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247927A - 通信控制装置、通信控制方法、无线电通信系统、基站和终端装置 - Google Patents

通信控制装置、通信控制方法、无线电通信系统、基站和终端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247927A
CN105247927A CN201480030485.7A CN201480030485A CN105247927A CN 105247927 A CN105247927 A CN 105247927A CN 201480030485 A CN201480030485 A CN 201480030485A CN 105247927 A CN105247927 A CN 10524792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se station
control unit
terminal
terminal device
terminal install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80030485.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247927B (zh
Inventor
木村亮太
T·布儒瓦
泽井亮
内山博允
古市匠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ony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ony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ony Corp filed Critical Sony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524792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24792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24792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247927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36/00Hand-off or reselection arrangements
    • H04W36/24Reselection being triggered by specific parameters
    • H04W36/30Reselection being triggered by specific parameters by measured or perceived connection quality data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16/00Network planning, e.g. coverage or traffic planning tools; Network deployment, e.g. resource partitioning or cells structures
    • H04W16/24Cell structures
    • H04W16/28Cell structures using beam steer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4/00Supervisory, monitoring or testing arrangements
    • H04W24/10Scheduling measurement reports ; Arrangements for measurement repor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36/00Hand-off or reselection arrangements
    • H04W36/0005Control or signalling for completing the hand-off
    • H04W36/0083Determination of parameters used for hand-off, e.g. generation or modification of neighbour cell lists
    • H04W36/00837Determination of triggering parameters for hand-off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36/00Hand-off or reselection arrangements
    • H04W36/24Reselection being triggered by specific parameters
    • H04W36/30Reselection being triggered by specific parameters by measured or perceived connection quality data
    • H04W36/304Reselection being triggered by specific parameters by measured or perceived connection quality data due to measured or perceived resources with higher communication quality

Abstract

为了能够在考虑到未来控制的影响的情况下实现最佳连接目的地小区的选择。一种通信控制装置,包括:干扰控制单元,执行对包括多个基站和多个终端装置的无线通信系统的干扰控制;和判定单元,校正基于由第一终端装置产生的测量报告确定的判定指标并且通过使用校正的判定指标执行对第一终端装置的越区切换判定,所述校正是通过计入在由第一终端装置执行的测量之后由干扰控制单元执行的干扰控制的影响而执行的。

Description

通信控制装置、通信控制方法、无线电通信系统、基站和终端装置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一种通信控制装置、通信控制方法、无线电通信系统、基站和终端装置。
背景技术
近来的无线电通信环境已面对由于数据通信的迅速增加而引起的频率资源耗尽的问题。因此,为了增加网络密度并且提高资源效率,能够采用以交叠方式布置多个小区(包括宏小区和小小区)的网络结构。例如,异构网络是以这种方式形成的网络:无线接入技术、小区大小或频带不同的各种小区共存。
然而,在多个小区交叠的环境中容易发生有害干扰。因此,为了防止有害干扰,已提出用于布置管理和控制由系统内的个体基站或终端装置使用的天线射束的方向、发射功率等的控制节点的技术(例如,参见以下的专利文献1)。有时执行这种控制以提高系统的容量、吞吐量等的性能而非防止干扰。
引用列表
专利文献1:JP2011-091785A
发明内容
技术问题
通常,当终端装置当前连接到的服务小区中的无线电信道的质量降低时,终端装置执行越区切换过程以将连接目的地小区切换到不同小区。服务基站基于从终端装置发送的测量报告中所包括的指标确定终端装置建立连接的小区。然而,服务基站不知道在越区切换判定时尚未执行的未来控制内容。由于这个原因,可能发生这样的情况:未在也考虑未来控制的影响的同时由服务基站选择随后的最佳连接目的地小区。
因此,希望提供一种能够解决或至少缓解上述问题的结构。
问题的解决方案
根据本公开,提供一种通信控制装置,包括:干扰控制单元,被构造为执行对包括多个基站和多个终端装置的无线电通信系统的干扰控制;和判定单元,被构造为通过计入在第一终端装置执行测量之后由干扰控制单元执行的干扰控制的影响来校正基于由第一终端装置产生的测量报告的判定指标,并且使用校正的判定指标执行对第一终端装置的越区切换判定。
根据本公开,提供一种由通信控制装置执行的通信控制方法,该通信控制方法包括:执行对包括多个基站和多个终端装置的无线电通信系统的干扰控制;通过计入在第一终端装置执行测量之后执行的干扰控制的影响来校正基于由第一终端装置产生的测量报告的判定指标;并且使用校正的判定指标执行对第一终端装置的越区切换判定。
根据本公开,提供一种无线电通信系统,包括:多个基站;多个终端装置;和控制节点,被构造为执行对无线电通信系统的干扰控制。该控制节点通过计入在第一终端装置执行测量之后执行的干扰控制的影响来校正基于由第一终端装置产生的测量报告的判定指标,并且使用校正的判定指标执行对第一终端装置的越区切换判定。
根据本公开,提供一种基站,包括:通信单元,被构造为与通信控制装置通信,该通信控制装置执行对包括多个基站和多个终端装置的无线电通信系统的干扰控制;和控制单元,被构造为使通信单元将由第一终端装置产生并且用于越区切换判定的测量报告传送给执行对第一终端装置的越区切换判定的通信控制装置。
根据本公开,提供一种终端装置,包括:无线电通信单元,被构造为使用能够进行射束调向的天线发送或接收无线电信号;和控制单元,被构造为产生用于越区切换判定的测量报告并且在该测量报告中或与该测量报告分离地将指示假定在测量之后由所述天线形成的天线射束的影响的校正项从无线电通信单元发送给服务基站。
根据本公开,提供一种通信控制装置,包括:控制单元,被构造为执行包括多个基站和多个终端装置的无线电通信系统的无线电资源的控制;和判定单元,被构造为通过计入在第一终端装置执行测量之后由控制单元执行的无线电资源的控制的影响来校正基于由第一终端装置产生的测量报告的判定指标,并且使用校正的判定指标执行对第一终端装置的越区切换判定。
发明的有益效果
根据本公开的技术,可以考虑到未来控制的影响而选择最佳连接目的地小区。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系统的概要的说明图。
图2是表示时间-频率资源的结构的例子的说明图。
图3是表示现有越区切换过程的流程例子的序列图。
图4是表示协调管理器的第一布置方案的说明图。
图5A是表示与图4的第一布置方案相关的通信控制处理的第一流程例子的序列图。
图5B是表示与图4的第一布置方案相关的通信控制处理的第二流程例子的序列图。
图6是表示协调管理器的第二布置方案的说明图。
图7A是表示与图6的第二布置方案相关的通信控制处理的第一流程例子的序列图。
图7B是表示与图6的第二布置方案相关的通信控制处理的第二流程例子的序列图。
图7C是表示与图6的第二布置方案相关的通信控制处理的第三流程例子的序列图。
图8A是表示当目标基站是除控制目标之外的基站时的通信控制处理的流程例子的序列图。
图8B是表示当源基站是除控制目标之外的源基站时的通信控制处理的流程例子的序列图。
图9A是表示与局部化网络的控制相关的通信控制处理的第一流程例子的序列图。
图9B是表示与局部化网络的控制相关的通信控制处理的第二流程例子的序列图。
图9C是表示与局部化网络的控制相关的通信控制处理的第三流程例子的序列图。
图10是表示根据实施例的协调管理器的结构例子的方框图。
图11A是表示指示天线射束的控制的影响的校正项的第一说明图。
图11B是表示指示天线射束的控制的影响的校正项的第二说明图。
图12是表示根据实施例的干扰控制处理的流程例子的流程图。
图13A是表示根据实施例的协调判定处理的第一流程例子的流程图。
图13B是表示根据实施例的协调判定处理的第二流程例子的流程图。
图14是表示根据实施例的基站的结构例子的方框图。
图15是表示根据实施例的测量报告传送处理的流程例子的流程图。
图16是表示根据实施例的终端装置的结构例子的方框图。
图17是表示根据实施例的测量报告处理的流程例子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参照附图详细描述本公开的优选实施例。需要注意的是,在本说明书和附图中,具有基本上相同的功能和结构的元素由相同的标号表示,并且省略重复的解释。
将按照下面的次序进行描述。
1.系统的概要
2.协调管理器的介绍
3.协调管理器的结构例子
3-1.装置的结构例子
3-2.处理的流程
4.基站的结构例子
4-1.装置的结构例子
4-2.处理的流程
5.终端装置的结构例子
5-1.装置的结构例子
5-2.变型例
5-3.处理的流程
6.结论
<1.系统的概要>
首先,将参照图1至3描述系统的概要。图1表示无线电通信系统1,无线电通信系统1是应用根据本公开的技术的例子。参照图1,无线电通信系统1包括由三角形标记表示的多个基站和由圆形标记表示的多个终端装置。
例如,基站10a是向小区11a内的终端装置提供无线电通信服务的宏小区基站。基站10b是向小区11b内的终端装置提供无线电通信服务的宏小区基站。基站10c是向小区11c内的终端装置提供无线电通信服务的宏小区基站。基站10a、10b和10c中的每一个连接到核心网络(CN)16。这些宏小区基站可以是根据长期演进(LTE)或LTE-Advanced(LTE-A)操作的演进节点B(eNB)或根据其它无线电通信方案操作的基站(例如,WiMax方案的基站或无线电局域网(LAN)方案的接入点)。
基站12a是向小区13a内的终端装置提供无线电通信服务的小小区基站。基站12a经基站10a连接到核心网络16。小小区基站可经分组数据网络(PDN)17而非宏小区基站连接到核心网络16。在本描述中,小小区的概念包括毫微微小区、毫微小区、微微小区和微小区。小小区基站可以是专用于基站的装置(例如,如小型毫微微小区基站中一样)。替代地,小小区基站可以是具有移动路由器功能或中继功能的终端装置。形成在小小区中的无线电网络也被称为局部化网络。小小区基站连接到宏小区基站或另一控制节点的链路被称为回程链路。
终端装置15能够位于小区11a内并且能够连接到基站10a。终端装置15可以是根据LTE方案或LTE-A方案操作的用户设备(UE),或者可以是根据另一无线电通信方案操作的移动终端。当终端装置15连接到基站10a时,基站10a是终端装置15的服务基站并且小区11a是终端装置15的服务小区。服务基站对个体终端装置执行各种控制,诸如调度、发射功率控制、射束控制和速率控制。在图1的例子中,终端装置15能够位于小区11b内并且能够连接到基站10b。终端装置15能够位于小区13a内并且能够连接到基站12a。
当基站10a是终端装置15的服务基站时,终端装置15定期地或根据来自基站10a的请求从附近基站测量无线电信道的质量,产生测量报告,并且将产生的测量报告发送给基站10a。测量报告包括是否将终端装置15的连接目的地小区切换为另一小区的判定(也就是说,用于越区切换判定的判定指标)。测量报告中所包括的判定指标的典型例子是针对每个小区测量的参考信号接收功率(RSRP:ReferenceSignalReceivedPower)。
图2表示作为例子的LTE系统中的时间-频率资源的构成的例子。在图2的上部,示出具有10msec的长度的一个无线电帧。一个无线电帧被构造为包括10个具有1msec的长度的子帧。一个子帧包括两个0.5ms时隙。一个0.5ms时隙通常包括沿时间方向的7个OFDM码元(当使用扩展循环前缀时,为6个OFDM码元)。资源元素表示包括一个OFDM码元和一个子载波的时间-频率资源。资源块表示被构造为包括一个0.5ms时隙和12个子载波的时间-频率资源。以一个或多个资源块为单位调度通信资源。在频分双工(FDD)系统的下行链路信道中,在每个资源块的第0码元和第4码元中按照与6个子载波对应的频率的间隔布置小区特有参考信号(CRS)。当执行多输入多输出(MIMO)传输时,对于每个天线(未示出),CRS的布置能够偏移。在时分双工(TDD)系统的下行链路子帧中,CRS也能够被类似地布置。
通常,测量报告指示通过接收CRS来测量的指标(诸如,RSRP)。然而,下面的其它种类的下行链路参考信号可被用于产生测量报告:
1)解调参考信号(DMRS):当下行链路数据被解码时,也被称为UE特有参考信号并且被布置在分派给个体终端装置的资源块中的参考信号被用于信道估计;
2)MBSFN参考信号:这个信号被用于MBMS单频网络(MBSFN);
3)定位参考信号(PRS):这个信号被用于估计UE的位置;和
4)信道状态信息参考信号(CSIRS):这个信号主要被用于产生下行链路信道状态信息(CSI)。
上行链路参考信号能够包括下面的信号:
1)解调参考信号(DMRS):当上行链路数据被解码时,这个信号被用于信道估计;和
2)探测参考信号(SRS):这个信号主要被用于测量上行链路信道状态。
图3是表示现有越区切换过程的流程例子的序列图。终端装置15、基站10a和基站10b被包括在图3中示出的序列中。在越区切换情况下,在越区切换之前的服务基站被称为源基站,并且在越区切换之后的服务基站被称为目标基站。在图3的例子中,基站10a是源基站并且基站10b是目标基站。
首先,终端装置15接收从此时用作服务基站的基站10a发送的参考信号和从至少一个周边基站(包括基站10b)发送的参考信号,然后执行测量(步骤S2)。然后,终端装置15将包括指示测量结果的判定指标的测量报告发送给基站10a(步骤S4)。
接收到测量报告的基站10a执行越区切换判定(步骤S8)。例如,当服务小区的判定指标RSRPS和第i周边小区的判定指标RSRPTi满足下面的判定公式(1)时,基站10a能够判定终端装置15与设置为目标基站的第i周边小区的基站执行越区切换。判定指标的值可以是分贝值或线性值。
[数学式1]
RSAPTi+aTi>RSRPS+aS+bs(1)
在判定公式(1)中,权重参数aTi和aS指示与小区的种类关联的权重。例如,在异构网络中,通过将小小区的权重参数的值设置为大于宏小区的权重参数的值,终端装置能够优先地连接到小小区。权重参数bS指示加到服务小区的判定指标的权重,并且具有防止位于小区的边缘附近的终端装置过于频繁地发生越区切换的作用。这些权重参数通常具有正值。当权重参数的值较大时,关联的小区被选择为连接目的地的可能性较大。
当在越区切换判定中基站10b被选择为目标基站时,基站10a向基站10b发送越区切换请求(步骤S10)。当基站10b接收到越区切换请求时,基站10b通过执行准入控制来判定是否接收终端装置15(步骤S12)。例如,通过将已经完成连接的终端的数量与容量值(可连接终端的数量)进行比较或者将可提供吞吐量与终端装置15的请求吞吐量进行比较,基站10b可判定是否接收终端装置15。当基站10b判定接收终端装置15时,基站10b向基站10a发送越区切换批准(越区切换ACK)(步骤S14)。除了越区切换批准消息之外(或替代于越区切换批准消息),可发送越区切换命令或RRC连接重构消息。
当基站10a从基站10b接收到越区切换批准时,基站10a向终端装置15发送越区切换命令(步骤S16)。在基站10a发送越区切换命令之后,基站10a将以终端装置15为目的地的未发送的下行链路通信传送给作为目标基站的基站10b(步骤S22)。基站10b能够缓冲传送来的下行链路通信(步骤S24)。这里,缓冲的下行链路通信在越区切换完成之后被从目标基站发送给终端装置,以使得能够因此实现无缝越区切换。
当终端装置15从基站10a接收到越区切换命令时,终端装置15通过从作为目标基站的基站10b搜索能够位于下行链路信道的频带中央的同步信号来获取与基站10b的同步(步骤S26)。终端装置15还获取主信息块(MIB)、系统信息块(SIB)等中所包括的系统信息。然后,终端装置15例如通过参照从SIB获取的系统信息来识别随机接入信道的布置,并且执行对基站10b的随机接入(步骤S28)。当随机接入成功时,在终端装置15和基站10b之间交换越区切换完成和对越区切换完成的确认(步骤S30),并且执行路由更新过程(步骤S32)。
以这种方式,在已知的越区切换过程中,源基站执行越区切换判定并且目标基站执行准入控制。另一方面,在多个小区交叠的环境中,为了防止小区之间的有害干扰,存在这样的情况:管理和控制由个体基站或终端装置使用的传输参数(诸如,射束方向或发射功率)的控制节点被引入到系统中。在本描述中,控制节点被称为协调管理器。当引入协调管理器时,无线电信道的质量受到干扰控制的影响。例如,在天线射束朝向的地方增益增加并且信道质量提高的同时,在另一地方,增益会减小并且信道质量会降低。在基站的发射功率受到限制的小区中,信道质量会降低。然而,例如,源基站不知道在越区切换之后执行哪种控制。因此,当引入协调管理器时,存在未由基站在越区切换判定中选择对于终端装置最佳的连接目的地小区的可能性。
因此,有益地,协调管理器像将要在随后的部分中详细地描述的实施例中一样执行越区切换判定。服务基站将由终端装置产生的测量报告传送给协调管理器以便使协调管理器执行越区切换判定。
<2.协调管理器的介绍>
在这个部分中,将参照图4至10C给出协调管理器的布置和对应越区切换过程的序列的几个例子。
(1)第一布置方案
图4是表示协调管理器的第一布置方案的说明图。在第一布置方案中,协调管理器被布置在不同于基站的节点上。在图4的例子中,在无线电通信系统1a中,协调管理器100被布置在核心网络16中。例如,当核心网络16是LTE中的演进分组核心(EPC)时,协调管理器100可被布置在EPC中的任何节点(诸如,移动性测量实体(MME)、PDN网关(P-GW)或服务网关(S-GW))上。协调管理器100可被布置在分组数据网络17中的节点(例如,干扰控制服务器)上。
图5A是表示与图4的第一布置方案相关的通信控制处理的第一流程例子的序列图。在将要在这里描述的通信控制处理中,假定涉及终端装置15、作为源基站的基站10a、作为目标基站的基站10b、协调管理器100和另一基站10c。
参照图5A,协调管理器100首先从多个控制目标基站收集用于干扰控制的干扰控制信息(步骤S110)。例如,这里收集的干扰控制信息能够包括下面的至少一种:关于每个基站和连接到每个基站的终端装置的位置信息、天线结构信息、最大发射功率信息、速率控制信息(调制和编码方案等)、信道质量信息、资源分派信息以及通信历史信息。每个基站可定期地将干扰控制信息发送给协调管理器100,或者可根据来自协调管理器100的请求将干扰控制信息发送给协调管理器100。干扰控制信息可包括用于识别干扰控制信息的发射源的小区或基站的识别信息(例如,小区ID)。在干扰控制信息中,从隐私保护的角度,可删除或屏蔽用于识别个体终端设备的识别信息。干扰控制信息的格式能够被预先定义。协调管理器100基于收集的干扰控制信息执行干扰控制(步骤S112)。将在以下进一步描述这里执行的干扰控制的具体例子。
另一方面,终端装置15接收从服务基站和至少一个周边基站发送的参考信号并且执行测量(步骤S120)。然后,终端装置15将包括指示测量结果的判定指标的测量报告发送给作为服务基站的基站10a(步骤S122)。
当基站10a接收到由终端装置15产生的测量报告时,基站10a将接收的测量报告传送给执行越区切换判定的协调管理器100(步骤S126)。
当协调管理器100接收到传送的测量报告时,协调管理器100执行越区切换判定(步骤S128)。这里,在越区切换判定中,协调管理器100使用通过计入干扰控制的影响而校正的判定指标,而非按原样使用测量报告中所包括的判定指标。将在以下进一步描述判定指标的校正的具体例子。
当在越区切换判定中基站10b被选择为目标基站时,协调管理器100向基站10b发送越区切换请求(步骤S130)。当基站10b接收到越区切换请求时,基站10b通过执行准入控制来判定是否接收终端装置15(步骤S132)。然后,当基站10b判定接收终端装置15时,基站10b向协调管理器100发送越区切换批准(步骤S134)。当基站10b判定不接收终端装置15时,基站10b能够向协调管理器100给予具有越区切换拒绝的响应(或者可不给予响应)。
当协调管理器100从基站10b接收到越区切换批准时,协调管理器100向基站10a发送越区切换命令(步骤S138)。当基站10a从协调管理器100接收到越区切换命令时,基站10a还向终端装置15发送越区切换命令(步骤S140)。随后的处理可以与在参照图3描述的越区切换过程中越区切换命令被发送给终端装置之后的处理相同。
图5B是表示与图4的第一布置方案相关的通信控制处理的第二流程例子的序列图。在将要在这里描述的通信控制处理中,假定涉及终端装置15、作为源基站的基站10a、作为目标基站的基站10b、协调管理器100和另一基站10c。
参照图5B,协调管理器100首先从多个控制目标基站收集用于干扰控制的干扰控制信息(步骤S110)。然后,协调管理器100基于收集的干扰控制信息执行干扰控制(步骤S112)。将在以下进一步描述这里执行的干扰控制的具体例子。
另一方面,终端装置15接收从服务基站和至少一个周边基站发送的参考信号并且执行测量(步骤S120)。然后,终端装置15将包括指示测量结果的判定指标的测量报告发送给作为服务基站的基站10a(步骤S122)。
当基站10a接收到由终端装置15产生的测量报告时,基站10a将接收的测量报告传送给执行越区切换判定的协调管理器100(步骤S126)。
当协调管理器100接收到传送的测量报告时,协调管理器100执行越区切换判定(步骤S128)。这里,在越区切换判定中,协调管理器100使用通过计入干扰控制的影响而校正的判定指标,而非按原样使用测量报告中所包括的判定指标。将在以下进一步描述判定指标的校正的具体例子。
在图5B的例子中,替代于目标基站,协调管理器100也执行准入控制(步骤S129)。也能够在步骤S110中收集准入控制所需的信息。
协调管理器100向基站10b发送越区切换请求,基站10b是作为越区切换判定和准入控制的结果选择的目标基站(步骤S133)。基站10b向协调管理器100发送越区切换批准(步骤S134)。步骤S133和S134的处理可被省略。在步骤S133中,替代于越区切换请求,可发送越区切换指令。在本描述中,越区切换指令是意指接收越区切换指令的基站没有拒绝协调管理器100的决定的消息。
之后,协调管理器100向基站10a发送越区切换命令(步骤S138)。当基站10a从协调管理器100接收到越区切换命令时,基站10a还向终端装置15发送越区切换命令(步骤S140)。随后的处理可以与在参照图3描述的越区切换过程中越区切换命令被发送给终端装置之后的处理相同。
(2)第二布置方案
图6是表示协调管理器的第二布置方案的说明图。在第二布置方案中,协调管理器被布置在基站上。在图6的例子中,在无线电通信系统1b中,多个宏小区基站之一具有协调管理器100的功能。协调管理器100可被布置在小小区基站上。
图7A是表示与图6的第二布置方案相关的通信控制处理的第一流程例子的序列图。这里,在该通信控制处理中,假定涉及终端装置15、作为源基站的基站10a、作为目标基站的基站10b和安装有协调管理器100的另一基站10c。
参照图7A,协调管理器100首先从多个控制目标基站收集用于干扰控制的干扰控制信息(步骤S110)。然后,协调管理器100基于收集的干扰控制信息执行干扰控制(步骤S112)。将在以下进一步描述这里执行的干扰控制的具体例子。
另一方面,终端装置15接收从服务基站和至少一个周边基站发送的参考信号并且执行测量(步骤S120)。然后,终端装置15将包括指示测量结果的判定指标的测量报告发送给作为服务基站的基站10a(步骤S122)。
当基站10a接收到由终端装置15产生的测量报告时,基站10a将接收的测量报告传送给执行越区切换判定的协调管理器100(步骤S126)。
当协调管理器100接收到传送的测量报告时,协调管理器100执行越区切换判定(步骤S128)。这里,在越区切换判定中,协调管理器100使用通过计入干扰控制的影响而校正的判定指标,而非按原样使用测量报告中所包括的判定指标。将在以下进一步描述判定指标的校正的具体例子。
在图7A的例子中,替代于目标基站,协调管理器100也执行准入控制(步骤S129)。也能够在步骤S110中收集准入控制所需的信息。如参照图5A所述,准入控制还可由目标基站执行。
协调管理器100向基站10b发送越区切换请求,基站10b是作为越区切换判定和准入控制的结果选择的目标基站(步骤S133)。基站10b向协调管理器100发送越区切换批准(步骤S134)。步骤S133和S134的处理可被省略。在步骤S133中,替代于越区切换请求,可发送越区切换指令。
之后,协调管理器100向基站10a发送越区切换命令(步骤S138)。当基站10a从协调管理器100接收到越区切换命令时,基站10a还向终端装置15发送越区切换命令(步骤S140)。随后的处理可以与在参照图3描述的越区切换过程中越区切换命令被发送给终端装置之后的处理相同。
图7B是表示与图6的第二布置方案相关的通信控制处理的第二流程例子的序列图。这里,在该通信控制处理中,假定涉及终端装置15、作为源基站的基站10a、作为目标基站并且安装有协调管理器100的基站10b和另一基站10c。
参照图7B,协调管理器100首先从多个控制目标基站收集用于干扰控制的干扰控制信息(步骤S110)。然后,协调管理器100基于收集的干扰控制信息执行干扰控制(步骤S112)。将在以下进一步描述这里执行的干扰控制的具体例子。
另一方面,终端装置15接收从服务基站和至少一个周边基站发送的参考信号并且执行测量(步骤S120)。然后,终端装置15将包括指示测量结果的判定指标的测量报告发送给作为服务基站的基站10a(步骤S122)。
当基站10a接收到由终端装置15产生的测量报告时,基站10a将接收的测量报告传送给执行越区切换判定的协调管理器100(步骤S126)。
当协调管理器100接收到传送的测量报告时,协调管理器100执行越区切换判定(步骤S128)。这里,在越区切换判定中,协调管理器100使用通过计入干扰控制的影响而校正的判定指标,而非按原样使用测量报告中所包括的判定指标。将在以下进一步描述判定指标的校正的具体例子。
接下来,当基站10b(其也是协调管理器100)被选择为目标基站时,基站10b执行准入控制(步骤S129)。然后,当作为准入控制的结果基站10b判定接收终端装置15时,基站10b向基站10a发送越区切换命令(步骤S138)。当基站10a从协调管理器100接收到越区切换命令时,基站10a还向终端装置15发送越区切换命令(步骤S140)。随后的处理可以与在参照图3描述的越区切换过程中越区切换命令被发送给终端装置之后的处理相同。
图7C是表示与图6的第二布置方案相关的通信控制处理的第三流程例子的序列图。这里,在该通信控制处理中,假定涉及终端装置15、作为源基站并且安装有协调管理器100的基站10a、作为目标基站的基站10b和另一基站10c。
参照图7C,协调管理器100首先从多个控制目标基站收集用于干扰控制的干扰控制信息(步骤S110)。然后,协调管理器100基于收集的干扰控制信息执行干扰控制(步骤S112)。将在以下进一步描述这里执行的干扰控制的具体例子。
另一方面,终端装置15接收从服务基站和至少一个周边基站发送的参考信号并且执行测量(步骤S120)。然后,终端装置15将包括指示测量结果的判定指标的测量报告发送给作为服务基站的基站10a(步骤S122)。
当基站10a(其也是协调管理器100)接收到由终端装置15产生的测量报告时,基站10a执行越区切换判定(步骤S128)。这里,在越区切换判定中,协调管理器100使用通过计入干扰控制的影响而校正的判定指标,而非按原样使用测量报告中所包括的判定指标。将在以下进一步描述判定指标的校正的具体例子。
在图7C的例子中,替代于目标基站,协调管理器100也执行准入控制(步骤S129)。也能够在步骤S110中收集准入控制所需的信息。如参照图5A所述,准入控制还可由目标基站执行。
协调管理器100向基站10b发送越区切换请求,基站10b是作为越区切换判定和准入控制的结果选择的目标基站(步骤S133)。基站10b向协调管理器100发送越区切换批准(步骤S134)。步骤S133和S134的处理可被省略。在步骤S133中,替代于越区切换请求,可发送越区切换指令。
之后,协调管理器100向终端装置15发送越区切换命令(步骤S140)。随后的处理可以与在参照图3描述的越区切换过程中越区切换命令被发送给终端装置之后的处理相同。
(3)除控制目标之外的基站的参与
当在越区切换过程中涉及未被作为干扰控制目标包括的基站作为协调管理器的第一布置方案和第二布置方案中的源基站或目标基站时,通信控制处理的序列部分地不同于上述序列。
图8A是表示当目标基站是除控制目标之外的基站时的通信控制处理的流程例子的序列图。在这里描述的通信控制处理中涉及终端装置15、作为源基站的基站10a、作为目标基站的基站10d、协调管理器100和另一基站10c。基站10d未被包括作为由协调管理器100执行的干扰控制的控制目标。基站10d可以是宏小区基站或小小区基站。
参照图8A,协调管理器100首先从多个控制目标基站收集用于干扰控制的干扰控制信息(步骤S110)。然后,协调管理器100基于收集的干扰控制信息执行干扰控制(步骤S112)。将在以下进一步描述这里执行的干扰控制的具体例子。
另一方面,终端装置15接收从服务基站和至少一个周边基站发送的参考信号并且执行测量(步骤S120)。然后,终端装置15将包括指示测量结果的判定指标的测量报告发送给作为服务基站的基站10a(步骤S122)。
当基站10a接收到由终端装置15产生的测量报告时,基站10a将接收的测量报告传送给执行越区切换判定的协调管理器100(步骤S126)。
当协调管理器100接收到传送的测量报告时,协调管理器100执行越区切换判定(步骤S128)。这里,在越区切换判定中,协调管理器100使用通过计入干扰控制的影响而校正的判定指标,而非按原样使用测量报告中所包括的判定指标。将在以下进一步描述判定指标的校正的具体例子。
当协调管理器100在越区切换判定中选择基站10d作为目标基站时,协调管理器100向基站10a发送越区切换指令(步骤S131)。越区切换指令包括用于识别作为目标基站的基站10d的识别信息。当基站10a接收到越区切换指令时,基站10a向基站10d发送越区切换请求(步骤S135)。当基站10d接收到越区切换请求时,基站10d通过执行准入控制来判定是否接收终端装置15(步骤S136)。然后,当基站10d判定接收终端装置15时,基站10d向基站10a发送越区切换批准(步骤S137)。当基站10d判定不接收终端装置15时,基站10d能够向基站10a给予具有越区切换拒绝的响应。
当基站10a从基站10d接收到越区切换批准时,基站10a向终端装置15发送越区切换命令(步骤S140)。随后的处理可以与在参照图3描述的越区切换过程中越区切换命令被发送给终端装置之后的处理相同。
图8B是表示当源基站是除控制目标之外的基站时的通信控制处理的流程例子的序列图。在这里描述的通信控制处理中涉及终端装置15、作为源基站的基站10e、作为目标基站的基站10b、协调管理器100和另一基站10c。基站10e未被包括作为由协调管理器100执行的干扰控制的控制目标。基站10e可以是宏小区基站或小小区基站。
参照图8B,协调管理器100首先从多个控制目标基站收集用于干扰控制的干扰控制信息(步骤S110)。然后,协调管理器100基于收集的干扰控制信息执行干扰控制(步骤S112)。将在以下进一步描述这里执行的干扰控制的具体例子。
另一方面,终端装置15接收从服务基站和至少一个周边基站发送的参考信号并且执行测量(步骤S120)。然后,终端装置15将包括指示测量结果的判定指标的测量报告发送给作为服务基站的基站10e(步骤S122)。
当基站10e接收到由终端装置15产生的测量报告时,基站10e执行越区切换判定(步骤S123)。这里,在越区切换判定中,基站10e使用测量报告中所包括的判定指标。当在越区切换判定中基站10b被选择为目标基站时,基站10e向基站10b发送越区切换请求(步骤S124)。
当基站10b从基站10e接收到越区切换请求时,基站10b向协调管理器100发送准入控制请求(步骤S125)。当协调管理器从基站10b接收到准入控制请求时,替代于选择为目标基站的基站10b,协调管理器执行准入控制(步骤S129)。然后,当作为准入控制的结果协调管理器100判定基站10b接收终端装置15时,协调管理器100向基站10b返回越区切换指令(步骤S131)。
当基站10b从协调管理器100接收到越区切换指令时,基站10b向基站10e返回越区切换批准(步骤S137)。当基站10e从基站10b接收到越区切换批准时,基站10e向终端装置15发送越区切换命令(步骤S140)。随后的处理可以与在参照图3描述的越区切换过程中越区切换命令被发送给终端装置之后的处理相同。
可经由任何中间节点执行协调管理器100和基站之间的消息交换以及基站之间的消息交换。例如,能够经由用户的家庭网络的网关装置(未示出)执行由用户安装的小型基站、另一基站和协调管理器100之间的消息交换。
(4)局部化网络的控制
在连接到形成局部化网络的主终端的从终端的越区切换过程中,通信控制处理的序列部分地不同于上述序列。
图9A是表示与局部化网络的控制相关的通信控制处理的第一流程例子的序列图。这里,假定在通信控制处理中涉及终端装置15、作为源基站的基站10a、作为目标基站的主终端12b、作为主终端12b的服务基站的基站10b和协调管理器100。
参照图9A,协调管理器100首先从多个控制目标基站收集用于干扰控制的干扰控制信息(步骤S110)。基站10b将主终端12b的干扰控制信息转发给协调管理器100。然后,协调管理器100基于收集的干扰控制信息执行干扰控制(步骤S112)。将在以下进一步描述这里执行的干扰控制的具体例子。
另一方面,终端装置15接收从服务基站和至少一个周边基站发送的参考信号并且执行测量(步骤S120)。然后,终端装置15将包括指示测量结果的判定指标的测量报告发送给作为服务基站的基站10a(步骤S122)。
当基站10a接收到由终端装置15产生的测量报告时,基站10a将接收的测量报告传送给执行越区切换判定的协调管理器100(步骤S126)。
当协调管理器100接收到传送的测量报告时,协调管理器100执行越区切换判定(步骤S128)。这里,在越区切换判定中,协调管理器100使用通过计入干扰控制的影响而校正的判定指标,而非按原样使用测量报告中所包括的判定指标。将在以下进一步描述判定指标的校正的具体例子。
在图9A的例子中,替代于目标基站,协调管理器100也执行准入控制(步骤S129)。也能够在步骤S110中收集准入控制所需的信息。准入控制还可由目标基站执行。
然后,协调管理器100将以主终端12b为目的地的越区切换指令发送给基站10b,主终端12b是作为越区切换判定和准入控制的结果选择的目标基站(步骤S131a)。基站10b将从协调管理器100接收的越区切换指令传送给主终端12b(步骤S131b)。当主终端12b接收到传送的越区切换指令时,主终端12b向基站10b返回越区切换批准(步骤S137)。步骤S131a至137的处理可被省略,并且越区切换命令或越区切换指令可被直接从协调管理器100发送给基站10a。
当基站10b从主终端12b接收到越区切换批准时,基站10b向基站10a发送越区切换命令(步骤S138)。当基站10a从基站10b接收到越区切换命令时,基站10a还向终端装置15发送越区切换命令(步骤S140)。随后的处理可以与在参照图3描述的越区切换过程中越区切换命令被发送给终端装置之后的处理相同。
图9B是表示与局部化网络的控制相关的通信控制处理的第二流程例子的序列图。这里,假定在通信控制处理中涉及终端装置15、作为源基站的主终端12a、作为主终端12a的服务基站的基站10a、作为目标基站的基站10b和协调管理器100。
参照图9B,协调管理器100首先从多个控制目标基站收集用于干扰控制的干扰控制信息(步骤S110)。基站10a将主终端12a的干扰控制信息转发给协调管理器100。然后,协调管理器100基于收集的干扰控制信息执行干扰控制(步骤S112)。将在以下进一步描述这里执行的干扰控制的具体例子。
另一方面,终端装置15接收从服务基站和至少一个周边基站发送的参考信号并且执行测量(步骤S120)。然后,终端装置15将包括指示测量结果的判定指标的测量报告发送给作为服务基站的主终端12a(步骤S122)。
主终端12a将由终端装置15产生的测量报告传送给基站10a(步骤S126a)。当基站10a从主终端12a接收到测量报告时,基站10a将接收的测量报告传送给执行越区切换判定的协调管理器100(步骤S126b)。
当协调管理器100接收到传送的测量报告时,协调管理器100执行越区切换判定(步骤S128)。这里,在越区切换判定中,协调管理器100使用通过计入干扰控制的影响而校正的判定指标,而非按原样使用测量报告中所包括的判定指标。将在以下进一步描述判定指标的校正的具体例子。
在图9B的例子中,替代于目标基站,协调管理器100也执行准入控制(步骤S129)。也能够在步骤S110中收集准入控制所需的信息。准入控制还可由目标基站执行。
然后,协调管理器100向基站10b发送越区切换指令,基站10b是作为越区切换判定和准入控制的结果选择的目标基站(步骤S131)。
当基站10b从协调管理器100接收到越区切换指令时,基站10b向基站10a发送以主终端12a为目的地的越区切换命令(步骤S138a)。基站10a将从协调管理器100接收的越区切换命令传送给主终端12a(步骤S138b)。当主终端12a从基站10a接收到越区切换命令时,主终端12a向终端装置15发送越区切换命令(步骤S140)。随后的处理可以与在参照图3描述的越区切换过程中越区切换命令被发送给终端装置之后的处理相同。主终端12a可具有将在越区切换命令之后到达的下行链路通信传送给目标基站的功能。替代地,作为主终端12a的服务基站的基站10a可将该下行链路通信传送给目标基站。
图9C是表示与局部化网络的控制相关的通信控制处理的第三流程例子的序列图。这里,假定在通信控制处理中涉及终端装置15、作为源基站的主终端12a、作为主终端12a的服务基站的基站10a、作为目标基站的主终端12b、作为主终端12b的服务基站的基站10b和协调管理器100。
参照图9C,协调管理器100首先从多个控制目标基站收集用于干扰控制的干扰控制信息(步骤S110)。基站10a将主终端12a的干扰控制信息转发给协调管理器100。基站10b将主终端12b的干扰控制信息转发给协调管理器100。然后,协调管理器100基于收集的干扰控制信息执行干扰控制(步骤S112)。将在以下进一步描述这里执行的干扰控制的具体例子。
另一方面,终端装置15接收从服务基站和至少一个周边基站发送的参考信号并且执行测量(步骤S120)。然后,终端装置15将包括指示测量结果的判定指标的测量报告发送给作为服务基站的主终端12a(步骤S122)。
主终端12a将由终端装置15产生的测量报告传送给基站10a(步骤S126a)。当基站10a从主终端12a接收到测量报告时,基站10a将接收的测量报告传送给执行越区切换判定的协调管理器100(步骤S126b)。
当协调管理器100接收到传送的测量报告时,协调管理器100执行越区切换判定(步骤S128)。这里,在越区切换判定中,协调管理器100使用通过计入干扰控制的影响而校正的判定指标,而非按原样使用测量报告中所包括的判定指标。将在以下进一步描述判定指标的校正的具体例子。
在图9C的例子中,替代于目标基站,协调管理器100也执行准入控制(步骤S129)。也能够在步骤S110中收集准入控制所需的信息。准入控制还可由目标基站执行。
然后,协调管理器100将以主终端12b为目的地的越区切换指令发送给基站10b,主终端12b是作为越区切换判定和准入控制的结果选择的目标基站(步骤S131a)。基站10b将从协调管理器100接收的越区切换指令传送给主终端12b(步骤S131b)。当主终端12b接收到传送的越区切换指令时,主终端12b向基站10b返回越区切换批准(步骤S137)。步骤S131a至137的处理可被省略,并且以主终端12a为目的地的越区切换命令或越区切换指令可被从协调管理器100发送给基站10a。
当基站10b从主终端12b接收到越区切换批准时,基站10b向基站10a发送以主终端12a为目的地的越区切换命令(步骤S138a)。基站10a将从基站10b接收的越区切换命令传送给主终端12a(步骤S138b)。当主终端12a从基站10a接收到越区切换命令时,主终端12a向终端装置15发送越区切换命令(步骤S140)。随后的处理可以与在参照图3描述的越区切换过程中越区切换命令被发送给终端装置之后的处理相同。
在图8A至9C中,已描述像图4中示出的第一布置方案中一样协调管理器被布置在不同于基站的节点上的例子,但每个示图的序列还能够被应用于协调管理器被布置在任一基站上的第二布置方案。
在随后的部分中,将描述执行以上例示的通信控制处理的协调管理器100的详细结构的例子。
<3.协调管理器的结构例子>
[3-1.装置的结构例子]
图10是表示协调管理器100的结构的例子的方框图。参照图10,协调管理器100包括网络通信单元110、存储单元120和控制单元130。当协调管理器100被布置在基站上时,协调管理器100还包括与至少一个终端装置执行无线电通信的无线电通信单元、和控制无线电通信的通信控制单元(无线电通信单元和通信控制单元都未被示出)。
(1)网络通信单元
网络通信单元110是连接到多个控制目标基站的通信接口。例如,网络通信单元110从每个控制目标基站接收以上例示的干扰控制信息。网络通信单元110将用于向每个基站通知作为干扰控制的结果确定的传输参数的干扰控制消息发送给每个基站。网络通信单元110从服务基站接收由终端装置产生并且由终端装置的服务基站转发的测量报告。网络通信单元110在越区切换过程中将越区切换控制消息(诸如,越区切换请求或越区切换指令)发送给基站。
(2)存储单元
存储单元120使用存储介质(诸如,硬盘或半导体存储器)存储用于操作协调管理器100的程序和数据。存储在存储单元120中的数据能够包括例如从每个控制目标基站接收的干扰控制信息和作为干扰控制的结果确定的传输参数。在将要在以下描述的越区切换判定时参照该数据。当协调管理器100执行准入控制时,存储单元120还能够存储用于准入控制的信息。
(3)控制单元
控制单元130使用处理器(诸如,中央处理单元(CPU)或数字信号处理器(DSP))控制协调管理器100的总体操作。在图10的例子中,控制单元130包括干扰控制单元132和判定单元134。
(3-1)干扰控制单元
干扰控制单元132执行对包括多个基站和多个终端装置的无线电通信系统的干扰控制。作为一个例子,干扰控制单元132可通过控制至少一个基站或至少一个终端装置的天线射束来避免系统中的干扰的发生。更具体地讲,例如,干扰控制单元132经由网络通信单元110从每个控制目标基站收集干扰控制信息。干扰控制信息能够包括关于每个基站和连接到每个基站的终端装置的位置信息和天线结构信息。天线结构信息能够包括用于识别天线的数量和可用射束模式的信息。干扰控制单元132基于收集的位置信息确定要由每个基站使用的天线射束的射束模式,以使得天线射束不能朝向潜在受干扰节点(例如,连接到周边小区的终端装置)。干扰控制单元132通过经由网络通信单元110发送干扰控制消息来向每个基站通知确定的要使用的射束模式。
作为另一例子,干扰控制单元132可通过控制至少一个基站或至少一个终端装置的发射功率来避免系统中的干扰的发生。更具体地讲,例如,干扰控制单元132经由网络通信单元110从每个控制目标基站收集干扰控制信息。干扰控制信息能够包括关于每个基站和连接到每个基站的终端装置的位置信息和最大发射功率信息。干扰控制单元132基于收集的位置信息确定要由每个基站使用的发射功率,以使得不在潜在受干扰节点中以超过容许水平的水平接收发送的无线电信号。干扰控制单元132通过经由网络通信单元110发送干扰控制消息来向每个基站通知确定的要使用的发射功率。干扰控制单元132可执行上述天线射束控制和发射功率控制两者。
(3-2)判定单元
替代于每个终端装置的服务基站,判定单元134对终端装置执行越区切换判定。当判定单元134执行越区切换判定时,判定单元134通过计入在由终端装置管理基于由终端装置产生的测量报告的判定指标之后由干扰控制单元132执行的干扰控制的影响来进行校正,并且随后使用校正的判定指标。测量报告通常由每个终端装置的服务基站传送给协调管理器100。
(3-2-1)基于RSRP的越区切换判定
例如,当参考信号接收功率(RSRP)被用作判定指标时,判定单元134能够像下面的公式(2)和(3)中一样校正服务小区的判定指标RSRPS和第i周边小区的判定指标RSRPTi
[数学式2]
RSRPS′=RSRPS+GS(2)
RSRPTi′=RSRPTi+GTi(3)
在公式(2)中,RSRPS'是针对服务小区校正的参考信号接收功率,并且GS是服务小区的校正项。在公式(3)中,RSRPTi'是第i周边小区的校正的参考信号接收功率,并且GTi是第i周边小区的校正项。这里,公式(2)和(3)指示这些校正项是应用于RSRP的偏移值。用于判定第i周边小区的基站作为目标基站执行越区切换的判定公式能够被如下表示。
[数学式3]
RSRPTi′+aTi>RSRPS′+aS+bS(4)
对于第j用户Uj,例如,校正项GS和GTi可以是像下面的公式(5)和(6)中一样指示天线射束的控制的假定影响的项。
[数学式4]
GS=dG(θS,Uj,φS,Uj,rS,Uj)(5)
GTi=dG(θTi,Uj,φTi,Uj,rTi,Uj)(6)
这里,公式(5)和(6)右侧的函数dG(…)是以从基站朝向终端装置的方向的方位角和俯仰角以及从基站到终端装置的距离作为因子的函数,并且射束调向增益的变化量被设置为返回值。函数dG的至少一个因子可被省略。
图11A和11B是表示指示天线射束的控制的影响的校正项的说明图。参照图11A,对于能够由某个基站使用的射束模式集合,绘制每个方位角的射束调向增益。由粗线指示的射束模式Bm11是假定作为干扰控制的结果使用的射束模式。这里,从这个基站朝向作为越区切换判定目标的终端装置的方向的方位角被假定为θ1。然后,一对基站和终端装置中的射束调向增益被确定:射束调向增益与来自射束模式Bm11的粗线曲线图的G(θ1)相同。类似地,参照图11B,对于能够由某个基站使用的另一射束模式集合,绘制每个方位角的射束调向增益。由粗线指示的射束模式Bm21是假定为干扰控制的结果的射束模式。这里,从这个基站朝向作为越区切换判定目标的终端装置的方向的方位角被假定为θ2。然后,一对基站和终端装置中的射束调向增益被确定:射束调向增益与来自射束模式Bm21的粗线曲线图的G(θ2)相同。
存储单元120预先存储能够由每个基站使用的每个射束模式集合的对应射束调向增益的曲线图。判定单元134指定存储的曲线图之中假定由服务基站使用的射束模式的曲线图。然后,判定单元134能够基于从关于终端装置和服务基站的位置信息以及指定的曲线图计算的因子确定射束调向增益。校正项GS的值能够对应于从测量时起的射束调向增益的变化量。类似地,判定单元134指定存储的曲线图之中假定由第i候选目标基站使用的射束模式的曲线图。然后,判定单元134能够基于从关于终端装置和第i候选目标基站的位置信息以及指定的曲线图计算的因子确定射束调向增益。校正项GTi的值能够对应于从测量时起的射束调向增益的变化量。
替代于公式(5)和(6),校正项GS和GTi可以是像下面的公式(7)和(8)中一样指示假定的发射功率的控制的影响的项。
[数学式5]
Gs=dPS(7)
GTi=dPTi(8)
这里,公式(7)右侧的参数dPS指示从测量时起的服务基站的发射功率的变化量。另外,公式(8)右侧的参数dPTi指示从测量时起的第i候选目标基站的发射功率的变化量。
判定单元134通过计入使用公式(5)和(6)或公式(7)和(8)确定的校正项来校正测量报告中描述的判定指标的值,并且将校正的值代入到判定公式(4)中。然后,当满足判定公式(4)时,判定单元134能够确定第i候选目标基站作为终端装置的新连接目的地。当多个候选目标基站满足判定公式(4)时,校正的判定指标最好的基站能够被选择为目标基站。当没有候选者满足判定公式(4)时,判定单元134能够确定不执行越区切换。
(3-2-2)基于RSRQ的越区切换判定
判定单元134可使用基于参考信号接收功率计算的接收质量指标作为越区切换判定的判定指标。接收质量指标的例子是参考信号接收质量(RSRQ)。
通常,能够根据下面的公式从RSRP计算RSRQ。符号X指示表示服务基站的S或表示第i周边候选目标基站的Ti。
[数学式6]
RSRQ X = 10 log 10 { 10 RSRP X 10 / ( 10 R S S I 10 N ) } - - - ( 9 )
例如,当RSRQ被用作判定指标时,判定单元134能够像下面的公式(10)和(11)中一样校正服务小区的判定指标RSRQS和第i周边小区的判定指标RSRQTi
[数学式7]
RSRQS′=RSRQS+GS(10)
RSRQTi′=RSRQTi+GTi(11)
然后,用于越区切换判定的判定公式能够被如下表示。
[数学式8]
RSRQTi′+cTi>RSRQS′+cS+dS(12)
也就是说,校正项被计入用作判定指标的接收质量指标RSRQ的计算中。在判定公式(12)中,参数cTi、cS和dS是与判定公式(1)和(4)的权重参数aTi、aS和bS对应的权重参数。在公式(9)中所包括的接收信号强度指示器(RSSI)的计算中,可像下面的公式中一样计入校正项。
[数学式9]
RSSI &prime; &ap; 10 log 10 ( 10 RSRP S + G S 10 + &Sigma; 10 RSRP T j + G T j 10 ) - - - ( 13 )
即使在这种情况下,校正项也被计入用作判定指标的接收质量指标RSRQ的计算中。根据每个基站中的资源分派或通信历史的情况,未发生通信的小区的接收功率可被从公式(13)右侧的接收功率的相加中排除。
(3-2-3)基于SINR的越区切换判定
在参考信号接收功率中计算的接收质量指标的另一例子是信号干扰噪声比(SINR)。
能够根据下面的公式(14)计算作为针对服务小区校正的判定指标的SINRS'。另外,能够根据下面的公式(15)计算作为针对第i周边小区校正的判定指标的SINRTi'。
[数学式10]
SINR S &prime; = RSRP S + G S - 10 log 10 ( &Sigma; 10 RSRP T j + G T j 10 + N T ) - - - ( 14 )
SINR T i &prime; = RSRP T i + G T i - 10 log 10 ( 10 RSRP S + G S 10 + &Sigma; j &NotEqual; i 10 RSRP T j + G T j 10 + N T ) - - - ( 15 )
在公式(14)和(15)中,参数NT指示热噪声。根据每个基站中的资源分派或通信历史的情况,未发生通信的小区的接收功率可被从公式(14)和(15)右侧的接收功率(干扰功率)的相加中排除。例如,当未发生通信的小区的接收功率被排除时,公式(14)和(15)能够被如下重写。
[数学式11]
SINR S &prime; = RSRP S + G S - 10 log 10 ( &Sigma; j &NotElement; &Omega; s 10 RSRP T j + G T j 10 + N T ) - - - ( 14 )
SINR T i &prime; = RSRP T i + G T i - 10 log 10 ( 10 RSRP S + G S 10 + &Sigma; j &NotEqual; i , j &NotElement; &Omega; t 10 RSRP T j + G T j 10 + N T ) - - - ( 15 )
在公式(14')和(15')中,Ωs和Ωt中的每一个指示未预测到通信发生的小区的集合。集合Ωs和Ωt可由执行越区切换判定的装置确定。另外,用于越区切换判定的判定公式能够被如下表示。
[数学式12]
SINRTi′+eTi>SINRS′+eS+fS(16)
也就是说,即使在这种情况下,校正项也被计入用作判定指标的接收质量指标SINR的计算中。在判定公式(16)中,参数eTi、eS和fS是与判定公式(1)和(4)的权重参数aTi、aS和bS对应的权重参数。作为公式(16)中的接收质量指标SINRS'和SINRTi',根据公式(14)或(14')和公式(15)或(15')计算的指标可被以任何方式组合。
(3-2-4)基于吞吐量的越区切换判定
在变型例中,用于越区切换判定的判定指标可指示使用测量报告中所包括的指标计算的吞吐量。在这种情况下,当计算在越区切换之后的吞吐量的估计值时,判定单元134计入由干扰控制单元132执行的干扰控制的影响。
能够参照终端装置的通信历史计算关于服务小区的终端装置的吞吐量TPS。例如,能够像下面的公式(17)中一样根据Shannon-Hartley定理在理论上计算关于第i周边小区的吞吐量的估计值TPTi
[数学式13]
TP T i = f l o o r ( N R B , T i N U E , T i + 1 ) &CenterDot; B R B &CenterDot; log 2 ( 1 + SINR T i &prime; ) - - - ( 17 )
在公式(17)中,NRB,Ti指示能够由第i周边小区在每单位时间分派的无线电资源的总数(例如,LTE方案中的资源块的数量)。NUE,Ti指示此时连接到第i周边小区的终端装置的数量。BRB指示无线电资源的一个分派单位的带宽。能够通过计入根据上述公式(15)的校正项来计算SINRTi'。然后,用于越区切换判定的判定公式能够被如下表示。
[数学式14]
TPTi>TPS+gS(18)
在判定公式(18)中,参数gS是与判定公式(1)和(4)的权重参数bS对应的权重参数。
这里,公式(17)是用于将Shannon容量视为吞吐量的预期值的计算公式。在实际无线电通信中,能够在分派给某个终端装置的无线电资源上发送的数据大小取决于根据由信道质量指示器(CQI)指示的信道质量选择的调制和编码方案(MCS)。因此,替代于公式(17),能够如下估计吞吐量。
[数学式15]
TP T i = D S ( SINR T i &prime; , f l o o r ( N R B , T i N U E , T i + 1 ) ) T R B - - - ( 19 )
在公式(19)中,DS(…)是以信道质量SINRTi和无线电资源的估计分派量作为因子并且将可发送数据大小设置为返回值的函数。
这里,公式(17)和(19)基于这样的假定:可分派无线电资源被均等地分配给所有用户。当能够指定无线电资源的分派量NRB,ASSIGN,Ti时,公式(17)和(19)能够分别被重写为下面的公式(20)和(21)。
[数学式16]
TPTi=NRB,ASSIGN,Ti·BRB·log2(1+SINRTi)(20)
TP T i = D S ( SINR T i &prime; , N R B , A S S I G N , T i ) T R B - - - ( 21 )
以这种方式,通过使用作为判定指标计入了干扰控制的影响的吞吐量的估计值,无线电资源的分派量的观点能够被添加到越区切换判定。通过将指示吞吐量的指标乘以可分派资源的时间量,可计算指示可发送数据大小的指标。可基于服务小区和周边小区之间的可发送数据大小的比较执行越区切换判定。当计算SINR的值以得出吞吐量或数据大小时,未发生通信的小区可以不从该计算排除。
(3-2-5)准入控制
判定单元134根据上述任何一个判定公式使用校正的判定指标选择越区切换目标基站。在某个实施例中,判定单元134经由网络通信单元110向选择的目标基站发送越区切换请求。接收越区切换请求的目标基站能够根据一些准则执行准入控制。在另一实施例中,判定单元134还可判定选择的目标基站是否接收终端装置的连接。也就是说,在这种情况下,替代于目标基站,协调管理器100执行准入控制。
作为例子,判定单元134可在满足下面的公式(22)时确定目标基站是否接收终端装置的连接。
[数学式17]
NUE,Ti<NUE,MAX,Ti(22)
在公式(22)中,NUE,TI指示此时连接到目标基站的终端装置的数量。NUE,MAX,Ti指示能够连接到目标基站的终端装置的数量的最大值(阈值)。替代于公式(22)(或除了公式(22)之外),当终端装置的标识符被包括在预先存储的白名单中时,判定单元134可确定目标基站接收终端装置的连接。当终端装置的标识符未被包括在预先存储的黑名单中时,判定单元134可判定目标基站接收终端装置的连接。终端装置的标识符可以是例如电话号码、国际移动用户身份(IMSI)或SAE临时移动用户身份(S-TMSI)。可按照系统为单位定义白名单或黑名单,或者可按照小区为单位定义白名单或黑名单。例如,封闭型小小区能够保留允许连接的终端装置的标识符的列表。另外,其它信息(诸如,终端装置的类型、合约的类型或费用计划)可被用于判定是否允许连接。
可由协调管理器100从每个基站收集能够被用于准入控制的信息以及干扰控制信息。替代地,几条信息可由运营商登记在协调管理器100中并且可被从协调管理器100递送给每个基站。
作为变型例,替代于上述公式(22),判定单元134可根据下面的公式(23)确定是否允许终端装置连接到目标基站。
[数学式18]
N UE _ NORMAL , T i + ceil ( w &CenterDot; N UE _ M 2 M , T i ) < N UE , MAX , Ti - - - ( 23 )
在公式(23)中,NUE_NORMAL,Ti指示此时连接到目标基站的非M2M终端的数量,并且NUE_M2M,Ti指示此时连接到目标基站的M2M终端的数量。参数w是与M2M终端的数量NUE_M2M,Ti相乘的权重参数。机器对机器(M2M)终端表示这样的类型的无线电通信终端:该无线电通信终端不由用户携带,而是被安装在诸如自动售货机、智能计量器或商店中的收银机的装置上。由M2M终端发送和接收的通信的量通常小于由非M2M终端发送和接收的通信(视频内容或音频内容)的量。因此,像公式(23)中一样,判定单元134使用根据终端的类型而不同的权重计算目标基站的容许终端数量并且将计算的容许终端数量与阈值NUE_M2M,Ti进行比较。权重参数w通常被设置为小于1的值。根据这种准入控制,能够增加小区中的表观容许终端数量。
作为另一变型例,像下面的公式(24)和(25)中一样,判定单元134可通过将针对每个类型的终端装置计数的容许终端数量与根据类型分别定义的阈值NUE_NORMAL,MAX,Ti和NUE_M2M,MAX,Ti进行比较来确定是否允许终端装置连接到目标基站。
[数学式19]
N UE _ NORMAL , T i < N UE _ NORMAL , MAX , Ti - - - ( 24 )
N UE _ M 2 M , T i < N UE _ M 2 M , MAX , Ti - - - ( 25 )
当由目标基站执行准入控制时,在协调管理器100和目标基站之间交换消息。特别地,当作为准入控制的结果拒绝终端装置的连接时,消息的交换导致资源和时间浪费。另一方面,当协调管理器100还替代于目标基站执行准入控制时,能够减少交换的消息,并且因此能够减少资源和时间浪费。
当判定单元134根据一些准则判定目标基站接收终端装置的连接时,判定单元134能够向目标基站发送越区切换指令。越区切换指令不同于作为已知消息的越区切换请求,并且可以是具有给予接收越区切换的指示的强制力的消息。通过发送不同于越区切换请求的越区切换指令,目标基站能够认识到,自基站不必再一次执行准入控制。
[3-2.处理的流程]
(1)干扰控制处理
图12是表示能够由协调管理器100执行的干扰控制处理的流程例子的流程图。
参照图12,干扰控制单元132首先经由网络通信单元110从至少一个控制目标基站收集干扰控制信息(步骤S10)。
接下来,干扰控制单元132基于收集的干扰控制信息确定要由至少一个基站或终端装置使用的传输参数以避免系统中的有害干扰(步骤S20)。这里确定的传输参数可以是例如天线射束的射束模式或发射功率。确定的传输参数由存储单元120存储。
接下来,干扰控制单元132通过经由网络通信单元110发送干扰控制消息来向对应基站通知确定的传输参数(步骤S30)。
判定单元134等待接收由终端装置产生并且由终端装置的服务基站传送的测量报告(步骤S40)。当由网络通信单元110接收到测量报告时,判定单元134执行要在以下描述的协调判定处理(步骤S50)。相反地,当未接收到测量报告时,该处理返回到步骤S10。
(2-1)协调判定处理的第一例子
图13A是表示能够由协调管理器100执行的协调判定处理的第一流程例子的流程图。在第一例子中,协调管理器100执行越区切换判定。准入控制由目标基站执行。
参照图13A,判定单元134首先通过计入在测量之后执行的干扰控制的影响来校正基于测量报告的判定指标(步骤S51)。这里,判定指标可以是上述RSRP、RSRQ、SINR和吞吐量中的任何一种或其中两项或更多项的组合。
接下来,当存在多个候选目标小区时,判定单元134选择指示最好判定指标的一个候选目标小区(步骤S53)。接下来,判定单元134判定服务小区和目标小区的校正的判定指标是否满足判定公式(步骤S55)。这里,判定公式可以是上述判定公式(4)、(12)、(16)和(18)之一,或者可以是另一判定公式。
当校正的判定指标不满足判定公式时,判定单元134判定不执行越区切换(步骤S57)。相反地,当校正的判定指标满足判定公式时,判定单元134向选择的目标小区的基站发送越区切换请求(步骤S59)。
之后,当作为准入控制的结果由目标基站批准越区切换请求时(步骤S61),判定单元134经由网络通信单元110向服务基站发送越区切换命令(步骤S63)。
相反地,当越区切换请求未被目标基站批准时,判定单元134从候选者中排除在步骤S53中选择的目标小区(步骤S65)。然后,当存在其余候选目标小区时(步骤S67),对其余候选者重复步骤S53之后的处理。当不存在其余候选者时,判定单元134确定不执行越区切换(步骤S57)。
(2-2)协调判定处理的第二例子
图13B是表示能够由协调管理器100执行的协调判定处理的第二流程例子的流程图。在第二例子中,协调管理器100执行越区切换判定和准入控制。
参照图13B,判定单元134首先通过计入在测量之后执行的干扰控制的影响来校正基于测量报告的判定指标(步骤S51)。这里,判定指标可以是上述RSRP、RSRQ、SINR和吞吐量中的任何一种或其中两项或更多项的组合。
接下来,当存在多个候选目标小区时,判定单元134选择指示最好判定指标的一个候选目标小区(步骤S53)。接下来,判定单元134判定服务小区和目标小区的校正的判定指标是否满足判定公式(步骤S55)。这里,判定公式可以是上述判定公式(4)、(12)、(16)和(18)之一,或者可以是另一判定公式。
当校正的判定指标不满足判定公式时,判定单元134判定不执行越区切换(步骤S57)。相反地,当校正的判定指标满足判定公式时,判定单元134对选择的目标小区执行准入控制(步骤S60)。例如,判定单元134可将连接到目标基站的终端装置的数量与阈值进行比较,如公式(22)、(23)、(24)或(25)中所示。判定单元134可组合终端装置的标识符与允许或拒绝的标识符的列表。
当作为准入控制的结果判定单元134判定目标小区接收终端装置时,判定单元134经由网络通信单元110向目标基站或服务基站发送越区切换指令(步骤S64)。
相反地,当作为准入控制的结果判定单元134判定目标小区不接收终端装置时,判定单元134从候选者中排除在步骤S53中选择的目标小区(步骤S65)。然后,当存在其余候选目标小区时(步骤S67),对其余候选者重复步骤S53之后的处理。当不存在其余候选者时,判定单元134确定不执行越区切换(步骤S57)。
<4.基站的结构例子>
在这个部分中,将描述作为协调管理器100的控制目标的基站的结构。当从终端装置接收到测量报告时,将越区切换判定委托给协调管理器100的基站把接收的测量报告传送给协调管理器100,而不自己执行越区切换判定。然后,基站根据协调管理器100的判定执行越区切换过程。
[4-1.装置的结构例子]
图14是表示根据实施例的基站200的结构例子的方框图。参照图14,基站200包括无线电通信单元210、网络通信单元220、存储单元230和通信控制单元240。
(1)无线电通信单元
无线电通信单元210是与至少一个终端装置执行无线电通信的无线电通信接口(或无线电收发器)。无线电通信单元210能够通常包括天线、射频(RF)电路和基带处理器。无线电通信单元210按照根据下行链路信道的质量选择的调制编码方案对发射信号进行编码和调制。无线电通信单元210按照根据上行链路信道的质量选择的调制和编码方案对接收的信号进行解调和解码。从无线电通信单元210发送的无线电信号的发射功率由要在以下描述的通信控制单元240设置。由通信控制单元240向终端装置指示由无线电通信单元210接收的无线电信号的发射功率。无线电通信单元210可包括能够进行射束调向的多个天线。在这种情况下,无线电通信单元210的天线射束的射束模式也能够由通信控制单元240设置。
(2)网络通信单元
网络通信单元220是连接到图1中例示的核心网络16和另一基站的通信接口。网络通信单元220将由无线电通信单元210接收的上行链路通信传送给核心网络16。网络通信单元220从核心网络16接收要被发送给终端装置的下行链路通信。网络通信单元220能够与协调管理器100交换消息,协调管理器100能够被安装在核心网络16中的控制节点或另一基站上。协调管理器100是执行干扰控制的通信控制装置。
(3)存储单元
存储单元230使用存储介质(诸如,硬盘或半导体存储器)存储用于基站200的操作的程序和数据。例如,由存储单元230存储的数据能够包括下面的至少一种:关于基站200和连接到基站200的每个终端装置的位置信息、天线结构信息、最大发射功率信息、速率控制信息、信道质量信息、资源分派信息以及通信历史信息。这些信息中的至少一些能够被作为干扰控制信息提供给协调管理器100。
(4)通信控制单元
通信控制单元240使用处理器(诸如,CPU或DSP)控制基站200的总体操作。例如,通信控制单元240调度通信资源以与连接到基站200的终端装置执行通信并且产生资源分派信息。通信控制单元240根据与终端装置的无线电信道的信道质量选择调制和编码方案。通信控制单元240设置要由无线电通信单元210使用的下行链路发射功率和要由每个终端装置使用的上行链路发射功率。通信控制单元240设置当可在无线电通信单元210中进行射束调向时要使用的射束模式。
例如,当经由网络通信单元220从协调管理器100接收到干扰控制消息时,通信控制单元240可在无线电通信单元210中设置干扰控制消息中描述的发射功率。通信控制单元240可指示终端装置使用干扰控制消息中描述的发射功率。通信控制单元240可在无线电通信单元210中设置干扰控制消息中描述的射束模式或向终端装置指示该射束模式。因此,可在小区之间实现协调的干扰控制。
当由无线电通信单元210接收到由终端装置产生的测量报告时,通信控制单元240将测量报告传送给协调管理器100以使协调管理器100执行越区切换判定。这里传送的测量报告能够包括用于越区切换判定的判定指标。协调管理器100通过计入在由终端装置执行的测量之后执行的干扰控制的影响来校正判定指标并且使用校正的判定指标执行对终端装置的越区切换判定。当通信控制单元240将测量报告传送给协调管理器100时,从隐私保护的角度,通信控制单元240可屏蔽或删除用于识别个体终端装置的识别信息。在这种情况下,通信控制单元240可使存储单元230临时存储传送的报告与产生这个报告的终端装置的关联,并且可使用该关联识别随后接收的越区切换命令被用于哪个终端装置。
在通信控制单元240将测量报告传送给协调管理器100之后,通信控制单元240能够根据协调管理器100的判定作为源基站执行越区切换过程。例如,在通信控制单元240将越区切换命令发送给终端装置之后,通信控制单元240将以这个终端装置为目的地的下行链路通信传送给指定的目标基站。
当由协调管理器100将基站200选择为目标基站并且协调管理器100不执行准入控制时,通信控制单元240可根据越区切换请求的接收执行准入控制。当由协调管理器100将基站200选择为目标基站并且已经由协调管理器100执行准入控制时,通信控制单元240可根据从协调管理器100接收到越区切换指令作为目标基站执行越区切换过程。
[4-2.处理的流程]
图15是表示根据实施例的由基站200执行的测量报告传送处理的流程例子的流程图。
参照图15,无线电通信单元210首先从连接到基站200的终端装置接收测量报告(步骤S210)。
接下来,通信控制单元240经由网络通信单元220将由无线电通信单元210接收的测量报告传送给协调管理器100(步骤S220)。
之后,通信控制单元240等待从协调管理器100或另一基站接收越区切换命令(步骤S230)。
然后,当通信控制单元240接收到越区切换命令时,通信控制单元240执行从源基站的越区切换过程(步骤S240)。
<5.终端装置的结构例子>
[5-1.装置的结构例子]
图16是表示根据实施例的终端装置300的结构例子的方框图。参照图16,终端装置300包括无线电通信单元310、存储单元320和控制单元330。
(1)无线电通信单元
无线电通信单元310是与基站执行无线电通信的无线电通信接口(或无线电收发器)。无线电通信单元310能够通常包括天线、RF电路和基带处理器。无线电通信单元310按照根据上行链路信道的质量的调制和编码方案对发射信号进行编码和调制,并且按照根据下行链路信道的质量的调制和编码方案对接收的信号进行解调和解码。从无线电通信单元310发送的无线电信号的发射功率由要在以下描述的通信控制单元334设置。无线电通信单元310可包括能够进行射束调向的多个天线。在这种情况下,无线电通信单元310的天线射束的射束模式也能够由通信控制单元334设置。
(2)存储单元
存储单元320使用存储介质(诸如,硬盘或半导体存储器)存储用于终端装置300的操作的程序和数据。例如,由存储单元320存储的数据能够包括下面的至少一种:关于终端装置300的识别信息、位置信息、天线结构信息和最大发射功率信息。
(3)控制单元
控制单元330使用处理器(诸如,CPU或DSP)控制终端装置300的总体操作。在图16的例子中,控制单元330包括应用单元332和通信控制单元334。
(3-1)应用单元
较高层的应用被安装在应用单元332上。应用单元332产生要被发送给基站的数据通信并且将产生的数据通信输出给无线电通信单元310。应用单元332处理由无线电通信单元310从基站接收的数据通信。
(3-2)通信控制单元
通信控制单元334控制由无线电通信单元310执行的无线电通信。例如,通信控制单元334使无线电通信单元310根据从基站接收的资源分派信息发送无线电信号或接收无线电信号。通信控制单元334在无线电通信单元310中设置由基站根据无线电信道的信道质量选择的调制和编码方案。通信控制单元334根据从基站接收的功率控制命令设置要由无线电通信单元310使用的上行链路发射功率。通信控制单元334设置当可在无线电通信单元310中进行射束调向时要使用的射束模式。
通信控制单元334定期地或根据来自服务基站的指令执行测量。在测量中,无线电通信单元310接收从服务基站发送的参考信号和从至少一个周边基站发送的参考信号并且测量接收功率。通信控制单元334基于接收功率的测量值产生测量报告。除了终端装置的识别信息之外,测量报告还包括用于越区切换判定的服务小区和至少一个周边小区的指标。然后,通信控制单元334将产生的测量报告从无线电通信单元310发送给服务基站。
当由无线电通信单元310从服务基站接收到越区切换命令时,通信控制单元334执行越区切换过程。具体地讲,通信控制单元334通过搜索来自目标基站的同步信号来获取与目标基站的同步,并且使无线电通信单元310在参照系统信息识别的随机接入信道上向目标基站发送随机接入信号。当随机接入成功时,目标基站新变为终端装置300的服务基站。
[5-2.变型例]
在上述例子中,由协调管理器100校正用于越区切换判定的判定指标。然而,作为变型例,可由终端装置300产生校正项。
例如,当无线电通信单元310包括能够进行射束调向的多个天线时,通信控制单元334可产生指示假定在测量之后(或在越区切换之后)由无线电通信单元310的天线形成的天线射束的影响的校正项。然后,通信控制单元334可在用于越区切换判定的测量报告中包括例如下面的公式(26)和(27)中的校正项的相加判定指标的值。
[数学式20]
RSRPS_REP,=RSRPS_MEAS+GUE,S(26)
RSRPTi_REP=RSRPTi_MEAS+GUE,Ti(27)
在公式(26)中,RSRPS_MEAS是服务小区的参考信号接收功率,RSRPS_REP是针对服务小区校正的参考信号接收功率,并且GUE,S是服务小区的终端特有校正项。在公式(27)中,RSRPTi_MEAS是针对第i周边小区测量的参考信号接收功率,RSRPTi_REP是针对第i周边小区校正的参考信号接收功率,并且GUE,Ti是第i周边小区的终端特有校正项。因为终端和每个基站之间的位置关系不同,所以终端特有校正项不同。
例如,像下面的公式(28)和(29)中一样,终端特有校正项GUE,S和GUE,Ti可以是指示射束调向的影响的项。
[数学式21]
GUE,S=dG(θUE,SφUE,S,rUE,S)(28)
GUE,Ti=dG(θUE,Ti,φUE,Ti,rUE,Ti)(29)
这里,公式(28)和(29)右侧的函数dG(…)是以从终端装置朝向基站的方向的方位角和俯仰角以及从终端装置到基站的距离作为因子的函数,并且射束调向增益的变化量被设置为返回值。函数dG的至少一个因子可被省略。
替代于像公式(26)和(27)中一样将校正项与判定指标相加,通信控制单元334可在测量报告中包括所有的在校正之前的判定指标和校正项。通信控制单元334可与测量报告分离地将用于校正项的通知的消息从无线电通信单元310发送给服务基站。
终端特有校正项可由协调管理器100计算。在这种情况下,与计算的校正项对应的干扰控制参数(例如,要由终端装置300使用的射束模式)能够经由服务基站被从协调管理器100通知给终端装置300,以使得能够由终端装置300使用干扰控制参数。在越区切换判定中,例如,可使用所有的公式(2)和(3)的校正项以及公式(26)和(27)的校正项。
[5-3.处理的流程]
图17是表示根据实施例的由终端装置300执行的测量报告处理的流程例子的流程图。
参照图17,无线电通信单元310首先接收关于服务小区发送的参考信号和关于至少一个周边小区发送的参考信号,并且测量每个小区的接收功率(步骤S310)。
接下来,通信控制单元334基于由无线电通信单元310测量的接收功率的值产生测量报告(步骤S320)。另外,通信控制单元334判定是否在越区切换判定中使用终端特有校正项(步骤S330)。
当不使用终端特有校正项时,通信控制单元334将在步骤S310中产生的测量报告从无线电通信单元310发送给服务基站(步骤S340)。
当使用终端特有校正项时,通信控制单元334计算指示假定在测量之后(或在越区切换至每个候选目标基站之后)由无线电通信单元310的天线形成的天线射束的影响的每个校正项(步骤S350)。然后,通信控制单元334在测量报告中或与测量报告分离地将计算的校正项从无线电通信单元310发送给服务基站(步骤S360)。
之后,通信控制单元334等待从服务基站接收越区切换命令(步骤S370)。然后,当通信控制单元334接收到越区切换命令时,通信控制单元334执行至指定的目标基站的越区切换过程(步骤S380)。
<6.结论>
以上已参照图1至17详细地描述根据本公开的技术的实施例。根据上述实施例,在执行对包括多个基站和多个终端装置的无线电通信系统的干扰控制的协调管理器(通信控制装置)中,通过考虑在由终端装置执行的测量之后执行的干扰控制的影响来校正基于由终端装置产生的测量报告的判定指标,并且使用校正的判定指标执行对终端装置的越区切换判定。因此,在越区切换判定时,在执行协调干扰控制的情况下,可以可靠地选择最佳连接目的地小区。作为结果,提高了整个系统的资源使用效率。
根据上述实施例,由终端装置的服务基站将由终端装置产生的测量报告传送给协调管理器。因此,协调管理器能够在需要越区切换判定的时刻考虑到干扰控制的影响以及时的方式执行越区切换判定。终端装置可在与已知越区切换过程类似的过程中将测量报告发送给服务基站。因此,不必改变终端装置以安装根据本公开的技术,并且上述新结构还能够被应用于已经在市场上的终端装置。
根据上述实施例,当天线射束由协调管理器控制时,通过计入指示天线射束的控制的假定影响的校正项来校正用于越区切换判定的判定指标。因此,能够在越区切换判定中考虑难以在个体终端装置或基站中估计的由于射束控制引起的增益的变化。
根据上述实施例,当发射功率由协调管理器控制时,通过计入指示发射功率的控制的假定影响的校正项来校正用于越区切换判定的判定指标。因此,能够在越区切换判定中考虑难以在个体终端装置或基站中估计的由于发射功率控制引起的接收功率的变化。
作为一个例子,校正项可以是RSRP的偏移值。在这种情况下,由于校正项能够通过稍微改变越区切换判定的判定公式而被计入越区切换判定中,所以能够以低成本实现根据本公开的技术。作为另一例子,校正项还可被计入基于RSRP计算的接收质量指标(诸如RSRQ或SINR)的计算中。在这种情况下,通过执行与使用RSRP自身的情况相比更高级的越区切换判定,可将每个终端装置连接到具有最佳信道质量的小区。作为另一例子,当计算在越区切换之后的吞吐量的估计值时,可计入干扰控制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可优化整个系统的通信容量。
根据上述实施例,协调管理器还能够替代于目标基站执行准入控制。在这种结构中,由于减少了在协调管理器和候选目标基站之间交换的消息,所以能够减少交换消息所需的资源和时间浪费。
根据某个变型例,当终端装置具有能够进行射束调向的天线时,计算与用于越区切换判定的测量报告相关的判定指标的终端特有校正项,从而终端特有校正项指示假定在终端装置中的测量之后形成的天线射束的影响。然后,计算的终端特有校正项在测量报告中或与测量报告分离地被发送给服务基站。因此,协调管理器(或服务基站)能够考虑到终端装置中的射束调向的影响而执行越区切换判定。因此,可进一步增加选择最佳连接目的地小区的可能性。
根据本公开的技术还能够被应用于这样的情况:协调管理器执行除干扰控制之外的控制。例如,协调管理器控制分派给每个基站或每个终端的无线电资源(例如,时间、频率、码或空间资源)以提高系统的性能,诸如容量或吞吐量。协调管理器能够通过计入在由终端装置执行的测量之后执行的无线电资源的控制的影响来校正基于从服务基站传送的测量报告的判定指标并且能够使用校正的判定指标执行对终端装置的越区切换判定。
另外,可使用软件、硬件以及硬件和软件的组合中的任何一种实现由本说明书中描述的各装置执行的一系列控制处理。例如,构成软件的程序被存储在安装在每个装置内部或外部的存储介质(非暂态介质)中。另外,例如,每个程序在执行时被读取到随机存取存储器(RAM)上并且由处理器(诸如,中央处理单元(CPU))执行。
另外,使用本说明书中的流程图描述的处理不必按照由流程图指示的次序执行。一些处理步骤可被并行地执行。另外,可采用另外的处理步骤,并且可省略一些处理步骤。
以上参照附图描述了本公开的优选实施例,但本公开当然不限于以上例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在所附权利要求的范围内发现各种改变和修改,并且应该理解,它们将自然落在本公开的技术范围内。
另外,本技术也可如下构造。
(1)一种通信控制装置,包括:
干扰控制单元,被构造为执行对包括多个基站和多个终端装置的无线电通信系统的干扰控制;和
判定单元,被构造为通过计入在第一终端装置执行测量之后由干扰控制单元执行的干扰控制的影响来校正基于由第一终端装置产生的测量报告的判定指标,并且使用校正的判定指标执行对第一终端装置的越区切换判定。
(2)如(1)所述的通信控制装置,
其中由第一终端装置的服务基站将测量报告传送给通信控制装置。
(3)如(1)或(2)所述的通信控制装置,
其中所述干扰控制单元控制至少一个基站或至少一个终端装置的天线射束,并且
其中判定单元通过计入指示天线射束的控制的影响的校正项来校正判定指标。
(4)如(1)至(3)中任何一项所述的通信控制装置,
其中所述干扰控制单元控制至少一个基站或至少一个终端装置的发射功率,并且
其中判定单元通过计入指示发射功率的控制的影响的校正项来校正判定指标。
(5)如(3)或(4)所述的通信控制装置,
其中所述判定指标包括参考信号接收功率(RSRP),并且
其中校正项是RSRP的偏移值。
(6)如(3)或(4)所述的通信控制装置,
其中所述判定指标包括基于参考信号接收功率(RSRP)计算的接收质量指标,并且
其中校正项被计入接收质量指标的计算中。
(7)如(1)至(4)中任何一项所述的通信控制装置,
其中所述判定指标指示使用测量报告中所包括的指标计算的吞吐量,并且
其中判定单元在计算在越区切换之后的吞吐量的估计值时计入干扰控制的影响。
(8)如(1)至(7)中任何一项所述的通信控制装置,
其中所述判定单元还判定使用校正的判定指标选择的目标基站是否要接收第一终端装置的连接。
(9)如(8)所述的通信控制装置,
其中当所述判定单元判定目标基站要接收第一终端装置的连接时,判定单元向目标基站发送指示目标基站接收越区切换的消息。
(10)如(8)或(9)所述的通信控制装置,
其中所述判定单元通过将使用根据终端的类型而不同的权重计算的目标基站的容许终端数量与阈值进行比较来判定是否要接收第一终端装置的连接。
(11)如(8)或(9)所述的通信控制装置,
其中所述判定单元通过将针对每个类型的终端计数的目标基站的容许终端数量与针对每个类型的终端而言不同的阈值进行比较来判定是否要接收第一终端装置的连接。
(12)一种由通信控制装置执行的通信控制方法,该通信控制方法包括:
执行对包括多个基站和多个终端装置的无线电通信系统的干扰控制;
通过计入在第一终端装置执行测量之后执行的干扰控制的影响来校正基于由第一终端装置产生的测量报告的判定指标;并且
使用校正的判定指标执行对第一终端装置的越区切换判定。
(13)一种无线电通信系统,包括:
多个基站;
多个终端装置;和
控制节点,被构造为执行对无线电通信系统的干扰控制,
其中所述控制节点通过计入在第一终端装置执行测量之后执行的干扰控制的影响来校正基于由第一终端装置产生的测量报告的判定指标并且使用校正的判定指标执行对第一终端装置的越区切换判定。
(14)如(13)所述的无线电通信系统,
其中所述控制节点是不同于所述多个基站的节点。
(15)如(13)所述的无线电通信系统,
其中所述控制节点是安装在所述多个基站中的一个基站上的节点。
(16)一种基站,包括:
通信单元,被构造为与通信控制装置通信,该通信控制装置执行对包括多个基站和多个终端装置的无线电通信系统的干扰控制;和
控制单元,被构造为使通信单元将由第一终端装置产生并且用于越区切换判定的测量报告传送给执行对第一终端装置的越区切换判定的通信控制装置。
(17)一种终端装置,包括:
无线电通信单元,被构造为使用能够进行射束调向的天线发送或接收无线电信号;和
控制单元,被构造为产生用于越区切换判定的测量报告并且在该测量报告中或与该测量报告分离地将指示假定在测量之后由所述天线形成的天线射束的影响的校正项从无线电通信单元发送给服务基站。
(18)一种通信控制装置,包括:
控制单元,被构造为执行包括多个基站和多个终端装置的无线电通信系统的无线电资源的控制;和
判定单元,被构造为通过计入在第一终端装置执行测量之后由控制单元执行的无线电资源的控制的影响来校正基于由第一终端装置产生的测量报告的判定指标,并且使用校正的判定指标执行对第一终端装置的越区切换判定。
标号列表
100通信控制装置(协调管理器)
110网络通信单元
120存储单元
132干扰控制单元
134判定单元
200基站
210无线电通信单元
220网络通信单元
230存储单元
240通信控制单元
300终端装置
310无线电通信单元
320存储单元
334通信控制单元

Claims (18)

1.一种通信控制装置,包括:
干扰控制单元,被构造为执行对包括多个基站和多个终端装置的无线电通信系统的干扰控制;和
判定单元,被构造为通过计入在第一终端装置执行测量之后由干扰控制单元执行的干扰控制的影响来校正基于由第一终端装置产生的测量报告的判定指标,并且使用校正的判定指标执行对第一终端装置的越区切换判定。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信控制装置,
其中由第一终端装置的服务基站将所述测量报告传送给所述通信控制装置。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信控制装置,
其中干扰控制单元控制至少一个基站或至少一个终端装置的天线射束,并且
其中判定单元通过计入指示所述天线射束的控制的影响的校正项来校正所述判定指标。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信控制装置,
其中干扰控制单元控制至少一个基站或至少一个终端装置的发射功率,并且
其中判定单元通过计入指示所述发射功率的控制的影响的校正项来校正所述判定指标。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通信控制装置,
其中所述判定指标包括参考信号接收功率(RSRP),并且
其中所述校正项是RSRP的偏移值。
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通信控制装置,
其中所述判定指标包括基于参考信号接收功率(RSRP)计算的接收质量指标,并且
其中所述校正项被计入所述接收质量指标的计算中。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信控制装置,
其中所述判定指标指示使用所述测量报告中包括的指标计算的吞吐量,并且
其中判定单元在计算在越区切换之后的吞吐量的估计值时计入干扰控制的影响。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信控制装置,
其中判定单元还判定使用校正的判定指标选择的目标基站是否要接收第一终端装置的连接。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通信控制装置,
其中当判定单元判定目标基站要接收第一终端装置的连接时,判定单元向目标基站发送指示目标基站接收越区切换的消息。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通信控制装置,
其中判定单元通过将使用根据终端的类型而不同的权重计算的目标基站的容许终端数量与阈值进行比较来判定是否要接收第一终端装置的连接。
11.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通信控制装置,
其中判定单元通过将针对每个类型的终端计数的目标基站的容许终端数量与针对每个类型的终端而言不同的阈值进行比较来判定是否要接收第一终端装置的连接。
12.一种由通信控制装置执行的通信控制方法,该通信控制方法包括:
执行对包括多个基站和多个终端装置的无线电通信系统的干扰控制;
通过计入在第一终端装置执行测量之后执行的干扰控制的影响来校正基于由第一终端装置产生的测量报告的判定指标;以及
使用校正的判定指标执行对第一终端装置的越区切换判定。
13.一种无线电通信系统,包括:
多个基站;
多个终端装置;和
控制节点,被构造为执行对该无线电通信系统的干扰控制,
其中所述控制节点通过计入在第一终端装置执行测量之后执行的干扰控制的影响来校正基于由第一终端装置产生的测量报告的判定指标,并且使用校正的判定指标执行对第一终端装置的越区切换判定。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无线电通信系统,
其中所述控制节点是不同于所述多个基站的节点。
15.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无线电通信系统,
其中所述控制节点是安装在所述多个基站之一上的节点。
16.一种基站,包括:
通信单元,被构造为与通信控制装置通信,该通信控制装置执行对包括多个基站和多个终端装置的无线电通信系统的干扰控制;和
控制单元,被构造为使所述通信单元将由第一终端装置产生并且用于越区切换判定的测量报告传送给执行对第一终端装置的越区切换判定的通信控制装置。
17.一种终端装置,包括:
无线电通信单元,被构造为使用能够进行射束调向的天线发送或接收无线电信号;和
控制单元,被构造为产生用于越区切换判定的测量报告并且在该测量报告中或与该测量报告分离地将指示假定在测量之后由所述天线形成的天线射束的影响的校正项从所述无线电通信单元发送给服务基站。
18.一种通信控制装置,包括:
控制单元,被构造为执行包括多个基站和多个终端装置的无线电通信系统的无线电资源的控制;和
判定单元,被构造为通过计入在第一终端装置执行测量之后由控制单元执行的无线电资源的控制的影响来校正基于由第一终端装置产生的测量报告的判定指标,并且使用校正的判定指标执行对第一终端装置的越区切换判定。
CN201480030485.7A 2013-06-05 2014-05-01 通信控制装置、通信控制方法、无线电通信系统、基站和终端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524792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118764 2013-06-05
JP2013118764 2013-06-05
PCT/JP2014/062109 WO2014196295A1 (ja) 2013-06-05 2014-05-01 通信制御装置、通信制御方法、無線通信システム、基地局及び端末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247927A true CN105247927A (zh) 2016-01-13
CN105247927B CN105247927B (zh) 2019-09-20

Family

ID=5200794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80030485.7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5247927B (zh) 2013-06-05 2014-05-01 通信控制装置、通信控制方法、无线电通信系统、基站和终端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9918268B2 (zh)
EP (1) EP3007490A4 (zh)
JP (1) JP6398972B2 (zh)
CN (1) CN105247927B (zh)
WO (1) WO2014196295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076490A (zh) * 2016-11-18 2018-05-25 展讯通信(上海)有限公司 单射频语音呼叫连续性的实现方法、装置及移动终端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0091674B2 (en) * 2014-09-11 2018-10-02 Ewha University-Industry Collaboration Foundation Location determination method and location determination system for sensor apparatus placements in building
JP2016143916A (ja) * 2015-01-29 2016-08-08 ソニー株式会社 装置
CN106162687B (zh) * 2015-04-01 2021-06-11 索尼公司 用于无线通信的用户设备侧和基站侧的装置和方法
US9497680B1 (en) * 2015-06-18 2016-11-15 Amazon Technologies, Inc. Frequency acquisition during roaming
US20170339602A1 (en) * 2015-09-02 2017-11-23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First and Second Radio Network Nodes and Methods Performed Therein
TWI720052B (zh) * 2015-11-10 2021-03-01 美商Idac控股公司 無線傳輸/接收單元和無線通訊方法
US10887148B2 (en) * 2016-08-10 2021-01-05 Ntt Docomo, Inc. User terminal an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method
US20190230569A1 (en) * 2016-08-11 2019-07-25 Electronic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Research Institute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supporting mobility in communication system
US10645689B2 (en) 2016-08-11 2020-05-05 Qualcomm Incorporated Link establishment in a wireless backhaul network using radio access technology
US11968570B2 (en) 2016-09-17 2024-04-23 Qualcomm Incorporated Techniques for handovers in the presence of directional wireless beams
WO2018118755A1 (en) * 2016-12-19 2018-06-28 Bandwidthx Inc. Optimized offloading of wireless devices to alternative wireless networks
US10856151B2 (en) 2016-12-27 2020-12-01 Bandwidthx Inc. Radio management based on user intervention
US10194382B2 (en) 2016-12-27 2019-01-29 Bandwidthx Inc. Auto-discovery of amenities
JP2018139339A (ja) * 2017-02-24 2018-09-06 日本電信電話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とそのハンドオーバ制御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KR102310719B1 (ko) 2017-03-20 2021-10-08 삼성전자 주식회사 차세대 이동통신에서 대기 모드 동작을 효과적으로 하는 방법 및 장치
CN114884638B (zh) * 2017-09-28 2024-03-22 瑞典爱立信有限公司 用于多波束随机接入的方法及对应的无线设备
EP3741045A4 (en) * 2018-01-19 2021-10-20 Photonic Systems, Inc. SYSTEM FOR CAPTURING CHANNEL STATUS INFORMATION FOR SYSTEMS WITH MULTIPLE INPUTS AND MULTIPLE OUTPUTS
IT201800020509A1 (it) * 2018-12-20 2020-06-20 Telecom Italia Spa Allocazione di risorse per collegamenti di comunicazione non gestiti
US11683823B2 (en) * 2020-03-02 2023-06-20 Fujitsu Limited Control device and control method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6004463A1 (en) * 2004-06-30 2006-01-12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Antenna beam shape optimization
CN101052014A (zh) * 2007-05-21 2007-10-10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ip承载呼叫接入控制方法及其装置
CN101119253A (zh) * 2007-06-12 2008-02-06 西安西电捷通无线网络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利用用户分级控制用户接入wlan的方法及其系统
EP2247155A1 (en) * 2008-01-23 2010-11-03 Fujitsu Limited Moble communication system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1633159A4 (en) * 2003-06-12 2011-02-23 Fujitsu Ltd BASIC STATION EQUIPMENT AND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JP4427415B2 (ja) * 2004-08-05 2010-03-10 株式会社日立コミュニケーションテクノロジー ハンドオフ制御方法、無線制御局及び無線基地局
US8340018B2 (en) * 2006-04-06 2012-12-25 Hitachi, Lt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radio base station apparatus and radio terminal apparatus
KR100818766B1 (ko) * 2006-10-02 2008-04-01 포스데이타 주식회사 무선통신 시스템에서의 핸드오버 수행 방법 및 장치
US8977311B2 (en) * 2008-04-04 2015-03-10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Method and arrangement for reducing interference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
US8200286B2 (en) * 2008-10-31 2012-06-12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Publ) Base station and method for improving coverage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using antenna beam-jitter and CQI correction
JP5504970B2 (ja) 2009-09-25 2014-05-28 ソニー株式会社 管理サーバ、通信システム、通信端末、および中継装置
US9781656B2 (en) * 2011-08-26 2017-10-03 Alcatel Lucent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modifying call admission control thresholds
KR101615987B1 (ko) * 2011-12-22 2016-05-11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무선 접속 시스템에서 무선 통신 상태 측정 방법 및 이를 위한 장치
US9497013B2 (en) * 2012-02-10 2016-11-15 Nec Corporation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 base station, and communication method
JP2013197828A (ja) * 2012-03-19 2013-09-30 Fujitsu Ltd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無線基地局装置、無線通信システムにおけるハンドオーバ方法
EP2936868A4 (en) * 2012-12-21 2016-08-17 Ericsson Telefon Ab L M TRANSMISSION SCHEDULING METHOD AND DEVICE
US9319996B2 (en) * 2013-03-15 2016-04-19 Qualcomm Incorporated System and method for dynamic power regulation in small cells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6004463A1 (en) * 2004-06-30 2006-01-12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Antenna beam shape optimization
CN101052014A (zh) * 2007-05-21 2007-10-10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ip承载呼叫接入控制方法及其装置
CN101119253A (zh) * 2007-06-12 2008-02-06 西安西电捷通无线网络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利用用户分级控制用户接入wlan的方法及其系统
EP2247155A1 (en) * 2008-01-23 2010-11-03 Fujitsu Limited Moble communication system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NEC GROUP: "Performance and interference aspects of HetNet in outdoor open access network", 《3GPP TSG-RAN WG1 #62》 *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076490A (zh) * 2016-11-18 2018-05-25 展讯通信(上海)有限公司 单射频语音呼叫连续性的实现方法、装置及移动终端
CN108076490B (zh) * 2016-11-18 2020-07-03 展讯通信(上海)有限公司 单射频语音呼叫连续性的实现方法、装置及移动终端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007490A4 (en) 2017-01-18
CN105247927B (zh) 2019-09-20
WO2014196295A1 (ja) 2014-12-11
JP6398972B2 (ja) 2018-10-03
JPWO2014196295A1 (ja) 2017-02-23
US9918268B2 (en) 2018-03-13
EP3007490A1 (en) 2016-04-13
US20160119850A1 (en) 2016-04-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247927A (zh) 通信控制装置、通信控制方法、无线电通信系统、基站和终端装置
EP2238779B1 (en) Backhaul signaling for interference avoidance
EP2417732B1 (e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detecting femto base station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CN107810653B (zh) Ue、蜂窝基站以及通过其各自执行通信的方法
KR102631588B1 (ko) 차세대 이동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추가적인 상향링크 주파수를 지원하기 위한 방법 및 장치
CN109315006A (zh) 终端设备的多连接
WO2012168816A1 (en) Determining a coordinating set of cells for multipoint reception of uplink transmission from a mobile terminal
US10764835B2 (en) Method for controlling small cell and apparatus therefor
US20230209467A1 (en)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Antonopoulos et al. Cross layer access point selection mechanisms for a distributed queuing MAC protocol
EP2878164B1 (e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 with noise metric based optimization for cellular capacity improvement
EP3360360B1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load rebalancing
WO2018073981A1 (ja) 中継装置及び中継方法
CN117356043A (zh) 在侧行链路信道上的波束测量报告
WO2018073980A1 (ja) 中継装置及び中継方法
CN104038986A (zh) 处理基地台的选择的方法及其通信装置
EP3178275B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determining threshold for interference coordination
KR102552869B1 (ko) 5g 네트워크 환경에서 lte 및 nr 액세스간 트래픽 경로 제어를 위한 기구 및 방법
US20230055885A1 (en) Techniques for resource configurations based on channel metrics
WO2023137612A1 (en) Long-term evolution and new radio sidelink co-channel coexistence
CN117083907A (zh) 对提供的路由波束列表的基于传感器的确定
CN117015942A (zh) 支持用于中继节点的自适应频域资源配置
Mzoughi et al. Interference-limited radio resources allocation in LTE_A system with MIH cooperation
WO2023282806A1 (en) Methods and network entities for handling allocation of physical cell identities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
CN116918393A (zh) 用于自适应功率模式控制的技术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90920

Termination date: 20210501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