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517463A - 座席装置 - Google Patents

座席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517463A
CN105517463A CN201480049458.4A CN201480049458A CN105517463A CN 105517463 A CN105517463 A CN 105517463A CN 201480049458 A CN201480049458 A CN 201480049458A CN 105517463 A CN105517463 A CN 10551746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ressure
sensitive switch
cushion pad
pressing component
sea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80049458.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517463B (zh
Inventor
中崎滋
川平哲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kura Ltd
Original Assignee
Fujikura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kura Ltd filed Critical Fujikura Ltd
Publication of CN10551746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51746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51746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51746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002Seats provided with an occupancy detection means mounted therein or there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70Upholstery springs ; Upholstery
    • B60N2/7094Upholstery spring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3/00Mechanisms for operating contacts
    • H01H3/02Operating parts, i.e. for operating driving mechanism by a mechanical force external to the switch
    • H01H3/14Operating parts, i.e. for operating driving mechanism by a mechanical force external to the switch adapted for operation by a part of the human body other than the hand, e.g. by foo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2215/00Tactile feedback
    • H01H2215/002Longer travel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2215/00Tactile feedback
    • H01H2215/004Collapsible dome or bubbl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2221/00Actuators
    • H01H2221/05Force concentrator; Actuating dimpl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2221/00Actuators
    • H01H2221/064Limitation of actuating pressur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2227/00Dimensions; Characteristics
    • H01H2227/022Collapsable dom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2227/00Dimensions; Characteristics
    • H01H2227/032Operating forc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2231/00Applications
    • H01H2231/026Ca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viation & Aerospace Engineering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Seats For Vehicles (AREA)
  • Chair Legs, Seat Parts, And Backres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座席装置。本发明的座席装置(5)具备:缓冲垫(60);支承部件(70),其用于支承缓冲垫(60);感压开关(SW),其与缓冲垫下表面隔开缝隙地配置;以及按压部件(90),其配置于缓冲垫(60)的下方,并且通过从缓冲垫下表面施加的压力而变形从而按压感压开关(SW)。对于缓冲垫下表面向下方位移的每单位位移量中的按压部件(90)的变形量而言,与直至感压开关(SW)接通的第1阶段相比,感压开关(SW)接通以后的第2阶段更大。

Description

座席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座席装置,应用于对车辆等的座席的落座进行检测的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作为车辆的安全系统之一,在乘车时对座椅安全带未系进行警告的报警系统被实用化。在该报警系统中,在检测出人的落座的状态下未检测出系有座椅安全带的情况下,发出警告。作为这样的报警系统等所使用的座席装置,提出了下述专利文献1。
该专利文献1的座席装置具备:挠性片状的感压开关(PSS/PSS2),其收纳于在座椅缓冲物(C1)的背面形成的凹陷(C1a);以及具有弹性的关闭体(C2),其与该感压开关(PSS/PSS2)的下表面接触从而关闭凹陷(C1a)。
在这样的座席装置中,由于座椅缓冲物(C1)使施加于一点的负载分散,所以较强的负载未局部地施加于感压开关(PSS/PSS2),感压开关(PSS/PSS2)的耐久性较高。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10-211836号公报
然而,在上述专利文献的座席装置中,由于在座椅缓冲物(C1)内部配置有感压开关(PSS/PSS2),所以存在在放置有比人轻的物体的情况下感压开关(PSS/PSS2)成为接通从而被误检测出的趋势。
另外,因向座椅缓冲物(C1)落座的人的体重,过度的压力继续施加于感压开关(PSS/PSS2),从而存在该感压开关(PSS/PSS2)的耐久性劣化的趋势。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既能够提高感压开关的耐久性也能够适当地检测出落座的座席装置。
用于解决上述课题的本发明的座席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缓冲垫;支承部件,其用于支承上述缓冲垫;感压开关,其与缓冲垫下表面隔开缝隙地配置;以及按压部件,其配置于上述缓冲垫的下方,并且通过从上述缓冲垫下表面施加的压力而变形从而按压上述感压开关,对于缓冲垫下表面向下方位移的每单位位移量中的上述按压部件的一部分变形量而言,与直至上述感压开关接通的第1阶段相比,上述感压开关接通以后的第2阶段更大。
支承于支承部件的缓冲垫中的缓冲垫下表面的位置在放置有比人轻的物体的情况下几乎不位移,但在人落座的情况下,向下方较大地位移。与产生这样的位移的缓冲垫下表面隔开缝隙地配置有感压开关。
因此,在缓冲垫放置有物体的情况下,缓冲垫与感压开关的相对位置几乎不位移,感压开关成为接通从而被误检测出的情况能够被抑制。另一方面,在人落座的情况下,缓冲垫与感压开关的相对位置变化从而感压开关成为接通。
然而,在本发明的座席装置中,具备通过从缓冲垫下表面施加的压力而变形从而按压感压开关的按压部件。因此,通过按压部件给予相对于对应于人的落座从缓冲垫下表面施加的按压力的反弹力,从而能够缓和来自缓冲垫的对感压开关的压力。
并且,对于缓冲垫下表面向下方位移的每单位位移量中的按压部件的一部分变形量而言,与直至感压开关接通的第1阶段相比,感压开关接通以后的第2阶段更大。
因此,对于按压部件而言,即便缓冲垫下表面较大地向下方位移,也能够使从该缓冲垫下表面施加于感压开关的按压力,在直至该感压开关接通的第1阶段与感压开关接通以后的第2阶段成为相同程度。
因此,例如如具有比正常范围重的体重的人落座的情况等那样,即便从缓冲垫施加过度的按压力,也能够缓和来自缓冲垫的对感压开关的按压力。这样,能够提高感压开关的耐久性。
优选上述按压部件具有第1挠曲部以及与上述第1挠曲部连结的第2挠曲部,上述第2挠曲部在上述第1挠曲部的挠曲量超过规定量以后挠曲。
在这种情况下,直至第1挠曲部的挠曲量超过规定量,能够通过第2挠曲部按压感压开关使其接通,并且在施加有在此以上的过大负载的情况下,通过第2挠曲部挠曲,能够缓和来自缓冲垫的对感压开关的按压力。
另外,优选上述按压部件具有第1挠曲部以及与上述第1挠曲部连结的第2挠曲部,上述第2挠曲部具有比上述第1挠曲部的每单位压力的挠曲量大的挠曲量。
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具有每单位压力的挠曲量不同的挠曲部,能够在开关接通之后使第2挠曲部挠曲,因此能够缓和来自缓冲垫的对感压开关的按压力。
另外,优选具有配置于在构成上述感压开关的开关元件的铅垂方向的不重叠的区域的基础部,上述基础部与上述第1挠曲部或者第2挠曲部连结。
在这种情况下,与在开关元件的铅垂方向的重叠的区域配置基础部的情况比较,能够适当地缓和来自缓冲垫的对感压开关的按压力。
另外,优选上述感压开关具备第1感压开关与第2感压开关,上述按压部件具备通过从上述缓冲垫下表面施加的压力而变形从而按压上述第1感压开关的第1按压部件、以及通过从上述缓冲垫下表面施加的压力而变形从而按压上述第2感压开关的第2按压部件,上述第1感压开关在从上述缓冲垫的座面侧施加有第1重量以上时,经由上述第1按压部件被接通,上述第2感压开关在从上述缓冲垫的座面侧施加有比上述第1重量大的第2重量以上时,经由上述第2按压部件被接通。
在这种情况下,能够以仅第1感压开关成为接通的情况、与第1感压开关以及第2感压开关双方成为接通的情况的两种模式获得施加于缓冲垫的重量的不同。因此,能够区分体重不同的人彼此。
另外,优选还具备设置于上述按压部件与上述按压部件对置的缓冲垫部分之间并且比上述缓冲垫的刚性大的刚性的加强部件,上述加强部件与上述缓冲垫的位移连动。
在具备这样的加强部件的情况下,即便在因缓冲垫的老化劣化而使缓冲垫下表面下垂的情况下,也能够防止与加强部件对置的缓冲垫部分下垂至比加强部件靠下方。因此,能够抑制因缓冲垫下表面下垂使得人与物体或者体重不同的人彼此的区分精度降低。不仅如此,而且在缓冲垫下表面具有凹凸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因该凹凸引起使得人与物体或者体重不同的人彼此的区分精度降低。
另外,优选还具备不与由落座引起的上述缓冲垫的位移连动地动作的部件,上述感压开关与上述缓冲垫下表面隔开缝隙地支承于上述部件。
在这种情况下,由于感压开关支承于不与由落座引起的缓冲垫的位移连动地动作的部件,所以即便缓冲垫位移,感压开关的位置也不位移。因此,在缓冲垫放置有物体的情况下,缓冲垫与感压开关的相对位置几乎不位移,感压开关成为接通从而被误检测出的情况能够被抑制。另一方面,在人落座的情况下,缓冲垫与感压开关的相对位置变化从而感压开关成为接通。这样,能够适当地区分人与物体。
另外,优选上述部件与上述支承部件形成为一体。在这种情况下,和不与由落座引起的缓冲垫的位移连动地动作的部件与支承部件未成形为一体的情况比较,由于由振动引起的偏移被避免,所以能够更加适当地检测出落座。
上述支承部件具备具有开口的框架部件以及张设于上述开口的多个弹簧,还具备在上述多个弹簧的一部分安装的传感器载置台,上述感压开关也能够与上述缓冲垫下表面隔开缝隙地配置于上述传感器载置台。
此外,优选在传感器载置台配置感压开关的情况下,与上述传感器载置台的和上述缓冲垫下表面最接近的部位相比,上述感压开关的和上述缓冲垫下表面最接近的部位成为较低的位置。
在这种情况下,在因缓冲垫的老化劣化而使缓冲垫下表面下垂时,该缓冲垫下表面被传感器载置台支承。因此,能够减少在缓冲垫下表面下垂的情况下感压开关继续接通这一情况。另外,由于与传感器载置台的和缓冲垫下表面最接近的部位相比,感压开关的和缓冲垫下表面最接近的部位成为较低的位置,所以在施加有负载的情况下,首先,缓冲垫下表面支承于传感器载置台,缓冲垫与感压开关的相对位置几乎不位移,然后,通过进一步施加负载,感压开关成为接通。因此,能够抑制感压开关成为接通从而被误检测出的情况,人与物体或者体重不同的人彼此的区分精度提高。
另外,优选在传感器载置台配置感压开关的情况下,上述按压部件以与上述传感器载置台的和上述缓冲垫下表面最接近的部位相比上述按压部件的和上述缓冲垫下表面最接近的部位成为较低的位置的方式配置。
在这种情况下,能够更加减少在缓冲垫下表面下垂的情况下感压开关继续接通这一情况。另外,人与物体或者体重不同的人彼此的区分精度更进一步提高。
如以上所述,根据本发明,能够实现既能够提高感压开关的耐久性又能够适当地检测出落座的座席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座席装置所使用的落座传感器的结构的分解图。
图2是表示落座传感器的外观以及剖面的状态的图。
图3是从立体方向观察座席装置的状态的图。
图4是表示沿图3的X-X线的剖面的图。
图5是将图4中的一部分放大后的图。
图6是表示缓冲垫下表面承受的负载的分布的图。
图7是以与图4相同的视角表示人落座于座席装置的情况下的状态的图。
图8是表示人落座于缓冲垫时的缓冲垫下表面以及弹簧底的位移的测定状态以及测定结果的曲线图。
图9是以与图5相同的视角表示人落座于座席装置的情况下的按压部件的状态的图。
图10是表示按压部件的变化的状态的图。
图11是通过沿图7的Y-Y线的剖面表示感压开关接通的状态的图。
图12是以与图5相同的视角表示第2实施方式中的按压部件的图。
图13是以与图9相同的视角表示人落座于座席装置的情况下的按压部件的状态的图。
图14是以与图5相同的视角表示第3实施方式中的按压部件的图。
图15是以与图9相同的视角表示人落座于座席装置的情况下的按压部件的状态的图。
图16是以与图4相同的视角表示第4实施方式的座席装置的图。
图17是以与图2(B)相同的视角表示第1感压开关以及第2感压开关的剖面的图。
图18是表示从正上方观察第5实施方式的座席装置的状态的图。
图19是表示通过图18的V-V线的剖面的状态的图。
图20是表示具备加强部件的座席装置的图。
图21是表示其他实施方式中的按压部件的配置的状态的图。
图22是表示其他实施方式中的感压开关的结构的图。
图23是对隔离物的开口与缓冲部件的关系进行说明的图。
图24是表示其他实施方式中的缓冲部件的结构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1)第1实施方式
使用附图对用于实施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进行详细的说明。
图1是表示座席装置所使用的落座传感器1的结构的分解图。如图1所示,落座传感器1具备感压开关与缓冲部件40作为主要构成要素,该感压开关具备第1电极片10、第2电极片20以及隔离物30作为主要构成要素。
第1电极片10具有第1绝缘片11、第1电极12与端子13。
第1绝缘片11形成为具有挠性的薄片状的绝缘片,例如形成为矩形。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第1绝缘片11由应配置第1电极12的主块B1、与应配置端子13的子块B2构成。子块B2比主块B1小,与该主块B1的长边方向的端部连结。
作为第1绝缘片11的材料,能够举出聚对苯二甲酸乙酯(PET)、聚对苯二甲酸丁酯(PBT)或者聚萘二甲酸(PEN)等树脂。
第1电极12是形成开关的一方的开关元件,例如形成为大致圆形的金属印刷层。另外,第1电极12配置于主块B1的一方的表面上。
端子13是导体的层,例如形成为大致四边形的金属片。另外,端子13配置于与配置第1电极12的面成为同侧的子块B2的表面上,经由第1布线14与第1电极12电连接,并且经由未图示的布线与车辆的电子控制单元电连接。
第2电极片20与第1电极片10相同,具有第2绝缘片21、第2电极22与端子23。
第2绝缘片21形成为具有挠性的薄片状的绝缘片,例如形成为矩形。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第2绝缘片21由应配置第2电极22的主块B11与应配置端子23的子块B12构成。主块B11形成为与第1绝缘片11的主块B1相同形状相同大小,子块B12形成为与第1绝缘片11的子块B2相同形状相同大小。此外,与主块B11连结的子块B12的连结位置和与第1绝缘片11的主块B1连结的子块B2的连结位置位于相对不同的位置。
作为第2绝缘片21的材料,与第1绝缘片11相同,能够举出PET、PBT或者PEN等树脂。此外,第2绝缘片21的材料可以与第1绝缘片11的材料相同,也可以不同。
第2电极22是形成开关的另一方的开关元件,例如形成为大致圆形的金属印刷层。另外,第2电极22配置于主块B11的表面上。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第2电极22的大小形成为与第1电极12相同大小,第2电极22的配置位置和第1电极12的相对于主块B1的配置位置位于相对相同的位置。
端子23是导体的层,例如形成为大致四边形的金属片。另外,端子23配置于与配置有第1电极12的面成为同侧的子块B12的表面上,经由第2布线24与第2电极22电连接,并且经由未图示的布线与车辆的电子控制单元电连接。
隔离物30形成为薄片状的绝缘片,具有开口31。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隔离物30与第1绝缘片11的主块B1形成为相同形状相同大小。作为该隔离物30的材料,与第1绝缘片11以及第2绝缘片21相同,能够举出PET、PBT或者PEN等树脂。此外,隔离物30的材料可以与第1绝缘片11或者第2绝缘片21的材料相同,也可以不同。
开口31的周边形状例如是大致圆形,开口31的直径形成为比第1电极12以及第2电极22的直径稍微小的状态。另外,开口31的配置位置与第1电极12的相对于主块B1的配置位置位于相对相同的位置。
在该开口31形成有与隔离物30的外部空间连接的狭缝32。即,狭缝32的一端与对应的开口31连结,另一端向隔离物30的侧方开放。
缓冲部件40是以若被施加压力则被压变形的方式变形的弹性部件,例如由设置有多个空孔的海绵状树脂、树脂制的纤维交织的无纺布或者橡胶等形成。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缓冲部件40形成为大致长方体状,其宽面与第1绝缘片11的主块B1的宽面相同。
图2是表示落座传感器1的外观以及剖面的状态的图。具体而言,图2(A)是从上侧观察落座传感器1的状态的图,图2(B)是表示沿图2(A)中的W-W线的剖面的状态的图。
如图2(A)以及(B)所示,在隔离物30的一方的面粘贴有第1电极片10,并且在该隔离物30的另一方的面粘贴有第2电极片20从而构成感压开关SW。即,感压开关SW是包含一对绝缘片11以及21的一部分、夹设于上述片部分之间的隔离物部位以及经由设置于该隔离物部位的开口31对置的一对电极12以及22的薄膜开关。此外,绝缘片11以及21的一部分是指至少配置电极的部分。即,感压开关SW是薄膜开关,在该感压开关SW中,一方的开关元件是第1电极12,另一方的开关元件是第2电极22。
在这样的感压开关SW的一方的绝缘片面粘贴有缓冲部件40从而构成落座传感器1。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缓冲部件40粘贴于感压开关SW的第1绝缘片11的与隔离物30对置的面的相反侧面。
接下来,对具备上述落座传感器1的座席装置5进行说明。图3是表示从立体方向观察座席装置5的状态的图。此外,在该图3中,为了方便,将落座传感器1以及按压部件90以大致长方体示出。
如图3所示,座席装置5具备缓冲垫60、缓冲载置单元70、传感器载置台80、上述落座传感器1与按压部件90作为主要构成要素。此外,在图3中,为了方便,将落座传感器1以及按压部件90简略示出。
缓冲垫60是成为落座对象的部件,并且形成为以若被施加压力则被压变形的方式变形的弹性部件。作为这样的弹性部件的材料,能够举出发泡聚氨酯等。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在该缓冲垫60的后端部连结有靠背部件61。
缓冲载置单元70是用于支承缓冲垫60的支承部件,在本实施方式中,具有架台71、支承框架72以及多个弹簧73。架台71是成为支承缓冲垫60的基盘的基础部件,具有不会因由人的落座引起而施加于缓冲垫60的压力从而变形的程度以上的刚性。
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由相互平行配设的左基础脚部71A以及右基础脚部71B、立设于左基础脚部71A的左前脚部71C以及左后脚部71D与立设于右基础脚部71B的右前脚部71E以及右后脚部71F构成架台71。作为这些脚部71A~71F的材料,例如能够举出金属或者陶瓷等。
支承框架72是支承多个弹簧73的框架部件,并且固定于架台71。另外,支承框架72与架台71相同,具有不会因由人的落座引起而施加于缓冲垫60的压力从而变形的程度以上的刚性。
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由前框架72A、后框架72B、左框架72C以及右框架72D构成支承框架72,这些框架72A~72D固定于左前脚部71C、左后脚部71D、右前脚部71E以及右后脚部71F彼此的上端。
作为各框架72A~72D的材料,例如能够举出金属或者陶瓷等。此外,各框架72A~72D的材料可以与脚部71A~71F的材料相同,也可以不同。另外,各框架72A~72D也可以与脚部71A~71F成形为一体。
多个弹簧73是载置缓冲垫60的部件,在支承框架72的开口并排地张设。
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各弹簧73形成为在相同面上以S字状反复弯曲的金属部件,其剖面形状例如为圆形。另外,这些弹簧73的前端安装于前框架72A,后端安装于后框架72B。这样,多个弹簧73沿缓冲垫60的前后方向在支承框架72的框架上端的开口面上隔开规定间隔地张设,并且构成为缓冲垫60的垫子。
传感器载置台80是载置落座传感器1的至少感压开关SW的部件,具有不会因由人的落座引起而施加于缓冲垫60的压力从而变形的程度以上的刚性。本实施方式中的传感器载置台80例如为板状,该传感器载置台80的一端固定于比弹簧底靠下方的前框架72A的侧面,另一端形成为开放端。
作为这样的传感器载置台80的材料,例如能够举出金属或者树脂等。此外,传感器载置台80的材料可以与架台71或者支承框架72的材料相同,也可以不同。
图4是表示沿图3的X-X线的剖面的图。此外,在图4中,为了方便,将落座传感器1以及按压部件90简略示出。如图4所示,落座传感器1中的感压开关SW位于缓冲垫60的下方,且在相互邻接的弹簧73之间通过传感器载置台80支承于支承框架72。
换言之,感压开关SW在弹簧73的铅垂方向的与各弹簧73不重叠的位置,与缓冲垫下表面隔开缝隙地被支承。即,感压开关SW的配置位置与弹簧73的配置位置在座席装置5的高度方向不同,在从正上方观察弹簧73的情况下,感压开关SW与弹簧73没有相互重叠地位于彼此分离的状态。
这样配置于传感器载置台80的感压开关SW经由具有该感压开关SW的落座传感器1的端子13以及23与车辆的ECU(ElectronicControlUnit:电子控制单元)连接。
图5是将图4中的一部分放大后的图。按压部件90是通过从缓冲垫下表面施加的压力变形从而按压感压开关SW的弹性部件。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如图5所示,该按压部件90形成为将基础部91、垫接收部92、第1挠曲部93以及第2挠曲部94成形为一体的橡胶制的部件。
基础部91是成为按压部件90的基础的部分,并且配置于在构成感压开关SW的开关元件(第1电极12以及第2电极22)的铅垂方向的不重叠的区域。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基础部91形成为具有开口的板状,在沿该开关元件(第1电极12以及第2电极22)的铅垂方向定位开口的状态下,在感压开关SW的与缓冲垫下表面对置的面(第2绝缘片21的与隔离物30对置的面的相反侧面)上,例如通过粘合剂被固定。
垫接收部92具有与缓冲垫下表面对置的面,是承受来自缓冲垫60的压力的部分。该垫接收部92在形成于基础部91的开口的上方,空开规定间隔地被第1挠曲部93支承。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垫接收部92形成为外径比在基础部91形成的开口的直径小的圆管形状。
第1挠曲部93与基础部91与垫接收部92连结,支承该垫接收部92,并且是通过来自与垫接收部92接触的缓冲垫60的压力而挠曲的部分。该第1挠曲部93与垫接收部92一起覆盖缓冲垫下表面对置的开口侧。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第1挠曲部93由从基础部91的一面中的开口周边沿与该一面正交的方向延伸的圆管状的部位、以及从该部位的前端向内侧弯曲从而到达垫接收部92的侧面的中空的大致圆锥台形状的部位构成。
第2挠曲部94是设置于垫接收部92与在基础部91的开口配置的感压开关SW之间并且根据第1挠曲部93的挠曲向开口方向移动从而按压感压开关SW且在第1挠曲部93的挠曲量超过规定量以后挠曲的部分。该第2挠曲部94中的每单位压力的挠曲量、与第1挠曲部93中的每单位压力的挠曲量可以是相同程度,也可以是不同程度。此外,挠曲量是指从未承受压力的状态变形的程度。
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第2挠曲部94形成为从垫接收部92的地基侧的一端面的开口周边朝向地基侧延伸的中空的球冠形状,在该第2挠曲部94的中央,形成有用于按压感压开关SW的凸部95。凸部95配置于在构成感压开关SW的开关元件间设置的开口31的铅垂方向的重叠的区域。
图6是表示缓冲垫下表面承受的负载的分布的图。在该图6中,纸面左侧相当于缓冲垫60的前侧,纸面右侧相当于缓冲垫60的后侧。
如图6所示,胯点HP及其前方与比胯点靠后方比较,在人正规落座时缓冲垫下表面承受的负载较大。此外,“正规落座”是指在臀部位于座面的里面深处且后背与靠背接触的状态下进行落座。另外,“胯点”是指臀部的最向下侧突出的部位。
另外,在人正规落座时缓冲垫下表面承受的负载的分布大体上分为第1区域MG1、第2区域MG2与第3区域MG3的三个阶段。第1区域MG1成为将在人正规落座时在缓冲垫下表面承受的负载之中最大的部位(以下,称为最大负载部位)作为基准、至相对于该部位的负载的比例成为90%以上的部位为止的区域。一方面,第2区域MG2成为将最大负载部位作为基准、至相对于该最大负载部位的比例成为80%以上不足90%的部位为止的区域。另一方面,第3区域MG3成为将最大负载部位作为基准、至相对于该最大负载部位的比例成为10%以上不足80%的部位为止的区域。第1区域MG1以及第2区域MG2大体上相当于缓冲垫座面的中央区域。
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在这样的第1区域MG1~第3区域MG3的任一区域的下方且在比弹簧底靠下方配置有传感器载置台80,在该传感器载置台80上配置有感压开关SW以及按压部件90。
图7是以与图4相同的视角表示人落座于座席装置5的情况下的状态的图。如图7所示,在人落座于缓冲垫60的情况下,由于负载施加于缓冲垫60的座面,所以在该缓冲垫60中从座面产生压力。
该压力向缓冲垫60的下方传递,胯点前方的缓冲垫下表面以及弹簧底以作为整体凹陷的方式位移,该缓冲垫60从未承受压力时的基准位置(用虚线表示)变低。
图8是表示人落座于缓冲垫60时的缓冲垫下表面以及弹簧底中的位移的测定状态以及测定结果的图。具体而言,图8(A)是表示缓冲垫下表面以及弹簧底中的位移的测定状态的剖视图,图8(B)是表示缓冲垫下表面以及弹簧底中的位移量的曲线图。
如图8(A)所示,对缓冲垫下表面以及弹簧底的位移,使用配置于胯点前方并且比弹簧底靠下方的激光位移计LDM进行了测定。
如图8(B)所示,在人落座于缓冲垫60的情况下,与在该缓冲垫60放置有行李的情况比较,缓冲垫下表面以及弹簧底能够遍及至缓冲垫60的左右方向的端部较大地进行位移。
此外,图8(B)的横轴表示如下意思:越朝向纸面右侧,越接近缓冲垫60的左右方向(宽度方向)的中心部,越朝向该纸面左侧,越接近缓冲垫60的左右方向的端部。
图9是以与图5相同的视角表示人落座于座席装置5的情况下的按压部件90的状态的图。具体而言,图9(A)表示较轻体重的人落座的情况下的按压部件90的状态,图9(B)表示较重体重的人落座的情况下的按压部件90的状态。
如图9(A)以及(B)所示,在人落座的情况下,按压部件90中的垫接收部92与对应于该落座从基准位置位移的缓冲垫下表面接触,对该垫接收部92施加压力。
这里,在落座者的体重为规定的阈值以下的情况下,如图9(A)所示,通过从缓冲垫60施加的压力,按压部件90中的第1挠曲部93挠曲垫接收部92被压下。而且,感压开关SW被与该垫接收部92连结的第2挠曲部94的凸部95按压。
此时,第2挠曲部94大体上不挠曲,来自缓冲垫60的对感压开关SW的按压力通过第1挠曲部93的反弹力而被缓和。
另一方面,在落座者的体重超过规定阈值的情况下,如图9(B)所示,与该体重为阈值以下的情况比较,较大的压力从缓冲垫60施加于垫接收部92。因此,按压部件90中的第1挠曲部93更大地挠曲从而垫接收部92被压下,感压开关SW被与该垫接收部92连结的第2挠曲部94的凸部95按压。
此时,第2挠曲部94挠曲,来自缓冲垫60的对感压开关SW的按压力通过第1挠曲部93的反弹力与第2挠曲部94的反弹力而被缓和。
这样,对于按压部件90而言,与感压开关SW接通时的变形量比较,缓冲垫下表面位于比该感压开关SW接通时的缓冲垫下表面的位置靠下方时的变形量大。
图10是表示按压部件90的变化的状态的图。具体而言,图10(A)是表示按压部件90的变化的着眼点的图,图10(B)是表示按压部件90的在着眼点的位移量与绝对位置的关系的图。
图10(A)中的P1表示垫接收部92的上表面与通过按压部件90的重心的铅垂线的交点,P2表示第2挠曲部94以及凸部95的边界面与通过按压部件90的重心的铅垂线的交点。
图10(B)中的曲线图的横轴表示P1、P2的位移量,纵轴表示距离基础部91的下表面的高度。另外,图中的虚线表示P1的变化,点划线表示P2的变化。
如图10所示,直至感压开关SW接通,主要是第1挠曲部93挠曲,因此对应于P1的位移量的增加,P1以及P2都变低。另一方面,在感压开关SW接通以后,第1挠曲部93的挠曲大体上被维持并且主要是第2挠曲部94挠曲,因此对应于P1的位移量的增加,仅P1变低。
即,对于缓冲垫下表面向下方位移的每单位位移量的按压部件90的一部分变形量而言,可知与直至感压开关SW接通的第1阶段相比,感压开关SW接通以后的第2阶段大。
按压部件90成为这样的变形量的理由是,直至感压开关SW接通,大体上仅第1挠曲部93作为缓冲物作用,在该感压开关SW接通以后,第1挠曲部93以及第2挠曲部94双方作为缓冲物作用。
图11是通过沿图7的Y-Y线的剖面表示感压开关SW接通的状态的图。如图11所示,若人落座于本实施方式的座席装置5的缓冲垫60,则从按压部件侧与传感器载置台侧双方对感压开关SW施加压力(参照箭头)。
在按压部件侧,通过按压部件90的垫接收部92,感压开关SW的第2绝缘片21被向下方按压。
另一方面,在传感器载置台侧,感压开关SW通过传感器载置台80支承于支承框架72,因此该感压开关SW的位置不位移。而且,由于传感器载置台80具有不会因由人的落座引起而施加于缓冲垫60的压力从而变形的程度以上的刚性,所以不挠曲。但是,由于在感压开关SW的第1绝缘片11的下侧粘贴有缓冲部件40,所以该缓冲部件40无论传感器载置台80的刚性的程度如何均挠曲,从而第1绝缘片11被向上方按压。
由于这样被按压的第1绝缘片11与第2绝缘片21具有挠性,所以以进入隔离物30的开口31的方式挠曲。通过这样挠曲,经由开口31相互对置的第1电极12与第2电极22接触。这样,感压开关SW成为接通。
此外,在被第1电极12与第2电极22夹持的隔离物30的开口31,形成有将开口与外部连通的狭缝32(图1)。
因此,在第2绝缘片21挠曲时,开口31的空气不会被保留在开口内而是经由狭缝32被排出。即,能够避免第1绝缘片11以及第2绝缘片21的挠曲被开口31内的空气抑制的情况。因此,与未形成有狭缝32的情况比较,第1电极12与第2电极22容易接触,能够提高感压开关SW的灵敏度。
如以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的座席装置5中,具备具有不会因由人的落座引起而施加于缓冲垫60的压力从而变形的程度以上的刚性的支承框架72。而且,通过固定于该支承框架72的传感器载置台80,感压开关SW1被支承。因此,感压开关SW的位置无论缓冲垫60的位移如何均不位移。
然而,缓冲垫下表面的位置虽然在放置有比人轻的物体的情况下,几乎不位移,但在人落座的情况下,向下方位移较大。在产生这样的位移的缓冲垫60的下方,感压开关SW与该缓冲垫下表面隔开缝隙地被支承。
因此,在将物体放置于缓冲垫60的情况下,缓冲垫60与感压开关SW的相对位置几乎不位移,感压开关SW成为接通从而被误检测出的情况被抑制。另一方面,在人落座的情况下,缓冲垫60与感压开关SW的相对位置变化从而感压开关SW成为接通。这样,能够适当地检测出落座。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的座席装置5中,具备通过从缓冲垫下表面施加的压力而变形从而按压感压开关SW的按压部件90。因此,通过按压部件90给予相对于对应于人的落座从缓冲垫下表面施加的按压力的反弹力,来自缓冲垫的对感压开关SW的按压力被缓和。
并且,对于缓冲垫下表面向下方位移的每单位位移量中的按压部件90的一部分变形量而言,与直至感压开关SW接通的第1阶段相比,感压开关SW接通以后的第2阶段更大。
因此,对于按压部件90而言,即便缓冲垫下表面较大地向下方位移,也能够使从该缓冲垫下表面施加于感压开关SW的压力,在直至该感压开关SW接通的第1阶段与感压开关SW接通以后的第2阶段成为相同程度。
因此,例如如具有比正常范围重的体重的人落座的情况等那样,即便从缓冲垫60施加过度的按压力,也能够缓和来自缓冲垫60的对感压开关SW的按压力。这样,能够提高感压开关SW的耐久性。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按压部件90的基础部91设置于感压开关SW的与缓冲垫下表面对置的面上。因此,与基础部91设置于传感器载置台80的情况比较,能够缩小按压部件90中的水平方向的宽度(横向宽度)。另外,与基础部91设置于传感器载置台80的情况比较,能够难以产生与感压开关SW的相对位置的偏移。并且,与基础部91设置于传感器载置台80的情况比较,本来应施加于感压开关SW的负载施加于传感器载置台80从而未适当地将负载施加于感压开关SW的情况消失。
(2)第2实施方式
接下来,使用附图对在本发明中成为优选的第2实施方式进行详细地说明。但是,在第2实施方式的座席装置的构成要素中,针对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或者等同的构成要素,标注相同的参照附图标记,并且适当地省略重复说明。
本实施方式的座席装置在具备与第1实施方式的按压部件90不同的构造的按压部件的点上,与第1实施方式的座席装置5不同。
图12是以与图5相同的视角表示第2实施方式中的按压部件100的图。如图12所示,按压部件100与按压部件90相同,是通过从缓冲垫下表面施加的压力而变形从而按压感压开关SW的弹性部件。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该按压部件100形成为将基础部91、第1挠曲部103以及第2挠曲部104成形为一体的橡胶制的部件。
在该按压部件100中,第1实施方式的垫接收部92被省略,第1挠曲部103的形状与第1实施方式中的第1挠曲部93不同,并且第2挠曲部104的形状与第1实施方式中的第2挠曲部94不同。
第1挠曲部103是与基础部91连结并且覆盖缓冲垫下表面对置的开口侧的部分,通过从该缓冲垫下表面施加的压力而挠曲。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第1挠曲部103形成为从基础部91的一面中的开口周边朝向缓冲垫下表面侧延伸的中空的球冠形状。
第2挠曲部104是设置于第1挠曲部103与在基础部91的开口配置的感压开关SW之间并且对应于该第1挠曲部103的挠曲向开口方向移动从而按压感压开关SW且在第1挠曲部103的变形量超过规定量以后挠曲的部分。该第2挠曲部104的每单位压力的挠曲量与第1挠曲部103的每单位压力的挠曲量可以是相同程度,也可以是不同程度。
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第2挠曲部104形成为与第1挠曲部103中的弯曲中央的内侧部分连结的中空的球形。
图13是以与图9相同的视角表示人落座于座席装置5的情况下的按压部件100的状态的图。具体而言,图13(A)表示较轻体重的人落座的情况下的按压部件100的状态,图13(B)表示较重体重的人落座的情况下的按压部件100的状态。
如图13(A)以及(B)所示,在人落座的情况下,按压部件100的第1挠曲部103与对应于该落座从基准位置位移的缓冲垫下表面接触,对该第1挠曲部103施加压力。
这里,在落座者的体重为规定的阈值以下的情况下,如图13(A)所示,通过从缓冲垫60施加的压力,第1挠曲部103挠曲从而第2挠曲部104被压下。而且,感压开关SW被该第2挠曲部104按压。
此时,第2挠曲部104大体上不挠曲,来自缓冲垫60的对感压开关SW的按压力通过第1挠曲部103中的反弹力而被缓和。
另一方面,在落座者的体重超过规定的阈值的情况下,如图13(B)所示,与该体重为阈值以下的情况比较,较大的压力从缓冲垫60施加于第1挠曲部103。因此,第1挠曲部103更大挠曲,第2挠曲部104被压下,感压开关SW被该第2挠曲部104按压。
此时,第2挠曲部104也挠曲,来自缓冲垫60的对感压开关SW的按压力通过第1挠曲部103的反弹力与第2挠曲部104的反弹力而被缓和。
这样,对于按压部件100而言,与第1实施方式的按压部件90相同,与感压开关SW接通时的变形量比较,缓冲垫下表面位于比该感压开关SW接通时的缓冲垫下表面的位置靠下方时的变形量更大。
即,对于缓冲垫下表面向下方位移的每单位位移量的按压部件100的一部分变形量而言,与直至感压开关SW接通的第1阶段相比,感压开关SW接通以后的第2阶段更大。
即便在取代第1实施方式的按压部件90具备这样的按压部件100的情况下,也能够获得与该第1实施方式的情况相同的效果。即,即便从缓冲垫60施加有过度的按压力,也能够缓和来自缓冲垫60的对感压开关SW的按压力。
(3)第3实施方式
接下来,使用附图对在本发明中成为优选的第3实施方式进行详细地说明。但是,在第3实施方式中的座席装置的构成要素中,针对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或者等同的构成要素,标注相同的参照附图标记,并且适当地省略重复说明。
本实施方式的座席装置在具备与第1实施方式的按压部件90不同构造的按压部件的点上,与第1实施方式的座席装置5不同。
图14是以与图5相同的视角表示第3实施方式中的按压部件110的图。此外,在图14中,为了方便,感压开关SW简略示出。如图14所示,按压部件110与按压部件90相同,是通过从缓冲垫下表面施加的压力而变形从而按压感压开关SW的弹性部件。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该按压部件110形成为将基础部111、第1挠曲部113以及第2挠曲部114成形为一体的橡胶制的部件。
基础部111位于感压开关SW的与缓冲垫下表面对置的面上,并且配置于在构成该感压开关SW的开关元件(第1电极12以及第2电极22)间设置的开口31的铅垂方向重叠的区域。此外,基础部111与第1实施方式的基础部91不同,未形成有开口。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基础部111例如为立方体形状。
第1挠曲部113是在感压开关SW的上方与第2绝缘片21空开规定间隔配置并且通过从缓冲垫下表面施加的压力而挠曲的部分。该第1挠曲部113兼为第1实施方式中的垫接收部92与第1挠曲部93。这样的第1挠曲部113在本实施方式中例如为立方体形状。
第2挠曲部114是与基础部111和第1挠曲部113连接从而支承该第1挠曲部113并且在第1挠曲部113的变形量超过规定量以后挠曲的部分。该第2挠曲部114中的每单位压力的挠曲量与第1挠曲部113中的每单位压力的挠曲量相比较大。
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第2挠曲部114形成为圆管形状,该第2挠曲部114的一端与基础部111连结,并且该第2挠曲部114的另一端与第1挠曲部113连结。
图15是以与图9相同的视角表示人落座于座席装置5的情况下的按压部件110的状态的图。具体而言,图15(A)表示较轻体重的人落座的情况下的按压部件110的状态,图15(B)表示较重体重的人落座的情况下的按压部件110的状态。
如图15(A)以及(B)所示,在人落座的情况下,按压部件110中的第1挠曲部113与对应于该落座从基准位置位移的缓冲垫下表面接触,对该第1挠曲部113施加压力。
这里,在落座者的体重为规定的阈值以下的情况下,如图15(A)所示,利用从缓冲垫60施加的压力,通过第1挠曲部113、第2挠曲部114以及基础部111按压感压开关SW。
此时,第1挠曲部113挠曲,但与该第1挠曲部113相比每单位压力的挠曲量较大的第2挠曲部114大体上不挠曲,来自缓冲垫60的对感压开关SW的按压力通过第1挠曲部113中的反弹力而被缓和。此外,此时也可以是基础部111挠曲的情况。
另一方面,在落座者的体重超过规定的阈值的情况下,如图15(B)所示,与该体重为阈值以下的情况比较,较大的压力从缓冲垫60施加于第1挠曲部103。
此时,不仅第1挠曲部113挠曲,第2挠曲部114也挠曲,来自缓冲垫60的对感压开关SW的按压力通过第1挠曲部113的反弹力与第2挠曲部114的反弹力而被缓和。此外,此时也可以是基础部111挠曲的情况。
这样,对于按压部件110而言,与第1实施方式的按压部件90相同,与感压开关SW接通时的变形量比较,缓冲垫下表面位于比该感压开关SW接通时的缓冲垫下表面的位置靠下方时的变形量更大。
即,对于缓冲垫下表面向下方位移的每单位位移量中的按压部件110的一部分变形量而言,与直至感压开关SW接通的第1阶段相比,感压开关SW接通以后的第2阶段较大。
即便在取代第1实施方式的按压部件90而设置这样的按压部件110的情况下,也能够获得与该第1实施方式的情况相同的效果。即,即便从缓冲垫60施加有过度的按压力,也能够缓和来自缓冲垫60的对感压开关SW的按压力。
(4)第4实施方式
接下来,使用附图对在本发明中成为优选的第4实施方式进行详细地说明。但是,在第4实施方式中的座席装置的构成要素中,针对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或者等同的构成要素,标注相同的参照附图标记,并且适当地省略重复说明。
图16是以与图4相同的视角表示第4实施方式的座席装置的图。如图16所示,对于本实施方式的座席装置而言,在第1实施方式的传感器载置台80配置有2个感压开关SW11以及SW12的点上,与在该传感器载置台80配置有1个感压开关SW的第1实施方式存在不同。
上述第1感压开关SW11与第2感压开关SW12在以从缓冲垫下表面承受相同程度的压力的方式相互接近的状态下配置。
即,在与施加于缓冲垫下表面的负载的关系中可知,在缓冲垫下表面的与着眼的部位的负载差成为20%以下的区域的铅垂方向,第1感压开关SW11以及第2感压开关SW12配置于弹簧73的下方。
另外,在与相互邻接的弹簧73的关系中可知,在该弹簧73之间,在与弹簧73的中心轴正交的直线上,第1感压开关SW11与第2感压开关SW12没有相互接触地并排配置。另外,在与感压开关的开口31(图2)的关系中可知,空开该开口31的直径的5倍的值以下的间隔,配置第1感压开关SW11以及第2感压开关SW12。
从缓冲垫下表面至第1感压开关SW11的最短距离D1具有比从缓冲垫下表面至第2感压开关SW12的最短距离D2小的关系。
此外,最短距离D1或者D2也能够换言之为朝向缓冲垫下表面的铅垂方向的从缓冲垫下表面至第1感压开关SW11或者第2感压开关SW12的直线距离。
图17是以与图2(B)相同的视角表示第1感压开关SW11以及第2感压开关SW12的剖面的图。具体而言,图17(A)表示第1感压开关SW11的剖面,图17(B)表示第2感压开关SW12的剖面。
如图17所示,构成第1感压开关SW11的缓冲部件41的厚度T1具有比构成第2感压开关SW12的缓冲部件42的厚度T2大的关系。通过具有这样的关系,上述最短距离D1比最短距离D2小。
此外,在由缓冲部件41与缓冲部件42的厚度不同引起从而第1感压开关SW11的灵敏度与第2感压开关SW12的灵敏度实际上不同的情况下,适当地调整该缓冲部件41或者42的硬度。
灵敏度是感知压力的程度,表示形成开关的一方的开关元件(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电极12)与另一方的开关元件(在本实施方式中第2电极22)中的接触的容易度的程度。
另外,对于本实施方式的座席装置而言,在第1实施方式的传感器载置台80配置有2个按压部件120以及130(图16)的点上,与在该传感器载置台80配置有一个按压部件90的第1实施方式存在不同。
上述第1按压部件120与第2按压部件130形成为与上述实施方式的按压部件90、100或者110相同的构造。此外,在图16中,为了方便,第1按压部件120以及第2按压部件130简略示出。
如以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的座席装置中,在不与由落座引起的缓冲垫的位移连动地动作的支承框架72,通过传感器载置台80,支承有第1感压开关SW11与第2感压开关SW12。因此,即便缓冲垫60位移,第1感压开关SW11与第2感压开关SW12的位置也不位移。
另一方面,在相对于缓冲垫60从座面侧施加有人等的重量的情况下,缓冲垫下表面以及弹簧底以作为整体凹陷的方式位移,从未落座时的位置变低。该位移量在人落座的情况下、与在放置有比该人轻的物体的情况下大幅度不同。
即,在人落座的情况下,缓冲垫60作为整体向下方较大地位移,相对于第1感压开关SW11与第2感压开关SW12的相对位置变化。在该情况下,第1感压开关SW11经由第1按压部件120被缓冲垫60按压成为接通,第2感压开关SW12经由第2按压部件130被缓冲垫60按压成为接通。
与此相对,在缓冲垫60放置有物体的情况下,缓冲垫60几乎不位移,相对于第1感压开关SW11与第2感压开关SW12的相对位置的变化量也较小,因此能够抑制第1感压开关SW11与第2感压开关SW12成为接通从而被误检测出的情况。因此,能够区分出人与物体。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的座席装置中,第1感压开关SW11与第2感压开关SW12以与缓冲垫下表面隔开缝隙的方式,在缓冲垫的下方以接近的状态配置。另外,最短距离D1具有比最短距离D2小的关系。
因此,能够通过仅第1感压开关SW11成为接通的情况、与第1感压开关SW11以及第2感压开关SW12双方成为接通的情况的两种模式获得施加于缓冲垫60的重量的不同。因此,也能够区分出体重不同的人彼此。
(5)第5实施方式
接下来,使用附图对在本发明中成为优选的第5实施方式进行详细地说明。但是,在第5实施方式中的座席装置的构成要素中,针对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或者等同的构成要素,标注相同的参照附图标记,适当地省略重复说明。
图18是表示从正上方观察第5实施方式的座席装置的状态的图。如图18所示,对于本实施方式的座席装置而言,代替第1实施方式的缓冲载置单元70,在设置有座椅底板75的点上,与第1实施方式不同。
座椅底板75是用于支承缓冲垫60的支承部件,具有不会因由人的落座引起而施加于缓冲垫60的压力从而变形的程度以上的刚性。作为该座椅底板75的材料,例如能够举出金属或者陶瓷等。
另外,对于本实施方式的座席装置而言,在第1实施方式的缓冲垫60的下表面形成有沿缓冲垫60的前后方向延伸的槽状的凹部50的点上,与第1实施方式不同。
在将该凹部50的宽度W(与缓冲垫60的左右方向成为平行的方向的长度)设为1的情况下,该凹部50的长度L(与缓冲垫60的前后方向成为平行的方向的长度)的比例为2以上。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凹部50的宽度W形成为使构成感压开关的电极沿凹部50的宽度方向无法并排2个的宽度,凹部50的长度L形成为使构成感压开关的电极沿凹部50的长边方向能够并排2个以上的长度。具体而言,凹部50的宽度W例如为45mm左右,该凹部50的长度L例如为140mm左右。
这样的凹部50形成于比胯点HP靠前方,例如以通过缓冲垫60的左右方向的中心的铅直平面VF为基准形成为左右对称。
图19是表示通过图18的V-V线的剖面的状态的图。此外,在图19中,为了便于理解,感压开关SW的剖面未示出。如图19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座席装置中,感压开关SW以及按压部件90载置于座椅底板75的载置面上。另外,以将上述感压开关SW以及按压部件90收纳于凹部50内的方式,在座椅底板75的载置面上载置缓冲垫60。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按压部件90的垫接收部92与凹部50之间形成间隙GP。
在这样的本实施方式的座席装置中,在从座面侧对缓冲垫60施加压力的情况下,该缓冲垫60的下表面的凹部50挠曲,感压开关SW经由按压部件90成为接通。
然而,在未形成有这样的凹部50的情况下,存在从该缓冲垫的落座部位沿前后方向分布的压力分散从而沿该前后方向难以传递的趋势。因此,在本实施方式的座席装置中,即便缓冲垫60不同从而沿缓冲垫60的左右方向扩展的带状的压力沿前后方向偏移,也对凹部50的任意部分施加压力。而且,若对凹部50的任意部分施加压力,则将该部分作为基点沿凹部50向整体传播压力,该凹部50挠曲。即,沿凹部50压力集中。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的座席装置的情况下,即便使用不同的缓冲垫60,对配置于沿缓冲垫60的前后方向延伸的凹部50的空间的感压开关SW,按压部件90也通过该凹部50整体挠曲给予与该落座部位位于座面部位时相同的按压力。即,沿缓冲垫60的前后方向延伸的凹部50不仅单单作为收纳空间,而且作为按压集中用而经由按压部件90作用于感压开关SW。因此,即便不特意使用不同结构的感压开关,或者纵然感压开关是一个,也能够提高该感压开关的灵敏度。
此外,沿缓冲垫60的左右方向分布的压力无论是否形成有槽,均扩展至缓冲垫的下侧的左右端附近。因此,假如在取代凹部50将沿缓冲垫60的左右方向延伸的槽形成于缓冲垫60的下表面的情况下,该槽也不会作为按压集中用作用于感压开关SW。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在按压部件90的第1挠曲部93与凹部50之间形成有间隙GP。
因此,与没有间隙GP的情况比较,能够减少因在放置有比人轻的行李等时施加于缓冲垫60的压力而使感压开关SW成为接通这一误检测。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由于在施加于缓冲垫60的压力集中的凹部50内配置有感压开关SW以及按压部件90,所以设置这样的间隙GP特别有用。另外,也能够以通过在人落座时施加于缓冲垫60的压力而使感压开关SW成为接通的方式通过间隙GP的大小进行调整。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应用了第1实施方式中的按压部件90,但也可以取代该按压部件90,应用第2实施方式中的按压部件100或者第3实施方式中的按压部件110。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应用了第1实施方式中的感压开关SW以及按压部件90,但也可以取代该感压开关SW以及按压部件90,应用第4实施方式中的感压开关SW11以及SW12与按压部件120以及130。
此外,在应用感压开关SW11以及SW12与按压部件120以及130的情况下,也可以将该感压开关SW11以及SW12与按压部件120以及130收纳于1个凹部50。或者,也可以使感压开关SW11以及按压部件120、与感压开关SW12以及按压部件130收纳于不同的凹部50。
(6)其他实施方式
以上,将第1实施方式~5实施方式作为一个例子进行了说明。然而,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第1实施方式~5实施方式。
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应用了相互不同构造的按压部件90、100或者110。然而,只要是通过从缓冲垫下表面施加的压力而变形从而按压感压开关的按压部件,并且对于缓冲垫下表面向下方位移的每单位位移量中的按压部件的一部分变形量而言,与直至感压开关SW接通的第1阶段相比,感压开关SW接通以后的第2阶段较大,能够应用上述实施方式中的构造以外的按压部件。
例如,在上述第1实施方式以及第2实施方式中,应用了将第1挠曲部93或者103与基础部91连结的按压部件90或者100,但也可以如第3实施方式等那样,应用将第2挠曲部与基础部连结的按压部件。或者,在上述第3实施方式中,应用了将第2挠曲部114与基础部111连结的按压部件110,但也可以如第1实施方式或者第2实施方式等那样,应用将第1挠曲部与基础部连结的按压部件。总之,基础部与第1挠曲部或者第2挠曲部连结。
另外,在上述第4实施方式中,通过形成为使构成第1感压开关SW11的缓冲部件41的厚度比构成第2感压开关SW12的缓冲部件42的厚度大的关系,使最短距离D1比最短距离D2小。
然而,使最短距离D1比最短距离D2小的方法并不限定于使缓冲部件41与缓冲部件42的厚度不同。例如,也可以取代缓冲部件41以及42,或者不仅使缓冲部件41以及42的厚度,而且使第1绝缘片11、第2绝缘片21、第1电极12、第2电极22与隔离物30的任一个或者多个的厚度形成为与第2感压开关SW12相比第1感压开关SW11更大的关系。即,第1感压开关SW11的厚度Tx(图17)只要为比第2感压开关SW12的厚度Ty(图17)大的状态即可。
另外,在传感器载置台80的上表面形成有凹凸,在相互相同的厚度的第1感压开关SW11以及第2感压开关SW12中,也可以通过使配置第1感压开关SW11的面,比配置第2感压开关SW12的面低,使最短距离D1比最短距离D2小。
另外,在上述第4实施方式中,从缓冲垫下表面至第1感压开关SW11的最短距离D1具有比从缓冲垫下表面至第2感压开关SW12的最短距离D2小的关系。
然而,也可以取代上述使最短距离D1比最短距离D2小的关系,或者不仅具有该关系,而且使从缓冲垫下表面至第1按压部件120的最短距离具有比从缓冲垫下表面至第2按压部件130的最短距离小的关系。
此外,从缓冲垫下表面至第1按压部件120的最短距离比从缓冲垫下表面至第2按压部件130的最短距离小的方法与最短距离D1比最短距离D2小的方法相同。
即,具有使构成按压部件的基础部、垫接收部、第1挠曲部或者第2挠曲部的任一个或者多个部分中的距离传感器载置台80的高度形成为与第2按压部件130相比第1按压部件120较大的关系的方法。
另外,在传感器载置台80的上表面形成凹凸,并且准备相互相同构造的第1感压开关以及第2感压开关、与相互相同构造的第1按压部件以及第2按压部件。而且,具有使配置第1感压开关以及第1按压部件的面比配置第2感压开关以及第2按压部件的面低的方法。
另外,在上述第4实施方式中,第1感压开关SW11以及第2感压开关SW12的灵敏度形成为相同程度,最短距离D1比最短距离D2小。
然而,也可以形成为第1感压开关SW11的灵敏度比第2感压开关SW12的灵敏度高,从缓冲垫下表面至感压开关SW11以及SW12的最短距离为相同程度。
此外,作为使第1感压开关SW11的灵敏度比第2感压开关SW12的灵敏度高的方法,例如能够举出使第1感压开关SW11中的开口31形成为比第2感压开关SW12中的开口31大的关系的情况。作为其他例子,能够举出第1绝缘片11、第2绝缘片21、第1电极12、第2电极22或者隔离物30的硬度形成为与第2感压开关SW12相比第1感压开关SW11较小的关系的情况。
另外,也可以使第1感压开关SW11中的在开口31形成的狭缝32保持原样,省略第2感压开关SW12中的在开口31形成的狭缝32。在这种情况下,在第2感压开关SW12的开口31中,开口内的空气未被排出地存积,第1绝缘片11以及第2绝缘片21的挠曲通过该空气被抑制,因此第1感压开关SW11的灵敏度比第2感压开关SW12的灵敏度高。因此,即便在制造时被形成的开口31的大小等上产生误差,也能够容易使第1感压开关SW11的灵敏度与第2感压开关SW12的灵敏度明确不同。
此外,也可以取代具有第1感压开关SW11的灵敏度比第2感压开关SW12的灵敏度高的关系,或者不仅具有该关系,而且具有第1按压部件120中的每单位压力的变形量比第2按压部件130中的每单位压力的变形量大的关系。
使第1按压部件120与第2按压部件130的变形量不同的方法例如是如下方法:使构成按压部件的基础部、垫接收部、第1挠曲部或者第2挠曲部的任一个或者多个部分中的硬度形成为,与第2按压部件130相比第1按压部件120更小的关系。
总之,只要是在从缓冲垫60的座面侧施加有第1重量以上时,经由第1按压部件第1感压开关被接通,在从该缓冲垫60的座面侧施加有比第1重量大的第2重量以上时,经由第2按压部件第2感压开关被接通的关系即可。
另外,在上述第4实施方式中,在第1按压部件120以及第2按压部件130、与该按压部件对置的缓冲垫部分之间未设置有任何部件。
然而,优选在第1按压部件120以及第2按压部件130、与该按压部件对置的缓冲垫部分之间设置有与缓冲垫60的位移连动的加强部件。
具体而言,例如能够举出图20所示的实施例。在该实施例中,板状的加强部件150配置于第1按压部件120以及第2按压部件130、与该按压部件对置的缓冲垫部分之间,并且配置于邻接的弹簧73之间。该加强部件150的一端侧固定于邻接的弹簧73的一方,该加强部件150的另一端侧固定于邻接的弹簧73的另一方。
在具备这样的加强部件150的情况下,即便在因缓冲垫60的老化劣化使缓冲垫下表面下垂的情况下,也能够防止与该加强部件150对置的缓冲垫部分的缓冲垫下表面下垂至比加强部件150靠下方。因此,能够抑制因缓冲垫下表面下垂使得人与物体或者体重不同的人彼此的区分精度降低。不仅如此,即便在缓冲垫下表面具有凹凸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由该凹凸引起从而人与物体或者体重不同的人彼此的区分精度降低。
此外,也可以取代这样的加强部件150,例如应用粘贴于第1按压部件120以及第2按压部件130对置的缓冲垫部分的薄膜状的加强部件。但是,从防止缓冲垫下表面下垂至弹簧73的下方的观点来看,与粘贴薄膜状的加强部件的情况比较,优选应用上述加强部件150。
作为这样的加强部件的材料,只要与缓冲垫60的刚性相比较大即可,优选比该刚性大的材料。具体而言,能够举出金属、树脂等。此外,上述加强部件也能够应用于第1实施方式~3实施方式、第5实施方式。
另外,在上述第1实施方式~4实施方式中,在支承缓冲垫60的支承部件的构成要素亦即支承框架72,通过传感器载置台80支承有感压开关,在上述第5实施方式中,在支承缓冲垫60的支承部件亦即座椅底板75的载置面上载置有感压开关,向该座椅底板75直接地支承有感压开关。
然而,支承感压开关的支承方式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例如,也可以在架台71通过传感器载置台80支承有感压开关。另外,也可以是架台71或者支承框架72以外的部件。并且,能够应用通过成形使架台71或者支承框架72与传感器载置台80成为一体的框架在该框架上载置落座传感器从而不经由传感器载置台地直接进行支承的方式。总之,能够在不与由落座引起的缓冲垫60的位移连动地动作的部件支承感压开关。此外,在架台71或者支承框架72与传感器载置台80成形为一体的情况下,与未成形为一体的情况比较,由于由振动引起的偏移被避免,所以能够更加适当地检测出落座。
然而,也能够在张设于支承框架72的开口的多个弹簧73的一部分安装传感器载置台,并且在该传感器载置台将感压开关SW与缓冲垫下表面隔开缝隙地配置。
例如,能够举出图21所示的实施例。在该实施例中,传感器载置台200以横向断开相互邻接的2个弹簧73的一部分的方式安装于该2个弹簧部位。在传感器载置台200,将落座传感器1中的缓冲部件40作为下侧载置落座传感器1。此外,如后述所述,也可以不设置缓冲部件40。
另外,在落座传感器1中的构成感压开关SW的第1绝缘片11侧的相反侧的第2绝缘片21的表面侧,配置通过从缓冲垫下表面施加的压力而变形从而按压落座传感器1的感压开关SW的按压部件90。
传感器载置台200具有载置落座传感器1的台座部210、与该台座部210的规定位置连结的第1臂部220以及在与该第1臂部220对置的状态下与台座部210连结的第2臂部230。
在第1臂部220的前端部分形成有相对于弹簧73沿水平方向能够装卸的嵌入部221。另一方面,在第2臂部230的前端部分形成有相对于弹簧73沿铅垂方向能够装卸的嵌入部231。
在将这样的传感器载置台200安装于多个弹簧73的一部分的情况下,通过相对于某一个弹簧部位将嵌入部221以挂的方式嵌入,能够大致地定位传感器载置台200。因此,仅在与该弹簧部位对置的其他弹簧的弹簧部位将嵌入部231以按压的方式嵌入,就能够将传感器载置台200简易地安装于多个弹簧73的一部分。
另外,第1臂部220的嵌入部221与第2臂部230的嵌入部231的嵌入方向处于相互正交的关系。因此,在多个弹簧73既处于沿上下方向振动的情况又处于沿左右方向振动的情况,也能够减少安装于上述弹簧73的一部分的传感器载置台200从该弹簧73偏移的情况。
并且,第1臂部220的与缓冲垫下表面对置的上端部位PT1、和第2臂部230的与缓冲垫下表面对置的上端部位PT2以成为相同面的方式平坦地形成。因此,第1臂部220以及第2臂部230能够减少在按压缓冲垫60时使该缓冲垫60受伤等之类的情况。
另外,在第1臂部220的上端部位PT1以及第2臂部230的上端部位PT2、与台座部210的台座面形成有阶梯差,该上端部位PT1以及PT2形成为比台座部210的台座面高的位置。即,以与传感器载置台200的和缓冲垫下表面最接近的部位PT1以及PT2相比感压开关SW的和缓冲垫下表面最接近的部位亦即第2绝缘片21的上表面成为较低的位置的方式配置感压开关SW。
因此,在因缓冲垫60的老化劣化而使缓冲垫下表面下垂的情况下,该缓冲垫下表面支承于传感器载置台200。因此,能够减少在缓冲垫下表面下垂的情况下感压开关SW继续接通这一情况。另外,由于与传感器载置台200的和缓冲垫下表面最接近的部位PT1以及PT2相比,感压开关SW的和缓冲垫下表面最接近的部位成为较低的位置,所以在施加有负载的情况下,首先,缓冲垫下表面被传感器载置台200支承,缓冲垫60与感压开关SW的相对位置几乎不位移,然后,通过进一步施加负载,感压开关SW成为接通。因此,能够抑制感压开关SW成为接通从而被误检测出的情况,人与物体的区分精度提高。
并且,第1臂部220的上端部位PT1以及第2臂部230的上端部位PT2成为比在落座传感器1上配置的按压部件90的上端部位高的位置。即,以与传感器载置台200的和缓冲垫下表面最接近的部位PT1以及PT2相比按压部件90的和缓冲垫下表面最接近的部位亦即垫接收部92的上表面成为较低的位置的方式配置按压部件90。
因此,能够更加减少在缓冲垫下表面下垂的情况下感压开关SW继续接通这一情况。另外,人与物体的区分精度更进一步提高。
此外,在图21中,应用了第1实施方式的按压部件90,但也可以取代该按压部件90应用第2实施方式的按压部件100或者第3实施方式的按压部件110。
另外,在图21中的按压部件90的基础部91设置有用于将该按压部件90以及落座传感器1与传感器载置台200螺纹固定的贯通孔96,但也可以省略该贯通孔96。在省略该贯通孔96的情况下,例如使用粘合剂等,在传感器载置台200固定落座传感器1,在该落座传感器1固定按压部件90。
并且,图21中的传感器载置台200也可以以横向断开相互邻接的2个弹簧73的一部分的方式安装于该2个弹簧部位,但也可以安装于3个以上。另外,也可以安装于1个弹簧73的一部分。在安装于1个弹簧73的一部分的情况下,取代第1臂部220以及第2臂部230,例如将能够嵌入1个弹簧73中的弯曲部分的非直线形状的槽设置于传感器载置台200的背面侧即可。
并且,也可以在安装于弹簧73的一部分的传感器载置台200配置第1感压开关,在安装于与该一部分不同的另外一部分的传感器载置台200配置第2感压开关。在这种情况下,能够提高体重不同的人彼此的区分精度。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应用了由一对电极片10以及20与隔离物30构成的感压开关SW、SW11或者SW12,但例如也可以应用图22所示的感压开关SW20。此外,在该图21中,为了方便,弹簧33未以剖面示出。
对于该图22所示的感压开关SW20而言,仅在将感压开关SW、SW11或者SW12的隔离物30变更为多个弹簧33的点上,与上述感压开关SW、SW11或者SW12不同。上述弹簧33例如隔着感压开关SW1相互对置地配置,弹簧上端固定于第2绝缘片11,弹簧下端固定于第1绝缘片11。即便应用这样的感压开关,也起到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此外,也可以应用除该感压开关SW20以外的结构的感压开关。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感压开关以及按压部件配置于比弹簧底靠下方,但只要与缓冲垫下表面隔开缝隙地在缓冲垫60的下方配置,也可以不比弹簧底靠下方。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落座传感器1的感压开关数为一个,但也可以为2个以上。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构成感压开关SW的第1电极片10的第1绝缘片11与构成该感压开关SW的第2电极片20的第2绝缘片21形成为具有挠性的薄片状的绝缘片。然而,也可以使第1绝缘片11以及第2绝缘片21的至少一方为金属板。在这种情况下,能够省略第1电极片10的第1电极12以及第2电极片20的第2电极22的至少一方。但是,也可以不省略第1电极12或者第2电极22。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第1绝缘片11的下表面粘贴有缓冲部件40,但也可以省略该缓冲部件40。在省略了该缓冲部件40的情况下,能够以该部分将感压开关SW、SW11或者SW12的厚度薄化。此外,即便省略缓冲部件40,针对感压开关SW、SW11或者SW12的上侧,也经由按压部件承受按压,因此不会因该缓冲部件40的省略使感压开关SW、SW11或者SW12未被接通。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应用了经由第1绝缘片11覆盖隔离物30中的开口31整体的缓冲部件40,但例如也可以如图23所示那样应用覆盖开口31的一部分的缓冲部件43。在应用这样的缓冲部件43的情况下,通过调整该缓冲部件43覆盖开口的比例(缓冲部件相对于开口的关闭量),能够调整感压开关SW、SW11或者SW12的灵敏度。此外,在使感压开关数为2个以上的情况下,相对于该感压开关彼此的开口的缓冲部件43的关闭量也可以不同。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粘贴于第1绝缘片11的下表面的缓冲部件40为1层构造,但也可以为两层构造。具体而言,如图24所示,在第1绝缘片11的下表面粘贴有第1缓冲部件40A,在该第1缓冲部件40A的下表面粘贴有第2缓冲部件40B。第2缓冲部件40B的刚性形成为比第1缓冲部件40A的刚性小的关系。
在这种情况下,第1缓冲部件40A主要作为调整第1绝缘片11的变形程度的部件发挥功能,第2缓冲部件40B主要作为缓和从缓冲垫60施加的负载的部件发挥功能。
因此,与使第1缓冲部件40A以及第2缓冲部件40B形成为相当于该第2缓冲部件40B的1层的缓冲部件的情况比较,不单单提高感压开关SW、SW11或者SW12的耐久性,而且能够调整该感压开关SW、SW11或者SW12的灵敏度。
此外,第1缓冲部件40A具有以隔离物30的厚度大小变形的程度的刚性即可。另外,在具有比第2缓冲部件40B的刚性大的刚性的第1缓冲部件40A的厚度比该第2缓冲部件40B的厚度小的情况下,从既提高感压开关SW、SW11或者SW12的耐久性也调整灵敏度的观点来看,更加优选。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弹簧73的形状为S字状,但例如能够应用Z字状等各种形状。此外,弹簧73的弯曲部分的反复间隔可以连续,也可以隔开规定间隔,还可以随机。另外,应反复的弯曲部分的形状可以相同,例如也可以如组合S字状与Z字状或者组合将“コ”字状或者U字状反转的形状彼此那样不同。并且,弯曲部分的反复数量没有也可,但优选有。此外,多个弹簧73沿缓冲垫60的前后方向张设,但也可以沿左右方向或者立体方向张设。
此外,座席装置5中的各构成要素除上述第1实施方式~5实施方式或者其他实施方式所示的内容以外,能够适当地在不脱离本申请目的的范围进行组合、省略、变更、公知技术的附加等。
本发明具有能够用于车辆等的交通工具的座席的可能性,并且具有能够特别用于应系有座椅安全带的座席的可能性。
附图标记说明:
1…落座传感器;5…座席装置;10…第1电极片;11…第1绝缘片;12…第1电极;13、23…端子;20…第2电极片;21…第2绝缘片;22…第2电极;30…隔离物;31…开口;32…狭缝;40~43…缓冲部件;40A…第1缓冲部件;40B…第2缓冲部件;50…凹部;60…缓冲垫;70…缓冲载置单元;71…架台;72…支承框架;73…弹簧;75…座椅底板;80、200…传感器载置台;90、100、110、120、130…按压部件;91、111…基础部;92…垫接收部;93、103、113…第1挠曲部;94、104、114…第2挠曲部;150…加强部件;SW、SW20、SW11、SW12…感压开关。

Claims (11)

1.一种座席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缓冲垫;
支承部件,其用于支承所述缓冲垫;
感压开关,其与缓冲垫下表面隔开缝隙配置;以及
按压部件,其配置于所述缓冲垫的下方,并且通过从所述缓冲垫下表面施加的压力而变形从而按压所述感压开关,
对于缓冲垫下表面向下方位移的每单位位移量中的所述按压部件的一部分变形量而言,与直至所述感压开关接通的第1阶段相比,所述感压开关接通以后的第2阶段更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座席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按压部件具有第1挠曲部以及与所述第1挠曲部连结的第2挠曲部,
所述第2挠曲部在所述第1挠曲部的挠曲量超过规定量以后挠曲。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座席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按压部件具有第1挠曲部以及与所述第1挠曲部连结的第2挠曲部,
所述第2挠曲部具有比所述第1挠曲部的每单位压力的挠曲量大的挠曲量。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座席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有配置于在构成所述感压开关的开关元件的铅垂方向不重叠的区域的基础部,
所述基础部与所述第1挠曲部或者第2挠曲部连结。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座席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感压开关具备第1感压开关与第2感压开关,
所述按压部件具备通过从所述缓冲垫下表面施加的压力而变形从而按压所述第1感压开关的第1按压部件、以及通过从所述缓冲垫下表面施加的压力而变形从而按压所述第2感压开关的第2按压部件,
所述第1感压开关在从所述缓冲垫的座面侧施加有第1重量以上时经由第1按压部件被接通,
所述第2感压开关在从所述缓冲垫的座面侧施加有比所述第1重量大的第2重量以上时经由第2按压部件被接通。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座席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设置于所述按压部件和与所述按压部件对置的缓冲垫部分之间并且比所述缓冲垫的刚性大的刚性的加强部件,
所述加强部件与所述缓冲垫的位移连动。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座席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不与由落座引起的所述缓冲垫的位移连动地动作的部件,
所述感压开关与所述缓冲垫下表面隔开缝隙地支承于所述部件。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座席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部件与所述支承部件形成为一体。
9.根据权利要求1~6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座席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承部件具备具有开口的框架部件与张设于所述开口的多个弹簧,
还具备安装于所述多个弹簧的一部分的传感器载置台,
所述感压开关与所述缓冲垫下表面隔开缝隙地配置于所述传感器载置台。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座席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感压开关在所述传感器载置台配置为,与所述传感器载置台的和所述缓冲垫下表面最接近的部位相比所述感压开关的和所述缓冲垫下表面最接近的部位成为较低的位置。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座席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按压部件配置为,与所述传感器载置台的和所述缓冲垫下表面最接近的部位相比所述按压部件的和所述缓冲垫下表面最接近的部位成为较低的位置。
CN201480049458.4A 2013-09-10 2014-09-09 座席装置 Active CN10551746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187777 2013-09-10
JP2013187777A JP5587477B1 (ja) 2013-09-10 2013-09-10 座席装置
PCT/JP2014/073814 WO2015037586A1 (ja) 2013-09-10 2014-09-09 座席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517463A true CN105517463A (zh) 2016-04-20
CN105517463B CN105517463B (zh) 2017-11-10

Family

ID=5161790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80049458.4A Active CN105517463B (zh) 2013-09-10 2014-09-09 座席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9630525B2 (zh)
EP (1) EP3045080A4 (zh)
JP (1) JP5587477B1 (zh)
CN (1) CN105517463B (zh)
WO (1) WO2015037586A1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152554A (zh) * 2016-05-13 2019-01-04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生物信息获取装置
CN113271819A (zh) * 2019-01-04 2021-08-17 株式会社藤仓 就座传感器及座席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517525B2 (ja) * 2015-02-06 2019-05-22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乗物用シート
JP6517524B2 (ja) * 2015-02-06 2019-05-22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乗物用シート
JP6253801B2 (ja) 2015-03-30 2017-12-27 株式会社フジクラ 荷重検知装置
US10486551B2 (en) 2015-03-30 2019-11-26 Fujikura Ltd. Load-detecting device with pressed surface movable relative to mount surface
LU92712B1 (en) * 2015-05-08 2016-11-09 Iee Int Electronics & Eng Sa Pressure-responsive sensor unit
US10555609B2 (en) * 2015-10-06 2020-02-11 Lg Innotek Co., Ltd. Pressure-sensing chair, including first elastic body having lower elastic modulus than second elastic bodies arranged therein
JP6356882B1 (ja) 2017-07-31 2018-07-11 テイ・エス テック株式会社 シートへのセンサーの配置構造
EP3769328A4 (en) * 2018-03-20 2022-03-16 Auckland Uniservices Limited SOFT SWITCHES, SENSORS AND CIRCUITS
US11097637B2 (en) 2019-02-01 2021-08-24 Ts Tech Co., Ltd. Vehicle seat having internal support member
US11084405B2 (en) 2019-02-01 2021-08-10 Ts Tech Co., Ltd. Vehicle seat having internal support member
JP7290425B2 (ja) * 2019-02-01 2023-06-13 テイ・エス テック株式会社 乗物用シート
GB2589839B (en) 2019-11-12 2021-12-08 Shock Wbv Ltd Shock mitigation seat
CN115067710B (zh) * 2022-07-19 2024-03-15 慕思健康睡眠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于电动床的防夹方法、装置、电动床及存储介质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30033885A1 (en) * 2001-08-20 2003-02-20 Knox Matthew J. System and method for microstrain measurement
CN101795902A (zh) * 2007-08-10 2010-08-04 Trw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座椅占用检测单元
CN102009630A (zh) * 2005-09-30 2011-04-13 东京座椅技术股份公司 车辆用座椅的乘员重量测定装置以及载荷传感器的安装结构
EP1961625B1 (en) * 2007-02-23 2012-06-20 Delphi Technologies, Inc. Switch-based seat sensor for occupant presence detection
CN103223913A (zh) * 2012-01-26 2013-07-31 德尔福技术有限公司 具有集成紧固件的乘客检测传感器组件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NL7202909A (zh) * 1972-03-04 1973-09-07
US4604509A (en) * 1985-02-01 1986-08-05 Honeywell Inc. Elastomeric push button return element for providing enhanced tactile feedback
JPH056194Y2 (zh) * 1987-10-12 1993-02-17
US5389757A (en) * 1993-06-15 1995-02-14 Digital Equipment Corporation Elastomeric key switch actuator
JP3728711B2 (ja) 1996-11-29 2005-12-21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着座検出装置
US6918612B2 (en) * 2003-03-07 2005-07-19 Autoliv Asp, Inc. Electronic seat occupant classification system
JP2006120395A (ja) * 2004-10-20 2006-05-11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プッシュオンスイッチ
DE102010043416A1 (de) * 2010-11-04 2012-05-10 Mayser Gmbh & Co. Kg Fahrzeugsitz
JP5890161B2 (ja) * 2011-11-30 2016-03-22 株式会社フジクラ 座席装置
LU91995B1 (en) * 2012-05-10 2013-11-11 Iee Sarl The pressure-responsive seat occupancy sensor unit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30033885A1 (en) * 2001-08-20 2003-02-20 Knox Matthew J. System and method for microstrain measurement
CN102009630A (zh) * 2005-09-30 2011-04-13 东京座椅技术股份公司 车辆用座椅的乘员重量测定装置以及载荷传感器的安装结构
EP1961625B1 (en) * 2007-02-23 2012-06-20 Delphi Technologies, Inc. Switch-based seat sensor for occupant presence detection
CN101795902A (zh) * 2007-08-10 2010-08-04 Trw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座椅占用检测单元
CN103223913A (zh) * 2012-01-26 2013-07-31 德尔福技术有限公司 具有集成紧固件的乘客检测传感器组件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152554A (zh) * 2016-05-13 2019-01-04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生物信息获取装置
CN113271819A (zh) * 2019-01-04 2021-08-17 株式会社藤仓 就座传感器及座席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045080A4 (en) 2017-04-19
EP3045080A1 (en) 2016-07-20
WO2015037586A1 (ja) 2015-03-19
CN105517463B (zh) 2017-11-10
JP5587477B1 (ja) 2014-09-10
US20160214505A1 (en) 2016-07-28
US9630525B2 (en) 2017-04-25
JP2015053994A (ja) 2015-03-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517463A (zh) 座席装置
CN100422767C (zh) 电容式传感器和乘员感测系统
CN203793163U (zh) 落座传感器
WO2013151023A1 (ja) 座席装置
US9463722B2 (en) Adjustment device for motor vehicle seats
CN101423035B (zh) 就座传感器
CN103180172A (zh) 就座传感器以及使用就座传感器的座椅装置
US6289747B1 (en) Pressure-sensitive area sensor
CN107585060B (zh) 能够检测承载力的装置
WO2015017277A1 (en) Seat cushion
JP2014084069A (ja) 乗員検知装置
US8973989B2 (en) Occupant detection sensor assembly
CN104507741A (zh) 特别是用于车座的座椅悬挂垫
CN103091008A (zh) 车辆用座椅的载荷检测装置
JP5890161B2 (ja) 座席装置
JP5930682B2 (ja) 座席装置
JP5785450B2 (ja) 着座センサ
US20110260435A1 (en) Vehicle seat system
JP6600533B2 (ja) 車両用シート
JP5844211B2 (ja) 着座センサユニット及び座席装置
CN104487285A (zh) 座席装置
JP6744570B2 (ja) 着座検知装置
CN202896499U (zh) 汽车座椅及座位占用传感器
JP2014210554A (ja) 座席装置
JP5878070B2 (ja) 着座センサ及び座席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