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492735A - 内燃机的冷却装置以及内燃机的冷却方法 - Google Patents
内燃机的冷却装置以及内燃机的冷却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5492735A CN105492735A CN201480048231.8A CN201480048231A CN105492735A CN 105492735 A CN105492735 A CN 105492735A CN 201480048231 A CN201480048231 A CN 201480048231A CN 105492735 A CN105492735 A CN 105492735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ooling water
- heat exchanger
- cooling
- temperature
- thermal strai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P—COOLING OF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COOLING OF INTERNAL-COMBUSTION ENGINES
- F01P7/00—Controlling of coolant flow
- F01P7/14—Controlling of coolant flow the coolant being liquid
- F01P7/16—Controlling of coolant flow the coolant being liquid by thermostatic control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P—COOLING OF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COOLING OF INTERNAL-COMBUSTION ENGINES
- F01P11/00—Component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not provided for in, or of interest apart from, groups F01P1/00 - F01P9/00
- F01P11/14—Indicating devices; Other safety device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P—COOLING OF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COOLING OF INTERNAL-COMBUSTION ENGINES
- F01P11/00—Component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not provided for in, or of interest apart from, groups F01P1/00 - F01P9/00
- F01P11/14—Indicating devices; Other safety devices
- F01P11/16—Indicating devices; Other safety devices concerning coolant temperature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P—COOLING OF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COOLING OF INTERNAL-COMBUSTION ENGINES
- F01P3/00—Liquid cooling
- F01P3/20—Cooling circuits not specific to a single part of engine or machine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P—COOLING OF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COOLING OF INTERNAL-COMBUSTION ENGINES
- F01P5/00—Pumping cooling-air or liquid coolants
- F01P5/10—Pumping liquid coolant; Arrangements of coolant pump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11/00—Arrangement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of propulsion units
- B60K11/02—Arrangement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of propulsion units with liquid cooling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P—COOLING OF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COOLING OF INTERNAL-COMBUSTION ENGINES
- F01P7/00—Controlling of coolant flow
- F01P7/14—Controlling of coolant flow the coolant being liquid
- F01P2007/146—Controlling of coolant flow the coolant being liquid using valve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P—COOLING OF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COOLING OF INTERNAL-COMBUSTION ENGINES
- F01P2025/00—Measuring
- F01P2025/08—Temperature
- F01P2025/32—Engine outcoming fluid temperature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P—COOLING OF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COOLING OF INTERNAL-COMBUSTION ENGINES
- F01P2025/00—Measuring
- F01P2025/08—Temperature
- F01P2025/34—Heat exchanger incoming fluid temperature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P—COOLING OF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COOLING OF INTERNAL-COMBUSTION ENGINES
- F01P2025/00—Measuring
- F01P2025/08—Temperature
- F01P2025/36—Heat exchanger mixed fluid temperature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P—COOLING OF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COOLING OF INTERNAL-COMBUSTION ENGINES
- F01P2025/00—Measuring
- F01P2025/08—Temperature
- F01P2025/50—Temperature using two or more temperature sensor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P—COOLING OF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COOLING OF INTERNAL-COMBUSTION ENGINES
- F01P2025/00—Measuring
- F01P2025/08—Temperature
- F01P2025/52—Heat exchanger temperatur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 Cooling, Air Intake And Gas Exhaust, And Fuel Tank Arrangements In Propulsion Units (AREA)
- Temperature-Responsive Valves (AREA)
Abstract
具有:三通阀(12),其设置于冷却流路(L1)的出口侧,使该冷却流路(L1)向配置有冷却水冷却用的热交换器(14)的热交换流路(L3)、以及旁通流路(L2)分支;第1温度检测部(21),其对供给至热交换器(14)的冷却水的入口温度进行检测;第2温度检测部(22),其对出口温度进行检测;以及控制部(23),其对由三通阀(12)输出的冷却水流量的分配进行控制。控制部(23)对热交换器(14)的入口温度与出口温度之间的温差(ΔT)、和在热交换器(14)中产生的热应变量的对应关系进行存储,在向热交换流路(L3)供给冷却水时,参照温差(ΔT)以及对应关系,以使得热应变量小于或等于预先设定的热应变量阈值的方式,求出供给至热交换流路(L3)的冷却水流量。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内燃机的冷却装置以及内燃机的冷却方法,特别是涉及防止在将温度上升后的冷却水向热交换器供给时,由在该热交换器中产生的热应变而引起的损伤的技术。
背景技术
在搭载于车辆的内燃机中设置有供冷却水在其中流动的冷却流路,使冷却水在该冷却流路中流动。在想要使内燃机的温度降低的情况下,使冷却水在热交换器(散热器等)内流动并使该冷却水的温度降低,使冷却后的该冷却水在内燃机的冷却流路中流动。在热交换器的冷却流路中流动的冷却水和内燃机进行热交换,由此将内燃机的温度控制为期望的温度。
在内燃机的起动时,如果温度上升后的冷却水被急剧地导入到常温的热交换器中,则在冷却水导入前后产生温差,从而使得热交换器受到热冲击(也称为“热击(thermalshock)”)。因该热冲击而有可能在热交换器中发生热应变。专利文献1中公开有如下内容,即,以使热应变缓和为目的,对从热交换器通过的冷却水的入口温度和出口温度进行检测,对供给至热交换器的冷却水的流量进行控制以使得该温差不会变大。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8-37302号公报
发明内容
在上述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控制方法中,为了使在热交换器中产生的热冲击缓和,使在内燃机中被加热后的冷却水在热交换器中流动而将热交换器加热,以使得内燃机和热交换器的温差不会变大。
因此,即使在想要使内燃机的温度迅速上升的情况下,冷却水的一部分也会被供给至热交换器。其结果,产生的热不仅用于使内燃机的温度上升,还用于使热交换器的温度上升,因此具有内燃机的温度上升变慢的问题。
本发明就是为了解决这种课题而提出的。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内燃机的冷却装置、以及内燃机的冷却方法,在将温度上升后的冷却水向热交换器供给时,能够使在该热交换器中产生的热应变缓和。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具有:切换单元,其设置于用于对内燃机进行冷却的冷却流路的出口侧,使该冷却流路向配置有冷却水冷却用的热交换器的热交换流路、以及未配置热交换器的旁通流路中的至少一者分支;入口温度检测单元,其对供给至热交换器的冷却水的温度进行检测;出口温度检测单元,其对从热交换器排出的冷却水的温度进行检测;以及控制单元,其对切换单元的向热交换流路及旁通流路的冷却水流量的分配进行控制。控制单元求出热交换器的入口温度和出口温度之间的温差。另外,具有存储部,该存储部对与在热交换器中产生的热应变量的对应关系进行存储,在向热交换流路供给冷却水时,参照温差及对应关系,以使得热应变量小于或等于预先设定的热应变量阈值的方式,求出供给至热交换流路的冷却水流量。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内燃机的冷却装置的结构的框图。
图2是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内燃机的冷却装置中所采用的、表示温差ΔT和冷却水流量、以及热应变量这3者之间的关系的对应图。
图3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内燃机的冷却装置的处理流程的流程图。
图4涉及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是表示发动机转速以及发动机扭矩、和在冷却流路中流动的冷却水的温度的关系的特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内燃机的冷却装置的结构的框图。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冷却装置具有:冷却流路L1,其将冷却用的冷却水向发动机11供给;循环泵13,其使冷却水在该冷却流路L1中循环;以及三通阀12,其设置于冷却流路L1的出口端部,使从发动机11通过的冷却水向2个系统分支。
三通阀12将由冷却流路L1供给的冷却水向旁通流路L2以及热交换流路L3分配并输出。旁通流路L2与循环泵13的入口侧连接,热交换流路L3经由用于对冷却水进行冷却的热交换器14(例如散热器)而与循环泵13的入口侧连接。即,三通阀12(切换单元)设置于冷却流路L1的出口侧,具有如下功能,即,使该冷却流路L1向配置有冷却水冷却用的热交换器14的热交换流路L3、以及未配置热交换器14的旁通流路L2中的至少一者分支。三通阀12基于来自后述的控制部23的信号而将冷却水向旁通流路L2及热交换流路L3分配并供给。
另外,在发动机11的出口附近的冷却流路L1中设置有对在该冷却流路L1中流动的冷却水的温度进行检测的第1温度检测部21(入口温度检测单元)。并且,冷却流路L1的出口端部经由热交换流路L3而与热交换器14的入口连接,因此利用第1温度检测部21检测出的温度成为与向热交换器14供给的冷却水的入口温度T1等同的温度。另一方面,在热交换器14的出口附近的热交换流路L3中设置有对从热交换器14通过的冷却水的温度即出口温度T2进行检测的第2温度检测部22(出口温度检测单元)。此外,“对温度进行检测”是指包含利用传感器直接进行测定、基于冷却水流量等的主要因素而进行推定在内的概念。
三通阀12中具有对三通阀12的开度进行控制的控制部23。控制部23获取入口温度T1及出口温度T2,基于这些温度数据而对三通阀12的开度进行控制。即,控制部23具有作为对三通阀12中的向热交换流路L3以及旁通流路L2的冷却水流量的分配进行控制的控制单元的功能。
另外,控制部23将如下对应图(详情后述)存储于存储器23a(对应图存储部)中,即,表示入口温度T1和出口温度T2的温差ΔT、向热交换器14供给的冷却水的流量、以及因热交换器14的热冲击而产生的热应变量这3者之间的对应关系的对应图。
在检测出温差ΔT时,控制部23基于该温差ΔT并参照对应图而对冷却水的流量进行设定,使得在热交换器14中产生的热应变量小于或等于预先设定的热应变量阈值的值。并且,对三通阀12的开度进行控制以达到该设定的流量。
控制部23具有对如下对应图进行存储的存储器23a(对应图存储部),即,表示利用第1温度检测部21检测出的冷却水温度和利用第2温度检测部22检测出的冷却水温度之差即温差ΔT、向热交换器14供给的冷却水的流量、以及因热交换器14的热冲击而产生的热应变量这3者之间的对应关系的对应图。控制部23在使冷却水向热交换流路L3流动时,利用温差ΔT并参照对应图,以使得热应变量小于或等于预先设定的热应变量阈值的值的方式而求出向热交换流路L3流动的冷却水流量。并且,控制部23具有如下功能,即,利用三通阀12对冷却水流量的分配进行控制,以达到所求出的冷却水流量。
此外,控制部23能够作为例如由中央运算单元(CPU)、RAM、ROM、硬盘等存储单元构成的一体型的计算机而构成。
图2是表示上述的对应图的例子的说明图。在图2中,作为热应变量的等高线图而示出了对应图,示出了将温差ΔT设为横轴、将向热交换器14供给的冷却水的流量设为纵轴的等高线图。在图2中,框内示出的区域R1~R7之间的边界线、即点划线及实线(边界线Q1)表示热应变量的等高线。
区域R1表示热应变量最大的区域,区域R7表示热应变量最小的区域。按照区域R1、R2、R3、R4、R5、R6、R7的顺序,各区域R1~R7中的热应变量减小。
对利用对应图表现出的热应变量进行补充。热应变量是指表现出由供给至热交换器14的冷却水而引起的热交换器14的变形状态以及膨胀的程度的量。通常,变形状态及膨胀的程度根据构成热交换器14的每个部件而不同。因此,针对构成热交换器14的所有部件而选取适当的加权平均值,由此对热交换器14的整体的热应变量进行定义。此外,在选取平均值时,可以设定针对每个部件定义的权重量而对热应变量进行定义。在构成热交换器14的部件中,越是为了维持热交换器14的功能的重要度高的部件,将该部件的权重量设定为越大,由此能够将热应变量定义为更适当地表示由热应变而引起的热交换器14的损伤的可能性的指标。
这样,依赖于热交换器14的构造,在对热交换器14进行设计及制造等的时刻,能够通过使温差ΔT和供给至热交换器14的冷却水的流量这2个参数对应,而决定因热交换器14的热冲击而产生的热应变量。即,能够决定温差ΔT、供给至热交换器14的冷却水的流量、热应变量这3者之间的关系。热应变量能够视为基于温差ΔT、供给至热交换器14的冷却水的流量这2个参数而确定的函数,该函数依赖于热交换器14的构造,能够在对热交换器14进行设计及制造等的时刻,通过实验方法、数值方法、其它各种各样的方法而求出。
入口温度T1和出口温度T2的温差ΔT、供给至热交换器14的冷却水的流量、以及因热交换器14的热冲击而产生的热应变量这3者之间的对应关系以对应图的方式存储于存储器23a中。并且,以用于控制部23的控制的目的而从存储器23a读取对应图。此外,可以取代上述的3者之间的对应关系而将热应变量达到热应变量阈值的情况下的、温差ΔT以及供给至热交换器14的冷却水的流量这2者的组合,作为对应关系用于控制部23的控制。即,可以将热应变量达到热应变量阈值的情况下的、温差ΔT以及供给至热交换器14的冷却水的流量这2者的组合存储于存储器23a中。
此外,对应图依赖于热交换器14的构造而确定,因此在更换热交换器14时,可以对存储于存储器23a的对应图进行更新,并对与更换后的热交换器14相对应的对应图进行存储。通过将与热交换器14相对应的对应图存储于存储器23a中,控制部23能够进行适合于热交换器14的控制。
下面,对热应变量阈值进行说明。将热应变量阈值设定为不会使热交换器14产生损伤的热应变量的最大值。即,将热应变量阈值定义为在热交换器14中能够容许的热应变量的最大值。在热交换器14中产生了超过热应变量阈值的热应变量的情况下,热交换器14有可能损伤。此外,为了确保安全性,可以将热应变量阈值定义为比实际在热交换器14中能够容许的热应变量的最大值小的值。
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例子而将区域R3和区域R4之间的边界线Q1处的热应变量设定为热应变量阈值。在图2所示的对应图中,利用边界线Q1而划分为热应变量超过热应变量阈值的区域、以及热应变量未超过热应变量阈值的区域这2个区域。
对利用控制部23进行的冷却水流量的设定方法进行说明。基于通过第1温度检测部21以及第2温度检测部22中的检测而求出的温差ΔT,控制部23对供给至热交换器14的冷却水的流量进行设定。此时,为了防止由热应变而引起的热交换器14的损伤,控制部23以使得热应变量收敛于比热应变量阈值小或者相等的范围的方式对冷却水的流量进行设定。即,如果在图2的对应图上对将求出的温差ΔT、和由控制部23以与温差ΔT相对应的方式而设定的冷却水的流量作为坐标的点进行绘制,则所绘制的点在图2的对应图上位于比边界线Q1靠左侧(R4侧)的位置、或者位于边界线Q1上。
只要以使得将温差ΔT和冷却水的流量作为坐标的点位于该边界线Q1上的方式对冷却水流量进行设定,则不会超过热应变量阈值,并且,能够将更多的冷却水供给至热交换器14,能够提高冷却水的冷却效率。换言之,能够在不会将由热应变而引起的损伤施加于热交换器14的条件下使最大限度的冷却水相对于热交换器14流动。
参照图2中示出的对应图,例如在温差ΔT足够小时,即,在利用第1温度检测部21检测出的冷却水温度和利用第2温度检测部22检测出的冷却水温度接近时,假想为因冷却水被供给至热交换器14而产生的热应变量小,因此对于冷却水的流量不存在限制。
即,在温差ΔT小、且温差ΔT在热应变量的等高线图上为恒定值的点的集合即直线与边界线Q1不具有交点的情况下,能够自由地选择冷却水的流量。
另一方面,如果因使发动机11起动等而使得温差ΔT变大,则假想为因冷却水被供给至热交换器14而产生的热应变量增大。在由温差ΔT和冷却水的流量而指定的点位于区域R1~R3的范围内的情况下,假想为因冷却水流入至热交换器14而产生的热应变量会超过热应变量阈值。因此,冷却水的流量的选择范围受到限制。即,以选择区域R4~R7中、或者边界线Q1上的点的方式,根据温差ΔT而对冷却水的流量进行选择。
如图2所示,边界线Q1以将区域R1~R3、即热应变量超过热应变量阈值的区域包围的方式而形成为C字状的曲线。因此,在温差ΔT足够大时,在图2所示的热应变量的等高线图上,温差ΔT为恒定值的点的集合即直线与边界线Q1具有2个交点。在由温差ΔT以及边界线Q1指定的2个交点的坐标中,将与冷却水的流量相对应的坐标的值分别设为第1流量阈值M1、第2流量阈值M2。如果将第1流量阈值M1设为小于或等于第2流量阈值M2的值,则在温差ΔT足够大时,冷却水的流量在小于或等于第1流量阈值M1、或者大于或等于第2流量阈值M2的范围内进行选择。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冷却水的流量设定为小于或等于第1流量阈值M1。
由此,即使在温差ΔT大的情况下,也能够以使得假想为因将冷却水供给至热交换器14而产生的热应变量达到小于或等于热应变量阈值的值的方式,在将冷却水供给至热交换器14之前的阶段对冷却水的流量进行设定。另外,即使在向热交换器14供给冷却水的期间内,也能够以使得热交换器14的热应变量达到小于或等于热应变量阈值的值的方式对冷却水的流量进行设定。其结果,能够防止热交换器14因热应变而损伤。
即,即使在因使发动机11起动等而使得温差ΔT变大的状况下,也无需为了抑制热交换器14中的热应变的产生而始终供给冷却水进行热交换器14的预热。在想要使发动机11的温度迅速上升的情况下,无需为了防止热交换器的热应变而向热交换器供给冷却水,因此产生的热被有效地用于使发动机11的温度上升。其结果,具有如下优点,即,不会为了防止热交换器14中的热应变的产生的处理而对发动机11的温度上升造成妨碍。
在将冷却水供给至热交换器14之前能够确认是否存在因冷却水的流量过多而使得该热交换器14因热应变造成损伤的危险性,在存在该危险性的情况下,能够将供给至热交换器14的冷却水的流量控制为使得该热交换器14不会因热应变而产生损伤的程度。
下面,参照图3所示的流程图,对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内燃机的冷却装置的处理流程进行说明。每隔预先设定的运算周期而反复执行该处理。
首先,在图3中的步骤S11中,发动机11起动。此时,循环泵13开始进行驱动,因此冷却水流入至冷却流路L1,对发动机11进行冷却。另外,对于三通阀12的出口而言,旁通流路L2侧的开口部开放,热交换流路L3侧的开口部关闭。因此,在冷却流路L1中流动的冷却水经由旁通流路L2而返回至循环泵13。其结果,冷却水的温度上升,从发动机11通过后的冷却水温度例如上升至100℃。然后,用于内燃机以及驱动机构的润滑油(发动机油、变速器油等)的温度上升,因此该润滑油的摩擦力降低,能够改善燃料消耗率。
此后,如果发动机11的转速及扭矩上升,则在发动机11中产生爆震,燃料消耗率变差。因此,为了防止爆震,期望使发动机11的温度降低。
图4中示出了表示发动机转速及发动机扭矩、和在冷却流路中流动的冷却水的温度的关系的特性图。该特性图示出了根据发动机转速和发动机扭矩而应当设定的冷却水温度(目标水温)。在特性图中,横轴表示发动机转速,纵轴表示发动机扭矩,特性图中示出的区域中的各点与由发动机转速及发动机扭矩所指定的发动机的状态相对应。
在对图4的特性图中的D1的区域(左下的范围)和D2的区域(右上的范围)进行对比的情况下,区域D2的一者与发动机转速及发动机扭矩大的状态相对应,因此表示在发动机11中容易产生爆震的状态。因此,为了防止爆震,在区域D2的状态下应当设定的冷却水温度比在区域D1的状态下应当设定的冷却水温度低。
即,在图4的特性图中,在发动机转速和发动机扭矩的关系处于D1的区域中的情况下,不会产生爆震,为了燃料消耗率的改善而需要将冷却水温度设为高温(例如100℃)。另一方面,在发动机转速和发动机扭矩的关系处于D2的区域中的情况下,在发动机11中会产生爆震,因此为了对此进行抑制而需要将冷却水温度设为低温。因此,为了将冷却水温度设为低温,使在冷却流路L1中流动的冷却水的至少一部分向热交换流路L3流动。
在图3中的步骤S12中,对发动机11的状态、特别是发动机转速和发动机扭矩进行监视,判断是否应当将冷却水温度设为低温,判断是否开始进行向热交换器14的冷却水的供给。在步骤S12中,在判断为开始进行向热交换器14的冷却水的供给的情况下,进入步骤S13。另一方面,在判断为不供给冷却水的情况下,在规定时间之后,再次对发动机11的状态进行监视并重复同样的判断。
在步骤S13中,控制部23通过对三通阀12的输出进行控制而将冷却水的一部分供给至热交换器14。具体而言,对用于决定供给至热交换器14的冷却水量的、三通阀12的开口率进行设定(将其设为“开口率A”),以使其达到开口率A的方式对三通阀12的开度进行控制。这里,对于开口率A的设定方法而言,例如能够基于利用第1温度检测部21检测出的入口温度T1进行设定。并且,使三通阀12的靠热交换流路L3侧的出口以开口率A开放,由此将冷却水的一部分经由热交换流路L3而供给至热交换器14内。因此,利用第2温度检测部22对由热交换器14输出的冷却水的温度(出口温度T2)进行检测。
在步骤S14中,控制部23获取利用第1温度检测部21检测出的冷却水的入口温度T1、以及利用第2温度检测部22检测出的冷却水的出口温度T2,求出它们的温差ΔT。即,对“ΔT=T1-T2”进行运算。
在步骤S15中,控制部23将通过上述处理而求出的温差ΔT应用于上述的对应图,对供给至热交换器14的冷却水的流量进行设定。具体而言,基于图2所示的对应图的边界线Q1并将横轴的温差作为上述的ΔT,求出冷却水的流量。并且,对用于设为该流量的、三通阀12的朝向热交换流路L3侧的开口率进行运算,将其设为“开口率B”。该开口率B是在当前的温差ΔT下,不会由于因热冲击所产生的应变而使得热交换器14损伤的程度的、供给最多的冷却水量的开口率。
在步骤S16中,对上述的开口率A和开口率B的大小进行对比。并且,在并非A>B的情况下(步骤S16中为NO),在步骤S18中,将三通阀12的靠热交换流路L3侧的开口率设为“A”。即,即使在设定为初始设定的开口率A的情况下,也判断为不会产生由热应变而引起的损伤,保持开口率A的状态不变。
另一方面,在A>B的情况下(步骤S16中为YES),在步骤S17中,将三通阀12的靠热交换流路L3侧的开口率设为“B”。即,在设定为初始设定的开口率A的情况下,供给至热交换器14冷却水的流量过多,存在该热交换器14因热应变而损伤的可能性,因此设定为开口率B。由此,将供给至热交换器14的冷却水的流量控制为使得该热交换器14不会因热应变而产生损伤的程度。因此,能够避免如现有技术那样因高温的冷却水急剧地流入至热交换器14而使得该热交换器14损伤的问题的发生。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内燃机的冷却装置中,为了使在冷却流路L1中流动的冷却水的温度降低,在使冷却水的至少一部分向热交换流路L3侧流动的情况下,求出供给至热交换器14的冷却水的入口温度T1和出口温度T2的温差ΔT,基于该温差ΔT并参照图2所示的对应图而决定向热交换流路L3流动的冷却水的流量。因此,在热交换器14不会因热应变而受到损伤条件下,能够使最大限度的冷却水在热交换流路L3中流动。因此,能够防止热交换器14因热冲击而损伤,并且能够迅速地使在冷却流路L1中流动的冷却水的温度降低。
另外,在对应图中对用于区别热应变量超过热应变量阈值的区域和未超过热应变量阈值的区域的边界线Q1进行设定,将在热交换流路L3中流动的冷却水流量设定为处于该边界线Q1上,因此能够更加高效地使冷却水的温度降低。
另外,三通阀12能够形成为使得热交换流路L3侧的出口、以及旁通流路L2侧的出口完全关闭的状态,因此在发动机11的起动开始时,将热交换流路L3侧的出口设为全闭状态,对于所有冷却水使其经由旁通流路L2而循环,由此能够使在冷却流路L1中流动的冷却水的温度迅速地上升。并且,在三通阀12的上游侧、即冷却流路L1的出口侧附近设置有第1温度检测部21,将利用该第1温度检测部21检测出的温度作为热交换器14的入口温度T1,因此即使在冷却水未被供给至热交换流路L3的情况下,也能够获知入口温度T1,能够进一步改善冷却水的流量控制。
以上基于图示的实施方式对本发明的内燃机的冷却装置及内燃机的冷却方法进行了说明,但这些实施方式不过是为了容易理解本发明而记载的简单的示例而已,本发明不限定于该实施方式。本发明的技术范围不局限于由上述实施方式公开的具体的技术事项,还包含能够由此容易导出的各种各样的变形、变更、替代技术等。
本申请主张基于2013年7月1日申请的日本特愿第2013-138011号的优先权,通过参照而将该申请的全部内容并入本说明书中。
工业实用性
在本发明所涉及的内燃机的冷却装置以及内燃机的冷却方法中,对热交换器的入口温度、以及出口温度进行检测,进而求出它们的温差,参照该温差以及存储于存储部中的对应关系而求出向热交换器供给的冷却水流量。因此,在为了使冷却水温度降低而将温度上升后的冷却水供给至热交换器时,能够使在热交换器中产生的热应变缓和。因此,能够将其用于在将形成为高温的冷却水供给至热交换器而进行冷却时防止热交换器因热应变而受到损伤。
标号的说明
11发动机(内燃机)
12三通阀(切换单元)
13循环泵
14热交换器
21第1温度检测部(入口温度检测单元)
22第2温度检测部(出口温度检测单元)
23控制部(控制单元)
23a存储器(对应图存储部)
L1冷却流路
L2旁通流路
L3热交换流路
Claims (4)
1.一种内燃机的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
冷却流路,其使用于对内燃机进行冷却的冷却水在其中流动;
切换单元,其设置于所述冷却流路的出口侧,使该冷却流路向配置有冷却水冷却用的热交换器的热交换流路、以及未配置所述热交换器的旁通流路中的至少一者分支;
循环泵,其将从所述热交换器以及旁通流路通过的冷却水向所述冷却流路送出;
入口温度检测单元,其对供给至所述热交换器的冷却水的温度进行检测;
出口温度检测单元,其对从所述热交换器排出的冷却水的温度进行检测;以及
控制单元,其对所述切换单元的向所述热交换流路及旁通流路的冷却水流量的分配进行控制,
所述控制单元具有存储部,该存储部对利用所述入口温度检测单元检测出的冷却水温度与利用所述出口温度检测单元检测出的冷却水温度之间的温差、和在所述热交换器中产生的热应变量的对应关系进行存储,
在向所述热交换流路供给冷却水时,参照所述温差及所述对应关系,以使得热应变量小于或等于预先设定的热应变量阈值的方式,求出供给至所述热交换流路的冷却水流量,以达到该冷却水流量的方式控制通过所述切换单元实现的冷却水流量的分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燃机的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单元在所述对应关系中设定边界线,该边界线对热应变量超过所述热应变量阈值的区域和未超过所述热应变量阈值的区域进行区分,沿该边界线对在所述热交换流路中流动的冷却水流量进行设定。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内燃机的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切换单元能够使所述热交换流路侧的开口部以及所述旁通流路侧的开口部成为完全关闭状态,所述入口温度检测单元设置于所述切换单元的上游侧的所述冷却流路的出口侧附近。
4.一种内燃机的冷却方法,其特征在于,具有如下工序:
在内燃机的起动时,使冷却水在用于对该内燃机进行冷却的冷却流路中流动;
在使因在所述冷却流路中流动而上升的冷却水温度降低时,对冷却水的流路进行切换,以使得冷却水的至少一部分在配置有热交换器的热交换流路中流动,使其它冷却水在旁通流路中流动;
求出所述热交换流路的、利用设置于热交换器入口处的入口温度检测单元检测出的冷却水温度、与设置于热交换器出口处的出口温度检测单元检测出的冷却水温度之间的温差;以及
参照所述温差与在所述热交换器中产生的热应变量之间的对应关系,以使得在热交换器中产生的热应变量小于或等于预先设定的热应变量阈值的方式,求出在所述热交换流路中流动的冷却水流量,以达到该冷却水流量的方式,对在所述热交换器流路以及所述旁通流路中流动的冷却水流量的分配进行控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3-138011 | 2013-07-01 | ||
JP2013138011 | 2013-07-01 | ||
PCT/JP2014/063184 WO2015001855A1 (ja) | 2013-07-01 | 2014-05-19 | 内燃機関の冷却装置及び内燃機関の冷却方法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5492735A true CN105492735A (zh) | 2016-04-13 |
CN105492735B CN105492735B (zh) | 2017-11-21 |
Family
ID=5214344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480048231.8A Active CN105492735B (zh) | 2013-07-01 | 2014-05-19 | 内燃机的冷却装置以及内燃机的冷却方法 |
Country Status (9)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9599010B2 (zh) |
EP (1) | EP3018317B1 (zh) |
JP (1) | JP6090443B2 (zh) |
CN (1) | CN105492735B (zh) |
BR (1) | BR112015032725B1 (zh) |
MX (1) | MX345935B (zh) |
MY (1) | MY162018A (zh) |
RU (1) | RU2618740C1 (zh) |
WO (1) | WO2015001855A1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7664201A (zh) * | 2016-07-27 | 2018-02-06 | 福特环球技术公司 | 用于u形流动传动装置油冷却器的旁路控制 |
CN110914524A (zh) * | 2017-08-08 | 2020-03-24 | 奥迪股份公司 | 用于运行机动车的驱动设备的方法以及相应的驱动设备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SE539027C2 (sv) * | 2013-04-25 | 2017-03-21 | Scania Cv Ab | Förfarande och system för styrning av ett kylsystem |
DE102014015638A1 (de) * | 2014-10-22 | 2016-04-28 |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n. d. Gesetzen des Staates Delaware) | Steuern einer Kühlmittelpumpe und/oder eines Stellventils eines Kühlsystems für eine ... |
KR101755489B1 (ko) * | 2016-02-26 | 2017-07-27 | 현대자동차 주식회사 | 엔진 순환 냉각수의 제어방법 및 제어시스템 |
CN108859740B (zh) * | 2018-06-28 | 2021-04-30 | 北京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冷却系统及电动汽车 |
EP4127432A4 (en) | 2020-03-24 | 2024-04-17 | Cummins Inc. |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CONTROLLING THE TEMPERATURE OF AN ENGINE COOLANT |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DE102005045499A1 (de) * | 2005-09-23 | 2007-04-05 | Audi Ag | Kühlmittelkreislauf für einen Verbrennungsmotor und Verfahren zur Regelung eines Kühlmittelstroms durch einen Kühlmittelkreislauf |
JP2008037302A (ja) * | 2006-08-08 | 2008-02-21 | Nissan Motor Co Ltd | 車両冷却システム |
JP2008239014A (ja) * | 2007-03-28 | 2008-10-09 | Toyota Motor Corp | ハイブリッド車両の制御装置 |
US20090140055A1 (en) * | 2005-10-03 | 2009-06-04 | Mitsuru Iwasaki | Thermostat Device |
CN101809263A (zh) * | 2006-01-19 | 2010-08-18 | 雷诺股份公司 | 控制调节内燃机温度的恒温器的初始打开的方法和设备 |
CN102137771A (zh) * | 2008-09-09 | 2011-07-27 | 日产自动车株式会社 | 车辆用燃料电池冷却系统 |
WO2013095262A1 (en) * | 2011-12-23 | 2013-06-27 | Scania Cv Ab | Arrangement and method for cooling of coolant in a cooling system in a vehicle |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RU2285135C2 (ru) * | 2004-12-29 | 2006-10-10 |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ое образовательное учреждение высшего профессионального образования "Российский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ый открытый технический университет путей сообщения Министерства путей сообщения Российской Федерации" (РГОТУПС) | Автоматическая микропроцессорная система регулирования температуры теплоносителей тепловой машины |
RU2375211C1 (ru) * | 2008-07-25 | 2009-12-10 | Открытое акционерное общество Научно-исследовательский и конструкторско-технологический институт подвижного состава (ОАО "ВНИИКТИ") | Система охлаждения силовой установки двухдизельного тепловоза (варианты) |
FR2940196B1 (fr) * | 2008-12-22 | 2010-12-10 | Renault Sas | Dispositif et procede de refroidissement d'un organe thermique de vehicule automobile |
JP2010242525A (ja) | 2009-04-01 | 2010-10-28 | Toyota Motor Corp | ウォータポンプの制御装置 |
CN102745063A (zh) * | 2011-04-19 | 2012-10-24 | 北京超力锐丰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电动车冷却系统及其控制算法 |
-
2014
- 2014-05-19 RU RU2016102848A patent/RU2618740C1/ru active
- 2014-05-19 WO PCT/JP2014/063184 patent/WO2015001855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4-05-19 US US14/902,211 patent/US9599010B2/en active Active
- 2014-05-19 MY MYPI2015704666A patent/MY162018A/en unknown
- 2014-05-19 BR BR112015032725-7A patent/BR112015032725B1/pt active IP Right Grant
- 2014-05-19 JP JP2015525086A patent/JP6090443B2/ja active Active
- 2014-05-19 MX MX2015017574A patent/MX345935B/es active IP Right Grant
- 2014-05-19 EP EP14819389.9A patent/EP3018317B1/en active Active
- 2014-05-19 CN CN201480048231.8A patent/CN105492735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DE102005045499A1 (de) * | 2005-09-23 | 2007-04-05 | Audi Ag | Kühlmittelkreislauf für einen Verbrennungsmotor und Verfahren zur Regelung eines Kühlmittelstroms durch einen Kühlmittelkreislauf |
US20090140055A1 (en) * | 2005-10-03 | 2009-06-04 | Mitsuru Iwasaki | Thermostat Device |
CN101809263A (zh) * | 2006-01-19 | 2010-08-18 | 雷诺股份公司 | 控制调节内燃机温度的恒温器的初始打开的方法和设备 |
JP2008037302A (ja) * | 2006-08-08 | 2008-02-21 | Nissan Motor Co Ltd | 車両冷却システム |
JP2008239014A (ja) * | 2007-03-28 | 2008-10-09 | Toyota Motor Corp | ハイブリッド車両の制御装置 |
CN102137771A (zh) * | 2008-09-09 | 2011-07-27 | 日产自动车株式会社 | 车辆用燃料电池冷却系统 |
WO2013095262A1 (en) * | 2011-12-23 | 2013-06-27 | Scania Cv Ab | Arrangement and method for cooling of coolant in a cooling system in a vehicle |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7664201A (zh) * | 2016-07-27 | 2018-02-06 | 福特环球技术公司 | 用于u形流动传动装置油冷却器的旁路控制 |
CN110914524A (zh) * | 2017-08-08 | 2020-03-24 | 奥迪股份公司 | 用于运行机动车的驱动设备的方法以及相应的驱动设备 |
CN110914524B (zh) * | 2017-08-08 | 2022-03-29 | 奥迪股份公司 | 用于运行机动车的驱动设备的方法以及相应的驱动设备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20160160739A1 (en) | 2016-06-09 |
EP3018317A4 (en) | 2016-07-20 |
BR112015032725B1 (pt) | 2022-05-03 |
CN105492735B (zh) | 2017-11-21 |
JP6090443B2 (ja) | 2017-03-08 |
RU2618740C1 (ru) | 2017-05-11 |
MX2015017574A (es) | 2016-05-09 |
BR112015032725A2 (pt) | 2020-04-28 |
MX345935B (es) | 2017-02-27 |
EP3018317A1 (en) | 2016-05-11 |
EP3018317B1 (en) | 2017-09-27 |
US9599010B2 (en) | 2017-03-21 |
WO2015001855A1 (ja) | 2015-01-08 |
JPWO2015001855A1 (ja) | 2017-02-23 |
MY162018A (en) | 2017-05-3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5492735A (zh) | 内燃机的冷却装置以及内燃机的冷却方法 | |
EP2690267B1 (en) | Apparatus and method of determining failure in thermostat | |
JP6079766B2 (ja) | エンジン冷却システム及びその運転方法 | |
JP6287961B2 (ja) | 内燃機関の冷却装置 | |
WO2019197858A1 (ja) | 電動モータの冷却方法および冷却装置 | |
JP6024822B2 (ja) | 冷却水制御装置 | |
JPWO2013190619A1 (ja) | 内燃機関の冷却制御装置 | |
JP5641037B2 (ja) | 冷却装置 | |
JP5700113B2 (ja) | 内燃機関の暖機促進装置 | |
JP2008157090A (ja) | 内燃機関の排気熱回収装置 | |
JP5121899B2 (ja) | 電動ウォータポンプの制御装置 | |
US9163551B2 (en) | Cooling system for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 |
JP2012215141A (ja) | エンジン冷却装置 | |
KR20170112791A (ko) | 냉각수온 센서를 구비한 엔진 냉각시스템 | |
JP2017025887A (ja) | 電子制御装置 | |
JP2007326432A (ja) | ハイブリッド自動車用エンジン冷却システム | |
JP2016211482A (ja) | エンジンの冷却装置 | |
JP2017057746A (ja) | 診断装置 | |
JP5206696B2 (ja) | 内燃機関冷却装置システム | |
JP6386702B2 (ja) | 内燃機関の冷却装置及び内燃機関の冷却方法 | |
JP2013019298A (ja) | エンジン冷却装置 | |
KR20170096368A (ko) | 응답성이 개선된 차량 엔진 냉각수의 제어방법 및 장치 | |
JP6079764B2 (ja) | 内燃機関の冷却システムおよびその制御方法 | |
JP2007192033A (ja) | 冷却システム | |
JP2008223726A (ja) | 内燃機関の冷却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