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122383B - 差动传输电缆的连接方法、差动传输电缆及电气设备 - Google Patents

差动传输电缆的连接方法、差动传输电缆及电气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122383B
CN105122383B CN201380064785.2A CN201380064785A CN105122383B CN 105122383 B CN105122383 B CN 105122383B CN 201380064785 A CN201380064785 A CN 201380064785A CN 105122383 B CN105122383 B CN 10512238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hielding
differential
transmission cable
pair
mention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80064785.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122383A (zh
Inventor
山田明纯
丸山雅美
坂本信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apan I/F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JAPAN I/F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APAN I/F CO Ltd filed Critical JAPAN I/F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512238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12238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12238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12238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48Protective earth or shield arrangements on coupling devices, e.g. anti-static shielding  
    • H01R13/658High frequency shielding arrangements, e.g. against EMI [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 or EMP [Electro-Magnetic Pulse]
    • H01R13/6591Specific features or arrangements of connection of shield to conductive members
    • H01R13/6592Specific features or arrangements of connection of shield to conductive members the conductive member being a shielded cabl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BCABLES; CONDUCTORS; INSULATO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CONDUCTIVE, INSULATING OR DIELECTRIC PROPERTIES
    • H01B11/00Communication cables or conductors
    • H01B11/02Cables with twisted pairs or quads
    • H01B11/12Arrangements for exhibiting specific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BCABLES; CONDUCTORS; INSULATO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CONDUCTIVE, INSULATING OR DIELECTRIC PROPERTIES
    • H01B11/00Communication cables or conductors
    • H01B11/18Coaxial cables; Analogous cables having more than one inner conductor within a common outer conductor
    • H01B11/1891Coaxial cables; Analogous cables having more than one inner conductor within a common outer conductor comprising auxiliary conducto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BCABLES; CONDUCTORS; INSULATO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CONDUCTIVE, INSULATING OR DIELECTRIC PROPERTIES
    • H01B13/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conductors or cables
    • H01B13/016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conductors or cables for manufacturing co-axial cabl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3/00Line transmission systems
    • H04B3/02Details
    • H04B3/28Reducing interference caused by currents induced in cable sheathing or armour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BCABLES; CONDUCTORS; INSULATO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CONDUCTIVE, INSULATING OR DIELECTRIC PROPERTIES
    • H01B11/00Communication cables or conductors
    • H01B11/18Coaxial cables; Analogous cables having more than one inner conductor within a common outer conductor
    • H01B11/20Cables having a multiplicity of coaxial lin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29/00Metal working
    • Y10T29/49Method of mechanical manufacture
    • Y10T29/49002Electrical device making
    • Y10T29/49117Conductor or circuit manufacturing
    • Y10T29/49124On flat or curved insulated base, e.g., printed circuit, etc.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Communication Cables (AREA)
  • Dc Digital Transmission (AREA)
  • Insulated Conducto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差动传输电缆的连接方法、差动传输电缆及电气设备,其在不增加差动信号的传输损失的前提下,降低了差分对内延迟差。差动传输电缆(1)的连接方法是,将传输差动信号之1对导体(2)连接至收发器(101、201),并且在使隔着电介质层(3)设置于1对导体(2)的外周之第1屏蔽(4)不与任何部位电连接之状态下,将隔着绝缘层(5)设置于上述第1屏蔽(4)的外周之第2屏蔽(6)连接至机架地线(103、203)。

Description

差动传输电缆的连接方法、差动传输电缆及电气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传输差动信号之差动传输电缆的连接方法、差动传输电缆及电气设备。
背景技术
于1995年作为短距离用数字通信的标准而制定的低电压差动信号(Low VoltageDifferential Signaling,LVDS)已广泛应用于传输差动信号之接口。由LVDS所实施的差动信号的传输具有消耗电力少、耐噪声性优异及电磁放射低的特征。
以往,考虑到差动传输电缆和半导体元件的性能等,将LVDS的最大传输速度规定为3.125Gbps。但是,通过以微细化等所达成的半导体元件的性能提升,已能输出28Gbps以上的传输信号,使28Gbps以上的差动信号的传输成为可能的金属制的差动传输电缆被实用化。该差动传输电缆的传输距离被限定为极短的距离。
另一方面,对差动传输电缆所传输的差动信号的传输波形的质量亦有要求,差动传输的信号调节技术亦大幅提升。例如,市售有能通过均衡器(equalizer,EQ)或时钟数据恢复(clock data recovery,CDR)以1.65Gbps修正-40dB的差动信号的损失(例如,美信公司(Maxim Integrated)的MAX3815)之产品。
通过对差动信号使用均衡器和时钟数据恢复,能修正差动信号的符号间干扰(Inter Symbol Interference,ISI),差动信号的差分对间延迟差(Inter-pair Skew,在复数个导体对之间所产生的信号传递时间的差)的问题得以被解决。但是,关于差分对内延迟差(Intra-pair Skew,在一对导体间所产生的信号传递时间的差)的问题,仍未解决。因此,差动信号的传输距离和传输速度的界限,取决于差动传输电缆所具有的差分对内延迟差。
另外,随着通信量的激增与使之成为可能的半导体技术的提升,要求差动传输电缆进一步地提升传输速度。因此,期望降低差动传输电缆的差分对内延迟差。
作为差分对内延迟差得以被降低的差动传输电缆,以往,提出有一种低延迟差平行型同轴电缆,其是以剖面圆形或椭圆形泡沫绝缘体将平行延伸的1对以上的内部导体一并覆盖,并且在该泡沫绝缘体的周围具备外部导体,而且以绝缘护套与泡沫绝缘体一起将该外部导体无间隙地覆盖(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另外,提出有一种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其以扁平的绝缘体覆盖平行配置之1对导体,该绝缘体具有相对于该1对导体的排列方向,自直角的方向夹持1对导体并相对向之平坦部,并且,在该绝缘体的外周缠绕有由金属箔带所构成的屏蔽导体,在平坦部处以接连于屏蔽导体之方式附加有加蔽线(drain wire),以护套覆盖加蔽线与屏蔽导体,通过此种构成,拉近导体之间的距离,由此,加强导体间的电磁耦合并增加共模阻抗(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特开2001-35270号公报
专利文献2:特开2011-96574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但是,专利文献1所述之低延迟差平行型同轴电缆,由于泡沫绝缘体的尺寸精度或泡沫质量偏差等,1对内部导体相互的有效介电常数不对称,而产生差分对内延迟差。另外,为保持1对内部导体间的距离,需要准确地控制所覆盖的绝缘体的挤制成型压力。但是,由于难以控制该成型压力,因此,1对内部导体间的距离会不均,因而降低低延迟差平行型同轴电缆的差分对内延迟差,在原理上有所限制。
专利文献2所述之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通过拉近导体间的距离,虽然自差动信号向共模信号的转换量减少,而使差分对内延迟差得以被抑制,但同时存在差动阻抗降低的弊病。而且,若缩小导体的尺寸以抑制差动阻抗的降低,则由于导体的阻力或集肤效应(skin effect),差动信号的传输损失将会增加。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差动传输电缆的连接方法、差动传输电缆及电气设备,其在不增加差动信号的传输损失的前提下,降低了差分对内延迟差。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一方式提供以下差动传输电缆的连接方法、差动传输电缆及电气设备。
[1]一种差动传输电缆的连接方法,其将传输差动信号之1对导体连接至第1接点,
并且在使隔着电介质层设置于上述1对导体的外周之第1屏蔽不与任何部位电连接之状态下,将隔着绝缘层设置于上述第1屏蔽的外周之第2屏蔽连接至第2接点。
[2]一种差动传输电缆的连接方法,其将传输差动信号之1对导体连接至第1接点,
并且在使隔着电介质层设置于上述1对导体的外周之第1屏蔽、及与上述第1屏蔽接触的加蔽线不与任何部位电连接之状态下,将隔着绝缘层设置于上述第1屏蔽的外周之第2屏蔽连接至第2接点。
[3]一种差动传输电缆,其具备:
1对导体,其传输差动信号;
第1屏蔽,其隔着电介质层设置于上述1对导体的外周,且不与任何部位电连接;以及
第2屏蔽,其隔着绝缘层设置于上述第1屏蔽的外周,
通过选择设置于上述第1屏蔽与上述第2屏蔽之间的上述绝缘层的材质或上述绝缘层的厚度,来控制共模阻抗。
[4]一种差动传输电缆,其具备:
电缆本体,其具有传输差动信号之1对导体、隔着电介质层设置于上述1对导体的外周之第1屏蔽、及隔着绝缘层设置于上述第1屏蔽的外周之第2屏蔽;以及
连接器,其具有连接于上述1对导体之信号用端子、及连接于上述第2屏蔽之接地端子,并且以上述第1屏蔽不与任何部位电连接之方式,设置于上述电缆本体的至少一端部。
[5]一种差动传输电缆,其具备:
电缆本体,其具有传输差动信号之1对导体、隔着电介质层设置于上述1对导体的外周之第1屏蔽、与上述第1屏蔽接触之加蔽线、及隔着绝缘层设置于上述第1屏蔽的外周之第2屏蔽;以及
连接器,其具有连接于上述1对导体之信号用端子、及连接于上述第2屏蔽之接地端子,并且以上述第1屏蔽和上述加蔽线不与任何部位电连接之方式,设置于上述电缆本体的至少一端部。
[6]一种电气设备,其具备上述[3]至[5]中的任一项所述之差动传输电缆。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在不增加差动信号的传输损失的前提下,降低差分对内延迟差。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差动传输电缆的剖面图。
图2是第1实施方式的差动传输电缆的连接图。
图3是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差动传输电缆的剖面图。
图4是第2实施方式的差动传输电缆的连接图。
图5是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的差动传输电缆的连接图。
图6是比较例1的差动传输电缆的剖面图。
图7是表示实施例1的差动传输电缆的差动阻抗之特性图。
图8是表示比较例1的差动传输电缆的差动阻抗之特性图。
图9是表示实施例1和比较例1的差动传输电缆的共模阻抗之特性图。
图10是表示实施例1的差动传输电缆的差动信号的传输损失、及自差动信号向共模信号的模式转换量之特性图。
图11是表示比较例1的差动传输电缆的差动信号的传输损失、及自差动信号向共模信号的转换量之特性图。
图12是表示实施例1和比较例1的差动传输电缆的共模信号的传输损失之特性图。
图13是表示实施例2和比较例2的差动传输电缆的共模阻抗之特性图。
图14是表示实施例2和比较例2的差动传输电缆的差动信号的传输损失之特性图。
图15是表示实施例2和比较例2的差动传输电缆的模式转换量之特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此外,各图中,对于实质上具有相同功能之构成要素,标注相同附图标记并省略重复说明。
[第1实施方式]
图1是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差动传输电缆的剖面图。该差动传输电缆1具备:1对导体2,其传输差动信号;电介质3,其覆盖1对导体2;第1屏蔽4,其缠绕于电介质3上并隔着电介质层设置于导体2的外周;绝缘层5,其缠绕于第1屏蔽4的外周,具有指定的厚度;第2屏蔽6,其设置于绝缘层5的外周;以及护套7,其覆盖这些的外周。
差动传输电缆1的1对导体2,为了传输差动信号,在利用电介质3保持例如0.55mm的间隔之状态下平行配置。导体2是使用例如已镀银的软铜线等。电介质3是使用例如聚乙烯等。此外,差动传输电缆1亦可使用将一个导体2以电介质3覆盖并拧成双股而成的电缆。
第1屏蔽4是使用由例如铜、铝等所构成的金属箔带。第1屏蔽4是在不与任何部位电连接的前提下,与1对导体2电磁耦合。
绝缘层5是使用例如聚酯带等绝缘体。绝缘层5是通过选择绝缘层5的材质、厚度等,来控制差动传输电缆1的共模阻抗(common mode impedance)。绝缘层5的厚度例如为10~30μm。此外,绝缘层5的厚度亦可不足10μm或超过30μm。
第2屏蔽6是通过例如编织而成的金属线等导体所形成。作为用于第2屏蔽6之金属线,是使用例如线径为直径0.05mm的硬铜线、镀银软铜线等。第2屏蔽6对来自于外部的电磁噪声混入导体2中的情况进行抑制,也就是作为电磁屏蔽而发挥作用。
护套7是使用例如聚氯乙烯(PVC)等绝缘体。
(差动传输电缆1的连接方法)
接着,一边参照图2,一边说明差动传输电缆1的连接方法的一例。
图2是第1实施方式的差动传输电缆的连接图。以第1屏蔽4不与任何部位电连接之方式,将差动传输电缆1与电气设备100及电气设备200连接。此外,电气设备100、200例如为服务器、存储装置、照相机、影像设备、网络设备等。
也就是说,将差动传输电缆1的1对导体2的一端连接至电气设备100的收发器(transceiver)101,将差动传输电缆1的1对导体2的另一端连接至电气设备200的接收器201。此外,收发器101和接收器201为第1接点的一例。
将第2屏蔽6连接至电气设备100、200的机架地线(frame ground)103、203。此外,机架地线103、203为第2接点的一例。另外,第2屏蔽6亦可经由电阻器等连接至信号地线102、202等。
(差动传输电缆1的动作)
差动传输电缆1是由电气设备100的收发器101输出差动信号,并将由电气设备100所输出的差动信号传输至接收器201。
当由电气设备100将差动信号输出至差动传输电缆1的1对导体2时,作为差动信号,在1对导体2上会流过相位为相反方向之1对电流。该1对电流在第1屏蔽4上产生1对镜像电流(mirror current),但由于该1对镜像电流的相位为相反方向,因此,在第1屏蔽4的内部抵消。另外,即使第1屏蔽4不连接于机架地线103、203、或信号地线102、202,通过1对导体2与第1屏蔽4之间的电磁耦合,亦构成差动传输电缆1的差动阻抗。
另外,当由电气设备100将差动信号输出至差动传输电缆1的1对导体2时,根据传输差动信号之1对导体2间的距离的不同、电介质3的有效介电常数的不均一等因素,所输出的一部分差动信号会被模式转换为共模信号。
由于第1屏蔽4不与任何部位电连接,因此,经模式转换之共模信号,不会在第1屏蔽4上产生基于共模信号之镜像电流。因此,共模信号仅于第2屏蔽6上产生基于共模信号之镜像电流。另外,差动传输电缆1的共模阻抗是通过1对导体2与第2屏蔽6之间的电磁耦合所构成。
通过增大设置于第2屏蔽6与第1屏蔽4之间的绝缘层5的厚度,差动传输电缆1的共模阻抗会增加。也就是说,1对导体2与第2屏蔽6的间隔利用绝缘层5的厚度而增大,由此,1对导体2与第2屏蔽6之间的静电容变小,而差动传输电缆1的共模阻抗增加。
若1对导体2与第2屏蔽6之间的间隔增大,则共模信号的镜像电流之产生位置会距离1对导体2变远,因而导体2的自身电感增加。另外,1对导体2所产生的磁性,相比于第2屏蔽6,更多地分配于1对导体2彼此,因此,1对导体2之间的电磁耦合增强。由于1对导体2之间的电磁耦合增强,差动传输电缆1的共模阻抗亦增加。
由于差动传输电缆1的共模阻抗增加,共模信号的传输损失量增加。也就是说,自差动信号向共模信号之模式转换量减少。自差动信号向共模信号之模式转换量相当于产生差分对内延迟差之成分,因此,通过模式转换量的减少,差动传输电缆1的差分对内延迟差亦降低。
另外,若差动传输电缆1的共模阻抗增加,则向差动传输电缆1输入之共模信号的反射量亦增加。也就是说,将具有差分对内延迟差之差动信号自电气设备100输入至差动传输电缆1时,差动传输电缆1将所输入的差动信号的差分对内延迟差消除,并输出至电气设备200。
(第1实施方式的效果)
根据本实施方式,达成以下效果。
(1)在设置于1对导体2的外周之第1屏蔽4不与任何部位电连接的前提下,将差动传输电缆1连接至电气设备,由此,能够在不增加差动信号的传输损失的前提下,降低差动传输电缆1的差分对内延迟差。
(2)本差动传输电缆1不具有加蔽线,因此,1对导体2与第1屏蔽4均等地电磁耦合,因而能够进一步降低差分对内延迟差。
(3)通过选择设置于第1屏蔽4与第2屏蔽6之间的绝缘层5的厚度或材质,能够任意控制差动传输电缆1的共模阻抗。
(4)由于能够任意增加差动传输电缆1的共模阻抗,因此,能够将消除了所输入的差动信号的差分对内延迟差之后的差动信号输出。
(5)由于能够降低差动传输电缆1的差分对内延迟差,因此,在接收侧的电气设备中,能够改善差动信号的高频特性,并减少差动信号的传输损失。另外,通过降低差动传输电缆1的差分对内延迟差,能够延长差动传输电缆1可传输差动信号之距离。
(6)由于能够使差动传输电缆1为不具有加蔽线之构成,因此,能使差动传输电缆1更轻、更细。另外,相比于具有加蔽线之差动传输电缆,能够将差动传输电缆1的制造工序简化。
(7)由于能够将差动传输电缆1的制造工序简化,因此,能够制造高性能的差动传输电缆1,也就是该差动传输电缆1的导体2的间隔、电介质3的厚度等物理精度得以提升,由制造所引起的偏差较少。
[第2实施方式]
图3是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差动传输电缆的剖面图。第1实施方式的差动传输电缆1为具有1对导体2之构成,而第2实施方式为具有复数对导体2之构成。另外,在第2实施方式中,具有加蔽线8,该加蔽线8接触于第1屏蔽4,并与第1屏蔽4同样地不与任何部位电连接。以下,以与第1实施方式不同之点为中心进行说明。
本实施方式的差动传输电缆1A具备:复数条(本实施方式中为5条)差动信号线10,其具有缠绕于1对导体2及加蔽线8上且不与任何部位电连接的第1屏蔽4,并在第1屏蔽4的外周具有绝缘层5;第2屏蔽6,其设置为隔着绝缘层9将集合拧绕而成的复数条差动信号线10的外周覆盖;信号线11,其设置于差动信号线10与绝缘层9之间;以及护套7,其覆盖这些的外周。该差动传输电缆1A用于例如显示端口电缆(display port cable)等。
第2屏蔽6具有:金属箔61,其缠绕于绝缘层9的外周;以及金属线62,其是以进一步覆盖该金属箔61之方式编织形成。此外,第2屏蔽6亦可具有金属箔61或金属线62中的任一者。另外,金属箔61使用铝箔、铜箔等。
(差动传输电缆的连接)
图4是第2实施方式的差动传输电缆的连接图。差动传输电缆1A是以第1屏蔽4和加蔽线8不与任何部位电连接之方式,将电气设备100与电气设备200连接起来。此外,在图4中,示出一部分差动信号线10的1对导体2向电气设备100、200的连接。另外,在该图中,省略信号线11、绝缘层9的图示。
复数条差动信号线10的1对导体2连接至电气设备100、200的分别与各差动信号线10相对应的收发器101、接收器201上。第2屏蔽6连接至电气设备100、200的机架地线103、203。此外,第2屏蔽6亦可经由电阻器等连接至信号地线102、202。
(第2实施方式的效果)
根据本实施方式,通过改变差动传输电缆的连接方法,能够容易地降低差动信号的差分对内延迟差。
[第3实施方式]
图5是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的差动传输电缆的连接图。第1实施方式的差动传输电缆1直接连接于电气设备100,而在本实施方式中,是经由连接器30、40连接至电气设备100之构成。以下,以与第1实施方式不同之点为中心进行说明。此外,在图5中,图示出差动传输电缆1B的一端部侧。
本实施方式的附带连接器之差动传输电缆1B在至少一端部具备连接器30。连接器30具备与1对导体2连接之端子31、32以及与第2屏蔽6连接之端子33。
设置于电气设备100的连接器40具备:端子41、42,其连接于端子31、32,并传输由收发器101所输出的差动信号;以及端子43,其连接于端子33,并将第2屏蔽6连接至机架地线103,该连接器40与附带连接器之差动传输电缆1B的连接器30嵌合。此外,端子31、32为信号用端子的一例,端子33为接地端子的一例。另外,端子43亦可经由电阻器等连接至信号地线102等。
(第3实施方式的效果)
根据本实施方式,通过在差动传输电缆1B的至少一端部设置连接器30,能够容易地应用使差分对内延迟差降低之连接方法,将电气设备之间连接。
(实施例1)
关于实施例1的差动传输电缆1,一边与比较例1的差动传输电缆1a进行比较,一边作以下说明。实施例1与第1实施方式相对应,差动传输电缆1的绝缘层5的材质为聚酯,厚度为18μm。
(比较例1)
图6是比较例1的差动传输电缆的剖面图。比较例1的差动传输电缆1a具备:1对导体2a;电介质3a,其覆盖1对导体2a的外周;加蔽线8a;屏蔽4a,其设置于电介质3a的外周,并以接触加蔽线8a之方式设置;以及护套7a,其覆盖这些的外周。
比较例1的差动传输电缆1a的1对导体2a的一端连接于电气设备100的收发器101,另一端连接于电气设备200的接收器201。加蔽线8a连接于屏蔽4a。屏蔽4a的一端连接于电气设备100的信号地线102或机架地线103,另一端连接于电气设备200的信号地线202或机架地线203。
针对实施例1的差动传输电缆1和比较例1的差动传输电缆1a,进行以下的特性评估。此外,差动阻抗、共模阻抗是通过时域反射(Time Domain Reflectometry,TDR)法进行测定。差分对内延迟差,是将由TDR法所产生的阶跃脉冲(step pulse)输入至差动传输电缆,并根据通过差动传输电缆之波形来进行测定。另外,模式转换量和差动信号的传输损失是通过网络分析器来进行测定。
(差动阻抗的评估)
图7是表示实施例1的差动传输电缆的差动阻抗之特性图,图8是表示比较例1的差动传输电缆的差动阻抗之特性图。此处,在差动传输电缆的通常样式中,预计由于差动传输电缆的制造偏差,差动阻抗会有10%左右的偏差。自图7、图8可知,实施例1的差动传输电缆1与比较例1的差动传输电缆1a的差动阻抗的差在制造偏差的范围内。
(共模阻抗的评估)
图9是表示实施例1和比较例1的差动传输电缆的共模阻抗之特性图。共模阻抗的值是在紧随着阻抗波形上升后出现的值。如图9的A1所示,实施例1的差动传输电缆1的共模阻抗的值为约140Ω。相对于此,如图9的A2所示,比较例1的差动传输电缆1a的共模阻抗的值为约110Ω。由此,确认了相比于比较例1,实施例1的共模阻抗得以增加。
(差动信号的传输损失、共模信号的传输损失的评估)
图10是表示实施例1的差动传输电缆的差动信号的传输损失、及自差动信号向共模信号的模式转换量之特性图。图11是表示比较例1的差动传输电缆的差动信号的传输损失、及自差动信号向共模信号的转换量之特性图。图12是表示实施例1和比较例1的差动传输电缆的共模信号的传输损失之特性图。
自图10与图11的差动信号的传输损失的值来看,实施例1的差动传输电缆1的差动信号的传输损失在图示的0~5GHz的区域中未发现与比较例1的差动传输电缆1a有较大差异。因此,确认了实施例1的差动传输电缆1并未增加差动信号的传输损失。
自图12来看,相比于比较例1的差动传输电缆1a,在0~2GHz的范围中,实施例1的差动传输电缆1的共模信号的传输损失的绝对值增加,由此,确认了相比于差动传输电缆1a,实施例1的差动传输电缆1使共模信号的传输损失增加。
(自差动信号向共模信号的模式转换量的评估)
自图10与图11的差动信号向共模信号的模式转换量的值来看,表示实施例1的差动传输电缆1的模式转换量之绝对值,相比于比较例1的差动传输电缆1a的模式转换量,尤其在0~2GHz的差动信号的频率区域中,模式转换量的绝对值增加。也就是说,确认了相比于比较例1的模式转换量,实施例1的模式转换量得以减少。
在差动信号的频率为2GHz以上的区域中,未发现实施例1的差动传输电缆1的模式转换量的绝对值增加,其原因在于,如图12所示,差动传输电缆1、1a的共模信号的传输损失在2GHz以上的区域中增大。因此,预测即使是在2GHz以上的范围中,模式转换量的值亦减少。
(差分对内延迟差的评估)
在表1中,示出测定实施例1和比较例1的差动传输电缆的差分对内延迟差之实际测量值和换算值。此外,表1的实际测量值和换算值包含有测量差分对内延迟差之测量工具的误差5ps,因此,预测实际测量值和换算值比表1中的值小。
[表1]
自表1来看,确认了相比于比较例1的差动传输电缆1a,以比较例1为基准,实施例1的差动传输电缆1的差分对内延迟差的实际测量值、换算值降低84.8%。
(输出信号相对于输入信号之差分对内延迟差的评估)
将产生差分对内延迟差之差动信号输入至实施例1和比较例1的差动传输电缆1、1a(电缆长为1.0m),并测定输出信号相对于所输入的差动信号之差分对内延迟差量。在表2中,示出输入至实施例1和比较例1的差动传输电缆之差动信号的差分对内延迟差的值、以及输出之差动信号相对于所输入的差动信号之差分对内延迟差的实际测量值。
[表2]
(单位:ps)
自表2来看,在比较例1的差动传输电缆1a中,随着输入信号的差分对内延迟差增加,输出信号的差分对内延迟差的值从7ps逐渐增加至91ps,相对于此,在实施例1的差动传输电缆1中,即使输入信号的差分对内延迟差增加,输出信号的差分对内延迟差的值也大致稳定。也就是说,确认了实施例1的差动传输电缆1是将消除了输入信号的差分对内延迟差之后的差动信号输出。
(实施例2)
关于实施例2的差动传输电缆,一边与比较例2的差动传输电缆进行比较,一边作以下说明。实施例2的差动传输电缆和比较例2的差动传输电缆均与第2实施方式的差动传输电缆1A相对应,在实施例2与比较例2中,应用至差动传输电缆1A之连接方法有所不同。
在表3中,示出实施例2与比较例2的连接方法的不同。此外,实施例2和比较例2的差动传输电缆1A的绝缘层5、9的材质为聚酯,其厚度分别为18μm、24μm。
[表3]
屏蔽的连接方法 第1屏蔽与地线之连接 第2屏蔽与地线之连接
实施例2 不连接 连接
比较例2 连接 连接
如表3所示,实施例2与比较例2在第1屏蔽是否连接于地线方面有所不同。另外,关于加蔽线8,实施例2与比较例2亦同样在是否连接于地线方面有所不同。
(共模阻抗的评估)
图13是表示实施例2和比较例2的差动传输电缆的共模阻抗之特性图。如图13的A3所示,实施例2的差动传输电缆1A的共模阻抗为约155Ω。相对于此,如图13的A4所示,比较例2的差动传输电缆1A的共模阻抗为约120Ω。由此,确认了相比于比较例2,实施例2的共模阻抗得以增加。
(差动信号的传输损失的评估)
图14是表示实施例2和比较例2的差动传输电缆的差动信号的传输损失之特性图。自图14来看,实施例2的差动信号的传输损失在图示的0~5GHz的区域中并未发现与比较例2有较大差异,由此,确认了在实施例2中差动信号的传输损失亦未增加。
(自差动信号向共模信号之转换量的评估)
图15是表示实施例2和比较例2的差动传输电缆的模式转换量之特性图。自图15来看,确认了实施例2与比较例2相比,尤其在0~2.5GHz的范围内模式转换量的绝对值增加。
(差分对内延迟差的评估)
在表4中,示出测定实施例2和比较例2的差动传输电缆的差分对内延迟差之实际测量值和换算值。
[表4]
自表4来看,确认了相比于比较例2,实施例2的差分对内延迟差的实际测量值、换算值以比较例2为基准能够降低53.7%。
[变形例]
此外,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并非限定于上述各实施方式,在不改变本发明的主旨之范围内,能进行各种变形、实施。例如,亦可为以下构成:利用电介质3来等间隔地配置复数对导体2,并在其外周设置第1屏蔽4、第2屏蔽6。
另外,在不改变本发明的主旨之范围内,亦可去除上述实施方式的一部分构成要素。例如,亦可为以下构成:不具有第2实施方式的差动传输电缆1A的加蔽线8、信号线11、及绝缘层5或绝缘层9中的任一项。
附图标记说明
1、1a、1A、1B 差动传输电缆
2、2a 导体
3、3a 电介质
4 第1屏蔽
4a 屏蔽
5、9 绝缘层
6 第2屏蔽
7、7a 护套
8、8a 加蔽线
10 差动信号线
11 信号线
30 连接器
31、32、33 端子
40 连接器
41、42、43 端子
61 金属箔
62 金属线
100 电气设备
101 收发器
102 信号地线
103 机架地线
200 电气设备
201 接收器
202 信号地线
203 机架地线

Claims (6)

1.一种用于在差动传输电缆的信号传输过程中抑制差分对内延迟的连接方法,其特征在于,将传输差动信号之1对导体连接至第1接点,
并且在使隔着电介质层设置于上述1对导体的外周之第1屏蔽不与任何部位电连接之状态下,将隔着绝缘层设置于上述第1屏蔽的外周之第2屏蔽连接至第2接点,
并且,通过选择设置于所述第1屏蔽与所述第2屏蔽之间的所述绝缘层的材质或厚度,以控制共模阻抗。
2.一种差动传输电缆的连接方法,其特征在于,将传输差动信号之1对导体连接至第1接点,
并且在使隔着电介质层设置于上述1对导体的外周之第1屏蔽、及与上述第1屏蔽接触的加蔽线不与任何部位电连接之状态下,将隔着绝缘层设置于上述第1屏蔽的外周之第2屏蔽连接至第2接点,
并且,通过选择设置于所述第1屏蔽与所述第2屏蔽之间的所述绝缘层的材质或厚度,以控制共模阻抗。
3.一种差动传输电缆,其特征在于,具备:
1对导体,其传输差动信号;
第1屏蔽,其隔着电介质层设置于上述1对导体的外周,且不与任何部位电连接;以及
第2屏蔽,其隔着绝缘层设置于上述第1屏蔽的外周,
通过选择设置于所述第1屏蔽与所述第2屏蔽之间的所述绝缘层的材质或上述绝缘层的厚度,来控制共模阻抗。
4.一种差动传输电缆,其特征在于,具备:
电缆本体,其具有传输差动信号之1对导体、隔着电介质层设置于上述1对导体的外周之第1屏蔽、及隔着绝缘层设置于上述第1屏蔽的外周之第2屏蔽,其中,通过选择设置于所述第1屏蔽与所述第2屏蔽之间的所述绝缘层的材质或厚度,以控制共模阻抗;以及
连接器,其具有连接于上述1对导体之信号用端子、及连接于上述第2屏蔽之接地端子,并且以上述第1屏蔽不与任何部位电连接之方式,设置于上述电缆本体的至少一端部。
5.一种差动传输电缆,其特征在于,具备:
电缆本体,其具有传输差动信号之1对导体、隔着电介质层设置于上述1对导体的外周之第1屏蔽、与上述第1屏蔽接触之加蔽线、及隔着绝缘层设置于上述第1屏蔽的外周之第2屏蔽,其中,通过选择设置于所述第1屏蔽与所述第2屏蔽之间的所述绝缘层的材质或厚度,以控制共模阻抗;以及
连接器,其具有连接于上述1对导体之信号用端子、及连接于上述第2屏蔽之接地端子,并且以上述第1屏蔽和上述加蔽线不与任何部位电连接之方式,设置于上述电缆本体的至少一端部。
6.一种电气设备,其特征在于,
具备权利要求3至5中的任一项所述之差动传输电缆。
CN201380064785.2A 2012-12-12 2013-11-22 差动传输电缆的连接方法、差动传输电缆及电气设备 Active CN10512238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271764 2012-12-12
JP2012271764A JP5214056B1 (ja) 2012-12-12 2012-12-12 差動伝送ケーブルの接続方法、差動伝送ケーブル及び電気機器
PCT/JP2013/081564 WO2014091907A1 (ja) 2012-12-12 2013-11-22 差動伝送ケーブルの接続方法、差動伝送ケーブル及び電気機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122383A CN105122383A (zh) 2015-12-02
CN105122383B true CN105122383B (zh) 2017-10-27

Family

ID=4877866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80064785.2A Active CN105122383B (zh) 2012-12-12 2013-11-22 差动传输电缆的连接方法、差动传输电缆及电气设备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9728904B2 (zh)
JP (1) JP5214056B1 (zh)
CN (1) CN105122383B (zh)
TW (1) TWI464988B (zh)
WO (1) WO2014091907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036669B2 (ja) * 2013-12-06 2016-11-30 日立金属株式会社 差動信号用ケーブル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17045579A (ja) * 2015-08-25 2017-03-02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通信用ケーブル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DE102015221906A1 (de) * 2015-11-06 2017-05-11 Leoni Kabel Holding Gmbh Datenkabel sowie Verwendung des Datenkabels in einem Kraftfahrzeug
JP2017168279A (ja) * 2016-03-16 2017-09-21 住友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電力ケーブル、電力ケーブルシステム、電力ケーブルシステムの接地方法、および電力ケーブルシステムの構築方法
JP6732503B2 (ja) * 2016-04-08 2020-07-29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ノイズ低減シールドケーブル
US20170352451A1 (en) * 2016-06-03 2017-12-07 AFC Cable Systems, Inc. Metal clad cable having parallel laid conductors
JP6861567B2 (ja) * 2017-04-19 2021-04-21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車両用回路体
JP6579398B2 (ja) * 2017-09-19 2019-09-25 Smk株式会社 シールドコネクタ及びその接続方法
JP7004209B2 (ja) 2018-01-10 2022-01-21 日立金属株式会社 差動伝送ケーブルモジュール
TW202025179A (zh) * 2018-12-19 2020-07-01 吳震一 線材結構及其製造方法
SE545950C2 (en) * 2022-07-07 2024-03-26 Anders Hansson A signal transmission device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8204417A (ja) * 1982-05-10 1983-11-29 古河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遮蔽通信ケ−ブル
US6010788A (en) * 1997-12-16 2000-01-04 Tensolite Company High speed data transmission cable and method of forming same
JP4110382B2 (ja) * 2002-09-24 2008-07-02 住友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ディジタル信号差動伝送用ケーブル、その製造方法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ハーネス
CN101640081A (zh) * 2008-07-31 2010-02-03 住友电气工业株式会社 差动传送电缆及包含该差动传送电缆在内的复合电缆
JP2011198677A (ja) * 2010-03-23 2011-10-06 Hitachi Cable Ltd 差動信号用ケーブル及びこれを用いたケーブルアセンブリ並びに多対差動信号用ケーブル
CN102610304A (zh) * 2011-01-24 2012-07-25 日立电线株式会社 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

Family Cites Families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142721A (en) * 1960-12-19 1964-07-28 Burndy Corp Connector for joining the outer conductor of a coaxial cable to a wall
US3551882A (en) * 1968-11-29 1970-12-29 Amp Inc Crimp-type method and means for multiple outer conductor coaxial cable connection
US3598895A (en) * 1970-04-06 1971-08-10 Teletype Corp Connector for double-shielded cable
US6403887B1 (en) * 1997-12-16 2002-06-11 Tensolite Company High speed data transmission cable and method of forming same
US6226330B1 (en) * 1998-07-16 2001-05-01 Silicon Graphics, Inc. Eigen-mode encoding of signals in a data group
JP2001035270A (ja) 1999-07-22 2001-02-09 Hitachi Cable Ltd 低skew平行型同軸ケーブル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GB9930509D0 (en) * 1999-12-24 2000-02-16 Plastic Insulated Cables Ltd Communications cable
JP2002270313A (ja) * 2001-03-09 2002-09-20 Yazaki Corp 補機モジュール用中継部品および補機モジュール
JP4221968B2 (ja) * 2002-07-31 2009-02-12 住友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2芯平行シールドケーブル及び配線部品並びに情報機器
WO2005076414A1 (en) * 2004-02-02 2005-08-18 Molex Incorporated Electrical connector for connecting a cable to a circuit board
JP5098344B2 (ja) * 2007-01-25 2012-12-12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信号伝送ケーブル接続構造
JP5111611B2 (ja) 2009-02-16 2013-01-09 株式会社フジクラ 伝送ケーブル
JP5403548B2 (ja) * 2009-10-23 2014-01-29 日立金属株式会社 差動信号用ハーネス
JP2011096574A (ja) 2009-10-30 2011-05-12 Hitachi Cable Ltd 差動信号伝送用ケーブル
JP5297432B2 (ja) * 2010-09-28 2013-09-25 旭化成エレクトロニクス株式会社 伝送線路および伝送装置
JP5582090B2 (ja) 2011-05-11 2014-09-03 日立金属株式会社 多芯差動信号伝送用ケーブル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8204417A (ja) * 1982-05-10 1983-11-29 古河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遮蔽通信ケ−ブル
US6010788A (en) * 1997-12-16 2000-01-04 Tensolite Company High speed data transmission cable and method of forming same
JP4110382B2 (ja) * 2002-09-24 2008-07-02 住友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ディジタル信号差動伝送用ケーブル、その製造方法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ハーネス
CN101640081A (zh) * 2008-07-31 2010-02-03 住友电气工业株式会社 差动传送电缆及包含该差动传送电缆在内的复合电缆
JP2011198677A (ja) * 2010-03-23 2011-10-06 Hitachi Cable Ltd 差動信号用ケーブル及びこれを用いたケーブルアセンブリ並びに多対差動信号用ケーブル
CN102610304A (zh) * 2011-01-24 2012-07-25 日立电线株式会社 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50333450A1 (en) 2015-11-19
TWI464988B (zh) 2014-12-11
US9728904B2 (en) 2017-08-08
JP2014116909A (ja) 2014-06-26
JP5214056B1 (ja) 2013-06-19
TW201424177A (zh) 2014-06-16
CN105122383A (zh) 2015-12-02
WO2014091907A1 (ja) 2014-06-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122383B (zh) 差动传输电缆的连接方法、差动传输电缆及电气设备
CN204102593U (zh) 线缆
CN102054544B (zh) 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
US7449639B2 (en) Shielded flat pair cable architecture
US8546688B2 (en) High speed data cable with shield connection
US9443646B2 (en) Data cable
CN204166987U (zh) 多芯电缆
CN202189618U (zh) 一种高性能特种超五类电缆
CN110610780A (zh) 线缆
CN102238810A (zh) 印刷电路板及其布线方法
CN101944649A (zh) 天线模块
CN108109740A (zh) 扁平线缆及其制造方法
CN108242583B (zh) 一种新型结构的平行双导线电缆及其线对内传输延迟差的测试方法
CN204760128U (zh) 低损耗半柔同轴电缆
CN211125165U (zh) 线缆
CN211125166U (zh) 线缆
CN208127389U (zh) 一种新型结构的平行双导线电缆
CN202796122U (zh) 一种汽车用usb接口高频数据传输电缆
JP2010218740A (ja) 高速差動ケーブル
CN204045269U (zh) 隐蔽型高速数据通信缆
CN201859693U (zh) 通用信号传输电缆及通用型usb信号传输电缆
CN201927389U (zh) 屏蔽效果好的同轴线
EP4280231A1 (en) Data transmission cable
CN203941705U (zh) 一种低阻绝缘电缆
CN207602285U (zh) 耐260℃高温星绞型高速数据传输can总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61114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Japan

Applicant after: Japan I/F Co., Ltd.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Japan

Applicant before: Hirakawa Futaike K. K.

Applicant before: Japan I/F Co., Ltd.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