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517832B - 车轴驱动装置 - Google Patents

车轴驱动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517832B
CN105517832B CN201480039643.5A CN201480039643A CN105517832B CN 105517832 B CN105517832 B CN 105517832B CN 201480039643 A CN201480039643 A CN 201480039643A CN 105517832 B CN105517832 B CN 10551783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il
rib
power transmission
shaft
loopback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80039643.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517832A (zh
Inventor
清冈晃司
福田俊之
兼述秀树
辻智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anzaki Kokyukoki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Kanzaki Kokyukoki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3144914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160994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3144915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229133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Kanzaki Kokyukoki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Kanzaki Kokyukoki Manufacturing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551783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51783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51783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517832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17/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 B60K17/04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characterised by arrangement, location, or kind of gear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17/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 B60K17/04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characterised by arrangement, location, or kind of gearing
    • B60K17/1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characterised by arrangement, location, or kind of gearing of fluid gearing
    • B60K17/105Units comprising at least a part of the gearing and a torque-transmitting axle, e.g. transaxl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47/00Combinations of mechanical gearing with fluid clutches or fluid gearing
    • F16H47/02Combinations of mechanical gearing with fluid clutches or fluid gearing the fluid gearing being of the volumetric typ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57/00General details of gearing
    • F16H57/02Gearboxes; Mounting gearing therein
    • F16H57/037Gearboxes for accommodating differential gearing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57/00General details of gearing
    • F16H57/04Features relating to lubrication or cooling or heating
    • F16H57/048Type of gearings to be lubricated, cooled or heated
    • F16H57/0493Gearings with spur or bevel gears
    • F16H57/0494Gearings with spur or bevel gears with variable gear ratio or for reversing rotary motion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CPLANTING; SOWING; FERTILISING
    • A01C11/00Transplanting machines
    • A01C11/003Transplanting machines for aquatic plants; for planting underwater, e.g. ric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57/00General details of gearing
    • F16H57/02Gearboxes; Mounting gearing therein
    • F16H2057/02039Gearboxes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 F16H2057/02043Gearboxes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for vehicle transmissions
    • F16H2057/02056Gearboxes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for vehicle transmissions for utility vehicles, e.g. tractors or agricultural machines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适用于插秧机等的车轴驱动装置,在构成变速箱(17)的两侧的箱主体(56)、盖体(57)的内侧面(56e、57e)或所述箱主体(56)、盖体(57)内,对轴(64)进行轴承支承。所述轴(64)配置在比储油器(153)的油面(153a)靠近上方处。设置将安装在箱主体(56)的外侧面的液压式无级变速装置(19)内的工作油回送到储油器(153)的回送油路(189)。所述回送油路(189)形成于箱主体(56)的内侧面(56e)。所述回送油路(189)内的工作油能供应给轴(64)和附随于其的齿轮(76)。

Description

车轴驱动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适用于插秧机等的车轴驱动装置,尤其涉及一种用于将构成该车轴驱动装置的变速箱内的传动轴高效润滑的储油器构造。
背景技术
如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支承插秧机的左右各前轮的左右各车轴收容于左右各桥壳,左右各桥壳安装在变速箱的左右各外侧面。在该变速箱的外侧面还安装有液压式无级变速装置,在该变速箱内收容有至少一根传动轴,该变速箱以及收容于该变速箱的该传动轴构成用于将液压式无级变速装置的输出传递给收容于左右桥壳的左右车轴的变速器。如此,构成变速器的变速箱、安装在该变速箱的液压式无级变速装置以及左右桥壳组合起来,构成对插秧机的左右前轮进行支承的车轴驱动装置。在该变速箱内有润滑油的储油器,该传动轴以及附随于该传动轴的被润滑部位(齿轮、制动器、离合器、轴承、联轴器等)以被可靠润滑的方式浸渍于该储油器(即,配置在与该储油器的油面相同的高度或更低处)。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7-74922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但是,在如上所述的现有的车轴驱动装置中,在车辆(插秧机)的运转过程中,由于随着所述传动轴的高速旋转而被驱动的被润滑部位,储油器内的润滑油被激烈搅拌,导致功率损耗的增加、随着搅拌阻力而来的油温的显著上升。因此,可以考虑通过将油面高度设定得较低并将所述储油器设置在变速箱的下 部,将传动轴配置在油面上方,从而尽可能抑制储油器内的润滑油的搅拌的对应方案。但是,如果不对如此位于储油器的油面上方的传动轴(以下称为“非浸渍传动轴”)供应润滑油的话,会产生非浸渍传动轴和附随于其的被润滑部位的耐老化性显著降低的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作业车用车轴驱动装置,构成为对于非浸渍传动轴和附随于其的被润滑部位能充分地供应润滑油。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第一实施方式的车轴驱动装置具有:变速箱,由包括第一箱体构件的至少两个箱体构件彼此接合而成;液压式无级变速装置,安装在所述第一箱体构件的外侧面;储油器,设置在所述变速箱的下部内,用于存储润滑油;至少一根传动轴,由所述第一箱体构件轴承支承;以及被润滑部位,在所述变速箱内,附随于所述传动轴。所述传动轴配置在比所述储油器的油面更靠上方处。在所述第一箱体构件形成有用于将存储在所述液压式无级变速装置内的工作油回送到所述储油器的回送油路。所述回送油路构成为能将所述回送油路内的工作油作为润滑油供应给所述传动轴以及所述被润滑部位之中的至少一部分。
在所述第一实施方式的车轴驱动装置中,所述回送油路具有连通孔以及槽状凹部。所述连通孔将所述第一箱体构件从其外侧面贯通至内侧面,并且连通到所述液压式无级变速装置的装置箱体内。所述槽状凹部由从所述第一箱体构件的所述内侧面向所述变速箱的内侧方突出的肋构成。所述槽状凹部从所述连通孔延伸设置至所述储油器内。
在所述第一实施方式的车轴驱动装置中,通过将所述肋的突出方向的端缘除了在所述储油器内开出的下端开口之外用板状的罩体堵塞,从而将所述回送油路形成为下端在所述储油器内开口的筒状。
在所述第一实施方式的车轴驱动装置中,通过在所述变速箱设置对所述传动轴进行轴承支承的突起部,并在所述突起部形成能连通突起部的内外空间的连通油路,从而经由所述连通油路,将从所述肋的突出设置端缘与罩体之间的间隙漏出的工作油供应给突起部内。
第二实施方式的车轴驱动装置具有:变速箱,将至少两个箱体构件彼此接合而成;储油器,设置在所述变速箱的下部内,用于存储润滑油;至少一根传动轴,由所述箱体构件轴承支承;以及被润滑部位,在所述变速箱内附随于所述传动轴。所述车轴驱动装置构成为将所述储油器的油作为工作油提供给配置于车轴驱动装置的外部的外部液压装置。所述传动轴配置在比所述储油器的油面更靠上方处。在所述箱体构件之一,形成有用于将存储于所述外部液压装置内的工作油回送到所述储油器的回送油路。所述回送油路构成为将所述回送油路内的工作油作为润滑油供应给所述传动轴以及所述被润滑部位之中的至少一部分。
在所述第二实施方式的车轴驱动装置中,所述回送油路具有连通孔以及槽 状凹部。所述连通孔将一体形成了所述回送油路的所述箱体构件从其外侧面贯 通至内侧面,并且连通到自所述外部液压装置而始的油路连通。所述槽状凹部 由从形成有所述回送油路的所述箱体构件的所述内侧面向所述变速箱的内侧方 突出的肋构成。所述槽状凹部从所述连通孔延伸设置至所述传动轴。
所述第二实施方式的车轴驱动装置具有配置在比所述储油器的油面更靠上 方处的多根所述传动轴。通过在所述连通孔的下方的所述肋的突出方向的端缘 安装侧板的下缘,从而形成上方打开的引流槽和在所述引流槽的延伸设置方向 前后端连续设置的前伸出肋、后伸出肋。将所述前伸出肋延伸设置至所述多根 传动轴之中的配置在所述引流槽的前方的传动轴,将所述后伸出肋延伸设置至 所述多根传动轴之中的配置在所述引流槽的后方的传动轴。
在所述第二实施方式的车轴驱动装置中,通过在所述变速箱设置对所述传 动轴进行轴承支承的突起部,并在所述突起部形成能将突起部的内外空间连通 的连通油路,从而经由所述连通油路,将来自所述回送油路的工作油供应给突 起部内。
在所述第二实施方式的车轴驱动装置中,经由所述回送油路从所述储油器 的油面的上方滴落到所述储油器从而回送的来自外部液压装置的回送油量设定 为比仅经由其他连通孔在所述储油器的所述油面的下方直接回送到所述储油器 的来自其他外部液压装置的回送油量少。
发明效果
作为所述第一实施方式的车轴驱动装置的效果,在搭载所述车轴驱动装置的车辆的运转过程中,即使所述传动轴和附随于其的齿轮、制动器、离合器、轴承、联轴器等所述被润滑部位高速旋转,也会可靠地防止因该旋转而导致所述储油器内的润滑油被激烈搅拌。此外,储存在液压式无级变速装置内的工作油在经由所述回送油路回送到所述变速箱内的储油器的途中,作为润滑油可靠地供应给所述传动轴以及所述被润滑部位之中的至少一部分。由此,能实现车轴驱动装置的功率损耗的减少、随着搅拌阻力而来的油温上升的抑制、被润滑部位的耐老化性的提高。并且,所述回送油路只需通过形成于所述第一箱体构件就可以简单地配置,能抑制元件数、成本的增加。
在所述第一实施方式的车轴驱动装置中,作为所述回送油路如上所述由连通孔以及槽状凹部构成的效果,从液压式无级变速装置的装置箱体内经由所述连通孔回送到变速箱内的工作油能沿着延伸设置至储油器的所述槽状凹部流下,静静地流入到储油器内,能防止工作油直接滴落到储油器的油面发生起泡,能实现油的寿命、润滑性的提高、液压设备的稳定工作。此外,所述槽状凹部是利用形成于变速箱的现有的肋构成的,不需要额外对所述变速箱进行加工以构成所述回送油路,能实现加工成本的减少。
此外,作为所述第一实施方式的车轴驱动装置的所述罩体的效果,从所述液压式无级变速装置经由所述连通孔流入所述槽状凹部内的工作油能在所述槽状凹部顺利地流下至回送油路的开口下端,静静地流入储油器内。由此,能可靠地防止工作油直接滴落到储油器的油面发生起泡,进而,能实现油的寿命、润滑性的提高、液压设备的稳定工作。
并且,作为所述第一实施方式的车轴驱动装置的所述突起部的效果,能经由所述突起部,将来自液压式无级变速装置的工作油迅速地供应给所述传动轴以及所述被润滑部位之中的至少一部分,由于不需要额外设置长的润滑油路,因此能进一步实现加工成本的减少和润滑性的提高。
作为第二实施方式的作业车用车轴驱动装置的效果,在搭载所述车轴驱动装置的车辆的运转过程中,即使所述传动轴和附随于其的齿轮、制动器、离合器、轴承、联轴器等所述被润滑部位高速旋转,也会可靠地防止因该旋转而导致所述储油器内的润滑油被激烈搅拌。此外,从外部液压装置返回的工作油在 经由所述回送油路回送到所述变速箱内的储油器的途中,作为润滑油可靠地供应给所述传动轴以及所述被润滑部位之中的至少一部分。由此,能实现车轴驱动装置的功率损耗的减少、随着搅拌阻力而来的油温上升的抑制、被润滑部位的耐老化性的提高。并且,所述回送油路只需通过形成于所述第一箱体构件就可以简单地配置,能抑制元件数、成本的增加。
在所述第二实施方式的车轴驱动装置中,作为所述回送油路如上所述由连通孔以及槽状凹部构成的效果,由于从所述外部液压装置经由所述连通孔回送到变速箱内的工作油通过延伸设置至所述传动轴的所述槽状凹部可靠地到达所述传动轴以及所述被润滑部位,因此能进一步实现润滑性的提高。并且,所述槽状凹部是利用形成于变速箱的现有的肋构成的,不需要额外对所述变速箱进行加工以构成所述回送油路,能实现加工成本的减少。
并且,在所述第二实施方式中,作为设置所述引流槽以及前后的伸出肋的效果,能使经由单一的连通孔回送到变速箱内的工作油在通过所述引流槽分支成两个方向之后,向多根传动轴和附随于其的各被润滑部位流下。由此,即使作为润滑油供应对象的传动轴以及被润滑部位增加,也能抑制构成用于供应润滑油给它们的润滑油路的构件的增加,能进一步实现加工成本的减少。
此外,作为所述第二实施方式的车轴驱动装置的所述突起部的效果,能经由所述突起部,将来自外部液压装置的工作油迅速地供应给所述传动轴以及所述被润滑部位之中的至少一部分,由于不需要额外设置长的润滑油路,因此能进一步实现加工成本的减少和润滑性的提高。
并且,在所述第二实施方式中,作为将经由回送油路回送到储油器的回送油的量如上所述进行设定的效果,能减少通过所述回送油路的工作油,能将工作油在流过槽状凹部向下流的过程中从肋的端缘溢出,直接滴落到储油器的油面发生起泡的现象抑制为最小限度,能实现油的寿命、润滑性的提高、液压设备的稳定工作。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插秧机的整体结构的侧视图。
图2是前车轴驱动装置的后视图。
图3是同一前车轴驱动装置的侧视图。
图4是同一前车轴驱动装置的俯视局部剖视图。
图5是从副变速机构到差动装置的俯视局部剖视图。
图6是种植部驱动PTO轴周边部的俯视局部剖视图。
图7是插秧机整体的液压回路图。
图8是外部液压回路部的液压回路图。
图9是双联泵周边部的后视局部剖视图
图10是箱主体内侧的侧视图。
图11是箱主体内侧的侧视局部剖视图。
图12是连通孔周边部的俯视局部剖视图。
图13是箱主体内侧的立体图。
图14是具有罩体时的箱主体内侧的立体图。
图15是盖体内侧的侧视图。
图16是连通孔周边部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对适用于作为作业车的一个实施例的插秧机1的车轴驱动装置的各种实施例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以下所述的构件、部位的位置、方向等,在图1中以用箭头F表示的方向为插秧机1的前进方向为前提进行说明,但它们的位置、方向等只是例示,根据适用的变更,会发生各种变化。
首先,通过图1、图2,对插秧机1的整体结构进行说明。插秧机1具有行驶部2和种植部3。种植部3经由升降连杆机构4A、左右偏斜机构4B配置在行驶部2的后部。插秧机1以通过行驶部2进行行驶的同时由种植部3在农场插秧苗的方式构成。
在所述行驶部2,在车体框架5的前部上载置有发动机6。所述发动机6在其上方及侧方通过发动机罩11进行覆盖。在所述发动机6的后方,在所述车体框架5支承有前车轴驱动装置7。
所述前车轴驱动装置7配置如下:将收容左右前轮传动轴18L、18R和前车轴12L、12R的左右前桥壳13L、13R安装在变速器16的变速箱17的下部的左右两侧面,并且在所述变速箱17的左侧面上部安装液压式无级变速装置19。
并且,在所述车体框架5的前下部,经由所述前桥壳13L、13R,在所述前车轴12L、12R支承有前轮8L、8R,另一方面,在所述车体框架5的后下部,经由后车轴驱动装置9的后桥壳15L、15R,在后车轴14L、14R支承有后轮10L、8R。并且,向所述后车轴驱动装置9的输入轴9a经由传动轴32,与从所述前车轴驱动装置7向后方突出的后轮驱动PTO轴30连动连结。
由此,来自所述发动机6的动力在从作为主变速装置的液压式无级变速装置19输入到变速箱17内时,在所述变速箱17内被进行副变速,分别传递给所述前轮8L、8R和左右后轮10L、10R,使得所述行驶部2能进行前进行驶或后退行驶。
并且,在所述发动机罩11后部的仪表板23,在其上表面设置有操作面板24,在所述操作面板24配置有方向盘25、主变速杆26及副变速杆27等各种操作工具。
另外,在所述种植部3,在种植框架29的下部中央附近支承有种植变速箱40,向所述种植变速箱40的输入轴经由未图示的连杆机构与从所述前车轴驱动装置7向后方突出的种植部驱动PTO轴31连动连结。进而,在所述种植框架29的后部,经由上下导轨41、42,以能在前高后低的倾斜状态下左右往复横向移动的方式配置有载秧台37。
根据如上所述的种植部3的结构,来自所述发动机6的动力在从所述前车轴驱动装置7输入到变速箱内40时,在所述变速箱40内被进行变速,从往左右延伸设置的传动轴箱33,经由往后方延伸设置的多根种植传动箱34,传递给旋转箱35。由此,所述旋转箱35进行旋转,附设在旋转的旋转箱35的一对种植爪36从所述载秧台37上的秧盘交替地取出秧苗,将该秧苗种植在农场。
所述升降连杆机构4A具有上连杆45、下连杆46和升降用液压缸47。在行驶部2的后部竖立设置有框体43。此外,种植部3被门式框架44支承。框体43的上下部和门式框架44的上下部分别经由所述上连杆45和下连杆46连结,由此,种植部3可相对升降地连结在行驶部2。所述升降用液压缸47设置在所述行驶部2,从所述升降用液压缸47延伸设置的活塞杆与种植部3连结。通过使所述升降用液压缸47的活塞杆向前后伸缩运动,使种植部3相对于行驶部2进行升降。
所述左右偏斜机构4B具有滚轴48、支承体49及双杆偏斜用液压缸50。所述滚轴48以使轴芯往大致前后方向延伸的方式配设。所述门式框架44的下部和所述种植框架29的下部经由所述滚轴48,以能左右转动的方式连结。所述支承体49竖立设置在所述门式框架44的上表面。在所述支承体49与所述种植框架29的上部之间,介设有所述偏斜用液压缸50。通过使所述偏斜用液压缸50的活塞杆往左右伸缩运动,使种植部3相对于行驶部2左右偏斜。
接着,通过图1至图6、图10、图12、图14,对前车轴驱动装置7的动力传递结构进行说明。在图2、图4、图5中图示的箭头方向55表示车轴12L、12R的轴心方向。以下,将附图标记55所指的方向简称为轴向55。在所述前车轴驱动装置中,所述变速箱17由箱主体56和盖体57构成。箱主体56配置在轴向55的一侧(在本实施例中为左侧),盖体57配置在轴向55的另一侧(在本实施例中为右侧)。在没有特别说明的情况下,以后的说明以箱主体56配置在左侧、盖体配置在右侧作为前提。箱主体56在右端具有开口56h。通过在箱主体56的右端接合盖体57的左端,由所述盖体57堵塞所述箱主体56的右开口56h。在箱主体56的左侧面的上部,安装有所述液压式无级变速装置19,在盖体57的右侧面的上前部,安装有由所述液压式无级变速装置19的泵轴62驱动的双联泵60。
所述双联泵60是充液泵(Charge pump)58和外部液压抽出泵59的组合。所述充液泵58向所述液压式无级变速装置19补给工作油。所述外部液压抽出泵59向所述方向盘25的转向用的转矩发生器61、所述升降用液压缸47、偏斜用液压缸50供应工作油。
进而,所述左右前桥壳13L、13R分别安装在所述箱主体56的左侧面的下 中央部和所述盖体57的右侧面的下中央部。
如图3至图6、图10、图14所示,在这样的变速箱17内的上半部,在所述箱主体56的内侧面56e与盖体57的内侧面57e之间,从前往后按照顺序,以可转动的方式轴承支承有泵驱动轴64、副变速轴65、变速输出轴66和PTO传动轴67,并且在盖体57内以可转动的方式轴承支承有所述种植部驱动PTO轴31。另一方面,在变速箱17内的下半部,在所述箱主体56的内侧面56e与盖体57的内侧面57e之间,从前往后按照顺序,以可转动的方式轴承支承有位于同一轴心上的所述左右前轮传动轴18L、18R和PTO传动轴68,并且在箱主体56内以可转动的方式轴承支承有所述后轮驱动PTO轴30。
相对于轴30、31往前后水平方向延伸设置的情况,变速箱17的上半部内的轴64、65、66、67和变速箱17的下半部内的轴18L、18R、68沿着左右水平方向,即轴向55延伸设置。这些配置于变速箱17内的轴18L、18R、30、31、64、65、66、67、68的总称称为“传动轴”,其中,特别是如在后面详细说明的那样,将配置在比变速箱17内的储油器153的油面153a更靠上方处的传动轴31、64、65、66、67称为“非浸渍传动轴”。
所述液压式无级变速装置19的泵轴62贯通中段(center section)69和箱主体56,在变速箱17内,配置有所述泵轴62的右端。泵驱动轴64的左端经由联轴器70连结于泵轴62的右端。泵驱动轴64的右端经由联轴器72连结于所述双联泵60的输入轴71的左端。
所述泵轴62的左端从液压式无级变速装置19的壳体73向左方突出。在所述泵轴62的左端固定设置有冷却风扇51和带轮74。在所述带轮74与固定设置于所述发动机6的输出轴136的带轮137之间,卷绕有传动带75。
此外,在所述壳体73内平行地配置有泵轴62和电机轴63,将所述壳体73安装于变速箱17时,前后并列设置有可变容量型液压泵138和固定容量型液压电机139。在所述液压泵138设置有可动斜板138a,在从所述可动斜板138a伸出的未图示的耳轴,连结有主变速操作轴140,所述主变速操作轴140经由未图示的连杆机构连动连接于所述主变速杆26。
通过如上所述的结构,所述发动机6的动力经由输出轴136、带轮137、传 动带75、带轮74输入到所述液压式无级变速装置19的泵轴,进而,经由泵驱动轴64、输入轴71传递给双联泵60。因此,在发动机6的运转过程中,所述充液泵58和外部液压抽出泵59始终被驱动。另一方面,当对所述主变速杆26进行倾倒操作时,所述主变速操作轴140水平转动,可动斜板138a翻倾,通过对应可动斜板138a的倾倒位置,在液压泵138、液压电机139间完成工作油的循环,从而决定电机轴63的旋转速度及旋转方向。
所述副变速轴65的左端经由联轴器112连结于所述电机轴63的右端,来自作为主变速装置的液压式无级变速装置19的输出传递给副变速轴65。
此外,在所述副变速轴65的右半部,从左到右依次固定设置有小径的低速齿轮、比所述低速齿轮77大径的高速齿轮78。在所述变速输出轴66的右半部,以可左右滑动且不可相对旋转的方式花键嵌合有将大径齿轮80a、小径齿轮80b一体构成的双联齿轮的副变速齿轮80。
在所述副变速齿轮80,卡定有拨叉81。从所述箱主体56内壁向右方突出设置有导向轴54,所述拨叉81的上部左右滑动自由地外嵌于所述导向轴54。操作臂53的前端伸出,配置于所述导向轴54上。在所述箱主体56的后部上表面,枢转支承有副变速操作轴52的下端承,所述操作臂53的后端固定设置在所述副变速操作轴53的所述下端。所述副变速操作轴52经由未图示的连杆机构连动连结于所述副变速杆27。
当对所述副变速杆27进行倾倒操作时,所述副变速操作轴52转动,操作臂53的前端左右运动,沿着所述导向轴54将拨叉81往左右方向推动。通过该拨叉81的移动,所述副变速齿轮向轴心方向滑动,将所述变速齿轮80设置在低速段位置、中立位置、高速段位置之一。在所述副变速齿轮80的低速段位置,大径齿轮80a与低速齿轮77啮合。在所述副变速齿轮80的中立位置,大径齿轮80a、小径齿轮80b都以不啮合的方式保持在低速齿轮77、高速齿轮78之间。在所述副变速齿轮80的高速段位置,小径齿轮80b与高速齿轮78啮合。这样,构成了可进行高低两级变速的副变速机构82。
盖体57的一部分形成为具有左右方向的贯通孔的筒状,将该筒状部用作制动器收纳部97。所述变速输出轴66的轴端部66a配置在所述制动器收纳部97内。在所述制动器收纳部97内配置有多板摩擦式驻车制动器96。驻车制动器 96具有制动器支承构件98、摩擦元件组99、制动盘100、制动器操作轴102等。两段筒状的制动器支承构件98在所述制动器收纳部97内花键嵌合于所述轴端部66a的外周面。在所述制动器支承构件98的右半部的扩径筒部98a的外周面与制动器收纳部97的周壁97a的内周面之间,以可向变速输出轴66的轴芯方向滑动的方式配置有由多个摩擦元件构成的摩擦元件组99。
在所述摩擦元件组99的右方配置有制动盘100。制动盘100向变速输出轴66的轴芯方向自由滑动,通过卡定于制动器收纳部97的制止环101防止脱落。在所述制动盘100的右方,铅直的制动器操作轴102以可绕自身的轴线转动的方式支承于所述制动器收纳部。
所述制动器操作轴102的上端向所述制动器收纳部97外突出,该突出端经由未图示的连杆机构连动连结于驾驶座28附近的制动器操作工具。另一方面,所述制动器操作轴102的下部构成具有铅直平坦的凸轮面102a的俯视剖视大致半圆状的凸轮部,所述凸轮面102a配置为与所述制动盘100对置。
当对所述制动操作工具进行操作时,凸轮面102a相对于制动盘100的铅直面倾斜或成直角,所述凸轮面102a的缘部将制动盘100推向摩擦元件99,使变速输出轴66被制动。
如图2、图4至图6所示,在变速箱17内,在变速输出轴66固定设置有传动齿轮90。在所述传动齿轮90的后方配置有差动装置83。作为所述差动装置83的输入齿轮的环形齿轮86与比所述环形齿轮86小径的传动齿轮90始终啮合。由齿轮90、86构成的减速齿轮系从副变速机构82的变速输出轴66传递动力给差动装置83。
所述差动装置83在变速箱内17介设于所述左右前轮传动轴18L、18R的内端间。所述差动装置83具有中空的差速器箱84、所述环形齿轮86、副齿轮轴87、副齿轮88、左右一对差速器侧齿轮89。所述差速器箱84以具有与所述前轮传动轴18L、18R同一旋转轴心的方式支承于变速箱17内。所述环形齿轮86的内周部通过螺栓85紧固于所述差速器箱84的外周部。所述副齿轮轴87在所述差速器箱84内相对于所述前轮传动轴18L、18R配置于直角方向,与所述差速器箱84一体地旋转。在所述副齿轮轴87,枢转支承有作为伞齿轮的副齿轮88。在所述差速器箱84内,在所述前轮传动轴18L、18R的内端部,分别固定 设置有所述左右一对差速器侧齿轮89,两个差速器侧齿轮89与各副齿轮88啮合。
通过如上配置,作为主变速装置的所述液压式无级变速装置19的输出从作为所述液压式无级变速装置19的输出轴的电机轴63和与所述电机轴63一体地旋转的副变速轴65,经由作为所述副变速机构82的低速齿轮系的齿轮77、80a或作为所述副变速机构82的高速齿轮系的齿轮78、80b之一,传递给变速输出轴66。所述变速输出轴66的旋转力经由作为减速齿轮系的齿轮90、86,从变速输出轴66传递给环形齿轮86。并且,环形齿轮86的动力由差动装置83差动分配给左右前轮传动轴18L、18R。
需要说明的是,在所述差动装置83,以前轮传动轴18L、18R不差动旋转的方式设置有用于锁住前轮传动轴18L、18R(即,使得前轮传动轴18L、18R一体地旋转)的差动同步机构91,使得。所述差动同步机构91具有差动同步滑块(Differential Lock Slider)92以及施力弹簧83。差动同步滑块92在变速箱17内以可轴向滑动且不可周向相对旋转的方式嵌设于前轮传动轴18L、18R中的一方(在本实施例中为左前轮传动轴18L)的外周。在所述差动同步滑块92的差速器箱84侧的端部形成有凸部92a。在差速器箱84形成有可卡定所述凸部92a的卡合凹部84a。施力弹簧93始终向卡合凹部84a侧推压所述凸部92a。所述差动同步滑块92在变速箱17内与差动同步操作轴122连结。所述差动同步操作轴122如图2所示,从箱主体56向后方突出,经由连杆机构95与设置于所述驾驶座28附近的差动同步手柄94连动连结。
当通常行驶时(非差动同步时),所述差动同步滑块92抵抗所述施力弹簧93的弹力,与差速器箱84隔开距离地配置,所述凸部92a不嵌入卡合凹部84a。当差动同步时,操作所述差动同步手柄94,使差动同步滑块92向轴心方向滑动,将凸部92a嵌入卡合凹部84a。由此,使差速器箱84和前轮传动轴18L、18R一体地连结,使左右前轮传动轴18L、18R以同一转速被驱动。
在变速箱17内,在所述副变速轴65的左部固定设置有PTO传动齿轮76。在所述变速箱17内,在所述变速输出轴66的左部,以可相对旋转的方式外嵌有比所述PTO传动齿轮76大径的中间齿轮79,与所述PTO传动齿轮76始终啮合。
在所述PTO传动轴67的左部配置有如图6所示的爪式单向离合器机构104。所述单向离合器机构104具有离合器齿轮105、离合器爪构件106、以及施力弹簧107。所述离合器齿轮105可相对旋转地嵌设于所述PTO传动轴67的左端部,始终与所述中间齿轮79啮合。在所述离合器齿轮105的右侧端形成有爪部105a。所述离合器爪构件106以可左右(轴向)滑动且不可相对旋转的方式花键嵌合于所述PTO传动轴67的外周面上。在所述离合器爪构件106的左侧端形成有爪部106a。所述施力弹簧107外嵌于所述PTO传动轴67,始终往离合器齿轮105的方向对离合器爪构件106施力。
而且,仅在所述离合器齿轮105往单向旋转,在本实施例中往与前进行驶对应的旋转方向(以下,称为“前进旋转方向”)旋转的情况下,爪部105a和爪部106a通过施力弹簧107来卡合。
进而,在PTO传动轴67的右端固定设置有伞齿轮113。所述伞齿轮113与固定设置在所述种植部驱动PTO轴31的后端的伞齿轮114始终啮合。
通过如上配置,液压式无级变速装置19的电机轴63和与所述电机轴63一体旋转的副变速轴65的旋转力经由PTO传动齿轮76、中间齿轮79传递给离合器齿轮105。仅在所述离合器齿轮105向所述前进旋转方向旋转的情况下,爪部105a和爪部106a卡合。即,单向离合器机构104变为离合器“入”的状态,由此,从离合器齿轮105向离合器爪构件106传递动力。于是,所述PTO传动轴67与离合器爪构件106一起转动,经由伞齿轮113、114,从种植部驱动PTO轴31输入到种植部3的种植变速箱40,通过同步于行驶系的旋转动力进行秧苗的种植、在苗载台37上的秧盘的移动等。
这样,在种植部驱动PTO轴31的传动上游侧的跟前的轴即PTO传动轴67上设置有爪式单向离合器机构104,这样的爪式单向离合器机构104与滚子式单向离合器机构相比,对冲击载荷、旋转变动的耐受性高,能提高离合器的可靠性。此外,利用PTO传动轴67周围的空间来设置单向离合器机构104,通过这样的空间的有效利用,能实现前车轴驱动装置7的紧凑化。
在所述PTO传动轴68固定设置有传动齿轮128和伞齿轮129。所述传动齿轮128始终与其前方的所述环形齿轮86啮合。所述伞齿轮129始终与固定设置在所述后轮驱动PTO轴30的前端的伞齿轮130啮合。
由此,所述差动装置83的环形齿轮86的旋转力经由传动齿轮128、PTO传动轴68、伞齿轮129、130传递给后轮驱动PTO轴30,并从所述后轮驱动PTO轴30经由所述传动轴32输入到后车轴驱动装置9,传递给左右后轮10L、10R。
需要说明的是,如图13所示,从所述箱主体56的后部向后方突出有筒状的突起部56g。在所述突起部56g内,以旋转自由的方式支承有所述后轮驱动PTO轴30。另一方面,在所述箱主体56的箱体下部56a形成有铅直的右侧面56a3。铅直板状的轴承板232通过螺栓233固定在所述右侧面56a3。轴承板232对PTO传动轴68和差动装置83的差速器箱84进行枢转支承。
在轴承板232的后部形成有左右方向凹状的轴承突起部232a。在轴承板232的前部形成有左右贯通状的轴承突起部232b。如图5所示,在轴承突起部232a,经由轴承枢转支承有PTO传动轴68的右端部。轴承突起部232b插通有右前轮传动轴18R,外嵌于所述右前轮传动轴18R的差速器箱84的右端部经由轴承枢转支承在轴承突起部232b。
如上所述,固定于箱主体56的右侧面56a3的轴承板232对PTO传动轴68以及差动装置83的差速器箱84进行枢转支承。通过拔掉螺栓233,能轻易地从箱主体56的右侧面56a3卸下轴承板232。由此,容易进行向PTO传动轴68以及后轮驱动PTO轴30的轴承部、差动装置83的装入,能实现维护性的提高。
接下来,参照图1、图2、图4、图10、图11、图13、图15,对于如上的前车轴驱动装置7的变速箱17所具备的操纵结构进行说明。
在所述变速箱17的箱主体56的上前部形成有上下筒状的设置部56f。所述转矩发生器61设置在所述设置部56f上。所述转矩发生器61的输入轴61a向上方突出,经由万向接头125等连动连结于支承所述方向盘25的手柄轴108的下部。
在箱主体56的筒状的设置部56f内(变速箱17内)配置有铅直筒状的联轴器115。所述联轴器115的上端部经由轴承旋转自由地支承在设置于所述设置部56f的转矩发生器61的下端部。所述转矩发生器61的输出轴61b在同一轴心126上往下方延伸设置,所述输出轴61b的下端部嵌入所述联轴器115的上半部内,以相对于所述联轴器115不可相对旋转的方式花键嵌合着。在箱主体56内(变 速箱17内),在同一轴心126上,向铅直方向延伸设置有转动轴109。所述转动轴109的上端部嵌入所述联轴器115的下半部内,以相对于所述联轴器115不可相对旋转的方式花键嵌合着。即,转动轴109与输出轴61b一体地旋转。所述转动轴109利用往左右方向水平地延伸设置的所述泵驱动轴64与所述箱主体56的前壁之间的空间来铅直地延伸设置。
当通过对方向盘25进行转动操作来旋转手柄轴108时,所述手柄轴108的旋转动力经由所述输入轴61a从转矩发生器61的输出轴61b输出,传递给与所述输出轴61b一起配置在同一轴心126上的转动轴109。
在同一轴心126上,在所述转动轴109的下方铅直地延伸设置有转向臂轴111。所述转向臂轴111的中途部经由轴承123a枢转支承在所述箱主体56的箱体下部56a的突起部56a1。转向臂轴111的下端从变速箱17向下方突出。如图2所示,转向臂120固定设置在所述转向臂轴111的所述下端,以所述轴心126为中心可摆动。
所述转向臂120经由左右拉杆121L、121R连动连结于设置有所述左右前轮8L、8R的前桥壳13L、13R的转向节臂13La、13Ra。
当转向臂轴111转动时,转向臂120以轴心126为中心进行摆动,经由拉杆121L、121R,使前桥壳13L、13R大致水平地转动,前轮8L、8R的方向左右变化从而进行前轮操纵。
所述转动轴109的下端部缩径,形成为插入部109a。在所述转向臂轴111的上端部形成有上方开口筒状的突起部111a。转动轴109的插入部109a嵌入转向臂轴111的突起部111a,转向臂轴111形成为相对于转动轴109可相对旋转。
输出轴61b以及转动轴109的旋转动力经由减速机构124传递给转向臂轴111。减速机构124以将转向臂轴111的旋转比转动轴109减速,并且提高所述转向臂轴111的操作扭矩的方式发挥功能。
减速机构124具有减速轴110以及减速齿轮116、117、118、119。所述减速轴110铅直地,即相对于轴心26平行地延伸设置在所述转动轴109以及转向臂轴111(同一轴心26)的后方。所述减速轴110的下端部与所述转向臂轴111同样,经由轴承123b枢转支承在所述箱主体56的箱体下部56a的突起部56a2。
在箱体构件56形成有中间壁56b。所述中间壁56b从前壁56c大致水平状地向后方延伸设置在箱体下部56a的上方。
在所述中间壁56b的前部形成有突起部56b1,在所述中间壁56b的后部形成有突起部56b2。在各突起部56b1、56b2设置有铅直的轴孔。在所述突起部56b1的轴孔内,转向臂轴111的上端部经由轴承123c被枢转支承。在所述突起部56b2的轴孔内,减速轴110的中途部经由轴承123d被枢转支承。
在所述中间壁56b的上方,在转动轴109外嵌固定有齿轮116,并且,比所述小径齿轮116大径的齿轮117外嵌固定于所述减速轴110的上端部,与齿轮116始终啮合。
另一方面,在所述中间壁56b与箱体下部56a之间的间隙空间127,在所述减速轴110的中途部形成有小径齿轮118,并且,在所述转向臂轴111的中途部外嵌固定有比所述小径齿轮118大径的大径齿轮119,与所述小径齿轮118始终啮合。
这样,配置在中间壁56b的上方的齿轮116、117构成从转动轴109传递动力给减速轴110的第一减速齿轮系,配置在中间壁56b与箱体下部56a之间的间隙空间127的齿轮118、119构成从减速轴110传递动力给转向臂轴111的第二减速齿轮系。
通过如上所述的结构,当对方向盘25进行转动操作时,手柄轴108的旋转动力通过转矩发生器61和减速机构124提高转矩之后,经由转向臂轴111、转向臂120、拉杆121L、拉杆121R,作为操纵力传递给前桥壳13L、13R的转向节臂13La、13Ra。由此,如上所述的前桥壳13L、13R水平转动,改变前轮8L、8R的方向,完成插秧机1的前轮操纵。
为了明确如上所述的本实施例的操纵机构的优点,在此,对特开2000-270627号公报中公开的现有的插秧机的操纵机构进行说明。在变速箱的上部设置有转矩发生器。转矩发生器的输入轴与方向盘的手柄轴连动连接。在所述变速箱内,转矩发生器的输出轴、与所述输出轴一体状地旋转的转动轴、相对于所述转动轴可相对旋转的转向臂轴铅直地连续设置在同一轴心上。此外,在变速箱内,相对于转动轴以及转向臂轴平行的减速轴被枢转支承,在转动轴 与减速轴之间介设有第一减速齿轮系,在减速轴与转向臂轴之间介设有第二减速齿轮系。如上所述的操纵机构的结构也适用于本实施例的操纵机构。
但是,在上述的现有的操纵机构中,形成有用于枢转支承减速轴的上端部的突起部的第一中间壁和形成有用于枢转支承转向臂轴的上端部的突起部的第二中间壁都形成于同一箱体构件中,但彼此不同。此外,第一中间壁形成于比第二中间壁更高的位置,在第一中间壁除了设置有枢转支承减速轴的上端部的突起部之外,还设置有用于有余隙地插通转动轴的孔。第一减速齿轮系配置在由第一中间壁与第二中间壁的高度差产生的空间内,第二减速齿轮系配置在第二中间壁与变速箱的下部之间的空间内。这样,在现有的操纵机构中,为了对构成减速机构的轴即转向臂以及减速轴枢转支承,需要形成两个中间壁,此外,需要对变速箱实施在第一中间壁设置用于有余隙地插通转动轴的孔等的复杂的加工。进而,与第一、第二中间壁的高度差对应,扩大了减速机构的上下宽度。
与如上所述的现有的操纵机构相比,在本实施例的操纵机构中,在变速箱17的一部分即单个中间壁56b,枢转支承有构成减速机构124的两个轴,即减速轴110以及转向臂轴111。这样,由于简化了减速轴110以及转向臂轴111的支承构造,因此能避免所述减速机构124周围的变速箱17的内部构造的复杂化,实现组装性的提高、加工成本的减少。
此外,构成所述减速机构124的齿轮116、117、118、119当中,构成第一减速齿轮系的齿轮116、117配置在中间壁56b的上方,构成第二减速齿轮系的齿轮118、119配置在中间壁56b与箱体下部56a(变速箱17的下部)之间的间隙空间127内。配合这样的齿轮116、117、118、119的配置方式,转向臂轴111的所述上端部以及减速轴110的所述中途部配置在中间壁56b内(详细而言,在形成于中间壁56b的突起部56b1、56b2的轴孔内),被枢转支承。由此,用于对轴进行支承的中间壁的结构除了与现有的结构不同的点之外,减速机构124的结构不需要变更为比现有的结构更大,能实现通过利用现有元件而产生的元件成本、管理成本的减少。进而,由于在所述间隙空间127内仅配置第二减速齿轮系的齿轮118、119,因此与将第一减速齿轮系116、117也一起收容在间隙空间127内的情况相比,能将中间壁56b临近配置在变速箱17下部,能实现减速机构124的壳体部分的紧凑化。
此外,中间壁56b形成于构成变速箱17的箱体构件即箱主体56、盖体57中的在车轴12L、12R的轴向55上比所述盖体57宽度大的箱主体56内。即,并非是必须将两个箱体构件56、57彼此接合才能构成的结构,而是只需形成箱主体56。箱主体56对于中间壁56b具有仅对两个轴110、111进行枢转支承的水平方向的面积而言,具有足够的体积。由此,对于在单个箱主体56内,在中间壁56b形成两个突起部56b1、56b2而言,能确保足够大小的作业空间,使得向箱主体56内部的中间壁56b的成型加工变得容易,加工性得到显著提高。
接下来,通过图1、图3至图5、图7至图9、图15,对所述前车轴驱动装置7的液压回路131的结构进行说明。如图7所示,所述液压回路131由以下液压回路部构成:主变速液压回路部133,使所述液压式无级变速装置19工作;外部液压回路部134,使像所述升降连杆机构4A的升降用液压缸47、左右偏斜机构4B的偏斜用液压缸50、以及转矩发生器61那样的外部液压装置132工作;以及泵液压回路部135,将工作油供应给所述外部液压回路部134、所述主变速液压回路部133。
如图1、图4、图7所示,在主变速液压回路部133中,在所述液压泵138的一方的给排接口与液压电机139的一方的给排接口之间介设有油路141,在所述液压泵138的另一方的给排接口与液压电机139的另一方的给排接口之间介设有油路142,通过该两油路141、142,形成将液压泵138和液压电机139串联连接的闭合回路143。
通过对所述主变速杆26进行偏斜操作,变更可动斜板138a的倾转方向以及倾转角,从而能决定来自液压泵138的工作油的排出方向和排出量,通过经由所述闭合回路143供应给液压电机139,从而能决定所述液压电机139的旋转方向以及旋转速度。
在所述油路141、142间,作为像通例那样的用于工作油补给的方式,介设有具有充液止回阀144、145的油路146。所述油路146的所述充液止回阀144、145间的部分经由油路147,与设置在所述壳体73的端口构件148连接。而且,所述端口构件148经由外部配管149与所述泵液压回路部135的充液泵58的排出侧连接,所述充液泵58的吸入侧与设置在变速箱17内的储油器153连通。需要说明的是,在所述充液止回阀144设置对其进行旁通的小孔150,扩大液压 泵138的中立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油路147的中途部经由油路152与壳体73内的储油器 连通,在油路152的中途设置有安全阀151。当所述充液回路154内受压达到一 定值以上时,安全阀151排放多余的工作油,对充液回路154内进行调压。
在此,所述壳体73内经由油路177与设置在所述变速箱17的箱主体56的 连通孔174连接,将储存于壳体73内的储油器的工作油回送到变速箱17内的 储油器153。
此外,如图1、图7、图8所示,所述外部液压回路部134由以下构件构成: 升降控制部155,控制所述升降用液压缸47;水平控制部156,控制所述偏斜用 液压缸50;发生器控制部157,控制转矩发生器61;以及分流阀158,将通过 所述发生器控制部157的工作油分开输送给所述升降控制部155、水平控制部 156。
在发生器控制部157中,在自所述外部液压抽出泵59的排出侧而始的外部 配管159的中途部连接有切换阀160,并设置有通过来自所述切换阀160的工作 油进行驱动的液压电机161。
当对所述方向盘25进行转动操作时,与所述方向盘25连接的所述切换阀 160的阀芯位置被切换,使工作油供应给液压电机161,从所述输出轴61b输出 由所述液压电机161赋予了转矩的旋转动力,如上所述,经由转动轴109、减速 机构124、转向臂轴111、转向臂120等进行前轮操纵。
这样的穿过发生器控制部157的外部配管159的末梢部与所述分流阀158 的一次侧连接。所述分流阀158的二次侧的一方经由油路163与所述升降控制 部155连接。所述分流阀158的二次侧的另一方经由油路164与所述水平控制 部156连接。
在所述升降控制部155设置有与所述油路163连接的切换阀165。所述切换 阀165经由油路167连通到所述升降用液压缸47的油室47a内。在所述变速箱 17的箱主体56设置有连通孔171、172。所述切换阀165的一次侧经由外部配 管168与所述连通孔171连接。所述升降用液压缸47的油室47b经由外部配管 169与所述连通孔172连接。
当对未图示的升降操作单元进行操作时,所述切换阀165的阀芯位置被切换,使得用于所述发生器控制部157的工作油的一部分被供应给升降用液压缸47,伸缩所述升降用液压缸47的活塞杆47c,使种植部3升降。
在所述水平控制部156设置有与所述油路164连接的切换阀166。所述切换阀166经由油路175、176连通到所述偏斜用液压缸50的油室50a、50b内。而且,所述切换阀166的一次侧经由外部配管170与设置于所述变速箱17的盖体57的连通孔173连接。
当对未图示的水平移动操作单元进行操作时,所述切换阀166的阀芯位置被切换,使得用于所述发生器控制部157的工作油的一部分被供应给偏斜用液压缸50,伸缩所述偏斜用液压缸50的活塞杆50c,使种植部3左右偏斜。
此外,如图3、图7、图9、图15所示,在所述泵液压回路部135设置有过滤器178以及所述双联泵60。所述过滤器178安装在所述变速箱的盖体57的外侧面的前下部。所述双联泵60安装在所述过滤器178上方的外侧面。在所述变速箱17内的储油器153与过滤器178之间介设有第一吸油路181。在所述过滤器178与所述双联泵60之间介设有第二吸油路182。
如图9等所示,所述盖体57具有与所述过滤器178的安装面178a抵接的铅直面,在所述铅直面的下部附近,在所述盖体57内如图15等所示,贯穿设置有作为所述第一吸油路181的上下方向的油孔。所述第一吸油路181的下端的吸入口181a配置在所述盖体57的底面57b附近,浸渍到所述储油器153内。所述第一吸油路181的上部经由接口178c连通到过滤器178内。
如图9等所示,盖体57的壁的一部分向内侧膨出,形成膨出部57a,在所述膨出部57a内形成有油路184。所述油路184具有下横孔184a、纵孔184b、上横孔184c,并且是右方打开的横U字状的油路。纵孔184b往上下方向延伸设置。下横孔184a从纵孔184b的下部向右方延伸设置,其右端向外侧开口。上横孔184c从纵孔184b的上端向右方延伸设置,其右端向外侧开口。
所述过滤器178为圆柱状,在其轴心穿孔有轴心油路178b。所述过滤器178以使所述轴心油路178b呈水平,并使其左端面178a与盖体57的右侧端面抵接的状态,安装在盖体57的所述下前部。所述油路184的下横孔184a延伸设置 在与所述轴心油路178b同一轴心上。在轴心油路178b与下横孔184a之间介设有连结管183。在所述连结管183的外周设置有花键。所述连结管183的右半部与所述过滤器178花键嵌合,所述连结管183的左半部与所述下横孔184a花键嵌合。
在所述过滤器178的上方,向左右水平方向延伸设置有直管179。所述直管179的左端部在所述油路184的所述上横孔184c的右端开口装卸自由地插嵌于盖体57。
如图9所示,在所述外部液压抽出泵59的下端可装卸地安装有具有后视左右反L字状的油路180a的油路块180。在所述油路180a的左端开口可装卸地插嵌有所述直管179的右端部,并且所述油路180a的上端开口与设置于所述外部液压抽出泵59的下部的泵入口60a连通。这样,所述轴心油路178b、连结管183、油路184、直管179、油路块180内的油路180a构成所述第二吸油路182。
当双联泵60被驱动时,所述储油器153内的润滑油作为工作油从所述吸入口181a吸入,经由所述第一吸油路181,流入过滤器178内进行过滤,然后,在所述第二吸油路182内上升,流入配置在比所述吸入口181a高的位置的双联泵60的泵入口60a。
流入泵入口60a的工作油被分配给充液泵58以及外部液压抽出泵59。所述充液泵58经由所述外部配管149将该工作油压送至主变速液压回路部133。所述外部液压抽出泵59经由所述外部配管159将该工作油压送至外部液压回路部134。这样,所述各液压回路部133、134的各种液压设备(例如主变速液压回路部133的液压泵138、液压电机139;外部液压回路部134的液压泵161等)通过供应自各泵58、59的工作油来进行工作。
需要说明的是,通过使所述膨出部57a向内侧较大地突出,将所述油路184配置在比所述变速箱17的箱主体56与盖体57的配合面185更内侧的位置,与此相对应地,将所述过滤器178和双联泵60以临近所述盖体57的外侧面的方式进行安装。
如上,插秧机1具有用于将工作油供应给液压设备即液压式无级变速装置19、升降用液压缸47、偏斜用液压缸50的工作油供应结构。该工作油供应结构 以使变速箱17内的储油器153内的润滑油在由过滤器178进行过滤后供应给双联泵60,并作为工作油由所述双联泵60供应给所述液压式无级变速装置19以及液压缸47、50的方式进行配置。从在浸渍于所述储油器153内的吸入口181a至过滤器178的第一吸油路181和从所述过滤器178至所述双联泵60的泵入口60a的第二吸油路182构成所述工作油供应结构。由于将所述油路181、182之中的至少一部(在本实施例中为第一吸油路181、第二吸油路182的油路184)一体形成于变速箱17的盖体57,因此能省去外部配管,减少元件数,能实现元件成本的减少、维护性的提高。
进而,由于所述吸入口181a以临近所述盖体57的底面57b的方式进行配置,因此能将储油器153的油面153a高度设定得较低。由此,将如上所述的应设为非浸渍传动轴的轴64、65、66、67、31可靠地配置为比油面153a高,能防止由于它们的高速旋转而导致储油器153的油被激烈搅拌,实现功率损耗的减少、随着搅拌阻力而来的油温上升的抑制。
除此之外,由于通过将所述第二吸油路182的至少一部分(在本实施例中为油路184)形成于向所述变速箱17内突出的膨出部57a的内部,从而配置在比所述变速箱17的配合面185更内侧的位置,因此能将过滤器178和双联泵60以临近盖体57的外侧面的方式进行安装,能实现前车轴驱动装置7的紧凑化。
进而,由于将作为不同构件的所述直管179、油路块180以相对于构成所述第二吸油路182的盖体57可装卸的方式连接在所述第二吸油路182,因此只需通过变更所述直管179、油路块180,就能将液压泵即双联泵60替换为各种类型的泵,能提高设计自由度。
接下来,通过图4至图7、图10、图12至图15,对将来自所述液压式无级变速装置19的工作油回送到储油器153的油路结构进行说明。如图4、图7、图10、图12、图13、图15所示,在所述箱主体56,从其外侧面56d到内侧面56e,往左右方向贯通有所述连通孔174。所述连通孔174的内端(位于内侧面56e的开口端)在所述变速输出轴66的上方,于所述副变速轴65的后斜上方的内侧面56e开口。
在所述内侧面56e形成有前肋187以及后肋188。所述前肋187在从所述连通孔174的上方往前方伸出之后,从所述副变速轴65前方开始向后斜下方延伸 至前轮传动轴18L附近。所述后肋188在从所述连通孔174的下方往前方伸出之后,沿着所述副变速轴65的外圆前部向后斜下方延伸至前轮传动轴18L附近。所述前肋187以及所述后肋188从内侧面56e向内侧方(盖体57侧)以(向轴向55)突出设置成檐状。这样,在两肋187、188之间,在内侧方(盖体57侧)开口的槽状凹部186以沿着两肋187、188延伸的方式形成。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的前肋187、后肋188的后斜下方延伸部的下端与形成于前轮传动轴18L周围的肋连接,与该肋的所述前肋187、后肋188的所述下端连接的部分为所述槽状凹部186的下端186a。
在此,所述储油器153设置在变速箱17的下部,详细而言,设置在变速箱17的内部空间的大致下半部。如上所述,在比其油面153a更下方的位置,从前往后按顺序配置有前轮传动轴18L、前轮传动轴18R、PTO传动轴68、后轮驱动PTO轴30,这些传动轴18L、18R、68、30浸渍于所述储油器153。另一方面,在比所述油面153a更上方处,从前往后按顺序配置有所述泵驱动轴64、副变速轴65、变速输出轴66、PTO传动轴67、种植部驱动PTO轴31。这样,通过将轴64、65、66、67、31配置成配置在比油面153a更靠上方处的非浸渍传动轴,从而在插秧机1的运转过程中,即使轴64、65、66、67、31和附随于其的齿轮、制动器、离合器、轴承、联轴器部等被润滑部位高速旋转,储油器153内的润滑油也不会由于它们高速旋转而被激烈搅拌。由此,功率损耗减少,随着搅拌阻力而来的油温上升得到抑制。
所述槽状凹部186的上部位于比油面153a高的位置,并与所述连通孔174的所述内端连通。另一方面,所述槽状凹部186的下端186a在前轮传动轴18L的附近配置在与油面153a相比更下方的位置。由此,连通孔174以及槽状凹部186构成将来自变速箱17的外部的液压式无级变速装置19来的工作油回送到变速箱17内的储油器153的回送油路189。所述槽状凹部186在比所述变速箱17内的油面153a更高的位置使接收自所述连通孔174的油往下流到比油面153a更低的所述下端,由此,将该油回送到储油器153。
而且,作为这样的回送油路189的连通孔174以及槽状凹部186一体形成于所述变速箱17的箱主体56的内侧面56e。即,连通孔174为以在内侧面56e开口的方式形成于箱主体56的贯通孔,槽状凹部186由形成于箱主体56的内 侧面56e的前肋187、后肋188包围而形成。
此外,如图10、图12、图14所示,在变速箱17内(详细而言在箱主体56内)形成有板状的罩体190。所述罩体190与沿着前肋187、后肋188形成的槽状凹部186的侧视形状匹配,形成为侧视时上下反L字状。将罩体190的周边部抵接到分别向前肋187、后肋188的内侧方(盖体57侧)突出的突出方向上的端缘187a、188a,由此,所述罩体190覆盖所述槽状凹部186的内侧方(盖体57侧)的开口。如图14所示,在罩体190的该周边形成有孔190a、190b,与孔190a、190b相对应,在前肋187、后肋188形成有螺纹孔199、200。通过将螺栓191穿过所述罩体190的各孔190a、190b,拧入各螺纹孔199、200,从而能将罩体190相对于前后肋187、188紧固固定。
如上,通过将所述罩体190安装在所述前肋187、后肋188的上述端缘187a、188a,由所述前肋187、后肋188的所述端缘187a、188a划出的所述槽状凹部186的开口除了所述槽状凹部186的所述下端186a的周边之外,都由所述罩体190堵塞。即,通过使用罩体190,使槽状凹部186成为只有其下端186a开口在储油器153内的封闭型油路。
此外,如图4至图6、图10、图12、图13、图14所示,在箱主体56,以从内侧面56e向内侧方(盖体57侧)往轴向55突出的方式形成有圆筒状的突起部194(包括后述肋193)、195、196、197以及后述的引导肋192(包括桥肋198)。所述突起部194沿着枢转支承于箱主体56的所述副变速轴65的左端部的外周配置。同样地,沿着所述变速输出轴66的左端部的外周配置有所述突起部195,沿着所述PTO传动轴67的左端部的外周配置有所述突起部197。
所述突起部194由通过所述后肋188沿着副变速轴65外周的中途部188b和侧视时为下半圆状的肋193构成。而且,在所述突起部194的后部,在内侧方(盖体57侧)开口的油槽194a以稍稍向前下方倾斜的方式凹设。所述油槽194a的后端与向后下方倾斜的引导肋192的前端连接。
所述引导肋192由所述突起部195的向后斜下方倾斜的后上部195a和向后斜下方倾斜至所述突起部197的桥肋198构成。而且,在所述突起部197的前上部也凹设有在内侧方(盖体57侧)开口的油槽197a。所述油槽197a的前端与所述桥肋198的后端连接。
从所述连通孔174流入槽状凹部186内的工作油从前肋187的端缘187a或后肋188的端缘188a与罩体190之间的间隙漏出。
以下述目的设置有上述的油槽194a以及引导肋192:将从端缘187a、188a与罩体190之间的间隙漏出的油供应给所述突起部194、197,供非浸渍传动轴65、67和附随于其的被润滑部位的润滑。即,所述油槽194a以沿着所述横设部188c的下表面往前下方倾斜的方式形成,此外,以从所述油槽194a的后端向后下方倾斜的方式形成有所述引导肋192。由此,当从罩体190向外漏出工作油时,漏出的工作油首先倾泻到横设部188c正下方的油槽194a的后端与所述引导肋192的前端的连接部附近。倾泻至此的工作油向前后两个方向分流。前方的分流油在油槽194a内向前下方流下,流入突起部194内。后方的分流油沿着所述引导肋192向后下方流下,穿过所述油槽197a流入突起部197内。
流入所述突起部194内的工作油如图5所示,作为润滑油供应给齿轮76、齿轮77、齿轮78、轴承201、以及联轴器112。另一方面,流入所述突起部197内的工作油如图6所示,作为润滑油供离合器齿轮105、轴承202的润滑,并且经由所述PTO传动轴67内的油路203,供所述单向离合器机构104的爪部105a以及爪部106a的润滑。
所述油路203具有轴心油路部203a以及径向油路部203b。轴心油路部203a延伸设置在PTO传动轴67の轴心上,其外端(左端)在所述PTO传动轴67的左端面向所述突起部197的内部空间197b开口。径向油路部203b从所述轴心油路部203a的内端(右端)向径向延伸设置,在PTO传动轴67的外圆周面,向所述爪部105a以及爪部106a开口。
如上,形成于变速箱17的箱体构件(箱主体56)(一体状地构成)的回送油路189构成为将存储于液压式无级变速装置19内的工作油回送到变速箱17内的储油器153,并且,在回送到所述储油器153的途中,将该工作油作为润滑油供应至变速箱17内的所述传动轴(非浸渍传动轴)65、67和,作为附随于所述传动轴65、67的被润滑部位的齿轮76、77、78、105;单向离合器机构104;轴承201、202;以及联轴器112。即,通过这样的简单的油路结构,对于非浸渍传动轴和附随于其的被润滑部位也能充分地供应润滑油,能实现所述非浸渍传动轴以及所述被润滑部位的耐老化性的提高。
此外,回送油路189由形成于如上所述的构成变速箱17的箱体构件(箱主体56)的连通孔174以及槽状凹部186构成,所述槽状凹部186利用既已形成于所述箱体构件(箱主体56)的肋187、188而构成。所述槽状凹部186从所述连通孔174延伸设置至储油器153内。由此,从液压式无级变速装置19的壳体73内经由连通孔174回送到变速箱17内的工作油能沿着利用前后肋187、188而构成的槽状凹部186内流下,静静地流入于储油器153内。由此,不需要对变速箱17进行改变加工,能实现加工成本的减少,并且能防止工作油直接滴下至储油器153的油面153a发生起泡,实现油的寿命、润滑性的提高、液压设备的稳定工作。
此外,在构成槽状凹部186的前后肋187、188的突出方向的端缘187a、188b安装罩体190,用所述罩体190堵塞所述槽状凹部186的内侧(盖体57侧)开口,仅使所述槽状凹部186的下端186a开口在所述储油器153内。即,所示回送油路189形成为仅将其下端开口在储油器153内的筒状。由此,工作油能在槽状凹部186内顺利地流下至下端186a,静静地流入储油器153内,能可靠地防止工作油直接滴下至储油器153的油面153a发生起泡,进一步实现油的寿命、润滑性的提高、液压设备的稳定工作。
接下来,通过图3、图4、图6、图7、图9、图10、图15、图16,对将来自所述升降用液压缸47、偏斜用液压缸50的工作油回送到储油器153的回送油路结构进行说明。
如图3、图4、图15、图16所示,在所述盖体57,从其外侧面57d到内侧面57e,所述连通孔173往左右方向贯通。开口在所述内侧面57e的所述连通孔173的内端在所述PTO传动轴67的上方配置于所述变速输出轴66的后斜上方。
在盖体57的右侧壁,以从内侧面57e向内侧方(箱主体56侧)往轴向55突出的方式形成有突起部207、209、211、213;贮留肋204;前伸出肋218(包括桥肋206、208、210);以及后伸出肋219(包括桥肋212、214)。
所述贮留肋204在所述连通孔173的下方向前后方向延伸,其后端部向上方弯曲,该后端部作为后分隔部204a。
在所述贮留肋204的前斜下方,沿着所述变速输出轴66的右端部的外周配 置有所述突起部207。在所述突起部207的上部207a与所述贮留肋204的前端之间介设有向前斜下方倾斜的所述桥肋206。而且,在所述突起部207的前斜上方,沿着所述副变速轴65的右端部的外周配置有所述突起部209。在所述突起部209的上半部209a与所述突起部207的上部207a之间介设有向前斜上方倾斜的所述桥肋208。
进而,在所述突起部209的前方,沿着所述泵驱动轴64的右端部的外周配置有所述突起部211。在所述突起部211的上部211a与所述突起部209之间介设有大致水平的所述桥肋210。
另一方面,在所述贮留肋204的后分隔部204a的正下方,沿着所述PTO传动轴67的右端部的外周配置有所述突起部213。在所述突起部213的后上部213a,从所述后分隔部204a的下端垂设有所述桥肋212。而且,在所述突起部213的正后方,在所述盖体57设置有油孔215。在所述油孔215与所述突起部213的后上部213a之间介设有向后斜上方倾斜的所述桥肋214。
这样,自所述贮留肋204往前方按顺序连续设置有桥肋206、突起部207的上部207a、桥肋208、突起部209的上半部209a、桥肋210、以及突起部211的上部211a,通过它们形成前伸出肋218。另一方面,自所述贮留肋204往后方按顺序连续设置有桥肋212、突起部213的后上部213a、以及桥肋214,通过它们形成后伸出肋219。
在盖体57的向轴向55伸出的周边部之中,上部57f(以后称为“周边上部57f”)配置在前伸出肋218、贮留肋204、后伸出肋219的上方,由所述周边上部57f、前伸出肋218、贮留肋204、后伸出肋219形成在内侧方(箱主体56侧)开口的槽状凹部220。由所述槽状凹部220以及所述连通孔173构成回送油路221。即,所述回送油路211构成为将来自配置在变速箱17的外部的外部液压装置(液压缸50)的工作油回送到所述变速箱17内,供所述变速箱17内的非浸渍传动轴和附随于其的被润滑部位的润滑。所述回送油路211一体形成于所述变速箱17的盖体57的内侧面57e。
在此,如图6所示,在盖体57的后部,以向右方膨出的方式形成有前后方向筒状的突起部230。在所述突起部230内,前后水平状的所述种植部驱动PTO轴31经由前后轴承217、216被枢转支承。进而,在所述突起部230内,在所 述种植部驱动PTO轴31的前端固定设置有伞齿轮114。此外,所述PTO传动轴67的右端部插入所述突起部230内,在所述PTO传动轴67的右端部固定设置有伞齿轮113,伞齿轮113、114相互啮合。
所述油孔215左右贯通变速箱17的具有内侧面57e的壁而形成,其中,该壁分隔具有储油器153的内部空间(配置传动轴66、67等的室)和所述突起部230的内部空间。所述油孔215的内端开口在所述槽状凹部220内的内侧面57e。另一方面,油孔215的外端朝着所述突起部230内的位于所述轴承216、217间的所述种植部驱动PTO轴31开口。
进而,在所述突起部207的上部207a凹设有在内侧方(箱主体56侧)开口的油槽207b。所述油槽207b与所述桥肋206的前端连接。同样,在所述突起部211的上部211a凹设有在内侧方(箱主体56侧)开口的油槽211b。所述油槽211b与所述桥肋210的前端连接。
通过如上的回送油路结构,如图7所示,用于构成所述外部液压回路部134的水平控制部156的工作油的一部分穿过所述盖体57的连通孔173,流入贮留肋204内,并从所述贮留肋204穿过前伸出肋218到达油槽207b、211b。该油在到达油槽207b、211b的期间,从各肋204、218的(箱主体56侧的)端缘流下,回送至储油器153内。同样地,用于所述水平控制部156的工作油的另一部分从所述贮留肋204穿过后伸出肋219,到达油孔215。该油在到达所述油孔215的期间,从各肋204、219的(箱主体56侧的)端缘流下,回送至储油器153内。
穿过所述油槽207b流入突起部207内的工作油如图6所示,作为润滑油供应给齿轮79、齿轮80、齿轮90、驻车制动器96、轴承222。穿过所述油槽211b流入突起部211内的工作油如图9所示,作为润滑油供应给轴承223、联轴器72。另一方面,流入所述油孔215的工作油如图6所示,流入突起部230内,作为润滑油供应给轴承216、轴承217、伞齿轮114。
此外,如图15、图16所示,设置有将所述贮留肋204的端缘(左端)204b覆盖的侧板205。在所述侧板205的下部的前后中央,贯通螺栓224。在所述贮留肋204的前后中央,形成螺孔204c。
通过将所述螺栓224穿过侧板205拧入螺孔204c,将穿过侧板205的下缘固定到所述贮留肋204。由此,由盖体57的内侧面57e、贮留肋204、以及侧板205三方包围形成仅上方敞开的引流槽225,在所述引流槽225的延伸设置方向前后端,分别连续设置有所述前伸出肋218、后伸出肋219。
在盖体57形成有突起,该突起具有穿过支承所述拔叉81的导向轴54的轴孔204d。在所述贮留肋204的前部形成有上方膨出的圆弧状的前分隔部204d1,所述前分隔部204d1相当于具有轴孔204d的所述突起的上部。在这样的上方膨出状的前分隔部204d1与比所述前分隔部204d1更向上方突出的所述后分隔部204a之间,由内侧面57e、贮留肋204以及侧板205围成的空间被设为储油器229。来自所述连通孔173的工作油能流下并存储在所述储油器229。
当工作油穿过所述连通孔173向下流到贮留肋204时,通常,由后分隔部204a来拦住向后方的工作油的流动,仅从前分隔部204d1向前方溢出工作油。如此向前方溢出的油经由所述油槽207b、211b,作为润滑油供应给所述变速输出轴66、泵驱动轴64。此时的储油器229的油面成为用图15的附图标记226表示的状态。即,用附图标记226表示的储油器229的油面的高度相当于前分隔部204d1的上端高度。
将秧苗载置于所述种植部3,在作业中,当插秧机1的后部变重时,由于变速箱17前高后低地倾斜,因此油面也从用附图标记226表示的状态变化为用附图标记227表示的状态,即相对于该226所指的油面往后上方相对倾斜。当储油器229的油面变为用附图标记227表示的状态时,储油器229的工作油既从后分隔部204a溢出,也往后方流出。由此,工作油也作为润滑油供应对所述种植部3输出了较大的PTO驱动力的种植部驱动PTO轴31。
此外,如上所述,如图7所示连接于升降用液压缸47的连通孔171、172贯通设置于盖体57。所述连通孔171、172特别是由图10可知,在比储油器153的油面153a靠下方的位置,开口在盖体57的内侧面57e。由此,从升降用液压缸47经由连通孔171、172回送到变速箱17内的油并不用于润滑,而是就此回送到储油器153。
相对于此,配置于比油面153a更靠上方处的所述连通孔173如上所述,与所述偏斜用液压缸50连接。来自所述偏斜用液压缸50的油经由所述连通孔173 流入变速箱17内的所述槽状凹部220。所述槽状凹部220也配置于比储油器153的油面153a更靠上方处。来自所述连通孔173的油经由所述槽状凹部220,如上所述供应给非浸渍传动轴的轴64、66、31,用于所述轴64、66、31;附随于其的被润滑部位的润滑之后,工作油回送到储油器153。
来自此时的连通孔173的回送油量被设定为比所有来自所述连通孔171、172的各回送油量都少。换句话说,对于上述的非浸渍传动轴、附随于其的被润滑部位的润滑,使用油量少的回送油,在本实施例中使用来自偏斜用液压缸50的回送油。
如上,形成(一体形成)于变速箱17的箱体构件(盖体57)的回送油路221构成为将从外部液压装置132回送过来的工作油回送到变速箱17内的储油器153,并且,在回送到所述储油器153的途中,将所述工作油供应给所述变速箱17内的所述传动轴(非浸渍传动轴)64、66、31和附随于所述轴64、66、31的被润滑部位即齿轮79、80、90、114;驻车制动器96;轴承216、217、222、223;以及联轴器72。即,通过这样的简单的油路结构,对于非浸渍传动轴和附随于其的被润滑部位也能充分地供应润滑油,能实现所述非浸渍传动轴以及所述被润滑部位的耐老化性的提高。
此外,回送油路221由形成于如上所述构成变速箱17的箱体构件(盖体57)的连通孔173以及槽状凹部220构成,所述槽状凹部220利用既已形成于所述箱体构件(盖体57)的肋218、204、219;所述箱体构件(盖体57)的周边部56f而构成。所述槽状凹部220从所述连通孔173延伸设置至非浸渍传动轴64、66、31。由此,从外部液压装置132内经由连通孔173回送到变速箱17内的工作油在穿过槽状凹部220内时,作为润滑油供应给所述非浸渍传动轴和附随于其的被润滑部位。由此,不需要对变速箱17进行改变加工,就能实现加工成本的减少。
此外,在配置于连通孔173的下方的贮留肋204的突出方向的端缘204b,通过安装侧板205的下缘,形成上方打开的引流槽225和连续设置在所述引流槽225的延伸设置方向前后端的前伸出肋218、后伸出肋219。所述前伸出肋218延伸设置至配置于比所述引流槽225更靠前方的非浸渍传动轴64、66,所述后伸出肋219延伸设置至配置于比所述引流槽225更靠后方的非浸渍传动轴31。 由此,能使经由单个连通孔173回送到变速箱17内的工作油在通过引流槽225分支成两个方向之后,朝着变速输出轴66、泵驱动轴64和种植部驱动PTO轴31流下,能在润滑油路少的情况下完成工作,进一步实现加工成本的减少。
此外,通过在所述变速箱17设置对所述非浸渍传动轴即轴64、66、31进行轴承支承的突起部211、207、230,在所述突起部211、207、230形成能将突起部211、207、230的内外空间连通的连通油路即油槽211b、油槽207b、油孔215,由此,将来自所述回送油路221的工作油经由所述油槽211b、207b、油孔215供应给突起部211、207、230内。通过这样的利用突起部211、207、230的润滑油的供应构造,无需另外设置较长的润滑油路,就能将来自外部液压装置即偏斜用液压缸50内的工作油迅速地供应给所述非浸渍传动轴和附随于其的被润滑部位,能进一步实现加工成本的减少和润滑性的提高。
由于由连通孔173以及槽状凹部220构成的所述回送油路221的整体配置在储油器153的油面153a的上方,因此将油从所述回送油路221回送到储油器153的工作如上所述,通过将油从肋204、218、219的端缘滴落到其下方的油面153a而进行。所述回送油路221与外部液压装置即升降用液压缸47以及偏斜用液压缸50之中的回送油量少那一方即偏斜用液压缸50连接。即,从偏斜用液压缸50回送到回送油路221的油量比从升降用液压缸47经由连通孔171、172直接回送到储油器153内的油量少。由此,从肋204、218、219的端缘向储油器153滴落的润滑油的滴下量也变少。由此,能将主要因该油的滴下而造成的储油器的油面的起泡抑制到最小限度,实现油的寿命、润滑性的提高、液压设备的稳定工作。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不仅适用于以上所说明的插秧机,而且能适用作各种作业车辆用的车轴驱动装置。
附图标记说明
1:插秧机(作业车);7:前车轴驱动装置(车轴驱动装置);17:变速箱;19:液压式无级变速装置;31、64、65、66、67:传动轴(非浸渍传动轴);47:升降用液压缸(外部液压装置);50:偏斜用液压缸(外部液压装置);56:箱 主体(箱体构件);56d、57d:外侧面;56e、57e:内侧面;57:盖体(箱体构件);57f、187、188、204、218、219:肋(回送肋);72、112:联轴器(被润滑部位);73:壳体(装置箱体);76、77、78、79、80、90、105、114:齿轮(被润滑部位);96:驻车制动器;104:单向离合器机构(被润滑部位);132:外部液压装置;153:储油器;153a:油面;170:外部配管(油路);171、172、173、174:连通孔;186、220:槽状凹部;186a:下端(下端开口);187a、188b、204b:端缘;189、221:回送油路;190:罩体;194、197、207、211、230:突起部;194a、197a、207b、211b:油槽(连通油路);201、202、216、217、222、223:轴承(被润滑部位);204:贮留肋(下方部);205:侧板;215:油孔(连通油路);218:前伸出肋;219:后伸出肋;225:引流槽。

Claims (3)

1.一种车轴驱动装置,
具有:
变速箱(17),将至少两个箱体构件(56、57)彼此接合而成;
储油器(153),设置在所述变速箱(17)的下部内,用于存储润滑油;
多根传动轴(31、64、66),由所述箱体构件(56、57)轴承支承;以及
被润滑部位(79、80、90、96、114、216、217、222、223),在所述变速箱(17)内,附随于所述多根传动轴(31、64、66),
所述储油器(153)的油作为工作油也提供给配置于车轴驱动装置(7)的外部的外部液压装置(132),
所述车轴驱动装置(7)的特征在于,
所述多根传动轴(31、64、66)配置在比所述储油器(153)的油面(153a)更靠上方处,
在所述箱体构件(56、57)之一(57),形成有用于将存储于所述外部液压装置(132)内的工作油回送到所述储油器(153)的回送油路(221),
所述回送油路(221)能将所述回送油路(221)内的工作油作为润滑油供应给所述多根传动轴(31、64、66)以及所述被润滑部位(79、80、90、96、114、216、217、222、223)之中的至少一部分,
所述回送油路(221)具有连通孔(173)以及槽状凹部(220),所述回送油路(221)整体配置在比所述储油器(153)的油面(153a)更靠上方处,
所述连通孔(221)将形成有所述回送油路(221)的所述箱体构件(57)从其外侧面(57d)贯通至内侧面(57e),并且连通到自所述外部液压装置(132)而始的油路,
所述槽状凹部(220)由从形成有所述回送油路(221)的所述箱体构件(57)的所述内侧面(57e)向所述变速箱(17)的内侧方突出的肋(204、218、219)构成,
所述肋(204、218、219)由在所述连通孔(173)的下方往前后方向延伸的贮留肋(204)、从所述贮留肋(204)往前方伸出的前伸出肋(218)、以及从所述贮留肋(204)往后方伸出的后伸出肋(219)构成,
通过在所述贮留肋(204)的突出方向的端缘(204b)安装侧板(205)的下缘,形成上方打开的引流槽(225),呈在所述引流槽(225)的前端连结有所述前伸出肋(218)、在所述引流槽(225)的后端连结有所述后伸出肋(219)的状态,将所述前伸出肋(218)延伸设置至所述多根传动轴(31、64、66)之中的配置在所述引流槽(225)的前方的传动轴(64、66),将所述后伸出肋(219)延伸设置至所述多根传动轴(31、64、66)之中的配置在所述引流槽(225)的后方的传动轴(3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轴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通过在所述变速箱(17)设置对所述传动轴(31、64、66)进行轴承支承的突起部(207、211、230),并在所述突起部(207、211、230)形成能将所述突起部(207、211、230)的内外空间连通的连通油路(207b、211b、215),经由所述连通油路(207b、211b、215),将来自所述回送油路(221)的工作油供应给所述突起部(207、211、230)内。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轴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经由所述回送油路(221)从所述储油器(153)的油面(153a)的上方滴落到所述储油器(153)从而回送的来自外部液压装置(50)的回送油量设定为比仅经由其他连通孔(171、172)在所述储油器(153)的所述油面(153a)的下方直接回送到所述储油器(153)的来自其他外部液压装置(47)的回送油量少。
CN201480039643.5A 2013-07-10 2014-07-09 车轴驱动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551783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144915 2013-07-10
JP2013144914A JP6160994B2 (ja) 2013-07-10 2013-07-10 作業車の車軸駆動装置
JP2013144915A JP6229133B2 (ja) 2013-07-10 2013-07-10 作業車の車軸駆動装置
JP2013-144914 2013-07-10
PCT/JP2014/068302 WO2015005381A1 (ja) 2013-07-10 2014-07-09 車軸駆動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517832A CN105517832A (zh) 2016-04-20
CN105517832B true CN105517832B (zh) 2017-12-26

Family

ID=5228005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80039643.5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5517832B (zh) 2013-07-10 2014-07-09 车轴驱动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05517832B (zh)
WO (1) WO2015005381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0158060U (ja) * 1984-03-29 1985-10-21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自動変速機のオイル戻し通路装置
JP2584081Y2 (ja) * 1991-07-23 1998-10-30 三菱自動車工業株式会社 トランスミッション
KR100344896B1 (ko) * 1999-03-25 2002-07-19 가부시끼 가이샤 구보다 수전작업기
JP2001280451A (ja) * 2000-03-30 2001-10-10 Kubota Corp ミッションケース内における潤滑構造
JP2011179642A (ja) * 2010-03-03 2011-09-15 Yanmar Co Ltd 作業車両
JP5597888B2 (ja) * 2010-10-13 2014-10-01 株式会社 神崎高級工機製作所 車軸駆動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5005381A1 (ja) 2015-01-15
CN105517832A (zh) 2016-04-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487085B2 (en) Transaxle and working vehicle equipped with the transaxle
US7314110B1 (en) Hydraulic drive vehicle
US20010023587A1 (en) Transmission for a working vehicle
JP5921158B2 (ja) 作業機
US9238503B2 (en) Transmission of outboard motor
US20140033865A1 (en) Vehicle driving apparatus
JP6229133B2 (ja) 作業車の車軸駆動装置
US20170284510A1 (en) Dual clutch transmission
CN113915307A (zh) 动力传递装置
CN103080609A (zh) 乘用型作业机的行驶变速装置
JP4233338B2 (ja) 車輌のフレーム構造体
DE102018007361A1 (de) Schmierstruktur einer verbrennungsantriebsmaschine
CN105517832B (zh) 车轴驱动装置
JP5597888B2 (ja) 車軸駆動装置
JP2964519B2 (ja) 四輪駆動用変速機
JP4605657B2 (ja) 乗用型田植機
JP2017186970A (ja) クラッチ作動油供給用油圧ポンプユニット
JPH0538278Y2 (zh)
JP2000142141A (ja) 乗用田植機のトランスミッション
JP4871032B2 (ja) 作業機のステアリング操作構造
JP2002205561A (ja) 走行用静油圧式無段変速装置
JP2005106231A (ja) 走行作業機の動力伝達機構における潤滑油給油装置
JP4941820B2 (ja) 油圧式無段変速装置
JP2005114064A (ja) 作業機の伝動ケース構造
JP6097463B2 (ja) 車両用駆動力伝達構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71226

Termination date: 2018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