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430214B - 通信中继装置以及通信中继方法 - Google Patents

通信中继装置以及通信中继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430214B
CN105430214B CN201510572145.3A CN201510572145A CN105430214B CN 105430214 B CN105430214 B CN 105430214B CN 201510572145 A CN201510572145 A CN 201510572145A CN 105430214 B CN105430214 B CN 10543021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mmunication path
communication
deposited
application server
work data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572145.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430214A (zh
Inventor
小卷由夫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onica Minolta Opto Inc
Original Assignee
Konica Minolta Opto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onica Minolta Opto Inc filed Critical Konica Minolta Opto Inc
Publication of CN10543021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43021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43021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43021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0127Conn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a still picture apparatus with another apparatus, e.g. for storage, processing or transmission of still picture signals or of information associated with a still picture
    • H04N1/00347Conn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a still picture apparatus with another apparatus, e.g. for storage, processing or transmission of still picture signals or of information associated with a still picture with another still picture apparatus, e.g. hybrid still picture apparatu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0127Conn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a still picture apparatus with another apparatus, e.g. for storage, processing or transmission of still picture signals or of information associated with a still picture
    • H04N1/00204Conn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a still picture apparatus with another apparatus, e.g. for storage, processing or transmission of still picture signals or of information associated with a still picture with a digital computer or a digital computer system, e.g. an internet server
    • H04N1/00244Conn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a still picture apparatus with another apparatus, e.g. for storage, processing or transmission of still picture signals or of information associated with a still picture with a digital computer or a digital computer system, e.g. an internet server with a server, e.g. an internet server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12Digital output to print unit, e.g. line printer, chain printer
    • G06F3/1201Dedicated interfaces to print systems
    • G06F3/1202Dedicated interfaces to print systems specifically adapted to achieve a particular effect
    • G06F3/1211Improving printing performance
    • G06F3/1212Improving printing performance achieving reduced delay between job submission and print start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12Digital output to print unit, e.g. line printer, chain printer
    • G06F3/1201Dedicated interfaces to print systems
    • G06F3/1223Dedicated interfaces to print systems specifically adapted to use a particular technique
    • G06F3/1236Connection management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12Digital output to print unit, e.g. line printer, chain printer
    • G06F3/1201Dedicated interfaces to print systems
    • G06F3/1223Dedicated interfaces to print systems specifically adapted to use a particular technique
    • G06F3/1237Print job management
    • G06F3/126Job scheduling, e.g. queuing, determine appropriate device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12Digital output to print unit, e.g. line printer, chain printer
    • G06F3/1201Dedicated interfaces to print systems
    • G06F3/1278Dedicated interfaces to print systems specifically adapted to adopt a particular infrastructure
    • G06F3/1285Remote printer device, e.g. being remote from client or server
    • G06F3/1287Remote printer device, e.g. being remote from client or server via internet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12Digital output to print unit, e.g. line printer, chain printer
    • G06F3/1201Dedicated interfaces to print systems
    • G06F3/1278Dedicated interfaces to print systems specifically adapted to adopt a particular infrastructure
    • G06F3/1285Remote printer device, e.g. being remote from client or server
    • G06F3/1288Remote printer device, e.g. being remote from client or server in client-server-printer device configuration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KGRAPHICAL DATA READING; PRESENTATION OF DATA; RECORD CARRIERS; HANDLING RECORD CARRIERS
    • G06K15/00Arrangements for producing a permanent visual presentation of the output data, e.g. computer output printers
    • G06K15/02Arrangements for producing a permanent visual presentation of the output data, e.g. computer output printers using printers
    • G06K15/18Conditioning data for presenting it to the physical printing elements
    • G06K15/1801Input data handling means
    • G06K15/1803Receiving particular commands
    • G06K15/1806Receiving job control command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7/00Network arrangements or protocols for supporting network services or applications
    • H04L67/01Protocols
    • H04L67/02Protocols based on web technology, e.g. hypertext transfer protocol [HTTP]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7/00Network arrangements or protocols for supporting network services or applications
    • H04L67/01Protocols
    • H04L67/10Protocols in which an application is distributed across nodes in the network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7/00Network arrangements or protocols for supporting network services or applications
    • H04L67/50Network services
    • H04L67/60Scheduling or organising the servicing of application requests, e.g. requests for application data transmissions using the analysis and optimisation of the required network resources
    • H04L67/63Routing a service request depending on the request content or contex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0912Arrangements for controlling a still picture apparatus or component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5/00Routing or path finding of packets in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5/12Shortest path evalu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7/00Traffic control in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7/10Flow control; Congestion control
    • H04L47/12Avoiding congestion; Recovering from congestion
    • H04L47/125Avoiding congestion; Recovering from congestion by balancing the load, e.g. traffic engineer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7/00Traffic control in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7/10Flow control; Congestion control
    • H04L47/24Traffic characterised by specific attributes, e.g. priority or Qo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9/00Network arrangements, protocols or services independent of the application payload and not provided for in the other groups of this subclass
    • H04L69/14Multichannel or multilink protoco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201/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and to details thereof
    • H04N2201/0077Types of the still picture apparatus
    • H04N2201/0094Multifunctional device, i.e. a device capable of all of reading, reproducing, copying, facsimile transception, file transcep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ultimedia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Computing Systems (AREA)
  • Facsimiles In General (AREA)
  • Facsimile Transmission Control (AREA)
  • Information Transfer Between Comput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通信中继装置以及通信中继方法。通过控制与应用服务器之间建立的通信通路能减轻带给应用服务器的负荷。通信中继装置(3)中继图像处理装置(4)和应用服务器(8)的通信,伴随在图像处理装置(4)或应用服务器(8)中发生作业而与应用服务器(8)之间设定通信通路(11),经由该设定的通信通路(11)在与应用服务器(8)之间发送接收作业数据(14)。通信中继装置(3)以与应用服务器(8)之间已经建立了通信通路(11)的状态在图像处理装置(4)或应用服务器(8)中发生新的作业时,将新的通信通路(11)和既存的通信通路(11)中的某一方设定为用于发送接收该新的作业的作业数据(14)的通信通路。

Description

通信中继装置以及通信中继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信中继装置以及通信中继方法,特别是涉及控制在对应用服务器和图像处理装置的通信进行中继时在与应用服务器之间建立的通信通路的技术。
背景技术
近年来,在因特网上的云端设置应用服务器,提供各种应用服务(云端服务)。这样的应用服务不论何时从何处都能够利用,所以对于用户而言便利性高。伴随这样的应用服务的普及,提出了在办公室等中设置的MFP(Multifunction Peripherals,多功能外围设备)等图像处理装置中也能够与应用服务器协作地执行作业(job)的技术(例如专利文献1)。在图像处理装置和应用服务器相互协作的系统中,能够将在应用服务器中储存了的文档、图像等数据下载到图像处理装置而执行打印作业、或者图像处理装置将通过扫描作业而生成了的图像数据上载到应用服务器。
在上述那样的系统中,在应用服务器中发生了作业的情况下,能够从应用服务器向图像处理装置发送作业数据,所以在设置了图像处理装置的局域网环境中,设置与应用服务器建立通信通路的通信中继装置。该通信中继装置在起动时连接到在因特网上的云端中设置了的连接中介服务器来建立始终连接状态。之后,如果在应用服务器中发生需要与图像处理装置通信的作业,则应用服务器向连接中介服务器发送与通信中继装置的通信开始要求。连接中介服务器如果接收到通信开始要求,则将该通信开始要求经由始终连接状态的通信通路,发送到局域网内的通信中继装置。通信中继装置如果从连接中介服务器接收到由应用服务器发出了的通信开始要求,则连接到因特网上的应用服务器,建立与应用服务器的通信通路。如果这样在应用服务器与通信中继装置之间建立了通信通路,则应用服务器经由该通信通路向通信中继装置发送作业数据,通信中继装置将该作业数据传送到图像处理装置。
另一方面,如果在局域网内的图像处理装置中发生了需要与应用服务器通信的作业,则图像处理装置将与该作业对应的作业数据发送到通信中继装置。通信中继装置如果接收到来自图像处理装置的作业数据,则确定成为连接目的地的应用服务器,经由局域网连接到因特网上的应用服务器,从而建立与应用服务器的通信通路。然后,通信中继装置将经由在与应用服务器之间建立了的通信通路从图像处理装置接收的作业数据传送到应用服务器。
通过这样在局域网环境中设置通信中继装置,能够在应用服务器与图像处理装置之间进行双向通信,即使在应用服务器以及图像处理装置中的某一个中发生了作业的情况下也能够在应用服务器与图像处理装置之间发送接收与该作业对应的作业数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3-51597号公报
发明内容
但是,在图像处理装置和应用服务器相互协作的以往的系统中,每当在应用服务器或者图像处理装置中发生作业时,通信中继装置都生成用于发送接收该作业的作业数据的新的通信通路。因此,应用服务器应管理的通信通路的数量增加,给应用服务器带来的负荷增大。特别是,应用服务器与许多局域网连接,所以如果针对每个作业建立一个通信通路,则存在提供应用服务时的性能降低这样的问题。
因此,本发明是以解决上述课题为目的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通过控制在与应用服务器之间建立的通信通路而能够减轻给应用服务器带来的负荷的通信中继装置以及通信中继方法。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技术方案1的发明是一种通信中继装置,设置于局域网,对在所述局域网中设置的图像处理装置和在与所述局域网不同的网络中设置的应用服务器的通信进行中继,所述通信中继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通信通路设定单元,伴随着在所述图像处理装置或者所述应用服务器中发生作业,设定用于在与所述应用服务器之间发送接收该作业的作业数据的通信通路;以及通信控制单元,经由由所述通信通路设定单元设定的通信通路,在与所述应用服务器之间发送接收作业数据,在所述通信通路设定单元中,在与所述应用服务器之间建立了至少1个通信通路的状态下在所述图像处理装置或者所述应用服务器中发生了新的作业的情况下,将新的通信通路和既存的通信通路中的某一方设定为用于发送接收该新的作业的作业数据的通信通路。
技术方案2的发明的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1记载的通信中继装置中,所述通信通路设定单元在将既存的通信通路设定为用于发送接收新的作业的作业数据的通信通路的情况下,根据该新的作业的属性信息,决定在既存作业的作业数据的发送接收完成之后开始该新的作业的作业数据的发送接收的第1通信方式、和将既存作业的作业数据和该新的作业的作业数据复用地发送接收的第2通信方式中的某一方,所述通信控制单元根据由所述通信通路设定单元作出的决定,在与所述应用服务器之间发送接收新的作业的作业数据。
技术方案3的发明的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2记载的通信中继装置中,所述通信通路设定单元在将既存的通信通路设定为用于发送接收新的作业的作业数据的通信通路的情况下,根据经由该既存的通信通路进行作业数据的发送接收的既存作业的属性信息、和新的作业的属性信息,比较既存作业和新的作业的优先级,在新的作业的优先级比既存作业的优先级低的情况下决定所述第1通信方式,在新的作业的优先级比既存作业的优先级高的情况下决定所述第2通信方式。
技术方案4的发明的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2或者3记载的通信中继装置中,在所述属性信息中包括与作业类型、数据量、作业发行用户或者作业发行设备有关的信息。
技术方案5的发明的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1至4中的任意一个记载的通信中继装置中,在所述通信通路设定单元中,在存在与所述应用服务器之间建立的多个既存的通信通路的状态下在所述图像处理装置或者所述应用服务器中发生新的作业并将既存的通信通路设定为用于发送接收该新的作业的作业数据的通信通路时,从所述多个既存的通信通路中选择一个既存的通信通路来进行设定。
技术方案6的发明的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5记载的通信中继装置中,所述通信通路设定单元在从所述多个既存的通信通路中选择一个既存的通信通路时,根据经由所述多个既存的通信通路中的各个通信通路进行作业数据的发送接收的多个既存作业的属性信息,选择进行数据量最少的作业数据的发送接收的既存的通信通路。
技术方案7的发明的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5记载的通信中继装置中,所述通信通路设定单元在从所述多个既存的通信通路中选择一个既存的通信通路时,根据经由所述多个既存的通信通路中的各个通信通路进行作业数据的发送接收的多个既存作业的属性信息来比较所述多个既存作业的优先级,选择进行优先级最低的既存作业的作业数据的发送接收的既存的通信通路。
技术方案8的发明的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5记载的通信中继装置中,所述通信通路设定单元在从所述多个既存的通信通路中选择一个既存的通信通路时,选择进行与所述新的作业的作业发行用户或者作业发行设备相同的既存作业的作业数据的发送接收的既存的通信通路。
技术方案9的发明的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1至8中的任意一个记载的通信中继装置中,所述通信通路设定单元在将新的通信通路和既存的通信通路中的某一方设定为用于发送接收新的作业的作业数据的通信通路时,根据该新的作业的属性信息,设定为新的通信通路和既存的通信通路中的某一方。
技术方案10的发明的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1至9中的任意一个记载的通信中继装置中,所述通信通路设定单元管理在与所述应用服务器之间建立的通信通路的上限数,在与所述应用服务器之间已经建立了所述上限数的通信通路的状态下在所述图像处理装置或者所述应用服务器中发生了新的作业的情况下,将既存的通信通路设定为用于发送接收该新的作业的作业数据的通信通路。
技术方案11的发明的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10记载的通信中继装置中,在所述通信通路设定单元中,在与所述应用服务器之间建立了小于所述上限数的通信通路的状态下在所述图像处理装置或者所述应用服务器中发生了新的作业的情况下,将新的通信通路设定为用于发送接收该新的作业的作业数据的通信通路。
技术方案12的发明的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1至11中的任意一个记载的通信中继装置中,还具备信息取得单元,该信息取得单元在所述局域网中存在其他通信中继装置的情况下,取得与该其他通信中继装置和所述应用服务器建立的通信通路有关的信息,在所述通信通路设定单元中,当所述其他通信中继装置为在与所述应用服务器之间建立了至少1个通信通路的状态时在所述图像处理装置或者所述应用服务器中发生了新的作业的情况下,根据该新的作业的属性信息,决定是否经由所述其他通信中继装置建立的既存的通信通路进行该新的作业的作业数据的发送接收,所述通信控制单元在由所述通信通路设定单元决定了经由所述其他通信中继装置建立的既存的通信通路进行该新的作业的作业数据的发送接收的情况下,经由所述其他通信中继装置在与所述应用服务器之间进行作业数据的发送接收。
技术方案13的发明的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1至12中的任意一个记载的通信中继装置中,所述通信通路设定单元在将既存的通信通路设定为用于发送接收新的作业的作业数据的通信通路的情况下,经由该既存的通信通路对所述应用服务器通知通信通路切断条件的变更。
技术方案14的发明的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1至13中的任意一个记载的通信中继装置中,还具备生成将在所述局域网中设置的至少1个所述图像处理装置作为通信中继对象而登记的登记信息并进行管理的单元。
技术方案15的发明是一种通信中继方法,对在局域网中设置的图像处理装置和在与所述局域网不同的网络中设置的应用服务器的通信进行中继,所述通信中继方法的特征在于,具有:步骤(a),伴随着在所述图像处理装置或者所述应用服务器中发生作业,设定用于在与所述应用服务器之间发送接收该作业的作业数据的通信通路;以及步骤(b),经由通过所述步骤(a)设定的通信通路而在与所述应用服务器之间发送接收作业数据,在所述步骤(a)中,在与所述应用服务器之间建立了至少1个通信通路的状态下在所述图像处理装置或者所述应用服务器中发生了新的作业的情况下,将新的通信通路和既存的通信通路中的某一方设定为用于发送接收该新的作业的作业数据的通信通路。
技术方案16的发明的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15记载的通信中继方法中,在所述步骤(a)中,在将既存的通信通路设定为用于发送接收新的作业的作业数据的通信通路的情况下,根据该新的作业的属性信息,决定在既存作业的作业数据的发送接收完成之后开始该新的作业的作业数据的发送接收的第1通信方式、和将既存作业的作业数据和该新的作业的作业数据复用地发送接收的第2通信方式中的某一方,在所述步骤(b)中,根据通过所述步骤(a)作出的决定,在与所述应用服务器之间发送接收新的作业的作业数据。
技术方案17的发明的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16记载的通信中继方法中,在所述步骤(a)中,在将既存的通信通路设定为用于发送接收新的作业的作业数据的通信通路的情况下,根据经由该既存的通信通路进行作业数据的发送接收的既存作业的属性信息、和新的作业的属性信息,比较既存作业和新的作业的优先级,在新的作业的优先级比既存作业的优先级低的情况下决定所述第1通信方式,在新的作业的优先级比既存作业的优先级高的情况下决定所述第2通信方式。
技术方案18的发明的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16或者17记载的通信中继方法中,在所述属性信息中包括与作业类型、数据量、作业发行用户或者作业发行设备有关的信息。
技术方案19的发明的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15至18中的任意一个记载的通信中继方法中,在所述步骤(a)中,在存在与所述应用服务器之间建立的多个既存的通信通路的状态下在所述图像处理装置或者所述应用服务器中发生新的作业并将既存的通信通路设定为用于发送接收该新的作业的作业数据的通信通路时,从所述多个既存的通信通路中选择一个既存的通信通路来进行设定。
技术方案20的发明的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19记载的通信中继方法中,在所述步骤(a)中,在从所述多个既存的通信通路中选择一个既存的通信通路时,根据经由所述多个既存的通信通路中的各个通信通路进行作业数据的发送接收的多个既存作业的属性信息,选择进行数据量最少的作业数据的发送接收的既存的通信通路。
技术方案21的发明的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19记载的通信中继方法中,在所述步骤(a)中,在从所述多个既存的通信通路中选择一个既存的通信通路时,根据经由所述多个既存的通信通路中的各个通信通路进行作业数据的发送接收的多个既存作业的属性信息来比较所述多个既存作业的优先级,选择进行优先级最低的既存作业的作业数据的发送接收的既存的通信通路。
技术方案22的发明的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19记载的通信中继方法中,在所述步骤(a)中,在从所述多个既存的通信通路中选择一个既存的通信通路时,选择进行与所述新的作业的作业发行用户或者作业发行设备相同的既存作业的作业数据的发送接收的既存的通信通路。
技术方案23的发明的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15至22中的任意一个记载的通信中继方法中,在所述步骤(a)中,在将新的通信通路和既存的通信通路中的某一方设定为用于发送接收新的作业的作业数据的通信通路时,根据该新的作业的属性信息而设定为新的通信通路和既存的通信通路中的某一方。
技术方案24的发明的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15至23中的任意一个记载的通信中继方法中,在所述步骤(a)中,管理与所述应用服务器之间建立的通信通路的上限数,在与所述应用服务器之间已经建立了所述上限数的通信通路的状态下在所述图像处理装置或者所述应用服务器中发生了新的作业的情况下,将既存的通信通路设定为用于发送接收该新的作业的作业数据的通信通路。
技术方案25的发明的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24记载的通信中继方法中,在所述步骤(a)中,在与所述应用服务器之间建立了小于所述上限数的通信通路的状态下在所述图像处理装置或者所述应用服务器中发生了新的作业的情况下,将新的通信通路设定为用于发送接收该新的作业的作业数据的通信通路。
技术方案26的发明的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15至25中的任意一个记载的通信中继方法中,还具有步骤(c),在该步骤(c)中,在所述局域网中存在其他通信中继装置的情况下,取得与该其他通信中继装置和所述应用服务器建立的通信通路有关的信息,在所述步骤(a)中,当所述其他通信中继装置为在与所述应用服务器之间建立了至少1个通信通路的状态时在所述图像处理装置或者所述应用服务器中发生了新的作业的情况下,根据该新的作业的属性信息,决定是否经由所述其他通信中继装置所建立的既存的通信通路进行该新的作业的作业数据的发送接收,在所述步骤(b)中,在通过所述步骤(a)决定了经由所述其他通信中继装置所建立的既存的通信通路进行该新的作业的作业数据的发送接收的情况下,经由所述其他通信中继装置而在与所述应用服务器之间进行作业数据的发送接收。
技术方案27的发明的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15至26中的任意一个记载的通信中继方法中,在所述步骤(a)中,在将既存的通信通路设定为用于发送接收新的作业的作业数据的通信通路的情况下,经由该既存的通信通路对所述应用服务器通知通信通路切断条件的变更。
技术方案28的发明的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15至27中的任意一个记载的通信中继方法中,还具有步骤(d),在该步骤(d)中,生成将在所述局域网中设置的至少1个所述图像处理装置作为通信中继对象而登记的登记信息并进行管理。
根据本发明,能够抑制与应用服务器之间建立的通信通路的数量,能够减轻带给应用服务器的负荷。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第1实施方式中的信息处理系统的结构概念的图。
图2是示出第1实施方式中的通信中继装置的硬件结构以及功能结构的一个例子的框图。
图3是示出作业的属性信息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4是示出通信通路判别信息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5是示出在通信中继装置中进行的处理过程的一个例子的流程图。
图6是示出与既存通信通路选择处理有关的第1处理过程的流程图。
图7是示出与既存通信通路选择处理有关的第2处理过程的流程图。
图8是示出与既存通信通路选择处理有关的第3处理过程的流程图。
图9是示出使用发送接收既存作业的作业数据的既存的通信通路来发送接收新的作业的作业数据的通信方式的概念图。
图10是示出第2实施方式中的信息处理系统的结构概念的图。
图11是示出第2实施方式中的通信中继装置的硬件结构以及功能结构的一个例子的框图。
(符号说明)
1:信息处理系统;3(3a、3b):通信中继装置;4(4a、4b):图像处理装置;6:局域网;8:应用服务器;11:通信通路;12:通信开始要求;13:属性信息;24:程序;25:通信通路判别信息;30:始终连接建立部;40:通信开始要求处理部;50:通信通路设定部(通信通路设定单元);60:通信控制部(通信控制单元);70:信息取得部(信息取得单元)。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优选的实施方式。另外,在以下说明的实施方式中,对相互共同的部件附加同一符号,省略关于它们的重复的说明。
(第1实施方式)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中的信息处理系统1的结构概念的图。该信息处理系统1具备通信中继装置3、图像处理装置4、应用服务器8、以及连接中介服务器9。通信中继装置3以及图像处理装置4设置于办公室等局部环境2,与LAN(Local Area Network,局域网)等局域网6连接。应用服务器8以及连接中介服务器9设置于因特网上的云端7。另外,在图1中,例示了对局域网6连接2个图像处理装置4a、4b的情况,但图像处理装置4的数量不限于此。另外,在图1中,例示了在云端7中设置的应用服务器8是1台的情况,但应用服务器8的数量也可以是2台以上。而且,虽然省略了图示,但在局域网6的向因特网的连接部中设置防火墙。
应用服务器8是经由因特网提供各种应用服务(云端服务)的服务器。在由应用服务器8提供的服务中,有例如预先存储上载的数据的存储服务、进行上载的数据的编辑、加工、变换等各种信息处理的信息处理服务等。
应用服务器8如果经由因特网探测到来自Web浏览器的访问,则针对访问源的装置送出Web页面。该Web页面是成为用于利用应用服务的用户接口的画面。因此,如果用户操作平板终端等信息处理终端而起动Web浏览器,访问应用服务器8,则显示用于利用应用服务的Web页面,进行针对该Web页面的操作,从而能够在应用服务器8中发生作业。例如,如果在由用户指定了在局部环境2中设置了的图像处理装置4的状态下指示在应用服务器8中储存了的文档、图像等的印刷输出,则应用服务器8使应发送到图像处理装置4的打印作业发生。
图像处理装置4由MFP等构成,能够执行拷贝作业、打印作业、扫描作业等各种作业。例如,在打印作业中,能够经由局域网6接收文档、图像等数据作为作业数据,并根据该作业数据进行印刷输出。另外,在扫描作业中,能够将读取原稿而生成的图像数据作为作业数据,经由局域网发送到所指定的发送目的地。另外,图像处理装置4具有将文档、图像等数据存储到被称为BOX的规定的存储部的功能。因此,图像处理装置4还能够将在BOX中保存的数据作为作业数据,经由局域网6发送到所指定的发送目的地。
该图像处理装置4具备成为用户操作时的用户接口的操作面板5。因此,用户通过操作操作面板5,能够指定作业类型而使图像处理装置4执行作业。这样的图像处理装置4通过与云端7的应用服务器8进行通信,能够与应用服务器8协作地执行作业。例如,在图像处理装置4中,预先安装了用于与应用服务器8协作的协作应用,用户通过操作操作面板5而使协作应用起动,从而能够登记与应用服务器8协作的作业来执行。在图像处理装置4与应用服务器8协作的作业中,有例如取得在应用服务器8中储存了的数据并印刷的打印作业、将读取原稿而生成的图像数据上载到应用服务器8的扫描作业等。
通信中继装置3对在局域网6中设置了的图像处理装置4与在云端7中设置了的应用服务器8的通信进行中继。通信中继装置3将在局域网6中设置了的多个图像处理装置4a、4b中的至少1台以上的图像处理装置4作为通信中继对象而预先登记到表格等登记信息中来管理。例如,由管理者预先登记成为通信中继对象的图像处理装置4。但是,不限于此,也可以在通信中继装置3的起动时,通信中继装置3检索与局域网6连接了的图像处理装置4而自动登记成为通信中继对象的图像处理装置4。另外,通信中继装置3对在登记信息中预先登记为通信中继对象的图像处理装置4、与应用服务器8的通信进行中继。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设为在通信中继装置3中将图1所示的多个图像处理装置4a、4b登记为通信中继对象。
通信中继装置3在应用服务器8与图像处理装置4之间进行作业数据的发送接收时,从发送源接收该作业数据并传送到发送目的地。该通信中继装置3在与电源接通相伴的起动时,连接到因特网上的云端7中设置了的连接中介服务器9,建立能够与连接中介服务器9始终进行双向的通信的通信通路10。通过例如使通信中继装置3和连接中介服务器9相互建立XMPP(eXtensible Messaging and Presence Protocol,可扩展消息处理现场协议)会话,而实现该通信通路10。如果正常地建立了通信中继装置3和连接中介服务器9的通信通路10,则通信中继装置3用于对应用服务器8和图像处理装置4的通信进行中继的准备动作结束。
之后,如果在应用服务器8和图像处理装置4中的某一方中发生了需要与另一方进行通信的作业,则通信中继装置3对在应用服务器8与图像处理装置4之间发送接收的作业数据进行中继。
例如,在应用服务器8中发生了作业的情况下,应用服务器8如图1所示针对连接中介服务器9发送与通信中继装置3的通信开始要求12。在该通信开始要求12中,包括由应用服务器8发生了的作业的属性信息13。连接中介服务器9如果接收到通信开始要求12,则将该通信开始要求12经由始终连接状态的通信通路10发送到通信中继装置3。通信中继装置3如果经由连接中介服务器9接收到从应用服务器8发送了的通信开始要求12,则确定成为连接目的地的应用服务器8,并访问该应用服务器8,从而建立与应用服务器8的通信通路11。例如,通过使通信中继装置3和应用服务器8相互建立HTTP(Hypertext TransferProtocol,超文本传输协议)会话,而实现该通信通路11。如果这样在应用服务器8与通信中继装置3之间建立通信通路11,则应用服务器8能够经由该通信通路11向通信中继装置3发送作业数据14。即,通过在信道中利用HTTP会话,能够在应用服务器8与通信中继装置3之间发送接收实体性的作业数据。另外,通信中继装置3如果从应用服务器8经由通信通路11接收到作业数据14,则将该作业数据14传送到图像处理装置4。另外,通信中继装置3如果经由通信通路11完成作业数据14的接收,则切断该通信通路11。此时,应用服务器8也同时切断通信通路11。
另外,在图像处理装置4中发生了作业的情况下,图像处理装置4将与上述同样的通信开始要求12发送到通信中继装置3。但是,不限于此,在伴随着作业的发生而生成了应发送到应用服务器8的作业数据14的情况下,图像处理装置4也可以不发送通信开始要求12,而将作业数据14发送到通信中继装置3。即使在该情况下,在作业数据14中也包括作业的属性信息13。通信中继装置3如果接收到从图像处理装置4发送的通信开始要求12或者作业数据14,则确定成为连接目的地的应用服务器8,访问该应用服务器8,从而建立与应用服务器8的通信通路11。然后,通信中继装置3将从图像处理装置4接收的作业数据14经由该通信通路11传送到应用服务器8。另外,在通信中继装置3中,如果经由通信通路11而完成作业数据14的发送,则切断该通信通路11。另外,此时也与上述同样地,在应用服务器8中也切断通信通路11。
这样通信中继装置3具有在应用服务器8或者图像处理装置4中发生作业时为了在应用服务器8与图像处理装置4之间发送接收作业数据14而在与应用服务器8之间建立通信通路11的功能,还能够如图1所示在与应用服务器8之间建立多个通信通路11。但是,如果与应用服务器8的通信通路11的数量增加,则使应用服务器8的负荷增大。因此,在本实施方式的通信中继装置3中,在与应用服务器8之间建立了至少1个通信通路11的状态时,如果在应用服务器8或者图像处理装置4中发生了新的作业,则判断为了进行该新的作业的作业数据14的发送接收而是在与应用服务器8之间生成新的通信通路11、还是利用在与应用服务器8之间已经建立的既存的通信通路11。既存的通信通路11是指,对在新的作业之前发生了的既存作业的作业数据14进行发送接收的通信通路。另外,在判断为利用既存的通信通路11的情况下,通信中继装置3构成为经由在与应用服务器8之间已经建立的既存的通信通路11来发送接收新的作业的作业数据14。由此,能够抑制应用服务器8与通信中继装置3之间的通信通路11的数量增大,能够降低应用服务器8的负荷。以下,详细说明这样的通信中继装置3。
图2是示出本实施方式中的通信中继装置3的硬件结构以及功能结构的一个例子的框图。如图2所示,在通信中继装置3中,作为硬件结构,具备控制部20、网络接口21、存储部22、以及发送接收缓冲器23。控制部20构成为具备省略图示的CPU和存储器,进行用于执行作业数据14的中继处理的主要的动作。网络接口21用于将通信中继装置3连接到局域网6。控制部20经由该网络接口21而与应用服务器8、连接中介服务器9以及图像处理装置4分别进行通信。存储部22由例如非易失性存储器等构成,是预先储存了程序24以及通信通路判别信息25的存储单元。另外,虽然省略了图示,但在存储部22中还存储上述登记信息等。发送接收缓冲器23用于临时地存储在应用服务器8与图像处理装置4之间发送接收的作业数据14等。
在通信中继装置3的起动时,控制部20中设置的CPU从存储部22读出并执行程序24。由此,控制部20如图2所示,作为始终连接建立部30、通信开始要求处理部40、通信通路设定部50以及通信控制部60发挥功能。
始终连接建立部30是在通信中继装置3的起动时建立与连接中介服务器9的通信通路10、并始终保持该通信通路10的处理部。通过利用始终连接建立部30建立通信通路10,通信中继装置3能够与连接中介服务器9始终进行双向的通信。因此,通信中继装置3能够经由连接中介服务器9,接收在应用服务器8中发生了作业的情况下从应用服务器8送出的通信开始要求12。
如果由始终连接建立部30建立了通信通路10,则控制部20使通信开始要求处理部40发挥功能。通信开始要求处理部40是始终对是否经由网络接口21接收到通信开始要求12进行监视的处理部。如果在应用服务器8中发生了作业,则从应用服务器8经由连接中介服务器9将通信开始要求12发送到通信中继装置3。另外,在图像处理装置4中发生了作业的情况下,如上所述从图像处理装置4向通信中继装置3发送通信开始要求12或者作业数据14。因此,通信开始要求处理部40不仅始终监视是否接收到通信开始要求12,而且还始终监视是否从图像处理装置4接收到作业数据14。另外,通信开始要求处理部40如果接收到通信开始要求12或者作业数据14,则判断为在应用服务器8或者图像处理装置4中发生了作业,为了设定用于发送接收该作业的作业数据14的通信通路11,而使通信通路设定部50发挥功能。
通信通路设定部50是伴随着在图像处理装置4或者应用服务器8中发生作业而设定用于在与应用服务器8之间发送接收该作业的作业数据14的通信通路11的处理部。该通信通路设定部50具备通信通路管理部51、通信通路决定部52、通信通路建立部53、以及通信方式决定部54。
通信通路管理部51管理在与应用服务器8之间建立的通信通路11的数量。在通信通路管理部51中,预先设定了与应用服务器8之间建立的通信通路11的上限数。通信通路管理部51进行管理使得与应用服务器8之间建立的通信通路11的数量不超过其上限数。因此,通信中继装置3在与应用服务器8之间建立的通信通路11的数量被限制为预先设定了的上限数,能够减轻应用服务器8的负荷。另外,在云端7中设置了多个应用服务器8的情况下,针对这些多个应用服务器8的各个,单独地设定通信通路11的上限数。
通信通路决定部52是决定用于发送接收在应用服务器8或者图像处理装置4中发生了的作业的作业数据14的通信通路11的处理部。即,通信通路决定部52决定为了进行在应用服务器8或者图像处理装置4中发生了的新的作业的作业数据14的发送接收而是与应用服务器8之间生成新的通信通路11、还是利用在与应用服务器8之间已经建立的既存的通信通路11。
例如,在与应用服务器8之间的通信通路11一个都未建立的状态下探测到新的作业的发生的情况下,不存在既存的通信通路11。因此,通信通路决定部52决定为了该新的作业而与应用服务器8之间生成新的通信通路11。
另外,在与应用服务器8之间已经建立了至少1个通信通路11的状态下探测到新的作业的发生的情况下,通信通路决定部52决定是生成新的通信通路11、还是利用既存的通信通路11。此时,在通信通路决定部52中,如果例如既存的通信通路11的数量小于上限数,则也可以无条件地决定与应用服务器8之间生成新的通信通路11。但是,在该情况下,与应用服务器8的通信通路11的数量增加,应用服务器8的负荷上升。因此,为了减轻应用服务器8的负荷,即使既存的通信通路11的数量小于上限数,在应用服务器8或者图像处理装置4中发生了的新的作业的优先级比较低那样的情况下,优选经由既存的通信通路11发送接收新的作业的作业数据14。因此,通信通路决定部52优选为即使既存的通信通路11的数量小于上限数,也判定新的作业的优先级,在优先级高的情况下决定生成新的通信通路11,在优先级低的情况下决定利用既存的通信通路11。
根据在通信开始要求12等中包含的作业的属性信息13,判别作业的优先级。图3是示出该属性信息13的一个例子的图。在作业的属性信息13中,包括与作业ID、作业类型、发送目的地设备、作业发行用户、作业发行设备以及数据量有关的信息。作业ID是用于识别作业的信息,作业类型是表示打印、扫描等作业的详细内容的信息,发送目的地设备是表示作业数据14的发送目的地的信息。作业发行用户是与指示了作业的执行的用户有关的信息,除了例如识别各个用户的用户识别信息以外,还包括表示该用户是一般用户和管理人员用户中的哪一个的附属信息。作业发行设备是确定发生了作业的设备的信息,是能够确定是在应用服务器8和图像处理装置4中的哪一个中发生了的作业的信息。另外,在应用服务器8中提供了多个应用服务的情况下,在作业发行设备中还包括确定应用服务的信息。而且,数据量是经由通信通路11发送接收的作业数据14的数据量。
通信通路决定部52取得上述那样的作业的属性信息13,根据在存储部22中预先存储了的通信通路判别信息25,判别作业的优先级。图4是示出通信通路判别信息25的一个例子的图。在通信通路判别信息25中包括例如图4(a)所示的第1信息25a和图4(b)所示的第2信息25b。首先,在第1信息25a中,与作业类型、作业发行设备以及作业发行用户分别对应地定义了需要还是不需要实时处理。因此,通信通路决定部52通过基于新的作业的属性信息13来参照第1信息25a,从而能够判别新的作业是否需要实时处理。接下来,在第2信息25b中,与实时处理及作业数据14的数据量对应地定义了与优先级有关的数值。因此,通信通路决定部52通过基于新的作业的属性信息13来参照第2信息25b,从而能够判别新的作业的优先级。关于这样判别的作业的优先级,其值越高,表示是需要使作业数据14的发送接收越早期地完成的作业。另外,能够根据作业类型、作业发行设备以及作业发行用户的各个而适当设定是否需要实时处理,另外还能够适当地设定与实时处理及数据量分别对应的优先级。
通信通路决定部52在根据新的作业的优先级而决定新的通信通路11和既存的通信通路11中的某一方的情况下,如果如上述那样判别的新的作业的优先级是规定值以上,则决定生成新的通信通路11。相对于此,如果新的作业的优先级小于规定值,则将既存的通信通路11决定为用于进行新的作业的作业数据14的发送接收的通信通路。即,如果新的作业的优先级小于规定值,则决定为如下:即使既存的通信通路11小于上限数也不产生新的通信通路11,而利用既存的通信通路11来发送接收新的作业的作业数据14。通过采用这样的决定手法,能够抑制应用服务器8的负荷上升。
而且,在与应用服务器8之间已经建立了上限数的通信通路11的状态下探测到新的作业的发生的情况下,通信通路决定部52无法生成新的通信通路11,所以决定使用既存的通信通路11来进行新的作业的作业数据14的发送接收。
通信通路决定部52如果决定为了进行新的作业的作业数据14的发送接收而生成新的通信通路11,则接下来使通信通路建立部53发挥功能。另外,通信通路建立部53通过访问应用服务器8而建立与应用服务器8的新的通信通路11,将该新的通信通路11设定为用于发送接收新的作业的作业数据14的通信通路。
相对于此,在通信通路决定部52决定了作为在应用服务器8或者图像处理装置4中发生的新的作业的通信通路而使用既存的通信通路11的情况下,有时存在多个既存的通信通路11。在该情况下,通信通路决定部52从多个既存的通信通路11中,选择发送接收新的作业的作业数据14的1个通信通路11。此时,通信通路决定部52通过接下来的3个手法中的某一个,选择1个通信通路11。
第1手法是如下手法:根据经由多个既存的通信通路11的各个进行作业数据14的发送接收的多个既存作业的属性信息13,选择进行数据量最少的作业数据14的发送接收的既存的通信通路11。通过选择进行数据量最少的作业数据14的发送接收的既存的通信通路11,能够高效地发送接收新的作业的作业数据14。
第2手法是如下手法:根据经由多个既存的通信通路11的各个进行作业数据14的发送接收的多个既存作业的属性信息13,比较这些多个既存作业的优先级,选择进行优先级最低的既存作业的作业数据14的发送接收的既存的通信通路11。如果使用既存的通信通路11来开始新的作业的作业数据14的发送接收,则既存作业的数据传送效率有时降低。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采用第2手法,则由于根据优先级最低的既存作业来选择所使用的既存的通信通路11,所以即使既存作业的数据传送效率降低也不会产生大的问题。
第3手法是如下手法:选择进行作业发行用户或者作业发行设备与新的作业的作业发行用户或者作业发行设备相同的既存作业的作业数据14的发送接收的既存的通信通路11。即,在存在由与发行了新的作业的用户相同的用户已经发行了的既存作业、或者由与新的作业的作业数据14的发送源相同的发送源已经发行了的既存作业的情况下,通过1个通信通路11发送接收这些作业数据14是高效的。因此,如果采用第3手法,则能够通过1个通信通路11发送接收由同一用户或者同一设备在同时期发行了的作业的作业数据14,能够高效地活用1个通信通路11。另外,在第3手法中,也可以在应用服务器8中提供了多个应用服务的情况下,选择针对与新的作业发送接收作业数据14的应用服务相同的应用服务进行作业数据14的发送接收的既存作业所使用的既存的通信通路11。而且,在第3手法中,除了上述以外,也可以选择新的作业的作业数据14的发送目的地设备相同的既存作业所使用的既存的通信通路11。
通信通路决定部52如果通过上述第1至第3手法中的某一个来选择了1个既存的通信通路11,则接下来使通信方式决定部54发挥功能。通信方式决定部54是决定使用既存的通信通路11来发送接收新的作业的作业数据14时的通信方式的处理部。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使用既存的通信通路11发送接收新的作业的作业数据14的通信方式,有第1通信方式和第2通信方式,通信方式决定部54选择并决定这些第1以及第2通信方式中的某一方。
第1通信方式是在既存作业的作业数据14的发送接收完成之后开始新的作业的作业数据14的发送接收的通信方式。例如,在图像处理装置4中发生了新的作业的情况下,在该第1通信方式中,将该新的作业的作业数据14储存到发送接收缓冲器23而登记到等待队列,在既存作业的作业数据14的发送接收完成之后从发送接收缓冲器23读出新的作业的作业数据14,经由既存的通信通路11发送到应用服务器8。因此,在该第1通信方式中,比起新的作业,既存作业的一方先完成作业数据14的发送接收。
第2通信方式是通过时分复用而并行地发送接收既存作业的作业数据14和新的作业的作业数据14的通信方式。在该第2通信方式中,能够与既存作业的作业数据14并行地发送接收新的作业的作业数据14,所以能够早期地开始新的作业的作业数据14的发送接收。
通信方式决定部54根据新的作业的属性信息13,决定第1通信方式和第2通信方式中的某一方。例如,通信方式决定部54根据新的作业的属性信息13来判别新的作业的优先级,比较新的作业的优先级和既存作业的优先级。另外,在新的作业的优先级比既存作业的优先级低的情况下,通信方式决定部54决定第1通信方式。由此,关于既存作业的作业数据14,比新的作业的作业数据14更优先地被发送接收,比新的作业更早期地完成作业数据14的发送接收。相对于此,在新的作业的优先级比既存作业的优先级更高的情况下,通信方式决定部54决定第2通信方式。即,为了早期地开始新的作业的作业数据14的发送接收,决定第2通信方式。由此,与既存作业的作业数据14并行地发送接收新的作业的作业数据14。
另外,在为了新的作业而建立了新的通信通路11的情况下,通信方式决定部54不发挥功能。其原因为,为了新的作业的作业数据14的发送接收而占用新的通信通路11。
如果如上述那样作为发送接收新的作业的作业数据14的通信通路11而设定既存的通信通路11,进而决定经由该既存的通信通路11进行的通信方式,则通信通路设定部50向应用服务器8通知经由该既存的通信通路11进行新的作业的作业数据14的发送接收、以及所决定的通信方式。由此,应用服务器8能够掌握使用既存的通信通路11进行新的作业的作业数据14的发送接收,而且能够按照由通信中继装置3决定的通信方式来发送接收新的作业的作业数据14。另外,通信通路设定部50在使用既存的通信通路11来发送接收新的作业的作业数据14时,针对应用服务器8通知既存的通信通路11的切断条件的变更。由此,能够未然地防止在既存作业的作业数据14的发送接收完成了时由应用服务器8切断既存的通信通路11。
通信控制部60控制与图像处理装置4以及应用服务器8的各个进行的作业数据14的发送接收。该通信控制部60在与应用服务器8之间进行作业数据14的发送接收时,使用由通信通路设定部50设定了的通信通路11进行作业数据14的发送接收。另外,通信控制部60在使用既存的通信通路11来进行新的作业的作业数据14的发送接收时按照由通信方式决定部54决定了的通信方式来进行新的作业的作业数据14的发送接收,因此具备等待队列管理部61和复用处理部62。
等待队列管理部61在决定了按照第1通信方式进行新的作业的作业数据14的发送接收的情况下发挥功能,将新的作业的作业数据14登记到等待队列,管理该等待队列。该等待队列管理部61如果在将新的作业的作业数据14登记到等待队列之后,既存作业的作业数据14的发送接收结束,则经由既存的通信通路11,开始新的作业的作业数据14的发送接收。例如,在图像处理装置4中发生了新的作业的情况下,等待队列管理部61将从图像处理装置4接收的作业数据14临时地储存到发送接收缓冲器23,直至既存作业的作业数据14的发送接收完成为止继续保持。另外,如果既存作业的作业数据14的发送接收完成,则等待队列管理部61从发送接收缓冲器23读出新的作业的作业数据14,经由成为空闲状态的既存的通信通路11,开始新的作业的作业数据14的发送接收。
复用处理部62是如下处理部:在决定了按照第2通信方式进行新的作业的作业数据14的发送接收的情况下发挥功能,复用地发送接收既存作业的作业数据14和新的作业的作业数据14。即,复用处理部62通过时分复用地切换既存的通信通路11的发送方式,能够并行地发送接收既存作业的作业数据14和新的作业的作业数据14。
在这样的通信控制部60中,如果与应用服务器8的作业数据14的发送接收完成,则切断通信通路11,从而减轻应用服务器8的负荷。
接下来,说明在如以上那样构成的通信中继装置3中进行的处理过程。图5是示出在通信中继装置3中进行的处理过程的一个例子的流程图。通信中继装置3伴随着电源被接通而开始该处理,首先进行起动处理(步骤S10),接下来建立用于与连接中介服务器9始终连接的通信通路10(步骤S11)。之后,通信中继装置3直至从应用服务器8或者图像处理装置4接收通信开始要求12为止待机(步骤S12)。
如果从应用服务器8或者图像处理装置4接收到通信开始要求12(在步骤S12中“是”),则通信中继装置3判断是否存在既存的通信通路11(步骤S13)。其结果,在不存在既存的通信通路11的情况下(在步骤S13中“否”),通信中继装置3与应用服务器8设定新的通信通路11(步骤S17),经由该新的通信通路11在与应用服务器8之间发送接收新的作业的作业数据14(步骤S25)。
另一方面,在存在既存的通信通路11的情况下(在步骤S13中“是”),通信中继装置3判断既存的通信通路11的数量是否达到上限数(步骤S14)。另外,在既存的通信通路11的数量小于上限数的情况下(在步骤S14中“否”),通信中继装置3根据在应用服务器8或者图像处理装置4中发生了的新的作业的属性信息13,判别新的作业的优先级(步骤S15)。然后,判断新的作业的优先级是否为规定值以上(步骤S16),如果优先级是规定值以上(在步骤S16中“是”),则与应用服务器8设定新的通信通路11(步骤S17),经由该新的通信通路11而在与应用服务器8之间发送接收新的作业的作业数据14(步骤S25)。
相对于此,在新的作业的优先级小于规定值的情况下(在步骤S16中“否”),通信中继装置3进行既存通信通路选择处理(步骤S18)。另外,在接收到通信开始要求12时,即使在既存的通信通路11的数量已经达到上限数的情况下(在步骤S14中“是”),通信中继装置3也进行既存通信通路选择处理(步骤S18)。在该既存通信通路选择处理(步骤S18)中,进行基于图6至图8中的某一个流程图的处理。
首先,说明图6所示的既存通信通路选择处理(步骤S18)。图6所示的处理对应于上述第1手法。在通信中继装置3中,如果开始了该处理,则判断是否存在多个既存的通信通路11(步骤S30)。在存在多个既存的通信通路11的情况下(在步骤S30中“是”),通信中继装置3读出经由这些多个通信通路11的各个进行作业数据14的发送接收的既存作业的属性信息13(步骤S31),比较这些多个既存作业的数据量(步骤S32)。然后,通信中继装置3选择数据量最少的既存作业所使用的1个既存的通信通路11(步骤S33)。另一方面,在仅存在1个既存的通信通路11的情况下(在步骤S30中“否”),通信中继装置3选择既存作业所使用的1个既存的通信通路11(步骤S34)。然后,通信中继装置3将在步骤S33或者S34中选择了的既存的通信通路11设定为用于发送接收新的作业的作业数据14的通信通路11(步骤S35)。以上,图6所示的既存通信通路选择处理结束。
接下来,说明图7所示的既存通信通路选择处理(步骤S18)。图7所示的处理对应于上述第2手法。在通信中继装置3中,如果开始该处理,则判断是否存在多个既存的通信通路11(步骤S40)。在存在多个既存的通信通路11的情况下(在步骤S40中“是”),通信中继装置3读出经由这些多个通信通路11的各个进行作业数据14的发送接收的既存作业的属性信息13(步骤S41),比较这些多个既存作业的优先级(步骤S42)。然后,通信中继装置3选择多个既存作业中的、优先级最低的既存作业所使用的1个既存的通信通路11(步骤S43)。另一方面,在仅存在1个既存的通信通路11的情况下(在步骤S40中“否”),通信中继装置3选择既存作业所使用的1个既存的通信通路11(步骤S44)。然后,通信中继装置3将在步骤S43或者S44中选择了的既存的通信通路11设定为用于发送接收新的作业的作业数据14的通信通路11(步骤S45)。以上,图7所示的既存通信通路选择处理结束。
接下来,说明图8所示的既存通信通路选择处理(步骤S18)。图8所示的处理对应于上述第3手法。在通信中继装置3中,如果开始该处理,则判断是否存在多个既存的通信通路11(步骤S50)。在存在多个既存的通信通路11的情况下(在步骤S50中“是”),通信中继装置3读出经由这些多个通信通路11的各个进行作业数据14的发送接收的既存作业的属性信息13(步骤S51),从这些多个既存作业中,抽出与新的作业的作业发行用户或者作业发行设备相同的1个作业(步骤S52)。然后,通信中继装置3选择该抽出了的既存作业所使用的1个既存的通信通路11(步骤S53)。另一方面,在仅存在1个既存的通信通路11的情况下(在步骤S50中“否”),通信中继装置3选择既存作业所使用的1个既存的通信通路11(步骤S54)。然后,通信中继装置3将在步骤S53或者S54中选择了的既存的通信通路11设定为用于发送接收新的作业的作业数据14的通信通路11(步骤S55)。以上,图8所示的既存通信通路选择处理结束。
通信中继装置3如上述那样选择既存的1个通信通路11。然后,返回到图5的流程图,通信中继装置3比较新的作业和既存作业的优先级(步骤S19)。其结果,在新的作业的优先级比既存作业的优先级高的情况下(在步骤S20中“是”),通信中继装置3决定将新的作业的作业数据14和既存作业的作业数据14复用地进行发送接收的第2通信方式(步骤S21)。相对于此,在新的作业的优先级与既存作业的优先级相同或者比既存作业的优先级低的情况下(在步骤S20中“否”),通信中继装置3决定将新的作业的作业数据14登记到等待队列、并在既存作业的作业数据14的发送接收完成之后开始新的作业的作业数据14的发送接收的第1通信方式(步骤S22)。
然后,通信中继装置3将在步骤S18中选择了的既存的通信通路11以及在步骤S21或者S22中决定了的通信方式通知给应用服务器8(步骤S23)。另外,通信中继装置3针对应用服务器8,发送既存的通信通路11的切断条件的变更命令(步骤S24)。之后,通信中继装置3使用既存的通信通路11来进行新的作业的作业数据14的发送接收(步骤S25)。
图9是使用发送接收既存作业A的作业数据14a的既存的通信通路11来发送接收新的作业B的作业数据14b的情况的概念图,图9(a)示出第1通信方式,图9(b)示出第2通信方式。首先,在按照第1通信方式将新的作业B的作业数据14b发送到应用服务器8的情况下,通信中继装置3如图9(a)所示在既存作业A的作业数据14a的发送结束之后,开始新的作业B的作业数据14b的发送。相对于此,在按照第2通信方式将新的作业B的作业数据14b发送到应用服务器8的情况下,通信中继装置3如图9(b)所示按照时分方式交替地发送既存作业A的作业数据14a和新的作业B的作业数据14b。因此,在例如新的作业B的作业数据14b的数据量比既存作业A的作业数据14a的数据量少的情况下,相比于第1通信方式,在第2通信方式时能够使新的作业的作业数据14b更早期地完成发送。因此,在新的作业B的优先级比既存作业A的优先级高时,采用第2通信方式,从而能够将优先级高的新的作业B高效地发送到应用服务器8。另外,在图9中例示了既存作业A以及新的作业B分别从图像处理装置4向应用服务器8发送作业数据14a、14b的情况,但即使在既存作业A以及新的作业B中的某一方或者双方从应用服务器8向图像处理装置4发送作业数据14a、14b的情况下也是同样的。
如以上那样,本实施方式的通信中继装置3是设置于局域网6、并对在该局域网6中设置的图像处理装置4和在与局域网6不同的网络中设置的应用服务器8的通信进行中继的装置,是如下结构:在与应用服务器8之间建立了至少1个通信通路11的状态下在图像处理装置4或者应用服务器8中发生了新的作业的情况下,将新的通信通路和既存的通信通路中的某一方设定为用于发送接收该新的作业的作业数据14的通信通路。根据这样的结构,每当在图像处理装置4或者应用服务器8中发生新的作业时,无需每次都建立新的通信通路11,而能够抑制与应用服务器8之间的通信通路11增加到所需以上。其结果,能够抑制应用服务器8应管理的通信通路11的数量的增加,所以能够降低应用服务器8的负荷。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通信中继装置3在将既存的通信通路11设定为用于发送接收新的作业的作业数据14的通信通路11的情况下,根据该新的作业的属性信息13,决定在既存作业的作业数据14的发送接收完成之后开始该新的作业的作业数据14的发送接收的第1通信方式、和将既存作业的作业数据14和该新的作业的作业数据14复用地进行发送接收的第2通信方式中的某一方。因此,在使用既存的通信通路11来进行新的作业的作业数据14的发送接收时,能够根据新的作业的属性信息13来决定最佳的通信方式。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通信中继装置3在存在与应用服务器8之间建立了的多个既存的通信通路11的状态下探测到新的作业的发生的情况下,当设定既存的通信通路作为用于发送接收该新的作业的作业数据14的通信通路时,从这些多个既存的通信通路11中选择1个既存的通信通路11来进行设定。此时,通信中继装置3选择能够高效地发送接收新的作业的作业数据14的既存的通信通路11来进行设定。因此,具有即使在使用既存的通信通路11的情况下也能够高效地与应用服务器8发送接收新的作业的作业数据14这样的优点。
而且,本实施方式的通信中继装置3构成为即使既存的通信通路11的数量小于上限数,也能够根据新的作业的属性信息13来选择是生成新的通信通路11、还是利用既存的通信通路11。因此,能够抑制应用服务器8与通信中继装置3之间的通信通路11增加到所需以上,能够进一步提高应用服务器8的负荷降低效果。
(第2实施方式)
接下来,说明第2实施方式。图10是示出第2实施方式中的信息处理系统1的结构概念的图。图10所示的信息处理系统1与第1实施方式不同的点在于,在局域网6中设置多个通信中继装置3a、3b。在局域网6中设置多个通信中继装置3a、3b的情况下,有时例如如图10所示在应用服务器8中发生新的作业,从应用服务器8经由连接中介服务器9针对通信中继装置3b发送通信开始要求12。另外,在通信中继装置3b接收到来自应用服务器8的通信开始要求12时,还有时其他通信中继装置3a在与应用服务器8之间已经建立了通信通路11。在这样的情况下,接收到通信开始要求12的通信中继装置3b根据该新的作业的属性信息13,决定是否经由其他通信中继装置3a建立的既存的通信通路11进行该新的作业的作业数据14的发送接收。另外,通信中继装置3b构成为在决定了经由其他通信中继装置3a建立的既存的通信通路11进行新的作业的作业数据14的发送接收的情况下,经由其他通信中继装置3a而在与应用服务器8之间进行作业数据14的发送接收。
图11是示出这样的通信中继装置3a、3b的硬件结构以及功能结构的一个例子的框图。本实施方式的通信中继装置3a、3b与在第1实施方式中说明了的部分不同的点在于,由设置于控制部20的CPU执行程序24,从而使控制部20作为信息取得部70发挥功能。另外,关于控制部20除了信息取得部70以外还作为始终连接建立部30、通信开始要求处理部40、通信通路设定部50以及通信控制部60发挥功能的点,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
信息取得部70是如下处理部:在局域网6中存在其他通信中继装置3a或者3b的情况下,取得与该其他通信中继装置3a、3b和应用服务器8建立的通信通路11有关的信息。该信息取得部70定期地经由局域网6而和其他通信中继装置3a或者3b交换与通信通路11有关的信息,管理其他通信中继装置3a或者3b与应用服务器8建立的既存的通信通路11。
然后,在应用服务器8或者图像处理装置4中发生新的作业,通信开始要求处理部40从应用服务器8或者图像处理装置4接收到通信开始要求12时,在控制部20中通信通路设定部50发挥功能。通信通路设定部50在设定用于发送接收新的作业的作业数据14的通信通路11时,包括其他通信中继装置3a或者3b已经建立的既存的通信通路11在内,判断是生成新的通信通路11还是利用既存的通信通路11。另外,在决定了使用既存的通信通路11的情况下,通信通路设定部50从包括其他通信中继装置3a或者3b建立的通信通路11在内的既存的通信通路11中,选择1个既存的通信通路11。此时的选择手法与在第1实施方式中说明的手法相同。另外,在选择了其他通信中继装置3a或者3b建立的既存的通信通路11的情况下,通信控制部60经由其他通信中继装置3a或者3b而在与应用服务器8之间进行作业数据14的发送接收。例如,在应用服务器8中发生了新的作业的情况下,经由其他通信中继装置3a或者3b取得新的作业的作业数据14,将该取得的作业数据14传送到图像处理装置4。另外,在图像处理装置4中发生了新的作业的情况下,将从图像处理装置4接收的作业数据14传送到其他通信中继装置3a或者3b,经由其他通信中继装置3a或者3b发送到应用服务器8。
这样,本实施方式的通信中继装置3具备信息取得部70,该信息取得部70在局域网6中存在其他通信中继装置3a或者3b的情况下,取得与该其他通信中继装置3a或者3b和应用服务器8已经建立的通信通路11有关的信息,并对其进行管理。另外,如果当其他通信中继装置3a或者3b在与应用服务器8之间建立了至少1个通信通路11的状态时在图像处理装置4或者应用服务器8中发生了新的作业,则通信通路设定部50根据该新的作业的属性信息,决定是否经由其他通信中继装置3a或者3b建立的既存的通信通路11进行该新的作业的作业数据的发送接收。另外,通信中继装置3构成为能够根据其决定结果,经由其他通信中继装置3a或者3b而在与应用服务器8之间进行作业数据14的发送接收。根据这样的结构,能够进一步降低应用服务器8应管理的通信通路11的数量,所以具有能够进一步降低应用服务器8的负荷这样的优点。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关于上述点以外与在第1实施方式中说明的部分相同。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也起到与在第1实施方式中说明的作用效果同样的作用效果。
(变形例)
以上,说明了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但本发明不限于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的内容,而能够适用各种变形例。
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例示了应用服务器8以及连接中介服务器9设置于因特网上的云端7的情况,但不限于此。即,这些服务器是设置于与将通信中继装置3和图像处理装置4连接的局域网6不同的网络中的服务器就可以。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例示了通信中继装置3是与图像处理装置4不同的装置的情况。但是,不限于此,通信中继装置3也可以内置于图像处理装置4。在该情况下,无需在与局域网6连接的多个图像处理装置4a、4b的全部中都内置通信中继装置3,而在至少1个图像处理装置4中内置通信中继装置3即可。

Claims (28)

1.一种通信中继装置,设置于局域网,对在所述局域网中设置的图像处理装置和在与所述局域网不同的网络中设置的应用服务器的通信进行中继,所述通信中继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
通信通路设定单元,伴随着在所述图像处理装置或者所述应用服务器中发生作业,设定用于在与所述应用服务器之间发送接收该作业的作业数据的通信通路;以及
通信控制单元,经由由所述通信通路设定单元设定的通信通路,在与所述应用服务器之间发送接收作业数据,
在所述通信通路设定单元中,在与所述应用服务器之间建立了至少1个通信通路的状态下在所述图像处理装置或者所述应用服务器中发生了新的作业的情况下,将新的通信通路和既存的通信通路中的某一方设定为用于发送接收该新的作业的作业数据的通信通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信中继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通信通路设定单元在将既存的通信通路设定为用于发送接收新的作业的作业数据的通信通路的情况下,根据该新的作业的属性信息,决定在既存作业的作业数据的发送接收完成之后开始该新的作业的作业数据的发送接收的第1通信方式、和将既存作业的作业数据和该新的作业的作业数据复用地发送接收的第2通信方式中的某一方,
所述通信控制单元根据由所述通信通路设定单元作出的决定,在与所述应用服务器之间发送接收新的作业的作业数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通信中继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通信通路设定单元在将既存的通信通路设定为用于发送接收新的作业的作业数据的通信通路的情况下,根据经由该既存的通信通路进行作业数据的发送接收的既存作业的属性信息、和新的作业的属性信息,比较既存作业和新的作业的优先级,在新的作业的优先级比既存作业的优先级低的情况下决定所述第1通信方式,在新的作业的优先级比既存作业的优先级高的情况下决定所述第2通信方式。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通信中继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属性信息中包括与作业类型、数据量、作业发行用户或者作业发行设备有关的信息。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通信中继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通信通路设定单元中,在存在与所述应用服务器之间建立的多个既存的通信通路的状态下在所述图像处理装置或者所述应用服务器中发生新的作业并将既存的通信通路设定为用于发送接收该新的作业的作业数据的通信通路时,从所述多个既存的通信通路中选择一个既存的通信通路来进行设定。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通信中继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通信通路设定单元在从所述多个既存的通信通路中选择一个既存的通信通路时,根据经由所述多个既存的通信通路中的各个通信通路进行作业数据的发送接收的多个既存作业的属性信息,选择进行数据量最少的作业数据的发送接收的既存的通信通路。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通信中继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通信通路设定单元在从所述多个既存的通信通路中选择一个既存的通信通路时,根据经由所述多个既存的通信通路中的各个通信通路进行作业数据的发送接收的多个既存作业的属性信息来比较所述多个既存作业的优先级,选择进行优先级最低的既存作业的作业数据的发送接收的既存的通信通路。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通信中继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通信通路设定单元在从所述多个既存的通信通路中选择一个既存的通信通路时,选择进行与所述新的作业的作业发行用户或者作业发行设备相同的既存作业的作业数据的发送接收的既存的通信通路。
9.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通信中继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通信通路设定单元在将新的通信通路和既存的通信通路中的某一方设定为用于发送接收新的作业的作业数据的通信通路时,根据该新的作业的属性信息,设定为新的通信通路和既存的通信通路中的某一方。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通信中继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通信通路设定单元管理在与所述应用服务器之间建立的通信通路的上限数,在与所述应用服务器之间已经建立了所述上限数的通信通路的状态下在所述图像处理装置或者所述应用服务器中发生了新的作业的情况下,将既存的通信通路设定为用于发送接收该新的作业的作业数据的通信通路。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通信中继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通信通路设定单元中,在与所述应用服务器之间建立了小于所述上限数的通信通路的状态下在所述图像处理装置或者所述应用服务器中发生了新的作业的情况下,将新的通信通路设定为用于发送接收该新的作业的作业数据的通信通路。
12.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通信中继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信息取得单元,该信息取得单元在所述局域网中存在其他通信中继装置的情况下,取得与该其他通信中继装置和所述应用服务器建立的通信通路有关的信息,
在所述通信通路设定单元中,当所述其他通信中继装置为在与所述应用服务器之间建立了至少1个通信通路的状态时在所述图像处理装置或者所述应用服务器中发生了新的作业的情况下,根据该新的作业的属性信息,决定是否经由所述其他通信中继装置建立的既存的通信通路进行该新的作业的作业数据的发送接收,
所述通信控制单元在由所述通信通路设定单元决定了经由所述其他通信中继装置建立的既存的通信通路进行该新的作业的作业数据的发送接收的情况下,经由所述其他通信中继装置在与所述应用服务器之间进行作业数据的发送接收。
13.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通信中继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通信通路设定单元在将既存的通信通路设定为用于发送接收新的作业的作业数据的通信通路的情况下,经由该既存的通信通路对所述应用服务器通知通信通路切断条件的变更。
14.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通信中继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生成将在所述局域网中设置的至少1个所述图像处理装置作为通信中继对象而登记的登记信息并进行管理的单元。
15.一种通信中继方法,对在局域网中设置的图像处理装置和在与所述局域网不同的网络中设置的应用服务器的通信进行中继,所述通信中继方法的特征在于,具有:
步骤(a),伴随着在所述图像处理装置或者所述应用服务器中发生作业,设定用于在与所述应用服务器之间发送接收该作业的作业数据的通信通路;以及
步骤(b),经由通过所述步骤(a)设定的通信通路而在与所述应用服务器之间发送接收作业数据,
在所述步骤(a)中,在与所述应用服务器之间建立了至少1个通信通路的状态下在所述图像处理装置或者所述应用服务器中发生了新的作业的情况下,将新的通信通路和既存的通信通路中的某一方设定为用于发送接收该新的作业的作业数据的通信通路。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通信中继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步骤(a)中,在将既存的通信通路设定为用于发送接收新的作业的作业数据的通信通路的情况下,根据该新的作业的属性信息,决定在既存作业的作业数据的发送接收完成之后开始该新的作业的作业数据的发送接收的第1通信方式、和将既存作业的作业数据和该新的作业的作业数据复用地发送接收的第2通信方式中的某一方,
在所述步骤(b)中,根据通过所述步骤(a)作出的决定,在与所述应用服务器之间发送接收新的作业的作业数据。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通信中继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步骤(a)中,在将既存的通信通路设定为用于发送接收新的作业的作业数据的通信通路的情况下,根据经由该既存的通信通路进行作业数据的发送接收的既存作业的属性信息、和新的作业的属性信息,比较既存作业和新的作业的优先级,在新的作业的优先级比既存作业的优先级低的情况下决定所述第1通信方式,在新的作业的优先级比既存作业的优先级高的情况下决定所述第2通信方式。
18.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通信中继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属性信息中包括与作业类型、数据量、作业发行用户或者作业发行设备有关的信息。
19.根据权利要求15至18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通信中继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步骤(a)中,在存在与所述应用服务器之间建立的多个既存的通信通路的状态下在所述图像处理装置或者所述应用服务器中发生新的作业并将既存的通信通路设定为用于发送接收该新的作业的作业数据的通信通路时,从所述多个既存的通信通路中选择一个既存的通信通路来进行设定。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通信中继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步骤(a)中,在从所述多个既存的通信通路中选择一个既存的通信通路时,根据经由所述多个既存的通信通路中的各个通信通路进行作业数据的发送接收的多个既存作业的属性信息,选择进行数据量最少的作业数据的发送接收的既存的通信通路。
21.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通信中继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步骤(a)中,在从所述多个既存的通信通路中选择一个既存的通信通路时,根据经由所述多个既存的通信通路中的各个通信通路进行作业数据的发送接收的多个既存作业的属性信息来比较所述多个既存作业的优先级,选择进行优先级最低的既存作业的作业数据的发送接收的既存的通信通路。
22.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通信中继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步骤(a)中,在从所述多个既存的通信通路中选择一个既存的通信通路时,选择进行与所述新的作业的作业发行用户或者作业发行设备相同的既存作业的作业数据的发送接收的既存的通信通路。
23.根据权利要求15至18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通信中继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步骤(a)中,在将新的通信通路和既存的通信通路中的某一方设定为用于发送接收新的作业的作业数据的通信通路时,根据该新的作业的属性信息而设定为新的通信通路和既存的通信通路中的某一方。
24.根据权利要求15至18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通信中继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步骤(a)中,管理与所述应用服务器之间建立的通信通路的上限数,在与所述应用服务器之间已经建立了所述上限数的通信通路的状态下在所述图像处理装置或者所述应用服务器中发生了新的作业的情况下,将既存的通信通路设定为用于发送接收该新的作业的作业数据的通信通路。
25.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通信中继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步骤(a)中,在与所述应用服务器之间建立了小于所述上限数的通信通路的状态下在所述图像处理装置或者所述应用服务器中发生了新的作业的情况下,将新的通信通路设定为用于发送接收该新的作业的作业数据的通信通路。
26.根据权利要求15至18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通信中继方法,其特征在于,
还具有步骤(c),在该步骤(c)中,在所述局域网中存在其他通信中继装置的情况下,取得与该其他通信中继装置和所述应用服务器建立的通信通路有关的信息,
在所述步骤(a)中,当所述其他通信中继装置为在与所述应用服务器之间建立了至少1个通信通路的状态时在所述图像处理装置或者所述应用服务器中发生了新的作业的情况下,根据该新的作业的属性信息,决定是否经由所述其他通信中继装置所建立的既存的通信通路进行该新的作业的作业数据的发送接收,
在所述步骤(b)中,在通过所述步骤(a)决定了经由所述其他通信中继装置所建立的既存的通信通路进行该新的作业的作业数据的发送接收的情况下,经由所述其他通信中继装置而在与所述应用服务器之间进行作业数据的发送接收。
27.根据权利要求15至18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通信中继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步骤(a)中,在将既存的通信通路设定为用于发送接收新的作业的作业数据的通信通路的情况下,经由该既存的通信通路对所述应用服务器通知通信通路切断条件的变更。
28.根据权利要求15至18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通信中继方法,其特征在于,
还具有步骤(d),在该步骤(d)中,生成将在所述局域网中设置的至少1个所述图像处理装置作为通信中继对象而登记的登记信息并进行管理。
CN201510572145.3A 2014-09-11 2015-09-10 通信中继装置以及通信中继方法 Active CN10543021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184818A JP6179492B2 (ja) 2014-09-11 2014-09-11 通信中継装置、プログラム及び通信中継方法
JP2014-184818 2014-09-11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430214A CN105430214A (zh) 2016-03-23
CN105430214B true CN105430214B (zh) 2019-02-26

Family

ID=5418583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572145.3A Active CN105430214B (zh) 2014-09-11 2015-09-10 通信中继装置以及通信中继方法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9992359B2 (zh)
EP (1) EP3001302B1 (zh)
JP (1) JP6179492B2 (zh)
CN (1) CN105430214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878792B2 (ja) * 2016-08-30 2021-06-02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サービス提供システム
JP2019120988A (ja) * 2017-12-28 2019-07-22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情報処理端末 および プログラム
JP2019186658A (ja) * 2018-04-04 2019-10-24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通信システム、プラットフォームサーバ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US20220197720A1 (en) * 2020-12-18 2022-06-23 Micro Focus Llc Execution of a synchronous operation in an asynchronous operational environm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1175051A2 (en) * 2000-07-21 2002-01-23 Hughes Electronics Corpor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buffer management
CN1748392A (zh) * 2003-02-05 2006-03-15 夏普株式会社 集线装置及外部设备、和信息处理系统及其管理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080487B2 (ja) 2003-04-14 2008-04-23 富士通株式会社 データ中継装置、データ中継方法、データ中継プログラム、サービス選択装置、サービス選択方法、サービス選択プログラム
US20050169254A1 (en) 2003-04-14 2005-08-04 Fujitsu Limited Data relay apparatus, data relay method, data relay program, service selection apparatus, service selection method and service selection program
ES2371378T3 (es) * 2008-04-04 2011-12-30 Canon Kabushiki Kaisha Sistema de gestión de sesiones y método para controlar las mismas.
JPWO2010106772A1 (ja) 2009-03-17 2012-09-20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分散処理システム及び分散処理方法
JP2011114678A (ja) * 2009-11-27 2011-06-09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ゲートウェイ装置およびセッション制御方法
US20120092693A1 (en) * 2010-10-18 2012-04-19 Aventura Hq, Inc. Centralized print driver distribution in a distributed printing environment
JP2012090025A (ja) * 2010-10-19 2012-05-10 Ricoh Co Ltd 通信装置
JP2013051597A (ja) 2011-08-31 2013-03-14 Canon Inc 画像処理装置とその制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US9197600B2 (en) * 2011-09-29 2015-11-24 Israel L'Heureux Smart router
JP5494711B2 (ja) * 2012-04-11 2014-05-21 株式会社ナカヨ通信機 Sipゲートウェイシステム、sipゲートウェイ、およびsipゲートウェイのバックアップ方法
JP6036109B2 (ja) * 2012-09-28 2016-11-30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情報処理装置、情報処理装置のプログラム、および情報処理装置の制御方法
JP5738336B2 (ja) * 2013-02-21 2015-06-24 株式会社東芝 文書優先度決定装置及び文書優先度決定プログラム
JP6106482B2 (ja) 2013-03-22 2017-03-29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型車両
US9055169B2 (en) * 2013-03-29 2015-06-09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Printing frames of a video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1175051A2 (en) * 2000-07-21 2002-01-23 Hughes Electronics Corpor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buffer management
CN1748392A (zh) * 2003-02-05 2006-03-15 夏普株式会社 集线装置及外部设备、和信息处理系统及其管理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430214A (zh) 2016-03-23
JP2016058932A (ja) 2016-04-21
EP3001302B1 (en) 2019-11-20
EP3001302A1 (en) 2016-03-30
US20160077775A1 (en) 2016-03-17
US9992359B2 (en) 2018-06-05
JP6179492B2 (ja) 2017-08-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647728B1 (ja) メッセンジャー連携サービスに関連する方法
CN105430214B (zh) 通信中继装置以及通信中继方法
CN104735279B (zh) 图像形成装置、系统及图像形成装置和系统的控制方法
TW507127B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nducting an interactive conference over the internet
CN105323406B (zh) 发送目的地信息转送系统和方法、以及便携式终端装置
WO2010027577A1 (en) Content sharing and instant messaging
CN105409192B (zh) 图像形成装置、图像形成装置远程系统、及图像形成装置的操作画面远程显示方法
JP2008011028A (ja) 通信装置
CN104883470B (zh) 图像形成系统、通信控制方法、中继以及连接中介服务器
JP4881930B2 (ja) 画面共有システム及び画面共有方法
US11099795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ontrol method, and system
CN103974023B (zh) 视频画面调节系统及方法
CN107547766A (zh) 图像处理系统、图像形成装置、数据共享方法及记录介质
JP2019040573A (ja) 情報処理システム、情報処理装置、プログラム及び画面共有端末制御方法
JP2014099705A (ja) 通信装置及びその制御方法、並びにプログラム
TWI679594B (zh) 設定即時通訊代理人的方法、即時通訊裝置和即時通訊伺服器
JP2011048510A (ja) コンテンツファイル情報管理装置
JP2006344016A (ja) 電話催告システム
JP4116213B2 (ja) ネットワークファクシミリ通信制御方法およびネットワークファクシミリ装置および記憶媒体
JP3491889B2 (ja) 対話処理システムおよびこれに用いるデータ処理装置、対話処理方法、記録媒体
CN115587806A (zh) 支持移动端多岗位人员协同办公的方法及系统
JP3690950B2 (ja) 周辺装置管理システム
JP2022158843A (ja) システム、印刷システム、および、制御方法
CN103620566B (zh) 图像处理设备、用于图像处理设备的控制方法
WO2017187561A1 (ja) 印刷システム、携帯端末装置、及び印刷プログラ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