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517746A - 接缝焊接方法以及接缝焊接装置 - Google Patents

接缝焊接方法以及接缝焊接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517746A
CN105517746A CN201380079448.0A CN201380079448A CN105517746A CN 105517746 A CN105517746 A CN 105517746A CN 201380079448 A CN201380079448 A CN 201380079448A CN 105517746 A CN105517746 A CN 10551774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orkpiece
welding
duplexer
welding roll
seam weld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80079448.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517746B (zh
Inventor
池田贵史
金子贡
栗本典子
山足和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551774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51774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51774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51774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3MACHINE TOOLS; METAL-WORK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23KSOLDERING OR UNSOLDERING; WELDING; CLADDING OR PLATING BY SOLDERING OR WELDING; CUTTING BY APPLYING HEAT LOCALLY, e.g. FLAME CUTTING; WORKING BY LASER BEAM
    • B23K11/00Resistance welding; Severing by resistance heating
    • B23K11/06Resistance welding; Severing by resistance heating using roller electrodes
    • B23K11/061Resistance welding; Severing by resistance heating using roller electrodes for welding rectilinear seam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3MACHINE TOOLS; METAL-WORK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23KSOLDERING OR UNSOLDERING; WELDING; CLADDING OR PLATING BY SOLDERING OR WELDING; CUTTING BY APPLYING HEAT LOCALLY, e.g. FLAME CUTTING; WORKING BY LASER BEAM
    • B23K11/00Resistance welding; Severing by resistance heating
    • B23K11/002Resistance welding; Severing by resistance heating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articles or work
    • B23K11/0033Welding locally a thin plate to a large piec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3MACHINE TOOLS; METAL-WORK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23KSOLDERING OR UNSOLDERING; WELDING; CLADDING OR PLATING BY SOLDERING OR WELDING; CUTTING BY APPLYING HEAT LOCALLY, e.g. FLAME CUTTING; WORKING BY LASER BEAM
    • B23K11/00Resistance welding; Severing by resistance heating
    • B23K11/16Resistance welding; Severing by resistance heating taking account of the properties of the material to be welded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3MACHINE TOOLS; METAL-WORK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23KSOLDERING OR UNSOLDERING; WELDING; CLADDING OR PLATING BY SOLDERING OR WELDING; CUTTING BY APPLYING HEAT LOCALLY, e.g. FLAME CUTTING; WORKING BY LASER BEAM
    • B23K11/00Resistance welding; Severing by resistance heating
    • B23K11/16Resistance welding; Severing by resistance heating taking account of the properties of the material to be welded
    • B23K11/20Resistance welding; Severing by resistance heating taking account of the properties of the material to be welded of different metal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3MACHINE TOOLS; METAL-WORK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23KSOLDERING OR UNSOLDERING; WELDING; CLADDING OR PLATING BY SOLDERING OR WELDING; CUTTING BY APPLYING HEAT LOCALLY, e.g. FLAME CUTTING; WORKING BY LASER BEAM
    • B23K2103/00Materials to be soldered, welded or cut
    • B23K2103/02Iron or ferrous alloys
    • B23K2103/04Steel or steel alloy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3MACHINE TOOLS; METAL-WORK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23KSOLDERING OR UNSOLDERING; WELDING; CLADDING OR PLATING BY SOLDERING OR WELDING; CUTTING BY APPLYING HEAT LOCALLY, e.g. FLAME CUTTING; WORKING BY LASER BEAM
    • B23K2103/00Materials to be soldered, welded or cut
    • B23K2103/18Dissimilar material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Resistance Welding (AREA)
  • Battery Electrode And Active Subsutanc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接缝焊接方法以及接缝焊接装置(10)。接缝焊接装置(10)利用第1辊式电极(26)和第2辊式电极(28)对层叠体(100)进行夹持而进行接缝焊接,该层叠体(100)通过将多个工件(W1、W2、W3)层叠、且将该工件(W1、W2、W3)中的厚度最小的最薄工件(W3)配置于最外侧而形成。将与最薄工件(W3)接触的第2辊式电极(28)配置为与第1辊式电极(26)相比沿焊接进行方向先行。

Description

接缝焊接方法以及接缝焊接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对层叠体进行接缝焊接的接缝焊接方法以及接缝焊接装置,其中,该层叠体通过将多个工件层叠、且将所述工件中的厚度最小的最薄工件配置于最外侧而形成。
背景技术
接缝焊接作为将金属板彼此接合的方法而广为人知(例如,参照日本特开2007-167896号公报)。在接缝焊接中,利用一对辊式电极对层叠后的金属板(层叠体)进行夹持,然后在该辊式电极之间通电。更具体地,在层叠体中形成沿着层叠方向的电流路径。从正电极流出的电流按顺序依次通过该正电极所接触的金属板、金属板之间的接触部、负电极所接触的金属板而到达负电极。
在该通电过程中,在所述金属板之间的接触部产生电阻发热(焦耳热)。由此,在该部位发生熔融。
然后,因使层叠体相对于所述一对辊式电极相对地移动而使得电流路径移动,结果使得层叠体中的产生电阻发热的部位移动。即,电流从移动前已熔融的部位远离,因此,该部位的电阻发热结束。其结果,该部位的温度降低,由此使得该部位凝固而变为固态。该凝固部位主要被称为熔核。
另一方面,在与新形成的电流路径对应的部位,通过与上述相同的方式,金属板之间的接触部熔融。此后,通过连续地重复上述现象,将金属板彼此连续地接合。
发明内容
然而,有时通过将厚度不同的多个金属板层叠而构成为层叠体。而且,在将厚度最小的工件(最薄工件)配置于层叠体的最外侧而进行接缝焊接的情况下,该最薄工件和与该最薄工件相邻的其它工件之间的熔核有时并未充分生长。其理由推定如下,由于最薄工件的厚度最小,因此电阻率最小,从而并未产生充分的电阻发热。虽然为了使最薄工件附近的熔核大幅生长还想到了增大电流值的方案,但在该情况下会导致如下不良情况:容易引发工件熔融并飞散的所谓的飞溅(焊接碎屑)。
本发明是考虑到上述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接缝焊接方法以及接缝焊接装置,能够在层叠体中的配置于最外侧的最薄工件和与该最薄工件相邻的工件之间形成足够大小的熔核,并且能够排解产生焊接碎屑的担忧。
[1]本发明所涉及的接缝焊接方法是利用一对辊式电极对层叠体进行夹持而进行接缝焊接的接缝焊接方法,该层叠体通过将多个工件层叠、且将上述工件中的厚度最小的最薄工件配置于最外侧而形成,上述接缝焊接方法的特征在于,在使与上述最薄工件接触的上述一个辊式电极与上述另一个辊式电极相比沿焊接进行方向先行的状态下,一边使上述一对辊式电极相对于上述层叠体相对地移动、一边对该一对辊式电极之间进行通电。
根据本发明所涉及的接缝焊接方法,由于使与最薄工件接触的一侧的辊式电极与另一侧的辊式电极相比沿焊接进行方向先行,因此,在层叠体形成在从一侧的辊式电极朝向另一侧的辊式电极的焊接进行方向的反方向上倾斜的电流路径。于是,在某时刻T1,在上述电流路径上,在最薄工件和与该最薄工件相邻的工件的接触部位(第1部位)产生电阻发热。而且,在一对辊式电极相对于层叠体进行相对移动的时刻T2,在焊接进行方向上与上述第1部位相邻的第2部位发热,并且在上述另一侧的辊式电极侧与该第1部位相邻的第3部位发热。此时,由于已经发热的第1部位因第2部位和第3部位而被进一步加热,因此在上述第1部位形成足够大小的熔核(匀称的熔核)。由此,能够实现接合强度优异的接合。
另外,在使一侧的辊式电极与另一侧的辊式电极相比沿焊接进行方向先行的情况下,与使一对辊式电极的焊接进行方向上的位置对齐的情况相比,各辊式电极相对于层叠体的接触面积变大,并且工件间的接触面积变大。由此,电流路径的电流密度变得较小,因此,即使在增大在一对辊式电极之间流动的电流值的情况下,也能够适当地抑制喷溅的产生。
[2]在上述接缝焊接方法中,可以进行如下工序:计算工序,在该计算工序中,对上述层叠体的厚度相对于上述最薄工件的厚度的比例进行计算;以及设定工序,在该设定工序中,根据通过上述计算工序而计算出的上述比例,对从上述各辊式电极的旋转轴通过的线段相对于沿着上述层叠体的层叠方向的线段的、沿着焊接进行方向的倾斜角度进行设定。
根据这种方法,由于根据层叠体的厚度相对于最薄工件的厚度的比例而设定倾斜角度,因此能够有效地在上述层叠体形成足够大小的熔核。
[3]在上述接缝焊接方法中,在上述设定工序中,可以将上述倾斜角度设定为5°以下。根据这种方法,由于倾斜角度设定为5°以下,因此能够抑制一对辊式电极过度分离。因而,能够更有效地在层叠体形成足够大小的熔核。
[4]本发明所涉及的接缝焊接装置是利用一对辊式电极对层叠体进行夹持而进行接缝焊接的接缝焊接装置,该层叠体通过将多个工件层叠、且将上述工件中的厚度最小的最薄工件配置于最外侧而形成,上述接缝焊接装置的特征在于,将与上述最薄工件接触的上述一侧的辊式电极配置为与上述另一侧的辊式电极相比沿焊接进行方向先行。
根据本发明所涉及的接缝焊接装置,由于将与最薄工件接触的一侧的辊式电极配置为与另一侧的辊式电极相比沿焊接进行方向先行,因此能够实现与上述接缝焊接方法相同的效果。
[5]在上述接缝焊接装置中,还可以具备:比例计算单元,其对上述层叠体的厚度相对于上述最薄工件的厚度的比例进行计算;以及倾斜角度设定单元,其根据由上述比例计算单元计算出的比例,对从上述各辊式电极的旋转轴通过的线段相对于沿着上述层叠体的层叠方向的线段的、沿着焊接进行方向的倾斜角度进行设定。
根据这种装置,由于基于由比例计算单元计算出的比例而设定倾斜角度,因此能够有效地在层叠体形成足够大小的熔核。
[6]在上述接缝焊接装置中,上述倾斜角度设定单元可以将上述倾斜角度设定为5°以下。根据这种装置,由于倾斜角度设定为5°以下,因此能够抑制一对辊式电极过度分离。因而,能够更有效地在层叠体形成足够大小的熔核。
如以上说明,根据本发明,由于将与最薄工件接触的一侧的辊式电极配置为与另一侧的辊式电极相比沿焊接进行方向先行,因此能够在层叠体中的配置于最外侧的最薄工件和与该最薄工件相邻的工件之间形成足够大小的熔核。并且,由于能够增大各辊式电极相对于层叠体的接触面积、以及工件间的接触面积,因此能够消除产生喷溅的担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接缝焊接装置的概要整体侧视图。
图2是图1所示的接缝焊接机的立体图。
图3是所述接缝焊接机的示意性的局部主视图。
图4是用于对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接缝焊接方法进行说明的流程图。
图5是用于对层叠体中的、由第1辊式电极和第2辊式电极夹持的部位弯曲的状态进行说明的说明图。
图6是用于说明第1辊式电极相对于第1工件的接触面积、和第2辊式电极相对于第3工件的接触面积的示意说明图。
图7A是表示时刻T1下的层叠体的发热部位的说明图。
图7B是表示比时刻T1滞后的时刻T2的层叠体的发热部位的说明图。
图7C是表示比时刻T2滞后的时刻T3的层叠体的发热部位的说明图。
图8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接缝焊接装置的示意图。
图9是沿着图8中的IX-IX线的剖视图。
图10是表示图8的实施例的实验结果的图表。
图11是用于对本发明的变形例的接缝焊接方法进行说明的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针对本发明所涉及的接缝焊接方法以及用于实施该接缝焊接方法的接缝焊接装置,以下将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1及图2所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接缝焊接装置10用于对作为焊接对象物的层叠体100进行接缝焊接,该接缝焊接装置10具备:多关节机器人12;接缝焊接机16,其支承于所述多关节机器人12的前端臂14;输入部17;以及控制单元18。
首先,对所述层叠体100的结构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层叠体100例如用于汽车的车门开口部,并通过将3个工件(金属板)W1、W2、W3层叠而形成。
工件W1由高张力钢例如JAC590、JAC780、或者JAC980(均为日本钢铁联盟标准中规定的高性能高张力钢板、所谓的高强度钢板材)构成,该工件W1构成层叠体100的一侧的最外层(最外侧表面)。工件W2例如由与所述工件W1的材料相同的材料(高强度钢板材)构成,该工件W2构成层叠体100的中间层。工件W3例如由JAC270(日本钢铁联盟标准中规定的高性能拉深加工用钢板、即所谓的软钢板材)构成,该工件W3构成层叠体100的另一侧的最外层(最外侧表面)。
因此,与高强度钢板材的工件W1及工件W2相比,软钢板材的工件W3的电阻率低、且导热率高,因此本实施方式的层叠体100具有比较难以发热的特性。
从图3可知,工件W1的厚度和工件W2的厚度设定为D1(例如约1mm~约2mm),工件W3的厚度设定为比D1小的D2(例如约0.5mm~约0.7mm)的尺寸。即,工件W3成为层叠体100的最薄工件。此外,工件W1的厚度与工件W2的厚度可以不相同而是相异。
多关节机器人12构成为所谓的工业用机器人,在控制单元18的作用下,多关节机器人12能够使接缝焊接机16在任意位置以任意姿势移动(参照图1)。
接缝焊接机16具有:导轨20,其相对于多关节机器人12的前端臂14经由固定部19而固定;第1驱动机构22和第2驱动机构24,它们设置于导轨20;第1辊式电极26,其设置于第1驱动机构22;以及第2辊式电极28,其设置于第2驱动机构24。
导轨20构成为长方体状,在与前端臂14所处一侧的相反侧的面的宽度方向(图2中的箭头Z方向)大致中央遍及全长地形成有凸部30。
第1驱动机构22包括:第1移动台32,其设置为能够沿导轨20的延伸方向(箭头Y方向)相对于该导轨20移动;以及第1旋转轴34,其设置于第1移动台32、且供第1辊式电极26固定。
在第1移动台32形成有以能够滑动的方式与导轨20的凸部30卡合的凹部36。第1移动台32例如能够借助设置于导轨20的未图示的第1缸体和第1杆而沿导轨20的延伸方向相对于该导轨20移动。
第1旋转轴34沿导轨20的厚度方向(与箭头Y方向及箭头Z方向正交的方向)延伸,并能够借助设置于第1移动台32的未图示的第1旋转用马达而旋转。
第2驱动机构24包括:第2移动台38,其设置为能够沿导轨20的延伸方向(箭头Y方向)相对于该导轨20移动;第3移动台40,其设置为能够沿导轨20的宽度方向(图2中的箭头Z方向)相对于该第2移动台38移动;以及第2旋转轴42,其设置于第3移动台40、且供第2辊式电极28固定。
在第2移动台38上形成有以能够滑动的方式与导轨20的凸部30卡合的凹部44。第2移动台38例如能够借助设置于导轨20的未图示的第2缸体和第2杆而沿导轨20的延伸方向相对于该导轨20移动。在第2移动台38的形成有所述凹部44的面的相反侧的面,沿导轨20的宽度方向遍及全长地形成有凸部46。
在第3移动台40上形成有以能够滑动的方式与第2移动台38的凸部46卡合的凹部48。第3移动台40例如能够借助设置于第2移动台38的未图示的第3缸体和第3杆而沿导轨20的宽度方向(箭头Z方向)相对于该第2移动台38移动。
第2旋转轴42在相对于第1旋转轴34平行配置的状态下通过设置于第3移动台40的未图示的第2旋转用马达而能够旋转。
第1辊式电极26和第2辊式电极28分别形成为圆板状。从图2及图3可知,第1辊式电极26的外周面与层叠体100(工件W1)的一侧的面接触,第2辊式电极28的外周面与层叠体100(工件W3)的另一侧的面接触。第1辊式电极26和第2辊式电极28可以是相同结构,也可以构成为其径向的尺寸、宽度方向的尺寸不同。
接缝焊接机16还具有:焊接电源部50;第1导线(电线)52,其将焊接电源部50的负极与第1辊式电极26电连接;以及第2导线(电线)54,其将焊接电源部50的正极与第2辊式电极28电连接(参照图1及图3)。
焊接电源部50构成为包括交流电源与焊接变压器等,并经由第1导线52和第2导线54而对第1辊式电极26与第2辊式电极28之间进行通电。
输入部17能够对控制单元18输入信息,例如构成层叠体100的各工件W1~W3的板厚。
控制单元18具有机器人控制部58、板厚比例计算部59、倾斜角度设定部60以及焊接机控制部62。机器人控制部58对多关节机器人12进行驱动控制。
板厚比例计算部59基于从输入部17输入的各工件W1~W3的板厚信息等,对层叠体100的厚度D0相对于工件(最薄工件)W3的厚度D2的比例(板厚比例R=D2/D0)进行计算。
倾斜角度设定部60基于由板厚比例计算部59计算出的板厚比例R,对将第1辊式电极26的旋转轴线Ax1和第2辊式电极28的旋转轴线Ax2连结的线段B相对于沿着层叠体100的层叠方向(箭头Y方向)的线段A的、沿着焊接进行方向的倾斜角度θ进行设定(参照图3)。具体而言,所述板厚比例R越大,倾斜角度设定部60设定越大的倾斜角度θ。通过以该方式设置倾斜角度θ,将第2辊式电极28配置为在焊接进行方向上比第1辊式电极26先行。
在本实施方式中,倾斜角度设定部60例如将倾斜角度θ设定为7°以下,优选设定为5°以下。其理由在于,通过如此设定,能够抑制第1辊式电极26与第2辊式电极28过度分离。
另外,在板厚比例R大于5的情况下,倾斜角度设定部60优选将倾斜角度θ设定为处于3°≦θ≦5°的范围,在板厚比例R为3以下的情况下,优选将倾斜角度θ设定为1°左右。
其理由在于,若倾斜角度θ过小,则难以将工件W2与工件W3之间的接触部位充分加热,若倾斜角度θ过大,则形成于层叠体100的电流路径过长(第1辊式电极26与第2辊式电极28之间的间隔过宽),从而接缝焊接所需的焊接电流值变得过大。
焊接机控制部62对所述第1缸体~第3缸体、所述第1旋转用马达及第2旋转用马达、以及焊接电源部50进行驱动控制。
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接缝焊接装置10基本上以上述方式构成,接下来,在其与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接缝焊接方法的关系下,对其作用效果进行说明。
首先,板厚比例计算部59获取各工件W1~W3的厚度尺寸的信息而对板厚比例R进行计算(图4中的步骤S1)。各工件W1~W3的厚度尺寸可以通过作业者等将其输入至输入部17而获取,也可以根据预先存储于控制单元18的存储部等的工件信息(各工件的厚度尺寸等信息)而获取。
接着,倾斜角度设定部60基于计算出的板厚比例R而设定倾斜角度θ(步骤S2)。即,所述板厚比例R越大,倾斜角度设定部60将倾斜角度θ设定为越大。此时,例如,倾斜角度设定部60将该倾斜角度θ设定为处于3°≦θ≦5°的范围。
接下来,对第1辊式电极26与第2辊式电极28的相对位置进行调整以形成为设定的倾斜角度θ(步骤S3)。具体而言,焊接机控制部62对第3缸体内的压力进行控制而使第3移动台40在箭头Z方向上移动,由此使第2辊式电极28在焊接进行方向上以先行于第1辊式电极26的方式移动,从而使倾斜角度θ达到设定值。
然后,利用第1辊式电极26和第2辊式电极28而对层叠体100进行夹持(步骤S4)。具体而言,首先,机器人控制部58对多关节机器人12进行控制,使接缝焊接机16移动至层叠体100的焊接始点附近,对该接缝焊接机16的姿势进行调整以使得第1辊式电极26位于工件W1侧、且使得第2辊式电极28位于工件W3侧。而且,焊接机控制部62对第1缸体及第2缸体内的压力进行控制,由此使第1辊式电极26与第2辊式电极28相互接近。由此,第1辊式电极26的外周面与工件W1的一侧的面接触,并且第2辊式电极28的外周面与工件W3的另一侧的面接触。
由此,层叠体100被第1辊式电极26和第2辊式电极28加压并夹持。于是,层叠体100中的、由第1辊式电极26与第2辊式电极28夹持的部分弯曲为与各辊式电极26、28的形状对应的形状(参照图5),因此,与将各辊式电极26、28配置为使得它们在焊接进行方向的位置对齐的情况相比,第1辊式电极26相对于工件W1的接触面积S1沿焊接进行方向以及该第1辊式电极26的宽度方向增大,并且第2辊式电极28相对于工件W3的接触面积S2沿焊接进行方向的反方向以及该第2辊式电极28的宽度方向增大(参照图6)。
接着,通过一边使第1辊式电极26和第2辊式电极28旋转(转动)一边通电而进行接缝焊接(步骤S5)。即,机器人控制部58对多关节机器人12进行控制而使接缝焊接机16移动,并且焊接机控制部62对第1旋转用马达进行驱动而使第1辊式电极26旋转、且对第2旋转用马达进行驱动而使第2辊式电极28旋转。与此大致同时,焊接机控制部62对焊接电源部50进行驱动而对第1辊式电极26与第2辊式电极28之间进行通电。
于是,在层叠体100形成从第2辊式电极28朝向第1辊式电极26的、沿焊接进行方向的反方向倾斜的电流路径。因此,如图7A所示,在某时刻T1,在所述电流路径上,在工件W2与工件W3之间的接触部位(第1部位)H1a、工件W2的比该接触部位H1a略靠后方的部位H1b、以及比所述部位H1b略靠后方的工件W1与工件W2之间的接触部位H1c产生电阻发热。
而且,如图7B所示,在比所述时刻T1滞后的时刻T2,第1辊式电极26和第2辊式电极28在焊接进行方向相对于层叠体100略微移动,因此,在从所述接触部位H1a在焊接进行方向上略微错开的接触部位(第2部位)H2a、从所述部位H1b在焊接进行方向上略微错开的部位(第3部位)H2b、以及从所述接触部位H1c在焊接进行方向上略微错开的接触部位H2c产生电阻发热。此时,已经发热的所述接触部位H1a因所述接触部位H2a和所述部位H2b而被进一步加热。
而且,如图7C所示,在比所述时刻T2滞后的时刻T3,与时刻T2下的情况相同,在从所述接触部位H2a在焊接进行方向上略微错开的接触部位H3a、从所述部位H2b在焊接进行方向上略微错开的部位H3b、以及从所述接触部位H2c在焊接进行方向上略微错开的接触部位H3c产生电阻发热。
此时,所述接触部位H3c是与工件W3相比厚度更大、且电阻率大的工件W1与工件W2之间的接触部位,因此产生充分的电阻发热。
这样,通过在将第2辊式电极28配置为比第1辊式电极26先行的状态下进行接缝焊接,将容易变得加热不足的工件W2与工件(最薄工件)W3的接触部位H1a充分加热而使其熔融,因此能够在工件W2与工件W3之间的接触部位形成充分大的熔核。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形成于所述接触部位H3c的熔核生长至工件W2与工件W3之间的接触部位,因此能够实现整体匀称的较大的熔核。由此,将工件W1与工件W2牢固地接合,并且将工件W2与工件W3牢固地接合。
然后,在第1辊式电极26和第2辊式电极28到达焊接终点的时刻下,使接缝焊接结束(步骤S6)。具体而言,焊接机控制部62对焊接电源部50进行控制而停止对第1辊式电极26和第2辊式电极28之间的通电,通过对第1缸体及第2缸体内的压力进行调整而使第1辊式电极26和第2辊式电极28从层叠体100分离。此时,当前的接缝焊接周期结束。
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使与工件(最薄工件)W3接触的第2辊式电极28与第1辊式电极26相比沿焊接进行方向先行,因此在层叠体100上形成随着从第2辊式电极28朝向第1辊式电极26而相对于焊接进行方向的反方向倾斜的电流路径。于是,在某时刻T1,在所述电流路径上,在工件W3和与该工件W3相邻的工件W2之间的接触部位(第1部位)H1a产生电阻发热。而且,若达到第1辊式电极26和第2辊式电极28相对于层叠体100相对移动的时刻T2,则与所述第1部位H1a的焊接进行方向上相邻的第2部位H2a发热,并且在与该第1部位H1a的所述第1辊式电极26侧相邻的第3部位H2b发热。此时,已经发热的第1部位H1a通过第2部位H2a和第3部位H2b而被进一步加热,因此在所述第1部位H1a形成足够大小的熔核。由此,能够实现接合强度优异的接合。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与将第1辊式电极26和第2辊式电极28配置为使得它们的位置在焊接进行方向上对齐的情况相比,能够增大第1辊式电极26相对于工件W1的接触面积S1、以及第2辊式电极28相对于工件W3的接触面积S2。由此,由于电流路径的电流密度变得较小,因此,即使增大第1辊式电极26与第2辊式电极28之间的电流值,也能够适当地抑制喷溅的发生。
并且,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根据层叠体100的厚度D0相对于工件W3的厚度D2的板厚比例R而设定倾斜角度θ,因此能够有效地在所述层叠体100形成足够大小的熔核。并且,由于将所述倾斜角度θ设定为5°以下,因此能够抑制第1辊式电极26与第2辊式电极28之间的过度分离。因而,能够更有效地在层叠体100形成足够大小的熔核。
通过本发明所涉及的以下实施例而对本发明进行更加具体的说明。
实施例1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8及图9所示,利用具有与上述接缝焊接装置10相同的结构的接缝焊接装置200对作为焊接对象物的层叠体202进行了接缝焊接,然后进行了剪切强度试验。
作为层叠体202,使用按照板厚为0.65mm的工件(JAC270F)W10、板厚为1.80mm的工件(JSC590R)W20、以及板厚为1.40mm的工件(JSC590R)W30的顺序层叠而成的层叠体。即,根据R=(1.40+1.80+0.65)/0.65的计算式可知,该层叠体202的板厚比例R大于5,约为5.9。
在本实施例所涉及的接缝焊接装置200中,将第1辊式电极204配设于工件(最薄工件)W10侧,将第2辊式电极206配设于工件W30侧。
第1辊式电极204和第2辊式电极206分别采用由铜铬合金(CrCu)构成的水冷式的辊式电极。另外,将第1辊式电极204的厚度t1设定为10mm,将其外周面的曲率半径r1设定为15mm。将第2辊式电极206的厚度t2设定为10mm,将其外周面的曲率半径r2设定为100mm。
作为本实施例的焊接条件,将焊接速度设为4m/min,将加压力设为450kgf,使用通电时间为6msec且暂停时间为6msec的通电周期,将渐增时间设为150msec。
图10中示出本实施例所涉及的实验结果。在图10中,横轴表示焊接电流,纵轴表示倾斜角度。在该图10中,◎表示未产生喷溅而母材断裂的结构,○表示未产生喷溅而界面断裂的结构,△表示产生了喷溅且母材断裂的结果,×表示未产生喷溅而产生了剥离的结果。即,对于◎及○所示的部分而言,意味着各工件W10、W20、W30的热输入平衡良好。
根据该实验结果,在第2辊式电极206先行于第1辊式电极204的情况下(倾斜角度为-1度及-3度的情况下),与倾斜角度为0度的情况相比,结果为○的焊接电流幅度缩小。
在倾斜角度为+1度的情况下,与倾斜角度为0度的情况相比,结果为○的焊接电流幅度相同,但○的区域向高电流侧偏移。在倾斜角度为+3度的情况下,与倾斜角度为+1度的情况相比,○的区域进一步向高电流侧偏移且能够在局部获得◎的结果。在倾斜角度为+5度的情况下,与倾斜角度为+3度的情况相比,结果为◎的焊接电流幅度扩大。此外,在倾斜角度为+7度的情况下,无法获得○及◎的结果。
由此能够证明:在板厚比例R大于5的情况下,在倾斜角度为0°<θ≦5°的范围内,与倾斜角度为0度的情况相比,焊接性得到提高。另外,能够证明:在倾斜角度为3°≦θ≦5°的范围内,焊接性得到进一步提高。
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当然能够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地实现各种各样的结构。
例如,本发明所涉及的接缝焊接方法并不限定于对将3个工件W1、W2、W3层叠而构成的层叠体100进行接缝焊接的例子。例如,如图11所示,即使在对将2个工件W1、W3层叠而构成的层叠体102进行接缝焊接的情况下,也能够实现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另外,在对将4个以上的工件层叠而构成的层叠体进行接缝焊接的情况下也一样。

Claims (6)

1.一种接缝焊接方法,利用一对辊式电极(26、28)对层叠体(100)进行夹持而进行接缝焊接,该层叠体(100)通过将多个工件(W1、W2、W3)层叠、且将所述工件(W1、W2、W3)中的厚度最小的最薄工件(W3)配置于最外侧而形成,
所述接缝焊接方法的特征在于,
在使与所述最薄工件(W3)接触的一个所述辊式电极(28)与另一个所述辊式电极(26)相比沿焊接进行方向先行的状态下,一边使所述一对辊式电极(26、28)相对于所述层叠体(100)相对地移动、一边对该一对辊式电极(26、28)之间进行通电。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缝焊接方法,其特征在于,
进行如下工序:
计算工序,对所述层叠体(100)的厚度(D0)相对于所述最薄工件(W3)的厚度(D2)的比例进行计算;以及
设定工序,根据通过所述计算工序而计算出的所述比例,对从各所述辊式电极(26、28)的旋转轴(Ax1、Ax2)通过的线段(B)相对于沿着所述层叠体(100)的层叠方向的线段(A)的、沿着焊接进行方向的倾斜角度(θ)进行设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接缝焊接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设定工序中,将所述倾斜角度(θ)设定为5°以下。
4.一种接缝焊接装置(10),利用一对辊式电极(26、28)对层叠体(100)进行夹持而进行接缝焊接,该层叠体(100)通过将多个工件(W1、W2、W3)层叠、且将所述工件(W1、W2、W3)中的厚度最小的最薄工件(W3)配置于最外侧而形成,
所述接缝焊接装置的特征在于,
将与所述最薄工件(W3)接触的一个所述辊式电极(28)配置为与另一个所述辊式电极(26)相比沿焊接进行方向先行。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接缝焊接装置(10),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
比例计算单元(59),其对所述层叠体(100)的厚度(D0)相对于所述最薄工件(W3)的厚度(D2)的比例进行计算;以及
倾斜角度设定单元(60),其根据由所述比例计算单元(59)计算出的比例,对从所述各辊式电极(26、28)的旋转轴(Ax1、Ax2)通过的线段(B)相对于沿着所述层叠体(100)的层叠方向的线段(A)的、沿着焊接进行方向的倾斜角度(θ)进行设定。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接缝焊接装置(10),其特征在于,
所述倾斜角度设定单元(60)将所述倾斜角度(θ)设定为5°以下。
CN201380079448.0A 2013-09-09 2013-09-09 接缝焊接方法以及接缝焊接装置 Active CN10551774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3/074196 WO2015033460A1 (ja) 2013-09-09 2013-09-09 シーム溶接方法及びシーム溶接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517746A true CN105517746A (zh) 2016-04-20
CN105517746B CN105517746B (zh) 2018-02-23

Family

ID=5262796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80079448.0A Active CN105517746B (zh) 2013-09-09 2013-09-09 接缝焊接方法以及接缝焊接装置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1) US9868175B2 (zh)
CN (1) CN105517746B (zh)
BR (1) BR112016004989B1 (zh)
CA (1) CA2923798C (zh)
MX (1) MX370153B (zh)
MY (1) MY184570A (zh)
WO (1) WO2015033460A1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719375A (zh) * 2017-10-27 2019-05-07 白木工业株式会社 车辆用车门窗框的缝焊方法
CN112658450A (zh) * 2020-07-01 2021-04-16 Sdnt有限公司 位置变更容易的点焊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542979B2 (ja) * 2016-03-14 2019-07-10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シーム溶接方法及びシーム溶接装置
CN112955271B (zh) * 2018-11-26 2022-10-04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点焊方法
JP7215133B2 (ja) * 2018-12-17 2023-01-31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積層鋼板および記録装置
JP7132300B2 (ja) * 2020-09-18 2022-09-06 フタバ産業株式会社 抵抗スポット溶接方法及び抵抗スポット溶接装置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7168787A (en) * 1981-04-09 1982-10-18 Nisshin Steel Co Ltd Resistance seam welding method
JP2001079670A (ja) * 1999-09-13 2001-03-27 Dengensha Mfg Co Ltd マッシュ・シーム溶接方法
CN102198562A (zh) * 2010-03-23 2011-09-28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接缝焊接方法及用于该方法的机器
CN102416524A (zh) * 2010-09-27 2012-04-18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缝焊翘曲防止方法及装置
JP2013169547A (ja) * 2012-02-17 2013-09-02 Honda Motor Co Ltd シーム溶接方法及びその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892921A (en) * 1959-06-30 Method of and apparatus for edge welding sheet material
JP2007167896A (ja) 2005-12-21 2007-07-05 Nachi Fujikoshi Corp シーム溶接機、シーム溶接装置、シーム溶接ロボットシステム、シーム溶接方法及びローラ電極の回転駆動制御プログラム作成方法
CN102089111B (zh) * 2008-07-11 2014-02-12 三菱日立制铁机械株式会社 压薄滚焊方法及装置
JP5865132B2 (ja) * 2012-03-13 2016-02-17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シーム溶接方法及びシーム溶接装置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7168787A (en) * 1981-04-09 1982-10-18 Nisshin Steel Co Ltd Resistance seam welding method
JP2001079670A (ja) * 1999-09-13 2001-03-27 Dengensha Mfg Co Ltd マッシュ・シーム溶接方法
CN102198562A (zh) * 2010-03-23 2011-09-28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接缝焊接方法及用于该方法的机器
CN102416524A (zh) * 2010-09-27 2012-04-18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缝焊翘曲防止方法及装置
JP2013169547A (ja) * 2012-02-17 2013-09-02 Honda Motor Co Ltd シーム溶接方法及びその装置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719375A (zh) * 2017-10-27 2019-05-07 白木工业株式会社 车辆用车门窗框的缝焊方法
US11123815B2 (en) 2017-10-27 2021-09-21 Shiroki Corporation Seam welding method for vehicle door sash
CN112658450A (zh) * 2020-07-01 2021-04-16 Sdnt有限公司 位置变更容易的点焊装置
CN112658450B (zh) * 2020-07-01 2022-03-08 Sdnt有限公司 位置变更容易的点焊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A2923798A1 (en) 2015-03-12
MX2016003083A (es) 2017-08-04
WO2015033460A1 (ja) 2015-03-12
BR112016004989B1 (pt) 2020-11-17
CN105517746B (zh) 2018-02-23
MX370153B (es) 2019-12-03
US20160207138A1 (en) 2016-07-21
US9868175B2 (en) 2018-01-16
CA2923798C (en) 2018-10-23
MY184570A (en) 2021-04-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517746A (zh) 接缝焊接方法以及接缝焊接装置
CN102602072B (zh) 电阻点焊制品及其形成方法
JP5127788B2 (ja) 抵抗溶接方法、抵抗溶接部材、抵抗溶接機、抵抗溶接機の制御方法とその制御プログラムおよびその制御装置並びに抵抗溶接の評価方法とその評価プログラムおよびその評価装置
KR102215856B1 (ko) 저항 스폿 용접 방법
KR102127991B1 (ko) 저항 스폿 용접 방법 및 용접 구조물
JP5261984B2 (ja) 抵抗スポット溶接方法
JP5838823B2 (ja) 通電加熱方法、通電加熱装置及び熱間プレス成形方法
JP7010720B2 (ja) 抵抗スポット溶接方法
JP5609966B2 (ja) 抵抗スポット溶接方法
JPWO2019160141A1 (ja) 抵抗スポット溶接方法および溶接部材の製造方法
JP5814906B2 (ja) 抵抗溶接方法及び抵抗溶接装置
JP5865132B2 (ja) シーム溶接方法及びシーム溶接装置
JP2011200868A (ja) スポット溶接方法
JP5991444B2 (ja) 抵抗スポット溶接方法
CA3017303C (en) Seam welding method and seam welding device
JP2012187616A (ja) 抵抗溶接装置、および抵抗溶接方法
JP6104013B2 (ja) スポット溶接方法及びスポット溶接装置
JP6913062B2 (ja) 抵抗スポット溶接方法および溶接部材の製造方法
WO2020004115A1 (ja) 抵抗スポット溶接方法および溶接部材の製造方法
JP6241580B1 (ja) 抵抗スポット溶接方法
JP6254279B2 (ja) シーム溶接方法及びその装置
JP6049512B2 (ja) スポット溶接方法及びスポット溶接装置
JP2013169590A (ja) 片側スポット溶接装置及び片側スポット溶接方法
JP7423929B2 (ja) スポット溶接方法、溶接装置及び車両
JP2013169547A (ja) シーム溶接方法及びその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