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415984A - 充气轮胎 - Google Patents

充气轮胎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415984A
CN105415984A CN201510510746.1A CN201510510746A CN105415984A CN 105415984 A CN105415984 A CN 105415984A CN 201510510746 A CN201510510746 A CN 201510510746A CN 105415984 A CN105415984 A CN 10541598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ire
center
shoulder
shallow ridges
width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510746.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415984B (zh
Inventor
平山道夫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mitomo Rubber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mitomo Rubber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mitomo Rubber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Sumitomo Rubber Industries Ltd
Publication of CN10541598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41598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41598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41598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Tire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均衡地提高干燥路面上的操纵稳定性与雪上性能的充气轮胎。充气轮胎(1)在胎面部(2)设置有一对胎肩主沟(3)以及中心主沟(4),从而划分出一对胎肩陆地部(7)以及一对中心陆地部(8)。胎肩陆地部(7)的宽度W1与中心陆地部(8)的宽度W2之比W1/W2为1.2~1.6。在中心陆地部(8)设置有从胎肩主沟(3)相对于轮胎轴向倾斜地延伸并且在中心陆地部(8)内形成终端的多条中心浅沟(12)。在胎肩陆地部(7)的胎肩主沟(3)侧设置有以比胎肩主沟(3)小的沟宽沿轮胎周向连续地延伸的胎肩副沟(28)。

Description

充气轮胎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提高干燥路面上的操纵稳定性以及雪上性能的充气轮胎。
背景技术
下述专利文献1提出了在中心陆地部以及胎肩陆地部设置有横沟以及刀槽的充气轮胎。对于上述的轮胎而言,横沟以及刀槽发挥边缘效应,从而发挥优越的湿路性能以及雪上性能。
然而,对于专利文献1的轮胎而言,中心陆地部的轮胎轴向的宽度为胎肩陆地部的一半左右。因此,专利文献1的轮胎存在中心陆地部容易应变,特别是干燥路面上的操纵稳定性低的趋势。
并且,对于专利文献1的轮胎而言,沿着轮胎周向延伸的边缘成分仅为中心主沟以及胎肩主沟的沟缘,因此存在雪上的轮胎轴向的摩擦力小,例如在雪上容易产生横向滑动的问题。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2-136187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以上的实际情况而提出的,其主要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均衡地提高干燥路面上的操纵稳定性与雪上性能的充气轮胎。
本发明为一种充气轮胎,在胎面部设置有在最靠胎面接地端侧沿轮胎周向连续地延伸的一对胎肩主沟、以及在比上述胎肩主沟更靠轮胎轴向内侧的位置沿轮胎周向连续地延伸的中心主沟,从而划分出比各上述胎肩主沟更靠轮胎轴向外侧的胎肩陆地部、以及上述胎肩主沟与上述中心主沟之间的中心陆地部,上述充气轮胎的特征在于,上述胎肩陆地部的轮胎轴向的宽度W1与上述中心陆地部的轮胎轴向的宽度W2之比W1/W2为1.2~1.6,在上述中心陆地部设置有从上述胎肩主沟相对于轮胎轴向倾斜地延伸并且在上述中心陆地部内形成终端的多条中心浅沟,在上述胎肩陆地部的上述胎肩主沟侧设置有以比上述胎肩主沟小的沟宽沿轮胎周向连续地延伸的胎肩副沟。
在本发明的充气轮胎中,优选上述胎肩副沟具有1.2~3.0mm的沟宽。
在本发明的充气轮胎中,优选上述中心浅沟相对于轮胎周向以35°~65°的角度倾斜。
在本发明的充气轮胎中,优选上述中心浅沟相对于轮胎周向的角度朝向轮胎轴向内侧逐渐减小。
在本发明的充气轮胎中,优选上述中心浅沟在比上述中心陆地部的宽度方向的中心更靠轮胎轴向内侧的位置形成终端。
在本发明的充气轮胎中,优选上述中心浅沟包括第一中心浅沟、以及轮胎轴向的长度比上述第一中心浅沟小的第二中心浅沟,上述第一中心浅沟与上述第二中心浅沟沿轮胎周向交替地设置。
在本发明的充气轮胎中,优选上述第一中心浅沟的轮胎轴向的长度L1为上述中心陆地部的上述宽度W2的0.50~0.95倍,上述第二中心浅沟的轮胎轴向的长度L2为上述中心陆地部的上述宽度W2的0.50~0.90倍。
在本发明的充气轮胎中,优选上述第二中心浅沟在轮胎轴向的内端处的相对于轮胎周向的角度,比上述第一中心浅沟在轮胎轴向的内端处的相对于轮胎周向的角度大。
在本发明的充气轮胎中,优选上述中心浅沟包括宽度为1.0~2.5mm的开口部、以及从上述开口部的底部向轮胎径向内侧延伸的宽度不足1mm的沟底刀槽。
在本发明的充气轮胎中,优选在上述胎肩陆地部设置有至少从上述胎面接地端向轮胎轴向内侧延伸并且未到达上述胎肩副沟而形成终端的多条胎肩横纹沟。
在本发明的充气轮胎中,优选在上述胎肩陆地部设置有从各上述胎肩横纹沟的轮胎轴向的内端横穿上述胎肩副沟而到达上述胎肩主沟的连接刀槽。
本发明的充气轮胎在胎面部设置有在最靠胎面接地端侧沿轮胎周向连续地延伸的一对胎肩主沟、以及在比胎肩主沟更靠轮胎轴向内侧的位置沿轮胎周向连续地延伸的中心主沟,从而划分出比各胎肩主沟更靠轮胎轴向外侧的胎肩陆地部、以及胎肩主沟与中心主沟之间的中心陆地部。
胎肩陆地部的轮胎轴向的宽度W1与中心陆地部的轮胎轴向的宽度W2之比W1/W2为1.2~1.6。由此,能够确保作用有大的接地压的中心陆地部的宽度,从而提高干燥路面上的操纵稳定性。
在中心陆地部设置有从胎肩主沟相对于轮胎轴向倾斜地延伸并且在中心陆地部内形成终端的多条中心浅沟。上述的中心浅沟维持中心陆地部的刚性,并且沿轮胎周向以及轮胎轴向发挥边缘效应。因此,维持干燥路面上的操纵稳定性,并且提高雪上性能。
在胎肩陆地部的胎肩主沟侧设置有以比胎肩主沟小的沟宽沿轮胎周向连续地延伸的胎肩副沟。上述的胎肩副沟不损害干燥路面上的操纵稳定性,而通过沟缘的边缘效应提高雪上的轮胎轴向的摩擦力,从而有效地抑制雪上的横向滑动。
如上所述,本发明的充气轮胎能够均衡地提高干燥路面上的操纵稳定性与雪上性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的胎面部的展开图。
图2是图1的A-A线剖视图。
图3是图1的中心陆地部的放大图。
图4是图3的中心浅沟的B-B线剖视图。
图5是图3的第一中心浅沟的C-C线剖视图。
图6是图3的第二中心浅沟的D-D线剖视图。
图7是图1的胎肩陆地部的放大图。
图8是图7的连接刀槽以及胎肩横纹沟的E-E线剖视图。
图9是图7的胎肩刀槽的F-F线剖视图。
图10是比较例的充气轮胎的胎面部的展开图。
附图标记说明
2…胎面部;3…胎肩主沟;4…中心主沟;7…胎肩陆地部;8…中心陆地部;12…中心浅沟;28…胎肩副沟。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是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以下,有时仅称为“轮胎”。)1的胎面部2的展开图。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1例如适合用于轿车。
如图1所示,在轮胎1的胎面部2设置有一对胎肩主沟3与中心主沟4。
胎肩主沟3在最靠胎面接地端Te侧沿轮胎周向连续地延伸。本实施方式的胎肩主沟3呈沿着轮胎周向的直线状。胎肩主沟3例如也可以呈波状或者锯齿状。
“胎面接地端Te”是对组装于正规轮辋(未图示)且填充了正规内压并且无负载的正规状态的轮胎1加载正规载荷且以0°外倾角接地于平面时的轮胎轴向最外侧的接地位置。
“正规轮辋”是指在包括轮胎所依据的规格在内的规格体系中针对每个轮胎而规定该规格的轮辋,例如若为JATMA则为“标准轮辋”,若为TRA则为“DesignRim”,若为ETRTO则为“MeasuringRim”。
“正规内压”是指在包括轮胎所依据的规格在内的规格体系中针对每个轮胎而规定各规格的气压,若为JATMA则为“最高气压”,若为TRA则为表“TIRELOADLIMITSATVARIOUSCOLDINFLATIONPRESSURES”所记载的最大值,若为ETRTO则为“INFLATIONPRESSURE”。
“正规载荷”是指在包括轮胎所依据的规格在内的规格体系中针对每个轮胎而规定各规格的载荷,若为JATMA则为“最大负载能力”,若为TRA则为表“TIRELOADLIMITSATVARIOUSCOLDINFLATIONPRESSURES”所记载的最大值,若为ETRTO则为“LOADCAPACITY”。
中心主沟4设置于比胎肩主沟3更靠轮胎轴向内侧的位置。中心主沟4沿轮胎周向连续地延伸。中心主沟4例如呈沿着轮胎周向的直线状。本实施方式的中心主沟4由一条构成,并设置于轮胎赤道C上。中心主沟4例如也可以在轮胎赤道C的轮胎轴向两侧各设置一条。
胎肩主沟3的沟宽W3以及中心主沟4的沟宽W4例如为胎面接地宽度TW的3%~10%。上述的胎肩主沟3以及中心主沟4维持胎面部2的刚性,并且发挥优越的湿路性能。胎面接地宽度TW为上述正规状态的轮胎1的胎面接地端Te、Te之间的轮胎轴向的距离。
图2示出了图1的A-A线剖视图。如图2所示,胎肩主沟3的沟深d1以及中心主沟4的沟深d2在轿车用轮胎的情况下,例如优选为5~15mm。
如图1所示,在胎面部2划分有一对胎肩陆地部7以及一对中心陆地部8。各胎肩陆地部7设置于各胎肩主沟3的轮胎轴向外侧。各中心陆地部8设置于胎肩主沟3与中心主沟4之间。在本实施方式中,各沟以及各陆地部分别形成为实际上以轮胎赤道C上的点为中心的点对称形状,但未必限定于上述的方式。
胎肩陆地部7的轮胎轴向的宽度W1与中心陆地部8的轮胎轴向的宽度W2之比W1/W2处于1.2~1.6的范围内。由此,确保作用有大的接地压的中心陆地部8的宽度,提高干燥路面上的操纵稳定性。为了进一步提高上述的效果,上述比W1/W2优选为1.3~1.5。
图3示出了中心陆地部8的放大图。如图3所示,中心陆地部8的轮胎轴向的宽度W2例如为胎面接地宽度TW(如图1所示,以下相同。)的0.15~0.20倍。
在中心陆地部8设置有多条中心浅沟12。作为优选的方式,中心陆地部8为未配置有除中心浅沟12以外的排水用的沟的沿轮胎周向连续地延伸的肋条。
中心浅沟12从胎肩主沟3相对于轮胎轴向倾斜地延伸并且在中心陆地部8内形成终端。上述的中心浅沟12由于未完全断开中心陆地部8,因此能够维持中心陆地部8的刚性,从而提高干燥路面上的操纵稳定性。
中心浅沟12例如相对于轮胎周向以35°~65°的角度倾斜。上述的中心浅沟12在轮胎周向以及轮胎轴向发挥边缘效应,从而提高雪上性能。作为优选的方式,中心浅沟12例如相对于轮胎周向的角度θ1朝向轮胎轴向内侧逐渐减小。上述的中心浅沟12在作用有大的接地压的轮胎轴向内侧增加轮胎周向的边缘成分。因此有效地提高雪上的轮胎轴向的摩擦力。
中心浅沟12例如优选在比中心陆地部8的宽度方向的中心8c更靠轮胎轴向内侧的位置形成终端。由此,中心浅沟12的边缘成分增加,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雪上性能。
图4示出了图3的与中心浅沟12的长度方向正交的B-B线剖视图。如图4所示,中心浅沟12例如包括在中心陆地部8的踏面8s侧开口的开口部15、以及从开口部15的底部向轮胎径向内侧延伸的沟底刀槽14。在本说明书中,所谓“刀槽”是指宽度不足1mm的切口,从而区别于排水用的沟。
开口部15例如在与中心浅沟12的长度方向正交的剖面中具有朝向轮胎径向内侧凸出的圆弧状的轮廓。
开口部15在上述踏面8s的宽度W6例如为1.0~2.5mm,更优选为1.5~2.0mm。开口部15的深度d4例如为0.5~1.5mm,更加优选为0.8~1.2mm。
上述的开口部15能够有效地抑制以中心浅沟12的边缘为起点的中心陆地部8的缺损、偏磨损。并且,开口部15使中心浅沟12的容积增加,排出中心陆地部8的踏面与路面之间的水。因此,本实施方式的轮胎1不仅提高雪上性能,也能够提高湿路性能以及冰上性能。
本实施方式的沟底刀槽14的宽度W7优选为0.3~0.7mm。从中心陆地部8的踏面8s至沟底刀槽14的底部14d的深度d5为4.5~6.0mm,更加优选为5.0~5.5mm。上述的沟底刀槽14在行驶时有助于抑制中心陆地部8的接地部分处的应变,抑制其偏磨损。
如图3所示,中心浅沟12包括第一中心浅沟17以及轮胎轴向的长度比第一中心浅沟17小的第二中心浅沟18。第一中心浅沟17与第二中心浅沟18例如沿轮胎周向交替地设置。
第一中心浅沟17的轮胎轴向的长度L1优选为中心陆地部8的轮胎轴向的宽度W2的0.50倍以上,更加优选为0.70倍以上,优选为0.95倍以下,更加优选为0.90倍以下。
图5示出了图3的沿着第一中心浅沟17的长度方向的C-C线剖视图。如图5所示,第一中心浅沟17包括具有大致恒定的深度的第一部分19、以及深度从第一部分19朝向胎肩主沟3侧逐渐减小的第二部分20。上述的第一中心浅沟17有助于维持中心陆地部8的轮胎轴向外侧的刚性,从而维持干燥路面上的操纵稳定性。
第一部分19与第二部分20的边界22优选位于比中心陆地部8的宽度方向的中心8c(如图3所示)更靠轮胎轴向外侧的位置。上述的第一部分19以及第二部分20确保第一中心浅沟17的容积,从而提高刀槽的吸水性能。
作为特别优选的方式,第一中心浅沟17的外端17o仅由开口部15形成。即,第一中心浅沟17的沟底刀槽14优选使深度朝向轮胎轴向外侧逐渐减小地,在即将到达胎肩主沟3的位置形成终端,而不是与胎肩主沟3连通。上述的第一中心浅沟17能够维持中心陆地部8的轮胎轴向外侧的刚性,从而抑制其偏磨损。
如图3所示,第二中心浅沟18的轮胎轴向的长度L2优选为中心陆地部8的轮胎轴向的宽度W2的0.50倍以上,更加优选为0.65倍以上,优选为0.90倍以下,更加优选为0.75倍以下。
第二中心浅沟18的上述长度L2与第一中心浅沟17的上述长度L1之比L2/L1优选为0.65以上,更加优选为0.70以上,优选为0.85以下,更加优选为0.80以下。上述的第一中心浅沟17以及第二中心浅沟18均衡地提高干燥路面上的操纵稳定性与雪上性能。
第二中心浅沟18在轮胎轴向的内端18i处的相对于轮胎周向的角度θ3,优选比第一中心浅沟17在轮胎轴向的内端17i处的相对于轮胎周向的角度θ2大。由此,在行驶时,能够更有效地抑制中心陆地部8的接地部分的应变,从而能够抑制其偏磨损。
图6示出了图3的沿着第二中心浅沟18的长度方向的D-D线剖视图。如图6所示,第二中心浅沟18具有以大致恒定的深度沿轮胎轴向延伸的底面23。上述的第二中心浅沟18在行驶时有助于抑制中心陆地部8的接地部分处的应变,从而抑制其偏磨损。
作为特别优选的方式,第二中心浅沟18的外端18o仅由开口部15形成。即,第二中心浅沟18的沟底刀槽14优选在即将到达胎肩主沟3的位置形成终端,而不是与胎肩主沟3连通。上述的第二中心浅沟18能够维持中心陆地部8的轮胎轴向外侧的刚性,从而抑制其偏磨损。
图7示出了胎肩陆地部7的放大图。如图7所示,胎肩陆地部7的轮胎轴向的宽度W1例如为胎面接地宽度TW的0.18~0.32倍。
在胎肩陆地部7的胎肩主沟3侧设置有沿轮胎周向连续地延伸的胎肩副沟28。
本实施方式的胎肩副沟28例如呈直线状延伸,但不限定于此,也可以呈锯齿状或者波状。
胎肩副沟28具有比胎肩主沟3小的沟宽W9。胎肩副沟28的沟宽W9优选为2mm以上,更加优选为2.5mm以上,优选为4mm以下,更加优选为3.5mm以下。
如图2所示,胎肩副沟28的沟深d7优选为2mm以上,更加优选为2.5mm以上,优选为4mm以下,更加优选为3.5mm以下。
上述的胎肩副沟28不降低胎肩陆地部7的横向刚性等,而通过其沟缘的边缘效应提高雪上的轮胎轴向的摩擦力,从而有效地抑制雪上的横向滑动。
如图7所示,胎肩陆地部7包括胎肩副沟28的轮胎轴向内侧的第一胎肩陆地部31、以及胎肩副沟28的轮胎轴向外侧的第二胎肩陆地部32。
第一胎肩陆地部31的轮胎轴向的宽度W10例如优选为胎肩陆地部7的轮胎轴向的宽度W1的0.1~0.2倍。由此,能够提高胎肩陆地部7的轮胎轴向内侧的刚性,进而能够提高干燥路面上的操纵稳定性。
第二胎肩陆地部32具有比第一胎肩陆地部31大的宽度W11。第二胎肩陆地部32的宽度W11例如优选为胎肩陆地部7的上述宽度W1的0.75~0.80倍。
在胎肩陆地部7例如设置有沿轮胎周向隔开设置的多个胎肩横纹沟34、以及设置于各胎肩横纹沟34之间的胎肩刀槽35。
胎肩横纹沟34至少从胎面接地端Te朝向轮胎轴向内侧延伸。胎肩横纹沟34未到达胎肩副沟28而形成终端。上述的胎肩横纹沟34能够维持胎肩陆地部7的轮胎轴向内侧的刚性,并且提高湿路性能以及雪上性能。
在胎肩横纹沟34的轮胎轴向内侧优选设置有从胎肩横纹沟34的内端34i横穿胎肩副沟28而到达胎肩主沟3的连接刀槽36。上述的连接刀槽36在行驶时抑制胎肩横纹沟34的轮胎轴向内侧的接地部分的应变,从而抑制其偏磨损。
图8示出了图7的沿着连接刀槽36的长度方向的E-E线剖视图。如图8所示,连接刀槽36包括胎肩主沟3侧的第一部分37、以及底面在比第一部分37更靠胎面接地端Te侧的位置隆起的第二部分38。上述的连接刀槽36抑制胎肩陆地部7在胎肩横纹沟34的内端附近的偏磨损。
第一部分37例如具有大致恒定的深度d9,并横穿胎肩副沟28。第一部分37的深度d9例如为2.5~3.5mm。作为优选的方式,第一部分37具有与胎肩副沟28相等的深度。由此,能够均衡地提高干燥路面上的操纵稳定性与雪上性能。
第二部分38设置于第一部分37与胎肩横纹沟34之间。第二部分38的深度d10优选为第一部分37的深度d9的0.40倍以上,更加优选为0.45倍以上,优选为0.60倍以下,更加优选为0.55倍以下。上述的第二部分38有助于维持连接刀槽36的吸水性能,并且提高干燥路面上的操纵稳定性。
如图7所示,胎肩刀槽35例如在沿轮胎周向相互邻接的胎肩横纹沟34、34之间设置有1~2条。胎肩刀槽35例如与胎肩横纹沟34大致平行地延伸。
胎肩刀槽35例如至少从胎面接地端Te朝向轮胎轴向内侧延伸。胎肩刀槽35例如未到达胎肩副沟28而形成终端。作为优选的方式,胎肩刀槽35的内端35i位于比胎肩横纹沟34的内端34i更靠轮胎轴向内侧的位置。上述的胎肩刀槽35在行驶时抑制第二胎肩陆地部32的接地部分的应变。
胎肩刀槽35的相对于轮胎轴向的角度θ4例如为0°~15°。作为优选的方式,胎肩刀槽35的上述角度θ4优选朝向轮胎轴向内侧逐渐增大。上述的胎肩刀槽35能够提高雪上的牵引性能,并且还提高轮胎轴向的摩擦力。
图9示出了图7的沿着胎肩刀槽35的长度方向的F-F线剖视图。如图9所示,胎肩刀槽35例如具有底面39局部隆起的隆起部40。上述的隆起部40能够抑制胎肩刀槽35的开口,从而提高其边缘效应。
以上,虽对本发明的特别优选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详述,但本发明不限定于图示的实施方式,能够变形成各种方式来实施。
实施例
基于表1的规格而试制了具有图1的基本花纹的充气轮胎。作为比较例,如图10所示,试制了不具有中心浅沟以及胎肩副沟的轮胎。测试了各测试轮胎的干燥路面上的操纵稳定性、湿路性能以及雪上性能。各测试轮胎的共通规格如下。
轮胎尺寸:185/65R15
轮辋尺寸:15×5.5
轮胎内压:200kPa
胎面接地宽度TW:132mm
胎肩主沟的沟宽W3以及中心主沟的沟宽W4:9.0mm
胎肩主沟的沟深d1以及中心主沟的沟深d2:7.4mm
测试方法如下。
<干燥路面上的操纵稳定性>
根据驾驶员的感官评价了利用下述测试车辆在干燥路面的测试路线上行驶时的操纵稳定性。结果以比较例1为100的评分表示,数值越大,操纵稳定性越优越。
测试车辆:排气量1500cc,前轮驱动车
测试轮胎安装位置:全轮
<湿路性能>
利用上述测试车辆在设置有水深5mm并且长度20m的水洼的半径100m的沥青路面行驶,测试了前轮的横向加速度(横G)。结果为速度50~80km/h的平均横G,并利用以比较例1的值为100的指数表示。数值越大,湿路性能越优越。
<雪上性能>
根据驾驶员的感官评价了利用上述测试车辆在雪路上行驶时的雪上性能。结果以比较例1为100的评分表示,数值越大,雪上性能越优越。
测试结果示于表1。
表1
测试的结果能够确认:实施例的充气轮胎均衡地提高干燥路面上的操纵稳定性与雪上性能。

Claims (11)

1.一种充气轮胎,在胎面部设置有在最靠胎面接地端侧沿轮胎周向连续地延伸的一对胎肩主沟、以及在比所述胎肩主沟更靠轮胎轴向内侧的位置沿轮胎周向连续地延伸的中心主沟,从而划分出比各所述胎肩主沟更靠轮胎轴向外侧的胎肩陆地部、以及所述胎肩主沟与所述中心主沟之间的中心陆地部,其特征在于,
所述胎肩陆地部的轮胎轴向的宽度W1与所述中心陆地部的轮胎轴向的宽度W2之比W1/W2为1.2~1.6,
在所述中心陆地部设置有从所述胎肩主沟相对于轮胎轴向倾斜地延伸并且在所述中心陆地部内形成终端的多条中心浅沟,
在所述胎肩陆地部的所述胎肩主沟侧,设置有以比所述胎肩主沟小的沟宽沿轮胎周向连续地延伸的胎肩副沟。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胎肩副沟具有1.2~3.0mm的沟宽。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中心浅沟相对于轮胎周向以35°~65°的角度倾斜。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中心浅沟的相对于轮胎周向的角度朝向轮胎轴向内侧逐渐减小。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中心浅沟在比所述中心陆地部的宽度方向的中心更靠轮胎轴向内侧的位置形成终端。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中心浅沟包括第一中心浅沟、以及轮胎轴向的长度比所述第一中心浅沟小的第二中心浅沟,
所述第一中心浅沟与所述第二中心浅沟沿轮胎周向交替地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中心浅沟的轮胎轴向的长度L1为所述中心陆地部的所述宽度W2的0.50~0.95倍,
所述第二中心浅沟的轮胎轴向的长度L2为所述中心陆地部的所述宽度W2的0.50~0.90倍。
8.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中心浅沟在轮胎轴向的内端处的相对于轮胎周向的角度,比所述第一中心浅沟在轮胎轴向的内端处的相对于轮胎周向的角度大。
9.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中心浅沟包括宽度为1.0~2.5mm的开口部、以及从所述开口部的底部向轮胎径向内侧延伸的宽度不足1mm的沟底刀槽。
10.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胎肩陆地部设置有至少从所述胎面接地端向轮胎轴向内侧延伸并且未到达所述胎肩副沟而形成终端的多条胎肩横纹沟。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胎肩陆地部设置有从各所述胎肩横纹沟的轮胎轴向的内端横穿所述胎肩副沟而到达所述胎肩主沟的连接刀槽。
CN201510510746.1A 2014-09-17 2015-08-19 充气轮胎 Active CN10541598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189247A JP6097261B2 (ja) 2014-09-17 2014-09-17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2014-189247 2014-09-17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415984A true CN105415984A (zh) 2016-03-23
CN105415984B CN105415984B (zh) 2018-11-09

Family

ID=5549470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510746.1A Active CN105415984B (zh) 2014-09-17 2015-08-19 充气轮胎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6097261B2 (zh)
CN (1) CN105415984B (zh)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068554A (zh) * 2016-11-08 2018-05-25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轮胎
CN108928190A (zh) * 2017-05-29 2018-12-04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轮胎
CN109421435A (zh) * 2017-08-30 2019-03-05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充气子午线轮胎
CN110406327A (zh) * 2018-04-26 2019-11-05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轮胎
CN112009174A (zh) * 2019-05-31 2020-12-01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轮胎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891559B2 (ja) * 2017-03-15 2021-06-18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7135331B2 (ja) * 2018-02-14 2022-09-13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867464A (zh) * 2003-10-15 2006-11-22 横滨橡胶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CN102529594A (zh) * 2010-12-09 2012-07-04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CN102529595A (zh) * 2010-12-27 2012-07-04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JP2012153156A (ja) * 2011-01-21 2012-08-16 Bridgestone Corp 空気入りタイヤ
CN103182905A (zh) * 2011-12-29 2013-07-03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WO2013137193A1 (ja) * 2012-03-15 2013-09-19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CN103381741A (zh) * 2012-05-02 2013-11-06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CN105324253A (zh) * 2013-07-05 2016-02-10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883373B2 (ja) * 2012-11-15 2016-03-15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867464A (zh) * 2003-10-15 2006-11-22 横滨橡胶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CN102529594A (zh) * 2010-12-09 2012-07-04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CN102529595A (zh) * 2010-12-27 2012-07-04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JP2012153156A (ja) * 2011-01-21 2012-08-16 Bridgestone Corp 空気入りタイヤ
CN103182905A (zh) * 2011-12-29 2013-07-03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WO2013137193A1 (ja) * 2012-03-15 2013-09-19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CN103381741A (zh) * 2012-05-02 2013-11-06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CN105324253A (zh) * 2013-07-05 2016-02-10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Cited B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068554A (zh) * 2016-11-08 2018-05-25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轮胎
CN108068554B (zh) * 2016-11-08 2021-05-14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轮胎
CN108928190A (zh) * 2017-05-29 2018-12-04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轮胎
CN108928190B (zh) * 2017-05-29 2022-05-13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轮胎
CN109421435A (zh) * 2017-08-30 2019-03-05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充气子午线轮胎
CN114734757A (zh) * 2017-08-30 2022-07-12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充气子午线轮胎
CN114734757B (zh) * 2017-08-30 2024-02-06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充气子午线轮胎
CN110406327A (zh) * 2018-04-26 2019-11-05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轮胎
CN110406327B (zh) * 2018-04-26 2022-12-09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轮胎
CN112009174A (zh) * 2019-05-31 2020-12-01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轮胎
CN112009174B (zh) * 2019-05-31 2024-06-07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轮胎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097261B2 (ja) 2017-03-15
CN105415984B (zh) 2018-11-09
JP2016060345A (ja) 2016-04-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377184B2 (en) Pneumatic tire
CN105564160A (zh) 充气轮胎
RU2620035C2 (ru) Пневматическая шина
CN105415984A (zh) 充气轮胎
JP6378799B2 (ja) 重荷重用空気入りタイヤ
US10239358B2 (en) Pneumatic tire
EP2614966B1 (en) Heavy duty pneumatic tire
EP2586626B1 (en) Heavy duty pneumatic tire
US9522574B2 (en) Pneumatic tire with tread having sipes
JP4107393B1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CN106080046B (zh) 充气轮胎
RU2593165C2 (ru) Пневматическая шина
EP3213932B1 (en) Tire
US9132702B2 (en) Heavy duty pneumatic tire
CN104802604A (zh) 充气轮胎
US10118445B2 (en) Pneumatic tire
CN105437872A (zh) 充气轮胎
US20160144668A1 (en) Pneumatic tire
KR20130079168A (ko) 중하중용 공기 타이어
CN103381741A (zh) 充气轮胎
CN104890451A (zh) 充气轮胎
CN103568734A (zh) 充气轮胎
CN103101402A (zh) 零压轮胎
US20150151589A1 (en) Pneumatic tire
CN107791751A (zh) 轮胎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