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339252A - 车辆 - Google Patents

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339252A
CN105339252A CN201480037043.5A CN201480037043A CN105339252A CN 105339252 A CN105339252 A CN 105339252A CN 201480037043 A CN201480037043 A CN 201480037043A CN 105339252 A CN105339252 A CN 10533925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necting rod
body shell
rod mechanism
light fixture
vehic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80037043.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佐佐木薰
平山洋介
高野和久
饭塚利男
野口浩稔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amah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Yamah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amah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Yamah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533925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33925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JCYCLE SADDLES OR SEATS; AUXILIARY DEVICES OR ACCESSORIES SPECIALLY ADAPTED TO CY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ARTICLE CARRIERS OR CYCLE PROTECTORS
    • B62J6/00Arrangement of optical signalling or lighting devices on cycles; Mounting or supporting thereof; Circuits therefor
    • B62J6/05Direction indicators
    • B62J6/055Electrical means, e.g. lamp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JCYCLE SADDLES OR SEATS; AUXILIARY DEVICES OR ACCESSORIES SPECIALLY ADAPTED TO CY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ARTICLE CARRIERS OR CYCLE PROTECTORS
    • B62J6/00Arrangement of optical signalling or lighting devices on cycles; Mounting or supporting thereof; Circuits therefor
    • B62J6/02Headlights
    • B62J6/022Headligh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otorcycles or the lik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25/00Axle suspensions
    • B62K25/04Axle suspensions for mounting axles resiliently on cycle frame or fork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5/00Cycles with handlebars, equipped with three or more main road wheels
    • B62K5/02Tricycles
    • B62K5/027Motorcycles with three wheel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5/00Cycles with handlebars, equipped with three or more main road wheels
    • B62K5/02Tricycles
    • B62K5/05Tricycles characterised by a single rear wheel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5/00Cycles with handlebars, equipped with three or more main road wheels
    • B62K5/08Cycles with handlebars, equipped with three or more main road wheels with steering devices acting on two or more wheel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5/00Cycles with handlebars, equipped with three or more main road wheels
    • B62K5/10Cycles with handlebars, equipped with three or more main road wheels with means for inwardly inclining the vehicle body on bend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JCYCLE SADDLES OR SEATS; AUXILIARY DEVICES OR ACCESSORIES SPECIALLY ADAPTED TO CY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ARTICLE CARRIERS OR CYCLE PROTECTORS
    • B62J6/00Arrangement of optical signalling or lighting devices on cycles; Mounting or supporting thereof; Circuits therefor
    • B62J6/01Electric circui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JCYCLE SADDLES OR SEATS; AUXILIARY DEVICES OR ACCESSORIES SPECIALLY ADAPTED TO CY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ARTICLE CARRIERS OR CYCLE PROTECTORS
    • B62J6/00Arrangement of optical signalling or lighting devices on cycles; Mounting or supporting thereof; Circuits therefor
    • B62J6/20Arrangement of reflectors, e.g. on the wheel spokes ; Lighting devices mounted on wheel spok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Lighting Device Outwards From Vehicle And Optical Signal (AREA)
  • Axle Suspensions And Sidecars For Cycles (AREA)
  • Automatic Cycles, And Cycle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车辆,能够避免右灯具和左灯具与连杆机构的干涉,并抑制车辆的宽度方向的大型化。当从上中间轴线C的前方观察时,右灯具(70R)的右连杆侧方部(70RR)位于上横向部(51)旋转时连杆机构(5)所通过的轨迹的右方。当从上中间轴线C的前方观察时,右连杆侧方部(70RR)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比车身罩(22)的右端部(221R)靠左方的位置,并且位于比上中间轴线C靠上方的位置,且位于比上横向部(51)相对于车身框架(21)朝向顺时针方向(R2)最大幅度地旋转时的连杆机构(5)的上端部靠下方的位置。

Description

车辆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包括能够倾斜的车身框架和两个前轮的车辆。
背景技术
已知包括能够在右转弯时向右方倾斜、左转弯时向左方倾斜的车身框架、以及在该车身框架的左右方向上排列设置的两个前轮的车辆(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2、3和非专利文献1)。
先行技術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公开2005-313876号公报;
专利文献2:德国专利申请公开102010052716号公报;
专利文献3:美国外观设计专利D547,242S公报。
非专利文献
非专利文献1:Catalogopartidiricambio,MP3300ieLTMod.ZAPM64102,Piaggio公司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包括能够倾斜的车身框架和两个前轮的车辆包括连杆机构。专利文献1、2、3和非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车辆包括所谓的平行四边形式的连杆机构。
该连杆机构包括上横向部和下横向部。另外,该连杆机构包括支承支承上横向部和下横向部的右端部的右侧向部、以及支承支承上横向部和下横向部的左端部的左侧向部。上横向部和下横向部的中间部在转向轴的前后被支承支承在车身框架上。
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车辆中,车身框架的头管以下端位于比上端靠前方的方式倾斜配置。上横向部和下横向部以能够围绕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旋转轴线旋转的方式支承在车身框架的头管上。与车身框架的倾斜连动地,上横向部和下横向部相对于车身框架旋转。一旦上横向部和下横向部旋转,则在车身框架的上下方向和前后方向上的两个前轮的相对位置变化。另外,在车身框架的直立状态下,上横向部和下横向部设置在比两个前轮靠车身框架的上下方向的上方的位置。
包括能够倾斜的车身框架和两个前轮的车辆包括右缓冲装置和左缓冲装置,右缓冲装置以能够在车身框架的上下方向上移动的方式支承右前轮,左缓冲装置以能够在车身框架的上下方向上移动的方式支承左前轮。右缓冲装置以能够围绕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右转向轴线旋转的方式支承在右侧向部。左缓冲装置以能够围绕与右转向轴线平行的左转向轴线旋转的方式支承在左侧向部。右前轮支承于右缓冲装置的下部。左前轮支承于左缓冲装置的下部。
如上所述,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车辆通过在两个前轮的上方配置连杆机构,缩小了两个前轮的间隔。其结果是,车辆的宽度尺寸被紧凑地构成。
但是,在这样的车辆的宽度尺寸被紧凑构成的、包括能够倾斜的车身框架和两个前轮的车辆中,通过左右配置一对转向信号指示灯,有可能车辆的宽度尺寸大型化。因此,专利文献3所记载的车辆将左右一对转向信号指示灯分别设置在左右的前挡泥板上。通过在该部位设置转向信号指示灯,专利文献3所记载的车辆避免转向信号指示灯那样的右灯具和左灯具与连杆机构的干涉,并抑制车辆的宽度方向的大型化。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如下包括能够倾斜的车身框架和两个前轮的车辆,所述车辆即使将右灯具和左灯具设置在于以往不同的位置,也能够在避免右灯具和左灯具与连杆机构的干涉,并抑制车辆的宽度方向的大型化。
用于解决问题的手段
(1)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可采用的一种方式是:
一种车辆,包括:
车身框架,在右转弯时所述车身框架能够向所述车辆的右方倾斜,在左转弯时所述车身框架能够向所述车辆的左方倾斜;
右前轮和左前轮,所述右前轮和所述左前轮在所述车身框架的左右方向上排列配置,并能够转向;
右缓冲装置,所述右缓冲装置在下部支承所述右前轮,并缓冲所述右前轮在所述车身框架的上下方向上相对于上部的位移;
左缓冲装置,所述左缓冲装置在下部支承所述左前轮,并缓冲所述左前轮在所述车身框架的上下方向上相对于上部的位移;
连杆机构;
车身罩,所述车身罩覆盖所述连杆机构的至少一部分;以及
右灯具和左灯具,所述右灯具和所述左灯具在所述车身框架的左右方向上排列设置,且所述右灯具包含右光源,所述左灯具包含左光源,
所述连杆机构包括:
右侧向部,所述右侧向部支承所述右缓冲装置的上部,以使所述右缓冲装置的上部能够围绕沿所述车身框架的上下方向延伸的右转向轴线旋转;
左侧向部,所述左侧向部支承所述左缓冲装置的上部,以使所述左缓冲装置的上部能够围绕与所述右转向轴线平行的左转向轴线旋转;
上横向部,所述上横向部在右端部支承所述右侧向部的上部,以使所述右侧向部的上部能够围绕沿所述车身框架的前后方向延伸的上右轴线旋转,并在左端部支承所述左侧向部的上部,以使所述左侧向部的上部能够围绕与所述上右轴线平行的上左轴线旋转,中间部被以能够围绕与所述上右轴线和所述上左轴线平行的上中间轴线旋转的方式支承在所述车身框架上;
下横向部,所述下横向部在右端部支承所述右侧向部的下部,以使所述右侧向部的下部能够围绕与所述上右轴线平行的下右轴线旋转,在左端部支承所述左侧向部的下部,以使所述左侧向部的下部能够围绕与所述上左轴线平行的下左轴线旋转,中间部被以能够与所述上中间轴线平行的下中间轴线旋转的方式支承在所述车身框架上;
所述右灯具具有右连杆侧方部,
当从侧方观察直立状态的所述车辆时,所述右连杆侧方部位于比所述连杆机构的前端部靠后方、比所述连杆机构的后端部靠前方,所述连杆机构的前端部在所述车身框架的上下方向上位于比所述上中间轴线靠上方的位置,所述连杆机构的后端部在所述车身框架的上下方向上位于比所述上中间轴线靠上方的位置,
当从所述上中间轴线的前方观察直立状态的车辆时,在所述车身框架的左右方向上,所述右连杆侧方部位于所述上横向部相对于所述车身框架旋转时所述连杆机构所通过的轨迹的右方的位置,
当从所述上中间轴线的前方观察直立状态的车辆时,所述右连杆侧方部的至少一部分在所述车身框架的左右方向上位于比所述车身罩的右端部靠左方的位置,且位于比所述车身框架的上下方向上的所述上中间轴线靠上方的位置,并且,在所述车身框架的上下方向上,位于比所述上横向部相对于所述车身框架朝向顺时针方向最大幅度地旋转时的所述连杆机构的上端部靠下方的位置,
所述左灯具具有左连杆侧方部,
当从侧方观察直立状态的所述车辆时,在所述上中间轴线方向上,所述左连杆侧方部位于比所述连杆机构的前端部靠后方的位置,且位于比所述连杆机构的后端部靠前方的左连杆侧方部,所述连杆机构的前端部在所述车身框架的上下方向上位于比所述上中间轴线靠上方的位置,所述连杆机构的后端部在所述车身框架的上下方向上位于比所述上中间轴线靠上方的位置,
当从所述上中间轴线的前方观察直立状态的车辆时,在所述车身框架的左右方向上,所述左连杆侧方部位于所述上横向部相对于所述车身框架旋转时所述连杆机构所通过的轨迹的左方的位置,
当从所述上中间轴线的前方观察直立状态的车辆时,所述左连杆侧方部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比所述车身框架的左右方向上的所述车身罩的左端部靠右方的位置,且位于比所述车身框架的上下方向上的所述上中间轴线靠上方的位置,并且,在所述车身框架的上下方向上,位于比所述上横向部相对于所述车身框架朝向逆时针方向最大幅度地旋转时的所述连杆机构的上端部靠下方的位置。
在本发明所涉及的车辆中,当从上中间轴线的前方观察直立状态的车身框架时,上横向部相对于车身框架旋转时连杆机构所通过的轨迹随着与上中间轴线相比越往上方,其车身框架的左右方向的尺寸越小。本发明利用该连杆机构的特性,用以下的方式配置左灯具和右灯具。
当从上中间轴线方向的前方观察直立状态的车身框架时,右灯具在车身框架的左右方向上配置在连杆机构所通过的轨迹的右方。当从上中间轴线的前方观察直立状态的车身框架时,左灯具在车身框架的左右方向上配置在连杆机构所通过的轨迹的左方。
而且,当从上中间轴线的前方观察直立状态的车身框架时,右灯具的至少一部分配置在比车身框架的左右方向上的车身罩的右端部靠左方、且比车身框架的上下方向上的上中间轴线靠上方、且在车身框架的上下方向上、比上横向部相对于车身框架朝向从前方观察时的顺时针方向最大幅度地旋转时的所述连杆机构的上端部靠下方的位置。当从上中间轴线的前方观察直立状态的车身框架时,左灯具的至少一部分配置在比车身框架的左右方向上的车身罩的左端部靠右方、且比车身框架的上下方向上的上中间轴线靠上方、且在车身框架的上下方向上、比上横向部相对于车身框架朝向从前方观察时的逆时针方向最大幅度地旋转时的所述连杆机构的上端部靠下方的位置。
由此,在避免与连杆机构的干涉,且抑制左灯具和右灯具在车身框架的左右方向上、即在车辆的宽度方向上被配置在超出必要地远离的位置。
由此,能够避免右灯具和左灯具与连杆机构的干涉,并抑制车辆的宽度方向的大型化。
在上述本发明所涉及的车辆中,也可以采用以下的构成。
(2)当从前方观察直立状态的车辆时,在所述车身框架的左右方向上,在所述右灯具和所述左灯具之间具有中间灯具,
所述中间灯具的至少一部分在所述车身框架的上下方向上位于比所述右灯具和所述左灯具靠下方的位置,在所述上中间轴线方向上位于比所述连杆机构靠前方的位置。
当从前方观察车辆直立状态的车辆时,在车身框架的左右方向上,右灯具和左灯具分别在配置在连杆机构的轨迹的右方和左方。因此,在车身框架的前后方向上的连杆机构的前方的空间的设计自由度高。另外,该连杆机构的前方的空间是:即使连杆机构动作,连杆机构的各部件也不通过的区域。即,即使使用该连杆机构的前方的空间配置头灯等中间灯具,也能够避免中间灯具与连杆机构干涉。
而且,如果将中间灯具的至少一部分配置在车身框架的上下方向上比右灯具和左灯具靠下方的位置,则当从前方观察车辆直立的状态的车辆时,右灯具、中间灯具、左灯具不是在一条直线上排列,而是它们形成倒三角形。因此,在配置中间灯具时,在车身框架的上下方向上,左灯具、右灯具和中间灯具不是排列在相同的位置,因此车宽度方向的大型化受到抑制。因此,能够避免右灯具和左灯具和连杆机构的干涉,并抑制车辆的宽度方向的大型化。另外,能够增大右灯具和中间灯具的间隔、左灯具和中间灯具的间隔。
在上述本发明涉及的车辆中,也可以采用以下的构成。
(3)所述车身罩具有右开口部和左开口部,
所述右连杆侧方部的一部分位于所述车身罩的所述右开口部的内侧,其他部分位于所述车身罩的所述右开口部的外侧,
所述左连杆侧方部的一部分位于所述车身罩的所述左开口部的内侧,其他部分位于所述车身罩的所述左开口部的外侧。
在车身罩的内侧、且在车身罩和连杆机构之间,为了避免它们干涉,设置有空间。根据本发明所涉及的车辆,能够不仅利用前述的连杆机构的特性,也利用车身罩的内侧、且车身罩和连杆机构之间的空间配置左灯具和右灯具。因此能够避免右灯具和左灯具和连杆机构的干涉,并抑制车辆的宽度方向的大型化。
在上述本发明涉及的车辆中,也可以采用以下的构成。
(4)所述右连杆侧方部包括位于所述车身罩的所述右开口部的外侧、且使所述右光源的光透过的右外罩的至少一部分,
所述左连杆侧方部包括位于所述车身罩的所述左开口部的外侧、且使所述左光源的光透过的左外罩的至少一部分。
右连杆侧方部包括成为发光面的右外罩的至少一部分,左连杆侧方部包括成为发光面的左外罩的至少一部分。因此,即使以发光面配置在高的位置的方式构成车辆,也能够避免右灯具以及左灯具和连杆机构的干涉,并抑制车辆的宽度方向的大型化。
在上述本发明涉及的车辆中,也可以采用以下的构成。
(5)所述右灯具具有将所述右灯具相对于所述车身框架固定的右安装部,
所述右安装部的至少一部分在所述上中间轴线方向上位于比所述连杆机构的所述前端部靠前方的位置、以及比所述连杆机构的所述后端部靠后方的位置,所述连杆机构的所述前端部在所述车身框架的上下方向上位于比所述上中间轴线靠上方的位置,所述连杆机构的所述后端部在所述车身框架的上下方向上位于比所述上中间轴线靠上方的位置,
所述左灯具具有将所述左灯具相对于所述车身框架固定的左安装部,
所述左安装部的至少一部分在所述上中间轴线方向上位于比所述连杆机构的所述前端部靠前方的位置、或者位于比所述连杆机构的所述后端部靠后方的位置,所述连杆机构的所述前端部在所述车身框架的上下方向上位于比所述上中间轴线靠上方的位置,所述连杆机构的所述后端部在所述车身框架的上下方向上位于比所述上中间轴线靠上方的位置。
将灯具支承到车身框架的安装部需要刚性,因此安装部容易变大。根据本发明所涉及的车辆,通过利用设计自由度高、且难以与连杆机构干涉的连杆机构的前方或后方的空间的一部分设置左右的安装部,能够在避免与连杆机构的干涉的同时将左灯具和右灯具安装在车辆上。因此,与在左连杆侧方部和右连杆侧方部上分别设置左右的安装部的情况相比,能够进一步抑制车辆的宽度方向的大型化。另外,相对于车身框架固定包括直接固定的情况和经由车身罩、支架等间接固定的情况。因此,能够避免右灯具和左灯具与连杆机构的干涉,并抑制车辆的宽度方向的大型化。
在上述本发明涉及的车辆中,也可以采用以下的构成。
(6)所述车身罩具有右开口部和左开口部,
所述右连杆侧方部包括容纳所述右光源的至少一部分的右壳体,
所述右壳体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所述右开口部的外侧,
所述左连杆侧方部包括容纳所述左光源的至少一部分的左壳体,
所述左壳体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所述左开口部的外侧。
由于右壳体的至少一部分位于右开口部的外侧,左壳体的至少一部分位于左开口部的外侧,能够紧凑构成车身罩。另外,由于左右的壳体位于车身罩的外侧,因此容易避免位于车身罩的内侧的连杆机构与右灯具和左灯具的干涉。因此,能够避免右灯具和左灯具与连杆机构的干涉,并抑制车辆的宽度方向的大型化。
在上述本发明涉及的车辆中,也可以采用以下的构成。
(7)所述右灯具具有将所述右灯具相对于所述车身框架固定的右安装部,所述右连杆侧方部包括所述右安装部的至少一部分,
所述左灯具具有将所述左灯具相对于所述车身框架固定的左安装部,所述左连杆侧方部包括所述左安装部的至少一部分。
由于将灯具支承到车身框架上的安装部需要刚性,因此安装部容易变大。根据本发明所涉及的车辆,通过利用连杆机构的右方和左方的空间,能够避免与连杆机构的干涉并避免车宽度方向的大型化,并且能够将左灯具和右灯具安装到车辆上。在左连杆侧方部和右连杆侧方部设置左右的安装部,与在不利用连杆机构的右方和左方的空间而是在左连杆侧方部和右连杆侧方部设置左右的安装部的情况相比,也能够抑制车辆在车宽度方向上大型化。因此能够避免右灯具和左灯具与连杆机构的干涉,并抑制车辆的宽度方向的大型化。另外,相对于车身框架固定包括直接固定的情况,也包括经由车身罩、支架等间接固定的情况。
在上述本发明涉及的车辆中,也可以采用以下的构成。
(8)所述右灯具包括使所述右光源的光透过的右外罩,
所述右外罩的前端部在所述上中间轴线方向上位于比所述连杆机构的所述前端部靠前方的位置,所述连杆机构的所述前端部在所述车身框架的上下方向上位于比所述上中间轴线靠上方的位置,
所述左灯具包括使所述左光源的光透过的左外罩,
所述左外罩的前端部在所述上中间轴线方向上位于比所述连杆机构的所述前端部靠前方的位置,所述连杆机构的所述前端部在所述车身框架的上下方向上位于比所述上中间轴线靠上方的位置。
当从前方观察车辆直立状态的车辆时,右灯具和左灯具分别在车身框架的左右方向上配置在连杆机构的轨迹的右方和左方。即,由于避免与连杆机构的干涉的同时,在连杆机构中的车身框架的左右方向配置左灯具和右灯具,因此,在车身框架的前后方向上连杆机构的前方的空间的设计自由度高。另外,该连杆机构的前方的空间是:即使连杆机构动作,连杆机构的各部件也不通过的空间。根据本发明所涉及的车辆,通过利用设计自由度高、不与连杆机构干涉的连杆机构的前方的空间的一部分,能够抑制左连杆侧方部和右连杆侧方部的大小。而且,能够将右灯具和左灯具形成为沿着上中间轴线长的形状。因此,能够避免车右灯具和左灯具与连杆机构的干涉,并抑制车辆的宽度方向的大型化。
在上述本发明涉及的车辆中,也可以采用以下的构成。
(9)所述右灯具的所述右连杆侧方部包括右光源部的至少一部分,
所述左灯具的所述左连杆侧方部包含左光源部的至少一部分。
能够将发光的左右的光源部配置在高的位置。另外,能够在车身框架的左右方向上将右光源部和左光源部配置在彼此远离的位置。因此,即使以在高的位置设置光源部的方式构成车辆,也能够避免右灯具和左灯具与连杆机构的干涉,并抑制车辆的宽度方向的大型化。
在上述本发明涉及的车辆中,也可以采用以下的构成。
(10)所述右灯具包括能够反射光的右反射部,
所述右连杆侧方部包括所述右反射部的至少一部分,
所述左灯具包括能够反射光的左反射部,
所述左连杆侧方部包括所述左反射部的至少一部分。
能够将发光的左右的反射部配置在高的位置。另外,能够在从车身框架的左右方向上将右反射部和左反射部配置在彼此远离的位置。因此即使以在反射部高的位置且远离左右方向的位置配置的方式构成车辆,也能够避免右灯具和左灯具与连杆机构的干涉,并抑制车辆的宽度方向的大型化。
在上述本发明涉及的车辆中,也可以采用以下的构成。
(11)所述右灯具包括与所述右光源连接的右配线,
所述右配线在所述上中间轴线方向上、在比所述连杆机构的所述前端部靠前方的位置、或者比所述连杆机构的所述后端部靠后方的位置处被相对于所述车身框架固定,所述连杆机构的所述前端部在所述车身框架的上下方向上位于比所述上中间轴线靠上方的位置,所述连杆机构的所述后端部在所述车身框架的上下方向上位于比所述上中间轴线靠上方的位置,
所述左灯具包括与所述左光源连接的左配线,
所述左配线在所述上中间轴线方向上、在比所述连杆机构的所述前端部靠前方的位置、或者比所述连杆机构的所述后端部靠后方的位置处被相对于所述车身框架固定,所述连杆机构的所述前端部在所述车身框架的上下方向上位于比所述上中间轴线靠上方的位置,所述连杆机构的所述后端部在所述车身框架的上下方向上位于比所述上中间轴线靠上方的位置。
根据本发明所涉及的车辆,右配线和左配线以朝向前方或后方延长的状态被相对于车身框架固定。因此,能够抑制右配线和左配线与连杆机构干涉。另外,能够避免在右连杆侧方部固定右配线、或者在左连杆侧方部固定左配线。因此能够避免右灯具和左灯具与连杆机构的干涉,并抑制车辆的宽度方向的大型化。另外,相对于车身框架固定包括直接固定的情况和经由车身罩、支架等间接固定的情况。另外,也包括将左右的配线固定在左灯具和右灯具上的情况。
在上述本发明涉及的车辆中,也可以采用以下的构成。
(12)当从所述上中间轴线的前方观察直立状态的车辆时,所述右灯具的所述右连杆侧方部的右端部位于比所述车身框架的左右方向上的所述车身罩的所述右端部靠左方的位置,
当从所述上中间轴线的前方观察直立状态的车辆时,所述左灯具的所述左连杆侧方部的左端部位于比所述车身框架的左右方向上的所述车身罩的所述左端部靠右方的位置。
根据本发明所涉及的车辆,在车身框架的左右方向上不是右灯具的整体位于比车身罩的右端部靠右方,不是左灯具的整体位于比车身罩的左端部靠左方,能够抑制车辆在宽度方向上大型化。因此能够在抑制右灯具和左灯具与连杆机构的干涉,并抑制车辆的宽度方向的大型化。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涉及的车辆的整体侧视图;
图2是图1的车辆的前部的主视图;
图3是图1的车辆的前部的平面图;
图4是使图1的车辆转向的状态的车辆前部的平面图;
图5是使图1的车辆倾斜的状态的车辆前部的主视图;
图6是使图1的车辆转向且倾斜的状态的车辆前部的主视图;
图7是示出安装部件的示意图;
图8是包含转向信号指示灯和头灯的车辆的主视图;
图9是示出包含转向信号指示灯和头灯的车辆的图;
图10是用于说明连杆机构和转向信号指示灯的位置关系的示意图;
图11是示出左转向信号指示灯的安装结构的示意图;
图12是本发明的变形例所涉及的车辆的、与图10相同的图;
图13是示出左转向信号指示灯的安装结构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所涉及的车辆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车辆的一例,例示具有两个前轮和一个后轮的车辆。
<整体构成>
图1示出从车辆1的左方观察车辆1的整体的侧视图。以下,图中的箭头F表示车辆1的前方向,箭头B表示车辆1的后方向。箭头U表示车辆1的上方向,箭头D表示车辆1的下方向。在说明中表示前后左右的方向的情况,是指从驾驶车辆1的乘员的角度所观看的前后左右的方向。上下方向不仅是铅锤方向,还包括从铅锤方向倾斜的上下方向。车宽方向中央是指在车辆1的车宽方向上的中心位置。左右方向不仅是水平方向,还包括从水平方向倾斜的左右方向。车宽方向的右方是指从车宽方向中央朝向右方的方向。车宽方向的左方是指从车宽方向中央朝向左方的方向。另外,车辆1的无负荷状态是指乘员未乘车、车辆1上没有搭载燃料的状态下、前轮未转向也未倾斜的直立状态。
如图1所示,车辆1包括车辆主体部2、左右一对的前轮3(参照图2)、后轮4、转向机构7和连杆机构5。车辆主体部2包括车身框架21、车身罩22、座椅24和动力单元25。
车身框架21具有头管211、下降框架212、底框架214和后框架213。图1中,车身框架21中,隐藏在车身罩22中的部分用虚线示出。车身框架21支承动力单元25和座椅24等。动力单元25具有发动机或电动机等的驱动源和传动装置等。
头管211配置在车辆1的前部。当从车辆1的侧方观察时,头管211以其上部比起下部位于稍微靠后方侧的方式相对于垂直方向略微倾斜配置。头管211的周围配置有转向机构7和连杆机构5。转向机构7的转向轴60以能够转动的方式插入头管211中。头管211支撑连杆机构5。
头管211是车身框架21的一部分,形成为能够在车辆1右转弯时向车辆1的右方倾斜,在车辆1左转弯时向车辆1的左方倾斜。
下降框架212连接在头管211上。下降框架212配置在头管211的后方,沿着上下方向延伸。底框架214连接在下降框架212的下部。底框架214从下降框架212的下部朝向后方延伸。在底框架214的后方,后框架213朝向后方且上方延伸。后框架213支撑座椅24、动力单元25和尾灯等。
车身框架21被车身罩22覆盖。车身罩22具有前罩221、左右一对的前挡泥板223、腿部挡板225、中心盖226和后挡泥板224。
前罩221位于座椅24的前方。前罩221覆盖转向机构7和连杆机构5的至少一部分。前罩221具有比连杆机构5配置在前方的前部221a。当从侧方观察无负荷状态的车辆1时,前罩221的前部221a设置在比前轮3靠上方的位置。当从侧方观察无负荷状态的车辆1时,前罩221的前部221a配置在比前轮3的前端靠后方的位置。腿部挡板225配置在前罩221的下方、且座椅24的前方。中心盖226配置为覆盖后框架213的周围。
左右一对的前挡泥板223(参照图2)分别配置在前罩221的下方、且左右一对的前轮3的上方。后挡泥板224配置在后轮4的后部上方。
左右一对的前轮3在无负荷状态下配置在头管211的下方且前罩221的下方。后轮4配置在中心盖226和后挡泥板224的下侧。
<转向机构>
图2是从正面观察图1的车辆1的前部时的主视图。图3是从上方观察图1的车辆1的前部时的俯视图。在图2和图3中,示出对车身罩22进行了透视的状态。
如图2和图3所示,转向机构7(车轮转向传递机构的一例)具有转向力传递机构6、左缓冲器33、右缓冲器34和左右一对的前轮3。
左右一对的前轮3包括左前轮31和右前轮32。左前轮31和右前轮32在车身框架21的左右方向上排列配置。左前轮31和右前轮32相对于车宽方向中央左右对称地配置。
另外,在左右一对前挡泥板223中的左前挡泥板227配置在左前轮31的上方。左右一对前挡泥板223中的右前挡泥板228配置在右前轮32的上方。左前轮31支承于左缓冲器33。右前轮32支承于右缓冲器34。
此外,本说明书中,“车身框架21的左右方向”是指在车辆1的主视图中与头管211的轴方向正交的方向。另外,车身框架21的上下方向是指在车辆1的主视图中,沿头管211的轴方向延伸的方向。例如,车身框架21的上下方向在从车辆1的前方观察时,与头管211的轴方向一致。如图2所示,在车辆1直立的状态下,当从车辆1的前方观察时,车身框架21的右方RF和水平方向的右方R一致。因此,宰图2中,仅表示水平方向的右方R。如图5所示,在车辆1相对于路面倾斜的状态下,当从车辆1的前方观察时,车身框架21的右方RF与水平方向的右方R不一致,另外,车身框架21的上方UF与铅锤方向的上方U不一致。
左缓冲器(左缓冲装置的一例)33是所谓伸缩式的缓冲器,使来自路面的震动衰减。左缓冲器33的下部支承左前轮31,并对左前轮31在车身框架21的上下方向上相对于上部的移位进行缓冲。左缓冲器33具有第一下侧部33a和第一上侧部33b。左前轮31支承于第一下侧部33a。第一下侧部33a沿上下方向延伸,左车轮轴314被支承在其下端侧。左车轮轴314支承左前轮31。左车轮轴314沿着左前轮31的旋转轴线Z1延伸。
第一上侧部33b以其一部分插入第一下侧部33a的状态配置在第一下侧部33a的上侧。在第一下侧部33a的延伸方向上,第一上侧部33b能够相对于第一下侧部33a相对移动。第一上侧部33b的上部被固定在第一托架317。如此,左缓冲器33以能够在上下方向移位的方式支承左前轮31。
第一下侧部33a和第一上侧部33b构成前后排列连接的两个伸缩要素。由此,抑制第一上侧部33b相对于第一下侧部33a相对旋转。
右缓冲器34(右缓冲装置的一例)是所谓伸缩式的缓冲器,使来自路面的震动衰减。右缓冲器34在下部支承右前轮32,并对右前轮32在车身框架21的上下方向上相对于上部的移位进行缓冲。右缓冲器34具有第二下侧部34a和第二上侧部34b。右前轮32支承于第二下侧部34a。第二下侧部34a沿上下方向延伸,右车轮轴324被支承在其下端侧。右车轮轴324支承右前轮32。右车轮轴324沿着右前轮32的旋转轴线Z2延伸。
第二上侧部34b以其一部分被插入第二下侧部34a的状态配置在第二下侧部34a的上侧。在第二下侧部34a的延伸方向上,第二上侧部34b能够相对于第二下侧部34a相对移动。第二上侧部34b的上部被固定在第二托架327上。如此,右缓冲器34以能够在上下方向上移位的方式支承右前轮32。
第二下侧部34a和第二上侧部34b构成前后排列连接的两个伸缩要素。由此,抑制第二上侧部34b相对于第二下侧部34a相对旋转。
转向力传递机构6比左前轮31和右前轮32配置在上方。转向力传递机构6包括转向部件28作为输入乘员的转向力的部件。转向部件28具有转向轴60和连接在转向轴60的上部的车把杆23。
转向轴60在车身框架21的左右方向上在左缓冲器33和右缓冲器34之间支承在头管211上。另外,转向轴60能够围绕沿车身框架21的上下方向延伸的中间转向轴线Y3旋转。转向轴60被配置为其一部分被插入头管211中沿上下方向延伸,并且相对于头管211能够旋转。转向轴60随着乘员对车把杆23的操作而旋转。
转向力传递机构6随着与车把杆23的操作对应的转向轴60的旋转,使左缓冲器33围绕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左转向轴线Y1旋转,使右缓冲器34围绕与左转向轴线Y1平行的右转向轴线Y2旋转。
转向力传递机构6除了转向部件28之外,还具有第一传递板61、第二传递板62、第三传递板63、第一接头64、第二接头65、第三接头66、横拉杆67、第一托架317和第二托架327。转向力传递机构6将乘员操作车把杆23的转向力经由这些部件传递给第一托架317和第二托架327。
第一传递板61被配置在车宽方向中央,以不能相对于转向轴60相对旋转的方式连接到转向轴60。第一传递板61随着转向轴60的旋转而旋转。
第二传递板62以能够相对于后述的连杆机构5的左侧向部53旋转的方式与左侧向部53连接。第二传递板62被固定在第一托架317。第二传递板62位于第一托架317的下方。第二传递板62被配置在第一传递板61的左侧。
第三传递板63以能够相对于后述的连杆机构5的右侧向部54旋转的方式与右侧向部54连接。第三传递板63被配置为以第一传递板61为中心与第二传递板62左右对称。第三传递板63被固定在第二托架327。第三传递板63位于第二托架327的下方。
第一接头64被配置在第一传递板61的前部。第一接头64以通过沿上下方向延伸的旋转轴能够相对于第一传递板61旋转的方式支承于第一传递板61。第二接头65被配置在第二传递板62的前部。第二接头65以通过沿上下方向延伸的旋转轴能够相对于第二传递板62旋转的方式支承于第二传递板62。第三接头66被配置在第三传递板63的前部。第三接头66以通过沿上下方向延伸的旋转轴能够相对于第三传递板63旋转的方式支承于第三传递板63。第一接头64、第二接头65、第三接头66在各自的前部具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轴部。
横拉杆67被沿着车宽方向延伸配置。横拉杆67在第一接头64的前部、第二接头65的前部、第三接头66的前部分别被支承为能够相对于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轴部旋转。该横拉杆67是转向力传递机构6的一部分,在车身框架21倾斜时,以与后述的下横向部52保持平行的关系的方式移动。
如此构成的转向力传递机构6经由第一传递板61和第一接头64将从转向部件28传递的转向力传递给横拉杆67。由此,横拉杆67向左右方向的任一者移位。传递至横拉杆67的转向力从横拉杆67经由第二传递板62和第二接头65传递给第一托架317,并且从横拉杆67经由第三传递板63和第三接头66传递给第二托架327。由此,第一托架317和第二托架327向横拉杆67移位的方向旋转。
<连杆机构>
在本例中采用平行四节连杆(也称作平行四边形连杆)方式的连杆机构5。
连杆机构5配置在相比车把杆23靠下方的位置。连杆机构5被连接在车身框架21的头管211上。连杆机构5作为用于进行车辆1的倾斜动作的构成,包括上横向部51、下横向部52、左侧向部53和右侧向部54。另外,连杆机构5作为连接在左侧向部53的下部并与左侧向部53一起倾斜的构成,包括第一托架317和左缓冲器33。另外,连杆机构5作为连接在右侧向部54的下部并与右侧向部54一起倾斜的构成,包括第二托架327和右缓冲器34。
右侧向部54支承右缓冲器34的上部使其能够围绕沿车身框架21的上下方向延伸的右转向轴线Y2旋转。左侧向部53支承左缓冲器33的上部使其能够围绕与右转向轴线Y2平行的左转向轴线Y1旋转。
上横向部51在右端部支承右侧向部54的上部使其能够围绕沿车身框架21的前后方向延伸的上右轴线E旋转、在左端部支承左侧向部53的上部使其能够围绕与上右轴线E平行的上左轴线D旋转、中间部被支承在车身框架21上且能够围绕与上右轴线E和上左轴线D平行的上中间轴线C旋转。
下横向部在右端部支承右侧向部54的下部使其能够围绕与上右轴线E平行的下右轴线H旋转、在左端部支承左侧向部53的下部使其能够围绕与上左轴线D平行的下左轴线G旋转、中间部被支承在车身框架21上且能够围绕与上中间轴线C平行的下中间轴线F旋转。
上横向部51包括配置在头管211的前侧、并沿车宽方向延伸的板状的部件512。板状的部件512通过位于左右方向的中央的支承部被支承在头管211、且能够围绕沿前后方向延伸的上中间轴线C相对于头管211旋转。
上横向部51的左端通过连接部连接在左侧向部53。上横向部51能够围绕沿前后方向延伸的上左轴线D相对于左侧向部53旋转。上横向部51的右端通过连接部E被连接在右侧向部54。上横向部51能够围绕沿前后方向延伸的上右轴线E相对于右侧向部54旋转。
下横向部52通过支承部被支承在头管211上,且能够围绕沿前后方向延伸的下中间轴线F旋转。下横向部52配置在相比上横向部51靠下方的位置。下横向部52具有与上横向部51大致相同的车宽方向的长度,与上横向部51平行配置。
下横向部52包括沿车宽方向延伸的一对板状的部件522、522。一对板状的部件522、522被配置为在前后方向上夹着头管211。一对板状的部件522、522通过中间部523被一体地连接。中间部523可以与一对板状的部件522、522一体或者分体。下横向部52的左端通过连接部与左侧向部53连接。下横向部52能够围绕沿前后方向延伸的下左轴线G相对于左侧向部53旋转。下横向部52的右端通过连接部与右侧向部54连接。下横向部52能够围绕沿前后方向延伸的下右轴线H相对于右侧向部54旋转。
左侧向部53被配置在头管211的左侧,与头管211的延伸方向平行地延伸。左侧向部53配置在左前轮31的上方且相比左缓冲器33靠上方的位置。左侧向部53的下部被连接在第一托架317上,以能够相对于第一托架317围绕左转向轴线Y1旋转的方式安装在第一托架317。该左侧向部53支承左缓冲器33的上部使其能够围绕左转向轴线Y1旋转。
右侧向部54被配置在头管211的右侧,与头管211的延伸方向平行地延伸。右侧向部54被配置在右前轮32的上方且相比右缓冲器34靠上方的位置。右侧向部54的下部被连接在第二托架327上,以能够相对于第二托架327围绕右转向轴线Y2旋转的方式安装在第二托架327。该右侧向部54支承右缓冲器34的上部使其能够围绕右转向轴线Y2旋转。
如此,上横向部51、下横向部52、左侧向部53和右侧向部54以保持上横向部51和下横向部52相互平行的姿势、且保持左侧向部53和右侧向部54相互平行的姿势的方式连接。
<转向动作>
图4是用于说明车辆1的转向动作的图,是使车辆1转向了的状态下的车辆前部的俯视图。
如图4所示,当车把杆23向左右方向转动时,转向机构7的转向力传递机构6动作,转向动作被进行。通过车把杆23被旋转而转向轴60旋转时,随着转向轴60的旋转,第一传递板61旋转。即,通过与转向轴60的旋转对应地移动的转向力传递机构6,前轮3被转向。
例如,转向轴60向图4的箭头T方向旋转时,随着第一传递板61的旋转,横拉杆67向左后方移动。此时,第一传递板61通过沿第一接头64的上下方向延伸的旋转轴相对于第一接头64旋转,横拉杆67在维持姿势的同时向左后方移动。随着横拉杆67向左后方的移动,第二传递板62和第三传递板63分别围绕左侧向部53和右侧向部54向箭头T的方向旋转。此时,第二传递板62围绕沿第二接头65的上下方向延伸的旋转轴相对于第二接头65旋转,第三传递板63围绕沿第三接头66的上下方向延伸的旋转轴相对于第三接头66旋转。
当第二传递板62和第三传递板63向箭头T方向旋转时,第一托架317和第二托架327向箭头T方向旋转。当第一托架317和第二托架327向箭头T方向旋转时,左前轮31经由左缓冲器33围绕左转向轴线Y1(参照图2)旋转,右前轮32经由右缓冲器34围绕右转向轴线Y2(参照图2)旋转。
<倾斜动作>
图5是用于说明车辆1的倾斜动作的图,是使车辆1倾斜了的状态下的车辆前部的主视图。
如图5所示,随着连杆机构5的动作,车辆1向左右方向倾斜。连杆机构5的动作是指连杆机构5中的用于进行倾斜动作的各部件(上横向部51、下横向部52、左侧向部53和右侧向部54)以各自的连接点为轴相对旋转,从而连杆机构5的形状变化。
在本例的连杆机构5中,例如在直立状态下、在主视图中配置成大致长方形状的上横向部51、下横向部52、左侧向部53和右侧向部54在车辆1倾斜的状态下变形成大致平行四边形。连杆机构5通过与上横向部51、下横向部52、左侧向部53和右侧向部54的相对的旋转动作连动地进行倾斜动作,来使左前轮31和右前轮32分别倾斜。
例如,当乘员使车辆1向左方倾斜时,头管211相对于垂直方向向左方倾斜。当头管211倾斜时,上横向部51围绕上中间轴线C相对于头管211旋转,下横向部52围绕下中间轴线F相对于头管211旋转。于是,上横向部51向下横向部52的左侧移动,左侧向部53和右侧向部54保持着与头管211平行的状态相对于垂直方向倾斜。左侧向部53和右侧向部54倾斜时,左侧向部53和右侧向部54相对于上横向部51和下横向部52旋转。因此,当使车辆1倾斜时,随着左侧向部53和右侧向部54的倾斜,支承于左侧向部53和右侧向部54的左前轮31和右前轮32分别相对于垂直方向以保持与头管211平行的状态倾斜。
另外,在倾斜动作时,横拉杆67分别相对于第一接头64、第二接头65、第三接头66的前后方向的轴部旋转。由此,即使车辆1倾斜,横拉杆67也保持相对于上横向部51和下横向部52平行的姿势。
<转向动作和倾斜动作>
图6是使车辆1转向且倾斜的状态下的车辆前部的主视图。
图6中示出向左侧转向、向左方倾斜的状态。当图6所示的动作时,通过转向动作,左前轮31和右前轮32的朝向改变,通过倾斜动作,左前轮31和右前轮32与车身框架21一起倾斜。在该状态下,连杆机构5的上横向部51、下横向部52、左侧向部53和右侧向部54变形成大致平行四边形,横拉杆67向左或右中转向了的方向(图6中是左方)且后方移动。
<安装部件>
接着,对安装部件90进行说明。
图7的(a)是将车身罩22安装到头管211上的安装部件90的立体图。图7的(b)是示出通过安装部件90已将前罩221安装在头管211上的状态的图。图7的(b)是通过上横向部51的上中间轴线C的纵剖面图。安装部件90包括板状部91、前罩支承部92和挡风玻璃支承部93。
板状部91上设置有第一贯穿孔91a、第二贯穿孔91b、第三贯穿孔91c。第一贯穿孔91a和第二贯穿孔91b在同轴上形成,第二贯穿孔91b形成为孔径比第一贯穿孔91a大。
如图7的(b)所示,从头管211设置有贯穿上横向部51的上中间轴线C的第一贯穿支承部81。该第一贯穿支承部81的前端贯穿第一贯穿孔91a和第二贯穿孔91b。在上横向部51的轴承51a的内圈和安装部件90的板状部91之间设置有垫圈(washer)94。第一贯穿支承部81的前端设置有螺丝83,安装部件90的板状部91相对于头管211被固定。
另外,头管211上设置有贯穿下横向部52的下中间轴线F的第二贯穿支承部82。该第二贯穿支承部82的前端贯穿第三贯穿孔91c。下横向部52的轴承52a的内圈和安装部件90的板状部91之间设置有垫圈95。第二贯穿支承部82的前端设置有螺丝84,安装部件90的板状部91相对于头管211被固定。
在比板状部91靠上方且前方设置有前罩支承部92。设置在前罩支承部92上的螺丝部92a上安装有前罩221。
在比前罩支承部92靠上方的位置设置有挡风玻璃支承部93。在挡风玻璃支承部93上所设置的左右三个的支承孔93a中设置有螺丝,安装有挡风玻璃229。
此外,在该安装部件90上除了前罩221或挡风玻璃229等之外,也可以搭载头灯或其他车辆装备品。
<转向信号指示灯70L、70R>
接着,对灯、尤其是转向信号指示灯70L、70R进行说明。
图8是包括作为左灯具和右灯具的一个例子的转向信号指示灯70L、70R以及作为中间灯具的一个例子的头灯80的车辆1的主视图。图8中示出从上中间轴线C的前方观察直立状态的车辆时的图。
图9是包括转向信号指示灯70L、70R和头灯80的车辆1的侧视图。图9的(a)是从左方观察图8的车辆1的图,图9的(b)是从铅锤方向的上方观察图8的车辆1的图。在图8和图9中,将连杆机构5以透视的状态示出。此外,在以后的说明中,连杆机构5是指包括上横向部51、下横向部52、左侧向部53、右侧向部54的机构。
如图8和图9所示,在车辆1中,作为灯,包括头灯80、位置灯和左右一对转向信号指示灯70L、70R。左转向信号指示灯70L和右转向信号指示灯70R在车身框架21的左右方向上排列设置。在本实施方式中,这些灯设置为嵌入在前罩221中。
图10是用于说明连杆机构5和转向信号指示灯70L、70R的位置关系的示意图。关于连杆机构5和转向信号指示灯70L、70R的位置关系,将在后面详述。
图11是与车辆1的左右方向正交的面上的、转向信号指示灯70L、70R的剖面图。关于图11中的虚拟线a、b,使用图10在后面详述。右转向信号指示灯70R的结构也与左转向信号指示灯70L的结构相同,因此省略其说明。
如图11所示,左转向信号指示灯70L包括具有开口的左壳体71L、覆盖该开口的左外罩72L。在由左壳体71L和左外罩72L形成的空间的内部设置有左光源部73L和左反射器74L(左反射部的一例)。从左光源部73L发射的光的一部分直接通过左外罩72L而射出到左转向信号指示灯70L的外部。从左光源部73L发射的光的其他部分被左反射器74L反射之后,通过左外罩72L射出到左转向信号指示灯70L的外部。
如图11所示,左转向信号指示灯70L具有将左转向信号指示灯70L相对于车身框架21固定的左安装支架(左安装部的一例)75L。该左安装支架75L也可以安装在车身框架21、或支承于车身框架21的部件上。此外,将左转向信号指示灯70L相对于车身框架21固定是指在将左转向信号指示灯70L直接固定在车身框架21的情况、以及经由与车身罩22或车身框架21不同的其他部件的支架等而将左转向信号指示灯70L间接固定在车身框架21上的情况。
如图11所示,左转向信号指示灯70L包括与左光源部73L连接的左线缆(cord)(左配线的一例)76L。该左线缆76L以贯穿左壳体71L的内侧和外侧的方式延伸。该左线缆76L在左壳体71L的外部向前方延伸,并通过左支承部77L被支承。该左支承部77L安装在车身罩22上。此外,该左支承部77L也可以安装在车身框架21、或支承于车身框架21的部件上。右转向信号指示灯70R也包含与右光源部73R连接的右线缆(右配线的一例)76R。
<连杆机构5和转向信号指示灯70L、70R的位置关系>
图10是用于说明连杆机构5和转向信号指示灯70L、70R的位置关系的示意图。图10的(a)是作为与上中间轴线C正交的面的、以图9的S-S线剖切的剖面的剖面图。在图10的(a)中,描绘成上中间轴线C沿纸面的水平方向延伸。在图10的(a)中,示出从车身框架21直立的状态、使上横向部51相对于车身框架21向当从车辆前方观察时的逆时针方向R1和顺时针方向R2最大限度地旋转时的状态。
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0的(a)所示,上中间轴线C设定为相对于水平方向HR成为朝前方而上升的角度。另外,上中间轴线C是朝向车身框架21的前后方向的方向,意味着与车身框架21的上下方向和左右方向相比更接近前后方向的朝向,并不意味着严格地朝向车辆1的行进方向的方向。
中间转向轴线Y3是朝向车身框架21的上下方向的方向,意味着与车身框架21的左右方向和前后方向相比更接近上下方向的朝向,并不意味着严格的铅锤方向。另外,中间转向轴线Y3和上中间轴线C所交差的交差角度大于0度小于180度。
(虚拟线a和转向信号指示灯70L、70R)
如图10的(a)所示,当从侧方观察直立状态的车辆1时,左转向信号指示灯70L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比连杆机构5的前端部靠后方、且比连杆机构5的后端部靠前方的位置,连杆机构5的前端部在车身框架21的上下方向上位于比上中间轴线C靠上方的位置,连杆机构5的后端部在车身框架21的上下方向上位于比上中间轴线C靠上方的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车身框架21的上下方向上比上中间轴线C靠上方的连杆机构5的前端部是指上横向部51的前端部。虚拟线a通过上横向部51的前端部并与上中间轴线C正交。左转向信号指示灯70L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比虚拟线a靠后方的位置。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虽然例示了上横向部51的前端部相当于连杆机构5的前端部的例子,但是在将上横向部51仅设置在头管211的后方的情况下,左侧向部53或右侧向部54的前端部成为连杆机构5的前端部。
(虚拟线b和转向信号指示灯70L、70R)
另外,如图10的(a)所示,左转向信号指示灯70L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比连杆机构5的后端部靠前方的位置,连杆机构5的后端部在车身框架21的上下方向上位于比上中间轴线C靠上方的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车身框架21的上下方向上比上中间轴线C靠上方的连杆机构5的后端部是指左侧向部53的后端部。虚拟线b通过左侧向部53的后端部并与上中间轴线C正交。左转向信号指示灯70L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比虚拟线b靠前方的位置。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虽然例示了左侧向部53的后端部相当于连杆机构5的后端部的例子,但是在将第一横向部件也设置在头管211的后方的情况下,第一横向部件的后端部成为连杆机构5的后端部。
如此,左转向信号指示灯70L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比虚拟线a靠后方、且比虚拟线b靠前方的位置。如此,当从侧方观察直立状态的车辆1时,关于上中间轴线C,将左转向信号指示灯70L中的位于虚拟线a和虚拟线b之间的区域的部位称为左连杆侧方部70LL。
右转向信号指示灯70R也与左转向信号指示灯70L在车身框架21的左右方向上对称。当从侧方观察直立的状态的车辆1时,关于上中间轴线C,右转向信号指示灯70R也位于比连杆机构5的后端部靠前方的位置,其中,连杆机构5的后端部在车身框架21的上下方向上位于比上中间轴线C靠上方的位置,并且右转向信号指示灯70R具有右连杆侧方部70RR,右连杆侧方部70RR位于比连杆机构5的后端部靠前方的位置,连杆机构5的后端部在车身框架21的上下方向上位于比上中间轴线C靠上方的位置。
以后,在不区分左右地称呼左右的转向信号指示灯70L、70R的情况下,仅标记为转向信号指示灯70L、70R。
<左转向信号指示灯70L的位置>
(虚拟线c和左转向信号指示灯70L)
首先,对左转向信号指示灯70L的配置位置、尤其是左连杆侧方部LL的配置位置进行说明。图10的(b)是示出从上中间轴线C的前方观察直立状态的车辆1,观察上横向部51、左侧向部53、右侧向部54、头管211、前罩221、左连杆侧方部70LL、右连杆侧方部70RR的状态的示意图。另外,图10的(b)以虚线示出从车辆1直立的状态,将上横向部51相对于车身框架21朝向从车辆前方观察时的逆时针方向R1和顺时针方向R2最大限度地旋转时的、上横向部51、左侧向部53、右侧向部54。
如图10的(b)所示,当从上中间轴线C的前方观察直立状态的车辆1时,左连杆侧方部70LL在车身框架21的左右方向上,位于比上横向部51相对于车身框架21旋转了时连杆机构5所通过的轨迹靠左方的位置。当上横向部51相对于车身框架21旋转时,上横向部51的左端部向上方移动,上横向部51的右端部向下方移动。图10的(b)以虚拟线c示出上横向部51相对于车身框架21旋转时连杆机构5所通过的轨迹的左端部。在车身框架21的左右方向上,连杆机构5的部件不通过比虚拟线c靠左方的区域。左转向信号指示灯70L的左连杆侧方部70LL位于该区域,因此,即使连杆机构5动作,也避免左转向信号指示灯70L与连杆机构5的干涉。
(虚拟线d和左转向信号指示灯70L)
如图10的(b)所示,从上中间轴线C的前方观察直立状态的车辆1时,左转向信号指示灯70L的左连杆侧方部70LL的至少一部分在车身框架21的左右方向上位于比前罩221(车身罩的一例)的左端部221L靠右方的位置。图10的(b)以虚拟线d示出通过左端部221L的铅锤方向的直线。
即,左转向信号指示灯70L的左连杆侧方部70LL的至少一部分在车身框架21的左右方向上位于比虚拟线d靠右方的位置。由此,抑制左连杆侧方部70LL在车身框架21的左右方向上大幅度地超过虚拟线d向左方伸出的情况,抑制车辆1的宽度方向的尺寸大型化。
此外,即使上横向部51相对于车身框架21旋转,由于前罩221是相对于车身框架21被固定的,因此,在图10的(b)中左端部221L的位置不变,在图中虚拟线d不移动。
在图示的例子中,左连杆侧方部70LL的左端部也在车身框架21的左右方向上位于比虚拟线d靠右方的位置。左连杆侧方部70LL整体在车身框架21的左右方向上位于比虚拟线d靠右方的位置,因此,在连杆机构5的车身框架21的左右方向的左方,车辆1大型化受到进一步抑制。
(虚拟线e和左转向信号指示灯70L)
如图10的(b)所示,从上中间轴线C的前方观察直立的状态的车辆1时,左转向信号指示灯70L的左连杆侧方部70LL的至少一部分在车身框架21的上下方向上位于比上中间轴线C靠上方的位置。虚拟线e示出在车辆1处于直立状态下、通过上横向部51的上中间轴线C的水平线。左转向信号指示灯70L的左连杆侧方部70LL配置在比虚拟线e靠上方的高的位置。
(虚拟线f和左转向信号指示灯70L)
如图10的(b)所示,从上中间轴线C的前方观察直立状态的车辆1时,左转向信号指示灯70L的左连杆侧方部70LL的至少一部分在车身框架21的上下方向上,位于比当上横向部51相对于车身框架21朝向逆时针方向R1最大幅度地旋转了时的连杆机构5的上端部靠下方的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该连杆机构5的上端部是左侧向部53的上端部。虚拟线f表示通过上横向部51相对于车身框架21朝向逆时针方向R1最大幅度地旋转了时的连杆机构5的上端部的水平线。抑制左连杆侧方部70LL在车身框架21的上下方向上大幅度地超过虚拟线f向上方伸出的情况,抑制连杆机构5的上方的车辆1的前部大型化。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虽然例示了左侧向部53的上端部相当于连杆机构5的上端部的例子,但是上横向部51相对于车身框架21朝向逆时针方向R1最大幅度地旋转了时,在上横向部51比左侧向部53的上端部向上方突出的情况下,上横向部51的上端部相当于连杆机构5的上端部。
<右转向信号指示灯70R的位置>
(虚拟线g和右转向信号指示灯70R)
接着,对右转向信号指示灯70R的配置位置、尤其是右转向信号指示灯70Ra的配置位置进行说明。
如图10的(b)所示,从上中间轴线C的前方观察直立状态的车辆1时,右转向信号指示灯70R的右连杆侧方部70RR在车身框架21的左右方向上,位于比上横向部51相对于车身框架21旋转了时连杆机构5所通过的轨迹靠右方的位置。当上横向部51相对于车身框架21旋转时,上横向部51的右端部向上方移动,上横向部51的左端部向下方移动。以虚拟线g示出使上横向部51相对于车身框架21旋转时连杆机构5所通过的轨迹的右端部。在车身框架21的左右方向上,连杆机构5的部件不通过比虚拟线g靠右方的区域。由于右转向信号指示灯70R的右连杆侧方部70RR位于该区域,因此即使连杆机构5动作,也避免右转向信号指示灯70R和连杆机构5的干涉。
(虚拟线h和右转向信号指示灯70R)
如图10的(b)所示,从上中间轴线C的前方观察直立的状态的车辆1时,右转向信号指示灯70R的右连杆侧方部70RR的至少一部分在车身框架21的左右方向上位于比右端部221R靠左方的位置。图10的(b)中以虚拟线h示出通过右端部221R的铅锤方向的直线。即,右连杆侧方部70RR的至少一部分在车身框架21的左右方向上位于比虚拟线h靠右方的位置。由此,在车身框架21的左右方向上,抑制右连杆侧方部70RR大幅度地超过虚拟线h向左方伸出,抑制车辆1的宽度方向的尺寸大型化。此外,与虚拟线d同样地,即使使车身框架21倾斜,在图10的(b)中虚拟线h也不移动。
(虚拟线e和右转向信号指示灯70R)
如图10的(b)所示,从上中间轴线C的前方观察直立状态的车辆1时,右转向信号指示灯70R的右连杆侧方部70RR的至少一部分在车身框架21的上下方向上位于比上中间轴线C靠上方的位置。
右转向信号指示灯70R的右连杆侧方部70RR配置在比虚拟线e靠上方的高的位置。
(虚拟线f和右转向信号指示灯70R)
另外,如图10的(b)所示,从上中间轴线C的前方观察直立状态的车辆1时,右转向信号指示灯70R的右连杆侧方部70RR的至少一部分在车身框架21的上下方向上,位于比上横向部51相对于车身框架21朝向顺时针方向R2最大幅度地旋转了时的连杆机构5的上端部靠下方的位置。上横向部51相对于车身框架21朝向顺时针方向R2最大幅度地旋转了时的、车身框架21的上下方向上的连杆机构5的上端部的位置在车身框架21的上下方向上,与上横向部51相对于车身框架21朝向逆时针方向R1最大幅度地旋转了时的连杆机构5的上端部位置变为相同。即,在车身框架21的上下方向上,上横向部51相对于车身框架21朝向顺时针方向R2最大幅度地旋转了时的连杆机构5的上端部的位置用虚拟线f表示。也抑制右转向信号指示灯70R的右连杆侧方部70RR大幅度地超过虚拟线f向上方伸出,抑制车辆1的前部大型化。
如此,本实施方式涉及的车辆1中,左转向信号指示灯70L的左连杆侧方部70LL有效使用由虚拟线c、d、e、f包围的区域来配置,右转向信号指示灯70R的右连杆侧方部70RR有效使用由虚拟线g、h、e、f包围的区域来配置。
此外,使用该区域配置转向信号指示灯70L、70R的连杆侧方部70LL、70RR不仅意味着如图示的例子那样以转向信号指示灯70L、70R的整体位于该区域的方式配置。例如,也可以以左转向信号指示灯70L的左连杆侧方部70LL跨过虚拟线d的方式、即以左连杆侧方部70LL的右端部位于虚拟线c、b、c、d包围的区域、左连杆侧方部70LL的左端部位于虚拟线d的左方的方式配置左转向信号指示灯70L。
<效果>
如果如上述那样配置左右的转向信号指示灯70L、70R,则能够避免右灯具70R和左灯具70L与连杆机构5的干涉、并能够抑制车辆1的宽度方向的大型化的车辆1。以下详细说明。
转向信号指示灯70L、70R为了不妨碍连杆机构5的动作,需要设置在不与连杆机构5干涉的位置。因此,本发明的发明人研究了为了避免与连杆机构5干涉,将左右的转向信号指示灯70L、70R配置为在左右方向上挟持连杆机构5。
但是,如果为了连杆机构5和转向信号指示灯70L、70R不干涉而仅在连杆机构5的右方和左方配置转向信号指示灯70L、70R,则车辆1的宽度尺寸大型化。如上所述,连杆机构5动作时,上横向部51、下横向部52、左侧向部53、右侧向部54分别以与上中间轴线C平行的轴为中心旋转。为了避免连杆机构5动作时与这些部件的干涉,如图9的(b)所示,包含前罩221或转向信号指示灯70L、70R的车辆外观部件设置在从连杆机构5向右方和左方远离的位置,车辆外观部件中位于连杆机构5的右方或左方的部位容易变大。即,当在原本就容易大型化的、该连杆机构5的右方或左方配置转向信号指示灯70L、70R时,车辆1的宽度尺寸有可能进一步大型化。
但是,本发明的发明人研究了连杆机构5的动作的结果,发现了:当从上中间轴线C的前方观察时,连杆机构5不通过由虚拟线c、d、e、f包围的区域和由虚拟线g、h、e、f包围的区域。
乍一看,为了使灯不与连杆机构5干涉,认为有必要:在直立状态的车辆1中,在车身框架21的左右方向上,在比连杆机构5的左端部靠左方(在图10的(b)中比虚拟线c和e的交点靠左方)、以及比连杆机构5的右端部靠右方(在图10的(b)中比虚拟线g和e的交点靠右方)的位置配置灯。但是,本发明的发明人研究了在比该位置更靠宽度方向的中央的位置配置灯来抑制车宽度方向的大型化的可能性。
在图10的(b)中,如上所述,虚拟线c示出连杆机构5动作时的连杆机构5的轨迹的左端部。如虚拟线c所示,当从直立状态上横向部51相对于车身框架21朝向逆时针方向R1旋转时,在车身框架21的上下方向上比上中间轴线C靠上方(比虚拟线e靠上方)的位置,连杆机构5的左端部向车宽度方向上的内侧移动。
另外,在图10的(b)中,如上所述,虚拟线g示出连杆机构5动作时的连杆机构5的轨迹的右端部。如虚拟线g所示,当从直立状态、横向部51相对于车身框架21朝向顺时针方向R2旋转时,在车身框架21的上下方向上比上中间轴线C靠上方(比虚拟线e的上方)的位置,连杆机构5的右端部向车宽度方向上的内侧移动。
本发明的发明人发现:连杆机构5的部件不通过该车身框架21的左右方向上的虚拟线c的左方且车身框架21的上下方向上的虚拟线e的上方的空间。即,从上中间轴线C的前方观察直立状态的车辆1时,越比车身框架21的上下方向上的上中间轴线C朝向上方,上横向部51相对于车身框架21旋转时连杆机构5所通过的轨迹的左右方向上的尺寸越小。反之,虚拟线d和虚拟线c的左右方向上的距离随着朝向上方变得越大。因此,发现了:利用连杆机构5的特性,使用在车身框架21的左右方向上的虚拟线c的左方且车身框架21的上下方向上的虚拟线e的上方的空间,配置左转向信号指示灯70L的左连杆侧方部70LL。另外,发现了:使用虚拟线g的车身框架21的左右方向上的右方且车身框架21的上下方向上的虚拟线e的上方的空间,配置右转向信号指示灯70R的右连杆侧方部70RR。
在车身框架21的上下方向上比虚拟线e靠上方的虚拟线c与通过虚拟线c和虚拟线e的交点的铅锤轴相比,向车身框架21的左右方向上的右方伸入。即,与在位于比通过虚拟线c和虚拟线e的交点的铅锤轴靠在车身框架21的左右方向的左方的位置配置左连杆侧方部70LL的情况相比,当在位于比车身框架21的上下方向上的虚拟线e靠上方、且比车身框架21的左右方向上的虚拟线c靠左方的空间配置左连杆侧方部70LL时,能够在车身框架21的左右方向上将左转向信号指示灯70L配置在更右方的位置。
同样地,在车身框架21的上下方向上比虚拟线e靠上方的虚拟线g,与通过虚拟线g和虚拟线e的交点的铅锤轴相比,向车身框架21的左右方向上的左方伸入。即,与在位于比通过虚拟线g和虚拟线e的交点的铅锤轴靠车身框架21的左右方向上的右方的位置配置右连杆侧方部70RR的情况相比,当在比车身框架21的上下方向上的虚拟线e靠上方、且比车身框架21的左右方向上的虚拟线g靠右方的空间配置右连杆侧方部70RR时,能够在车身框架21的左右方向上将右转向信号指示灯70R配置在更左方的位置。
如此,在车身框架21的左右方向上,将转向信号指示灯70L、70R中的至少连杆侧方部70LL、70RR配置在连杆机构5的左方和右方的位置,也能够抑制车辆1的宽度尺寸的大型化。即,在车身框架21的左右方向上,转向信号指示灯70L、70R在不与连杆机构5干涉的范围内,配置在更接近连杆机构5的位置。由此,在避免右灯具70R和左灯具70L与连杆机构5的干涉,并抑制车辆1的宽度方向的大型化。
另外,在比虚拟线e靠上方的位置配置转向信号指示灯70L、70R的连杆侧方部70LL、70RR,并避免右灯具70R和左灯具70L与连杆机构5的干涉,并且抑制车辆1的宽度方向的大型化。
此外,如果至少将左转向信号指示灯70L的左连杆侧方部70LL、和右转向信号指示灯70R的右连杆侧方部70RR配置在由上述的虚拟线a~h规定的区域内,则能够提供避免右灯具70R和左灯具70L与连杆机构5的干涉、且能够抑制车辆1的宽度方向的大型化的车辆1。
即,关于上中间轴线C,在转向信号指示灯70L、70R中,比虚拟线a靠前方的部位、或者虚拟线b的后方的部位也可以在从上中间轴线C的前方观察时位于以虚拟线a~h规定的区域之外。在转向信号指示灯70L、70R中,比虚拟线a靠前方的部位、或虚拟线b的后方的部位关于上中间轴线C位于连杆机构5的前端部的前方或后端部的后方的位置。因此,转向信号指示灯70L、70R中的比虚拟线a靠前方的部位或虚拟线b的后方的部位是不与连杆机构5干涉的部位。因此,转向信号指示灯70L、70R中的比虚拟线a靠前方的部位或虚拟线b的后方的部位从上中间轴线C的前方观察时也可以位于与连杆机构5重合的位置。因此,关于上中间轴线C,转向信号指示灯70L、70R中的比虚拟线a靠前方的部位或虚拟线b的后方的部位能够设置在任意的区域。
<头灯80的配置>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涉及的车辆1,如图8所示,从前方观察直立状态的车辆1时,在车身框架21的左右方向上,在右灯具70R和左灯具70L之间设置有作为中间灯具的一例的头灯80。
如图9所示,头灯80的至少一部分在车身框架21的上下方向上位于比右灯具70R和左灯具70L靠下方的位置,在上中间轴线C方向上位于比连杆机构5靠前方的位置。
在从前方观察直立状态的车辆1时,右灯具70R和左灯具70L在车身框架21的左右方向上分别配置在连杆机构5的轨迹的右方和左方的位置。因此,在车身框架21的前后方向上,连杆机构5的前方的空间的设计自由度高。另外,该连杆机构5的前方的空间是:即使连杆机构5动作,上横向部51、下横向部52、左侧向部53、右侧向部54也不通过的空间。即,即使使用该连杆机构5的前方的空间配置头灯等的中间灯具80,也能够避免中间灯具80与连杆机构5干涉。
而且,如果将中间灯具80的至少一部分在车身框架21的上下方向上配置在比右灯具70R和左灯具70L靠下方的位置,则从前方观察直立状态的车辆1时,右灯具70R、中间灯具80、左灯具70L不是排列在一条直线上,它们形成倒三角形。因此,在配置中间灯具80时,由于在车身框架21的上下方向上左灯具70L、右灯具70R和中间灯具80不是在相同位置排列,因此,没有必要在车身框架21的左右方向上增大车辆1的尺寸。因此能够在避免右灯具70R和左灯具70L与连杆机构5的干涉,并抑制车辆1的宽度方向的大型化。另外,能够增大右灯具70R和中间灯具80的间隔、左灯具70L和中间灯具80的间隔。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涉及的车辆1,如图10所示,车身罩22具有右开口部221Ra和左开口部221La。
右连杆侧方部70RR的一部分位于车身罩22的右开口部221Ra的内侧,其他部分位于车身罩22的右开口部221Ra的外侧。
左连杆侧方部70LL的一部分位于车身罩22的左开口部221La的内侧,其他部分位于车身罩22的左开口部221La的外侧。
在车身罩22的内侧,车身罩22和连杆机构5之间,为了避免它们干涉,设置有空间。根据本实施方式涉及的车辆1,不仅利用前述的连杆机构5的特性,而且还能够利用车身罩22的内侧、且车身罩22和连杆机构5之间的空间来配置左灯具70L和右灯具70R。因此能够避免右灯具70R和左灯具70L与连杆机构5的干涉,并抑制车辆1的宽度方向的大型化。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涉及的车辆1,如图11所示,右连杆侧方部70RR包括位于车身罩22的右开口部221Ra的外侧、且使右光源部73R的光透过的右外罩72R的至少一部分。左连杆侧方部70LL包括位于车身罩22的左开口部221La的外侧、且使左光源部73L的光透过的左外罩72L的至少一部分。
右连杆侧方部70RR包括作为发光面的右外罩72R的至少一部分,左连杆侧方部70LL包括作为发光面的左外罩72L的至少一部分。因此,即使以发光面配置在高的位置的方式构成车辆1,也能够避免右灯具70R和左灯具70L与连杆机构5的干涉,并抑制车辆1的宽度方向的大型化。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涉及的车辆1,如图11所示,右灯具70R包括使右光源部73R的光透过的右外罩72R。右外罩72R的前端部在上中间轴线C方向上位于比连杆机构5的前端部靠前方(比虚拟线a靠前方)的位置,连杆机构5的前端部在车身框架21的上下方向上位于比上中间轴线C靠上方的位置。
左灯具70L包括使左光源部73L的光透过的左外罩72L。左外罩72L的前端部在上中间轴线C方向上位于比连杆机构5的前端部靠前方(比虚拟线a靠前方)的位置,连杆机构5的前端部在车身框架21的上下方向上位于比上中间轴线C靠上方的位置。
在从前方观察直立状态的车辆1时,右灯具70R和左灯具70L在车身框架21的左右方向上分别配置在连杆机构5的轨迹的右方和左方的位置。即,由于在连杆机构5的车身框架21的左右方向配置左灯具70L和右灯具70R,因此,连杆机构5的前方的空间的设计自由度高。另外,如上所述,该连杆机构5的前方的空间是:即使连杆机构5动作,连杆机构5的各部件也不通过的空间。根据本实施方式涉及的车辆1,通过利用设计自由度高、且容易避免与连杆机构5的干涉的连杆机构5的前方的空间的一部分,能够避免与连杆机构5的干涉,并抑制左连杆侧方部70LL和右连杆侧方部70RR的大小。而且,能够将右灯具70R和左灯具70L形成为沿着上中间轴线C长的形状。因此能够避免右灯具70R和左灯具70L与连杆机构5干涉,并抑制车辆1的宽度方向的大型化。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涉及的车辆1,如图11所示,右灯具70R的右连杆侧方部70RR包括右光源部73R的至少一部分。左灯具70L的左连杆侧方部70LL包括左光源部73L的至少一部分。
能够将发光的左右的光源部73L、73R配置在高的位置。另外,能够将右光源部73R和左光源部73L在车身框架21的左右方向上配置在彼此远离的位置。因此,即使以在高的位置设置光源部3L、73R的方式构成车辆1,也能够避免右灯具70R和左灯具70L与连杆机构5的干涉,并抑制车辆1的宽度方向的大型化。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涉及的车辆1,如图11所示,
右灯具70R包括能够反射光的右反射部74R。右连杆侧方部70RR包括右反射部74R的至少一部分。
左灯具70L包括能够反射光的左反射部74L。左连杆侧方部70LL包括左反射部74L的至少一部分。
能够将发光的左右的反射部74L、74R配置在高的位置。另外,能够将右反射部74R和左反射部74L在车身框架21的左右方向上配置在彼此远离的位置。因此,即使以在高的位置设置反射部74L、74R的方式构成车辆1,也能够避免右灯具70R和左灯具70L与连杆机构5的干涉,并抑制车辆1的宽度方向的大型化。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涉及的车辆1,右灯具70R具有将右灯具70R相对于车身框架21固定的右安装部75R。右安装部75R的至少一部分在上中间轴线C方向上位于比连杆机构5的前端部靠前方的位置,以及比连杆机构5的后端部靠后方的位置,连杆机构5的前端部在车身框架21的上下方向上位于比上中间轴线C靠上方的位置,连杆机构5的后端部在车身框架21的上下方向上位于比上中间轴线C靠上方的位置。
左灯具70L具有将左灯具70L相对于车身框架21固定的左安装部75L。
左安装部75L的至少一部分在上中间轴线C方向上位于比连杆机构5的前端部靠前方的位置,或者比连杆机构5的后端部靠后方的位置,连杆机构5的前端部在车身框架21的上下方向上位于比上中间轴线C靠上方的位置,连杆机构5的后端部在车身框架21的上下方向上位于比上中间轴线C靠上方的位置。
将灯具支承在车身框架21的安装部75R、75L需要刚性,因此安装部75R、75L容易变大。根据本实施方式涉及的车辆1,通过利用设计自由度高、不与连杆机构5干涉的连杆机构5的前方或后方的空间的一部分设置左右的安装部75L、75R,能够避免与连杆机构5的干涉且抑制车宽度方向的大型化的同时,将左灯具70L和右灯具70R安装在车辆1上。与在左连杆侧方部70LL和右连杆侧方部70RR上分别设置左右的安装部75R、75L的情况相比,能够进一步抑制车辆1的宽度方向的大型化。此外,相对于车身框架21固定包括:直接固定的情况、和经由车身罩22、支架等间接固定的情况。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涉及的车辆1,右灯具70R包括与右光源73R连接的右配线76R,右配线76R在上中间轴线C方向上在比连杆机构5的前端部靠前方、或比连杆机构5的后端部靠后方的位置相对于车身框架21固定,连杆机构5的前端部在车身框架21的上下方向上位于比上中间轴线C靠上方的位置,连杆机构5的后端部在车身框架21的上下方向上位于比上中间轴线C靠上方的位置。
左灯具70L包括与左光源73L连接的左配线76L,左配线76L在上中间轴线C方向上在比连杆机构5的前端部靠前方或比连杆机构5的后端部靠后方的位置相对于车身框架21固定。连杆机构5的前端部在车身框架21的上下方向上位于比上中间轴线C靠上方的位置,连杆机构5的后端部在车身框架21的上下方向上位于比上中间轴线C靠上方的位置。
根据本实施方式涉及的车辆1,右配线76R和左配线76L以朝向前方或后方延伸的状态相对于车身框架21固定。因此,能够抑制右配线76R和左配线76L与连杆机构5干涉。另外,能够避免在右连杆侧方部70RR固定右配线76R、或者在左连杆侧方部70LL固定左配线76L。因此,能够避免右灯具70R和左灯具70L与连杆机构5的干涉,并抑制车辆1的宽度方向的大型化。此外,相对于车身框架21进行固定包括直接进行固定的情况,也包括经由车身罩22、支架等间接进行固定的情况。另外,还包括将左右的配线76R、76L固定到左灯具70L和右灯具70R上的情况。
<变形例:撑条安装类型>
虽然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对以嵌入的方式将转向信号指示灯70L、70R设置到车身罩22上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不限于此。如图12和图13中的变形例所示,转向信号指示灯70La、70Ra也可以经由作为转向信号指示灯70La、70Ra的一部分的撑条78L、78R安装于车身罩22。
图12是本发明的变形例所涉及的车辆1的、与图10同样的图。在图12中,虚拟线a~h与图10所示的虚拟线相同。图13是示出左转向信号指示灯70La的安装结构的图。图13是从上方观察左转向信号指示灯70La和前罩221的水平方向的截面的图。在与上述的实施方式相同的部件上标注同一符号,并省略其说明。
如图12和图13所示,左撑条78L(左安装部的一例)的一端贯穿设置于车身罩22的前罩221上的开口221L。左撑条78L的一端通过设置于前罩221的内侧的左索环(grommet)79L被固定在前罩221上。左撑条78L的另一端被固定在左转向信号指示灯70La的左壳体71L上。
如图12和图13所示,右撑条78R(右安装部的一例)的一端贯穿设置于车身罩22的前罩221上的开口221R。右撑条78R的一端通过设置于前罩221的内侧的右索环79R被固定在前罩221上。右撑条78R的另一端被固定在右转向信号指示灯70Ra的右壳体71R上。
将左右的转向信号指示灯70La、70Ra相对于车身框架21固定包括将左右的转向信号指示灯70La、70Ra直接固定在车身框架21上的情况和将左右的转向信号指示灯70La、70Ra经由与车身罩22和车身框架21分开的作为独立的部件的支架等间接固定在车身框架21上的情况。
左转向信号指示灯70La包括容纳左光源部73L的至少一部分的左壳体71L。左转向信号指示灯70La的左壳体71L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比前罩(车身罩的一例)221靠外部的位置。
另外,右转向信号指示灯70Ra包括容纳右光源部73R的至少一部分的右壳体71R。右转向信号指示灯70Ra的右壳体71R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比前罩(车身罩的一例)221靠外部的位置。
通过以向车辆1的左右方向突出的方式设置左撑条78L和右撑条78R,不使前罩221的车宽度方向的尺寸变大,而容易使左右的转向信号指示灯70La、70Ra的左右的间隔变宽。因此,即使以在左右方向上使转向信号指示灯70La、70Ra分开间隔的方式构成车辆1,也能够在避免右灯具70Ra及左灯具70La和连杆机构5的干涉、且抑制车辆1的宽度方向的大型化。
在该情况下,也如图12(a)所示,当从侧面观察直立的状态的车辆1时,左右的转向信号指示灯70La、70Ra的至少一部分在上中间轴线C上位于比连杆机构5的前端部靠后方、且比连杆机构5的后端部靠前方的位置,连杆机构5的前端部在车身框架21的上下方向上位于比上中间轴线C靠上方的位置,连杆机构5的后端部在车身框架21的上下方向上位于比上中间轴线C靠上方的位置。也就是说,左转向信号指示灯70La在虚拟线a的后方且虚拟线b的前方具有左连杆侧方部70LLa,右转向信号指示灯70Ra在虚拟线a的后方且虚拟线b的前方具有右连杆侧方部70RRa。
如图12(a)所示,当从上中间轴线C的前方观察直立状态的车辆1时,左连杆侧方部70LLa在车身框架21的左右方向上位于比上横向部51相对于车身框架21旋转时连杆机构5所经过的轨迹靠左方的位置。也就是说,左连杆侧方部70LLa位于虚拟线c的左方。
另外,当从上中间轴线C的前方观察直立状态的车辆1时,左连杆侧方部70LLa的至少一部分在车身框架21的左右方向上位于比前罩221(车身罩的一例)的左端部221L靠右方的位置。左连杆侧方部70LLa的至少一部分在车身框架21的上下方向上位于比上中间轴线C靠上方的位置。左连杆侧方部70LLa的至少一部分在车身框架21的上下方向上位于比上横向部51相对于车身框架21朝向逆时针方向R1最大幅度地旋转时的连杆机构5的上端部靠下方的位置。也就是说,左连杆侧方部70LLa的至少一部分位于虚拟线d的右方、且虚拟线e的上方、且虚拟线f的下方的位置。
另外,如图12(a)所示,当从上中间轴线C的前方观察直立状态的车辆1时,右连杆侧方部70RRa在车身框架21的左右方向上位于比上横向部51相对于车身框架21旋转时连杆机构5所经过的轨迹靠右方的位置。也就是说,右连杆侧方部70RRa位于虚拟线g的右方。
当从上中间轴线C的前方观察直立状态的车辆1时,右连杆侧方部70RRa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比前罩221(车身罩的一例)的右端部221R靠车身框架21的左右方向的左方的位置,且在车身框架21的上下方向上位于比上中间轴线C靠上方的位置,且在车身框架21的上下方向上位于比上横向部51相对于车身框架21朝向逆时针方向R1最大幅度地旋转时的连杆机构5的上端部靠下方的位置。也就是说,右转向信号指示灯70Ra的至少一部分位于虚拟线h的右方、且虚拟线e的上方、且虚拟线f的下方的位置。
通过这样的构成,在车身框架21的左右方向上,将转向信号指示灯70La、70Ra配置在连杆机构5的左方和右方,从而能够避免转向信号指示灯70La、70Ra和连杆机构5的干涉、且抑制车辆1的宽度尺寸大型化。
特别是,在本变形例中,使配置在前罩221的内侧的转向信号指示灯70La、70Ra的左撑条78L和右撑条78R的根部尽可能靠近连杆机构5,从而能够抑制前罩221的宽度尺寸大型化。另外,通过左右的撑条78L、78R在从前罩221朝向左右方向远离的位置配置左右的转向信号指示灯70La、70Ra,由此使左右的转向信号指示灯70La、70Ra的左右的间隔距离变大。在如上所述构成车辆1中,也避免右灯具70Ra及左灯具70La和连杆机构5的干涉、且抑制车辆1的宽度方向的大型化。
另外,能够在转向信号指示灯70La、70Ra配置在比虚拟线e靠上方的位置,并避免右灯具70Ra及左灯具70La和连杆机构5的干涉,且抑制车辆1的宽度方向的大型化。
在本变形例中,也如图13所示,右灯具70Ra包括使右光源部73R的光透过的右外罩72R。右外罩72R的前端部在上中间轴线C方向上位于比连杆机构5的前端部靠前方(比虚拟线a靠前方)的位置,连杆机构5的前端部在车身框架21的上下方向上位于比上中间轴线C靠上方的位置。
左灯具70La包括使左光源部73L的光透过的左外罩72L。左外罩72L的前端部在上中间轴线C方向上位于比连杆机构5的前端部靠前方的位置,连杆机构5的前端部在车身框架21的上下方向上位于比上中间轴线C靠上方的位置。
当在从前方观察直立的状态的车辆1时,右灯具70Ra和左灯具70La在车身框架21的左右方向上分别被配置在连杆机构5的轨迹的右方和左方。也就是说,在车身框架21的左右方向上,在连杆机构5的左方和右方配置有左灯具70La和右灯具70Ra,因此连杆机构5的前方的空间的设计自由度高。另外,如上所述,该连杆机构5的前方的空间容易避免与连杆机构5的干涉。根据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1,通过利用设计自由度高、且容易避免与连杆机构5的干涉的连杆机构5的前方的空间的一部分来配置左转向信号指示灯70La和右转向信号指示灯70Ra,能够抑制左连杆侧方部70LLa和右连杆侧方部70RRa的大小。而且,能够使右灯具70Ra和左灯具70La形成为为沿上中间轴线C长的形状。因此能够避免右灯具70R及左灯具70L和连杆机构5的干涉、且抑制车辆1的宽度方向的大型化。
在本变形例中,也如图13所示,右灯具70Ra的右连杆侧方部70RRa包括右光源部73R的至少一部分。左灯具70La的左连杆侧方部70LLa包括左光源部73L的至少一部分。
能够将发光的左右的反射部74L、74R配置在高的位置。另外,能够将右反射部74R和左反射部74L在车身框架21的左右方向上配置在彼此远离的位置。因此,即使以在高的位置设置反射部74L、74R的方式构成车辆1,也能够避免右灯具70R和左灯具70L与连杆机构5的干涉,并抑制车辆1的宽度方向的大型化。
在本变形例中,也如图13所示,右灯具70Ra包括能够反射光的右反射部74R。右连杆侧方部70RRa包括右反射部74R的至少一部分。左灯具70La包括能够反射光的左反射部74L。左连杆侧方部70LLa包括左反射部74L的至少一部分。
能够将发光的左右的反射部74L、74R配置在高的位置。另外,能够将右反射部74R和左反射部74L在车身框架21的左右方向上配置在彼此远离的位置。因此,即使以在高的位置设置反射部74L、74R的方式构成车辆1,也能够避免右灯具70R和左灯具70L与连杆机构5的干涉,并抑制车辆1的宽度方向的大型化。
在本变形例中,如图12所示,车身罩22具有右开口部221Ra和左开口部221La。右连杆侧方部70RRa包括容纳右光源部73R的至少一部分的右壳体71R。右壳体71R的至少一部分位于右开口部221Ra的外侧。左连杆侧方部70LLa包括容纳左光源部73L的至少一部分的左壳体71L。左壳体71L的至少一部分位于左开口部221La的外侧。
右壳体71R的至少一部分位于右开口部221Ra的外侧,左壳体71L的至少一部分位于左开口部221La的外侧,因此能够紧凑地构成车身罩22。另外,左右的壳体71L、71R位于车身罩22的外侧,因此更容易避免与位于车身罩22的内侧的连杆机构5的干涉。因此,能够避免右灯具70R及左灯具70L和连杆机构5的干涉、且抑制车辆1的宽度方向的大型化。
在本变形例中,如图13所示,右灯具70Ra具有将右灯具70Ra相对于车身框架21固定的右安装部78R,右连杆侧方部70RRa包括右安装部78R的至少一部分。左灯具70La具有将左灯具70La相对于车身框架21固定的左安装部78L,左连杆侧方部70LLa包括左安装部78L的至少一部分。
将灯具支承在车身框架21上的安装部需要刚性,因此容易变大。根据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1,能够利用连杆机构5的左方和右方的空间在抑制车宽度方向的大型化的同时将左灯具70L和右灯具70Ra安装到车辆1上。即使在左连杆侧方部70LLa和右连杆侧方部70RRa上设置左右的安装部78R、78L,与不利用连杆机构5的左方和右方的空间而在左连杆侧方部70LLa和右连杆侧方部70RRa上设置左右的安装部78R、78L的情况相比,也能够抑制车辆1在车宽度方向上大型化。因此能够在避免右灯具70R及左灯具70L和连杆机构5的干涉、且抑制车辆1的宽度方向的大型化。相对于车身框架21进行固定包括直接进行固定的情况、也包括经由车身罩22、支架等间接进行固定的情况。
另外,在本变形例中,如图13所示,右灯具70Ra包括与右光源部73R连接的右配线76R。上中间轴线C方向上,右配线76R在位于比连杆机构5的前端部的前方的位置、或者位于比连杆机构5的后端部靠后方的位置处相对于车身框架21被固定,连杆机构5的前端部在车身框架21的上下方向上位于比上中间轴线C靠上方的位置,连杆机构5的后端部在车身框架21的上下方向上位于比上中间轴线C靠上方的位置。
左灯具70La包括与左光源部73L连接的左配线76L。在上中间轴线C方向上,左配线76L在位于比连杆机构5的前端部靠前方的位置、或者位于比连杆机构5的后端部靠后方的位置处相对于车身框架21被固定,连杆机构5的前端部在车身框架21的上下方向上位于比上中间轴线C靠上方的位置,连杆机构5的后端部在车身框架21的上下方向上位于比上中间轴线C靠上方的位置。
根据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1,右配线76R和左配线76L以朝向前方或后方延伸的状态被固定在车身框架21上。因此,能够抑制右配线76R和左配线76L与连杆机构5干涉。另外,能够避免在右连杆侧方部70RRa上固定右配线76R、或者在左连杆侧方部70LLa上固定左配线76L。因此能够右灯具70Ra及左灯具70La和连杆机构5的干涉、且抑制车辆1的宽度方向的大型化。相对于车身框架21固定包括直接进行固定的情况,也包括经由车身罩22、支架等间接进行固定的情况。另外,还包括将左右的配线76R、76L固定在左灯具70La和右灯具70Ra上的情况。
另外,在本变形例中,当从上中间轴线C的前方观察直立状态的车辆1时,右灯具70Ra的右连杆侧方部70RRa的右端部在车身框架21的左右方向上位于比车身罩22的右端部221R靠左方的位置。当从上中间轴线C的前方观察直立状态的车辆1时,左灯具70La的左连杆侧方部70LLa的左端部在车身框架21的左右方向上位于比车身罩22的左端部221L靠右方的位置。
根据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1,在车身框架21的左右方向上,不是右灯具70Ra的整体位于比车身罩22的右端部221R靠右方的位置,且不是左灯具70La的整体位于比车身罩22的左端部靠左方的位置,抑制车辆1在宽度方向上大型化。因此能够避免右灯具70R及左灯具70L和连杆机构5的干涉、且抑制车辆1的宽度方向的大型化。
上述实施方式和变形例用于容易理解本发明,并不限定本发明。很显然,本发明能够不脱离其主旨而变更、改良,并且,其等价物也包含在本发明中。
本说明书中使用的术语或表达是为了说明而使用的,不用于限定性解释。不排除本说明书中示出且叙述的特征事项的任何等效物,应当理解为允许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内的各种变形。
例如,在上述的实施方式和变形例中,虽然将前罩221区别成前挡泥板223和腿部挡板225等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此处所说的前罩是覆盖连杆机构5的至少一部分的罩,前罩也可以是与上述的前挡泥板223和腿部挡板225一体的罩。
另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和变形例中,虽然对转向信号指示灯的配置位置进行了说明,但是也可以在同样的位置配置左右一对位置灯或左右一对头灯、装饰用灯等。
另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和变形例中,虽然将左转向信号指示灯70L和右转向信号指示灯70R分别作为独立的灯具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将左转向信号指示灯70L的壳体和右转向信号指示灯70的壳体分别独立地构成,并通过左转向信号指示灯70L的外罩和右转向信号指示灯70R的外罩以连续的方式构成左右的转向信号指示灯70L、70R。另外,也可以一体地构成左转向信号指示灯70L和右转向信号指示灯70R。
虽然对左光源部73L和右光源部73R关于上中间轴线C位于比连杆机构5的前端部靠后方且比连杆机构5的后端部靠前方的位置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也可以左光源部73L和右光源部73R的至少一个关于上中间轴线C位于比连杆机构5的前端部靠后方且比连杆机构5的后端部靠前方的位置。
虽然对如下例子进行了说明:关于上中间轴线C,使左安装支架75L和右安装支架75R在比上横向部51的上中间轴线C靠上方的位置处位于比连杆机构5的前端部靠前方的位置、以及在比上横向部51的上中间轴线C靠上方的位置处位于比连杆机构5的后端部靠后方的位置,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能够使左安装支架75L和右安装支架75R的至少一部分关于上中间轴线C在比上横向部51的上中间轴线C靠上方的位置处位于比连杆机构5的前端部靠前方的位置、以及在比上横向部51的上中间轴线C靠上方的位置处位于比连杆机构5的后端部靠后方的位置。
作为光源部73L、73R能够采用LED(LightEmittingDiode,发光二极管)元件、白炽灯泡、放电灯泡、激光源、或面发光的面板光源(例如EL元件)等。
外罩72L、72R可以以使光直接透过的方式构成,也可以包括使光折射的透镜元件。
反射部74L、74R除了使从光源部73L、73R射出的光反射到目标的区域的反射器之外,还可以包括反射太阳光的扩展。
左配线76L和右配线76R不限于线缆。例如左配线76L和右配线76R能够由线束、在基板上印刷配线的配线基板、在可挠性基板上配线的柔性配线基板、由金属板构成的汇流条、在树脂中嵌入汇流条的配线部件等构成。左配线76L和右配线76R不限于线状的部件,也可以是板状、带状的部件。
[锐角]
另外,本发明和上述实施方式中的锐角是指包含0°且小于90°的角度。原本锐角不包含0°,但是本发明和上述实施方式中,锐角设定为包含0°。另外,上述实施例中,与横向构件的上轴线和下轴线垂直相交的虚拟平面是向后方且上方延伸的平面。但是,不限于此,与横向构件的上轴线和下轴线垂直相交的虚拟平面也可以是向前方且上方延伸的平面。
[平行、延伸、沿着]
在本说明书中,“平行”也包含在±40°的范围倾斜、作为部件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在本发明中,对于“方向”和“部件”等,“沿着”也包括在±40°的范围倾斜的情况。在本发明中,对于“方向”,延伸也包含在±40°的范围内倾斜的情况。
[车轮、动力单元、车身罩]
本发明涉及的车辆1包括能够倾斜的车身框架和两个前轮的车辆1。后轮的数量可以是一个以上。另外,也可以包括覆盖车身框架的车身罩。也可以不包括覆盖车身框架的车身罩。动力单元包含动力源。动力源不限于发动机,也可以是电动机。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后轮4在车身框架21的左右方向上的中央与在车身框架21的左右方向上的左前轮31和右前轮32之间的间隔的中央一致。虽然这样的构成是优选的,但是后轮4在车身框架21的左右方向上的中央也可以与车身框架21的左右方向上的左前轮31和右前轮32之间的间隔的中央不一致。
[头管和侧向部的位置关系]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当从侧方观察车身框架21时,右侧向部54、左侧向部53和头管211设置在重合的位置。但是,当从侧方观察车身框架21时,相对于右侧向部54和左侧向部53,头管211也可以设置在前后方向上的不同位置。另外,右侧向部54和左侧向部53相对于车身框架21的上下方向的倾斜角度也可以与头管211的倾斜角度不同。
[头管]
此外,支承连杆机构的头管可以由一个的零部件构成,也可以由多个零部件构成。在由多个零部件构成的情况下,可以通过焊接、粘结等结合,也可以通过螺栓、铆钉等紧固件结合。
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能够旋转支承转向轴60的车身框架21的一个部位说明了头管211,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替代头管,可以采用以能够围绕中间转向轴线Y3旋转的方式支承转向轴60的部件。例如,可以采用包含以能够围绕中间转向轴线Y3旋转的方式支承转向轴60的轴承的部件。
[车身框架的构成:一体、分体、一体的情况下的前缘的上端、上下框架部的构成]
在本实施例中,车身框架包括头管、连接部件(上前后框架部)、下降框架(上下框架部)和底框架(下前后框架部),它们通过焊接而连接。但是,本发明的车身框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车身框架只要具有头管和上前后框架部、上下框架部和下前后框架部即可。例如车身框架也可以通过铸造等一体形成全部或一部分。另外,车身框架也可以是上前后框架部和上下框架部由一个部件构成,也可以由独立的部件构成。
[锐角的大小:转向轴和缓冲器]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左缓冲器33和右缓冲器34分别包括一对伸缩要素。但是,根据车辆1的规格,左缓冲器33和右缓冲器34各自包括的伸缩机构的数量也可以是1个。
在本实施方式中,转向轴的旋转轴线和车身框架的上下方向所成的锐角与右缓冲器以及左缓冲器的伸缩方向和车身框架的上下方向所成的锐角一致。但是,在本发明中,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例如转向轴的旋转轴线和车身框架的上下方向所成的锐角,可以小于也可以大于右缓冲器以及左缓冲器的伸缩方向和车身框架的上下方向所成的锐角。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转向轴的旋转轴线和右缓冲器以及左缓冲器的伸缩方向一致。但是,本发明中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车辆1直立的状态下,当从侧方观察时,转向轴的旋转轴线和右缓冲器以及左缓冲器的伸缩方向也可以在前后方向上分离。另外,例如也可以交叉。
本实施方式中,右前轮和左前轮以如下方式被支承,即它们的上端能够移动至比车身框架的下降框架的上端靠车身框架的上下方向的上方的位置。但是,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本发明中,对右前轮和左前轮而言,也可以在车身框架的上下方向上,它们的上端能够移动到与车身框架的下降框架的上端相同的高度或与其相比更下方的位置。
[横向部、侧向部]
此外,上横向部也可以包括:由一个零部件构成的上前横向部、由一个零部件构成的上后横向部、以及设置在它们之间、由多个零部件构成的连接部件。在由多个零部件构成的情况下,可以通过焊接、粘结等结合,也可以通过螺栓、铆钉等紧固件而结合。
此外,下横向部也可以包括:由一个零部件构成的下前横向部、由一个零部件构成的下后横向部、以及设置在它们之间、由多个零部件构成的连接部件。在由多个零部件构成的情况下,也可以通过焊接、粘结等结合,也可以通过螺栓、铆钉等紧固件而结合。
另外,右侧向部和左侧向部可以由一个零部件构成,也可以由多个零部件构成。在由多个零部件构成的情况下,也可以通过焊接、粘结等结合,也可以通过螺栓、铆钉等紧固件而结合。另外,也可以包含比上横向部或下横向部配置在车身框架的前后方向的前方的部位和配置在其后方的部位。也可以在配置在右侧向部和左侧向部的前方的部位和配置在其后方的部位之间配置上横向部或下横向部。
另外,在本发明中,连杆机构除上横向部和下横向部之外,也可以还包括横向部。上横向部和下横向部不过是以相对的上下关系命名而已。上横向部不表示连杆机构中最上方的横向部。上横向部表示与比它靠下方的其他的横向部相比位于上方的横向部。下横向部不表示连杆机构中最下方的横向部。下横向部表示表示与比它靠上方的其他的横向部相比位于下方的横向部。另外,横向部也可以由右横向部和左横向部两个零部件构成。如此,上横向部和下横向部在具有连杆功能的范围内,也可以由多个横向部构成。另外,上横向部和下横向部之间也可以设置其他的横向部。连杆机构只要包括上横向部和下横向部即可。
本发明可以以多个不同方式实施。本公开应当视为提供本发明的原理的实施方式。基于不意图将本发明限定于在此记载和/或图示的优选实施方式的理解,在此记载了很多的图示实施方式。
这里记载了几个本发明的图示实施方式。本发明不限于此处记载的各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本发明也包括基于本公开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识别的、包括等同的要素、修正、删除、组合(例如,横跨各种实施方式的特征的组合)、改良和/或变更的所有实施方式。权利要求的限定事项应当基于该权利要求所用的术语进行广泛解释,而应当不限定于本说明书或本申请的执行中记载的实施方式。这样的实施方式应当解释为非排他的。例如,在本公开中,“优选”或“好”的用语是非排他的,表示“虽然优选,但是不限于此”或“虽然好,但是不限于此”的意思。
作为本申请的记载的一部分,引用2013年7月1日提出的日本专利申请2013-138488和2013年10月2日提出的日本专利申请2013-207729的内容。即,以下列举的构成也构成本申请的记载的一部分。
(1)一种车辆,包括:
车身框架;
车身罩;
在所述车身框架的左右方向上排列设置的右前轮和左前轮;
右缓冲装置和左缓冲装置,所述右缓冲装置在下部以能够在所述车身框架的上下方向上移动的方式支承所述右前轮,左缓冲装置在下部以能够在所述车身框架的上下方向上移动的方式支承所述左前轮;
连杆机构,在所述车身框架为直立状态的所述车身框架的上下方向上,所述连杆机构被设置在比所述右前轮和所述左前轮靠上方的位置,且以能够绕与第一方向平行的轴线旋转的方式支承所述右缓冲装置和所述左缓冲装置的上部;以及
包括右光源的右灯具及包括左光源的左灯具,所述右灯具和所述左灯具在所述车身框架的左右方向上排列设置,
所述车身框架具有连杆支承部,所述连杆支承部以能够绕与第二方向平行的旋转轴线旋转的方式支承所述连杆机构的至少一部分,所述第二方向在从侧方观察所述车身框架时与所述第一方向交叉,
所述车身罩在所述车身框架的左右方向上具有向最右方突出的右突出部和向最左方突出的左突出部,
所述连杆机构包括:
右侧向部件,所述右侧向部件以能够绕与所述第一方向平行的轴线旋转的方式支承所述右缓冲装置的上部,
左侧向部件,所述左侧向部件以能够绕与所述第一方向平行的轴线旋转的方式支承所述左缓冲装置的上部,
上横向构件,所述上横向构件的右部以能够绕与所述第二方向平行的轴线旋转的方式与所述右侧向部件连结、且左部以能够绕与所述第二方向平行的轴线旋转的方式与所述左侧向部件连结、且中间部以能够绕与所述第二方向平行的轴线旋转的方式与所述车身框架的所述连杆支承部连结,
下横向构件,所述下横向构件位于比所述上横向构件靠下方的位置,所述下横向构件的右部以能够绕与所述第二方向平行的轴线旋转的方式与所述右侧向部件连结、且左部以能够绕与所述第二方向平行的轴线旋转的方式与所述左侧向部件连结、且中间部以能够绕与所述第二方向平行的轴线旋转的方式与所述车身框架的所述连杆支承部连结,
所述左灯具具有左连杆侧方部,当从侧方观察所述车身框架为直立状态的车辆时,
所述左连杆侧方部在所述第二方向上位于比所述连杆机构的前端部靠后方、且位于比所述连杆机构的后端部靠前方的位置,所述连杆机构的所述前端部位于比所述上横向构件相对于所述车身框架的旋转轴线靠所述车身框架的上下方向的上方的位置,所述连杆机构的所述后端部位于比所述上横向构件相对于所述车身框架的所述旋转轴线靠所述车身框架的上下方向的上方的位置,
当从所述第二方向的前方观察所述车身框架为直立状态的车辆时,所述左连杆侧方部位于比所述上横向构件相对于所述车身框架旋转时所述连杆机构所经过的轨迹靠所述车身框架的左右方向上的左方的位置,
当从所述第二方向的前方观察所述车身框架为直立状态的车辆时,所述左连杆侧方部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比所述左突出部靠所述车身框架的左右方向上的右方的位置、且位于比所述上横向构件相对于所述车身框架的所述旋转轴线靠所述车身框架的上下方向的上方的位置、且位于比所述上横向构件相对于所述车身框架朝向逆时针方向最大幅度地旋转时的所述连杆机构的上端部靠所述车身框架的上下方向的下方的位置,
所述右灯具具有右连杆侧方部,
当在从侧方观察所述车身框架为直立状态的车辆时,所述右连杆侧方部在所述第二方向上位于比所述连杆机构的前端部靠后方、且位于比所述连杆机构的后端部靠前方的位置,所述连杆机构的所述前端部位于比所述上横向构件相对于所述车身框架的旋转轴线靠所述车身框架的上下方向的上方的位置,所述连杆机构的所述后端部位于比所述上横向构件相对于所述车身框架的所述旋转轴线靠所述车身框架的上下方向的上方的位置,
当从所述第二方向的前方观察所述车身框架为直立状态的车辆时,所述右连杆侧方部位于比所述上横向构件相对于所述车身框架旋转时所述连杆机构所经过的轨迹靠所述车身框架的左右方向上的右方的位置,
当从所述第二方向的前方观察所述车身框架为直立状态的车辆时,所述右连杆侧方部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比所述右突出部靠所述车身框架的左右方向上的左方的位置、且位于比所述上横向构件相对于所述车身框架的所述旋转轴线靠所述车身框架的上下方向的上方的位置、且位于比所述上横向构件相对于所述车身框架朝向逆时针方向最大幅度地旋转时的所述连杆机构的上端部靠所述车身框架的上下方向的下方的位置。
(2)如(1)所述的车辆,
当从前方观察所述车身框架为直立状态的车辆时,在所述车身框架的左右方向上,在所述右灯具和所述左灯具之间具有中间灯具,
所述中间灯具在所述车身框架的上下方向上位于比所述右灯具和所述左灯具靠下方的位置,在所述第二方向上位于比所述连杆机构靠前方的位置。
(3)如(1)或(2)所述的车辆,
所述车身罩具有左开口部和右开口部,
所述左灯具具有左外透镜,
位于所述左连杆侧方部的所述左外透镜具有边缘部和中间部位于比所述车身罩的左开口部靠内侧的边缘部和位于比所述车身罩的左开口部靠外侧的中间部,
所述右灯具具有右外透镜,
位于所述右连杆侧方部的所述右外透镜具有位于比所述车身罩的右开口部靠内侧的边缘部和位于比所述车身罩的右开口部靠外侧的中间部。
(4)如(3)所述的车辆,所述左灯具的所述左外透镜的前端部在所述第二方向上位于比所述连杆机构的前端部靠前方的位置,所述连杆机构的所述前端部位于比所述上横向构件的旋转轴线靠所述车身框架的上下方向的上方的位置,
所述右灯具的所述右外透镜的前端部在所述第二方向上位于比所述连杆机构的前端部靠前方的位置,所述连杆机构的所述前端部位于比所述上横向构件的旋转轴线靠所述车身框架的上下方向的上方的位置。
(5)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
所述左灯具具有用于将所述左灯具相对于所述车身框架固定的左安装部,
所述左安装部在所述第二方向上位于比所述连杆机构的前端部靠前方、或比所述连杆机构的后端部靠后方的位置,所述连杆机构的所述前端部位于比所述上横向构件的旋转轴线靠所述车身框架的上下方向的上方的位置,所述连杆机构的所述后端部位于比所述上横向构件的旋转轴线靠所述车身框架的上下方向的上方的位置,
所述右灯具具有用于将所述右灯具相对于所述车身框架固定的右安装部,
所述右安装部在所述第二方向上位于比所述连杆机构的前端部靠前方、或比所述连杆机构的后端部靠后方的位置,所述连杆机构的所述前端部位于比所述上横向构件的旋转轴线靠所述车身框架的上下方向的上方的位置,所述连杆机构的所述后端部位于比所述上横向构件的旋转轴线靠所述车身框架的上下方向的上方的位置。
(6)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所述左灯具的所述左连杆侧方部包括所述左光源部的至少一部分,所述右灯具的所述右连杆侧方部包括所述右光源部的至少一部分。
(7)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
所述左灯具包括与所述左光源连接的左线缆,
所述左线缆在所述第二方向上在位于比所述连杆机构的前端部靠前方、或比所述连杆机构的后端部靠后方的位置被相对于所述车身框架固定,所述连杆机构的所述前端部位于比所述上横向构件的旋转轴线靠所述车身框架的上下方向的上方的位置,所述连杆机构的所述后端部位于比所述上横向构件的旋转轴线靠所述车身框架的上下方向的上方的位置
所述右灯具包括与所述右光源连接的右线缆,
所述右线缆在所述第二方向上在位于比所述连杆机构的前端部靠前方、或比所述连杆机构的后端部靠后方的位置被相对于所述车身框架固定,所述连杆机构的所述前端部位于比所述上横向构件的旋转轴线靠所述车身框架的上下方向的上方的位置,所述连杆机构的所述后端部位于比所述上横向构件的旋转轴线靠所述车身框架的上下方向的上方的位置。
(8)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
所述左灯具包括能够反射光的左反射部,
所述左连杆侧方部包括所述左反射部的至少一部分,
所述右灯具包括能够反射光的右反射部,
所述右连杆侧方部包括所述右反射部的至少一部分。
(9)如(1)、(2)、(4)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
所述左灯具包括容纳所述左光源的至少一部分的左壳体,
所述左壳体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比所述车身罩靠外部的位置,
所述右灯具包括容纳所述右光源的至少一部分的右壳体,
所述右壳体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比所述车身罩靠外部的位置。
(10)如(1)、(2)、(4)、(9)所述的车辆,
所述左灯具具有用于将所述左灯具相对于所述车身框架固定的左安装部,所述左连杆侧方部包括所述左安装部的至少一部分,
所述右灯具具有用于将所述右灯具相对于所述车身框架固定的右安装部,所述右连杆侧方部包括所述右安装部的至少一部分。
(11)如(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
当从所述第二方向的前方观察所述车身框架为直立状态的车辆时,所述左灯具的所述左连杆侧方部位于比所述左突出部靠所述车身框架的左右方向上的右方的位置,
当从所述第二方向的前方观察所述车身框架为直立状态的车辆时,所述右灯具的所述右连杆侧方部位于比所述右突出部靠所述车身框架的左右方向上的左方的位置。

Claims (12)

1.一种车辆,包括:
车身框架,在右转弯时所述车身框架能够向所述车辆的右方倾斜,在左转弯时所述车身框架能够向所述车辆的左方倾斜;
右前轮和左前轮,所述右前轮和所述左前轮在所述车身框架的左右方向上排列配置,并能够转向;
右缓冲装置,所述右缓冲装置在下部支承所述右前轮,并缓冲所述右前轮在所述车身框架的上下方向上相对于上部的位移;
左缓冲装置,所述左缓冲装置在下部支承所述左前轮,并缓冲所述左前轮在所述车身框架的上下方向上相对于上部的位移;
连杆机构;
车身罩,所述车身罩覆盖所述连杆机构的至少一部分;以及
右灯具和左灯具,所述右灯具和所述左灯具在所述车身框架的左右方向上排列设置,且所述右灯具包含右光源,所述左灯具包含左光源,
所述连杆机构包括:
右侧向部,所述右侧向部支承所述右缓冲装置的上部,以使所述右缓冲装置的上部能够围绕沿所述车身框架的上下方向延伸的右转向轴线旋转;
左侧向部,所述左侧向部支承所述左缓冲装置的上部,以使所述左缓冲装置的上部能够围绕与所述右转向轴线平行的左转向轴线旋转;
上横向部,所述上横向部在右端部支承所述右侧向部的上部,以使所述右侧向部的上部能够围绕沿所述车身框架的前后方向延伸的上右轴线旋转,并在左端部支承所述左侧向部的上部,以使所述左侧向部的上部能够围绕与所述上右轴线平行的上左轴线旋转,中间部被以能够围绕与所述上右轴线和所述上左轴线平行的上中间轴线旋转的方式支承在所述车身框架上;
下横向部,所述下横向部在右端部支承所述右侧向部的下部,以使所述右侧向部的下部能够围绕与所述上右轴线平行的下右轴线旋转,在左端部支承所述左侧向部的下部,以使所述左侧向部的下部能够围绕与所述上左轴线平行的下左轴线旋转,中间部被以能够与所述上中间轴线平行的下中间轴线旋转的方式支承在所述车身框架上;
所述右灯具具有右连杆侧方部,
当从侧方观察直立状态的所述车辆时,所述右连杆侧方部位于比所述连杆机构的前端部靠后方、比所述连杆机构的后端部靠前方,所述连杆机构的前端部在所述车身框架的上下方向上位于比所述上中间轴线靠上方的位置,所述连杆机构的后端部在所述车身框架的上下方向上位于比所述上中间轴线靠上方的位置,
当从所述上中间轴线的前方观察直立状态的车辆时,在所述车身框架的左右方向上,所述右连杆侧方部位于所述上横向部相对于所述车身框架旋转时所述连杆机构所通过的轨迹的右方的位置,
当从所述上中间轴线的前方观察直立状态的车辆时,所述右连杆侧方部的至少一部分在所述车身框架的左右方向上位于比所述车身罩的右端部靠左方的位置,且位于比所述车身框架的上下方向上的所述上中间轴线靠上方的位置,并且,在所述车身框架的上下方向上,位于比所述上横向部相对于所述车身框架朝向顺时针方向最大幅度地旋转时的所述连杆机构的上端部靠下方的位置,
所述左灯具具有左连杆侧方部,
当从侧方观察直立状态的所述车辆时,在所述上中间轴线方向上,所述左连杆侧方部位于比所述连杆机构的前端部靠后方的位置,且位于比所述连杆机构的后端部靠前方的左连杆侧方部,所述连杆机构的前端部在所述车身框架的上下方向上位于比所述上中间轴线靠上方的位置,所述连杆机构的后端部在所述车身框架的上下方向上位于比所述上中间轴线靠上方的位置,
当从所述上中间轴线的前方观察直立状态的车辆时,在所述车身框架的左右方向上,所述左连杆侧方部位于所述上横向部相对于所述车身框架旋转时所述连杆机构所通过的轨迹的左方的位置,
当从所述上中间轴线的前方观察直立状态的车辆时,所述左连杆侧方部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比所述车身框架的左右方向上的所述车身罩的左端部靠右方的位置,且位于比所述车身框架的上下方向上的所述上中间轴线靠上方的位置,并且,在所述车身框架的上下方向上,位于比所述上横向部相对于所述车身框架朝向逆时针方向最大幅度地旋转时的所述连杆机构的上端部靠下方的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其中,
当从前方观察直立状态的车辆时,在所述车身框架的左右方向上,在所述右灯具和所述左灯具之间具有中间灯具,
所述中间灯具的至少一部分在所述车身框架的上下方向上位于比所述右灯具和所述左灯具靠下方的位置,在所述上中间轴线方向上位于比所述连杆机构靠前方的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或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其中,
所述车身罩具有右开口部和左开口部,
所述右连杆侧方部的一部分位于所述车身罩的所述右开口部的内侧,其他部分位于所述车身罩的所述右开口部的外侧,
所述左连杆侧方部的一部分位于所述车身罩的所述左开口部的内侧,其他部分位于所述车身罩的所述左开口部的外侧。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其中,
所述右连杆侧方部包括位于所述车身罩的所述右开口部的外侧、且使所述右光源的光透过的右外罩的至少一部分,
所述左连杆侧方部包括位于所述车身罩的所述左开口部的外侧、且使所述左光源的光透过的左外罩的至少一部分。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其中,
所述右灯具具有将所述右灯具相对于所述车身框架固定的右安装部,
所述右安装部的至少一部分在所述上中间轴线方向上位于比所述连杆机构的所述前端部靠前方的位置、以及比所述连杆机构的所述后端部靠后方的位置,所述连杆机构的所述前端部在所述车身框架的上下方向上位于比所述上中间轴线靠上方的位置,所述连杆机构的所述后端部在所述车身框架的上下方向上位于比所述上中间轴线靠上方的位置,
所述左灯具具有将所述左灯具相对于所述车身框架固定的左安装部,
所述左安装部的至少一部分在所述上中间轴线方向上位于比所述连杆机构的所述前端部靠前方的位置、或者位于比所述连杆机构的所述后端部靠后方的位置,所述连杆机构的所述前端部在所述车身框架的上下方向上位于比所述上中间轴线靠上方的位置,所述连杆机构的所述后端部在所述车身框架的上下方向上位于比所述上中间轴线靠上方的位置。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辆,其中,
所述车身罩具有右开口部和左开口部,
所述右连杆侧方部包括容纳所述右光源的至少一部分的右壳体,
所述右壳体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所述右开口部的外侧,
所述左连杆侧方部包括容纳所述左光源的至少一部分的左壳体,
所述左壳体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所述左开口部的外侧。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辆,其中,
所述右灯具具有将所述右灯具相对于所述车身框架固定的右安装部,所述右连杆侧方部包括所述右安装部的至少一部分,
所述左灯具具有将所述左灯具相对于所述车身框架固定的左安装部,所述左连杆侧方部包括所述左安装部的至少一部分。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其中,
所述右灯具包括使所述右光源的光透过的右外罩,
所述右外罩的前端部在所述上中间轴线方向上位于比所述连杆机构的所述前端部靠前方的位置,所述连杆机构的所述前端部在所述车身框架的上下方向上位于比所述上中间轴线靠上方的位置,
所述左灯具包括使所述左光源的光透过的左外罩,
所述左外罩的前端部在所述上中间轴线方向上位于比所述连杆机构的所述前端部靠前方的位置,所述连杆机构的所述前端部在所述车身框架的上下方向上位于比所述上中间轴线靠上方的位置。
9.根据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8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其中,
所述右灯具的所述右连杆侧方部包括右光源部的至少一部分,
所述左灯具的所述左连杆侧方部包含左光源部的至少一部分。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其中,
所述右灯具包括能够反射光的右反射部,
所述右连杆侧方部包括所述右反射部的至少一部分,
所述左灯具包括能够反射光的左反射部,
所述左连杆侧方部包括所述左反射部的至少一部分。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其中,
所述右灯具包括与所述右光源连接的右配线,
所述右配线在所述上中间轴线方向上、在比所述连杆机构的所述前端部靠前方的位置、或者比所述连杆机构的所述后端部靠后方的位置处被相对于所述车身框架固定,所述连杆机构的所述前端部在所述车身框架的上下方向上位于比所述上中间轴线靠上方的位置,所述连杆机构的所述后端部在所述车身框架的上下方向上位于比所述上中间轴线靠上方的位置,
所述左灯具包括与所述左光源连接的左配线,
所述左配线在所述上中间轴线方向上、在比所述连杆机构的所述前端部靠前方的位置、或者比所述连杆机构的所述后端部靠后方的位置处被相对于所述车身框架固定,所述连杆机构的所述前端部在所述车身框架的上下方向上位于比所述上中间轴线靠上方的位置,所述连杆机构的所述后端部在所述车身框架的上下方向上位于比所述上中间轴线靠上方的位置。
12.根据权利要求1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其中,
当从所述上中间轴线的前方观察直立状态的车辆时,所述右灯具的所述右连杆侧方部的右端部位于比所述车身框架的左右方向上的所述车身罩的所述右端部靠左方的位置,
当从所述上中间轴线的前方观察直立状态的车辆时,所述左灯具的所述左连杆侧方部的左端部位于比所述车身框架的左右方向上的所述车身罩的所述左端部靠右方的位置。
CN201480037043.5A 2013-07-01 2014-06-30 车辆 Pending CN105339252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138488 2013-07-01
JP2013138488 2013-07-01
JP2013207729 2013-10-02
JP2013-207729 2013-10-02
PCT/JP2014/067486 WO2015002173A1 (ja) 2013-07-01 2014-06-30 車両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339252A true CN105339252A (zh) 2016-02-17

Family

ID=5214374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80037043.5A Pending CN105339252A (zh) 2013-07-01 2014-06-30 车辆

Country Status (10)

Country Link
US (1) US9493208B2 (zh)
EP (1) EP3002199B1 (zh)
JP (1) JP5710850B1 (zh)
CN (1) CN105339252A (zh)
AP (1) AP2015008947A0 (zh)
BR (1) BR112015032712A2 (zh)
ES (1) ES2665454T3 (zh)
MX (1) MX2015017817A (zh)
TW (1) TWI554426B (zh)
WO (1) WO2015002173A1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629957A (zh) * 2017-12-22 2020-09-04 比亚乔公司 根据侧倾角度调节大灯发出的光束的倾斜式摩托车
CN114787020A (zh) * 2019-12-19 2022-07-22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车辆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4046275A1 (ja) 2012-09-24 2014-03-27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車両
US9744952B2 (en) * 2013-10-31 2017-08-29 Yamaha Hatsudoki Kabushiki Kaisha Brake system and vehicle
DE102014217246B3 (de) * 2014-08-29 2015-12-24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Stabilisierungsanordnung für ein Neigefahrwerk eines Fahrzeugs
DE102014217386A1 (de) 2014-09-01 2016-03-03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Verfahren zum Betrieb eines Neigefahrwerks sowie aktives Neigefahrwerk für ein schienenungebundenes Fahrzeug
US10076939B2 (en) 2014-11-26 2018-09-18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Suspension systems for laterally tiltable multitrack vehicles
US10023019B2 (en) 2015-02-24 2018-07-17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Rear suspension systems with rotary devices for laterally tiltable multitrack vehicles
US9925843B2 (en) 2015-02-24 2018-03-27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Rear suspension systems for laterally tiltable multitrack vehicles
JP2018144698A (ja) * 2017-03-07 2018-09-20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車両
JP2018144697A (ja) * 2017-03-07 2018-09-20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車両
CN109367548B (zh) * 2018-09-07 2020-06-02 奈克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移动舱、轨道及立体轨道交通系统
EP3756987B1 (en) * 2018-09-07 2022-03-30 Yamaha Hatsudoki Kabushiki Kaisha Leaning vehicle
US20200324598A1 (en) 2019-04-13 2020-10-15 WW Motorsports Independent suspension system for a leaning vehicle
WO2021039989A1 (ja) * 2019-08-30 2021-03-04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リーン車両
IT202200005108A1 (it) * 2022-03-16 2023-09-16 Piaggio & C Spa Motociclo a tre ruote con gruppo ottico posteriore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089738A (en) * 1997-09-12 2000-07-18 Honda Giken Kogyo Kabushiki Kaisha Lamp unit with an external power supply terminal
CN1654262A (zh) * 2004-02-04 2005-08-17 皮亚乔公司 车辆抗侧倾装置
US7416046B2 (en) * 2003-08-22 2008-08-26 Bombardier Recreational Products Inc. Modular front headlight for a three-wheeled vehicle
CN101363585A (zh) * 2007-08-08 2009-02-11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前灯单元和跨骑式车辆
CN101487576A (zh) * 2008-01-18 2009-07-22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闪光灯和跨骑式车辆
US7568541B2 (en) * 2005-05-13 2009-08-04 Delphi Technologies, Inc. Self-centering return mechanism
TW201117997A (en) * 2009-11-27 2011-06-01 Kwang Yang Motor Co Anti-turnover device for vehicle having two front wheels

Family Cites Families (2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351410A (en) * 1980-07-17 1982-09-28 Townsend Engineering Company Self-balancing wheeled vehicle
JP3125106B2 (ja) * 1991-11-19 2001-01-15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前2輪型車両
DE19717418C1 (de) * 1997-04-25 1998-10-22 Daimler Benz Ag Mehrspuriges Kurvenneigerfahrzeug
AU7453698A (en) * 1998-05-28 1999-12-13 Avantec Corporation Tricycle
US7690461B2 (en) * 2005-06-01 2010-04-06 Yamaha Hatsudoki Kabushiki Kaisha All terrain vehicle
US7571787B2 (en) * 2005-09-30 2009-08-11 Harley-Davidson Motor Company Group, LLC Headlight mounting arrangement
USD547242S1 (en) 2006-03-02 2007-07-24 Piaggio & C. S.P.A. Motorcycle
EP2019772B1 (en) * 2006-04-26 2013-08-28 Vectrix International Limited Vehicle with lockable tilt system
US7543673B2 (en) * 2006-07-14 2009-06-09 Bombardier Recreational Products Inc. Wheeled vehicle with water deflectors
US7832516B2 (en) * 2007-01-17 2010-11-16 Polaris Industries Inc. Adjustable foot control for vehicle
US7631717B2 (en) * 2007-01-26 2009-12-15 Harley-Davidson Motor Company Group, LLC Break-away license plate support for a motorcycle
JP2009056950A (ja) * 2007-08-31 2009-03-19 Honda Motor Co Ltd リフレクタ支持構造
USD598328S1 (en) * 2008-05-12 2009-08-18 Piaggio & C. S.P.A. Motorcycle
US8123240B2 (en) * 2009-07-10 2012-02-28 Bombardier Recreational Products Inc. Control system for leaning vehicle
IT1401130B1 (it) 2010-07-16 2013-07-12 Piaggio & C Spa Sistema di sospensione per motoveicoli
US8016302B1 (en) * 2010-07-20 2011-09-13 Reeve Curtis T Human-powered tricycle system
CN201961454U (zh) * 2010-10-23 2011-09-07 于金君 能够锁定车架的倒三轮摩托车
US8262111B2 (en) * 2010-10-26 2012-09-11 Lucas Steven W Leaning vehicle suspension
ITMI20111469A1 (it) * 2011-08-01 2013-02-02 Piaggio & C Spa Sistema di regolazione dei proiettori anteriori di un veicolo basculante con meccanismo di rollio
US8641064B2 (en) * 2011-12-29 2014-02-04 Garbis Krajekian Tilting vehicle with a non-tilting automobile-like body
US9238482B2 (en) * 2012-08-14 2016-01-19 Aeon Motor Co., Ltd. Road holding ability mechanism for the two front wheels of a motorcycle
DE102014201630B4 (de) * 2013-03-07 2021-09-02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Seitlich neigbares, mehrspuriges Fahrzeug
DE102014201668B4 (de) * 2013-03-07 2021-09-02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Seitlich neigbares, mehrspuriges Fahrzeug
DE102014201127B4 (de) * 2013-03-07 2022-02-03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Seitlich neigbares, mehrspuriges Fahrzeug
DE102014201632B4 (de) * 2013-03-07 2021-09-02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Seitlich neigbares, mehrspuriges Fahrzeug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089738A (en) * 1997-09-12 2000-07-18 Honda Giken Kogyo Kabushiki Kaisha Lamp unit with an external power supply terminal
US7416046B2 (en) * 2003-08-22 2008-08-26 Bombardier Recreational Products Inc. Modular front headlight for a three-wheeled vehicle
CN1654262A (zh) * 2004-02-04 2005-08-17 皮亚乔公司 车辆抗侧倾装置
US7568541B2 (en) * 2005-05-13 2009-08-04 Delphi Technologies, Inc. Self-centering return mechanism
CN101363585A (zh) * 2007-08-08 2009-02-11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前灯单元和跨骑式车辆
CN101487576A (zh) * 2008-01-18 2009-07-22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闪光灯和跨骑式车辆
TW201117997A (en) * 2009-11-27 2011-06-01 Kwang Yang Motor Co Anti-turnover device for vehicle having two front wheels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629957A (zh) * 2017-12-22 2020-09-04 比亚乔公司 根据侧倾角度调节大灯发出的光束的倾斜式摩托车
CN114787020A (zh) * 2019-12-19 2022-07-22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车辆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002199A1 (en) 2016-04-06
EP3002199B1 (en) 2018-01-10
EP3002199A4 (en) 2016-05-18
BR112015032712A2 (pt) 2017-07-25
MX2015017817A (es) 2016-04-15
TW201512014A (zh) 2015-04-01
JPWO2015002173A1 (ja) 2017-02-23
AP2015008947A0 (en) 2015-12-31
JP5710850B1 (ja) 2015-04-30
US20160129967A1 (en) 2016-05-12
TWI554426B (zh) 2016-10-21
US9493208B2 (en) 2016-11-15
WO2015002173A1 (ja) 2015-01-08
ES2665454T3 (es) 2018-04-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339252A (zh) 车辆
US7674023B2 (en) Headlight assembly for a straddle-type vehicle
US20160152292A1 (en) Vehicle
US9834266B2 (en) Body cover for straddle type vehicle, and straddle type vehicle including same
US8042636B2 (en) Saddle-ride type four-wheel vehicle
CN102372056B (zh) 自动二轮车
EP2974949B1 (en) Saddle type vehicle
EP2921387B1 (en) Vehicle
CN107891930B (zh) 跨乘型车辆
TWI700210B (zh) 跨坐型車輛
EP2921384B1 (en) Vehicle
CN104554557B (zh) 跨坐型车辆
EP2599697B1 (en) Straddle type vehicle
TWI633032B (zh) 跨坐型車輛
BR102014028091A2 (pt) veículo do tipo sela de montar
EP3636530B1 (en) Straddled vehicle
JP7481839B2 (ja) 鞍乗型車両
CN103359212A (zh) 骑跨式车辆的灯光照射器支承结构
BR112013010386B1 (pt) Motocicleta
CN105818907A (zh) 跨乘型车辆
JP4330899B2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フロントカバー構造
EP2781441B1 (en) Saddle type vehicle
EP3366557B1 (en) Front and leg cover of a straddled vehicle
CN109305263B (zh) 骑乘型车辆
BR102022005978A2 (pt) Veículo do tipo para montar em selim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60217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