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340169B - 驱动装置 - Google Patents

驱动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340169B
CN105340169B CN201480036270.6A CN201480036270A CN105340169B CN 105340169 B CN105340169 B CN 105340169B CN 201480036270 A CN201480036270 A CN 201480036270A CN 105340169 B CN105340169 B CN 10534016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switch element
hypomere
inverter
phas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80036270.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340169A (zh
Inventor
中尾惠子
岩月健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isin AW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Aisin AW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3153065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131754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3153066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15023773A/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3197530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268857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Aisin AW Co Ltd filed Critical Aisin AW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534016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34016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34016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34016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15/00Methods, circuits, or devices for controlling the traction-motor speed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15/02Methods, circuits, or devices for controlling the traction-motor speed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characterised by the form of the current used in the control circuit
    • B60L15/025Methods, circuits, or devices for controlling the traction-motor speed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characterised by the form of the current used in the control circuit using field orientation; Vector control; Direct Torque Control [DTC]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WCONJOINT CONTROL OF VEHICLE SUB-UNITS OF DIFFERENT TYPE OR DIFFERENT FUNCTION; CONTROL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YBRID VEHICLES; ROAD VEHICLE DRIVE CONTROL SYSTEMS FOR PURPOSES NOT RELATED TO THE CONTROL OF A PARTICULAR SUB-UNIT
    • B60W10/00Conjoint control of vehicle sub-units of different type or different function
    • B60W10/04Conjoint control of vehicle sub-units of different type or different function including control of propulsion units
    • B60W10/08Conjoint control of vehicle sub-units of different type or different function including control of propulsion units including control of electric propulsion units, e.g. motors or generato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WCONJOINT CONTROL OF VEHICLE SUB-UNITS OF DIFFERENT TYPE OR DIFFERENT FUNCTION; CONTROL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YBRID VEHICLES; ROAD VEHICLE DRIVE CONTROL SYSTEMS FOR PURPOSES NOT RELATED TO THE CONTROL OF A PARTICULAR SUB-UNIT
    • B60W10/00Conjoint control of vehicle sub-units of different type or different function
    • B60W10/30Conjoint control of vehicle sub-units of different type or different function including control of auxiliary equipment, e.g. air-conditioning compressors or oil pump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5FLUID-PRESSURE ACTUATORS; HYDRAULICS OR PNEUMATICS IN GENERAL
    • F15BSYSTEMS ACTING BY MEANS OF FLUIDS IN GENERAL; FLUID-PRESSURE ACTUATORS, e.g. SERVOMOTORS; DETAILS OF FLUID-PRESSURE SYSTEM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15B11/00Servomotor systems without provision for follow-up action; Circuits therefor
    • F15B11/08Servomotor systems without provision for follow-up action; Circuits therefor with only one servomoto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61/00Control functions within control units of change-speed- or reversing-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 Control of exclusively fluid gearing, friction gearing, gearings with endless flexible members or other particular types of gearing
    • F16H61/0021Generation or control of line pressure
    • F16H61/0025Supply of control fluid; Pumps therefore
    • F16H61/0031Supply of control fluid; Pumps therefore using auxiliary pumps, e.g. pump driven by a different power source than the engin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61/00Control functions within control units of change-speed- or reversing-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 Control of exclusively fluid gearing, friction gearing, gearings with endless flexible members or other particular types of gearing
    • F16H61/02Control functions within control units of change-speed- or reversing-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 Control of exclusively fluid gearing, friction gearing, gearings with endless flexible members or other particular types of gear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signals used
    • F16H61/0262Control functions within control units of change-speed- or reversing-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 Control of exclusively fluid gearing, friction gearing, gearings with endless flexible members or other particular types of gear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signals used the signals being hydraulic
    • F16H61/0265Control functions within control units of change-speed- or reversing-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 Control of exclusively fluid gearing, friction gearing, gearings with endless flexible members or other particular types of gear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signals used the signals being hydraulic for gearshift control, e.g. control functions for performing shifting or generation of shift signal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1/00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with electric components or with devices for shielding, monitoring or protection
    • H02K11/0094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other electrical or electronic device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1/00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with electric components or with devices for shielding, monitoring or protection
    • H02K11/20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with electric components or with devices for shielding, monitoring or protection for measuring, monitoring, testing, protecting or switching
    • H02K11/27Devices for sensing current, or actuated thereby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1/00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with electric components or with devices for shielding, monitoring or protection
    • H02K11/30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control circuits or drive circuits
    • H02K11/33Drive circuits, e.g. power electronic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5/00Casings; Enclosures; Supports
    • H02K5/04Casings or enclos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thereof
    • H02K5/22Auxiliary parts of casings not covered by groups H02K5/06-H02K5/20, e.g. shaped to form connection boxes or terminal boxe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7/00Conversion of a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 H02M7/003Constructional details, e.g. physical layout, assembly, wiring or busbar connec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7/00Conversion of a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 H02M7/42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 H02M7/44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by static converters
    • H02M7/48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7/00Conversion of a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 H02M7/42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 H02M7/44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by static converters
    • H02M7/48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 H02M7/53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 H02M7/537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e.g. single switched pulse inverters
    • H02M7/5387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e.g. single switched pulse inverters in a bridge configuration
    • H02M7/53871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e.g. single switched pulse inverters in a bridge configuration with automatic control of output voltage or current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7/00Conversion of a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 H02M7/42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 H02M7/44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by static converters
    • H02M7/48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 H02M7/53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 H02M7/537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e.g. single switched pulse inverters
    • H02M7/5387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e.g. single switched pulse inverters in a bridge configuration
    • H02M7/53871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e.g. single switched pulse inverters in a bridge configuration with automatic control of output voltage or current
    • H02M7/53875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e.g. single switched pulse inverters in a bridge configuration with automatic control of output voltage or current with analogue control of three-phase output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7/00Conversion of a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 H02M7/42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 H02M7/44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by static converters
    • H02M7/48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 H02M7/53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 H02M7/537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e.g. single switched pulse inverters
    • H02M7/539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e.g. single switched pulse inverters with automatic control of output wave form or frequency
    • H02M7/5395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e.g. single switched pulse inverters with automatic control of output wave form or frequency by pulse-width modulation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PCONTROL OR REGULATION OF ELECTRIC MOTORS, ELECTRIC GENERATORS OR DYNAMO-ELECTRIC CONVERTERS; CONTROLLING TRANSFORMERS, REACTORS OR CHOKE COILS
    • H02P27/00Arrangements or methods for the control of AC motors characterised by the kind of supply voltage
    • H02P27/04Arrangements or methods for the control of AC motors characterised by the kind of supply voltage using variable-frequency supply voltage, e.g. inverter or converter supply voltage
    • H02P27/06Arrangements or methods for the control of AC motors characterised by the kind of supply voltage using variable-frequency supply voltage, e.g. inverter or converter supply voltage using dc to ac converters or inverter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PCONTROL OR REGULATION OF ELECTRIC MOTORS, ELECTRIC GENERATORS OR DYNAMO-ELECTRIC CONVERTERS; CONTROLLING TRANSFORMERS, REACTORS OR CHOKE COILS
    • H02P27/00Arrangements or methods for the control of AC motors characterised by the kind of supply voltage
    • H02P27/04Arrangements or methods for the control of AC motors characterised by the kind of supply voltage using variable-frequency supply voltage, e.g. inverter or converter supply voltage
    • H02P27/06Arrangements or methods for the control of AC motors characterised by the kind of supply voltage using variable-frequency supply voltage, e.g. inverter or converter supply voltage using dc to ac converters or inverters
    • H02P27/08Arrangements or methods for the control of AC motors characterised by the kind of supply voltage using variable-frequency supply voltage, e.g. inverter or converter supply voltage using dc to ac converters or inverters with pulse width modulation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PCONTROL OR REGULATION OF ELECTRIC MOTORS, ELECTRIC GENERATORS OR DYNAMO-ELECTRIC CONVERTERS; CONTROLLING TRANSFORMERS, REACTORS OR CHOKE COILS
    • H02P5/00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gulating or controlling the speed or torque of two or more electric motors
    • H02P5/74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gulating or controlling the speed or torque of two or more electric motors controlling two or more ac dynamo-electric motor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PCONTROL OR REGULATION OF ELECTRIC MOTORS, ELECTRIC GENERATORS OR DYNAMO-ELECTRIC CONVERTERS; CONTROLLING TRANSFORMERS, REACTORS OR CHOKE COILS
    • H02P6/00Arrangements for controlling synchronous motors or other dynamo-electric motors using electronic commutation dependent on the rotor position; Electronic commutators therefor
    • H02P6/14Electronic commutators
    • H02P6/16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position
    • H02P6/18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position without separate position detecting elemen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5FLUID-PRESSURE ACTUATORS; HYDRAULICS OR PNEUMATICS IN GENERAL
    • F15BSYSTEMS ACTING BY MEANS OF FLUIDS IN GENERAL; FLUID-PRESSURE ACTUATORS, e.g. SERVOMOTORS; DETAILS OF FLUID-PRESSURE SYSTEM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15B2211/00Circuits for servomotor systems
    • F15B2211/20Fluid pressure source, e.g. accumulator or variable axial piston pump
    • F15B2211/205Systems with pumps
    • F15B2211/20507Type of prime mover
    • F15B2211/20515Electric moto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5FLUID-PRESSURE ACTUATORS; HYDRAULICS OR PNEUMATICS IN GENERAL
    • F15BSYSTEMS ACTING BY MEANS OF FLUIDS IN GENERAL; FLUID-PRESSURE ACTUATORS, e.g. SERVOMOTORS; DETAILS OF FLUID-PRESSURE SYSTEM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15B2211/00Circuits for servomotor systems
    • F15B2211/20Fluid pressure source, e.g. accumulator or variable axial piston pump
    • F15B2211/205Systems with pumps
    • F15B2211/2053Type of pump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1/00Details of 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 H02M1/0003Details of control, feedback or regulation circuits
    • H02M1/0009Devices or circuits for detecting current in a converter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64Electric machine technologies in electromobility

Abstract

本发明同时实现装置整体的小型化和产品成本的降低。本发明涉及具备交流旋转电机(PM)、逆变器(40)和壳体(2)的驱动装置(1)。逆变器(40)被固定在壳体(2)中,壳体(2)以及逆变器(40)被配置在驱动力源室(Q)中。逆变器(40)具备对在各相用开关元件单元中流动的电流进行检测的分流电阻。

Description

驱动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备旋转电机和连接在该旋转电机与直流电源之间的逆变器的驱动装置。
背景技术
作为如上述那样的驱动装置,已知日本特开2011-67093号公报(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装置。专利文献1的装置具备旋转电机〔电动发电机192、194、辅机用马达195〕、和控制它们的逆变器〔逆变器装置140、142、辅机用逆变器装置43〕。逆变器被收纳在专用的逆变器壳体〔上部壳体10、框体12、下部壳体16〕中。而且,该逆变器壳体被固定在收纳旋转电机的驱动装置壳体。因此,需要准备这种专用的逆变器壳体,部件件数增加,并且装置整体大型化。
另外,为了进行旋转电机〔电动发电机192、194、辅机用的马达195〕的驱动控制,需要搭载用于检测在各相的定子线圈中流动的电流的电流传感器。以往,作为使用于驱动装置的电流传感器,一般是使用了霍尔元件的传感器。使用了霍尔元件的传感器具有比较稳定的温度特性,并且,能够高精度地检测电流,所以为了即使在容易成为高温环境的驱动装置中也能够进行旋转电机的高精度的驱动控制而被常使用。然而,由于使用了霍尔元件的传感器一般为高价,所以成为成本上升的重要因素。
关于这一点,也已知一种例如在空调机等电气产品中,利用设置在逆变器电路中的分流电阻来检测在旋转电机的各相的定子线圈中流动的电流的技术(专利文献2~4)。由于分流电阻廉价,与构成为利用使用了霍尔元件的传感器进行电流检测的情况相比,能够降低产品成本。然而,将这种分流电阻应用于驱动装置中的旋转电机的电流检测的例子还未知。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1-67093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1-125130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5-151790号公报
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2005-192358号公报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期望在具备旋转电机和逆变器的驱动装置中同时实现装置整体的小型化和产品成本的降低。
本发明所涉及的、具备多个相的电流流动的交流旋转电机、具有与多个相的各个对应的各相用开关元件单元,并连接在直流电源与上述交流旋转电机之间来进行直流和交流之间的变换的逆变器、以及至少收纳上述交流旋转电机的壳体的驱动装置的特征构成在于如下的点:
上述逆变器被固定在上述壳体,上述壳体以及上述逆变器被配置在收纳车轮的驱动力源的驱动力源室,上述逆变器具备分流电阻,该分流电阻在上述直流电源与上述各相用开关元件单元之间对在多个上述各相用开关元件单元的各个中流动的电流进行检测。
在本申请中,“交流旋转电机”表示由交流电力驱动的旋转电机。此处,“旋转电机”用作也包括马达(电动机)、发电机(Generator)、以及根据需要而实现马达以及发电机双方的功能的电动发电机中的任意一个的概念。
根据该特征构成,逆变器不借助专用的逆变器壳体而直接固定在收纳交流旋转电机的壳体,与壳体一起被配置在驱动力源室,所以能够降低部件件数,并且,使装置整体小型化。另外,由于利用分流电阻检测在逆变器所具备的各相用开关元件单元的各个中流动的电流,所以与利用使用了霍尔元件的传感器进行电流检测的情况相比,能够降低产品成本。此时,由于固定在壳体的逆变器具备分流电阻,所以例如与在驱动力源室外配置分流电阻的构成相比,能够将各相用开关元件单元与分流电阻之间的配线长抑制得较短。因此,能够将它们间的配线电阻抑制得较小,也能够使使用了分流电阻的电流检测精度提高。
以下,对本发明的优选方式进行说明。
作为一个方式,优选上述逆变器配置在沿着上述壳体的外周形成的逆变器收纳室。
根据该构成,能够紧凑地构成包括逆变器装置的驱动装置的整体。因此,能够有效地使装置整体小型化。
作为一个方式,优选还具备收纳在上述壳体内的变速装置、和收纳在上述壳体内且使供给给上述变速装置的伺服机构的油压产生的电动泵,上述交流旋转电机与上述电动泵的转子驱动连结。
在本申请中,“驱动连结”意味2个旋转构件可传递驱动力(与扭矩同义)地连结的状态。该概念包括2个旋转构件以一体旋转的方式连结的状态、经由一个以上的传动部件可传递驱动力地连结的状态。这种传动部件包括同速或者变速传递旋转的各种部件(轴、齿轮机构、带等),也可以包括有选择性地传递旋转以及驱动力的接合装置(摩擦接合装置、啮合式接合装置等)。
根据该构成,能够将通过电动泵排出的油供给给变速装置的伺服机构,来适当地控制变速装置中的驱动力的传递状态。通过一边利用分流电阻检测在交流旋转电机中流动的电流一边对与交流旋转电机驱动连结的电动泵的转子进行驱动控制,能够比较高精度地控制供给给变速装置的伺服机构的油压。通过以电动泵的转子驱动用的交流旋转电机为对象,利用逆变器控制电动泵的转子驱动用的交流旋转电机,可以进行变速装置中的驱动力的传递状态比较高精度的控制,并且能够构成为使用廉价的分流电阻进行电流检测来抑制产品成本。
作为一个方式,优选还具备收纳在上述壳体内的与上述车轮驱动连结的车轮驱动用旋转电机、和收纳在上述壳体内且与上述车轮独立设置的电动泵,上述交流旋转电机与上述电动泵的转子驱动连结。
在本申请中,“与车轮独立”意味驱动力的传递路径与车轮独立,而不传递车轮的旋转驱动力。
根据该构成,通过一边利用分流电阻检测在交流旋转电机中流动的电流一边对与交流旋转电机驱动连结的电动泵的转子进行驱动控制,能够比较高精度地控制从电动泵供给的油压。通过以电动泵的转子驱动用的交流旋转电机为对象,利用逆变器控制电动泵的转子驱动用的交流旋转电机,可以进行从电动泵供给的油压比较高精度的控制,并能够构成为利用廉价的分流电阻进行电流检测来抑制产品成本。此外,交流旋转电机与车轮的驱动用的车轮驱动用旋转电机相比,求出的控制精度大多并不那么高。因此,综合来看,能够将给予车轮驱动用旋转电机以及交流旋转电机的控制精度的影响抑制得较小,并且抑制产品成本。
作为一个方式,优选上述交流旋转电机构成为流动N相的电流,其中N为2以上的自然数,上述直流电源的正极和上述各相用开关元件单元经由与N个上述各相用开关元件单元共用的共用正极线、和从上述共用正极线分岔而与上述各相用开关元件单元的各个连接的N根分岔正极线相连接,上述直流电源的负极和上述各相用开关元件单元经由与N个上述各相用开关元件单元共用的共用负极线、和从上述共用负极线分岔而与上述各相用开关元件单元的各个连接的N根分岔负极线相连接,在N根或者(N-1)根上述分岔负极线的各个上设置有上述分流电阻。
根据该构成,通常能够利用直流电源的负极侧与地线连接来将接地电位作为基准电位而利用。因此,例如与在分岔正极线上设置分流电阻的构成不同,能够省略用于基准电位的生成的电路的设置,并能够实现装置的小型化。另外,能够利用N个分流电阻,或者使用(N-1)个分流电阻,并且利用各相的电流的瞬时值的和成为零,适当地检测在交流旋转电机的各相中流动的电流。
然而,在使用分流电阻来检测交流旋转电机的各相中流动的电流的情况下,需要进行零点的偏移修正。这种偏移修正在使用环境的温度变化比较小的例如电气产品等中通常仅在装置启动时进行。然而,在考虑了对驱动装置的应用的情况下,由于环境温度的变动较大,所以仅在装置启动时进行偏移修正,电流检测精度有可能降低。
鉴于这一点,作为一个方式,优选还具备对上述逆变器进行驱动控制的逆变器控制装置,上述各相用开关元件单元具备和与上述交流旋转电机的连接部相比设置在靠上述直流电源的正极侧的上段开关元件、以及与上述连接部相比设置在靠上述直流电源的负极侧的下段开关元件,上述分流电阻被设置为对在上述各相用开关元件单元的各个的上述下段开关元件中流动的电流进行检测,对于上述逆变器控制装置而言,通过分别独立地对上述各相用开关元件单元的上述上段开关元件和上述下段开关元件进行开关控制来对上述交流旋转电机进行PWM控制,并进行基于多个上述各相用开关元件单元的全部的上述下段开关元件成为接通状态的下段全接通期间的上述分流电阻的两端的电位差来检测在上述交流旋转电机中流动的各相的电流的电流检测处理,且基于多个上述各相用开关元件单元的全部的上述下段开关元件成为断开状态的下段全断开期间的上述分流电阻的两端的电位差来决定上述电流检测处理中的零点的偏移修正量。
根据该构成,在各相用的下段开关元件成为全部接通状态的下段全接通期间中,利用各相的电流在各个相的下段开关元件中流动,能够同时检测各相的电流。另一方面,在各相用的下段开关元件成为全部断开状态的下段全断开期间中,各相的电流在各个相的上段开关元件中流动,理论上不在下段开关元件中流动。因此,通过在本来电流值应为零的下段全断开期间中利用由各分流电阻检测的电流,能够适当地决定电流检测处理中的零点的偏移修正量。而且,通过在交流旋转电机的驱动控制中反复出现的下段全断开期间中决定偏移修正量,能够反复进行偏移修正,并能够应对环境温度的变动。因此,能够提高电流检测处理中的检测精度。
作为一个方式,优选上述逆变器控制装置对于上述分流电阻的各个,在分割上述交流旋转电机的一个电角度周期而规定的多个分割期间的每个期间,分别独立地决定上述偏移修正量。
根据本发明人的研究,明确下段全断开期间中由各分流电阻检测的电流的大小并不是一律,而与在交流旋转电机中流动的各相的电流的大小有关。根据该构成,由于在多个分割期间的每个期间分别独立地决定偏移修正量,所以能够根据在交流旋转电机中流动的各相的电流的大小来决定适当的偏移修正量。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电流检测处理中的检测精度。
如上述那样采用在下段全接通期间中同时检测各相的电流的构成的情况下,为了保证电流检测处理的正确性,优选确保规定时间以上的下段全接通期间。为此,也考虑例如将PWM控制中的载频预先设定为能够确保规定时间以上的下段全接通期间的频率。然而,如果使载频一律降低,则交流旋转电机的控制性有可能降低,在与可听域的关系下根据情况也有可能产生噪声。因此,优选构成为抑制这些问题的产生,并能够确保规定时间以上的下段全接通期间。
鉴于这一点,作为一个方式,优选还具备对上述逆变器进行驱动控制的逆变器控制装置,上述各相用开关元件单元具备和与上述交流旋转电机的连接部相比设置在靠上述直流电源的正极侧的上段开关元件、以及与上述连接部相比设置在靠上述直流电源的负极侧的下段开关元件,上述分流电阻被设置为对在上述各相用开关元件单元的各个的上述下段开关元件中流动的电流进行检测,对于上述逆变器控制装置而言,通过分别独立地对上述各相用开关元件单元的上述上段开关元件和上述下段开关元件进行开关控制来对上述交流旋转电机进行PWM控制,并在多个上述各相用开关元件单元的全部的上述下段开关元件成为接通状态的下段全接通期间中进行基于上述分流电阻的两端的电位差来检测在上述交流旋转电机中流动的各相的电流的电流检测处理,且在上述下段全接通期间比预先决定的基准时间短的情况下,使上述PWM控制中的载频降低。
根据该构成,在各相用的下段开关元件成为全部接通状态的下段全接通期间中,利用各相的电流在各个相的下段开关元件中流动,能够同时检测各相的电流。此时,在下段全接通期间比规定时间短的情况下,有可能损害电流检测处理的正确性。因此,作为能够动态地变更PWM控制中的载频,在下段全接通期间比预先决定的基准时间短的情况下,使载频降低。由此,一直将占空比保持为恒定,能够延长各相的下段开关元件的接通状态的继续时间。结果能够延长下段全接通期间,保证电流检测处理的正确性变得容易。
作为一个方式,优选上述逆变器控制装置被构成为能够连续地或者阶段性地变更上述载频,并在上述下段全接通期间比上述基准时间短的情况下,使上述载频降低到能够变更的上述载频中的、上述下段全接通期间为上述基准时间以上的最大的频率。
根据该构成,能够使下段全接通期间为基准时间以上,并能够保证电流检测处理的正确性。另外,在该构成中,由于能够将载频的降低幅度抑制得极小,所以能够抑制交流旋转电机的控制性的降低、噪声的产生等。
另外,作为一个方式,优选还具备对上述逆变器进行驱动控制的逆变器控制装置,上述各相用开关元件单元具备和与上述交流旋转电机的连接部相比设置在靠上述直流电源的正极侧的上段开关元件、以及与上述连接部相比设置在靠上述直流电源的负极侧的下段开关元件,上述分流电阻被设置为对在上述各相用开关元件单元的各个的上述下段开关元件中流动的电流进行检测,对于上述逆变器控制装置而言,基于作为多个相的交流电压的指令的交流电压指令,分别独立地对上述各相用开关元件单元的上述上段开关元件和上述下段开关元件进行开关控制来对上述交流旋转电机进行PWM控制,并进行基于多个上述各相用开关元件单元的全部的上述下段开关元件成为接通状态的下段全接通期间的上述分流电阻的两端的电位差来检测在上述交流旋转电机中流动的各相的电流的电流检测处理,且在上述下段全接通期间比预先决定的基准时间短的情况下,使表示上述交流电压指令的有效值相对于上述逆变器的直流侧的电压的比率的调制度降低。
根据该构成,在各相用的下段开关元件成为全部接通状态的下段全接通期间中,利用各相的电流在各个相的下段开关元件中流动,能够同时检测各相的电流。此时,在下段全接通期间比规定时间短的情况下,有可能损害电流检测处理的正确性。因此,在下段全接通期间比预先决定的基准时间短的情况下,使逆变器的直流侧的电压或者交流电压指令变化来使调制度降低。由此,能够延长各相的下段开关元件的接通状态的继续时间。结果能够延长下段全接通期间,保证电流检测处理的正确性变得容易。
作为一个方式,优选上述逆变器控制装置构成为通过电流向量控制来控制上述交流旋转电机,并通过进行磁场削弱控制使上述调制度降低,在上述磁场削弱控制中,调整上述交流电压指令,以使由上述交流旋转电机的定子线圈生成的磁场向减弱转子的励磁磁通的方向变化。
根据该构成,通过进行磁场削弱控制来将用于使交流旋转电机所需的扭矩产生的交流电压指令以及其有效值抑制得较小,能够有效地使调制度降低。另外,能够使调制度降低来延长下段全接通期间,并且确保交流旋转电机所需的输出扭矩。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驱动装置的概略结构的示意图。
图2是驱动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逆变器装置的电路图。
图4是逆变器控制装置的框图。
图5是表示控制信号的一个例子的示意图。
图6是表示活动向量期间中的电流的流动的一个例子的示意图。
图7是表示下段全接通期间中的电流的流动的示意图。
图8是表示下段全断开期间中的电流的流动的示意图。
图9是表示在定子线圈中流动实际电流的检测方法的波形图。
图10是表示与载频对应的下段全接通期间的调整方法的示意图。
图11是表示磁场削弱控制下的电流指令值的变化的图。
图12是与扭矩和转速的关系对应的控制图表的切换的概念图。
具体实施方式
对于本发明所涉及的驱动装置的实施方式,参照附图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驱动装置1是用于驱动具备内燃机E以及旋转电机MG双方作为车轮W的驱动力源的车辆(混合动力车辆)的车辆用驱动装置(混合动力车辆用驱动装置)。具体而言,驱动装置1构成为单电机并联方式的混合动力车辆用的驱动装置。
1.驱动装置的概略结构
如图1所示,驱动装置1具有与内燃机E驱动连结的作为输入部件的输入轴I、与车轮W驱动连结的作为输出部件的输出轴O、旋转电机MG、和变速装置TM。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驱动装置1具备接合装置CL、齿轮机构G、和差动齿轮装置DF。接合装置CL、旋转电机MG、变速装置TM、齿轮机构G、以及差动齿轮装置DF被设置在连结输入轴I和输出轴O的动力传递路径上。它们从输入轴I的侧开始按照记载的顺序设置。另外,它们被收纳在壳体(驱动装置壳体)2内。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内燃机E和驱动装置1被配置在设置于车辆上的驱动力源室(本例中,发动机室)Q中。
输入轴I、旋转电机MG、以及变速装置TM呈同轴状地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将与这些共用的旋转轴心平行的方向定义为“轴向”。输入轴I、旋转电机MG、以及变速装置TM沿着轴向从内燃机E侧开始按照记载的顺序配置。齿轮机构G以及差动齿轮装置DF分别与轴向平行、且将与输入轴I等旋转轴心不同的轴作为旋转轴心而配置。这种多轴结构(本例中三轴结构)的驱动装置1适合作为例如搭载在FF(Front Engine Front Drive:前置发动机前轮驱动)车辆上的情况下的结构。
如图1所示,输入轴(驱动装置输入轴)I与内燃机E驱动连结。内燃机E是通过内燃机内部中的燃料的燃烧而被驱动并输出动力的原动机(汽油发动机、柴油发动机等)。在本实施方式中,输入轴I与内燃机E的输出轴(曲轴等)驱动连结。
接合装置CL被设置在连结输入轴I和旋转电机MG的动力传递路径上。接合装置CL有选择性地驱动连结输入轴I(内燃机E)和旋转电机MG。该接合装置CL作为从车轮W分离内燃机E的内燃机分离用接合装置发挥作用。接合装置CL构成为油压驱动式的摩擦接合装置。
旋转电机MG具有固定在壳体2中的定子St、和自由旋转地支承在该定子St的径向内侧的转子Ro。旋转电机MG能够实现作为接受电力的供给而产生动力的马达(电动机)的功能、和作为接受动力的供给而产生电力的发电装置(发电机)的功能。旋转电机MG经由第一逆变器30与蓄电装置B(蓄电池、电容器等)电连接。旋转电机MG从蓄电装置B接受电力的供给来运转,或者将利用内燃机E的扭矩、车辆的惯性力进行发电而产生的电力供给给蓄电装置B,使其蓄电。旋转电机MG作为输出传递到车轮W的驱动力“车轮驱动用旋转电机”发挥作用。旋转电机MG的转子Ro以与中间轴M一体旋转的方式驱动连结。中间轴M成为变速装置TM的输入轴(变速输入轴)。
在本实施方式中,变速装置TM具备多个齿轮机构和多个变速用接合装置,是能够切换变速比不同的多个变速挡的自动有级变速装置。此外,作为变速装置TM,可以使用能够无级地变更变速比的自动无级变速装置、并可切换地具备变速比不同的多个变速挡的手动式有级变速装置、具备固定变速比的单一变速挡的定变速装置等。变速装置TM根据各时刻中的变速比对输入至中间轴M的旋转以及扭矩进行变速,并且进行扭矩变换,而传递到该变速装置TM的变速输出齿轮Go。
变速输出齿轮Go与齿轮机构(副轴齿轮机构)C驱动连结。齿轮机构G具有分别形成在共用的轴部件的第一齿轮G1和第二齿轮G2。第一齿轮G1与变速装置TM的变速输出齿轮Go啮合。第二齿轮G2与差动齿轮装置DF的差动输入齿轮Gi啮合。
差动齿轮装置(输出用差动齿轮装置)DF经由输出轴O与车轮W驱动连结。差动齿轮装置DF具有差动输入齿轮Gi、和与该差动输入齿轮Gi连结的差动主体部(差动齿轮装置DF的主体部)。差动齿轮装置DF利用差动主体部将输入至差动输入齿轮Gi的旋转以及扭矩分配并传递给左右2个输出轴O(即,左右2个车轮W)。由此,驱动装置1能够将内燃机E以及旋转电机MG的至少一方的扭矩传递到车轮W来使车辆行驶。
驱动装置1具备与中间轴M驱动连结的机械式泵(未图示)。机械式泵在作为驱动力源的内燃机E以及旋转电机MG的至少一方旋转的状态下,通过这些扭矩来排出油。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驱动装置1具备通过与车轮W独立设置的泵用马达PM而被驱动的电动泵EP。即,泵用马达PM同与车轮W独立设置的电动泵EP的转子驱动连结。在本实施方式中,泵用马达PM相当于本发明中的“交流旋转电机”。泵用马达PM经由第二逆变器40与蓄电装置B电连接。
在本实施方式中,由第一逆变器30控制的旋转电机MG和由第二逆变器40控制的泵用马达PM将共用的蓄电装置B作为电力源被驱动。此外,蓄电装置B与作为设置在车辆中的例如空气调节装置的压缩机、音频设备等辅机类的电力源作为的辅机用蓄电池(例如,12~24[V])相比使用高电压的蓄电装置(例如,100~400[V])。
电动泵EP在泵用马达PM旋转的状态下,通过其扭矩来排出油。从机械式泵以及电动泵EP的至少一方排出的油使供给给变速装置TM的油压伺服机构(未图示)的油压产生,并供于变速装置TM所具备的变速用接合装置的接合的状态的控制。变速装置TM接受油压的供给进行动作,并控制从作为驱动力源的内燃机E以及旋转电机MG的至少一方向车轮W传递驱动力的传递状态。
另外,从机械式泵以及电动泵EP的至少一方排出的油供于旋转电机MG的冷却、各部位的润滑等。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具备电动泵EP,即使在内燃机E的停止状态下,也能够对变速用接合装置供给油来形成其接合状态,并能够适当地使车辆起步。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驱动装置1能够适合应用于具有怠速停止功能的混合动力车辆用的驱动装置。
如图2所示,壳体2具有沿着变速装置TM、齿轮机构G、以及差动齿轮装置DF的外形形成为异形筒状的外周壁21、和以从该外周壁21朝向外侧突出的方式对置配置的一对突出壁22。通过外周壁21和一对突出壁22划分出的空间成为逆变器收纳室P。在该逆变器收纳室P中收纳构成逆变器装置3的第一逆变器30以及第二逆变器40。这样,第一逆变器30以及第二逆变器40一体固定在壳体2(外周壁21)上。
即,第一逆变器30以及第二逆变器40不借助收纳它们的逆变器壳体,直接地固定在壳体2上而被一体化。换句话说,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驱动装置1中采用无逆变器壳体结构。在这种无逆变器壳体结构中当然无需准备专用的逆变器壳体,也无需准备用于将该逆变器壳体固定于壳体2的固定座。因此,因部件件数的降低而能够实现低成本化。另外,也能够实现装置整体的小型化。
此外,如图2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壳体2具有连接一对突出壁22彼此的柱状或者板状的梁部23。另外,壳体2具有从外周壁21朝向梁部23延伸的厚板状的隔离壁(未图示)。逆变器收纳室P由隔离壁分为第一收纳部P1和第二收纳部P2。在第一收纳部P1中收纳第一逆变器30以及第二逆变器40。在第二收纳部P2中收纳构成逆变器装置3的电容器C。在该状态下,第一收纳部P1被第一罩26覆盖,第二收纳部P2被第二罩27覆盖。第一逆变器30以及第二逆变器40与驱动装置1的壳体2一起被配置在驱动力源室Q中(参照图1)。
2.逆变器装置的概略结构
逆变器装置3进行直流电力和交流电力的变换。逆变器装置3具备第一逆变器30,其连接在蓄电装置B与旋转电机MG之间,进行直流和交流之间的电力变换;以及第二逆变器40,其连接在蓄电装置B和泵用马达PM之间,进行直流和交流之间的电力变换。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一逆变器30和第二逆变器40中共享蓄电装置B,并且也共享用于直流电力的平滑化(直流电力的变动的抑制)的电容器C。另外,旋转电机MG以及泵用马达PM都构成为多相交流驱动式(本例中3相交流驱动式)的旋转电机,并分别构成为流动3相(U相、V相、W相)的电流。
如图3所示,在作为直流电源的蓄电装置B的正极Bp侧与负极Bn侧(例如接地侧)之间经由一对共用正极线Lp0以及共用负极线Ln0连接电容器C。另外,在共用正极线Lp0与共用负极线Ln0之间,构成第一逆变器30的各相用的开关元件单元31相互并联连接。即,从共用正极线Lp0分岔的3根分岔正极线Lp1~Lp3与从共用负极线Ln0分岔的3根分岔负极线Ln1~Ln3之间分别连接开关元件单元31。各开关元件单元31与旋转电机MG(定子St)的定子线圈的3相(U相、V相、W相)的各个对应。
各开关元件单元31具有和与旋转电机MG的连接部相比设置在靠蓄电装置B的正极Bp侧的上段侧的开关元件32、和与上述连接部相比设置在靠蓄电装置B的负极Bn侧的下段侧的开关元件32。即,第一逆变器30具有分别与共用正极线Lp0连接的上段开关元件32a~32c、和分别与共用负极线Ln0连接的下段开关元件32d~32f。此外,也可以代替图3的例子中的各开关元件32,而使用并联连接的2个一组的开关元件32。另外,在本例子中,使用IGBT(Insulated Gate Bipolar Transistor: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作为开关元件32,但也可以使用MOSFET(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 Field Effect Transistor: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等。
各相的上段开关元件32a、32b、32c的集电极经由共用正极线Lp0与蓄电装置B的正极Bp侧连接。各相的上段开关元件32a、32b、32c的发射极分别与下段开关元件32d、32e、32f的集电极连接。各相的下段开关元件32d、32e、32f的发射极经由共用负极线Ln0与蓄电装置B的负极Bn侧连接。在各开关元件32的发射极-集电极间并联连接整流元件33。使用二极管(Diode)作为整流元件33。此外,各开关元件32的栅极通过后述的逆变器控制装置5的第一控制部51而被分别独立地进行开关控制。
各开关元件单元31经由各相用的第一配线部件Lw1与旋转电机MG连接。各相用的一对开关元件32在它们的中间点(上段侧的发射极-下段侧的集电极间),经由各相用的第一配线部件Lw1与旋转电机MG的各相的定子线圈连接。在第一配线部件Lw1的规定位置上设置用于检测在旋转电机MG的各相用的定子线圈中流动的电流的电流传感器35。作为这种电流传感器35,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使用了霍尔元件的传感器。电流传感器35具有包围第一配线部件Lw1的周围的环状的芯、和配置在该芯的切口部的霍尔元件。若在各相用的第一配线部件Lw1中流动电流,则在芯产生与该电流量对应的磁场,霍尔元件产生与磁通量对应的电动势。因此,能够基于其大小来检测在旋转电机MG的各相用的定子线圈中流动的电流。
如图3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共用正极线Lp0与共用负极线Ln0之间,构成第二逆变器40的各相用的开关元件单元41相互并联连接。即,在从共用正极线Lp0分岔的3根分岔正极线Lp4~Lp6与从共用负极线Ln0分岔的3根分岔负极线Ln4~Ln6之间分别连接开关元件单元41。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逆变器40的开关元件单元41相当于本发明中的“开关元件单元”。各开关元件单元41与泵用马达PM的定子线圈的3相(U相、V相、W相)的各个对应。
各开关元件单元41具备和与泵用马达PM的连接部相比设置在靠蓄电装置B的正极Bp侧的上段侧的开关元件42、和与上述连接部相比设置在靠蓄电装置B的负极Bn侧的下段侧的开关元件42。即,第二逆变器40具备分别与共用正极线Lp0连接的上段开关元件42a~42c、和分别与共用负极线Ln0连接的下段开关元件42d~42f。
各相的上段开关元件42a、42b、42c的集电极经由共用正极线Lp0与蓄电装置B的正极Bp侧连接。各相的上段开关元件42a、42b、42c的发射极分别与下段开关元件42d、42e、42f的集电极连接。各相的下段开关元件42d、42e、42f的发射极经由共用负极线Ln0与蓄电装置B的负极Bn侧连接。在各开关元件42的发射极-集电极间并联连接整流元件43。此外,各开关元件42的栅极通过后述的逆变器控制装置5的第二控制部52而被分别独立地进行开关控制。
各开关元件单元41经由各相用的第二配线部件Lw2与泵用马达PM连接。各相用的一对开关元件42在它们的中间点(上段侧的发射极-下段侧的集电极间)经由各相用的第二配线部件Lw2与泵用马达PM的各相的定子线圈连接。在本实施方式中,与第一逆变器30不同,不在第二配线部件Lw2中设置包括霍尔元件的电流传感器。
作为代替包括霍尔元件的电流传感器的元件,在蓄电装置B与各相用的开关元件单元41之间设置分流电阻45。在本实施方式中,在3根分岔负极线Ln4~Ln6的各个设置分流电阻45,设置合计3个分流电阻45。在本实施方式中,分流电阻45被安装在第二逆变器40的控制基板上。分流电阻45是为了检测在各相用的开关元件单元41(此处,下段开关元件42d~42f)的各个中流动的电流而设置。若在下段开关元件42d~42f中流动电流,则根据其电流量而在分流电阻45的两端间产生电位差,所以能够基于该大小和已知的分流电阻45的电阻值来检测在泵用马达PM的各相用的定子线圈中流动的电流。对于使用了分流电阻45的电流检测方法的详细,后述。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利用使用了霍尔元件的电流传感器35检测在旋转电机MG的各相用的定子线圈中流动的电流,另一方面,利用分流电阻45检测在泵用马达PM的各相用的定子线圈中流动的电流。使用了霍尔元件的电流传感器35高价,但始终可进行高精度的电流检测。与此相对,分流电阻45廉价,但如后述那样在第二逆变器40的控制周期中限制电流可检测的时期。换句话说,电流传感器35的电流可检测期间相对于第一逆变器30的控制周期的比例高于分流电阻45的电流可检测期间相对于第二逆变器40的控制周期的比例。并且,相对于使用了高价的霍尔元件的电流传感器35具有比较稳定的温度特性,廉价的分流电阻45容易受到环境温度的影响。
另外,旋转电机MG由于输出传递给车轮W的驱动力,所以对该旋转电机MG要求较高的控制精度。与此相对,由于泵用马达PM是与车轮W独立设置的电动泵EP的转子的驱动用,所以与旋转电机MG相比,要求的控制精度并不那么高。综合考虑这些点,使用包括霍尔元件的电流传感器35来进行旋转电机MG用的电流检测,使用分流电阻45来进行泵用马达PM用的电流检测。由此,能够较高地维持旋转电机MG的控制精度,并且,能够在允许范围内一定程度地牺牲使泵用马达PM用的控制精度,并降低产品成本。
此外,“一定程度地牺牲泵用马达PM用的控制精度”是关注同与旋转电机MG同样地使用包括霍尔元件的电流传感器来进行电流检测的情况的比较的表现。通过采用以电动泵EP的转子驱动用的泵用马达PM为对象,利用第二逆变器40控制电动泵EP的转子驱动用的泵用马达PM的结构,例如与以恒定扭矩或者恒定旋转驱动泵用马达PM的情况相比,能够进行变速装置TM的状态的比较高精度的控制。在本实施方式的构成中,可以通过泵用马达PM的逆变器控制进行变速装置TM的状态的比较高精度的控制,并且能够构成为利用廉价的分流电阻45进行电流检测来抑制产品成本。另外,综合来看,能够将给予旋转电机MG以及泵用马达PM的控制精度的影响抑制得较小。并且,通过将分流电阻45安装于第二逆变器40的控制基板而具备,能够有效地使第二逆变器40进而装置整体小型化。
特别是在在驱动力源室Q中配置组装到第二逆变器40的分流电阻45的构成中,车辆行驶中作为车轮W的驱动力源的内燃机E、旋转电机MG发热,容易产生分流电阻45的设置环境成为高温的状况。若环境温度的变动幅度变大,利用分流电阻45的电流检测精度降低,结果泵用马达PM的控制精度也容易恶化。即使在该情况下,也能够在针对泵用马达PM的控制要求精度的允许范围中吸收控制精度的恶化。换句话说,即使在驱动力源室Q中配置分流电阻45,并被置于高温环境下的情况下,综合来看,能够将给予旋转电机MG以及泵用马达PM的控制精度的影响抑制得较小。
3.逆变器控制装置的构成
如图3所示,逆变器控制装置5具备第一控制部51和第二控制部52。第一控制部51分别独立地对第一逆变器30的各开关元件32进行开关控制,而对旋转电机MG进行驱动控制。第二控制部52分别独立地对第二逆变器40的各开关元件42进行开关控制,而对泵用马达PM进行驱动控制。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控制部51以及第二控制部52均基于电流向量控制法来分别对旋转电机MG以及泵用马达PM进行驱动控制。
如图4所示,第一控制部51具备旋转速度导出部61、三相二相变换部62、d轴电流指令值导出部63、q轴电流指令值导出部64、电流控制部65、调制度导出部66、d轴电流调整指令值导出部67、二相三相变换部68、以及控制信号生成部69。对第一控制部51输入由电流传感器35(参照图3)检测出的U相电流Iur、V相电流Ivr、以及W相电流Iwr、旋转电机MG的转子Ro的磁极位置θ、以及第一逆变器30的直流侧的电压即直流电压Vdc。另外,也对第一控制部51输入目标扭矩TR。
旋转速度导出部61基于磁极位置θ来导出旋转电机MG的旋转速度ω。导出的旋转速度ω被提供给电流控制部65以及二相三相变换部68。三相二相变换部62基于U相电流Iur、V相电流Ivr以及W相电流Iwr和磁极位置θ来导出d轴电流Idr以及q轴电流Iqr。导出的d轴电流Idr以及q轴电流Iqr被提供给电流控制部65。
d轴电流指令值导出部63基于目标扭矩TR来导出基本d轴电流指令值Idb。基本d轴电流指令值Idb相当于进行最大扭矩控制的情况下的d轴电流的指令值。最大扭矩控制是针对同一电流在旋转电机MG的输出扭矩为最大的方式调节电流相位的控制。在本实施方式中,d轴电流指令值导出部63使用规定的图表(map)来导出与目标扭矩TR的值对应的基本d轴电流指令值Idb。从基本d轴电流指令值Idb减去由后述的d轴电流调整指令值导出部67导出的d轴电流调整指令值ΔId,并将所得的值作为d轴电流指令值Id提供给电流控制部65。
q轴电流指令值导出部64基于目标扭矩TR来导出q轴电流指令值Iq。在本实施方式中,q轴电流指令值导出部64使用规定的图表来导出与目标扭矩TR的值对应的q轴电流指令值Iq。在由后述的d轴电流调整指令值导出部67导出d轴电流调整指令值ΔId的情况下,q轴电流指令值导出部64导出与目标扭矩TR以及d轴电流调整指令值ΔId的值对应的q轴电流指令值Iq。导出的q轴电流指令值Iq被提供给电流控制部65。
电流控制部65基于d轴电流指令值Id以及q轴电流指令值Iq、d轴电流Idr以及q轴电流Iqr、和旋转速度ω来决定d轴电压指令值Vd以及q轴电压指令值Vq。电流控制部65进行针对d轴电流指令值Id以及q轴电流指令值Iq的电流反馈控制,并决定d轴电压指令值Vd以及q轴电压指令值Vq。决定的电压指令值Vd、Vq被提供给调制度导出部66以及二相三相变换部68。
调制度导出部66基于d轴电压指令值Vd以及q轴电压指令值Vq和直流电压Vdc来导出调制度Mf。调制度导出部66按照下述的式子(1)来导出调制度Mf。
调制度Mf为表示第一逆变器30的输出电压波形的基本波成分的有效值相对于直流电压Vdc的比率的指标。导出的调制度Mf被提供给d轴电流调整指令值导出部67。
d轴电流调整指令值导出部67基于调制度Mf和预先决定的基准调制度(例如“0.78”)来导出d轴电流调整指令值ΔId。例如在调制度Mf超过基准调制度的情况下,d轴电流调整指令值导出部67基于调制度Mf与基准调制度的偏差来导出d轴电流调整指令值ΔId(ΔId>0)。
d轴电流调整指令值ΔId是给予磁场削弱电流的指令值,磁场削弱电流作用为减弱旋转电机MG的转子Ro的励磁磁通。换句话说,通过导出d轴电流调整指令值ΔId来进行磁场削弱控制,在该磁场削弱控制中,调整交流电压指令的相位,以使旋转电机MG的定子线圈中所产生的磁场向减弱转子Ro的励磁磁通的方向变化。d轴电流调整指令值ΔId被提供给q轴电流指令值导出部64。另外,从由d轴电流指令值导出部63导出的基本d轴电流指令值Idb减去d轴电流调整指令值ΔId,并将所得的值作为d轴电流指令值Id提供给电流控制部65。
二相三相变换部68基于d轴电压指令值Vd以及q轴电压指令值Vq和磁极位置θ来导出作为交流电压指令的U相电压指令值Vu、V相电压指令值Vv、以及W相电压指令值Vw。导出的3相的交流电压指令值Vu、Vv、Vw被提供给控制信号生成部69。
控制信号生成部69基于U相电压指令值Vu、V相电压指令值Vv、以及W相电压指令值Vw来生成用于分别独立地对第一逆变器30的各开关元件32a~32f进行开关控制的控制信号(开关控制信号)S11~S16。控制信号生成部69至少生成PWM(Pulse Width Modulation:脉冲宽度调制)控制用的控制信号S11~S16。控制信号生成部69基于由三角波、锯齿波等构成的载波(carrier)和交流电压指令值Vu、Vv、Vw的大小比较来生成PWM控制用的控制信号S11~S16。此外,控制信号生成部69也可以构成为根据调制度Mf的大小等来生成公知的过调制PWM控制、矩形波控制用的控制信号S11~S16。
控制对象虽然在旋转电机MG和泵用马达PM不同,但第二控制部52也基本上具备与第一控制部51同样的构成。但是,即使在调制度Mf为基准调制度以下的情况下,第二控制部52中的d轴电流调整指令值导出部67在“特定条件”下也导出d轴电流调整指令值ΔId。由此,第二控制部52构成为不根据调制度Mf的大小,而在“特定条件”成立时也能够进行磁场削弱控制。对于这一点,后述。另外,第二控制部52中的控制信号生成部69构成为生成专门PWM控制用的控制信号S21~S26。对于除此以外的点,由于与第一控制部51相同,所以此处省略详细的说明。
4.使用了分流电阻的电流检测方法
如上述,第二控制部52生成PWM控制用的控制信号S21~S26,并基于该PWM控制用的控制信号S21~S26分别独立地对开关元件42进行开关控制,从而泵用马达PM被PWM控制。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PWM控制意味正弦波PWM、空间向量PWM等连续脉冲宽度调制(CPWM;continuous PWM)。如众所周知那样,在PWM控制中,交流电压指令值Vu、Vv、Vw分别被调制为离散的脉冲信号。图5中与载波一起放大示意性地示出规定期间中的控制信号S21~S26的波形。
如图5所示,控制信号S21在U相电压指令值Vu为载波以上的情况下成为高电平(H),而在U相电压指令值Vu小于载波的情况下成为低电平(L)。U相用的上段开关元件42a在控制信号S21为高电平(H)的情况下成为接通状态,而在低电平(L)的情况下成为断开状态。控制信号S22、S23也基于电压指令值Vv、Vw和载波的比较而生成,V相用的上段开关元件42b以及W相用的上段开关元件42c也同样地切换接通状态和断开状态。
此外,各时刻中的控制信号S24~S26的电平分别与控制信号S21~S23的电平相反。控制信号S21为高电平(H)的期间,控制信号S24成为低电平(L),控制信号S21为低电平(L)的期间,控制信号S24成为高电平(H)。控制信号S22和控制信号S25的关系、以及控制信号S23和控制信号S26的关系也同样。由此,各相的上段开关元件42a~42c、和对应的相的下段开关元件42d~42f分别互补地进行开关。实际上存在各开关元件单元41所包含的上下2个开关元件42同时成为断开状态的死区时间,但此处为了简单化而省略记载。
然而,若关注3相的控制信号S21~S23(或者控制信号S24~S26)的相互关系,则明白在3相的控制信号的电平存在高(H)/低(L)混合的期间、和3相的控制信号的电平全部相同的期间。此处,将前者称为“活动向量期间”,将后者称为“零向量期间”。图5中,以附加斜线的状态示出零向量期间。
作为活动向量期间的一个例子,例如在图5中(A)所示的时刻,U相的上段开关元件42a成为接通状态,V相以及W相的上段开关元件42b、42c成为断开状态。此时,蓄电装置B(电容器C)和泵用马达PM经由第二逆变器40而通电,在这些期间成为电流流动的状态(参照图6)。具体而言,电流经由蓄电装置B(电容器C)的正极Bp侧→U相的上段开关元件42a→泵用马达PM→V相以及W相的下段开关元件42e、42f→蓄电装置B(电容器C)的负极Bn侧的路径流动。
该情况下,由于V相以及W相的电流在设置于分岔负极线Ln5、Ln6的2个分流电阻45中流动,所以能够检测在V相以及W相的定子线圈中流动的电流。另一方面,U相的电流在分岔正极线Lp4中流动,而在设置于分岔负极线Ln4的分流电阻45不流动。因此,不能够检测在U相的定子线圈中流动的电流。在其它的活动向量期间中,根据电流流动的路径的图案,同样地也能够检测在1相或者2相的定子线圈中流动的电流。
在零向量期间中存在3相的上段开关元件42a~42c全部接通状态的期间、和全部断开状态的期间。换言之,存在3相的下段开关元件42d~42f成为全部断开状态的期间、和成为全部接通状态的期间。此处,将前者称为“下段全断开期间Tf”,将后者称为“下段全接通期间Tn”。下段全断开期间Tf是设置有分流电阻45的侧的段的开关元件42成为全部断开状态的期间,也能够称为“对象全断开期间”。同样的主旨下,下段全接通期间Tn也能够称为“对象全接通期间”。在零向量期间中,在蓄电装置B与泵用马达PM之间不流动电流。但是,在零向量期间中成为在第二逆变器40与泵用马达PM之间电流回流的状态。电流的回流模式在下段全接通期间Tn和下段全断开期间Tf中不同。
例如图5中(B)所示的、下段全接通期间Tn中的时刻,3相的下段开关元件42d~42f成为全部接通状态。此时,电流通过3相的下段开关元件42d~42f(或者,对应的整流元件43)而回流(参照图7)。具体而言,电流在泵用马达PM→V相以及W相的下段开关元件42e、42f→与U相的下段开关元件42d并联连接的整流元件43→泵用马达PM、的闭合电路中回流。
该情况下,在设置于分岔负极线Ln4~Ln6的3个分流电阻45的全部中流动电流。利用该现象,逆变器控制装置5(第二控制部52)在下段全接通期间Tn中进行使用了分流电阻45的电流检测处理。换句话说,逆变器控制装置5在下段全接通期间Tn中同时检测在泵用马达PM的各相的定子线圈中流动的电流。如上述,在泵用马达PM的各相的定子线圈中流动的电流基于各分流电阻45的两端间的电位差来检测。
另一方面,例如图5中(C)所示的下段全断开期间Tf中的时刻,3相的下段开关元件42d~42f成为全部断开状态(3相的上段开关元件42a~42c全部接通状态)。此时,电流通过3相的上段开关元件42a~42c(或者,对应的整流元件43)而回流(参照图8)。具体而言,电流在泵用马达PM→分别与V相以及W相的上段开关元件42b、42c并联连接的整流元件43→U相的上段开关元件42a→泵用马达PM、的闭合电路中回流。
该情况下,理论上在设置于分岔负极线Ln4~Ln6的3个分流电阻45中都不流动电流。然而实际上在下段全断开期间Tf中,3个分流电阻45检测出微小电流。该微小电流成为下段全接通期间Tn中所执行的电流检测处理的零点(原点)的误差的原因。因此,逆变器控制装置5在下段全断开期间Tf中,也使用分流电阻45来检测在泵用马达PM的各相的定子线圈中流动的微小电流。换句话说,逆变器控制装置5在下段全断开期间Tf中同时检测在泵用马达PM的各相的定子线圈中流动的微小电流。这样使用下段全断开期间Tf中所检测的各相的微小电流来计算上述的电流检测处理中的零点的偏移修正量ΔOc。
根据本发明人的研究,明确在下段全断开期间Tf中由各分流电阻45检测的电流的大小并不是一律,而与在泵用马达PM的各相的定子线圈中流动的电流的大小有关。考虑这一点,在本实施方式中,逆变器控制装置5将泵用马达PM的电角1周期Tc分割为多个分割期间Td,在该多个分割期间Td的每个分别独立地决定偏移修正量ΔOc。更具体而言,逆变器控制装置5在每个分割期间Td存储(积蓄)过去决定的各个偏移修正值。而且,基于积蓄的多个偏移修正值,将它们作为经过统计处理(例如计算特定期间的平均值/权重平均值/最频值/中央值等)的值来决定偏移修正量ΔOc。此外,针对分流电阻45的各个进行每个分割期间Td的偏移修正量ΔOc的决定。分割期间Td的数目也可以适当地设定,优选是2K(K表示10以下的自然数)。
逆变器控制装置5使用这样的偏移修正量ΔOc来检测在泵用马达PM的各相的定子线圈中流动的实际电流。逆变器控制装置5通过针对各相利用偏移修正量ΔOc修正下段全接通期间Tn中所执行的电流检测处理所得的电流检测值(图9所示的“Idet”),从而检测在定子线圈中流动的实际电流(图9所示的“Ir”)。换句话说,逆变器控制装置5通过针对各相从实际所得的电流检测值(Idet)减去分配到该分割期间Td的偏移修正量ΔOc来检测在定子线圈中流动的实际电流(Ir)。检测出的各相的实际电流值作为U相电流Iur、V相电流Ivr、以及W相电流Iwr(参照图4),被提供给第二控制部52的电流反馈控制。
如上述,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组装到第二逆变器40的分流电阻45被配置于驱动力源室Q,所以分流电阻45的周边容易变为高温,另外,温度的变动幅度也容易变大。若环境温度的变动幅度变大,则分流电阻45的电流检测精度降低,结果泵用马达PM的控制精度也容易恶化。也已知在装置启动时进行零点的偏移修正,但存在那程度无法应对环境温度较大的变动这个课题。这一点,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泵用马达PM的驱动控制中反复出现的下段全断开期间Tf中决定偏移修正量ΔOc,所以能够反复进行偏移修正,也能够应对环境温度的变动。因此,能够提高电流检测处理中的检测精度。
然而,在本实施方式中,电流检测处理中的实际的电位差取样在下段全接通期间Tn的中央(中间时刻)进行。另一方面,由于分流电阻45的两端间的电位差非常小,所以在该取样时利用运算放大器(operational amplifier;未图示)对输出信号进行放大。即,第二控制部52具备使来自分流电阻45的输出信号放大的放大电路。可是,通用的运算放大器中一般存在设定为比较小的值的通过速率(Slew Rate),限制最大响应速度。即,来自分流电阻45的输出值的时间变化率被上限限制为对运算放大器预先设定的通过速率(变化率限制值)。
图10示意性示出在下段全接通期间Tn中通过运算放大器获取的来自分流电阻45的输出信号的变化方式的一个例子。如能够从图10的上段理解那样,例如在使泵用马达PM的输出扭矩增大的等的状况下,下段全接通期间Tn变得相当短的情况下,分流电阻45的输出信号的放大一直未完成而有可能进行电位差取样。这种情况下,误检测在泵用马达PM的各相的定子线圈中流动的电流(作为与实际不同的值被检测),所以泵用马达PM的控制精度恶化。例如,若与实际电流相比较小的值作为电流检测值被提供给电流反馈控制,则要消除比实际大地计算的电流偏差而作用更大的作用力。结果在定子线圈中流动的电流有可能增加到必要以上。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逆变器控制装置5在下段全接通期间Tn比预先决定的基准时间Tr短的情况下进行调整处理,在该调整处理中,调整与泵用马达PM的电流反馈控制有关的参数,以延长下段全接通期间Tn。此外,基准时间Tr作为来自分流电阻45的输出值的时间变化率的上限值基于对运算放大器预先设定的变化率限制值(通过速率)来设定。基准时间Tr优选基于作为来自分流电阻45的输出值而假定的最大值,被设定为将该最大值除以变化率限制值所得的时间的2倍以上的时间。作为调整对象的参数,例举PWM控制中的载频、和电流向量控制中的调制度Mf。这些可以择一地调整,也可以复合地调整。
在本实施方式中,PWM控制中的载频构成为能够连续地变更。而且,逆变器控制装置5在下段全接通期间Tn比基准时间Tr短的情况下使PWM控制中的载频降低,作为调整处理的一方式(参照图10的下段)。控制信号S21~S26由于基于载波和交流电压指令值Vu、Vv、Vw的大小比较而生成,所以通过使载频降低(延长载波周期),从而各相的下段开关元件42d~42f的接通状态的继续时间变长。并且,能够一直将占空比保持为恒定,而延长各相的下段开关元件42d~42f的接通状态的继续时间。结果能够延长下段全接通期间Tn。
在本实施方式中,逆变器控制装置5使载频降低至下段全接通期间Tn与基准时间Tr相等的频率。由此,能够确保基准时间Tr作为下段全接通期间Tn,能够抑制对未根据运算放大器的通过速率而放大完的分流电阻45的输出信号进行取样。因此,能够保证电流检测处理的正确性。另外,在该情况下,能够将载频的降低幅度抑制为必要最小限度。因此,能够有效地抑制泵用马达PM的控制性的降低、噪声的产生等。
另外,逆变器控制装置5在下段全接通期间Tn比基准时间Tr短的情况下使电流向量控制中的调制度Mf降低,作为调整处理的另一方式。逆变器控制装置5通过进行磁场削弱控制来使调制度Mf降低。在本实施方式中,“下段全接通期间Tn比基准时间Tr短”成为作为磁场削弱控制的开始条件之一而在上述所提及的“特定条件”。若执行磁场削弱控制来导出d轴电流调整指令值ΔId,则从图4可知,d轴电流指令值Id变小(向负方向变化)。另外,基于规定的图表所导出的q轴电流指令值Iq一般如图11所示沿着等扭矩线变小。结果电流反馈控制中的电流偏差变小,由电流控制部65导出的电压指令值Vd、Vq也变小。因此,从上述的式子(1)可知,因磁场削弱控制的执行,调制度Mf降低。
由于调制度Mf是表示第二逆变器40的输出电压波形的基本波成分的有效值相对于直流电压Vdc的比率的指标,所以通过减小该调制度Mf,由此占空比降低。若占空比降低,则各相的上段开关元件42a~42c的接通状态的继续时间变短,相应地,各相的下段开关元件42d~42f的接通状态的继续时间变长。结果能够延长下段全接通期间Tn。
逆变器控制装置5使调制度Mf降低,以使下段全接通期间Tn为基准时间Tr以上。这样,例如可以通过实验求出下段全接通期间Tn为基准时间Tr以上这样的第2基准调制度。d轴电流调整指令值导出部67优选构成为基于作为经验值而获得的第2基准调制度(例如,“0.6”~“0.7”左右的值)和调制度Mf来导出d轴电流调整指令值ΔId。这样,能够确保基准时间Tr作为下段全接通期间Tn,并能够抑制对根据运算放大器的通过速率未放大完的分流电阻45的输出信号进行取样。因此,能够保证电流检测处理的正确性。另外,在该情况下,能够将泵用马达PM的输出扭矩保持为恒定。
5.其它实施方式
最后对本发明所涉及的驱动装置的其它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此外,以下的各个实施方式所公开的构成只要不产生矛盾,也能够与其它实施方式所公开的构成组合来应用。
(1)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以在3条分岔负极线Ln4~Ln6的各个中设置分流电阻45的构成(3分流结构)为例进行了说明。然而,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并不限于此。例如,可以在3条分岔负极线Ln4~Ln6中的任意2条的各个设置分流电阻45的构成(2分流结构)。由于各相的电流的瞬时值的和为零,所以根据这种构成,能够分别适当地检测在泵用马达PM的各相的定子线圈中流动的电流。或者,也可以是在共用负极线Ln0设置一个分流电阻45的构成(1分流结构)。
(2)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以为了检测在各相用的下段开关元件42d~42f的各个中流动的电流而在分岔负极线Ln4~Ln6设置分流电阻45的构成为例进行了说明。然而,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并不限于此。例如,为了检测在各相用的上段开关元件42a~42c的各个中流动的电流,也可以在分岔正极线Lp4~Lp6或者共用正极线Lp0设置分流电阻45。但是,该情况下,需要另外设置用于基准电位的生成的电路。
(3)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对使用具有芯和霍尔元件的传感器作为用于检测在旋转电机MG的各相用的定子线圈中流动的电流的电流传感器35的例子进行了说明。然而,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并不限于此。如果电流可检测期间相对于第一逆变器30的控制周期的比例高于分流电阻45的电流可检测期间相对于第二逆变器40的控制周期的比例,则可以使用其它电流传感器。例如也可以使用无芯型的霍尔元件电流传感器、磁线圈式电流传感器、以及无芯线圈式电流传感器等。
(4)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以第二逆变器40控制同与车轮W独立设置的油排出用的电动泵EP的转子驱动连结的泵用马达PM的构成为例进行了说明。然而,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并不限于此。例如,第二逆变器40也可以构成为控制与电动泵EP的转子以外的旋转体驱动连结的交流旋转电机。作为这种旋转体,例如例示冷却水排出用的驱动马达、空气调节装置的压缩机用的驱动马达、电动动力转向用的驱动马达、以及冷却风扇用的驱动马达等转子。
(5)在上述的实施方式,对将分流电阻45使用于在与车轮W独立设置的泵用马达PM的定子线圈中流动的电流的检测用的例子进行了说明。然而,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并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将分流电阻45使用于在车轮W的驱动用的旋转电机MG的定子线圈中流动的电流的检测用。该情况下,与上述的实施方式不同,车轮W的驱动用的旋转电机MG也相当于本发明中的“交流旋转电机”。
(6)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以逆变器控制装置5按照分割泵用马达PM的电角1周期Tc而规定的多个分割期间Td分别独立地决定偏移修正量ΔOc的构成为例进行了说明。然而,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并不限于此。例如可以不设定分割期间Td,而逆变器控制装置5针对泵用马达PM的电角1周期Tc整体决定一律的偏移修正量ΔOc。
(7)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以PWM控制中的载频能够连续地变更的构成为例进行了说明。另外,以在下段全接通期间Tn比基准时间Tr短的情况下,逆变器控制装置5使载频降低到下段全接通期间Tn与基准时间Tr相等的频率的构成为例进行了说明。然而,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并不限于此。例如PWM控制中的载频可以构成为能够分阶段地变更。该情况下,逆变器控制装置5优选在下段全接通期间Tn比基准时间Tr短的情况下,使载频降低到能够分阶段地变更的载频中的下段全接通期间Tn为基准时间Tr以上的最大的频率。另外,也可以是在载频能够连续地或者分阶段地变更的两结构中,逆变器控制装置5使载频降低到下段全接通期间Tn为基准时间Tr以上的任意一个频率的构成。
(8)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以下段全接通期间Tn比基准时间Tr短的情况下,逆变器控制装置5以反馈的方式进行磁场削弱控制来使调制度Mf的构成为例进行了说明。然而,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并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在预测为下段全接通期间Tn比基准时间Tr短的状况下,逆变器控制装置5以前馈的方式进行与磁场削弱控制同等的控制来使调制度Mf降低。该情况下,例如图12所示,也可以根据基于泵用马达PM的扭矩和转速所规定的动作点,按照不同的控制图表(Map1、Map2)执行泵用马达PM的控制。在图示的例子中,根据泵用马达PM的扭矩和转速来设定2个控制区域(A1、A2)。在原点0侧所设定的第一区域A1所使用的控制图表(Map1)中规定粗实线所示的最大扭矩控制线(也参照图11)作为d轴电流指令值Id和q轴电流指令值Iq的关系。最大扭矩控制线是规定了进行上述的最大扭矩控制的情况下的d轴电流指令值Id以及q轴电流指令值Iq的线。另外,比第一区域A1高的旋转高扭矩侧所设定的第二区域A2所使用的控制图表(Map2)中规定通过比虚线所示的最大扭矩控制线靠左侧(Id轴的负侧)的、被修正的控制线(用粗实线显示),作为d轴电流指令值Id和q轴电流指令值Iq的关系。逆变器控制装置5在预测为下段全接通期间Tn比基准时间Tr短的高旋转高扭矩区域(第二区域A2)中,按照对应的控制图表(Map2)来执行泵用马达PM的控制,从而以前馈方式进行与磁场削弱控制同等的控制。由此,与上述的实施方式同样地,结果能够保证电流检测处理的正确性。当然也可以设定3个以上的控制区域(A1、A2、A3、…),并规定与各个控制区域对应的控制图表(Map1、Map2、Map3、…)。
此外,如图12所示,第一区域A1与第二区域A2的分界线根据直流电压Vdc可能不同。对于分界线,在直流电压Vdc相对高的情况下,与相对低的情况下相比位于高旋转高扭矩侧。该情况下,与第二区域A2对应的控制图表(Map2)可以根据直流电压Vdc的大小而分别不同。这样,逆变器控制装置5可以基于根据泵用马达PM的扭矩和转速所规定的动作点和与直流电压Vdc对应的控制图表来进行泵用马达PM的控制。此处,泵用马达PM的“扭矩”以及“转速”分别可以是指令值,也可以是实际检测值。优选如本例那样执行前馈的控制的情况下,以指令值为基准,根据泵用马达PM的扭矩指令值以及转速指令值来切换控制图表。这样,能够使控制的稳定性提高。这种构成特别适合应用于在磁极位置传感器的非存在下通过运算一边推断磁极位置一边进行泵用马达PM的驱动控制的、无磁极位置传感器控制的情况下。
(9)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以下段全接通期间Tn比基准时间Tr短的情况下,逆变器控制装置5通过进行磁场削弱控制来使调制度Mf降低的构成为例进行了说明。然而,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并不限于此。例如蓄电装置B与电容器C之间具备升压电路的构成中,逆变器控制装置5也可以通过控制该升压电路使直流电压Vdc升压来使调制度Mf降低。
(10)对于其它构成,应该理解本说明书中所公开的实施方式在全部的点上都例示,本发明的范围并不被此限定。能够容易地理解如果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则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适当地改变。因此,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所改变的其它实施方式当然也包括在本发明的范围内。
(11)并且,与本发明所涉及的驱动装置不同,具有使用分流电阻来精度良好地检测在交流旋转电机的各相的定子线圈中流动的电流的功能的逆变器控制装置本身也具有较大的特征。即,对同作为直流电源的蓄电装置B和N(N为2以上的自然数)相交流驱动式的交流旋转电机连接来进行直流/交流变换的逆变器进行驱动控制的逆变器控制装置5的第一特征在于,在蓄电装置B的电极线Lp、Ln与逆变器所具备的各相的开关元件之间具备检测在交流旋转电机中流动的电流的N个或者(N-1)个分流电阻45,通过分别独立地对各相的上段开关元件以及下段开关元件进行开关控制来对交流旋转电机进行PWM控制,在设置各相的分流电阻45的设置侧段的开关元件全部接通的对象全接通期间中,进行检测在交流旋转电机的各相的定子线圈中流动的电流的电流检测处理。
在这种构成中,逆变器控制装置5的第二特征在于,单独或者组合地具备以下的(a)~(c)中的任意一个以上。
(a)在各相的设置侧段的开关元件全部断开的对象全断开期间中,决定电流检测处理中的零点的偏移修正量ΔOc。
(b)在对象全接通期间比预先决定的基准时间Tr短的情况下,使PWM控制中的载频降低。
(c)在对象全接通期间比预先决定的基准时间Tr短的情况下,使表示交流电压指令Vu、Vv、Vw的有效值相对于逆变器的直流电压Vdc的比率的调制度Mf降低。
具备这些各特征构成的逆变器控制装置也能够获得上述的实施方式所说明的驱动装置的各种作用效果。另外,该情况下,逆变器控制装置也能够编入作为上述的实施方式所说明的驱动装置的优选的构成的例子而例举的几个的附加技术。在编入附加技术的情况下,能够获得与各个技术对应的作用效果。这种逆变器控制装置当然并不限于车辆用的驱动装置,也能够应用于具备控制多相交流驱动式的交流旋转电机的逆变器的各种装置(电气产品、工业用大型设备等)。
工业上的利用可能性
本发明能够利用于例如混合动力车辆用的驱动装置。
符号说明
1:驱动装置;2:壳体;5:逆变器控制装置;30:第一逆变器;31:开关元件单元;35:电流传感器;40:第二逆变器;41:开关元件单元;42a:上段开关元件;42b:上段开关元件;42c:上段开关元件;42d:下段开关元件;42e:下段开关元件;42f:下段开关元件;45:分流电阻;E:内燃机(驱动力源);MG:旋转电机(车轮驱动用旋转电机,驱动力源);TM:变速装置;W:车轮;EP:电动泵;PM:泵用电动机(交流旋转电机);P:逆变器收纳室;Q:驱动力源室;B:蓄电装置(直流电源);Bp:直流电源的正极;Bn:直流电源的负极;Lp0:共用正极线;Lp4:分岔正极线Lp5:分岔正极线;Lp6:分岔正极线;Ln0:共用负极线;Ln4:分岔负极线Ln5:分岔负极线;Ln6:分岔负极线;Lw1:第一配线部件;Vdc:直流电压(逆变器的直流侧的电压);Vu:U相电压指令值(交流电压指令);Vv:V相电压指令值(交流电压指令);Vw:W相电压指令值(交流电压指令);Mf:调制度;Tc:第二逆变器的控制周期;Td:分割期间;Tn:下段全接通期间;Tf:下段全断开期间;Tr:基准时间;ΔOc:偏移修正量。

Claims (64)

1.一种驱动装置,是具备与车轮驱动连结的车轮驱动用旋转电机、与上述车轮独立设置且多个相的电流流动的交流旋转电机、被上述交流旋转电机驱动的电动泵、连接在直流电源与上述车轮驱动用旋转电机之间来进行直流和交流之间的变换的第一逆变器、具有与多个相的各个对应的各相用开关元件单元并连接在直流电源与上述交流旋转电机之间来进行直流和交流之间的变换的第二逆变器、以及至少收纳上述交流旋转电机的壳体的驱动装置,其中,
上述车轮驱动用旋转电机和上述电动泵与上述交流旋转电机一起被收纳在上述壳体内,
上述第一逆变器和上述第二逆变器被固定在上述壳体,
上述壳体以及上述第一逆变器和上述第二逆变器被配置在收纳上述车轮的驱动力源的驱动力源室,
在连接上述第一逆变器和上述车轮驱动用旋转电机的配线部件设置有包含霍尔元件的电流传感器,
上述第二逆变器具备分流电阻,该分流电阻在上述直流电源与上述各相用开关元件单元之间对在多个上述各相用开关元件单元的各个中流动的电流进行检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驱动装置,其中,
上述第一逆变器和上述第二逆变器配置在沿着上述壳体的外周形成的逆变器收纳室。
3.根据权利要求1或者2所述的驱动装置,其中,
还具备收纳在上述壳体内的变速装置,
上述电动泵使供给至上述变速装置的伺服机构的油压产生,
上述交流旋转电机与上述电动泵的转子驱动连结。
4.根据权利要求1或者2所述的驱动装置,其中,
上述交流旋转电机与上述电动泵的转子驱动连结。
5.根据权利要求1或者2所述的驱动装置,其中,
上述交流旋转电机被构成为流动N相的电流,N为2以上的自然数,
上述直流电源的正极和上述各相用开关元件单元经由N个上述各相用开关元件单元共用的共用正极线、和从上述共用正极线分岔而与上述各相用开关元件单元的各个连接的N根分岔正极线相连接,上述直流电源的负极和上述各相用开关元件单元经由N个上述各相用开关元件单元共用的共用负极线、和从上述共用负极线分岔而与上述各相用开关元件单元的各个连接的N根分岔负极线相连接,
在N根或者(N-1)根上述分岔负极线的各个上设置有上述分流电阻。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驱动装置,其中,
上述交流旋转电机被构成为流动N相的电流,N为2以上的自然数,
上述直流电源的正极和上述各相用开关元件单元经由N个上述各相用开关元件单元共用的共用正极线、和从上述共用正极线分岔而与上述各相用开关元件单元的各个连接的N根分岔正极线相连接,上述直流电源的负极和上述各相用开关元件单元经由N个上述各相用开关元件单元共用的共用负极线、和从上述共用负极线分岔而与上述各相用开关元件单元的各个连接的N根分岔负极线相连接,
在N根或者(N-1)根上述分岔负极线的各个上设置有上述分流电阻。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驱动装置,其中,
上述交流旋转电机被构成为流动N相的电流,N为2以上的自然数,
上述直流电源的正极和上述各相用开关元件单元经由N个上述各相用开关元件单元共用的共用正极线、和从上述共用正极线分岔而与上述各相用开关元件单元的各个连接的N根分岔正极线相连接,上述直流电源的负极和上述各相用开关元件单元经由N个上述各相用开关元件单元共用的共用负极线、和从上述共用负极线分岔而与上述各相用开关元件单元的各个连接的N根分岔负极线相连接,
在N根或者(N-1)根上述分岔负极线的各个上设置有上述分流电阻。
8.根据权利要求1或者2所述的驱动装置,其中,
还具备对上述第一逆变器和上述第二逆变器进行驱动控制的逆变器控制装置,
上述各相用开关元件单元具备和与上述交流旋转电机的连接部相比设置在靠上述直流电源的正极侧的上段开关元件、以及和上述连接部相比设置在靠上述直流电源的负极侧的下段开关元件,
上述分流电阻被设置为对在上述各相用开关元件单元的各个的上述下段开关元件中流动的电流进行检测,
对于上述逆变器控制装置而言,
通过分别独立地对上述各相用开关元件单元的上述上段开关元件和上述下段开关元件进行开关控制来对上述交流旋转电机进行PWM控制,
并进行基于多个上述各相用开关元件单元的全部的上述下段开关元件为接通状态的下段全接通期间的上述分流电阻的两端的电位差来检测在上述交流旋转电机中流动的各相的电流的电流检测处理,
且基于多个上述各相用开关元件单元的全部的上述下段开关元件为断开状态的下段全断开期间的上述分流电阻的两端的电位差来决定上述电流检测处理中的零点的偏移修正量。
9.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驱动装置,其中,
还具备对上述第一逆变器和上述第二逆变器进行驱动控制的逆变器控制装置,
上述各相用开关元件单元具备和与上述交流旋转电机的连接部相比设置在靠上述直流电源的正极侧的上段开关元件、以及和上述连接部相比设置在靠上述直流电源的负极侧的下段开关元件,
上述分流电阻被设置为对在上述各相用开关元件单元的各个的上述下段开关元件中流动的电流进行检测,
对于上述逆变器控制装置而言,
通过分别独立地对上述各相用开关元件单元的上述上段开关元件和上述下段开关元件进行开关控制来对上述交流旋转电机进行PWM控制,
并进行基于多个上述各相用开关元件单元的全部的上述下段开关元件为接通状态的下段全接通期间的上述分流电阻的两端的电位差来检测在上述交流旋转电机中流动的各相的电流的电流检测处理,
且基于多个上述各相用开关元件单元的全部的上述下段开关元件为断开状态的下段全断开期间的上述分流电阻的两端的电位差来决定上述电流检测处理中的零点的偏移修正量。
10.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驱动装置,其中,
还具备对上述第一逆变器和上述第二逆变器进行驱动控制的逆变器控制装置,
上述各相用开关元件单元具备和与上述交流旋转电机的连接部相比设置在靠上述直流电源的正极侧的上段开关元件、以及和上述连接部相比设置在靠上述直流电源的负极侧的下段开关元件,
上述分流电阻被设置为对在上述各相用开关元件单元的各个的上述下段开关元件中流动的电流进行检测,
对于上述逆变器控制装置而言,
通过分别独立地对上述各相用开关元件单元的上述上段开关元件和上述下段开关元件进行开关控制来对上述交流旋转电机进行PWM控制,
并进行基于多个上述各相用开关元件单元的全部的上述下段开关元件为接通状态的下段全接通期间的上述分流电阻的两端的电位差来检测在上述交流旋转电机中流动的各相的电流的电流检测处理,
且基于多个上述各相用开关元件单元的全部的上述下段开关元件为断开状态的下段全断开期间的上述分流电阻的两端的电位差来决定上述电流检测处理中的零点的偏移修正量。
11.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驱动装置,其中,
还具备对上述第一逆变器和上述第二逆变器进行驱动控制的逆变器控制装置,
上述各相用开关元件单元具备和与上述交流旋转电机的连接部相比设置在靠上述直流电源的正极侧的上段开关元件、以及和上述连接部相比设置在靠上述直流电源的负极侧的下段开关元件,
上述分流电阻被设置为对在上述各相用开关元件单元的各个的上述下段开关元件中流动的电流进行检测,
对于上述逆变器控制装置而言,
通过分别独立地对上述各相用开关元件单元的上述上段开关元件和上述下段开关元件进行开关控制来对上述交流旋转电机进行PWM控制,
并进行基于多个上述各相用开关元件单元的全部的上述下段开关元件为接通状态的下段全接通期间的上述分流电阻的两端的电位差来检测在上述交流旋转电机中流动的各相的电流的电流检测处理,
且基于多个上述各相用开关元件单元的全部的上述下段开关元件为断开状态的下段全断开期间的上述分流电阻的两端的电位差来决定上述电流检测处理中的零点的偏移修正量。
12.根据权利要求6或者7所述的驱动装置,其中,
还具备对上述第一逆变器和上述第二逆变器进行驱动控制的逆变器控制装置,
上述各相用开关元件单元具备和与上述交流旋转电机的连接部相比设置在靠上述直流电源的正极侧的上段开关元件、以及和上述连接部相比设置在靠上述直流电源的负极侧的下段开关元件,
上述分流电阻被设置为对在上述各相用开关元件单元的各个的上述下段开关元件中流动的电流进行检测,
对于上述逆变器控制装置而言,
通过分别独立地对上述各相用开关元件单元的上述上段开关元件和上述下段开关元件进行开关控制来对上述交流旋转电机进行PWM控制,
并进行基于多个上述各相用开关元件单元的全部的上述下段开关元件为接通状态的下段全接通期间的上述分流电阻的两端的电位差来检测在上述交流旋转电机中流动的各相的电流的电流检测处理,
且基于多个上述各相用开关元件单元的全部的上述下段开关元件为断开状态的下段全断开期间的上述分流电阻的两端的电位差来决定上述电流检测处理中的零点的偏移修正量。
13.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驱动装置,其中,
上述逆变器控制装置对于上述分流电阻的各个,在分割上述交流旋转电机的一个电角度周期而规定的多个分割期间的每个期间,分别独立地决定上述偏移修正量。
14.根据权利要求9~11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驱动装置,其中,
上述逆变器控制装置对于上述分流电阻的各个,在分割上述交流旋转电机的一个电角度周期而规定的多个分割期间的每个期间,分别独立地决定上述偏移修正量。
15.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驱动装置,其中,
上述逆变器控制装置对于上述分流电阻的各个,在分割上述交流旋转电机的一个电角度周期而规定的多个分割期间的每个期间,分别独立地决定上述偏移修正量。
16.根据权利要求1或者2所述的驱动装置,其中,
还具备对上述第一逆变器和上述第二逆变器进行驱动控制的逆变器控制装置,
上述各相用开关元件单元具备和与上述交流旋转电机的连接部相比设置在靠上述直流电源的正极侧的上段开关元件、以及和上述连接部相比设置在靠上述直流电源的负极侧的下段开关元件,
上述分流电阻被设置为对在上述各相用开关元件单元的各个的上述下段开关元件中流动的电流进行检测,
对于上述逆变器控制装置而言,
通过分别独立地对上述各相用开关元件单元的上述上段开关元件和上述下段开关元件进行开关控制来对上述交流旋转电机进行PWM控制,
并在多个上述各相用开关元件单元的全部的上述下段开关元件为接通状态的下段全接通期间进行基于上述分流电阻的两端的电位差来检测在上述交流旋转电机中流动的各相的电流的电流检测处理,
且在上述下段全接通期间比预先决定的基准时间短的情况下,使上述PWM控制中的载频降低。
1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驱动装置,其中,
还具备对上述第一逆变器和上述第二逆变器进行驱动控制的逆变器控制装置,
上述各相用开关元件单元具备和与上述交流旋转电机的连接部相比设置在靠上述直流电源的正极侧的上段开关元件、以及和上述连接部相比设置在靠上述直流电源的负极侧的下段开关元件,
上述分流电阻被设置为对在上述各相用开关元件单元的各个的上述下段开关元件中流动的电流进行检测,
对于上述逆变器控制装置而言,
通过分别独立地对上述各相用开关元件单元的上述上段开关元件和上述下段开关元件进行开关控制来对上述交流旋转电机进行PWM控制,
并在多个上述各相用开关元件单元的全部的上述下段开关元件为接通状态的下段全接通期间进行基于上述分流电阻的两端的电位差来检测在上述交流旋转电机中流动的各相的电流的电流检测处理,
且在上述下段全接通期间比预先决定的基准时间短的情况下,使上述PWM控制中的载频降低。
1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驱动装置,其中,
还具备对上述第一逆变器和上述第二逆变器进行驱动控制的逆变器控制装置,
上述各相用开关元件单元具备和与上述交流旋转电机的连接部相比设置在靠上述直流电源的正极侧的上段开关元件、以及和上述连接部相比设置在靠上述直流电源的负极侧的下段开关元件,
上述分流电阻被设置为对在上述各相用开关元件单元的各个的上述下段开关元件中流动的电流进行检测,
对于上述逆变器控制装置而言,
通过分别独立地对上述各相用开关元件单元的上述上段开关元件和上述下段开关元件进行开关控制来对上述交流旋转电机进行PWM控制,
并在多个上述各相用开关元件单元的全部的上述下段开关元件为接通状态的下段全接通期间进行基于上述分流电阻的两端的电位差来检测在上述交流旋转电机中流动的各相的电流的电流检测处理,
且在上述下段全接通期间比预先决定的基准时间短的情况下,使上述PWM控制中的载频降低。
1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驱动装置,其中,
还具备对上述第一逆变器和上述第二逆变器进行驱动控制的逆变器控制装置,
上述各相用开关元件单元具备和与上述交流旋转电机的连接部相比设置在靠上述直流电源的正极侧的上段开关元件、以及和上述连接部相比设置在靠上述直流电源的负极侧的下段开关元件,
上述分流电阻被设置为对在上述各相用开关元件单元的各个的上述下段开关元件中流动的电流进行检测,
对于上述逆变器控制装置而言,
通过分别独立地对上述各相用开关元件单元的上述上段开关元件和上述下段开关元件进行开关控制来对上述交流旋转电机进行PWM控制,
并在多个上述各相用开关元件单元的全部的上述下段开关元件为接通状态的下段全接通期间进行基于上述分流电阻的两端的电位差来检测在上述交流旋转电机中流动的各相的电流的电流检测处理,
且在上述下段全接通期间比预先决定的基准时间短的情况下,使上述PWM控制中的载频降低。
20.根据权利要求6或者7所述的驱动装置,其中,
还具备对上述第一逆变器和上述第二逆变器进行驱动控制的逆变器控制装置,
上述各相用开关元件单元具备和与上述交流旋转电机的连接部相比设置在靠上述直流电源的正极侧的上段开关元件、以及和上述连接部相比设置在靠上述直流电源的负极侧的下段开关元件,
上述分流电阻被设置为对在上述各相用开关元件单元的各个的上述下段开关元件中流动的电流进行检测,
对于上述逆变器控制装置而言,
通过分别独立地对上述各相用开关元件单元的上述上段开关元件和上述下段开关元件进行开关控制来对上述交流旋转电机进行PWM控制,
并在多个上述各相用开关元件单元的全部的上述下段开关元件为接通状态的下段全接通期间进行基于上述分流电阻的两端的电位差来检测在上述交流旋转电机中流动的各相的电流的电流检测处理,
且在上述下段全接通期间比预先决定的基准时间短的情况下,使上述PWM控制中的载频降低。
21.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驱动装置,其中,
还具备对上述第一逆变器和上述第二逆变器进行驱动控制的逆变器控制装置,
上述各相用开关元件单元具备和与上述交流旋转电机的连接部相比设置在靠上述直流电源的正极侧的上段开关元件、以及和上述连接部相比设置在靠上述直流电源的负极侧的下段开关元件,
上述分流电阻被设置为对在上述各相用开关元件单元的各个的上述下段开关元件中流动的电流进行检测,
对于上述逆变器控制装置而言,
通过分别独立地对上述各相用开关元件单元的上述上段开关元件和上述下段开关元件进行开关控制来对上述交流旋转电机进行PWM控制,
并在多个上述各相用开关元件单元的全部的上述下段开关元件为接通状态的下段全接通期间进行基于上述分流电阻的两端的电位差来检测在上述交流旋转电机中流动的各相的电流的电流检测处理,
且在上述下段全接通期间比预先决定的基准时间短的情况下,使上述PWM控制中的载频降低。
22.根据权利要求9~11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驱动装置,其中,
还具备对上述第一逆变器和上述第二逆变器进行驱动控制的逆变器控制装置,
上述各相用开关元件单元具备和与上述交流旋转电机的连接部相比设置在靠上述直流电源的正极侧的上段开关元件、以及和上述连接部相比设置在靠上述直流电源的负极侧的下段开关元件,
上述分流电阻被设置为对在上述各相用开关元件单元的各个的上述下段开关元件中流动的电流进行检测,
对于上述逆变器控制装置而言,
通过分别独立地对上述各相用开关元件单元的上述上段开关元件和上述下段开关元件进行开关控制来对上述交流旋转电机进行PWM控制,
并在多个上述各相用开关元件单元的全部的上述下段开关元件为接通状态的下段全接通期间进行基于上述分流电阻的两端的电位差来检测在上述交流旋转电机中流动的各相的电流的电流检测处理,
且在上述下段全接通期间比预先决定的基准时间短的情况下,使上述PWM控制中的载频降低。
2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驱动装置,其中,
还具备对上述第一逆变器和上述第二逆变器进行驱动控制的逆变器控制装置,
上述各相用开关元件单元具备和与上述交流旋转电机的连接部相比设置在靠上述直流电源的正极侧的上段开关元件、以及和上述连接部相比设置在靠上述直流电源的负极侧的下段开关元件,
上述分流电阻被设置为对在上述各相用开关元件单元的各个的上述下段开关元件中流动的电流进行检测,
对于上述逆变器控制装置而言,
通过分别独立地对上述各相用开关元件单元的上述上段开关元件和上述下段开关元件进行开关控制来对上述交流旋转电机进行PWM控制,
并在多个上述各相用开关元件单元的全部的上述下段开关元件为接通状态的下段全接通期间进行基于上述分流电阻的两端的电位差来检测在上述交流旋转电机中流动的各相的电流的电流检测处理,
且在上述下段全接通期间比预先决定的基准时间短的情况下,使上述PWM控制中的载频降低。
2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驱动装置,其中,
还具备对上述第一逆变器和上述第二逆变器进行驱动控制的逆变器控制装置,
上述各相用开关元件单元具备和与上述交流旋转电机的连接部相比设置在靠上述直流电源的正极侧的上段开关元件、以及和上述连接部相比设置在靠上述直流电源的负极侧的下段开关元件,
上述分流电阻被设置为对在上述各相用开关元件单元的各个的上述下段开关元件中流动的电流进行检测,
对于上述逆变器控制装置而言,
通过分别独立地对上述各相用开关元件单元的上述上段开关元件和上述下段开关元件进行开关控制来对上述交流旋转电机进行PWM控制,
并在多个上述各相用开关元件单元的全部的上述下段开关元件为接通状态的下段全接通期间进行基于上述分流电阻的两端的电位差来检测在上述交流旋转电机中流动的各相的电流的电流检测处理,
且在上述下段全接通期间比预先决定的基准时间短的情况下,使上述PWM控制中的载频降低。
2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驱动装置,其中,
还具备对上述第一逆变器和上述第二逆变器进行驱动控制的逆变器控制装置,
上述各相用开关元件单元具备和与上述交流旋转电机的连接部相比设置在靠上述直流电源的正极侧的上段开关元件、以及和上述连接部相比设置在靠上述直流电源的负极侧的下段开关元件,
上述分流电阻被设置为对在上述各相用开关元件单元的各个的上述下段开关元件中流动的电流进行检测,
对于上述逆变器控制装置而言,
通过分别独立地对上述各相用开关元件单元的上述上段开关元件和上述下段开关元件进行开关控制来对上述交流旋转电机进行PWM控制,
并在多个上述各相用开关元件单元的全部的上述下段开关元件为接通状态的下段全接通期间进行基于上述分流电阻的两端的电位差来检测在上述交流旋转电机中流动的各相的电流的电流检测处理,
且在上述下段全接通期间比预先决定的基准时间短的情况下,使上述PWM控制中的载频降低。
2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驱动装置,其中,
还具备对上述第一逆变器和上述第二逆变器进行驱动控制的逆变器控制装置,
上述各相用开关元件单元具备和与上述交流旋转电机的连接部相比设置在靠上述直流电源的正极侧的上段开关元件、以及和上述连接部相比设置在靠上述直流电源的负极侧的下段开关元件,
上述分流电阻被设置为对在上述各相用开关元件单元的各个的上述下段开关元件中流动的电流进行检测,
对于上述逆变器控制装置而言,
通过分别独立地对上述各相用开关元件单元的上述上段开关元件和上述下段开关元件进行开关控制来对上述交流旋转电机进行PWM控制,
并在多个上述各相用开关元件单元的全部的上述下段开关元件为接通状态的下段全接通期间进行基于上述分流电阻的两端的电位差来检测在上述交流旋转电机中流动的各相的电流的电流检测处理,
且在上述下段全接通期间比预先决定的基准时间短的情况下,使上述PWM控制中的载频降低。
2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驱动装置,其中,
上述逆变器控制装置被构成为能够连续地或者阶段性地变更上述载频,并在上述下段全接通期间比上述基准时间短的情况下,使上述载频降低到能够变更的上述载频中的、上述下段全接通期间为上述基准时间以上的最大的频率。
28.根据权利要求17~19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驱动装置,其中,
上述逆变器控制装置被构成为能够连续地或者阶段性地变更上述载频,并在上述下段全接通期间比上述基准时间短的情况下,使上述载频降低到能够变更的上述载频中的、上述下段全接通期间为上述基准时间以上的最大的频率。
29.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驱动装置,其中,
上述逆变器控制装置被构成为能够连续地或者阶段性地变更上述载频,并在上述下段全接通期间比上述基准时间短的情况下,使上述载频降低到能够变更的上述载频中的、上述下段全接通期间为上述基准时间以上的最大的频率。
30.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驱动装置,其中,
上述逆变器控制装置被构成为能够连续地或者阶段性地变更上述载频,并在上述下段全接通期间比上述基准时间短的情况下,使上述载频降低到能够变更的上述载频中的、上述下段全接通期间为上述基准时间以上的最大的频率。
31.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驱动装置,其中,
上述逆变器控制装置被构成为能够连续地或者阶段性地变更上述载频,并在上述下段全接通期间比上述基准时间短的情况下,使上述载频降低到能够变更的上述载频中的、上述下段全接通期间为上述基准时间以上的最大的频率。
32.根据权利要求23~26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驱动装置,其中,
上述逆变器控制装置被构成为能够连续地或者阶段性地变更上述载频,并在上述下段全接通期间比上述基准时间短的情况下,使上述载频降低到能够变更的上述载频中的、上述下段全接通期间为上述基准时间以上的最大的频率。
33.根据权利要求1或者2所述的驱动装置,其中,
还具备对上述第一逆变器和上述第二逆变器进行驱动控制的逆变器控制装置,
上述各相用开关元件单元具备和与上述交流旋转电机的连接部相比设置在靠上述直流电源的正极侧的上段开关元件、以及和上述连接部相比设置在靠上述直流电源的负极侧的下段开关元件,
上述分流电阻被设置为对在上述各相用开关元件单元的各个的上述下段开关元件中流动的电流进行检测,
对于上述逆变器控制装置而言,
基于多个相的交流电压的指令亦即交流电压指令,分别独立地对上述各相用开关元件单元的上述上段开关元件和上述下段开关元件进行开关控制来对上述交流旋转电机进行PWM控制,
并进行基于多个上述各相用开关元件单元的全部的上述下段开关元件为接通状态的下段全接通期间的上述分流电阻的两端的电位差来检测在上述交流旋转电机中流动的各相的电流的电流检测处理,
且在上述下段全接通期间比预先决定的基准时间短的情况下,使表示上述交流电压指令的有效值相对于上述第二逆变器的直流侧的电压的比率的调制度降低。
3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驱动装置,其中,
还具备对上述第一逆变器和上述第二逆变器进行驱动控制的逆变器控制装置,
上述各相用开关元件单元具备和与上述交流旋转电机的连接部相比设置在靠上述直流电源的正极侧的上段开关元件、以及和上述连接部相比设置在靠上述直流电源的负极侧的下段开关元件,
上述分流电阻被设置为对在上述各相用开关元件单元的各个的上述下段开关元件中流动的电流进行检测,
对于上述逆变器控制装置而言,
基于多个相的交流电压的指令亦即交流电压指令,分别独立地对上述各相用开关元件单元的上述上段开关元件和上述下段开关元件进行开关控制来对上述交流旋转电机进行PWM控制,
并进行基于多个上述各相用开关元件单元的全部的上述下段开关元件为接通状态的下段全接通期间的上述分流电阻的两端的电位差来检测在上述交流旋转电机中流动的各相的电流的电流检测处理,
且在上述下段全接通期间比预先决定的基准时间短的情况下,使表示上述交流电压指令的有效值相对于上述第二逆变器的直流侧的电压的比率的调制度降低。
3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驱动装置,其中,
还具备对上述第一逆变器和上述第二逆变器进行驱动控制的逆变器控制装置,
上述各相用开关元件单元具备和与上述交流旋转电机的连接部相比设置在靠上述直流电源的正极侧的上段开关元件、以及和上述连接部相比设置在靠上述直流电源的负极侧的下段开关元件,
上述分流电阻被设置为对在上述各相用开关元件单元的各个的上述下段开关元件中流动的电流进行检测,
对于上述逆变器控制装置而言,
基于多个相的交流电压的指令亦即交流电压指令,分别独立地对上述各相用开关元件单元的上述上段开关元件和上述下段开关元件进行开关控制来对上述交流旋转电机进行PWM控制,
并进行基于多个上述各相用开关元件单元的全部的上述下段开关元件为接通状态的下段全接通期间的上述分流电阻的两端的电位差来检测在上述交流旋转电机中流动的各相的电流的电流检测处理,
且在上述下段全接通期间比预先决定的基准时间短的情况下,使表示上述交流电压指令的有效值相对于上述第二逆变器的直流侧的电压的比率的调制度降低。
3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驱动装置,其中,
还具备对上述第一逆变器和上述第二逆变器进行驱动控制的逆变器控制装置,
上述各相用开关元件单元具备和与上述交流旋转电机的连接部相比设置在靠上述直流电源的正极侧的上段开关元件、以及和上述连接部相比设置在靠上述直流电源的负极侧的下段开关元件,
上述分流电阻被设置为对在上述各相用开关元件单元的各个的上述下段开关元件中流动的电流进行检测,
对于上述逆变器控制装置而言,
基于多个相的交流电压的指令亦即交流电压指令,分别独立地对上述各相用开关元件单元的上述上段开关元件和上述下段开关元件进行开关控制来对上述交流旋转电机进行PWM控制,
并进行基于多个上述各相用开关元件单元的全部的上述下段开关元件为接通状态的下段全接通期间的上述分流电阻的两端的电位差来检测在上述交流旋转电机中流动的各相的电流的电流检测处理,
且在上述下段全接通期间比预先决定的基准时间短的情况下,使表示上述交流电压指令的有效值相对于上述第二逆变器的直流侧的电压的比率的调制度降低。
37.根据权利要求6或者7所述的驱动装置,其中,
还具备对上述第一逆变器和上述第二逆变器进行驱动控制的逆变器控制装置,
上述各相用开关元件单元具备和与上述交流旋转电机的连接部相比设置在靠上述直流电源的正极侧的上段开关元件、以及和上述连接部相比设置在靠上述直流电源的负极侧的下段开关元件,
上述分流电阻被设置为对在上述各相用开关元件单元的各个的上述下段开关元件中流动的电流进行检测,
对于上述逆变器控制装置而言,
基于多个相的交流电压的指令亦即交流电压指令,分别独立地对上述各相用开关元件单元的上述上段开关元件和上述下段开关元件进行开关控制来对上述交流旋转电机进行PWM控制,
并进行基于多个上述各相用开关元件单元的全部的上述下段开关元件为接通状态的下段全接通期间的上述分流电阻的两端的电位差来检测在上述交流旋转电机中流动的各相的电流的电流检测处理,
且在上述下段全接通期间比预先决定的基准时间短的情况下,使表示上述交流电压指令的有效值相对于上述第二逆变器的直流侧的电压的比率的调制度降低。
38.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驱动装置,其中,
还具备对上述第一逆变器和上述第二逆变器进行驱动控制的逆变器控制装置,
上述各相用开关元件单元具备和与上述交流旋转电机的连接部相比设置在靠上述直流电源的正极侧的上段开关元件、以及和上述连接部相比设置在靠上述直流电源的负极侧的下段开关元件,
上述分流电阻被设置为对在上述各相用开关元件单元的各个的上述下段开关元件中流动的电流进行检测,
对于上述逆变器控制装置而言,
基于多个相的交流电压的指令亦即交流电压指令,分别独立地对上述各相用开关元件单元的上述上段开关元件和上述下段开关元件进行开关控制来对上述交流旋转电机进行PWM控制,
并进行基于多个上述各相用开关元件单元的全部的上述下段开关元件为接通状态的下段全接通期间的上述分流电阻的两端的电位差来检测在上述交流旋转电机中流动的各相的电流的电流检测处理,
且在上述下段全接通期间比预先决定的基准时间短的情况下,使表示上述交流电压指令的有效值相对于上述第二逆变器的直流侧的电压的比率的调制度降低。
39.根据权利要求9~11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驱动装置,其中,
还具备对上述第一逆变器和上述第二逆变器进行驱动控制的逆变器控制装置,
上述各相用开关元件单元具备和与上述交流旋转电机的连接部相比设置在靠上述直流电源的正极侧的上段开关元件、以及和上述连接部相比设置在靠上述直流电源的负极侧的下段开关元件,
上述分流电阻被设置为对在上述各相用开关元件单元的各个的上述下段开关元件中流动的电流进行检测,
对于上述逆变器控制装置而言,
基于多个相的交流电压的指令亦即交流电压指令,分别独立地对上述各相用开关元件单元的上述上段开关元件和上述下段开关元件进行开关控制来对上述交流旋转电机进行PWM控制,
并进行基于多个上述各相用开关元件单元的全部的上述下段开关元件为接通状态的下段全接通期间的上述分流电阻的两端的电位差来检测在上述交流旋转电机中流动的各相的电流的电流检测处理,
且在上述下段全接通期间比预先决定的基准时间短的情况下,使表示上述交流电压指令的有效值相对于上述第二逆变器的直流侧的电压的比率的调制度降低。
40.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驱动装置,其中,
还具备对上述第一逆变器和上述第二逆变器进行驱动控制的逆变器控制装置,
上述各相用开关元件单元具备和与上述交流旋转电机的连接部相比设置在靠上述直流电源的正极侧的上段开关元件、以及和上述连接部相比设置在靠上述直流电源的负极侧的下段开关元件,
上述分流电阻被设置为对在上述各相用开关元件单元的各个的上述下段开关元件中流动的电流进行检测,
对于上述逆变器控制装置而言,
基于多个相的交流电压的指令亦即交流电压指令,分别独立地对上述各相用开关元件单元的上述上段开关元件和上述下段开关元件进行开关控制来对上述交流旋转电机进行PWM控制,
并进行基于多个上述各相用开关元件单元的全部的上述下段开关元件为接通状态的下段全接通期间的上述分流电阻的两端的电位差来检测在上述交流旋转电机中流动的各相的电流的电流检测处理,
且在上述下段全接通期间比预先决定的基准时间短的情况下,使表示上述交流电压指令的有效值相对于上述第二逆变器的直流侧的电压的比率的调制度降低。
41.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驱动装置,其中,
还具备对上述第一逆变器和上述第二逆变器进行驱动控制的逆变器控制装置,
上述各相用开关元件单元具备和与上述交流旋转电机的连接部相比设置在靠上述直流电源的正极侧的上段开关元件、以及和上述连接部相比设置在靠上述直流电源的负极侧的下段开关元件,
上述分流电阻被设置为对在上述各相用开关元件单元的各个的上述下段开关元件中流动的电流进行检测,
对于上述逆变器控制装置而言,
基于多个相的交流电压的指令亦即交流电压指令,分别独立地对上述各相用开关元件单元的上述上段开关元件和上述下段开关元件进行开关控制来对上述交流旋转电机进行PWM控制,
并进行基于多个上述各相用开关元件单元的全部的上述下段开关元件为接通状态的下段全接通期间的上述分流电阻的两端的电位差来检测在上述交流旋转电机中流动的各相的电流的电流检测处理,
且在上述下段全接通期间比预先决定的基准时间短的情况下,使表示上述交流电压指令的有效值相对于上述第二逆变器的直流侧的电压的比率的调制度降低。
42.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驱动装置,其中,
还具备对上述第一逆变器和上述第二逆变器进行驱动控制的逆变器控制装置,
上述各相用开关元件单元具备和与上述交流旋转电机的连接部相比设置在靠上述直流电源的正极侧的上段开关元件、以及和上述连接部相比设置在靠上述直流电源的负极侧的下段开关元件,
上述分流电阻被设置为对在上述各相用开关元件单元的各个的上述下段开关元件中流动的电流进行检测,
对于上述逆变器控制装置而言,
基于多个相的交流电压的指令亦即交流电压指令,分别独立地对上述各相用开关元件单元的上述上段开关元件和上述下段开关元件进行开关控制来对上述交流旋转电机进行PWM控制,
并进行基于多个上述各相用开关元件单元的全部的上述下段开关元件为接通状态的下段全接通期间的上述分流电阻的两端的电位差来检测在上述交流旋转电机中流动的各相的电流的电流检测处理,
且在上述下段全接通期间比预先决定的基准时间短的情况下,使表示上述交流电压指令的有效值相对于上述第二逆变器的直流侧的电压的比率的调制度降低。
43.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驱动装置,其中,
还具备对上述第一逆变器和上述第二逆变器进行驱动控制的逆变器控制装置,
上述各相用开关元件单元具备和与上述交流旋转电机的连接部相比设置在靠上述直流电源的正极侧的上段开关元件、以及和上述连接部相比设置在靠上述直流电源的负极侧的下段开关元件,
上述分流电阻被设置为对在上述各相用开关元件单元的各个的上述下段开关元件中流动的电流进行检测,
对于上述逆变器控制装置而言,
基于多个相的交流电压的指令亦即交流电压指令,分别独立地对上述各相用开关元件单元的上述上段开关元件和上述下段开关元件进行开关控制来对上述交流旋转电机进行PWM控制,
并进行基于多个上述各相用开关元件单元的全部的上述下段开关元件为接通状态的下段全接通期间的上述分流电阻的两端的电位差来检测在上述交流旋转电机中流动的各相的电流的电流检测处理,
且在上述下段全接通期间比预先决定的基准时间短的情况下,使表示上述交流电压指令的有效值相对于上述第二逆变器的直流侧的电压的比率的调制度降低。
44.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驱动装置,其中,
还具备对上述第一逆变器和上述第二逆变器进行驱动控制的逆变器控制装置,
上述各相用开关元件单元具备和与上述交流旋转电机的连接部相比设置在靠上述直流电源的正极侧的上段开关元件、以及和上述连接部相比设置在靠上述直流电源的负极侧的下段开关元件,
上述分流电阻被设置为对在上述各相用开关元件单元的各个的上述下段开关元件中流动的电流进行检测,
对于上述逆变器控制装置而言,
基于多个相的交流电压的指令亦即交流电压指令,分别独立地对上述各相用开关元件单元的上述上段开关元件和上述下段开关元件进行开关控制来对上述交流旋转电机进行PWM控制,
并进行基于多个上述各相用开关元件单元的全部的上述下段开关元件为接通状态的下段全接通期间的上述分流电阻的两端的电位差来检测在上述交流旋转电机中流动的各相的电流的电流检测处理,
且在上述下段全接通期间比预先决定的基准时间短的情况下,使表示上述交流电压指令的有效值相对于上述第二逆变器的直流侧的电压的比率的调制度降低。
45.根据权利要求17~19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驱动装置,其中,
还具备对上述第一逆变器和上述第二逆变器进行驱动控制的逆变器控制装置,
上述各相用开关元件单元具备和与上述交流旋转电机的连接部相比设置在靠上述直流电源的正极侧的上段开关元件、以及和上述连接部相比设置在靠上述直流电源的负极侧的下段开关元件,
上述分流电阻被设置为对在上述各相用开关元件单元的各个的上述下段开关元件中流动的电流进行检测,
对于上述逆变器控制装置而言,
基于多个相的交流电压的指令亦即交流电压指令,分别独立地对上述各相用开关元件单元的上述上段开关元件和上述下段开关元件进行开关控制来对上述交流旋转电机进行PWM控制,
并进行基于多个上述各相用开关元件单元的全部的上述下段开关元件为接通状态的下段全接通期间的上述分流电阻的两端的电位差来检测在上述交流旋转电机中流动的各相的电流的电流检测处理,
且在上述下段全接通期间比预先决定的基准时间短的情况下,使表示上述交流电压指令的有效值相对于上述第二逆变器的直流侧的电压的比率的调制度降低。
46.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驱动装置,其中,
还具备对上述第一逆变器和上述第二逆变器进行驱动控制的逆变器控制装置,
上述各相用开关元件单元具备和与上述交流旋转电机的连接部相比设置在靠上述直流电源的正极侧的上段开关元件、以及和上述连接部相比设置在靠上述直流电源的负极侧的下段开关元件,
上述分流电阻被设置为对在上述各相用开关元件单元的各个的上述下段开关元件中流动的电流进行检测,
对于上述逆变器控制装置而言,
基于多个相的交流电压的指令亦即交流电压指令,分别独立地对上述各相用开关元件单元的上述上段开关元件和上述下段开关元件进行开关控制来对上述交流旋转电机进行PWM控制,
并进行基于多个上述各相用开关元件单元的全部的上述下段开关元件为接通状态的下段全接通期间的上述分流电阻的两端的电位差来检测在上述交流旋转电机中流动的各相的电流的电流检测处理,
且在上述下段全接通期间比预先决定的基准时间短的情况下,使表示上述交流电压指令的有效值相对于上述第二逆变器的直流侧的电压的比率的调制度降低。
47.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驱动装置,其中,
还具备对上述第一逆变器和上述第二逆变器进行驱动控制的逆变器控制装置,
上述各相用开关元件单元具备和与上述交流旋转电机的连接部相比设置在靠上述直流电源的正极侧的上段开关元件、以及和上述连接部相比设置在靠上述直流电源的负极侧的下段开关元件,
上述分流电阻被设置为对在上述各相用开关元件单元的各个的上述下段开关元件中流动的电流进行检测,
对于上述逆变器控制装置而言,
基于多个相的交流电压的指令亦即交流电压指令,分别独立地对上述各相用开关元件单元的上述上段开关元件和上述下段开关元件进行开关控制来对上述交流旋转电机进行PWM控制,
并进行基于多个上述各相用开关元件单元的全部的上述下段开关元件为接通状态的下段全接通期间的上述分流电阻的两端的电位差来检测在上述交流旋转电机中流动的各相的电流的电流检测处理,
且在上述下段全接通期间比预先决定的基准时间短的情况下,使表示上述交流电压指令的有效值相对于上述第二逆变器的直流侧的电压的比率的调制度降低。
48.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驱动装置,其中,
还具备对上述第一逆变器和上述第二逆变器进行驱动控制的逆变器控制装置,
上述各相用开关元件单元具备和与上述交流旋转电机的连接部相比设置在靠上述直流电源的正极侧的上段开关元件、以及和上述连接部相比设置在靠上述直流电源的负极侧的下段开关元件,
上述分流电阻被设置为对在上述各相用开关元件单元的各个的上述下段开关元件中流动的电流进行检测,
对于上述逆变器控制装置而言,
基于多个相的交流电压的指令亦即交流电压指令,分别独立地对上述各相用开关元件单元的上述上段开关元件和上述下段开关元件进行开关控制来对上述交流旋转电机进行PWM控制,
并进行基于多个上述各相用开关元件单元的全部的上述下段开关元件为接通状态的下段全接通期间的上述分流电阻的两端的电位差来检测在上述交流旋转电机中流动的各相的电流的电流检测处理,
且在上述下段全接通期间比预先决定的基准时间短的情况下,使表示上述交流电压指令的有效值相对于上述第二逆变器的直流侧的电压的比率的调制度降低。
49.根据权利要求23~27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驱动装置,其中,
还具备对上述第一逆变器和上述第二逆变器进行驱动控制的逆变器控制装置,
上述各相用开关元件单元具备和与上述交流旋转电机的连接部相比设置在靠上述直流电源的正极侧的上段开关元件、以及和上述连接部相比设置在靠上述直流电源的负极侧的下段开关元件,
上述分流电阻被设置为对在上述各相用开关元件单元的各个的上述下段开关元件中流动的电流进行检测,
对于上述逆变器控制装置而言,
基于多个相的交流电压的指令亦即交流电压指令,分别独立地对上述各相用开关元件单元的上述上段开关元件和上述下段开关元件进行开关控制来对上述交流旋转电机进行PWM控制,
并进行基于多个上述各相用开关元件单元的全部的上述下段开关元件为接通状态的下段全接通期间的上述分流电阻的两端的电位差来检测在上述交流旋转电机中流动的各相的电流的电流检测处理,
且在上述下段全接通期间比预先决定的基准时间短的情况下,使表示上述交流电压指令的有效值相对于上述第二逆变器的直流侧的电压的比率的调制度降低。
50.根据权利要求28所述的驱动装置,其中,
还具备对上述第一逆变器和上述第二逆变器进行驱动控制的逆变器控制装置,
上述各相用开关元件单元具备和与上述交流旋转电机的连接部相比设置在靠上述直流电源的正极侧的上段开关元件、以及和上述连接部相比设置在靠上述直流电源的负极侧的下段开关元件,
上述分流电阻被设置为对在上述各相用开关元件单元的各个的上述下段开关元件中流动的电流进行检测,
对于上述逆变器控制装置而言,
基于多个相的交流电压的指令亦即交流电压指令,分别独立地对上述各相用开关元件单元的上述上段开关元件和上述下段开关元件进行开关控制来对上述交流旋转电机进行PWM控制,
并进行基于多个上述各相用开关元件单元的全部的上述下段开关元件为接通状态的下段全接通期间的上述分流电阻的两端的电位差来检测在上述交流旋转电机中流动的各相的电流的电流检测处理,
且在上述下段全接通期间比预先决定的基准时间短的情况下,使表示上述交流电压指令的有效值相对于上述第二逆变器的直流侧的电压的比率的调制度降低。
51.根据权利要求29~31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驱动装置,其中,
还具备对上述第一逆变器和上述第二逆变器进行驱动控制的逆变器控制装置,
上述各相用开关元件单元具备和与上述交流旋转电机的连接部相比设置在靠上述直流电源的正极侧的上段开关元件、以及和上述连接部相比设置在靠上述直流电源的负极侧的下段开关元件,
上述分流电阻被设置为对在上述各相用开关元件单元的各个的上述下段开关元件中流动的电流进行检测,
对于上述逆变器控制装置而言,
基于多个相的交流电压的指令亦即交流电压指令,分别独立地对上述各相用开关元件单元的上述上段开关元件和上述下段开关元件进行开关控制来对上述交流旋转电机进行PWM控制,
并进行基于多个上述各相用开关元件单元的全部的上述下段开关元件为接通状态的下段全接通期间的上述分流电阻的两端的电位差来检测在上述交流旋转电机中流动的各相的电流的电流检测处理,
且在上述下段全接通期间比预先决定的基准时间短的情况下,使表示上述交流电压指令的有效值相对于上述第二逆变器的直流侧的电压的比率的调制度降低。
52.根据权利要求32所述的驱动装置,其中,
还具备对上述第一逆变器和上述第二逆变器进行驱动控制的逆变器控制装置,
上述各相用开关元件单元具备和与上述交流旋转电机的连接部相比设置在靠上述直流电源的正极侧的上段开关元件、以及和上述连接部相比设置在靠上述直流电源的负极侧的下段开关元件,
上述分流电阻被设置为对在上述各相用开关元件单元的各个的上述下段开关元件中流动的电流进行检测,
对于上述逆变器控制装置而言,
基于多个相的交流电压的指令亦即交流电压指令,分别独立地对上述各相用开关元件单元的上述上段开关元件和上述下段开关元件进行开关控制来对上述交流旋转电机进行PWM控制,
并进行基于多个上述各相用开关元件单元的全部的上述下段开关元件为接通状态的下段全接通期间的上述分流电阻的两端的电位差来检测在上述交流旋转电机中流动的各相的电流的电流检测处理,
且在上述下段全接通期间比预先决定的基准时间短的情况下,使表示上述交流电压指令的有效值相对于上述第二逆变器的直流侧的电压的比率的调制度降低。
53.根据权利要求33所述的驱动装置,其中,
上述逆变器控制装置被构成为通过电流向量控制来控制上述交流旋转电机,并通过进行磁场削弱控制使上述调制度降低,在上述磁场削弱控制中,调整上述交流电压指令,以使由上述交流旋转电机的定子线圈生成的磁场向减弱转子的励磁磁通的方向变化。
54.根据权利要求34~36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驱动装置,其中,
上述逆变器控制装置被构成为通过电流向量控制来控制上述交流旋转电机,并通过进行磁场削弱控制使上述调制度降低,在上述磁场削弱控制中,调整上述交流电压指令,以使由上述交流旋转电机的定子线圈生成的磁场向减弱转子的励磁磁通的方向变化。
55.根据权利要求37所述的驱动装置,其中,
上述逆变器控制装置被构成为通过电流向量控制来控制上述交流旋转电机,并通过进行磁场削弱控制使上述调制度降低,在上述磁场削弱控制中,调整上述交流电压指令,以使由上述交流旋转电机的定子线圈生成的磁场向减弱转子的励磁磁通的方向变化。
56.根据权利要求38所述的驱动装置,其中,
上述逆变器控制装置被构成为通过电流向量控制来控制上述交流旋转电机,并通过进行磁场削弱控制使上述调制度降低,在上述磁场削弱控制中,调整上述交流电压指令,以使由上述交流旋转电机的定子线圈生成的磁场向减弱转子的励磁磁通的方向变化。
57.根据权利要求39所述的驱动装置,其中,
上述逆变器控制装置被构成为通过电流向量控制来控制上述交流旋转电机,并通过进行磁场削弱控制使上述调制度降低,在上述磁场削弱控制中,调整上述交流电压指令,以使由上述交流旋转电机的定子线圈生成的磁场向减弱转子的励磁磁通的方向变化。
58.根据权利要求40~44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驱动装置,其中,
上述逆变器控制装置被构成为通过电流向量控制来控制上述交流旋转电机,并通过进行磁场削弱控制使上述调制度降低,在上述磁场削弱控制中,调整上述交流电压指令,以使由上述交流旋转电机的定子线圈生成的磁场向减弱转子的励磁磁通的方向变化。
59.根据权利要求45所述的驱动装置,其中,
上述逆变器控制装置被构成为通过电流向量控制来控制上述交流旋转电机,并通过进行磁场削弱控制使上述调制度降低,在上述磁场削弱控制中,调整上述交流电压指令,以使由上述交流旋转电机的定子线圈生成的磁场向减弱转子的励磁磁通的方向变化。
60.根据权利要求46~48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驱动装置,其中,
上述逆变器控制装置被构成为通过电流向量控制来控制上述交流旋转电机,并通过进行磁场削弱控制使上述调制度降低,在上述磁场削弱控制中,调整上述交流电压指令,以使由上述交流旋转电机的定子线圈生成的磁场向减弱转子的励磁磁通的方向变化。
61.根据权利要求49所述的驱动装置,其中,
上述逆变器控制装置被构成为通过电流向量控制来控制上述交流旋转电机,并通过进行磁场削弱控制使上述调制度降低,在上述磁场削弱控制中,调整上述交流电压指令,以使由上述交流旋转电机的定子线圈生成的磁场向减弱转子的励磁磁通的方向变化。
62.根据权利要求50所述的驱动装置,其中,
上述逆变器控制装置被构成为通过电流向量控制来控制上述交流旋转电机,并通过进行磁场削弱控制使上述调制度降低,在上述磁场削弱控制中,调整上述交流电压指令,以使由上述交流旋转电机的定子线圈生成的磁场向减弱转子的励磁磁通的方向变化。
63.根据权利要求51所述的驱动装置,其中,
上述逆变器控制装置被构成为通过电流向量控制来控制上述交流旋转电机,并通过进行磁场削弱控制使上述调制度降低,在上述磁场削弱控制中,调整上述交流电压指令,以使由上述交流旋转电机的定子线圈生成的磁场向减弱转子的励磁磁通的方向变化。
64.根据权利要求52所述的驱动装置,其中,
上述逆变器控制装置被构成为通过电流向量控制来控制上述交流旋转电机,并通过进行磁场削弱控制使上述调制度降低,在上述磁场削弱控制中,调整上述交流电压指令,以使由上述交流旋转电机的定子线圈生成的磁场向减弱转子的励磁磁通的方向变化。
CN201480036270.6A 2013-07-23 2014-03-19 驱动装置 Active CN10534016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9)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153067 2013-07-23
JP2013-153065 2013-07-23
JP2013-153066 2013-07-23
JP2013153067 2013-07-23
JP2013153065A JP6131754B2 (ja) 2013-07-23 2013-07-23 駆動装置及びインバータ制御装置
JP2013153066A JP2015023773A (ja) 2013-07-23 2013-07-23 駆動装置
JP2013197530A JP6268857B2 (ja) 2013-07-23 2013-09-24 駆動装置
JP2013-197530 2013-09-24
PCT/JP2014/057460 WO2015011945A1 (ja) 2013-07-23 2014-03-19 駆動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340169A CN105340169A (zh) 2016-02-17
CN105340169B true CN105340169B (zh) 2018-06-12

Family

ID=5239300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80036270.6A Active CN105340169B (zh) 2013-07-23 2014-03-19 驱动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9634589B2 (zh)
CN (1) CN105340169B (zh)
DE (1) DE112014002742T5 (zh)
WO (1) WO2015011945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3637596B1 (en) * 2017-06-05 2021-11-17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Drive device-integrated rotary electric machine and electric power steering device using same
DK3714541T3 (da) * 2017-11-20 2022-10-31 Linak As Bestemmelse af en elektrisk strøm, der bevæger sig igennem en elektrisk motor ud af en flerhed af elektriske motorer
US20230015422A1 (en) * 2021-07-16 2023-01-19 Haier Us Appliance Solutions, Inc. Direct current load identification system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783693A (zh) * 2004-11-22 2006-06-07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马达控制设备、动力转向设备以及制动控制设备
CN102577070A (zh) * 2009-09-28 2012-07-11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相电流检测装置及使用该相电流检测装置的功率转换装置
CN102570890A (zh) * 2010-12-07 2012-07-11 株式会社电装 用于旋转电机的功率转换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055297B2 (ja) * 1998-12-11 2008-03-05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伝動装置用電動オイルポンプを備えた車両の制御装置
JP4501433B2 (ja) 2003-10-24 2010-07-14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Dcモータのコイル温度推定方法およびその装置
JP4396270B2 (ja) 2003-12-26 2010-01-13 株式会社豊田自動織機 インバータ装置およびモータ制御方法
WO2006009145A1 (ja) * 2004-07-20 2006-01-26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インバータ装置
JP4615405B2 (ja) 2004-11-22 2011-01-19 日立オートモティブ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モータ制御装置、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および制動力制御装置
WO2006057317A1 (ja) * 2004-11-24 2006-06-01 Nsk Ltd. 無結線式モータ、その駆動制御装置及び無結線式モータの駆動制御装置を使用した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4692263B2 (ja) 2005-12-14 2011-06-01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の駆動装置
JP4657329B2 (ja) 2008-07-29 2011-03-23 日立オートモティブ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電力変換装置および電動車両
JP5446937B2 (ja) * 2009-06-24 2014-03-19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電子回路内蔵型モータ
JP4957815B2 (ja) * 2009-06-24 2012-06-20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半導体モジュール及びそれを用いた電子回路内蔵型モータ
JP2011125130A (ja) 2009-12-10 2011-06-23 Panasonic Corp インバータ駆動装置
JP5083305B2 (ja) * 2009-12-24 2012-11-28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電動機駆動装置、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5093698B2 (ja) * 2010-05-28 2012-12-12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電動機駆動装置、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5521914B2 (ja) * 2010-09-02 2014-06-18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電力変換装置、及び、これを用いた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5375874B2 (ja) * 2011-05-13 2013-12-25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モータ駆動装置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783693A (zh) * 2004-11-22 2006-06-07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马达控制设备、动力转向设备以及制动控制设备
CN102577070A (zh) * 2009-09-28 2012-07-11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相电流检测装置及使用该相电流检测装置的功率转换装置
CN102570890A (zh) * 2010-12-07 2012-07-11 株式会社电装 用于旋转电机的功率转换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60156292A1 (en) 2016-06-02
WO2015011945A1 (ja) 2015-01-29
DE112014002742T5 (de) 2016-03-31
US9634589B2 (en) 2017-04-25
CN105340169A (zh) 2016-02-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340167B (zh) 驱动装置
CN105324932B (zh) 驱动装置
US7891451B2 (en) Power controller and vehicle equipped with power controller
JP3555567B2 (ja) 回転電機の制御装置
EP3444140A1 (en) Tactical vehicle to grid electric power architecture
WO2011135694A1 (ja) 電力変換装置
JP6131754B2 (ja) 駆動装置及びインバータ制御装置
CN101025156B (zh) 一种直流变频压缩机驱动装置和方法
CN107161030A (zh) 旋转电机驱动装置的控制装置
CN102282758A (zh) 交流电动机的控制装置及电动车辆
US20060103342A1 (en) Motor drive device for air conditioner
JP2009194964A (ja) 回転機の制御装置、及び回転機の制御システム
CN103560745A (zh) 电动机控制装置和冰箱
JP4655119B2 (ja) 電力変換回路、及び多相回転機の制御装置
CN103999340A (zh) 矩阵变换器
CN105340169B (zh) 驱动装置
JP2011223871A (ja) 多相回転電機の制御装置、多相電動機の制御装置
CN105453411B (zh) 控制装置
CN102255598A (zh) 一种基于矢量控制的多相感应电机电子变极控制方法
WO2011135695A1 (ja) 電力変換装置
JP6268857B2 (ja) 駆動装置
JP6080996B1 (ja) 電動機駆動システム
CN101814887B (zh) 低损耗混合式步进电机驱动控制方法
Wang et al. High frequency bidirectional isolated matrix converter for AC-motor drives with model predictive control
JP2015023773A (ja) 駆動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