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517431A - 诱饵 - Google Patents
诱饵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5517431A CN105517431A CN201480025386.XA CN201480025386A CN105517431A CN 105517431 A CN105517431 A CN 105517431A CN 201480025386 A CN201480025386 A CN 201480025386A CN 105517431 A CN105517431 A CN 105517431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mass
- path
- bait
- holding member
- locking surfac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 239000000696 magnetic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2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2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Substances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1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9
- 239000000126 substanc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7
- 230000005484 grav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5
- XEEYBQQBJWHFJM-UHFFFAOYSA-N Iron Chemical compound [Fe] XEEYBQQBJWHFJM-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0
- 229910052751 meta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05755 forma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WFKWXMTUELFFGS-UHFFFAOYSA-N tungsten Chemical compound [W] WFKWXMTUELFFGS-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7
- 239000010937 tungste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7
- 229910052721 tungste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7
- 241000251468 Actinopterygii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6
- PXHVJJICTQNCMI-UHFFFAOYSA-N Nickel Chemical compound [Ni] PXHVJJICTQNCMI-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29920005989 resi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6
- 239000011347 resi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10521 absorp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5415 magnetiz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29920003002 synthetic resi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00057 synthetic resi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1154 acut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4907 flux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29910052742 iro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4
- RYGMFSIKBFXOCR-UHFFFAOYSA-N Copper Chemical compound [Cu] RYGMFSIKBFXOCR-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10001080 W alloy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0853 adhesiv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1070 adhes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10052802 copper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10949 copp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10052759 nick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3
- 241000238557 Decapoda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00831 Ste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0122 acrylonitrile butadiene styren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45601 alloy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956 alloy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075 alte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1 iron group metals Chemical clas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00938 samarium–cobalt magnet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0959 stee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JOYRKODLDBILNP-UHFFFAOYSA-N Ethyl urethane Chemical compound CCOC(N)=O JOYRKODLDBILNP-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0640 Fe alloy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41000238371 Sepiidae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0828 alnico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1566 austenit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903 block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7237 body shap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266 cas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941 cobal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17052 cobalt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GUTLYIVDDKVIGB-UHFFFAOYSA-N cobalt atom Chemical compound [Co] GUTLYIVDDKVIGB-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150000001875 compounds Chemical clas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073 displacement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307 ferromagnetis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3505 freshwat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2447 hatch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423 maintenanc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994 raw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435 rock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3535 sea wat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245 sinter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787 sol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935 stainless stee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1220 stainless ste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182 swimm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150000003673 urethanes Chemical clas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0859 α-F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K—ANIMAL HUSBANDRY; AVICULTURE; APICULTURE; PISCICULTURE; FISHING; REARING OR BREEDING ANIM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NEW BREEDS OF ANIMALS
- A01K85/00—Artificial bait for fishing
-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K—ANIMAL HUSBANDRY; AVICULTURE; APICULTURE; PISCICULTURE; FISHING; REARING OR BREEDING ANIM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NEW BREEDS OF ANIMALS
- A01K85/00—Artificial bait for fishing
- A01K85/16—Artificial bait for fishing with other than flat, or substantially flat, undulating bodies, e.g. plugs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vironmental Sciences (AREA)
- Marine Sciences & Fisheries (AREA)
- Animal Husbandry (AREA)
- Biodiversity & Conservation Biology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的诱饵(1)具有主体(2);在所述主体(2)的内部延伸设置并且具有底部的移动通路(3);能够前后移动地收纳于所述移动通路(3)内的1个或者独立的2个以上的配重物(51、52);和通过磁吸附力能够吸附所述配重物(51)的保持部件(6),所述保持部件(6)由磁铁或者磁性材料形成,所述移动通路(3)的中途部设置有台阶部(4),所述台阶部(4)具有面对主体(2)的前方的卡止面,所述保持部件(6)的表面构成所述卡止面。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诱饵,该诱饵在主体内部能够移动地收纳有配重物(又称为坠、坠子),通过该配重物在前后移动,该诱饵的重心发生变化。
背景技术
诱饵为在垂钓中使用的钓具的一种。对应于垂钓方式,已知有各种各样类型的诱饵。这些诱饵中,已知有重心变化的诱饵(专利文献1和2)。这样的诱饵,也称为重心移动式诱饵。
这样的诱饵,通过配重物在形成于主体内部的移动通路内移动,其重心前后变化。详细来说,这样的诱饵,通常情况下,配重物通过磁吸附力而吸附保持于移动通路的前方部。在前方部保持有配重物的诱饵,重心向该前方偏移。另一方面,投掷(casting)该诱饵时,由于惯性,配重物会离开移动通路的前方部向后方移动。配重物移动至移动通路的后方的诱饵,重心向后方偏移,因此,诱饵变得能够稳定地飞行。由此,如果诱饵着水(降落在水面上),则上述配重物向前方移动而再次被吸附保持于移动通路的前方部。着水后,重心偏向前方的诱饵通过鱼线被拉到近旁(拉到面前),该诱饵恰如鱼一般泳动(游动)。其中,投掷是指在安装于鱼竿的卷盘上卷绕的鱼线的前端连结有诱饵,通过振动该鱼竿,在鱼线被连续送出的同时使得诱饵飞起。
如上所述,这种诱饵构成为:着水后,配重物保持于前方部并且在投掷时配重物向后方移动。
例如,专利文献1的诱饵具有:主体;在主体内部在前后方向延伸设置的移动通路;在前后方向自由移动地收纳于移动通路内的球状的配重物;和通过磁吸附力吸附有配重物的保持部件(磁铁等),上述保持部件设置于构成上述移动通路的前端面。
专利文献2的诱饵具有:主体;在主体内部在前后方向延伸设置的移动通路;在前后方向自由移动地收纳于移动通路内的球状的配重物;和通过磁吸附力吸附有配重物的保持部件(磁铁等),上述保持部件设置于构成移动通路的周壁的靠前的位置。
专利文献1的诱饵通过在设置于移动通路的前端面的保持部件吸附配重物,将配重物保持于移动通路的前方部。但是,这样的诱饵由于磁吸附力(磁力)在前后方向作用,因此,在配重物产生的惯性力与磁吸附力作用的方向变得相同,有可能投掷时配重物无法从保持部件脱离(即,有可能投掷时,配重物不能从前方部向后方移动)。此外,在移动通路的前端面设置有保持部件,因此,在配重物向移动通路的前方移动并与前端面抵接时,有可能造成保持部件的破损的情况。再者,在移动通路内收纳有多个配重物的情况下,存在如下的限制:不得不使用其全部均由磁性材料形成的配重物,不能够使用钨等非磁性材料形成的配重物。
另一方面,专利文献2的诱饵通过在设置于移动通路的周壁的保持部件吸附配重物,将配重物保持于移动通路的前方部。这样的诱饵在配重物产生的惯性力的方向与磁吸附力作用的方向正交,因此,投掷时,配重物容易从保持部件脱离。但是,这样的诱饵着水后,在拉近其使其游动的过程中,有可能配重物从保持部件脱离,造成重心向后方移动。特别是近年来,流行使得诱饵在上下左右激烈动作的垂钓方式,在引发这样的激烈的动作时,配重物会比较简单地从保持部件脱离。这一点,如果使用比较大的保持部件,则与之相对应地,磁吸附力也会增加,因此,配重物会难以从保持部件脱离。但是,保持部件越大,保持部件的重量也增大,其结果存在即使配重物向后方移动诱饵的重心也不会充分向后方偏移的情况。并且,专利文献2的诱饵,由于保持部件设置于周壁,因此,为了对应于大型的保持部件,周壁的厚度也必须增加。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实公平3-15021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第2747502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诱饵,在投掷时配重物向移动通路的后方移动,并且着水后配重物保持于移动通路的前方部。
本发明的诱饵具有:主体;在上述主体内部延伸设置并且具有底部的移动通路;能够前后移动地收纳于上述移动通路内的1个或者独立的2个以上的配重物;和通过磁吸附力能够吸附上述配重物、由磁铁或者磁性材料形成的保持部件,在上述移动通路的中途部,设置有具有面对主体的前方的卡止面的台阶部,上述保持部件设置于上述卡止面的内侧或者上述保持部件的表面构成上述卡止面。
本发明的优选诱饵,上述移动通路具有:位于上述台阶部的前方的第一通路;位于上述台阶部的后方的第二通路;和连通上述第一通路和第二通路的连通路径,上述卡止面相对于上述第一通路的底部倾斜。
本发明的优选诱饵,上述连通路径形成为只能通过一个配重物的大小。
本发明的优选诱饵,上述卡止面的倾斜角度相对于上述底部为90度以上140度以下。
本发明的优选诱饵,在上述移动通路内前后并列收纳有独立的2个以上的配重物,这些配重物中的至少最后方的配重物由磁性材料或者磁铁形成。
发明效果
本发明的诱饵在投掷时,配重物能够可靠向移动通路的后方移动,另一方面,着水后,配重物能够可靠保持于移动通路的前方部。这样的诱饵能够进行稳定的投掷,在水中能够良好的游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诱饵的侧视图。
图2为从前方侧观察同一诱饵的主视图。
图3为在图2的III-III线截断的侧视截面图。
图4为放大图3的主要部分的侧视截面图。
图5为不图示图4中的配重物的侧视截面图。
图6为在图4的VI-VI线截断的纵截面图。
图7为在图4的VII-VII线截断的纵截面图。
图8为在图4的VIII-VIII线截断的横截面图。
图9为不图示图7的配重物的纵截面图。
图10为构成诱饵的各部件的分解立体图。
图11为同诱饵中,表示配重物移动至移动通路的后方的状态的侧视截面图(在与图2的III-III线同样的位置截断)。
图12为第二实施方式涉及的诱饵的侧视截面图(在与图2的III-III线同样的位置截断。以下,图13乃至图18也同样)。
图13为第三实施方式涉及的诱饵的侧视截面图。
图14为第四实施方式涉及的诱饵的侧视截面图,为放大其主要部分的侧视截面图(但是,配重物不图示)。
图15为第五实施方式涉及的诱饵的侧视截面图,为放大其主要部分的侧视截面图。
图16为第六实施方式的第一例涉及的诱饵的侧视截面图。
图17为第六实施方式的第二例涉及的诱饵的侧视截面图。
图18为第六实施方式的第三例涉及的诱饵的侧视截面图。
图19为第七实施方式的诱饵的纵截面图(将第七实施方式的诱饵在与图4的VII-VII线同样的位置截断。但是,配重物不图示)。
图20为第八实施方式涉及的诱饵的侧视截面图。
图21为第十实施方式的诱饵的横截面图(将第十实施方式的诱饵在与图4的VIII-VIII线同样的位置截断)。
图22为在图21的XXII-XXII截断的纵截面图。
符号说明
1诱饵
2主体
3移动通路
31a底部
4台阶部
51、52、53、54配重物
6保持部件
6a、44a、45a、46a卡止面
71第一通路
72第二通路
73连通路径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适当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诱饵进行说明。
只是,在本说明书中,作为表示方向性的用语,“前”是指通过鱼线在水中拉近诱饵时该诱饵行进侧,“后”是指与上述诱饵行进侧的相反侧,“上”是指作为与前后方向正交的方向的铅直方向的上侧,“下”是指该铅直方向的下侧。并且,各侧视图和侧视截面图中,诱饵表示为:其前方与纸面左侧平行,其后方与纸面右侧平行,其前后方向与水平面平行的状态。其中,水平面是指相对于对诱饵的重力作用的方向而垂直的面。
<第一实施方式>
图1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诱饵的侧视图,图2为从前方观察同一诱饵的主视图。图3为在图2的III-III线截断的从侧面侧观察的截面图。图4为放大图3的必要部分的图,图5为从图4中省略配重物的图。图6和图7为在图4的VI-VI线、VII-VII线截断的从正面侧观察的截面图。图8为在图4的VIII-VIII线截断的从上方侧观察的截面图。其中,各截面图中,与配重物、鱼线连结部、钓针(鱼钩)和钓针连结部对应的位置未显示剖面线。
图1乃至图8中,本发明的诱饵1具有:主体2;设置于上述主体2的内部的移动通路3;设置于上述移动通路3的中途部(中间部)的台阶部4;前后能够移动地收纳于上述移动通路3内的配重物51;和能够吸附配重物51的保持部件6。
移动通路3具有底部,在主体2的第一方向延伸设置。配重物51在上述移动通路3内收纳一个或者独立的2个以上(多个)。保持部件6由磁铁或者磁性材料形成,通过磁吸附力能够吸附配重物51。台阶部4具有面对主体2的前方的卡止面。第一实施方式中,上述保持部件6的表面6a构成上述卡止面。
以下,分成每个各构成部件,说明第一实施方式的诱饵1的详细。
[配重物]
配重物以前后能够移动的方式收纳于移动通路3内。因此,配重物能够从移动通路3的前方向后方以及从后方向前方移动。配重物向移动通路3的前方移动时,与移动通路3的前端面39a抵接,向后方移动时与移动通路3的后端面39b抵接。配重物可以在移动通路3内只收纳1个。优选如图所示,在移动通路3内收纳独立的2个以上的配重物51、52。在图示示例中,在移动通路3收纳有2个独立的配重物51、52。2个以上的配重物51、52收纳于移动通路3的情况下,最前方的配重物52与移动通路3的前端面39a抵接,最后方的配重物51与移动通路3的后端面39b抵接。
配重物51、52的形状,只要是能够在移动通路3移动的形状就没有特别限定。代表性的可以举出如图示的球状。当然,配重物51、52的形状不限于球状,也可以为圆柱状、桶状等。形成为球状、圆柱状或桶状的配重物51、52,一边在移动通路3的底部上滚动一边向前后移动。
配重物51、52的形成材料没有特别限定,但是优选使用比重比较大的材料。例如,配重物51、52的比重为6以上,优选为7以上。其中,本说明书中,比重为大气压下相对于4℃的水(基准物质)的比。
2个以上的配重物51、52收纳于移动通路3的情况下,各配重物51、52并排收纳于移动通路3的前后,分别独立,能够在移动通路3中前后移动。这些配重物51、52中至少最后方的配重物51由磁性材料或者磁铁形成。最后方的配重物51由磁性材料形成的情况下,最后方以外的配重物52由磁性材料或者非磁性材料形成。最后方的配重物51由磁铁形成的情况下,最后方以外的配重物52由非磁性材料形成。配重物51由磁铁形成并且配重物52由磁性材料形成的情况下,或者配重物51由磁性材料形成且配重物52由磁铁形成的情况下,配重物之间(配重物51和配重物52)会吸附,这些配重物变得无法顺利地在移动通路3中移动。
优选,最后方以外的配重物52由非磁性材料或者即使为磁性材料也为比最后方的配重物51弱磁化的材料(换言之,最后方的配重物比起最后方以外的配重物为更强磁化的材料)形成,更优选最后方以外的配重物52由非磁性材料形成。其中,最后方以外的配重物为2个以上的情况下(例如,后述的图11等的诱饵),这些配重物可以全部由非磁性材料形成,或者其中1个以上由非磁性材料形成,剩下的一个以上由磁性材料(优选为比最后方的配重物弱磁化的磁性材料)形成。
其中,最后方以外的配重物52,是指在移动通路3内,配置于最后方的配重物51的前方的配重物。其中,1个配重物51收纳于移动通路3的情况下,该配重物51相当于最后方的配重物,其由磁性材料或者磁铁形成。
在此,本说明书中的“磁性材料”是指:具有若接近磁铁则被磁化的性质的材料(即,吸附(附上)磁铁的材料),“磁铁”是指不从外部接受磁场或电流的供给就具有磁场的材料(具有吸引磁性材料的性质的材料),“非磁性材料”是指即使接近磁铁实质上也不会被磁化的材料(即,实质上不吸附(附上)磁铁的材料)。
作为磁性材料没有特别限定,代表性的可以举出铁、镍、钴等铁族金属、包括铁族金属的合金以及铁族金属的氧化物等。其他,作为磁性材料也可以使用钨合金。钨合金的磁性材料为钨与选自镍、铁和铜中的至少一种构成的合金,含有70质量%以上的作为主成分的钨,优选含有80重量%以上。钨合金的磁性材料通过配合规定量的钨和选自镍、铁和铜中的至少一种,将其充分混合之后,在该合金的熔点以下的高温下进行烧结而得到。上述磁性材料,比重为6以上并且具有强磁性,因此作为配重物51的形成材料而优选。
作为磁铁(永久磁铁)例如可以举出铁素体磁铁、铝镍钴磁铁、钕磁铁、钐钴磁铁(samarium-cobaltmagnet磁铁)、磁性钢、树脂磁铁、橡胶磁铁等。上述树脂磁铁,为通过对混合有金属等的树脂进行成形而得到的磁铁,上述橡胶磁铁为对混合有金属等的橡胶进行成形而得到的磁铁。上述磁铁的残留磁通密度和矫顽力没有特别限定,从投掷时配重物容易从保持部件脱离,并且着水后配重物难以从保持部件脱离的观点出发,优选残留磁通密度为200~420mT并且其矫顽力为220~300A/m的磁铁,更优选残留磁通密度为205~400mT并且其矫顽力为230~285A/m的磁铁。其中,上述残留磁通密度和矫顽力能够使用高斯计(株式会社ADS制造,产品型号:MODELHGM-8900S)进行测定。
作为非磁性材料没有特别限定,代表性的可以举出铅、铜、奥氏体系不锈钢、钨等。这样的非磁性材料中,钨比重较大,因此作为非磁性材料适宜。
例如,最后方的配重物51,由钢球(铁球)构成,最后方以外的配重物52由钨的球构成。
此外,配重物51、52为球状、圆柱状或者桶状的情况下,配重物51、52的直径各自都没有特别限定,通常为2mm以上15mm以下的程度,优选为3mm以上10mm以下的程度。其中,在移动通路3中收纳多个配重物51、52的情况下,各配重物51、52例如可以为相同形状相同大小,或者为相同形状不同大小。
[保持部件]
上述保持部件6为通过磁吸附力吸附配重物51,在移动通路3的前方部保持配重物51的部件。保持部件6由磁铁或者磁性材料中的任一个形成。最后方的配重物51由磁性材料形成的情况下,保持部件6由磁铁形成。最后方的配重物51由磁铁形成的情况下,保持部件6由磁铁或者磁性材料中的任一个形成即可,但是优选由磁性材料形成。因此,优选的组合为以下的任意一种:(1)最后方的配重物51由磁性材料形成并且保持部件6由磁铁形成;或者(2)最后方的配重物51由磁铁形成并且保持部件6由磁性材料形成。
保持部件6的形状没有特别限定,例如,作为其形状可以举出规定厚度的板状等。保持部件6构成移动通路3的台阶部4的卡止面或者设置于卡止面的内侧,详细在后述。
[主体、台阶部和移动通路以及保持部件的安装]
图示示例的主体2,其外形为仿照小鱼的形状。当然,主体2的外形不限于类似小鱼的形状,例如也可以变更为各种各样的形状。
并且,主体2的外面可以形成有无数小的凹陷(dimple:表面微凹)(未图示)。主体2的外面具有无数小的凹陷,由此在投掷诱饵1时,诱饵1难以受到空气阻力。因此,可以提供能够投掷飞跃更远的诱饵1。
主体2,其本身优选浮于水(包括淡水和海水)。主体2的比重没有特别限定,但是例如为1.1以下,优选为1以下,更优选为0.9以下,特别优选为0.6以下。其中,上述主体2的比重不是主体的形成材料的比重,而是指主体其本身的比重。
上述主体2由非磁性材料形成。
主体2的形成材料只要是非磁性材料就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以举出ABS树脂等硬质合成树脂、氨基甲酸乙酯等软质合成树脂、发泡氨基甲酸乙酯等发泡合成树脂、木材以及组合2个以上原材料的材料等。优选主体2由硬质合成树脂、软质合成树脂、发泡合成树脂以及从这些中组合2个以上的材料形成,更优选由硬质合成树脂(包括硬质的发泡合成树脂)形成。主体2可以为中空状,也可以为中实状(内部实心状)。其中,中实状的主体,为除了设置有移动通路3以外,在其内部不具有空间的主体。例如,图示示例的主体2,在其内部具有空洞部38作为移动通路以外的空间。即,图示示例的主体2为中空状。通过在主体2的内部形成空洞部38,由此,即使使用比重超过1的材质(例如ABS树脂等)的情况下,也能够容易制作比重小于1优选比重0.9以下的主体2。
上述主体2的内部,移动通路3延伸设置于该主体2的第一方向。其中,“移动通路延伸设置于第一方向”是指大概在该方向延伸。例如,上述第一方向为前后方向。上述第一方向为前后方向的情况下,移动通路3从主体2的前方向后方延伸。
上述移动通路3具有配重物51、52接触的底部。移动通路3的底部由主体2的下壁部的内面31a形成,在第一方向(图示示例中,为前后方向)延伸。
具体来说,移动通路3由构成主体2的上壁部的内面32a、第一侧壁部的内面33a、第二侧壁部的内面34a和下壁部的内面31a构成。换言之,移动通路3由构成主体2的上壁部的内面32a、第一侧壁部的内面33a、第二侧壁部的内面34a和下壁部的内面31a包围的空间构成。移动通路3从主体2的前方部向后方部延伸而形成。
此外,构成移动通路3的主体2的上壁部、第一侧壁部、第二侧壁部和下壁部的各内面32a、33a、34a、31a分别独立,可以为平滑状,或者可以具有向内侧突出的部分。图示示例中,主体2的下壁部的内面31a(相当于移动通路3的底部)和主体2的上壁部的内面32a(相当于移动通路3的上部)分别形成为平滑状。另一方面,主体2的第一侧壁部和第二侧壁部分别设置有向内侧突出的导轨33、34。该各导轨33、34为沿着移动通路3在前后方向延伸的长状的突部。该各导轨33、34的内面(突出顶面)为第一侧壁部的内面33a和第二侧壁部的内面34a。第一侧壁部的内面33a和第二侧壁部的内面34a相当于移动通路3的第一侧部和第二侧部。此外,如后所述,形成有台阶部4的移动通路3由于局部弯曲,因此,构成该弯曲的移动通路3的主体2的上壁部、第一侧壁部、第二侧壁部、下壁部和导轨也分别同样弯曲。
将收纳于移动通路3内的配重物51、52能够在主体2的前后方向顺利地移动作为条件,则移动通路3的纵截面形状没有特别限定。在配重物51、52接触移动通路3的底部的状态下,以该配重物51、52和移动通路3的上部之间产生很小的缝隙(参照图4)的方式形成上述移动通路3。同样,在配重物51、52接触移动通路3的底部的状态下,以该配重物51、52与移动通路3的第一和第二侧部之间产生很小的缝隙(参照图6乃至图8)的方式形成上述移动通路3。具有这样的移动通路3的诱饵1,2个以上的配重物51、52不会在上下重叠的状态下在移动通路3移动,2个以上的配重物51、52能够以前后排列的状态在移动通路3内分别前后移动。
移动通路3的中途部形成有台阶部4。台阶部4通过使得移动通路3的底部的一部分向上方突出而形成。台阶部4具有面对前方的卡止面。该卡止面与移动通路3的前端面39a相对向(面对面)。
以上述台阶部4为基准,在概念上区分移动通路3,则移动通路3由位于台阶部4的前方的第一通路71、第二通路72、连通第一通路71和第二通路72的连通路径73构成。第一通路71和第二通路72在第一方向(图示示例中,为前后方向)延伸。第一通路71为从移动通路3的前端面39a到卡止面之间的空间,第二通路72为除此以外(除去连通路径73以外)的空间。第一通路71和第二通路72的任一个都为能够收纳全部的多个配重物51、52的大小。特别是,在收纳全部的多个配重物51、52的状态下,第一通路71为前端面39a和最前方的配重物52之间具有很小的缝隙的程度的大小。连通路径73为在台阶部4的上端41中连结第一通路71的上后方和第二通路72的下前方的开口。该连通路径73形成为只能够通过一个配重物的大小。其中,形成有台阶部4的移动通路3,严格来说,在台阶部4弯曲,并且第一通路71和第二通路72上下错开,但是作为整体来看,从主体2的前方向后方延伸。台阶部4为比第一通路71的底部更向上方突出的部分。第一通路71的底部和第二通路72的底部,构成移动通路3的底部31a(换言之,移动通路3的底部31a由第一通路71的底部和第二通路72的底部构成)。即,第一通路71的底部为移动通路3的底部31a的一部分,第二通路72的底部为移动通路的底部31a的剩余部分。
台阶部4的突出高度4H(参照图5)没有特别限定,过小则诱饵1着水后有可能不能够充分发挥抑制最后方的配重物51向后方偏移的所谓的卡止面的功能。基于这样的观点,台阶部4的突出高度4H优选为最后方的配重物51的直径的1/3倍以上,更优选为配重物51的直径的1/2倍以上(配重物51的半径以上),更优选为配重物51的直径以上,特别优选为配重物51的直径的6/5倍以上。台阶部4的突出高度4H的上限没有特别限定,但是如果台阶部4的突出高度4H过大,则与之相对应地,主体2的外形也变大,因此有可能导致被保持的配重物51难以向后方移动。基于这样的观点,台阶部4的突出高度4H优选为最后方的配重物51的直径的2倍以下,更优选为配重物51的直径的3/2倍以下,更优选为配重物51的直径的4/3以下。其中,台阶部4的突出高度4H是指第一通路71的底部31a到台阶部4的上端41的长度。
上述卡止面由上述保持部件6的表面6a构成。其中“卡止面由保持部件6的表面6a构成”不是指卡止面仅由保持部件6的表面6a构成,而是指至少保持部件的表面构成卡止面。
具体来说,台阶部4形成有能够收容保持部件6的凹部42。凹部42的前方设置有在中央部具有孔部43的分隔壁部44,使得该凹部42中收容的保持部件6不会从上述凹部42脱落。即,台阶部4具有分隔壁部44。分隔壁部44的厚度均匀。因此,分隔壁部44的表面44a形成与保持部件6的表面6a几乎平行的平坦状。该分隔壁部44优选由不会阻碍磁吸附力透过的材料形成。分隔壁部44例如由主体2的形成材料形成。该分隔壁部44的孔部43的直径比保持部件6的最大长度小。将保持部件6放入该凹部42和分隔壁部44包围的空间内。嵌入凹部42的保持部件6,其周边部通过分隔壁部44而被支撑,因此不会从凹部42离开。
上述分隔壁部44具有孔部43,因此,嵌入上述凹部42的保持部件6的表面6a的一部分,通过该孔部43在移动通路3露出。本实施方式中,卡止面由保持部件6的表面6a和分隔壁部44的表面44a构成。
图9为容易判断分隔壁部44、孔部43和保持部件6用的图,为从图7的截面图省略配重物的图。
上述卡止面面对主体2的前方。该卡止面相对于第一通路71的底部31a倾斜。该卡止面为相对于底部31a倾斜的倾斜面。卡止面的倾斜角度α(参照图5的点划线表示的位置)没有特别限定,为锐角、90度或者钝角的任一个。其中,卡止面的倾斜角度为从孔部43露出的保持部件6的表面6a和第一通路71的底部31a所成的角。因此,倾斜角度为锐角的卡止面(未图示)为卡止面的上方部比卡止面的下方部倒向前方侧的形态。倾斜角度为钝角的卡止面为卡止面的上方部比卡止面的下方部倒向后方侧的形态。图4和图5的示例,卡止面的倾斜角度相对于第一通路71的底部31a大致为90度。
卡止面的倾斜角度设定为锐角的情况下,其具体的角度没有特别限定,但是角度过小,通过磁吸附力保持于卡止面的配重物51有可能着水后从卡止面脱离。基于这样的观点,卡止面的倾斜角度设定为锐角的情况下,该倾斜角度优选为60度以上小于90度,更优选为70度以上小于90度。此外,卡止面的倾斜角度设定为钝角的情况下,其具体角度没有特别限定,但是角度过大,通过磁吸附力保持于卡止面的配重物51有可能着水后从卡止面脱离。基于这样的观点,卡止面的倾斜角度设定为钝角的情况下,其倾斜角度优选为超过90度且为150度以下,更优选超过90度且为140度以下。其中,从配重物的保持效果优异的观点出发,卡止面的倾斜角度优选80度以上150度以下,更优选90度以上140度以下,更优选90度以上120度以下。
其中,在主体2的前方部,在外侧突出设置有缔结鱼线(垂钓线)用的环状的鱼线连结部81。鱼线连结部81例如由两端分别具有环部的大致8字状的金属线材的其中一个环部构成。该金属线材的一个环部从主体2突出,并且另一个环部嵌入主体2内的支撑轴并且金属线材的中途部通过主体2内的壳体固定,由此,鱼线连结部81突出设置到主体2的外侧。
此外,在主体2的后方部,向外侧突出设置有安装钓针用的环状的第一钓针连结部82。该第一钓针连结部82也与鱼线连结部81同样,由大约8字状的金属线材构成,基于同样的结构固定于主体2。
而且,在主体2的前后方向中途部的下方部,向外侧突出设置有安装钓针用的环状的第二钓针连结部83。该第二钓针连结部83也与鱼线连结部81同样,由大致8字状的金属线材构成。
安装于上述第一钓针连结部82和第二钓针连结部83的钓针84、85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以举出如图示那样的多个钩构成的复合钓针(例如三头钩Treblehook等)、1个钩构成的单一钓针等。
还有,主体2的前方下端部,向外侧突出设置有水流阻力板86。该水流阻力板86与主体2一体形成。水流阻力板86具有摇动诱饵1的功能。即,在水中,拉拽诱饵1时,水流碰撞水流阻力板86,摇动诱饵1。当然,本发明的诱饵1也可以没有这样的水流阻力板。
上述主体2通常通过接合多个成品件形成。例如,如图10所示,主体2通过使用粘合剂等将左右对称的一对对开成品件A、B接合而形成。接合这样的一对对开成品件而形成的主体2,在其内部容易形成移动通路3,并且在该移动通路3内能够容易收纳保持部件6和配重物51、52等,因此优选。此外,在图10中表示了构成第一实施方式的诱饵1的全部的部件(对开成品件A、B、配重物51、52、保持部件6、鱼线连结部81、钓针连结部82、83和钓针84、85)。
本发明的诱饵1与以往同样,在鱼线连结部81缔结鱼线而使用。
通常时,如图3和图4所示,诱饵1在构成卡止面的保持部件6的表面6a吸附保持有最后方的配重物51。在最后方的配重物51由保持部件6得以保持的状态下,最后方以外的配重物52也保持于第一通路71内。在该状态下,诱饵1的重心向前方偏移。投掷该诱饵1时,通过离心力,最后方的配重物51从卡止面偏向上方,最后方的配重物51从保持部件6脱离并向移动通路3的后方移动。同时,最后方以外的配重物52也与最后方的配重物51同样,向移动通路3的后方移动(参照图11)。其中,最后方以外的配重物52由非磁性材料形成的情况下,该配重物52从第一通路71越过台阶部4顺利地向第二通路72移动。此外,最后方以外的配重物52由弱磁化的磁性材料构成的情况下,由于投掷时的离心力,不会吸附于保持部件6,所有的配重物51、52顺利地向后方移动。图11为全部的配重物51、52移动到移动通路3的后方时的诱饵1的截面图。全部的配重物51、52向后方移动了的诱饵1,其重心向后方偏移,因此能够稳定地飞行。而且,诱饵1着水时,由于第二通路72没有设置保持部件6,因此,上述配重物51、52向移动通路3的前方移动,从连通路径73进入第一通路71。最后方的配重物51进入第一通路71时,则该配重物51由于磁吸附力吸附于保持部件6,保持于卡止面(参照图3)。此时,非磁性材料构成的最后方以外的配重物52不会吸附于保持部件6,但是,连通路径73形成为只能够通过一个配重物的大小,因此,成为最后方的配重物51塞住连通路径73的状态,最后方以外的配重物52保持于第一通路71内。全部的配重物51、52保持于第一通路71内(即,全部配重物51、52保持于诱饵1的前方部),由此,着水后的诱饵1的重心偏向前方。
本发明的诱饵1在移动通路3的中途部形成具有包括保持部件6的卡止面的台阶部4。该卡止面为面对移动通路3的前方的倾斜面,因此,投掷时,通过施加于诱饵1的离心力,吸附于该卡止面的最后方的配重物51在卡止面上滚动,位置偏移。因此,本发明的诱饵1在投掷时,配重物51、52可靠地向移动通路3的后方移动。另一方面,诱饵1的着水后,在最后方的配重物51由于保持部件6的磁吸附力保持于卡止面的基础上,该配重物51通过相对第一通路71的底部倾斜地立起的卡止面能够抑制向后方偏移。因此,本发明的诱饵1着水后,能够将配重物51、52可靠保持于移动通路3的前方部。
本发明的诱饵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本发明的意图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各样的设计变更。以下说明其他的实施方式,但是在该说明中,省略与上述实施方式同样的结构和效果相关的说明(以其作为已说明的内容),按原样引用用语和符号。
<第二实施方式>
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示例了移动通路3收纳有两个配重物51、52的诱饵,但是例如也可以在移动通路收纳3个配重物,或者也可以收纳4个以上配重物。
图12表示例如移动通路3收纳有4个配重物51、52、53、54的诱饵。
这些配重物中,优选最后方的配重物51由磁性材料或者磁铁形成,并且最后方以外的配重物52、53、54均由非磁性材料或者弱磁化的磁性材料形成,这一点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对应于配重物的数量,设定移动通路3的第一通路71的前后方向长度,能够使得全部的配重物收纳于第一通路71内。
本实施方式的诱饵1也在移动通路3的中途部设置具有面对主体2的前方的卡止面的台阶部4,保持部件6的表面6a构成上述卡止面。当然,本实施方式的诱饵1也可以如后述的第五实施方式那样,在移动通路3的中途部设置具有面对主体2的前方的卡止面的台阶部4,保持部件6设置于上述卡止面的内侧。
<第三实施方式>
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示例了具有仿照小鱼的形状的主体2的诱饵1,但是,例如如图13所示,也可以主体2形成为仿照虾的形状。具有这样的主体形状的诱饵1还能够作为乌贼垂钓用的诱饵使用。
此外,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示例了在主体2设置有钓针连结部82、83的诱饵1,但是如图13所示,也可以为没有钓针连结部的诱饵1。这种情况下,钓针87直接固接于主体2。图13的诱饵1,多个钩构成的伞状的钓针87插入至主体2的后方部并且使用粘合剂进行固接。而且,图示示例中,在主体2安装有1个伞状的钓针87,但是,也可以在主体安装2个以上的伞状的钓针(未图示)。
本实施方式的诱饵1也在移动通路3的中途部设置具有面对主体2的前方的卡止面的台阶部4,保持部件6的表面6a构成上述卡止面。当然,本实施方式的诱饵1也可以如后述的第五实施方式那样,在移动通路3的中途部设置具有面对主体2的前方的卡止面的台阶部4,保持部件6设置于上述卡止面的内侧。
<第四实施方式>
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分隔壁部44的厚度均匀,但是不限于此,也可以如图14所示,为伴随着走向孔部43而缓缓减小厚度的分隔壁部44。这样的分隔壁部44的表面44a为随着向着孔部43,倾斜为锥状(tapershape)的样子。分隔壁部44的表面44a倾斜为锥状,由此,吸附于卡止面的配重物51嵌入孔部43并且与上述分隔壁部44的表面44a接触。因此,在诱饵1游动的途中,能够防止吸附于卡止面的配重物51横向摇晃或者纵向摇晃。
本实施方式的诱饵1也在移动通路3的中途部设置具有面对主体2的前方的卡止面的台阶部4,保持部件6的表面6a构成上述卡止面。当然,关于本实施方式的诱饵1也可以如后述的第五实施方式那样,在移动通路3的中途部设置具有面对主体2的前方的卡止面的台阶部4,保持部件6设置于上述卡止面的内侧。
<第五实施方式>
此外,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示例了卡止面由保持部件6的表面6a构成的诱饵1,但是也可以为在移动通路3的中途部设置具有面对主体2的前方的卡止面的台阶部4,其保持部件6设置于卡止面的内侧。
例如,也可以如图15所示,保持部件6设置于卡止面的内侧。
具体来说,在移动通路3突出设置具有面对主体2的前方的卡止面的台阶部4。在该台阶部4,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形成有能够收容保持部件6的凹部42。以塞住该凹部42的前方整体的方式设置板状的分隔壁部45。即,第一实施方式的分隔壁部44具有孔部43,但是第五实施方式中,没有孔部的分隔壁部45设置于凹部42的前方。分隔壁部45由不会阻碍磁吸附力透过的材料和厚度形成。保持部件6进入该凹部42和分隔壁部45包围的空间内。因此,第五实施方式中,保持部件6不会在移动通路3露出,卡止面由分隔壁部45的表面45a构成。其中,上述分隔壁部也为台阶部4的一部分。在该分隔壁部45的表面45a(即,卡止面)的内侧设置有保持部件6,因此,与卡止面接触的最后方的配重物51通过保持部件6的磁吸附力吸附保持于卡止面。
第五实施方式的诱饵1也与第一实施方式的诱饵同样,在投掷时,配重物51、52可靠地向移动通路3的后方移动,另一方面,着水后,最后方的配重物51可靠地保持于卡止面。
<第六实施方式>
第六实实施方式为上述第一实施方式说明的卡止面相对于第一通路的底部倾斜的诱饵的各种各样的变形例。
如图16所示的诱饵,卡止面相对于第一通路71的底部31a倾斜为钝角(卡止面的上方部比卡止面的下方部向后方侧倾斜的形态)。而且,第二通路72向着后方缓缓向下方倾斜。此外,台阶部4的突出高度为配重物51的直径1/2倍以上且为配重物51的直径以下。并且,不设置分隔壁部,卡止面几乎实质上只由保持部件6的表面6a构成。
图17所示的诱饵,卡止面相对于第一通路71的底部31a倾斜为钝角。并且,第二通路72向着后方缓缓向下方倾斜。此外,台阶部4的突出高度为配重物51的直径以上且为配重物51的5/4倍以下。并且,不设置分隔壁部,卡止面由保持部件6的表面6a和台阶部4的表面构成。
图18所示的诱饵,卡止面相对于第一通路71的底部31a倾斜为钝角。并且,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示例了第一通路71和第二通路72上下错开配置的诱饵1,但是图18的示例中,第一通路71和第二通路72在第一方向配置为直线状。这种情况下,台阶部4通过使得移动通路3的中途部的一部分突出而形成。并且,不设置分隔壁部,卡止面几乎实质上只由保持部件6的表面6a构成。
图16乃至图18所示的各示例的诱饵1不设置分隔壁部,因此,保持部件6的表面6a的全部在移动通路3内露出。对于没有分隔壁部的诱饵1,保持部件6使用固定单元(例如粘合剂等)固定于台阶部4。
此外,对于第六实施方式的各示例的诱饵1,不限于卡止面由保持部件6的表面6a构成的情况,取而代之,也可以在移动通路3的中途部设置具有面对主体2的前方的卡止面的台阶部4(参照第五实施方式)。此外,对于第六实施方式的各示例的诱饵1,也与第一实施方式等同样,也可以在保持部件6的表面6a覆盖分隔壁部。
<第七实施方式>
如图19所示,第七实施方式的诱饵的分隔壁部46具有主视图为大致U字状的缺口部47。即,如图9等所示,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诱饵1,在分隔壁部44设置孔部43并且保持部件6的表面6a的一部分从该孔部43露出。第七实施方式的诱饵1,在分隔壁部46设置缺口部47并且保持部件6的表面6a的一部分从该缺口部47露出。第七实施方式的诱饵1也为卡止面由保持部件6的表面6a和分隔壁部46的表面46a构成。
<第八实施方式>
上述各实施方式中,针对2个以上的配重物收纳于移动通路的诱饵,所有的配重物为相同形状相同大小,但是也可以从多个配重物中选择的至少2个配重物为不同形状不同大小,或者,为大小不同的相似形状。这种情况下,最后方的配重物优选为最小的配重物(重量最小的配重物)。
例如,图20为2个配重物51、52收纳于移动通路3的诱饵1,最后方的配重物51比除此以外的配重物52小并且重量低。这样的诱饵1在最后方的配重物51吸附保持于卡止面的保持部件6的状态下,其以外的配重物52保持于第一通路71内。这样的诱饵1,最后方的配重物以外的配重物52比最后方的配重物51的重量大,因此,全部的配重物51、52保持于第一通路71内时,诱饵1的重心非常靠近前方,因此优选。图20的二点划线表示配重物51、52向后方移动时的状态。
而且,图20中示例了具有仿照虾形状的主体2的诱饵1,但是主体2也可以为仿照小鱼的形状。此外,2个伞状的钓针87也可以为1个,而且,也可以代替伞状的钓针87,使用钩状的钓针。
<第九实施方式>
上述各实施方式的诱饵1的第一通路71的底部与前后方向几乎平行地延伸设置,但是也可以例如第一通路71的底部31a具有相对于前后方向倾斜的部分(未图示)。此外,第一通路71的底部31a的整体也可以相对于前后方向倾斜(未图示)。
<第十实施方式>
上述各实施方式的诱饵1,第一通路71的宽度(第一通路71的左右方向的长度)比配重物52的直径稍大,但是例如如图21和图22所示,第一通路71的宽度可以比配重物52的直径大相当多。例如第一通路71的宽度为配重物52的直径的1.5倍~4倍,优选为配重物52的直径的2倍~3倍。具有这样的第一通路71的诱饵1在最后方的配重物51保持于保持部件6的状态下,保持于第一通路71内的最后方以外的配重物52在第一通路71内能够在左右方向移动。通过配重物52在左右方向移动,本实施方式的诱饵1能够以与上述各实施方式不同的动作进行游动。
<其他实施方式>
上述第一乃至第十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各种各样的结构,但是从这些实施方式中选出的1个或者多个特征能够与其他的实施方式的特征置换、组合等。
此外,本发明的诱饵不限于上述各实施方式,在本发明的意图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各样的设计变更。
Claims (5)
1.一种诱饵,其特征在于,具有:
主体;
移动通路,所述移动通路延伸设置于所述主体的内部并且具有底部;
1个或者独立的2个以上的配重物,所述配重物能够前后移动地收纳于所述移动通路内;和
保持部件,所述保持部件通过磁吸附力能够吸附所述配重物,所述保持部件由磁铁或者磁性材料形成,
在所述移动通路的中途部设置有台阶部,所述台阶部具有面对主体的前方的卡止面,所述保持部件设置于所述卡止面的内侧或者所述保持部件的表面构成所述卡止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诱饵,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通路具有:位于所述台阶部的更前方的第一通路;位于所述台阶部的更后方的第二通路;和连通所述第一通路和第二通路的连通路径,
所述卡止面相对于所述第一通路的底部倾斜。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诱饵,其特征在于,所述连通路径形成为只能够通过1个配重物的大小。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诱饵,其特征在于,所述卡止面的倾斜角度相对于所述底部为90度以上140度以下。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诱饵,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通路内前后排列地收纳有独立的2个以上的配重物,
这些配重物中的至少最后方的配重物由磁性材料或者磁铁形成。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PCT/JP2014/082837 WO2016092668A1 (ja) | 2014-12-11 | 2014-12-11 | ルアー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5517431A true CN105517431A (zh) | 2016-04-20 |
CN105517431B CN105517431B (zh) | 2017-06-13 |
Family
ID=5371845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480025386.XA Active CN105517431B (zh) | 2014-12-11 | 2014-12-11 | 诱饵 |
Country Status (8)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20160366864A1 (zh) |
EP (1) | EP3045040B1 (zh) |
JP (1) | JP5747367B1 (zh) |
CN (1) | CN105517431B (zh) |
AU (1) | AU2014393670B1 (zh) |
ES (1) | ES2657996T3 (zh) |
HK (1) | HK1221374A1 (zh) |
WO (1) | WO2016092668A1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9475110A (zh) * | 2017-07-03 | 2019-03-15 | 株式会社Duel | 诱饵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0180014516A1 (en) * | 2016-07-15 | 2018-01-18 | Paul Marcus van Reenen | Forward Gliding and Upward Reversing Fishing Lure |
JP6837251B1 (ja) * | 2020-07-06 | 2021-03-03 | 株式会社Longin | 釣り用ルアー及びルアーボディ |
KR102222213B1 (ko) * | 2020-08-12 | 2021-03-02 | 김기필 | 밑걸림 방지 기능을 구비한 두족류 낚시용 에기 |
KR102484951B1 (ko) * | 2020-09-24 | 2023-01-04 | 홍우중 | 낚시용 루어 |
JP7523799B2 (ja) | 2021-01-19 | 2024-07-29 | 株式会社デプス | ルアー |
JP7305204B2 (ja) * | 2021-04-26 | 2023-07-10 | 株式会社ブリーデン | ルアー |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10248438A (ja) * | 1997-03-13 | 1998-09-22 | Shimano Inc | 重心移動ルアー |
JP2004121115A (ja) * | 2002-10-03 | 2004-04-22 | Deyueru:Kk | 疑似餌 |
JP2005095103A (ja) * | 2003-09-26 | 2005-04-14 | Shimano Inc | 重心移動式ルアー |
JP3160473U (ja) * | 2009-08-26 | 2010-07-01 | 鈴木 文雄 | 釣り用ルアー |
JP2012231699A (ja) * | 2011-04-28 | 2012-11-29 | Globeride Inc | 魚釣り用ルアー |
CN203492615U (zh) * | 2013-08-05 | 2014-03-26 | 安徽福斯特渔具有限公司 | 两节式鱼饵 |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315021Y2 (zh) | 1986-07-28 | 1991-04-03 | ||
JP2747502B2 (ja) | 1996-03-05 | 1998-05-06 | 株式会社デュエル | 擬似餌 |
JP4444716B2 (ja) * | 2004-03-31 | 2010-03-31 | グローブライド株式会社 | ルアー |
CN203206993U (zh) * | 2013-03-06 | 2013-09-25 | 石狮市巨帝北洋钓具有限公司 | 重心可变式仿生拟饵 |
-
2014
- 2014-12-11 ES ES14893690.9T patent/ES2657996T3/es active Active
- 2014-12-11 JP JP2015509649A patent/JP5747367B1/ja active Active
- 2014-12-11 US US14/896,513 patent/US20160366864A1/en not_active Abandoned
- 2014-12-11 CN CN201480025386.XA patent/CN105517431B/zh active Active
- 2014-12-11 WO PCT/JP2014/082837 patent/WO2016092668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4-12-11 AU AU2014393670A patent/AU2014393670B1/en active Active
- 2014-12-11 EP EP14893690.9A patent/EP3045040B1/en active Active
-
2016
- 2016-08-09 HK HK16109480.0A patent/HK1221374A1/zh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Patent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10248438A (ja) * | 1997-03-13 | 1998-09-22 | Shimano Inc | 重心移動ルアー |
JP2004121115A (ja) * | 2002-10-03 | 2004-04-22 | Deyueru:Kk | 疑似餌 |
JP2005095103A (ja) * | 2003-09-26 | 2005-04-14 | Shimano Inc | 重心移動式ルアー |
JP3160473U (ja) * | 2009-08-26 | 2010-07-01 | 鈴木 文雄 | 釣り用ルアー |
JP2012231699A (ja) * | 2011-04-28 | 2012-11-29 | Globeride Inc | 魚釣り用ルアー |
CN203492615U (zh) * | 2013-08-05 | 2014-03-26 | 安徽福斯特渔具有限公司 | 两节式鱼饵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9475110A (zh) * | 2017-07-03 | 2019-03-15 | 株式会社Duel | 诱饵 |
US11197469B2 (en) | 2017-07-03 | 2021-12-14 | Duel Co., Inc. | Lure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AU2014393670B1 (en) | 2016-02-11 |
CN105517431B (zh) | 2017-06-13 |
EP3045040A1 (en) | 2016-07-20 |
US20160366864A1 (en) | 2016-12-22 |
HK1221374A1 (zh) | 2017-06-02 |
ES2657996T3 (es) | 2018-03-07 |
WO2016092668A1 (ja) | 2016-06-16 |
EP3045040A4 (en) | 2016-08-17 |
JPWO2016092668A1 (ja) | 2017-04-27 |
JP5747367B1 (ja) | 2015-07-15 |
EP3045040B1 (en) | 2017-11-29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5517431A (zh) | 诱饵 | |
CN109475110B (zh) | 诱饵 | |
CN107801374B (zh) | 诱饵 | |
CN102711450B (zh) | 诱饵 | |
CA2984982A1 (en) | Artificial lure configured as a wobbler | |
JP3202084U (ja) | ルアー | |
CN109496124B (zh) | 用于钓线的钓组单元 | |
JP2007209229A (ja) | ルアー | |
JP5647061B2 (ja) | 魚釣り用ルアー | |
GB2506946A (en) | Fishing ledger | |
JP2011135896A (ja) | ジグヘッド | |
JP2011050374A (ja) | ルアー | |
CN101171911B (zh) | 拟饵 | |
KR102071649B1 (ko) | 반복 후킹이 가능한 인조미끼와 낚시채비 연결구 | |
JP2007222007A (ja) | ルアー | |
CN211631452U (zh) | 一种带有双配重机构的假饵 | |
JP2005261385A (ja) | ルアー | |
JP2012161299A (ja) | 釣り具 | |
JP5530666B2 (ja) | エギ | |
JP2747502B2 (ja) | 擬似餌 | |
JP2023178841A (ja) | 釣り用ルアー | |
JP2004121115A (ja) | 疑似餌 | |
JP2019103457A (ja) | ルアー | |
CN108338136A (zh) | 磁力定深浮漂座 | |
JP2001299154A (ja) | ルアー用重心移動機構およびルアー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REG |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DE Ref document number: 1221374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REG |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GR Ref document number: 1221374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