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209797A - 动力传递装置 - Google Patents

动力传递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209797A
CN105209797A CN201480024037.6A CN201480024037A CN105209797A CN 105209797 A CN105209797 A CN 105209797A CN 201480024037 A CN201480024037 A CN 201480024037A CN 105209797 A CN105209797 A CN 10520979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urning radius
driving force
detection unit
changing
spe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80024037.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209797B (zh
Inventor
小林庸浩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520979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20979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20979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209797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29/00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 intermittently-driving members, e.g. with freewheel action
    • F16H29/02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 intermittently-driving members, e.g. with freewheel action between one of the shafts and an oscillating or reciprocating intermediate member, not rotating with either of the shafts
    • F16H29/04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 intermittently-driving members, e.g. with freewheel action between one of the shafts and an oscillating or reciprocating intermediate member, not rotating with either of the shafts in which the transmission ratio is changed by adjustment of a crank, an eccentric, a wobble-plate, or a cam, on one of the shaf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29/00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 intermittently-driving members, e.g. with freewheel action
    • F16H29/22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 intermittently-driving members, e.g. with freewheel action with automatic speed chang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ransmission Devices (AREA)
  • Control Of Transmission Device (AREA)

Abstract

提供在进行变速时能够比以往迅速地到达目标点的动力传递装置。动力传递装置具有输入部、输出轴、曲柄连杆机构、单向旋转阻止机构和控制部。曲柄连杆机构具有自如地调节旋转半径的旋转半径调节机构。控制部具有变速方法决定部,该变速方法决定部决定在固定区域内进行变速的固定区域内变速和在空转区域内以接近目标点的方式进行变速的空转区域内变速中的任意变速。变速方法决定部在由缩径力判定部判定为向旋转半径调节机构施加了使旋转半径缩小的缩径方向的力的情况下,选择固定区域内变速。

Description

动力传递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有四节杆机构型的无级变速器的动力传递装置,该无级变速器通过设置在输入部的旋转中心轴线上的旋转半径调节机构调节旋转半径而自如地变速。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有如下四节杆机构型的无级变速器,其具有:输入部,其被传递来自车辆中设置的内燃机等主驱动源的驱动力而旋转;输出轴,其与输入部的旋转中心轴线平行地配置;多个旋转半径调节机构,它们被设置在旋转中心轴线上;多个摆动杆,它们轴支承于输出轴;以及连杆,其具有在一个端部旋转自如地外嵌于旋转半径调节机构的输入侧环状部,另一个端部与摆动杆的摆动端部联结(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在专利文献1中,各旋转半径调节机构由凸轮部、旋转部和小齿轮轴构成,其中,凸轮部在旋转中心轴线上偏心地设置,旋转部被设置为相对于凸轮部偏心地旋转自如。此外,在摆动杆与输出轴之间,设置有作为单向旋转阻止机构的单向离合器。在单向离合器中,在摆动杆欲相对于输出轴朝一侧相对旋转时,使摆动杆固定于输出轴,在欲朝另一侧相对旋转时,使摆动杆相对于输出轴空转。
各凸轮部具有:在旋转中心轴线的轴向上贯通的贯通孔;以及缺口孔,其被设置成位于与相对于旋转中心轴线的偏心方向相反的方向上,使凸轮部的外周面与贯通孔连通。此外,在凸轮部上,以沿轴向夹着缺口孔的方式设置有一对扩展部。相邻的凸轮部彼此由螺栓固定,由此构成凸轮部联结体。凸轮部联结体的轴向一端与输入部联结,由凸轮部联结体和输入部构成了凸轮轴。
凸轮部联结体与各凸轮部的贯通孔相连,由此成为中空,小齿轮轴插入到其内部。插入的小齿轮轴从各凸轮部的缺口孔露出。在旋转部上,设置有接受凸轮轴的接受孔。在形成该接受孔的旋转部的内周面,形成有内齿。
内齿与从凸轮轴的缺口孔露出的小齿轮轴啮合。在使凸轮轴与小齿轮轴以相同速度旋转时,维持旋转半径调节机构的旋转半径。在使凸轮轴与小齿轮轴的旋转速度不同时,旋转半径调节机构的旋转半径被改变,无级变速器的变速比发生变化。
在通过使输入部旋转而使旋转半径调节机构旋转时,连杆的输入部侧进行旋转运动,与连杆的另一个端部联结的摆动杆的摆动端部摆动。即,由旋转半径调节机构、连杆以及摆动杆构成了曲柄连杆机构。由于摆动杆经由单向离合器设置在输出轴上,因此,仅在朝一侧旋转时,向输出轴传递旋转驱动力(扭矩)。
各旋转半径调节机构的凸轮盘的偏心方向被设定为以各自的相位不同的方式绕输入轴一周。因此,借助外嵌于各旋转半径调节机构的连杆,摆动杆依次将扭矩传递到输出轴,因此,能够使输出轴平稳地旋转。
此外,在专利文献1中,在要求较快的车辆速度和较高的驱动力的情况下,为了迅速地完成变速,对旋转半径调节机构的旋转半径以及主驱动源的驱动力进行控制,使得处于如下区域(以下,称为空转区域)内:不向输出轴传递驱动力,摆动杆相对于输出轴空转。在该空转区域内,将变速比控制为接近目标变速比。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3-47492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具有四节杆机构型的无级变速器的动力传递装置,该动力传递装置能够在进行变速时比以往迅速地到达目标点。
用于解决问题的手段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是通过调节旋转半径调节机构的旋转半径而自如地变更变速比的动力传递装置,其具有:输入部,其通过主驱动源的驱动力的传递而旋转;输出轴,其与该输入部的旋转中心轴线平行地配置;以及曲柄连杆机构,其轴支承于该输出轴的摆动杆,将所述输入部的旋转变换为所述摆动杆的摆动运动;单向旋转阻止机构,其能够切换为固定状态和空转状态中的任意状态,其中,所述固定状态为:在所述摆动杆欲相对于所述输出轴朝一个方向相对旋转时,使所述摆动杆固定于所述输出轴,所述空转状态为:在所述摆动杆欲相对于所述输出轴朝另一个方向相对旋转时,使所述摆动杆相对于所述输出轴空转,所述曲柄连杆机构具有自如地调节旋转半径的旋转半径调节机构,所述动力传递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动力传递装置具有控制所述旋转半径调节机构的旋转半径的控制部,该控制部具有:区域判定部,其根据旋转半径和驱动力,求出所述单向旋转阻止机构为固定状态的固定区域和为空转状态的空转区域;目标半径设定部,其基于规定的车辆信息设定目标旋转半径;目标驱动力设定部,其基于规定的车辆信息设定目标驱动力;缩径力判定部,其判定向所述旋转半径调节机构施加的力是否为使旋转半径缩小的缩径方向的力;以及变速方法决定部,在以旋转半径和驱动力为坐标轴的坐标系中,将基于当前的旋转半径和驱动力设定的点定义为当前点,将基于所述目标旋转半径和所述目标驱动力设定的点定义为目标点,该变速方法决定部决定固定区域内变速和空转区域内变速中的任意变速,其中,所述固定区域内变速为:在所述目标旋转半径小于当前的旋转半径且从所述当前点变速到所述目标点时,在所述固定区域内进行变速,所述空转区域内变速为:在所述空转区域内以接近所述目标点的方式进行变速,在由所述缩径力判定部判定为向所述旋转半径调节机构施加了使旋转半径缩小的缩径方向的力的情况下,该变速方法决定部选择所述固定区域内变速。
根据本发明,在由缩径力判定部判定为向旋转半径调节机构施加使旋转半径缩小的缩径方向的力的情况下,选择固定区域内变速,在从当前点变速到目标点时,在固定区域内进行变速。由此,能够灵活运用使旋转半径缩小的缩径方向的力,使旋转半径调节机构的旋转半径缩小,在进行变速时能够比以往更迅速地到达目标点。
此外,在本发明中,能够以如下方式构成动力传递装置:控制部具有:旋转半径差判定部,其求出当前的旋转半径与目标旋转半径之差,判定旋转半径之差是否为规定的值以下;以及当前驱动力判定部,其判定当前的驱动力是否为规定的值以上,在当前点为固定区域内的时候,在由旋转半径差判定部判定为旋转半径之差为规定的值以下的情况下,或由当前驱动力判定部判定为当前的驱动力为规定的值以上的情况下,变速方法决定部选择固定区域内变速。
此处,在旋转半径较近的情况下,在从固定区域内转入空转区域内之后再次转入固定区域内时,变速有时反而需要时间。在该情况下,如上所述,在当前的旋转半径与目标旋转半径之差为规定的值以下、旋转半径较近的情况下,即使在由缩径力判定部判定为未向旋转半径调节机构施加使旋转半径缩小的缩径方向的力的情况下,也选择固定区域内变速,从而能够平稳地完成变速。
此外,在当前驱动力为规定的值以上的情况下,车辆有时以相对较大的驱动力行驶,在选择空转区域内变速时,会暂时地不传递驱动力,驾驶者有可能产生不协调感。在该情况下,在当前驱动力为规定的值以上的情况下,选择固定区域内变速,由此,能够防止给驾驶者带来不协调感。
此外,在本发明中,能够以如下方式构成动力传递装置:在由缩径力判定部判定为未向旋转半径调节机构施加使旋转半径缩小的缩径方向的力、且由旋转半径差判定部判定为旋转半径之差超过规定的值、且由当前驱动力判定部判定为当前的驱动力小于规定的值的情况下,变速方法决定部选择空转区域内变速。
根据该结构,在未向旋转半径调节机构施加使旋转半径缩小的缩径方向的力、且旋转半径之差超过规定的值且由当前驱动力判定部判定为当前的驱动力小于规定的值的情况下,选择空转区域内变速,由此,能够迅速地完成变速。
附图说明
图1是以局部截面示出本发明的动力传递装置的实施方式的说明图。
图2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曲柄连杆机构的说明图。
图3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旋转半径的变化的说明图。A示出旋转半径为最大的状态,B示出旋转半径为中的状态,C示出旋转半径为小的状态,D示出旋转半径为为0的状态。
图4是示出摆动杆的摆动范围相对于本实施方式的旋转半径的变化而变化的说明图。A示出旋转半径为最大的状态的摆动范围,B示出旋转半径为中的状态的摆动范围,C示出旋转半径为小的状态的摆动范围。
图5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动力传递装置的框图。
图6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变速的状态的说明图。
图7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固定区域和空转区域的边界线的变化的说明图。
图8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控制部的处理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对具有本发明的四节杆机构型的无级变速器的动力传递装置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的无级变速器是能够使变速比h(h=输入部的旋转速度/输出轴的旋转速度)为无限大(∞)、使输出轴的旋转速度为“0”的变速器中的所谓IVT(InfinityVariableTransmission:无限变速式机械无级变速器)的一种。
参照图1,四节杆机构型的无级变速器1具有:输入部2,其通过接受来自作为内燃机的发动机或电动机等主驱动源50(图5参照)的旋转驱动力而以旋转中心轴线P1为中心进行旋转;输出轴3,其与旋转中心轴线P1平行地配置,经由省略图示的差速器,向车辆的驱动轮(省略图示)传递旋转动力;以及6个旋转半径调节机构4,它们被设置在旋转中心轴线P1上。此外,也可以设置传动轴来替代差速器。
参照图1和图2,各旋转半径调节机构4具有:作为凸轮部的凸轮盘5和作为旋转部的旋转盘6。凸轮盘5为圆盘状,从旋转中心轴线P1偏心,而且,以对于1个旋转半径调节机构4将2个凸轮盘5设为1组的方式设置在各旋转半径调节机构4中。此外,在凸轮盘5上,设置有在旋转中心轴线P1的方向上贯通的贯通孔5a。此外,在凸轮盘5上设置有缺口孔5b,该缺口孔5b朝与相对于旋转中心轴线P1偏心的方向相反的方向开口,使凸轮盘5的外周面和构成贯通孔5a的内周面连通。
各组凸轮盘5被配置为:使相位彼此相差60度,以6组凸轮盘5绕旋转中心轴线P1的周向一周。
凸轮盘5与相邻的旋转半径调节机构4的凸轮盘5形成为一体,构成了一体型凸轮部5c。该一体型凸轮部5c也可以通过一体成型来形成,或者对两个凸轮部进行焊接来一体化。各旋转半径调节机构4的2个1组的凸轮盘5彼此通过螺栓(省略图示)固定。位于旋转中心轴线P1上的最靠主驱动源50的一侧的凸轮盘5与输入部2形成为一体。这样,由输入部2和凸轮盘5构成凸轮轴51。
凸轮轴51具有通过与凸轮盘5的贯通孔5a相连而构成的贯穿插入孔60。由此,凸轮轴51构成朝与主驱动源50相反的一侧的一端开口而另一端封闭的中空轴形状。位于主驱动源50侧的另一端的凸轮盘5与输入部2形成为一体。作为使该凸轮盘5与输入部2一体地形成的方法,也可以使用一体成型,此外,也可以将凸轮盘5与输入部2焊接来一体化。
此外,具有接受凸轮盘5的接受孔6a的圆盘状的旋转盘6以偏心的状态旋转自如地外嵌在各1组的凸轮盘5上。
如图2所示,旋转盘6以如下方式相对于凸轮盘5偏心:设凸轮盘5的中心点为P2、旋转盘6的中心点为P3,旋转中心轴线P1和中心点P2之间的距离Ra与中心点P2和中心点P3之间的距离Rb相同。
在旋转盘6的接受孔6a上,以位于1组的凸轮盘5之间的方式设置有内齿6b。
在凸轮轴51的贯穿插入孔60中配置有小齿轮70,该小齿轮70以与旋转中心轴线P1同心且位于与旋转盘6的内齿6b对应的部位的方式,相对于凸轮轴51旋转自如。小齿轮70与小齿轮轴72一体地形成。此外,小齿轮70也可以与小齿轮轴72分体地构成,通过花键联结使小齿轮70与小齿轮轴72联结。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简单称作小齿轮70时,定义为包含小齿轮轴72。
小齿轮70经由凸轮盘5的缺口孔5b,与旋转盘6的内齿6b啮合。在小齿轮轴72上,以位于相邻的小齿轮70之间的方式设置有轴承74。经由该轴承74,小齿轮轴72支承凸轮轴51。小齿轮轴72与差动机构8连接。调节用驱动源14的驱动力经由差动机构8传递到小齿轮70。
旋转盘6相对于凸轮盘5,以距离Ra与距离Rb相同的方式偏心,因此,能够使旋转盘6的中心点P3位于与旋转中心轴线P1相同的轴线上,使旋转中心轴线P1与中心点P3之间的距离、即偏心量R1为“0”。
连杆15的大径环状部15a通过由沿轴向排列2个且2个为一组的球轴承构成的连杆轴承16,旋转自如地外嵌在旋转盘6的周缘,连杆15在一个端部具有大径的大径环状部15a,在另一个端部具有小径的小径环状部15b,小径环状部15b的直径比大径环状部15a的直径小。此外,连杆轴承16也可以由辊子轴承构成。在输出轴3上,经由单向离合器17,与连杆15对应地设置有6个摆动杆18。
单向离合器17被设置在摆动杆18与输出轴3之间,在摆动杆18欲相对于输出轴3朝一侧相对旋转时,使摆动杆18固定于输出轴3(固定状态),在欲朝另一侧相对地旋转时,使摆动杆18相对于输出轴3空转(空转状态)。
摆动杆18形成为环状,在其上方,设置有与连杆15的小径环状部15b联结的摆动端部18a。在摆动端部18a上设置有一对突片18b,该一对突片18b以沿轴向夹持小径环状部15b的方式突出。在一对突片18b上,穿设有与小径环状部15b的内径对应的插入孔18c。作为摆动轴的联结销19插入到插入孔18c和小径环状部15b中。由此,连杆15与摆动杆18联结。在本实施方式中,由小径环状部15b的内周面划分出的孔相当于本发明的贯穿插入孔。
在本实施方式中,以摆动杆18的摆动端部18a浸没在蓄积于壳体80的下方的润滑油的油池中的方式,将摆动端部18a配置在输出轴3的下方。由此,能够利用油池润滑摆动端部18a,而且,能够借助摆动杆18的摆动运动扬起油池的润滑油,来润滑无级变速器1的其它部件。
此外,在实施方式的说明中,将变速比定义为输入部的旋转速度/输出轴的旋转速度。
图3示出使旋转半径调节机构4的偏心量R1变化的状态的小齿轮轴72与旋转盘6的位置关系。图3A示出了将偏心量R1设为“最大”的状态,小齿轮轴72和旋转盘6被定位成:旋转中心轴线P1、凸轮盘5的中心点P2与旋转盘6的中心点P3排列成一条直线。此时的变速比h最小。
图3B示出了使偏心量R1小于图3A的“中”的状态,图3C示出了使偏心量R1比图3B更小的“小”的状态。图3B中的变速比h为比图3A的变速比h大的“中”,图3C中的变速比h为比图3B的变速比h大的“大”。图3D示出了使偏心量R1为“0”的状态,旋转中心轴线P1和旋转盘6的中心点P3处于同心。此时的变速比h为无限大(∞)。实施方式的无级变速器1通过旋转半径调节机构4改变偏心量R1,由此自如地调节旋转半径调节机构4的旋转半径。
图4示出了使旋转半径调节机构4的偏心量R1变化的情况下的摆动杆18的摆动范围的变化。图4A示出了偏心量R1最大时的摆动杆18的摆动范围,图4B示出了偏心量R1为中时的摆动杆18的摆动范围,图4C示出了偏心量R1为小时的摆动杆18的摆动范围。从图4可知,随着偏心量R1变小,摆动范围变窄。而且,在偏心量R1为“0”时,摆动杆18不摆动。
在本实施方式中,由旋转半径调节机构4、连杆15和摆动杆18构成了曲柄连杆机构20(四节杆机构)。而且,通过曲柄连杆机构20,将输入部2的旋转运动转换为摆动杆18的摆动运动。本实施方式的无级变速器1具有合计6个曲柄连杆机构20。在偏心量R1不为“0”时,当使输入部2旋转并使小齿轮轴72以与输入部2相同的速度旋转时,各连杆15按60度逐个改变相位,并基于偏心量R1,在输入部2与输出轴3之间,以朝输出轴3侧推动或朝输入部2侧拉伸的方式交替反复地摆动。
连杆15的小径环状部15b与经由单向离合器17设置在输出轴3上的摆动杆18联结,因此,在摆动杆18被连杆15推拉而摆动时,仅在摆动杆18朝推动方向侧或拉伸方向侧中的任意一方旋转摆动杆18时,输出轴3旋转,在摆动杆18朝另一方旋转时,摆动杆18的摆动运动的力不传递到输出轴3,摆动杆18空转。各旋转半径调节机构4被配置为每60度改变相位,因此,输出轴3通过各旋转半径调节机构4而依次旋转。
此外,如图5示意性所示那样,本实施方式的动力传递装置具有控制调节用驱动源14的控制部40。控制部40是由CPU或存储器等构成的电子单元,由CPU执行存储器保持的控制程序,由此发挥控制调节用驱动源14,调节旋转半径调节机构4的偏心量R1的功能。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控制部40具有区域判定部100、目标半径设定部110、目标驱动力设定部120、缩径力判定部130、变速方法决定部140、旋转半径差判定部150和当前驱动力判定部160。目标半径设定部110基于控制部40接收的规定的车辆信息设定目标旋转半径。目标驱动力设定部120基于油门踏板的踩下量等规定的车辆信息设定目标驱动力。
此外,控制部40从输入侧旋转速度检测部41接收主驱动源50的旋转速度的信息。此外,控制部40从输出侧旋转速度检测部42接收输出轴3或驱动轮65的旋转速度的信息。此外,控制部40接收来自节气门开度检测部43的开度信息,该节气门开度检测部43根据油门踏板的踩下量,检测进行开闭的节气门的开度。此外,控制部40接收来自检测车辆的行驶速度的车速检测部(省略图示)的车速信息。此外,控制部40接收来自旋转半径检测部(省略图示)的旋转半径(偏心量)的信息。
控制部40在处于因踩下油门踏板而需要增加变速比、增加驱动力的状态(所谓的强制降档)时,执行图8的流程图所示的处理。此外,如图6和图7所示,在以旋转半径和驱动力为坐标轴的坐标系中,将基于当前的旋转半径和驱动力设定的点定义为当前点Ps1、Ps2,将基于目标偏心量(目标旋转半径)和目标驱动力设定的点定义为目标点Pt。
参照图8,控制部40首先在步骤1中接收油门踏板的开度信息、车速信息、旋转半径信息(偏心量信息),决定目标偏心量(目标旋转半径)。
进而,进入步骤2,控制部40决定固定区域和空转区域。图7是示出固定区域与空转区域的边界线的曲线图,横轴为偏心量,纵轴为旋转速度。可知,车辆的行驶速度越大,则边界线越朝图7的右上方向移动,空转区域越大。控制部40具有存储部(省略图示),预先通过实验或仿真等,使存储部(省略图示)以将车速、偏心量、旋转速度关联起来的方式,存储固定区域和空转区域。进而,控制部40基于接收到的车速信息,决定固定区域和空转区域。
进而,进入步骤3,判定基于当前的偏心量和当前的输入驱动力设定的当前点是否为固定区域内。在是固定区域的情况下,当前点为图6的Ps1的位置,进入步骤4,控制部40判定是否处于向旋转半径调节机构4施加使偏心量减小的方向的力的状态(辅助状态)。
当在步骤4中未向旋转半径调节机构4施加使偏心量减小的方向的力的情况下,进入步骤5,判定当前的偏心量与目标偏心量之差是否为规定的值以上。在为规定的值以上的情况下,进入步骤6,判定当前的驱动力是否为规定的值以下。
在当前的驱动力为规定的值以下的情况下,进入步骤7,执行空转区域内变速的处理:从当前点Ps1使偏心量下降到规定的偏心量,转入空转区域内,然后增加旋转速度,到达目标点Pt。由此,能够在不受驱动轮或车辆的惯性力或行驶阻力的影响的空转区域内,平稳地使偏心量减小到目标点Pt附近。
当在步骤4中向旋转半径调节机构4施加了使偏心量减小的方向的力的情况下,在步骤8分开,执行固定区域内变速的处理:从当前点Ps1起,减小偏心量,提高旋转速度,并在固定区域内进行直到目标点Pt为止的变速。由此,有效灵活运用向旋转半径调节机构4施加的使偏心量减小的方向的力,能够使偏心量下降到目标点Pt,即使不转入空转区域内,也能够进行平稳的变速。
当在步骤5中当前的偏心量与目标偏心量之差小于规定的值的情况下,在步骤8分开,执行固定区域内变速的处理。步骤5的规定的值是指在设想不转入空转区域内而直接在固定区域内变速的情况下较快的值,是预先通过实验等求出的值。
当在步骤6中当前的驱动力超过规定的值的情况下,在步骤8中分开,执行固定区域内变速的处理。步骤6的规定的值被设定为可能因转入空转区域而产生的驱动力丧失给驾驶者带来不舒适感的值,该规定的值也预先通过实验等求出。
当在步骤3中不是固定区域而是空转区域的情况下,在图6中,当前点位于Ps2。进而,在步骤9分开,控制部40判定是否向旋转半径调节机构4施加了使偏心量减小的方向的力。在向旋转半径调节机构4施加了使偏心量减小的方向的力的情况下,进入步骤10,增加主驱动源50的旋转速度,从位于空转区域的当前点Ps2移动到固定区域。
进而,当在步骤11中确认已转入固定区域之后,进入步骤8,执行如下固定区域内变速的处理:减小偏心量R1,提高主驱动源50的旋转速度,并在固定区域内进行直到目标点Pt为止的变速。由此,能够有效灵活运用向旋转半径调节机构4施加的使偏心量减小的方向的力,能够高效地使偏心量下降到目标点Pt,即使不转入空转区域内,也能够进行平稳的变速。
当在步骤9中未向旋转半径调节机构4施加使偏心量R1减小的方向的力的情况下,在步骤7分开,执行如下空转区域内变速的处理:从当前点Ps2,使偏心量R1转入空转区域内,直到规定的偏心量为止,然后增加旋转速度,直到到达目标点Pt为止。
本实施方式的图8的步骤3为区域判定部100的处理,步骤1为目标半径设定部110和目标驱动力设定部120的处理,步骤4和步骤9对应于缩径力判定部130。此外,图8的流程图对应于变速方法决定部140。
图6示出了以本实施方式的动力传递装置中的主驱动源50的旋转速度(转速,单位例如为[rpm])和旋转半径调节机构4的偏心量R1(旋转半径,单位例如为[mm])为坐标轴的正交坐标系。实线的曲线表示空转区域与固定区域的边界线L。在图6中,以边界线L为分界,左下方向为空转区域,附图右上方向为固定区域。此外,如图7所示,边界线L以车辆的行驶速度越大则空转区域越放大的方式,变化为La、Lb、Lc。
此外,在图6所示的正交坐标系中,将根据当前的主驱动源50的旋转速度和当前的偏心量R1求出的点定义为当前点,将根据目标旋转速度与目标偏心量R1求出的点定义为目标点。而且,在图6中,Ps1表示当前点在固定区域内的情况下的点,在说明中将该Ps1的点定义为固定内当前点。此外,Ps2表示当前点为空转区域内的情况下的点,在说明中将该Ps2的点定义为空转内当前点。Pt为目标点。
而且,在图6中,C1为如下控制路径:从固定内当前点Ps1起,不通过空转区域内,而在固定区域内变速到目标点Pt。此外,C1’为以如下方式控制偏心量R1和主驱动源50的旋转速度的情况下的控制路径:从固定内当前点Ps1起,将偏心量R1控制为通过空转区域内而直到目标偏心量附近,然后达到目标点。
此外,在图6中,C2为如下控制偏心量R1和主驱动源50的旋转速度的情况下的控制路径:从空转内当前点Ps2起,维持旋转半径,提高主驱动源50的旋转速度,转入固定区域内,然后,在固定区域内到达目标点。此外,C2’为以如下方式控制偏心量R1和主驱动源50的旋转速度的情况下的控制路径:从空转内当前点Ps2起,在空转区域内将偏心量R1控制到目标偏心量附近,然后到达目标点。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如下情况:由输入部2和凸轮盘5构成凸轮轴51,凸轮轴51通过具有与凸轮盘5的贯通孔5a相连而构成的贯穿插入孔60。但是,本发明的凸轮轴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使输入部构成为具有一端开口而另一端封闭的形状的贯穿插入孔的中空轴状,能够将输入部贯穿插入到圆盘状的凸轮盘中,使贯通孔形成为比第1实施方式大,使凸轮盘与构成为中空轴状的输入部的外周面进行花键联结。
在该情况下,在由中空轴构成的输入部中,与凸轮盘的缺口孔对应地设置有缺口孔。进而,插入到输入部内的小齿轮经由输入部的缺口孔和凸轮盘的缺口孔与旋转盘的内齿啮合。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单向离合器17作为单向旋转阻止机构,但本发明的单向旋转阻止机构不限于此,也可以由如下双向离合器构成:该双向离合器构成为能够自如地切换可从摆动杆18向输出轴3传递扭矩的摆动杆18相对于输出轴3的旋转方向。
标号说明
1无级变速器
2输入部
3输出轴
4旋转半径调节机构
5凸轮盘(凸轮部)
5a贯通孔
5b缺口孔
5c一体型凸轮部
6旋转盘(旋转部)
6a接受孔(内周部)
6b内齿
8差动机构(游星齿轮机构)
12分段小齿轮
14调节用驱动源(电动机)
15连杆
15a大径环状部
15b小径环状部
16连杆轴承
17单向离合器
18摆动杆
18a摆动端部
18b突片
18c插入孔
19联结销
20曲柄连杆机构(四节杆机构)
40控制部
41输入侧旋转速度检测部
42输出侧旋转速度检测部
43节气门开度检测部
51凸轮轴
60贯穿插入孔
65驱动轮
70小齿轮
72小齿轮轴
74轴承
80壳体
100区域判定部
110目标半径设定部
120目标驱动力设定部
130缩径力判定部
140变速方法决定部
150旋转半径差判定部
160当前驱动力判定部
P1旋转中心轴线
P2凸轮盘的中心点
P3旋转盘的中心点
RaP1与P2的距离
RbP2与P3的距离
R1偏心量(旋转半径,P1与P3的距离)

Claims (4)

1.一种动力传递装置,其通过调节旋转半径调节机构的旋转半径而自如地变更变速比,所述动力传递装置具有:
输入部,其通过主驱动源的驱动力的传递而旋转;
输出轴,其与该输入部的旋转中心轴线平行地配置;以及
曲柄连杆机构,其具有轴支承于该输出轴的摆动杆,将所述输入部的旋转运动变换为所述摆动杆的摆动运动;
单向旋转阻止机构,其能够切换为固定状态和空转状态中的任意状态,其中,所述固定状态为:在所述摆动杆欲相对于所述输出轴朝一个方向相对旋转时,使所述摆动杆固定于所述输出轴,所述空转状态为:在所述摆动杆欲相对于所述输出轴朝另一个方向相对旋转时,使所述摆动杆相对于所述输出轴空转,
所述曲柄连杆机构具有自如地调节旋转半径的旋转半径调节机构,
所述动力传递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动力传递装置具有控制所述旋转半径调节机构的旋转半径的控制部,
该控制部具有:
区域判定部,其根据旋转半径和驱动力,求出所述单向旋转阻止机构为固定状态的固定区域和为空转状态的空转区域;
目标半径设定部,其基于规定的车辆信息设定目标旋转半径;
目标驱动力设定部,其基于规定的车辆信息设定目标驱动力;
缩径力判定部,其判定向所述旋转半径调节机构施加的力是否为使旋转半径缩小的缩径方向的力;以及
变速方法决定部,在以旋转半径和驱动力为坐标轴的坐标系中,将基于当前的旋转半径和驱动力设定的点定义为当前点,将基于所述目标旋转半径和所述目标驱动力设定的点定义为目标点,该变速方法决定部决定固定区域内变速和空转区域内变速中的任意变速,其中,所述固定区域内变速为:在所述目标旋转半径小于当前的旋转半径且从所述当前点变速到所述目标点时,在所述固定区域内进行变速,所述空转区域内变速为:以通过所述空转区域内、接近所述目标点的方式进行变速,
在由所述缩径力判定部判定为向所述旋转半径调节机构施加了使旋转半径缩小的缩径方向的力的情况下,该变速方法决定部选择所述固定区域内变速。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部具有:
旋转半径差判定部,其求出当前的旋转半径与目标旋转半径之差,判定旋转半径之差是否为规定的值以下;以及
当前驱动力判定部,其判定当前的驱动力是否为规定的值以上,
在所述当前点为所述固定区域内的时候,在由所述旋转半径差判定部判定为旋转半径之差为规定的值以下的情况下,或者在由所述当前驱动力判定部判定为当前的驱动力为规定的值以上的情况下,所述变速方法决定部选择所述固定区域内变速。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动力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部具有:
旋转半径差判定部,其求出当前的旋转半径与目标旋转半径之差,判定旋转半径之差是否为规定的值以下;以及
当前驱动力判定部,其判定当前的驱动力是否为规定的值以上,
在由所述缩径力判定部判定为未向所述旋转半径调节机构施加使旋转半径缩小的缩径方向的力、且由所述旋转半径差判定部判定为旋转半径之差超过规定的值、且由所述当前驱动力判定部判定为当前的驱动力小于规定的值的情况下,所述变速方法决定部选择所述空转区域内变速。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部具有:
旋转半径差判定部,其求出当前的旋转半径与目标旋转半径之差,判定旋转半径之差是否为规定的值以下;以及
当前驱动力判定部,其判定当前的驱动力是否为规定的值以上,
在由所述缩径力判定部判定为未向所述旋转半径调节机构施加使旋转半径缩小的缩径方向的力、且由所述旋转半径差判定部判定为旋转半径之差超过规定的值、且由所述当前驱动力判定部判定为当前的驱动力小于规定的值的情况下,所述变速方法决定部选择所述空转区域内变速。
CN201480024037.6A 2013-07-01 2014-05-19 动力传递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520979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138468 2013-07-01
JP2013-138468 2013-07-01
PCT/JP2014/063218 WO2015001859A1 (ja) 2013-07-01 2014-05-19 動力伝達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209797A true CN105209797A (zh) 2015-12-30
CN105209797B CN105209797B (zh) 2017-04-12

Family

ID=5214345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80024037.6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5209797B (zh) 2013-07-01 2014-05-19 动力传递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WO2015001859A1 (zh)
CN (1) CN105209797B (zh)
WO (1) WO2015001859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785143A (zh) * 2019-05-20 2021-12-10 日产自动车株式会社 变速控制方法以及变速控制系统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090635B2 (ja) * 2014-11-14 2017-03-08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用動力伝達装置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2215228A (ja) * 2011-03-31 2012-11-08 Honda Motor Co Ltd 車両用動力伝達装置の制御装置
JP2013001190A (ja) * 2011-06-14 2013-01-07 Honda Motor Co Ltd 駆動制御装置及び駆動制御方法
JP2013047492A (ja) * 2011-08-29 2013-03-07 Honda Motor Co Ltd 駆動制御装置及び駆動制御方法
JP2013061043A (ja) * 2011-09-14 2013-04-04 Honda Motor Co Ltd 変速比制御装置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2215228A (ja) * 2011-03-31 2012-11-08 Honda Motor Co Ltd 車両用動力伝達装置の制御装置
JP2013001190A (ja) * 2011-06-14 2013-01-07 Honda Motor Co Ltd 駆動制御装置及び駆動制御方法
JP2013047492A (ja) * 2011-08-29 2013-03-07 Honda Motor Co Ltd 駆動制御装置及び駆動制御方法
JP2013061043A (ja) * 2011-09-14 2013-04-04 Honda Motor Co Ltd 変速比制御装置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785143A (zh) * 2019-05-20 2021-12-10 日产自动车株式会社 变速控制方法以及变速控制系统
CN113785143B (zh) * 2019-05-20 2022-08-26 日产自动车株式会社 变速控制方法以及变速控制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WO2015001859A1 (ja) 2017-02-23
WO2015001859A1 (ja) 2015-01-08
CN105209797B (zh) 2017-04-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209797A (zh) 动力传递装置
CN106369118B (zh) 无级变速装置
JP5982563B2 (ja) 無段変速機
CN105247253B (zh) 动力传递装置
CN104763786A (zh) 无级变速器
CN106662240B (zh) 变速器
CN104421419B (zh) 动力传递装置
CN105723120A (zh) 无级变速器
CN105276008B (zh) 径向推力轴承的预紧力调节结构以及使用其的无级变速器
CN104948697B (zh) 无级变速器
CN104234849B (zh) 动力传递装置
CN105317953A (zh) 无级变速器的变速控制装置
JP6178915B2 (ja) 無段変速機
JP2015021558A (ja) 無段変速機
JP6105362B2 (ja) 無段変速機
CN104648118B (zh) 动力传递装置
CN104896069B (zh) 变速器的安装结构
CN104776182B (zh) 无级变速器
CN105723128B (zh) 动力传递装置
CN107013652B (zh) 无级变速装置
CN107013653B (zh) 无级变速装置
CN105659004B (zh) 动力传递装置
CN105003611B (zh) 驱动力传递装置
JP2015209899A (ja) 無段変速機
JP2014234908A (ja) 動力伝達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7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