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124866A - 隐形拉链用拉头 - Google Patents

隐形拉链用拉头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124866A
CN105124866A CN201510636246.2A CN201510636246A CN105124866A CN 105124866 A CN105124866 A CN 105124866A CN 201510636246 A CN201510636246 A CN 201510636246A CN 105124866 A CN105124866 A CN 10512486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ull head
flange part
guide post
base plate
front gui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636246.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124866B (zh
Inventor
许锡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ee Guangdong Garment Accesso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Kee Guangdong Garment Accesso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ee Guangdong Garment Accessories Ltd filed Critical Kee Guangdong Garment Accessories Ltd
Priority to CN201510636246.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5124866B/zh
Publication of CN10512486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12486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12486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12486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Buckles (AREA)

Abstract

隐形拉链用拉头,包括底板以及一对竖立壁,在一对竖立壁的顶端分别设置有朝相互靠近的方向延伸的翼部;还包括设置在一对竖立壁之间的导向柱,导向柱包括导向部和凸缘部,凸缘部朝两边的竖立壁方向横向延伸也沿从拉头的进口端向拉头的出口端的纵向方向上延伸,其横向宽度在纵向方向上逐渐减少,凸缘部的侧壁与一对翼部的内侧壁共同构成Y字形的引导通道;导向柱包括相互独立的两个部分即前导向柱和后导向柱;后导向柱包括后导向部和后凸缘部,后导向柱与底板一体成型;前导向柱包括前导向部和前凸缘部,前导向柱可拆卸地与后导向柱前后拼合在一起。由于本发明具有上述特点和优点,为此可以应用到拉头产品中,特别是隐形拉链用拉头产品中。

Description

隐形拉链用拉头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扣合或分离隐形拉链上的链牙的拉头。在扣合所述隐形拉链时,即使在所述拉头上作用强大的横向拉力,所述拉头仍能够顺畅地滑动操作。
背景技术
隐形拉链一般是应用于女性衣物上,但近年来也被应用到机动车、列车等交通设备的座椅上用于解决座椅座套的缝合问题。所述座椅包括预先与骨架一体成型的弹性体,一般是海绵,以及套装在所述弹性体外面的座套。而为了避免所述弹性体的外观形状出现松弛、变形等不良现状发生,所述座套的外形尺寸一般制得比所述弹性体的外形尺寸小。按照传统的加工方法,一般在座套上预留缝合口,通过所述缝合口把所述座套套装到所述弹性体后,再通过手工的方式缝合所述缝合口。而由于缝制作业人员技能上的差异,容易在最终产品的质量,以及缝制时间方面产生差异,为此近年来已逐渐使用隐形拉链来扣合所述缝合口。在隐形拉链被应用于上述座椅的情况下,由于座椅套的外观尺寸比所述弹性体的尺寸小,所以在拉动拉头时,拉链上的链牙由于承受大的横向作用力而相对拉链布带大致成直角地站立,此时如强行拉动拉头滑动,链牙非常容易被损害,而且拉动拉头的过程中也非常不顺畅。
为了使拉头能够应用到这种承受强横向拉力作用的隐形拉链上,专利号为200980161114.1的发明专利提出了解决方案,该发明专利提出了一种用于隐形拉链的拉头,所述拉头20使一对牙链带11的链牙14扣合和解除扣合,在所述牙链带11)中,布带12的相对侧缘(13)被弯曲并且被固定为U形,所述链牙14沿着所述侧缘13的弯曲的端缘安装。所述拉头包括:下翼板23;左右侧壁部(24a,24b),其沿着所述下翼板23的左右方向上的侧缘立起;左右第一凸缘(25a,25b),其从所述左右侧壁部(24a,24b)的上端沿相互接近的方向延伸;引导柱31,其布置于所述左右第一凸缘(25a,25b)之间,并且从所述下翼板23的肩部嘴口侧的左右方向上的中央部朝向后侧嘴口延伸;第二凸缘32,其从所述引导柱31的上部朝向至少所述左右第一凸缘(25a,25b)和所述后侧嘴口突出;以及拉片安装部33,其用于支撑拉片38。其中,所述拉头包括拉头主体21和与所述拉头主体21接合的拉头上板构件22,所述拉头主体21具有至少所述下翼板23、所述左右侧壁部(24a,24b)和所述左右第一凸缘(25a,25b),所述拉头上板构件22具有至少所述第二凸缘32,所述引导柱31被设置于所述拉头主体21和所述拉头上板构件22中的一方,所述拉片安装部33被设置于所述拉头主体21和所述拉头上板构件22中的一方,以及所述第二凸缘32的最外端32b)沿左右方向突出超过所述侧壁部(24a,24b)的在后侧嘴口侧处的内表面(24c,24d)。
发明内容
上述专利200980161114.1中的拉头由于采用上述上、下分体的结构,即分体为拉头主体21和拉头上板构件22,为此能够使位于所述拉头上板构件22上的第二凸缘32的形状不受金属模具的限制而具有以下的结构特征:从拉头20的垂直于滑动方向的左右方向上的中心线CL到第二凸缘32的各最外端32b的距离L2与从中心线CL到侧壁部24a、24b的后侧嘴口侧的各内表面24c、24d的距离L1的比L2/L1被设定为0.8或更大(即,L2/L1≥0.8)。因而采用上述分体式结构能够避免传统一体式拉头的弊端,即,第一凸缘和第二凸缘一体成型时由于模具的关系难以增大第二凸缘的宽度,最终使第一凸缘和第二凸缘之间的间隙S在肩部嘴口侧变宽,从而导致扣合隐形拉链时链牙在间隙S中被夹住,拉头无法顺畅滑动的问题。由此,通过具有理想形状的第二凸缘32,链牙能够顺畅地被导入到链牙引导通路中并且在朝向后侧嘴口进一步移动的同时彼此啮合。
但是,由于所述拉头上板构件22与所述拉头主体21主要是上下分离的结构,所述拉头上板构件22相当于设置在所述拉头主体21上的左右侧壁部(24a,24b)之间的一个孤岛,所述拉头上板构件22的定位完全依靠所述拉头上板构件22的导向柱与所述下翼板23之间的结合部进行结合,为此所述拉头上板构件22的定位结构相当薄弱,在承受拉链布带比较大的作用力后所述拉头上板构件22不仅非常容易在上下方向上出现松动而且还在左右方向上也容易出现偏摆甚至脱落。退一步说,即使所述拉头上板构件22承受大的横向作用力后不至于脱落而影响所述拉链的完整性但是也会影响到拉链的使用,原因是显然而见的:如果所述拉头上板构件22在上下方向上出现松动会使所述第二凸缘32与所述下翼板23之间的间距H出现变化,间距L过小会卡住链牙,而过大则会影响到链牙扣合的情况。另外由于所述第二凸缘32在所述拉头的滑动方向上具有比较大的长度,当所述拉头上板构件22在左右方向上出现偏摆时,所述第二凸缘32在其延伸方向上的轻微偏摆也会导致所述第一凸缘(25a、25b)和第二凸缘32之间的间隙S发生明显的变化而不能够使间隙S的大小保持恒定的状态,此时拉动所述拉头20时,链牙会非常容易被卡死在所述间隙S中。
鉴于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发明目的之一旨在提出一种具有新型结构的隐形拉链用拉头,通过对所述分体式拉头的分体结构进行优化使所述拉头分体不仅具有理想形状(满足L2/L1≥0.8)而使所述拉头在承受大横向拉力时,所述拉头仍能够顺畅地滑行,同时还能够使所述拉头分体得到稳固的定位;另外,虽然所述拉头采用分体式结构,但是所述拉头分体与所述拉头主体之间具有优异的接合强度而使所述间隙S和所述间距L的大小保持恒定的状态;其次,还对所述拉头的导向结构进一步予以改进,使所述链牙能够顺畅地从站立的垂直状态转换为水平状态,从而使链牙能够顺利扣合。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出一种隐形拉链用拉头,包括底板,以及左、右分置在所述底板两侧的一对竖立壁即左竖立壁和右竖立壁,在一对所述竖立壁的顶端分别设置有朝相互靠近的方向延伸的翼部;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左竖立壁和右竖立壁之间的中央区域的导向柱,所述导向柱包括导向部以及设置在所述导向部顶端的凸缘部,所述凸缘部朝两边的所述竖立壁方向横向延伸也沿从所述拉头的进口端向所述拉头的出口端的纵向方向上延伸,但其横向宽度在纵向方向上逐渐减少,所述凸缘部的侧壁与一对所述翼部的内侧壁共同构成Y字形的用于引导拉链布带的引导通道;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向柱包括在纵向方向上前后布置并且相互独立的两个部分即前导向柱和后导向柱;所述后导向柱包括后导向部和后凸缘部,所述后导向柱与所述底板一体成型;所述前导向柱包括前导向部和前凸缘部,所述前导向柱可拆卸地与所述后导向柱前后拼合在一起。
其中,所述凸缘部朝两边的所述竖立壁方向横向延伸也沿从所述拉头的进口端向所述拉头的出口端的纵向方向上延伸,但其横向宽度在纵向方向上逐渐减少,实质上定义了所述凸缘部的外形形状,所述凸缘部具有两个延伸方向:第一个延伸方向,所述凸缘部朝分别位于其左、右两边的所述竖立壁所在方向横向延伸,为此所述凸缘部具有横向宽度,所述凸缘部的横向宽度比所述导向柱的横向宽度大,这样在所述凸缘部与所述底板之间形成有让链牙通过的通道;第二个延伸方向,所述凸缘部沿从所述拉头的进口端向所述拉头的出口端的纵向方向上延伸,为此所述凸缘部在纵向方向上具有一定的长度。另外,所述凸缘部的横向宽度在纵向方向上逐渐减少,也就是说,所述凸缘部的靠近所述拉头进口端的前端部的横向宽度比靠近所述拉头出口端的后端部的横向宽度大。综上所述,所述凸缘部可以理解为孤立于一对所述竖立壁之间的整体上大致呈三角型的孤岛。
其中,所述导向柱包括在纵向方向上前后布置并且相互独立的两个部分即前导向柱和后导向柱,也就是说所述导向柱采用前、后分体的组合结构沿纵向方向分割为两个相互独立的分体,为此所述前导向柱和后导向柱可以分别独立制造,然后再通过结合机构进行前后拼合。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1.由于所述后导向柱与所述底板一体成型,为此所述后导向柱与所述底板能够通过模具一体制造而成,所述后导向柱通过上述一体成型的结构而稳固地定位在所述底板上,即使承受过大的横向力或长期的使用后,所述后导向柱仍能保持屹立不动,从而能够使所述后导向柱上的后凸缘部的侧壁与一对所述翼部的内侧壁之间的间隙S1,以及所述后凸缘部与所述底板之间的间距H1得到固化。
2.由于所述前导向柱可拆卸地与所述后导向柱前后拼合一起,为此所述前导向柱不仅独立于所述后导向柱,还独立于所述底板。为此,所述前导向柱特别是所述前凸缘部能够摆脱制造传统一体式拉头时模具制造所框定的制约而具有理想的外观尺寸,为此所述前凸缘部可以满足以下的结构特征:从所述拉头的纵向中心线CL到前凸缘部的最外端的距离L2与从所述纵向中心线CL到所述竖立壁的出口端的内表面的距离L1的比L2/L1被设定为0.8或更大(即,L2/L1≥0.8)。
3.由于所述后导向柱通过与所述底板一体成型的结构得到了稳固的定位,为此,所述前导向柱至少可以依靠与所述后导向柱的前后拼合进行稳固的定位,使所述前导向柱不仅在横向方向上而且在上下方向都不容易出现松动,从而能够使所述前导向柱上的前凸缘部的侧壁与一对所述翼部的内侧壁之间的间隙S2的大小得到了固化,同时还能够使所述前凸缘部和所述底板之间间距H2的大小得到了固化。其次,由于所述前导向柱与所述后导向柱是前后拼合配置,分合拉链时,拉链给予所述导向柱的作用力也主要是在纵向方向或者是前后方向,该作用力不会导致它们容易分离;另外,即使所述前导向柱出现松动,由于其在纵向方向上的长度相对比较短,为此所述前导向柱即使在横向方向上出现偏摆也不会导致所述间隙距离S2的大小发生明显的变化。其次,由于所述前导向柱可拆卸地与所述后导向柱前后拼合一起,为此所述前导向柱所承受来自于链牙在滑行过程中产生的冲击力或顶压力时能够通过位于其后方的所述后导向柱予以抵消。为此,独立的所述前导向柱并没有类似专利200980161114.1中的所述拉头上板构件(22)一样孤立于底板上,所述前导向柱能够通过与所述后导向柱前后拼合而得到所述后导向柱强而有力的支撑。
为了实现所述后导向柱稳固的定位,从而实现所述前导向柱上的前凸缘部的侧壁与一对所述翼部的内侧壁之间的间隙S2,以及所述前凸缘部与所述底板之间的间距H得到了固化,进一步可以采用下列的方案:
第一种辅助方案,在所述前凸缘部的顶面部位设置有凹坑,还包括弧形钩臂,所述弧形钩臂的一端固设在所述后凸缘部的顶面部位上,另一端压入到所述凹坑内。
其中,所述弧形钩臂的所述另一端压入到所述凹坑内,从而从上、下和前、后两个方向上对所述前导向柱进行定位。这样,所述弧形钩臂成为定位所述前导向柱的定位器,另外,所述弧形钩臂还可以用作定位所述拉头的拉片的顶部接合器(俗称的拉鼻),其中能够借助所述拉片能够拉动所述拉头滑动;而为了拉动所述拉头滑动,实质上还可以采用另一种实施方案即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在所述底板上还设置有沿纵向方向延伸的环形拉耳,所述环形拉耳也就可以作为所述拉头在另一个方向上接合拉片的拉鼻。
第二种辅助方案,在所述后导向柱的前方还设置有在纵向方向上延伸的定位座,所述定位座的横截面呈T型或燕尾型,所述前导向柱上设置有与所述定位座适配的定位卡孔,所述前导向柱通过定位卡孔插接到所述定位座上,所述定位座与所述底板、所述后导向柱一体成型。
其中,由于所述定位座的横截面呈T型或燕尾型,这样,当所述前导向柱通过定位卡孔插接到所述定位座上后,所述定位卡孔与所述定位座的结合至少限制了所述前导向柱在左右方向,以及垂直方向上的位移,从而使所述前导向柱在左右和垂直方向得到了定位。
其中,由于所述定位座与所述底板、所述后导向柱一体成型,为此所述定位座通过上述一体成型的结构在所述底板上得到准确并稳固的定位,为此通过所述定位座能够对所述前导向柱进行准确的定位,所述定位座成为定位所述前导向柱的另一个定位器。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所述定位座的前端设置有定位支爪,所述定位支爪穿过所述定位卡孔延伸到所述前导向柱的前端。
其中,所述定位支爪是一个能够通过工具折弯变形而抓握在所述前导向柱的前端从而防止所述前导向柱向前移动而脱离所述定位座的定位器。而实质上,所述定位支爪折弯变形后可以抓握在所述前导向柱的前端面上而外露于所述前导向柱之外,还可以收藏在所述定位卡孔内,此时在定位卡孔的前端内侧壁上需要设置与所述定位支爪适配的凹坑,所述定位支爪抓握在所述凹坑内。另外,能够通过工具调整所述定位支爪的折弯程度来调整所述定位支爪抓握在所述卡槽的槽口侧壁上的作用力大小,从而能够使所述前导向柱紧紧地与所述后导向柱前后拼合一起。
第三种辅助方案,在所述前凸缘部的后端设置有一对纵向方向延伸的侧边凸起,在一对所述侧边凸起之间形成中央空缺区域,在所述后凸缘部的前端设置有伸入到所述中央空缺区域内的中央凸起。
其中,由于在所述前凸缘部的后端设置有一对纵向方向延伸的侧边凸起,在一对所述侧边凸起之间形成中央空缺区域,为此所述前凸缘部的后端大致呈马鞍状。当所述后凸缘部的中央凸起伸入到所述中央空缺区域内后,所述中央空缺区域与所述中央凸起之间的凹凸配合结构形成所述前凸缘部和所述后凸缘部之间的第一级凹凸定位结构,借助所述第一级凹凸定位结构能够减少或避免所述前凸缘部在左右方向上的晃动。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在所述中央空缺区域的底壁上设置有小凸块,在所述中央凸起上设置有与所述小凸块适配的小凹腔。这样,所述小凸块与所述小凹腔之间的凹凸配合成为所述前凸缘部和所述后凸缘部之间的第二级凹凸定位结构,借助所述第二级凹凸定位结构能够进一步减少或避免所述前凸缘部在左右方向上的晃动。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在一对所述侧边凸起与所述中央凸起之间设置有定位止口结构。这样,所述止口结构成为所述前凸缘部和所述后凸缘部之间的第三级凹凸定位结构,借助所述第三级凹凸定位结构能够进一步减少或避免所述前凸缘部在左右方向上的晃动。
上述三种方案可以单独使用,还可以混搭使用。
在把所述拉链应用于机动车等座套后,由于所述座套的外形尺寸比所述弹性体的外形尺寸小,为此在意图扣合所述拉链上的链牙时,位于所述拉头附近的链牙带将承受强的横向作用力而使链牙成为站立的状态,即,链牙的啮合头部处于上方,此时会导致所述链牙被卡夹在所述引导通道中,使所述拉头不能继续滑行。为了能够引导所述链牙从站立状态倾倒为水平状态的正确姿势,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在所述左竖立壁的内侧设置有内凹型的左引导面,所述左引导面衔接所述左翼部的底面和底板的顶面;在所述右竖立壁的内侧设置有内凹型的右引导面,所述右引导面衔接所述右翼部的底面和底板的顶面;所述左引导面和右引导面分别从所述拉头的进口端向所述拉头的出口端方向延伸。
其中,所述左引导面是衔接于所述左翼部的底面和底板的顶面之间的弧形面,所述左引导面具有从上往下,从外往内倾斜的趋势,借助上述倾斜趋势能够引导在所述左引导面上滑行的链牙从站立状态倾倒为水平状态。而所述右引导面与所述左引导面具有相同的功能,在此不再重复论述。这样,所述链牙不会由于在所述拉头上以站立的姿势滑行而被卡夹在所述引导通道中,所述链牙能够顺利地扣合一起,从而能够对所述拉头进行平滑的滑动操作,减少所述链牙的损坏,拉链布带的裂断等现象发生。
其中,所述左引导面和右引导面分别从所述拉头的进口端向所述拉头的出口端方向延伸,定义了所述左引导面和右引导面的延伸方向,所述左引导面和右引导面分别以所述拉头的进口端为起点向所述拉头的出口端方向延伸,当然,所述左引导面和右引导面可以以所述拉头的出口端为终点,或者以所述布带引导通道的通道交汇区域为终点,为此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所述左引导面和右引导面分别从所述拉头的进口端延伸到所述布带引导通道的通道交汇区域。
由于本发明具有上述特点和优点,为此可以应用到拉头产品中,特别是隐形拉链用拉头产品中。
附图说明
图1是应用本发明第一种实施方案的隐形拉链用拉头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应用本发明第一种实施方案的隐形拉链用拉头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3是应用本发明第一种实施方案的隐形拉链用拉头的正视方向的结构示意图,图中为了能够标记L1特意去掉所述右翼部14;
图4是图3中A-A方向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3中B-B方向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2中所示前导向柱翻转180°后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7是应用本发明第二种实施方案的隐形拉链用拉头的俯视方向的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应用本发明技术方案的隐形拉链用拉头的结构作进一步的说明。
如图1和图2所示,是应用本发明第一种技术方案的隐形拉链用拉头100的机构示意图,所述拉头100包括相互独立的拉头主体110和前导向柱3。
如图2、图3和图4所示,所述拉头主体110包括底板1,以及左、右分置在所述底板1两侧的一对竖立壁即左竖立壁11和右竖立壁12,在一对所述竖立壁(11、12)的顶端分别设置有朝相互靠近的方向延伸的翼部(13、14);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左竖立壁11和右竖立壁12之间的中央区域的后导向柱2,所述后导向柱2包括后导向部21以及设置在所述后导向部21顶端的后凸缘部22。所述后导向柱2与所述底板1一体成型。为此,所述后导向柱2通过上述一体成型的结构而稳固地定位在所述底板1上,从而能够使所述后导向柱2上的后凸缘部22的侧壁220与一对所述翼部(13、14)的内侧壁(130、140)之间的间隙S1的大小,以及所述后凸缘部22与所述底板1之间的间距H1的大小都得到固化,这样,所述后导向柱2不会因为承受大的横向作用力或长期的使用而出现松动而影响链牙的滑行。
如图2和图3所示,所述前导向柱3包括前导向部31以及设置在所述前导向部31顶端的前凸缘部32。所述前导向柱3可拆卸地与所述后导向柱2拼合在一起后也定位到所述底板1上并位于所述左竖立壁11和右竖立壁12之间的中央区域。为此所述前导向柱3不仅独立于所述后导向柱2,还独立于所述底板1。为此,所述前导向柱3特别是所述前凸缘部32能够摆脱制造传统一体式拉头时模具制造所框定的制约而具有理想的外观尺寸,所述前凸缘部32可以满足以下的结构特征:从所述拉头100的纵向中心线CL到前凸缘部32的最外端的距离L2与从所6述纵向中心线CL到所述竖立壁(11、12)的出口端的内表面的距离L1的比L2/L1被设定为0.8或更大(即,L2/L1≥0.8)。
如图1所示,所述前导向部31与所述后导向部21拼合为所述导向部41,所述前凸缘部32与所述后凸缘部22拼合为所述凸缘部42。所述凸缘部42朝两边的所述竖立壁(11、12)方向横向延伸也沿从所述拉头100的进口端101向所述拉头100的出口端102的纵向方向上延伸,但其横向宽度在纵向方向上逐渐减少,所述凸缘部42的侧壁410与一对所述翼部(13、14)的内侧壁(130、140)共同构成Y字形的用于引导拉链布带的引导通道6。
其中,所述凸缘部42朝两边的所述竖立壁(11、12)方向横向延伸也沿从所述拉头100的进口端101向所述拉头100的出口端102的纵向方向上延伸,但其横向宽度在纵向方向上逐渐减少,实质上定义了所述凸缘部42的外形形状,所述凸缘部42具有两个延伸方向:第一个延伸方向,所述凸缘部42朝分别位于其左、右两边的所述竖立壁(13、14)所在方向横向延伸,为此所述凸缘部42具有横向宽度并且所述凸缘部42的横向宽度比所述导向柱40的横向宽度大;第二个延伸方向,所述凸缘部42沿从所述拉头100的进口端101向所述拉头100的出口端102的纵向方向上延伸,为此所述凸缘部42在纵向方向上具有一定的长度。另外,所述凸缘部42的横向宽度在纵向方向上逐渐减少,也就是说,所述凸缘部42的靠近所述拉头进口端101的前端部的横向宽度W1比靠近所述拉头出口端102的后端部的横向宽度W2大。综上所述,所述凸缘部42可以理解为孤立于一对所述竖立壁(11、12)之间的整体上大致呈三角型的孤岛。
如图2所示,在所述前凸缘部3的顶面部位设置有凹坑36。在所述后凸缘部22上还包括弧形钩臂23,所述弧形钩臂23的后端232固设在所述后凸缘部22的顶面部位上,而前端231顶压在所述凹坑36内。这样,所述钩臂23的所述前端231能够顶压在所述凹坑36的后侧面和底面上,从而从上、下和前、后两个方向上对所述前导向柱3进行定位,所述钩臂23成为定位所述前导向柱3的定位器。另外,所述钩臂23还可以用作定位所述拉头1的拉片(图中未画出)的拉鼻。其中,借助所述拉片能够拉动所述拉头100滑动,而为了拉动所述拉头100滑动,实质还可以采用另一种实施方案,如图1和图3所示,在所述底板1上还设置有沿纵向方向延伸的并能够结合拉片也能独立使用的环形拉耳15。
这样,所述前导向柱3依靠所述后导向柱2上的弧形钩臂23与所述后导向柱2前后拼合一起并得到稳固的定位,使所述前导向柱3不仅在横向方向上而且在上下方向都不容易出现松动,从而能够使所述前导向柱3上的前凸缘部32的侧壁320与一对所述翼部(13、14)的内侧壁(130、140)之间的间隙S2的大小得到了固化,同时还能够使所述前凸缘部32和所述底板1之间的间距H2的大小得到了固化。其次,由于所述前导向柱3与所述后导向柱2是前后拼合配置,分合拉链时,拉链给予所述导向柱4的作用力也主要是在纵向方向或者是前后方向,该作用力不会导致它们容易分离;另外,即使所述前导向柱3出现松动,由于其在纵向方向上的长度相对比较短,为此所述前导向柱3即使在横向方向上出现偏摆也不会导致所述间隙距离S2的大小发生明显的变化。其次,由于所述前导向柱3可拆卸地与所述后导向柱2前后拼合一起,为此所述前导向柱3所承受来自于链牙在滑行过程中产生的冲击力或顶压力时能够通过位于其后方的所述后导向柱2予以抵消,为此,独立的所述前导向柱3并没有类似专利200980161114.1中的所述拉头上板构件一样孤立于底板上,所述前导向柱3能够通过与所述后导向柱2前后拼合而得到所述后导向柱2强而有力的支撑。
而为了能够进一步加强所述前导向柱3和后导向柱2之间的结合力,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如图4、图5和图6所示,在所述前凸缘部32的后端设置有一对纵向方向延伸的侧边凸起(33、34),在一对所述侧边凸起(33、34)之间形成中央空缺区域35,为此所述前凸缘部22的后端大致呈马鞍状。在所述后凸缘部22的前端设置有伸入到所述中央空缺区域35内的中央凸起24。这样,当所述后凸缘部22的中央凸起24伸入到所述中央空缺区域35内后,所述中央空缺区域35与所述中央凸起24之间的凹凸配合结构形成所述前凸缘部32和所述后凸缘部22之间的第一级凹凸定位结构,借助所述第一级凹凸定位结构能够减少或避免所述前凸缘部32在左右方向上的晃动。
进一步地,在所述中央空缺区域35的底壁上设置有小凸块38,在所述中央凸起24上设置有与所述小凸块38适配的小凹腔240。这样,所述小凸块38与所述小凹腔240之间的凹凸配合成为所述前凸缘部32和所述后凸缘部22之间的第二级凹凸定位结构,借助所述第二级凹凸定位结构能够进一步减少或避免所述前凸缘部32在左右方向上的晃动。
进一步地,在所述侧边凸起(33、34)的内侧分别设置有上定位止口(330、340),而在所述中央凸起的两侧分别设置有下定位止口(241、242),这样,当所述后凸缘部22的中央凸起24伸入到所述中央空缺区域35内的同时,所述上定位止口(330、340)与所述下定位止口(241、242)也就结合一起,所述上定位止口(330、340)与所述下定位止口(241、242)成为所述前凸缘部3和所述后凸缘部2之间的第三级凹凸定位结构,借助所述第三级凹凸定位结构能够进一步减少或避免所述前凸缘部3在左右方向上的晃动。
另外,所述前导向柱3还可以通过连接结构进一步地结合到所述底板1上。如图4所示,在所述后导向柱2的前方还设置有在纵向方向上延伸的定位座16,所述定位座16的横截面呈T型或燕尾型,所述前导向柱3上设置有与所述定位座16适配的定位孔37,所述前导向柱3通过定位孔37插接到所述定位座16上,所述定位座16与所述底板1、所述后导向柱2一体成型。
其中,由于所述定位座16的横截面呈T型或燕尾型,这样,当所述前导向柱3通过定位孔37插接到所述定位座16上后,所述定位孔37与所述定位座16的结合至少限制了所述前导向柱3在左右方向,以及上下方向上的位移,从而使所述前导向柱3在左右和上下方向得到了定位。另外,由于所述定位座16与所述底板1、所述后导向柱2一体成型,为此所述定位座16通过上述一体成型的结构在所述底板1上得到准确并稳固的定位,为此通过所述定位座16能够对所述前导向柱3进行准确的定位,所述定位座16成为定位所述前导向柱3的另一个定位器。
进一步地,所述定位座16的前端设置有一对左右分布的定位支爪(17a、17b),所述定位支爪(17a、17b)穿过所述定位孔37延伸到所述前导向柱3的前端面前而外露于所述前导向柱3之外,然后通过工具使所述定位支爪(17a、17b)折弯变形而抓握在所述前导向柱3的前端面上从而防止所述前导向柱3向前移动而脱离所述定位座16,所述定位支爪(17a、17b)成为定位所述前导向柱3的另一个定位器。而实质上作为另一种实施方案,所述定位支爪(17a、17b)还可以收藏在所述定位孔37内,此时在定位孔37的前端内侧壁上需要设置与所述定位支爪(17a、17b)适配的凹坑,通过工具使所述定位支爪(17a、17b)折弯变形而抓握在所述凹坑内。这样,能够通过工具调整所述定位支爪(17a、17b)的折弯程度来调整所述定位支爪(17a、17b)抓握在所述前导向柱3的前端的作用力大小,从而能够使所述前导向柱3紧紧地与所述后导向柱2拼合一起。
在把所述拉链应用于机动车等座套后,由于所述座套的外形尺寸比所述弹性体的外形尺寸小,为此在意图扣合所述拉链上的链牙时,位于所述拉头附近的链牙带将承受强的横向作用力而使链牙成为站立的状态,即,链牙的啮合头部处于上方,此时会导致所述链牙被卡夹在所述引导通道中,使所述拉头不能继续滑行。为了能够引导所述链牙从站立状态倾倒为水平状态的正确姿势,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对所述拉头100进行了改进,如图7所示,在所述左竖立壁11的内侧设置有内凹型的左引导面7,所述左引导面7衔接所述左翼部13的底面和底板1的顶面。所述左引导面7具有从上往下,从外往内倾斜的趋势,借助上述倾斜趋势能够引导在所述左引导面7上滑行的链牙从站立状态倾倒为水平状态。同样地,在所述右竖立壁12的内侧设置有内凹型的右引导面8,所述右引导面8衔接所述右翼部14的底面和底板1的顶面。而所述右引导面8与所述左引导面7具有相同的功能,在此不再重复论述。
另外,所述左引导面7和右引导面8分别从所述拉头100的进口端101向所述拉头100的出口端102方向延伸,这样实质上定义了所述左引导面7和右引导面8的延伸方向,所述左引导面7和右引导面8分别以所述拉头100的进口端101为起点向所述拉头100的出口端102方向延伸,当然,所述左引导面7和右引导面8可以以所述拉头100的出口端102为终点。而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左引导面7和右引导面8分别从所述拉头100的进口端101延伸到所述布带引导通道6的通道交汇区域60。所述通道交汇区域60实质上也是链牙的初始啮合区域。这样,借助所述左引导面7和右引导面8的引导,所述链牙能够从站立状态倾倒为水平状态的正确姿势而不会由于在所述拉头100上以站立的姿势滑行而被卡夹在所述引导通道6中,所述链牙能够顺利地扣合一起,从而能够对所述拉头100进行平滑的滑动操作,减少所述链牙的损坏,拉链布带的裂断等现象发生。

Claims (10)

1.隐形拉链用拉头,包括底板,以及左、右分置在所述底板两侧的一对竖立壁即左竖立壁和右竖立壁,在一对所述竖立壁的顶端分别设置有朝相互靠近的方向延伸的翼部;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左竖立壁和右竖立壁之间的中央区域的导向柱,所述导向柱包括导向部以及设置在所述导向部顶端的凸缘部,所述凸缘部朝两边的所述竖立壁方向横向延伸也沿从所述拉头的进口端向所述拉头的出口端的纵向方向上延伸,但其横向宽度在纵向方向上逐渐减少,所述凸缘部的侧壁与一对所述翼部的内侧壁共同构成Y字形的用于引导拉链布带的引导通道;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向柱包括在纵向方向上前后布置并且相互独立的两个部分即前导向柱和后导向柱;所述后导向柱包括后导向部和后凸缘部,所述后导向柱与所述底板一体成型;所述前导向柱包括前导向部和前凸缘部,所述前导向柱可拆卸地与所述后导向柱前后拼合在一起。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拉头,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前凸缘部的顶面部位设置有凹坑,还包括弧形钩臂,所述弧形钩臂的一端固设在所述后凸缘部的顶面部位上,另一端压入到所述凹坑内。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拉头,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后导向柱的前方还设置有在纵向方向上延伸的定位座,所述定位座的横截面呈T型或燕尾型,所述前导向柱上设置有与所述定位座适配的定位卡孔,所述前导向柱通过定位卡孔插接到所述定位座上,所述定位座与所述底板、所述后导向柱一体成型。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拉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座的前端设置有定位支爪,所述定位支爪穿过所述定位卡孔延伸到所述前导向柱的前端。
5.根据权利要求1、2、3或4所述的拉头,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前凸缘部的后端设置有一对纵向方向延伸的侧边凸起,在一对所述侧边凸起之间形成中央空缺区域,在所述后凸缘部的前端设置有伸入到所述中央空缺区域内的中央凸起。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拉头,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中央空缺区域的底壁上设置有小凸块,在所述中央凸起上设置有与所述小凸块适配的小凹腔。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拉头,其特征在于,在一对所述侧边凸起与所述中央凸起之间设置有定位止口结构。
8.根据权利要求1、2、3或4所述的拉头,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底板上还设置有沿纵向方向延伸的环形拉耳。
9.根据权利要求1、2、3或4所述的拉头,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左竖立壁的内侧设置有内凹型的左引导面,所述左引导面衔接所述左翼部的底面和底板的顶面;在所述右竖立壁的内侧设置有内凹型的右引导面,所述右引导面衔接所述右翼部的底面和底板的顶面;所述左引导面和右引导面分别从所述拉头的进口端向所述拉头的出口端方向延伸。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拉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左引导面和右引导面分别从所述拉头的进口端延伸到所述布带引导通道的通道交汇区域。
CN201510636246.2A 2015-09-30 2015-09-30 隐形拉链用拉头 Active CN105124866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636246.2A CN105124866B (zh) 2015-09-30 2015-09-30 隐形拉链用拉头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636246.2A CN105124866B (zh) 2015-09-30 2015-09-30 隐形拉链用拉头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124866A true CN105124866A (zh) 2015-12-09
CN105124866B CN105124866B (zh) 2017-06-16

Family

ID=5471073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636246.2A Active CN105124866B (zh) 2015-09-30 2015-09-30 隐形拉链用拉头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5124866B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981488A (zh) * 2018-01-26 2018-05-04 陈烁 拉链头
CN113729365A (zh) * 2021-08-30 2021-12-03 福建浔兴拉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拉链头及拉链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405509A (en) * 1943-08-20 1946-08-06 Louis H Morin Slider for separable fasteners
CN1136906A (zh) * 1995-05-19 1996-12-04 Ykk株式会社 内藏式拉链的自锁拉头
CN2704239Y (zh) * 2004-06-16 2005-06-15 中传企业股份有限公司 隐形拉头
CN1965717A (zh) * 2005-11-16 2007-05-23 Ykk株式会社 用于隐蔽型拉链的拉头
CN101247745A (zh) * 2005-08-23 2008-08-20 Ykk株式会社 隐形滑动拉链用拉头
CN102481037A (zh) * 2009-08-27 2012-05-30 Ykk株式会社 用于隐形拉链的拉头
CN103068271A (zh) * 2010-11-25 2013-04-24 Ykk株式会社 隐形拉链
CN204207199U (zh) * 2014-07-22 2015-03-18 福建浔兴拉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可变内腔拉链头
CN205030629U (zh) * 2015-09-30 2016-02-17 开易(广东)服装配件有限公司 隐形拉链用拉头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405509A (en) * 1943-08-20 1946-08-06 Louis H Morin Slider for separable fasteners
CN1136906A (zh) * 1995-05-19 1996-12-04 Ykk株式会社 内藏式拉链的自锁拉头
CN2704239Y (zh) * 2004-06-16 2005-06-15 中传企业股份有限公司 隐形拉头
CN101247745A (zh) * 2005-08-23 2008-08-20 Ykk株式会社 隐形滑动拉链用拉头
CN1965717A (zh) * 2005-11-16 2007-05-23 Ykk株式会社 用于隐蔽型拉链的拉头
CN102481037A (zh) * 2009-08-27 2012-05-30 Ykk株式会社 用于隐形拉链的拉头
CN103068271A (zh) * 2010-11-25 2013-04-24 Ykk株式会社 隐形拉链
CN204207199U (zh) * 2014-07-22 2015-03-18 福建浔兴拉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可变内腔拉链头
CN205030629U (zh) * 2015-09-30 2016-02-17 开易(广东)服装配件有限公司 隐形拉链用拉头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981488A (zh) * 2018-01-26 2018-05-04 陈烁 拉链头
CN113729365A (zh) * 2021-08-30 2021-12-03 福建浔兴拉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拉链头及拉链
CN113729365B (zh) * 2021-08-30 2022-06-17 福建浔兴拉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拉链头及拉链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124866B (zh) 2017-06-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386921B2 (en) Slider for concealed type slide fastener
US8418326B2 (en) Metallic one-side teeth and two-way slide fastener
US8832909B2 (en) Slide fastener
CN102892325A (zh) 拉链
EP1961325B1 (en) Slider for slide fastener
CN106687005B (zh) 拉链的拉头罩
TWI397385B (zh) Zipper with the slider
EP2005852B1 (en) Double-sided engaging element for slide fastener
CN105124866A (zh) 隐形拉链用拉头
EP3045068B1 (en) Fastener chain, slide fastener, and fastener element manufacturing method
CN103491821B (zh) 拉链用的上下啮合式拉头
TWI504359B (zh) Zippers
CN205030629U (zh) 隐形拉链用拉头
US4525903A (en) Slider for slide fastener
CN110946375A (zh) 一种闭合链牙及密闭式屏蔽拉链
CN206101827U (zh) 一种隐形拉头
CN207106382U (zh) 一种汽车门槛饰板
US2834084A (en) Separable fasteners
CN115139472A (zh) 一种用以汽车零部件脱模的斜顶脱模机构
CN218682478U (zh) 一种拉链的下止具及拉链
CN112273801A (zh) 链牙、拉链、应用该拉链的物品及链牙成型模具
CN109788826A (zh) 拉头及拉链
CN107249377A (zh) 拉链用拉头
CN213405088U (zh) 一种拉链牙链带和一种服饰
JP2004254538A (ja) ペット用胴輪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