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552798A - 护线管 - Google Patents

护线管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552798A
CN105552798A CN201510690479.0A CN201510690479A CN105552798A CN 105552798 A CN105552798 A CN 105552798A CN 201510690479 A CN201510690479 A CN 201510690479A CN 105552798 A CN105552798 A CN 10555279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ire harness
thread
guide portion
protected tube
internal par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690479.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552798B (zh
Inventor
尾张纯夫
吉田有里
岩下和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rukawa Electric Co Ltd
Furukawa Automotive Systems Inc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Furukawa Electric Co Ltd
Furukawa Automotive Systems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urukawa Electric Co Ltd, Furukawa Automotive Systems Inc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555279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55279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55279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55279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GINSTALLATION OF ELECTRIC CABLES OR LINES, OR OF COMBINED OPTICAL AND ELECTRIC CABLES OR LINES
    • H02G3/00Installations of electric cables or lines or protective tubing therefor in or on buildings, equivalent structures or vehicles
    • H02G3/22Installations of cables or lines through walls, floors or ceilings, e.g. into building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GINSTALLATION OF ELECTRIC CABLES OR LINES, OR OF COMBINED OPTICAL AND ELECTRIC CABLES OR LINES
    • H02G3/00Installations of electric cables or lines or protective tubing therefor in or on buildings, equivalent structures or vehicles
    • H02G3/02Details
    • H02G3/04Protective tubing or conduits, e.g. cable ladders or cable troughs
    • H02G3/0462Tubings, i.e. having a closed section
    • H02G3/0468Corrugated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护线管,能够沿期望的布线方向可靠地引导线束。由管状的护线管主体(10)、和内部部件(20)构成,其中内部部件(20)内置于在护线管主体(10)中的直线部(11)的两端所具有的拐角罩(12),且形状保持性比护线管主体(10)高,护线管(1)的贯插线束(WH)的直线部(11)形成为截面圆形,且由长度方向中央的圆筒部(13)和设置于圆筒部(13)的两侧的波纹部(14)构成。

Description

护线管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护线管,该护线管由嵌入到形成于汽车中的车体面板等分隔壁的贯穿孔中的内部部件、和贯插线束的管状的护线管主体构成,使线束的防水性能和防尘性能得到提高。
背景技术
为了使贯穿于形成于分隔壁的贯穿孔且沿分隔壁布线的线束的防水性能和防尘性能得到提高,借助沿着分隔壁安装的管状的护线管主体和安装于分隔壁的贯穿孔的内部部件将在内部贯插线束的护线管用于多个分支。
此外,近年来,随着车辆的轻量化和省空间化,要求线束自身的紧凑化,需要可靠地沿布线路径布线线束。
假设在无法沿布线路径布线线束的情况下,对紧凑化的线束来说,相对于布线长度的余长较少,因此无法与电子设备等连接对象连接,为了强制地与连接对象连接而牵拉线束进行布线。这样,当牵拉线束进行布线时,有可能始终向布线的线束作用牵拉力例如造成断线而无法确保电连接性。
另外,例如,在车辆的后门搭载有后部玻璃的除雾器、高挂式停车灯、后相机、电动开闭式帘体等数量较多的电气安装部件,随着搭载于包括车门等在内的分隔壁的电气安装部件的复杂化、多样化,电线的根数或各电线的直径增加,捆扎这些电线而构成的线束的直径也变粗。
例如,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护线管中,由橡胶或弹性体等形状保持性较低的材料将波纹状的护线管主体形成为能够弯曲,因此在贯插大径化的线束的情况下,护线管主体的直线部沿线束的形状弯曲,有可能不能沿布线路径布线。
特别是,在沿垂直的分隔壁布线的情况下或作用振动的情况下,大径化的线束受到自重或振动而挠曲,因此护线管的直线部分沿挠曲变形的线束而变形。
这样,当直线部分追随线束的形状而变形时,在与连接对象连接的布线状态下,向线束作用有用于挠曲变形的牵拉力,有可能如上述那样造成断线而无法确保电连接性。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9-322361号公报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够沿期望的布线方向可靠地引导线束的护线管。
本发明的护线管由管状的护线管主体、和内部部件构成,该内部部件内置于在该护线管主体中的直线部的两端所具有的拐角罩部,且形状保持性比所述护线管主体高,该护线管供线束贯插,其特征在于,所述直线部形成为截面圆形,并且由长度方向中央的圆筒部和设置于该圆筒部的两侧的波纹部构成。
根据本发明,能够利用护线管沿期望的布线路径可靠地引导线束。
详细地说,借助内置于在管状的护线管主体中的直线部的两端所具有的拐角罩部且形状保持性比所述护线管主体高的内部部件,将线束弯曲成期望的布线方向,并且能够可靠地保持弯曲状态。
另外,虽然通过所述直线部将朝向布线方向弯曲的线束沿布线方向引导,但将直线部形成为截面刚性较高的截面圆形,因此直线部不会相对于截面的任一方向意外地变形,能够可靠地引导线束。
另外,由长度方向中央的圆筒部和设置于该圆筒部的两侧的波纹部构成所述直线部,即在圆筒部和内部部件之间配置变形性较高的波纹部,因此波纹部沿着被内部部件朝向布线方向弯曲的线束的弯曲形状变形,由此能够将线束引导到圆筒部而不使线束弯曲或者施加多余的负荷。
而且,即便假设被波纹部引导到圆筒状的圆筒部的线束由于自重或振动等而变形,借助波纹部而被支承于形状保持性较高的内部部件的圆筒部也不追随线束的变形,能够可靠地支撑。
详细地说,被贯插于护线管并且被形状保持性较高的内部部件弯曲成布线方向进而配置到直线部的内部的线束,成为被形状保持性较高的内部部件弯曲成布线方向的两侧被支撑的单纯梁结构,配置于直线部的内部的部分的中央最容易挠曲变形。但是,借助难以变形的圆筒部支撑最容易挠曲变形的中央部分,因此能够可靠地进行引导而不因自重或振动而挠曲变形,也能够防止由于因自重或振动所引起的挠曲变形而对线束WH作用牵拉力。
这样,不会对被内部部件朝向布线方向弯曲的线束作用多余的负荷或者使线束弯曲,借助波纹部引导到圆筒部,并且借助不追随线束的变形的圆筒部可靠地支撑,能够维持线束的电连接性。
作为本发明的方式,能够使所述圆筒部形成为所述直线部的长度的一半左右的长度。
上述一半左右包括直线部的长度的约为1/3~2/3的范围。
根据该发明,不会对被内部部件朝向布线方向弯曲的线束作用多余的负荷或者使线束弯曲,借助波纹部引导到圆筒部,并且借助不追随线束的变形的圆筒部可靠地支撑,能够维持线束的电连接性。
详细地说,若使所述圆筒部长于所述直线部的长度的一半左右的长度,则配置于直线部的两侧的波纹部变短,因此用于沿着线束的形状的变形容许量变少,当将被内部部件朝向布线方向弯曲的线束沿直线部引导时,有可能向线束作用多余的负荷,或者使线束弯曲。相反,若使所述圆筒部比所述直线部的长度的一半左右的长度短,则配置于直线部的两侧的波纹部变长,因此波纹部沿着因自重或振动引起的线束的变形而变形,即难以变形的直线部整体追随线束的变形,有可能无法可靠地支撑线束。
与此相对,通过将所述圆筒部形成为所述直线部的长度的一半左右的长度,因而不会对被内部部件朝向布线方向弯曲的线束作用多余的负荷或者使线束弯曲,借助波纹部引导到圆筒部,并且能够借助不追随线束的变形的圆筒部可靠地支撑,能够可靠地维持线束的电连接性。
另外,作为本发明的方式,可以为,在所述拐角罩部的所述直线部侧设置有紧固带条装配部,并且具有紧固带条,该紧固带条装配于该紧固带条装配部,对所内置的所述内部部件进行紧固固定。
所述紧固带条不仅是所谓的紧固带条,也是包括绑扎带条或捆扎带等用于紧固的专用材料,或者金属线或钢丝等通用材料等不限于形状或结构而能够维持规定的紧固状态的材料的概念。
根据本发明,能够将所内置的所述内部部件可靠地固定于所述紧固带条装配部而可靠地实现上述那样的直线部处的效果。
假设当所述内部部件从所述拐角罩部脱落时,线束在装配于贯穿孔的内部部件和拐角罩部之间露出,或者侵入水分或粉尘,而不能够可靠地保护贯插于内部的线束。相反,在内部部件以进入到比所述拐角罩部靠直线部侧的形态脱落的情况下,有可能不能使构成直线部的波纹部充分地发挥功能。
与此相对,通过将对所内置的所述内部部件紧固固定的紧固带条装配于该紧固带条装配部,能够将所内置的所述内部部件可靠地固定于所述拐角罩部,因此能够确保防止性或防尘性,并且不会对被内部部件朝向布线方向弯曲的线束作用多余的负荷或者使线束弯曲,借助波纹部引导到圆筒部,并且借助不追随线束的变形的圆筒部可靠地支撑,能够维持线束的电连接性。
另外,作为本发明的方式,可以为,由向安装的贯穿孔嵌入的安装部、和中空的线束引导部来构成所述内部部件,其中该中空的线束引导部具有将线束向弯曲方向引导的引导空间,分体构成所述安装部和所述线束引导部。
根据本发明,能够可靠地向期望的布线方向引导线束并且顺畅地贯插而不向线束施加负荷。
详细地说,根据上述的结构,通过由安装部和线束引导部分体构成内部部件,其中该安装部向形成于分隔壁的贯穿孔安装,该线束引导部对线束进行引导,因此通过使贯插线束且向不同于嵌入方向的布线方向弯曲而进行引导的所述线束引导部、和安装于分隔壁的贯穿孔的安装部合体即一体化,能够使贯穿贯穿孔且沿着规定的布线路径布线的线束顺畅地弯曲而进行布线。因此,与向使线束引导部和安装部一体化的内部部件贯插线束的情况、或使线束引导部和安装部一体化且向装配于贯穿孔的内部部件贯插线束的情况相比,能够容易且不作用多余的负荷地引导线束沿着布线路径弯曲。
另外,作为本发明的方式,可以为,所述线束引导部由组装于所述引导空间的、分体构成的组装引导部构成。
根据本发明,仅对线束组装分体结构的组装引导部而不使长条状的线束贯插,就能够将线束贯插于所述线束引导部。
另外,作为本发明的方式,可以为,在所述组装引导部上具有卡定于所述安装部的卡定部,并且在所述安装部上具有供所组装的所述组装引导部的所述卡定部卡定的被卡定部。
根据本发明,通过安装于安装部而使卡定部和被卡定部卡定,从而能够可靠地保持进行组装而构成线束引导部的所述组装引导部的组装状态。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能够沿期望的布线方向可靠地引导线束的护线管。
附图说明
图1是护线管的分解立体图。
图2的(a)和(b)是示出护线管的安装状态的说明图。
图3是护线管的端部侧的纵向剖视图。
图4是内部部件的立体图。
图5是内部部件的分解立体图。
图6的(a)和(b)是基于内部部件的分解立体图的说明图。
图7的(a)~(c)是内部部件的构成说明图。
图8的(a)~(e)是内部部件的构成说明图。
图9的(a)~(c)是护线管向贯穿孔安装的安装步骤的说明图。
标号说明
1:护线管(gromet);10:护线管主体;11:直线部;12:拐角罩;13:圆筒部;14:波纹部;15:紧固带条装配槽;20:内部部件;30:引导部;30H:引导侧贯插孔;30P、30Pa、30Pb:引导部构成部件;31:部件间卡合突爪;40:安装部;41:部件间卡合凹部;50:紧固带条(strap);WH:线束。
具体实施方式
根据以下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
如图1至图8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护线管1由管状的护线管主体10、和在该护线管主体10的两端部所具有的内部部件20构成,其中管状的护线管主体10具有容许线束WH贯插的贯插孔1H。
此外,图1示出分离了护线管主体10的一端侧的内部部件20的状态的护线管1的分解立体图,图2的(a)示出将两端部安装于分隔壁100的状态的护线管1的主视图,图2的(b)示出该状态的护线管1的俯视图。
图3示出使用状态下的护线管1的端部处的宽度方向W的中间部分的放大纵向剖视图,图4示出从右斜上方朝向末端开口部30Ha观察内部部件20的立体图,图5示出将内部部件20分解成引导部30和安装部40而从左斜上方朝向引导部构成部件30P中的与末端开口部30Ha相反侧观察的分解立体图。
图6的(a)示出将内部部件20分解成各个构成部件而从上方观察的分解立体图,图6的(b)示出分解内部部件20而从下方观察的分解立体图。另外,图7的(a)示出内部部件20的俯视图,图7的(b)示出将X部分放大显示并且从末端开口部30Ha侧观察内部部件20的左侧视图,图7的(c)示出内部部件20的仰视图。
而且,图8的(a)示出图7的(a)所示的A-A线剖视图,图8的(b)、(c)、(d)分别示出图7的(a)所示的B1-B1线、B2-B2线、B3-B3线中的各部分的剖面的剖视图,图8的(e)示出图7的(b)中的C-C线剖视图。
在以下的说明中记载的嵌入方向Z表示图3中的下方向,图3中的上方向表示嵌入方向Z的相反侧。而且,将沿嵌入方向Z而通过内部部件20的中心的轴线作为沿着嵌入方向Z的中心轴线。
护线管主体10由直线部11和拐角罩12构成,例如由橡胶或软质树脂等一体地构成,其中该直线部11是直线状且截面为圆形,该拐角罩12配置于该直线部11的长度方向的两端部。另外,直线部11由圆筒状的圆筒部13、和配置于圆筒部13的两侧且形成为波纹状的波纹部14构成。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例如图2的(a)、(b)所示那样,将内置于护线管主体10的两端部的拐角罩12的内部部件20嵌插安装到形成于车辆中的固定面板等固定分隔壁101的贯穿孔110的缘部111、或例如形成于车门面板(可动面板)等可动分隔壁102的贯穿孔110的缘部111,并且利用以连结其间的方式配置的护线管主体10在护线管1中布线,保护贯插于内部的线束WH。
构成护线管主体10的直线部11由圆筒部13和配置于该圆筒部13两侧的波纹部14构成,其中该圆筒部13在沿着分隔壁100(101、102)配置的状态下,与管轴方向Xa垂直的垂直截面形成为圆形,且形成为直线部11的一半左右的长度。换言之,波纹部14配置于圆筒部13和拐角罩12之间。波纹部14和圆筒部13由相同材料构成,并且形成为大致相同直径,但通过波纹结构使得波纹部14比圆筒部13的变形性高。
另外,圆筒部13形成为直线部11的一半左右的长度,不过形成于直线部11的长度的约为1/3~2/3的范围内即可。
如图3所示,配置于直线部11的两侧的拐角罩12是比内置的内部部件20大一圈的大致相似形状,该拐角罩12具有形成为大径的开口端大径部12a,并且具有密封唇部12b,其中该开口端大径部12a在外装有内部部件20的状态下能够嵌装于内部部件20中的后述的上表面凸缘部43,该密封唇部12b从开口端大径部12a的周向整周以能够弹性接触贯穿孔110的缘部111的方式突出。
另外,在拐角罩12中,在与内置的内部部件20中的引导部30的引导末端部33对应的位置,形成有装配后述的紧固带条50的紧固带条装配槽15。
此外,如图2的(a)所示,紧固带条装配槽15配置于拐角罩1的开口端大径部12a的比管轴方向Xa的内侧端部靠管轴方向Xa的外侧、即如图2的(b)所示俯视观察时比开口端大径部12a的外周缘靠内侧的位置。
内置于护线管主体10的拐角罩12中的内部部件20是组装安装部40和引导部30而构成的,其中该安装部40嵌入形成于车体面板等分隔壁100的贯穿孔110而安装于该贯穿孔110的缘部111,该引导部30在使线束WH弯曲的状态下进行引导。
内部部件20形成为遍及安装部40和引导部30而具有贯插线束WH的内部贯插孔20H的筒状,并且具有比护线管主体10高的形状保持性,该内部部件20例如由硬质树脂形成。
如上所述,例如如图3至图5所示,与引导部30一起构成内部部件20的安装部40是用于将护线管1安装于分隔壁100的贯穿孔110的部件,该安装部40由嵌插部42、和上表面凸缘部43一体地构成,并在内部形成安装部侧贯插孔40H,其中,嵌插部42能够嵌入到长孔形状的贯穿孔110,且形成为圆角长方形状的筒状,上表面凸缘部43构成该嵌插部42的上表面,并且是比嵌插部42的平面形状大的相似形状,该上表面凸缘部43形成为从嵌插部42的上端部比贯穿孔110向径向外侧大一圈的凸缘状。
嵌插部42在外周面的与长轴方向的两端部和短轴方向的两端部相应的位置具有分隔壁卡合突片44,该分隔壁卡合突片44以能够从下方与形成于分隔壁100的贯穿孔110的缘部111卡合的方式朝上方突出。
俯视观察时,上表面凸缘部43在中央具有与形成于内部的安装部侧贯插孔40H连通的分隔壁安装侧连通口40Hb,并且在分隔壁安装侧连通口40Hb的宽度方向W的两侧形成部件间卡合凹部41,该部件间卡合凹部41供组装状态的引导部30的部件间卡合突爪31插入,且与部件间卡合突爪31一起构成部件间卡合单元21。
而且,上表面凸缘部43在周向上的与分隔壁卡合突片44相应的位置形成能够解除分隔壁卡合突片44对贯穿孔110的缘部111的卡合状态的被切去而成的切口部45。
如图3和图5所示,与安装部40组装而构成内部部件20的引导部30由引导主体部32和引导末端部33形成为一体,其中该引导主体部32相对于安装部40侧向上方突出成筒状且正面观察时呈大致平行四边形,该引导末端部33大致水平地比该引导主体部32向末端侧突出,引导侧贯插孔30H在引导主体部32和引导末端部33的内部彼此连通。
引导主体部32从以圆角长方形状的垂直截面形成的基部侧朝向嵌入方向Z的相反方向以向长轴方向的一侧逐渐倾斜的方式偏心,并且形成为长轴方向的长度逐渐变小的锥台状且正面观察时呈大致平行四边形。
引导末端部33是从引导主体部32的末端侧上部呈大致水平状地突出、且铅直方向截面成为圆形的横向的圆筒状,在末端侧外周上的与护线管主体10的紧固带条装配槽15对应的位置,形成通过装配于紧固带条装配槽15的紧固带条50来紧固的紧固槽36。
此外,如图3所示,紧固槽36与形成为比紧固带条50的宽度宽一圈的紧固带条装配槽15相比,虽然是同程度的槽深,但大约以1.5~2.0倍左右的宽度形成。
另外,如图7的(a)、(c)所示,在与紧固带条装配槽15对应的位置形成的紧固槽36配置于在安装部40的上表面凸缘部43的管轴方向Xa的内侧形成的切口部45的上方。
这样构成的引导部30是组装对称形状的两个引导部构成部件30P而构成的。如图5所示,引导部构成部件30Pa、30Pb以沿着引导侧贯插孔30H的内周面连结该引导侧贯插孔30H的孔形成方向的两端部、例如由平面状的假想的分割面F分割成两部分的方式形成,且以形成为能够彼此组装的一对对称形状形成。
更详细地说,引导部构成部件30P由以如下方式形成的两个部件构成:利用沿着宽度方向W(厚度方向)的中间部分的假想的分割面F相对于内部部件20的宽度方向的中间部分2等分地分割成一侧的引导部构成部件30Pa和另一侧的引导部构成部件30Pb。
由此,在组装而构成引导部30的一对结构的引导部构成部件30P中的一个引导部构成部件30Pa中形成有引导侧贯插孔30H的内周面的一单侧一半部分的内周面,在另一方的引导部构成部件30Pb中形成有引导侧贯插孔30H的内周面的另一单侧一半部分的内周面。
而且,如图6的(a)、(b)所示,在内部部件20中的一对引导部构成部件30Pa、30Pb彼此的组装部位形成有在使该一对引导部构成部件30Pa、30Pb卡合成彼此组装的状态的构成部件间卡合单元35。
如图6的(a)、(b)、图8的(a)、(b)、(c)所示,构成部件间卡合单元35形成为在一对引导部构成部件30Pa、30Pb彼此对置的对置端部相互对接的组装状态下能够卡合引导部30的末端侧。
而且,构成部件间卡合单元35由构成部件间卡合突片35a和构成部件间卡合凹部35b构成,其中该构成部件间卡合突片35a在引导部构成部件30Pa上的与引导部构成部件30Pb对置的对置部分处形成为向另一方突出,构成部件间卡合凹部35b在引导部构成部件30Pb上的与引导部构成部件30Pa对置的对置部分处形成为能够与构成部件间卡合突片35a卡合。
而且,如图5所示,在与安装部40组装而构成内部部件20的引导部30中的与安装部40卡合的卡合部位处具有与形成于安装部40的部件间卡合凹部41卡合的部件间卡合突爪31,由部件间卡合突爪31和部件间卡合凹部41构成部件间卡合单元21,该部件间卡合单元21使一对结构的引导部构成部件30P在彼此组装的状态下与安装部40卡合。
如图5、图6的(a)、(b)、图8的(c)、(d)所示,部件间卡合单元21(31、41)在引导部30和安装部40的卡合部位即在与引导部30的下端侧相应的引导侧连通口30Hb的周缘部和与安装部40的上端侧相应的分隔壁安装侧连通口40Hb的周缘部对置的对置部位处,由形成为从引导侧连通口30Hb的外周缘部向安装部40突出的部件间卡合突爪31、和在分隔壁安装侧连通口40Hb的周缘部形成为能够与部件间卡合突爪31卡合的部件间卡合凹部41构成。
另外,如图4和图5所示,在安装部40和引导部30中的彼此的组装部位,以大致圆角长方形状分别形成相对于沿着嵌入方向Z的中心轴线的外周面。此外,所谓所述圆角长方形状表示长方形状的短边部呈圆弧状向外侧鼓出而形成的形状。
而且,在形成为大致圆角长方形状的安装部40和引导部30中的长边部分的两侧分别设置部件间卡合单元21,俯视观察时,将各自的部件间卡合单元21的长度方向的位置配置成高度不同、即配置于在长度方向上错开的位置。
由此,能够通过较少数量的部件间卡合单元21使由引导部30和安装部40构成的内部部件20可靠地一体化。的确,虽然通过增加部件间卡合单元21的设置数量,引导部30和安装部40的组装强度增大,但即使由于各种制约而仅能够设置2个部件间卡合单元21,也能够通过在俯视观察时使长度方向的位置错开地配置的2个部件间卡合单元21对垂直方向X和管轴方向Xa中的任一方向的外力进行抵抗,确保由引导部30和安装部40构成的内部部件20的一体性。
另外,在内部部件20上形成于宽度方向W的两侧且在俯视观察时将长度方向的位置配置成不同高度的部件间卡合单元21中,将与安装部40交叉的引导部30的引导末端部33所在的一侧的、即图5中为里侧且图7的(a)中为上侧的部件间卡合单元21配置于远离引导末端部33的位置,将在宽度方向W上其相反侧的、即图5中为近前侧且图7的(a)中为下侧的部件间卡合单元21配置于接近引导末端部33的一侧,由此使构成部件间卡合单元21的部件间卡合凹部41配置于安装部侧贯穿插入孔40H的对角位置。
这样与安装部40交叉的引导部30的引导末端部33所在的一侧的部件间卡合单元21配置于远离引导末端部33的位置,在宽度方向W上其相反侧的部件间卡合单元21配置于接近引导末端部33的一侧,因此即使垂直方向X和管轴方向Xa中的任一方向的外力作用于引导部30,该外力也不会集中于2个部件间卡合单元21的一方而破损,双方的部件间卡合单元21协动抵抗外力,确保由引导部30和安装部40构成的内部部件20的一体性。
而且,如图7的(a)所示,引导部30和安装部40在利用构成部件间卡合单元35和部件间卡合单元21而组装成一体的状态下,在与嵌入方向Z垂直的垂直截面上,各自的长轴L1、L2彼此以例如5度左右的所成角θ配设成相互交叉。
与此相伴,如图7的(c)所示,采用以长孔形状形成的引导侧贯插孔30H和安装部侧贯插孔40H各自的长轴以5度左右的所成角θ彼此交叉的方式连通。
虽然在本实施例中与嵌入方向Z垂直的垂直截面的所成角θ以5度左右形成,但只要形成在3度~15度的范围内即可。这样,通过在3度~15度的范围内形成上述的所成角θ,在安装内部部件20的贯穿孔110位于相对于垂直方向X向宽度方向W偏移的位置的情况下等,也能够调整角度而可靠地安装环管1。
此外,关于嵌入方向Z即上下方向,只要以适当的任意角度形成即可。
另外,如图3、和图8的(e)所示,所述引导侧贯插孔30H由在对贯穿孔110嵌入安装部40的嵌入方向Z、和垂直于该嵌入方向Z的方向X之间能够对线束WH的布线方向进行转换的孔形状形成。
换言之,引导侧贯插孔30H作为布线线束WH的线束布线方向形成为具有相对于贯穿孔110嵌入安装部40的嵌入方向Z的分量、和垂直的垂直方向X的分量的孔形状。
根据上述结构,引导侧贯插孔30H中的与引导主体部32相应的部位形成于能够引导线束WH的内部空间,能够在嵌入方向Z的分量和垂直的垂直方向X的分量之间变更线束WH的布线方向。
而且,引导末端部33形成为从引导主体部32中的向长轴方向的一侧倾斜的一侧的末端部朝向长轴方向的一侧突出的圆筒状,因此引导侧贯插孔30H中的与引导末端部33相应的部位形成为线束WH能够被引导成布线成垂直的垂直方向X的分量。
根据上述结构,引导侧贯插孔30H以如下的孔形成方向形成:该孔在引导末端部33的内部具有能够将线束WH引导成与嵌入方向Z垂直的垂直方向X的分量,在引导主体部32的内部具有能够将线束WH引导成嵌入方向Z和垂直的垂直方向X的分量。
另外,在引导末端部33的末端部形成圆形的末端开口部30Ha。
这样,在组装引导部30和安装部40而构成的内部部件20的内部形成的内部贯插孔20H由形成于引导部30的引导侧贯插孔30H和形成于安装部40的一侧的安装部侧贯插孔40H构成,引导侧贯插孔30H在形成于引导部30的末端开口部30Ha开口,并且安装部侧贯插孔40H在安装部40的下方开口,而且,引导侧贯插孔30H和安装部侧贯插孔40H在引导部30与安装部40之间的分界部分(连接部位)彼此连通。
将引导侧贯插孔30H中的与安装部侧贯插孔40H连通的连通口设定成引导侧连通口30Hb,并且将安装部侧贯插孔40H中的与引导侧贯插孔30H连通的连通口设定成分隔壁安装侧连通口40Hb(参照图3)。
对于组装这样构成的引导部30和安装部40并且利用部件间卡合单元21卡合而构成的内部部件20,当配置于护线管主体10的拐角罩12的内部时,位于紧固带条装配槽15和紧固槽36所对应的位置。而且,在该状态下,通过将紧固带条50以进行紧固的方式装配于紧固带条装配槽15,比紧固带条装配槽15靠内侧的部分借助紧固带条50的紧固压力而缩径,从而陷入到形成于引导部30的引导末端部33的紧固槽36,由此能够将引导部30即内部部件20固定于拐角罩12。
此外,如图3所示,紧固槽36与比紧固带条50的宽度形成为宽一圈的紧固带条装配槽15相比,虽然是同程度的槽深,但大约以1.5倍~2.0倍左右的宽度形成,因此比借助紧固带条50的紧固压力而缩径的紧固带条装配槽15靠内侧部分嵌入紧固槽36,由此能够可靠地固定。
另外,将装配紧固带条50的紧固带条装配槽15配置于比开口端大径部12a的外周缘靠俯视观察的内侧的位置,并且将引导部30的紧固槽36配置于与紧固带条装配槽15对应的位置,因此能够抑制装配紧固带条50的紧固带条装配槽15或紧固槽36从上表面凸缘部43向斜上方突出的突出量。
因此,被引导主体部32以悬臂状态支撑于上表面凸缘部43的紧固带条装配槽15或紧固槽36随着护线管主体10的波纹部14的变形而变形,能够可靠地防止紧固带条50从紧固带条装配槽15脱落。
接着,使用图3、图8的(e)、以及图9对当将线束WH布线于车体时,将线束WH贯插于上述的本实施方式的护线管1、并且将该护线管1安装于分隔壁100中的贯穿孔110的步骤的一例进行说明。
此外,图9示出说明在线束WH贯插于护线管1的贯插孔1H的状态下将护线管1的一端侧所具有的内部部件20插入到形成于分隔壁100的贯穿孔110的步骤的说明图。
但是,在护线管主体10的一端侧和另一端侧将各自所具有的内部部件20安装于贯穿孔110的步骤相同,因此仅对将一端侧所具有的内部部件20安装于贯穿孔110的步骤进行说明,对另一端侧省略其步骤的说明。
首先,使内部部件20预先从护线管主体10上的拐角罩12分离,而且,分别分离成一对结构的引导部构成部件30Pa、30Pb和安装部40这3个(参照图6的(a))。
首先,如图9的(a)所示,使线束WH贯插于护线管主体10,在线束WH上,相对于从护线管主体10的一端侧向外侧布线的部分,使一对引导部结构部件30Pa、30Pb分别对置配置在两侧。
通过从该状态使一对引导部构成部件30Pa、30Pb以彼此的对置端部对接的方式接近,而使形成于一个引导部构成部件30Pa的构成部件间卡合突片35a插入到形成于另一个引导部构成部件30Pb的构成部件间卡合凹部35b而彼此卡合。由此,如图9的(b)所示,引导部构成部件30P能够在将线束WH贯插于引导侧贯插孔30H的状态且夹入线束WH的状态下彼此组装成一体而构成引导部30。
接着,将组装引导部构成部件30P而构成的引导部30组装到安装部40。具体地说,使引导部30和安装部40彼此接近,并且将形成于引导部30的下部的部件间卡合突爪31插入到形成于安装部40的上表面凸缘部43的部件间卡合凹部41,将引导部30和安装部40彼此卡合。由此,内部部件20能够在将线束WH贯插于线束内部侧贯插孔的状态下彼此组装成一体。
而且,将内部部件20嵌入到在护线管主体10的一端侧所具有的拐角罩12。此时,使拐角罩12上的开口端大径部12a从外侧嵌装于上表面凸缘部43。由此,如图8的(e)所示,内部部件20嵌装于拐角罩12,能够配备于护线管1的端部。
使线束WH上的从内部部件20的安装部40侧向外侧布线的布线部分穿过贯穿孔110而相对于分隔壁100向相反侧布线(未图示)。而且,如图3所示,通过将嵌装于拐角罩12的内部部件20上的安装部40嵌入到分隔壁100的贯穿孔110,能够使分隔壁卡合突片44卡合于贯穿孔110的缘部111,使安装部40嵌装于贯穿孔110。
此时,通过使从开口端大径部12a的周缘部突出的密封唇部12b的末端侧与贯穿孔110的缘部111抵接,而能够在护线管1的向贯穿孔110的安装部分确保护线管1内部的防水性和防尘性。
而且,如上述所述,在护线管主体10的拐角罩12的内部,在以引导末端部33跨越拐角罩12和波纹部14而位于紧固带条装配槽15和紧固槽36所对应的位置处的方式配置有内部部件20的状态下,通过以相对于紧固槽36紧固紧固带条50的方式进行装配,紧固带条装配槽15的部分受到紧固带条50的紧固压力而缩径,陷入到形成于引导部30的引导末端部33的紧固槽36,从而能够将引导部30即内部部件20固定于拐角罩12。
对上述的护线管1所实现的作用效果进行说明。
实施方式的护线管1、和在护线管1的端部具有的内部部件20,如上所述,能够可靠地向期望的布线方向引导线束WH,并且能够不向线束WH施加负荷而顺畅地贯插。
详细地说,线束WH沿分隔壁100平行地布线,并且,在分隔壁100上的贯穿孔形成位置处,在将线束WH贯插于贯穿孔110的状态下布线,因此在贯穿孔形成位置处,在线束WH的长度方向上相对于向贯穿孔110贯插的贯插部分,两侧部分在弯曲的状态下进行布线以进行方向转换。
但是,在线束WH的长度方向上的相对于向贯穿孔110贯插的贯插部分的两侧部分不能可靠地弯曲而以平缓的曲率描绘弯曲的轨道并且进行布线的情况下,在贯穿孔形成位置处线束WH体积增大,因此在实现车辆的省空间化方面带来障碍。
与此相对,本实施方式的内部部件20中的尤其是引导部30以如下的孔形状形成:引导侧贯插孔30H的孔形成方向具有能够将线束WH引导成相对于贯穿孔110嵌入安装部40的嵌入方向Z的分量、和能够将线束WH引导成与垂直于嵌入方向Z的方向X交叉的方向的成分,而且护线管主体10由橡胶或软质树脂形成,而内部部件20由硬质树脂等形成,由此能够以形状保持性比护线管主体10高的方式形成为能够引导线束WH。
因此,即使在贯穿孔形成位置处使线束WH的长度方向上的相对于向贯穿孔110贯插的贯插部分的两侧部分弯曲的情况下,在引导部30处弯曲部分也不会成为大曲率,能够将线束WH引导成能够对线束WH的布线方向进行方向转换,从而使线束WH布线紧凑。
换言之,由管状的护线管主体10和内部部件20构成,其中该内部部件20内置于在护线管主体10中的直线部11的两端所具有的拐角罩12,且形状保持性比护线管主体10高,供线束WH贯插的护线管1的直线部11形成为截面圆形,并且由长度方向中央的圆筒部13和设置于圆筒部13的两侧的波纹部14构成,由此能够利用护线管1沿期望的布线方向可靠地引导线束WH。
详细地说,通过内部部件20将线束WH弯曲成期望的布线方向,并且能够可靠地保持弯曲状态,该内部部件20内置于在管状的护线管主体10中的直线部11的两端所具有的拐角罩12,且形状保持性比护线管主体10高。
另外,虽然通过直线部11将朝向布线方向弯曲的线束WH沿布线方向引导,但将直线部11形成为截面刚性较高的截面圆形,因此直线部11不会相对于截面的任一方向意外地变形,能够可靠地引导线束WH。
另外,由长度方向中央的圆筒部13和设置于圆筒部13的两侧的波纹部14构成直线部11,即在圆筒部13和内部部件20之间配置变形性较高的波纹部14,因此波纹部14沿着被内部部件20朝向布线方向弯曲的线束WH的弯曲形状变形,由此能够将线束WH引导到圆筒部13而不使线束WH弯曲或者施加多余的负荷。
而且,即便假设被波纹部14引导到圆筒状的圆筒部13的线束WH由于自重或振动等而变形,借助波纹部14而被支撑于形状保持性较高的内部部件20的圆筒部13也不追随线束WH的变形,能够可靠地支撑。
详细地说,利用贯插于护线管1并且形状保持性较高的内部部件20弯曲成布线方向进而配置到直线部11的内部的线束WH成为被形状保持性较高的内部部件20弯曲成布线方向的两侧被支撑的单纯梁结构,配置于直线部11的内部的部分的中央最容易挠曲变形。但是,以难以变形的圆筒部13支撑最容易挠曲变形的中央部分,因此能够可靠地进行引导而不因自重或振动而挠曲变形,也能够防止由于因自重或振动所引起的挠曲变形而对线束WH作用牵拉力。
这样,不会对被内部部件20朝向布线方向弯曲的线束WH作用多余的负荷或者使线束WH弯曲,借助波纹部14引导到圆筒部13,并且借助不追随线束WH的变形的圆筒部13可靠地支撑,能够维持线束WH的电连接性。
此外,将圆筒部13形成为直线部11的长度的1/3~2/3的范围中的一半左右的长度,因此不会对被内部部件20朝向布线方向弯曲的线束WH作用多余的负荷或者使线束WH弯曲,借助波纹部14引导到圆筒部13。因此借助不追随线束WH的变形的圆筒部13可靠地支撑,能够维持线束WH的电连接性。
详细地说,若使圆筒部13长于直线部11的长度的2/3左右的长度,则配置于直线部11的两侧的波纹部14变短,因此用于沿着线束WH的形状的变形容许量变少,当将被内部部件20朝向布线方向弯曲的线束WH引导至直线部11时,有可能向线束WH作用多余的负荷,或者使线束WH弯曲。
相反,若使圆筒部13短于直线部11的长度的1/3左右的长度,则配置于直线部11的两侧的波纹部14变长,因此波纹部14沿着因自重或振动而产生的线束WH的变形而变形,即难以变形的直线部11整体追随线束WH的变形,有可能不能可靠地支撑线束WH。
与此相对,通过将圆筒部13形成为直线部11的长度的1/3~2/3的范围中的一半左右的长度,因而不会对被内部部件20朝向布线方向弯曲的线束WH作用多余的负荷或者使线束WH弯曲,借助波纹部14引导到圆筒部13,并且借助不追随线束WH的变形的圆筒部13可靠地支撑,能够可靠地维持线束WH的电连接性。
另外,在设置于拐角罩12的直线部11侧的紧固带条装配槽15装配对内置的内部部件20进行紧固固定的紧固带条50,由此能够可靠地固定内置的内部部件20,能够可靠地实现上述那样的直线部11中的效果。
假设当内部部件20从拐角罩12脱落时,线束WH在装配于贯穿孔的内部部件20和拐角罩12之间露出,或者侵入水分或粉尘,而不能够可靠地保护贯插于内部的线束WH。相反,在内部部件20以进入到比拐角罩12靠直线部11侧的形态脱落的情况下,有可能不能使构成直线部11的波纹部14充分地发挥功能。
与此相对,通过将对内置的内部部件20紧固固定的紧固带条50装配于紧固带条装配槽15,能够将所内置的内部部件20可靠地固定于拐角罩12,因此能够确保防止性或防尘性,并且不会对被内部部件20朝向布线方向弯曲的线束WH作用多余的负荷或者使线束WH弯曲,借助波纹部14引导到圆筒部13,并且借助不追随线束WH的变形的圆筒部13可靠地支撑,能够维持线束WH的电连接性。
另外,由向安装的贯穿孔嵌入的安装部40和中空的引导部30构成、并且分体构成安装部40和引导部30的内部部件20能够可靠地向期望的布线方向引导线束WH,并且能够顺畅地贯插而不向线束WH施加负荷,其中该引导部30具有将线束WH向弯曲方向引导的引导侧贯插孔30H。
详细地说,根据上述的结构,通过由安装部40和引导部30分体构成内部部件20,其中该安装部40向形成于分隔壁的贯穿孔安装,该引导部30对线束WH进行引导,因此通过使供线束WH贯插且向不同于嵌入方向的布线方向弯曲而进行引导的引导部30、和安装于分隔壁的贯穿孔的安装部40合体即一体化,能够使贯穿贯穿孔且沿着规定的布线路径布线的线束WH顺畅地弯曲而进行布线。
因此,与向使引导部30和安装部40一体化的内部部件20贯插线束WH的情况、或使引导部30和安装部40一体化且向装配于贯穿孔的内部部件20贯插线束WH的情况相比,能够容易且不作用多余的负荷地引导线束WH沿着布线路径弯曲。
另外,安装部40构成为具有沿着嵌入方向Z形成为直线状的安装部侧贯插孔40H,因此即使是由一个部件构成而不像引导部30那样构成为分割为多个构成部件,也能够实现线束WH的向安装部侧贯插孔40H的顺畅的贯插。
而且,通过由一个部件构成安装部40,能够比组装多个构成部件的情况提高刚性,因此能够在可靠地嵌插于贯穿孔110的周缘部111的状态下进行安装。而且,能够削减作为内部部件20整体的部件件数来实现部件管理的效率化。
而且,引导部30虽然由一对引导部构成部件30Pa、30Pb构成,但不仅仅将一对引导部构成部件30Pa、30Pb彼此组装而成为一体,也能够通过由1个部件构成而将引导部构成部件30P一体地组装于刚性优越的安装部40,从而内部部件20作为整体能够确保优越的刚性。
另外,使将一对引导部构成部件30Pa、30Pb彼此组装而构成的引导部30与安装部40卡合的部件间卡合单元21(31、41)形成于引导部30与安装部40卡合的卡合位置来构成内部部件20,因此通过部件间卡合单元21使将一对引导部构成部件30Pa、30Pb彼此组装而构成的引导部30卡合于安装部40,由此能够保持组装成一体的卡合状态而不使彼此组装的一对引导部构成部件30Pa、30Pb意外地彼此分离。
而且,利用部件间卡合单元21能够保持成将引导部30卡合于安装部40的状态,因此能够获得引导部30和安装部40的一体的组装状态。
这样,利用部件间卡合单元21使将一对引导部构成部件30Pa、30Pb彼此组装而构成的引导部30卡合于安装部40,由此能够利用1个卡合单元来实现引导部30和安装部40的部件之间的卡合状态、和一对引导部构成部件30Pa、30Pb的构成部件之间的卡合状态这2种方式的卡合状态。
详细地说,根据部件间卡合单元21,使分别形成于一对引导部构成部件30Pa、30Pb的部件间卡合突爪31分别卡合于形成于由一个部件构成的刚性较高的安装部40的一对部件间卡合凹部41,从而将引导部30和安装部40组装起来,因此内部部件20虽然由多个部件构成,却具有部件间的牢固的一体性。
而且,本实施方式的护线管1构成为,在引导部构成部件30Pa、30Pb彼此的组装位置处形成使将一对引导部构成部件30Pa、30Pb卡合成彼此组装的状态的构成部件间卡合单元35(35a、35b),因此通过解除构成部件间卡合单元35的卡合,能够使引导部30在分割面F分别分离成引导部构成部件30Pa、30Pb。
而且,通过沿着引导部30中的引导侧贯插孔30H的孔形成方向配置线束WH,且由一对引导部构成部件30Pa、30Pb夹入线束WH而使各自的对置端部彼此对接,由此能够在将线束WH贯插于引导侧贯插孔30H的状态下利用构成部件间卡合单元35将一对引导部构成部件30Pa、30Pb卡合成彼此组装的状态。
另外,内部部件20形成为,引导侧贯插孔30H和安装部侧贯插孔40H各自的与孔形成方向垂直的垂直面成为长孔形状,引导侧贯插孔30H相对于安装部侧贯插孔40H形成为,垂直截面长孔形状即各自的长轴L1、L2成为彼此以规定的所成角θ交叉的方向(参照图7的(a))。
换言之,另外,以如下形状构成内部部件20:使引导部30中的末端开口部30Ha相对于将设置于安装部40的长轴方向的两侧的一对分隔壁卡合突片44连结的卡定单元假想配置线,绕嵌入方向Z向俯视观察时的顺时针倾斜3度~15度的范围中的5度(参照图7的(a)、(c)),因此,例如即使在分隔壁100的面上,形成于隔着规定间隔的各处的一对贯穿孔110的2点间连结成直线状的线束WH的布线方向相对于贯穿孔110的长轴即相对于安装部侧贯插孔40H的长轴L1倾斜规定角度θ的情况下,也如上述那样,以引导侧贯插孔30H的长轴L2相对于安装部侧贯插孔40H的长轴以上述规定角度对应地交叉的方式形成引导部30,由此能够使从插入于一个贯穿孔110的内部部件20上的引导部30穿过末端开口部30Ha而向外侧布线的线束WH朝向另一个贯穿孔110顺畅地布线。
在本发明的结构和实施方式的对应中,本发明的拐角罩部对应拐角罩12,
以下也同样,
紧固带条装配部对应紧固带条装配槽15,
线束引导部对应引导部30,
引导空间对应引导侧贯插孔30H,
组装引导部对应引导部构成部件30P、30Pa、30Pb,
卡定部对应部件间卡合突爪31,
被卡定部对应部件间卡合凹部41,
本发明不仅限于上述的实施方式的结构,能够根据权利要求所示的技术思想进行应用,能够获得较多的实施方式。
例如,另外,以使引导侧贯插孔30H的长轴L2相对于安装部侧贯插孔40H的长轴L1以5度的所成角进行交叉的方式形成内部部件20,但不限于5度的所成角,也可以根据线束WH的配设方向以任意的角度进行交叉的方式形成。
另外,如上述那样,护线管主体10不限于具有对内部部件20进行外装的拐角罩12的结构,例如将直线部11的端部和内部部件20直接连接起来的结构等,只要是在护线管主体10的端部侧具有内部部件20的结构则不特别限定。而且,护线管主体10不限于将直线部11和拐角罩12连接成一体的结构,也可以是分别分体形成且将彼此的连接端部之间连接起来的结构。
而且,引导部30分割为两部分而由一对引导部构成部件30Pa、30Pb构成,也可以构成为分割成3个以上的部件。
另外,部件间卡合单元21在引导部构成部件30P形成部件间卡合突爪31并且在安装部40形成部件间卡合凹部41,但不限于这种结构,也可以在引导部30和安装部40处相反地形成部件间卡合突爪31和部件间卡合凹部41。
同样,构成部件间卡合单元35在一个引导部构成部件30Pa形成构成部件间卡合突片35a,并且在另一个引导部构成部件30Pb形成构成部件间卡合凹部35b,但并不限于这种结构,也可以在一个引导部构成部件30Pa和另一个引导部构成部件30Pb处相反地形成构成部件间卡合突片35a和构成部件间卡合凹部35b。

Claims (6)

1.一种护线管,该护线管由管状的护线管主体、和内部部件构成,该内部部件内置于在该护线管主体中的直线部的两端所具有的拐角罩部,且形状保持性比所述护线管主体高,该护线管供线束贯插,其中,
所述直线部形成为截面圆形,并且由长度方向中央的圆筒部和设置于该圆筒部的两侧的波纹部构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护线管,其中,
所述圆筒部形成为所述直线部的长度的一半左右的长度。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护线管,其中,
在所述拐角罩部的所述直线部侧设置有紧固带条装配部,并且,
该护线管具有紧固带条,该紧固带条装配于该紧固带条装配部,对内置的所述内部部件进行紧固固定。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护线管,其中,
所述内部部件由向安装的贯穿孔嵌入的安装部和中空的线束引导部构成,该线束引导部具有将线束向弯曲方向引导的引导空间,
分体构成所述安装部和所述线束引导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护线管,其中,
所述线束引导部由组装于所述引导空间的、分体构成的组装引导部构成。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护线管,其中,
在所述组装引导部上具有卡定于所述安装部的卡定部,并且在所述安装部上具有供所组装的所述组装引导部的所述卡定部卡定的被卡定部。
CN201510690479.0A 2014-10-24 2015-10-22 护线管 Active CN10555279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217482A JP6155246B2 (ja) 2014-10-24 2014-10-24 グロメット
JP2014-217482 2014-10-24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552798A true CN105552798A (zh) 2016-05-04
CN105552798B CN105552798B (zh) 2018-06-22

Family

ID=5583181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690479.0A Active CN105552798B (zh) 2014-10-24 2015-10-22 护线管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6155246B2 (zh)
CN (1) CN105552798B (zh)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524451A (zh) * 2016-10-25 2017-03-22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空调器的过线组件和空调器
CN108327661A (zh) * 2018-02-12 2018-07-27 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防止导线脱出的汽车插件
CN109244997A (zh) * 2018-07-26 2019-01-18 西安航天动力技术研究所 一种复合材料壳体内埋电缆穿舱结构
CN109672125A (zh) * 2017-10-13 2019-04-23 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索环
CN111724934A (zh) * 2016-06-16 2020-09-29 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护线套及线束
CN114162059A (zh) * 2020-09-10 2022-03-11 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护线套
CN114535493A (zh) * 2022-02-28 2022-05-27 东莞市迅捷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带拉力检测功能的拉铆枪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128268B (zh) * 2017-12-29 2024-03-26 安波福电气系统有限公司 具有90度导向的索环组件
JP6752257B2 (ja) * 2018-08-30 2020-09-09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インナー付きグロメット
JP7181258B2 (ja) * 2020-07-10 2022-11-30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ワイヤハーネス及びグロメット外れ防止構造
CN113690819A (zh) * 2021-08-23 2021-11-23 一汽解放汽车有限公司 线束过孔护套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3134644A (ja) * 2001-10-22 2003-05-09 Sumitomo Wiring Syst Ltd 樹脂インナー付きグロメット
JP2008230352A (ja) * 2007-03-19 2008-10-02 Furukawa Electric Co Ltd:The パネル取付け用ハーネス保護部材
CN101351665A (zh) * 2005-10-27 2009-01-21 安德鲁·利奥·海恩斯 用于穿过表面或超出管子端部的细长物体的外围密封盖
CN101349365A (zh) * 2007-03-19 2009-01-21 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套管和用于套管的组装方法
CN201263071Y (zh) * 2008-08-22 2009-06-24 上海金亭汽车线束有限公司 穿线橡胶套
JP2012239272A (ja) * 2011-05-11 2012-12-06 Sumitomo Wiring Syst Ltd グロメット
JP2014050154A (ja) * 2012-08-29 2014-03-17 Yazaki Corp グロメット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003426B2 (ja) * 2001-10-01 2007-11-07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樹脂インナー付きグロメット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3134644A (ja) * 2001-10-22 2003-05-09 Sumitomo Wiring Syst Ltd 樹脂インナー付きグロメット
CN101351665A (zh) * 2005-10-27 2009-01-21 安德鲁·利奥·海恩斯 用于穿过表面或超出管子端部的细长物体的外围密封盖
JP2008230352A (ja) * 2007-03-19 2008-10-02 Furukawa Electric Co Ltd:The パネル取付け用ハーネス保護部材
CN101349365A (zh) * 2007-03-19 2009-01-21 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套管和用于套管的组装方法
CN201263071Y (zh) * 2008-08-22 2009-06-24 上海金亭汽车线束有限公司 穿线橡胶套
JP2012239272A (ja) * 2011-05-11 2012-12-06 Sumitomo Wiring Syst Ltd グロメット
JP2014050154A (ja) * 2012-08-29 2014-03-17 Yazaki Corp グロメット

Cited B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724934A (zh) * 2016-06-16 2020-09-29 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护线套及线束
CN106524451A (zh) * 2016-10-25 2017-03-22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空调器的过线组件和空调器
CN109672125A (zh) * 2017-10-13 2019-04-23 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索环
CN109672125B (zh) * 2017-10-13 2020-09-15 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索环
CN108327661A (zh) * 2018-02-12 2018-07-27 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防止导线脱出的汽车插件
CN108327661B (zh) * 2018-02-12 2019-10-01 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防止导线脱出的汽车插件
CN109244997A (zh) * 2018-07-26 2019-01-18 西安航天动力技术研究所 一种复合材料壳体内埋电缆穿舱结构
CN114162059A (zh) * 2020-09-10 2022-03-11 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护线套
CN114162059B (zh) * 2020-09-10 2024-03-05 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护线套
CN114535493A (zh) * 2022-02-28 2022-05-27 东莞市迅捷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带拉力检测功能的拉铆枪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6086520A (ja) 2016-05-19
JP6155246B2 (ja) 2017-06-28
CN105552798B (zh) 2018-06-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552798A (zh) 护线管
JP5729225B2 (ja) クランプ
US20090057005A1 (en) Cable Conduit and Method of Mounting a Cable Relative to a Wall Opening
CN102130316B (zh) 端子台及其组装方法
US20130008712A1 (en) Wiring tool and wiring harness
KR200380818Y1 (ko) 와이어 하네스의 프로텍터
CN101275622B (zh) 线缆保护导引装置
RU2006145226A (ru) Кабина лифта и способ ее сборки
JP2014022154A (ja) 電池パックのカバー位置決め構造
JP2013173499A (ja) 車両用ルーフレール
CN103370227B (zh) 索环
KR20050074401A (ko) 케이블용 덕트의 연결구 및 그 제조방법
US6002087A (en) Variable covering device for electrical wiring conduit
JP2014172515A (ja) ドアミラー
JP5965373B2 (ja) コネクタ
CN103502054B (zh) 线束配线构造部
JP5799937B2 (ja) グロメット、およびワイヤーハーネス配索構造部
JP2005075085A (ja) センサー入りウエザーストリップのスライドドアのフランジへの取付構造
JP5459061B2 (ja) ワイヤハーネス用のグロメット
KR100700048B1 (ko) 고전압 케이블용 접지브라켓의 고정구조
JP6605281B2 (ja) 車両用バッテリーの搭載フレーム体
JP6343169B2 (ja) グロメット、及び、ワイヤーハーネス
KR101926934B1 (ko) 고전압 정션블록의 장착구조
CN103221727A (zh) 用于将一个或多个细长构件保持就位的装置
KR20080035749A (ko) 방수성 그로메트를 가진 컨넥터 박스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40315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Patentee after: FURUKAWA ELECTRIC Co.,Ltd.

Guo jiahuodiqu after: Ri Ben

Patentee after: FURUKAWA AUTOMOTIVE SYSTEMS Inc.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Patentee before: FURUKAWA ELECTRIC Co.,Ltd.

Guo jiahuodiqu before: Ri Ben

Patentee before: FURUKAWA AUTOMOTIVE SYSTEMS Inc.

Guo jiahuodiqu before: Japan

Patentee before: HONDA MOTOR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