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233056A - 一种清热除湿、利胆排毒的大黄口服液及其制备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清热除湿、利胆排毒的大黄口服液及其制备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5233056A CN105233056A CN201510757618.7A CN201510757618A CN105233056A CN 105233056 A CN105233056 A CN 105233056A CN 201510757618 A CN201510757618 A CN 201510757618A CN 105233056 A CN105233056 A CN 105233056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arts
- radix
- rhizoma rhei
- oral liquid
- herba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Landscapes
- Medicines Containing Plant Substan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清热除湿、利胆排毒的大黄口服液,包括以下重量份数的原料药:大黄10~50份,茵陈10~20份,茯苓10~20份,夏枯草10~20份,栀子10~20份,白芍10~20份,淡竹叶10~20份,玉米须10~20份,白鲜皮10~20份,虎杖10~20份,连翘10~20份,板蓝根10~20份,陈皮10~20份,冬瓜皮10~20份,天花粉10~20份,鸡骨草10~20份,墨旱莲10~20份,小米草10~20份,车前子10~20份,鸡内金10~20份,扁豆10~20份,鸡血藤10~20份。本发明有选择性地降低SGOT作用,大剂量使肝脏指数减少,也说明本药有较好的保肝利胆,除湿减肥排毒的作用。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含有来源于植物、动物或矿物原料的医用保健品,特别涉及一种清热除湿、利胆排毒的大黄口服液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看中医时,我们常会听医生说“湿热”。那么,什么是湿热,湿热有哪些表现,应注意什么问题呢?要明白湿热,先应了解什么叫湿,什么叫热。所谓湿,即通常所说的水湿,它有外湿和内湿的区分。外湿是由于气候潮湿或涉水淋雨或居室潮湿,使外来水湿入侵人体而引起;内湿是一种病理产物,常与消化功能有关。中医认为脾有“运化水湿”的功能,若体虚消化不良或暴饮暴食,吃过多油腻、甜食,则脾就不能正常运化而使“水湿内停”;且脾虚的人也易招来外湿的入侵,外湿也常因阻脾胃使湿从内生,所以两者是既独立又关联的。所谓热,则是一种热象。而湿热中的热是与湿同时存在的,或因夏秋季节天热湿重,湿与热合并入侵人体,或因湿久留不除而化热,或因“阳热体质”而使湿“从阳化热”,因此,湿与热同时存在是很常见的。湿热体质面部和鼻尖总是油光发亮,易生粉刺、疮疖,常感到口苦、口臭或嘴里有异味,经常大便粘滞不爽,小便有发热感,尿色发黄,女性常带下色黄,男性阴囊总是潮湿多汗。发病倾向:湿热体质的人易患疮疖、黄疸、火热病等征。
湿热的一般表现为:肢体沉重,发热多在午后明显,并不因出汗而减轻;舌苔黄腻,脉数。具体表现因湿热所在不同的部位而有差别:在皮肉则为湿疹或疔疱;在关节筋脉则局部肿痛。但通常所说的湿热多指湿热深入脏腑,特别是脾胃的湿热,可见脘闷腹满,恶心厌食,便溏稀,尿短赤,脉濡数;其它如肝胆湿热表现为肝区胀痛,口苦食欲差,或身目发黄,或发热怕冷交替,脉弦数;膀胱湿热见尿频、尿急,涩少而痛,色黄浊;大肠湿热见腹痛腹泻,甚至里急后重,泻下脓血便,肛门灼热、口渴。
湿热的治疗,一般要分湿重还是热重。湿重的化湿为主,可选用六一散、三仁汤、平胃散;热重以清热为主,可选用连朴饮、茵陈蒿汤、葛根芩连汤。在这一原则下,再根据某些特殊表现选择相应的药,如湿疹、疔疱,加野菊花、地丁草、苦参、白藓皮;关节肿痛加桂枝、忍冬藤、桑枝等;腹泻甚至痢疾加白头翁汤、地榆、车前子等;阴囊湿疹、睾丸胀痛、白带黄臭可加龙胆草、苦参等;血尿可加小蓟草、茅根、石苇、扁蓄等。此外,因热往往依附湿而存在,所以,应注意起居环境的改善和饮食调理,不宜暴饮暴食、酗酒,少吃甜食。
肝胆疾病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目前无特效药物促进肝细胞再生和防止肝细胞坏死。
大黄是多种蓼科大黄属的多年生植物的合称,也是中药材的名称。在中国地区的文献里,“大黄”指的往往是马蹄大黄。在中国,大黄主要作药用,但在欧洲及中东,他们的大黄往往指另外几个作食用的大黄属品种,茎红色,气清香,味苦而微涩,嚼之粘牙,有砂粒感。秋末茎叶枯萎或次春发芽前采挖。除去细根,刮去外皮,切瓣或段,绳穿成串干燥或直接干燥·中药大黄具有攻积滞、清湿热、泻火、凉血、祛瘀、解毒等功效。
大黄中具有致泻作用的主要成分是蒽醌甙及双蒽酮甙,其泻下作用较其相应甙元作用为强.蒽醌甙有:大黄酚-1-葡萄糖甙(Chrysophanol-1-monoglucoside)或大黄酚甙(Chrysophaein)、大黄素-6-葡萄糖甙(Emodin--6-monoglucoside)、芦荟大黄素-8-葡萄糖甙(Aloe-emodin-8-monoglucoside)、大黄素甲醚葡萄糖甙(Physcionmonoglucoside)、大黄酸-8-葡萄糖甙(Rhein-8-monoglucoside);掌叶大黄中还含有大黄素双葡萄糖甙(Emodindiglucosi-de)、芦荟大黄素双葡萄糖甙(Aloe-emodindiglucosi-de)、大黄酚双葡萄糖甙(Chrysophanoldiglucoside)。双蒽酮甙有番泻甙A、B、C、D、E、F(SennosideA、B、C、D、E、F).大黄的致泻效力与其中的结合性大黄酸含量成正比,游离的蒽醌类成分无致泻作用.番泻甙的泻下作用较蒽醌甙为强,但含量则远较后者为少。
游离型蒽醌类主要有:大黄酚(Chrysophanol)、大黄素(Emodin)、大黄素甲醚(Physcion)、芦荟大黄素(Aloe-emodin)、大黄酸(Rhein)。
大黄又含有大黄鞣酸(Rheumtannicacids)及其相关物质,如没食子酸(Gallicacid)、儿茶精(Cate-chin)、大黄四聚素(Tetrarin)。此类物质有止泻作用。
此外,大黄尚含有脂肪酸、草酸钙、葡萄糖、果糖和淀粉。
大黄根状茎含大黄酸、大黄素、大黄酚、芦荟大黄素、大黄素甲醚等游离蒽醌衍生物,均无致泻作用。另含以上物质的葡萄糖苷及番泻叶苷A、B、C等结合状蒽醌衍生物,均有致泻作用。此外尚含鞣质等。大黄根状茎及根有清热泻下、破积去瘀、抗菌消炎等作用。生用为峻下药,炮制后使用为缓下药。炒炭后又可用于止血。小剂量服用时有健胃、收敛作用。[5]
大黄含有蒽甙,故呈黄色,有通便之效。又含近40%的草酸钙,故多硬渣。其他成分还有大黄素、胶质、树脂、大黄酸、大黄泻脂和具收敛性的大黄鞣酸。
大黄的有效成分口服后,在消化道内被细菌代谢为具有生物活性的代谢产物而发挥泻下作用.亦有研究证明:大黄发挥泻下作用的另一途径是番泻甙由小肠吸收后,经肝脏转化为甙元,再刺激胃壁神经丛而引起大肠蠕动致泻,同时一部分以原型或甙元随血转运到大肠,刺激黏膜下神经丛和更深部肌肉神经丛等,使肠运动亢进,引起泻下.大黄的泻下成分能排泄于乳汁中,乳妇服用后可影响乳婴,引起婴儿腹泻.
大黄具有兴奋和抑制胃肠的双重作用,前者的物质基础是番泻甙,后者的物质基础是鞣质类,实验表明:大黄汤对小鼠的胃肠道初期呈运动亢进,后期呈运动抑制。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大黄中所含之鞣质对胃肠运动有抑制作用,故在产生泻下作用后可出现便秘。大剂量使用大黄(1~5g)时,产生泻下作用;小剂量使用大黄(0.05~0.3g)时则出现便秘,其机制与大黄中所含鞣质的收敛作用掩盖了含量过少的泻下成分的作用有关。
生大黄和熟大黄治疗急性上消化道出血,均有良好的止血效果,相同剂量下生大黄的作用更明显,但熟大黄对胃肠道反应小,可大剂量应用。生、熟大黄治疗急性细菌性痢疾,与西药组疗效一致,但熟大黄组副作用小,患者康复快。大黄含苦味质,服用小剂量粉剂(0.6~0.9g)可促进胃液分泌而有健胃助消化作用。
药理作用
对消化系统的影响
(1)泻下作用:作用表现:一般在服药后6~10小时排出稀便。泻下有效成分:认为主要是番泻甙类。泻下作用机理:番泻甙在肠道细菌酶的作用下分解产生大黄酸蒽酮,大黄酸蒽酮可刺激大肠粘膜,使肠蠕动增加而泻下。另外还可抑制肠细胞膜上Na+、K+-ATP酶,阻碍Na+转运,使肠内渗透压升高,保留大量水分,促进肠蠕动而泻下。
(2)利胆、保肝。
(3)促进胰液分泌、抑制胰酶活性。
(4)抗胃及十二指肠溃疡。
对血液系统的影响
(1)止血作用:特点:作用确切、见效快。止血有效成分:α-儿茶素、没食子酸。止血作用机理:促进血小板的粘附和聚集功能;增加血小板数和纤维蛋白原含量;降低抗凝血酶III活性;使受伤局部的血管收缩。
(2)降血脂:降低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极低密度脂蛋白及过氧化脂质。具体方法:首先肥胖者取仰卧位,暴露腹部,先用热毛巾热敷腹部[有条件的可用红外线灯或用离子喷雾器照射腹部5-10分钟,灯距25-30cm]以感到温热舒适为宜(注意避免灼伤皮肤)。再将大黄涂布于腹部,用手掌按顺时针方向或从脐上方约三寸处起,双手上下按摩,使大黄涂布均匀,由黄棕色变为乳白色,直到被完全吸收为止,这个过程需用10-20分钟。
抗感染作用
(1)抗病原微生物作用:抗菌谱:敏感的细菌有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淋病球菌、白喉杆菌、伤寒杆菌、痢疾杆菌等。敏感的病毒有流感病毒、孤儿病毒、乙肝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等。其他敏感微生物有阿米巴原虫、阴道滴虫、血吸虫及钩端螺旋体等。
抗菌有效成分:大黄酸、大黄素、芦荟大黄素。
抗菌作用机理:影响叶酸的酶系统;抑制细菌核酸和蛋白质合成;抑制细菌生物氧化酶系统;诱生干扰素。
(2)抗炎、解热作用
(3)免疫调节:蒽醌衍生物可抑制非特异性免疫功能。
(4)抗衰老抗氧化作用,国内外越来越多学者证明,大黄所含鞣质有很好的抗氧化作用。
生大黄泻下力强,故欲攻下者宜生用,入汤剂应后下,或用开水泡服;久煎则泻下力减弱。酒炙大黄泻下力较弱,活血作用好,易于瘀血证治疗。大黄炭则多用于止血。
亚健康状态特别多见于湿热体质。症状表现:湿热质人的型体特征:形体偏胖或消瘦;常有表现:面垢油光、多有痤疮粉刺、常感口干口苦、眼睛红赤、心烦懈怠、身重困倦、小便赤短、大便燥结或黏滞、男性多有阴囊潮湿、女性常有带下增多。病时上述征象加重;舌象:舌质偏红怠黄腻;脉象:多见滑数;心理特征:性情急躁、容易发怒;适应能力:不能耐受湿热环境。常见的皮肤病:痤疮、湿疹、银屑病、汗疱疹,湿癣、脂溢性皮炎、酒糟鼻等。
调养法则:调体方法:分消湿浊,清泄伏火。调体要点:一,宣疏化湿以散热:中医认为“火郁发之”,就是说体内火邪郁滞,要想办法把火发出来,配方中可加入泻火解毒、宣疏清化的成分。二,通利化湿以泄热,根据渗湿于热下之理,使湿热从二便中排泄出来。在疏肝利湿同时佐以通利之白茅根、淡竹叶、薏苡仁、决明子,使热从下泄。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肝胆疾病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目前无特效药物促进肝细胞再生和防止肝细胞坏死。湿热蕴藏在人体内,排不出去,就会造成胆气上溢,口苦口干,急躁易怒。湿热内阻,阳气被遏,因此人总感觉身重困倦。本发明选取清火除湿的中药,宣疏化湿以散热排毒减肥。且服用中药比较麻烦,口感不佳,不宜长期服用,效果也不一定理想。是药三分毒,中药保健品一定要控制好剂量,使其毒性降到最低。本发明大大改进中药提取技术,使得中药的有毒成分降到最低,可以使人体吸收,大大提高其利用率。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清热除湿、利胆排毒的大黄口服液,其所述口服液包括以下重量份数的原料药:大黄10~50份,茵陈10~20份,茯苓10~20份,夏枯草10~20份,栀子10~20份,白芍10~20份,淡竹叶10~20份,玉米须10~20份,白鲜皮10~20份,虎杖10~20份,连翘10~20份,板蓝根10~20份,陈皮10~20份,冬瓜皮10~20份,天花粉10~20份,鸡骨草10~20份,墨旱莲10~20份,小米草10~20份,车前子10~20份,鸡内金10~20份,扁豆10~20份,鸡血藤10~20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清热除湿、利胆排毒的大黄口服液,其所述口服液可以包括以下重量份数的原料药:大黄10~30份,茵陈10~15份,茯苓10~15份,夏枯草10~15份,栀子10~15份,白芍10~15份,淡竹叶10~15份,玉米须10~15份,白鲜皮10~15份,虎杖10~15份,连翘10~15份,板蓝根10~20份,陈皮10~20份,冬瓜皮10~20份,天花粉10~20份,鸡骨草10~20份,墨旱莲10~20份,小米草10~20份,车前子10~20份,鸡内金10~20份,扁豆10~20份,鸡血藤10~20份。
所述清热除湿、利胆排毒的大黄口服液,其所述口服液还可以包括以下重量份数的原料药:大黄10~40份,茵陈10~20份,茯苓10~20份,夏枯草10~20份,栀子10~20份,白芍10~20份,淡竹叶10~20份,玉米须10~20份,白鲜皮10~20份,虎杖10~20份,连翘10~20份,板蓝根10~15份,陈皮10~15份,冬瓜皮10~15份,天花粉10~15份,鸡骨草10~15份,墨旱莲10~15份,小米草10~15份,车前子10~15份,鸡内金10~15份,扁豆10~15份,鸡血藤10~15份。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清热除湿、利胆排毒的大黄口服液的制备方法,其所述口服液的制备步骤包括:
a.大黄的制备,萃取,作为组分1;
b.将所述其余原料药放入乙醇中加热回流提取2次,作为组分2;
c.将上述两种提取液组分1和组分2合并,浓缩后加蜂蜜或糊精调和,消毒杀菌后制备成口服液装瓶。
所述步骤a中,可以在秋末茎叶枯萎或次春发芽前采挖,除去细根,刮去外皮,切瓣或段,绳穿成串干燥或直接干燥,将干燥的大黄置于有盖不锈钢桶内,加70%乙醇液,质量为粗粉的0.8-1倍,搅拌均匀,湿润密闭放置1小时以上,使充分膨胀;将渗漉筒底部滤板用纱布袋包裹铺平后再将湿润膨胀后的药物样品拌松弄散,然后用不锈钢勺盛粉,均匀的装入渗漉筒,装10-12厘米厚,用T型棒压匀,再按上述操作,一层一层的装入,适当加压,药粉填装不得超过渗漉筒的2/3高处;药粉面上盖不锈钢孔板压牢,打开渗漉筒下面的放料阀,并放一容器,然后缓缓加入70%乙醇液;待排出药粉粉粒之间的空气,并有乙醇流出约20L左右,关闭放料阀,盖上漉筒、浸渍24小时,然后开放料阀进行渗漉,控制渗漉速度一般为1000g药材每分钟流出2~3ml,滤液放入贮液缸内,并将排空时的乙醇液倒入贮液缸;将渗滤液合并静置,加热浓缩至膏状,静置备用,成组分1。
所述步骤b中,可以将所述其余原料泡入占其质量10倍量乙醇中,加热提取2次,每次1-2小时,去上清液,合并提取液,100-120目滤过,再经截流分子量为5000-10000的超滤柱超滤,超滤液减压浓缩相对密度为80℃时1.06的浸膏,加热浓缩至膏状,静置备用,成组分2。
所述步骤c中,可以将组分1和组分2合并后,置入双效真空浓缩器中,浓缩至90℃时相对密度为1.36的浓缩液,置0~5℃低温冷藏24小时;将冷藏液加0.3%的助滤剂硅藻土,过滤,滤液再置入双效真空浓缩器中,浓缩至每1ml含0.1g生药量;浓缩后的膏剂加蜂蜜或糊精调和,紫外线消毒杀菌后装瓶。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也提供一种清热除湿、利胆排毒的大黄口服液的制备方法,制备步骤还可以为:
a.将大黄制备成熟大黄,加水提取,作为组分1;
b.将大黄提取后残渣与所述其余原料药一起加水浸泡、提取2次作为组分2;
c.将组分1、组分2混合浓缩后加蜂蜜调和,紫外线消毒杀菌后装瓶。
所述步骤a中,可以在秋末茎叶枯萎或次春发芽前采挖,除去细根,刮去外皮,切瓣或段,绳穿成串干燥或直接干燥,取切成小块的生大黄,用黄酒拌匀,放蒸笼内蒸制,或置罐内密封,坐水锅中,隔水蒸透,取出晒干,按上法反复蒸制2~3次者,干燥成熟大黄,然后将干燥后的熟大黄片加水,然后放入提取罐加热提取2次,每次1-2小时,去上清液,合并提取液,100-120目滤过,再经截流分子量为5000-10000的超滤柱超滤,超滤液减压浓缩相对密度为80℃时1.06的浸膏,作为组分1;所述步骤b中,将提取的大黄渣滓与所述其余原料一起放入占其质量5-10倍量水中,浸泡1-2小时,加热提取2次,每次1-2小时,去上清液,合并提取液,100-120目滤过,将2次提取液合并静置,减压并浓缩至药液浓度为0.6g生药/mL,抽滤后,滤液的相对密度约为20℃时1.08;减压至0.03-0.08MPa,温度保持在60-80℃,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20,温度至60℃-70℃的浸膏,作为组分2。
所述步骤c中,可以将组分1与组分2混合后放入减压浓缩罐内,减压回收乙醇,浓缩至药液浓度为0.1g生药/mL,抽滤至滤液的相对密度为20℃时1.06;上述滤液经体积为10L的大孔吸附树脂柱吸附后,用10倍树脂柱体积的去离子水或蒸馏水洗脱,再用5倍树脂柱体积的95%乙醇洗脱,收集乙醇洗脱液,去除溶剂,再调和蜂蜜,紫外线消毒杀菌后装瓶。
生大黄泻下力强,故欲攻下者宜生用,入汤剂应后下,或用开水泡服;久煎则泻下力减弱。酒炙大黄泻下力较弱,活血作用好,易于瘀血证治疗。大黄炭则多用于止血。肝胆疾病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目前无特效药物促进肝细胞再生和防止肝细胞坏死。湿热蕴藏在人体内,排不出去,就会造成胆气上溢,口苦口干,急躁易怒。湿热内阻,阳气被遏,因此人总感觉身重困倦。本发明选取清火除湿的中药,宣疏化湿以散热排毒减肥。且服用中药比较麻烦,口感不佳,不宜长期服用,效果也不一定理想。本发明有选择性地降低SGOT作用,大剂量使肝脏指数减少,也说明本药有较好的保肝利胆,除湿减肥排毒的作用。
具体实施方式
有一类胖子,古人称为“肉人”,我们称为结实型的肥胖,与虚胖相反。他们性格急躁,动不动就发火。其实,这类胖子的急躁易怒并不是天生的,而是因为他们的体内有湿热。湿就是身体内的死水,死水与痰结合,就成了痰湿,死水与热结合,就成了湿热。农村的人都知道,麦收以后,农民会将麦秆砌成一垛一垛的,一阵雷雨过后,麦秆被淋湿了,这时你将手伸进麦垛内,就会感觉到里面又潮、又湿、又热,这种湿乎乎、热乎乎的感觉就是湿热。湿热蕴藏在麦垛内,时间一长,麦垛就会腐烂、发酵,农民用它来做肥料;湿热蕴藏在人体内,排不出去,就会造成胆气上溢,口苦口干,急躁易怒。湿热内阻,阳气被遏,因此人总感觉身重困倦。感觉有一层油似的。除此之外,脸上还经常会长出一些痤疮、粉刺,痤疮很多情况是因为体内湿热郁积,排不出去,最后在脸上激发出来,这也是我们平时说的痘痘。看一个胖子有没有湿热,还应看他的饭量。湿热型的人都食欲旺盛,很能吃,但能吃并不表示脾胃功能正常,相反是处于“胃强脾弱”的病理状态。体内有湿热会影响到胃,胃有湿热,中医称为“胃热湿阻”,胃受热之后,其功能就会亢进,这时人的饭量就会大增,动不动就会感到饥饿。然而,胃纳过旺,就势必加重脾运化的负担,脾有“运化水湿”的作用,脾的负担过重容易造成“水湿内停”。所以,中医又将这类胖子称为“胃热湿阻型肥胖”。分辨湿热型胖子,还要看舌。湿热型胖子舌质偏红舌,苔黄腻,体内的热越盛,舌苔就越黄,就好像煮饭的时候火太大,饭就煮焦了,成了焦黄色的锅巴,如果再不关火,锅巴就会烧成了黑色。所以舌苔的颜色越深,证明你体内的湿热越严重。我们还可以通过观察大小便来判断自己是否有湿热,大便太干燥或者太湿,都是体内湿热的表现。如果身体里热重于湿,则大便燥结;湿重于热,则大便黏滞,小便短赤。湿热体质的人,怕湿怕热,对湿环境或气温偏高,尤其是夏末秋初湿热交蒸气候难以适应。看一个胖子体内是否有湿热,还应看他的眼睛,湿热内蕴,热灼血络,这时人的两眼内就会有红赤的血丝,不痛不痒,西医说这是免疫系统的反应。其实,这就是体内有湿热的表现。总的来说,面垢油光、长痘、舌苔黄腻、脾气急躁、眼睛红赤、大便太干燥或者太湿都是湿热型胖子的表现。湿热的治疗,一般要分湿重还是热重。湿重的化湿为主,可选用六一散、三仁汤、平胃散;热重以清热为主,可选用连朴饮、茵陈蒿汤、葛根芩连汤。在这一原则下,再根据某些特殊表现选择相应的药,如湿疹、疔疱,加野菊花、地丁草、苦参、白藓皮;关节肿痛加桂枝、忍冬藤、桑枝等;腹泻甚至痢疾加白头翁汤、地榆、车前子等;阴囊湿疹、睾丸胀痛、白带黄臭可加龙胆草、苦参等;血尿可加小蓟草、茅根、石苇、扁蓄等。此外,因热往往依附湿而存在,所以,应注意起居环境的改善和饮食调理,不宜暴饮暴食、酗酒,少吃甜食。
大黄为常用中药,具有泻热通肠、凉血解毒,逐瘀通经的功效。用于实热便秘,积滞腹痛,泻痢不爽,湿热黄疸,血热吐衄,目赤,咽肿,肠痈腹痛,痈肿疔疮,瘀血经闭,跌扑损伤。熟大黄泻下力缓,泻炎解毒。用于火毒疮疡。大黄炭凉血化瘀止血。用于血热有瘀出血症。现代医学证明,该品具有导泻、利胆、保肝、抗溃疡、抗菌、抗病毒等作用。
大黄素(emodin)在进行二年的口饲大黄素实验研究中,大黄素在280,830,2500ppm食物含量中,对F344/N雄性大鼠无致癌性,对F344/N雌性大鼠有可能诱发Zymmbal腺癌的发生,对B6C3F1雄性小鼠,有可能发生少见的肾小管赘生物(renaltubleneoplasms),但发生率较低;大黄素在312,625,1250ppm食物含量下,B6C3F1雌性小鼠未发现有致癌性的证据。大黄素可导致雄性大鼠肾小管透明滴(renaltublehyalinedroplets)和染色(pigmentation)的发生率增加,可导致雌性大鼠肾小管透明滴的发生率增加,可导致雌雄大鼠肾小管染色的严重性增大,可导致雌雄小鼠肾小管染色的发生率增加,导致雌性小鼠肾病的发生率增加。
蒽醌(Anthraquinone)通过两年给药研究表明,基于肾小管腺瘤(renaltubuleadenoma)、肾脏和膀胱迁移性上皮细胞乳头瘤(transitionalepithelialpapillomas)的发生率增加,表明蒽醌对雄性F344/N大鼠具有致癌性。肝细胞瘤的发生与给予蒽醌有关。基于肾小管腺瘤的发生率增加,表明蒽醌对雌性F344/N大鼠具有致癌性。膀胱移行性上皮细胞乳头瘤或/和癌的发生率以及在雌性大鼠出现的肝细胞腺瘤均与使用蒽醌有关。有明显的证据表明蒽醌可增加雄性和雌性B6C3F1小鼠肝癌的发生率。在雄性和雌性小鼠上的甲状腺滤泡细胞瘤(Thyroidglandfollicularcellneoplasms)的产生可能与蒽醌的使用有关。使用蒽醌两年,可引起雄性和雌性大鼠肾、肝、脾、骨髓非肿瘤性损害增加,可引起雄性和雌性小鼠肝、膀胱和脾非肿瘤性损害增加,也可导致雄性小鼠甲状腺和肾脏的非肿瘤性损害。使用蒽醌可使雄性和雌性大鼠单核细胞性白血病的发生率减少。
大黄一般被认为毒性较低,临床应用比较安全。但服用过量可引起中毒,尤其是后下大黄毒性较大,可起恶心、呕吐、头昏、腹绞痛、黄疸等。曾有报道,30名受试者每日服大黄3次,每次3g,共5日,所有受试者均产生一系列胃肠反应,主要表现为腹泻、腹痛、呕吐、恶心、肠鸣,其中3例因严重腹泻、腹痛、呕吐而被迫卧床休息,经对症处理后缓解。国外曾报道1例长期服蒽醌类泻药,导致结肠膨胀,手术切除结肠标本可见变黑,肌层神经元消失,平滑肌萎缩。长期服用蒽醌类泻药还可能引起肝硬化和电解质紊乱(低血钾)。大黄的临床毒副作用除主要引起消化系统症状外,还可引起动物实验结果一致的免疫抑制作用。报道正常人(男12,女11),年龄自24-66岁,分3组每晨服大黄醇提片9片(每片相当于原生药1g)共服7日,IgA、IgG、IgM均较服药前降低,白细胞移动抑制试验降低(P<0.05),C3补体和总补体也降低(P<0.001),但淋巴细胞转化试验无变化。服5片组在d14所测定的IgA、IgG、IgM均降低(P<0.02-0.001),C3补体及总补体也降低(P<0.05),而淋巴细胞转化率升高(P<0.001)。服2.5片组在d14与服药比较:IgA、IgG、IgM均降低(P<0.05-0.001)、C3补体与补体也降低(P<0.001),而淋巴细胞转化率上升(P<0.05)。然而这些数值的变化均在正常范围之内,因而没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提示短期服用较大量的大黄不会明显降低免疫功能。
茯苓味甘、淡、性平,入药具有利水渗湿、益脾和胃、宁心安神之功用。现代医学研究:茯苓能增强机体免疫功能,茯苓多糖有明显的抗肿瘤及保肝脏作用。茯苓性味甘淡平,入心、肺、脾经。具有渗湿利水,健脾和胃,宁心安神的功效。可治小便不利,水肿胀满,痰饮咳逆,呕逆,恶阻,泄泻,遗精,淋浊,惊悸,健忘等症。茯苓之利水,是通过健运脾肺功能而达到的,与其它直接利水的中药不同。用于脾虚泄泻,带下茯苓既能健脾,又能渗湿,对于脾虚运化失常所致泄泻、带下,应用茯苓有标本兼顾之效,常与党参、白术、山药等配伍。有可用为补肺脾,治气虚之辅佐药。
茵陈清热利湿;退黄。主治:黄疸、小便不利、湿疮瘙痒、传染性黄疸型肝炎。有利胆,保护肝功能,解热,抗炎,降血脂,降压,扩冠等作用.茵陈有显著的保肝作用,对甲,乙型肝炎,黄疸型肝炎,有显著的疗效。有利胆,促进胆汁分泌,增加胆汁中胆酸和胆红素排出的作用.能增加心脏冠脉血流量,改善微循环,并有降血压,降血脂,抗凝血,利尿解热平喘,驱除蛔虫及抑制多种致病性皮肤真菌与细菌的作用。
白芍苦,微寒。归肝经。主治功效:清热凉血;活血祛瘀。主温毒发斑;吐血衄血;肠风下血;目赤肿痛;痈肿疮疡;闭经;痛经;崩带淋浊;瘀滞胁痛;疝瘕积聚;跌扑损伤。用于温毒发斑,吐血衄血,目赤肿痛,肝郁胁痛,经闭痛经,症瘕腹痛,跌扑损伤,痈肿疮疡。《本经》: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别录》:通顺血脉,缓中,散恶血,逐贼血,去水气,利膀胱大小肠,消痈肿,时行寒热,中恶腹痛,腰痛。《药性论》:治肺邪气,腹中疞痛,血气积聚,通宣脏腑拥气,治邪痛败血,主时疾骨热,强五脏,补肾气,治心腹坚胀,妇人血闭不通,消瘀血,能蚀脓。
玉米须味甘、淡,性平。有利尿消肿;清肝利胆的功效。主水肿,小便淋沥,黄疸,胆囊炎,胆结石,高血压,糖尿病,乳汁不通。《滇南本草》:宽肠下气。治妇人乳结,乳汁不通,红肿疼痛,怕冷发热,头痛体困。《岭南采药录》:和猪肉煎汤治糖尿病。又治小便淋沥砂石,苦痛不可忍,煎汤频服。
虎杖微苦,微寒。归肝、胆、肺经。功能与主治清热解毒,利胆退黄,祛风利湿,散瘀定痛,止咳化痰。用于关节痹痛,湿热黄疸,经闭,产后瘀血不下,癓瘕,咳嗽痰多,水火烫伤,跌打损伤,痈肿疮毒。虎杖煎剂作用,对外伤出血有明显止血作用,内服对上消化道出血也有止血作用。《日华子本草》:治产后恶血不下,心腹胀满。排脓,主疮疖痈毒,妇人血晕,扑损瘀血,破风毒结气。《滇南本草》:攻诸肿毒,止咽喉疼痛,利小便,走经络。治五淋白浊,痔漏,疮痈,妇人赤白带下。
墨旱莲菊科,一年生草本植物。直立,具匍匐茎;叶对生,披针形;头状花序,腋生或顶生,花白色;瘦果黑色。全国广布种。常见于田梗,沟溪边湿地。全草药用,能收敛、止血、补肝肾之功效。滋补肝肾、凉血止血,可治各种吐血,肠出血等症。捣汁涂眉发,能促进毛发生长,内服有乌发、黑发功效。《唐本草》说,墨旱莲“主血痢,针灸疮发,洪血不可止者敬之”《日华子本草》中也说,墨旱莲可以“排脓,止血,通小肠,敷一切疮并蚕瘑”。
车前子本品性味甘寒,入肾、膀胱、肝、肺经,功能利水通淋、渗湿止泻、清肝明目、清热化痰,为常用药材。利水,清热,明目,祛痰。治小便不通,淋浊,带下,尿血,暑湿泻痢,咳嗽多痰,湿痹,目赤障翳。《本经》:″主气癃、止痛,利水道小便,除湿痹。″《本草经集注》:″主虚劳。″《别录》:″男子伤中,女子淋沥,不欲食。养肺强阴益精。明目疗赤痛。″
鸡内金归脾、胃、小肠、膀胱经。健胃消食,涩精止遗,通淋化石。用于食积不消,呕吐泻痢,小儿疳积,遗尿,遗精,石淋涩痛,胆胀胁痛。《滇南本草》:宽中健脾,消食磨胃。治小儿乳食结滞,肚大筋青,痞积疳积。
冬瓜皮,中药名。为葫芦科植物冬瓜Benincasahispida(Thunb.)Cogn.的干燥外层果皮。食用冬瓜时,洗净,削取外层果皮,晒干。味甘,性凉。归脾、小肠经。利尿消肿。用于水肿胀满,小便不利,暑热口渴,小便短赤。
天花粉,中药名。《本草正义》:药肆之所谓天花粉者,即以萎根切片用之,有粉之名,无粉之实。天花粉为葫芦科植物栝蒌的根,是一种中药,为清热泻火类药物,其具体功效是清热泻火,生津止渴,排脓消肿。主治:治热病口渴、消渴、黄疸、肺燥咳血、痈肿、痔痿。对于治疗糖尿病,常用它与滋阴药配合使用,以达到标本兼治的作用。
小米草学名:EuphrasiapectinataTen,为一年生草本植物,全草具药用价值。味苦;性微寒。归膀胱经,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利尿。主热病口渴;头痛;肺热咳嗽;咽喉肿痛;热淋;小便不利;口疮;痈肿。
淡竹叶(拉丁学名:Lophatherumgracile)为禾本科,根药用,有清凉,解热、利尿及催产之效;主治:胸中疾热、咳逆上气、吐血、热毒风、止消渴、压丹石毒、消痰、治热狂烦闷、中风失音不语、痛头风、止惊悸、瘟疫迷闷、杀小虫、除热缓脾。又可作牧草。功能主治:具有清热除烦,利尿通淋的功效十主治热病烦渴,口舌生疮,牙龈肿痛,小儿惊啼,肺热咳嗽,胃热呕哕,小便赤涩淋浊。《纲目》:去烦热,利小便,除烦止渴,小儿痘毒,外症恶毒。《生草药性备要》:消痰止渴,除上焦火,明眼目,利小便,治白浊,退热,散痔疮毒。《本草再新》:清心火,利小便,除烦止渴,小儿痘毒,外症恶毒。
白鲜皮,别名:白藓皮、八股牛、山牡丹、羊鲜草,拉丁文名:CORTEXDICTAMNI中药名。为芸香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白鲜和狭叶白鲜的根皮。具有清热燥湿,祛风解毒之功效。《药性论》:“治一切热毒风,恶风,风疮、疥癣赤烂,眉发脱脆,皮肌急,壮热恶寒;主解热黄、酒黄、急黄、谷黄、劳黄等。”现代研究,该品挥发油在体外有抗癌作用。但脾胃虚寒者慎用。
陈皮理气健脾,调中,燥湿,化痰。主治脾胃气滞之脘腹胀满或疼痛、消化不良。湿浊阻中之胸闷腹胀、纳呆便溏。痰湿壅肺之咳嗽气喘。故陈皮有三大类作用,一是导胸中寒邪,二破滞气,三益脾胃。这三大作用中,主要作用是行脾胃之气。脾胃主运化水湿,故脾胃之气行则能去湿、健脾、化痰,故又可以说,陈皮温能养脾,辛能醒脾,苦能健脾。由于陈皮主行脾胃之气,脾胃地处中焦,中焦之气通行,使三焦之气也随之涌动。三焦为决渎之官,通行水液,与湿相伴;又为藏府之外府,上及心、肺,下及肝、肾。所以陈皮的作用可宽及所有藏府,遍及全身之湿。从肺而言,则辛散肺气,苦泄肺气,温化寒气,能治痰多咳喘,气壅食停;从心而言,则辛开心气,苦泄心火,温化湿浊,能治胸中烦热,口气哕臭;从肝而言,则辛散肝郁,苦降肝火,温化寒湿,所以它能治肝郁有热,饮停食滞;从肾而言,则辛润肾燥,苦泄肾湿,温和肾气,所以它能治命火不足,饮食不化。当然,种种解释都与湿和脾有关,所以它的药性作用发挥余地比较大,一般理气化痰方中均可使用。如李时珍说:“橘皮苦能泄能燥,辛能散能和,其治百病,总是取其理气燥湿之功。同补药则补,同泻药则泻,同升药则升,同降药则降。”如和白术同用,则有补脾胃的作用,与人参、甘草同用则有补肺气的作用,与杏仁同用则有通降大肠气秘的作用,与桃仁同用则有通润大肠血秘的作用,与半夏同用则有燥湿的作用,与茯苓同用则有祛湿的作用,与陈皮同用则有降气止呕的作用,与干姜同用能温化寒痰,与黄连同用能清除热痰或者直接服用胃肠饮治疗胃肠疾病疗效更好
栀子是传统中药,属卫生部颁布的第1批药食两用资源,具有护肝、利胆、降压、镇静、止血、消肿等作用,在中医临床常用于治疗黄疸型肝炎、扭挫伤、高血压、糖尿病等症。主治热病心烦;肝火目赤;头痛;湿热黄疸;淋证;血痢尿血;口舌生疮;疮疡肿毒;扭伤肿痛。本品对目赤肿痛有很大疗效。该品清泻三焦热邪,可治肝胆火热上攻之目赤肿痛,常配大黄用,如栀子汤《圣济总录》。
鸡骨草,中药名。为豆科植物广州相思子的干燥全株。甘、微苦,凉。有利湿退黄,清热解毒,疏肝止痛之功效。常用于湿热黄疽,胁肋不舒,胃脘胀痛,乳痈肿痛。《中国药植图鉴》:“治风湿骨痛,跌打瘀血内伤;并作清凉解热药。”
鸡血藤味苦微甘、性温,归肝、心、肾经;色赤入血,质润行散;具有活血舒筋,养血调经的功效;主治风湿痹痛,手足麻木,肢体瘫痪,月经不调,经行不畅,痛经,经闭,白细胞减少症。治疗风湿所致的腰膝关节疼痛、风湿痹痛、肢体麻木,常与红花桃仁、赤芍、地龙、黄芪、当归、丹参等配伍。可用于月经不调、经闭、痛经,常与香附、益母草同用。
扁豆,学名Lablabpurpureus(Linn.)Sweet,通用名藊豆,白花和白色种子入药,有利于暑湿邪气的祛除,健脾止泻之效,同时扁豆还有显著的消退肿瘤的作用。味甘,性微温。能健脾除湿。含蛋白质、脂肪、糖类、磷、钙、铁、锌,维生素B1.B2和烟酸、泛酸、豆甾醇、磷脂、氰甙、血球凝结素等成分。用于脾虚有湿,体倦乏力,少食便溏,或水肿;妇女脾虚带下;暑湿为患,脾胃不和,呕吐腹泻。
夏枯草为唇形科植物夏枯草PrunellavulgarisL.的干燥果穗。全国各地均产,主产于江苏、浙江、安徽、河南等地。夏季果穗呈棕红色时采收,除去杂质,晒干。生用。其性辛、苦,寒。归肝、胆经。有清热泻火,明目,散结消肿的功效。治疗目赤肿痛、头痛眩晕、目珠夜痛。夏枯草苦寒主入肝经,善泻肝火以明目。用治肝火上炎,目赤肿痛,可配桑叶、菊花、决明子等药用。本品清肝明目之中,略兼养肝,配当归、枸杞子,可用于肝阴不足,目珠疼痛,至夜尤甚者;亦可配连翘、甘草用,如夏枯草散(《张氏医通》)
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
具体实施例1:
大黄在秋末茎叶枯萎或次春发芽前采挖,除去细根,刮去外皮,切瓣或段,绳穿成串干燥或直接干燥,切碎后将其泡入5-10倍量的乙醇中,将药粉置有盖不锈钢桶内,加70%乙醇液,质量为粗粉的0.8-1倍,搅拌均匀,湿润密闭放置1小时以上,使充分膨胀;将渗漉筒底部滤板用纱布袋包裹铺平后再将湿润膨胀后的药物样品拌松弄散,然后用不锈钢勺盛粉,均匀的装入渗漉筒,装10-12厘米厚,用T型棒压匀,再按上述操作,一层一层的装入,适当加压,药粉填装不得超过渗漉筒的2/3高处;药粉面上盖不锈钢孔板压牢,打开渗漉筒下面的放料阀,并放一容器,然后缓缓加入70%乙醇液;待排出药粉粉粒之间的空气,并有乙醇流出约20L左右,关闭放料阀,盖上漉筒、浸渍24小时,然后开放料阀进行渗漉,控制渗漉速度一般为1000g药材每分钟流出2~3ml,滤液放入贮液缸内,并将排空时的乙醇液倒入贮液缸;将渗滤液合并静置成组分1。
将其余原料药茵陈,茯苓,夏枯草,栀子,白芍,淡竹叶,玉米须,白鲜皮,虎杖,连翘,板蓝根,陈皮,冬瓜皮,天花粉,鸡骨草,墨旱莲,小米草,车前子,鸡内金,扁豆,鸡血藤,放入10倍量乙醇中,浸泡1-2小时,加热提取2次,每次1-2小时,合并提取液,静置后去上清液,然后放入减压浓缩罐内,减压回收乙醇,浓缩至药液浓度为0.6g生药/mL,抽滤至滤液的相对密度为80℃时1.06的浸膏,成为组分2。
将组分1和组分2合并后置入双效真空浓缩器中,浓缩至90℃时相对密度为1.36的浓缩液,置0~5℃低温冷藏24小时;将冷藏液加0.3%的助滤剂硅藻土,过滤,滤液再置入双效真空浓缩器中,浓缩至每1ml含0.1g生药量;浓缩后的膏剂加糊精调和,紫外线消毒杀菌后装瓶。
具体实施例2:
在秋末茎叶枯萎或次春发芽前采挖,除去细根,刮去外皮,切瓣或段,绳穿成串干燥或直接干燥,取切成小块的生大黄,用黄酒拌匀,放蒸笼内蒸制,或置罐内密封,坐水锅中,隔水蒸透,取出晒干,按上法反复蒸制2~3次者,干燥成熟大黄5000g后,将其泡入10倍量乙醇中,加热提取2次,每次1-2小时,去上清液,合并提取液,100-120目滤过,再经截流分子量为5000-10000的超滤柱超滤,超滤液减压浓缩相对密度为80℃时1.06的浸膏,加热浓缩至膏状,静置备用,成组分1。
将茵陈1500g,茯苓1500g,夏枯草1500g,栀子1500g,白芍1500g,淡竹叶1500g,玉米须1500g,白鲜皮1500g,虎杖1500g,连翘1500g,板蓝根1500g,陈皮1500g,冬瓜皮1500g,天花粉1500g,鸡骨草1500g,墨旱莲1500g,小米草1500g,车前子1500g,鸡内金1500g,扁豆1500g,鸡血藤1500g,将其余原料药的药放入10倍量乙醇中,浸泡1-2小时,加热提取2次,每次1-2小时,合并提取液,静置后去上清液,然后放入减压浓缩罐内,减压回收乙醇,浓缩至药液浓度为0.6g生药/mL,抽滤至滤液的相对密度为20℃时1.06的浸膏,成为组分2。
将组分1和组分2合并后置入双效真空浓缩器中,浓缩至90℃时相对密度为1.35的浓缩液,置0~5℃低温冷藏24小时;将冷藏液加0.3%的助滤剂硅藻土,过滤,滤液再置入双效真空浓缩器中,浓缩至每1ml含0.1g生药量;浓缩后的膏剂加糊精调和,紫外线消毒杀菌后装瓶。
具体实施例3:在秋末茎叶枯萎或次春发芽前采挖,除去细根,刮去外皮,切瓣或段,绳穿成串干燥或直接干燥,取切成小块的生大黄,用黄酒拌匀,放蒸笼内蒸制,或置罐内密封,坐水锅中,隔水蒸透,取出晒干,按上法反复蒸制2~3次者,干燥成熟大黄4500g后,然后将干燥后的熟大黄片加水,然后放入提取罐加热提取2次,每次1-2小时,去上清液,合并提取液,100-120目滤过,再经截流分子量为5000-10000的超滤柱超滤,超滤液减压浓缩相对密度为80℃时1.06的浸膏,作为组分1,将所述其余原料将茵陈1200g,茯苓1200g,夏枯草1100g,栀子1100g,白芍1200g,淡竹叶1100g,玉米须1100g,白鲜皮1100g,虎杖1200g,连翘1100g,板蓝根1100g,陈皮1100g,冬瓜皮1100g,天花粉1100g,鸡骨草1100g,墨旱莲1100g,小米草1100g,车前子1100g,鸡内金1100g,扁豆1100g,鸡血藤1100g,放入5-10倍量水中,浸泡1-2小时,加热提取2次,每次1-2小时,去上清液,合并提取液,100-120目滤过,将2次提取液合并静置,减压回收乙醇,并浓缩至药液浓度为0.6g生药/mL,抽滤后,滤液的相对密度约为20℃时1.08;减压至0.03-0.08MPa,温度保持在60-80℃,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20,温度至60℃-70℃的浸膏,作为组分2。将组分1组分2混合置入双效真空浓缩器中,浓缩至90℃时相对密度为1.05的浓缩液,置0~5℃低温冷藏24小时;将冷藏液加0.3%的助滤剂硅藻土,过滤,滤液再置入双效真空浓缩器中,浓缩至每1ml含0.1g生药量;浓缩后的膏剂加组分1的精油然后加蜂胶调和,紫外线消毒杀菌后装瓶。
具体实施例4:在秋末茎叶枯萎或次春发芽前采挖,除去细根,刮去外皮,切瓣或段,绳穿成串干燥或直接干燥,取切成小块的生大黄,用黄酒拌匀,放蒸笼内蒸制,或置罐内密封,坐水锅中,隔水蒸透,取出晒干,按上法反复蒸制2~3次者,干燥成熟大黄4500g后,泡入10倍量乙醇中,加热提取2次,每次1-2小时,去上清液,合并提取液,100-120目滤过,再经截流分子量为5000-10000的超滤柱超滤,超滤液减压浓缩相对密度为80℃时1.06的浸膏,加热浓缩至膏状,静置备用,成组分1。将茵陈1100g,茯苓1200g,夏枯草1100g,栀子1100g,白芍1200g,淡竹叶1100g,玉米须1100g,白鲜皮1100g,虎杖1200g,连翘1100g,板蓝根1100g,陈皮1100g,冬瓜皮1100g,天花粉1100g,鸡骨草1100g,墨旱莲1100g,小米草1200g,车前子1100g,鸡内金1100g,扁豆1100g,鸡血藤1100g,将所述原料药放入粉碎机粉碎后,将颗粒物放入乙醇中加热回流提取2次,每次1~2小时,将2次提取液合并静置;将上述乙醇提取过的药渣加10倍量水加热回流提取2次,每次1~2小时,将2次提取液合并静置,将上述两种提取液合并,作为组分2;合并组分1组分2减压浓缩相对密度为80℃时1.36的滤液,回收乙醇,调入蜂胶,紫外线杀菌后装瓶。
试验例1:本发明急性毒性试验
一、试验材料:
动物:昆明种小鼠,体重21-24g,雌雄各半,山东大学生物试验室育种。药物:本发明口服液(按实施方法2制备)。
二、方法:
1、LD50计算:采用改良寇氏法,将小鼠随机分成5组,每组10只,雌雄各半,将栓剂溶解,配成最大浓度,按小鼠最大允许容量给药,所给剂量按生药量依次为18,14.4,11.5,9.2,7.4(g.kg-1),在动物禁食(不禁水)18小时后,一日内分两次给药(间隔半小时),每次0.5ml,观察动物死亡情况。
2、最大耐受剂量测定(MTD值):取小鼠20只,雌雄各10只。将栓剂加蒸馏水溶解,配成最高浓度,按动物的最大耐受量,以注射灌喂器能抽动为准。在动物禁食(不禁水)18小时后,一日内分两次给药(间隔半小时),每次0.5ml(每ml含生药0.36g),总药量为18g生药/kg.d,相当临床成人50Kg体重用量的300倍。给药后连续观察7天。
三、试验结果:
在LD50计算中当用最大允许浓度和最大允许容量给予小鼠时(18g/Kg.d),未见小鼠死亡,即未测出LD50,只可求最大耐受剂量,在7天观察期中,动物其食欲、活动、毛色、精神状态等皆正常,发育正常,未见有死亡。即选用相当于临床剂量的300倍药量,并无不良反应发生,表明急性毒性极小,MTD>18g/Kg.d。
试验例2:本发明急性皮肤刺激试验报告
1、实验目的:检测本发明对实验动物皮肤的刺激/腐蚀作用和强度
2、材料和方法:
2.1.受试物:本发明口服液(按实施例方法2制得)
2.2.实验动物:壹级大耳白种家兔,10只,雌性,体重2.1-2.3kg;由青岛大学医学院生物系实验动物中心提供;
2.3.试验方法:
选用皮肤完好的健康家兔10只,于试验前24小时将其背部脊柱两侧被毛剪掉,去毛面积左、右各约4cm×4cm。试验时取受试物0.2ml涂于2.5cm×2.5cm的二层纱布上,敷贴于一侧去毛皮肤表面,油纸覆盖,胶布固定。另一侧皮肤作为空白对照。封闭4小时后,去除覆盖物,并用温水清洗去残留受试物,于去除受试物后的1、24和48小时观察涂抹部位皮肤反应,并评分。
3、实验结果:实验动物皮肤未出现任何红斑,红肿,发炎现象。
4、小结:根据《消毒技术规范》(1999)中皮肤刺激反应评分标准判定,本发明对动物皮肤刺激强度属无刺激性。
实施例3:长期毒性实验资料
1、实验方法
将豚鼠随机份成4组,每组15只。在豚鼠背部脊柱两侧将脱毛剂均匀涂上,使其脱毛范围约40平方厘米。洗净脱毛剂,观察24小时后每组豚鼠分别涂本发明口服液溶液0.2、0.4和0.8ml,分别含生药92、184和368mg,另一组涂溶媒0.8ml每日二次,连续30天,观察豚鼠的一般情况,实验结束后处死动物进行血液学、血液生化及病理学检查。
2、结果
上述三组用药豚鼠躯干去毛区,未见局部皮肤有水肿、充血、红斑、出血点及溃疡。用药组与对照组动物毛发色泽、摄食、四肢活动等对照组无明显差异,血液生化检查,用药组与对照组均在正常范围。病理组织学检查,实验各组心、肝、肾及局部皮肤均未见明显病变。提示,本发明中药口服液长期用药对局部皮肤及全身重要脏器均未见明显的毒性作用。
试验结果表明:本发明口服液实验安全。该药对乙型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的最小抑制浓度为1∶150,淋球菌为1∶150,白色念珠菌为1∶300,对1∶20稀释度时的杀灭时间为5分钟,1∶50时为10分钟,1∶100时为20分钟,1∶200时为40分钟,1∶400时为8小时。
药理学实验:
大黄对正常小鼠由四氯化碳引起的肝损伤有明显保护作用,表现为SGOT显著降低,使肝体比降低(大剂量)。对正常大鼠有显著的利胆作用,胆汁流量增加持续2h。熊去氧胆酸流量增加持续1小时。胆汁中胆固醇、胆红素给药前和给药后组间比较未见显著差异性。为此我们进行了实验研究。
1、材料与方法
药物:本发明提醇沉液的制备:取一定量本发明原料药,水煎两次,水浴上浓缩至一定体积后加95乙醇沉淀杂质,过液,滤液回收乙醇。配成100%浓度。
对照组为白云山消炎利胆片,国药准字Z44022243。熊去氧胆酸为日本三菱化成生产。
动物ICR小鼠,SD大鼠均由本院动物研究室提供。
1.1对四氯化碳引起的小鼠肝损伤的保护作用:雄性小鼠78只,体重18-23g,按体重随机分层分成六组,每组13只。本发明3个剂量组2.5g/kg、5.0g/kg、10.0g/kg,阳性对照药白云山消炎利胆片10g/kg,模型组,水对照组每天灌胃给药一次,连续6d,于第六天给药后1h除水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均皮下注射0.15的四氯化碳菜油5ml/kg。16h后摘眼球取血用北京化工厂产的试剂盒测定血清SGPT、SGOT。解剖出肝脏称重,根据处死时体重计算每只小鼠的肝体比、数据以均值士标准差表示,组间进行t检验。
1.2对正常大鼠胆汁流量的影响1.2.1
胆汁流量的测定:取大鼠60只,雄性,体重250~350g,称重随机分成五组,每组12只,实验前禁食12h,不禁水。实验以10%乌拉坦1.0g/kg腹腔注射麻醉,仰位固定于手术台,沿腹正中线切开腹壁,找出十二指肠,在降部肠系膜中找到白色有韧性的胆管,在其下穿二根丝线,结扎乳头部,向肝脏方向作“V”形切口,插入硬质塑料管,结扎固定,即可见有淡黄绿色胆汗流出,试管收集胆汁,术后以盐水纱布覆盖腹腔,待稳定1h后,先收集30min的胆汁,作为给药前的基础值,然后分组给药(经十二指肠)。本发明3个剂量组2.5g/kg、5.0g/kg、10.0g/kg,水对照组,阳性药熊去氧胆酸0.5g/kg。给药后每隔30min收集测量1次胆汁。共4h。
1.2.2胆汁成分的测定:将给药前,给药后4h收集的胆汁测定胆红素(伊利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生产,咖啡因法)。胆固醇含量测定用东欧生物工程公司生产的试剂盒,酶法测定。
2实验结果
2.1对四氯化碳引起的小鼠肝损伤的保护作用:四氯化碳引起的SGPT、SGOT显著升高P<0.01,说明造型成功。本发明使SGOT显著降低三个剂量组均P<0.05,本发明对SGPT无明显影响。白云山消炎利胆片使SGPT、SGOT显著降低(P-~0.05)。泽兰10g/kg组使肝体比显著低于四氯化碳模型组。详见表1。
表1本发明对四氯化碳中毒小鼠血清转氨酶的影响(X±S)
注:组间进行t检验,与四氯化碳组比*P<0.05,**P<0.01
2.2对正常大鼠胆汁流量的影响:本发明2.5g/kg组使正常大鼠胆汁流量增加,持续2h,以给药后的30min增加最显著<0.05)。5.0g/kg组给药2h各时相都显著增加<0.05.10.0g/kg组给药后90min内各时相都比对照组显著升高(P<0.01,P<0.05)。阳性药熊去氧胆酸也使流量增加,持续1h。P<0.05详见表2。
表2本发明对麻醉大鼠胆汁流量的影响(X±S)
注t以给药前流量为100%,组问进行t检验,与对照组比*P<0.05,**P<0.01.本发明给药前、给药后涓定胆汁中胆红素和胆同醇含量与对照组相比未见显著差异。详见表3。
表3本发明对大鼠胆汁中胆固醇、胆红素排出量的影响(X±S)
讨论:
生大黄泻下力强,故欲攻下者宜生用,入汤剂应后下,或用开水泡服;久煎则泻下力减弱。酒炙大黄泻下力较弱,活血作用好,易于瘀血证治疗。大黄炭则多用于止血。肝胆疾病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目前无特效药物促进肝细胞再生和防止肝细胞坏死。我们的实验已经证明本发明有良好抗实验性肝硬变作用。本实验表明本发明对CCL4引起的急性肝损伤有明显的保护作用,有使SGOT显著降低作用。血清转氨酶升高主要反映肝细胞变性、坏死,细胞膜通透性升高,使肝细胞内GPT、GOT释放入血所致。有文献报道由CCL4中毒引起的动物SGPT、SGOT升高与肝细胞损伤程度呈粗略平行关系。本发明有选择性地降低SGOT作用,大剂量使肝脏指数减少,也说明本药有较好的保肝作用。
大黄在增加胆汁分泌的同时,还可降低狗总管奥狄氏括约肌张力。给狗以2ml/kg体重行十二指肠灌注竺。20%的大黄煎剂1小时后观察对肝胆汁流出量及对奥狄氏括约肌灌流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大黄能利胆.增加胆汁流量;促进排胆松驰奥狄氏括约肌;促进胆内容物(包括郁结的胆汁沉积的胆泥,甚则小的结石)的排出,进而降低胆道内压力,缓解胆绞痛。
自2012年3月至2015年6月,笔者采用自拟清肝利湿降脂汤治疗脂肪肝60例,取得显著疗效,临床资料本组60例中为体检发现者和同行单位的门诊患者,年龄40~50岁,平均44岁;均为男性,疗程1~6年不等。两组资料经Ridit检验,年龄、病程等方面均无显著差异性。具有可比性。诊断依据临床表现和影像学及实验室检查,均符合脂肪肝特征。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诊断标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肝病重点专科写作组主编《中医肝病诊疗常规》2005年10月第1版。
治疗方法
治疗组:本发明口服液,方药组成大黄30g,茵陈12g,茯苓11g,夏枯草11g,栀子11g,白芍12g,淡竹叶12g,玉米须12g,白鲜皮11g,虎杖11g,连翘12g,板蓝根11g,陈皮13g,冬瓜皮12g,天花粉12g,鸡骨草11g,墨旱莲12g,小米草11g,车前子11g,鸡内金11g,扁豆12g,鸡血藤11g,按实施例方法2制备,每日3瓶,连服2个月后,停服1周,再服1个月为1疗程。
对照组:强肝胶囊(石家庄东方药业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ZL0980012,1次5粒,1d3次。两个月1疗程。治疗期间停服任何药物。
疗效标准:临床治愈:症状、体征完全消失,肝功能正常,血脂基本正常,B超提示肝脏声像恢复正常。有效:症状体征消失,谷丙转氨酶及血脂升高部分下降50%以上,B超提示脂肪肝声像图减轻。无效:未达以上标准者。
治疗结果见表1。
表1治疗组与对照组的疗效比较
*临床治愈与有效视为有效例数,经统计学处理两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讨论:脂肪肝是近年来才引起医学界高度重视的肝脏脂肪代谢紊乱性疾病。现代医学认为本病主要由脂类摄人过多、肥胖、或毒物(乙醇),或遗传与代谢因素引起过量的脂肪在肝内堆积致病。查阅古典,祖国医学虽没有脂肪肝之病名,但在历代医籍中、有一些类似本病的记载。《灵枢.卫气失常》即已指出人体内有“脂、”有“膏”有“肉”、并根据人体形体的不同而分为“脂人”、“膏人、”“肉人”。其云:“膏者,多气而皮纵缓,故能纵腹垂腴。肉者,身体容大。脂者,其身收小。”张志聪《灵枢集注》云:“中焦之气,蒸津液化.其津微溢于外则皮肉膏肥。余于肉,则膏脂丰满。”张景岳《类经》亦云:“精液和合而为膏,以填补骨空之中,则为脑为髓,为精为血。”由此可见,上文描述之膏脂与现代医学之脂类物质相类似。同时也说明膏脂实乃人体的生理组成成分之一,属精液之范畴,并可与津液其他成分相互转化,津从浊化为膏,凝则为脂。正常脂膏随血液的运行营养五脏六腑,四肢白骸以及脑髓。若禀赋不足,饮食不节,脾胃失调,情志内伤,肝胆失调,年老体弱,身虚不足等原因,而致摄食过多或传输、利用、排泄异常,皆可是血中脂膏堆积,过多的脂膏浊化。而成为湿浊、痰饮、侵淫隧道,使气血运行障碍,血瘀的本质具体表现在微循环障碍,血流的动力学异常和血液流变学异常。而痰浊与血瘀同是机体脏腑功能失调的病理产物,最终形成肝经痰凝瘀滞,肝内脂肪瘀积的病理变化,而出现“痰证”、“瘀证”、“脉痹”等证。
综合看来当属肝痞、胁痛、症瘕、积聚等范畴基于上述认识,遵循疏肝而降脂、利湿兼化痰、活血而化瘀之大法,采用疏肝降脂、化痰祛湿、活血散结、软坚消积之中药。方中夏枯草、黄芩以疏肝降脂之功;薏仁具有较强的活血化瘀、利水渗湿的作用;白术补脾益气;佛手宽中理气、和胃化痰、消积除痞;夏枯草、黄芩清利解毒,使之清解通利而护肝。诸药配伍,疏利通降而不伤正,益气补中而不壅结,以达到扶正祛邪,清热利湿,排毒减肥之目的。
Claims (10)
1.一种清热除湿、利胆排毒的大黄口服液,其特征在于,所述口服液包括以下重量份数的原料药:大黄10~50份,茵陈10~20份,茯苓10~20份,夏枯草10~20份,栀子10~20份,白芍10~20份,淡竹叶10~20份,玉米须10~20份,白鲜皮10~20份,虎杖10~20份,连翘10~20份,板蓝根10~20份,陈皮10~20份,冬瓜皮10~20份,天花粉10~20份,鸡骨草10~20份,墨旱莲10~20份,小米草10~20份,车前子10~20份,鸡内金10~20份,扁豆10~20份,鸡血藤10~20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清热除湿、利胆排毒的大黄口服液,其特征在于,所述口服液包括以下重量份数的原料药:大黄10~30份,茵陈10~15份,茯苓10~15份,夏枯草10~15份,栀子10~15份,白芍10~15份,淡竹叶10~15份,玉米须10~15份,白鲜皮10~15份,虎杖10~15份,连翘10~15份,板蓝根10~20份,陈皮10~20份,冬瓜皮10~20份,天花粉10~20份,鸡骨草10~20份,墨旱莲10~20份,小米草10~20份,车前子10~20份,鸡内金10~20份,扁豆10~20份,鸡血藤10~20份。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清热除湿、利胆排毒的大黄口服液,其特征在于,所述口服液包括以下重量份数的原料药:大黄10~40份,茵陈10~20份,茯苓10~20份,夏枯草10~20份,栀子10~20份,白芍10~20份,淡竹叶10~20份,玉米须10~20份,白鲜皮10~20份,虎杖10~20份,连翘10~20份,板蓝根10~15份,陈皮10~15份,冬瓜皮10~15份,天花粉10~15份,鸡骨草10~15份,墨旱莲10~15份,小米草10~15份,车前子10~15份,鸡内金10~15份,扁豆10~15份,鸡血藤10~15份。
4.一种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清热除湿、利胆排毒的大黄口服液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口服液的制备步骤包括:
a.大黄的制备,萃取,作为组分1;
b.将所述其余原料药放入乙醇中加热回流提取2次,作为组分2;
c.将上述两种提取液组分1和组分2合并,浓缩后加蜂蜜或糊精调和,消毒杀菌后制备成口服液装瓶。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清热除湿、利胆排毒的大黄口服液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a中,在秋末茎叶枯萎或次春发芽前采挖,除去细根,刮去外皮,切瓣或段,绳穿成串干燥或直接干燥,将干燥的大黄置于有盖不锈钢桶内,加70%乙醇液,质量为粗粉的0.8-1倍,搅拌均匀,湿润密闭放置1小时以上,使充分膨胀;将渗漉筒底部滤板用纱布袋包裹铺平后再将湿润膨胀后的药物样品拌松弄散,然后用不锈钢勺盛粉,均匀的装入渗漉筒,装10-12厘米厚,用T型棒压匀,再按上述操作,一层一层的装入,适当加压,药粉填装不得超过渗漉筒的2/3高处;药粉面上盖不锈钢孔板压牢,打开渗漉筒下面的放料阀,并放一容器,然后缓缓加入70%乙醇液;待排出药粉粉粒之间的空气,并有乙醇流出约20L左右,关闭放料阀,盖上漉筒、浸渍24小时,然后开放料阀进行渗漉,控制渗漉速度一般为1000g药材每分钟流出2~3ml,滤液放入贮液缸内,并将排空时的乙醇液倒入贮液缸;将渗滤液合并静置,加热浓缩至膏状,静置备用,成组分1。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清热除湿、利胆排毒的大黄口服液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b中,将所述其余原料泡入占其质量10倍量乙醇中,加热提取2次,每次1-2小时,去上清液,合并提取液,100-120目滤过,再经截流分子量为5000-10000的超滤柱超滤,超滤液减压浓缩相对密度为80℃时1.06的浸膏,加热浓缩至膏状,静置备用,成组分2。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清热除湿利胆排毒的大黄口服液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c中,将组分1和组分2合并后,置入双效真空浓缩器中,浓缩至90℃时相对密度为1.36的浓缩液,置0~5℃低温冷藏24小时;将冷藏液加0.3%的助滤剂硅藻土,过滤,滤液再置入双效真空浓缩器中,浓缩至每1ml含0.1g生药量;浓缩后的膏剂加蜂蜜或糊精调和,紫外线消毒杀菌后装瓶。
8.一种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清热除湿、利胆排毒的大黄口服液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制备步骤还可以为:
a.将大黄制备成熟大黄,加水提取,作为组分1;
b.将大黄提取后残渣与所述其余原料药一起加水浸泡、提取2次作为组分2;
c.将组分1、组分2混合浓缩后加蜂蜜调和,紫外线消毒杀菌后装瓶。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清热除湿、利胆排毒的大黄口服液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a中,在秋末茎叶枯萎或次春发芽前采挖,除去细根,刮去外皮,切瓣或段,绳穿成串干燥或直接干燥,取切成小块的生大黄,用黄酒拌匀,放蒸笼内蒸制,或置罐内密封,坐水锅中,隔水蒸透,取出晒干,按上法反复蒸制2~3次者,干燥成熟大黄,然后将干燥后的熟大黄片加水,然后放入提取罐加热提取2次,每次1-2小时,去上清液,合并提取液,100-120目滤过,再经截流分子量为5000-10000的超滤柱超滤,超滤液减压浓缩相对密度为80℃时1.06的浸膏,作为组分1;所述步骤b中,将提取的大黄渣滓与所述其余原料一起放入占其质量5-10倍量水中,浸泡1-2小时,加热提取2次,每次1-2小时,去上清液,合并提取液,100-120目滤过,将2次提取液合并静置,减压并浓缩至药液浓度为0.6g生药/mL,抽滤后,滤液的相对密度约为20℃时1.08;减压至0.03-0.08MPa,温度保持在60-80℃,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20,温度至60℃-70℃的浸膏,作为组分2。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清热除湿、利胆排毒的大黄口服液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c中,将组分1与组分2混合后放入减压浓缩罐内,减压回收乙醇,浓缩至药液浓度为0.1g生药/mL,抽滤至滤液的相对密度为20℃时1.06;上述滤液经体积为10L的大孔吸附树脂柱吸附后,用10倍树脂柱体积的去离子水或蒸馏水洗脱,再用5倍树脂柱体积的95%乙醇洗脱,收集乙醇洗脱液,去除溶剂,再调和蜂蜜,紫外线消毒杀菌后装瓶。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510757618.7A CN105233056A (zh) | 2015-11-09 | 2015-11-09 | 一种清热除湿、利胆排毒的大黄口服液及其制备方法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510757618.7A CN105233056A (zh) | 2015-11-09 | 2015-11-09 | 一种清热除湿、利胆排毒的大黄口服液及其制备方法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5233056A true CN105233056A (zh) | 2016-01-13 |
Family
ID=5503104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510757618.7A Pending CN105233056A (zh) | 2015-11-09 | 2015-11-09 | 一种清热除湿、利胆排毒的大黄口服液及其制备方法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5233056A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6174561A (zh) * | 2016-07-10 | 2016-12-07 | 马佳 | 提高免疫力的仙茅口服液制备方法及其口服液 |
CN110013021A (zh) * | 2019-05-13 | 2019-07-16 | 赵洋 | 新型蜂蜜产品配方及其制备方法和制备方法中使用的蜂蜜混合熬制装置 |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3028091A (zh) * | 2012-12-23 | 2013-04-10 | 丁常燕 | 一种治疗肝胆湿热的中药组合物 |
CN104225490A (zh) * | 2014-09-28 | 2014-12-24 | 夏征梅 | 一种治疗胆囊炎的中药 |
CN104667167A (zh) * | 2013-11-26 | 2015-06-03 | 李俊 | 一种肝脏保健药 |
-
2015
- 2015-11-09 CN CN201510757618.7A patent/CN105233056A/zh active Pending
Patent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3028091A (zh) * | 2012-12-23 | 2013-04-10 | 丁常燕 | 一种治疗肝胆湿热的中药组合物 |
CN104667167A (zh) * | 2013-11-26 | 2015-06-03 | 李俊 | 一种肝脏保健药 |
CN104225490A (zh) * | 2014-09-28 | 2014-12-24 | 夏征梅 | 一种治疗胆囊炎的中药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6174561A (zh) * | 2016-07-10 | 2016-12-07 | 马佳 | 提高免疫力的仙茅口服液制备方法及其口服液 |
CN110013021A (zh) * | 2019-05-13 | 2019-07-16 | 赵洋 | 新型蜂蜜产品配方及其制备方法和制备方法中使用的蜂蜜混合熬制装置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2145064B (zh) | 一种治疗老年性阴道炎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 |
CN102847063B (zh) | 一种治疗气血两虚血瘀型糖尿病足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 |
CN105343625A (zh) | 一种排毒除湿利胆的蒲公英口服液及其制备方法 | |
CN103417904B (zh) | 一种治疗慢性唇炎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 |
CN102178804B (zh) | 一种治疗肛周湿疹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 |
CN102058715B (zh) | 一种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的中药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 |
CN102988675B (zh) | 一种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 |
CN103041262B (zh) | 一种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的中药灌肠剂及其制备方法 | |
CN105194421A (zh) | 一种夏枯草降血脂保健口服液及其制备方法 | |
CN102178781B (zh) | 一种治疗阴囊湿疹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 |
CN106237131A (zh) | 降脂减肥的蒲公英口服液制备方法及其口服液 | |
CN105412697A (zh) | 一种清热除湿、保肝利胆的佩兰口服液及其制备方法 | |
CN106214997A (zh) | 一种排毒降脂减肥的蒲公英口服液及其制备方法 | |
CN105343593A (zh) | 一种降压降脂的夏枯草保健口服液及其制备方法 | |
CN105213700A (zh) | 一种排毒养颜祛斑的积雪草保健口服液及其制备方法 | |
CN105233056A (zh) | 一种清热除湿、利胆排毒的大黄口服液及其制备方法 | |
CN103041263B (zh) | 一种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的中药直肠给药栓剂及其制备方法 | |
CN102805825B (zh) | 一种治疗皮肤瘙痒症的药物及其制备方法 | |
CN105233052A (zh) | 一种治疗轻度脂肪肝的中药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 |
CN105169278A (zh) | 一种保肝利胆的蒲公英口服液及其制备方法 | |
CN105288315A (zh) | 一种清热除湿、利胆排毒的金钱草口服液及其制备方法 | |
CN105213888A (zh) | 一种除湿排毒减肥的夏枯草口服液及其制备方法 | |
CN105169275A (zh) | 一种保肝利胆的大黄口服液及其制备方法 | |
CN105288316A (zh) | 一种清热除湿、保肝利胆的牛筋草口服液及其制备方法 | |
CN105535571A (zh) | 一种排毒除湿,保肝利胆的车前子口服液及其制备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RJ01 |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 ||
RJ01 |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601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