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229405B - 层叠型联管箱、热交换器和空气调节装置 - Google Patents

层叠型联管箱、热交换器和空气调节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229405B
CN105229405B CN201380076563.2A CN201380076563A CN105229405B CN 105229405 B CN105229405 B CN 105229405B CN 201380076563 A CN201380076563 A CN 201380076563A CN 105229405 B CN105229405 B CN 10522940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stream
cold
producing medium
peristom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80076563.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229405A (zh
Inventor
东井上真哉
冈崎多佳志
石桥晃
伊东大辅
松田拓也
松井繁佳
望月厚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filed Critical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522940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22940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22940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22940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9/00Casings; Header boxes; Auxiliary supports for elements; Auxiliary members within casings
    • F28F9/02Header boxes; End plates
    • F28F9/026Header boxes; End plates with static flow control means, e.g. with means for uniformly distributing heat exchange media into conduits
    • F28F9/0278Header boxes; End plates with static flow control means, e.g. with means for uniformly distributing heat exchange media into conduits in the form of stacked distribution plates or perforated plates arranged over end plat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39/00Evaporators; Condens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D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IN WHICH THE HEAT-EXCHANGE MEDIA DO NOT COME INTO DIRECT CONTACT
    • F28D1/00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 F28D1/02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with heat-exchange conduits immersed in the body of fluid
    • F28D1/04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with heat-exchange conduits immersed in the body of fluid with tubular conduits
    • F28D1/047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with heat-exchange conduits immersed in the body of fluid with tubular conduits the conduits being bent, e.g. in a serpentine or zig-zag
    • F28D1/0475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with heat-exchange conduits immersed in the body of fluid with tubular conduits the conduits being bent, e.g. in a serpentine or zig-zag the conduits having a single U-bend
    • F28D1/0476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with heat-exchange conduits immersed in the body of fluid with tubular conduits the conduits being bent, e.g. in a serpentine or zig-zag the conduits having a single U-bend the conduits having a non-circular cross-sectio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D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IN WHICH THE HEAT-EXCHANGE MEDIA DO NOT COME INTO DIRECT CONTACT
    • F28D1/00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 F28D1/02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with heat-exchange conduits immersed in the body of fluid
    • F28D1/04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with heat-exchange conduits immersed in the body of fluid with tubular conduits
    • F28D1/053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with heat-exchange conduits immersed in the body of fluid with tubular conduits the conduits being straight
    • F28D1/05316Assemblies of conduits connected to common headers, e.g. core type radiators
    • F28D1/05333Assemblies of conduits connected to common headers, e.g. core type radiators with multiple rows of conduits or with multi-channel condui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9/00Casings; Header boxes; Auxiliary supports for elements; Auxiliary members within casings
    • F28F9/02Header boxes; End plat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9/00Casings; Header boxes; Auxiliary supports for elements; Auxiliary members within casings
    • F28F9/02Header boxes; End plates
    • F28F9/0219Arrangements for sealing end plates into casing or header box; Header box sub-elements
    • F28F9/0221Header boxes or end plates formed by stacked elemen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D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IN WHICH THE HEAT-EXCHANGE MEDIA DO NOT COME INTO DIRECT CONTACT
    • F28D21/00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covered by any of the groups F28D1/00 - F28D20/00
    • F28D2021/0019Other heat exchangers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Heat exchange system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8D2021/0068Other heat exchangers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Heat exchange system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for refrigerant cycles
    • F28D2021/007Condens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D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IN WHICH THE HEAT-EXCHANGE MEDIA DO NOT COME INTO DIRECT CONTACT
    • F28D21/00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covered by any of the groups F28D1/00 - F28D20/00
    • F28D2021/0019Other heat exchangers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Heat exchange system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8D2021/0068Other heat exchangers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Heat exchange system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for refrigerant cycles
    • F28D2021/0071Evaporato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层叠型联管箱(2)具备形成有多个第1出口流路(11A)的第1板状体(11)、以及层叠于第1板状体(11),形成有使从第1入口流路(12a)流入的制冷剂分配地流出到多个第1出口流路(11A)的分配流路(12A)的第2板状体(12),分配流路(12A)包括分支流路(12b),该分支流路(12b)具有供制冷剂流入的开口部、将开口部与位于开口部的上侧的端部连通的第1流路、和将开口部与位于开口部的下侧的端部连通的第2流路,分支流路(12b)与第1流路和第2流路的流路阻力互相相等、且第1流路和第2流路以开口部为中心点对称的状态相比,第1流路和第2流路的流动阻力之差小。

Description

层叠型联管箱、热交换器和空气调节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层叠型联管箱、热交换器和空气调节装置。
背景技术
作为以往的层叠型联管箱,具有以下的结构,即具备第1板状体和第2板状体,该第1板状体形成有多个出口流路,该第2板状体层叠于第1板状体,并形成有使从入口流路流入的制冷剂向形成于第1板状体的多个出口流路分配地流出的分配流路。分配流路包含分支流路,该分支流路具有与制冷剂的流入方向垂直的多个槽。从入口流路向分支流路流入的制冷剂通过该多个槽分支为多支,通过形成于第1板状体的多个出口流路而流出(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先行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0-161818号公报([0012]段~[0020]段,图1、图2)
发明内容
发明的概要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对于这样的层叠型联管箱,若在流入分支流路的制冷剂的流入方向与重力方向不平行的状况下被使用,则会受到重力的影响,会在某个分支方向产生制冷剂的不足或过剩。即,在以往的层叠型联管箱中,存在制冷剂的分配均匀性低这样的问题点。
本发明是以上述那样的课题作为背景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获得一种提高了制冷剂的分配均匀性的层叠型联管箱。此外,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获得一种提高了制冷剂的分配均匀性的热交换器。此外,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获得一种提高了制冷剂的分配均匀性的空气调节装置。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层叠型联管箱具备:第1板状体,形成有多个第1出口流路;以及第2板状体,层叠于上述第1板状体,形成有使从第1入口流路流入的制冷剂分配地流出到上述多个第1出口流路的分配流路,上述分配流路包括分支流路,该分支流路具有供上述制冷剂流入的开口部、将该开口部与位于该开口部的上侧的端部连通的第1流路、和将该开口部与位于该开口部的下侧的端部连通的第2流路,上述分支流路与上述第1流路和上述第2流路的流路阻力互相相等、且上述第1流路和上述第2流路以上述开口部为中心点对称的状态相比,上述第1流路和上述第2流路的流动阻力之差小。
发明的效果
在本发明的层叠型联管箱中,分配流路包括分支流路,该分支流路具有供制冷剂流入的开口部、将开口部与位于该开口部的上侧的端部连通的第1流路、和将开口部与位于该开口部的下侧的端部连通的第2流路,分支流路与第1流路和第2流路的流路阻力互相相等、且第1流路和第2流路以开口部为中心点对称的状态相比,第1流路和第2流路的流动阻力之差小。因此,在第1流路和第2流路的流路阻力互相相等、且第1流路和第2流路以开口部为中心点对称的情况下,因通过了第1流路的制冷剂和通过了第2流路的制冷剂从不同的高度流出而引起第1流路的流动阻力比第2流路的流动阻力大,从而通过第1流路而流出的制冷剂的流量比通过第2流路而流出的制冷剂的流量小的情况被抑制,提高了制冷剂的分配均匀性。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热交换器的结构的图。
图2是实施方式1的热交换器的、分解了层叠型联管箱的状态下的立体图。
图3是实施方式1的热交换器的、层叠型联管箱的展开图。
图4是实施方式1的热交换器的、层叠型联管箱的展开图。
图5是表示形成于实施方式1的热交换器的、第3板状构件的流路的变形例的图。
图6是实施方式1的热交换器的、分解了层叠型联管箱的状态下的立体图。
图7是实施方式1的热交换器的、层叠型联管箱的展开图。
图8是表示形成于实施方式1的热交换器的、第3板状构件的流路的比较例的图。
图9是表示形成于实施方式1的热交换器的、第3板状构件的流路的具体例-1的图。
图10是表示形成于实施方式1的热交换器的、第3板状构件的流路的具体例-1的效果的图。
图11是表示形成于实施方式1的热交换器的、第3板状构件的流路的具体例-2的图。
图12是表示形成于实施方式1的热交换器的、第3板状构件的流路的具体例-2的图。
图13是表示形成于实施方式1的热交换器的、第3板状构件的流路的具体例-3的图。
图14是表示形成于实施方式1的热交换器的、第3板状构件的流路的具体例-5的图。
图15是表示形成于实施方式1的热交换器的、第3板状构件的流路的具体例-5的制冷剂的状态的图。
图16是表示形成于实施方式1的热交换器的、第3板状构件的流路的具体例-6的图。
图17是表示应用了实施方式1的热交换器的空气调节装置的结构的图。
图18是实施方式1的热交换器的变形例-1的、分解了层叠型联管箱的状态下的立体图。
图19是实施方式1的热交换器的变形例-1的、分解了层叠型联管箱的状态下的立体图。
图20是实施方式1的热交换器的变形例-2的、分解了层叠型联管箱的状态下的立体图。
图21是实施方式1的热交换器的变形例-3的、分解了层叠型联管箱的状态下的立体图。
图22是实施方式1的热交换器的变形例-3的、层叠型联管箱的展开图。
图23是实施方式1的热交换器的变形例-4的、分解了层叠型联管箱的状态下的立体图。
图24是实施方式1的热交换器的变形例-5的、分解了层叠型联管箱的状态下的主要部分的立体图和主要部分的剖视图。
图25是实施方式1的热交换器的变形例-6的、分解了层叠型联管箱的状态下的主要部分的立体图和主要部分的剖视图。
图26是表示形成于实施方式1的热交换器的变形例-6的、第3板状构件的流路的具体例的图。
图27是实施方式1的热交换器的变形例-7的、分解了层叠型联管箱的状态下的立体图。
图28是表示实施方式2的热交换器的结构的图。
图29是实施方式2的热交换器的、分解了层叠型联管箱的状态下的立体图。
图30是实施方式2的热交换器的、层叠型联管箱的展开图。
图31是表示应用了实施方式2的热交换器的空气调节装置的结构的图。
图32是表示实施方式3的热交换器的结构的图。
图33是实施方式3的热交换器的、分解了层叠型联管箱的状态下的立体图。
图34是实施方式3的热交换器的、层叠型联管箱的展开图。
图35是表示应用了实施方式3的热交换器的空气调节装置的结构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用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层叠型联管箱。
另外,以下,说明本发明的层叠型联管箱是分配流入热交换器的制冷剂的类型的情况,但是本发明的层叠型联管箱也可以是分配流入其它的设备的制冷剂的类型。此外,以下说明的结构、动作等,只不过是一个例子,不被那样的结构、动作等限定。此外,在各图中对相同或类似的构件,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或省略标注附图标记。此外,对于细微的构造,适宜简略或省略图示。此外,对于重复或类似的说明,适宜简略或省略。
此外,在本发明中,将对通过流路的制冷剂作用的所有阻力定义为“流动阻力”,将“流动阻力”中的因流路的特质(形状、表面特性等)引起的成分定义为“流路阻力”。
实施方式1
对实施方式1的热交换器进行说明。
<热交换器的结构>
以下,对实施方式1的热交换器的结构进行说明。
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热交换器的结构的图。
如图1所示,热交换器1具有层叠型联管箱2、联管箱3、多个第1传热管4、保持构件5和多个散热片6。
层叠型联管箱2具有制冷剂流入部2A和多个制冷剂流出部2B。联管箱3具有制冷剂流出部3B和多个制冷剂流入部3A。在层叠型联管箱2的制冷剂流入部2A和联管箱3的制冷剂流出部3B,连接制冷剂配管。在层叠型联管箱2的多个制冷剂流出部2B与联管箱3的多个制冷剂流入部3A之间,连接多个第1传热管4。
第1传热管4是形成了多个流路的扁平管。第1传热管4例如是铝制品。多个第1传热管4的层叠型联管箱2侧的端部,在由板状的保持构件5保持的状态下,连接于层叠型联管箱2的多个制冷剂流出部2B。保持构件5例如是铝制品。在第1传热管4上接合多个散热片6。散热片6例如是铝制品。第1传热管4和散热片6的接合可以是钎焊接合。另外,在图1中表示第1传热管4是8根的情况,但是不被那样的情况限定。
<热交换器中的制冷剂的流动>
以下,对实施方式1的热交换器中的制冷剂的流动进行说明。
流过制冷剂配管的制冷剂,经过制冷剂流入部2A,流入层叠型联管箱2并被分配,经过多个制冷剂流出部2B,流出到多个第1传热管4。制冷剂在多个第1传热管4中,例如与由风扇供给的空气等进行热交换。流过多个第1传热管4的制冷剂,经过多个制冷剂流入部3A,流入联管箱3并汇流,经过制冷剂流出部3B流出到制冷剂配管。制冷剂能够倒流。
<层叠型联管箱的结构>
以下,对实施方式1的热交换器的层叠型联管箱的结构进行说明。
图2是实施方式1的热交换器的、分解了层叠型联管箱的状态下的立体图。
如图2所示,层叠型联管箱2具有第1板状体11和第2板状体12。第1板状体11和第2板状体12层叠。
第1板状体11层叠于制冷剂的流出侧。第1板状体11具有第1板状构件21。在第1板状体11上形成多个第1出口流路11A。多个第1出口流路11A相当于图1中的多个制冷剂流出部2B。
在第1板状构件21上形成多个流路21A。多个流路21A是内周面沿着第1传热管4的外周面的形状的贯穿孔。当第1板状构件21层叠时,多个流路21A作为多个第1出口流路11A而发挥作用。第1板状构件21例如是厚度1~10mm左右的铝制品。多个流路21A在通过冲压加工等而形成的情况下,加工简略化,制造成本被削减。
第1传热管4的端部从保持构件5表面突出,第1板状体11层叠在保持构件5上,通过第1出口流路11A的内周面嵌合在第1传热管4的端部的外周面,第1传热管4连接于第1出口流路11A。第1出口流路11A和第1传热管4例如也可以通过形成于保持构件5的凸部和形成于第1板状体11的凹部的嵌合等而被定位,在那样的情况下,第1传热管4的端部也可以不从保持构件5的表面突出。也可以不设置保持构件5而将第1传热管4直接连接于第1出口流路11A。在那样的情况下,零件费等被削减。
第2板状体12层叠于制冷剂的流入侧。第2板状体12具有第2板状构件22和多个第3板状构件23_1~23_3。在第2板状体12上,形成有分配流路12A。分配流路12A具有第1入口流路12a和多个分支流路12b。第1入口流路12a相当于图1中的制冷剂流入部2A。
在第2板状构件22上形成流路22A。流路22A是圆形状的贯穿孔。当第2板状构件22被层叠时,流路22A作为第1入口流路12a而发挥作用。第2板状构件22例如是厚度1~10mm左右的铝制品。流路22A在通过冲压加工等而形成的情况下,加工简略化,制造成本等被削减。
例如在第2板状构件22的制冷剂的流入侧的表面设置接头等,借助该接头等,制冷剂配管连接于第1入口流路12a。也可以是,第1入口流路12a的内周面是与制冷剂配管的外周面嵌合的形状,不使用接头等而将制冷剂配管直接连接于第1入口流路12a。在那样的情况下,零件费等被削减。
在多个第3板状构件23_1~23_3上形成多个流路23A_1~23A_3。多个流路23A_1~23A_3是贯穿槽。多个流路23A_1~23A_3的详情后述。当多个第3板状构件23_1~23_3被层叠时,多个流路23A_1~23A_3分别作为分支流路12b而发挥作用。多个第3板状构件23_1~23_3例如是厚度1~10mm左右的铝制品。多个流路23A_1~23A_3在通过冲压加工等而形成的情况下,加工简略化,制造成本等被削减。
以下,有时将多个第3板状构件23_1~23_3统一地记载为第3板状构件23。以下,有时将多个流路23A_1~23A_3统一记载为流路23A。以下,有时将保持构件5、第1板状构件21、第2板状构件22和第3板状构件23统一地记载为板状构件。
分支流路12b使流入的制冷剂分支为2条。因此,在所连接的第1传热管4是8根的情况下,最少也需要3个第3板状构件23。在所连接的第1传热管4是16根的情况下,最少也需要4个第3板状构件23。所连接的第1传热管4的根数不限定于2的乘方。在那样的情况下,组合分支流路12b和不分支的流路即可。另外,所连接的第1传热管4也可以是2根。
图3是实施方式1的热交换器的、层叠型联管箱的展开图。
如图3所示,形成在第3板状构件23上的流路23A,是经由直线部23c连结端部23a和端部23b之间的形状。直线部23c与重力方向大致垂直。流路23A通过直线部23c的端部23d和端部23e之间的一部分的区域23f(以后称为开口部23f)以外的区域被与制冷剂的流入侧邻接地层叠的构件闭塞,且端部23a和端部23b以外的区域被与制冷剂的流出侧邻接地层叠的构件闭塞,形成分支流路12b。流路23A的、连通端部23a和开口部23f之间的区域,被定义为第1流路23g,连通端部23b和开口部23f之间的区域,被定义为第2流路23h。
为了使流入的制冷剂分支为不同的高度地流出,端部23a与开口部23f相比位于上侧,端部23b与开口部23f相比位于下侧。连结端部23a和端部23b的直线通过与第3板状构件23的长边方向平行,能够缩小第3板状构件23的短边方向的尺寸,零件费、重量等被削减。另外,连结端部23a和端部23b的直线通过与第1传热管4的排列方向平行,使热交换器1节省空间。
图4是实施方式1的热交换器的、层叠型联管箱的展开图。
如图4所示,在第1传热管4的排列方向不与重力方向平行、即与重力方向交叉的情况下,第3板状构件23的长边方向和直线部23c不垂直。即,层叠型联管箱2的多个第1出口流路11A不限定于沿着重力方向排列,例如也可以如壁挂类型的窗式空调室内机、空调机用室外机、冷却器室外机等的热交换器那样,用于热交换器1倾斜地配设的情况。另外,在图4中表示形成在第1板状构件21上的流路21A的截面的长边方向、即第1出口流路11A的截面的长边方向与第1板状构件21的长边方向垂直的情况,但是第1出口流路11A的截面的长边方向也可以与重力方向垂直。
也可以将流路23A作为由连结直线部23c的端部23d和端部23e各自与端部23a和端部23b各自的连接部23i、23j分支而成的形状的贯穿槽,使其它的流路连通于分支流路12b。在其它的流路不连通于分支流路12b的情况下,可靠地提高制冷剂的分配均匀性。连接部23i、23j既可以是直线,也可以是曲线。
图5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热交换器的、形成在第3板状构件上的流路的变形例的图。
如图5(a)所示,流路23A也可以不具有直线部23c。在那样的情况下,流路23A的、端部23a和端部23b之间的、与重力方向大致垂直的水平部,成为开口部23f。在具有直线部23c的情况下,制冷剂在开口部23f分支时,各分支方向相对于重力方向的角度变均匀,变得难以受到重力的影响。在不具有直线部23c的情况下,与具有直线部23c的情况相比变得容易受到重力的影响,但是由于对通过第1流路23g的制冷剂作用的流动阻力和对通过第2流路23h的制冷剂作用的流动阻力之差小,所以能够提高制冷剂的分配均匀性。
如图5(b)所示,也可以是端部23a和端部23b各自与连接部23i、23j各自经由与重力方向平行的直线部23k、23l连通。在经由直线部23k、23l连通的情况下,制冷剂通过与重力方向不平行的连接部23i、23j而产生的偏流变得均匀化,能够提高制冷剂的分配均匀性。
<层叠型联管箱中的制冷剂的流动>
以下,对实施方式1的热交换器的层叠型联管箱中的制冷剂的流动进行说明。
如图3和图4所示,通过了第2板状构件22的流路22A的制冷剂,流入形成在第3板状构件23_1上的流路23A的开口部23f。流入了开口部23f的制冷剂与邻接地层叠的构件的表面碰撞,朝向直线部23c的端部23d和端部23e中的每一个分支成2条。被分支了的制冷剂到达流路23A的端部23a、23b,流入形成在第3板状构件23_2上的流路23A的开口部23f。
同样,流入了形成在第3板状构件23_2上的流路23A的开口部23f的制冷剂,与邻接地层叠的构件的表面碰撞,朝向直线部23c的端部23d和端部23e中的每一个分支成2条。被分支了的制冷剂到达流路23A的端部23a、23b,流入形成在第3板状构件23_3上的流路23A的开口部23f。
同样,流入了形成在第3板状构件23_3上的流路23A的开口部23f的制冷剂,与邻接地层叠的构件的表面碰撞,朝向直线部23c的端部23d和端部23e中的每一个分支成2条。被分支了的制冷剂到达流路23A的端部23a、23b,通过第1板状构件21的流路21A,流入第1传热管4。
<板状构件的层叠方法>
以下,对实施方式1的热交换器的层叠型联管箱的各板状构件的层叠方法进行说明。
各板状构件可以通过钎焊接合而层叠。也可以通过所有的板状构件或每隔1个的板状构件使用两面压延加工有钎料的两侧包覆材来供给用于接合的钎料。也可以通过所有的板状构件使用单面压延加工有钎料的单侧包覆材来供给用于接合的钎料。也可以通过在各板状构件之间层叠钎料片材来供给钎料。也可以通过在各板状构件之间涂敷糊状的钎料来供给钎料。也可以通过在各板状构件之间层叠两面压延加工有钎料的两侧包覆材来供给钎料。
通过钎焊接合而层叠,各板状构件间没有间隙地层叠,抑制制冷剂的泄漏,还确保耐压性。在一边对板状构件进行加压一边进行钎焊接合的情况下,进一步抑制钎焊不良的产生。在容易产生制冷剂泄漏的部位实施了形成肋等促进角焊缝(フィレット)的形成那样的处理的情况下,进一步抑制钎焊不良的产生。
此外,在包括第1传热管4、散热片6等在内的所有的钎焊接合的构件是相同的材质(例如铝制品)那样的情况下,能够一并进行钎焊接合,提高生产率。也可以在进行了层叠型联管箱2的钎焊接合之后,进行第1传热管4和散热片6的钎焊接合。此外,还可以先仅将第1板状体11钎焊接合在保持构件5上,之后对第2板状体12进行钎焊接合。
图6是实施方式1的热交换器的、分解了层叠型联管箱的状态下的立体图。图7是实施方式1的热交换器的、层叠型联管箱的展开图。
特别是可以通过在各板状构件之间层叠两面压延加工有钎料的板状构件、即两侧包覆材来供给钎料。如图6和图7所示,多个两侧包覆材24_1~24_5层叠在各板状构件间。以下,有时将多个两侧包覆材24_1~24_5统一地记载为两侧包覆材24。另外,也可以在一部分的板状构件之间层叠两侧包覆材24,利用其它的方法向其它的板状构件之间供给钎料。
在两侧包覆材24上,在同形成在与制冷剂流入的一侧邻接地层叠的板状构件上的流路的制冷剂流出的区域相对的区域,形成贯穿两侧包覆材24的流路24A。形成在层叠于第2板状构件22和第3板状构件23的两侧包覆材24上的流路24A是圆形状的贯穿孔。形成在层叠于第1板状构件21和保持构件5之间的两侧包覆材24_5上的流路24A是内周面沿着第1传热管4的外周面的形状的贯穿孔。
当两侧包覆材24被层叠时,流路24A作为第1出口流路11A和分配流路12A的制冷剂隔离流路而发挥作用。在两侧包覆材24_5层叠于保持构件5的状态下,第1传热管4的端部既可以从两侧包覆材24_5的表面突出,也可以不突出。流路24A在通过冲压加工等而形成的情况下,加工简略化,制造成本等被削减。在包括两侧包覆材24在内的所有的钎焊接合的构件是相同的材质(例如铝制品)的情况下,能够一并进行钎焊接合,生产率被提高。
通过由两侧包覆材24形成制冷剂隔离流路,特别是使从分支流路12b分支而流出的制冷剂彼此的隔离可靠化。此外,与各两侧包覆材24的厚度的量相应地能够确保直到流入分支流路12b和第1出口流路11A为止的助跑距离,制冷剂的分配均匀性提高。此外,由于制冷剂彼此的隔离可靠化,分支流路12b的设计自由度提高。
<第3板状构件的流路的详细结构>
图8是表示形成于实施方式1的热交换器的、第3板状构件的流路的比较例的图。另外,在图8中用虚线表示形成在邻接地层叠的构件上的流路的一部分。虽然表示了在第3板状构件23上层叠两侧包覆材24的状态(图6和图7的状态),但是即使是不层叠两侧包覆材24的状态(图2和图3的状态)也同样。
首先,作为比较例,说明第1流路23g和第2流路23h的流路阻力互相相等,且以开口部23f为中心点对称的情况下的、第3板状构件23的流路23A。
如图8所示,将端部23a与开口部23f的中心23m之间的高低差定义为流路高度h1,将端部23b与开口部23f的中心23m之间的高低差定义为流路高度h2,将第1流路23g的流路长度定义为流路长度l1,将第2流路23h的流路长度定义为流路长度l2,将第1流路23g的流路宽度定义为流路宽度W1,将第2流路23h的流路宽度定义为流路宽度W2,将第1流路23g的弯曲角度定义为弯曲角度θ1,将第2流路23h的弯曲角度定义为弯曲角度θ2。此外,将第3板状构件23的厚度、即流路深度,定义为δ。另外,第1流路23g的制冷剂流出的区域的中心被定义为端部23a,第2流路23h的制冷剂流出的区域的中心被定义为端部23b。
在第1流路23g和第2流路23h的流路阻力互相相等、且以开口部23f为中心点对称的情况下,h1=h2、l1=l2、W1=W2、θ1=θ2,第1流路23g的表面特性和第2流路23h的表面特性是相同的。
此外,将流入开口部23f的制冷剂的压力定义为压力P0,将从端部23b流出的制冷剂的压力定义为压力P1,将从端部23a流出的制冷剂的压力定义为压力P2,将在第1流路23g中因流路阻力引起的压力损失定义为压力损失ΔPf1,将在第2流路23h中因流路阻力引起的压力损失定义为压力损失ΔPf2。
从端部23a流出的制冷剂的压力P1和从端部23b流出的制冷剂的压力P2,用制冷剂的密度ρ[kg/m3],由以下的(式1)和(式2)算出。
[数学式1]
P1=P0-△Pf1-ρ·g·h1···(式1)
[数学式2]
P2=P0-△Pf2+ρ·g·h2···(式2)
在第1流路23g和第2流路23h的流路阻力互相相等、且以开口部23f为中心点对称的情况下,在第1流路23g中因流路阻力引起的压力损失ΔPf1与在第2流路23h中因流路阻力引起的压力损失ΔPf2相等。此外,由于h1=h2,所以ρ·g·h1与ρ·g·h2相等。
因此,由于第1流路23g的流动阻力、即通过第1流路23g的制冷剂产生的压力损失(ΔPf1+ρ·g·h1)与第2流路23h的流动阻力、即通过第2流路23h的制冷剂产生的压力损失(ΔPf2-ρ·g·h2)不同,所以从端部23a流出的制冷剂的压力P1和从端部23b流出的制冷剂的压力P2不相等,其结果,从端部23a流出的制冷剂的流量和从端部23b流出的制冷剂的流量变得不均匀。
另一方面,在第1流路23g中因流路阻力引起的压力损失ΔPf1和在第2流路23h中因流路阻力引起的压力损失ΔPf2,用第1流路23g的摩擦系数λ1[无量纲]、第2流路23h的摩擦系数λ2[无量纲]、第1流路23g的水力当量直径dh1[m]、第2流路23h的水力当量直径dh2[m]、流过第1流路23g的制冷剂的流速u1[m/s]、流过第2流路23h的制冷剂的流速u2[m/s]、制冷剂的流量Gr[kg/s],由以下的(式3)和(式4)表示。
[数3]
···(式3)
[数4]
···(式4)
也如通过(式3)和(式4)明确可知,在第1流路23g中因流路阻力引起的压力损失ΔPf1和在第2流路23h中因流路阻力引起的压力损失ΔPf2,由于参数中含有流路长度l1、l2、流路宽度W1、W2、摩擦系数λ1、λ2等,所以通过使这些参数变化,能够缩小通过第1流路23g的制冷剂产生的压力损失(ΔPf1+ρ·g·h1)与通过第2流路23h的制冷剂产生的压力损失(ΔPf2-ρ·g·h2)之差。此外,通过使流路高度h1、h2变化,能够缩小通过第1流路23g的制冷剂产生的压力损失(ΔPf1+ρ·g·h1)与通过第2流路23h的制冷剂产生的压力损失(ΔPf2-ρ·g·h2)之差。此外,根据需要,也能够使通过第1流路23g的制冷剂产生的压力损失(ΔPf1+ρ·g·h1)与通过第2流路23h的制冷剂产生的压力损失(ΔPf2-ρ·g·h2)之差为0。
即,第3板状构件23的流路23A如以下的具体例所示那样,与第1流路23g和第2流路23h的流路阻力互相相等且第1流路23g和第2流路23h以开口部23f为中心点对称的状态相比,被改善成第1流路23g和第2流路23h的流动阻力之差变小,其结果,从端部23a流出的制冷剂的流量和从端部23b流出制冷剂的流量均匀化,提高了层叠型联管箱2的制冷剂的分配均匀性。另外,各具体例当然也可以组合。
(具体例-1)
图9是表示形成于实施方式1的热交换器的、第3板状构件的流路的具体例-1的图。
如图9所示,流路23A的第2流路23h的流路宽度W2比第1流路23g的流路宽度W1窄。在那样的情况下,第2流路23h的流路阻力比第1流路23g的流路阻力大,抑制由于重力的影响流入第2流路23h的制冷剂的流量变大。
图10是表示形成于实施方式1的热交换器的、第3板状构件的流路的具体例-1的效果的图。另外,流过第1流路23g的制冷剂的流量被定义为Wr1,流过第2流路23h的制冷剂的流量被定义为Wr2。
如图10所示,在第1流路23g的流路宽度W1和第2流路23h的流路宽度W2相等、即W1/W2是1.0时,流过第1流路23g的制冷剂的流量Wr1比流过第2流路23h的制冷剂的流量Wr2小。通过使第2流路23h的流路宽度W2比第1流路23g的流路宽度W1窄,能够使流过第1流路23g的制冷剂的流量Wr1的、相对于流过第1流路23g的制冷剂的流量Wr1和流过第2流路23h的制冷剂的流量Wr2之和的比率接近0.5。
(具体例-2)
图11是表示形成于实施方式1的热交换器的、第3板状构件的流路的具体例-2的图。
如图11所示,流路23A的第2流路23h的流路长度l2比第1流路23g的流路长度l1长。在那样的情况下,第2流路23h的流路阻力比第1流路23g的流路阻力大,抑制由于重力的影响流入第2流路23h的制冷剂的流量变大。具体例-2的效果与将图9的横轴作为l2/l1的情况相同。
图12是表示形成于实施方式1的热交换器的、第3板状构件的流路的具体例-2的图。
在图11中,表示在使第1流路23g的流路高度h1和第2流路23h的流路高度h2相等的状态下使第2流路23h的流路长度l2比第1流路23g的流路长度l1长的情况,但是如图12所示,也可以通过使第2流路23h的流路高度h2比第1流路23g的流路高度h1高,使第2流路23h的流路长度l2比第1流路23g的流路长度l1长。
为了防止第1流路23g的流路高度h1和第2流路23h的流路高度h2之和变化,也可以使第2流路23h的流路高度h2比第1流路23g的流路高度h1高,此外,为了使第1流路23g的流路高度h1和第2流路23h的流路高度h2之和变化,也可以使第2流路23h的流路高度h2比第1流路23g的流路高度h1高。在为了使第1流路23g的流路高度h1和第2流路23h的流路高度h2之和变小而使第2流路23h的流路高度h2比第1流路23g的流路高度h1高的情况下,例如在使第2流路23h的流路高度h2不变化地降低第1流路23g的流路高度h1的情况下,除了第2流路23h的流路长度l2比第1流路23g的流路长度l1长之外,还能够减小ρ·g·(h1+h2),通过第1流路23g的制冷剂产生的压力损失(ΔPf1+ρ·g·h1)与通过第2流路23h的制冷剂产生的压力损失(ΔPf2-ρ·g·h2)之差进一步减小。在那样的情况下,需要缩窄多个第1出口流路11A的间隔、即第1传热管4的间隔。另外,为了使第1流路23g的流路高度h1和第2流路23h的流路高度h2之和变大,也可以使第2流路23h的流路高度h2比第1流路23g的流路高度h1高。
(具体例-3)
图13是表示形成于实施方式1的热交换器的、第3板状构件的流路的具体例-3的图。
如图13所示,在流路23A的第2流路23h上,形成向流路的内侧突出的凸部23n。凸部23n是环状的节流部、半球状的突起等。在那样的情况下,第2流路23h的截面积变窄,第2流路23h的流路阻力比第1流路23g的流路阻力大,抑制由于重力的影响流入第2流路23h的制冷剂的流量变大。凸部23n也可以通过形成在邻接地层叠的构件上的凸部被插入流路23A而形成。另外,也可以在第1流路23g上形成突出量比形成在第2流路23h上的凸部23n小的凸部。
(具体例-4)
流路23A的、第2流路23h的表面粗糙度Ra2比第1流路23g的表面粗糙度Ra1大。在那样的情况下,第2流路23h的摩擦系数λ2变大,第2流路23h的流路阻力比第1流路23g的流路阻力大,抑制由于重力的影响流入第2流路23h的制冷剂的流量变大。具体例-4的效果与将图9的横轴作为Ra2/Ra1的情况相同。
(具体例-5)
图14是表示形成于实施方式1的热交换器的、第3板状构件的流路的具体例-5的图。图15是表示形成于实施方式1的热交换器的、第3板状构件的流路的具体例-5的制冷剂的状态的图。另外,图15(a)表示第2流路23h的弯曲角度θ2小的情况,图15(b)表示第2流路23h的弯曲角度θ2大的情况。
如图14所示,流路23A的、第2流路23h的弯曲角度θ2比第1流路23g的弯曲角度θ1大。如图15所示,在弯曲部的外侧和弯曲部的制冷剂流出一侧的内侧,制冷剂的流动紊乱而产生旋涡。在第2流路23h的弯曲角度θ2比第1流路23g的弯曲角度θ1大的情况下,由于在第2流路23h中,制冷剂的流动紊乱的区域变大,旋涡的影响变大,所以第2流路23h的流路阻力比第1流路23g的流路阻力大,抑制由于重力的影响流入第2流路23h的制冷剂的流量变大。具体例-5的效果与将图9的横轴作为θ2/θ1的情况相同。
在端部23b与连接部23j之间经由与重力方向平行的直线部23l被连通而弯曲角度θ2被增大的情况下,制冷剂通过与重力方向不平行的连接部23j而产生的偏流变得均匀化,能够进一步提高制冷剂的分配均匀性。
(具体例-6)
图16是表示形成于实施方式1的热交换器的、第3板状构件的流路的具体例-6的图。
如图16所示,流路23A的直线部23c以第2流路23h侧变高的方式自与重力方向垂直的方向以倾斜角度θ3倾斜。在那样的情况下,由于在直线部23c,流过第1流路23g的制冷剂利用重力,流过第2流路23h的制冷剂克服重力,所以第2流路23h的流路阻力比第1流路23g的流路阻力大,抑制由于重力的影响流入第2流路23h的制冷剂的流量变大。如图5(a)所示,流路23A也可以不具有直线部23c,只要第1流路23g从开口部23f的下侧与开口部23f连通,第2流路23h从开口部23f的上侧与开口部23f连通即可。
<热交换器的使用状态>
以下,对实施方式1的热交换器的使用状态的一个例子进行说明。
另外,以下说明了实施方式1的热交换器被使用于空气调节装置的情况,但是不限定于那样的情况,例如也可以被使用于具有制冷剂循环回路的其它的冷冻循环装置。此外,说明了空气调节装置是切换制冷运转和制热运转的类型,但是不限定于那样的情况,也可以是仅进行制冷运转或制热运转的类型。
图17是应用了实施方式1的热交换器的空气调节装置的结构的图。另外,在图17中,制冷运转时的制冷剂的流动用实线的箭头表示,制热运转时的制冷剂的流动用虚线的箭头表示。
如图17所示,空气调节装置51具有压缩机52、四通阀53、热源侧热交换器54、节流装置55、负载侧热交换器56、热源侧风扇57、负载侧风扇58和控制装置59。压缩机52、四通阀53、热源侧热交换器54、节流装置55和负载侧热交换器56由制冷剂配管连接,形成制冷剂循环回路。
例如压缩机52、四通阀53、节流装置55、热源侧风扇57、负载侧风扇58、各种传感器等连接于控制装置59。通过四通阀53的流路由控制装置59切换,切换制冷运转和制热运转。热源侧热交换器54在制冷运转时作为冷凝器而发挥作用,在制热运转时作为蒸发器而发挥作用。负载侧热交换器56在制冷运转时作为蒸发器而发挥作用,在制热运转时作为冷凝器而发挥作用。
对制冷运转时的制冷剂的流动进行说明。
从压缩机52被排出的高压高温的气体状态的制冷剂,经由四通阀53,流入热源侧热交换器54,通过与由热源侧风扇57供给的户外空气的热交换,冷凝而成为高压的液体状态的制冷剂,从热源侧热交换器54流出。从热源侧热交换器54流出的高压的液体状态的制冷剂流入节流装置55,成为低压的气液二相状态的制冷剂。从节流装置55流出的低压的气液二相状态的制冷剂流入负载侧热交换器56,通过与由负载侧风扇58供给的室内空气的热交换,蒸发而成为低压的气体状态的制冷剂,从负载侧热交换器56流出。从负载侧热交换器56流出的低压的气体状态的制冷剂,经由四通阀53被压缩机52吸入。
对制热运转时的制冷剂的流动进行说明。
从压缩机52被排出的高压高温的气体状态的制冷剂,经由四通阀53流入负载侧热交换器56,通过与由负载侧风扇58供给的室内空气的热交换,冷凝而成为高压的液体状态的制冷剂,从负载侧热交换器56流出。从负载侧热交换器56流出的高压的液体状态的制冷剂流入节流装置55,成为低压的气液二相状态的制冷剂。从节流装置55流出的低压的气液二相状态的制冷剂,流入热源侧热交换器54,通过与由热源侧风扇57供给的户外空气的热交换,蒸发而成为低压的气体状态的制冷剂,从热源侧热交换器54流出。从热源侧热交换器54流出的低压的气体状态的制冷剂,经由四通阀53被压缩机52吸入。
热交换器1被用于热源侧热交换器54和负载侧热交换器56中的至少一方。在热交换器1作为蒸发器而发挥作用时,热交换器1被连接成,制冷剂从层叠型联管箱2流入且制冷剂从联管箱3流出。即,在热交换器1作为蒸发器而发挥作用时,气液二相状态的制冷剂从制冷剂配管流入层叠型联管箱2,气体状态的制冷剂从第1传热管4流入联管箱3。此外,在热交换器1作为冷凝器而发挥作用时,气体状态的制冷剂从制冷剂配管流入联管箱3,液体状态的制冷剂从第1传热管4流入层叠型联管箱2。
<热交换器的作用>
以下,对实施方式1的热交换器的作用进行说明。
第3板状构件23的流路23A与第1流路23g和第2流路23h的流路阻力互相相等且第1流路23g和第2流路23h以开口部23f为中心点对称的状态相比,第1流路23g和第2流路23h的流动阻力之差小。因此,从端部23a流出的制冷剂的流量和从端部23b流出的制冷剂的流量均匀化,提高了层叠型联管箱2的制冷剂的分配均匀性。
此外,形成在第3板状构件23上的流路23A是贯穿槽,通过层叠第3板状构件23而形成分支流路12b。因此,加工和组装变得简单,生产效率和制造成本等被削减。
特别是即使在热交换器1被倾斜使用的情况下,即第1出口流路11A的排列方向与重力方向交叉的情况下,从端部23a流出的制冷剂的流量和从端部23b流出的制冷剂的流量也均匀化,提高了层叠型联管箱2的制冷剂的分配均匀性。
特别是在以往的层叠型联管箱中,在流入的制冷剂是气液二相状态的情况下,容易受到重力的影响,难以使流入各传热管的制冷剂的流量和干度均匀,但是在层叠型联管箱2中,不论流入的气液二相状态的制冷剂的流量和干度如何,都难以受到重力的影响,能够使流入各第1传热管4的制冷剂的流量和干度均匀。
特别是在以往的层叠型联管箱中,在以制冷剂量的削减、热交换器的节省空间等为目的,将传热管从圆管变更到扁平管时,不得不在与制冷剂的流入方向垂直的整周方向上大型化,但是在层叠型联管箱2中,可以不在与制冷剂的流入方向垂直的整周方向上大型化,热交换器1节省空间。即,在以往的层叠型联管箱中,在将传热管从圆管变更到扁平管时,传热管内的流路截面积变小,在传热管内产生的压力损失增大,因此需要使形成分支流路的多个槽的角度间隔更加细小来增加路径数(即传热管的根数),层叠型联管箱在与制冷剂的流入方向垂直的整周方向上大型化。另一方面,在层叠型联管箱2中,即使需要增加路径数,只要增加第3板状构件23的个数即可,因此,层叠型联管箱2在与制冷剂的流入方向垂直的整周方向上大型化被抑制。另外,层叠型联管箱2不限定于第1传热管4是扁平管的情况。
<变形例-1>
图18是实施方式1的热交换器的变形例-1的、分解了层叠型联管箱的状态下的立体图。另外,在图18以下的附图中,表示了层叠两侧包覆材24的状态(图6和图7的状态),但是当然也可以是不层叠两侧包覆材24的状态(图2和图3的状态)。
如图18所示,也可以在第2板状构件22上形成多个流路22A,即在第2板状体12上形成多个第1入口流路12a而削减第3板状构件23的个数。通过这样地构成,零件费、重量等被削减。
图19是实施方式1的热交换器的变形例-1的、分解了层叠型联管箱的状态下的立体图。
多个流路22A也可以不设置在与形成在第3板状构件23上的流路23A的制冷剂流入的区域相对的区域。如图19所示,例如也可以在一个部位一并形成多个流路22A,利用层叠在第2板状构件22和第3板状构件23_1之间的其它的板状构件25的流路25A,通过了多个流路22A的制冷剂分别被导入与形成在第3板状构件23上的流路23A的制冷剂流入的区域相对的区域。
<变形例-2>
图20是实施方式1的热交换器的变形例-2的、分解了层叠型联管箱的状态下的立体图。
如图20所示,第3板状构件23中的任一个也可以被形成有开口部23f不位于直线部23c的流路25B的其它的板状构件25置换。例如,流路25B的开口部23f不位于直线部23c而位于交叉部,制冷剂流入该交叉部而分支成4条。分支的数量也可以是任意的数量。分支的数量越多,第3板状构件23的个数越被削减。通过这样地构成,虽然制冷剂的分配均匀性降低,但是零件费、重量等被削减。
<变形例-3>
图21是实施方式1的热交换器的变形例-3的、分解了层叠型联管箱的状态下的立体图。图22是实施方式1的热交换器的变形例-3的、层叠型联管箱的展开图。另外,在图22中两侧包覆材24的图示被省略。
如图21和图22所示,也可以是第3板状构件23中的任一个(例如第3板状构件23_2)具有流路23A和流路23B,该流路23A作为使制冷剂不折回地向第1板状体11所在的一侧流出的分支流路12b而发挥作用,该流路23B作为使制冷剂向第1板状体11所在的一侧的相反侧折回地流出的分支流路12b而发挥作用。流路23B是与流路23A相同的结构。即,流路23B具有与重力方向垂直的直线部23c,制冷剂从直线部23c的端部23d和端部23e之间的开口部23f流入,分别经由该端部23d和端部23e,从流路23B的端部23a、23b流出。通过这样地构成,第3板状构件23的个数被削减,零件费、重量等被削减。此外,钎焊不良的产生频率被削减。
层叠于形成流路23B的第3板状构件23的第1板状体11所在一侧的相反侧的第3板状构件23(例如第3板状构件23_1),既可以具有流路23C,该流路23C使从流路23B流入的制冷剂不分支地返回形成流路23B的第3板状构件23的流路23A,也可以具有流路23A,该流路23A使从流路23B流入的制冷剂分支地返回形成流路23B的第3板状构件23的流路23A。
<变形例-4>
图23是实施方式1的热交换器的变形例-4的、分解了层叠型联管箱的状态下的立体图。
如图23所示,也可以在板状构件和两侧包覆材24的任一个、即层叠的构件的任一个构件的表面形成凸部26。凸部26的例如位置、形状、大小等是每个层叠的构件固有的。凸部26也可以是间隔件等零件。在邻接地层叠的构件上形成供凸部26插入的凹部27。凹部27既可以是贯穿孔,也可以不是贯穿孔。通过这样地构成,抑制弄错层叠的构件的层叠顺序,不良率降低。也可以使凸部26和凹部27嵌合。在那样的情况下,也可以形成多个凸部26和凹部27,层叠的构件通过该嵌合而被定位。此外,也可以不形成凹部27,凸部26被插入形成在邻接地层叠的构件上的流路的一部分中。在那样的情况下,只要使凸部26的高度、大小等成为不妨碍制冷剂的流动的程度即可。
<变形例-5>
图24是实施方式1的热交换器的变形例-5的、分解了层叠型联管箱的状态下的主要部分的立体图和主要部分的剖视图。另外,图24(a)是分解了层叠型联管箱的状态下的主要部分的立体图,图24(b)是在图24(a)的A-A线处的第1板状构件21的剖视图。
如图24所示,形成在第1板状构件21上的多个流路21A的任一个也可以是在第1板状构件21的第2板状体12所在的一侧的表面成为圆形状,且在第1板状构件21的保持构件5所在的一侧的表面成为沿着第1传热管4的外周面的形状的、锥状的贯穿孔。特别是在第1传热管4是扁平管的情况下,该贯穿孔成为在从第2板状体12所在一侧的表面到保持构件5所在一侧的表面之间逐渐扩大的形状。通过这样地构成,通过第1出口流路11A时的制冷剂的压力损失被降低。
<变形例-6>
图25是实施方式1的热交换器的变形例-6的、分解了层叠型联管箱的状态下的主要部分的立体图和主要部分的剖视图。另外,图25(a)是分解了层叠型联管箱的状态下的主要部分的立体图,图25(b)是在图25(a)的B-B线处的第3板状构件23的剖视图。
如图25所示,形成在第3板状构件23上的流路23A的任一个也可以是有底的槽。在那样的情况下,在流路23A的槽的底面的端部23o和端部23p分别形成圆形状的贯穿孔23q。通过这样地构成,也可以不在板状构件间为了使作为制冷剂隔离流路而发挥作用的流路24A夹设于分支流路12b间而层叠两侧包覆材24,生产效率提高。另外,在图25中表示流路23A的制冷剂的流出侧是底面的情况,但是流路23A的制冷剂的流入侧也可以是底面。在那样的情况下,只要在相当于开口部23f的区域形成贯穿孔即可。
图26是表示形成于实施方式1的热交换器的变形例-6的、第3板状构件的流路的具体例的图。另外,图26(b)是在图26(a)的C-C线处的第3板状构件23的剖视图。
如图26所示,流路23A的第2流路23h的流路深度δ2比第1流路23g的流路深度δ1浅。在那样的情况下,第2流路23h的流路阻力比第1流路23g的流路阻力大,抑制由于重力的影响流入第2流路23h的制冷剂的流量变大。其效果,与将图9的横轴作为δ1/δ2的情况相同。另外,流路23A也可以是与具体例1~具体例6相同的方式,此外,还可以组合使第2流路23h的流路深度δ2比第1流路23g的流路深度δ1浅的方式与这些具体例1~具体例6的方式。
使第2流路23h的流路深度δ2比第1流路23g的流路深度δ1浅,但是也可以通过仅使第1流路23g为贯穿槽而实现。此外,也可以使第1流路23g和第2流路23h为贯穿槽,使填埋贯穿槽的深度方向的一部分的构件仅插入第2流路23h。该构件也可以是形成在邻接地层叠的构件上的凸部。
<变形例-7>
图27是实施方式1的热交换器的变形例-7的、分解了层叠型联管箱的状态下的立体图。
如图27所示,也可以是作为第1入口流路12a而发挥作用的流路22A形成于第2板状构件22以外的层叠的构件,即其它的板状构件、两侧包覆材24等。在那样的情况下,只要将流路22A形成为例如从其它的板状构件的侧面贯穿到第2板状构件22所在的一侧的表面的贯穿孔即可。即,本发明包括在第1板状体11上形成第1入口流路12a的结构,本发明的“分配流路”包括在第2板状体12上形成第1入口流路12a的分配流路12A以外的分配流路。
实施方式2
对实施方式2的热交换器进行说明。
另外,与实施方式1重复或类似的说明,适宜简略或省略。
<热交换器的结构>
以下,对实施方式2的热交换器的结构进行说明。
图28是表示实施方式2的热交换器的结构的图。
如图28所示,热交换器1具有层叠型联管箱2、多个第1传热管4、保持构件5和多个散热片6。
层叠型联管箱2具有制冷剂流入部2A、多个制冷剂流出部2B、多个制冷剂流入部2C、和制冷剂流出部2D。制冷剂配管连接于层叠型联管箱2的制冷剂流入部2A和层叠型联管箱2的制冷剂流出部2D。第1传热管4是被实施了U形弯曲加工的扁平管。多个第1传热管4连接于层叠型联管箱2的多个制冷剂流出部2B与层叠型联管箱2的多个制冷剂流入部2C之间。
<热交换器中的制冷剂的流动>
以下,对实施方式2的热交换器中的制冷剂的流动进行说明。
流过制冷剂配管的制冷剂,经过制冷剂流入部2A,流入层叠型联管箱2并被分配,经过多个制冷剂流出部2B,流出到多个第1传热管4。制冷剂在多个第1传热管4中,例如与由风扇供给的空气等进行热交换。通过了多个第1传热管4的制冷剂,经过多个制冷剂流入部2C,流入层叠型联管箱2而汇流,经过制冷剂流出部2D流出到制冷剂配管。制冷剂能够倒流。
<层叠型联管箱的结构>
以下,对实施方式2的热交换器的层叠型联管箱的结构进行说明。
图29是实施方式2的热交换器的、分解了层叠型联管箱的状态下的立体图。图30是实施方式2的热交换器的、层叠型联管箱的展开图。另外,在图30中,两侧包覆材24的附图标记被省略。
如图29和图30所示,层叠型联管箱2具有第1板状体11和第2板状体12。第1板状体11和第2板状体12层叠。
在第1板状体11上形成多个第1出口流路11A和多个第2入口流路11B。多个第2入口流路11B相当于图28中的多个制冷剂流入部2C。
在第1板状构件21上形成多个流路21B。多个流路21B是内周面沿着第1传热管4的外周面的形状的贯穿孔。当第1板状构件21被层叠时,多个流路21B作为多个第2入口流路11B而发挥作用。
在第2板状体12上形成分配流路12A和汇流流路12B。汇流流路12B具有混合流路12c和第2出口流路12d。第2出口流路12d相当于图18中的制冷剂流出部2D。
在第2板状构件22上形成流路22B。流路22B是圆形状的贯穿孔。当第2板状构件22被层叠时,流路22B作为第2出口流路12d而发挥作用。另外,流路22B、即第2出口流路12d可以形成多个。
在第3板状构件23_1~23_3上形成流路23D_1~23D_3。流路23D_1~23D_3是贯穿第3板状构件23的高度方向的大致整个区域的矩形状的贯穿孔。当第3板状构件23_1~23_3被层叠时,流路23D_1~23D_3中的每一个作为混合流路12c而发挥作用。流路23D_1~23D_3也可以不是矩形状。以下,有时将多个流路23D_1~23D_3统一地记载为流路23D。
特别是可以通过在各板状构件之间层叠两面压延加工有钎料的两侧包覆材24来供给钎料。被形成在层叠于保持构件5和第1板状构件21之间的两侧包覆材24_5上的流路24B,是内周面沿着第1传热管4的外周面的形状的贯穿孔。被形成在层叠于第1板状构件21和第3板状构件23_3之间的两侧包覆材24_4上的流路24B,是圆形状的贯穿孔。被形成在层叠于其它的第3板状构件23和第2板状构件22的两侧包覆材24上的流路24B,是贯穿两侧包覆材24的高度方向的大致整个区域的矩形状的贯穿孔。当两侧包覆材24被层叠时,流路24B作为第2入口流路11B和汇流流路12B的制冷剂隔离流路而发挥作用。
另外,作为第2出口流路12d而发挥作用的流路22B,也可以形成于第2板状体12的第2板状构件22以外的其它的板状构件、两侧包覆材24等。在那样的情况下,只要形成连通流路23D或流路24B的一部分和例如其它的板状构件或两侧包覆材24的侧面的缺口即可。也可以将混合流路12c折返,在第1板状构件21上形成作为第2出口流路12d而发挥作用的流路22B。即,本发明包括在第1板状体11上形成第2出口流路12d的结构,本发明的“汇流流路”包括在第2板状体12上形成第2出口流路12d的汇流流路12B以外的汇流流路。
<层叠型联管箱中的制冷剂的流动>
以下,说明实施方式2的热交换器的层叠型联管箱中的制冷剂的流动。
如图29和图30所示,从第1板状构件21的流路21A流出并通过了第1传热管4的制冷剂,流入第1板状构件21的流路21B。流入了第1板状构件21的流路21B的制冷剂流入形成在第3板状构件23上的流路23D而被混合。被混合了的制冷剂通过第2板状构件22的流路22B,并流出到制冷剂配管。
<热交换器的使用状态>
以下,说明实施方式2的热交换器的使用状态的一个例子。
图31是表示应用了实施方式2的热交换器的空气调节装置的结构的图。
如图31所示,热源侧热交换器54和负载侧热交换器56中的至少一方使用热交换器1。热交换器1被连接成,在热交换器1作为蒸发器而发挥作用时,制冷剂从层叠型联管箱2的分配流路12A流入第1传热管4,制冷剂从第1传热管4流入层叠型联管箱2的汇流流路12B。即,在热交换器1作为蒸发器而发挥作用时,气液二相状态的制冷剂从制冷剂配管流入层叠型联管箱2的分配流路12A,气体状态的制冷剂从第1传热管4流入层叠型联管箱2的汇流流路12B。此外,在热交换器1作为冷凝器而发挥作用时,气体状态的制冷剂从制冷剂配管流入层叠型联管箱2的汇流流路12B,液体状态的制冷剂从第1传热管4流入层叠型联管箱2的分配流路12A。
<热交换器的作用>
以下,说明实施方式2的热交换器的作用。
在层叠型联管箱2中,在第1板状体11上形成多个第2入口流路11B,在第2板状体12上形成汇流流路12B。因此,不需要联管箱3,热交换器1的零件费等被削减。此外,能够与不需要联管箱3相对应地,延长第1传热管4,增加散热片6的个数等,即增加热交换器1的热交换部的安装体积。
实施方式3
说明实施方式3的热交换器。
另外,与实施方式1和实施方式2重复或类似的说明,适宜简略化或省略。
<热交换器的结构>
以下,对实施方式3的热交换器的结构进行说明。
图32是表示实施方式3的热交换器的结构的图。
如图32所示,热交换器1具有层叠型联管箱2、多个第1传热管4、多个第2传热管7、保持构件5和多个散热片6。
层叠型联管箱2具有多个制冷剂折返部2E。第2传热管7与第1传热管4相同地,是被实施了U形弯曲加工的扁平管。多个第1传热管4连接于层叠型联管箱2的多个制冷剂流出部2B和多个制冷剂折返部2E之间,多个第2传热管7连接于层叠型联管箱2的多个制冷剂折返部2E和多个制冷剂流入部2C之间。
<热交换器中的制冷剂的流动>
以下,关于实施方式3的热交换器中的制冷剂的流动进行说明。
流过制冷剂配管的制冷剂,经过制冷剂流入部2A,流入层叠型联管箱2并被分配,经过多个制冷剂流出部2B,流出到多个第1传热管4。制冷剂在多个第1传热管4中,例如与由风扇供给的空气等进行热交换。通过了多个第1传热管4的制冷剂,流入层叠型联管箱2的多个制冷剂折返部2E并被折返,流出到多个第2传热管7。制冷剂在多个第2传热管7中例如与由风扇供给的空气等进行热交换。通过了多个第2传热管7的制冷剂,经过多个制冷剂流入部2C,流入层叠型联管箱2而汇流,经过制冷剂流出部2D流出到制冷剂配管。制冷剂能够倒流。
<层叠型联管箱的结构>
以下,关于实施方式3的热交换器的层叠型联管箱的结构进行说明。
图33是实施方式3的热交换器的、分解了层叠型联管箱的状态下的立体图。图34是实施方式3的热交换器的、层叠型联管箱的展开图。另外,在图34中,两侧包覆材24的图示被省略。
如图33和图34所示,层叠型联管箱2具有第1板状体11和第2板状体12。第1板状体11和第2板状体12被层叠。
在第1板状体11上形成多个第1出口流路11A、多个第2入口流路11B、和多个折返流路11C。多个折返流路11C相当于图32中的多个制冷剂折返部2E。
在第1板状构件21上形成多个流路21C。多个流路21C是内周面围绕第1传热管4的制冷剂流出侧的端部的外周面和第2传热管7的制冷剂流入侧的端部的外周面的形状的贯穿孔。当第1板状构件21被层叠时,多个流路21C作为多个折返流路11C而发挥作用。
特别是可以通过在各板状构件之间层叠两面压延加工有钎料的两侧包覆材24来供给钎料。被形成在层叠于保持构件5和第1板状构件21之间的两侧包覆材24_5上的流路24C,是内周面围绕第1传热管4的制冷剂的流出侧的端部的外周面和第2传热管7的制冷剂流入侧的端部的外周面的形状的贯穿孔。当两侧包覆材24被层叠时,流路24C作为折返流路11C的制冷剂隔离流路而发挥作用。
<层叠型联管箱中的制冷剂的流动>
以下,对实施方式3的热交换器的层叠型联管箱中的制冷剂的流动进行说明。
如图33和图34所示,从第1板状构件21的流路21A流出并通过了第1传热管4的制冷剂,流入第1板状构件21的流路21C并被折返,流入第2传热管7。通过了第2传热管7的制冷剂,流入第1板状构件21的流路21B。流入了第1板状构件21的流路21B的制冷剂流入形成在第3板状构件23上的流路23D而被混合。被混合了的制冷剂通过第2板状构件22的流路22B流出到制冷剂配管。
<热交换器的使用状态>
以下,对实施方式3的热交换器的使用状态的一个例子进行说明。
图35是表示应用了实施方式3的热交换器的空气调节装置的结构的图。
如图35所示,热源侧热交换器54和负载侧热交换器56中的至少一方使用热交换器1。热交换器1被连接成,在热交换器1作为蒸发器而发挥作用时,制冷剂从层叠型联管箱2的分配流路12A流入第1传热管4,制冷剂从第2传热管7流入层叠型联管箱2的汇流流路12B。即,在热交换器1作为蒸发器而发挥作用时,气液二相状态的制冷剂从制冷剂配管流入层叠型联管箱2的分配流路12A,气体状态的制冷剂从第2传热管7流入层叠型联管箱2的汇流流路12B。此外,在热交换器1作为冷凝器而发挥作用时,气体状态的制冷剂从制冷剂配管流入层叠型联管箱2的汇流流路12B,液体状态的制冷剂从第1传热管4流入层叠型联管箱2的分配流路12A。
另外,热交换器1被配设成,在热交换器1作为冷凝器而发挥作用时,第1传热管4与第2传热管7相比,成为由热源侧风扇57或负载侧风扇58产生的气流的上游侧(上风侧)。即,从第2传热管7向第1传热管4的制冷剂的流动和气流成为相向的关系。第1传热管4的制冷剂与第2传热管7的制冷剂相比,成为低温。由热源侧风扇57或负载侧风扇58产生的气流,热交换器1的上游侧比热交换器1的下游侧温度低。其结果,特别是能够以流过热交换器1的上游侧的低温的气流使制冷剂过冷却(所谓SC化),提高冷凝器性能。另外,热源侧风扇57和负载侧风扇58,既可以设于上风侧,也可以设于下风侧。
<热交换器的作用>
以下,对实施方式3的热交换器的作用进行说明。
在热交换器1中,在第1板状体11上形成多个折返流路11C,除了连接多个第1传热管4之外,还连接多个第2传热管7。例如也能够使热交换器1的主视状态下的面积增加而增加热交换量,但是在该情况下,内置热交换器1的壳体会大型化。此外,也能够减小散热片6的间隔,使散热片6的个数增加而增加热交换量,但是在该情况下,从排水性、着霜性能、抗尘性的观点出发,难以使散热片6的间隔小于约1mm,有时热交换量的增加变得不充分。另一方面,如热交换器1那样,在使传热管的列数增加的情况下,能够不改变热交换器1的主视状态下的面积、散热片6的间隔等而使热交换量增加。若传热管的列数为2列,则热交换量增加至约1.5倍以上。另外,传热管的列数也可以设为3列以上。此外,还可以改变热交换器1的主视状态下的面积、散热片6的间隔等。
此外,仅在热交换器1的一侧设置联管箱(层叠型联管箱2)。为了增加热交换部的安装体积,热交换器1例如以沿着内置热交换器1的壳体的多个侧面的方式折弯地配设的情况下,因在传热管的每列其弯曲部的曲率半径不同,所以在传热管的每列端部会偏离。如层叠型联管箱2那样,在仅在热交换器1的一侧设置联管箱(层叠型联管箱2)的情况下,即使在传热管的每列端部会偏离,也仅对齐一侧的端部即可,如实施方式1的热交换器那样,与在热交换器1的两侧设置联管箱(层叠型联管箱2、联管箱3)的情况相比,设计自由度、生产效率等提高。特别是也能够在接合了热交换器1的各构件之后折弯热交换器1,生产效率进一步提高。
此外,在热交换器1作为冷凝器而发挥作用时,第1传热管4与第2传热管7相比位于上风侧。如实施方式1的热交换器那样,在热交换器1的两侧设置联管箱(层叠型联管箱2、联管箱3)的情况下,难以通过对传热管的每列赋予制冷剂的温度差来提高冷凝器性能。特别是在第1传热管4和第2传热管7是扁平管的情况下,由于与圆管不同,弯曲加工的自由度低,所以难以通过使制冷剂的流路变形来实现对传热管的每列赋予制冷剂的温度差。另一方面,如热交换器1那样,在第1传热管4和第2传热管7连接于层叠型联管箱2的情况下,必然会在传热管的每列产生制冷剂的温度差,能够不使制冷剂的流路变形而简易地实现制冷剂的流动和气流相向的关系。
以上,说明了实施方式1~实施方式3,但是本发明不限定于各实施方式的说明。例如也能够组合各实施方式的全部或一部分、各变形例等。
附图标记的说明
1热交换器、2层叠型联管箱、2A制冷剂流入部、2B制冷剂流出部、2C制冷剂流入部、2D制冷剂流出部、2E制冷剂折返部、3联管箱、3A制冷剂流入部、3B制冷剂流出部、4第1传热管、5保持构件、6散热片、7第2传热管、11第1板状体、11A第1出口流路、11B第2入口流路、11C折返流路、12第2板状体、12A分配流路、12B汇流流路、12a第1入口流路、12b分支流路、12c混合流路、12d第2出口流路、21第1板状构件、21A~21C流路、22第2板状构件、22A、22B流路、23、23_1、23_2第3板状构件、23A~23D、23A_1~23A_3、23D_1~23D_3流路、23a、23b贯穿槽的端部、23c直线部、23d、23e直线部的端部、23f开口部、23g第1流路、23h第2流路、23i、23j连接部、23k、23l直线部、23m开口部的中心、23n凸部、23o、23p有底槽的端部、23q贯穿孔、24、24_1~24_5两侧包覆材、24A~24C流路、25板状构件、25A、25B流路、26凸部、27凹部、51空气调节装置、52压缩机、53四通阀、54热源侧热交换器、55节流装置、56负载侧热交换器、57热源侧风扇、58负载侧风扇、59控制装置。

Claims (13)

1.一种层叠型联管箱,
该层叠型联管箱具有:
第1板状体,形成有多个第1出口流路;以及
第2板状体,层叠于上述第1板状体,形成有第1入口流路,
在上述第2板状体上,形成有使从上述第1入口流路流入的制冷剂分配地流出到上述多个第1出口流路的分配流路,其特征在于,
上述分配流路包括分支流路,该分支流路具有供上述制冷剂流入的开口部、以重力方向为下,将位于上述开口部的上侧的端部与上述开口部连通的第1流路、和以重力方向为下,将位于上述开口部的下侧的端部与上述开口部连通的第2流路,
上述第2流路与上述第1流路相比,流路阻力大。
2.一种层叠型联管箱,
该层叠型联管箱具有:
第1板状体,形成有多个第1出口流路;以及
第2板状体,层叠于上述第1板状体,形成有第1入口流路,
在上述第2板状体上,形成有使从上述第1入口流路流入的制冷剂分配地流出到上述多个第1出口流路的分配流路,其特征在于,
上述分配流路包括分支流路,该分支流路具有供上述制冷剂流入的开口部、以重力方向为下,将位于上述开口部的上侧的端部与上述开口部连通的第1流路、和以重力方向为下,将位于上述开口部的下侧的端部与上述开口部连通的第2流路,
上述第2流路具有向流路的内侧突出的突部。
3.一种层叠型联管箱,
该层叠型联管箱具有:
第1板状体,形成有多个第1出口流路;以及
第2板状体,层叠于上述第1板状体,形成有第1入口流路,
在上述第2板状体上,形成有使从上述第1入口流路流入的制冷剂分配地流出到上述多个第1出口流路的分配流路,其特征在于,
上述分配流路包括分支流路,该分支流路具有供上述制冷剂流入的开口部、以重力方向为下,将位于上述开口部的上侧的端部与上述开口部连通的第1流路、和以重力方向为下,将位于上述开口部的下侧的端部与上述开口部连通的第2流路,
上述第2流路与上述第1流路相比,流路的表面粗糙。
4.一种层叠型联管箱,
该层叠型联管箱具有:
第1板状体,形成有多个第1出口流路;以及
第2板状体,层叠于上述第1板状体,形成有第1入口流路,
在上述第2板状体上,形成有使从上述第1入口流路流入的制冷剂分配地流出到上述多个第1出口流路的分配流路,其特征在于,
上述分配流路包括分支流路,该分支流路具有供上述制冷剂流入的开口部、以重力方向为下,将位于上述开口部的上侧的端部与上述开口部连通的第1流路、和以重力方向为下,将位于上述开口部的下侧的端部与上述开口部连通的第2流路,
上述第2流路与上述第1流路相比,流路的宽度窄。
5.一种层叠型联管箱,
该层叠型联管箱具有:
第1板状体,形成有多个第1出口流路;以及
第2板状体,层叠于上述第1板状体,形成有第1入口流路,
在上述第2板状体上,形成有使从上述第1入口流路流入的制冷剂分配地流出到上述多个第1出口流路的分配流路,其特征在于,
上述分配流路包括分支流路,该分支流路具有供上述制冷剂流入的开口部、以重力方向为下,将位于上述开口部的上侧的端部与上述开口部连通的第1流路、和以重力方向为下,将位于上述开口部的下侧的端部与上述开口部连通的第2流路,
上述第2流路与上述第1流路相比,流路的深度浅。
6.一种层叠型联管箱,
该层叠型联管箱具有:
第1板状体,形成有多个第1出口流路;以及
第2板状体,层叠于上述第1板状体,形成有第1入口流路,
在上述第2板状体上,形成有使从上述第1入口流路流入的制冷剂分配地流出到上述多个第1出口流路的分配流路,其特征在于,
上述分配流路包括分支流路,该分支流路具有供上述制冷剂流入的开口部、以重力方向为下,将位于上述开口部的上侧的端部与上述开口部连通的第1流路、和以重力方向为下,将位于上述开口部的下侧的端部与上述开口部连通的第2流路,
上述第2流路与上述第1流路相比,流路的长度长。
7.一种层叠型联管箱,
该层叠型联管箱具有:
第1板状体,形成有多个第1出口流路;以及
第2板状体,层叠于上述第1板状体,形成有第1入口流路,
在上述第2板状体上,形成有使从上述第1入口流路流入的制冷剂分配地流出到上述多个第1出口流路的分配流路,其特征在于,
上述分配流路包括分支流路,该分支流路具有供上述制冷剂流入的开口部、以重力方向为下,将位于上述开口部的上侧的端部与上述开口部连通的第1流路、和以重力方向为下,将位于上述开口部的下侧的端部与上述开口部连通的第2流路,
上述第1流路从上述开口部的下侧与该开口部连通,
上述第2流路从上述开口部的上侧与该开口部连通。
8.一种层叠型联管箱,
该层叠型联管箱具有:
第1板状体,形成有多个第1出口流路;以及
第2板状体,层叠于上述第1板状体,形成有第1入口流路,
在上述第2板状体上,形成有使从上述第1入口流路流入的制冷剂分配地流出到上述多个第1出口流路的分配流路,其特征在于,
上述分配流路包括分支流路,该分支流路具有供上述制冷剂流入的开口部、以重力方向为下,将位于上述开口部的上侧的端部与上述开口部连通的第1流路、和以重力方向为下,将位于上述开口部的下侧的端部与上述开口部连通的第2流路,
上述第2流路与上述第1流路相比,弯曲角度大。
9.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层叠型联管箱,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2板状体具有形成有沿层叠方向贯穿的流路的至少1个板状构件,
上述分支流路是上述贯穿的流路的、除了上述制冷剂流入的区域和上述制冷剂流出的区域以外的区域由与上述板状构件邻接地层叠的构件闭塞而成的流路,
在上述板状构件上形成有该板状构件固有的凸部,
上述凸部被插入形成在与上述板状构件邻接地层叠的构件上的流路中。
10.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层叠型联管箱,其特征在于,
上述分支流路是上述制冷剂向上述第1板状体所在的一侧流出的分支流路、和上述制冷剂向上述第1板状体所在的一侧的相反侧流出的分支流路。
11.一种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
该热交换器具备:
根据权利要求1~10中任一项所述的层叠型联管箱;以及
分别与上述多个第1出口流路连接的多个第1传热管。
12.一种空气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
该空气调节装置具备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热交换器,
在上述热交换器作为蒸发器而发挥作用时,上述分配流路使上述制冷剂流出到上述多个第1出口流路。
13.一种空气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
该空气调节装置具备热交换器,该热交换器具有:
根据权利要求1~10中任一项所述的层叠型联管箱;以及
分别与上述多个第1出口流路连接的多个第1传热管,
在上述层叠型联管箱中,
在上述第1板状体上形成有供通过了上述多个第1传热管的上述制冷剂流入的多个第2入口流路,
在上述第2板状体上形成有汇流流路,该汇流流路使从上述多个第2入口流路流入的上述制冷剂汇流并流入第2出口流路,
上述热交换器具有分别与上述多个第2入口流路连接的多个第2传热管,
在上述热交换器作为蒸发器而发挥作用时,上述分配流路使上述制冷剂流出到上述多个第1出口流路,
在上述热交换器作为冷凝器而发挥作用时,上述第1传热管与上述第2传热管相比,位于上风侧。
CN201380076563.2A 2013-05-15 2013-05-15 层叠型联管箱、热交换器和空气调节装置 Active CN10522940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3/063606 WO2014184914A1 (ja) 2013-05-15 2013-05-15 積層型ヘッダー、熱交換器、及び、空気調和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229405A CN105229405A (zh) 2016-01-06
CN105229405B true CN105229405B (zh) 2017-05-17

Family

ID=51380231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80076563.2A Active CN105229405B (zh) 2013-05-15 2013-05-15 层叠型联管箱、热交换器和空气调节装置
CN201420095945.1U Expired - Lifetime CN203798026U (zh) 2013-05-15 2014-03-04 层叠式集管、换热器及空气调节装置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20095945.1U Expired - Lifetime CN203798026U (zh) 2013-05-15 2014-03-04 层叠式集管、换热器及空气调节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2) US20160116231A1 (zh)
EP (1) EP3018441B1 (zh)
JP (1) JP6177319B2 (zh)
CN (2) CN105229405B (zh)
WO (1) WO2014184914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0288363B2 (en) 2013-09-26 2019-05-14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Laminated header, heat exchanger, and air-conditioning apparatus
CN105683701A (zh) * 2013-10-29 2016-06-15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换热器和空调装置
CN107003085B (zh) * 2014-11-04 2019-01-04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层叠型集管、热交换器以及空调装置
US11421947B2 (en) * 2015-09-07 2022-08-23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Laminated header, heat exchanger, and air-conditioning apparatus
CN107949762B (zh) 2015-09-07 2019-08-27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分配器、层叠型集管、热交换器及空气调节装置
EP3534091B1 (en) * 2016-10-26 2021-10-06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Distributor and heat exchanger
US10563895B2 (en) * 2016-12-07 2020-02-18 Johnson Controls Technology Company Adjustable inlet header for heat exchanger of an HVAC system
WO2018116413A1 (ja) * 2016-12-21 2018-06-28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分配器、熱交換器、及び、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WO2018189892A1 (ja) * 2017-04-14 2018-10-18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分配器、熱交換器、及び、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US11656013B2 (en) * 2018-06-05 2023-05-23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Distributor and refrigeration cycle apparatus
US11536496B2 (en) * 2018-10-29 2022-12-27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Heat exchanger and refrigeration cycle apparatus
US20220146400A1 (en) * 2019-02-27 2022-05-12 Kyocera Corporation Particle separating and measuring device and particle separating and measuring apparatus
DE102020203892A1 (de) * 2019-03-29 2020-10-01 Dana Canada Corporation Tauschermodul mit einem adaptermodul zum direkten anbau an einer fahrzeugkomponente
CN110118505A (zh) * 2019-06-19 2019-08-13 浙江银轮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集流管组件及热交换器
JP6822525B2 (ja) * 2019-06-28 2021-01-27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熱交換器およびヒートポンプ装置
EP4048970A1 (en) * 2019-10-21 2022-08-31 HRL Laboratories, LLC Hierarchical heat exchanger manifold and heat exchanger including the same
EP4163572A4 (en) * 2020-06-05 2023-07-05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REFRIGERANT DISPENSER, HEAT EXCHANGER, AND AIR CONDITIONING DEVICE
WO2022230620A1 (ja) * 2021-04-27 2022-11-03 東芝キヤリア株式会社 熱交換器および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CN113670096B (zh) * 2021-08-26 2023-12-26 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换热装置和含该换热装置的换热系统及车辆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242016A (en) * 1992-04-02 1993-09-07 Nartron Corporation Laminated plate header for a refrigeration system and method for making the same
JPH11101591A (ja) * 1997-09-29 1999-04-13 Showa Alum Corp 積層型熱交換器のサイドプレート
CN101061365A (zh) * 2004-09-10 2007-10-24 昭和电工株式会社 叠层式热交换器
JP2007298197A (ja) * 2006-04-28 2007-11-15 Showa Denko Kk 熱交換器
CN201221823Y (zh) * 2008-06-06 2009-04-15 刘永宁 简易空调装置
CN201246927Y (zh) * 2008-05-16 2009-05-27 上海加冷松芝汽车空调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进出口在边板上的层叠式蒸发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8910966D0 (en) * 1989-05-12 1989-06-28 Du Pont Canada Panel heat exchangers formed from thermoplastic polymers
US5241839A (en) * 1991-04-24 1993-09-07 Modine Manufacturing Company Evaporator for a refrigerant
JPH05346297A (ja) * 1992-06-15 1993-12-27 Nippon Light Metal Co Ltd 熱交換器
JPH09189463A (ja) * 1996-02-29 1997-07-22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熱交換器の分配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0161818A (ja) 1998-11-25 2000-06-16 Hitachi Ltd プレート型冷媒分流器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冷凍サイクル
JP2003161594A (ja) * 2001-09-14 2003-06-06 Denso Corp 沸騰冷却装置
US7650935B2 (en) * 2001-12-21 2010-01-26 Behr Gmbh & Co. Kg Heat exchanger, particularly for a motor vehicle
JP3960233B2 (ja) * 2002-04-03 2007-08-15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熱交換器
US6892805B1 (en) * 2004-04-05 2005-05-17 Modine Manufacturing Company Fluid flow distribution device
JP2008249241A (ja) * 2007-03-30 2008-10-16 Showa Denko Kk 熱交換器
JP4937240B2 (ja) 2008-12-10 2012-05-23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FR2963091B1 (fr) * 2010-07-20 2012-08-17 Univ Savoie Module de circulation de fluides
JP5794022B2 (ja) * 2011-07-28 2015-10-14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熱交換器
JP2013134016A (ja) * 2011-12-27 2013-07-08 Daikin Industries Ltd 熱交換器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242016A (en) * 1992-04-02 1993-09-07 Nartron Corporation Laminated plate header for a refrigeration system and method for making the same
JPH11101591A (ja) * 1997-09-29 1999-04-13 Showa Alum Corp 積層型熱交換器のサイドプレート
CN101061365A (zh) * 2004-09-10 2007-10-24 昭和电工株式会社 叠层式热交换器
JP2007298197A (ja) * 2006-04-28 2007-11-15 Showa Denko Kk 熱交換器
CN201246927Y (zh) * 2008-05-16 2009-05-27 上海加冷松芝汽车空调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进出口在边板上的层叠式蒸发器
CN201221823Y (zh) * 2008-06-06 2009-04-15 刘永宁 简易空调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WO2014184914A1 (ja) 2017-02-23
JP6177319B2 (ja) 2017-08-09
US20160116231A1 (en) 2016-04-28
US10571205B2 (en) 2020-02-25
EP3018441A4 (en) 2017-07-26
CN203798026U (zh) 2014-08-27
CN105229405A (zh) 2016-01-06
EP3018441A1 (en) 2016-05-11
US20180224220A1 (en) 2018-08-09
WO2014184914A1 (ja) 2014-11-20
EP3018441B1 (en) 2019-07-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229405B (zh) 层叠型联管箱、热交换器和空气调节装置
CN105209845B (zh) 层叠型联管箱、热交换器和空气调节装置
CN105229404B (zh) 层叠型联管箱、热交换器和空气调节装置
CN105164491B (zh) 层叠型集管、热交换器以及空调装置
CN105164489B (zh) 层叠型集管、热交换器以及空调装置
CN203964700U (zh) 层叠型集管、热交换器以及空调装置
CN105492855B (zh) 层叠型集管、换热器以及空调装置
CN203940770U (zh) 层叠型集管、热交换器以及空调装置
JP6479195B2 (ja) 分配器、積層型ヘッダ、熱交換器、及び、空気調和装置
CN203940771U (zh) 层叠型集管、热交换器以及空调装置
TWI768340B (zh) 熱交換器及冷凍循環裝置
CN104949394A (zh) 一种换热器
CN204100877U (zh) 层叠型集管、热交换器以及空调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