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492708B - 楼承板及其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楼承板及其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5492708B CN105492708B CN201380078571.0A CN201380078571A CN105492708B CN 105492708 B CN105492708 B CN 105492708B CN 201380078571 A CN201380078571 A CN 201380078571A CN 105492708 B CN105492708 B CN 105492708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quare tube
- support plate
- flat
- floor support
- flat board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4—BUILDING
- E04G—SCAFFOLDING; FORMS; SHUTTERING; BUILDING IMPLEMENTS OR AIDS, OR THEIR USE; HANDLING BUILDING MATERIALS ON THE SITE; REPAIRING, BREAKING-UP OR OTHER WORK ON EXISTING BUILDINGS
- E04G11/00—Forms, shutterings, or falsework for making walls, floors, ceilings, or roofs
- E04G11/36—Forms, shutterings, or falsework for making walls, floors, ceilings, or roofs for floors, ceilings, or roofs of plane or curved surfaces end formpanels for floor shutterings
- E04G11/38—Forms, shutterings, or falsework for making walls, floors, ceilings, or roofs for floors, ceilings, or roofs of plane or curved surfaces end formpanels for floor shutterings for plane ceilings of concrete
-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4—BUILDING
- E04G—SCAFFOLDING; FORMS; SHUTTERING; BUILDING IMPLEMENTS OR AIDS, OR THEIR USE; HANDLING BUILDING MATERIALS ON THE SITE; REPAIRING, BREAKING-UP OR OTHER WORK ON EXISTING BUILDINGS
- E04G17/00—Connecting or other auxiliary members for forms, falsework structures, or shutterings
- E04G17/18—Devices for suspending or anchoring form elements to girders placed in ceilings, e.g. hanger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1—MECHANICAL METAL-WORKING WITHOUT ESSENTIALLY REMOVING MATERIAL; PUNCHING METAL
- B21D—WORKING OR PROCESSING OF SHEET METAL OR METAL TUBES, RODS OR PROFILES WITHOUT ESSENTIALLY REMOVING MATERIAL; PUNCHING METAL
- B21D17/00—Forming single grooves in sheet metal or tubular or hollow articles
- B21D17/02—Forming single grooves in sheet metal or tubular or hollow articles by pressing
-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4—BUILDING
- E04G—SCAFFOLDING; FORMS; SHUTTERING; BUILDING IMPLEMENTS OR AIDS, OR THEIR USE; HANDLING BUILDING MATERIALS ON THE SITE; REPAIRING, BREAKING-UP OR OTHER WORK ON EXISTING BUILDINGS
- E04G11/00—Forms, shutterings, or falsework for making walls, floors, ceilings, or roofs
- E04G11/36—Forms, shutterings, or falsework for making walls, floors, ceilings, or roofs for floors, ceilings, or roofs of plane or curved surfaces end formpanels for floor shutterings
- E04G11/48—Supporting structures for shutterings or frames for floors or roofs
- E04G11/50—Girders, beams, or the like as supporting members for forms
- E04G11/54—Girders, beams, or the like as supporting members for forms of extensible type, with or without adjustable supporting shoes, fishplates, or the like
- E04G11/56—Girders, beams, or the like as supporting members for forms of extensible type, with or without adjustable supporting shoes, fishplates, or the like of telescopic type
-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4—BUILDING
- E04G—SCAFFOLDING; FORMS; SHUTTERING; BUILDING IMPLEMENTS OR AIDS, OR THEIR USE; HANDLING BUILDING MATERIALS ON THE SITE; REPAIRING, BREAKING-UP OR OTHER WORK ON EXISTING BUILDINGS
- E04G9/00—Forming or shuttering elements for general use
- E04G9/02—Forming boards or similar elements
- E04G2009/028—Forming boards or similar elements with reinforcing ribs on the undersid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rchitectur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Forms Removed On Construction Sites Or Auxiliary Members Thereof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Floor Finish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有效地进行整体长度调节,并在进行了混凝土板施工后,能够回收且反复利用的楼承板及其制造方法。楼承板(1)由在顶面(4a、5a)浇筑混凝土时成为成型面的平板(4、5)和接合于平板(4、5)的底面(4b、5b)的方管(6、7)构成的钢板制模架部件(2、3)构成。方管(6、7)的一端均被挤压变形为扁平状,在其内部插设有钢板制长条部件(8),来闭塞此扁平端(6b、7b)。再者,方管(6)的外径比方管(7)的外径小,开口端(6a)相对于开口端(7a)可插通地形成。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在建筑物的地板或天花板等上形成混凝土板坏时所使用的楼承板及其制造方法,尤其涉及一种不容易变形,且容易再利用的楼承板及其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在以钢筋混凝土或钢骨钢筋混凝土为建筑材料的建筑物中,为了在梁上等临时设置的模架上浇筑混凝土,在地板或天花板上形成有板坯。在模架中,使用加工有钢制板材的楼承板的情况比较多。
该楼承板在混凝土硬化后便失去作用,因此,最理想的是谋求在板坯施工后,迅速地从混凝土中分离回收并再利用。
例如,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涉及在朝水平方向隔着规定距离配置的第1梁与第2梁之间有效地形成混凝土板坯,并且可再利用相当于上述楼承板的临时底板的构造物施工方法的发明。
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发明是在两片平板中的一个平板的后端部与另一个平板的前端部重合的状态下使用向前后方向自由滑动地结合的长度可变临时底板与长度固定临时底板。再者,长度可变临时底板与长度固定临时底板分别具有成为成型面的平坦的表面。
而且,其特征在于在2个梁成型用模架的相对的一对上缘部之间,介由设置在脚手架上的枕木,通过架设这些临时底板来构造用于浇筑作为成型材料的混凝土的板面。
根据这种方法,混凝土硬化后,通过拆卸脚手架、枕木以及梁成型用模架,能够从混凝土板坯中很容易地分离并回收长度可变临时底板与长度固定临时底板。
此外,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一种名称为“滑动式楼承板及其板坏施工方法”的涉及可进行长度调整、再利用以及转用的楼承板与使用其的板坯施工方法的发明。
专利文献2所公开的发明的构造为:具有在顶面为临时板面的板本体的底面设有滑动支架的2种楼承板,板本体以及滑动支架使两楼承板相互成为雌雄状并可连接地形成。
在这种构造的楼承板中,根据板坯形成范围的间隔,能够调整楼承板的长度,因此可转用的对象物的范围广,通用性优秀。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许第3781425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5-54354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在作为上述背景技术的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发明中,根据在临时底板的顶面上浇筑的混凝土的重量,突条部的端部与模架部件的承载台的边界附近弯曲应力集中,所以存在在平板上产生龟裂或部分变形,无法再利用的问题。此外,由于通过焊接等接合于平板的突条部在从平板中分离时发生变形,所以存在只有突条部无法再利用的问题。此外,在没接合于平板的部分中,突条部的断面形状容易歪曲,需要谨慎地进行使突条部滑动的操作。从而存在调节楼承板长度时的操作性变差的问题。
此外,在专利文献2所公开的发明中,根据在楼承板的顶面浇筑的混凝土的重量,滑动支架端部附近的板本体中弯曲应力集中,所以存在在板本体中产生龟裂或者一部分变形,在板坯施工后即使回收了楼承板也无法再利用的情况。此外,在滑动支架从板本体分离时,容易变形,所以再利用滑动支架单体也是很困难的。进而,顶面开放的形状的滑动支架对于扭曲变形等的刚性较低,因此在互相滑动滑动支架时,断面形状容易歪曲。即,需要谨慎地进行该操作,因此,存在在短时间内无法有效地调节楼承板长度的问题。
本发明为应对这样的现有情况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有效地进行整体长度的调节,并且能够在施工混凝土板坯后进行回收,多次反复利用的楼承板及其制造方法。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为达成上述目的,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明为一种在构造物的板等上形成混凝土板坯时,作为模架使用的楼承板,其具有:从一端在规定长度范围内,被挤压成扁平状,分别形成平坦部的第1方管以及第 2方管、第1平板、第2平板、和在第1方管以及第2方管的内部,分别具有以从一端附近开始沿着长边方向至少超过平坦部的方式分别设置的长条部件;所述第1方管被形成为可插通第2方管;除去从另一端到规定长度的范围,所述第1方管的顶面被接合于第1平板的底面,同时所述第2方管的顶面接合于第2平板的底面,使第1方管以及第2方管的具有开口的另一端之间可插通地接合;在第1方管以及第2方管的侧面,以从一端开始沿着长边方向至少超过平坦部的方式分别形成有波纹状的折入部。
在这种构造的楼承板中,第1方管以及第2方管的底面从被挤压成扁平状的一端沿着长边方向,在规定长度范围内具有平坦部以及紧随其后的倾斜部。再者,将本楼承板作为模架设置在构造物上时,此平坦部抵接于支撑楼承板的方材等。
进而,例如,如专利文献1所述的发明,在断面呈V型的突条部中,其顶部开放,对于扭曲变形的刚性较低,因此,没接合于平板部的部分容易变形。此外,在从平板部分离突条部时,其断面形状容易变形。
加之,在第1平板以及第2平板的顶面浇筑混凝土时,从第1平板的底面与第2平板的顶面的空隙漏出的水泥浆(用水混炼水泥的状态的物质)流过第1平板或第2平板的底面,从被开放的顶部流入突条部内。此水泥浆以附着于突条部的内壁的状态硬化,在内插其他突条部时成为阻碍。结果,使楼承板的再利用成为不可能。
对此,在本发明的楼承板中,第1方管以及第2方管与上述突条部相比,对于扭曲变形的刚性格外高,所以,即使没接合于第1平板或第2平板也难以产生变形。即,在本发明的楼承板中,虽然第1方管在从其他端开始沿着长边方向的规定范围内不接合于第1平板,例如,即使将第1方管的其他端插通于第2方管,使其滑动,也不存在第1方管的断面形状在该位置中变形的可能性。此外,即使在从第1 平板或第2平板分离第1方管或第2方管的情况下,这些断面形状也难以变形。进而,因为第1方管以及第2方管的上部不开放,所以不会发生由于上述水泥浆流过第1平板或第2平板的底面,流入第1方管或第2方管的内部并硬化,妨碍通过使插通于第2方管的第1方管滑动来调整楼承板的长度的操作的情况。此外,若在楼承板的顶面浇筑混凝土,则在第1方管以及第2方管的底面中,在平坦部与倾斜部的边界容易引起应力集中。然而,在本发明的楼承板中,通过波纹状的折入部,上述平坦部与倾斜部的边界中的刚性提高,因此,在该位置难以产生破损或变形。还具有通过长条部件进一步提高上述平坦部与倾斜部的边界的刚性的作用。
权利要求2所述的发明为一种在构造物的板等上形成混凝土板坯时作为模架所使用的楼承板的制造方法,具有以下步骤:分别对第1 方管与可将该第1方管插入内部的第2方管,沿着其长边方向从一端开始在相对的一对侧面上形成规定长度的V型槽的步骤;接着形成V 型槽的步骤,在第1方管以及第2方管的内部,以从一端的附近开始至少超过被挤压成扁平状的位置的方式设置长条部件的步骤;对与第 1方管以及第2方管中的一对侧面正交的底面,分别沿着长边方向从一端开始在不超过形成有V型槽的位置的范围内挤压成扁平状并形成平坦部的步骤;除去从另外一端开始沿着长边方向的规定范围,将第 1方管的顶面接合于第1平面的底面的步骤;将第2方管的顶面接合于第2平板的底面的步骤。
根据这种楼承板的制造方法,在第1方管以及第2方管中,一对侧面的一部分以随着V型槽被折成波纹状的方式变形,并形成折入部,同时在被挤压的位置不产生龟裂等,底面平稳地变形,在从一端开始沿着长边方向不超过折入部的范围内形成平坦部。此外,本发明是以权利要求1所述的产品的发明作为方法的发明并加以限定,所以具有与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明相同的作用。还有,由V型槽所形成的折入部以从上下夹持并固定第1方管或第2方管的内面与长条部件的方式发挥作用。
如上述说明,根据本发明的权利要求1所述的楼承板,例如,在将第1方管的另一端插通于第2方管,使第1方管相对于第2方管滑动时,第1方管从上述另一端开始在规定范围内,不接合于第1平板的部分上,断面形状也难以歪曲,所以,能够反复安全地进行楼承板整体长度的调节操作。此外,在进行了混凝土板坯施工后,回收楼承板,从第1平板或第2平板分离第1方管或第2方管时,第1方管或第2方管的断面形状难以歪曲,所以能够多次反复利用楼承板。进而,不存在由于流入第1方管或第2方管内部并硬化的水泥浆而导致这些方管不能使用的危险,能够有效地再利用回收后的楼承板。还有,在第1方管以及第2方管中难以产生破损或变形。
根据本发明的权利要求2所述的楼承板的制造方法,除了具有与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明同样的效果,还具有可容易实现权利要求1所述的楼承板的效果。此外,通过折入部固定长条部件,因此在楼承板的制造过程中或楼承板的制造过程结束后,长条部件都不会从第1方管或第2方管中轻易脱离。即,根据本发明的制造方法,可容易地制造安全的楼承板。
附图说明
图1(a)为本发明的实施例所涉及的楼承板的侧面图,图1(b) 以及图1(c)为构成同图(a)所示的楼承板的两种模架部件的平面图。
图2(a)为构成图1所示的楼承板的模架部件的外观斜视图,图 2(b)以及图2(c)分别为同图(a)中的B方向向视图以及C方向向视图。
图3(a)以及图3(b)分别为图2(a)中的D方向向视图以及 E-E线向视剖面图。
图4为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所涉及的楼承板的制造方法的流程图。
图5(a)以及图5(b)为用于说明沿着图4的流程图制造楼承板的方法的图。
图6(a)~图6(d)为用于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所涉及的楼承板的使用状态的图。
标号说明:
1 楼承板
2 模架部件
3 模架部件
4 平板
4a 顶面
4b 底面
5 平板
5a 顶面
5b 底面
6 方管
6a 开口端
6b 扁平端
6c 顶面
6d 底面
6e 侧面
7 方管
7a 开口端
7b 扁平端
7c 顶面
7d 底面
7e 侧面
8 长条部件
9a 平坦部
9b 平坦部
9c 倾斜部
10a 折入部
10b 折入部
11 钢制方管
11a 开口端
12 钢制方管
12a 开口端
13a 侧面
13b 侧面
13c 侧面
14a 冲头
14b 模具
14c 芯部
15a V型槽
15b V型槽
16 冲压模具
16a 凹槽
17 冲头
18 楼承板支撑工具
19 H型钢
19a 凸缘
20 浇筑模型
20a 夹持部
20b 夹持部
21 方材
21a 侧面
21b 楼承板载置面
21c 侧面
22a 螺栓
22b 螺栓
22c 螺孔
22d 螺孔
22e 通孔
23 混凝土板坯
24 防旋转部件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图5对本发明的楼承板及其制造方法加以具体说明。
此外,以在被设置在作为构造物的梁所使用的H型钢的上侧凸缘上的情况为例,参照图6,对本发明的楼承板的使用方法加以说明。
实施例
用图1~图3对本实施例的楼承板的构造加以说明(尤其,与权利要求1对应)。
图1(a)为本实施例的楼承板的侧面图,图1(b)以及图1(c) 为构成图1(a)所示的楼承板的两种模架部件的平面图。此外,图2 (a)为构成图1所示的楼承板的模架部件的外观斜视图,图2(b) 以及图2(c)分别为图2(a)中的B方向向视图以及C方向向视图。而且,图3(a)以及图3(b)分别为图2(a)中的D方向向视图以及E-E线向视剖面图。
再者,图1(b)以及图1(c)相当于表示将从在图1(a)中箭头A所示的方向观察的楼承板分解成模架部件2、3的状态的图。
如图1(a)~图1(c)所示,楼承板1由厚度为0.8mm左右的钢板制模架部件2、3构成。模架部件2、3由顶面4a、5a在浇筑混凝土时成为成型面的平板4、5以及通过焊接接合于平板4、5的底面4b、 5b的方管6、7构成。
方管6、7的一端均被挤压成扁平状,钢板制长条部件8(参照图 2)以闭塞该端部(以下成为扁平端6b、7b)的方式插设于其内部。而且,方管6的外径比方管7的外径小,开口端6a被形成为可插通开口端7a。
再者,将方管6、7接合于平板4、5的方法并不局限于焊接,还可以使用粘结或者铆接或螺接固定等其他方法。进而,平板4、5、方管6、7以及长条部件8也并不限定于钢板制部件,也可以是铝等金属或纤维强化树脂等成型制品。
方管6的顶面6c(参照图2(a))相对于平板4,在长边方向的中央附近和扁平端6b的附近的2个位置被点焊接,方管7的顶面7c (参照图2(a))相对于平板5,在长边方向的中央附近和两端附近的3个位置被点焊接。即,模架部件2使模架部件3的方管7向方管 6插通,在平板4的底面4b与方管6的顶面6c之间,可将平板5仅插入一定长度。
再者,将方管6、7接合在平板4、5上的位置并不限定于本实施例所示的位置。即,也可以是方管6从开口端6a沿着长边方向,除去规定范围,接合在平板4的底面4b的构造。
如此一来,楼承板1使方管6的开口端6a插入方管7的开口端 7a的内部,将模架部件2连接于模架部件3,在图1(a)中如箭头X 所示,通过使模架部件2、3相互滑动,能够容易地调整全长。即,楼承板1可被称为一种从混凝土板坯中分离回收后的利用范围广,最适于再利用的构造。
再者,平板4、5的厚度为0.8mm左右,所以,将平板5插入平板4的底面4b与方管6的顶面6c之间并使平板4、5的一部分重合后,即使在顶面4a、5a上浇筑了混凝土,也不存在在平板4的底面4b与平板5的顶面5a之间流入混凝土的危险。
如图2以及图3所示,方管6、7的底面6d、7d具有平行于顶面 6c、7c的2个平坦部9a、9b,扁平端6b、7b侧的平坦部9a与顶面6c、 7c之间的距离比开口端6a、7a侧的平坦部9a与顶面6a、7a之间的距离短。从而,在平坦部9a、9b之间形成有倾斜部9c。
此外,在连接方管6、7的顶面6c、7c与底面6d、7d的侧面6e、 6e以及侧面7e、7e中,以超过平坦部9a且到达倾斜部9c的方式分别形成有波纹状的折入部10a、10b。
再者,长条部件8以一端闭塞扁平端6b、7b,并且另一端超过平坦部9a且到达倾斜部9c的方式设置,通过折入部10a、10a与顶面6c、 7c,以从上下夹持的方式固定。
使用上述专利文献1所述的发明中的突条部代替方管6、7时,该突条部的断面呈V字形,上部开放,因此,相对于扭曲变形的刚性较低,在没接合于平板部4、5的部分容易产生变形。此外,在回收楼承板1,从平板部4、5中分离突条部的时候,其断面形状容易变形,难以再利用突条部的可能性较高。进而,在平板4、5的顶面4a、5a中浇筑混凝土时,从平板4的底面4b与平板5的顶面5a的空隙中漏出的水泥浆(用水混炼水泥的状态的物质)流淌至平板4、5的底面4b、 5b,并从开放的顶部流入突条部内。这种水泥浆以附着于突条部内壁的状态硬化,在内插其他突条部时成为阻碍。从而,也存在即使回收了楼承板也不能再利用的情况。
对此,方管6、7与上述突条部相比,相对于扭曲变形的刚性格外高,即使在不与平板4、5接合的位置也难以产生变形。即,在上述构造的楼承板1中,在从开口端6a开始沿着长边方向的规定范围内,方管6虽然为不与平板4接合的构造,但是,即使在使插通于方管7的状态下的方管6滑动的情况下,也不存在在该位置中在方管6的断面上产生变形的危险。从而,能够反复安全地进行调整楼承板1的整体长度的操作。此外,即使在回收楼承板1,从平板4、5中分离方管6、 7的情况下,这些断面形状也难以歪曲,因此,能够再利用分离的方管6、7。
进而,方管6、7的顶部不开放,所以,上述水泥浆经平板4、5 的底面4b、5b,流入方管6、7的内部并硬化,由此,不会发生阻碍使插通于方管7的方管6滑动并调整楼承板1的长度的操作的情况。从而,能够有效地再利用回收的楼承板1或方管6、7。
接着,适当地参照图5,用图4对楼承板1的制造方法加以说明 (尤其,与权利要求2对应)。
可是,图4为表示楼承板1的制造方法的流程图,图5(a)以及图5(b)为用于说明楼承板1的制造方法的图。再者,对图1~图3 所示的构成要素追加相同的符号,并省略其说明。
如图4所示,首先,在步骤S1中,将具有长方形断面的钢制方管11与同样具有长方形断面并将钢制方管11可插入内部的方式形成的钢制方管12分别设置在冲压模具16的凹槽16a的内部。而且,将断面呈W字形的冲头14a和基台14b分别压接于构成长方形的一对长边的侧面13a、13a上,并且在将芯部14c插入钢制方管11、12的内部后,能够向正交于侧面13a的方向移动冲头14a,沿着钢制方管11、 12的长边方向从一侧的端部开始在侧面13a、13a中形成具有规定长度的2条V型槽15a、15b(参照图5(a))。
在步骤S2中,将钢板制的长条部件8从开口端11a、12a插入钢制方管11、12的内部,在侧面13b的内侧以一面接触的状态进行设置 (参照图5(b))。再者,长条部件8的宽度仅比钢制方管11、12 的侧面13a、13a的内径窄一点,并且,以一端与开口端11a、12a一致的状态,设置在钢制方管11、12的内部时,具有足够的其他端超过平坦部9a的长度。
在步骤S3中,使用冲压模具16,从一侧的端部开始在规定长度范围内将钢制方管11、12挤压变形,形成方管6、7。具体来说,如图5(b)所示,将上述钢制方管11、12设置于冲压模具16的凹槽16a 的内部后,将从侧面观察呈梯形的冲头17压接于侧面13c后,向正交于侧面13c的方向移动冲头17,将钢制方管11、12沿着其长边方向从一侧的端部开始在规定长度范围内挤压成扁平状,形成平坦部9a 以及连接该平坦部9a与平坦部9b的倾斜部9c(参照图3)。由此,具有开口端与扁平端,在扁平端侧形成有插设有长条部件8的钢制方管11、12。即,根据这种制造方法,在钢制方管11、12中被挤压的位置上不会产生龟裂等,侧面13c平稳地变形。从而,能够容易地制造方管6、7。
而且,侧面13a、13a通过冲压模具16的凹槽16a的内壁面,约束朝向外方向的变形,所以以随着2条V型槽15a、15b被折成波纹状的方式变形,形成折入部10a、10b。此时,折入部10a、10b中,抵接于长条部件8的一面的折入部10a与钢制方管11、12的侧面13b 一同起到从上下夹持固定长条部件8的作用。从而,在楼承板1的制造过程中,长条部件8不会从钢制方管11、12中轻易脱离。此外,在楼承板1的制造过程结束后,同样地,不存在从方管6、7中拔落长条部件8的担忧。即,根据上述方法,能够安全且容易地制造优秀的楼承板1。
在步骤S4中,将由钢制方管11、12形成的方管6、7分别固定设置于平板4、5。具体来说,相对于平板4的底面4b,在方管6的顶面6c的长边方向的中央附近与扁平端6b的附近的2个位置上进行点焊,相对于平板5的底面5b,在方管7的顶面7c的长边方向的中央附近与两端附近的2个位置上进行点焊。由此,形成模架部件2、3。
接着,参照图6对楼承板1的使用方法加以说明。
图6(a)~图6(d)为用于说明楼承板1的使用状态的图。再者,对如图1~图3所示的构成要素追加相同符号,并省略其说明。
例如,楼承板1介由由浇筑模具20与方材21以及防旋转部件24 构成的楼承板支撑工具10安装于H型钢19。浇筑模具20被设置成通过夹持部20a、20b从上下夹持凸缘19a后,拧紧螺入螺孔22c的螺栓 22a,并以在螺栓22a的下端挤压凸缘19a的顶面的方式,固定于H型钢19(参照图6(a))。
方材21相对于夹持部20b的螺孔22d,能够连通通孔22e以及防旋转部件24的长孔(不图示),并且将侧面21a抵接于夹持部22b的底面,并且,在使防旋转部件24的平面部(不图示)抵接于方材21 的侧面21c的状态下,从下方将螺栓22b插通于防旋转部件24的长孔与通孔22e,通过拧紧于螺孔22d,固定于浇筑模具20(参照图6(b))。
楼承板1通过使模架部件2、3滑动调整到合适的长度后,在方材 21的楼承板载置面21b上载置平坦部9a(参照图6(c))。
在构成楼承板1的平板4、5的顶面4a、5a与H型钢19的凸缘 19a的顶面,浇筑有预先混炼的混凝土。该混凝土硬化,由此形成混凝土板坯23(参照图6(d))。然后,浇筑模具20上部与螺栓22a 随着混凝土的硬化,被留在混凝土板坯23的内部。
如此一来,若在平板4、5的顶面4a、5a上浇筑混凝土,在方管 6、7的底面6d、7d中,在平坦部9a与倾斜部9c的边界容易引起应力集中。然而,在本发明的楼承板1中,波纹状的折入部10a、10b以及长条部件8起到在平坦部9a与倾斜部9c的边界提高刚性的作用,所以,在方管6、7中难以产生破损或变形。
再者,若楼承板1将拧紧在浇筑模具20的夹持部20b的螺栓放松,将其从螺孔22d、通孔22e以及防旋转部件24的长孔中拔出,并将防旋转部件24与方材21从浇筑模具上拆下,则能够解除对向下方移动的约束,因此能够容易地从混凝土板坯23中进行分离。而且,回收后的楼承板1如上所述在方管6、7中难以产生破损或变形,所以能够多次反复使用。
Claims (2)
1.一种楼承板(1),其为一种在构造物的板等上形成混凝土板坯时作为模架使用的楼承板(1),其特征在于,具有:
从一端(6b、7b)开始在规定的长度范围内,被挤压成扁平状,并分别形成有平坦部(9a)的第1方管(6)以及第2方管(7)、
第1平板(4)、
第2平板(5)、和
在所述第1方管(6)以及所述第2方管(7)的内部,分别具有以从所述一端(6b、7b)的附近开始沿着长边方向至少超过所述平坦部(9a)的方式分别设置于内部的长条部件(8);
其中,所述第1方管(6)被形成为可插通于所述第2方管(7),
除去从另一端(6a)到规定长度的范围,所述第1方管(6)的顶面(6c)被接合于第1平板(4)的底面(4b),同时所述第2方管(7)的顶面(7c)接合于第2平板(5)的底面(5b),使所述第1方管(6)以及所述第2方管(7)的具有开口的另一端(6a,7a)之间可插通地接合;
在所述第1方管(6)以及所述第2方管(7)的侧面(6e、7e),以从所述一端(6b、7b)开始沿着长边方向至少超过所述平坦部(9a)的方式分别形成有波纹状的折入部(10a、10b)。
2.一种楼承板(1)的制造方法,其为一种在构造物的板等上形成混凝土板坯时作为模架所使用的楼承板(1)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具有:
分别对第1方管(6)与可将该第1方管(6)插入内部的第2方管(7),在相对的一对侧面(6e、7e)上形成沿着其长边方向从一端(6b、7b)开始具有规定长度的V型槽(15a、15b)的步骤;
在所述第1方管(6)以及第2方管(7)的内部,以超过从所述一端(6b、7b)的附近至少被挤压成扁平状的位置的方式,设置长条部件(8)的步骤;
对与所述第1方管(6)以及所述第2方管(7)中的所述一对侧面(6e、7e)正交的底面(6d、7d),在不超过分别沿着长边方向从所述一端(6b、7b)开始形成有所述V型槽(15a、15b)的位置的范围内,进行挤压并使其变形为扁平状的步骤;
除去从另一端(6a)开始沿着长边方向的规定范围,将所述第1方管(6)的顶面(6c)接合于第1平板(4)的底面(4b)的步骤;
将所述第2方管(7)的顶面(7c)接合于第2平板(5)的底面的步骤。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PCT/JP2013/073210 WO2015029197A1 (ja) | 2013-08-29 | 2013-08-29 | デッキプレート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5492708A CN105492708A (zh) | 2016-04-13 |
CN105492708B true CN105492708B (zh) | 2018-03-13 |
Family
ID=5258581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380078571.0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5492708B (zh) | 2013-08-29 | 2013-08-29 | 楼承板及其制造方法 |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5834165B2 (zh) |
KR (1) | KR101617608B1 (zh) |
CN (1) | CN105492708B (zh) |
SG (1) | SG11201600246QA (zh) |
WO (1) | WO2015029197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6348467B2 (ja) * | 2015-08-27 | 2018-06-27 | 株式会社Aoi | デッキプレート |
CN106884529A (zh) * | 2017-03-15 | 2017-06-23 | 中国水利水电第七工程局有限公司 | 一种高空大跨度钢连廊底板混凝土悬吊钢模板及施工方法 |
JP6438162B1 (ja) * | 2018-03-26 | 2018-12-12 | 株式会社Aoi | デッキプレート |
US11786955B2 (en) | 2018-04-05 | 2023-10-17 | Hydro Extruded Solutions As | Strut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a strut |
CN118029603A (zh) * | 2024-02-21 | 2024-05-14 | 华南理工大学 | 直接利用旧板的预制楼板和压型钢板组合楼板及施工方法 |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497052A (ja) * | 1990-08-13 | 1992-03-30 | Gantan Beauty Kogyo Kk | デッキプレート |
JP2006274770A (ja) * | 2005-03-01 | 2006-10-12 | Shibata:Kk | 平坦面成形用型枠材 |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9165863A (ja) * | 1995-12-15 | 1997-06-24 | Nippon Steel Metal Prod Co Ltd | 長さを調整自在なフラットデッキプレート |
JP2005290690A (ja) * | 2004-03-31 | 2005-10-20 | Yamahashi Kogyo Kk | スライド式デッキプレートおよびスラブ施工方法 |
-
2013
- 2013-08-29 KR KR1020157034069A patent/KR101617608B1/ko active IP Right Grant
- 2013-08-29 SG SG11201600246QA patent/SG11201600246QA/en unknown
- 2013-08-29 WO PCT/JP2013/073210 patent/WO2015029197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3-08-29 JP JP2015533875A patent/JP5834165B2/ja active Active
- 2013-08-29 CN CN201380078571.0A patent/CN105492708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Patent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497052A (ja) * | 1990-08-13 | 1992-03-30 | Gantan Beauty Kogyo Kk | デッキプレート |
JP2006274770A (ja) * | 2005-03-01 | 2006-10-12 | Shibata:Kk | 平坦面成形用型枠材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WO2015029197A1 (ja) | 2015-03-05 |
KR20150140406A (ko) | 2015-12-15 |
JPWO2015029197A1 (ja) | 2017-03-02 |
KR101617608B1 (ko) | 2016-05-03 |
SG11201600246QA (en) | 2016-05-30 |
CN105492708A (zh) | 2016-04-13 |
JP5834165B2 (ja) | 2015-12-16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AU2018204337B2 (en) | Formwork panel for concreting formworks | |
CN105492708B (zh) | 楼承板及其制造方法 | |
CN111236638B (zh) | 组装型梁模具 | |
CN207812625U (zh) | 异形排水沟模板一体化装置 | |
KR101989224B1 (ko) | Rc용 기둥 스틸 거푸집 제작방법 및 그 방법에 의해 제작된 rc용 기둥 스틸 거푸집 | |
CN208486549U (zh) | 模板加强筋 | |
CN209190965U (zh) | 一种可调节预制板模具 | |
CN109372248A (zh) | 一种墙柱模板及其节材型加固方法 | |
CN108868130A (zh) | 一种双层连梁洞口模板系统及其应用于双层连梁的工法 | |
CN210525425U (zh) | 一种用于预制铁路遮板的模具 | |
CN202990423U (zh) | 一种剪力墙洞口定型模具 | |
KR101231148B1 (ko) | 지붕 연결구의 제조방법 및 이를 통해 제조된 지붕 연결구 | |
CN215150146U (zh) | 一种预制叠合板模具 | |
CN214163407U (zh) | 倒t形预制梁定型装置 | |
CN208497276U (zh) | 预制阶梯制作模具 | |
CN118528397B (zh) | 一种带肋叠合板及其制作方法 | |
CN214942395U (zh) | 一种变截面柱的模板体系 | |
CN208184220U (zh) | 一种楼梯踏步施工缝封模装置 | |
CN218861880U (zh) | 一种避免开裂的装配式钢结构集成楼盖 | |
CN109208900A (zh) | 一种装配式建筑用的支模体系及其施工方法 | |
CN219753984U (zh) | 一种混凝土柱模板加固装置 | |
CN213499909U (zh) | 一种天沟预制件模具 | |
CN219100723U (zh) | 一种用于在混凝土结构中预留小型孔洞的模具 | |
CN214081986U (zh) | 预制混凝土墙板构件模具 | |
CN209799369U (zh) | 一种可提高构造柱成型质量的可周转浇筑模板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80313 Termination date: 202008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