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361987A - 护具 - Google Patents

护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361987A
CN105361987A CN201510674035.8A CN201510674035A CN105361987A CN 105361987 A CN105361987 A CN 105361987A CN 201510674035 A CN201510674035 A CN 201510674035A CN 105361987 A CN105361987 A CN 10536198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auxiliary band
protector
accommodation zone
r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674035.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361987B (zh
Inventor
冈田英孝
尾岛仁
絈野英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MCHAIN COOPERATIVE
Kowa Co Ltd
Advance Co Ltd
Advancing Inc
Original Assignee
DMCHAIN COOPERATIVE
Kowa Co Ltd
Advanc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MCHAIN COOPERATIVE, Kowa Co Ltd, Advance Co Ltd filed Critical DMCHAIN COOPERATIVE
Publication of CN10536198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36198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36198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36198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FFILTERS IMPLANTABLE INTO BLOOD VESSELS; PROSTHESES; DEVICES PROVIDING PATENCY TO, OR PREVENTING COLLAPSING OF, TUBULAR STRUCTURES OF THE BODY, e.g. STENTS; ORTHOPAEDIC, NURSING OR CONTRACEPTIVE DEVICES; FOMENTATION; TREATMENT OR PROTECTION OF EYES OR EARS; BANDAGES, DRESSINGS OR ABSORBENT PADS; FIRST-AID KITS
    • A61F5/00Orthopaedic methods or devices for non-surgical treatment of bones or joints; Nursing devices; Anti-rape devices
    • A61F5/01Orthopaedic devices, e.g. splints, casts or braces
    • A61F5/02Orthopaedic corsets
    • A61F5/028Braces for providing support to the lower back, e.g. lumbo sacral support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FFILTERS IMPLANTABLE INTO BLOOD VESSELS; PROSTHESES; DEVICES PROVIDING PATENCY TO, OR PREVENTING COLLAPSING OF, TUBULAR STRUCTURES OF THE BODY, e.g. STENTS; ORTHOPAEDIC, NURSING OR CONTRACEPTIVE DEVICES; FOMENTATION; TREATMENT OR PROTECTION OF EYES OR EARS; BANDAGES, DRESSINGS OR ABSORBENT PADS; FIRST-AID KITS
    • A61F5/00Orthopaedic methods or devices for non-surgical treatment of bones or joints; Nursing devices; Anti-rape devices
    • A61F5/01Orthopaedic devices, e.g. splints, casts or braces
    • A61F5/02Orthopaedic corsets
    • A61F5/024Orthopaedic corsets having pressure pads connected in a frame for reduction or correction of the curvature of the spine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FFILTERS IMPLANTABLE INTO BLOOD VESSELS; PROSTHESES; DEVICES PROVIDING PATENCY TO, OR PREVENTING COLLAPSING OF, TUBULAR STRUCTURES OF THE BODY, e.g. STENTS; ORTHOPAEDIC, NURSING OR CONTRACEPTIVE DEVICES; FOMENTATION; TREATMENT OR PROTECTION OF EYES OR EARS; BANDAGES, DRESSINGS OR ABSORBENT PADS; FIRST-AID KITS
    • A61F13/00Bandages or dressings; Absorbent pads
    • A61F13/14Bandages or dressings; Absorbent pa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breast or abdomen
    • A61F13/148Abdomen bandages or bandaging garment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FFILTERS IMPLANTABLE INTO BLOOD VESSELS; PROSTHESES; DEVICES PROVIDING PATENCY TO, OR PREVENTING COLLAPSING OF, TUBULAR STRUCTURES OF THE BODY, e.g. STENTS; ORTHOPAEDIC, NURSING OR CONTRACEPTIVE DEVICES; FOMENTATION; TREATMENT OR PROTECTION OF EYES OR EARS; BANDAGES, DRESSINGS OR ABSORBENT PADS; FIRST-AID KITS
    • A61F5/00Orthopaedic methods or devices for non-surgical treatment of bones or joints; Nursing devices; Anti-rape devices
    • A61F5/01Orthopaedic devices, e.g. splints, casts or braces
    • A61F5/03Corsets or bandages for abdomen, teat or breast support, with or without pads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Heart & Thoracic Surgery (AREA)
  • Vascular Medicine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Nursing (AREA)
  • Orthopedic Medicine & Surgery (AREA)
  • Orthopedics, Nursing, And Contraception (AREA)
  • Professional, Industrial, Or Sporting Protective Garments (AREA)
  • Corsets Or Brassieres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种护具,其对护具的穿戴者带来腹腔压力上升的效果,实现后屈抑制,能够稳定骶髂关节。护具(100)具有:具有背接触部(11)的主体部(10);配设在主体部(10)的两端的外表面上的环扣(21);一端(31a)固定在背接触部(11)的左边(11c)的上端,另一端(31b)固定在背接触部(11)的右边(11d)的下端的第一辅助带部(31);与第一辅助带部(31)成对的第二辅助带部(32);以能够在第一辅助带部(31)的一端(31a)以及另一端(32b)之间滑动的方式配设的第一环部(41);与第一环部(41)成对的第二环部(42);一端(51a)固定在主体部(10)的右端(10b)侧的环扣(21)上,另一端(51b)能够卡定在主体部(10)的右端(10b)侧的环扣(21)上的第一调节带部(51);及与第一调节带部(51)成对的第二调节带部(52)。

Description

护具
本发明专利申请是国际申请日为2012年12月07日、进入中国国家阶段日期为2014年06月09日、国家申请号为201280060594.4(国际申请号PCT/JP2012/081775)、发明名称为“护具”的发明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能够支援穿戴者的日常动作的护具,尤其涉及能够对护具的穿戴者带来提高腹腔的压力并支撑腰椎的腹腔压力上升效果、并且实现抑制腰部的后屈运动的后屈抑制、能够稳定骶髂关节的护具。
背景技术
以往的腰椎带包括带状主体部、紧固带和吊带,带状主体部包括由具有伸缩性的材质构成的伸缩部(固定有衬垫)、和与伸缩部连续并直至两个自由端部由实质上不具有伸缩性的材质构成的非伸缩部,一对紧固带的各个端部固定在非伸缩部的中央侧端部(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11-104159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在以往的腰椎带中,左右的第一带在衬垫的靠近中心的上下两个部位交叉,各第一带的两方的端部固定在同一侧的非伸缩部的中央侧端部,从环相隔相同距离,因此在将第二带拉向前方(面扣件侧)的情况下,均等的力以环为基准施加在第一带的上侧带和下侧带,第一带均等地推压衬垫的靠近中心的上下部位。
对此,由于穿戴者的背部是弯曲的,因此如果像以往的腰椎带那样,第一带均等地推压衬垫的靠近中心的上下部位,则在衬垫的上侧从穿戴者的背部产生腰椎带的浮起,存在无法充分地支撑穿戴者的腰椎的问题。
本发明是为解决如上所述的问题而做出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护具,其能够防止从衬垫的上边的穿戴者的背部产生护具的浮起,能可靠地支撑穿戴者的腰椎,并且对穿戴者带来腹腔压力上升效果,实现后屈抑制,能够稳定骶髂关节。
用于解决问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护具由带状体构成,并且具有:背接触部,配设在该带状体的大致中央,并且与穿戴者的背部抵接;突出部,从上述背接触部的两侧向左右将前端向上突出;一对辅助带部,由沿长边方向具有伸缩性的两条带状体构成,并且在上述带状体上可滑动地配设环状的环部;以及一对调节带部,由具有比上述辅助带部的伸缩性低的伸缩性的两条带状体构成,上述突出部具有与上述背接触部接触并沿长边方向具有伸缩性的伸缩部,上述一对辅助带部的两端以上述两条带状体交叉的方式固定在上述背接触部的上边和侧边的下端,上述一对调节带部分别有间隙地插入到配设于上述辅助带部的环状的环部,将一端固定在上述左右的突出部的伸缩部以外,并且在另一端具有卡定部。
发明的效果
在本发明的护具中,能够防止从背接触部的上边的穿戴者的背部产生护具的浮起,能可靠地支撑穿戴者的腰椎。
附图说明
图1(a)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护具的外表面的图,(b)是表示图1(a)所示的护具的内衬面的图,(c)是图1(a)所示的护具的左视图,(d)是图1(a)所示的护具的右视图,(e)是图1(a)所示的护具的上侧视图,(f)是图1(a)所示的护具的下侧视图。
图2(a)是表示图1(a)所示的第一调节带部以及解除了第一调节带部的卡定的护具的外表面的图,(b)是图1(b)所示的背接触部所容纳的推压部的主视图以及后视图,(c)是图2(b)所示的推压部的左视图以及右视图。
图3(a)是用于说明腰部附近的骨格的名称的骨格图,(b)是表示图1所示的护具的穿戴状态的从右侧前方观察的立体图,(c)是表示图1所示的护具的穿戴状态的从右侧后方观察的立体图,(d)是表示图1所示的护具的穿戴状态的右视图,(e)是用于说明图1所示的护具的V字型穿戴状态的主视图。
图4(a)是用于说明腹腔压力上升效果的说明图,(b)是用于说明后屈抑制的说明图。
图5(a)是用于说明图1所示的护具的穿戴方法的主视图,(b)是用于说明图1所示的护具的穿戴方法的后视图,(c)是用于说明图1所示的护具的穿戴方法的右视图。
图6(a)是用于说明图5(a)所示的护具的穿戴方法的继续部分的主视图,(b)是用于说明图5(b)所示的护具的穿戴方法的继续部分的后视图,(c)是用于说明图5(c)所示的护具的穿戴方法的继续部分的右视图。
图7(a)是用于说明第一实施方式的护具的其他实施方式的表示外表面的图,(b)是表示图7(a)所示的护具的内衬面的图,(c)是图7(a)所示的护具的左视图,(d)是图7(a)所示的护具的右视图,(e)是图7(a)所示的护具的上侧视图,(f)是图7(a)所示的护具的下侧视图。
图8(a)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护具的外表面的图,(b)是表示图8(a)所示的护具的内衬面的图,(c)是图8(a)所示的护具的左视图,(d)是图8(a)所示的护具的右视图,(e)是图8(a)所示的护具的上侧视图,(f)是图8(a)所示的护具的下侧视图。
图9(a)是用于说明图8所示的护具的穿戴方法的主视图,(b)是用于说明图8所示的护具的穿戴方法的后视图,(c)是用于说明图8所示的护具的穿戴方法的左视图,(d)是用于说明图8所示的护具的穿戴方法的右视图。
图10(a)是用于说明图9(a)所示的护具的穿戴方法的继续部分的主视图,(b)是用于说明图9(b)所示的护具的穿戴方法的继续部分的后视图,(c)是用于说明图9(c)所示的护具的穿戴方法的继续部分的左视图,(d)是用于说明图9(d)所示的护具的穿戴方法的继续部分的右视图。
图11(a)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第一环部以及第二环部的主视图以及后视图,(b)是表示图11(a)所示的第一环部以及第二环部的右视图以及左视图,(c)是图11(a)所示的第一环部以及第二环部的俯视图以及仰视图,(d)是将图1(a)、图7(a)或图8(a)所示的护具的第一环部以及第二环部更换成图11(a)所示的第一环部以及第二环部时的第一环部附近的局部放大图,(e)是图11(d)所示的局部放大图中的中央横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
护具100用作腰用的护具,如图1以及图2所示,若大致区分,则包括主体部10、卡定部(例如、面扣件20)、一对第一辅助带部31以及第二辅助带部32、一对第一环部41以及第二环部42、一对第一调节带部51以及第二调节带部52。
主体部10由带状体构成,并且包括:配设在该带状体的大致中央的中央部分,且与穿戴者的背部抵接的背接触部11;以及配设在背接触部11的两侧的两端部分,且主体部10的两端部分的上边12a以及下边12b大致平行,并以背接触部11的下边11b与上边12a以及下边12b所成的角度为θ1(例如、θ1=12°~14°)而向上突出的突出部12。并且,主体部10是以连接背接触部11的上边11a的中点与下边11b的中点的线段作为对称轴而形成线对称的平面形状,将内衬面(参照图1(b))与穿戴者的腰部抵接而环绕。
另外,背接触部11与突出部12如下进行连接,即,使用聚酯纱利用针式织机织造的罗缎带13,从主体部10的外表面以及内衬面夹持后,缝制罗缎带13的边缘端部。
并且,对于从主体部10的外表面以及内衬面夹持的罗缎带13的内层,背接触部11的原材料与突出部12的原材料不重叠地设为平坦,从而实现护具100的薄质化,实现整洁的穿着感,并且即使在护具100上重叠穿衣也很难影响外套。
尤其,通过将背接触部11以及突出部12的原材料彼此利用锯齿形线迹(曲折形线迹)进行缝制,能够维持护具100的薄厚,并且能够实现能够承受护具100的激烈使用的耐久性。
并且,本实施方式的主体部10,将背接触部11、突出部12以及罗缎带13的边缘(切断处)利用结合带14夹入并缝上(结合),但也可以利用缝边或斜条滚边等,防止背接触部11、突出部12以及罗缎带13的切断处上的开线或施加装饰。尤其,突出部12的切断处的结合,通过利用锯齿形线迹(曲折形线迹)缝上结合带14,由于相邻的针迹不密集,不会抑制突出部12的长边方向L的伸缩性而优选。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背接触部11是以使上边11a与突出部12的上边12a呈大致S字状连续的方式,将位于上边11a(上底)的两端的角部弯曲而成的大致等腰梯形的平面形状,不平行的对边(左边11c、右边11d)与背接触部11的下边11b(下底)所成的角度θ2为90°-θ1(例如,θ1=12°~14°时、θ2=76°~78°)。
并且,本实施方式的背接触部11是在内衬面具有开口部11e的袋状体,能够将由刚性高且不具有伸缩性的硬质的板状体构成的推压部60作为衬垫插入到该袋状体的内部或从其中拔出,但只要背接触部11不具有伸缩性,则不需要插入推压部60,也无需是袋状体。
另外,如果将背接触部11做成袋状体,并且能够插入和拔出推压部60,则能够通过推压部60的有无或推压部60的材质的变更等,进行背接触部11的硬度的调整,并且通过从背接触部11拆卸推压部60,能够对护具100进行洗涤,比较卫生而优选。
并且,如果将背接触部11做成袋状体,则能够容纳符合穿戴者的需求的附属品,例如,容纳怀炉来提高护具100的保温力等,能够提高护具100的便利性而优选。
并且,本实施方式的背接触部11,使用尼龙纱利用双拉舍尔经编机编织的网眼原材料(拉舍尔网眼11f)用于外表面,能够将滞留在袋状体的内部的纤维屑等异物从网眼排出到外部,比较卫生,并且能够提高背接触部11上的通气性。并且,本实施方式的背接触部11,对拉舍尔网眼11f的精加工实施树脂加工,提供经编织物的硬度,强化护具100对穿戴者的背部的支撑力。
而且,本实施方式的背接触部11,将使用聚氨酯纱以及具有耐热性的聚酯纱利用钩编经编机编织的钩编原材料(钩编编织物11g)用于内衬,触感柔软,对穿戴者的背部的触感良好,通过在开口部11e重叠两张钩编编织物11g,能够防止容纳在袋状体的内部的怀炉等附属品从开口部11e脱落。
并且,本实施方式的背接触部11,作为内衬使用未施加树脂加工的经编织物,从而即使裁剪编织物,编织纱也不会从切断处产生开线,能够加工成自由的形状,并且提供能够在袋状体中插入附属品的所需的伸缩性。
另外,经编机大致分为:使用各种针形成将花纹特殊化的织物(拉舍尔织物)的拉舍尔经编机;未假定花纹而是高生产率地形成特殊化的织物(特里科织物)的特里科经编机。并且,拉舍尔经编机细分为双拉舍尔经编机、拉舍里纳经编机、花边经编机或钩编经编机(钩针编机)等。
另外,经编是指在纵向(编织方向)上制作线圈,使用一根一根平行排列的许多经纱(整经纱),分别结合这些线圈而制作编织物。
结合方法有各种种类,而作为代表性的方法,可举出:将彼此相邻的经纱相互缠绕的同时作为整体制作编织物的方法;以经纱的每一根制作独立的许多链式线圈,对此插入另外准备的另一组经纱,在将每几根链式线圈汇集的同时在横向连接,作为整体形成编织物的方法。
并且,经编具有难以开线、横向(与编织方向垂直的方向)的伸长少、且生产率高、编织宽度大等特征。
本实施方式的推压部60,通过使用耐热性比熔点为105℃~120℃的聚乙烯原材料优异的、熔点为150℃~160℃的聚丙烯(PP:polypropylene)制的树脂面板,从而在将怀炉容纳在背接触部11的情况下,能够抑制由怀炉的发热引起的变形。
并且,本实施方式的推压部60如图2(b)所示,是沿着背接触部11的平面形状的大致等腰梯形的平面形状,并且是将四个角部倒圆,在上底61以及下底62的中央形成凹部63的形状,从而以连接上底61的中点与下底62的中点的线段为基准容易使推压部60扭转,相对于扭转产生推斥力,对穿戴者的运动进行辅助支撑,使穿戴者的步行顺利进行。并且,如果是未在推压部60形成凹部63的树脂面板,则在以连接上底61的中点与下底62的中点的线段为基准使推压部60弯曲的情况下,上底61之中的中央突出最高,推压部60的突出部分与穿戴者的背部接触而产生疼痛,因此优选在上底61的中央形成凹部63。
本实施方式的突出部12包括:配设在背接触部11的两侧的具有伸缩性的区域(以下称为伸缩部12d);以及与伸缩部12d邻接配设的不具有伸缩性的区域(以下称为非伸缩部12e),以下,作为本发明的一个方式,对在具有伸缩性的基材上配设非伸缩性的部件的情况进行说明。
突出部12是由作为基材利用针式织机织造、并且在聚氨酯纱以及聚酯纱中织入用于防止布料的弯折的尼龙制的单丝(单纤维)纱的弹性编织物布料12c构成,并且提供长边方向L的伸缩性,且抑制短边方向S的伸缩性的质地。
另外,在将通常的单丝纱(例如、每一根600旦尼尔)用于突出部12的情况下,一根单丝纱粗,而且是如金属线那样的纵纱,因此单丝纱的前端从切断边钻出,有可能扎入穿戴者。
因此,本实施方式的突出部12使用低数(低支数)的单丝纱(例如,每一根50旦尼尔)的集合纱(例如,10根),在维持所需的硬度以及通气性的状态下,抑制单丝纱的前端从切断边钻出,即使单丝纱钻出,由于一根单丝纱的粗细比较细,因此单丝纱的前端不会扎入穿戴者,能够减轻对穿戴者的皮肤的刺激。
并且,本实施方式的突出部12对突出部12的精加工上施加树脂浓度高的树脂加工,进一步提高质地的硬度,强化了护具100对穿戴者的前腹部以及侧腹部的支撑力,并且由于质地自身是网眼结构,因此通气性良好。
卡定部配设在主体部10的两端(左端10a、右端10b)的外表面以及主体部10的左端10a或右端10b的内衬面上,并卡定主体部10的不同的面。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虽然对作为卡定部使用面扣件20的护具100进行了说明,但是只要能够卡定主体部10的两端部分,则不限于面扣件20,例如,也可以使用纽扣、按扣、掀扣、钩扣、扣子、紧固件(拉链、拉锁)、前挂钩、或者锭子定位器等。
并且,就本实施方式的主体部10而言,在图1(a)所示的外表面的两端(左端10a、右端10b)侧配设面扣件20的环扣21,在图1(b)所示的内衬面的右端10b侧配设面扣件20的钩扣22a,但也可以将钩扣22a配设在外表面而将环扣21配设在内衬面,还可以将内衬面上的配设钩扣22a的一侧从右端10b侧变更为左端10a侧后进行配设。
另外,就本实施方式的护具100而言,将面扣件20的环扣21的边缘(切断处)与突出部12一起利用结合带14夹入后缝上。
并且,就本实施方式的护具100而言,将结合带14的一端配设在主体部10的右端10b,将围绕主体部10的结合带14的另一端配设在主体部10的内衬面侧,在面扣件20的钩扣22a以及突出部12(弹性编织物布料12c)之间夹入结合带14的另一端,在向突出部12(弹性编织物布料12c)缝上钩扣22a的同时,缝上结合带14的另一端。根据该结构,能够简化护具100的制造工序,并且能够抑制结合带14的另一端从护具100的表面突出,不会损害护具100的美观。
另外,就本实施方式的护具100而言,主体部10的两端的面扣件20(环扣21)不具有伸缩性,因此横穿主体部10(突出部12)的上边12a以及下边12b之间配设在背接触部11(罗缎带13)的两侧,只有背接触部11(罗缎带13)以及环扣21之间的区域在突出部12具有伸缩性。即,在突出部12中,配设环扣21的区域相当于非伸缩部12e,未配设环扣21的区域(罗缎带13以及环扣21之间的区域)相当于伸缩部12d。另外,突出部12的伸缩部12d具有比后述的第一辅助带部31以及第二辅助带部32的伸缩性高的伸缩性。
本实施方式的一对辅助带部由沿长边方向具有伸缩性的两条带状体(第一辅助带部31和第二辅助带部32)构成,在背接触部11上该两条带状体交叉固定。
第一辅助带部31由沿第一辅助带部31的长边方向具有伸缩性的带状体构成,该带状体的一端31a固定在主体部10的外表面上的背接触部11的上边11a的一端(例如、左边11c的上端),该带状体的另一端31b固定在主体部10的外表面上的背接触部11的侧边的一方(例如、右边11d)的下端。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第一辅助带部31的一端31a如图图1(a)所示,在背接触部11的上边11a的一端(左边11c的上端),一部分被夹入背接触部11(拉舍尔网眼11f)以及罗缎带13之间后缝上,剩余的部分与背接触部11(拉舍尔网眼11f)一起利用结合带14夹入后缝上。并且,本实施方式的第一辅助带部31的另一端31b如图1(a)所示,在背接触部11的侧边的一方(右边11d)的下端,夹入突出部12(弹性编织物布料12c)以及罗缎带13之间后缝上。
第二辅助带部32由沿第二辅助带部32的长边方向具有伸缩性的带状体构成,该带状体的一端32a固定在主体部10的外表面上的背接触部11的上边11a的另一端(例如、右边11d的上端),该带状体的另一端32b固定在主体部10的外表面上的背接触部11的侧边的另一方(例如、左边11c)的下端,与第一辅助带部31成对。
尤其,就第一辅助带部31和第二辅助带部32而言,背接触部11的平面形状为大致等腰梯形,背接触部11的上边11a(上底)的长度小于下边11b(下底)的长度,从而靠近背接触部11(拉舍尔网眼11f)的上边11a而交叉。另外,作为第一辅助带部31以及第二辅助带部32的交叉部分,第二辅助带部32横跨在第一辅助带部31上的结构表示在图1(a)、图1(e)以及图1(f)、图2(a)、图5(b)以及图5(c)、图6(b)以及图6(c)中,但也可是第一辅助带部31横跨在第二辅助带部32上的结构。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第二辅助带部32的一端32a,如图1(a)所示,在背接触部11的上边11a的另一端(右边11d的上端),一部分被夹入背接触部11(拉舍尔网眼11f)以及罗缎带13之间后缝上,剩余的部分与背接触部11(拉舍尔网眼11f)一起利用结合带14夹入后缝上。并且,本实施方式的第二辅助带部32的另一端32b,如图1(a)所示,在背接触部11的侧边的另一方(左边11c)的下端,夹入突出部12(弹性编织物布料12c)以及罗缎带13之间后缝上。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第一辅助带部31以及第二辅助带部32是使用聚氨酯纱以及聚酯纱利用针式织机织造的编织橡胶,作为弹性纤维的原材料使用聚氨酯,从而耐久性(耐热性)优越,并且能够抑制在作为弹性纤维的原材料使用生橡胶时产生的过敏反应(过敏性反应),有益于穿戴者的皮肤。
第一环部41为环状,配设成能够在第一辅助带部31的一端31a以及另一端32b之间滑动。
第二环部42为环状,配设成能够在第二辅助带部32的一端32a以及另一端32b之间滑动,并且与第一环部41成对。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第一环部41以及第二环部42是利用模具成型机成型的平环,作为原材料使用聚缩醛,从而兼备高硬度、柔性以及耐热性。
本实施方式的一对调节带部由具有伸缩性的两条带状体(第一调节带部51和第二调节带部52)构成。
第一调节带部51有间隙地插入到第一环部41,由比第一辅助带部31的伸缩性低的伸缩性的带状体构成,该带状体的一端51a固定在主体部10的外表面上的主体部10的右端10b侧的突出部12的非伸缩部12e上,该带状体的另一端51b能够卡定在主体部10的外表面上的该主体部10的右端10b侧的突出部12的伸缩部12d以外。
并且,就第一调节带部51的一端51a的固定位置以及另一端51b侧的卡定位置而言,相对于护具100的平放状态(参照图1(a))下的被自然长度的第一辅助带部31束缚的第一环部41的可动区域之中从该第一辅助带部31的一端31a以及另一端31b分离最远的位置(弯曲部31c),处于主体部10的右端10b侧。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第一调节带部51将使用聚丙烯类以及聚酯类利用针式织机织造的PP带作为基材,在突出部12的短边方向S的大致中央的面扣件20的环扣21以及突出部12(弹性编织物布料12c)之间夹入第一调节带部51(基材)的一端51a,在向突出部12(弹性编织物布料12c)缝上环扣21的同时缝上一端51a。
并且,本实施方式的第一调节带部51在第一调节带部51(基材)的另一端51b上的与主体部10的右端10b侧的卡定部(例如、面扣件20的环扣21)相对的面上,通过缝制来配设卡定在主体部10的右端10b侧的卡定部上的卡定部(例如,面扣件20的钩扣22b、参照图2(a))。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虽然作为第一调节带部51的另一端51b侧的卡定部使用面扣件20的钩扣22b,并使其卡定在主体部10的右端10b侧的面扣件20的环扣21上,但并不限于该结构。
例如,作为用于卡定主体部10的不同的面的卡定部,不使用面扣件20的环扣21以及钩扣22a,而是使用上述的纽扣等的情况下,也可以将卡定在第一调节带部51的另一端51b侧的钩扣22b上的面扣件(环扣)新配设在主体部10的右端10b侧上的突出部12的伸缩部12d以外(例如,第一调节带部51上)。
另外,优选共用用于卡定主体部10的不同的面的卡定部、和用于将第一调节带部51的另一端51b卡定在主体部10的突出部12上的卡定部,能够减少护具100的部件件数以及制造工序。
并且,本实施方式的第一调节带部51将作为另一端51b的基材的端部折回(返回结构),将面扣件20的钩扣22b重叠在折回部分(返回结构)上进行缝制,从而另一端51b的厚度变厚,能够防止第一调节带部51从第一环部41脱落,并且穿戴者容易把持另一端51b,能够得到容易使用的护具100。
第二调节带部52有间隙地插入到第二环部42,由比第二辅助带部32的伸缩性低的伸缩性的带状体构成,该带状体的一端52a固定在主体部10的外表面上的主体部10的左端10a侧的突出部12的非伸缩部12e上,该带状体的另一端52b能够卡定在主体部10的外表面上的该主体部10的左端10a侧的突出部12的伸缩部12d以外,与第一调节带部51成对。
并且,就第二调节带部52的一端52a的固定位置以及另一端52b侧的卡定位置而言,相对于护具100的平放状态(参照图1(a))下的被自然长度的第二辅助带部32束缚的第二环部42的可动区域之中从该第二辅助带部32的一端32a以及另一端32b分离最远的位置(弯曲部32c),处于主体部10的左端10a侧。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第二调节带部52,将使用聚丙烯类以及聚酯类利用针式织机织造的PP带作为基材,在突出部12的短边方向S的大致中央上的面扣件20的环扣21以及突出部12(弹性编织物布料12c)之间夹入第二调节带部52(基材)的一端52a,在向突出部12(弹性编织物布料12c)缝上环扣21的同时缝上一端52a。
并且,本实施方式的第二调节带部52,在第二调节带部52(基材)的另一端52b上的与主体部10的左端10a侧的卡定部(例如,面扣件20的环扣21)相对的面上,通过缝制来配设卡定在主体部10的左端10a侧的卡定部上的卡定部(例如,面扣件20的钩扣22c、参照图2(a))。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虽然作为第二调节带部52的另一端52b侧的卡定部使用面扣件20的钩扣22c,并使其卡定在主体部10的左端10a侧的面扣件20的环扣21上,但不限于该结构。
例如,作为用于卡定主体部10的不同的面的卡定部,不使用面扣件20的环扣21以及钩扣22a,而是使用上述的纽扣等的情况下,也可以将卡定在第二调节带部52的另一端52b侧的钩扣22c上的面扣件(环扣)新配设在主体部10的左端10a侧上的突出部12的伸缩部12d以外(例如,第二调节带部52上)。
另外,共用用于卡定主体部10的不同的面的卡定部、和用于将第二调节带部52的另一端52b卡定在主体部10的突出部12上的卡定部,由此能够减少护具100的部件件数以及制造工序而优选。
并且,本实施方式的第二调节带部52,将作为另一端52b的基材的端部折回(返回结构),将面扣件20的钩扣22c重叠在折回部分(返回结构)上缝制,由此另一端52b的厚度变厚,能够防止第二调节带部52从第二环部42脱落,并且穿戴者容易把持另一端52b,能够得到容易使用的护具100。
尤其,在本实施方式的护具100中,第一辅助带部31的自然长度比背接触部11的上边11a的一端(左边11c的上端)以及背接触部11的侧边的一方(右边11d)的下端之间的间隔长,第二辅助带部32的自然长度比背接触部11的上边11a的另一端(右边11d的上端)以及背接触部11的侧边的另一方(左边11c)的下端之间的间隔长。
因此,第一辅助带部31即使在未受到来自第一调节带部51(第一环部41)的拉伸载荷的状态(松弛状态)下,也产生弯曲部分(与第一环部41配合的弯曲部31c),在穿戴护具100并向前方推出第一调节带部51的情况下,第一辅助带部31的伸长方向被确定,第一辅助带部31的伸长初始的阻力小,能够顺利地推出。
同样地,第二辅助带部32即使在松弛状态下,也产生弯曲部分(与第二环部42配合的弯曲部32c),在穿戴护具100并向前方推出第二调节带部52的情况下,第二辅助带部32的伸长方向被确定,第二辅助带部32的伸长初始的阻力小,能够顺利地推出。
接着,对护具100的主体部10以及卡定部(面扣件20)的作用效果,使用图3以及图4进行说明。另外,在图3(b)至图3(d)中,省略了第一辅助带部31以及第二辅助带部32、第一环部41以及第二环部42、第一调节带部51以及第二调节带部52的图示,用箭头表示护具100的主体部10(突出部12)的伸缩方向。
在此,如图3(a)所示,腰由堆积5个骨头的腰椎201和骨盆202构成。并且,腰椎201由位于腹部的侧腹肌以及后腹肌等腹肌组和位于背部的浅背肌以及深背肌等背肌组支撑。
因此,想要缓解腰痛,有效的方法是,从外部保持腰周围,如图4(a)所示,从下方向上推起腹部来提高腹腔203的压力,从而支撑腰椎201(腹腔压力上升效果)。
并且,保持正确的姿势也能稳定腰椎201,如图4(b)所示,通过抑制对腰部施加最大负担的后屈运动,能够减轻对腰椎201的负担(后屈抑制)。
另外,通过从两侧面侧对髂骨205施加压力来勒紧骶髂关节206,能够抑制作为腰椎201的基础的骶骨204的摆动(骶髂关节的稳定)。
于是,本实施方式的护具100是将位于背接触部11的上边11a(上底)的两端的角部弯曲的大致等腰梯形的平面形状,相对于背接触部11的左边11c以及右边11d,左右的突出部12的长边方向L大致垂直。由此,在穿戴者穿戴护具100的状态下,如图3所示,背接触部11位于穿戴者的背部上的与腰椎201对应的部分,突出部12(上边12a)位于穿戴者的前腹部上的与肋骨(第十二肋骨)207对应的部分至下方、以及穿戴者的侧腹部上的与肋骨(第十二肋骨)207对应的部分至下方(髂骨205附近)。
即,能够由主体部10的背接触部11支撑穿戴者的腰椎201,并且由主体部10的突出部12推压腹腔203而不受肋骨207妨碍,能够对穿戴者带来腹腔压力上升效果,并且抑制腰部的后屈。并且,护具100由于主体部10的突出部12位于穿戴者的前腹部上的与肋骨(第十二肋骨)207对应的部分至下方,不推压肋骨207,因此不会阻碍腰部的前屈运动,能够容易进行前屈(不妨碍日常动作),并且不推压穿戴者的胃,因此不会对胃带来压迫感,护具100的穿着感良好。
尤其,护具100使用提供长边方向L的伸缩性并抑制短边方向S的伸缩性的突出部12。由此,如图3(b)以及图3(d)所示,主体部10的伸缩力从前腹部至侧腹部的范围向斜上方(箭头方向)起作用,从下方向上推起腹部,进一步向上推起肋骨207内部的内脏,将施加在内脏的压力传递给脊骨,还从内侧支撑脊骨,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腹腔压力上升效果以及后屈抑制。并且,主体部10的突出部12从左右的伸缩部12d侧推压髂骨205,勒紧骶髂关节206,能够稳定骶髂关节206。
并且,在穿戴者穿戴护具100的情况下,由于主体部10的两端(左端10a、右端10b)位于穿戴者的前腹部,因此主体部10的两端推压穿戴者的前腹部。由于在该主体部10(突出部12)的两端,配设有不具有伸缩性的面扣件20(环扣21),因此能够防止提供给穿戴者的腹腔203的压力通过突出部12的伸长而沿着突出部12的长边方向L分散,能够对腹腔203集中地提供压力,能够进一步提高腹腔压力上升效果。
尤其,本实施方式的护具100,如图3(e)所示,通过以主体部10的左端10a侧的突出部12的上边12a(下边12b)与主体部10的右端10b侧的突出部12的上边12a(下边12b)成大致V字形状的方式进行穿戴(V字型穿戴状态),能够有效地抬起穿戴者的下腹部,能够进一步提高腹腔压力上升效果。
接着,使用图5以及图6,对于护具100除了具有主体部10以及卡定部(面扣件20)之外、还具有第一辅助带部31以及第二辅助带部32、第一环部41以及第二环部42、第一调节带部51以及第二调节带部52的作用效果,与护具100的穿戴步骤一起进行说明。
首先,穿戴者经由开口部11e在背接触部11的内部插入推压部60,为其处于解开第一调节带部51的钩扣22b与主体部10(突出部12)的右端10b侧的环扣21的卡定,并且解开第二调节带部52的钩扣22c与主体部10(突出部12)的左端10a侧的环扣21的卡定的状态。
然后,如图5所示,穿戴者使主体部10的背接触部11支撑在穿戴者的背部(第五腰椎附近)上之后,使突出部12的伸缩部12d伸长至长边方向L的伸长极限的状态下,将主体部10从左端10a侧卷绕穿戴者的腰部之后,从右端10b侧卷绕穿戴者的腰部,使主体部10(突出部12)的右端10b侧的钩扣22a卡定在主体部10(突出部12)的左端10a侧的环扣21上。
在此情况下,第一辅助带部31以及第二辅助带部32不受到来自第一调节带部51(第一环部41)以及第二调节带部52(第二环部42)的拉伸载荷,因此处于松弛状态(自然长度),不推压背接触部11。
然后,穿戴者分别用一只手把持第一调节带部51的另一端51b以及第二调节带部52的另一端52b并向前方推出第一调节带部51以及第二调节带部52。
在此情况下,第一环部41追随第一调节带部51的另一端51b的运动而在第一调节带部51上滑动,由于第一辅助带部31具有伸缩性,因此向前方移动,第一辅助带部31追随第一环部41的运动而伸长。
同样地,第二环部42追随第二调节带部52的另一端52b的运动而在第二调节带部52上滑动,由于第二辅助带部32具有伸缩性,因此向前方移动,第二辅助带部32追随第二环部42的运动而伸长。
并且,在突出部12的伸缩部12d上,通过第一辅助带部31、第一环部41以及第一调节带部51、第二辅助带部32、第二环部42以及第二调节带部52,向缩小背接触部11(罗缎带13)以及面扣件20(环扣21)之间的间隔的方向施力。
然而,在本实施方式的护具100中,由于在使具有比第一辅助带部31以及第二辅助带部32的伸缩性高的伸缩性的伸缩部12d伸长至长边方向L的伸长极限的状态下,使主体部10的右端10b侧的钩扣22a卡定在主体部10的左端10a侧的环扣21上,因此在完成伸长的伸缩部12d开始收缩之前,第一辅助带部31以及第二辅助带部32开始伸长,从而能够将背接触部11以及环扣21之间的间隔缩小与伸缩部12d的伸长量相当的量,能够抑制在伸缩部12d上发生褶皱。
另外,第一辅助带部31当弯曲部31c以及另一端31b之间的编织橡胶的伸长达到极限值时,则使第一环部41向上方移动,将弯曲部31c以及一端31a之间的编织橡胶向另一端31b侧送出,一端31a侧的编织橡胶与另一端31b侧的编织橡胶相互补全。
同样地,第二辅助带部32当弯曲部32c以及另一端32b之间的编织橡胶的伸长达到极限值时,则使第二环部42向上方移动,将弯曲部32c以及一端32a之间的编织橡胶向另一端32b侧送出,一端32a侧的编织橡胶与另一端32b侧的编织橡胶相互补全。
然后,如图6所示,穿戴者在得到了对腰部的所需的紧固感的阶段,使第一调节带部51的钩扣22b卡定在主体部10(突出部12)的右端10b侧的环扣21上,使第二调节带部52的钩扣22c与主体部10(突出部12)的左端10a侧的环扣21卡定。
在此情况下,第一辅助带部31以及第二辅助带部32由于受到来自第一调节带部51(第一环部41)以及第二调节带部52(第二环部42)的拉伸载荷,因此处于张紧状态,在由一端(31a、32a)、另一端(31b、32b)以及弯曲部(31c、32c)进行三点支撑的背接触部11上相互交叉,从而用第一辅助带部31以及第二辅助带部32整体来推压背接触部11,用背接触部11支撑穿戴者的腰整体。
尤其,本实施方式的护具100,如图1(a)所示,第一辅助带部31的另一端31b相对于第二辅助带部32的一端32a处于主体部10的右端10b侧,第二辅助带部32的另一端32b相对于第一辅助带部31的一端31a处于主体部10的左端10a侧。根据该结构,第一辅助带部31以及第二辅助带部32在比背接触部11的中心更靠上方交叉,即,在背接触部11的上边11a附近交叉(交叉缠带结构)。
另外,背接触部11的上边11a附近是作为接受推压力的支撑体而重要的部分,该推压力是从主体部10的两端(左端10a、右端10b)的面扣件20(环扣21)对穿戴者的腹腔203向斜上方提供的力。
因此,第一辅助带部31以及第二辅助带部32在背接触部11的上边11a附近交叉,在交叉部分,第一辅助带部31以及第二辅助带部32重叠并经由背接触部11向穿戴者的下腹部沿斜下方提供较大的推压力,利用交叉部分与面扣件20(环扣21)的夹层结构,提高护具100所引起的腰部的稳定性。
对此,在背接触部11的下边11b附近,第一辅助带部31以及第二辅助带部32不抵接,由第一辅助带部31以及第二辅助带部32引起的直接的推压力不提供给背接触部11。然而,第一辅助带部31的另一端31b以及第二辅助带部32的另一端32b对背接触部11施加拉伸载荷,该拉伸载荷在背接触部11的面上分散,在背接触部11的下边11b附近的宽广的范围作为较小的推压力提供给穿戴者的背部。
即,本实施方式的护具100与第一辅助带部31以及第二辅助带部32在背接触部11的中心交叉的情况相比,能够有效地推压穿戴者的背部之中最应该推压的部分(第五腰椎附近),并且抑制护具100从相对于背接触部11的上边11a附近的穿戴者的体表浮起,对背接触部11的下边11b附近也提供一些推压力,从而提高护具100的合身性。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护具100对如下结构进行了说明,但不限于该结构,该结构是:如图1(a)所示,作为第一辅助带部31,一端31a固定在主体部10的外表面上的背接触部11的左边11c的上端,另一端31b固定在主体部10的外表面上的背接触部11的右边11d的下端,并且作为第二辅助带部32,一端32a固定在主体部10的外表面上的背接触部11的右边11d的上端,另一端32b固定在主体部10的外表面上的背接触部11的左边11c的下端。
例如,护具100如图7(a)所示,也可以是如下结构,作为第一辅助带部31,一端31a固定在主体部10的外表面上的背接触部11的上边11a的一端(左边11c的上端),另一端31b固定在主体部10的外表面上的背接触部11的侧边的一方(左边11c的下端),并且作为第二辅助带部32,一端32a固定在主体部10的外表面上的背接触部11的上边11a的另一端(右边11d的上端),另一端32b固定在主体部10的外表面上的背接触部11的侧边的另一方(右边11d的下端)。
另外,作为第一辅助带部31以及第二辅助带部32的交叉部分,将第二辅助带部32横跨第一辅助带部31上方的结构表示在图7(a)、图7(e)以及图7(f)中,但也可以是第一辅助带部31横跨第二辅助带部32上方的结构。
并且,第一辅助带部31以及第二辅助带部32也可以是如下结构,在背接触部11的上边11a附近的交叉部分由第一辅助带部31横跨第二辅助带部32上方,在背接触部11的下边11b附近的交叉部分由第二辅助带部32横跨第一辅助带部31上方,另外,也可以是其相反的结构。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对护具100用作腰用的护具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用作腹部用护具、骨盆用护具、或者髂骨用护具等护具。
(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
图8(a)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护具的外表面的图,图8(b)是表示图8(a)所示的护具的内衬面的图,图8(c)是图8(a)所示的护具的左视图,图8(d)是图8(a)所示的护具的右视图,图8(e)是图8(a)所示的护具的上侧视图,图8(f)是图8(a)所示的护具的下侧视图。图9(a)是用于说明图8所示的护具的穿戴方法的主视图,图9(b)是用于说明图8所示的护具的穿戴方法的后视图,图9(c)是用于说明图8所示的护具的穿戴方法的左视图,图9(d)是用于说明图8所示的护具的穿戴方法的右视图。图10(a)是用于说明图9(a)所示的护具的穿戴方法的继续部分的主视图,图10(b)是用于说明图9(b)所示的护具的穿戴方法的继续部分的后视图,图10(c)是用于说明图9(c)所示的护具的穿戴方法的继续部分的左视图,图10(d)是用于说明图9(d)所示的护具的穿戴方法的继续部分的右视图。在图8以及图9中,与图1、图5以及图6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或相当的部分,并省略其说明。
本实施方式的第一调节带部51的一端51a,与主体部10的外表面上的主体部10的右端10b侧的突出部12的非伸缩部12e的下边12b侧接触而固定。
并且,本实施方式的第二调节带部52的一端52a,与主体部10的外表面上的主体部10的左端10a侧的突出部12的非伸缩部12e的下边12b侧接触而固定。
另外,在该第二实施方式中,与第一实施方式的不同点仅在于第一调节带部51的一端51a以及第二调节带部52的一端52a与突出部12的非伸缩部12e的下边12b侧接触而固定,除了后述的第一调节带部51的一端51a以及第二调节带部52的一端52a的固定位置所引起的作用效果以外,起到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作用效果。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在图5所示的状态下,穿戴者用一只手分别把持第一调节带部51的另一端51b以及第二调节带部52的另一端52b并向前方推出第一调节带部51以及第二调节带部52,由此穿戴护具100的情况。
然而,根据穿戴者,也可以考虑如下情况,不是向前方推出第一调节带部51以及第二调节带部52,而是容易对第一调节带部51以及第二调节带部52施力,并向与突出部12的非伸缩部12e的下边12b相交的方向(以下称为下边交叉方向)推出。
在此情况下,例如在图1所示的护具100中,第一调节带部51的一端51a以及第一环部41之间的第一调节带部51的延伸方向与推出第一调节带部51的方向(第一调节带部51的另一端51b以及第一环部41之间的第一调节带部51的延伸方向)不同。同样地,例如在图1所示的护具100中,第二调节带部52的一端52a以及第二环部42之间的第二调节带部52的延伸方向与推出第二调节带部52的方向(第二调节带部52的另一端52b以及第二环部42之间的第二调节带部52的延伸方向)不同。
因此,追随将第一调节带部51以及第二调节带部52向下边交叉方向推出的动作,第一环部41以及第二环部42进行旋转,第一辅助带部31以及第二辅助带部32、第一调节带部51以及第二调节带部52发生扭转,由第一辅助带部31以及第二辅助带部32产生的对背接触部11的推压力或拉伸载荷变得不足(不均匀),有可能无法充分得到护具100的所需效果。
对此,本实施方式的护具100如图9(c)所示,通过第一调节带部51的一端51a与突出部12的非伸缩部12e的下边12b侧接触而固定,从而第一调节带部51的一端51a以及第一环部41之间的第一调节带部51的延伸方向与推出第一调节带部51方向(第一调节带部51的另一端51b以及第一环部41之间的第一调节带部51的延伸方向)大致平行。同样地,本实施方式的护具100,如图9(d)所示,通过第二调节带部52的一端52a与突出部12的非伸缩部12e的下边12b侧接触而固定,从而第二调节带部52的一端52a以及第二环部42之间的第二调节带部52的延伸方向与推出第二调节带部52的方向(第二调节带部52的另一端52b以及第二环部42之间的第二调节带部52的延伸方向)大致平行。
因此,追随将第一调节带部51以及第二调节带部52向下边交叉方向推出的动作,第一环部41以及第二环部42不旋转,第一环部41在第一调节带部51上滑动,第二环部42在第二调节带部52上滑动,如图10所示,第一辅助带部31以及第二辅助带部32、第一调节带部51以及第二调节带部52不扭转,能够充分得到护具100的所需效果。
(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
图11(a)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第一环部以及第二环部的主视图以及后视图,图11(b)是图11(a)所示的第一环部以及第二环部的右视图以及左视图,图11(c)是图11(a)所示的第一环部以及第二环部的俯视图以及仰视图,图11(d)是将图1(a)、图7(a)或图8(a)所示的护具的第一环部以及第二环部更换成图11(a)所示的第一环部以及第二环部的情况下的第一环部附近的局部放大图,图11(e)是图11(d)所示的局部放大图中的中央横剖视图。在图11中,与图1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或相当的部分,并省略其说明。
本实施方式的第一环部41,如图11(a)至图11(c)所示,具有与第一辅助带部31以及第一调节带部51的宽度以及厚度相对应地并列设置的两个贯通孔(第一长孔41a、第二长孔41b)。
另外,与第一辅助带部31以及第一调节带部51的宽度以及厚度相对应的贯通孔是指,对第一环部41的滑动不造成影响,并且具有在贯通孔(第一长孔41a、第二长孔41b)内,带部(第一辅助带部31、第一调节带部51)自身不扭转的孔的大小。即,通过使贯通孔的长度与带部的宽度大致相同,能够平衡从第一辅助带部31以及第一调节带部51对第一环部41产生的合力,通过使贯通孔的宽度相对于带部的厚度为1.5倍~2.0倍,能够防止第一辅助带部31以及第一调节带部51的扭转的发生。
例如,在将第一辅助带部31以及第一调节带部51的宽度设为大约50mm,并将第一辅助带部31以及第一调节带部51的厚度设为大约1.5mm的情况下,通过将第一环部41上的第一长孔41a以及第二长孔41b的长度设为大约50mm,并将第一环部41上的第一长孔41a以及第二长孔41b的宽度设为大约2.5mm,在穿戴护具100时,即使在将第一调节带部51向下边交叉方向推出的情况下,第一辅助带部31以及第一调节带部51也不扭转,能够顺利地向下边交差方向推出第一调节带部51。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1(d)以及图11(e)所示,在将第一辅助带部31有间隙地插入到第一环部41的两个贯通孔之中的一个贯通孔(例如,第一长孔41a)中的情况下,第一调节带部51有间隙地插入到第一环部41的两个贯通孔之中的另一个贯通孔(第二长孔41b)中。
并且,本实施方式的第二环部42,如图11(a)至图11(c)所示,具有与第二辅助带部32以及第二调节带部52的宽度以及厚度相对应地并列设置的两个贯通孔(第一长孔42a、第二长孔42b)。
另外,与第二辅助带部32以及第二调节带部52的宽度以及厚度相对应的贯通孔是指,对第二环部42的滑动不造成影响,并且具有在贯通孔(第一长孔42a、第二长孔42b)内,带部(第二辅助带部32、第二调节带部52)自身不扭转的孔的大小。即,通过使贯通孔的长度与带部的宽度大致相同,能够平衡从第二辅助带部32以及第二调节带部52对第二环部42产生的合力,通过使贯通孔的宽度相对于带部的厚度为1.5倍~2.0倍,能够防止第二辅助带部32以及第二调节带部52的扭转的发生。
例如,在将第二辅助带部32以及第二调节带部52的宽度设为大约50mm,并将第二辅助带部32以及第二调节带部52的厚度设为大约1.5mm的情况下,通过将第二环部42上的第一长孔42a以及第二长孔42b的长度设为大约50mm,并将第二环部42上的第一长孔42a以及第二长孔42b的宽度设为大约2.5mm,在穿戴护具100时,即使在将第二调节带部52向下边交叉方向推出的情况下,第二辅助带部32以及第二调节带部52也不扭转,能够顺利地向下边交叉方向推出第二调节带部52。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将第二辅助带部32有间隙地插入到第二环部42的两个贯通孔之中的一个贯通孔(例如,第一长孔42a)中的情况下,第二调节带部52有间隙地插入到第二环部42的两个贯通孔之中的另一个贯通孔(第二长孔42b)中。
如第二实施方式中所述,根据穿戴者,还考虑向下边交叉方向推出第一调节带部51以及第二调节带部52的情况,通过第一辅助带部31以及第二辅助带部32、第一调节带部51以及第二调节带部52扭转,有可能无法充分得到护具100的所需效果。
对此,在本实施方式的护具100中,第一环部41以及第二环部42具有两个贯通孔,第一辅助带部31和第一调节带部51分别有间隙地插入到第一环部41的不同的贯通孔(第一长孔41a、第二长孔41b)中,第二辅助带部32和第二调节带部52分别有间隙地插入到第二环部42的不用的贯通孔(第一长孔42a、第二长孔42b)中。
因此,辅助带部(第一辅助带部31、第二辅助带部32)与调整带部(第一调节带部51、第二调节带部52)不会相互干涉,第一环部41以及第二环部42也不旋转,带部(第一辅助带部31、第一调节带部51、第二辅助带部32、第二调节带部52)自身在各贯通孔内也不扭转。
即,本实施方式的护具100能够防止第一辅助带部31以及第二辅助带部32、第一调节带部51以及第二调节带部52的扭转,能够满意地得到护具100的所需效果。
另外,在该第三实施方式中,与第一实施方式的不同点仅在于第一环部41以及第二环部42具有两个贯通孔,除了上述的两个贯通孔所引起的作用效果以外,起到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作用效果。而且,通过与第二实施方式进行组合,能够满意地得到护具100的所需效果。
并且,本实施方式的第一环部41以及第二环部42,如果具有上述的两个贯通孔,则不需要环部整体的形状、第一长孔与第二长孔的位置或形状等左右対称,但从生产效率或低成本等方面考虑,优选是如图11(a)至图11(c)所示的左右対称。而且,即使是第一环部41以及第二环部42具有三个以上的贯通孔的情况,也属于本发明的范围内。
(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
本实施方式的第一辅助带部31具有缝在伸缩部12d(弹性编织物布料12c)上的第一缝制部。
就第一缝制部的配设位置而言,在第一辅助带部31处于自然长度的护具100的平放状态(参照图1(a)、图7(a)、图8(a))下,从另一端31b与弯曲部31c的大致中央靠近弯曲部31c即可,优选的是在从弯曲部31c距离大约20mm的附近,与第一环部41的贯通孔的长度方向大致平行地以横穿第一辅助带部31的方式进行配设。并且,用于第一缝制部的纱例如可举出聚酯纱、聚氨酯纱、聚丙烯纱以及尼龙纱等。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第一缝制部虽然与第一环部41的贯通孔的长度方向大致平行地以横穿第一辅助带部31的方式进行配设,但只要在与第一环部41的贯通孔的长度方向大致平行的线上配设,则也可以配设成散点状,也可以不横穿第一辅助带部31而是在局部配设。
并且,本实施方式的第二辅助带部32具有缝在伸缩部12d(弹性编织物布料12c)上的第二缝制部。
就第二缝制部的配设位置而言,只要在第二辅助带部32处于自然长度的护具100的平放状态(参照图1(a)、图7(a)、图8(a))下,从另一端32b与弯曲部32c的大致中央靠近弯曲部32c即可,优选的是在从弯曲部32c距离大约20mm的附近,与第二环部42的贯通孔的长度方向大致平行地以横穿第二辅助带部32的方式进行配设。并且,用于第二缝制部的纱例如可举出聚酯纱、聚氨酯纱、聚丙烯纱以及尼龙纱等。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第二缝制部虽然与第二环部42的贯通孔的长度方向大致平行地以横穿第二辅助带部32的方式进行配设,但只要在与第二环部42的贯通孔的长度方向大致平行的线上配设,则也可以是散点状,也可以不横穿第二辅助带部32而在局部配设。
如第二实施方式中所述,根据穿戴者,还考虑将第一调节带部51以及第二调节带部52向下边交叉方向推出的情况,通过第一辅助带部31以及第二辅助带部32、第一调节带部51以及第二调节带部52扭转,有可能无法充分得到护具100的所需效果。
对此,本实施方式的护具100,通过第一辅助带部31以及第二辅助带部32分别缝在伸缩部12d上,第一环部41以及第二环部42的可动区域受到限制,因此能够抑制第一环部41以及第二环部42的旋转,第一辅助带部31以及第二辅助带部32、第一调节带部51以及第二调节带部52不扭转,能够充分得到护具100的所需效果。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与第一实施方式的不同点仅在于第一辅助带部31以及第二辅助带部32分别缝在伸缩部12d上,除了第一缝制部以及第二缝制部所引起的作用效果以外,起到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作用效果。而且,通过与第二实施方式及/或第三实施方式进行组合,能够更满意地得到护具100的所需效果。
附图标记说明
10主体部
10a左端
10b右端
11背接触部
11a上边
11b下边
11c左边
11d右边
11e开口部
11f拉舍尔网眼
11g钩编编织物
12突出部
12a上边
12b下边
12c弹性编织物布料
12d伸缩部
12e非伸缩部
13罗缎带
14结合带
20面扣件
21环扣
22a、22b、22c钩扣
31第一辅助带部
31a一端
31b另一端
31c弯曲部
32第二辅助带部
32a一端
32b另一端
32c弯曲部
41第一环部
41a第一长孔
41b第二长孔
42第二环部
42a第一长孔
42b第二长孔
51第一调节带部
51a一端
51b另一端
52第二调节带部
52a一端
52b另一端
60推压部
61上底
62下底
63凹部
100护具
201腰椎
202骨盆
203腹腔
204骶骨
205髂骨
206骶髂关节
207肋骨

Claims (5)

1.一种护具,为带状体,并且具有:
背接触部,配设在该带状体的大致中央,并且与穿戴者的背部抵接;
突出部,配设在上述背接触部的两侧;
一对辅助带部,由沿长边方向具有伸缩性的两条带状体构成,并且在上述带状体上可滑动地配设环状的环部;以及
一对调节带部,由具有比上述辅助带部的伸缩性低的伸缩性的两条带状体构成,
该护具的特征在于,
上述突出部具有与上述背接触部接触并沿长边方向具有伸缩性的伸缩部,
上述一对辅助带部的两端以上述两条带状体在上述背接触部上交叉的方式固定,
上述一对调节带部分别有间隙地插入到配设于上述辅助带部的环状的环部,将一端固定在上述左右的突出部的伸缩部以外,并且在另一端具有卡定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护具,其特征在于,
由上述两条带状体构成的一对辅助带部上的上述两条带状体,在上述背接触部的上边附近交叉。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护具,其特征在于,
上述护具具有由不具有伸缩性的板状体构成的推压部,
上述背接触部是具有开口部的袋状体,在该袋状体的内部能够插入或拔出上述推压部。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护具,其特征在于,
由上述两条带状体构成的一对调节带部上的上述两条带状体的一端,分别与上述突出部的伸缩部以外的下边侧接触而固定。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护具,其特征在于,
上述环状的环部具有与上述辅助带部以及调节带部的宽度以及厚度相对应地并列设置的至少两个贯通孔,
上述辅助带部有间隙地插入到上述两个贯通孔之中的一个贯通孔中,
上述调节带部有间隙地插入到上述两个贯通孔之中的另一个贯通孔中。
CN201510674035.8A 2011-12-09 2012-12-07 护具 Active CN10536198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270553 2011-12-09
JP2011270553 2011-12-09
JP2012087298A JP5777557B2 (ja) 2011-12-09 2012-04-06 サポーター
JP2012-087298 2012-04-06
CN201280060594.4A CN103987344A (zh) 2011-12-09 2012-12-07 护具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80060594.4A Division CN103987344A (zh) 2011-12-09 2012-12-07 护具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361987A true CN105361987A (zh) 2016-03-02
CN105361987B CN105361987B (zh) 2018-01-09

Family

ID=48575023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674035.8A Active CN105361987B (zh) 2011-12-09 2012-12-07 护具
CN201280060594.4A Pending CN103987344A (zh) 2011-12-09 2012-12-07 护具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80060594.4A Pending CN103987344A (zh) 2011-12-09 2012-12-07 护具

Country Status (13)

Country Link
US (1) US10335306B2 (zh)
EP (1) EP2789316B1 (zh)
JP (1) JP5777557B2 (zh)
KR (2) KR20140102641A (zh)
CN (2) CN105361987B (zh)
EA (1) EA027631B1 (zh)
ES (1) ES2664623T3 (zh)
HK (1) HK1216138A1 (zh)
MY (2) MY168802A (zh)
PH (1) PH12014501248A1 (zh)
SG (1) SG11201402469YA (zh)
TW (1) TWI551264B (zh)
WO (1) WO2013085027A2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FR2952809B1 (fr) * 2009-11-25 2011-12-23 Gibaud Ceinture de soutien lombaire
KR101772618B1 (ko) * 2014-03-07 2017-08-29 아스펜 메디칼 파트너스, 엘엘씨 신축성 및 비신축성 부분들을 갖는 교정기
CA2954038C (en) * 2014-07-01 2023-08-15 Kowa Company, Ltd. Supporter
JP6489470B2 (ja) * 2014-09-30 2019-03-27 株式会社 アドヴァンシング 腰用サポーター
JP6462362B2 (ja) * 2015-01-08 2019-01-30 ダイヤ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腰ベルト
KR101636518B1 (ko) * 2015-03-25 2016-07-05 이성종 이중 잠금 기능을 갖는 허리벨트
JP1541684S (zh) * 2015-06-26 2016-01-18
JP6625199B2 (ja) * 2016-03-22 2019-12-25 ダイヤ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腰ベルト
JP6757161B2 (ja) * 2016-03-31 2020-09-16 中山式産業株式会社 骨盤補強ベルト
JP6534182B1 (ja) * 2019-04-15 2019-06-26 株式会社ホスピタリティホールディングス 骨盤矯正帯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骨盤矯正具
WO2020218602A1 (ja) * 2019-04-25 2020-10-29 興和株式会社 サポーター及び芯部
USD946156S1 (en) * 2019-09-12 2022-03-15 Bauerfeind Ag Back support
USD947389S1 (en) * 2019-10-29 2022-03-29 The New Genius (Sz) Technology Co., Limited Belt
USD937428S1 (en) * 2019-12-12 2021-11-30 Hoi Ming Michael HO Multi-functional back relief belt
US11606995B1 (en) * 2020-08-14 2023-03-21 Aspen Defense LLC Dynamically expandable rigid waistband system
USD1013182S1 (en) * 2021-03-02 2024-01-30 Hexin Holding Limited Waist band
USD947391S1 (en) * 2021-05-12 2022-03-29 Guangzhou Zeqin Trading Co., Ltd. Back brace belt
USD1001292S1 (en) * 2021-06-21 2023-10-10 Direct Global Suppliers Ltd. Sacroiliac belt
USD967444S1 (en) * 2021-12-07 2022-10-18 Haiying Fu Hip bel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096760A (en) * 1960-10-31 1963-07-09 H G Entpr Sacroiliac support
US5334134A (en) * 1991-06-21 1994-08-02 The Saunders Group Lumbosacral back support releasably secured to a stabilizing belt
US5722940A (en) * 1996-07-16 1998-03-03 Medical Specialties, Inc. Industrial back support
JPH11104159A (ja) * 1997-10-03 1999-04-20 Daiya Kogyo Kk 腰椎帯
JP2010207436A (ja) * 2009-03-11 2010-09-24 Seraphic Kk 腰用サポータ

Family Cites Families (2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117309A (en) * 1936-10-20 1938-05-17 Lewis A Fritsch Belt support
GB956754A (en) * 1963-01-28 1964-04-29 Henry G Nelkin Sacroiliac support
US3603316A (en) * 1970-05-08 1971-09-07 Ira S Lehman Abdominal belt
ES188538Y (es) * 1973-02-09 1974-09-16 Eurocorset, S. A. Faja-pantalon perfeccionada.
US3927665A (en) * 1974-06-21 1975-12-23 Jerome R Wax Lumbo-sacral support
US3920008A (en) * 1974-08-08 1975-11-18 Ira S Lehman Support belt
US3926183A (en) * 1974-11-27 1975-12-16 All Orthopedic Appliances Inc Dorsal lumbo sacral support
US4836194A (en) * 1986-08-29 1989-06-06 Safeguard Industrial Corporation Therapeutic lumbosacral appliance
JP2589402B2 (ja) * 1990-07-25 1997-03-12 甲府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スリッププリンタ
US5147261A (en) * 1991-03-06 1992-09-15 Florida Orthopedics, Inc. Lifting belt
JPH0637316U (ja) 1992-10-23 1994-05-17 カルタス株式会社 腰保護帯具
JP3067532B2 (ja) * 1994-07-14 2000-07-17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電気化学素子及び窒素酸化物濃度測定装置
JPH08182794A (ja) * 1994-12-28 1996-07-16 Nichiban Co Ltd 腰部用サポ−タ−
JPH10277075A (ja) * 1997-04-08 1998-10-20 Dia Corp:Kk 腰部用保護ベルト
JP3067532U (ja) * 1999-09-20 2000-04-07 育夫 萩原 サポ―タ
FR2932082B1 (fr) * 2008-06-09 2011-11-25 Thuasne Dispositif de soutien, notamment lombaire
TWM350339U (en) * 2008-06-17 2009-02-11 Yi-Hua Shen Human body support structure
US8057417B2 (en) * 2009-03-09 2011-11-15 Daiya Industry Co., Ltd. Lower back supporter
US8633993B2 (en) 2009-04-30 2014-01-21 Hoya Corporation Flexible wiring board mounting structure of an image shake correcting apparatus
JP5515395B2 (ja) * 2009-05-01 2014-06-11 株式会社ワコール 姿勢改善サポート衣類
DE102009029804B4 (de) * 2009-06-18 2013-09-19 Otto Bock Healthcare Gmbh Stützeinrichtung
JP5597384B2 (ja) 2009-11-18 2014-10-01 株式会社ニューギン 遊技機
TWM416451U (en) * 2011-05-30 2011-11-21 qing-yao Lin Improvement of belt for tying waist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096760A (en) * 1960-10-31 1963-07-09 H G Entpr Sacroiliac support
US5334134A (en) * 1991-06-21 1994-08-02 The Saunders Group Lumbosacral back support releasably secured to a stabilizing belt
US5722940A (en) * 1996-07-16 1998-03-03 Medical Specialties, Inc. Industrial back support
JPH11104159A (ja) * 1997-10-03 1999-04-20 Daiya Kogyo Kk 腰椎帯
JP2010207436A (ja) * 2009-03-11 2010-09-24 Seraphic Kk 腰用サポータ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PH12014501248A1 (en) 2014-09-08
JP2013138823A (ja) 2013-07-18
TWI551264B (zh) 2016-10-01
KR20140102641A (ko) 2014-08-22
CN103987344A (zh) 2014-08-13
EP2789316A2 (en) 2014-10-15
US10335306B2 (en) 2019-07-02
WO2013085027A2 (ja) 2013-06-13
JP5777557B2 (ja) 2015-09-09
EA201491141A1 (ru) 2014-12-30
US20140288474A1 (en) 2014-09-25
SG11201402469YA (en) 2014-09-26
MY193178A (en) 2022-09-26
EP2789316B1 (en) 2018-02-28
HK1216138A1 (zh) 2016-10-21
MY168802A (en) 2018-12-04
WO2013085027A3 (ja) 2013-09-26
KR101894346B1 (ko) 2018-09-04
EA027631B1 (ru) 2017-08-31
ES2664623T3 (es) 2018-04-20
EP2789316A4 (en) 2015-08-12
CN105361987B (zh) 2018-01-09
TW201328652A (zh) 2013-07-16
KR20170118974A (ko) 2017-10-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361987A (zh) 护具
CN103052329B (zh) 护具
CN106659578B (zh) 护具
JP4457141B2 (ja) 部分低伸長伸縮性経編地
JP2004156153A (ja) 身体に密着する衣類
JP4261791B2 (ja) 伸縮性衣類
TW200932136A (en) A warp-knitted pant having U-shaped crotch
JP6018673B2 (ja) サポーター
JP3125958U (ja) 経編レース地を用いた衣類
JP2003119653A (ja) レース編地
JP2001303414A (ja) レース編地とその製造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G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DE

Ref document number: 1216138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REG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GR

Ref document number: 1216138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