室内机4的延长台数来确定形状。例如,如图1所示,也可以由T字管来构成分配器51a及分配器52a,也可以使用集管来构成。另外,在连接多台(3台以上)室内机4的情况下,也可以使用多个T字管来分配制冷剂,也可以使用集管来分配制冷剂。
此外,在实施方式1中,1台室外机2与2台室内机4的连接使用了追加了分配器51a、分配器52a的延长配管,但分配器51a及分配器52a并不一定是必需的。另外,分配器51a及分配器52a可以根据室内机4的延长台数来确定形状。例如,如图1所示,也可以由T字管来构成分配器51a及分配器52a,也可以使用集管来构成。另外,在连接多台(3台以上)室内机4的情况下,也可以使用多个T字管来分配制冷剂,也可以使用集管来分配制冷剂。
(油面检测装置)
图4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油面检测装置的结构的框图。
油面检测装置60具备:油面检测部70,其具有基准传感器36和油面检测传感器37;以及传感器控制部35,其对分别向基准传感器36和油面检测传感器37供给的电力进行控制,测量各传感器36、37的测量值。如图2所示,油面检测装置60设置在压缩机21的外表面,掌握压缩机内部的油面(量)是否以适当量存在(也就是说油是否干涸)。油的适当量根据压缩机而不同,在本实施方式1中如图2所示,设油积存到轴承部21d的量为适当量。
基准传感器36设置在始终装满油的高度的压缩机外表面,测量设置部位的温度,并将该测量值发送到后述的传感器测量部。另外,油面检测传感器37设置在需要油面管理的高度(想要确保油量的高度,例如与轴承部21d相向的高度)的压缩机外表面,测量设置部位的温度,并将该测量值发送到后述的传感器测量部35a。该设置状态下的判定结果为,若油面位于油面检测传感器37所设置的高度,则有适当量的油,判定为“有油”,若油面位于油面检测传感器37的高度以下,则没有适当量的油,判定为“有干涸”。
作为基准传感器36和油面检测传感器37,使用电阻值根据温度而以线形变化的热敏电阻。通过这样使施加到热敏电阻的电力变化,能够兼具不使其自发热仅测量温度的方式(后述的温度检测方式)和使其自发热而对压缩机外表面进行外部加热并测量散热特性的方式(后述的外部加热方式)这两种方式。通过使用该热敏电阻,能够利用1个部件来进行加热和温度感应。在此,虽然构成为能够利用一个部件(热敏电阻)对基准传感器36和油面检测传感器37分别进行加热和温度感应,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采用分开设置加热体和温度测量元件的结构。在该情况下,能够使用例如加热器作为加热体。
如图4所示,传感器控制部35具备传感器测量部35a、传感器判定部35b、传感器存储部35c、电力调整部35d、传感器输入部35e和传感器输出部35f。
传感器测量部35a具有如下的功能:基于从基准传感器36、油面检测传感器37发送的测量值来测量温度。传感器判定部35b是对电力调整部35d和传感器输出部35f进行控制、并基于由传感器测量部35a得到的传感器信息来判定是否油干涸的部分。传感器存储部35c是存储由传感器测量部35a、传感器判定部35b得到的信息的部分。
电力调整部35d是基于传感器判定部35b的信息来调整向基准传感器36和油面检测传感器37供给的电力的部分。具体来说,电力调整部35d进行将第一电力供给到基准传感器36和油面检测传感器37的第一电力调整和将第二电力供给到基准传感器36和油面检测传感器37的第二电力调整,该第一电力不使基准传感器36和油面检测传感器37自发热,该第二电力使基准传感器36和油面检测传感器37自发热。
传感器输入部35e是得到油面检测开始的信号、或者获得传感器判定部35b的判定所需要的信息的部分。传感器输出部35f是为了外部警报而输出由传感器判定部35b判定的判定结果、或者向制冷空调装置1输出使制冷空调装置1的运转状态变化的信号的部分。从传感器输出部35f输出的数据被输入到制冷空调装置1的控制部3,在制冷空调装置1侧进行适当处理。此外,也可以在油面检测装置60中设置液晶面板等显示部,在油面检测装置60侧显示判定结果。
(制冷空调装置1的动作)
对制冷空调装置1的各要素的动作进行说明。制冷空调装置1根据各室内机4的运转负荷来进行构成制冷空调装置1的各设备的控制,执行制冷运转。
图5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制冷空调装置的制冷运转时的p-h线图。此外,在图1中,用实线箭头表示制冷运转时的制冷剂的流动。另外,在制冷空调装置1中,始终实施制冷剂泄漏检测,能够通过使用通信线来在管理中心等进行远程监控。
用图1和图5对制冷空调装置1所执行的制冷运转进行说明。
制冷运转时,压缩机21的排出侧与室外热交换器23的气体侧连接。另外,压缩机21的吸入侧经由气体侧截止阀29和气体延长配管7(主气体延长配管7A、分支气体延长配管7a、分支气体延长配管7b)与室内热交换器42的气体侧连接。此外,液体侧截止阀28和气体侧截止阀29处于开状态。另外,以全部的室内机4执行制冷运转的情况为例进行说明。
低温、低压的制冷剂由压缩机21压缩,成为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而排出(图5所示的点a)。从压缩机21排出的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向室外热交换器23流入。流入到室外热交换器23的制冷剂在室外风扇27的送风作用下向室外空气散热并且冷凝、液化(图5所示的点b)。此时的冷凝温度通过将由热交换温度传感器33k或者排出压力传感器34b检测出的压力进行饱和温度换算而求出。
之后,从室外热交换器23流出的高压液体制冷剂经由液体侧截止阀28从室外机2流出。从室外机2流出的高压液体制冷剂由于在主液体延长配管6A、分支液体延长配管6a、分支液体延长配管6b中发生管壁面摩擦而使压力下降(图5所示的点c)。该制冷剂流入到室内机4,由膨胀阀41减压而成为低压的气液两相制冷剂(图5所示的点d)。该气液两相制冷剂向发挥制冷剂的蒸发器的功能的室内热交换器42流入,在室内风扇43的送风作用下从空气中吸热,从而蒸发气化(图5所示的点e)。此时,执行了空调对象区域的制冷。
此时的蒸发温度由液体侧温度传感器33e、液体侧温度传感器33h测量。而且,室内热交换器42A、室内热交换器42B的出口处的制冷剂的过热度SH,通过由气体侧温度传感器33f、气体侧温度传感器33i检测出的制冷剂温度值减去由液体侧温度传感器33e、液体侧温度传感器33h检测出的制冷剂温度而求出。也就是说,制冷剂的温度能够根据运转状态通过各个温度传感器根据需要来进行测量。
另外,制冷运转中,膨胀阀41A、41B进行开度调节,以使室内热交换器42A、41B的出口(即,室内热交换器42A、室内热交换器42B的气体侧)处的制冷剂的过热度SH达到过热度目标值SHm。
通过室内热交换器42的气体制冷剂,通过分支气体延长配管7a、分支气体延长配管7b、主气体延长配管7A,并经由气体侧截止阀29向室外机2流入。此外,气体制冷剂由于通过分支气体延长配管7a、分支气体延长配管7b、主气体延长配管7A时的管壁面摩擦而使压力下降(图5所示的点f)。然后,流入到室外机2的制冷剂经过储液器24,再次被吸入到压缩机21。按以上的流程,制冷空调装置1执行制冷运转。
压缩机内部的流体由油和制冷剂构成。气体制冷剂保持被吸入的量大致不变地排出,因此不滞留在压缩机内部。与此相对地,油的排出量受限,滞留在压缩机内部的量比在制冷剂回路内循环的量多。滞留在压缩机内部的油由液压泵21e抽起,被供给到压缩机内部的压缩部21a和电动部21b等并在此加热。而且,当长时间运转时,压缩机内部的油的温度上升。
(油面检测原理)
在实施方式1的油面检测中仅使用油面检测传感器37。在实施方式1的油面检测中,在测量开始时使制冷空调装置1的运转状态为某一状态A,由油面检测传感器37进行温度测量,之后,使制冷空调装置1的运转状态变化成另一状态B。使制冷空调装置1的运转状态变化成另一状态B,是为了使向压缩机21流入的气体制冷剂的温度(以下,称为压缩机吸入温度)变化。这样,当使压缩机吸入温度变化时,压缩机21内的气体制冷剂的温度变化得大,因此,在油面检测传感器37的测量值发生了变化的情况下,气体制冷剂位于油面检测传感器37的高度位置。在实施方式1的油面检测中利用该原理判定油是否干涸。
图6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油面检测装置的油面检测的流程的流程图(无自发热)。以下,参照图6对具体的油面检测的流程进行说明。
首先,当油面检测的判定开始时,传感器判定部35b使电力调整部35d进行第一电力调整,获取油面检测传感器37的测量值T1(S101)。接着,传感器判定部35b从传感器输出部35f向制冷空调装置1输出使压缩机吸入温度变化的信号,使制冷剂空调装置的运转状态变化(S102)。然后,传感器判定部35b判断制冷空调装置1的制冷循环是否稳定(S103)。传感器判定部35b若能够确认制冷循环稳定,则获取油面检测传感器37的测量值T2(S104)。之后,传感器判定部35b对在S101获取的T1和在S104获取的T2进行比较(S105),若T1=T2则判定为“有油(无异常)”(S106),若T1≠T2则判定为“油干涸”,发出警报(S107)。
以上,说明了在不使油面检测传感器37自发热地使用油面检测传感器37的情况下的液面检测的流程,在使油面检测传感器37自发热地使用油面检测传感器37的方法的情况下,如以下这样进行油面检测。
图7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油面检测装置的油面检测的流程的流程图(存在自发热)。以下,参照图7对具体的油面检测的流程进行说明。
首先,当油面检测的判定开始时,传感器判定部35b使电力调整部35d进行第二电力调整,使油面检测传感器37自发热(S201)。然后,当经过任意时间时(S202),传感器判定部35b获取油面检测传感器37的测量值T3(S203)。接着,传感器判定部35b从传感器输出部35f向制冷空调装置1输出使压缩机吸入温度变化的信号,使制冷剂空调装置的运转状态变化(S204)。然后,传感器判定部35b判断制冷空调装置1的制冷循环是否稳定(S205)。传感器判定部35b若能够确认制冷循环稳定,则获取油面检测传感器37的测量值T4(S206)。之后,传感器判定部35b对在S203获取的测量值T3和在S206获取的测量值T4进行比较(S207),若T3=T4则判定为“有油(无异常)”(S208),若T3≠T4则判定为“油干涸”,发出警报(S209)。
以上,对不使油面检测传感器37自发热地使用油面检测传感器37的情况和自发热地使用的情况分别作出判定,但也可以组合两方地进行判定。以下,对组合两方的情况下的油面检测的流程进行说明。
图8是表示组合了图6和图7分别示出的方法的油面检测的流程的流程图。步骤S301~S305与图6的步骤S101~S105相同。另外,步骤S306~S314与图7的步骤S201~S209相同。
首先,当油面检测的判定开始时,传感器判定部35b不使油面检测传感器37自发热地使用油面检测传感器37来进行油面检测(S301~S305)。然后,传感器判定部35b若在S305的判断中判断T1=T2,则使油面检测传感器37自发热地使用油面检测传感器37来进行油面检测(S306~S314)。
通过这样组合图6和图7分别示出的方法,更能够抑制错误判定。
如以上说明的这样,根据本实施方式1,控制制冷空调装置1,使压缩机吸入温度变化,仅使向压缩机21流入的气体制冷剂温度变化,因此,能够利用若温度不同则判定油干涸这样的简易的方法来判定油干涸,能够抑制错误判定。
此外,图4由于图示了能够应对实施方式1~3的所有油面检测的结构,因此设置了基准传感器36,但在实施方式1的油面检测中由于基准传感器36不是必要的,因此也可以删除基准传感器36。
实施方式2
实施方式1仅使用了油面检测传感器37来进行油面检测,而实施方式2使用油面检测传感器37和基准传感器36这两方来进行油面检测。
(油面检测原理)
在油面检测装置60中检测油面的方法有以往2种方式((A)温度检测方式、(B)外部加热方式)。本实施方式2的特征在于,相对于以往的温度检测方式和外部加热方式,分别组合用于提高判定精度的制冷空调装置1的控制(以下,称为判定精度提高运转)。以下,首先对2种方式分别进行说明。
(A)温度检测方式
温度检测方式是如下的方法:根据在密闭容器21A的内部油所在的部分的压缩机表面温度与气体制冷剂所在的部分的压缩机表面温度产生差异的现象,检测油面。该现象是受油和气体制冷剂的传热系数的差异的影响,在此,首先对油和气体制冷剂的传热系数的差异进行说明。
若对油和气体制冷剂的在压缩机内壁的传热系数进行比较,则油部的传热系数比气体部的传热系数大。也就是说,与气体制冷剂相比,油在压缩机内壁的热阻小,也就是热容易传递。由此,在油部的压缩机表面,其压缩机表面温度接近内部温度(也就是说油的温度),而在气体部的压缩机表面,其压缩机表面温度接近外部温度。因此,在压缩机内部的油和气体制冷剂的温度相同且压缩机内部和外部存在温度差的情况下,会在油部的压缩机表面和气体部的压缩机表面产生温度差。在温度检测方式中,根据该温度差来确定油面位置。
图9是表示作为本发明实施方式2的制冷空调装置的要素部件的压缩机的两个压缩机状态的图。外部气体温度为25℃,图9(a)示出了存在压缩机内外温度差、在压缩机内部存在适量以上的油、油和气体制冷剂的温度相等的情况,图9(b)示出了存在压缩机内外温度差、处于油干涸状态、油的温度比气体部温度高的状态的情况。
在这些情况下,若以温度检测方式进行油面检测,则判定结果分别如以下这样。以下,T1是基准传感器36的测量值,T2是油面检测传感器的测量值。
(a)T1=T2,判定为“有油”。
(b)T1≠T2,判定为“油干涸”。
在此,说明了压缩机内部的油和气体制冷剂的温度相同且在压缩机内部和外部存在温度差的情况,接下来,考虑压缩机内部的油的温度比气体制冷剂的温度高的情况。与“存在压缩机内外温度差且油和气体制冷剂的温度相等”的情况相比,在“存在压缩机内外温度差且油的温度比气体制冷剂的温度高”的情况下,压缩机表面温度差更大。这是因为除了压缩机内部的油部和气体部的传热系数的差异之外,油部的温度比气体制冷剂的温度高,与该差值相应地,压缩机表面温度差变大。由此,在“存在压缩机内外温度差且油的温度比气体制冷剂的温度高”的情况下,也能够利用温度检测方式无错误检测地判断油的有无。
(B)外部加热方式
上述的温度检测方式是根据由于密闭容器21A的内部的油和气体制冷剂的传热系数的差异而显现在压缩机表面的温度的差异来检测油面的方式。外部加热方式在利用密闭容器21A的内部的油和气体制冷剂的传热系数的差异这一点上也与温度检测方式相同,但外部加热方式为对容器表面强制加热,与加热相应地,形成压缩机表面的温度变得比内部的温度高的温度状况。而且,根据由传热系数的差异产生的油部和气体部的散热特性的差异来对基准传感器36的测量值和油面检测传感器37的测量值进行比较,从而判定是否油干涸。
即,若如上所述对油和气体制冷剂的在压缩机内壁的传热系数进行比较,则油部的传热系数比气体部的传热系数大。也就是说,油在压缩机内壁部的热阻比气体制冷剂的小,施加到压缩机表面的热容易向压缩机内部的油散热。由此,外部加热时,油部的压缩机表面温度变得比气体部的压缩机表面温度低。压缩机21的运转状态和周围环境发生变化,因此在判定是否油干涸时,对始终设置在成为油部的位置的基准传感器36的测量值和设置在想要确保油量的高度的油面检测传感器37的测量值进行比较。然后,若基准传感器36的测量值与油面检测传感器37的测量值相等,则直到油面检测传感器37的高度位置为止都有油,判定为“有油”,若基准传感器36的测量值与油面检测传感器37的测量值不同,则判定为“油干涸”。
图10是表示作为本发明实施方式2的制冷空调装置的要素部件的压缩机的两个压缩机状态的图。图10(a)示出了在压缩机内部存在适量以上的油、油和气体制冷剂的温度相等的情况,图10(b)示出了处于油干涸状态、油和气体制冷剂的温度相等的情况。
在这些情况下,若以外部检测方式进行油面检测,则判定结果分别如以下这样。
(a)T1=T2,判定为“有油”。
(b)T1≠T2,判定为“油干涸”。
(判定精度提高运转)
如上述记载,在压缩机21的外表面设置了基准传感器36和油面检测传感器37的情况下,油部和气体部的压缩机表面温度差小。由此提高判定精度,因此使运转条件变化,使压缩机吸入温度变化。具体的方法如下所示。
(A)温度检测方式
在温度检测方式中,根据压缩机周围温度(外部气体温度)与油温(≈基准传感器温度)的关系来改变压缩机吸入温度,从而增大油部和气体部的压缩机表面温度的差异。
在油温(基准传感器温度)比压缩机周围温度(外部气体温度)低的情况下,为了使其差更大而使压缩机吸入温度上升。通过这样控制制冷空调装置1来使压缩机吸入温度上升,气体部的压缩机表面温度上升,与油部的压缩机表面温度的温度差增大。
反之,在油温(基准传感器温度)比压缩机周围温度(外部气体温度)高的情况下,为了使其差更大而使压缩机吸入温度下降。通过这样控制制冷空调装置1来使压缩机吸入温度下降,气体部的压缩机表面温度下降,与油部的压缩机表面温度的温度差增大。
(B)外部加热方式
在外部加热方式中,为了增大油部与气体部的散热特性的差异,优选使向压缩机21流入的制冷剂尽可能为高温。这是因为,若向压缩机21流入的气体制冷剂温度高,则在气体部更难散热,与容易散热的油部之间的散热特性的差异增大。
如以上这样,为了提高判定精度,进行使压缩机吸入温度上升或下降的运转。以下,对用于使压缩机吸入温度变化的运转进行说明。
(用于使压缩机吸入温度变化的运转)
为了使压缩机吸入温度上升,使位于压缩机21的上游的蒸发器的制冷剂侧热交换量小于空气侧热交换量。由此,能够使蒸发温度上升,使压缩机吸入温度上升。用于这样使压缩机吸入温度上升的运转有下述的三个方法。
(1)蒸发器风扇控制
作为使压缩机吸入温度变化的手段,是对设置于蒸发器的风扇的风量进行控制。若使风扇的风量增加,则与制冷剂侧相比,空气侧的热交换量增加,因此,制冷剂在蒸发器出口变成过热状态,与饱和温度相比,能够使制冷剂的温度与过热度相应地上升。另外,若增加蒸发器的风扇风量,则在高的蒸发温度下也能够进行热交换,因此蒸发温度上升,能够提高压缩机吸入温度。反之,在减小了蒸发器的风扇风量的情况下,蒸发器出口的过热度减小,蒸发温度下降,能够使压缩机吸入温度降低。
(2)膨胀阀开度控制
作为用于使压缩机吸入温度变化的第二个手段,可以对膨胀阀的开度进行控制。通过对膨胀阀的开度进行节流,在蒸发器中流动的制冷剂减少。由此,在蒸发器中的制冷剂侧的热交换量比空气侧的热交换量少,在蒸发器入口处于两相状态的制冷剂在蒸发器出口变成过热气体状态。反之,通过打开膨胀阀的开度,在蒸发器中流动的制冷剂量增多。由此,在蒸发器中的制冷剂侧热交换量比空气侧热交换量多,蒸发器出口的过热度减小。而且在制冷剂侧的热交换量进一步增多的情况下,蒸发器出口的制冷剂达到饱和状态。
(3)压缩机频率控制
作为用于使压缩机吸入温度变化的第三个手段,是对压缩机21的频率进行调整。若使压缩机频率降低,则在蒸发器中流动的制冷剂量减少,在蒸发器中的制冷剂侧的热交换量变得比空气侧的热交换量小。由此,蒸发温度上升,能够使压缩机吸入温度上升。反之,在使压缩机频率增加的情况下,热交换量获得平衡,因此蒸发温度降低,能够使压缩机吸入温度降低。
图1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油面检测装置的温度检测方式下的油面检测的流程的流程图。以下,参照图11对利用温度检测方式的具体的油面检测的流程进行说明。
首先,当油面检测的判定开始时,传感器判定部35b进行上述的判定精度提高运转。即,如上所述根据基准传感器36的测量值,从传感器输出部35f向制冷空调装置1输出使压缩机吸入温度变化的信号(S401)。然后,传感器判定部35b使电力调整部35d进行第一电力调整,获取基准传感器36的测量值T1和油面检测传感器37的测量值T2(S402)。然后,传感器判定部35b对T1和T2进行比较(S403),若T1=T2则判定为“有油(无异常)”(S404),若T1≠T2则判定为“油干涸”并对此发出警报(S405)。
图12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油面检测装置的外部加热方式下的油面检测的流程的流程图。以下,参照图12对利用外部加热方式的具体的油面检测的流程进行说明。
首先,传感器判定部35b进行上述的判定精度提高运转。即,根据基准传感器36的测量值,从传感器输出部35f向制冷空调装置1输出使压缩机吸入温度变化的信号(S501)。然后,传感器判定部35b使电力调整部35d进行第二电力调整来使基准传感器36和油面检测传感器37自发热(S502)。然后,传感器判定部35b判断是否经过了用于使测量值稳定的任意时间(S503),若经过任意时间并确认测量值稳定了,则获取基准传感器36的测量值T1和油面检测传感器37的测量值(S504)。然后,传感器判定部35b对T1和T2进行比较(S505),若T1=T2则判定为“有油(无异常)”(S506),若T1≠T2则判定为“油干涸”并对此发出警报(S507)。
如以上说明的,根据本实施方式2,在进行了判定精度提高运转后,利用温度检测方式或外部加热方式进行油面检测,因此能够抑制错误判定。
实施方式3
在上述实施方式2中,说明了使用基准传感器36和油面检测传感器37这两方以温度检测方式或外部加热方式进行油面检测的方法。在上述实施方式2中,没有尽管实际上有油却判定为“油干涸”这样的错误判定,但在判定为“有油(无异常)”的情况下,存在实际上油已干涸这样的情况。也就是说,有可能漏检油干涸。因此,在实施方式3中,通过将温度检测方式和外部加热方式组合使用来进行油面检测,排除漏检油干涸的情况,并且通过进行上述的判定精度提高运转,实现判定精度的提高。
在此,对温度检测方式中在漏检油干涸的情况和外部加热方式中漏检油干涸的情况是指什么温度条件进行整理。
首先,在温度检测方式中有可能漏检油干涸的温度条件,是压缩机21的内部与外部的温度差小(例如±0.5~1℃)的情况、油的温度比气体制冷剂低的情况等。
当在这样的条件下进行温度检测时,油部和气体部的各自的压缩机表面温度差变小。由此,即使油面检测传感器设置部在气体状态下,油面检测传感器37的测量值也与基准传感器36的测量值接近,虽然油已干涸却判定为有油。
图13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油面检测装置的温度检测方式的说明图,是有可能漏检油干涸的温度条件的说明图。图13(a)示出了压缩机内外温度差小、油和气体制冷剂的温度相等并都为20℃的情况,(b)示出了油的温度比气体制冷剂的温度低的情况。
在这些情况下,若以温度检测方式进行油面检测,则无论哪种情况下都为以下的判定结果。
T1=T2,尽管“油干涸”却判定为“有油”。
也就是说,在此想表述的是,在温度检测方式中,在压缩机内部的油和气体的温度相同、压缩机内外温度差小(也包括无温度差的情况)的情况和在油的温度比气体制冷剂低的情况下,分别可得到T1=T2的结果,从而有可能漏检油干涸。换言之,即使在温度检测方式中得到了T1=T2的结果,也有可能包括油干涸的状态。
接着,对外部加热方式中有可能漏检油干涸的温度条件进行说明。在外部加热方式中有可能漏检油干涸的温度条件是油的温度比气体制冷剂温度高的情况。
若在该条件下以外部加热方式进行油面判定,则油部与气体部的压缩机表面温度差变小。由此,即使油面检测传感器设置部在气体状态下,油部的压缩机表面温度与基准传感器36的温度接近,虽然油已干涸但判定为有油。
图14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油面检测装置的外部加热方式的说明图,是虽然油已干涸但有可能漏检油干涸的温度条件的说明图。
示出了油的温度比气体制冷剂温度高的情况。在该情况下为以下的判定结果。
T1=T2,尽管“油干涸”却判定为“有油”。
这是因为,由于油温度高,因此基准传感器36的测量值变得与经外部加热的气体部的压缩机表面温度相等。也就是说,在此想表述的是,在油的温度比气体制冷剂高的情况下,有可能在外部加热方式中漏检油干涸。
若对以上内容进行整理,则在温度检测方式中,如上所述得到了T1=T2的结果时,包括漏检了油干涸的可能性。因此,在温度检测方式中得到了T1=T2的结果时,不是仅利用温度检测方式作出判定,而是转变到外部加热方式。
在此,当转变到外部加热方式时的压缩机21的温度状态与有可能在外部加热方式中漏检油干涸的温度条件一致时,即使转变到外部加热方式也同样有可能漏检油干涸。但是,有可能在外部加热方式中漏检油干涸的温度条件是如上所述油的温度比气体制冷剂的温度高的情况,该温度条件不包含在有可能在温度检测方式中漏检油干涸的温度条件中。也就是说,在通过温度检测方式判定了之后转变到外部加热方式时,为排除了有可能在外部加热方式中漏检油干涸的温度条件的状态,因此,通过在温度检测方式之后接着采用外部加热方式,能够防止漏检油干涸。用下面的图15的三个压缩机状态说明一个例子。
图15是表示作为本发明实施方式3的制冷空调装置的要素部件的压缩机的三个状态的概略图。图15(a)示出了存在压缩机内外温度差、在压缩机内部存在适量以上的油、油和气体制冷剂的温度相等的情况,图15(b)示出了压缩机内外温度差小、处于油干涸状态、油和气体制冷剂的温度相等的情况,图15(c)示出了处于油干涸状态、油的温度比气体部温度高的状态的情况。
在这些情况下,若以温度检测方式进行油面检测,则判定结果分别如以下这样。
(a)T1=T2,判定为“有油”。
(b)T1=T2,尽管“油干涸”却判定为“有油”。
(c)T1≠T2,判定为“油干涸”。
在(c)情况下,在温度检测方式中作出判定,判定为“油干涸”。另一方面,对于T1=T2的(a)、(b)情况,分别继续以外部加热方式进行判定。在该情况下,判定结果分别如以下这样。此外,为了参考,图15也示出了(c)情况的判定结果。
(a)T1=T2,判定为“有油”。
(b)T1=T2,判定为“油干涸”。
如以上这样,通过组合温度检测方式和外部加热方式,能够以简易的方法不会漏检油干涸地进行正确的判定。
图16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油面检测装置的油面检测的流程的流程图。下面,参照图16对实施方式3的油面检测的流程进行说明。
首先,当油面检测的判定开始时,传感器判定部35b使电力调整部35d进行第一电力调整,获取基准传感器36的测量值T1和油面检测传感器37的测量值T2(S601)。传感器判定部35b对T1和T2进行比较(S602),若T1≠T2,则判定为“油干涸”并对此发出警报(S608),若T1=T2,则使电力调整部35d进行第二电力调整,使基准传感器36和油面检测传感器37自发热(S603)。
然后,传感器判定部35b判断是否经过了用于使测量值稳定的任意时间(S604),若经过任意时间并确认测量值稳定了,则获取基准传感器36的测量值T3和油面检测传感器37的测量值T4(S605)。然后,传感器判定部35b对T3和T4进行比较(S606),若T3=T4则判定为“有油(无异常)”(S607),若T3≠T4则判定为“油干涸”并对此发出警报(S608)。
此外,图16的流程图并没有记载使压缩机吸入温度变化的控制,但为了在温度检测方式和外部加热方式中分别提高判定精度,根据基准传感器36的测量值进行了上述的判定精度提高运转。
如以上说明的这样,根据本实施方式3,组合温度检测方式和外部加热方式地进行油面检测,并且进行判定精度提高运转,因此,不会漏检油干涸,能够抑制错误判定。
实施方式4
在上述实施方式1~3中,在压缩机21的外表面设置了油面检测装置60,而在实施方式4中,将油面检测装置60设置在压缩机21的内部。
图17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的制冷空调装置的油面检测装置的配置位置的图。
如图17所示,油面检测装置60的基准传感器36和油面检测传感器37设置在压缩机21的内部。其他的制冷空调装置的结构及控制与实施方式1~3相同。
如以上说明的这样,根据本实施方式4,也能够将油面检测装置60设置在压缩机21的内部,在该情况下也能够得到与实施方式1~3相同的效果。
此外,也可以将局部控制器延长到实施方式1~4的油面检测装置60和制冷空调装置1,该局部控制器是管理各构成设备并通过电话线路、LAN线路、无线等进行与外部的通信来获取测量值和运转数据的管理装置。而且,也可以将该局部控制器经由网络延长到接收实施方式1~3的油面检测装置60、制冷空调装置1的测量值和运转数据的信息管理中心的远程服务器,通过将存储运转状态量的磁盘装置等存储装置延长到远程服务器来构成油干涸判定系统。
例如,可考虑如下的结构:使局部控制器发挥获取实施方式1~4的制冷空调装置1的运转状态量的测量部(传感器测量部35a、测定部3a)的功能,使存储装置发挥存储部(传感器存储部35c、存储部3c)的功能,使远程服务器发挥判定部(传感器判定部35b)的功能等。
通过这样构成能够进行远程监控的系统,在定期维护时,作业者不需要远赴现场来确认制冷剂量的过量和不足的作业。因此,进一步提高设备的可靠性及操作性。
以上,在实施方式中分开地说明了本发明的特征,但具体的结构并不限定于这些实施方式,能够在不脱离发明的要旨的范围进行变更。例如,在实施方式中,以应用于制冷专用的制冷空调装置1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将本发明应用于能够冷暖切换的制冷空调装置或制热专用的制冷空调装置。另外,在实施方式中,分别以具备1台室外机2的制冷空调装置为例进行了表示,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将本发明应用于具备多台室外机2的制冷空调装置。并且,也可以根据用途和目的对各实施方式的特征结构进行适当组合。
附图标记说明
1制冷空调装置,2室外机,3控制部,3a测定部,3b运算部,3c存储部,3d驱动部,3e显示部,3f输入部,3g输出部,4(4A、4B)室内机,6液体延长配管,6A主液体延长配管,6a分支液体延长配管,6b分支液体延长配管,7气体延长配管,7A主气体延长配管,7a分支气体延长配管,7b分支气体延长配管,10制冷剂回路,10a室内侧制冷剂回路,10b室内侧制冷剂回路,10z室外侧制冷剂回路,21压缩机,21A密闭容器,21a压缩部,21b电动部,21c主轴,21d轴承部,21e液压泵,21f吸入管,21g排出管,23室外热交换器,24储液器,27室外风扇,28液体侧截止阀,29气体侧截止阀,31室外侧控制部,32室内侧控制部,33a吸入温度传感器,33b排出温度传感器,33c室外温度传感器,33d液管温度传感器,33e液体侧温度传感器,33f气体侧温度传感器,33g室内温度传感器,33h液体侧温度传感器,33i气体侧温度传感器,33j室内温度传感器,33k热交温度传感器,33l液体侧温度传感器,34a吸入压力传感器,34b排出压力传感器,35传感器控制部,35a传感器测量部,35b传感器判定部,35c传感器存储部,35d电力调整部,35e传感器输入部,35f传感器输出部,36基准传感器,37油面检测传感器,41(41A、41B)膨胀阀,42(42A、42B)室内热交换器,43室内风扇,51a分配器,52a分配器,60油面检测装置,70油面检测部。

Claims (14)

1.一种油面检测装置,该油面检测装置搭载于制冷空调装置,对积存在构成所述制冷空调装置的压缩机的内部的油的油面进行检测,其特征在于,
该油面检测装置具备:
油面检测传感器,其设置于所述压缩机的规定的高度位置,检测设置部位的温度;
输出部,其向所述制冷空调装置输出使要被吸入到所述压缩机中的制冷剂的压缩机吸入温度变化的信号;以及
判定部,其对在从所述输出部输出的所述信号的输出前后由所述油面检测传感器得到的测量值进行比较,对积存在所述压缩机的内部的油的干涸进行判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油面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油面检测装置还具备电力调整部,该电力调整部进行将不使所述油面检测传感器自发热的第一电力供给到所述油面检测传感器的第一电力调整和将使所述油面检测传感器自发热的第二电力供给到所述油面检测传感器的第二电力调整,
所述判定部使所述电力调整部进行所述第一电力调整,并且向所述输出部输出所述信号来使压缩机吸入温度变化,对所述信号的输出前后的由所述油面检测传感器得到的测量值进行比较,在两个所述测量值不同的情况下,判定为油干涸,
在两个所述测量值相同的情况下,所述判定部使所述电力调整部进行所述第二电力调整,并且向所述输出部输出所述信号来使压缩机吸入温度变化,对所述信号的输出前后的由所述油面检测传感器得到的测量值进行比较,在两个所述测量值不同的情况下,判定为油干涸,在两个所述测量值相同的情况下,判定为有油。
3.一种油面检测装置,该油面检测装置搭载于制冷空调装置,对积存在构成所述制冷空调装置的压缩机的内部的油的油面进行检测,其特征在于,
该油面检测装置具备:
基准传感器,其设置于所述压缩机装满油的高度位置,检测设置部位的温度;
油面检测传感器,其设置于所述压缩机的规定的高度位置,检测设置部位的温度;
输出部,其向所述制冷空调装置输出使要被吸入到所述压缩机中的制冷剂的压缩机吸入温度变化的信号;以及
判定部,其对从所述输出部输出的所述信号输出后的所述基准传感器的测量值和所述油面检测传感器的测量值进行比较,对积存在所述压缩机的内部的油的干涸进行判定。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油面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判定部在两个所述测量值不同的情况下,判定为积存在所述压缩机的内部的油已干涸。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油面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油面检测装置还具备电力调整部,该电力调整部进行将不使所述基准传感器和所述油面检测传感器自发热的第一电力供给到所述基准传感器和所述油面检测传感器的第一电力调整,
所述判定部在进行油干涸的判定时,使用使所述电力调整部进行所述第一电力调整而得到的两个所述测量值。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油面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输出部在所述基准传感器的测量值比压缩机周围温度低的情况下,向所述制冷空调装置输出使压缩机吸入温度上升的信号。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油面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输出部在所述基准传感器的测量值比压缩机周围温度高的情况下,向所述制冷空调装置输出使压缩机吸入温度下降的信号。
8.根据权利要求5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油面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力调整部进一步构成为,进行将使所述基准传感器和所述油面检测传感器自发热的第二电力供给到所述基准传感器和所述油面检测传感器的第二电力调整,
所述判定部在两个所述测量值相同的情况下,对使所述电力调整部进行所述第二电力调整而得到的所述基准传感器的测量值和所述油面检测传感器的测量值进行比较,对油干涸进行判定。
9.根据权利要求2或8所述的油面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判定部在进行油干涸的判定时,使用使所述电力调整部进行所述第二电力调整而得到的两个所述测量值,
所述输出部在所述第二电力调整时,向所述制冷空调装置输出使所述压缩机吸入温度上升的信号。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油面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油面检测传感器设置在所述压缩机内需要确保油量的高度位置。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油面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输出部通过使所述制冷空调装置所具有的蒸发器的风扇风量变化来使所述压缩机吸入温度变化。
12.根据权利要求1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油面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输出部通过使所述制冷空调装置所具有的膨胀阀的开度变化来使所述压缩机吸入温度变化。
13.根据权利要求1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油面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输出部通过使所述压缩机的频率变化来使所述压缩机吸入温度变化。
14.一种制冷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制冷空调装置搭载有权利要求1至13中任一项所述的油面检测装置。
CN201480052909.XA 2013-09-27 2014-09-09 油面检测装置和搭载有该油面检测装置的制冷空调装置 Active CN10557979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PCT/JP2013/076405 2013-09-27
PCT/JP2013/076405 WO2015045129A1 (ja) 2013-09-27 2013-09-27 油面検知装置及びこの油面検知装置を搭載した冷凍空調装置
PCT/JP2014/073830 WO2015045854A1 (ja) 2013-09-27 2014-09-09 油面検知装置及びこの油面検知装置を搭載した冷凍空調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579795A true CN105579795A (zh) 2016-05-11
CN105579795B CN105579795B (zh) 2017-09-08

Family

ID=5274232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80052909.XA Active CN105579795B (zh) 2013-09-27 2014-09-09 油面检测装置和搭载有该油面检测装置的制冷空调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9920969B2 (zh)
EP (1) EP3051235B1 (zh)
JP (1) JP6184503B2 (zh)
CN (1) CN105579795B (zh)
WO (2) WO2015045129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573809A (zh) * 2017-05-10 2019-12-13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油分离装置及制冷循环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2198326B1 (ko) * 2013-12-26 2021-01-05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공기 조화기
CN104949414B (zh) * 2015-07-10 2017-12-19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空调器及其压缩机油位的检测方法和装置
EP3446053B1 (en) * 2016-04-07 2024-05-08 Elie Kfoury Aswad, Emilie Refrigeration system control and protection device
CN106014927B (zh) * 2016-07-21 2018-12-04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压缩机缺油保护控制方法及装置、压缩机和空调器
JP6790115B2 (ja) * 2016-11-25 2020-11-25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WO2018229890A1 (ja) * 2017-06-14 2018-12-20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CN107218711B (zh) * 2017-07-31 2019-11-08 青岛海信日立空调系统有限公司 一种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
JP7275754B2 (ja) * 2019-03-28 2023-05-18 株式会社富士通ゼネラル 空気調和装置
DE102020115267A1 (de) * 2020-06-09 2021-12-09 Stiebel Eltron Gmbh & Co. Kg Verfahren zum Regeln einer Kompressionskälteanlage und Kompressionskälteanlage
DE102020115276A1 (de) * 2020-06-09 2021-12-09 Stiebel Eltron Gmbh & Co. Kg Verfahren zum Regeln einer Kompressionskälteanlage und Kompressionskälteanlage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8221351A (ja) * 1982-06-17 1983-12-23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冷凍装置の油検出装置
JP2001012351A (ja) * 1999-06-24 2001-01-16 Daikin Ind Ltd 密閉型圧縮機及びこれを備える冷凍装置
CN1491321A (zh) * 2001-02-15 2004-04-21 东芝开利株式会社 制冷装置
JP2006029160A (ja) * 2004-07-14 2006-02-02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密閉型圧縮機
JP2006105061A (ja) * 2004-10-07 2006-04-20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密閉型圧縮機の油面検知方法および密閉型圧縮機
CN101427083A (zh) * 2006-04-20 2009-05-06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冷冻装置
CN101646908A (zh) * 2007-03-27 2010-02-10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冷冻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1032772A (ja) * 1999-07-19 2001-02-06 Daikin Ind Ltd 圧縮機及び冷凍装置
JP2006112236A (ja) * 2004-10-12 2006-04-27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オイルセンサ及び密閉型電動圧縮機
JP5674490B2 (ja) * 2011-01-24 2015-02-25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8221351A (ja) * 1982-06-17 1983-12-23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冷凍装置の油検出装置
JP2001012351A (ja) * 1999-06-24 2001-01-16 Daikin Ind Ltd 密閉型圧縮機及びこれを備える冷凍装置
CN1491321A (zh) * 2001-02-15 2004-04-21 东芝开利株式会社 制冷装置
JP2006029160A (ja) * 2004-07-14 2006-02-02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密閉型圧縮機
JP2006105061A (ja) * 2004-10-07 2006-04-20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密閉型圧縮機の油面検知方法および密閉型圧縮機
CN101427083A (zh) * 2006-04-20 2009-05-06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冷冻装置
CN101646908A (zh) * 2007-03-27 2010-02-10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冷冻装置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573809A (zh) * 2017-05-10 2019-12-13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油分离装置及制冷循环装置
CN110573809B (zh) * 2017-05-10 2022-04-05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油分离装置及制冷循环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051235B1 (en) 2020-02-26
JPWO2015045854A1 (ja) 2017-03-09
JP6184503B2 (ja) 2017-08-23
EP3051235A1 (en) 2016-08-03
US9920969B2 (en) 2018-03-20
CN105579795B (zh) 2017-09-08
WO2015045129A1 (ja) 2015-04-02
US20160201964A1 (en) 2016-07-14
EP3051235A4 (en) 2017-05-17
WO2015045854A1 (ja) 2015-04-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579795A (zh) 油面检测装置和搭载有该油面检测装置的制冷空调装置
CN204063699U (zh) 制冷循环装置
JP6091506B2 (ja) 冷凍空調装置、冷媒漏洩検知装置及び冷媒漏洩検知方法
Janković et al. Thermodynamic and heat transfer analyses for R1234yf and R1234ze (E) as drop-in replacements for R134a in a small power refrigerating system
JP5558555B2 (ja) 冷凍空調装置
CN101821508B (zh) 变速压缩机保护系统和方法
US9261299B2 (en) Distributed microsystems-based control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mmercial refrigeration
WO2011161720A1 (ja) 空気調和装置
CN103998870B (zh) 空气调节装置
CN106030221A (zh) 具有制冷剂充注诊断功能的热泵系统
JP2011089717A (ja) 冷凍空調装置
CN103842736B (zh) 制冷装置
JP5213990B2 (ja) 冷凍空調装置
US10948213B2 (en)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operating a thermostat based on building configuration data
KR20080089471A (ko) 공기 조화 장치
US11402137B2 (en) Refrigerant amount management system
US9377248B2 (en) Integrated accumulator and receiver having a vibration damping guide tube
JP5473957B2 (ja) 冷媒漏洩検知装置及び冷凍空調装置
Li Measurements and modelling of a novel oil-free refrigeration system
KR100988620B1 (ko) 멀티형 공기조화기 및 그 제어방법
JP5072927B2 (ja) 冷凍空調装置
KR20090114837A (ko) 멀티형 공기조화기 및 그 제어방법
Ocak et al. 3E Analysis of the Effect of Different Type of Fans on Cooling Performance Applied to an Industrial Deep Freezer
Corti et al. Experimental analysis of an air to air heat pump equipped with digital scroll compressor and evaluation of the pulsing flow influence on the refrigerant air side and on the overall performances
Gao Experimental Evaluation of Silicon Expansion Valve Techonology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