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169067A - 一种通便润肠的大黄口服液及其制备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通便润肠的大黄口服液及其制备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169067A
CN105169067A CN201510657550.5A CN201510657550A CN105169067A CN 105169067 A CN105169067 A CN 105169067A CN 201510657550 A CN201510657550 A CN 201510657550A CN 105169067 A CN105169067 A CN 10516906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arts
radix
rhizoma rhei
constipation
rhizoma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657550.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赵玉妹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Qingdao Hengbo Instru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Qingdao Hengbo Instru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Qingdao Hengbo Instru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Qingdao Hengbo Instru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510657550.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5169067A/zh
Publication of CN10516906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16906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Landscapes

  • Medicines Containing Plant Substances (AREA)

Abstract

一种通便润肠的大黄口服液,包括以下重量份的原料药:大黄10~50份,鸡内金10~20份,生地10~20份,车前子10~20份,山楂10~20份,白茅根10~20份,枳壳10~20份,荷叶10~20份,火麻仁10~20份,绞股蓝10~20份,桑葚10~20份,栀子10~20份,香附10~20份,当归10~20份,陈皮10~20份,夏枯草10~20份,白术10~20份,紫苏10~20份。大黄具有泻热通肠、凉血解毒,逐瘀通经的功效。本发明具有导泻、利胆、保肝、抗溃疡、抗菌、抗病毒等作用,但大黄口味清苦,味道不易让人接受。

Description

一种通便润肠的大黄口服液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含有来源于植物组份的减肥保健品,特别涉及一种用于通便润肠的大黄口服液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中医认为便秘是大便秘结不通,排便时间延长或欲大便而艰涩不畅的一种病证。在我国古代医学中,便秘有很多名称,如“大便难”、“后不利”、“脾约”、“闭”、“阴结”、“阳结”、“大便秘”、“大便燥结”、“肠结”等。
古代医家对便秘的产生原因有许多论述,认为引起便秘的原因很多,其中,便秘与肾、脾、胃、大肠、肺、气血津液、寒热虚实等均有关。历代医家认为:在水谷传化过程中,胃主受纳,腐熟水谷,其气下行;脾主运化,其气上行,小肠“受盛”经脾胃作用后的水谷进行泌别清浊;大肠传导糟粕。所以,胃的腐熟失常与气失和降,脾的运化失司及清气不升,小肠的泌别失职,大肠的传导异常,均可引起大便异常。肾主液,肺主气,当肾虚肺燥时也可引起大便秘结。历代医书中,对此论述很多:“大便秘结,肾病者也。经曰,北方黑水,入通于肾,开窍于二阴,盖以肾主五液。津液甚,则大便调和。”“若饥饱失节,劳役过度,损伤胃气及食辛热味厚之物而助火邪,伏于血中,耗散真阴,津液亏少,故大便燥结。然燥结之病不一,有热燥,有风燥,有阳结,有阴结,又有年老气虚,津液不足而燥结者。”以上论述非常重视肾阴亏虚、津液不足、胃气受损等因素。有关热与寒可致便秘的论述也很多:“大便不通者,由三焦五脏不和,冷热之气不调,热气偏入肠胃,津液竭燥,故令糟粕否结,壅塞不通也。”“闷俗作秘,大便涩滞也,热耗其液,则粪坚结而大肠燥涩紧敛故也。”“手足冷,大便秘,小便赤,或大便黑色,脉沉而滑……此名阳证似阴也。”而清代医家则提出了便秘与肺燥有关的观点:“大便闭结,人以为大肠燥甚,谁知是肺气燥乎?肺燥则清肃之气不能下行于大肠。”更有医家提出便秘与房事、饮食、七情等均有关的论述:“原其所由,皆房劳过度,饮食失节,或恣饮酒浆,过食辛热,饮食之火起于脾胃,淫欲之火起于命门,以致火盛水亏,津液不生,故传道失常,渐成结燥之证。”提出“虫积”、“七情气闭”、“痰滞不通”、“药石毒”、“脏寒”、“血液枯”等均可导致便秘,从而更充实了便秘的病因学说。
中医对便秘的治疗亦有较深的研究。治疗上提出了不可妄用攻下,“……大抵治病必究其源,不可一概用巴豆、牵牛之类下之,损其津液,燥结愈甚。”“如妄以峻利药逐之,则津液走,气血耗,虽暂通而即秘矣。”明代医家李中梓提出妄用攻下之害:“每见江湖方士,轻用硝黄者十伤四五,轻用巴豆者十伤七八,不可不谨也,或久而愈结,或变为肺痿吐脓血,或饮食不进而死。”因此治病必须求本。除药物治疗外,清代医家还注重利用导引术治疗便秘,保生秘要曰:“以舌顶上腭,守悬雍,静念而液自生,俟满口,赤龙搅动,频漱频吞,所降直下丹田,又守静咽数日,大肠自润,行后功效。”
中医很重视便秘对人体的影响,早在汉代,医家便提出腑气不通致衰的理论:“欲得长生,肠中常清,欲得不死,肠中无滓。”“五味入口,即入胃,留毒不散,积聚既久,致伤冲和,诸病生焉。”说明了保护大便通畅,易延年益寿这个道理。因此,一旦患了便秘,要立即找出原因,及时治疗,以免后患。
我国古代医家对便秘的分类法较多,如《伤寒论》将便秘分为“阴结”、“阳结”、“脾约”、“津竭”等;后世医家又有风秘、气秘、湿秘、寒秘、热秘、冷秘、虚秘、热燥、风燥之分。后又因立名太繁,又将便秘以阴结和阳结来概括:有火者为阳结,无火者为阴结。现代中医内科著作中,多将便秘分为热秘、冷秘、气秘、虚秘(又包括气虚便秘、血虚便秘、气血俱虚便秘)。
1、所谓热秘,是指由于胃肠积热,即燥热内结,耗伤津液,使大肠传导失润,大便干结而引起的便秘。热秘好发于素体阳盛,嗜酒、喜食辛辣食物,或热病之后的人。
2、所谓气秘是指由于气机郁滞,通降失职,使糟粕内停,不能下行所致的便秘。气秘多发于忧愁、思虑过度、情志不畅或久坐不少动的人。气秘和热秘均属于实证便秘。
3、所谓冷秘是指由于阳气虚衰,阴寒内生,致阳气不通,肠道传送无力,大便艰涩所致的便秘。冷秘多发于年老体衰及久病者。
4、所谓虚秘即虚证所致的便秘,是由于劳倦、饮食内伤或产后、病后以及年老体虚,气血两亏,气虚则大肠传送无力,血虚则津液不能滋润大肠,而导致大便排出困难,以致秘结不通。虚秘分为气虚便秘、血虚便秘以及气血俱虚便秘三类。
中医认为便秘的基本病机是什么?饮食入胃,经过脾胃运化,吸收其精华之后,所剩糟粕由大肠传送而出,即为大便。如大肠传导功能失常,粪便在肠内停留时间过长,粪质干燥或坚硬,即可形成便秘之病。
祖国医学认为,便秘的基本病变,虽属大肠传导失常,但与脾胃肝肾等脏腑的功能失调有关。如阳明胃热过盛,热灼津液,津伤液耗,肠道失润;脾气不足,则气虚而传送无力;肝气郁结,气机壅滞,则“气内滞而物不行”,或气郁化火,火邪伤津,亦可使肠道失润;肾开窍于二阴而恶燥,又主五液,肾阴不足,则肠失濡润,肾阳不足,则阴寒凝滞,津液不通。故四者功能失调,皆为便秘之由。
便秘一病,可概括为寒热虚实四个方面。肠胃积热者属热秘;气机郁滞或饮食积滞,腑气不通者属实秘;气血亏虚者,则为虚秘;而阴寒凝滞,滞液不行者,称冷秘或寒秘。四者之中,又以虚实为纲,如热秘、气秘属实,虚秘、冷秘属虚。而寒热虚实之间,常互相兼挟或演变。如热秘误治或失治,经久不愈,津液日耗,进损肾阴,而致津液不足,大肠失润,其病由实转虚。气机郁滞,日久化火,则气结与热结并见。气血虚弱者,易受饮食所伤,或情志怫郁,则虚实相兼。冷秘者,乃阳虚阴寒凝滞,但若温燥太过,耗其津液,或阳损及阴,可见阴阳并虚之证。总之,大肠的传导功能失常是便秘发生的主要机理。
热秘的发生多由于素体阳盛或饮食辛辣厚味,或热病之后,燥热内结,灼伤津液,腑气不通,而致肠道郁热,失于濡润。其主要见症及辨证要点是内热症比较明显,大便干结,腹部胀满,按之疼痛,口干口臭,舌质红,苔黄燥,脉象滑而数。另外,还可兼见一些内热症,如小便短赤、口舌生疮、身热面赤等症。
大黄是多种蓼科大黄属的多年生植物的合称,也是中药材的名称。在中国地区的文献里,“大黄”指的往往是马蹄大黄。在中国,大黄主要作药用,但在欧洲及中东,他们的大黄往往指另外几个作食用的大黄属品种,茎红色,气清香,味苦而微涩,嚼之粘牙,有砂粒感。秋末茎叶枯萎或次春发芽前采挖。除去细根,刮去外皮,切瓣或段,绳穿成串干燥或直接干燥。中药大黄具有攻积滞、清湿热、泻火、凉血、祛瘀、解毒等功效。
大黄中具有致泻作用的主要成分是蒽醌甙及双蒽酮甙,其泻下作用较其相应甙元作用为强.蒽醌甙有:大黄酚-1-葡萄糖甙(Chrysophanol-1-monoglucoside)或大黄酚甙(Chrysophaein)、大黄素-6-葡萄糖甙(Emodin--6-monoglucoside)、芦荟大黄素-8-葡萄糖甙(Aloe-emodin-8-monoglucoside)、大黄素甲醚葡萄糖甙(Physcionmonoglucoside)、大黄酸-8-葡萄糖甙(Rhein-8-monoglucoside);掌叶大黄中还含有大黄素双葡萄糖甙(Emodindiglucosi-de)、芦荟大黄素双葡萄糖甙(Aloe-emodindiglucosi-de)、大黄酚双葡萄糖甙(Chrysophanoldiglucoside)。双蒽酮甙有番泻甙A、B、C、D、E、F(SennosideA、B、C、D、E、F).大黄的致泻效力与其中的结合性大黄酸含量成正比,游离的蒽醌类成分无致泻作用.番泻甙的泻下作用较蒽醌甙为强,但含量则远较后者为少。
游离型蒽醌类主要有:大黄酚(Chrysophanol)、大黄素(Emodin)、大黄素甲醚(Physcion)、芦荟大黄素(Aloe-emodin)、大黄酸(Rhein)。大黄又含有大黄鞣酸(Rheumtannicacids)及其相关物质,如没食子酸(Gallicacid)、儿茶精(Cate-chin)、大黄四聚素(Tetrarin)。此类物质有止泻作用。
此外,大黄尚含有脂肪酸、草酸钙、葡萄糖、果糖和淀粉。大黄根状茎含大黄酸、大黄素、大黄酚、芦荟大黄素、大黄素甲醚等游离蒽醌衍生物,均无致泻作用。另含以上物质的葡萄糖苷及白术苷A、B、C等结合状蒽醌衍生物,均有致泻作用。此外尚含鞣质等。大黄根状茎及根有清热泻下、破积去瘀、抗菌消炎等作用。生用为峻下药,炮制后使用为缓下药。炒炭后又可用于止血。小剂量服用时有健胃、收敛作用。大黄含有蒽甙,故呈黄色,有通便之效。又含近40%的草酸钙,故多硬渣。其他成分还有大黄素、胶质、树脂、大黄酸、大黄泻脂和具收敛性的大黄鞣酸。
大黄的有效成分口服后,在消化道内被细菌代谢为具有生物活性的代谢产物而发挥泻下作用.亦有研究证明:大黄发挥泻下作用的另一途径是番泻甙由小肠吸收后,经肝脏转化为甙元,再刺激胃壁神经丛而引起大肠蠕动致泻,同时一部分以原型或甙元随血转运到大肠,刺激黏膜下神经丛和更深部肌肉神经丛等,使肠运动亢进,引起泻下.大黄的泻下成分能排泄于乳汁中,乳妇服用后可影响乳婴,引起婴儿腹泻.
大黄具有兴奋和抑制胃肠的双重作用,前者的物质基础是番泻甙,后者的物质基础是鞣质类,实验表明:大黄汤对小鼠的胃肠道初期呈运动亢进,后期呈运动抑制。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大黄中所含之鞣质对胃肠运动有抑制作用,故在产生泻下作用后可出现便秘。大剂量使用大黄(1~5g)时,产生泻下作用;小剂量使用大黄(0.05~0.3g)时则出现便秘,其机制与大黄中所含鞣质的收敛作用掩盖了含量过少的泻下成分的作用有关。
现在市面上出售的各种通便润肠品,药品鱼龙混杂,大多数只是单纯的泻药,让人大量脱水,造成人身体的巨大伤害,因此,寻找健康有效的减肥方法具有很现实的重要意义,安全有效的减肥活性物质一直是人们期待解决肥胖问题的关键。中药减肥,具有无毒、能被生物体完全吸收的优点,是我们研究的主要方向。大黄口味清苦,味道不易让人接受。现在市场迫切需要开发一种有降血脂、抗菌、降血糖、抗氧化作用,并能干扰机体对脂肪的吸收,促进摄入的脂肪排出体外的减肥产品,并具有无毒、能被生物体完全吸收的优点。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现在市场的大多数通便润肠产品鱼龙混杂,绝大多数只是单纯的泻药,让人大量脱水,造成人体重减轻的假象。但会给人身体造成巨大伤害,因此,寻找健康有效的通便润肠方法具有很现实的重要意义。现代医学研究,大黄为常用中药,具有泻热通肠、凉血解毒,逐瘀通经的功效。用于实热便秘,积滞腹痛,泻痢不爽,湿热黄疸,血热吐衄,目赤,咽肿,肠痈腹痛,痈肿疔疮,瘀血经闭,跌扑损伤。熟大黄泻下力缓,泻炎解毒。用于火毒疮疡。大黄炭凉血化瘀止血。用于血热有瘀出血症。现代医学证明,该品具有导泻、利胆、保肝、抗溃疡、抗菌、抗病毒等作用,但大黄口味清苦,味道不易让人接受。本发明加上一些活血化瘀,对脂肪和血清甘油三酯均有明显降低作用的中药材,改善了口感,较好的达到降脂减肥、通便润肠的功效。
为解决上述技术难题,本发明提供一种通便润肠的大黄口服液,其所述通便润肠的大黄口服液包括以下重量份的原料药:大黄10~50份,鸡内金10~20份,生地10~20份,车前子10~20份,山楂10~20份,白茅根10~20份,枳壳10~20份,荷叶10~20份,火麻仁10~20份,绞股蓝10~20份,桑葚10~20份,栀子10~20份,香附10~20份,当归10~20份,陈皮10~20份,夏枯草10~20份,白术10~20份,紫苏10~20份。
所述大黄通便润肠口服液,其所述通便润肠的大黄口服液中各种原料的重量份数可以为:大黄10~30份,鸡内金10~15份,生地10~15份,车前子10~15份,山楂10~15份,白茅根10~15份,枳壳10~15份,荷叶10~15份,火麻仁10~15份,绞股蓝10~20份,桑葚10~20份,栀子10~20份,香附10~20份,当归10~20份,陈皮10~20份,夏枯草10~20份,白术10~20份,紫苏10~20份。。
所述通便润肠的大黄口服液,其所述大黄通减肥便口服液中各种原料的重量份数还可以为:大黄10~40份,鸡内金10~20份,生地10~20份,车前子10~20份,山楂10~20份,白茅根10~20份,枳壳10~20份,荷叶10~20份,火麻仁10~20份,绞股蓝10~15份,桑葚10~15份,栀子10~15份,香附10~15份,当归10~15份,陈皮10~15份,夏枯草10~15份,白术10~15份,紫苏10~15份。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所述通便润肠的大黄口服液的制备方法,其所述通便润肠的大黄口服液的制备步骤包括以下方面:
a.大黄的制备,加乙醇提取,作为组分1;
b.将所述其他原料放入乙醇中提取2次,作为组分2;
c.再将2种组分混合浓缩;杀菌消毒后装瓶。
所述步骤a中,可以在秋末茎叶枯萎或次春发芽前采挖大黄,除去细根,刮去外皮,切瓣或段,绳穿成串干燥或直接干燥,取出后自然晾干,放入10倍量乙醇中,浸泡1-2小时,加热提取2次,每次1-2小时,去上清液,合并提取液,100-120目滤过,再经截流分子量为5000-10000的超滤柱超滤,超滤液减压浓缩相对密度为80℃时1.05的滤液,作为组分1。
所述步骤b中,可以将其余原料药放入占其质量的10倍量乙醇中,浸泡1-2小时,开始加热提取2次,每次1-2小时,去上清液,合并提取液,用100-120目滤过,再经截流分子量为5000-10000的超滤柱超滤,超滤液减压浓缩为相对密度为80℃时1.05的滤液,作为组分2。
所述步骤c中,可以将上述两种组分混合后,置入双效真空浓缩器中,浓缩至90℃时相对密度为1.25的浓缩液,置0~5℃低温冷藏24小时;将冷藏液加0.3%的助滤剂硅藻土,过滤,滤液再置入双效真空浓缩器中,浓缩至每1ml含0.1g生药量,然后加糊精,紫外线杀菌后装瓶。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也提供一种所述通便润肠的大黄口服液的制备方法,所述大黄口服液的制备步骤还可以包括以下步骤:
a.将大黄制备成熟大黄,加水提取,作为组分1;
b.将大黄提取后残渣与所述其余原料药一起加水浸泡、提取2次作为组分2;
c.将组分1、组分2混合浓缩后加蜂蜜调和,紫外线消毒杀菌后装瓶。
所述步骤a中,可以在秋末茎叶枯萎或次春发芽前采挖,除去细根,刮去外皮,切瓣或段,绳穿成串干燥或直接干燥,取切成小块的生大黄,用黄酒拌匀,放蒸笼内蒸制,或置罐内密封,坐水锅中,隔水蒸透,取出晒干,按上法反复蒸制2~3次者,干燥成熟大黄,然后将干燥后的熟大黄片加水,然后放入提取罐加热提取2次,每次1-2小时,去上清液,合并提取液,100-120目滤过,再经截流分子量为5000-10000的超滤柱超滤,超滤液减压浓缩相对密度为80℃时1.06的浸膏,作为组分1;所述步骤b中,可以将提取的大黄渣滓与所述其余原料一起放入占其质量5-10倍量水中,浸泡1-2小时,加热提取2次,每次1-2小时,去上清液,合并提取液,100-120目滤过,将2次提取液合并静置,减压并浓缩至药液浓度为0.6g生药/mL,抽滤后,滤液的相对密度约为20℃时1.08;减压至0.03-0.08MPa,温度保持在60-80℃,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20,温度至60℃-70℃的浸膏,作为组分2。
所述步骤c中,可以将组分1与组分2混合后放入减压浓缩罐内,减压回收乙醇,浓缩至药液浓度为0.1g生药/mL,抽滤至滤液的相对密度为20℃时1.06;上述滤液经体积为10L的大孔吸附树脂柱吸附后,用10倍树脂柱体积的去离子水或蒸馏水洗脱,再用5倍树脂柱体积的95%乙醇洗脱,收集乙醇洗脱液,去除溶剂,再调和蜂蜜,紫外线消毒杀菌后装瓶。
本发明有益的技术效果在于,本发明具有无毒、能被生物体完全吸收的优点。现代医学研究,中药大黄具有攻积滞、清湿热、泻火、凉血、祛瘀、解毒等功效。所含大黄素、大黄酚对人体有平喘、利胆、保肝、降压作用,并有一定抗菌、消炎功效。但大黄口味清苦,味道不易让人接受。本发明加上一些活血化瘀,对脂肪和血清甘油三酯均有明显降低作用的中药材,改善了口感,较好的达到降脂减肥、通便润肠的功效。所含大黄素、大黄酚对人体有平喘、利胆、保肝、降压作用,并有一定抗菌、消炎功效。但大黄口味清苦,味道不易让人接受。本发明加上一些活血化瘀,对脂肪和血清甘油三酯均有明显降低作用的中药材,改善了口感,较好的达到降脂减肥、通便润肠的功效。
具体实施方式
中医认为便秘的基本病机是什么?饮食入胃,经过脾胃运化,吸收其精华之后,所剩糟粕由大肠传送而出,即为大便。如大肠传导功能失常,粪便在肠内停留时间过长,粪质干燥或坚硬,即可形成便秘之病。
祖国医学认为,便秘的基本病变,虽属大肠传导失常,但与脾胃肝肾等脏腑的功能失调有关。如阳明胃热过盛,热灼津液,津伤液耗,肠道失润;脾气不足,则气虚而传送无力;肝气郁结,气机壅滞,则“气内滞而物不行”,或气郁化火,火邪伤津,亦可使肠道失润;肾开窍于二阴而恶燥,又主五液,肾阴不足,则肠失濡润,肾阳不足,则阴寒凝滞,津液不通。故四者功能失调,皆为便秘之由。
便秘一病,可概括为寒热虚实四个方面。肠胃积热者属热秘;气机郁滞或饮食积滞,腑气不通者属实秘;气血亏虚者,则为虚秘;而阴寒凝滞,滞液不行者,称冷秘或寒秘。四者之中,又以虚实为纲,如热秘、气秘属实,虚秘、冷秘属虚。而寒热虚实之间,常互相兼挟或演变。如热秘误治或失治,经久不愈,津液日耗,进损肾阴,而致津液不足,大肠失润,其病由实转虚。气机郁滞,日久化火,则气结与热结并见。气血虚弱者,易受饮食所伤,或情志怫郁,则虚实相兼。冷秘者,乃阳虚阴寒凝滞,但若温燥太过,耗其津液,或阳损及阴,可见阴阳并虚之证。总之,大肠的传导功能失常是便秘发生的主要机理。
大黄为常用中药,具有泻热通肠、凉血解毒,逐瘀通经的功效。用于实热便秘,积滞腹痛,泻痢不爽,湿热黄疸,血热吐衄,目赤,咽肿,肠痈腹痛,痈肿疔疮,瘀血经闭,跌扑损伤。熟大黄泻下力缓,泻炎解毒。用于火毒疮疡。大黄炭凉血化瘀止血。用于血热有瘀出血症。现代医学证明,该品具有导泻、利胆、保肝、抗溃疡、抗菌、抗病毒等作用。
大黄素(emodin)在进行二年的口饲大黄素实验研究中,大黄素在280,830,2500ppm食物含量中,对F344/N雄性大鼠无致癌性,对F344/N雌性大鼠有可能诱发Zymmbal腺癌的发生,对B6C3F1雄性小鼠,有可能发生少见的肾小管赘生物(renaltubleneoplasms),但发生率较低;大黄素在312,625,1250ppm食物含量下,B6C3F1雌性小鼠未发现有致癌性的证据。大黄素可导致雄性大鼠肾小管透明滴(renaltublehyalinedroplets)和染色(pigmentation)的发生率增加,可导致雌性大鼠肾小管透明滴的发生率增加,可导致雌雄大鼠肾小管染色的严重性增大,可导致雌雄小鼠肾小管染色的发生率增加,导致雌性小鼠肾病的发生率增加。蒽醌(Anthraquinone)通过两年给药研究表明,基于肾小管腺瘤(renaltubuleadenoma)、肾脏和膀胱迁移性上皮细胞乳头瘤(transitionalepithelialpapillomas)的发生率增加,表明蒽醌对雄性F344/N大鼠具有致癌性。肝细胞瘤的发生与给予蒽醌有关。基于肾小管腺瘤的发生率增加,表明蒽醌对雌性F344/N大鼠具有致癌性。膀胱移行性上皮细胞乳头瘤或/和癌的发生率以及在雌性大鼠出现的肝细胞腺瘤均与使用蒽醌有关。有明显的证据表明蒽醌可增加雄性和雌性B6C3F1小鼠肝癌的发生率。在雄性和雌性小鼠上的甲状腺滤泡细胞瘤(Thyroidglandfollicularcellneoplasms)的产生可能与蒽醌的使用有关。使用蒽醌两年,可引起雄性和雌性大鼠肾、肝、脾、骨髓非肿瘤性损害增加,可引起雄性和雌性小鼠肝、膀胱和脾非肿瘤性损害增加,也可导致雄性小鼠甲状腺和肾脏的非肿瘤性损害。使用蒽醌可使雄性和雌性大鼠单核细胞性白血病的发生率减少。
大黄一般被认为毒性较低,临床应用比较安全。但服用过量可引起中毒,尤其是后下大黄毒性较大,可起恶心、呕吐、头昏、腹绞痛、黄疸等。曾有报道,30名受试者每日服大黄3次,每次3g,共5日,所有受试者均产生一系列胃肠反应,主要表现为腹泻、腹痛、呕吐、恶心、肠鸣,其中3例因严重腹泻、腹痛、呕吐而被迫卧床休息,经对症处理后缓解。国外曾报道1例长期服蒽醌类泻药,导致结肠膨胀,手术切除结肠标本可见变黑,肌层神经元消失,平滑肌萎缩。长期服用蒽醌类泻药还可能引起肝硬化和电解质紊乱(低血钾)。大黄的临床毒副作用除主要引起消化系统症状外,还可引起动物实验结果一致的免疫抑制作用。报道正常人(男12,女11),年龄自24-66岁,分3组每晨服大黄醇提片9片(每片相当于原生药1g)共服7日,IgA、IgG、IgM均较服药前降低,白细胞移动抑制试验降低(P<0.05),C3补体和总补体也降低(P<0.001),但淋巴细胞转化试验无变化。服5片组在dl4所测定的IgA、IgG、IgM均降低(P<0.02-0.001),C3补体及总补体也降低(P<0.05),而淋巴细胞转化率升高(P<0.001)。服2.5片组在dl4与服药比较:IgA、IgG、IgM均降低(P<0.05-0.001)、C3补体与补体也降低(P<0.001),而淋巴细胞转化率上升(P<0.05)。然而这些数值的变化均在正常范围之内,因而没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提示短期服用较大量的大黄不会明显降低免疫功能。
荷叶含有莲碱(Roemerine)、原荷叶碱(Pronuciferine)和荷叶碱(Nuciferine)等多种生物碱及维生素C、多糖。有清热解毒、凉血、止血的作用。有清暑利湿、升发清阳、凉血止血等功效。现代研究表明,荷叶也有降血脂作用,所以很多减肥、降脂、祛痘产品中都含有荷叶。主治暑热烦渴,头痛眩晕,水肿,食少腹胀,泻痢,白带,脱肛,吐血,衄血,咯血,便血,崩漏,产后恶露不净,损伤瘀血。
绞股蓝经现代医学研究发现,绞股蓝主要有效成分为多糖类、黄酮类、皂苷类及微量元素类,其功效主要是促进人体脂肪类物质代谢、营养人体细胞,同时具有不错的解毒消炎作用,广泛应用于高血脂、脂肪肝、肥胖、便秘、失眠、乙肝、慢性呼吸道炎症(咽喉炎、肠胃炎等)的治疗与通便。
生地:生地也叫生地黄,玄参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地黄RehmanniaglutinosaLibosch.的新鲜或干燥的块根。清热、生津、润燥、滑肠、破瘀、生新、止痛、调经、金疮瘀、凉血、止血;鲜地黄和生地黄的作用是有所不同的。鲜地黄清热生津,可以止血和凉血,经常是用于热病伤阴,吐血、咽喉肿痛、舌绛烦渴、发斑发疹以及衄热等病症。相对于鲜地黄,生地黄是凉血清热,也可以生津,还可以养阴,多用于治疗阴虚内热、骨蒸劳热、舌绛烦渴、发斑发疹等问题。生地性寒,功能为滋阴补肾。不只生津止渴和凉血清热,还对血崩、月经不调、胎动不安、便秘等有作用,凡是血分有热伤阴的人,都可以经常服用。如果想要治疗温热病,可以用生地做清营汤;如果是治疗温病的后期,由于余热还没消尽,应该把生地用来煮青蒿鳖甲汤;另外,针对血热毒盛,斑疹紫黑,温热病严重热入营血的症状,可以服用生地制成的四生丸;一般要养阴生津来治疗内热消渴和便秘的,应该食用生地煮的曾液汤。
玄参清热凉血;滋阴降火;解毒散结。主温热病热和营血;身热;烦渴;舌绛;发斑;骨蒸劳嗽;虚烦不寤;津伤便秘;目涩昏花;咽喉喉肿痛;瘰疬痰核;痈疽疮毒。《本草经疏》:血少目昏,停饮寒热,支满,血虚腹痛,脾虚泄泻,并不宜服。
车前子本品性味甘寒,入肾、膀胱、肝、肺经,功能利水通淋、渗湿止泻、清肝明目、清热化痰,为常用药材。利水,清热,明目,祛痰。治小便不通,淋浊,带下,尿血,暑湿泻痢,咳嗽多痰,湿痹,目赤障翳。《本经》:″主气癃、止痛,利水道小便,除湿痹。″《本草经集注》:″主虚劳。″《别录》:″男子伤中,女子淋沥,不欲食。养肺强阴益精。明目疗赤痛。″:″能去风毒,肝中风热,毒风冲眼目,赤痛障翳,脑痛泪出,去心胸烦热。″
枳壳破气,行痰,消积。治胸膈痰滞,胸痞,胁胀,食积,噫气,呕逆,下痢后重,脱肛,子宫脱垂。《药性论》:治遍身风疹,肌中如麻豆恶痒,主肠风痔疾,心腹结气,两胁胀虚,关膈拥塞。《日华子本草》:健脾开胃,调五脏,下气,止呕逆,消痰。治反胃,霍乱泻痢,消食,破症结痃癖,五膈气,除风明目及肺气水肿,利大小肠,皮肤痒。痔肿可炙熨。
火麻仁味甘,性平,归脾、胃、大肠经,功效润肠通便、润燥杀虫,临床用名有火麻仁、炒火麻仁。味甘,性平。能益脾补虚,养阴润燥,通便。火麻仁含蛋白质、脂肪油、卵磷脂、葡萄糖醛酸、甾醇、钙、镁,维生素B1、B2,脂肪油中含油酸、亚油酸、亚麻酸和大麻酚等成分。用于脚气肿痛;体虚早衰;心阴不足,心悸不安;血虚津伤,肠燥便秘等。本品能刺激肠黏膜,使分泌增加,蠕动加快,减少大肠吸收水分,有泻下作用.因其含脂肪油较多,故为润滑性泻药.
桑葚滋阴养血药;生津药;润肠药。补血滋阴,生津润燥。用于眩晕耳鸣,心悸失眠,须发早白,津伤口渴,内热消渴,血虚便秘。补肝,益肾,熄风,滋液。治肝肾阴亏,消渴,便秘,目暗,耳鸣,瘰疬,关节不利。既可入食,又可入药,中医认为桑葚味甘酸,性微寒,入心、肝、肾经,为滋补强壮、养心益智佳果。具有补血滋阴,生津止渴,润肠燥等功效,主治阴血不足而致的头晕目眩,耳鸣心悸,烦躁失眠,腰膝酸软,须发早白,消渴口干,大便干结等症。
栀子的果实是传统中药,属卫生部颁布的第1批药食两用资源,具有护肝、利胆、降压、镇静、止血、消肿等作用。在中医临床常用于治疗黄疸型肝炎、扭挫伤、高血压、糖尿病等症。栀子的制泻去乙酰车叶草甙酸甲酯有泻下作用,小鼠的半数有效量为0.53g/kg,服用6小时后开始腹泻。羟异栀子甙亦有导泻作用,小鼠口服的半数有效量为1.2g/kg,服后3小时开始作用。栀子甙的导泻作用半数有效量为300mg/kg,服药后3小时起作用。栀子甙酸的导泻作用半数有效量>800mg/kg。
当归,其味甘而重,故专能补血,其气轻而辛,故又能行血,补中有动,行中有补,诚血中之气药,亦血中之圣药。大约佐之以补则补,故能养营养血,补气生精,安五脏,强形体,益神志,凡有形虚损之病,无所不宜。佐之以攻则通,故能祛痛通便,利筋骨,治拘挛、瘫痪、燥、涩等证。营虚而表不解者,佐以柴、葛、麻、桂等剂,大能散表卫热,而表不敛者,佐以大黄之类,又能固表。惟其气辛而动,故欲其静者当避之,性滑善行,大便不固者当避之。凡阴中火盛者,当归能动血,亦非所宜,阴中阳虚者,当归能养血,乃不可少。
陈皮理气健脾,调中,燥湿,化痰。主治脾胃气滞之脘腹胀满或疼痛、消化不良。湿浊阻中之胸闷腹胀、纳呆便溏。痰湿壅肺之咳嗽气喘。故陈皮有三大类作用,一是导胸中寒邪,二破滞气,三益脾胃。这三大作用中,主要作用是行脾胃之气。脾胃主运化水湿,故脾胃之气行则能去湿、健脾、化痰,故又可以说,陈皮温能养脾,辛能醒脾,苦能健脾。由于陈皮主行脾胃之气,脾胃地处中焦,中焦之气通行,使三焦之气也随之涌动。三焦为决渎之官,通行水液,与湿相伴;又为藏府之外府,上及心、肺,下及肝、肾。所以陈皮的作用可宽及所有藏府,遍及全身之湿。从肺而言,则辛散肺气,苦泄肺气,温化寒气,能治痰多咳喘,气壅食停;从心而言,则辛开心气,苦泄心火,温化湿浊,能治胸中烦热,口气哕臭;从肝而言,则辛散肝郁,苦降肝火,温化寒湿,所以它能治肝郁有热,饮停食滞;从肾而言,则辛润肾燥,苦泄肾湿,温和肾气,所以它能治命火不足,饮食不化。当然,种种解释都与湿和脾有关,所以它的药性作用发挥余地比较大,一般理气化痰方中均可使用。如李时珍说:“橘皮苦能泄能燥,辛能散能和,其治百病,总是取其理气燥湿之功。同补药则补,同泻药则泻,同升药则升,同降药则降。”如和白术同用,则有补脾胃的作用,与人参、甘草同用则有补肺气的作用,与杏仁同用则有通降大肠气秘的作用,与桃仁同用则有通润大肠血秘的作用,与半夏同用则有燥湿的作用,与茯苓同用则有祛湿的作用,与陈皮同用则有降气止呕的作用,与干姜同用能温化寒痰,与黄连同用能清除热痰或者直接服用胃肠饮治疗胃肠疾病疗效更好。
鸡内金归脾、胃、小肠、膀胱经。功效健胃消食,涩精止遗,通淋化石。主治用于食积不消,呕吐泻痢,小儿疳积,遗尿,遗精,石淋涩痛,胆胀胁痛。《本草纲目》:消酒积,同豆粉丸服。《滇南本草》:宽中健脾,消食磨胃。治小儿乳食结滞,肚大筋青,痞积疳积。
山楂核果类水果,核质硬,果肉薄,味微酸涩。果可生吃或作果脯果糕,干制后可入药,是中国特有的药果兼用树种,具有降血脂、血压、强心、抗心律不齐等作用,同时也是健脾开胃、消食化滞、活血化痰的良药,对胸膈脾满、疝气、血淤、闭经等症有很好的疗效。山楂内的黄酮类化合物牡荆素,是一种抗癌作用较强的药物,其提取物对抑制体内癌细胞生长、增殖和浸润转移均有一定的作用。
白茅根甘,寒。归肺、胃、膀胱经。凉血止血,清热利尿。主治用于血热吐血,衄血,尿血,热病烦渴,肺热咳嗽,胃热呕吐,湿热黄疸,水肿尿少,热淋涩痛。《本经》:劳伤虚羸,补中益气,除瘀血、血闭寒热,利小便。《别录》:下五淋,除客热在肠胃,止渴坚筋,妇人崩中。久服利人。
香附辛微苦甘,平功能主治:理气解郁,调经止痛。用于肝郁气滞,胸、胁、脘腹胀痛,消化不良,月经不调,经闭痛经,寒疝腹痛,乳房胀痛。《纲目》载其:散时气寒疫,利三焦,解六郁,消饮食积聚,痰饮痞满,跗肿,腹胀,脚气,止心腹、肢体、头、目、齿、耳诸痛,痈疽疮疡,吐血,下血,尿血,妇人崩漏带下,月候不调,胎前产后百病。
夏枯草辛、苦,寒。归肝、胆经。功效:清热泻火,明目,散结消肿。目赤肿痛、头痛眩晕、目珠夜痛。本品苦寒主入肝经,善泻肝火以明目。用治肝火上炎,目赤肿痛,可配桑叶、菊花、决明子等药用。本品清肝明目之中,略兼养肝,配当归、枸杞子,可用于肝阴不足,目珠疼痛,至夜尤甚者;亦可配香附、甘草用,如夏枯草散(《张氏医通》)。瘰疬、瘿瘤。本品味辛能散结,苦寒能泄热,常配贝母、香附等药用以治肝郁化火,痰火凝聚之瘰疬,如夏枯草汤(《外科正宗》);用治瘿瘤,则常配昆布、玄参等用,如夏枯草膏《神农本草经》:“主寒热、瘰疬、鼠瘘、头疮,破症。散瘿结气,脚肿湿痹。”《本草纲目》:“夏枯草治目疼,用砂糖水浸一夜用,取其能解内热,缓肝火也。楼全善云,夏枯草治目珠疼至夜则甚者,神效,或用苦寒药点之反甚者,亦神效。盖目珠连目本,肝系也,属厥阴之经。夜甚及点苦寒药反甚者,夜与寒亦阴故也。夏枯禀纯阳之气,补厥阴血脉,故治此如神,以阳治阴也。”
紫苏气清香,味微辛。紫苏叶能散表寒,发汗力较强,用于风寒表症,见恶寒、发热、无汗等症,常配生姜同用;如表症兼有气滞,有可与香附、陈皮等同用。行气宽中紫苏叶用于脾胃气滞、胸闷、呕恶。紫苏在中国常用中药,而日本人多用于料理,尤其在吃生鱼片时是必不可少的陪伴物,在中国少数地区也有用它作蔬菜或入茶。紫苏叶也叫苏叶,有解表散寒、行气和胃的功能,主治风寒感冒、咳嗽、胸腹胀满,恶心呕吐等症。种子也称苏子,有镇咳平喘、社痰的功能。紫苏全草可蒸馏紫苏油,种子出的油也称苏子油,长期食用苏子油对治疗冠心病及高血脂有明显疗效。
白术味苦、甘,温。归脾、胃经。主治健脾益气,燥湿利水,止汗,安胎。用于脾虚食少,腹胀泄泻,痰饮眩悸,水肿,自汗,胎动不安。白术对瘤细胞有细胞毒作用,能降低瘤细胞的增殖率,减低瘤组织的侵袭性,提高机体抗肿瘤反应的能力。白术挥发油对小鼠艾氏腹水癌、淋巴肉瘤腹水型、食管癌(Ecal09)、肉瘤180等有抑制作用。白术内酯B腹腔注射对小鼠肉瘤民。也有显著抑制作用。《药性论》载其:君,味甘,辛,无毒。能主大风痹,多年气痢,心腹胀痛,破消宿食,开胃,去痰涎,除寒热,止下泄。主面光悦,驻颜,去黑。治水肿胀满,吐呕逆,腹内冷痛,吐泻不住,及胃气虚冷痢。
具体实施例1:
先将生大黄制备,翻炒,加乙醇提取,作为组分1。
然后将其余原料鸡内金,生地,车前子,山楂,白茅根,枳壳,荷叶,火麻仁,绞股蓝,桑葚,栀子,香附,当归,陈皮,夏枯草,白术,紫苏用乙醇提取,作为组分2。
再将2种组分混合浓缩提取;杀菌消毒后装瓶,制成口服液。
具体实施例2:
大黄在秋末茎叶枯萎或次春发芽前采挖,除去细根,刮去外皮,切瓣或段,绳穿成串干燥或直接干燥,大约4500g,将其浸泡乙醇中1-2小时,加热提取2次,每次1-2小时,去上清液,合并提取液,100-120目滤过,再经截流分子量为5000-10000的超滤柱超滤,超滤液减压浓缩相对密度为80℃时1.06的浸膏,加热浓缩至膏状,静置备用,成组分1。
将剩余原料鸡内金1300g,生地1300g,车前子1200g,山楂1200g,白茅根1300g,枳壳1200g,荷叶1100g,火麻仁1200g,绞股蓝1200g,桑葚1300g,栀子1200g,香附1200g,当归1300g,陈皮1200g,夏枯草1200g,白术1200g,紫苏1200g,放入10倍量乙醇中,浸泡1-2小时,加热提取2次,每次1-2小时,去上清液,合并提取液,100-120目滤过,再经截流分子量为5000-10000的超滤柱超滤,超滤液减压浓缩相对密度为80℃时1.15的滤液,作为组分2;将两种组分混合,置入双效真空浓缩器中,浓缩至90℃时相对密度为1.25的浓缩液,置0~5℃低温冷藏24小时;将冷藏液加0.3%的助滤剂硅藻土,过滤,滤液再置入双效真空浓缩器中,浓缩至每1ml含0.1g生药量;加糊精调和后紫外线杀菌装瓶。
具体实施例3
在秋末茎叶枯萎或次春发芽前采挖,除去细根,刮去外皮,切瓣或段,绳穿成串干燥或直接干燥,取切成小块的生大黄,用黄酒拌匀,放蒸笼内蒸制,或置罐内密封,坐水锅中,隔水蒸透,取出晒干,按上法反复蒸制2~3次者,干燥成熟大黄5000g后,将其泡入10倍量乙醇中,加热提取2次,每次1-2小时,去上清液,合并提取液,100-120目滤过,再经截流分子量为5000-10000的超滤柱超滤,超滤液减压浓缩相对密度为80℃时1.06的浸膏,加热浓缩至膏状,静置备用,成组分1。
将其余原料鸡内金1400g,生地1300g,车前子1200g,山楂1200g,白茅根1300g,枳壳1200g,荷叶1100g,火麻仁1400g,绞股蓝1400g,桑葚1400g,栀子1200g,香附1400g,当归1300g,陈皮1300g,夏枯草1300g,白术1300g,紫苏1200g,将浸泡好的原料置多功能提取罐中加水煎煮二次;第一次加总药材10倍量的水,煎煮1.5~2小时,取煎液,滤过;第二次加总药材7倍量的水,煎煮1~1.2小时,取两次煎液混合,滤过;作为组分2。将两种组分混合,置入双效真空浓缩器中,浓缩至90℃时相对密度为1.25的浓缩液,置0~5℃低温冷藏24小时;将冷藏液加0.3%的助滤剂硅藻土,过滤,滤液再置入双效真空浓缩器中,浓缩至每1ml含0.1g生药量;加糊精调和后紫外线杀菌装瓶。
具体实施例4:
在秋末茎叶枯萎或次春发芽前采挖,除去细根,刮去外皮,切瓣或段,绳穿成串干燥或直接干燥,取切成小块的生大黄,用黄酒拌匀,放蒸笼内蒸制,或置罐内密封,坐水锅中,隔水蒸透,取出晒干,按上法反复蒸制2~3次者,干燥成熟大黄4500g后,然后将干燥后的熟大黄片加水,然后放入提取罐加热提取2次,每次1-2小时,去上清液,合并提取液,100-120目滤过,再经截流分子量为5000-10000的超滤柱超滤,超滤液减压浓缩相对密度为80℃时1.06的浸膏,作为组分1,将所述其余原料将鸡内金1100g,生地1100g,车前子1200g,山楂1200g,白茅根1300g,枳壳1200g,荷叶1100g,火麻仁1100g,绞股蓝1100g,桑葚1400g,栀子1200g,香附1100g,当归1300g,陈皮1200g,夏枯草1100g,白术1300g,紫苏1200g,放入5-10倍量水中,浸泡1-2小时,加热提取2次,每次1-2小时,去上清液,合并提取液,100-120目滤过,将2次提取液合并静置,减压回收乙醇,并浓缩至药液浓度为0.6g生药/mL,抽滤后,滤液的相对密度约为20℃时1.08;减压至0.03-0.08MPa,温度保持在60-80℃,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20,温度至60℃-70℃的浸膏,作为组分2。将组分1组分2混合置入双效真空浓缩器中,浓缩至90℃时相对密度为1.05的浓缩液,置0~5℃低温冷藏24小时;将冷藏液加0.3%的助滤剂硅藻土,过滤,滤液再置入双效真空浓缩器中,浓缩至每1ml含0.1g生药量;浓缩后的膏剂加蜂胶调和,紫外线消毒杀菌后装瓶。。
药理学毒性试验
实验例1:本发明急性毒性试验
一、试验材料:动物:昆明种小鼠,体重18-25g,雌雄各半,山东大学生物试验室育种。药物:本发明(所有原材料混合煎煮2次,合并过滤,取药液)含0.0365mg/ml。
二、方法:
1、LD50计算:采用改良寇氏法,将小鼠随机分成5组,每组10只,雌雄各半,将本发明加蒸馏水溶解,配成最大浓度,按小鼠最大允许容量给药,所给剂量按生药量依次为18,14.4,11.5,9.2,7.4(g.kg-1),在动物禁食(不禁水)18小时后,一日内分两次给药(间隔半小时),每次0.5ml,观察动物死亡情况。
2、最大耐受剂量测定(MTD值):取小鼠20只,雌雄各10只。将本发明加蒸馏水溶解,配成最高浓度,按动物的最大耐受量,以注射灌喂器能抽动为准。在动物禁食(不禁水)18小时后,一日内分两次给药(间隔半小时),每次0.5ml(每ml含生药0.36g),总药量为18g生药/kg.d,相当临床成人50Kg体重用量的300倍。给药后连续观察7天。
三、试验结果:
在LD50计算中当用最大允许浓度和最大允许容量给予小鼠时(18g/Kg.d),未见小鼠死亡,即未测出LD50,只可求最大耐受剂量,在7天观察期中,动物其食欲、活动、毛色、精神状态等皆正常,发育正常,未见有死亡。即选用相当于临床剂量的300倍药量,并无不良反应发生,表明急性毒性极小,MTD>18g/Kg.d。
实验例2:急性毒性及长期毒性的试验结果
急性毒性试验:通过小白鼠一次性灌胃给予本发明,最高浓度35%,最大灌胃容量0.4ml/10g,剂量14g/kg(每g药粉相当于10g生药),连续观察7天,未发现任何毒性反应,因浓度和剂量无法增加,故未能测出该药的LD50。最大耐受量测定:以最高浓度,最大灌胃容量,小白鼠灌胃给药3次,间隔5小时,然后连续观察7天,无一例死亡。药粉剂量为>42g/kg.日(每g药粉相当于10g生药),按公斤体重计算相当于成人临床日用量的420倍。
长期毒性试验:为观察长期用药是否产生毒性反应,分别给予大鼠本发明饲服,按成人临床日用量的70倍和35倍(即7g/kg/日和3.5g/kg/日),连续给喂8周,未见大鼠的行为、进食、体重出现异常,与对照组比,血常规,肝肾功能,各种重要脏器均无异常改变,在所用药剂量范围内,未曾发现本发明的任何毒副反应。通过动物的急慢性毒性试验证实,本发明安全范围较大,是一种安全可靠的通便品。
药理学实验:
本发明是由大黄为主料,加陈皮、荷叶、白术等组成,具有润肠通便、清热解毒等功效。临床用于胃肠积热、肠燥津伤所致大便秘结症状,对肠液干枯所致的津枯便秘、雀斑、黄褐斑也有一定的疗效。通过动物试验,观察本发明与功能主治有关的药理作用,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1实验材料
1.1药物为本发明制剂,青岛市中医院制剂室提供,按实施例2的方法制备,含量:0133g生药/ml,给药途径:灌胃,配制成0.2ml/10g。排毒养颜胶囊:云南盘龙云海药业有限公司,批号:PL020756。甲基硫酸新斯的明注射液:上海每第七制药厂,批号:98032-2。活性炭:杭州木柴厂,批号:(80)01-0009号。强的松:仙居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批号:970735。二甲苯:重庆东方试剂厂,批号:950102。地塞米松:浙江医药股份有限公司,批号:000624。015%伊文思蓝生理盐水溶液(自配)。冰乙酸(分析纯)。
1.2动物昆明小鼠,雌雄各半,一级动物,合格证号:医动字第310101001号,山东大学生物动物室提供。在普通级标准实验室进行,环境设施合格证号:医动字第310103001号。
1.3仪器AW220型电子天平:日本SHIMADZU公司生产,秒表:上海秒表厂,LG5-2A型离心机:北京医用离心机厂,722型分光光度计:重庆川仪九厂。
1.4数据处理本研究数据均以均值±标准差(x±s)表示。计量资料用t值法比较组间差异的显著性,计数资料用X2法比较组间差异。统计软件为SPSS10.0版。
2实验方法和结果
2.1对小肠推进功能的影晌将小鼠随机分为6组,每组10只,各组均按0.2ml/10g给药,每日一次,连续3d,末次给药后1h,各组动物分别灌服5%炭末0.2ml/只。20min后处死动物,开腹分离肠系膜,剪取幽门至回盲部肠管,5%甲醛溶液固定2min,置于玻板上,轻将小肠拉成直线,用直尺测量肠管长度作为小肠总长度,再测量从幽门至墨汁前沿的距离作为墨汁在肠内的推进距离。按公式计算墨汁推进百分率,并比较差异。公式见下。结果见表1:
墨汁推进率(%)=墨汁在肠内的推进距离/小肠总长度*100%
由表可见:本发明各剂量组和排毒养颜胶囊对墨汁推进长度、推进百分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提示本发明对小鼠肠推进功能无明显促进作用。表1本发明对肠推进的影响(x±s;n=10)
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
2.2对小鼠排便时间及数量的影晌将小鼠随机分为5组,每组10只,按下表给药,每日一次,连续3d,对照组给予同等体积的0.5%的CMC-Na液。末次给药后30min,将禁食20h各鼠均灌服10%炭末生理盐水0.3ml/只。将小鼠放入塑料盒内进行观察。
记录小鼠排黑便时间、数目及6h内排便总数(若6h未排黑便,贝排黑便时间记为360min)。结果见表2。
表2本发明对小鼠排便时间及数目的影响(x±s;n=10)
注:与对照组相比*P<0105,**P<0101。
由表可见:本发明各剂量组和排毒养颜组能明显缩短小鼠排黑便时间,且本发明大剂量组还能明显增加排黑便数,中剂量、小剂量组在6h内的排便总数也较对照组多。提示本发明有明显的润肠通便作用。
2.3对二甲苯所致小鼠耳肿胀的影晌
将小鼠随机分为5组,每组10只,按下表给药,每日一次,连续3d,对照组给予同等体积的0.5%的CMC-Na液。末次给药后1h,于小鼠右耳涂抹二甲笨0.03ml/只,20min后脱颈处死动物,打孔器冲下动物左右耳,精密称取耳片重量,计算耳肿胀度及肿胀率,结果见表3:
肿胀度(mg)=右耳耳片重量(mg)-左耳耳片重量(mg)
肿胀率(%)=右耳耳片重量(mg)/左耳耳片重量(mg)X100%
由表可见:本发明各剂量组对二甲苯所致小鼠耳肿胀无明显的抑制作用。
表3本发明对二甲苯所致小鼠耳肿胀的影响(x±s;n=10)
2.4对醋酸所致腹腔毛细血管道透性的影晌将小鼠随机分为6组,每组10只,按下表给药,每日一次,连续3d,对照组给予同等体积的0.5%的CMCNa液。末次给药后1h,各组动物尾静脉注入0.5%伊文思监生理盐水0.1ml/10g,随即腹腔注射0.8%醋酸生理盐水0.2m/P只,20min后处死,用生理盐水5ml分数次清洗腹腔,吸取上清液,2000rpm离心5min,吸取上清液于分光光度计测量。结果见表4:
表4本发明对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的影响(x±s;n=10)
组别 剂量(gPkg) 动物数(只) 测量值
本发明低剂量组 1.5 8 0.175±0.056
本发明中剂量组 3.0 10 0.152±0.088*
本发明高剂量组 6.0 8 0.124±0.051**
对照组 / 10 0.216±0.058
地塞米松 10mg/kg 9 0.141±0.057*
由表可见:本发明3.6g/kg组能明显抑制醋酸所致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
3小结
本发明之处方来源于更衣丸的加减,用于胃肠积热、肠燥津伤所致大便秘结,其功能为:润肠通便、清热解毒。临床主要用于肠液干枯所致的津枯便秘、雀斑、黄褐斑。经初步药效学研究表明:3g/kg(相当于临床用量的272倍)口服给药3d即能明显缩短小鼠排黑便时间和增加排便数量、剂量,还能明显降低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但对小肠推进功能无明显影响。此结果说明,本发明有明显的润肠通便作用和一定抗炎作用,对便秘患者可能会有促进排便和减少肠道毒素吸收的作用,而不会因增加肠蠕动而影响小肠的吸收功能。
大黄一般被认为毒性较低,临床应用比较安全。但服用过量可引起中毒,尤其是后下大黄毒性较大,可起恶心、呕吐、头昏、腹绞痛、黄疸等。曾有报道,30名受试者每日服大黄3次,每次3g,共5日,所有受试者均产生一系列胃肠反应,主要表现为腹泻、腹痛、呕吐、恶心、肠鸣,其中3例因严重腹泻、腹痛、呕吐而被迫卧床休息,经对症处理后缓解。国外曾报道1例长期服蒽醌类泻药,导致结肠膨胀,手术切除结肠标本可见变黑,肌层神经元消失,平滑肌萎缩。长期服用蒽醌类泻药还可能引起肝硬化和电解质紊乱(低血钾)。大黄的临床毒副作用除主要引起消化系统症状外,还可引起动物实验结果一致的免疫抑制作用。报道正常人(男12,女11),年龄自24-66岁,分3组每晨服大黄醇提片9片(每片相当于原生药1g)共服7日,IgA、IgG、IgM均较服药前降低,白细胞移动抑制试验降低(P<0.05),C3补体和总补体也降低(P<0.001),但淋巴细胞转化试验无变化。服5片组在dl4所测定的IgA、IgG、IgM均降低(P<0.02-0.001),C3补体及总补体也降低(P<0.05),而淋巴细胞转化率升高(P<0.001)。服2.5片组在dl4与服药比较:IgA、IgG、IgM均降低(P<0.05-0.001)、C3补体与补体也降低(P<0.001),而淋巴细胞转化率上升(P<0.05)。然而这些数值的变化均在正常范围之内,因而没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提示短期服用较大量的大黄不会明显降低免疫功能。

Claims (10)

1.一种通便润肠的大黄口服液,其特征在于,所述通便润肠的大黄口服液包括以下重量份的原料药:大黄10~50份,鸡内金10~20份,生地10~20份,车前子10~20份,山楂10~20份,白茅根10~20份,枳壳10~20份,荷叶10~20份,火麻仁10~20份,绞股蓝10~20份,桑葚10~20份,栀子10~20份,香附10~20份,当归10~20份,陈皮10~20份,夏枯草10~20份,白术10~20份,紫苏10~20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通便润肠的大黄口服液,其特征在于,所述通便润肠的大黄口服液中各种原料的重量份数为:大黄10~30份,鸡内金10~15份,生地10~15份,车前子10~15份,山楂10~15份,白茅根10~15份,枳壳10~15份,荷叶10~15份,火麻仁10~15份,绞股蓝10~20份,桑葚10~20份,栀子10~20份,香附10~20份,当归10~20份,陈皮10~20份,夏枯草10~20份,白术10~20份,紫苏10~20份。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通便润肠的大黄口服液,其特征在于,所述大黄通减肥便口服液中各种原料的重量份数为:大黄10~40份,鸡内金10~20份,生地10~20份,车前子10~20份,山楂10~20份,白茅根10~20份,枳壳10~20份,荷叶10~20份,火麻仁10~20份,绞股蓝10~15份,桑葚10~15份,栀子10~15份,香附10~15份,当归10~15份,陈皮10~15份,夏枯草10~15份,白术10~15份,紫苏10~15份。
4.一种如权利要求1~3项任一项所述通便润肠的大黄口服液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通便润肠的大黄口服液的制备步骤包括以下方面:
a.大黄的制备,加乙醇提取,作为组分1;
b.将所述其他原料放入乙醇中提取2次,作为组分2;
c.再将2种组分混合浓缩;杀菌消毒后装瓶。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通便润肠的大黄口服液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a中,在秋末茎叶枯萎或次春发芽前采挖大黄,除去细根,刮去外皮,切瓣或段,绳穿成串干燥或直接干燥,取出后自然晾干,放入10倍量乙醇中,浸泡1-2小时,加热提取2次,每次1-2小时,去上清液,合并提取液,100-120目滤过,再经截流分子量为5000-10000的超滤柱超滤,超滤液减压浓缩相对密度为80℃时1.05的滤液,作为组分1。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通便润肠的大黄口服液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b中,将其余原料药放入占其质量的10倍量乙醇中,浸泡1-2小时,开始加热提取2次,每次1-2小时,去上清液,合并提取液,用100-120目滤过,再经截流分子量为5000-10000的超滤柱超滤,超滤液减压浓缩为相对密度为80℃时1.05的滤液,作为组分2。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通便润肠的大黄口服液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c中,将上述两种组分混合后,置入双效真空浓缩器中,浓缩至90℃时相对密度为1.25的浓缩液,置0~5℃低温冷藏24小时;将冷藏液加0.3%的助滤剂硅藻土,过滤,滤液再置入双效真空浓缩器中,浓缩至每1ml含0.1g生药量,然后加糊精,紫外线杀菌后装瓶。
8.一种如权利要求1~3项任一项所述通便润肠的大黄口服液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通便润肠的大黄口服液的制备步骤还可以包括以下步骤:
a.将大黄制备成熟大黄,加水提取,作为组分1;
b.将大黄提取后残渣与所述其余原料药一起加水浸泡、提取2次作为组分2;
c.将组分1、组分2混合浓缩后加蜂蜜调和,紫外线消毒杀菌后装瓶。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通便润肠的大黄口服液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a中,在秋末茎叶枯萎或次春发芽前采挖,除去细根,刮去外皮,切瓣或段,绳穿成串干燥或直接干燥,取切成小块的生大黄,用黄酒拌匀,放蒸笼内蒸制,或置罐内密封,坐水锅中,隔水蒸透,取出晒干,按上法反复蒸制2~3次者,干燥成熟大黄,然后将干燥后的熟大黄片加水,然后放入提取罐加热提取2次,每次1-2小时,去上清液,合并提取液,100-120目滤过,再经截流分子量为5000-10000的超滤柱超滤,超滤液减压浓缩相对密度为80℃时1.06的浸膏,作为组分1;所述步骤b中,将提取的大黄渣滓与所述其余原料一起放入占其质量5-10倍量水中,浸泡1-2小时,加热提取2次,每次1-2小时,去上清液,合并提取液,100-120目滤过,将2次提取液合并静置,减压并浓缩至药液浓度为0.6g生药/mL,抽滤后,滤液的相对密度约为20℃时1.08;减压至0.03-0.08MPa,温度保持在60-80℃,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20,温度至60℃-70℃的浸膏,作为组分2。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通便润肠的大黄口服液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c中,将组分1与组分2混合后放入减压浓缩罐内,减压回收乙醇,浓缩至药液浓度为0.1g生药/mL,抽滤至滤液的相对密度为20℃时1.06;上述滤液经体积为10L的大孔吸附树脂柱吸附后,用10倍树脂柱体积的去离子水或蒸馏水洗脱,再用5倍树脂柱体积的95%乙醇洗脱,收集乙醇洗脱液,去除溶剂,再调和蜂蜜,紫外线消毒杀菌后装瓶。
CN201510657550.5A 2015-10-12 2015-10-12 一种通便润肠的大黄口服液及其制备方法 Pending CN105169067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657550.5A CN105169067A (zh) 2015-10-12 2015-10-12 一种通便润肠的大黄口服液及其制备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657550.5A CN105169067A (zh) 2015-10-12 2015-10-12 一种通便润肠的大黄口服液及其制备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169067A true CN105169067A (zh) 2015-12-23

Family

ID=5489181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657550.5A Pending CN105169067A (zh) 2015-10-12 2015-10-12 一种通便润肠的大黄口服液及其制备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5169067A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796811A (zh) * 2016-05-13 2016-07-27 云阳县林翔畜禽养殖专业合作社 一种提高山羊免疫力的中药配方及应用方法
CN112155212A (zh) * 2020-09-11 2021-01-01 杭州娃哈哈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含大米神经酰胺保湿美容、排毒养颜口服液及其制备方法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181508A (zh) * 2007-11-15 2008-05-21 王玉鑫 一种内服治疗便秘的中药方剂
CN103719494A (zh) * 2013-12-31 2014-04-16 青岛恒波仪器有限公司 一种牛蒡子通便润肠保健茶及其制备方法
CN104472789A (zh) * 2014-11-24 2015-04-01 青岛恒波仪器有限公司 一种润肠通便的槐角茶及其制备方法
CN104940829A (zh) * 2015-07-08 2015-09-30 青岛恒波仪器有限公司 一种决明子通便润肠口服液及其制备方法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181508A (zh) * 2007-11-15 2008-05-21 王玉鑫 一种内服治疗便秘的中药方剂
CN103719494A (zh) * 2013-12-31 2014-04-16 青岛恒波仪器有限公司 一种牛蒡子通便润肠保健茶及其制备方法
CN104472789A (zh) * 2014-11-24 2015-04-01 青岛恒波仪器有限公司 一种润肠通便的槐角茶及其制备方法
CN104940829A (zh) * 2015-07-08 2015-09-30 青岛恒波仪器有限公司 一种决明子通便润肠口服液及其制备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杨雪琴 等: "杨友鹤老中医胃肠病治疗经验", 《光明中医》 *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796811A (zh) * 2016-05-13 2016-07-27 云阳县林翔畜禽养殖专业合作社 一种提高山羊免疫力的中药配方及应用方法
CN112155212A (zh) * 2020-09-11 2021-01-01 杭州娃哈哈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含大米神经酰胺保湿美容、排毒养颜口服液及其制备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988638A (zh) 一种青钱柳叶降脂降糖保健茶及其制备方法
CN103055259B (zh) 一种枸杞叶降脂减肥保健茶及其制备方法
CN103041208B (zh) 一种治疗妇女更年期综合征的中药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01607051B (zh) 一种中药减肥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2772737A (zh) 用于治疗肝硬化纤维化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2988675B (zh) 一种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4472789A (zh) 一种润肠通便的槐角茶及其制备方法
CN105497816A (zh) 一种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中药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05194421A (zh) 一种夏枯草降血脂保健口服液及其制备方法
CN103749819B (zh) 一种降糖降脂的山茱萸保健茶及其制备方法
CN103041262B (zh) 一种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的中药灌肠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04306906A (zh) 一种针对肥胖人群的荷叶减肥及其制备方法
CN103041070A (zh) 一种银杏叶降脂降压保健品及其制备方法
CN105169067A (zh) 一种通便润肠的大黄口服液及其制备方法
CN105343593A (zh) 一种降压降脂的夏枯草保健口服液及其制备方法
CN104940829A (zh) 一种决明子通便润肠口服液及其制备方法
CN104857271A (zh) 增强机体免疫力中药饮片组合制剂、制备方法及组合包装
CN103750304B (zh) 一种泽泻减肥降脂保健口服液及其制备方法
CN105381220A (zh) 一种明目降脂的菟丝子保健茶
CN102805825B (zh) 一种治疗皮肤瘙痒症的药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5169278A (zh) 一种保肝利胆的蒲公英口服液及其制备方法
CN105233056A (zh) 一种清热除湿、利胆排毒的大黄口服液及其制备方法
CN104983886A (zh) 治疗便秘的中药制剂及制备方法
CN105169275A (zh) 一种保肝利胆的大黄口服液及其制备方法
CN105362940A (zh) 一种降血脂降胆固醇保健口服液及其制备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51223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