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579011A - 人体移送装置 - Google Patents

人体移送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579011A
CN105579011A CN201480003604.XA CN201480003604A CN105579011A CN 105579011 A CN105579011 A CN 105579011A CN 201480003604 A CN201480003604 A CN 201480003604A CN 105579011 A CN105579011 A CN 10557901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pport portion
body support
transfer
person
human bod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80003604.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真保勇夫
古川昭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KPK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KPK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KPK CORP filed Critical SKPK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557901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579011A/zh
Withdrawn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GTRANSPORT, PERSONAL CONVEYANCES, OR ACCOMMODATION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TIENTS OR DISABLED PERSONS; OPERATING TABLES OR CHAIRS; CHAIRS FOR DENTISTRY; FUNERAL DEVICES
    • A61G7/00Be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nursing; Devices for lifting patients or disabled persons
    • A61G7/10Devices for lifting patients or disabled persons, e.g. special adaptations of hoists thereto

Abstract

一种人体移送装置,其中,具备:在基台上装有接触地面的车轮的行驶部;位于行驶部的上方设置、且具有被移送者通过前面侧倚靠的状态下支撑该被移送者的上半身的上半身支撑部、和支撑该被移送者的臂部的臂支撑部的人体支撑部;和将人体支撑部推上去的可动部,人体支撑部在被移送者倚靠的一侧的相反侧轴支撑于装置上,臂支撑部具备:支撑被移送者的前臂的前臂支撑部、和被移送者在上述前臂支撑部上放置前臂的状态下包围并支撑该被移送者的上臂的上臂包围部,可动部从下方将上述人体支撑部推上去,由此,以相对于装置的轴支撑部位作为支点使该人体支撑部旋转,从而使上述上半身支撑部移动,以提高其高度位置。

Description

人体移送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人体移送装置,特别是涉及移送行走困难的人的人体移送装置。
背景技术
高龄者和腰腿不便、自力行走困难的人有时使用轮椅作为移动装置。但是,从轮椅移动到床或厕所等目标场所时,需要上下轮椅,但难以通过自己的力量移动,有时需要看护。另外,有时不仅上下轮椅,而且移动时也需要看护。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13-78482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在此,将高龄者等被看护者移动到轮椅等上时,有时使用将被看护者抬高进行移送的抬高式移送用具。但是,使用抬高式移送用具的情况下,采用如下步骤:对被看护者安装抬高用具,通过该用具进行抬高的操作的同时将被看护者移送至目标场所,从被看护者身上卸下抬高用具。因此,存在被看护者的移送费力费时的问题。
由此,也有时不使用抬高式的移送用具,看护者抱起被看护者移送至轮椅等目标场所。但是,看护者抱起被看护者进行移送的情况下,由于抱起的被看护者的重量,移送自身变困难,有时存在看护者腰痛的问题。
作为用于解决上述问题的技术,公开了专利文献1的移乘装置。该移乘装置中,采用支撑抬起移乘者的上半身和脚部、即全身的构成。
但是,上述专利文献1的技术中,由于移乘者仅仅是上半身倚靠,因此,产生移乘者滑落的问题。因而,难以作为移送装置使用而产生装置的可靠性低的问题。
这样,产生难以使用人体移送装置可靠地移送被移送者的问题。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作为上述课题的、能够可靠地移送被移送者的人体移送装置。
解决问题的方案: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作为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人体移送装置,采用如下构成:
其具备:
在基台上装有接触地面的车轮的行驶部;
位于上述行驶部的上方设置、且具有被移送者通过前面侧倚靠的状态下支撑该被移送者的上半身的上半身支撑部、和支撑该被移送者的臂部的臂支撑部的人体支撑部;和
将上述人体支撑部推上去的可动部,
上述人体支撑部在被移送者倚靠的一侧的相反侧轴支撑于装置上,
上述臂支撑部具备:支撑被移送者的前臂的前臂支撑部、和被移送者在上述前臂支撑部上放置前臂的状态下包围并支撑该被移送者的上臂的上臂包围部,
上述可动部从下方将上述人体支撑部推上去,由此,以相对于装置的轴支撑部位作为支点使该人体支撑部旋转,从而使上述上半身支撑部移动,以提高其高度位置。
根据上述发明,首先,通过形成被移送者通过前面侧倚靠人体移送装置的人体支撑部的状态,该被移送者的上半身和臂部支撑于人体支撑部。此时,形成被移送者的前面侧的上半身即胸部和/或腹部倚靠构成人体支撑部的上半身支撑部的状态,形成被移送者的两臂部通过臂支撑部支撑的状态。具体而言,形成被移送者在倚靠上半身支撑部的同时、臂部中的前臂部由前臂支撑部支撑、且上臂部用上臂包围部包围的状态。
另外,在这样的状态时,通过由可动部从下方将人体支撑部推上去使该人体支撑部旋转、从而可移动为使上半身支撑部的高度增高。这样,被移送者通过上半身支撑部的高度增高,对于被移送者的躯体、特别是腰的部分向上方抬起。由此,被移送者成为前倾的状态。在此,如上所述,被移送者的前面侧的上半身即胸部和/或腹部倚靠上半身支撑部,另外,被移送者的前臂部通过前臂支撑部支撑,另外,上臂部被上臂包围部包围而牢固地被支撑。因此,被移送者即使前倾,该被移送者也不会从装置上滑落,能够可靠地抬起腰。
由上,根据本发明,能够抬起被移送者而被移送者不会滑落。其结果,能够可靠地移送被移送者。
另外,上述人体移送装置中,采用如下构成:
具备位于上述人体支撑部的下方、在上述人体支撑部的轴支撑部位一侧轴支撑于装置上且与上述可动部连结的联杆部,
上述联杆部利用上述可动部从下方被推上去,由此,将上述人体支撑部从下方推上去,以相对于装置的轴支撑部位作为支点使该人体支撑部旋转,从而使上述上半身支撑部移动,以提高其高度位置。
根据上述构成,可动部可移动(伸长),由此,通过该可动部联杆部被推上去。其结果,联杆部以相对于装置的轴支撑部位作为支点进行旋转。另外,由于联杆部被推上去,将在联杆部的上方设置的人体支撑部从下方推上去。其结果,人体支撑部以相对于装置的轴支撑部位作为支点进行旋转。由此,上半身支撑部的高度增高,抬起被移送者的腰而形成前倾的状态。这样,根据本构成,通过可动部可移动,联杆部被推上去,通过联杆部被推上去,人体支撑部被推上去。即,通过两个阶段的动作,能够将人体支撑部推上去。其结果,能够将人体支撑部的动作与联杆部的动作分开。也就是说,例如在电动气缸缩小时,能够防止人体支撑部过度下降。由此,能够防止例如人体支撑部过度下降而压迫被移送者的大腿部,从而能够更加安全可靠地移送被移送者。
另外,上述人体移送装置中,采用如下构成:
以如下方式构成:上述人体支撑部利用上述可动部从下方被推上去,由此,从上述前臂支撑部的放置前臂的面即前臂支撑面为水平状态开始,朝向被移送者通过前面侧倚靠上述上半身支撑部的状态的该被移送者的前方方向进行旋转。
根据上述构成,人体支撑部利用可动部从下方被推上去,由此,从前臂支撑面为水平状态开始,该人体支撑部整体朝向被移送者的前方方向进行旋转。即,人体支撑部在前臂支撑面为水平状态下进行轴支撑,通过可动部伸长,利用该可动部从下方被推上去,由此,朝向被移送者的前方方向进行旋转。因此,人体支撑部不会从前臂支撑面为水平状态开始向被移送者的一侧进行旋转。由此,能够防止人体支撑部过度下降,从而能够更加安全可靠地移送被移送者。
另外,上述人体移送装置中,采用如下构成:
在上述人体支撑部的下侧具备防转动抵接部,
上述人体支撑部通过与上述防转动抵接部相抵接,从而控制上述前臂支撑面不从水平状态向下方移动。
根据上述构成,在人体支撑部的下侧设置防转动抵接部。另外,通过人体支撑部与防转动抵接部相抵接,从而控制上述前臂支撑面不从水平状态向下方(被移送者侧)移动。也就是说,人体支撑部在不会被可动部推上去的状态下与防转动抵接部相抵接,通过该防转动抵接部被支撑。其结果,能够防止在不会被可动部推上去的状态下从上述前臂支撑面为水平状态向下方(被移送者侧)移动。由此,能够防止在可动部缩小时人体支撑部过度下降,从而能够更加安全可靠地移送被移送者。
另外,上述人体移送装置中,采用如下构成:
具备从下方支撑向上述上半身支撑部倚靠的状态的被移送者的大腿部的带的同时,在上述人体支撑部上具备挂该带的钩挂部。
根据上述构成,被移送者在向上半身支撑部倚靠的状态下挂在人体支撑部上设置的钩挂部的带子卷绕到大腿部上。由此,通过被卷绕的带子从下支撑被移送者的脚部。其结果,通过人体支撑部支撑被移送者的臂部、上半身、脚部,增高上半身支撑部,由此,抬起被移送者的全身。
在此,如上所述,本发明能够抬起被移送者而被移送者不会滑落。因此,通过如上所述构成,能够抬起被移送者的全身而被移送者不会滑落。其结果,能够在抬起被移送者的全身的状态下可靠地移送。
另外,上述人体移送装置中,采用如下构成:
上述基台具备在被移送者倚靠的一侧的相反侧的端部朝向高度方向具有规定长度的手柄部,
上述手柄部被构成为通过倾斜该手柄部自身,使制动部与上述行驶部具备的车轮相抵接,以限制该车轮的旋转。
根据上述构成,移送者通过把持在被移送者倚靠的一侧的相反侧的基台的端部装备的手柄部,能够移动人体移送装置。另外,移送者通过倾斜手柄部自身,能够使制动部与车轮相抵接,其结果,限制车轮的旋转,也就是说,能够实现制动。这样,通过一体地构成手柄部和制动机构,除了手柄部和车轮之外,无需新追加制动机构。其结果,能够实现廉价的制动系统,从而能够更加廉价可靠地移送被移送者。另外,在如上所述的制动机构的情况下,即使车轮和制动部的磨损少,仅通过稍微增大手柄部的倾斜度的角度,对制动的效果也不会产生变化。这样,通过如上所述构成,即使车轮和制动部稍微磨损,也可以实现对制动部的效果不会产生变化的制动系统。由此,能够更加安全可靠地移送被移送者。
另外,上述人体移送装置中,采用如下构成:
上述手柄部被构成为通过将该手柄部向高度方向提拉,在该提拉的状态下倾斜手柄部自身,使制动部与上述行驶部具备的车轮相抵接,以限制该车轮的旋转。
根据上述构成,移送者将手柄部向上方一次提拉,在该提拉的状态下,向例如基台的后方侧(被移送者倚靠的一侧的相反侧)倾倒,由此,使制动部与车轮相抵接。其结果是抑制车轮的旋转。这样,上述构成中被构成为在提起手柄部的状态下如果不倾斜手柄部则制动部便不与车轮相抵接。即,上述构成中被构成为如果不使手柄部向上方提拉就不能实现制动。
在此,移送者在移送被移送者时,通常以把持着手柄部并将该手柄部压入的方式向前方行进。因此,在通常的移送作业中,移送者进行按下手柄部的动作,不进行提起手柄部的动作。也就是说,可以认为在通常的移送作业中手柄部不会向上方提起,认为在通常的移送作业中不可能发生无意的制动。这样,为了实现制动,需要一次提起手柄部,由此,能够防止发生无意的制动。其结果,能够更加安全可靠地移送被移送者。
另外,上述人体移送装置中,采用如下构成:
上述前臂支撑部被构成为朝向被移送者的前后方向具有规定的长度,上述上臂包围部具有与被移送者的上臂的周围的至少一部分对应的部位发生开口的壁部。
根据该构成,形成被移送者的两臂部或任意一个臂部的前臂通过前臂支撑部被支撑、上臂由与上臂的周围的至少一部分对应的部位发生开口的壁部包围的状态。即,形成被移送者的上臂由壁部包围的状态。因此,通过可动部伸长,即使在被移送者被抬起的情况下,被移送者也能够将上臂的至少一部分推到壁部上。也就是说,可靠地进行利用人体支撑部的臂部的支撑。其结果,即使上半身支撑部移动以提高其高度位置,也不会使被移送者从装置上滑落,能够抬起该被移送者的腰。
发明效果
由上,根据该构成,能够更可靠地抬起被移送者而被移送者不会滑落。由此,能够可靠地移送被移送者。
本发明通过如上构成,可以实现能够可靠地移送被移送者的人体移送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中的人体移送装置的构成的一例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图1中示出的人体移送装置的构成的一例的立体图。
图3是表示将图1中示出的人体移送装置的人体支撑部从下推上去时的状态的一例的图。
图4是表示图1中示出的人体移送装置的制动部的构成的一例的图。
图5是表示图1中示出的人体移送装置的使用时的状态的图。
图6是表示图1中示出的人体移送装置的使用时的状态的图。
符号说明:
1人体移送装置
21脚踏台
22车轮
23连结部
24前脚轮
25框架部
31护胸
32上臂包围部
33搭臂台
34联杆部
35挂钩支撑部
36挂钩
37大腿部支撑用带
4电动气缸
5手柄部
61制动部用板
62车轮抵接部
63、64贯通孔
65、66突起部
100被看护者
200床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
参考图1至图6对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中的人体移送装置进行说明。图1以及图2是表示人体移送装置1的构成的一例的立体图。图3是表示通过电动气缸4将人体支撑部从下推上去时的状态的一例的图。图4是表示制动部的构成的一例的图。图5以及图6是表示人体移送装置1的使用时的状态的图。
本实施方式中,对在被看护者100(被移送者)倚靠人体移送装置1的状态下抬起该被看护者100进行移送的人体移送装置1进行说明。如后所述,本实施方式中的人体移送装置1被构成为通过包围并支撑被看护者100的臂部等,从而抬起的被看护者100不会滑落。由此,人体移送装置1能够可靠地移送被看护者100。
[构成]
如图1以及图5所示,人体移送装置1首先作为行驶部具备:在被移送者即被看护者100乘坐该人体移送装置1时等能够脚踩的脚踏台21(基台)、和接触地面的四个车轮(具有车轮22和连结部23的两个后脚轮、两个前脚轮24)。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方式中,将位于图1的左侧的车轮(具有车轮22以及连结部23的后脚轮)侧设为“后方”,将位于右侧的车轮(前脚轮24)侧设为“前方”。另外,如后所述,通过本发明的人体移送装置1移送的被看护者100(被移送者)使上述“后方”(图3的左侧方向)朝向自身的“前面侧”也就是说胸部和腹部侧,形成倚靠该人体移送装置1的状态。因此,上述“前方”的方向(图3的右侧方向)对于被看护者100而言成为背面(脊背侧)朝向的方向。
上述四个车轮即各后脚轮以及各前脚轮24分别装在框架部25上。
框架部25位于最下侧(地面侧)的部分朝向前后方向以规定的长度部分水平地形成后,朝向上方、向后方以及装置的内侧倾斜的同时弯折。另外,在规定的高度位置、例如坐在床200上的被看护者100的腰的高度位置附近,左右框架部25接近,在该左右框架部25接近的规定的高度位置附近,左右框架部25分别朝向前方进一步弯折。然后,左右框架部25连结。另外,位于地面侧的部分、即在框架部25中的水平地形成的部分的上方的一部分上接合脚踏台21。也就是说,在框架部25的上方设置脚踏台21,框架部25分别从脚踏台21的前方侧及后方侧伸出。另外,在框架部25中向上方弯折的弯折部分周边,形成从水平地形成的部分向上方伸出的伸出部和从向上方形成的部分向前方伸出的伸出部,连结该各伸出部。另外,在左右框架部25上分别设置的、连结的伸出部通过支撑后述电动气缸4的电动气缸支撑部26连结。即,在左右框架部25上分别设置的、连结的伸出部通过与各框架部25的水平地形成的部分垂直相交的板状的构件即电动气缸支撑部26连结。
各后脚轮以及各前脚轮24与如上所述形成的框架部25连结。具体而言,各前脚轮24装在框架部25的水平地形成的部分的前方侧的端部。另外,后脚轮在向上方弯折的框架部25的下侧端部附近接合连结部23,由此,装在框架部25上。即,后脚轮装在框架部25的水平地形成的部分的后方端部附近。
连结部23形成大致三角形的形状,其中的一边与框架部25接合,在没有连接与该框架部25接合的一边的顶点(连结部23的后方侧端部)附近连结车轮22。需要说明的是,如图1所示,在连结部23设置制动部(具有车轮抵接部62的制动用板61),在制动部的上方侧的端部接合手柄部5。
另外,由图1、图2所示,在规定的高度位置形成的左右框架部25的接合部分中被进行轴支撑,使得联杆部34以及搭臂台33(人体支撑部的一部分)能够旋转。具体而言,联杆部34位于搭臂台33所具有的后述凸部的下侧,联杆部34以及搭臂台33的后方侧的端部被可旋转地轴支撑在左右框架部25的接合部分。需要说明的是,如后所述,被看护者100倚靠的护胸31装在搭臂台33中轴支撑一侧的相反侧的端部。因此,联杆部34以及搭臂台33轴支撑于被看护者100倚靠的一侧的相反侧的人体移送装置1的端部。
参考图2时,联杆部34形成为直线的棒状,被轴支撑于左右框架部25的接合部分上,与框架部25中被形成为水平的部分相平行。在此,左右框架部25分别以相同的角度向后方以及装置的内侧倾斜。因此,框架部25的接合部分位于人体移送装置1的左右的正中。因此,联杆部34也在人体移送装置1的没有偏向左右任意一侧的正中位置上轴支撑于左右框架部25的接合部分上。
另外,联杆部34在该联杆部34的下侧的面的规定的位置上与电动气缸4接合。如后所述,联杆部34通过电动气缸4被推上去,由此,以轴支撑于左右框架部25的接合部分的点作为支点进行旋转。由此,联杆部34中轴支撑一侧的相反侧的端部的高度增高。在此,如上所述,搭臂台33位于联杆部34的上方。因此,通过在联杆部34中轴支撑一侧的相反侧的高度增高,联杆部34与搭臂台33和挂钩支撑部35等后述人体支撑部的下侧的面接触。另外,联杆部34在与搭臂台33和挂钩支撑部35等人体支撑部相抵接的部分上可以具有抵接用的凸部即抵接用凸部。
参考图1时,搭臂台33(前臂支撑部)是由该搭臂台33和上臂包围部32构成的臂支撑部、护胸部31、挂钩支撑部35作为一体形成的,由搭臂台33、上臂包围部32、护胸部31和挂钩支撑部35构成人体支撑部。如上所述,搭臂台33的后方侧的端部(被看护者100倚靠的一侧的相反侧的端部)通过左右框架部25的接合部分进行轴支撑。
搭臂台33具有朝向人体移送装置1的前后方向形成的、装载被看护者100的前臂部的面即装载面(臂支撑面)。另外,形成在左右装载面的正中朝向上方突出为角状的凸部,通过该凸部隔开装载左右前臂部的各装载面。即,搭臂台33具有:装载被看护者100的左右前臂部的左右装载面、和隔开该左右装载面的凸部。另外,构成搭臂台33的装载面被形成为具有能够装载被看护者100的前臂部的长度,在装载面的前方侧的端部朝向上方弯曲。由此,搭臂台33在装载面的前方侧的端部形成支撑被看护者100的左右上臂部的面即上臂部支撑面。在此,如上所述,在左右装载面的正中形成隔开该左右装载面的凸部。因此,直到形成该凸部的高度为止,上臂支撑面也被左右隔开。另外,在上臂部支撑面的规定部位,从该上臂支撑面的规定部位的左右外侧的端部(凸部位于的一侧的相反侧的端部)向后方伸出,在规定的长度、例如容纳被看护者100的上臂部的程度的长度内,设置向人体移送装置1的正中方向(具有凸部的方向)弯折的、上臂包围部32。也就是说,在上臂支撑面的规定部位作为上臂包围部32形成包围不包括装置的中央方向(凸部位于的方向)的前后以及装置的端部方向的壁部。
这样,搭臂台33具有:在上下方向形成的上臂支撑面、在前后方向上形成的装载面、和将上臂支撑面的一部分与装载面左右隔开的凸部。另外,在构成搭臂台33的凸部的后方侧的端部,通过左右框架部25的接合部分进行轴支撑。
另一方面,在构成搭臂台33的上臂支撑面的上方侧(或上端附近)、即搭臂台33中轴支撑一侧的相反侧的端部,装有位于搭臂台33的前方侧的护胸31(上半身支撑部)。具体而言,在上臂支撑面的上方侧形成水平或向前方且下方倾斜的连结面,在该连结面的前方侧的端部形成具有比该连结面的倾斜度大的倾斜度的、即具有朝向前方且下方(斜下方)的倾斜面的护胸31(上半身支撑部)。通过这样形成,被看护者100的胸部和/或腹部(上半身的前面侧)与护胸31相抵接,支撑该胸部和/或腹部(上半身)。另外,在护胸31的左右的外侧端部形成向上方弯曲的弯曲部分。由此,在被看护者100倚靠护胸31时,防止被看护者100从该护胸31的左右发生偏离。
另外,在构成搭臂台33的上臂支撑面与连结面与护胸31之间形成的空间中,通过与上臂支撑面或连结面、或护胸31连结来设置挂钩支撑部35。挂钩支撑部35形成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棒状的形状,在该棒状的形状的两端部附近以及左右的正中附近的四个部位上设置形成为U字状的挂钩36(钩挂部)。
由图5所示,在挂钩36上挂着大腿部支撑用带37。通过在挂钩36上挂着大腿部支撑用带37,能够从下支撑倚靠人体支撑部的被看护者100的大腿部。通过这样构成,能够支撑被看护者100的臂部和上半身和脚部。其结果,如后所述,通过电动气缸4将人体支撑部推上去,由此,能够抬起被看护者100的全身。需要说明的是,在挂钩36上也可以不挂着大腿部支撑用带37。另外,人体移送装置1也可以不一定具有挂钩36。该情况下,被看护者100在将脚踩在脚踏台21上的状态下倚靠人体移送装置1。
人体支撑部例如这样构成。如上所述,被看护者100形成使后方朝向自身的前面侧、倚靠人体移送装置1的状态。也就是说,被看护者100在使后方侧朝向自身的前面侧(胸部和腹部侧)的状态下倚靠护胸31。另外,在该状态下被看护者100将自身的臂部插入上臂包围部32且在装载面上放置自身的前臂部。
需要说明的是,人体支撑部在通常的状态(没有通过电动气缸4推上去的状态)下被轴支撑于左右框架部25的接合部分上,使搭臂台33的装载面达到水平。即,联杆部34由电动气缸4推上去,由此,搭臂台33从装载面为水平状态开始向上方(被看护者100的前方方向)进行旋转。需要说明的是,这样的构成可以通过例如在人体支撑部(例如搭臂台33)的下方设置未图示的防转动抵接部来实现。通过这样的构成,在通常的状态下,人体支撑部与防转动抵接部相抵接。其结果,能够防止从装载面为水平状态开始人体支撑部向被看护者100侧倾斜。另一方面,联杆部34不限定进行旋转的角度。即,联杆部34被轴支撑于左右框架部25的接合部分上,根据电动气缸4的伸缩(通过电动气缸4缩小)旋转至朝向下方的角度(从水平状态向被看护者100一侧倾斜)。
另外,也能够调节护胸31自身等,以使护胸31的高度位置不低于预先确定的高度。具体而言,例如,调节护胸31,使该护胸31中的最低的位置不低于坐在床200上的被看护者100的大腿部的位置。通过这样调节,能够确实地防止被看护者100倚靠护胸31时由于该护胸31的下侧与被看护者100的大腿部相抵接而压迫被看护者100的大腿部。需要说明的是,如上所述的调节可以通过调节例如护胸31的倾斜面的角度和护胸31的长度、或者调节连结面的倾斜的角度和轴支撑搭臂台33时的角度等来实现。
参考图2时,电动气缸4如上所述该电动气缸4的下端侧与电动气缸支撑部26接合。另外,电动气缸4的上端侧与联杆部34接合。
另外,电动气缸4被构成为能够进行伸缩动作。通过电动气缸4伸长,联杆部34被推上去。另外,通过电动气缸4缩小,联杆部34的高度降低。
在此,关于电动气缸4将联杆部34推上去时的动作的细节的一例,参考图3进行说明。图3示出了搭臂台33中的凸部、联杆部34、电动气缸4和挂钩支撑部35。如上所述,搭臂台33在通常的状态下被进行轴支撑,使该搭臂台33的装载面达到水平。因此,搭臂台33的凸部也达到水平,另外,与搭臂台33一体形成的挂钩支撑部35也达到水平。另一方面,联杆部34被进行轴支撑,以根据电动气缸4的伸缩旋转至朝向下方的角度。因此,由图3(A)所示,在电动气缸4没有将联杆部34推上去的状态(电动气缸4缩小的状态)下,联杆部34与挂钩支撑部35不会相抵接。
接着,通过电动气缸4伸长,将联杆部34推向上方。由此,联杆部34以轴支撑的点作为支点向上方旋转。其结果,由图3(B)所示,联杆部34与挂钩支撑部35相抵接。
在这样的状态下,电动气缸4进一步伸长,由此,进一步将联杆部34推上去。这样,通过联杆部34向上方旋转,挂钩支撑部35也通过联杆部34向上方推。在此,如上所述,挂钩支撑部35与搭臂台33一体构成。另外,搭臂台33与联杆部34同样地可旋转地进行轴支撑。因此,挂钩支撑部35通过联杆部34向上方推,由此,由图3(C)所示,挂钩支撑部35以及搭臂台33以轴支撑搭臂台33的点作为支点向上方旋转。其结果,与挂钩支撑部35以及搭臂台33一体构成的护胸31也进行旋转,该护胸31的高度即高度位置增高。
需要说明的是,图3中,示出了联杆部34与挂钩支撑部35相抵接的情况,但联杆部34所抵接的对象不限于挂钩支撑部35。联杆部34也可以被构成为与例如搭臂台33的凸部相抵接。
另外,人体移送装置1具备具有手柄部5和制动用板61的制动部。具体而言,由图1、图4所示,在连结部23上设置制动用板61,在制动用板61的上方侧的端部接合手柄部5。
手柄部5如上所述与制动用板61的上方侧的端部接合。因此,手柄部5位于框架部25的更后方。左右的手柄部5分别向后方倾斜至规定的高度并且向上方形成后,弯曲成朝向上方而不倾斜,然后,向内侧弯曲并连结。即,手柄部5形成大致逆U字的形状。
另外,手柄部5与具备具有车轮抵接部62的制动用板61的制动部一体构成,如后所述,通过操作手柄部5使车轮抵接部62与车轮22相抵接,从而能够实现制动。
参考图4时,制动部通过制动用板61和制动片等车轮抵接部62构成。另外,在制动用板61上设置通过垂直相交的两边形成的贯通孔63、和形成为直线状的贯通孔64,在连结部23上设置的突起部65、66贯通各个贯通孔63、64。由此,利用手柄部5的制动部的操作被限制为仅能沿着在制动用板61上形成的贯通孔63、64来进行。
图4(A)表示实施制动前的状态。由图4(A)所示,在实施制动前,车轮抵接部62没有与车轮22相抵接。因此,不发生制动。
在这样的状态下,将手柄部5向后方并且上方提拉,在该提拉的状态下向后方推倒手柄部5。具体而言,提拉手柄部5至突起部65到达贯通孔63的两边垂直相交的位置后,推倒手柄部5。由此,手柄部5发生倾斜。其结果,在手柄部用板61上设置的车轮抵接部62与车轮22相抵接,以实现制动。
图4(B)表示实施制动的状态。由图4(B)所示,在实施制动的状态下,车轮抵接部62与车轮22相抵接。因此,发生制动。另外可知,在实施制动的状态下,突起部65位于贯通孔63中没有实施制动的状态的另外一边,突起部66从贯通孔64的上端附近向下端附近移动。
[动作]
接着,参考图5至图6对上述构成的人体移送装置1的使用时的状态进行说明。在此,将被看护者100从坐在床200上的状态向轮椅或厕所等目标场所移动,另外,举例说明在目标场所就坐的情况。
首先,将人体移送装置1的前方侧向坐在床200上的被看护者100的前面侧(正面侧)移动并接近。另外,例如,操作人体移送装置1的手柄部5,实施制动。然后,如图5所示,被看护者100必要的话接受看护者的看护,将脚踩在人体移送装置1的脚踏台21上,使胸部和/或腹部与护胸31相抵接,通过前面侧倚靠。另外,被看护者100将前臂部放在搭臂台33的装载面上,另外,将上臂部嵌入上臂包围部32。然后,将围绕在被看护者100的脚部的大腿部支撑用带37挂在挂钩36上,以便从下支撑被看护者100的大腿部。由此,从下支撑被看护者100的脚部。
需要说明的是,关于构成护胸11、上臂包围部32、搭臂台33等的人体支撑部的位置,如上所述在床200等规定的高度的座部就座的状态的被看护者100通过前面侧倚靠人体支撑部,预先可移动至能够支撑被看护者100的胸部以及臂部的高度(第一高度)。
接着,在图5的状态下,看护者使电动气缸4可动。这样,如图6所示,电动气缸4伸长,联杆部34从下方被推上去。另外,从下方被推上去的联杆部34在规定的高度与人体支撑部(中的例如挂钩支撑部35)相抵接,使人体支撑部整体以圆弧状逆时针旋转。由此,护胸31的高度较高地移动。因此,倚靠护胸31,臂部用搭臂台33以及上臂包围部32支撑且脚部用大腿部支撑用带37支撑的被看护者100的身体发生旋转,向上方移动。这样,由图6所示,向上方移动,使得被看护者100的腰离开床200,被看护者100的全身在空中悬空的状态下支撑于人体移送装置1上。
此时,特别是通过上臂包围部32的壁部,包围并支撑被看护者100的上臂部,因此,被看护者100通过将上臂部顶到壁部上,形成上臂部牢固地被支撑(固定)的状态。因此,能够可靠地抬起被看护者100的腰而被看护者100不会从装置上滑落。
接着,形成图6的状态时,看护者在操作手柄部5解除制动后使人体移动装置1自身行驶,将人体移送装置1向目标位置、例如轮椅或厕所的位置移动。具体是移动看护者被看护者100的腰的位置,以便位于目标位置的就座部位的上方。
在移动的阶段,需要实施制动的情况下,看护者通过提拉并推到手柄部5,使在制动用板61上设置的车轮抵接部62与车轮22相抵接。从而实现制动。另外,通过提起手柄部5并压入手柄部5,看护者解除制动。
然后,看护者在实施制动后,进行与上述动作相反的动作、即缩小电动气缸4,使人体支撑部在圆弧上顺时针旋转。这样,从图6的状态至图5的状态、即护胸31的高度降低。因此,倚靠护胸31、臂部用搭臂台33以及上臂包围部32支撑、脚部用大腿部支撑用带37支撑的被看护者100的身体发生旋转,向下方移动。这样,由图5所示,被看护者100的腰的位置下降,从而可以使该被看护者100坐在目标位置上。
这样,通过使用本发明中的人体移送装置1,能够容易地使被看护者100(被移送者)的身体的位置在上下方向上移动。由此,可以容易地使被看护者100在就座于规定的座部的状态与没有就座的状态之间变化,从而能够容易并且迅速地将被看护者100移送至目标场所。其结果,即使力气小的看护者,也无需抱起被看护者进行看护,因此,能够抑制看护者腰痛。
另外,形成牢固地支撑被看护者100的臂部的状态,因此,能够可靠地抬起腰而移送者不会从装置上滑落。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方式中,对联杆部34与人体支撑部相抵接的情况进行说明。即,本实施方式中,对联杆部34与人体支撑部例如在没有被电动气缸4推上去的状态下分离的情况进行说明。但是,本发明也可以不限于上述的情况来实施。联杆部34与人体支撑部也可以一体地构成。
<附加记载>
上述实施方式的一部分或全部可以如以下的附加记载所述。以下,说明本发明中的人体移送装置的概略。但是,本发明不限于以下的构成。
(附加记载1)
一种人体移送装置,其具备:
在基台上装有接触地面的车轮的行驶部;
位于上述行驶部的上方设置、且具有被移送者通过前面侧倚靠的状态下支撑该被移送者的上半身的上半身支撑部、和支撑该被移送者的臂部的臂支撑部的人体支撑部;和
将上述人体支撑部推上去的可动部,
上述人体支撑部在被移送者倚靠的一侧的相反侧轴支撑于装置上,
上述臂支撑部具备:支撑被移送者的前臂的前臂支撑部、和被移送者在上述前臂支撑部上放置前臂的状态下包围并支撑该被移送者的上臂的上臂包围部,
上述可动部从下方将上述人体支撑部推上去,由此,以相对于装置的轴支撑部位作为支点使该人体支撑部旋转,从而使上述上半身支撑部移动,以便提高其高度位置。
(附加记载2)
附加记载1所述的人体移送装置,其中,
具备位于上述人体支撑部的下方、在上述人体支撑部的轴支撑部位一侧轴支撑于装置上且与上述可动部连结的联杆部,
上述联杆部利用上述可动部从下方被推上去,由此,将上述人体支撑部从下方推上去,以相对于装置的轴支撑部位作为支点使该人体支撑部旋转,从而使上述上半身支撑部移动,以便提高其高度位置。
(附加记载3)
附加记载1或2所述的人体移送装置,其中,
以如下方式构成:上述人体支撑部利用上述可动部从下方被推上去,由此,从上述前臂支撑部的放置前臂的面即前臂支撑面为水平状态开始,朝向被移送者通过前面侧倚靠上述上半身支撑部的状态的该被移送者的前方方向进行旋转。
(附加记载4)
附加记载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人体移送装置,其中,
在上述人体支撑部的下侧具备防转动抵接部,
上述人体支撑部通过与上述防转动抵接部相抵接,从而控制上述前臂支撑面不从水平状态向下方移动。
(附加记载5)
附加记载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人体移送装置,其中,
具备从下方支撑向上述上半身支撑部倚靠的状态的被移送者的大腿部的带的同时,在上述人体支撑部上具备挂该带的钩挂部。
(附加记载5-1)
附加记载5所述的人体移送装置,其中,
在上述联杆部上设置上述钩挂部。
(附加记载6)
附加记载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人体移送装置,其中,
上述基台具备在被移送者倚靠的一侧的相反侧的端部朝向高度方向具有规定长度的手柄部,
上述手柄部被构成为通过倾斜该手柄部自身,使制动部与上述行驶部具备的车轮相抵接,以限制该车轮的旋转。
(附加记载7)
附加记载6所述的人体移送装置,其中,
上述手柄部被构成为通过将该手柄部向高度方向提拉,在该提拉的状态下倾斜手柄部自身,使制动部与上述行驶部具备的车轮相抵接,以限制该车轮的旋转。
(附加记载8)
附加记载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人体移送装置,其中,
上述前臂支撑部被构成为在朝向被移送者的前后方向具有规定长度,上述上臂包围部具有与被移送者的上臂的周围的至少一部分对应的部位发生开口的壁部。
(附加记载9)
附加记载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人体移送装置,其中,
上述上半身支撑部以该上半身支撑部中将被移送者倚靠时该被移送者的两腋下位于的左右的两端部向上方弯曲地构成。
以上,参考上述实施方式,对本申请发明进行说明,但本申请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关于本申请发明的构成和细节,在本申请发明的范围内可以进行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的各种各样的变更。

Claims (8)

1.一种人体移送装置,其中,具备:
在基台上装有接触地面的车轮的行驶部;
位于所述行驶部的上方设置、且具有被移送者通过前面侧倚靠的状态下支撑该被移送者的上半身的上半身支撑部、和支撑该被移送者的臂部的臂支撑部的人体支撑部;和
将所述人体支撑部推上去的可动部,
所述人体支撑部在被移送者倚靠的一侧的相反侧轴支撑于装置上,
所述臂支撑部具备:支撑被移送者的前臂的前臂支撑部、和被移送者在所述前臂支撑部上放置前臂的状态下包围并支撑该被移送者的上臂的上臂包围部,
所述可动部从下方将所述人体支撑部推上去,由此,以相对于装置的轴支撑部位作为支点使该人体支撑部旋转,从而使所述上半身支撑部移动,以提高其高度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人体移送装置,其中,
具备位于所述人体支撑部的下方、在所述人体支撑部的轴支撑部位一侧轴支撑于装置上且与所述可动部连结的联杆部,
所述联杆部利用所述可动部从下方被推上去,由此,将所述人体支撑部从下方推上去,以相对于装置的轴支撑部位作为支点使该人体支撑部旋转,从而使所述上半身支撑部移动,以提高其高度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人体移送装置,其中,
所述人体支撑部被构成为利用所述可动部从下方被推上去,由此,从所述前臂支撑部的放置前臂的面即前臂支撑面为水平状态开始,朝向被移送者通过前面侧倚靠所述上半身支撑部的状态的该被移送者的前方方向进行旋转。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人体移送装置,其中,
在所述人体支撑部的下侧具备防转动抵接部,
所述人体支撑部通过与所述防转动抵接部相抵接,从而控制所述前臂支撑面不从水平状态向下方移动。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人体移送装置,其中,
具备从下方支撑向所述上半身支撑部倚靠的状态的被移送者的大腿部的带的同时,在所述人体支撑部上具备挂该带的钩挂部。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人体移送装置,其中,
所述基台具备在被移送者倚靠的一侧的相反侧的端部朝向高度方向具有规定长度的手柄部,
所述手柄部被构成为通过倾斜该手柄部自身,使制动部与所述行驶部具备的车轮相抵接以限制该车轮的旋转。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人体移送装置,其中,
所述手柄部被构成为通过将该手柄部向高度方向提拉,在该提拉的状态下倾斜手柄部自身,使制动部与所述行驶部具备的车轮相抵接,以限制该车轮的旋转。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人体移送装置,其中,
所述前臂支撑部被构成为在朝向被移送者的前后方向上具有规定的长度,所述上臂包围部具有在与被移送者的上臂周围的至少一部分对应的部位进行开口的壁部。
CN201480003604.XA 2014-09-05 2014-09-05 人体移送装置 Withdrawn CN105579011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4/004574 WO2016035111A1 (ja) 2014-09-05 2014-09-05 人体移送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579011A true CN105579011A (zh) 2016-05-11

Family

ID=5543922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80003604.XA Withdrawn CN105579011A (zh) 2014-09-05 2014-09-05 人体移送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WO2016035111A1 (zh)
CN (1) CN105579011A (zh)
WO (1) WO2016035111A1 (zh)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1318988A (ja) * 1998-05-08 1999-11-24 Takashi Murakami 椅 子
CN201049721Y (zh) * 2007-04-27 2008-04-23 楼攀登 一种三轮车的手制动停车装置
JP2010233895A (ja) * 2009-03-31 2010-10-21 National Institute Of Advanced Industrial Science & Technology 体重支持用具及び介護装置
JP2011050539A (ja) * 2009-09-01 2011-03-17 Toyota Motor Corp 移乗装置及び移乗方法
JP2012115603A (ja) * 2010-12-03 2012-06-21 Toyota Motor Corp 移乗支援装置、移乗支援方法、及び保持具
CN103054679A (zh) * 2012-12-21 2013-04-24 郭亨利 助起椅及利用助起椅移动人体的方法
JP2013090880A (ja) * 2011-10-27 2013-05-16 Toyota Motor Corp 移乗装置及び移乗装置制御方法
JP2014147660A (ja) * 2013-01-09 2014-08-21 Kyokuyou Factory:Kk 介護用スリングシート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119287A (en) * 1998-05-29 2000-09-19 Phillips; Barry S. Lift and transfer apparatus for a disabled person
JP5411844B2 (ja) * 2010-12-28 2014-02-12 一嘉 水橋 移乗装置
JP2014014573A (ja) * 2012-07-10 2014-01-30 Yokohama National Univ 移乗機器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1318988A (ja) * 1998-05-08 1999-11-24 Takashi Murakami 椅 子
CN201049721Y (zh) * 2007-04-27 2008-04-23 楼攀登 一种三轮车的手制动停车装置
JP2010233895A (ja) * 2009-03-31 2010-10-21 National Institute Of Advanced Industrial Science & Technology 体重支持用具及び介護装置
JP2011050539A (ja) * 2009-09-01 2011-03-17 Toyota Motor Corp 移乗装置及び移乗方法
JP2012115603A (ja) * 2010-12-03 2012-06-21 Toyota Motor Corp 移乗支援装置、移乗支援方法、及び保持具
JP2013090880A (ja) * 2011-10-27 2013-05-16 Toyota Motor Corp 移乗装置及び移乗装置制御方法
CN103054679A (zh) * 2012-12-21 2013-04-24 郭亨利 助起椅及利用助起椅移动人体的方法
JP2014147660A (ja) * 2013-01-09 2014-08-21 Kyokuyou Factory:Kk 介護用スリングシート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6035111A1 (ja) 2016-03-10
JPWO2016035111A1 (ja) 2017-04-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5309584A (en) Invalid hoists
EP1036552A1 (en) Lift with pelvic support
ES2714286T3 (es) Cama para hospitalizaciones
CN104582666B (zh) 利用侧面保护架的患者移送装置
JP5900493B2 (ja) 歩行器に組み込まれた立ち上がり支持体
CN104783989A (zh) 辅助坐着的人起身至站立位置的助行架组件及其使用方法
US9241586B1 (en) Neck support device
KR101981402B1 (ko) 보행보조 장치 및 그 동작 방법
EP3424479B1 (en) Adaptive mobility lift
CN105997402B (zh) 便于手术床上患者搬动的辅助装置
CN207950019U (zh) 一种医疗可伸展担架
JP2013141490A (ja) 点滴スタンド走行装置
US2359830A (en) Bedpan
WO2017061151A1 (ja) 介助装置
JP2007021144A (ja) 車椅子
CN105579011A (zh) 人体移送装置
CN112353632A (zh) 一种床上康复装置
KR101689129B1 (ko) 리프트수단이 구비된 의료용 보조로봇
CN104873348A (zh) 电动升降医疗床
CN104873338A (zh) 液压缸式仰卧台的台面部的跳起防止机构
CN211095541U (zh) 一种脚踏液压病人移位器
CN204428367U (zh) 一种多功能耳鼻喉科手术台
JP6745502B2 (ja) 介護用リフト装置
CN205867015U (zh) 便于手术床上患者搬动的辅助装置
JP2017047091A (ja) 移動車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W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WW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6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