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370189A - 速度调节装置及具备该装置的日射遮蔽装置 - Google Patents

速度调节装置及具备该装置的日射遮蔽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370189A
CN105370189A CN201510487027.2A CN201510487027A CN105370189A CN 105370189 A CN105370189 A CN 105370189A CN 201510487027 A CN201510487027 A CN 201510487027A CN 105370189 A CN105370189 A CN 10537018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rm
adjusting device
speed adjusting
upper beam
part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487027.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370189B (zh
Inventor
植松贵俊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achikawa Corp
Tachikawa Blind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achikawa Blind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achikawa Blind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Tachikawa Blind Manufacturing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537018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37018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37018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37018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Blind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即使增大制动力也能够抑制振动音的速度调节装置及具备该装置的日射遮蔽装置;速度调节装置(30)具备:以根据驱动轴(13)的转速扩展开的方式进行弹性变形并旋转的旋转部件(60)、设置在旋转部件(60)的径向外侧位置处并与扩展开的旋转部件(60)滑动接触的滑接部件(70)、以及收纳旋转部件(60)和滑接部件(70)的壳体部件(34);旋转部件(60)具有:旋转中心部(61)、从旋转中心部(61)朝向径向外侧延伸出的第一臂部(62)、从第一臂部(62)的顶端朝向旋转方向后侧延伸出的第二臂部(63)、以及设置在第二臂部(63)顶端的加重部(64)。

Description

速度调节装置及具备该装置的日射遮蔽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速度调节装置及具备该装置的日射遮蔽装置,尤其涉及使横式百叶窗、挽起式窗帘、百褶帘等的遮蔽部件利用其自重下降的日射遮蔽装置中所使用的速度调节装置及具备该装置的日射遮蔽装置。
背景技术
例如,专利文献1中公开有:通过使下梁利用其自重下降而将卷绕在卷绕轴上的升降绳解绕这一类型的日射遮蔽装置。该日射遮蔽装置具备用于调节下梁的下降速度的速度调节装置。
速度调节装置是所谓的离心调速器,其具有:根据卷绕轴(升降轴)的转速向外周方向扩展开的旋转部件、和配置在旋转部件的四周且能够与扩展开的旋转部件滑动接触的滑接壳体。旋转部件由大致倒S形的橡胶板构成,并且具有:中心设有孔的旋转中心轴部、从该旋转中心轴部的外周延伸出的两条臂部、以及与各臂部的顶端部分相连而形成的加重部。而且,旋转部件构成为:通过进行旋转,使得加重部在离心力的作用下与臂部一同向外周方向扩展,并且,通过停止旋转,使得加重部和臂部在弹力作用下恢复至原来的状态。
另外,专利文献2中也公开有同样的速度调节装置。
专利文献1、2中所记载的旋转部件的臂部包括从旋转中心轴部朝向径向外侧延伸出的第一臂部和从第一臂部的顶端朝向旋转方向后侧延伸出的第二臂部,并且,通过第一臂部的宽度方向中心位置的直线通过旋转部件的旋转中心。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公报、特许第3485164号
专利文献2:日本公报、特开2013-72183号
然而,当例如日射遮蔽装置大型化时,目前的速度调节装置存在制动力不足从而遮蔽部件的下降速度变大的情况。另外,当遮蔽部件的下降速度变大时,存在旋转部件的转速变大从而导致旋转部件的振动音变大的情况。因此,需要开发出与目前的装置相比制动力大且振动音小的速度调节装置。
作为增大制动力的方法,可以考虑例如保持第一臂部的位置不变,通过延长第二臂部而使加重部远离第一臂部,从而使离心力增大并增加第二臂部与滑接部件的接触面积。但是,发明者们经过实验发现在采用上述方法时旋转部件的振动音会变大。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即使增大制动力也能够抑制振动音的速度调节装置及具备该装置的日射遮蔽装置。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速度调节装置具备:以根据旋转轴的转速扩展开的方式进行弹性变形并旋转的旋转部件、设置在所述旋转部件的径向外侧位置处并与扩展开的所述旋转部件滑动接触的滑接部件、以及收纳所述旋转部件和所述滑接部件的壳体部件,该速度调节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旋转部件具有:包含旋转中心的旋转中心部、从所述旋转中心部朝向径向外侧延伸出的第一臂部、从所述第一臂部的顶端朝向旋转方向后侧延伸出的第二臂部、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二臂部的顶端的加重部;通过所述第一臂部的宽度方向中心位置的轴线,相对于通过所述旋转中心且平行于所述轴线的假想线而偏靠旋转方向的前侧。
发明者们经专心研究后明确了:在第二臂部的长度等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采用通过第一臂部的宽度方向中心位置的轴线相对于通过旋转中心且平行于所述轴线的假想线而偏靠旋转方向前侧这一构成时,与采用该轴线与所述假想线一致(轴线通过旋转中心)的构成时相比,振动音变小。
因此,根据本发明,通过将第一臂部设置成使通过第一臂部的宽度方向中心位置的轴线相对于通过旋转中心且平行于所述轴线的假想线而偏靠旋转方向前侧,即使在例如延长第二臂部而增大制动力时,也能够抑制振动音。
另外,优选构成为:所述第二臂部的长度(从第一臂部至加重部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一臂部的宽度。
如此构成时,第二臂部在离心力的作用下容易扩展,第二臂部与滑接部件的接触面积增加,因此能够增大制动力。
另外,优选构成为:所述旋转部件的厚度大于所述第一臂部的宽度。如此构成时,由于旋转部件与滑接部件的接触面积增加,因此能够增大制动力。
另外,优选构成为:所述滑接部件具有内部配置有所述旋转部件的筒状部和从所述筒状部向外突出并被所述壳体部件支承的多个突出片,多个所述突出片配置成:在所述突出片被所述壳体部件支承的状态下,所述滑接部件的上下方向的刚性和水平方向的刚性大致相等。
如此构成时,由于滑接部件的刚性变均匀,因此能够抑制由滑接部件的变形量的差所引起的旋转部件的振动。
另外,本发明的日射遮蔽装置为具备上述速度调节装置的日射遮蔽装置,该日射遮蔽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通过将升降绳卷绕于卷绕轴上或从卷绕轴上解绕升降绳而使遮蔽部件上升或下降的升降装置、收纳所述升降装置和所述速度调节装置的上梁、以及设置在所述壳体部件与所述上梁之间的振动抑制部件;所述上梁具有上方开口的剖面呈槽形状的上梁主体;所述振动抑制部件具有底壁部和一对侧壁部,所述底壁部配置在所述壳体部件的底壁与所述上梁主体的底壁之间,一对所述侧壁部分别配置在所述壳体部件与所述上梁主体的一对侧壁之间。
根据该构成,能够抑制振动从速度调节装置向上梁(上梁主体)传递。另外,通过将振动抑制部件用作定位架,速度调节装置与旋转轴的定位变得容易。
另外,优选构成为:所述振动抑制部件卡定在所述升降装置上。具体而言,优选形成为如下构成,即:在所述底壁部和所述升降装置中的任意一者的底面上形成凹部,并且,在所述底壁部和所述升降装置中的任意另一者上形成朝向所述一者突出并与所述凹部嵌合的突出部,所述突出部能够沿上下方向从所述凹部中脱离,并且,所述突出部与所述凹部在所述底壁部与所述升降装置邻接的方向上卡定。
如此构成时,能够防止振动抑制部件在上梁内部相对于升降装置发生错位。
另外,优选构成为:所述速度调节装置配置在所述上梁主体的长度方向的一端侧,所述上梁具有将所述上梁主体的长度方向一端侧的开口部封闭的端盖部件,所述端盖部件具有将所述速度调节装置的上方覆盖的覆盖部。
如此构成时,由于能够利用端盖部件的覆盖部覆盖速度调节装置的上方,因此能够提高速度调节装置的配置自由度。
另外,优选构成为;所述上梁具有将上梁主体的上侧的开口封闭的盖部件,所述覆盖部的前端部与所述盖部件重叠。
如此构成时,能够抑制尘埃从盖部件与覆盖部的接缝处进入上梁的内部。另外,能够使盖部件与覆盖部的接缝变得不显眼从而提高装置的设计性。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速度调节装置及具备该装置的日射遮蔽装置,即使增大制动力也能够抑制振动音。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具备本发明实施方式涉及的速度调节装置的日射遮蔽装置的主视图。
图2是从旋转轴的轴线方向观察的速度调节装置的内部的侧视图。
图3是旋转部件的说明图,其中,(a)是从旋转部件的旋转轴线方向观察的主视图,(b)是立体图。
图4是滑接部件的说明图,其中,(a)是从旋转部件的旋转轴线方向观察的主视图,(b)是(a)所示的IVb-IVb向视剖面图,(c)是俯视图。
图5是振动抑制部件的说明图,其中,(a)是主视图,(b)是仰视图,(c)是侧视图,(d)是(c)所示的Vd-Vd向视剖面图。
图6是端盖部件的说明图,其中,(a)是主视图,(b)是(a)所示的VIb-VIb向视剖视图,(c)是(a)所示的VIc-VIc向视剖面图。
(符号说明)
1横式百叶窗(日射遮蔽装置)
2上梁
4升降绳
7叶片(遮蔽部件)
10升降装置
13驱动轴(旋转轴)
30速度调节装置
60旋转部件
61旋转中心部
62第一臂部
63第二臂部
64加重部
70滑接部件
CL1轴线
D1假想线
O旋转中心
具体实施方式
适当地参照附图对本发明实施方式涉及的速度调节装置及具备该装置的日射遮蔽装置详细地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以将本发明的速度调节装置应用于横式百叶窗中的情况为例进行说明。在以下的说明中,“上下左右”与图1的上下左右一致,以图1的纸面外侧作为“前”、纸面里侧作为“后”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横式百叶窗1具备:固定在窗框上的上梁(headbox)2、从上梁2的侧端部悬挂下来的环状操作绳3、从上梁2悬挂下来的升降绳4、以及从上梁2悬挂下来的方向控制绳(ruddercord)5。
进而,横式百叶窗1还具备安装在升降绳4的下端部的下梁(bottomrail)6和被方向控制绳5支承的多枚叶片7(遮蔽部件)。
方向控制绳5呈前后一对地配置在室内侧和室外侧。多枚叶片7沿上下方向呈等间隔地支承于前后的方向控制绳5、5之间。
上梁2是用于收纳各种装置的箱形部件。上梁2内主要收纳有用于使下梁6和各叶片7上升或下降的升降装置10、用于使各叶片7翻动的叶片驱动装置20、以及用于调节下梁6和各叶片7的下降速度的速度调节装置30。
上梁2具有:长的上梁主体2a、将上梁主体2a的上部开口封住的盖部件2b、嵌合于上梁主体2a的右端部的端盖部件2c、以及嵌合于上梁主体2a的左端部的端盖部件90,其中,上梁主体2a的剖视形状呈上部开口的槽形状。
升降装置10具备滑轮(pulley)11、与滑轮11相连接的离合器机构12、与离合器机构12相连接的作为旋转轴的驱动轴13、与驱动轴13相连接的卷绕轴14、以及将卷绕轴14以转动自如的方式加以支承的轴承部件15。
滑轮11收纳在上梁2的侧端部,操作绳3的上端部挂在该滑轮11上。
离合器机构12是将滑轮11和驱动轴13之间连接或分离的装置。在离合器机构12的一侧(图1的左侧)上配置有轴承部件15。
轴承部件15具有底板部和竖立设置在底板部上的左右两个侧壁,且轴承部件15是将卷绕轴14以转动自如的方式加以支承的支架。
另外,在轴承部件15的底板部的图1的右侧端部上,形成有用于引导升降绳4和方向控制绳5沿垂直方向垂挂的孔部。
卷绕轴14是圆筒状的部件,卷绕轴14的两端部以转动自如的方式支承在轴承部件15的两侧壁上。
驱动轴13插入于卷绕轴14中,并且以卷绕轴14与驱动轴13联动而进行转动的方式将驱动轴13和卷绕轴14嵌合。卷绕轴14上固定有升降绳4的上端部。
在升降装置10中,当转动操作操作绳3而使滑轮11转动时,经由离合器机构12使驱动轴13和卷绕轴14进行转动。
然后,通过将升降绳4卷绕在卷绕轴14上,能够使下梁6上升,从而通过下梁6从下方的叶片7开始依次将各叶片7抬升,由此能够使各叶片7上升。
另外,当将卷绕在卷绕轴14上的升降绳4解绕而使下梁6下降时,从上方的叶片7开始各叶片7依次被方向控制绳5支承并依次展开。
当使下梁6下降时,通过利用离合器机构12将滑轮11与驱动轴13之间的连接断开,从而能够使下梁6利用其自重而下降。
上梁2内收纳有速度调节装置30,当下梁6利用其自重下降时,速度调节装置30通过对卷绕轴14施加制动力而调节下梁6的下降速度。对于速度调节装置30之后详细地进行说明。
另外,上梁2内设有障碍物检测停止装置(未图示),当下梁6在下降过程中接触到障碍物时,该障碍物检测停止装置使卷绕轴14停止转动,从而使下梁6停止。在本实施方式中,障碍物检测停止装置设置在卷绕轴14的左端部的内部。
障碍物检测停止装置构成为:当下梁6在下降过程中接触到障碍物从而升降绳4的张力变小时,使挡块(stopper)从卷绕轴14的端部突出并与轴承部件15卡合,由此使卷绕轴14停止转动。
叶片驱动装置20具备倾斜轴21和与该倾斜轴21相连接的倾斜卷筒(tiltdrum)22。
倾斜轴21经由齿轮机构与滑轮11相连接,并且,倾斜轴21构成为与滑轮11联动而进行转动。
倾斜卷筒22是设置在卷绕轴14的端部与轴承部件15的侧壁之间的圆筒状部件。
倾斜卷筒22具备外筒部、内筒部、以及卷绕在内筒部上的倾斜弹簧(tiltspring)22a。倾斜轴21经由齿轮机构连接在内筒部上,从而内筒部与倾斜轴21联动而进行转动。
在倾斜卷筒22的外筒部的外周面上固定有前后两条的方向控制绳5、5的上端部。
当在各叶片7呈水平的状态下转动操作操作绳3而使滑轮11转动时,驱动轴13和倾斜轴21进行转动。然后,在叶片驱动装置20中,倾斜卷筒22的外筒部与倾斜轴21联动而进行转动,由此使前后的方向控制绳5、5中的一条方向控制绳下降,而另一条方向控制绳上升。由此,被支承在前后的方向控制绳5、5之间的各叶片7立起,各叶片7之间呈遮蔽状态。
接下来,参照图2~图4对速度调节装置30的构成详细地进行说明。
如图2所示,速度调节装置30是调节下梁6的下降速度的装置。速度调节装置30具有:用于将驱动轴13的旋转输入的输入轴31、将输入轴31中所输入的旋转增速并传递的增速齿轮系(speed-increasinggeartrain)40、离心调速器50、以及用于配置上述各部件的树脂制的壳体部件34。
另外,离心调速器50由旋转部件60和滑接(滑动接触)部件70构成,其中,旋转部件60作为增速齿轮系40的末级(laststage)进行旋转并且根据驱动轴13的转速向外周方向扩展开,滑接部件70以与旋转部件60的四周留有规定间隙的状态嵌入配置在壳体部件34的内侧、且能够与扩展开的旋转部件60滑动接触。另外,壳体部件34包括箱形的壳主体34a和壳盖34b(参照图1)。
输入轴31具有空心的中空轴部31a和呈一体地形成于该中空轴部31a上的输入齿轮(inputgear)31b,其中,中空轴部31a具有用于供驱动轴13的前端插入的方形插入口36。该输入轴31的两端被壳体部件34上所形成的轴承部(省略图示)以转动自如的方式加以支承。
增速齿轮系40由输入齿轮31b、与输入齿轮31b啮合的小齿轮41、与小齿轮41呈同轴配置的蜗轮42、与蜗轮42啮合的蜗杆43、以及与蜗杆43呈同轴配置的旋转部件60构成。小齿轮41和蜗轮42以旋转轴方向朝向左右方向的状态被壳体部件34上所形成的轴承部(省略图示)以旋转自如的方式加以支承。蜗杆43以旋转轴方向朝向前后方向的状态将其一端侧支承于壳体部件34上所形成的轴承部34c上,另一端侧支承于后述的形成于滑接部件70上的轴承部71a上。
另外,在蜗杆43的另一端侧上设有用于将旋转部件60安装到蜗杆43上的装填用部件65。装填用部件65通过压入等被固定在蜗杆43上,并与旋转部件60呈一体地进行旋转。另外,在小齿轮41与蜗轮42之间设有仅将驱动轴13的解绕方向的旋转传递至蜗轮42的一方向旋转机构(省略图示)。
另外,增速齿轮系40构成为:当输入轴31的输入齿轮31b旋转时,接收到该输入齿轮31b的旋转的小齿轮41进行旋转,并且小齿轮41的旋转被传递至蜗轮42、蜗杆43,从而使旋转部件60旋转。通过使用蜗轮42和蜗杆43的组合,增速齿轮系40能够将增速比提高至例如1∶70。
旋转部件60设置在蜗杆43的另一端侧且滑接部件70的内部。旋转部件60是以根据驱动轴13的转速扩展开的方式进行弹性变形并旋转的部件。如图3中的(a)所示,旋转部件60具有:包含旋转中心O的旋转中心部61、从旋转中心部61朝向径向外侧延伸出的第一臂部62、从第一臂部62的顶端朝向旋转方向后侧延伸出的第二臂部63、以及设置在第二臂部63的顶端的加重部64。旋转部件60由例如橡胶等弹性部件呈一体地形成。旋转部件60在图3中的(a)中朝向逆时针方向旋转(参照箭头Y)。在非旋转状态下,旋转部件60不与滑接部件70的内周面接触。
旋转中心部61是与蜗杆43的另一端侧连接的圆筒状部位。旋转中心部61具有供装填用部件65的一部分插入的插入孔61a。插入孔61a的中心与蜗杆43的旋转中心O一致。
第一臂部62是从旋转中心部61的外周面朝向径向外侧呈直线状地延伸出的柱状部位。在本实施方式中,以相等的间隔(90度间隔)设置有四个第一臂部62。通过第一臂部62的宽度方向中心位置的轴线CL1设置成:相对于通过旋转中心O且平行于轴线CL1的假想线D1而偏靠旋转方向的前侧。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臂部62的旋转方向后侧的侧面与假想线D1处于大致一致的位置上。
第二臂部63是从各个第一臂部62的顶端朝向旋转方向后侧延伸出的圆弧状部位。在各个第二臂部63的顶端设有加重部64。加重部64形成为其宽度大于第二臂部63。加重部64的外周面与第二臂部63的外周面一致。
当旋转部件60旋转时,第二臂部63和加重部64在离心力的作用下以朝向径向外侧扩展开的方式进行弹性变形。因此,第二臂部63和加重部64的外周面与滑接部件70的内周面滑动接触,由此通过第二臂部63及加重部64的外周面与滑接部件70的内周面的摩擦而产生制动力。
另外,第二臂部63的长度L2大于第一臂部62的宽度W1。另外,旋转部件60的厚度T1大于第一臂部62的宽度W1(参照图3中的(b))。在此,第二臂部63的长度L2指的是从第一臂部62的处于旋转方向后侧的侧面至加重部64的处于旋转方向前侧的侧面的尺寸。另外,第一臂部62的宽度W1指的是从第一臂部62的处于旋转方向前侧的侧面至第一臂部62的处于旋转方向后侧的侧面的尺寸。
如图4所示,滑接部件70具有:内部配置有旋转部件60的有底圆筒状的筒状部71、从筒状部71向上突出的一对上侧突出片72、以及从筒状部71向下突出的一对下侧突出片73。
在筒状部71的底部上呈凹陷状地设置有支承蜗杆43的另一端侧的轴承部71a。当旋转部件60旋转时,扩展开的第二臂部63和加重部64的外周面与筒状部71的内周面71b滑动接触。
一对上侧突出片72是从筒状部71的外周面向上延伸出的板状部位,该一对上侧突出片72在左右方向上相互分离而配置。一对上侧突出片72的上端部相比筒状部71的外周面的上端部71c更向上方突出。
另外,一对下侧突出片73是从筒状部71的外周面向下延伸出的板状部位,该一对下侧突出片73在左右方向上相互分离而配置。一对下侧突出片73的下端部相比筒状部71的外周面的下端部71d更向下方突出。
如图2所示,一对上侧突出片72嵌合在设置于壳体部件34的上壁的凹槽34d中。另外,一对下侧突出片73嵌合在从壳体部件34侧壁突出的加强筋34e上所设置的凹槽34f中。即,滑接部件70(更详细的是筒状部71)经由一对上侧突出片72和一对下侧突出片73而被壳体部件34支承。
另一方面,如图2、4所示,筒状部71的处于一对上侧突出片72之间的上端部71c附近不直接被壳体部件34支承。另外,筒状部71的处于一对下侧突出片73之间的下端部71d附近不直接被壳体部件34支承。进而,筒状部71的、分别处于右侧的上侧突出片72与右侧的下侧突出片73之间以及左侧的上侧突出片72与左侧的下侧突出片73之间的左、右侧的端部71e、71f附近也不直接被壳体部件34支承。由此,筒状部71的上下方向的刚性与筒状部71的左右方向(水平方向)的刚性大致相等。
如图1和图5所示,振动抑制部件80是由橡胶等弹性部件形成的大致U字形部件,其主要具有底壁部81和从该底壁部81的两端立起的一对侧壁部82。振动抑制部件80具有:抑制振动从速度调节装置30向上梁主体2a传递的功能、和作为将速度调节装置30的输入轴31与驱动轴13的位置定位的定位架(spacer)的功能。
底壁部81配置在壳体部件34的底壁与上梁主体2a的底壁之间。在底壁部81的顶面上形成有用于实现轻量化和抑制振动传递的凹部81a(参照图5中的(d))。另外,在底壁部81的底面上形成有仰视形状呈T字形的卡定用凹部81b(参照图5中的(b)和(c))。卡定用凹部81b在底壁部81的轴承部件15侧的侧面上开口。另一方面,在轴承部件15的处于速度调节装置30侧的下端部上,设有与该卡定用凹部81b卡合的俯视形状呈T字形的突出部15a(参照图1)。通过将突出部15a嵌入卡定用凹部81b中,从而将振动抑制部件80卡定于轴承部件15上。
侧壁部82配置在壳体部件34的侧壁与上梁主体2a的侧壁之间。如图5中的(d)所示,在侧壁部82的厚度方向的中央部,形成有用于实现轻量化和抑制振动传递的中空部82a。中空部82a在侧壁部82的上端上开口。另外,在侧壁部82的与轴承部件15呈相反侧的端部上,设有长方体形状的突出部82b。
如图1和图6所示,端盖部件90是将设置有速度调节装置30的上梁主体2a的左端开口部封闭的树脂制部件。端盖部件90具有:薄板状的端盖主体91、从端盖主体91的上端部朝向上梁主体2a侧延伸的覆盖部92、以及从端盖主体91的左右端部向上梁主体2a侧延伸的一对侧板部93。
端盖主体91是主视形状呈大致方形的薄板状部件。在端盖主体91的内侧面形成有井字形的加强筋91a。
覆盖部92由水平板状的上边部92a、从上边部92a的前后端部垂下设置的一对侧边部92b、以及从侧边部92b的下端向外延伸出的凸缘部92c形成为剖视形状呈大致帽子(hat)形。覆盖部92将速度调节装置30的上方覆盖。覆盖部92位于比将上梁主体2a的上侧开口封闭的盖部件2b更上方的位置处。另外,覆盖部92的前端部与盖部件2b的端部重叠。
侧板部93被插入上梁主体2a的侧壁与振动抑制部件80的侧壁部82之间。由此,端盖部件90被上梁主体2a支承。
接下来,对速度调节装置30及具备该装置的横式百叶窗1的动作及其作用效果进行说明。
当在升降绳4卷绕于卷绕轴14上的状态下操作操作绳3而将离合器机构12的连接断开时,下梁6利用其自重而下降,升降绳4被解绕,卷绕轴14和驱动轴13向解绕升降绳4的方向转动。
伴随着驱动轴13的转动,连接于驱动轴13左端部的速度调节装置30的输入轴31进行旋转。通过增速齿轮系40将输入轴31的旋转增速,连接于增速齿轮系40的末级的旋转部件60以驱动轴13的例如70倍的速度进行旋转。
当旋转部件60高速旋转时,离心力作用于第二臂部63和加重部64,从而第二臂部63和加重部64向径向外侧移动。由此,第二臂部63以相对于第一臂部62展开的方式进行弹性变形。
当第二臂部63和加重部64扩展时,第二臂部63和加重部64的外周面与筒状部71的内周面71b滑动接触。在离心力的作用下,第二臂部63和加重部64被强力按压在内周面71b上,因此第二臂部63及加重部64的外周面与筒状部71的内周面71b之间产生摩擦力(制动力)。当下梁6拉拽升降绳4的力与摩擦力平衡时,下梁6的下降速度变为固定的速度。另外,第二臂部63和加重部64由于与筒状部71的内周面71b滑动接触而进行振动,从而产生振动音。
在此,发明者们经过实验、研究后明确了:在第二臂部63的长度或者加重部64的大小、质量等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采用通过第一臂部62的宽度方向中心位置的轴线CL1相对于通过旋转中心O且平行于轴线CL1的假想线D1而偏靠旋转方向前侧这一构成时,与采用该轴线CL1与假想线D1一致(轴线CL1通过旋转中心O)的构成时相比,振动音变小。
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涉及的速度调节装置30,由于通过第一臂部62的宽度方向中心位置的轴线CL1相对于通过旋转中心O且平行于轴线CL1的假想线D1而偏靠旋转方向前侧,因此,即使例如延长第二臂部63的长度L2而增大了制动力时,相比轴线CL1与假想线D1一致的情况也更能够抑制振动音。另外,当制动力相同时,则能够减小振动音。
另外,由于第二臂部63的长度L2(从第一臂部62至加重部64的长度)大于第一臂部62的宽度W1,因此,第二臂部63在离心力的作用下容易扩展,第二臂部63与滑接部件70的接触面积增加,从而能够增大制动力。
另外,由于旋转部件60的厚度T1大于第一臂部62的宽度W1,因此旋转部件60与滑接部件70的接触面积增加,从而能够增大制动力。
另外,关于滑接部件70的筒状部71,筒状部71的上端部71c的左右两侧被一对上侧突出片72支承,筒状部71的下端部71d的左右两侧被一对下侧突出片73支承,筒状部71的上下端部71c、71d附近及筒状部71的左右端部71e、71f附近未被支承。
因此,与例如筒状部71的上下端部71c、71d附近被未图示的突出片支承且筒状部71的左右端部71e、71f附近未被支承的结构相比,筒状部71的上下方向和左右方向的刚性差变小。由此,当筒状部71被旋转部件60挤压时,筒状部71的上下方向和左右方向的变形差变小,从而能够抑制旋转部件60的振动。
另外,具备上述速度调节装置30的横式百叶窗1具有设置在壳体部件34与上梁主体2a之间的振动抑制部件80,振动抑制部件80具有配置在壳体部件34的底壁与上梁主体2a的底壁之间的底壁部81、以及分别配置在壳体部件34与上梁主体2a的一对侧壁之间的一对侧壁部82,因此能够抑制振动从速度调节装置30向上梁主体2a传递。另外,通过将振动抑制部件80用作定位架,输入轴31相对于驱动轴13的定位变得容易。
另外,振动抑制部件80被卡定在升降装置10的轴承部件15上。具体而言,在底壁部81的底面上形成有卡定用凹部81b,并且,在轴承部件15上形成有朝向振动抑制部件80突出且与卡定用凹部81b嵌合的突出部15a。而且,突出部15a能够沿上下方向从卡定用凹部81b中脱离,并且突出部15a与卡定用凹部81b在底壁部81与轴承部件15邻接的方向上被卡定。因此,能够防止振动抑制部件80在上梁2的内部相对于轴承部件15发生错位。
另外,将上梁主体2a的左端侧开口部封闭的端盖部件90具有覆盖速度调节装置30的上方的覆盖部92。因此,即使在例如将速度调节装置30的输入轴31与驱动轴13进行定位而导致速度调节装置30的上端部比上梁2的盖部件2b更突出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覆盖部92将速度调节装置30的上方覆盖。即,能够提高速度调节装置30的配置自由度。
另外,由于覆盖部92的前端部与盖部件2b重叠,因此能够抑制尘埃从盖部件2b与覆盖部92的接缝处进入上梁2的内部。另外,能够使盖部件2b与覆盖部92的接缝变得不显眼,从而提高横式百叶窗1的设计性。
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能够在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内适当地进行变更。
例如,在本实施方式中,对将本发明的速度调节装置应用于具有多枚叶片的横式百叶窗中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的速度调节装置能够适用于罗马帘(挽起式窗帘)或百褶帘等的各种日射遮蔽装置中。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旋转部件60上呈90度间隔地设置了各四个第一臂部62、第二臂部63以及加重部64,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第一臂部62、第二臂部63及加重部64只要设置成旋转对称即可,例如,也可以以180度间隔设置各两个第一臂部62、第二臂部63及加重部64,或者以120度间隔设置各三个第一臂部62、第二臂部63及加重部64。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为在振动抑制部件80的底壁部81的底面上设有卡定用凹部g1b、并在轴承部件15上设有突出部15a,但也可以与此相反地构成为:在振动抑制部件80的底壁部81上设置突出部而在轴承部件15的底面上设置卡定用凹部。
在如此构成的情况下,也能够防止振动抑制部件80与轴承部件15(升降装置10)之间发生错位。

Claims (9)

1.一种速度调节装置,其具备:以根据旋转轴的转速扩展开的方式进行弹性变形并旋转的旋转部件、设置在所述旋转部件的径向外侧位置处并与扩展开的所述旋转部件滑动接触的滑接部件、以及收纳所述旋转部件和所述滑接部件的壳体部件,
所述速度调节装置的特征在于,
所述旋转部件具有:
包含旋转中心的旋转中心部,
从所述旋转中心部朝向径向外侧延伸出的第一臂部,
从所述第一臂部的顶端朝向旋转方向后侧延伸出的第二臂部,以及
设置在所述第二臂部的顶端的加重部;
在所述速度调节装置中,通过所述第一臂部的宽度方向中心位置的轴线,相对于通过所述旋转中心且平行于所述轴线的假想线而偏靠旋转方向的前侧。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速度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臂部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一臂部的宽度。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速度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旋转部件的厚度大于所述第一臂部的宽度。
4.如权利要求1~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速度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滑接部件具有:内部配置有所述旋转部件的筒状部和从所述筒状部向外突出并被所述壳体部件支承的多个突出片,
多个所述突出片配置成:在所述突出片被所述壳体部件支承的状态下,所述滑接部件的上下方向的刚性和水平方向的刚性大致相等。
5.一种日射遮蔽装置,其具备权利要求1~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速度调节装置,
所述日射遮蔽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
通过将升降绳卷绕于卷绕轴上或从卷绕轴上解绕升降绳而使遮蔽部件上升或下降的升降装置,
收纳所述升降装置和所述速度调节装置的上梁,以及
设置在所述壳体部件与所述上梁之间的振动抑制部件;
所述上梁具有上方开口的剖面呈槽形状的上梁主体;
所述振动抑制部件具有底壁部和一对侧壁部,所述底壁部配置在所述壳体部件的底壁与所述上梁主体的底壁之间,一对所述侧壁部分别配置在所述壳体部件与所述上梁主体的一对侧壁之间。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日射遮蔽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振动抑制部件卡定在所述升降装置上。
7.如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日射遮蔽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底壁部和所述升降装置中的任意一者的底面上形成有凹部,并且,在所述底壁部和所述升降装置中的任意另一者上形成有朝向所述一者突出并与所述凹部嵌合的突出部;
所述突出部能够沿上下方向从所述凹部中脱离,并且,所述突出部与所述凹部在所述底壁部与所述升降装置邻接的方向上卡定。
8.如权利要求5~7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日射遮蔽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速度调节装置配置在所述上梁主体的长度方向的一端侧,
所述上梁具有将所述上梁主体的长度方向一端侧的开口部封闭的端盖部件,
所述端盖部件具有将所述速度调节装置的上方覆盖的覆盖部。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日射遮蔽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上梁具有将所述上梁主体的上侧的开口封闭的盖部件,
所述覆盖部的前端部与所述盖部件重叠。
CN201510487027.2A 2014-08-11 2015-08-10 速度调节装置及具备该装置的日射遮蔽装置 Active CN10537018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163771A JP6602531B2 (ja) 2014-08-11 2014-08-11 速度調整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た日射遮蔽装置
JP2014-163771 2014-08-11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370189A true CN105370189A (zh) 2016-03-02
CN105370189B CN105370189B (zh) 2019-02-05

Family

ID=5537274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487027.2A Active CN105370189B (zh) 2014-08-11 2015-08-10 速度调节装置及具备该装置的日射遮蔽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6602531B2 (zh)
CN (1) CN105370189B (zh)
TW (1) TWI672428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2643310B1 (ko) * 2023-09-05 2024-03-05 신동오 안전 차단봉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8121046A (ja) * 1994-10-25 1996-05-14 Nichibei Co Ltd ブラインドの昇降装置
JP2000220368A (ja) * 1999-02-02 2000-08-08 Tachikawa Blind Mfg Co Ltd ブラインド装置
CN101818617A (zh) * 2009-02-09 2010-09-01 荷兰亨特工业有限公司 用于建筑开口的遮盖物
CN102934037A (zh) * 2010-06-01 2013-02-13 Somfy两合公司 移动封闭、遮蔽、防晒部件的电致动器的速度调节方法
JP2013072183A (ja) * 2011-09-27 2013-04-22 Toso Co Ltd スピードコントローラ及びこれを用いた日射遮蔽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445795Y1 (zh) * 1965-12-20 1969-03-03
JPS58159594U (ja) * 1982-04-20 1983-10-24 株式会社三協精機製作所 オルゴ−ルの調速機構
US4886102A (en) * 1988-07-28 1989-12-12 Victor Debs Venetian blind
JP2009097242A (ja) * 2007-10-17 2009-05-07 Tachikawa Blind Mfg Co Ltd 電動ブラインドの駆動装置
US20120168099A1 (en) * 2011-01-04 2012-07-05 Richard Anderson Lock mechanism for a covering for architectural openings
TWM481285U (zh) * 2014-02-27 2014-07-01 Yong-Kai Chen 窗簾捲收機構與窗簾組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8121046A (ja) * 1994-10-25 1996-05-14 Nichibei Co Ltd ブラインドの昇降装置
JP2000220368A (ja) * 1999-02-02 2000-08-08 Tachikawa Blind Mfg Co Ltd ブラインド装置
CN101818617A (zh) * 2009-02-09 2010-09-01 荷兰亨特工业有限公司 用于建筑开口的遮盖物
CN102934037A (zh) * 2010-06-01 2013-02-13 Somfy两合公司 移动封闭、遮蔽、防晒部件的电致动器的速度调节方法
JP2013072183A (ja) * 2011-09-27 2013-04-22 Toso Co Ltd スピードコントローラ及びこれを用いた日射遮蔽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370189B (zh) 2019-02-05
TWI672428B (zh) 2019-09-21
JP6602531B2 (ja) 2019-11-06
JP2016037831A (ja) 2016-03-22
TW201606179A (zh) 2016-02-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AU2016273623B2 (en) Braking device, and shielding device using same
JP5852877B2 (ja) グロメット及び車両用ドアの止水構造
EP2907963B1 (en) Winding device and cordless roller blind incorporating the same
US8297332B2 (en) Auto winding mechanism for window blind
CN101470488A (zh) 服务器机箱
CN105370189A (zh) 速度调节装置及具备该装置的日射遮蔽装置
CN103899711B (zh) 减速齿轮装置
EP3845968A1 (en) Rotation force transmission assembly
JP2017211078A (ja) 制動装置、及び、それを用いた遮蔽装置
JP6180488B2 (ja) 目地装置
CN206346051U (zh) 洗衣机门盖组件和具有其的洗衣机
JP5813376B2 (ja) ウインドレギュレータ
KR101578638B1 (ko) 지붕 브라켓
US10808456B2 (en) Blind body actuator casing for non-pull cord window blind assembly
JP5950527B2 (ja) モータ装置の固定構造及び固定方法
JP6714240B2 (ja) 自動巻取式スクリーン装置の制動装置
CN106089003B (zh) 日照遮挡装置的速度调节装置
CN104589983A (zh) Agv驱动装置及agv
CN204014330U (zh) 电控盒组件和具有其的除湿机
JP6454134B2 (ja) シャッターボックスの取付構造
JP2016037828A (ja) 横型ブラインド装置の駆動装置
JP5396621B2 (ja) ブラインド
CN101469843B (zh) 一种灯管固定座
JP2007211468A (ja) ケーブル式ウインドレギュレータ用のキャリアプレート、そのキャリアプレートを用いたウインドレギュレータ
KR101852239B1 (ko) 셔터 커넥터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