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273347A - 一种电子耐热复合材料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电子耐热复合材料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273347A
CN105273347A CN201510765489.6A CN201510765489A CN105273347A CN 105273347 A CN105273347 A CN 105273347A CN 201510765489 A CN201510765489 A CN 201510765489A CN 105273347 A CN105273347 A CN 10527334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ours
resisting composite
mixture
electronics heat
sti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765489.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273347B (zh
Inventor
杨和荣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ujiang Shenta Qianjin Hardware Factory
Original Assignee
Wujiang Shenta Qianjin Hardware Factor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ujiang Shenta Qianjin Hardware Factory filed Critical Wujiang Shenta Qianjin Hardware Factory
Priority to CN201510765489.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5273347B/zh
Publication of CN10527334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27334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27334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27334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子耐热复合材料,将氮化合物、陶瓷粉混合2小时,再加入N-甲酰吗啉、碘化钠,混合1.5小时得到混合物;依次将胺化合物、二异戊二烯二环氧化物加入混合物中,于95℃搅拌2小时;然后加入丙烯酸酯-苯乙烯共聚物,于120℃搅拌1小时;接着加入2,6-二(4-氨基苯氧基)苯甲腈,于180℃搅拌2分钟,得到复合物;再将复合物置入模具中,模压即得到电子耐热复合材料。本发明公开的制备方法中原料来源广泛,制备过程简单可控只需常规操作,易于产业化。

Description

一种电子耐热复合材料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电子材料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电子耐热复合材料。
背景技术
环氧树脂具有优良的粘接性、热稳定性以及优异的耐化学药品性,作为胶粘剂、涂料和复合材料等的树脂基体,广泛应用于水利、交通、机械、电子、家电、汽车及航空航天等领域。按环氧树脂固化方式的不同,环氧树脂涂料可分为常温固化型、自然干燥型、烘干型以及阳离子电泳环氧涂料。但环氧树脂含有大量的环氧基团,固化后交联密度大、质脆、耐候性和耐湿热性较差,因而难以满足工程技术的要求,其应用受到一定的限制。近年来,结构层压板等方面要求环氧树脂材料具有更好的综合性能,特别是耐热性,同时还需要其具有一定的韧性,所以对环氧树脂的改性已成为一个研究热点。
复合材料是信息技术、生物技术、能源技术等高技术领域和国防建设的重要基础材料,同时也对改造农业、化工、建材等传统产业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复合材料市场快速增长,亚洲尤其中国市场增长较快。2003~2008年间中国年均增速为15%,印度为9.5%,而欧洲和北美年均增幅仅为4%。复合材料种类繁多,用途广泛,其中的电子复合材料正在形成一个规模宏大的高技术产业群,有着十分广阔的市场前景和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电子耐热复合材料,具有良好的耐热性,可以用在电子传输、电气设备方面。
为达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电子耐热复合材料,由复合物模压后制成;所述复合物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熔融混合制得:
氮化合物6~8份
丙烯酸酯-苯乙烯共聚物10~13份
胺化合物8~10份
碘化钠1.5~2.2份
2,6-二(4-氨基苯氧基)苯甲腈6~8份
陶瓷粉9~12份
二异戊二烯二环氧化物22~33份
N-甲酰吗啉1~1.5份
所述丙烯酸酯-苯乙烯共聚物的分子量为24000~30000;
所述陶瓷粉由以下重量比的原料混合熔炼制得:二氧化硅35%、氟化镱2%、氧化硼16%、钛白粉19%、氧化锆10%、贝壳粉18%;
所述氮化合物的化学结构式为:
所述胺化合物的化学结构式为:
所述二异戊二烯二环氧化物的化学结构式为:
本发明中,所述陶瓷粉的制备方法为:首先将制备陶瓷粉的原料混合球磨后再过500目标准筛,制得混合粉末;将混合粉末于650℃煅烧1小时;再将混合粉末于1580℃熔炼3小时,急冷,得到玻璃块体;最后将玻璃块体球磨5小时后,再过800目标准筛,即制得陶瓷粉。钛白粉优选金红石型钛白粉。
优选的,所述复合物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熔融混合制得:
氮化合物6~8份
丙烯酸酯-苯乙烯共聚物11~12份
胺化合物9~9.5份
碘化钠1.8~2份
2,6-二(4-氨基苯氧基)苯甲腈6~8份
陶瓷粉10~10.5份
二异戊二烯二环氧化物25~28份
N-甲酰吗啉1.2~1.3份。
本发明中,将氮化合物、陶瓷粉混合2小时,再加入N-甲酰吗啉、碘化钠,混合1.5小时得到混合物;依次将胺化合物、二异戊二烯二环氧化物加入混合物中,于95℃搅拌2小时;然后加入丙烯酸酯-苯乙烯共聚物,于120℃搅拌1小时;接着加入2,6-二(4-氨基苯氧基)苯甲腈,于180℃搅拌2分钟,得到复合物;再将复合物置入模具中,模压工艺为10MPa/120℃/0.5h+10MPa/150℃/1h+12MPa/180℃/1.5h,即得到电子耐热复合材料。现有掺杂型有机无机高分子杂化材料由于结构上的差异,无机材料与聚合物间相容性差,由此导致无机材料与高分子材料之间发生相分离,影响复合材料性能;并且无机材料在聚合物材料中分散性差,导致发生应力集中,致使材料力学性能下降。本发明的复合材料中,无机材料直接键合在高分子链上,克服了掺杂型高分子体系中异质体亲和性小,材料耐热性和力学性能差等缺点。
本发明将无机材料制得含有特定官能团,可以与有机物反应,使无机化合物直接键合在高分子链上以满足相容性需要,避免现有材料出现的应力集中现象,获得力学强度较高的复合材料;强极性氰基的引入使得胺与环氧单体的偶极-偶极相互作用增强,使得两者的相容性得到提高,避免了高温固化时胺化合物的挥发,加强了分子间的交联密度,提高了材料的耐热性。
本发明公开的制备电子耐热复合材料原料中,原料简单易得,无需现有技术的复杂反应,体系中有机成分互相配合,小分子促进高聚物的交联,并参与形成交联点,固化效果好;无机填料在高分子体系中分散均匀,避免了现有技术存在的集聚、无机物分散不均等缺陷;柔性化合物的加入改善了常规高耐热体系机械性能差的缺陷,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本发明利用的复合物组成合理,各组成分之间相容性好,由此制备得到了电子耐热复合材料,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满足电子耐热复合材料的发展应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描述:
本实施例中,所述氮化合物的化学结构式为:
所述胺化合物的化学结构式为:
所述二异戊二烯二环氧化物的化学结构式为:
实施例一
1、将二氧化硅350g、氟化镱20g、氧化硼160g、金红石型钛白粉190g、氧化锆100g、贝壳粉180g混合球磨后再过500目标准筛,制得混合粉末;将混合粉末于650℃煅烧1小时;再将混合粉末于1580℃熔炼3小时,急冷,得到玻璃块体;最后将玻璃块体球磨5小时后,再过800目标准筛,即制得陶瓷粉;
2、将6g氮化合物、10.5g陶瓷粉混合2小时,再加入1.3gN-甲酰吗啉、1.8g碘化钠,混合1.5小时得到混合物;依次将9g胺化合物、28g二异戊二烯二环氧化物加入混合物中,于95℃搅拌2小时;然后加入11g丙烯酸酯-苯乙烯共聚物,于120℃搅拌1小时;接着加入6g2,6-二(4-氨基苯氧基)苯甲腈,于180℃搅拌2分钟,得到复合物;再将复合物置入模具中,模压工艺为10MPa/120℃/0.5h+10MPa/150℃/1h+12MPa/180℃/1.5h,即得到电子耐热复合材料。
实施例二
1、将二氧化硅350g、氟化镱20g、氧化硼160g、金红石型钛白粉190g、氧化锆100g、贝壳粉180g混合球磨后再过500目标准筛,制得混合粉末;将混合粉末于650℃煅烧1小时;再将混合粉末于1580℃熔炼3小时,急冷,得到玻璃块体;最后将玻璃块体球磨5小时后,再过800目标准筛,即制得陶瓷粉;
2、将80g氮化合物、100g陶瓷粉混合2小时,再加入12gN-甲酰吗啉、20g碘化钠,混合1.5小时得到混合物;依次将95g胺化合物、250g二异戊二烯二环氧化物加入混合物中,于95℃搅拌2小时;然后加入120g丙烯酸酯-苯乙烯共聚物,于120℃搅拌1小时;接着加入80g2,6-二(4-氨基苯氧基)苯甲腈,于180℃搅拌2分钟,得到复合物;再将复合物置入模具中,模压工艺为10MPa/120℃/0.5h+10MPa/150℃/1h+12MPa/180℃/1.5h,即得到电子耐热复合材料。
实施例三
1、将二氧化硅350g、氟化镱20g、氧化硼160g、金红石型钛白粉190g、氧化锆100g、贝壳粉180g混合球磨后再过500目标准筛,制得混合粉末;将混合粉末于650℃煅烧1小时;再将混合粉末于1580℃熔炼3小时,急冷,得到玻璃块体;最后将玻璃块体球磨5小时后,再过800目标准筛,即制得陶瓷粉;
2、将7g氮化合物、10.5g陶瓷粉混合2小时,再加入1.2gN-甲酰吗啉、1.9g碘化钠,混合1.5小时得到混合物;依次将9g胺化合物、26.5g二异戊二烯二环氧化物加入混合物中,于95℃搅拌2小时;然后加入11g丙烯酸酯-苯乙烯共聚物,于120℃搅拌1小时;接着加入7g2,6-二(4-氨基苯氧基)苯甲腈,于180℃搅拌2分钟,得到复合物;再将复合物置入模具中,模压工艺为10MPa/120℃/0.5h+10MPa/150℃/1h+12MPa/180℃/1.5h,即得到电子耐热复合材料。
实施例四
1、将二氧化硅350g、氟化镱20g、氧化硼160g、金红石型钛白粉190g、氧化锆100g、贝壳粉180g混合球磨后再过500目标准筛,制得混合粉末;将混合粉末于650℃煅烧1小时;再将混合粉末于1580℃熔炼3小时,急冷,得到玻璃块体;最后将玻璃块体球磨5小时后,再过800目标准筛,即制得陶瓷粉;
2、将6g氮化合物、9g陶瓷粉混合2小时,再加入1gN-甲酰吗啉、1.5g碘化钠,混合1.5小时得到混合物;依次将10g胺化合物、33g二异戊二烯二环氧化物加入混合物中,于95℃搅拌2小时;然后加入13g丙烯酸酯-苯乙烯共聚物,于120℃搅拌1小时;接着加入8g2,6-二(4-氨基苯氧基)苯甲腈,于180℃搅拌2分钟,得到复合物;再将复合物置入模具中,模压工艺为10MPa/120℃/0.5h+10MPa/150℃/1h+12MPa/180℃/1.5h,即得到电子耐热复合材料。
实施例五
1、将二氧化硅350g、氟化镱20g、氧化硼160g、金红石型钛白粉190g、氧化锆100g、贝壳粉180g混合球磨后再过500目标准筛,制得混合粉末;将混合粉末于650℃煅烧1小时;再将混合粉末于1580℃熔炼3小时,急冷,得到玻璃块体;最后将玻璃块体球磨5小时后,再过800目标准筛,即制得陶瓷粉;
2、将8g氮化合物、12g陶瓷粉混合2小时,再加入1.5gN-甲酰吗啉、2.2g碘化钠,混合1.5小时得到混合物;依次将10g胺化合物、22g二异戊二烯二环氧化物加入混合物中,于95℃搅拌2小时;然后加入10g丙烯酸酯-苯乙烯共聚物,于120℃搅拌1小时;接着加入7g2,6-二(4-氨基苯氧基)苯甲腈,于180℃搅拌2分钟,得到复合物;再将复合物置入模具中,模压工艺为10MPa/120℃/0.5h+10MPa/150℃/1h+12MPa/180℃/1.5h,即得到电子耐热复合材料。
对比例一
1、将二氧化硅360g、氧化硼170g、金红石型钛白粉190g、氧化锆100g、贝壳粉180g混合球磨后再过500目标准筛,制得混合粉末;将混合粉末于650℃煅烧1小时;再将混合粉末于1580℃熔炼3小时,急冷,得到玻璃块体;最后将玻璃块体球磨5小时后,再过800目标准筛,即制得陶瓷粉;
2、将8g氮化合物、12g陶瓷粉混合2小时,再加入2.2g碘化钠,混合1.5小时得到混合物;依次将10g胺化合物、22g二异戊二烯二环氧化物加入混合物中,于95℃搅拌2小时;然后加入10g丙烯酸酯-苯乙烯共聚物,于120℃搅拌1小时;接着加入2g2,6-二(4-氨基苯氧基)苯甲腈,于180℃搅拌2分钟,得到复合物;再将复合物置入模具中,模压工艺为10MPa/120℃/0.5h+10MPa/150℃/1h+12MPa/180℃/1.5h,即得到电子复合材料。
性能测试
采用DSC测试玻璃化转变温度(℃);利用液晶式摆锤冲击试验机测试冲击强度(α/KJ/m2);利用热失重仪测试初始分解温度(T0/℃)。上述电子耐热复合材料的性能测试结果见表1。
表1电子耐热复合材料的性能
玻璃化转变温度 α T0
实施例一 227.5 5.2 374
实施例二 226.2 5.2 374
实施例三 226.6 5.1 367
实施例四 226.2 4.9 370
实施例五 225.7 4.8 366
对比例一 180.3 3.2 302
综上,本发明公开的电子耐热复合材料组成合理,各组成分之间相容性好,由此制备得到了电子耐热复合材料,具有良好的耐热性、力学性能,满足电子耐热复合材料的发展应用。

Claims (6)

1.一种电子耐热复合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耐热复合材料由复合物模压后制成;所述复合物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熔融混合制得:
所述丙烯酸酯-苯乙烯共聚物的分子量为24000~30000;
所述陶瓷粉由以下重量比的原料混合熔炼制得:二氧化硅35%、氟化镱2%、氧化硼16%、钛白粉19%、氧化锆10%、贝壳粉18%;
所述氮化合物的化学结构式为:
所述胺化合物的化学结构式为:
所述二异戊二烯二环氧化物的化学结构式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电子耐热复合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陶瓷粉的制备方法为,首先将制备陶瓷粉的原料混合球磨后再过500目标准筛,制得混合粉末;将混合粉末于650℃煅烧1小时;再将混合粉末于1580℃熔炼3小时,急冷,得到玻璃块体;最后将玻璃块体球磨5小时后,再过800目标准筛,即制得陶瓷粉。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电子耐热复合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钛白粉为金红石型钛白粉。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电子耐热复合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复合物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熔融混合制得: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电子耐热复合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模压工艺为10MPa/120℃/0.5h+10MPa/150℃/1h+12MPa/180℃/1.5h。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电子耐热复合材料,其特征在于:将氮化合物、陶瓷粉混合2小时,再加入N-甲酰吗啉、碘化钠,混合1.5小时得到混合物;依次将胺化合物、二异戊二烯二环氧化物加入混合物中,于95℃搅拌2小时;然后加入丙烯酸酯-苯乙烯共聚物,于120℃搅拌1小时;接着加入2,6-二(4-氨基苯氧基)苯甲腈,于180℃搅拌2分钟,得到复合物。
CN201510765489.6A 2015-11-11 2015-11-11 一种电子耐热复合材料 Active CN105273347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765489.6A CN105273347B (zh) 2015-11-11 2015-11-11 一种电子耐热复合材料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765489.6A CN105273347B (zh) 2015-11-11 2015-11-11 一种电子耐热复合材料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273347A true CN105273347A (zh) 2016-01-27
CN105273347B CN105273347B (zh) 2017-06-30

Family

ID=5514322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765489.6A Active CN105273347B (zh) 2015-11-11 2015-11-11 一种电子耐热复合材料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5273347B (zh)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921529A (zh) * 2010-08-18 2010-12-22 东华大学 耐高温无溶剂浸渍漆及其制备方法
CN102181251A (zh) * 2011-04-18 2011-09-14 东华大学 一种不饱和聚酰亚胺改性的环氧树脂胶粘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03242790A (zh) * 2013-05-15 2013-08-14 东华大学 一种耐高温云母带粘合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04497486A (zh) * 2014-12-16 2015-04-08 浙江华正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耐黄变性无卤白色树脂组合物、层压板及其制备方法
CN104962021A (zh) * 2015-07-14 2015-10-07 苏州科淼新材料有限公司 一种新型夜光复合材料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921529A (zh) * 2010-08-18 2010-12-22 东华大学 耐高温无溶剂浸渍漆及其制备方法
CN102181251A (zh) * 2011-04-18 2011-09-14 东华大学 一种不饱和聚酰亚胺改性的环氧树脂胶粘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03242790A (zh) * 2013-05-15 2013-08-14 东华大学 一种耐高温云母带粘合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04497486A (zh) * 2014-12-16 2015-04-08 浙江华正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耐黄变性无卤白色树脂组合物、层压板及其制备方法
CN104962021A (zh) * 2015-07-14 2015-10-07 苏州科淼新材料有限公司 一种新型夜光复合材料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273347B (zh) 2017-06-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2393692B1 (ko) 열 경화성 수지 조성물
CN102295740B (zh) 聚酰胺酰亚胺固化的环氧树脂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02898624B (zh) 一种环氧树脂固化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05504510A (zh) 一种高耐寒增韧色母及其制备方法
CN105400134A (zh) 一种导热电子材料组合物
CN103012790A (zh) 双邻苯二甲腈-氨基苯氧基邻苯二甲腈共聚物、固化物及其玻纤复合材料与制备方法
CN105273165B (zh) 一种电子设备用导热板状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03408949B (zh) 超高硬度混炼胶及其制备方法
CN102888102A (zh) 一种尼龙11/聚偏氟乙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8570217A (zh) 一种高透明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及其应用
CN105273347A (zh) 一种电子耐热复合材料
CN107163397A (zh) 导电性聚丙烯/尼龙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05482373B (zh) 一种端环氧基聚苯乙烯低聚物增韧改性环氧树脂的方法
CN106047271A (zh) 一种低介电氰酸酯胶粘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07706339A (zh) 一种高品质锂电池隔膜的制作工艺
CN105273215B (zh) 一种耐热电子膜及其制备方法
CN111662618B (zh) 浅色高固体份环氧云铁中间漆及其制备方法
CN107400196A (zh) 一种新反应型阻燃环氧树脂固化剂在环氧树脂体系的应用方法
CN104893514A (zh) 一种聚酯/环氧树脂粉末涂料的配方及其制备方法
CN106674786A (zh) 聚苯乙烯竹塑阻燃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05461902B (zh) 一种电子产品用薄膜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07446256B (zh) 一种增韧聚苯乙烯填充母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08659527B (zh) 一种高强度玻纤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10330690A (zh) 一种硅氧烷系动态交联剂及其应用
CN111662432A (zh) 一种环氧树脂固化剂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