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531490A - 反向轨道接头形式的恒速接头 - Google Patents

反向轨道接头形式的恒速接头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531490A
CN105531490A CN201480018487.4A CN201480018487A CN105531490A CN 105531490 A CN105531490 A CN 105531490A CN 201480018487 A CN201480018487 A CN 201480018487A CN 105531490 A CN105531490 A CN 10553149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joint
ball
pivot
angle
center lin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80018487.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531490B (zh
Inventor
W.希尔德布兰特
T.韦克林
S.毛赫尔
R.克雷梅留斯
I.本纳
H-J.波斯特
A.格雷梅尔迈尔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KN Driveline International GmbH
Original Assignee
GKN Driveline International GmbH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KN Driveline International GmbH filed Critical GKN Driveline International GmbH
Publication of CN10553149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53149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53149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53149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DCOUPLINGS FOR TRANSMITTING ROTATION; CLUTCHES; BRAKES
    • F16D3/00Yielding couplings, i.e. with means permitting movement between the connected parts during the drive
    • F16D3/16Universal joints in which flexibility is produced by means of pivots or sliding or rolling connecting parts
    • F16D3/20Universal joints in which flexibility is produced by means of pivots or sliding or rolling connecting parts one coupling part entering a sleeve of the other coupling part and connected thereto by sliding or rolling members
    • F16D3/22Universal joints in which flexibility is produced by means of pivots or sliding or rolling connecting parts one coupling part entering a sleeve of the other coupling part and connected thereto by sliding or rolling members the rolling members being balls, rollers, or the like, guided in grooves or sockets in both coupling parts
    • F16D3/223Universal joints in which flexibility is produced by means of pivots or sliding or rolling connecting parts one coupling part entering a sleeve of the other coupling part and connected thereto by sliding or rolling members the rolling members being balls, rollers, or the like, guided in grooves or sockets in both coupling parts the rolling members being guided in grooves in both coupling par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DCOUPLINGS FOR TRANSMITTING ROTATION; CLUTCHES; BRAKES
    • F16D3/00Yielding couplings, i.e. with means permitting movement between the connected parts during the drive
    • F16D3/16Universal joints in which flexibility is produced by means of pivots or sliding or rolling connecting parts
    • F16D3/20Universal joints in which flexibility is produced by means of pivots or sliding or rolling connecting parts one coupling part entering a sleeve of the other coupling part and connected thereto by sliding or rolling members
    • F16D3/22Universal joints in which flexibility is produced by means of pivots or sliding or rolling connecting parts one coupling part entering a sleeve of the other coupling part and connected thereto by sliding or rolling members the rolling members being balls, rollers, or the like, guided in grooves or sockets in both coupling parts
    • F16D3/223Universal joints in which flexibility is produced by means of pivots or sliding or rolling connecting parts one coupling part entering a sleeve of the other coupling part and connected thereto by sliding or rolling members the rolling members being balls, rollers, or the like, guided in grooves or sockets in both coupling parts the rolling members being guided in grooves in both coupling parts
    • F16D2003/22303Details of ball cag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DCOUPLINGS FOR TRANSMITTING ROTATION; CLUTCHES; BRAKES
    • F16D3/00Yielding couplings, i.e. with means permitting movement between the connected parts during the drive
    • F16D3/16Universal joints in which flexibility is produced by means of pivots or sliding or rolling connecting parts
    • F16D3/20Universal joints in which flexibility is produced by means of pivots or sliding or rolling connecting parts one coupling part entering a sleeve of the other coupling part and connected thereto by sliding or rolling members
    • F16D3/22Universal joints in which flexibility is produced by means of pivots or sliding or rolling connecting parts one coupling part entering a sleeve of the other coupling part and connected thereto by sliding or rolling members the rolling members being balls, rollers, or the like, guided in grooves or sockets in both coupling parts
    • F16D3/223Universal joints in which flexibility is produced by means of pivots or sliding or rolling connecting parts one coupling part entering a sleeve of the other coupling part and connected thereto by sliding or rolling members the rolling members being balls, rollers, or the like, guided in grooves or sockets in both coupling parts the rolling members being guided in grooves in both coupling parts
    • F16D2003/22306Universal joints in which flexibility is produced by means of pivots or sliding or rolling connecting parts one coupling part entering a sleeve of the other coupling part and connected thereto by sliding or rolling members the rolling members being balls, rollers, or the like, guided in grooves or sockets in both coupling parts the rolling members being guided in grooves in both coupling parts having counter tracks, i.e. ball track surfaces which diverge in opposite direc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DCOUPLINGS FOR TRANSMITTING ROTATION; CLUTCHES; BRAKES
    • F16D3/00Yielding couplings, i.e. with means permitting movement between the connected parts during the drive
    • F16D3/16Universal joints in which flexibility is produced by means of pivots or sliding or rolling connecting parts
    • F16D3/20Universal joints in which flexibility is produced by means of pivots or sliding or rolling connecting parts one coupling part entering a sleeve of the other coupling part and connected thereto by sliding or rolling members
    • F16D3/22Universal joints in which flexibility is produced by means of pivots or sliding or rolling connecting parts one coupling part entering a sleeve of the other coupling part and connected thereto by sliding or rolling members the rolling members being balls, rollers, or the like, guided in grooves or sockets in both coupling parts
    • F16D3/223Universal joints in which flexibility is produced by means of pivots or sliding or rolling connecting parts one coupling part entering a sleeve of the other coupling part and connected thereto by sliding or rolling members the rolling members being balls, rollers, or the like, guided in grooves or sockets in both coupling parts the rolling members being guided in grooves in both coupling parts
    • F16D2003/22309Details of groov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S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S464/00Rotary shafts, gudgeons, housings, and flexible couplings for rotary shafts
    • Y10S464/904Homokinetic coupling
    • Y10S464/906Torque transmitted via radially spaced ball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Pivots And Pivotal Connections (AREA)
  • Steering-Linkage Mechanisms And Four-Wheel Steer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恒速接头,所述恒速接头包括:外接头部件(12),外接头部件(12)具有纵向轴线(L12)以及第一和第二外滚珠轨道(22A、22B),其中,外接头部件(12)包括附件侧和孔侧;内接头部件(13),所述内接头部件(13)具有纵向轴线(L13)以及第一和第二内滚珠轨道(23A、23B);转矩传递滚珠(14),所述转矩传递滚珠(14)在每对轨道(22A、23A;22B、23B)中;滚珠隔圈(15),所述滚珠隔圈(15)具有隔圈窗口(18),滚珠(14)被保持在隔圈窗口(18)中,其中,在恒速接头(11)的每个角位置中,开度角(δ)被包括在滚珠(14)处的外切线(T)和内切线(Tˊ)之间,其中,第一和第二轨道对中的至少一者被设计成使得在至少包括接头中心平面EM、至少枢转角β的小枢转角范围内,开度角(δ)等于零,并且在更大的枢转角范围内,第一轨道对(22A、23A)的孔侧开度角(δ)相对于第二轨道对(22B、23B)的孔侧开度角(δ)在相反的轴向方向上加宽。

Description

反向轨道接头形式的恒速接头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恒速接头,所述恒速接头具有外接头部件、内接头部件、转矩传递滚珠和滚珠隔圈,所述外接头部件具有第一和第二外滚珠轨道,所述内接头部件具有第一和第二内滚珠轨道,所述转矩传递滚珠被引导在第一和第二轨道对中,所述滚珠隔圈将滚珠接收在沿周向分布的窗口中并且当接头被枢转时将其保持在公共平面中。
背景技术
由DE10337612A1已知一种具有反向控制角度的反向轨道接头。外接头部件的第一外滚珠轨道和内接头部件的第一内滚珠轨道形成了第一轨道对。外接头部件的第二外滚珠轨道和内接头部件的第二内滚珠轨道形成了第二对滚珠轨道。当接头处于对准状态中是,第一轨道对的开度角朝向附件端打开。当接头处在对准状态中时,第二轨道对的开度角朝向孔端打开。
从文献US8096887B2中已知一种形式为固定接头的恒速通用接头,其中所有的外和内滚珠轨道都是彼此相同的。在一个实施例中,外滚珠轨道包括具有不同中心的两个圆拱部分并具有中间的笔直部分。该圆拱部分被设计成使得当接头被枢转时,在朝向孔端运动的滚珠处的分别的开度角和在朝向接头基体运动的滚珠处的分别的开度角在相对的轴向方向中打开。
从DE19706864C1已知一种恒速通用接头,其中外和内滚珠轨道的中心线各自由两个邻接的弯曲程度不同的部分构成。在两个弯曲部分之间设置转向点,转向点中的切线以平行于轴线的方式延伸。滚珠轨道的内弯曲部分朝向外接头部件的孔端超过接头中心平面达到10°。
文献US2046584A公开了一种恒速固定接头的不同的实施例。根据一个实施例,外滚珠轨道和内滚珠轨道相对于接头中心同心地延伸。滚珠隔圈的外和内球形面相对于彼此轴向偏移。根据另一个实施例,外滚珠轨道的中心和内滚珠轨道的中心在纵向轴线上相对于彼此沿轴向偏移。在这一实施例中,滚珠隔圈的外和内球形面被设计成使得其相对于接头中心同心。
从DE3939531C1已知一种恒速固定接头,其包括由两个圆拱构成的滚珠轨道。在接头的对准状态中,开度角在滚珠处形成。在枢转状态中,开度角为零。
JP2003021158A提出了一种恒速固定接头,它的滚珠轨道包括平行于纵向轴线延伸的一个轨道部分并包括一个邻接的弯曲的轨道部分。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标是提出一种恒速接头,其中在小枢转角处,在彼此接触的部件之间仅存在低的反作用力,其中任何摩擦力都是低的,并且其中在较大的枢转角处确保了良好的隔圈控制性质。
该目标通过提供具有权利要求1的特征的恒速接头所实现,其优点在于,在恒速接头的中心部分的内侧(即至少在小枢转角的区域内侧的一个截面中),在至少一对第一轨道对和相关的滚珠以及至少一对第二轨道对和相关的滚珠之间仅存在低的力。这一点由以下所实现,即至少在一个截面中的中心部分内侧的恒速接头的至少一对第一轨道对被设计成使得在第一外滚珠轨道处的切线和在第一内滚珠轨道处的切线相对彼此平行延伸。相应地,这也适用于至少一对第二轨道对,其中,在至少一个截面中,在与相关的滚珠接触的分别的外和内滚珠轨道处的两条切线相对彼此平行延伸。术语“至少一对第一轨道对”的意思是可以相应地设计一对、两对、三对、四对等或者所有的轨道对。这也适用于第二轨道对,第二轨道对中的一对、两对、三对、四对等或者所有对可包括本发明的特征。至少一对第一轨道对和至少一对第二轨道对具有不同的形状,其开度角在相反的轴向方向中加宽。所理解的是,每对轨道都包括外和内滚珠轨道。
由于在滚珠轨道处切线的平行性以及滚珠轨道自身的平行性,在本发明的意义中,至少一对第一和第二轨道对中的所述至少一个截面中的开度角等于0°,因此在沿着滚珠轨道的滚珠轨道和滚珠之间不能存在任何所产生的轴向力。这意味着,在所述中心部分内的该至少一个截面中,滚珠隔圈分别相对于和外接头部件以及和内接头部件的接触面也不受轴向力。总之,在中心部分内侧的接头的工作期间,摩擦力和由此的摩擦损失被降到最低。现有技术的恒速接头包括在对准状态中不等于零的开度角并且在外接头部件、内接头部件和隔圈之间(由于在所述部件之间的三点接触)产生摩擦运动,与之相反的是,本发明的恒速接头的特征在于减小的摩擦。
在较大的枢转角的情形中(即当恒速接头在中心部分之外工作时),所述类型的至少一个第一和第二轨道对的滚珠轨道的设计(即第一和第二轨道对的开度角在相对的轴向方向中加宽)确保了良好的隔圈控制性质。从至少一对第一轨道对作用在隔圈上的力和从至少一对第二轨道对作用在隔圈上的力包括在相反方向上作用并由此至少部分地彼此消除的分量。这导致了在隔圈处的力的平衡并由此导致良好的隔圈控制条件。
“开度角在相对的轴向方向上加宽”意味着(如果在接头枢转平面中观察),第一轨道对的第一开度角朝向滚珠平面的一侧加宽并且第二轨道对的第二开度角朝向滚珠平面的另一侧加宽。这包括了第一开度角的角平分线(如果在接头枢转平面中观察)可以相对于第二开度角的角平分线以一角度延伸。或者,换句话说,在接头枢转平面中,从第一外和内滚珠轨道作用在朝向附件端运动的第一滚珠上的所产生的力包括一轴向力分量,该轴向力分量指向与在接头枢转平面中从第二外和内滚珠轨道作用在朝向附件端运动的第二滚珠上所产生的轴向力分量的方向相反的轴向方向。这一设计确保了滚珠隔圈至少大体上被控制到角平分平面上。总之,本发明的恒速接头结合了在较大枢转角情形中的可信赖控制功能和较低摩擦损失的优点。
开度角被限定在外滚珠轨道处的外切线和内滚珠轨道处的内切线之间,在每种情况下在与分别的被引导在外和内滚珠轨道中的滚珠的接触区域中。这适用于第一外和内滚珠轨道并适用于第二外和内滚珠轨道。开度角指的是由外接头部件和内接头部件的纵向轴线形成的接头平面分别到包括被定位在接头枢转平面中的滚珠的轨道对。在滚珠和分别的滚珠轨道之间的接触区域可以直接定位在接头枢转平面中,更具体地在圆形轨道截面(其半径对应于滚珠半径)的情形中,或者在相对于接头枢转平面平行延伸以及由在滚珠和滚珠轨道之间的滚珠接触线所形成的平面中(例如在滚珠轨道的截面偏离圆形形状的情况中)。在后一种情形中,分别的滚珠轨道的切线的投影被认为是在接头枢转平面中,该投影包围开度角。
在接头的嵌入式情况中,如果用于密封接头室的旋绕防护件可以用预应力安装,即使得旋绕防护件产生加载在内接头部件和外接头部件使其彼此离开的轴向力,这会是有利的。由此,在小枢转范围内,由于旋绕防护件的预应力,确保了隔圈控制。在预加应力的条件中,旋绕防护件产生了克服存在于所述接头部件之间任何游隙的轴向力分力。载荷的突然改变(例如从没有力矩的条件到高力矩的情况)不会导致隔圈分别向着内接头部件和外接头部件停止,因此避免了任何不期望的噪声。预应力可以在30N和150N之间变化。
恒速接头的中心部分具体地由接头中心平面(EM)周围±2°的小接头枢转角(β0)限定,在该中心部分内,对于至少一个角位置,开度角等于零(δ=0°)。这意味着,当接头在高达±2°的枢转角的成角度条件下旋转时,接头中心部分是由在接头枢转平面中被沿着滚珠轨道运动的滚珠覆盖的通道所限定的。中心部分也可以位于接头枢转平面(EM)周围高达±1°的较小枢转角内。在任何情形中,接头中心部分和小枢转角范围各自至少包括接头中心平面(EM)。
较小的枢转角范围可以直接邻接较大的枢转范围,即较大的接头枢转范围包括位于小接头枢转范围外的枢转角(β),即其就绝对值而言分别更具体地为大于±1°或大于±2°。较大的枢转角范围的枢转角(β)等于优选地高达至少20°,更具体地高达至少30°或者甚至高达至少40°内,在该枢转角内所提出的是,第一轨道对的孔侧(附件侧)第一开度角在与第二轨道对的孔侧(附件侧)第二开度角相对的方向上从分别的过渡点开始到中心轨道部分加宽。
根据优选的实施例所提出的是,当内接头部件相对于外接头部件枢转达到接头枢转角β时(该枢转角β在±2°的接头枢转角之外并在±8°的接头枢转角之内),孔侧和附件侧第一开度角(δAo、δAa)中的至少一者以及至少一对第二轨道对的孔侧和附件侧第二开度角(δBo、δBa)中的至少一者大于0°并且小于±8°,更具体地小于±6°。借助于这一设计,在直接邻接孔端和在附件端处的中心部分的部分中,轴向力由此被作用到位于接头枢转平面中的滚珠,这导致了隔圈的良好操纵或控制条件。在这一高达±8°的枢转角范围β中,由于最大值为±8°的相对较小的开度角δ,作用在滚珠上的力较小,这以有利的方式导致了低的摩擦损失。所述实施例可适用于第一外和内滚珠轨道并且/或者适用于第二外和内滚珠轨道。
当接头在旋转的同时被枢转时,转矩传递滚珠沿着滚珠轨道运动,并且当在接头枢转平面中观察时,朝向外接头部件的附件端运动的滚珠被引导到外接头部件的附件侧轨道部分并且到内接头部件的孔侧轨道部分中。如果在接头枢转平面中观察,朝向外接头部件的孔端运动的滚珠被引导到外接头部件的孔侧轨道部分并到内接头部件的附件侧轨道部分中。
还可以经由限定了包围在接头中心平面EM和围绕接头中心M经过转矩传递滚珠的一个的滚珠中心的半径之间的轨道角β/2来描述轨道部分的程度。在接头的每个角位置,轨道角β/2为接头枢转角β的至少大体一半。然而不能被排除的是,滚珠也可以被控制到在某种程度上可偏离角平分平面的公共平面上。
根据优选的实施例,滚珠隔圈包括用于相对于外接头部件的内面引导滚珠隔圈的球形外面,以及用于相对于内接头部件的外面引导滚珠隔圈的球形内面,其中,在球形外面的中心和球形内面的中心之间设置有轴向偏移。这个措施当恒速接头被枢转时确保了良好的隔圈控制条件。
在优选的实施例中,在滚珠隔圈的球形外面和外接头部件的内球形面之间以及/或者在滚珠隔圈的球形内面和内接头部件的外球形面之间设置有径向游隙。这一措施确保了在内接头部件和外接头部件设置某个轴向游隙,这以有利的方式确保了接头在工作时的振动被断开。
当第一滚珠沿着外和内第一滚珠轨道运动时,当在接头枢转平面中看,第一滚珠的中心分别限定了第一外中心线A和第一内中心线A'。根据优选的实施例所提出的是,第一中心线沿着其长度各自包括具有不同曲率的至少两个轨道部分;相应地,当沿着外和内第二滚珠轨道运动时,第二滚珠的中心各自限定了第二外中心线B和第一内中心线B',其沿着其长度各自包括具有不同曲率的至少两个轨道部分。具有不同曲率的至少两个轨道部分的每个单独的轨道部分可以定位在外和内滚珠轨道的任何区域中,即在中心部分内侧、在孔侧部分内侧和/或在附件侧部分内侧。还可能的是,第一和/或第二中心线在附件侧轨道部分或孔侧轨道部分的至少一者内包括具有不同曲率的至少两个局部部分。
优选地,第一中心线A、A'和/或第二中心线B、B'各自包括在中心轨道部分中,更具体地在与接头中心平面EM的相交点中的曲率改变。在本上下文中,曲率的改变表示在数学意义上中心线的梯度的任何改变,例如从具有较大的第一半径的圆拱变化到具有较小的第二半径的圆拱或变化到笔直的线。更确切地,还提出的是曲率改变点是数学意义上的转向点,即轨道中心线的曲率在转向点改变其代数符号,例如从具有第一方向的曲率的圆拱改变到具有相对的第二方向的曲率的圆拱。所理解到的是,轨道中心线还可以是更高阶的曲线,在这一情形中“曲率的改变”还表示颜色更高阶的曲线的梯度的改变。优选地,第一中心线和/或第二中心线各自包括在中心轨道部分中,更具体地在与接头中心平面的相交点中的转向点。
在恒速接头中,第一和第二轨道对的至少一者包括具有本发明的形状,其中,至少一个为零的开度角在中心部分内侧,在不同方向在打开的第一和第二开度角在中心部分外侧。所理解的是,两个或更多对第一轨道对和分别的两个或更多对第二轨道对还可包括所述设计。第一和第二轨道对被布置围绕周界,优选地是交替的。在优选的实施例中,所有第一轨道对相对彼此是相同的,并且/或者所有第二轨道对相对彼此是相同的。
根据第一实施例,至少一对第一轨道对被设计成使得枢转角偏离0°,在接头枢转平面(EB)中朝向外接头部件的孔端运动的第一滚珠的孔侧第一开度角(δAo)和在接头枢转平面(EB)中朝向外接头部件的端以相同枢转角(β)运动的第一滚珠的附件侧孔角(δAa)在相反的方向中打开。相应地,至少一对第二轨道对被设计成使得枢转角(β)偏离0°,在接头枢转平面(EB)中朝向外接头部件的孔侧运动的第二滚珠的孔侧第二开度角(δBo)和在接头枢转平面(EB)中朝向外接头部件的附件侧以相同枢转角(β)运动的第二滚珠的附件侧第二开度角(δBa)在相对的轴向方向中打开。这适用于在开度角(δ)不等于零处的至少一个枢转角(β),但是优选地适用于至少所有那些在孔角(δ)可能偏离零的小枢转角范围内侧的枢转角,任选地还适用于在开度角(δ)大于零的更大的枢转角范围内的枢转角(β)。
优选地,在本第一实施例中,第一外滚珠轨道被设计成使得在外接头部件的第一孔侧轨道部分和第一附件侧轨道部分中的第一中心线在由第一参考半径(RRA)限定的第一圆拱部分(CRA)的径向外侧延伸,其中,第一参考半径(RRA)从接头中心(M)延伸至第一中心线(A)和接头中心平面(EM)之间的中心平面相交点,并且其中,在各种情形中,第二外滚珠轨道(22A)被设计成使得在外接头部件的第二孔侧轨道部分和第二附件侧轨道部分中的第二中心线(AB)在由第二参考半径(RRB)限定的第二圆拱部分(CRB)的径向内侧延伸,其中,第二参考半径(RRB)从接头中心(M)延伸至第二中心线(B)和接头中心平面(EM)之间的中心平面相交点(图1-3)。
第一外滚珠轨道可以被设计成使得在外接头部件的第一附件侧和孔侧轨道部分中的第一中心线(A)各自包括以下的至少一者:凹形圆拱部分,其具有绕圆拱中心的半径(R),该圆拱中心位于接头中心平面(EM)中并且相对于外接头部件的纵向轴线包括远离第一外滚珠轨道的径向偏移(3.1);笔直部分(3.2);凸形圆拱部分,其具有绕圆拱中心的半径(R),该圆拱部分中心位于接头中心平面(EM)中并且相对于外接头部件的纵向轴线包括朝向第二外滚珠轨道的径向偏移。
根据第二实施例,至少一对第一轨道对被设计成使得枢转角(β)偏离0°,在接头枢转平面(EB)中朝向外接头部件的孔端运动的第一滚珠的孔侧第一开度角(δAo)和在接头枢转平面(EB)中朝向外接头部件的端以相同枢转角(β)运动的第一滚珠的附件侧开度角(δAa)在相同的方向中打开;并且,至少一对第二轨道对被设计成使得枢转角(β)偏离0°,在接头枢转平面(EB)中朝向外接头部件的孔侧运动的第二滚珠的孔侧第二开度角(δBo)和在接头枢转平面(EB)中朝向外接头部件的附件端以相同枢转角(β)运动的第二滚珠的附件侧第二开度角(δBa)在相同的轴向方向中打开。(图4-8)。
第一外滚珠轨道优选地被设计成使得在第一附件侧轨道部分的第一中心线(A)在由第一参考半径(RRA)所限定的第一圆拱部分(CRA)径向内侧延伸,其中,绕接头中心(M)的第一参考半径(RRA)延伸经过第一中心线(A)和接头中心平面(EM)之间的中心平面相交点。在第一孔侧轨道部分中在第一圆拱部分(CRA)径向外侧延伸;其中,第二外滚珠轨道(22B)优选地被设计成使得在第二附件侧轨道部分中的第二中心线(B)在由第二参考半径(RRB)限定的第二圆拱部分(CRB)径向外侧延伸并且在第二孔侧轨道部分中在第二圆拱部分(CRB)径向内侧延伸。其中,绕接头中心(M)的第二参考半径(RRB)延伸经过第二中心线(B)和接头中心平面(EM)之间的中心平面相交点。
第一外滚珠轨道可以被设计成使得在外接头部件的第一孔侧轨道部分中的第一中心线(A)包括以下的至少一者:凹形圆拱部分,其具有绕圆拱中心的半径(R),该圆拱中心位于接头中心平面(EM)中并且相对于外接头部件的纵向轴线包括远离第一外滚珠轨道的径向偏移(8.1);笔直部分(8.2);凸形圆拱部分,其具有绕圆拱中心的半径(R),该圆拱中心位于接头中心平面(EM)中,在第一参考半径(RRA)的径向外侧(8.3)。
第二外滚珠轨道可以被设计成使得在外接头部件的第二附件侧轨道部分中的第二中心线(B)包括以下的至少一者:凹形圆拱部分,其具有绕圆拱中心的半径(R),该圆拱中心位于接头中心平面(EM)中并且相对于外接头部件的纵向轴线(L12)包括远离第二外滚珠轨道的径向偏移(8.4);笔直部分(8.5);凸形圆拱部分,其具有绕圆拱中心的半径(R),该圆拱中心位于接头中心平面(EM)中,在第二参考半径(RRB)的径向外侧(8.6)。
更具体地,第一外滚珠轨道可被设计成使得在外接头部件的第一附件侧轨道部分中的第一中心线包括圆拱部分,其具有绕圆拱中心的半径(R),该圆拱中心位于接头中心平面(EM)中并且相对于外接头部件的纵向轴线包括朝向第一外滚珠轨道的径向偏移;第二外滚珠轨道可以被设计成使得在外接头部件的第二孔侧轨道部分中的第二中心线(B)包括圆拱部分,其具有绕圆拱中心的半径(R),该圆拱中心位于接头中心平面(EM)中并且相对于外接头部件的纵向轴线包括朝向第二外滚珠轨道的径向偏移(图8)。
一般地,这适用于,内接头部件的轨道部分(该轨道部分在孔侧处邻接中心部分)根据外接头部件的附件侧轨道部分来设计。这意味着,内接头部件的孔侧第一和第二轨道部分分别被设计成使得所述轨道部分的相关的中心线分别相对于外接头部件的附件侧第一和第二轨道部分的中心线关于角平分面是镜面对称的。
按照特别有利的方式,所述第一和第二实施例结合了在小枢转角处的低摩擦损失和在较大枢转角处的可信赖的隔圈控制条件和分别地隔圈操纵特性的优点。
通过考虑到恒速接头将要满足的特定要求,力矩传递滚珠和轨道对的数目可以分别地任意选择。一般地,机动车的动力传动系统设置有具有六个、八个或十个滚珠的恒速接头,或者任何其他数值,甚至不是偶数,这也是可以想到的。
由于滚珠隔圈相对于外接头部件的球形内面和相对于内接头部件的球形外面被引导的方式,恒速接头设置为固定类型接头的形式,其允许仅仅在外接头部件和内接头部件之间轴向游隙内的移位运动。然而还可以想到的是设计隔圈相对于外接头部件的内面及相对于内接头部件的外面沿轴向地解放,因此该接头于是将设计为滑动接头的形式。
附图说明
优选的实施例将在下文参考附图进行解释,在附图中:
图1a)是轴向视图中的第一个实施例中的本发明的恒速接头;
图1b)示出了图1a)的沿着截面线I-I的在对准状态下的接头(枢转角0°);
图1c)示出了图1a)的沿着截面线I-I的枢转达到20°的接头;
图1d)示出了图1a)的沿着截面线II-II的在对准状态下的接头;
图1e)示出了图1a)的沿着截面线II-II的枢转达到20°的接头;
图1f)示出了图1a的沿着截面线I-I的接头的外接头部件;
图1g)示出了图1f)的具有更多细节的外接头部件的一部分;
图1h)示出了图1a)的沿着截面线I-I的接头的内接头部件;
图1j)示出了图1a)的沿着截面线II-II的接头的外接头部件;
图1k)示出了图1j)的具有更多细节的外接头部件的一部分;
图1m)示出了图1a的沿着截面线II-II的接头的内接头部件;
图1n)在纵向截面中示出了图1a)的接头的滚珠隔圈;
图2a)示出了在轴向视图中的第二个实施例中的本发明的恒速接头;
图2b)示出了根据图2a)的沿着截面线III-III的接头;
图2c)示出了根据图2a)的沿着截面线IV-IV的接头;
图2d)在纵向截面中示出了图2a)中的接头的滚珠隔圈;
图3是本发明的恒速接头的外接头部件的第一滚珠轨道和第二滚珠轨道的中心线的不同设计的示意性图示;
图4a)示出了在轴向视图中的另一个实施例中的本发明的恒速接头;
图4b)示出了图4a)的沿着截面线V-V的在对准状态下的接头(枢转角0°);
图4c)示出了图4a)的沿着截面线V-V的枢转达到+20°的接头;
图4d)示出了图4a)的沿着截面线V-V的枢转达到-20°的接头;
图4e)示出了图4a)的沿着截面线V-V的接头的外接头部件;
图4f)示出了图4a)的沿着截面线V-V的接头的内接头部件;
图4g)在纵向截面中示出了图4a)中的接头的滚珠隔圈;
图5a)示出了在轴向视图中的另一个实施例中的本发明的恒速接头;
图5b)示出了图5a)的沿着截面线VI-VI的在对准状态下的接头;
图5c)示出了图5a)的沿着截面线VI-VI的处于不为零的第一枢转角处的接头;
图5d)示出了图5a)的沿着截面线VI-VI的处在更大的第二枢转角处的接头;
图5e)在纵向截面中示出了图5a)的接头的滚珠隔圈;
图6a)示出了在轴向视图中的另一个实施例中的本发明的恒速接头;
图6b)示出了根据图6a)的沿着截面线VII-VII的接头;
图6c)详细地示出了根据图6b)的接头的外接头部件;
图6d)详细地示出了根据图6b)的接头的内接头部件;
图6e)详细地示出了根据图6b)的接头的滚珠隔圈;
图7a)示出了在轴向视图中的另一个实施例中的本发明的恒速接头;
图7b)示出了根据图7a)的沿着截面线VIII-VIII的接头,其中接头处在对准位置;
图7c)示出了根据图7b)的处在正的不为零的第一枢转角处的接头;
图7d)示出了根据图7b)的处在负的不为零的第二枢转角处的接头;
图7e)详细地示出了根据图7b)的接头的外接头部件;
图7f)详细地示出了根据图7b)的接头的内接头部件;
图7g)在纵向截面中示出了根据图7b)的接头的滚珠隔圈;
图8是本发明的恒速接头的外接头部件的第一滚珠轨道和第二滚珠轨道的中心线的不同设计的示意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至8一开始将关于其共同具有的特征而被一起加以描述。它们示出了本发明的恒速接头11。恒速接头11包括外接头部件12、内接头部件13、转矩传递滚珠14和滚珠隔圈15。滚珠隔圈15包括在外接头部件12中引导的球形外面16和在内接头部件13中引导的球形内面17。滚珠14被保持在接头中心平面EM中的滚珠隔圈15中的沿周向分布的隔圈窗口18中。外接头部件12被示出为包括纵向轴线L12,并且内接头部件13包括纵向轴线L13。纵向轴线L12、L13的交点与接头中心平面EM形成了接头中心M。
在滚珠隔圈15的球形外面16和外接头部件12的球形内面之间设置少量游隙。同样的情况适用于在滚珠隔圈15的球形内面17和内接头部件13的球形外面之间的成对的面。由于在滚珠隔圈15和外接头部件12和内接头部件13的成对的面之间分别具有径向游隙,内接头部件13相对于外接头部件12的轴向运动在受限的程度内是可能的。在内接头部件13和外接头部件12之间的所产生的轴向游隙以有利的方式允许当接头在工作时,振动被断开。轴向游隙的范围可以例如在0.2mm和1.0mm之间。
外接头部件12包括连接到附接轴颈24的基体19,以及内接头部件13可以安装经过的孔20。由此,孔可以被称作开口,孔侧可以分别被描述为开口处。内接头部件13包括孔21,驱动轴的轴颈可以以旋转固定的方式插入到该孔21中,以传递转矩。基体19的位置表征“朝向附件侧”的轴向方向,并且孔20的位置表征“朝向孔侧”的轴向方向。所述术语还用于关于内接头部件13,轴到内接头部件13的轴向连接不考虑在内。所理解的是,正如在具有例如盘式接头的情形中,外接头部件不包括基体,而是还可以朝向附件端保持打开。
外接头部件12包括第一和第二外滚珠轨道22A、22B,而内接头部件包括第一和第二内滚珠轨道23a、23B。在每种情形中,外第一滚珠轨道22A和分别的内第一滚珠轨道23A被彼此相反定位,并且共同地形成一对轨道,第一转矩传递滚珠14A在每个轨道对中被加以引导。相应地,在每种情形中,外第二滚珠轨道22B和分别的相对的内第二滚珠轨道23B形成第二轨道对22B、23B,第二转矩传递滚珠14B在每个轨道对中被加以引导。包括不同的轨道形状的第一轨道对22A、23A和第二轨道对22B、23B跨过周界交替布置。具体的轨道形状将在下文中更加详细地加以论述。滚珠14A、14B是相同的并且被共同地被称作“14”。
相对的外和内滚珠轨道22、32可位于分别的纵向轴线L12、L13周围的径向平面中。径向平面以相同的角距离被彼此加以布置。然而,对于每两个周向邻接的轨道对,可以想到的是,在相对彼此平行延伸并且平行于纵向轴线L12、L13延伸的平面中延伸。这一设计也被称作“双滚珠”接头。当接头被枢转时,即在内接头部件13相对于外接头部件12进行角运动的情形中,滚珠14被引导到接头中心平面EM之外而被至少近似地引导到外接头部件12的纵向轴线L12和内接头部件13的纵向轴线L13之间的角平分平面中。“至少近似地”意思是由滚珠14的滚珠中心形成的平面定位在角平分平面周围的±10%的角度范围内侧,并具体地可以对应到角平分平面。
在外接头部件12中,第一和第二滚珠14各自与相关的第一和第二外滚珠轨道22接触,并且在内接头部件中,与相关的第一和第二内滚珠轨道23接触。在纵向截面中,第一滚珠14A在与外第一滚珠轨道22A的接触区域中形成外第一接触线KA,在与内第一滚珠轨道23A的接触区域中形成内第一接触线KA'。相应地,在与外和内第二滚珠轨道22B、23B的接触区域中,第二滚珠14B形成外和内第二接触线KB、KB'。在纵向截面中,滚珠14各自示出为在滚珠轨道22、23的轨道基体中接触,该接触却不是必须存在。由此,如所图示,外和内接触线K、K'可以位于轨道基体中,即在包括纵向轴线L12、L13的径向平面中,或者在平行于纵向轴线L12、L13延伸的平面中。当第一滚珠14A沿着外和内滚珠轨道22、23运动时,第一滚珠14A的中心限定了分别的第一中心线A、A'。相应地,当第二滚珠14B在第二轨道对22B、23B中运动时,其中心限定分别的第二中心线B、B'。中心线A、A';B、B'平行于分别的接触线KA、KA';KB、KB'延伸。为了描述滚珠轨道22A、23A;22B、23B,或者参考轨道基体中的接触线KA、KA';KB、KB',或者参考中心线A、A';B、B',其在接头的角运动期间由滚珠中心的总和所限定。第一滚珠中心线A表示第一滚珠14A沿着外接头部件12中的外第一滚珠轨道22B的滚珠中心的线,而A'表示内接头部件13中的相关的内第一滚珠轨道23A的滚珠中心线。相应地,第二滚珠中心线B表示第一滚珠14B沿着外接头部件12中的外第二滚珠轨道22B的滚珠中心的线,而B'表示内接头部件13中的相关的内第二滚珠轨道23B的滚珠中心线。
在接头的对准位置中,即当外接头部件12和内接头部件13同轴延伸(枢转角β=0°)时,在相关滚珠14中与外和内第一和第二滚珠轨道22A、23A、22B、23B的接触点处的切线TA、TA';TB、TB'平行于分别的纵向轴线L12、L13而延伸。由于在接头的该中心部分(该部分至少包括接头中心平面EM)中的切线T、T'相对于彼此平行延伸,开度角δ等于零,这意味着包括开度角大体上等于零的情况(由于不可避免的生产公差)。恒速接头11由此在该小枢转角范围中沿轴向不受载荷,即在这一区域中,在滚珠轨道22、23和在其中引导的滚珠14之间大体上不存在力。
在下文中,将接着描述本发明的恒速接头的特别的特征,更具体地描述滚珠轨道的设计。具体地,以下的限定适用于关于本发明的恒速接头以及滚珠轨道的设计。
切线角α限定了在任何轨道点中,在外接头部件12或内接头部件13的中心线A、A'(分别地,接触线K、K')的切线T、T'以及外接头部件12或内接头部件13的各自纵向轴线L12、13之间包围的角度。
接头枢转角β限定了在外接头部件12的纵向轴线L12和内接头部件的纵向轴线L13之间包围的角度。在对准的接头中,接头枢转角β是零(β=0)。
轨道角β/2限定了在接头中心平面EM和围绕接头中心M到转矩传递滚珠14的滚珠中心的半径之间包围的角度。在接头的每个角位置,轨道角β/2等于接头枢转角β的至少近似一半。
圆拱形状轨道部分的轨道部分角γ限定了一角度,具有恒定半径R的所述圆拱形状轨道部分围绕所述半径R的半径中心M延伸跨过该角度。
开度角δ限定了在分别的接触点中与在所述轨道对中被引导的分别的滚珠14接触的外滚珠轨道的切线T和内滚珠轨道的切线T'之间所包围的角度。所理解的是,开度角δ的这一限定适用于第一轨道对和第二轨道对两者。
接头中心平面EM由对准接头的转矩传递滚珠14的滚珠中心限定。
外接头部件12的滚珠中心线A(B)和内接头部件13的滚珠中心线A'(B')的参考半径RRA(RRB)分别由接头中心M到在各自的中心线A、A'(B、B')和接头中心平面EM之间的中心平面交点PE所限定。
中心线A、A'(B、B')的参考半径RRA(RRB)限定了各自的参考圆拱CRA(CRB)。
图1a)至1n)示出了本发明的恒速接头11的第一个实施例。在1b、1c、1f、1g、1h中,可能看到外和内第一滚珠轨道22A、23A。图1d、1e、1j、1k、1m分别示出了外和内第二滚珠轨道22B、23B。如可以从图1a)中所见,第一和第二轨道对交替围绕周界。由此,在具有8个滚珠的本实施例中,每两对第一轨道对22A、23A沿直径彼此相对,其相应地也适用于第二轨道对22B、23B。图1f)示出了外接头部件12的外第一滚珠轨道22A的接触线KA和中心线A,其相对彼此平行延伸。在给定的次序中,从孔端20开始朝向附件端19,外接头部件12的第一中心线A包括从外接头部件12的孔侧朝向附件端延伸的孔侧部分Ao;连续地邻接孔侧部分Ao的中心部分Az;和连续地邻接中心部分Az的附件侧部分Aa。
相应地,在图1h)中可见的外接头部件13的中心线A'从孔侧20朝向附件侧19,在给定的次序中包括孔侧部分Ao';连续地邻接的中心部分Az'和连续地邻接的附件侧部分Aa'。
外第一滚珠轨道22A的中心轨道部分22Az和内第一滚珠轨道23A的中心轨道部分23Az位于接头中心平面EM周围并至少包括具有接头中心平面EM的截面区域的±2°的接头枢转角范围β内。相应地,这适用于外和内第二滚珠轨道22B、23B的中心轨道部分22Bz、23Bz。更具体地,可以从图1b)中看出,外中心轨道部分内侧的外第一接触线KA的外第一中心接触线切线TA与在内中心轨道部分内侧的内第一接触线KA'处的内第一中心接触线切线TA'平行地延伸。相应地,中心轨道部分内侧的外第二接触线KB的外第二中心接触线切线TB与在中心轨道部分内侧的内第二接触线KB'处的内第二中心接触线切线TB'平行地延伸。作为该设计的结果,完全没有任何轴向力从第一和第二滚珠轨道22A、23A;22B、23B作用到滚珠14上,这具有减小摩擦的效果。在所述中心轨道部分22Az、23Az和分别的22Bz、23Bz内侧的至少一个点中,分别包围在中心接触线切线TA、TA'和TB、TB'之间的开度角δ等于零(δ=0°)。
图1c)和1e)示出了处于角位置中的枢转角β近似为20°的恒速接头,图1c)示出了通过第一滚珠轨道22A、23A的纵向截面,而图1e)示出了通过第二滚珠轨道22B、23B的纵向截面。可以看到,外和内第一和第二滚珠轨道22、23被设计成使得,在接头枢转平面EB中,在从中心接头平面EM朝向孔端20(图的下半部分)运动的滚珠14o处和在从中心接头平面EM朝向附件端(图的上半部分)运动的滚珠14a处,两者都产生不等于零的开度角δ。
第一轨道对22A、23A被设计成使得,在接头枢转平面EB中朝向外接头部件12的孔端运动的第一滚珠14A的孔端第一开度角δAo和在接头枢转平面EB中朝向外接头部件12的附件端19以相同枢转角β运动的第一滚珠14A的附件侧开度角δAa在相反的轴向方向中打开(图1c)。从第一滚珠轨道22A、23A经由滚珠作用到滚珠隔圈上的力在第一旋转方向中产生力矩,其由箭头表征(在本情形中是逆时针)。
第二轨道对22B、23B也被设计成使得在枢转角β偏离0°的情形中,在接头枢转平面EB中朝向孔端运动的第二滚珠14B的孔侧第二开度角δBo和朝向附件端运动的第二滚珠14B的附件侧第二孔角δBa在相对的轴向方向中打开。然而,第二滚珠轨道22B、23B的开度角δBo、δBa在与第一滚珠轨道22A、23A的开度角δBo、δBa的相对的轴向方向中打开。这意味着从第二滚珠轨道22B、23B作用的力产生力矩(在本情形中在顺时针方向),其逆着由第一滚珠轨道22a、2A的力所产生的力矩而作用。由此,总之,从第一和第二滚珠14A、14B作用到滚珠隔圈15上的所产生的轴向力至少大幅度地相互消除,这具有减小摩擦的效果。
所述行为可适用于所有那些在开度角δ偏离零的小枢转角范围内的枢转角β,优选地也分别适用于在小枢转角范围外侧、在开度角δ不等于零的更大的枢转角范围内侧的枢转角β,其高达至少20°,优选地高达40°。这一设计确保了良好的隔圈控制条件,更具体地也在小枢转角β处。在枢转角超过40°的情形中,理论上也可以想到使用偏离所述设计的开度角。
开度角δ各自由在分别的滚珠14处的外接触线K的外接触线切线T并由所述滚珠14的内接触线K'的内接触线切线T'所包围。所述外和内接触线切线T、T'各自延伸经过在滚珠14和分别的外和内滚珠轨道之间的分别的接触点。对于20°的枢转角β,在接头枢转平面中朝向孔端20运动的滚珠14o处获得孔侧第一开度角δAo,而在接头枢转平面中朝向附接端运动的滚珠14A处形成附件侧开度角δAo。在例如40°的较大的枢转角β处,在孔侧滚珠处的开度角δAo和在附件侧滚珠处的开度角δAa比在20°的枢转角情形中的更大。以相同的方式,这适用于第二轨道对22B、23B。对比于现有技术的固定接头,所述开度角δ相对较小,其导致在彼此运动的部件之间的较小的摩擦损失。第一和第二轨道对22A、23A;22B、23B优选地被设计成使得在给定的枢转角β处,一对轨道的孔侧和附件侧开度角至少在大小上是近似相同的。然而,在预定的枢转角β处一对轨道的孔侧和附件侧开度角δ的大小上的某些偏差是可允许的,例如在高达±10%的范围中。
图1f)和1g)示出了外接头部件12的外第一滚珠轨道22A的轨道形状的更多细节。参考半径RRA具有位于接头中心M中的半径中心以及由中心线A和接头中心平面EM之间的交点所限定的端部(周缘)。单独的轨道部分22Ao、22Az、22Aa和中心线部分Ao、Az、Aa的特征分别在于其分别不同的曲率和半径。
第一中心线A由具有绕中心MA的均匀半径RA的圆拱形成,其半径大于参考半径RRA。中心线A的中心MA位于接头中心平面EM中,并且相对于纵向轴线L12偏移外滚珠轨道22。所理解的是,中心线A还可以被设置为除了半径以外的形式,例如由椭圆线。在中心轨道部分Az中,即正好在接头中心平面EM中,中心线触及参考半径RRA。如在图1b)中可见,位于中心线A处的所述点中的切线TA平行于纵向轴线L12延伸。在沿轴向邻接接头中心平面EM的孔侧和附件侧部分中,外接头部件12的第一中心线A在第一参考半径RRA径向外侧延伸。
图1f)在纵向截面详细地示出了经过两个相对滚珠轨道23A的本发明的恒速接头的内接头部件13。内接头部件13的第一滚珠轨道23A的滚珠中心线A'与外接头部件12的第一滚珠轨道22A的滚珠中心线A互补。这意味着,内接头部件13的第一滚珠中心线A'与外接头部件12的第一滚珠中心线A关于接头中心平面EM镜面对称,分别关于在外接头部件12的纵向轴线L12和内接头部件13的纵向轴线L13之间的角平分平面对称。
为避免任何重复,关于内接头部件13的第一滚珠中心线A'的形状,参考关于外接头部件12的第一滚珠轨道22A的描述所给的解释。
图1j)和1k)示出了外接头部件12的外第二滚珠轨道23B的轨道形状的更多细节。所示出的是,参考半径RRB的半径中心位于接头中心M中,端部(周缘)由中心线B和接头中心平面EM之间的交点所限定。还分别示出了单独的轨道部分2Bo、22Bz、22Ba和单独的中心线部分Bo、Bz、Ba。
第二中心线B由具有绕中心MB的均匀半径RB的圆拱形成,其半径RB小于第二参考半径RRB。中心线B的中心MB位于接头中心平面EM上,并且由纵向轴线L12朝向外滚珠轨道22偏移。所理解的是,中心线B还可以被设置为除了具有均匀半径的圆拱以外的形式,例如由椭圆线。在中心轨道部分Bz中,即正好在接头中心平面EM中,第二中心线B触及参考半径RRB。如在图1d)中可见,位于中心线B处的所述点中的切线TB平行于纵向轴线L12延伸。在沿轴向邻接接头中心平面EM的孔侧和附件侧部分中,外接头部件12的第二中心线B在第二参考半径RRB径向内侧延伸。
图1m)在纵向截面详细地示出了经过两个相对第二滚珠轨道23B的本发明的恒速接头11的内接头部件13。内接头部件13的第二滚珠轨道23B的滚珠中心线B'与外接头部件12的第二滚珠轨道22B的滚珠中心线B互补。这意味着,内接头部件13的第二滚珠中心线B'与外接头部件12的第二滚珠中心线B关于接头中心平面EM镜面对称,分别关于在纵向轴线L12和纵向轴线L13之间的角平分平面对称。
为避免任何重复,关于内接头部件13的第二滚珠中心线B'的形状,参考关于外接头部件12的第二滚珠轨道22B的描述所给的解释。
图1n)以细节形式示出了滚珠隔圈15。可以看到,球形面16的第一表面中心M16和球形面17的第二表面中心M17各自包括关于接头中心平面EM的在远离接头中心平面EM的相对方向上的轴向偏移。作为隔圈偏移的结果,在内和外滚珠轨道22、23的附件侧轨道部分中的滚珠14的包绕程度增加。
将在下文联合起来描述的图2a)至2d)示出了在另一个实施例中的本发明的恒速接头11,其大部分对应于根据图1a)至1m)的恒速接头,因此,只要涉及它们共同具有的特征,可参考以上的描述。相同或相应的部件已被给定相同的附图标记。
仅有的区别包括外接头部件12的球形内面和滚珠隔圈15的球形外面16相对于接头中心M同心延伸。相应地,所提出的是,在滚珠隔圈15和内接头部件13之间球形面的配对也相对于接头中心M同心。换句话说,根据本实施例的恒速接头11不包括所谓的隔圈偏置。结果,外和内第一和第二滚珠轨道22A、23A;22B、23B的附件侧轨道部分包括较小的轨道深度,并且因此在剖面视图中,在轨道中接收围绕滚珠14的较小的包绕角。而且,分别在滚珠轨道的中心线处的接触线处的切线角略微较小。除此之外,根据图2a)至2d)的接头对应于上述的实施例,因此在这一程度上参考以上描述。
在图1a)至1n)中和图2a)至2)中示出的两个实施例的共同点在于,在孔侧和在附件侧处的外接头部件12的第一外滚珠轨道22A的中心线A位于参考半径RRA外侧,而在孔侧和在附件侧处的外接头部件12的第二外滚珠轨道22B的中心线B位于参考半径RRB内侧。通过各种其它的轨道形状,这一原则也可生效。
对于外接头部件,图3示出了第一滚珠轨道22A的中心线A以及第二滚珠轨道22B的可能的中心线B的各种设计的示意性图示。这导致了本发明的恒速接头的不同实施例的不同可能的组合。
在方框3.1、3.2和3.3中,示出了外第一滚珠轨道22A的中心线A的孔侧部分Ao的不同设计。方框3.1示出了孔侧部分Ao1,其由具有大于参考半径RRA的半径的圆拱所形成。这样的设计存在于根据图1和2的实施例中。方框3.2示出了中心线的孔侧部分Ao2,其由笔直的线所形成。在接头中心平面EM中朝向孔端20,孔侧笔直部分Ao2沿切向地邻接参考半径RRA。方框3.3示出了另一个可想到的中心线A的孔侧部分Ao3。在这一情形中,孔侧部分Ao3由具有凸形曲率的圆拱所形成,其中心位于接头中心平面EM中,在参考半径RRA的径向外侧。
方框3.4、3.5和3.6示出了中心线A的附件侧部分Aa的不同设计。方框3.4示出了第一种可能的附件侧部分Aa1,其由半径大于参考半径RRA的圆拱所形成。这样的设计存在于根据图1和2的实施例中。方框3.5示出了附件侧部分Aa2的第二个设计,其由笔直的线所形成,其在接头中心平面EM中沿切向邻接参考半径RRA并朝向附接端19延伸。方框3.6示出了附件侧部分Aa3的另一个设计,在这一情形中,附件侧部分Aa3由具有凸形曲率的圆拱所形成,其中心位于接头中心平面EM中,在参考半径RRA的径向外侧。
在方框3.1、3.2和3.3中示出的外第一滚珠轨道22A的孔侧部分Ao的每个实施例可以与在方框3.4、3.5和3.6中示出的外第一滚珠轨道22A的附件侧部分Aa的每个实施例组合。这导致了所示出的矩阵,具有外第一滚珠轨道22A的中心线A的九种不同的轨道形状,其在方框3.1.4、3.1.5、3.1.6、3.2.4、3.2.5、3.2.6、3.3.4、3.3.5和3.3.6中示出。
在图3的右手侧上示出了外第二滚珠轨道22B的中心线B,其进而可以与所述九个方框中所示的设计的每一种进行结合。
所理解的是,外第一和第二滚珠轨道22A、22B的轨道形状和相应的内第一和第二轨道对23A、23B的轨道形状还可以按照除了所示出的局部部分以外的方式所形成。例如,所示出的轨道部分Ao、Aa、Bo、Ba中每一个还可以具有分别偏离圆拱或笔直的线的形状,例如分别为椭圆形、螺旋形以及/或者双曲线的形状,以及更高阶的数学函数。
将在下文联合起来描述的图4a)至4g)示出了在第三个实施例中的本发明的恒速接头,其大部分对应于图1a)至1n)所示出的恒速接头,因此,关于它们共同具有的特征,可参考以上的描述,相同的部件、彼此对应的部件分别具有相同的附图标记。
在图4a)中可以看到包括六对轨道和六个转矩传递滚珠14的本发明的接头。提供了三对第一轨道对22A、23A和三对第二轨道对22B、23B,其围绕周缘交替布置。总共六对轨道意味着每对第一轨道对沿直径与第二轨道对22B、23B相反地定位,这可以例如在图4b)中所见。
在图4e)的上半部分中可见的外接头部件12的第一中心线A从孔侧20开始朝向附接侧19,在给定的次序中包括从外接头部件12的孔侧朝向附接侧延伸的孔侧部分Ao;连续地邻接孔侧部分Ao的中心部分Az;和连续地邻接中心部分Az的附件侧部分Aa。相应地,在图4f)的上半部分中可见的外接头部件13的中心线A'从孔侧20朝向附件侧19延伸,在给定的次序中包括孔侧部分Ao'、连续地邻接的中心部分Az'和连续地邻接的附件侧部分Aa'。
包括孔侧部分Bo、中心部分Bz和附件侧部分Ba的外接头部件12的第二中心线B可以在图4e)的下半部分中看到。内接头部件13的相关的中心线B'可以在图4f)的下半部分中看到。
本实施例的特别特征如下:第一轨道对22A、23A被设计成使得,在接头枢转平面EB中朝向外接头部件12的孔侧20运动的第一滚珠14A的孔端第一开度角δAo和在接头枢转平面EB中朝向外接头部件12的附件侧19以相同枢转角β运动的第一滚珠14A的附件侧开度角δAa在相同的轴向方向中打开(图4c和4d)。从第一滚珠轨道22A、23A经由滚珠14A作用到滚珠隔圈15上的力(其由箭头示出),在第一轴向方向中施加所产生的轴向力(在本情形中朝向孔端20)。
第二轨道对22B、23B也被设计成使得在枢转角β偏离0°的情形中,在接头枢转平面EB中朝向孔端20运动的第二滚珠14B的孔侧第二开度角δBo和朝向附件端19运动的第二滚珠的附件侧第二开度角δBa在相同的轴向方向中打开。然而,第二滚珠轨道22B、23B的开度角δBo、δBa在相对于第一对滚珠轨道22A、23A的开度角δAo、δAa的相对轴向方向中打开。这意味着,从第二滚珠轨道22B、23B经由滚珠14B作用到隔圈15上的力(其由箭头表征)生成了所产生的轴向力(在本情形中朝向附接端19),该所产生的力逆着由第一滚珠轨道22A、23A生成的力的所产生的轴向力而作用。由此,总之,从第一和第二滚珠14A、14B作用到滚珠隔圈15上的所产生的轴向力至少大体上地相互抵消,这导致摩擦减小。
所述行为可适用于所有那些在开度角δ偏离零的具体高达±2°的小枢转角范围内的枢转角β,优选地也分别适用于在小枢转角范围外侧、在其中开度角δ不等于零的更大的枢转角范围内侧的枢转角β,其高达至少20°,优选地高达40°。这一设计确保了良好的隔圈控制条件,即使是在较大的枢转角β处。在较大的枢转角超过40°的情况下,理论上也可以想到使用偏离所述设计的开度角。关于开度角的更多细节,参考与图1至3相关的上述描述,其也适用于根据图4的本实施例。
图4e)示出了外接头部件12的外第一滚珠轨道22A(图的上半部分)和外第二滚珠轨道22B(图的下半部分)的轨道形状的更多细节。
外第一滚珠轨道22A的单独的轨道部分22Ao、22Az、22Aa和中心线部分Ao、Az、Aa的特征分别在于其分别不同的曲率和半径。出于清楚的目的,现在未示出参考半径RRA,其半径中心在接头中心M中且其端部由中心线A与接头中心平面EM的交点所限定。
第一中心线A在孔侧处包括中心线部分Ao,其在第一参考半径RRA径向外侧延伸。出于此目的,部分Ao包括圆拱,其绕中心MAo的半径RAo大于第一参考半径RRA。部分Ao的中心MAo位于接头中心平面EM中并且相对于纵向轴线L12偏移远离外滚珠轨道22。在中心轨道部分Az内(其在接头中心平面EM周围的±2°的小枢转范围周围延伸,更具体地正好在接头中心平面EM中),中心线A触及参考半径RRA。位于该点的在中心线A处的切线TA平行于纵向轴线L12延伸(参见图4b)。外接头部件的第一中心线A在附件侧中心线部分Aa中在第一参考半径RRA径向内侧延伸,附件侧中心线部分Aa邻接接头中心平面EM以及中心部分Az。出于此目的,部分Aa包括圆拱,其绕中心MAa的半径RAa小于第一参考半径RRA。部分Ao的中心MAo位于接头中心平面EM中并且相对于纵向轴线L12朝向外滚珠轨道22径向偏移。所理解的是,中心线A在孔侧和附件侧部分中也可以按照除了半径以外的其它方式来设置,例如藉由椭圆线。
外第二滚珠轨道22B的单独的轨道部分22Bo、22Bz、22Ba和单独的中心线Bo、Bz、Ba的特征分别在于其分别不同的曲率和半径。出于清楚的目的,参考半径RRB未被画入,其半径中心被限定在接头中心M中并且其端部由中心线B与接头中心平面EM的相交点所限定。
可以看到,外第二滚珠轨道22B相对于外第一滚珠轨道22A关于接头中心成点对称延伸。第二中心线B的孔侧中心线部分Bo在第二参考半径RRB径向内侧延伸,并且附件侧部分Ba在第二参考半径RRB径向外侧延伸。出于此目的,孔侧部分Bo包括圆拱,该圆拱的半径RBo小于第二参考半径RRB,并且附件侧部分Ba具有圆拱,该圆拱的半径RBa大于第二参考半径RRB。在中心轨道部分Bz中,即正好在接头中心EM中,中心线B触及参考半径RRB(参见图4b)。位于该点的在中心线B处的切线TB平行于纵向轴线L12延伸。第二中心线B在孔侧和附件侧部分中也可包括除了圆拱以外的形式。
图4f)在纵向截面详细地示出了经过第一滚珠轨道23A(图的上半部分)和相对的第二滚珠轨道23B(图的下半部分)的本发明的恒速接头11的内接头部件13。内接头部件13的第一滚珠轨道23A的滚珠中心线A'与外接头部件12的第一滚珠轨道22A的滚珠中心线A互补。这意味着,内接头部件13的第一滚珠中心线A'与外接头部件12的第一滚珠中心线A关于接头中心平面EM镜面对称,分别关于在外接头部件12的纵向轴线L12和内接头部件13的纵向轴线L13之间的角平分平面对称。内接头部件13的第二滚珠轨道23B的滚珠中心线B'与内接头部件12的第二滚珠轨道22B的滚珠中心线B互补。这意味着,内接头部件13的第二滚珠中心线B'与外接头部件12的第二滚珠中心线B关于接头中心平面EM镜面对称,分别关于在纵向轴线L12和纵向轴线L13之间的角平分平面对称。
为避免任何重复,关于内接头部件13的第一和第二滚珠中心线A'、B'的轨道,参考外接头部件12的第一和第二滚珠轨道22A、22B的描述。
总之,还是对于本发明的接头11,其适用于第一轨道对22A、23A,其中在外中心轨道部分Az内侧的外接触线KA处的切线TA平行于在内中心轨道部分Az'内侧的内接触线KA'处的切线TA'而延伸相应地,这还适用于第二轨道对22B、23B的中心轨道部分Bz、Bz',因此在这一中心区域中的轴向力是低的。在中心轨道部分Az、Az;Bz、Bz'内侧的至少一个点中的开度角δ等于零。此外,参考图1的描述。
图4g)以细节形式示出了滚珠隔圈15。可以看到,球形面16的第一表面中心M16和球形面17的第二表面中心M17各自包括关于接头中心平面EM的在远离接头中心平面EM的相同方向上的轴向偏移。作为隔圈偏移的结果,在内和外滚珠轨道22、23的附件侧轨道部分中的滚珠的滚珠包绕程度增加。
将在下文联合起来描述图5a)至5e),其示出了在另一个实施例中的本发明的恒速接头11,其大部分对应于根据图4a)至4g)的恒速接头,因此,只要是关于它们共同具有的特征,可参考以上的描述,相同的部件或者彼此对应的部件具有相同的附图标记。
仅有的区别包括外接头部件12的球形内面和滚珠隔圈15的球形外面相对于接头中心M同心延伸。相应地,所提出的是,在滚珠隔圈15和内接头部件13之间的面的配对也相对于接头中心M同心延伸。换句话说,根据本实施例的恒速接头11不包括所谓的隔圈偏置。结果,外和内第一和第二滚珠轨道22A、23A;22B、23B的附件侧轨道部分是较不深的,并且因此在剖面视图中包括接收在轨道中的围绕滚珠14的较小的包绕角。而且,分别在滚珠轨道22A、23A;22B、23B的中心线A、B处的接触线K处的切线角略微较小。除此之外,根据图4a)至4g)的接头对应于上述的实施例,因此参考以上描述。
将在下文联合起来描述图6a)至6e),其示出了在另一个实施例中的本发明的恒速接头,其大部分对应于根据图4a)至4g)的恒速接头,因此,只要是关于它们共同具有的特征,可参考以上的描述,相同的部件或者彼此对应的部件具有相同的附图标记。
在本实施例中,还是根据图6,第一中心线A的孔侧中心线部分Ao在第一参考半径RRA径向外侧延伸,并且附件侧部分Aa在第一参考半径RRA径向内侧延伸。相应地,第二中心线B的孔侧中心线部分Bo在第二参考半径RRB径向内侧延伸,并且附件侧部分Ba在第二参考半径RRB径向外侧延伸。在中心轨道部分Az、Bz中,即正好在接头中心平面EM中,第二中心线A、B触及参考半径RRA、RRB。位于那些点中的切线T平行于各自纵向轴线L12、L13而延伸,因此,如果接头在接头11的中心部分内工作时,在第一和第二轨道对22A、23A;22B、23B和各自滚珠14A、14B之间仅有小的力变得起作用。
相对于图4的实施例,仅有的区别涉及外接头部件12的第一中心线A的孔侧部分Ao的设计,并且相应地涉及内接头部件13的第一中心线A'的附件侧部分Aa'。根据在图6a)至6e)中所示的实施例,孔侧部分Ao是笔直的并且是无底切的(undercut-free),并且在中心平面EM的区域中,其切向地邻接中心部分Az并且朝向孔端20延伸。外接头部件12的第一中心线A的孔侧部分Ao平行于纵向轴线L12延伸。除此之外,根据图6a)至6e)的接头对应于上述的实施例,并且在那样的程度上,参考以上描述。
将在下文联合起来描述图7a)至7g),其示出了在另一个实施例中的本发明的恒速接头11,其大部分对应于根据图6a)至6e)的恒速接头,因此,只要是关于它们共同具有的特征,可参考以上的描述,相同的部件或者彼此对应的部件具有相同的附图标记。
仅有的区别包括外接头部件12的球形内面和滚珠隔圈15的球形外面相对于接头中心M同心延伸。相应地,所提出的是,在滚珠隔圈15和内接头部件13之间球形面的配对也相对于接头中心M同心延伸。换句话说,根据本实施例的恒速接头11不包括所谓的隔圈偏置。在那样的程度上,根据图7a)至7g)的接头构成根据图6a)至6b)的接头(轨道形状)和根据图5a)至5e)的接头(同心隔圈)的组合,因此可以参考以上描述。
参考外接头部件12,图8是第一滚珠轨道22A的中心线A和第二滚珠轨道22B的可能的中心线B的不同设计的示意性图示。这允许了结合本发明的恒速接头的不同实施例的可能性。
方框8.1、8.2和8.3示出了第一滚珠轨道22A的第一中心线A1、A2和A3的不同设计。方框8.1示出了孔侧部分Ao1,其由具有大于参考半径RRA的半径的圆拱所形成。这样的设计存在于根据图4和5的实施例中。方框8.2示出了中心线A2的孔侧部分Ao2,该部分Ao2由笔直的线所形成。在接头中心平面EM中,孔侧笔直部分Ao2沿切向地邻接参考半径RRA。这样的设计存在于根据图6和7的接头中。方框8.3示出了另一个中心线A3的孔侧部分Ao3。在这一情形中,孔侧部分Ao3由具有凸形曲率的圆拱所形成,其中心位于接头中心平面EM中,在参考半径RRA的径向外侧。中心线A1、A2、A3的附件侧部分Aa彼此相同并且由其半径RAa小于参考半径RRA的圆拱所形成。
方框8.4、8.5和8.6示出了第二滚珠轨道22B的第二中心线B1、B2和B3的不同设计。中心线B1、B2、B3相对于第一滚珠轨道22A的中心线A1、A2、A3关于接头中心平面EM镜面对称,这意味着中心线B1相对于中心线A1镜面对称,中心线B2相对于中心线A2镜面对称,并且中心线B3相对于中心线A3镜面对称。
方框8.1、8.2、8.3中所示的外第一滚珠轨道22A的中心线A的每个设计可以与方框8.4、8.5、8.6中所示的外第二滚珠轨道22B的中心线B的每个设计组合。这产生了所示出的具有本发明的接头的九种不同实施例的矩阵,将第一和第二中心线A、B组合将有以下的可能性:A1/B1、A2/B1、A3/B1、A1/B2、A2/B2、A3/B2、A1/B3、A2/B3、A3/B3。
所理解的是,外第一和第二滚珠轨道22A、22B的轨道形状和相应的内第一和第二滚珠轨道23A、23B的轨道形状还可以按照除了所示出的那些以外的方式所形成。由此,所图示的轨道部分中每个还可以具有分别偏离圆拱或笔直的线的形状,例如为椭圆形、螺旋形以及/或者双曲线的形式,以及更高阶的数学函数。
所有上述的本发明的恒速接头11的优点包括,在接头中心平面EM周围的小枢转角范围内,至少在一个截面中,其中的每个都包括这样的轨道形状,其中,在滚珠轨道22、33和沿着滚珠轨道的滚珠14之间不产生有效的轴向力。结果,至少在这一范围内,滚珠隔圈15关于与外接头部件12和内接头部件13的接触面不受轴向力。总之,当接头11工作期间,摩擦力和由此的摩擦损失在中心部分内是低的。在更大的枢转角处(即当接头11在小接头枢转范围外工作时),第一和第二滚珠轨道22A、23A;22B、23B的形状在沿相反方向打开的第一和第二滚珠14A、14B处实现了开度角δ。由此在更大的枢转角处实现了良好的隔圈控制条件。
附图标记列表
11恒速接头
12外接头部件
13内接头部件
14滚珠
15滚珠隔圈
16外滚珠面
17内滚珠面
18窗口
19附件侧
20孔侧
21孔
22A第一外滚珠轨道
22B第二外滚珠轨道
23A第一内滚珠轨道
23B第一内滚珠轨道
24轴颈
A、A'中心线
B、B中心线
Aa、Az、Ao轨道部分
Ba、Bz、Bo轨道部分
CRA、CRB参考圆拱
R半径
RRA、RRB参考半径
M接头中心
EB接头枢转平面
EK滚珠平面
EM接头中心平面
T、T'切线
α切线角
β接头枢转角
γ轨道部分角
δ开度角。

Claims (18)

1.一种恒速接头,包括:
外接头部件(12),其具有彼此不同的第一外滚珠轨道(22A)和第二外滚珠轨道(22B),
内接头部件(13),其具有彼此不同的第一内滚珠轨道(23A)和第二内滚珠轨道(23B);
其中,所述第一外滚珠轨道(22A)和所述第一内滚珠轨道(23A)形成第一轨道对(22A、23A),其中,第一滚珠(14A)被引导在所述第一轨道对的每一者中;
其中,所述第二外滚珠轨道(22B)和所述第二内滚珠轨道(23B)形成第二轨道对(22A、23B),其中,第二滚珠(14B)被引导在所述第二轨道对的每一者中;
其中,所述外接头部件(12)和所述内接头部件(13)能够成角度地相对彼此运动,其中,枢转角(β)被限定在所述外接头部件(12)的纵向轴线(L12)和所述内接头部件(13)的纵向轴线(L13)之间,并且其中,当所述内接头部件(13)相对于所述外接头部件(12)枢转达到偏离0°的枢转角(β)时,所述外接头部件(12)的所述纵向轴线(L12)和所述内接头部件(13)的所述纵向轴线(L13)形成接头枢转平面(EB);
滚珠隔圈(15),其包括沿周向分布的隔圈窗口(18),所述第一滚珠(14A)和所述第二滚珠(14B)被接收在所述隔圈窗口(18)中;
其中,当所述外接头部件(12)的所述纵向轴线(L12)和所述内接头部件(13)的所述纵向轴线(L13)同轴对准时,所述第一滚珠(14A)和所述第二滚珠(14B)被所述滚珠隔圈(15)保持在接头中心平面(EM)上,其中,在所述接头中心平面(EM)周围限定小枢转角范围,其至少包括所述接头中心平面(EM),并且其中,限定大枢转角范围,其包括大于所述小枢转角范围的最大枢转角(β)的枢转角(β);
其中,在所述恒速接头(11)的每个角位置中,如果在所述接头枢转平面(EB)中在一第一轨道对处观察,第一开度角(δΑ)被形成在所述第一外滚珠轨道(22A)的第一外切线(TA)和所述第一内滚珠轨道(23A)的第一内切线(TA')之间,其中,所述第一外切线(TA)延伸经过在所述第一滚珠(14A)和所述第一外滚珠轨道(22A)之间的第一外接触点,并且其中,所述第一内切线(TA')延伸经过在所述第一滚珠(14A)和所述第一内滚珠轨道(23A)之间的第一内接触点,其中,所述第一开度角(δΑ)具有作为所述枢转角(β)的函数的可变大小;
其中,在所述恒速接头(11)的每个角位置中,如果在所述接头枢转平面(EB)中在一第二轨道对处观察,第二开度角(δB)被形成在所述第二外滚珠轨道(22B)的第二外切线(TB)和所述第二内滚珠轨道(23B)的第二内切线(TB')之间,其中,所述第二外切线(TB)延伸经过在所述第二滚珠(14B)和所述第二外滚珠轨道(22B)之间的第二外接触点,并且其中,所述第二内切线(TB')延伸经过在所述第二滚珠(14B)和所述第二内滚珠轨道(23B)之间的第二内接触点,其中,所述第二开度角(δB)具有作为所述枢转角(β)的函数的可变大小,
其中,所述第一轨道对(22A、23A)的至少一者被设计成使得
-对于在所述小枢转角范围内的至少一个枢转角(β),第一外切线(TA)平行于第一内切线(TB')延伸,并且
-对于在所述大枢转角范围内的至少一个枢转角(β),在第一外滚珠轨道(22A)中在所述接头枢转平面(EB)中朝向所述外接头部件(12)的孔侧运动的第一滚珠(14A)的孔侧第一开度角(δΑo)和在第一外滚珠轨道(22A)中在所述接头枢转平面(EB)中朝向所述外接头部件(12)的附件侧以相同枢转角(β)运动的第一滚珠(14A)的附件侧第一开度角(δΑa)不等于零;
其中,所述第二轨道对(22B、23B)的至少一者被设计成使得
-对于在所述小枢转角范围内的至少一个枢转角(β),第二外切线(TB)平行于第二内切线(TB')延伸,并且
-对于在所述大枢转角范围内的至少一个枢转角(β),在第二外滚珠轨道(22B)中在所述接头枢转平面(EB)中朝向所述外接头部件(12)的孔侧运动的第二滚珠(14B)的孔侧第二开度角(δBo)和在第二外滚珠轨道(22B)中在所述接头枢转平面(EB)中朝向所述外接头部件(12)的附件侧以相同枢转角(β)运动的第二滚珠(14B)的附件侧第二开度角(δBa)不等于零,
其中,所述至少一对第一轨道对(22A、23A)的所述孔侧第一开度角(δΑo)和所述至少一对第二轨道对(22B、23B)的所述孔侧第二开度角(δBo)在相反的轴向方向中加宽,并且
其中,所述至少一对第一轨道对(22A、23A)的所述附件侧第一开度角(δΑa)和所述至少一对第二轨道对(22A、23B)的所述附件侧第二开度角(δBa)在相反的轴向方向中加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恒速接头,其特征在于,
所述小接头枢转角范围包括最大值为2°(β=±2°),更具体地最大值为1°(β=±1°)的枢转角(β)。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恒速接头,其特征在于,
所述至少一对第一轨道对(22A、23A)被设计成使得对于在所述小枢转角范围内的那些枢转角(β),对于所述第一开度角(δΑ)大于零的那些,在所述接头枢转平面(EB)中朝向所述外接头部件(12)的所述孔侧运动的第一滚珠(14A)的孔侧第一开度角(δΑo)和在所述接头枢转平面(EB)中朝向所述外接头部件(12)的所述附件侧以相同枢转角(β)运动的第一滚珠(14A)的附件侧第一开度角(δΑa)在相反的轴向方向中打开,并且
所述至少一对第二轨道对(22B、23B)被设计成使得对于在所述小枢转角范围内的那些枢转角(β),对于所述第二开度角(δB)大于零的那些,在所述接头枢转平面(EB)中朝向所述外接头部件(12)的所述孔端运动的第二滚珠(14B)的孔侧第二开度角(δBo)和在所述接头枢转平面(EB)中朝向所述外接头部件(12)的所述附件端以相同枢转角(β)运动的第二滚珠(14B)的附件侧第二开度角(δBa)在相反的轴向方向中打开。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恒速接头,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轨道对(22A、23A)的至少一者被设计成使得对于在所述小枢转角范围内的那些枢转角(β),对于所述第一开度角(δΑ)大于零的那些,在所述接头枢转平面(EB)中朝向所述外接头部件(12)的所述孔端运动的第一滚珠(14A)的孔侧第一开度角(δΑo)和在所述接头枢转角(EB)中朝向所述外接头部件(12)的所述附件端以相同枢转角(β)运动的第一滚珠(14A)的附件侧开度角(δΑa)在相同的轴向方向中打开,并且
所述至少一对第二轨道对(22B、23B)被设计成使得对于在所述小枢转角范围内的那些枢转角(β),对于所述开度角(δ)大于零的那些,在所述接头枢转平面(EB)中朝向所述外接头部件(12)的所述孔端运动的第二滚珠(14B)的孔侧第二开度角(δBo)和在所述接头枢转平面(EB)中朝向所述外接头部件(12)的所述附件端以相同枢转角(β)运动的第二滚珠(14B)的附件侧第二开度角(δBa)在相同的轴向方向中打开。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恒速接头,其特征在于,
在大接头枢转角范围内并具有8°的最大值(β=±8°)的枢转角(β)处,所述至少一对第一轨道对(22A、23A)的所述孔侧第一开度角(δAo)和所述附件侧第一开度角(δAa)中的至少一者以及所述至少一对第二轨道对(22B、23B)的所述孔侧第二开度角(δBo)和所述附件侧第二开度角(δBa)中的至少一者等于大于零并小于8°更具体地小于6°的值。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恒速接头,其特征在于,
所述大枢转角范围直接邻接所述小枢转角范围。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恒速接头,其特征在于,
所述大枢转角范围包括位于所述小接头枢转角范围外并且等于至少高达20°,更具体地至少高达30°,优选地至少高达40°的枢转角(β)。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恒速接头,其特征在于,
所述滚珠隔圈(15)包括球形外面(16)和球形内面(17),所述球形外面(16)用于相对于所述外接头部件(12)的内面来引导所述滚珠隔圈(15),所述球形内面(17)用于相对于所述内接头部件(13)的外面来引导所述滚珠隔圈(15),其中,在所述球形外面(16)的中心(M16)和所述球形内面(17)的中心(M17)之间设置轴向偏移。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恒速接头,其特征在于,
当沿着所述外和内第一滚珠轨道(22A、23A)运动时,所述第一滚珠(14A)的中心限定各自的第一中心线(A、A'),其中,所述第一中心线(A、A')沿着其各自的长度各自包括具有不同曲率的至少两个第一轨道部分(22Aa、22Ao),并且/或者,
当沿着所述外和内第二滚珠轨道(22B、23B)运动时,所述第二滚珠(14B)的中心各自限定第二中心线(B、B'),其中,所述第二中心线(B、B')沿着其各自的长度各自包括具有不同曲率的至少两个轨道部分(22Ba、22Bo)。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恒速接头,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中心线(A、A')各自包括在中心轨道部分(Az、Az')中,更具体地在与所述接头中心平面(EM)的相交点中的曲率的改变,并且/或者
所述第二中心线(B、B')各自包括在中心轨道部分(Bz、Bz')中,更具体地在与所述接头中心平面(EM)的相交点中的曲率的改变。
11.根据权利要求9或10所述的恒速接头,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中心线(A、A')和/或所述第二中心线(B、B')各自包括在所述中心轨道部分(Az、Az';Bz、Bz')中,更具体地在与所述接头中心平面(EM)的相交点中的转向点。
12.根据权利要求1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恒速接头,其特征在于,
所有的第一滚珠轨道(22A、23A)是彼此相同的,并且/或者所有的第二滚珠轨道(22B、23B)是彼此相同的。
13.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恒速接头,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外滚珠轨道(22A)被设计成使得在所述外接头部件(12)的第一附件侧轨道部分(22Aa)和第一孔侧轨道部分(22Ao)中的所述第一中心线(A)在由第一参考半径(RRA)限定的第一圆拱部分(CRA)的径向外侧延伸,其中,所述第一参考半径(RRA)从所述接头中心(M)延伸至所述第一中心线(A)和所述接头中心平面(EM)的中心平面相交点,并且
所述第二外滚珠轨道(22B)被设计成使得在所述外接头部件(12)的第二附件侧轨道部分(22Ba)和第二孔侧轨道部分(22Bo)中的所述第二中心线(B)在由第二参考半径(RRB)限定的圆拱部分(CRB)的径向内侧延伸,其中,所述第二参考半径(RRB)从所述接头中心(M)延伸至所述第二中心线(B)和所述接头中心平面(EM)的中心平面相交点。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恒速接头,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外滚珠轨道(22A)被设计成使得在所述外接头部件(12)的所述第一附件侧轨道部分(22Aa)和孔侧轨道部分(22Ao)中的所述第一中心线(A)各自包括以下的至少一者:
-凹形圆拱部分,其具有绕圆拱部分中心(MA)的半径(RA),该圆拱部分中心(MA)位于所述接头中心平面(EM)中并且相对于所述外接头部件(12)的所述纵向轴线(L12)包括远离所述第一外滚珠轨道(22A)的径向偏移,
-笔直部分,
-凸形圆拱部分,其具有绕圆拱中心(MA)的半径(RA),该圆拱中心(MA)位于所述接头中心平面(EM)中,在所述第一参考半径(RRA)的径向外侧。
1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恒速接头,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外滚珠轨道(22B)被设计成使得在所述外接头部件(12)的所述第二附件侧轨道部分(22Ba)和孔侧轨道部分(22Bo)中的所述第二中心线(B)包括圆拱部分,该圆拱部分具有绕圆拱中心(MB)的半径(RB),该圆拱中心(MB)位于所述接头中心平面(EM)中并且相对于所述外接头部件(12)的所述纵向轴线(L12)包括朝向所述第二外滚珠轨道(22B)的径向偏移。
1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恒速接头,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外滚珠轨道(22A)被设计成使得在第一附件侧轨道部分(22Aa)中的所述第一中心线(A)在由第一参考半径(RRA)限定的圆拱部分(CRA)的径向内侧延伸,其中,所述第一参考半径(RRA)从所述接头中心(M)延伸至所述第一中心线(A)和所述接头中心平面(EM)的中心平面相交点,并且在第一孔侧轨道部分(22Ao)中的所述第一中心线(A)在所述第一圆拱部分(CRA)的径向外侧延伸,并且
所述第二外滚珠轨道(22B)被设计成使得在第二附件侧轨道部分(22Ba)中的所述第二中心线(B)在由第二参考半径(RRB)限定的圆拱部分(CRB)的径向外侧延伸,其中,所述第二参考半径(RRB)从所述接头中心(M)延伸至所述第二中心线(B)和所述接头中心平面(EM)的中心平面相交点,并且在第二孔侧轨道部分(22Bo)中的所述第二中心线(B)在所述第一圆拱部分(CRB)的径向内侧延伸。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恒速接头,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外滚珠轨道(22A)被设计成使得在所述外接头部件(12)的所述第一孔侧轨道部分(22Ao)中的所述第一中心线(A)包括以下的至少一者:
-凹形圆拱部分,其具有绕圆拱中心的半径(RA),该圆拱中心位于所述接头中心平面(EM)中并且相对于所述外接头部件(12)的所述纵向轴线(L12)包括远离所述第一外滚珠轨道(22A)的径向偏移,
-笔直部分,
-凸形圆拱部分,其具有绕圆拱中心的半径(RB),该圆拱中心位于所述接头中心平面(EM)中,在所述第一参考半径(RRA)的径向外侧,并且
所述第二外滚珠轨道(22B)被设计成使得在所述外接头部件(12)的所述第二附件侧轨道部分(22Ba)中的所述第二中心线(B)包括以下的至少一者:
-凹形圆拱部分,其具有绕圆拱中心的半径(RB),该圆拱中心位于所述接头中心平面(EM)中并且相对于所述外接头部件(12)的所述纵向轴线(L12)包括远离所述第二外滚珠轨道(22B)的径向偏移,
-笔直部分,
-凸形圆拱部分,其具有绕圆拱中心的半径(RB),该圆拱中心位于所述接头中心平面(EM)中,在所述第二参考半径(RRB)的径向外侧。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恒速接头,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外滚珠轨道(22A)被设计成使得在所述外接头部件(12)的所述第一附件侧轨道部分(22Aa)中的所述第一中心线(A)包括圆拱部分,该圆拱部分具有绕圆拱中心的半径(RA),该圆拱中心位于所述接头中心平面(EM)中并且相对于所述外接头部件(12)的所述纵向轴线(L12)包括朝向所述第一外滚珠轨道(22A)的径向偏移,并且
所述第二外滚珠轨道(22B)被设计成使得在所述外接头部件(12)的所述第二孔侧轨道部分(22Bo)中的所述第二中心线(B)包括圆拱部分,该圆拱部分具有绕圆拱中心的半径(RB),该圆拱中心位于所述接头中心平面(EM)中并且相对于所述外接头部件(12)的所述纵向轴线(L12)包括朝向所述第二外滚珠轨道(22B)的径向偏移。
CN201480018487.4A 2013-03-27 2014-03-27 反向轨道接头形式的恒速接头 Active CN10553149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DE102013103155.2 2013-03-27
DE102013103155.2A DE102013103155B4 (de) 2013-03-27 2013-03-27 Gleichlaufgelenk in Form eines Gegenbahngelenks
PCT/EP2014/056224 WO2014154838A1 (en) 2013-03-27 2014-03-27 Constant velocity joint in the form of a counter track joint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531490A true CN105531490A (zh) 2016-04-27
CN105531490B CN105531490B (zh) 2019-01-04

Family

ID=5038944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80018487.4A Active CN105531490B (zh) 2013-03-27 2014-03-27 反向轨道接头形式的恒速接头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9810269B2 (zh)
JP (1) JP6033491B2 (zh)
CN (1) CN105531490B (zh)
DE (1) DE102013103155B4 (zh)
WO (1) WO2014154838A1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368484A (zh) * 2018-07-05 2021-02-12 Gkn 动力传动系统国际有限责任公司 等速万向节
CN113710911A (zh) * 2019-02-28 2021-11-26 尼亚布科知识产权控股有限责任公司 等速旋转接头
CN114746660A (zh) * 2019-12-13 2022-07-12 Gkn 动力传动系统国际有限责任公司 用于机动车辆的驱动轴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832629B2 (ja) * 2016-03-25 2021-02-24 Ntn株式会社 固定式等速自在継手
JP7102195B2 (ja) * 2018-04-04 2022-07-19 株式会社ジェイテクト 等速ジョイント
US11815138B2 (en) 2018-07-05 2023-11-14 Gkn Driveline International Gmbh Constant velocity joint
KR102105046B1 (ko) * 2019-11-01 2020-04-27 서한산업(주) 등속 조인트
US11698109B2 (en) * 2020-08-27 2023-07-11 Steering Solutions Ip Holding Corporation High angle constant velocity joi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633382A (en) * 1968-06-19 1972-01-11 Gen Motors Corp Universal joint
US20040033837A1 (en) * 2002-05-10 2004-02-19 Thomas Weckerling Counter-track joint having identically orientated opposed pairs of tracks
CN101052817A (zh) * 2004-11-02 2007-10-10 Gkn动力传动国际有限公司 具有最佳装配空间的相对滚道接头
US20100190558A1 (en) * 2009-01-27 2010-07-29 Wia Corporation Fixed type constant velocity joint
WO2013029655A1 (en) * 2011-08-29 2013-03-07 Gkn Driveline International Gmbh Counter track joint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46584A (en) 1934-08-08 1936-07-07 Alfred H Rzeppa Universal joint
US2875600A (en) * 1957-12-19 1959-03-03 Jr Fred F Miller Constant velocity universal joint
DE3939531C1 (zh) 1989-11-30 1991-06-06 Loehr & Bromkamp Gmbh, 6050 Offenbach, De
DE19706864C1 (de) 1997-02-21 1998-06-25 Loehr & Bromkamp Gmbh Gleichlaufdrehgelenk
DE10060117C2 (de) * 2000-12-04 2002-10-31 Gkn Automotive Gmbh Kugelgleichlauffestgelenk als Gegenbahngelenk
JP2003021158A (ja) 2001-07-09 2003-01-24 Ntn Corp 固定型等速自在継手
DE10337612B4 (de) 2002-11-15 2009-11-05 Gkn Driveline International Gmbh Gegenbahngelenk mit Steuerwinkelumkehr
JP2007255463A (ja) * 2006-03-20 2007-10-04 Ntn Corp 固定式等速自在継手
JP2008019961A (ja) * 2006-07-12 2008-01-31 Ntn Corp 固定式等速自在継手
US9664236B2 (en) * 2007-12-05 2017-05-30 Steering Solutions Ip Holding Corporation Fixed center constant velocity joint
JP5420369B2 (ja) * 2009-10-08 2014-02-19 Ntn株式会社 固定式等速自在継手
JP5964030B2 (ja) * 2011-11-11 2016-08-03 Ntn株式会社 固定式等速自在継手
DE102012102678B4 (de) * 2012-03-28 2014-02-13 Gkn Driveline International Gmbh Gleichlaufgelenk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633382A (en) * 1968-06-19 1972-01-11 Gen Motors Corp Universal joint
US20040033837A1 (en) * 2002-05-10 2004-02-19 Thomas Weckerling Counter-track joint having identically orientated opposed pairs of tracks
CN101052817A (zh) * 2004-11-02 2007-10-10 Gkn动力传动国际有限公司 具有最佳装配空间的相对滚道接头
US20100190558A1 (en) * 2009-01-27 2010-07-29 Wia Corporation Fixed type constant velocity joint
WO2013029655A1 (en) * 2011-08-29 2013-03-07 Gkn Driveline International Gmbh Counter track joint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368484A (zh) * 2018-07-05 2021-02-12 Gkn 动力传动系统国际有限责任公司 等速万向节
CN113710911A (zh) * 2019-02-28 2021-11-26 尼亚布科知识产权控股有限责任公司 等速旋转接头
CN114746660A (zh) * 2019-12-13 2022-07-12 Gkn 动力传动系统国际有限责任公司 用于机动车辆的驱动轴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531490B (zh) 2019-01-04
WO2014154838A1 (en) 2014-10-02
DE102013103155A1 (de) 2014-10-16
JP2016514814A (ja) 2016-05-23
DE102013103155B4 (de) 2017-08-24
JP6033491B2 (ja) 2016-11-30
US20160053817A1 (en) 2016-02-25
US9810269B2 (en) 2017-11-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531490A (zh) 反向轨道接头形式的恒速接头
EP2487379B1 (en) Fixed type constant velocity universal joint
EP2719911B1 (en) Fixed constant velocity universal joint
US4325232A (en) Constant velocity universal joint
WO2012165096A1 (ja) 固定式等速自在継手
JP4041641B2 (ja) 固定型等速自在継手
WO2014069210A1 (ja) 固定式等速自在継手
CN104204579B (zh) 恒速接头
US3633382A (en) Universal joint
WO2014054366A1 (ja) 固定式等速自在継手
KR102502088B1 (ko) 등속 조인트
WO2015068536A1 (ja) 固定式等速自在継手
US20080064509A1 (en) Fixed Type Constant Velocity Universal Joint
JP2007100806A (ja) 固定式等速自在継手
KR102502089B1 (ko) 등속 조인트
JPH05231435A (ja) 等速自在継手
JP5885998B2 (ja) 固定式等速自在継手
US20130316838A1 (en) Counter track joint with axial displacement range
JP2017145840A (ja) 固定式等速自在継手
GB2206949A (en) Outer member for constant velocity ratio universal joint
JP4593398B2 (ja) 固定型等速自在継手
JP2015010616A (ja) 固定式等速自在継手
JP4588591B2 (ja) 固定型等速自在継手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